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武术主题公园界人士平时都在哪个公园

第12版:悦生活
我市武术界人士5月赴韩交流
&&&&本报讯(通讯员佘世烨 YMG记者郭超)中国武术源远流长,中华武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昨天上午,由韩国忠州市政厅、烟台市武术协会主办的2016年中韩武术文化交流推介会在烟台金融大酒店举行。记者从本次交流推介会上获悉,由韩国忠州市政厅、韩国世界武术联盟及烟台市武术协会联合举办的2016中韩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将于5月启动,烟台武术爱好者可在4月上旬之前报名参加,经报名和选拔,烟台市武术协会将组成百人规模的交流团体于5月份组团赴韩国进行武术文化交流。同时双方达成意向,韩国武术团体也将于8月8日到烟台参加一年一度的烟台国际武术节。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发展非常迅速,文化交流也适应了这一形式加强发展。通过两国之间的民间体育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是友好合作必不可少的基础。  烟台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烟台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主任于永生说,中韩友谊源远流长,中韩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共同之处,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中韩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为弘扬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新桥梁和新通道。据悉,此次参加中韩民间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相关机构及其成员,韩方政府会发来正式邀请函,根据交流的成果,韩方还会选出优秀的教练人员,定期赴韩国教授技艺。在交流会上,烟台市优秀拳师代表还进行了精彩的武术表演。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新闻热线:021-
武术界追忆 名师李天骥
原标题:武术界追忆 名师李天骥
  本报讯昨天,国内外武术界人士和人民大学师生汇聚一堂,为已故武术名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李天骥诞辰一百周年举行纪念活动。李天骥是深受武术界尊重和习武者爱戴的老一辈武术家。他执笔主编了国家体委普及武术的第一套规范教材“简化太极拳”。他参加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第一部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讲义的编写。(晓唐)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武术界追忆 名师李天骥
日 15:14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武术界追忆 名师李天骥
  本报讯昨天,国内外武术界人士和人民大学师生汇聚一堂,为已故武术名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李天骥诞辰一百周年举行纪念活动。李天骥是深受武术界尊重和习武者爱戴的老一辈武术家。他执笔主编了国家体委普及武术的第一套规范教材“简化太极拳”。他参加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第一部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讲义的编写。(晓唐)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还在替徐晓东KO太极叫不平?历史地看,武术就是敌不过现代搏击 - 今日头条()
还在替徐晓东KO太极叫不平?历史地看,武术就是敌不过现代搏击
