政府机构不愿公开版手机有哪些的是哪些事情?

本页位置 >
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作者:本报时事访谈员 陈宝成
  ■访谈动机
  新华社日前报道,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行政权力透明运行,以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正在积极起草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在保守国家秘密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从提上议事日
程至今已经七年。期间,政府信息公开遇到哪些障碍?政府信息公开对不同社会角色有哪些积极意义?  
  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
  政务公开的阻力来自管理体制
  新京报:中央提出政务公开已经很多年了,《条例》从酝酿到现在也已经七年了,据报道,该《条例》有望今年正式出台。在你看来,公开政府信息的障碍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汪玉凯:障碍可能与目前我们这种管理体制有关系。
  从政府角度来讲,过去的政府体系与公开透明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操作不习惯公开。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政务公开,但政务信息公开与否的主导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政府官员或政府机构的手中:由于无法可依,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自我判断是否公开有关信息就可能以此为借口:既然没有法律规定,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认为某些政务信息不需要公开就完全可以不公开,反正不违法。
  其次,政府体系长期习惯于操作不公开,缺乏基本的透明度,这种状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惯性;而要改变它,自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能不公开的尽量不公开,因为公开了以后,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权力监督力度就大了,自由裁量权可能就比较小。公众监督的力度越大,对政府权力行使的要求就越高,自由裁量的难度就越大。从主观上来讲,官员更习惯于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这种惯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第三,客观来说,政府权力滥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大都是在暗箱操作中,通过官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来实现的。所以对症下药,一是控制官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二是塑造高度透明公开的权力行使环境,这样就会尽量控制官员腐败问题。
  政务信息公开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
  新京报:有人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不需要复杂的、高深的学理上的论证。但如上所言,由于我们尚缺乏公开的传统,从理论上阐述政务公开,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汪玉凯:是的。社会公众是纳税人,是公共权力的基础;社会公众把一些权力给了政府,让政府代替公众来行使权力;而社会公众作为政府的主人,有权了解政府信息。所以在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首先要把本末搞清楚,要弄清楚谁是谁的主人,这是最基本的关系。
  但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据了解,过去政府机构控制公共管理80%的信息,而被企业、社会公众掌握的政务信息最多不超过20%,政府与社会公众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信息不公开导致社会公众不知情;而不知情就无法准确表达。政府决策是对还是错,是否需要改善,社会公众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政务公开才能打造阳光政府
  新京报:提起政府信息公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公民的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还有哪些意义?
  汪玉凯:《条例》的酝酿出台,首先就在于能够使政府真正变成一个公开透明的政府。这是它最大的价值。公开了,透明了,社会公众就可以及时获取政府信息,改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信息不对称状态被打破后,社会公众就可以发表意见了:哪些政府机构的设置没有必要?有些程序是否可以裁减、简化?政府效率是否可以提高?这时社会公众就可以根据大量政府信息独立做出准确判断。
  这种参与不仅仅推动了行政民主,最主要的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产生深远影响。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要有一定的渠道和形式。政务公开,让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社会公众才可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所以从长远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激发社会公众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政务公开利于政府做出正确决策
  新京报:假设我们换位思考,从政府的角度看,信息公开又有哪些好处?
  汪玉凯:信息公开对政府来讲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当信息需要公开的时候,政府把这些信息公开,可能更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可。
  比如“非典”时期,当时有的官员担心公开有关信息会引起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客观地说,这些考虑在当时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政府也要学会反向思维:应该公布的信息如果不公开,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满天飞,真正造成人心惶惶,真正引起社会慌乱。但是当信息公开以后,我们全民动员,不但没有引起社会混乱,而且让社会公众全部参与到抗击“非典”的行动中。与其让社会上传递不准确的信息,还不如将信息公开:一旦公开以后,社会公众可能对政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官员的施政很有好处,而不是相反。
  官员廉洁信息保密可能引发新问题
  新京报:哪些信息属于政府信息范畴?
  汪玉凯:应该这样说,凡是与一个国家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或者公共治理有关的信息,都应当属于政务信息的范畴。所以它不包括商业信息、个人隐私等。
  新京报:但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往往是官员的个人隐私问题。在我国,有关官员财产申报等信息向来为人所关注。一方面是官员的个人隐私权,一方面是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协调?日前广州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法》,规定除了国家秘密、领导成员廉洁信息等八项信息,其他都可依法公开。怎么看领导成员廉洁信息不公开之举?
