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与华东军区海军有什么关系

作战地区: 山 东省邹县、滕县、临城、枣庄地区

我军参战部队:山东军区第 8 师、警备第 3 旅,山东野战军第1 、第 2 、第 3 纵队和华中野战军一部共约 7 万人

敌军参战部队:国民党军第 12 、第 8 、第 97 、第 49 军,骑兵第 2 军、骑兵第8师,第 77 、第 27 师及郝鹏举部和日伪军等共 15 万佘人

1945 年 10 月,敌集中第 12 、第 8 、第 97 、第 49 军,骑 2 军、骑 8 师,第 77 、第 27 师及郝鹏举部等,在日 伪军各部的协同下 ,抢占津浦路徐州至济南间的邹县、滕县、充州、泰安、临城、枣庄等地。山东军区部分主力和山东野战军第 l 、第 2 、第 3 纵队及华中野战军主力一部,于 10月1 8日发起了r 津浦路徐济段战役。至 11 月上旬,先后攻克邹县、大汶口,在界河以伏击手段歼灭国民党军骑 2 军 2 个师,控制了兖州、滕县间一段铁路。接着,主力南移韩庄、滕县段扩展攻势,歼日伪军 4000 余人。 12 月 12日,山东军区第 8 师在第 9 旅等部的配合下,向滕县发起攻击。经 3 日激战,歼国民党军9000 余人。 1946 年 l 月 7 日,山东野战军在华中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在台儿庄、枣庄、临城线及津浦路中段向北进之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 13日 ,先后克宁阳、韩庄,包围充州、泰安、临城、枣庄等地。在山东、华中野战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国民党军郝鹏举部 l 万余人起义,战役结束。

作战结果:歼国民党军及日伪军 2 . 8 万人,缴获长短枪 1 , 9 万余支、轻重机枪 500 余挺、各种炮 200 余门、掷弹筒 100 余具、子弹 19 万余发、战马 600 余匹及大批军用物资。解放军伤亡 600 余人。

}

哪位开国大将是比许多元帅资格老的“元老”级人物

  因为陈赓兵团属于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与华野是兄弟部队,而且陈赓资格比粟裕老,南昌起义就是营长,粟裕不过是警卫班长,因此毛泽东特意交代粟裕:“陈谢及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


  1954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陈赓也做了副总参谋长,又成为粟裕的副手,在其直接领导下工作。
  第二位大将是张云逸。这是一个比许多元帅资格还老的“元老”级人物,曾做过两年的新四军代军长,是粟裕的老上级。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粟裕才在指挥体系与职务上超过他。
  当然,如果粟裕1948年5月不谦让陈毅,担任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那么这种超越就可提前一年。
  1949年6月,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后,粟裕是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华东军区及三野总部工作的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张云逸为华东军区及三野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实际负责山东军区工作,成为粟裕事实上的下级。
  这年6月27日,粟裕收到张云逸、许世友等人攻打长山列岛的请示电后,电示他们攻夺时应注意的事项。不久,长山列岛被攻克,成为跨海作战第一个成功的先例。
  第三员大将是萧劲光。这位林彪东北野战军里的副手,红军时期也是粟裕的上级,在1950年6月以海军司令员的身份配属粟裕指挥,准备攻台。
  攻台计划取消后,他又被毛泽东特意安排为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准备协助粟裕抗美援朝。
  粟裕指挥过的上将,华东野战军里就有王建安、叶飞、许世友、陈士榘、钟期光、唐亮、宋时轮、韦国清、张爱萍、傅秋涛、宋任穷等人。
  这些令国军闻风丧胆的将领,除张爱萍、宋任穷时间较短外,其余均长期在粟裕麾下南征北战。
  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粟裕又一度指挥过中原野战军将领苏振华、谢富治、杨勇、王宏坤。
  1950年7月,东北边防军成立时,萧华、李聚奎、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等原林彪麾下的战将,均被毛泽东安排为粟裕的部将,有几位后来做了副总参谋长,直接归总参谋长粟裕统领。
  1954年总参谋部时期,归粟裕统领的副总参谋长还有西北野战军彭德怀麾下的战将张宗逊、彭绍辉、王震、华北军区聂荣臻的战将杨成武以及红色“特务”头子李克农等人。
  以上将领共二十九人,占正式授衔的九名大将、五十七名上将的百分之四十四。
  粟裕统领的大将、上将如此之众,中将级别及其以下的将领则更不消说。他统率的三野最强盛时有八十万之众,兵多将广,仅次于林彪的四野,中将级别的将领原本就“人多势众”。
  这自然是陈赓所说的“元帅般神气”了。不过,有些元帅因为未能直接统兵的缘故,还不曾指挥过如此众多的战将作战。
  事实虽如此,但与陈赓性格迥异,又十分低调的粟裕,当然不会说“比元帅神气”,哪怕只是闲聊间的玩笑。
}

1945年9月25日,渤海独立师一部从黄骅县冯家船起渡,开赴东北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之际,让我们跨越时光,在70年前的滚滚硝烟中静静回想。那时,正是解放战争打响的时刻,渤海区有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民子弟兵踊跃参军参战,用铁与血书写了一曲忠诚的赞歌。他们,原本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甚至是十八九岁的少年。在人生最风华正茂的岁月,他们却毅然决然穿上军装,扛起步枪,跟着党的脚步,将五星红旗插遍祖国大江南北。支撑这份豪情的,正是那一个共同的梦想:成立新中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

