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字的民族之花

昆仑山下的民族之花
昆仑山下的民族之花
&&&&&&&&&&
  汉族青年张银杰和他的汉、维兄弟们,联手共创新疆果园“以林丰硕果业有限公司”的传奇故事——fYu网-中国民企
  昆仑花,又名昆仑雪菊,是生长、开放在高寒地带的花儿,向与天山雪莲齐名,敢与天山雪莲媲美。虽每年八月只绽放一次,但它一年四季里都在展示着自己顽强的生命,每天都在神采飞扬!
  ——题记
  河南小伙多磨难
  这故事传奇,当然首先传奇在故事的主人公张银杰身上。
  张银杰今年34岁,你就算算1993年他才多大一个人吧?
  那年他才14岁。
  张银杰是河南人,准确些说是豫东人,是豫东农村的一个娃娃,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1993年,才只有14岁正读初中一年级的小银杰却硬是不想上学了,他要跟随堂叔和哥哥到新疆去做大蒜生意。父母并没有阻拦他,是因为,当农民的父母文化虽不高,对“娇养闺女贱养儿”的民间传统养儿方式,还是认为很有道理的,好男儿志在四方嘛。当父母的不是不心疼孩子。那会儿改革开放虽已十几年了,可在豫东农村,在小银杰家里,只是解决了“吃”并未解决了“花”,花钱的问题仍是个很大的难题,大多数家庭的日子仍过得很苦。当然,少年张银杰之所以要迫不及待地中断了学业跟堂叔和哥哥去新疆,更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句歌词在诱惑着他。外面的世界究竟能精彩个什么样?他无法想象,因为那会儿他还不曾出过远门,甚至不曾见过火车。外面的世界对于他,是陌生的,好奇的,更是新鲜的。这种“驱动力”足可使少年张银杰颠狂得睡不着觉!
  堂叔和哥哥把生意做的很大,看上去挺气派的。从山东金乡装大蒜,一装就是好几火车皮。银杰跟他们打工干押车的活儿,说好的押一趟车给他300元钱。那会儿火车特慢,从山东济宁出发,没有十天半月是开不到乌鲁木齐的。堂叔和哥哥的生意做的很大,却不赚钱,甚至赔本。小银杰到了新疆,只好为当地的棉农摘棉花去了。他手快,一天摘过100多公斤,能挣50多块钱呢。自此,14岁的少年张银杰便开始了独闯天下。天下之大,任他奔走,任他出没,他独自一人“漫游”起世界来。他先后在新疆当地的砖瓦厂拉过砖坯,做过大蒜生意;下海南当过电工,做过保安,当小工盖过房子;闯深圳、珠海打过零工……所经所历,实在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苦海无边,一言难尽……比如他下海南当电工,其实他不会电工,连点基本的电工知识也不懂。可为能尽快找到一份事儿干,他不说不会,没有他不会的。那会儿人家若问他会不会造原子弹,他也不会说不会。因为,他只有先说“会”,等进入了“角色”再说,只有这样才能免受肚饥之苦。每到一地,他必须尽快“就业”,好先有个单位管他吃住。再比如,他到深圳、珠海去,本是奔着“熟人”去的,可到了地方,找不到“熟人”了,人家像躲瘟疫般躲避了他,他只好去打零工,以应对“囊空如洗”的燃眉之急!
  一个才只有十几岁的农村娃娃,无依无靠,孤身一人满世界地跑着求生存,求发展,一切要全靠自己,其“难”可想而知。这个“一切”包括的可就多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倒是小事,只要手里有钱,并不成问题。少年张银杰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正是能解决那“一切”问题的钱。为此,他曾零下三十几度一个人租车从乌鲁木齐跑到吐鲁番,跑到南疆的叶城,去那里拉被当地人叫做“皮芽子”的洋葱,他就睡在结了冰的蔬菜上。他曾一个人掂着杆秤,站在石河子的街头,站在乌鲁木齐的街头,卖洋葱、大蒜、辣椒和土豆。只要能有钱好赚,他什么都卖。即使把身子冻僵,把手冻肿,把脸冻烂,把耳朵冻掉,即使一天只能赚到二、三十块钱,他也不得不干。因为,干了,他可寒而不饥;不干,他便会饥寒交迫,衣食无着,会活得更惨!