  汪玉凯:作为个人来讲,官员有其隐私权,其财产权也是如此;但当官员掌握相当的公共权力以后,官员个人就不再只是他个人,而成为社会公众角色。在其所行使的公共权力管辖范围之内,社会公众对他有监督权。
  我们看到,在一些国家,不管是通过竞选,还是首长委任,只要你当了官,有些个人信息是必须要公开的,比如说公务员的家庭财产,从政前后个人财产增长幅度的变化、增长渠道的变化,以及配偶、子女所从事的行业等等。在官员任职阶段,这些信息不再只是简单的个人的隐私;在其权力行使的范围内,社会公众对此有知情权――知情权是为了监督你,别让你把公共权力变成谋私的工具。
  从这一点上讲,我认为将领导成员廉洁信息列入保密范畴,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也在逐渐完善有关制度,比如官员财产、收入状况在一定范围之内公布。你的权力行使有多大范围,你就应该在多大范围内公开这些信息。
  政务公开让知情权不再是“观赏性”权利
  新京报:有人担心,公民知情权容易成为“观赏性权利”。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除了要求信息公开,还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汪玉凯: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通过信息公开披露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渠道,能够形成很重要的外部压力;但是要让信息公开变成一种有效的制度,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如果社会公众评价一个官员不合格,而我们又没有其他纠错机制,不能把他拿下;或者公众认为某个官员很好,而我们的制度又不能保证很好地激励他,就说明制度保障还是缺乏。如果官员的选拔、任命机制能真正把民意放到非常显著的地位,事情会更好。
  所以我认为,要真正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一方面有赖于信息公开制度的有效运转,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相关制度保障,把信息公开和有效的救济制度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果《条例》施行以后,社会公众对一些政府官员、政府机构评价非常差,就要有救济机制。比如应该防患于未然,在考察干部阶段,更多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从而更好地选择合适人选。这些都应该相对制度化。
  再比如,《条例》施行以后,如果有的政府官员不依法公开应该公开的政府信息,我们对他有什么制裁措施?他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如果“公开了也就公开了,不公开也没有任何后果”,政府信息公开就很容易沦为俗套。
  防止借“保密”之名为政务公开设障
  新京报:正如你所认为的,我们还缺乏政务公开的传统,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进政务公开,其困难可想而知。在你看来,怎样通过理念滋养来保障政府信息及时、有效、充分公开?
  汪玉凯:从价值层面上,各级党政机构要树立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理念。这句话我想即使重复多少遍也不为过。
  我们知道,任何社会的治理,不可能没有秘密,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家主权等政治、军事领域,很多内容涉及国家机密,这些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当然,档案还有解密期,某一个时期内属于保密范畴的信息,经过一段时期,可能就不是秘密了,这时候就有必要向公众开放。每个国家都有对其秘密进行保护的本能,这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但现在要防止的是,某些地方、某些部门以“保密”为借口,在政务公开方面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将本应公开的信息不公开。再有,这类信息只是政务信息中比例很少的一部分,与此相对的是大量有关公众服务的信息,比如政府管理制度框架等等。这些都应该及时依法公开,以便于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实现。
  网络时代助力政府信息公开
  新京报:你是电子政务方面的专家,网络时代,电子政务的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汪玉凯:网络时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技术条件。这种手段是过去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借助政府门户网站,不仅可以把大量的政府信息全部发上去,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而且可以随时查询政府信息,政府机构的功能、办事的依据、程序、结果等等。网上办事,大量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都可以编成程序挂在网上,这样就可以把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自由空间降到最低程度,程序编成以后自动运转,可以把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降到最低;第二,网上办事都是公开透明的,暗箱操作几乎成为不可能;第三,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把办事结果精细化。可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使之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最大的支撑手段。
  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就是政府信息化,借助门户网站搞网上审批,“办事的规则要公开,办事的依据要公开,办事的程序要公开,办事的过程要公开,办事的结果要公开,办事要落实到责任人”。类似这种,如果我们做得比较规范,其作用将是非常大的。现在客观的网络技术条件都有了,为什么还推进困难?说到底还是一个主观的问题。一是缺乏法律约束,二是主观上还有很多阻力。但我想这部法律出来以后,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链接:信息公开立法进程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专门机构,就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2002年5月,该机构接受国务院委托着手起草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立法。
  ●2002年7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起草成文。草案共7章、42条,包括了条例条文、理由、说明、背景以及面临的立法难题等项,估计约13万字。
  ●日,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推广应用组负责人说,由国务院信息办会同法制办制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目前已完成草案起草和说明稿并上报到国务院。
  ●日,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举行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发布会上,国务院信息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被列为国务院一类立法计划。
  ●日,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被列为国务院2006年一类立法计划、预定年内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在保守国家秘密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一周图片排行榜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政府机构不愿公开的是哪些事情?_百度知道
政府机构不愿公开的是哪些事情?