  为大力弘扬“老渤海精神”,纪念渤海区正式成立70周年,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将在本报“渤海魂”专栏刊载系列文章,为您讲述渤海老区当年那些激动人心气壮山河的故事。让我们将目光拉回现实,在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文字中,一起描绘这大无畏的“老渤海精神”,并将它代代传承。

  解放战争中,英勇的渤海区人民发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兵员补给、物资供应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全力以赴地支援了战争。其中,渤海区先后进行四次较大规模的参军运动,约17.2万名渤海区人民的子弟兵参军入伍,占山东省同时期入伍人数的28%以上。

  根据记载,在解放战争中,渤海子弟兵部队先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野)、中原野战军(二野)、华东野战军(三野)和东北野战军(四野),也就是说,全国各野战军中都有渤海区的子弟兵。这一情况,在山东各战略区中是惟一的,在全国各重要战略区中也是不多见的。从渤海区中,走出了五支英雄部队,他们将红旗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让后人仍在仰望中不停追寻他们战斗的轨迹。

  >>>渤海军区老七师和渤海独立师――“从渤海到海南”

  1945年9月至10月,渤海军区副政委刘其人等率渤海军区独立师、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等率山东解放军第七师(即渤海军区编成的第一个七师,俗称“老七师”)挺进东北,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北京解放后,又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率先南下。

  这支部队先后被编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第六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其中的第一二八师即为渤海军区老七师。第一二八师在解放四平、攻克锦州和天津战斗中,敢打硬仗,屡立功勋,被誉为“攻坚老虎”。

  1996年,第四十三军番号撤销,第一二八师改称中国人民警察第一二八师。2010年,武警第一二八师还先后赴上海和广州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安保任务,现驻扎在河南省巩义市。

  >>>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从渤海到大上海”

  1947年10月,渤海军区第七师(即渤海军区编成的第三个七师)、第十一师(即渤海军区编成的第二个十一师)奉命组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渤海纵队,由袁也烈兼司令员,周贯五兼副政委。这支英雄部队先后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由于军政素质高且纪律严明,因此曾先后担任济南警备部队和徐州警备部队。

  1949年2月,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起义部队张克侠部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三军。1950年11月,第三十三军番号撤销,所辖第九十七师、九十八师、九十九师分别改为华东公安军第十四师(调山东边防前线)、第十五师(在上海地区执行警备任务)、第十六师(调浙江边防前线)。其中第十五师后改为南京军区海防第一旅,现驻上海浦东。

  >>>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从渤海之滨到武夷山下”

  1947年3月,渤海军区第七师(即渤海军区编成的第二个七师)、第十一师奉命组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十纵队,转入外线作战。这支部队由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先后参加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福州战役和金门战斗。

  1949年3月,淮海战役后,第十纵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1998年9月,第二十八军(集团军)番号撤销,其所属第八十二师改为步兵第八十二旅(其前身为渤海军区第二个七师),现驻山西省大同市;所属第八十三师(其前身为渤海军区第十一师),改为山西省军区预备役第八十三师,现驻山西省原平市。

  >>>渤海军区教导旅――“从渤海到天山”

  1947年2月23日,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阳信县老鸹王庄举行建军典礼,张仲翰任旅长,曾涤任政委,教导旅组建后,开展了大练兵运动。部队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军政素质明显提高。1947年10月5日,部队从庆云县出发向西北开进,同年11月抵达河北省武安县后,渤海军区教导旅由华东军区移交给西北野战军部队,由王震司令员率领。

  部队移交后,渤海军区教导旅改番号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六旅,至1949年11月进军新疆。新中国成立时,这支部队在新疆焉耆、库尔勒等地一边屯垦一边剿匪,后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几十年来,这支部队的军人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一直战斗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第一线,目前驻扎在新疆库尔勒市。

  >>>华东后备兵团第三师――“从渤海到大西南”

  1948年8月,渤海军区奉命组建华东后备兵团第三师,何运礼任副师长,辛易之任副政委。解放南京后,第三师奉命编入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建国后,原第三师部队分别编入西南军区工兵部队和炮兵部队。

  另外,渤海区乐陵、宁津县新入伍的战士组成的一个新兵补训团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

  战争中,这些渤海区人民的子弟兵先后组成山东解放军第七师、渤海军区独立师、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渤海军区教导旅以及华东后备兵团第三师等部,挺进东北、驰骋华东、逐鹿中原、剑指天山、围歼辽沈、解放平津、鏖战淮海、飞渡大江、横扫沪闽、席卷粤桂,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渤海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我整个华东战场的重要后方基地,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先后有82万民工车轮滚滚大支前、近20万优秀子弟参军入伍、6000名干部随军南下,并供养了中共华东局转移来的40余万人达一年之久,走出了260余位曾担任副军、副省以上职务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到1950年5月,渤海区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光荣撤销。

  原渤海区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计55个县、市,版图面积约54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114万,许世友、肖华、陈毅、粟裕、毛岸英、迟浩田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渤海区工作和战斗过。渤海区的党政军领导中心曾长期驻扎今滨州市的惠民县,今滨州市就是当时渤海区的党政领导中心所在地。

  渤海老区及人民以其斗争精神铸造了为后世广为传颂的“老渤海精神”,即“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了传承“老渤海精神”,告慰先烈,激励后人,2006年4月,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由六县一区和市直公路局、交通局、水利局、建设局、民政局等单位共同来兴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2007年5月全面开工建设,2009年清明节基本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行。2009年9月,渤海园正式开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东军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