  采访时,我虽未忍心细问他受苦受罪的“细节”和“感受”,但任谁都不难想象,少年张银杰在举目无亲的异地他乡,肯定感受过孤单和寂寞;在身无分文又走投无路的境遇下,肯定伤过心,流过泪。当然,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境遇而异,倒也未必。就像冲锋陷阵的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哪里还会顾得上贪生怕死?!在不停歇地迎面接受千般万种的磨难之时,少年张银杰并未感到怎么难过,身临困境,他时刻在想着“突围”,顾不上去多愁善感,触景生情,正所谓“置人死地以求再生”是也,那是很豪迈很悲壮的事儿。我想张银杰今天所具有的刚毅性格,正是他少时遭受诸多磨难的所得。
  信任只因“不看秤”
  下海南,闯深圳,走珠海……无论张银杰怎样天南海北地奔走,都再也离不开新疆这片广漠的土地了。因为,新疆人给了他太多的情和义,新疆人拴住了他的心。
  新疆本土人当年对少年张银杰的关心、爱护、支持和帮助,其具体事儿,实可谓情深义重一件件——
  初入新疆,摘过棉花接着干窑活,拉过砖坯子又去买卖大蒜。在石河子市的上,他认识了那位叫“海娃”的人。海娃的大名叫郝建刚,大他3岁,像大哥哥一样呵护他,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让他住进了他的家里,管吃管住不说,与几个人合伙做生意,还算他张银杰一份。一笔生意做下来,总共赚了两万多元,五个人分,一下子分给他张银杰四、五千元。在乌鲁木齐市场上,他又认识了一位叫任亮的人。任亮是吉木萨尔县的,大他5岁,是新地乡哈子村人。任亮有个土豆购销合作社,有的是货源,于是就与他合作,配合他做起了土豆生意,让他赚了大钱。
  初入新疆,少年张银杰不会说维族语言,也听不懂维族话,只能用手干比划着与人家交流,极不方便。郝建刚和任亮就教他维语,让他学着说维族话。
  “普鲁子。”(钱。)
  “马吾普鲁子摇克?”(这个东西多少钱?)
  “亚克西,亚克西。”(好!好!)
  “不买得,不买得。”(不行,不行。)
  “扫拉西。”(不好。)
  “阿斯达阿斯达。”(干的慢。)
  “……”(……)
  郝建刚、任亮,以及前前后后认识的当地汉族兄弟、村支书郝月文、马晓军等等,以及前前后后认识的维族兄弟阿布都肉苏力、麦麦提明和阿布都热合曼等等,不仅耐心教张银杰说维语讲维话,还向他介绍了维族的清规戒律和风俗民情。比如每星期五下午要集体做礼拜,你若在当天上午请维族的朋友去做了工,就要付他一整天的工钱。再比如调侃、嘻戏、闹着玩,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都要十分注意,以表示对维族兄弟的尊重等等。
  常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张银杰还真行。凭着他的聪明和灵巧劲儿,很快,他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了维族的风俗民情不说,还能讲得出一口虽不流利但用于交流绰绰有余的维族话,使他更加深入地与维族朋友打成了一片。
  十几二十几年来,张银杰在他的汉、维族朋友加兄弟中,之所以有着很高的威信,主要还是他的“为人好”所赢得的。
  他是一个视钱财如粪土、待朋友如兄弟的热心人,大方人,直爽人,说到哪里做到哪里的人,感恩戴德,重情重义。当年初到新疆,在他极其困难之时帮助过他的人,他总念念不忘,一旦手里挣到了钱,就会立马回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报答人家。
  他的为人豪爽大气。
  日,采访完南疆叶城由马晓军负责管理的核桃园和枣园两大基地,乘火车到达乌鲁木齐后,张银杰带上他的好朋友兰奎和张大哥,开车领我直奔天池方向,去深山老林里看望他的老朋友郝月文郝支书,一进三台镇,他就下车采购东西,白酒、啤酒、鲜菜、饮料地装满了后备箱。到达目的地,他又从牧民那里买来一只活羊,让大家一起现杀现烧现煮现吃,大杯喝酒,大块吃肉。我粗略算了一下,仅此一趟看望老朋友的“山里行”,张银杰少说也得花掉好几千元。我有些心疼他的出手大方,可他却对我说:“对待朋友就应该像毛主席说的,给人多些,要人少些,才能越共越厚道。”——至理名言!