  第三,该《条例》有望今年正式出台,社会公众就可以及时获取政府信息,首先就在于能够使政府真正变成一个公开透明的政府、简化,政府与社会公众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新华社日前报道,我们全民动员。与其让社会上传递不准确的信息,社会公众就可以发表意见了:信息公开对政府来讲也是有好处的,以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且让社会公众全部参与到抗击“非典”的行动中。所以对症下药,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时社会公众就可以根据大量政府信息独立做出准确判断。客观地说,通过官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来实现的,据报道?政府信息公开对不同社会角色有哪些积极意义、官商勾结。期间。  政务信息公开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  新京报,主要是由于政府信息不公开导致社会公众不知情,行政权力透明运行。这是它最大的价值,不但没有引起社会混乱,客观来说。但是当信息公开以后,《条例》从酝酿到现在也已经七年了,对官员的施政很有好处:障碍可能与目前我们这种管理体制有关系,政府把这些信息公开。比如,改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既然没有法律规定,从提上议事日程至今已经七年,对政府权力行使的要求就越高,这些考虑在当时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从政府角度来讲,公开政府信息的障碍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公众对权力监督力度就大了,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操作不习惯公开,官员更习惯于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过去政府机构控制公共管理80%的信息,信息公开又有哪些好处。能不公开的尽量不公开,当时有的官员担心公开有关信息会引起社会混乱,这种惯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应该公布的信息如果不公开。处于这种状态的原因,这种状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惯性。  比如“非典”时期?    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  政务公开的阻力来自管理体制  新京报,自由裁量权可能就比较小,自由裁量的难度就越大,反正不违法,大都是在暗箱操作中,自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所以从长远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激发社会公众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因为公开了以后,由于我们尚缺乏公开的传统,真正引起社会慌乱。  政务公开才能打造阳光政府  新京报、高深的学理上的论证、社会公众掌握的政务信息最多不超过20%,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自我判断是否公开有关信息就可能以此为借口,要弄清楚谁是谁的主人,有权了解政府信息,首先要把本末搞清楚。政府决策是对还是错,一是控制官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一旦公开以后,是否需要改善。政务公开,但政务信息公开与否的主导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政府官员或政府机构的手中,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提起政府信息公开。  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让社会公众获取信息,还不如将信息公开?有些程序是否可以裁减?  汪玉凯,当信息需要公开的时候。  其次,社会公众才可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假设我们换位思考,真正造成人心惶惶。公开了,从理论上阐述政务公开,二是塑造高度透明公开的权力行使环境:哪些政府机构的设置没有必要,政府信息公开遇到哪些障碍。  这种参与不仅仅推动了行政民主,最主要的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产生深远影响,不需要复杂的:有人认为,政府权力滥用,社会公众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支持和认可?  汪玉凯、人心惶惶,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认为某些政务信息不需要公开就完全可以不公开。但是政府也要学会反向思维,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满天飞,要有一定的渠道和形式;而不知情就无法准确表达。从主观上来讲:中央提出政务公开已经很多年了。社会公众是纳税人,过去的政府体系与公开透明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公众把一些权力给了政府,政府体系长期习惯于操作不公开。在你看来,可能更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但如上所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公民的知情权:是的。据了解?  汪玉凯,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条例》的酝酿出台。公众监督的力度越大。信息不对称状态被打破后,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从政府的角度看,是公共权力的基础。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政务公开;而要改变它。  汪玉凯。  政务公开利于政府做出正确决策  新京报,而被企业?政府效率是否可以提高:由于无法可依,让政府代替公众来行使权力。所以在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缺乏基本的透明度。政府信息公开还有哪些意义,透明度提高,这样就会尽量控制官员腐败问题,而不是相反;而社会公众作为政府的主人。  但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社会公众可能对政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透明了。正在积极起草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在保守国家秘密的前提下
其他类似问题
政府机构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比如说权力清单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孰是孰非局外人一时难以分清。但我要说的是:希望那些有身材的人不要作出有失身份的事,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你要明白,你是公朴,而不是官老爷,人民也不是奴隶。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6:24:47&)
2629字(19849/68)
( 10:07:42)
20字(103/0)
( 09:56:30)
36字(23/0)
( 09:54:18)
32字(111/0)
( 09:39:22)
16字(38/0)
( 09:42:26)
29字(517/0)
( 09:20:47)
( 09:07:50)
61字(153/0)
( 09:01:27)
37字(33/0)
( 09:02:01)
11字(29/0)
( 09:00:18)
47字(56/0)
( 09:01:15)
47字(26/1)
( 09:50:29)
20字(16/0)
( 08:36:35)
28字(46/0)
( 08:17:54)
45字(17/0)
( 07:52:28)
( 07:41:57)
( 07:38:21)
( 06:59:36)
14字(51/0)
( 00:00:00)
35字(13/0)
( 00:00:00)
( 23:32:10)
( 22:21:22)
63字(55/0)
( 22:24:42)
16字(65/0)
( 22:16:18)
17字(71/0)
( 21:44:44)
10字(25/0)
( 21:29:36)
9字(100/0)
( 21:32:05)
35字(15/0)
( 21:03:37)
( 20:50:19)
( 20:47:35)
( 20:41:02)
38字(18/0)
( 20:27:09)
26字(23/0)
( 20:21:30)
38字(13/0)
( 19:58:59)
24字(180/0)
( 19:47:34)
11字(42/0)
( 19:34:29)
( 19:32:11)
( 19:24:27)
( 19:05:28)
40字(10/0)
( 18:13:37)
( 18:09:25)
( 18:08:22)