徐晓冬KO魏雷后希望再战太极,记者亲身体验闫芳推手因没练过武无法传导力量……大家在节假日真是没什么可玩儿的了,于是把武术重新拉回视野。中国武术到底是什么?事实上,仔细研究中国武术的历史,这个如今被文学、电影以及想象吹捧得狂拽酷炫屌炸天的“国粹”,在历史从未真正被重视过。从国家层面上,武术之所以进入主流社会,是用来替代日本德国的操练,只是一种“体育课”;百姓层面上,多数人拿它当作健身手段、社交工具或只是谋生度日的技艺。今天同时推送另一篇讲述中国武术历史的文章《大师的推手:探秘神话背后的武术真相》。请进入公众号阅读。山西太原形意拳协会的武师表演剑术套路。图|新华最后的宗师《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张力本文首发于2013年1月总第596期《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喜欢习武,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一天不练,浑身难受!”这是他们习武多年后的普遍回答。崔仲三,出身武术世家,爷爷是著名杨氏太极拳传人崔毅士,当年亲自创建永年太极拳社,去世后,将拳社社长的位子传给了崔仲三。崔毅士受喜爱武术的父亲熏陶,从小习武,17岁那年,经亲友引荐,拜在京城杨澄甫门下学习杨式太极拳,此后20余年追随杨澄甫闯荡天下,不离不弃,直至师父离世,方才返京,靠祖上的专营砖瓦、麻刀等建筑材料的小生意维持生计。唐振荣也跟祖父唐凤亭学形意拳。唐凤亭也是打小就在河北老家学武,清末民初,到北京开间小煤铺谋生——“工人们先把大一点的煤块挑出来,再用筛子筛煤末子,底下放个花盆,筛出来的煤末子再掺些土或白灰,最后拿铁锨一和,就用大剁把,咚咚咚,横着竖着砌成方块了。”唐振荣回忆。当代八卦掌名家张全亮曾师从的太极拳老师王培生,则是因自幼颇有天资,被诸多武术名家看中,传其招法,从家乡河北武清一路学到北京,13岁时,正式拜在杨禹廷门下学习吴氏太极拳。但多数人习武和李秉慈一样。这位如今84岁的武术家,身体健壮,可自幼体质虚弱,至12岁时,更是稍微着凉便发烧感冒、吐血,百般医治,效果不佳,一个朋友建议其父:“早晨出去锻炼锻炼,健健身。”他们于是每天早晨到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遛弯儿,累了就坐下来休息,看人家练拳。直到一天,一位老人来打招呼:我注意你们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孩子有病?李秉慈就这样开始了学拳生涯。那年他16岁,没想到,师从的竟是太极拳名家杨禹廷。太极、形意、八卦是民国时期最流行的三大拳术。作为这几家拳法在这一时期的著名传人,杨禹廷、崔毅士、唐振荣、王培生一直活跃在京城武术界,师传数十弟子,其中多成为当今武术名流。然而,弟子们的成长与生活环境已然迥异,他们自言,因时代和机缘,只学到了师父的皮毛,尚不及深究,老人们已悄然而去。从某种程度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武术最后的背影。国术崔毅士开始学拳的1909年,正是大变革时代,武术正迎来没落前的最后一缕阳光。那之前,武术仅存在于民间,国人重文轻武,轻蔑地把习武者称为“打把式的”。20世纪后,由于难以抵抗洋枪火炮,连走镖这种繁荣一时的职业也消失了。习武者仅能将此作为爱好,而以另外的职业糊口。然而时代的机缘,竟使得成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武术,又获得了生机。生机的萌生是从教育界开始的。据如今已85岁的老太极拳人、“武坛一枝笔”吴文翰研究,大约是1914年,邢台永年十三中第一个开始在学校教授太极拳课程。一年之后,中华民国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各学校都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的决定,并要求各师范学校培养“此项教员”。1917年时,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已将武术排为术科课程之首。之后,民国教育部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再次规定,“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以打破高等小学以上的学校体操课主要教授德国和日本的“兵士体操”的局面。根据北京体育研究社在1924年对16个省市40多所中学调查,将武术列为正式课程的学校达52.5%,另有22.5%的学校将其作为课外活动。教育界的热情很快蔓延开来。