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蒋介石五虎上将的二级上将都是谁

上将(上将军衔)_百度百科
[shàng jiàng]
(上将军衔)
上将为许多将级军官中高级别的军衔称号。最早的俄军上将军衔由设立,根据1716年陆军条令规定,俄军上将担任总司令官,级别相当于,有权领导将军“会议”。历史中,中华民国时期、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都有设立上将军衔。
上将历史沿革
上将为许多国家将级军官中高级别的军衔称号。上将在英语中与“将军”为同一个词(General),但在法、德等语中则是在将军之后加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构成,法语为“集团军将军”(Gneraldarmee),德语为“最高的将军”(Generaloberst)。
最早的俄军上将军衔由设立,根据1716年陆军条令规定,俄军上将担任总司令官,级别相当于,有权领导将军“军事会议”。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军事体制的发展,有的国家遂将上将区分为几个等级。最早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授予以称号,中和大战结束后,授予等9人以称号,其中陆军4名,空军1名,海军4名。
历史中,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都有设立上将军衔。
上将中华民国时期
上将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8月,北洋政府颁布《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军衔设三等九级。其中将官设置为:上将、中将、少将。上将为将官最高级别,同时也是最高军衔级别。
北洋政府还有两个特殊的规定,其中:
虚衔规定:将官衔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个虚衔,即陆军上校可加少将衔,陆军少将可加中将衔,陆军中将可加上将衔。如护国名将,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追赠军衔的规定:军官作战阵亡或病逝后,依其生前业绩,可以追赠高一级的军衔,如中将可以追赠上将。
上将国民政府时期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增设。特级上将,只授予1人;一级上将,授予、、、、、、、、、、等人。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改为,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未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等。[1]
上将新中国时期
上将发展历程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其中,将官设置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将为将官中的第二大级别。[2]
日,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决定》,日开始实施。
日,第二次会议决定恢复军衔制,并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军衔条例规定,上将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一级上将空缺未授予。[3]
日,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不再设一级上将。修改后的军衔设3等10级,即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上将为最高军衔。[4]
上将军衔根据不同兵种分为:陆军上将、海军上将、空军上将。
1995年7月,中央军委批准,武警部队总部升格为正,由此设立武警上将警衔。
陆军上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中陆军最高军衔。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一律授予陆军上将军衔。陆军上将还是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正大军区职包括副总参谋长、副主任、总后勤部部长、政委、总装备部部长、政委、二炮司令员、二炮政委、司令员、大军区政委、国防大学校长、国防大学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军事科学院政委等。
海军上将为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中海军最高军衔,一般只授予海军司令员、海军政治委员。
空军上将为空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现行军衔制中空军最高军衔。空军上将军衔一般只授予空军司令员、空军政治委员。
武警上将为正大军区职警官的主要警衔,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中武警部队最高警衔。武警上将一般授予武警部队司令员、武警部队政治委员。
上将军衔标识
1.“55式”军衔上将肩章
陆海空军上将常服肩章()
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三枚星徽。
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三枚星徽。
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三枚星徽。
此套肩章式样自1955年起用,到1965年废止。
2 .“88式”军衔上将肩章
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上将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空缺未授。1994年撤销一级上将军衔。
陆海空军一级上将常服肩章()
陆军一级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四颗金色星徽。
海军一级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四颗金色星徽。
空军一级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四颗金色星徽。
陆海空军上将常服肩章()
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此套肩章自1988年起用,至2007年更换时停止使用。
3 .“95式”武警上将肩章
武警上将常服肩章()
武警上将警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陆海空军上将常服肩章(2007~)
“95式”武警上将肩章自1995年起用,至2007年更换07式军服时停止使用。
4 .“07式”军衔上将肩章
日,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全军部队将从日起,开始陆续换穿07式军服。
07式军服的军衔肩章在保持原有图案不变的基础上,主要对肩章底色作了改革。
陆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松枝绿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海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深藏青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空军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深蓝灰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武警上将警衔主要标识为,深橄榄绿色肩章底版上,缀有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上将授衔情况
日,中央军委授予等55人上将军衔,后于1956年、1958年分别补授、上将军衔。1965年取消军衔制。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日,授予等17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洪学智也是唯一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军官。
在此之后,中央军委先后举行了20次晋升高级军官警官上将军衔警衔仪式。
日,晋升6位高级将领上将军衔。
日,晋升19位高级将领上将军衔。
日,晋升4位高级将领上将军衔。
日,晋升10位高级军官警官上将军衔警衔。
日,晋升中央军委委员徐才厚上将军衔,徐才厚上将军衔于日被取消。
日,晋升16位高级军官警官上将军衔警衔。
日,晋升7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晋升上将军衔警衔仪式,晋升15位高级军官警官上将军衔警衔。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晋升张定发、靖志远上将军衔。
日,晋升10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
日;日;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颁发命令状,晋升9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
日,晋升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上将军衔。
日,晋升11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向晋升上将军衔的同志颁发命令状。晋升6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警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晋升上将军衔警衔的同志颁发命令状。晋升6位高级军官警官上将军衔警衔。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向晋升上将军衔的中央军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同志颁发命令状。[5]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晋升上将军衔的同志颁发命令状。晋升6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6]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晋升上将军衔的军官颁发命令状。晋升4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
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晋升上将军衔、警衔的军官、警官颁发命令状。晋升10位高级军官、警官上将军衔、警衔[7]