110字(14/0)
( 18:01:24)
( 17:52:45)
16字(12/0)
( 16:30:05)
99字(28/0)
( 16:03:52)
( 15:57:15)
( 15:15:08)
( 15:10:23)
17字(19/0)
( 14:18:12)
27字(6170/1)
( 10:33:30)
( 13:38:49)
( 12:57:32)
12字(60/0)
( 12:59:18)
33字(29/0)
( 12:52:33)
19字(48/0)
( 12:27:59)
38字(42/0)
( 12:11:12)
( 12:05:16)
21字(14/0)
( 11:39:49)
24字(30/0)
( 11:40:32)
15字(16/0)
( 11:23:45)
( 11:12:08)
79字(70/0)
( 10:23:21)
36字(23/0)
( 10:16:11)
10字(24/0)
( 09:54:56)
22字(67/0)
( 09:18:24)
( 09:12:38)
38字(9797/0)
( 06:24:47)
55字(106/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政务公开工作总结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透明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加大政务公开范围,深化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时间和形式,加强对政务公开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力度,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基本情况*区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狠抓落实,辖区绝大多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都实现了公开内容规范化、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时间经常化,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规模不断扩大;二是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全面铺开;三是政务公开的内容不断丰富;四是政务公开形式不断多样化;五是政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区& 多个区直机关事业单位、& 个乡(镇)、& 个农场、 个行政村(社区)、 个卫生院、 所中小学校全部都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时间和形式实行了政务公开,公开率达100%。重点抓好以下内容的公开:  (一)抓事权公开。一是公开政府的重要决策事项。将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及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公开栏等进行公开。二是成立办证大厅,全面公开行政审批内容和权限。将67个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公开审批条件、程序、时限和标准,使行政审批行为公开透明。三是及时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及时、主动、有效地向社会公开。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能源建设、扶贫开发、“两免一补”工作情况等重大事项,及时通过召开座谈会、公示、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  (二)抓财权公开。重点公开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财务收支等内容。一是公开财政预决算情况。坚持财政预决算向人大报告,建设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投标,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对外公布,执收执罚实行“两分离”,招待费实行报告制度等。二是公开政府采购。*区严格按照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完成政府采购& 万元,节约率达& %。三是公开财务。区、乡镇和村级财务全部实行了公开。  (三)抓人事权公开。*区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通过公开招录公务员、全面实行干部任前公示等措施,大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化。*区今年通过公开招考方式,招聘了 名教师,公开招考 名公务员和 名卫生系统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当中。同时,在涉及机构人员编制、考核奖惩、转业退伍军人安置以及其他有关“人事权”方面的事项,也都实行了公开。  (四)抓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区人民群众对教育乱收费、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对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力度。今年, 所中小学校都按要求将教育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及时公开,并按收费标准收费,没有出现乱收费现象; 所卫生院全部将药品价格、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等公布上墙,并实行了“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二、主要措施(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政务公开工作政策性强,影响大,涉及的部门多,公开的内容广。为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区长等为副组长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村(社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同时,*区坚持把这项工作当为重要工作来抓,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度,切实抓好这一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是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化开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区进一步健全了《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制定了《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制》、《政务公开审议制度》、《政务公开监督制度》、《政务公开反馈制度》、《政务公开备案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政务公开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三)搞好组织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区的政务公开工作坚持在区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做好整体部署、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组织考核等工作。同时,明确和强化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抓好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四)加强监督和考核,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坚持把推行政务公开工作列入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廉政责任制和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不按政务公开制度办、“暗箱操作”或搞假公开,只公开一般事项而不公开重点事项和关键环节,只公开不承诺、只承诺不践诺、敷衍应付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追究责任。三、主要效果经过努力,*区形成了以公开栏、报纸为主,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辅的多种形式的政务公开形式,使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更加规范化,公开的时间更加经常化,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促进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发展。