1927年,原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发起成立了“国术研究所”,一年之后,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升级”为中央国术馆,在随后开展的“新生活运动”中,武术正式更名为“国术”,与国医、国剧、国学一样,登上大雅之堂。国术馆从此遍地开花。各省、市、县都有自己的国术馆,馆长均为地方长官,村里设不了馆,就设练武场,在河北、山西等地,几乎村村都有练武场,有的甚至有两个。这个内忧外患的国度里的人们,“集体无意识”地选择了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中华武术,作为在危难中生存、自强乃至救亡的强国梦想。崔毅士、杨禹廷、唐凤亭、王培生等,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走上了习武之路。(资料图片)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沧州盐山籍武术家张之江任馆长。此图为当时的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冯玉祥、林森等人同该馆师生合影。中山公园而北京的习武与练拳,主要在中山公园和太庙(现天安门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进行。这里场地开阔,环境清悠,当然,更因名师都聚集在此。崔毅士便在这里学拳,后来又在这里教拳。崔仲三从小就跟爷爷在此练习,他记得,爷爷的学生上至党政军要员、社会名流,下至普通百姓,还有外国驻华使节及各国朋友。崔毅士外,当年在中山公园教拳的,还有形意拳名家骆兴武先生,还有一位一年四季都一身白纺绸衣裤“估衣刘”,另有一位练铁布衫、金钟罩硬功夫的,常面壁马步,用铁链上下左右抽打全身。练武讲究持之以恒,一年四季,除了下雨,中山公园的教拳场都不间断,即便大年初一,吃完五更饺子后,崔毅士也会到中山公园去,他知道有人在那里等他。李秉慈经人介绍后,加入了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每年会费两三块钱,会长均由社会名流担任,主教者则是杨禹廷。“每天来练拳的有八九十人,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学习的进度也不一样:第一拨来学拳的是上班族,6点就到公园,练一个多小时就走;第二拨是不上班的,8点到;9点以后来的都是老人,练个把小时回家做午饭去了;10点以后,人渐渐少了,这时,杨老师会给留下的人讲拳,练推手。杨老师每天六点就来到公园,送走一拨又一拨学生弟子,直到中午才回家。”国术社也有不少。比如,唐振荣爷爷唐凤亭所创的大兴武术社。唐凤亭任职总教习后便放弃了小煤铺生意,以教拳为生,学拳的小孩子每月交一块钱,补贴水电费,练完就走;成年学生不固定学费,隔三差五来一趟,给老师放个十块八块。但老师家的“三节两寿”(三节为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两寿即师父与师母的寿辰)弟子都按规矩来送贺礼。据唐振荣统计,从1928年到1961年,共有5000余人在大兴武术社学习形意拳、少林拳、太极拳及各种兵器。“那个年代习武人基本分四类:工人,商人,学生,巡警。”习武人众,来往频繁,大兴武术社常常有各界人士切磋交流,弟子也时不时有汇报表演。“但大家仅限于切磋,并不在乎要分出胜负。”张全亮的老师王培生和另外三位京城八极、太极、形意高手在1947年共同创立了汇通武术社。但最著名的还是成立于1900年的四民武术社,取为“士、农、工、商”四种民众服务为意,以练形意拳为主,很多名人都在这里学习过,如杨沫、白杨姐妹。四民武术社也有交流的传统,几乎每个礼拜都有各个流派拳种的交流活动,老拳师都也愿意到这里坐坐,看小孩子练武,技痒了也起来试两手。摄影家布列松拍摄的1948年在太庙晨练的人们。图|玛格南图片社转变不过很快,武术的发展方向发生了转变。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在天津举行,随后,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武术系,1956年,在北京体育馆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3年后的全运会,武术正式成为体育比赛项目。在吴文翰看来,武术从民国时期进入学校起,就带来了变化。“进入学校后,集体上课学习,使教学方式变成了老师肢解动作,分动作学习,这使太极拳轻灵圆活的风韵渐渐消失,体操化虽然普及了太极,但也使它失去了自己。”但武术进入体育赛事带来的改变是更加不可逆的。为适用竞技需要,武术本来的实用主义特点消失,竞技体育的“高、难、新、美”标准日渐成为主流。