  阿布都肉苏力·阿布都热依木,是叶城县乌吉热克乡和田买里斯村第四村民组人,日生,还小张银杰4岁呢。别看他年纪轻轻,在当地却很有威信。阿布都肉苏力的威信,与他的“交际”和“组织”能力有关。亲朋邻里种植的辣椒、核桃、皮芽子、红枣等农副、林果产品,常常要经他才能卖出并卖出个好价钱。他结交广泛,自然路子就广,信息就多。
  日,阿布都肉苏力在接受我的采访时,我问他“何以就与张银杰成了砸锅卖铁的好朋友?”他说“张不仅说话算数,言而有信,并且是一个与朋友做买卖从不看秤的人。”
  原来,多年前,有一天张银杰带着3个人到他们村里收购辣椒,因收购量较大,要在村子里找一个有组织货源能力的人帮他们收购,于是便找到了阿布都肉苏力。按每公斤1.30元收购500吨,每公斤给他5分钱的代办费,签了合同吃过饭,张银杰就带人走了。待按时间要求过些天将500吨辣椒收购完毕,张银杰来验收取货,竟连那大秤没看一眼就把款给付了,并且如数付了阿布都肉苏力两万五千元的代办费。
  “我帮许多外地人收购过农副、林果产品,没有不看秤的,张却是个例外。这一方面说明他对我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他是个干大事的人。与这样的人打交道,痛快!”阿布都肉苏力说。
  合作共事已有年
  在叶城县,马晓军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十多年前,马晓军就是喀什地区的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模范和全疆发家致富的能手和典型了。他早已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他所获得的县、乡级奖励和荣誉,更是难计其数。
  马晓军是甘肃定西通渭县人,1969年生,1973年因挨饿随父母跑到新疆,先是落户于叶城县铁提乡英艾日克村,那会儿村子里就他一家是汉族。1979年铁提乡建了一个汉族农场,他们全家人这才搬到农场里去了。渐渐农场形成了铁提乡的一个自然村,并办有农场小学,1980年,11岁的马晓军方入农场小学读书。读四年小学后,马晓军便开始学开拖拉机。后来他学种大葱出了名。1992年种下一亩大葱,挣了一千元;1993年种下四亩大葱,挣了四千元。葱价越涨越高,他种的面积越来越大,并带动了全乡2500多户人家种大葱。2000年,他种一百亩大葱,赚下40万元,大家选他当了铁提乡大葱协会会长。为响应县委、县政府发展林果业的号召,在不影响种大葱的同时,搞葱林间种,2001年他种植了100亩核桃树,五年后核桃树挂果,他便不再种大葱而专事核桃园的管理了,当年就净赚下27万元。如今马晓军的百亩核桃园,年产值已达200万元。加上他后来又种植的一个核桃园和一个红枣园,总面积已达420余亩,年产值已近千万元。
  马晓军2004年入党,2008年任农场党支部书记。到了2011年,因三个果园的管理工作量太大,加之对外营销业务特重,经请辞上级批准,他这才辞去了党支部书记一职。
  马晓军作为叶城当地的一位致富名人,与张银杰联手合作,已有十多个年头。自2001年起,张银杰来买马晓军的大葱,每年买他60亩地的,接连买了四年,直到马晓军不再种大葱而专业管理核桃园。
  张银杰与马晓军联手合作做大葱生意,并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那样的话就不叫“联手合作”了,他们是联手对大葱进行“深加工”的,比如剥皮,比如装箱,比如分等级,比如负责印制专用箱,等等,然后才拉到外地去卖,使产品有了名份,上了档次。
  张银杰与马晓军之所以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是“两好合一好”再典型不过的典型——