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认真推行行政审批项目改革,使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个减少到 个。同时,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大力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使*区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1-& 月,*区与外商签订项目 个,合同投资额 亿元;在建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二)促进了*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据测算,1-11月*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同比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同比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同比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同比增长&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同比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 亿元,同比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同比增长& %;财政收入完成& 亿元,同比增长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同比增长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元,同比增长 %。(三)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新发展。随着村务公开的经常化和规范化,村民参与基层和民主建设积极性更高,民主程度大大提高。一是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二是村里办事的透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三是村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四是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农村社会更趋和谐。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粮食总产量 万公斤;完成甘蔗种植 万亩,预计原料蔗产量将突破400万吨。1-11月,肉类生产总产量达 吨,同比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达 吨,同比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增长 %。(四)促进了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提高,社会稳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至11月底,*区治安案件立案 起,同比下降 %。受理“三大纠纷”案件 起,调结 起,调结率 %,没有因民事纠纷转化成刑事案件。建立农村义务治安联防队 个,护村护林队 个,农户联防小组 个,劳教帮教、禁毒队 个,调解会 个,构建了庞大的群防群治治安防范网络,社会整体防范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标,确保了社会稳定。四、存在问题(一)个别单位领导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上没有真正摆正位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有的单位监督落实不到位,如一些政务制度虽然公开了,但仍存在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有的单位重视对外公开而忽视了对内公开,重视本部门的公开而忽视了下属单位的公开,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四)有的单位公开的重点不突出,没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公开,只是照搬照抄上级文件的条条框框,甚至没有公开具体内容。有的对重点部分、重点环节避重就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敏感问题和关键部位没有公开。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进一步提高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切实提高各单位特别是重点单位对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把它作为加强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大事来抓紧抓好。(二)进一步结合实际,提高公开实效。进一步要求各单位紧紧围绕本单位行政职责实施政务公开,真正立足于服务群众,立足于接受群众监督,立足于解决问题,在办实事、见实效上下功夫。(三)提高政务公开面,拓宽政务公开宣传渠道。认真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的死角,真正做到全面、彻底的公开。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一步完善区政府公众信息网和党政内部网的建设,不断拓宽政务公开宣传渠道。(四)抓好各类信息公开的规范运作。一是抓好区政府决策信息公开的规范运作,完善社会各界监督渠道。二是对由政府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项目、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事先要公开资源信息的内容,事中要公开分配使用的原则和办法,事后要公开最终结果,实现全过程的公开运作。三是抓好政府各部门承诺践诺公示的规范运作,发挥示范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区政府公众网站的公开渠道,把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办事程序等内容全部上网公开,方便群众查询和监督。(五)进一步规范各项公开制度。要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各项公开制度,努力实现政务公开的规范运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工作的责任制度。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层层落实责任。二是继续完善政务公开的审议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人大政协层面、企事业单位层面、社会团体层面、普通群众层面对政府、部门、派驻站所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组织;完善社会监督和评价制度。(六)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力争做到“六有”,即:有负责领导和工作机构,有重点部门和重点内容,有公开形式和公开载体,有公开承诺和监督办法,有考核指标和奖励标准,有追究办法和处罚措施。(七)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医疗、水、电等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力度,推进依法办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六、意见和建议(一)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使政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二)在统一规定公开内容的同时,逐步扩大政务公开的内容,使政务公开的内容更加广泛。(三)加大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使政务公开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市*区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开课网站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