1960年代时,主管武术的领导更提出:武术要“难度高,形象美,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空中完成”。武术自此走向舞蹈化、体操化。北京武术队原来的武术教练跟不上要求,干脆去请京剧演员来教;1960年,陕西一名跳得高的舞蹈演员报名参加武术比赛,赛前曾夸口可以拿冠军,不过比赛中空翻失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老武术人都暗暗庆幸:如果真得了冠军,武术不知要变成什么样。为了加以区分,武术界开始将体育比赛中的武术称为“现代武术”“竞技武术”,而将此前的称为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看重实战,哪来的旋子、空翻?因为实战中,这些都没用。”一位老武术家说。在周恩来总理提出文艺界“三化”要求后,武术又按指示向“民族化”靠拢,在北京,这种结合的典型事件,是北京什刹海武校的武术教练去给剧团演员上课,从京剧院、评剧院到歌舞剧院、儿童艺术剧院。“魏荣元、袁世海,都跟我们学过。当时他们演的电影《神海立》和《红旗谱》都跟我们学过武术,像《红旗谱》里朱老忠的扮演者崔嵬,就是跟我们学的大刀、三节棍。”唐振荣说。即使不如意,武术家们仍在努力传承,但一切都在文革中戛然而止。崔毅士被批成资本家、反动学术权威,宣扬活命哲学。崔仲三还记得,批斗会就在中山公园音乐堂进行,离教拳地场地不远,崔毅士、杨禹廷、以及另外几位京城武术界老前辈,终日站在舞台上受批判。老人们想不通为什么不让练拳,很多忧郁成疾。崔毅士更从200斤瘦到不足百斤。说起这些,崔仲三不禁眼含热泪。他还记得,爷爷的学生之一、作家周立波曾在期间来探访。“那天我正在家里,周立波戴着鸭舌帽,穿着风衣,进了门。祖父正在午睡。见周立波进来,我爷爷正要起床,周立波说:‘老师,您别起来了。’顺势就坐了下来。当时周立波也在挨斗,两人一见面就泪流不止。”一生刚正不阿的王培生,亦没能幸免。1963年,因受人牵连,王培生被捕入狱,苦度五年后,又发配至嫩江劳改就业十余年,受尽苦难,直至1979年方返回北京。公园里的教拳场从此冷清了。也有人仍在坚持。张全亮就是在1974年第一次遇见了八卦掌名师李子鸣,李子鸣与他一见如故,主动要教张全亮拳法。1976年时,时年70岁的李子鸣专程从北京城区到张全亮老家去教拳。“我去公社接他,当时没通汽车,也没有柏油路,我们先骑了10华里石子路,又骑了5华里沙土路。”张全亮拿出当年习武留影,动情地说:“李子鸣老师兴致很高,在我家住了3天,每天早上3点起床指导我练功,晚上说推手说到11点多。”《红旗谱》里朱老忠的扮演者崔嵬,曾专门向武术界人士学过大刀、三节棍。功夫武术因何使人迷恋?它大概具备所有其他体育项目的迷人之处:通体活动后的轻松与活力感;身心高度配合带来的愉悦感;与人竞技时对胜利的渴求与刺激,等等。但它还有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比如,只要你愿意,可以练习一辈子,并且不因衰老而有很大差别;比如,它需要天赋,也同样需要毅力,并不是所有运动都可以依靠热爱获得成就,但武术可以;再如,它大概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以弱胜强的对抗运动,因为武术交手,不只靠体力,还要靠经验,靠智慧,靠瞬间的洞察力;武术招数往往以致人死伤为目的,因此对习武之人还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即使身怀绝技,亦要含蓄、内敛、克己、宽厚。这些特质,使得武术宗师仅技艺高超还不够,还要有人格魅力。武术界里称之为“武德”。吴文翰眼里的杨禹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生人推手时,从不轻易让对方难堪,他总是说:‘何必得罪人哪!’搭上手,让对方失去重心,或者感到不舒服,就行了,这叫‘点到为止’。”当然,这也缘于那时太极推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技术。同时,也为了练习自身的承受力,“不是非要见个输赢高低不可”。世人常认为,武林讲究门派、讲究绝招不外传等,但在这些最后的武林人士身上,这个传统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吴文翰还记得,少时练拳,一天,突然有个外地人找杨禹廷:“我看了您十来天了,您讲得很好,我想跟您学。”杨禹廷仔细盘问了对方学的拳种、习武时间后,告诉他:“我教的是吴式,您要是跟我学,就不如到前面,那里有个崔毅士老师,他是杨澄甫的弟子,功夫很好。”学生们都问:多个学生不好吗?杨禹廷回答:人家学了一二十年,是有功夫的人了,改了很可惜。另一件事发生在吴文翰一位师兄身上。