  2001年大葱涨价,60亩大葱的订单,张银杰应付给马晓军12万元的订金,张银杰因一时手头紧张,只付了马晓军3万元,马晓军仍按订单亩数和价格为张银杰组织了货源。
  2002年大葱降价,按订单每公斤大葱8毛钱,张银杰将大葱从叶城拉到乌鲁木齐去卖,结果每公斤只卖到6毛钱,他仍按8毛钱一公斤付给了马晓军。
  从此两个人再不分你我。
  张银杰与阿布都肉苏力联手合作建立下的友谊,是前面写到的那次“收购500吨辣椒”,与麦麦提明的相识,则与陈海民有关。
  麦麦提明是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古勒巴格村第二村民组人,日生。他有一个日加工15吨小麦的面粉厂,有一个年产值近千万元的托板厂,并且还有属于他自己的核桃园和红枣园各一个。叶城县有一位叫陈海民的人,与张银杰是河南老乡。陈海民认识麦麦提明,是2003年他来拉麦麦提明的面粉往石河子运。陈海民介绍张银杰与麦麦提明认识时,张银杰正在铁提乡的巴希托普克村种值他那100多亩荷兰土豆。尽管他已委托该村的阿布都热合曼兄弟帮他管理,总时不时地会过来看一看的。经陈海民介绍,张银杰与麦麦提明的第一次联手合作,也是收购的辣椒。麦麦提明在村子里是能人,有威望,不拿一分钱也能把所要收购的产品收上来。麦麦提明是个人物,小他15岁的汉族青年张银杰也是个经得起打听和考验的“不同一般”,于是两个人一见如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都成了对方的惦记和挂念,每过一段时间,总免不了相互问一声“你好”,报一报“平安”。
  与张银杰合作共事已有些年头的,还有一位叫马鹏的汉族青年。马鹏今年40岁,河南人。出库尔勒往南13公里处,是库尔勒开发区。在那里,有马鹏的三个园子,全是种植的香梨,总计约有500亩。那可不是一般的香梨,属世上香梨之极品。多年来,张银杰一直在包销着马鹏的香梨。说包销好听些,其实是“垄断”性的,每年从一挂果就被他“买下”了,不是垄断是什么呀!
  “以林果品”响京城
  画要有“点睛”之笔,才称得上好画。
  张银杰与马晓军、麦麦提明、阿布都肉苏力、马鹏等汉、维兄弟联手,共同创办“新疆以林果园合作社”,抱团种植,抱团营销核桃、红枣、香梨、巴达木等以林果品,是2009年就开始了的事儿。这本身就已经创新,远比一家一户种植、销售,要科学得多,强大得多。在没“抱团”以前,一家一户唱“独角戏”,形不成规模就形不成市场,即便将产品卖出去了,也难卖出个好价钱。今天卖给张三一些,明天卖给李四一些,“零”打“碎”敲,就把价格给“降”了下来。再说,单打独斗,浪费了人力、精力、财力不说,一旦遇上个“合同纠纷”之类的事儿,就更闹心了。“抱团经营”就气派大了:种植的只管种植,销售的只管销售,果园是“自己的”,经销商也是“自己的”,并且在北京等城市设有自己的办事处,建有自己的仓储和冷库,从果园直抵者手中,“一对一”,免去了一道贩子、二道贩子等诸多环节。对于消费者,价低了;对于合作社的所有成员,利大了。并且不再出现“闹心”的事儿,不再浪费过多的人力、精力和财力,一举多得。
  然而,一心想把事业干得大些、再大些的张银杰,并不满足于就此止步。他认为,要创响“以林品牌”,就必须成立“以林公司”,等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还要成立“以林集团”。他文化虽不高,可他善于学习,懂得“资源整合”、“规模经济”、“品牌效应”等等许多词儿是啥意思。他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体会到这些词儿的力量。比如当年与阿布都肉苏办和麦麦提明联手合作大批量收购辣椒,那就叫“资源整合”,比如当年马晓军带领2500多农户种植大葱,就形成过“规模经济”。至于“品牌效应”嘛,例子可就太多了。只看当前,只看眼下,名牌冰柜、名牌服饰、名牌车子等等,哪样会愁卖?