截止日,共有162名高级军官警官被授予上将军衔警衔。自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和1988年恢复军衔制以来,已有218位高级军官警官被授予上将军衔警衔。[8]
上将上将名单
日授予(55人)
(-),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3.08),时任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时任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09),时任副总长兼副部长。
(.12),时任副总长兼铁道兵司令、政委。
(-),时任副总长兼司令。
(-),时任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
(-),时任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时任副总长。
(-),时任副总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司令。
(.03),时任副总长。
(-),时任总参三部部长。
(-),时任总参队列部长。
(.08),时任总参动员部长。
(9.10.13),时任总参军事交通部长。
(-),时任总政副主任。
(-),时任总政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
(.05),时任总政副主任。
(.08),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时任总后副部长。
(-),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长。
(.26),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长。
(-),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司令、湖北军区司令员。
(-),时任院长。
(-),时任海军副司令。
(-),时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时任空军司令。
(-),时任空军副司令。
(9.06.10),时任炮兵司令。
(-),时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副司令。
(-),时任工程兵司令。
(-),时任副院长。[9]
(1.05.22),时任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时任总高级步校校长。
(-),时任北京军区政委。
(-),时任69军军长。
(-),时任南京军区政委。
(.18),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兼福建军区司令。
(.25),时任济南军区司令。
(-),时任济南军区政委代司令员。
(.26),时任广州军区司令。日被开除党籍。
(-),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广西军区司令。
(-),时任55军军长。
(-),时任成都军区司令。
(.08),时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
(.26),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日被开除党籍
(-),时任司令。
(-),时任内蒙古军区司令、政委。
(-),时任沈阳军区政委。
(3.01.06),时任司令。
(-),时任政委。
(-),时任长。
1956年授予(1人)
(-),时任副司令员。
1958年授予(1人)
(-),时任政治委员。
日授予(17人)
(-),时任中央军委委员。
(1.01.14),时任中央军委委员。
(7.02.02),时任中央军委委员。
(1929.07-),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
(2.01.15),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
(1927.04-),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
(5.11.18),时任副总参谋长。
(-),时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
(8.07.24),时任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9.11.20),时任政治委员。
(-),时任校长。
(.08),时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1921.07-),时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17.11-),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1920.09-),时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
(1918.05-),时任海军政治委员。
(1925.11-),时任空军司令员。
日晋升(6人)
(5.01.14),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10]
(1931.09-),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
(1930.11-),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
(1927.09-),时任国防大学校长。
(-),时任海军司令员。
(1929.08-),时任空军司令员。
日晋升(19人)
(-),时任副总参谋长。
(1930.03-),时任副总参谋长。
(),时任总参谋部警卫局局长。
(1930.01-),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4.03.25),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时任主任。
(1930.02-),时任国防科工委政治委员。
(9.06.14),时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1931.08-),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
(1932.11-),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31.11-),时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33.07-),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1930-),时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
(-),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1929.03-),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
(1930.10-),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1930.10-),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5.02.12),时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
(3.11.29),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日晋升(4人)
(1935.11-),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央军委纪委书记。
(1931.07-),时任空军司令员。
(1933.10-),时任空军政治委员。
(1932.11-),时任政治委员。
日晋升(10人)
(1935.12-),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
(1938.03-),时任第二炮兵司令员。
(1935.07-),时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1938.09-),时任国防大学校长。
(8.10.17),时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1936.11-),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35.10-),时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9.1.18),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1934.05-),时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
(1934.10-),时任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武警部队组建后第一位上将)。
日晋升(2人)
(1942.07-),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日,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追缴的赃款赃物上缴,剥夺上将军衔。[11]
(5.3.15),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日被开除军籍,取消上将军衔。[12]
日晋升(16人)
(1938.02-),时任副总参谋长。
(1939.04-),时任副总参谋长。
(-),时任副总参谋长。
(1939.03-),时任副总参谋长。
(1940.10-),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1939.01-),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1939.10-),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1937.09-),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1942.07-),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政委。
(1940.01-),时任海军司令员。
(1939.02-),时任海军政治委员。
(2.12.30),时任空军司令员。
(1936.05-),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
(1938.08-),时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40.06-),时任司令员。
(1938.08-),时任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
日晋升(7人)
(1939-),时任空军司令员。