  常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思想决定行动”。有了想法,张银杰就找马晓军、麦麦提明、阿布都肉苏力和马鹏等合作社成员,商量创办公司的事儿。一说正合大家的心意,结果一呼百应,这事儿就成了。马上打报告,申请、注册、报批,于日正式办下了“乌鲁木齐以林丰硕果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张银杰任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马晓军、麦麦提明、阿布都肉苏力、马鹏等分别任总经理、副总经理,自此,张银杰和他的几位汉、维兄弟们,便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在北京等内地一些大中城市设办事处自不必说,“合作社”时就已经设立。接下来他们琢磨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把他们的优质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市场,推到广大消费者的心里去,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他们的产品,争相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的产品实在太优质了,市场上难得,普天下难找。他们所有的果园,是从来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全部由昆仓山雪水浇灌,全部施的是有机肥和农家肥。他们用的杀虫剂不是药,全部是辣椒水。他们的主打产品核桃、红枣、香梨、巴达木,核桃是“抗氧化之王”,红枣是“抑制癌细胞的克星”,香梨是“润肺极品”,巴达木被称为“活化石”,是世界著名“四大坚果”之一,在喀什维吾尔族医药中,百分之六十的药都配有它的成分,是难得的健身滋补品。
  样样都是宝,在市场上却真品难寻。
  在当今市场上,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市场上,在豪华超市,在被豪华包装后的箱箱盒盒里,在虚假的说明和夸张的图解里,更是真品难寻。正如列宁所说:“在市场上叫卖得最凶的人,往往是想把最糟糕的货物推销出去的商贩。”
  张银杰和他的汉、维兄弟们琢磨再三,最后决定:广泛参加各种果品展销会,为展销会无偿提供会议用果品,免费让与会者品尝的同时,在他们以林公司的展厅里,以成本价限量让消费者购买、品尝他们的产品,认可了再买,“零买”,“整买”,还是“领养”了他们的果树“长期享用”,任由消费者选择。
  所谓“零买”,即买量少只能享受“零售价”是也。所谓“整买”,即买量大可享受“批发价”是也。而“领养”了他们的果树“长期享用”,即:无论你家在山南海北,海角天涯,都可在以林果园“领养”一棵属于你自己的果树,是核桃是枣还是香梨、巴达木,任人选择。树种不同,价格不同。所有被领养的均为五年以上正处挂果期的果树,当年领养,当年即让你吃到你那棵树上所结的果实,每年10斤,物流快运,连续10年享用,每年在果熟季节送到你家。
  “以林果品”响京城,
  日,张银杰、麦麦提明等一行数人,前往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餐饮食品展销会,大会组委会并安排张银杰在开幕式上作了发言。展销会刚一开展,人们齐往“以林展厅”涌去,一时间人头攒动,水泄不通,现场火爆到难以控制的局面,组委会不得不调来保安维持秩序……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是由于张银杰在开幕式上所做的那段生动感人的简短发言?还是因为以林公司工作人员散发的宣传彩页发挥的作用?采访时麦麦提明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我说:“不,是我们的果品太好了!”
  张银杰看我有些似信非信的样子,便上网让我看那天他们在北京的录像,果然热闹非凡——
  所有品尝以林果品者,没有不称赞的。
  一位年轻人边尝边说:“新疆以林核桃,皮薄仁满,香而不腻!”
  一位老太太边尝边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了,还真没吃过这么甜的红枣!”