(8.03.13),时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1940.01-),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
(1941.10-),时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
(1941.07-),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1940.12-),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1940.12-),时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
日晋升(15人)
(1944.10-),时任副总参谋长。
(1943.11-),时任副总参谋长。
(1939.09-),时任中央警卫团团长。
(1942.07-),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1943.01-),时任海军政治委员。
(1942.07-),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
(1942.10-),时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1942.05-),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5.02.25),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
(1942.06-),时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44.04-),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1942.09-),时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
(1945-),时任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
(1942.09-),时任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
日晋升(2人)
(6.12.14),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
(1944.12-),时任中央军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
日晋升(10人)
(1944.11-),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1944.10-),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46.04-),时任总装备部政治委员。
(1947.02-),时任空军政治委员。
(1945.02-),时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
(1941.05-),时任国防大学校长。
(1944.08-),时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45.01-),时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
(1942.10-),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1942.11-),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日晋升(3人)
(1950.03-),时任副总参谋长。
(1945.11-),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1945.08-),时任海军司令员。
日晋升(1人)
(1949.01-),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
日晋升(3人)
(1946.05-),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1945.12-),时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
(1947.05-),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日晋升(3人)
(1949.08-),时任副总参谋长。
(1951-),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1949.07-),时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
日晋升(11人)
(1948.05-),时任副总参谋长。
(1947.07-),时任副主任兼中央军委书记。
(1946.07-),时任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兼总装备部副部长。
(1950-),时任院长。
(1948.02-),时任校长。
(1951.04-),时任司令员。
(1947.02-),时任司令员。
(1947.11-),时任部长。
(1947.06-),时任南京军区。
(1951.08-),时任政治委员。
(1948.12-),时任司令员。
日晋升(6人)
(1952.02-),时任副总参谋长。
(1950-),时任副总参谋长。
(1952.05-),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1949.12-),时任海军政治委员。
(1950.07-),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
(1950-),时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13]
日晋升(6人)
(1952.10-),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时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1951.07-),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
(1950.02-),时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
(1953.12-),时任武警部队司令员。
(1952.12-),时任武装部队政治委员。[14]
日晋升(1人)
(1954.02-),时任第二炮兵司令员。[5]
日晋升(6人)
(1952-),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1.11-),时任总装备部政委。
(1951.12-),时任军事科学院政委。
(1953-),时任北京军区政委。
(1954.04-),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1953.07-),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6]
日晋升(4人)
(1952.08-),时任副总参谋长。
(1952-),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
(1953.07-),时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
(1953-),时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
日晋升(10人)
(1953.02-),时任副总参谋长。
(1953.11-),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11-),时任海军政治委员。
(1952.2-),时任国防大学校长。
(1954-),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54.9-),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1955-),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1955-),时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1953.10-),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1955.8-),时任武警部队司令员。[15]
日晋升(2人)
●(1955.7-),时任西部战区政治委员
●乙晓光 (1958.6-),时任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16]
上将现役人数
日,中国现役上将的人数达到38名。其中包括29位陆军上将、4位空军上将、3位海军上将和2位武警上将。[17]
解放军的军衔制度,于日再度正式实行。从日举行第1批上将军衔的授予仪式开始,到日新一批4位上将军衔的晋升仪式为止,经历27个年头。其间,先后有152名高级将领分21批荣获了上将军衔称号,其中山东籍居首。[17]
徐平.旧中国的军衔制度[J].炎黄春秋,2002,(09).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195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1988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1994年)
.新华网.日[引用日期]
.新华网.日[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环球网.[引用日期]
.新浪.日13:50 [引用日期]
.中国军网.日[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搜狐.[引用日期]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搜狐[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毕业于东京振武学校。早年黄埔毕业的国、共军官皆称他做&蒋校长&、&校长&。由于对国军建设和发展贡献很大,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国军之父&的称呼。蒋介石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纵观历史,蒋介石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
  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杀的工农群众超过百万。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
  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鼓吹法西斯主义,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1月,蒋发表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蒋介石于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人民日报》日)?
  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蒋介石的军事集团里战将如云,内有五人能征善战,屡被重用,人称&五虎上将&:&干将&陈诚、&忠将&顾祝同、&福将&刘峙、&飞将&蒋鼎文、&虎将&卫立煌。五人后来都担任过战区司令以上高职;刘峙曾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司令;顾祝同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蒋鼎文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陈诚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参谋总长;卫立煌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司令。《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分篇章以真实的历史实事再现了当年蒋介石集团军中这&五虎上将&。《蒋介石的五虎上将》由周溯源等编著。
蒋介石的老婆
  蒋中正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
  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日与(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蒋介石故居位于南锣鼓巷地区中北部,南依前圆恩寺胡同,北靠菊儿胡同。此院建于清代后期,原为清代庆亲王奕劻次子载旉府,因赌博输给他人,后被一法国人购得,并在此建立中法企业的办公处。抗战胜利后,成为蒋介石的行辕。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共产党华北局所在地,曾为南斯拉夫驻华使馆。现归友好宾馆使用。
  该宅院为中西合璧式宅院,坐北朝南,由中东西三部分组成。原大门已改建成宾馆大门,大门内有一字影壁。宅院中部为一幢西洋式楼房,据说是庆亲王奕劻为其子1875年建。砖混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半。门廊为爱奥尼柱式。楼体作过大规模抗震加固,外貌改动较大。楼前有一带喷泉的水池,池中叠石堆砌,池周点缀有移自圆明园的石刻。池东南侧有一混凝土结构的穹顶亭子,八根陶立克柱式柱子。亭与楼的东侧有一道南北向假山作为屏障。穿过假山即为东部花园区,面积宽阔。有北房五间,前出廊,南花厅三间,带周围廊。西侧廊西北为一勾连搭式敞轩。硬山顶筒瓦过垄脊屋面;东南隅有六角攒尖亭,花园内游廊环绕。西部为一座中式二进四合院,一进院倒座房西五间、东四间,合瓦清水脊屋面,东路北房三间,勾连搭筒瓦悬山式。西路穿过一殿一卷式垂花门进入内宅,有北房三间前带廊,两侧有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各带南耳房二间,各房之间均有抄手游廊相连。垂花门两侧廊上有什锦窗,院东北开一随墙馒头门,门前八字影壁。各房均为硬山筒瓦过垄脊屋面。
蒋介石的后代
  蒋家第二代、。第三代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
  蒋经国曾希望通过&梅兰菊&、&松柏常青&的涵义,延续蒋家第4代的血脉,蒋家第三代长子蒋孝文有一女蒋友梅,次子蒋孝武与前妻汪常诗有女儿蒋友兰、长子蒋友松,三子蒋孝勇的儿子是蒋友柏、蒋友常与蒋友青。
  蒋家第四代子孙目前大多从商或学习艺术,很少有人涉足政治,除了章孝严、章孝慈子女留在台湾工作学习之外,其他的子孙大都散居海外,远离台湾。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黄仁宇
●人物生平
●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蒋介石的五虎上将●蒋介石的老婆●蒋介石故居●蒋介石的后代●历史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