  继日参加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餐饮食品展销会后,张银杰他们又分别于5月28日、6月31日,在京参加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的综合性展会京交会(即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DP同学企业产品小年会,来自北京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零买”、“整买”和“领养果树”订单,至今仍源源不断。
  汉维团结情正浓
  朋友,假如你不曾去过新疆以林果园,我建设你在百忙中抽出身来,到那里去转一转,看一看,我保你大有收获,满载而归。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日,当我刚一走进以林公司的第一个核桃园基地——“马晓军核桃园”,真的让我大为震惊,大饱了眼福!——
  远远望去,一眼看不到边的绿色核桃树,青皮核桃挂满了枝头。有的树枝承受不了太多果实的压力,下垂得厉害,简直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眼前的美景告诉我,今年的核桃又是一个丰收年。
  “哗哗哗哗……”有流水的声音,果树正在浇水。天正热,走在核桃园的田径上,却有凉凉的感觉。马晓军对我说,这水是从昆仑山上融化下来的雪水,很凉,凉凉的感觉正是由此而来。马晓军并向我介绍说,雪水浇地是很肥田的。他的这片果园,常年没有施过什么肥,年复一年,树叶落地便沤成了肥料,这地壮得很哩。
  在核桃园里边转边看,我突然发现,每棵树上都挂有一个方方正正的特制塑料牌牌,并且用框框着,走近细瞧,原来是对每一位“领养”果树者的具体记录:陈儒义,北京市通州区,电话:;王东宁,国防书画院,电话:;武爱荣,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电话;张馨济,河北省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电话:……以及香港祥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彦章根、全国工商联医药商会会长戴信敏、中信投资控股公司罗文涛等等——请读者理解:涉及个人信息保密,在这里无法一一把所有领养果树者的电话号码和详细通信地址公之于众。
  在以林公司的核桃园基地里,我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实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果树已有了领养它的主人。领养者只需按价付清“领养款”,足不出户,自有公司带领专业管理团队帮其管理。在内地有“订单农业”,即庄稼刚一播种甚至尚未播种,就被粮油加工等单位付款买下了。在这里,我分明看到了又一个新生事物,即“订单林果业”:果树栽种在南疆,已被消费者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十分遥远的地方把它“领养”,从而得以十年的“长期享用”,简直如同神话般传奇!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又参观了以林公司的红枣园基地、香梨园基地和巴达木基地等。领导班子成员在不同场合向我介绍了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美好前景。他们说,公司现已发展核桃800余亩,红枣500余亩,香梨500余亩、巴达木200余亩,总计达2000多亩。到2018年,将发展到万亩以上。
  汉维团结情正浓。
  正当我深入以林果园采访之时,又有许多好消息传来:
  相关部门催促以林公司上报材料,要为他们申请国家关于大力发展林果业的项目扶持资金;
  与叶城相邻,一片十几万亩有待开发的国有土地,当地政府正等待以林公司派员前往考察,洽谈合作意项;
  赶在今年中秋节到来之前,某高校要预订各类以林果品数百箱,以作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老教授所用……更有各地打来电话咨询的,申请要做代理商的,领养果树的,购买青皮核桃的等等,张银杰的手机一天到晚就没有停过。
  前景看好!
  采访结束的那天晚上,在马晓军的家里,马夫人陈菊芳亲自下厨,端上来一桌美味佳肴。除远在库尔勒的马鹏外,所有公司领导成员举杯共饮!(麦麦提明和阿布都肉苏力以茶代酒),畅谈未来。
  张银杰说:“等公司做大了,我们将在这里建一所以林大学,培养出更多发展林果业的专业人才。”
  马晓军说:“我们还将办一所疗养院,把这里办成集观光、休闲、健身、疗养等于一体的让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各界功臣、离退休老人等等享清福的地方。”
  阿布都肉苏力说:“各族人民大团结,试看天下谁能敌!”
  麦麦提明说:“党和政府领导的好,我的企业全都免税了。咱们齐心干吧,将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两位维族兄弟的话,使我想起前不久发生在新疆鄯善县的暴乱事件,我问他们对暴乱事件的看法,麦麦提明气愤地说:“那不过只是一小撮极端分子的事儿,他们破坏不了全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他们是我们维族的败类,是全中国人民的罪人!”
  麦麦提明的话说出了全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他的话让我感动。
  昆仑花,别名昆仑雪菊,是生长在昆仑超3000米海拔雪山上的纯自然菊花,有着独特的药用效果,令人惊叹的香气。啊,独特药效!啊,醉人芳香!此刻我想,以昆仑花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岂不是更贴切、准确,更具象征意义吗?
  日——8月26日
  采写于新疆叶城、库尔勒索、河南虞城
  作者简介
  蓝文君,男,1952年生,河南省虞城县人,中共党员。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企业厂长、机关干部和文学编辑。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分别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三百余万字。有中短篇小说集《感谢仓颉》、诗集《浪漫之神毛泽东》、长篇小说《还乡辞》(上部)、报告文学集《国家形象》、《蓝文君文集》纪实文学卷、《蓝文君文集》诗歌卷和长篇报告文学《中原九章》、《北方大港》、《中国大发现》、《大国风流小榄镇》等出版(发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约作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欢迎访问望江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告服务
主流媒体 望江门户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 08:12&
 ?&& 08:12&
 ?&& 08:12&
 ?&& 08:12&
 ?&& 08:12&
 ?&& 08:12&
 ?&& 08:12&
 ?&& 08:12&
 ?&& 08:11&
 ?&& 05:22&
 ?&& 05:22&
 ?&& 05:22&
 ?&& 05:22&
 ?&& 05:22&
 ?&& 08:31&
                
当前位置:
漳湖镇回民村:滨江临湖的“民族之花”
  回民村位于望江县漳湖镇,滨临长江,毗邻武昌湖。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596亩,308户,1280人,其中回民人口占90%。该村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环境幽雅,特色鲜明,是一朵盛开在古&雷池&之畔的民族之花,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在安庆市首届&杭派&滟澜香堤杯最美乡村&评选活动中,荣获最美乡村称号;2013年被选为全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4年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一、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民居。2010年伊始,回民村就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机遇,整村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该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宣传和动员,并带领群众代表和理事会成员到各地村庄整治点参观学习,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然后逐年在全村范围内延伸&的具体目标。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该村以村部与清真寺建设为中心,以村庄整治为重点,以建设特色民居为突破口,以建设好回民特色民居文化一条街作为回民村美好乡村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具体做法是:一是动员党员干部、理事会成员率先带头改造特色民居。二是结合危房改造项目,要求在建户和危房改造户建房时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特色民居。三是整合项目资金对沿街民居的立面外观进行特色更新。四是在重要路口、路段设立写有回文的特色标志牌,与民居互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改造后的民居朴素美观,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如今的回民村面貌焕然一新,民族风情浓厚,村庄民族特色鲜明。
  二、强村富民,发展特色产业。按照风情小镇创建要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逐步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打造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一是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实现年出栏牛羊万余头,如今,回民的牛羊肉远近闻名,供不应求,已经成为没有注册名牌商标的真正名牌。二是重点发展瓜蒌种植,依托回民湾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瓜蒌种植。瓜蒌经济价值高,是传统农作物的三倍以上,瓜蒌种植的普及,带动周边数百户农民共同致富。三是积极培育特色餐饮产业,依托星级农家乐&回民人家&,重点开发回族特色农家菜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日渐增多,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传承发展,弘扬特色文化。回民村历史悠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安庆、九江一带为躲避战乱、灾荒的马、董、方、金、刘5户2 0余名回民在此地落户,逐渐繁衍而成村落。该村至今依然保留着很多民族节日,如开斋节、盖德尔节、古尔邦节等,为了满足回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了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的回民文化广场,设立了特色村寨文化长廊、景观池塘、休闲广场,新建了象征着回民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清真寺。
  回民村有着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伊斯兰群众曾经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建设了回民村渡江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分两次投资建设,建成了实物展厅和图片展厅,通过图片资料、文字介绍和实物展出,展示回民村的历史沿革、渡江历史、发展历程和远景展望,2012年被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命名为首批&安徽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多年来,通过&4&2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等形式,接纳参观人员数千人次,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更为为加强民族团结,深化了回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吴小群、徐瑜)
望江新闻网
望江新闻网官方微信
新闻发布厅
| 加入收藏
主办:中共望江县委宣传部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版权所有:望江新闻网  技术支持:中安在线
皖ICP备号-1 皖网宣备1100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