这个师兄跟杨禹廷练习了三五年,觉得太极拳不对口味,便和一个老乡去和形意拳名家陈子江学习。陈子江听说是杨禹廷的弟子,说:“这样不行,杨老师给我写个条,我才能教你。我们这些老哥们不能因为这个事闹别扭。”杨禹廷听说情况后,反而笑道:“不用写条,走吧,我领着你去。”他带着这个孩子去和陈子江说:“师兄,你就教他吧,你教我教不都一样吗?他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在德行方面的追求,使得武术还暗含有某种修行的意味。旧式武术的传承,又是师傅与弟子,一招一式,口授身传,经年累月,习武因此成为重塑人格的过程。老人们常常不经思考,便脱口而出许多哲言。崔毅士便常跟崔仲三说:“练拳就要做到明规矩,守规矩,练规矩,脱规矩而又合规矩。”说得像绕口令,实则在讲练习太极拳的原则;唐振荣的祖父唐凤亭最常说的则是:“世上没什么绝招。所谓百巧百能,不练不行,真东西都是用时间练出来的。”巧合的是,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不过也是想回答这个问题——“功夫是什么?”筹备十年后,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功夫,就是时间”。德高望重的老人们都强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并且格外喜欢“郭靖式”的弟子——这看来并不是金庸的无端想象。“这些老武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你扎扎实实地练功。来到练功场,你不能在那里扯闲篇,就得埋头苦练,练得好,他就高兴。”李秉慈说。在崔仲三看来,习武方法在现代的转变,也使得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维系渐渐消散。“过去练武,既要练,也要修,但现在多数人练武,只重练,不重修。”这件本是需要时间打磨、潜心把玩的手工艺品,在无奈地进入标准化生产的现代社会后,失去了刀光剑影的实战,没有了生死传承的坚守,不再靠口传身授的机缘,随着宗师们的身影渐行渐远,中华武林的“江湖”,注定要从国人的视线中消逝,仅靠文学与电影,存在于理想世界的遐想与记忆中。★(作者系功夫电影学者,代表作:《功夫片的秘密》《京城武林往事》。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京城武林往事》)总第802期《中国新闻周刊》现已上市,可登录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杂志”进入微店购买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 长江杂谈 [我要发帖]
  从没有见过这么多人一起认怂,而且是舞枪弄棒的武林人士。也从来没见过这样认怂还装叉的人,在一个退役十年的散打冠军面前,几千几万的功夫小子和武学大师一起低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头颅,要么拿规则作挡箭牌不敢接招应战,要么故意将徐不愿意挑战的徒子徒孙推到前场遮羞。  这些武林怂蛋讲的最多的理由就是规则,规则,规则,似乎徐晓东是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实际上徐提出的“无限制、可以踢裆插眼”这些规则,完全是为武术考虑,因为武术的功防是全方位立体性的,拳、掌、指、肘、头、肩、腿、膝、脚,甚至还有气,都可以进行攻击,相反徐晓东接受的训练里无论是散打还是综合搏击,都没有武术的攻击这么全面立体,徐定的规则意思明显是让武术充分发挥特长。但是形势很吊诡,武林人士纷纷拿起拳击、搏击的规则指责徐不讲规则,并以此为理由拒绝与徐对战,还不忘摆出个不屑的泡斯。非常滑稽。  徐点名挑战的王战海更是计高一筹,在徐晓东已经微博说明“师傅打师傅 徒弟打徒弟”的情况下,他坚持让徒弟挑战徐晓东,还立下如果徒弟打败自己就退出武术界的誓言。老蒙很小人的猜测,王的武功肯定不如其徒弟,否则哪有徒弟战败师傅退出江湖的道理?十有八九是王不敢打,拿徒弟来拆徐晓东“师傅打师傅,徒弟打徒弟”的绝招――你不要跟师傅打吗,我偏给你派个徒弟,打赢了,你连徒弟都打不过当然更打不过师傅。打败了,败的是徒弟,不耽误师傅的名声。一石二鸟,想的不错,但是丫不敢面对徐晓东的事实无法掩饰。  还有很多的在强调武术的文化属性,连假和尚一龙都指责徐晓东不懂武术文化。某官员更是大言不惭的讲,武术是传统文化,承载的是强身健体功能。在此之前,老蒙虽然对文化没有多少好感,这回是真的想吐了。以我的社会经验,在祖国,主要有两种人在武林里混:一种是上学的垃圾文化没有出路的人,一种是因为习武耽误了文化的人。武林中人比武不比拳头比文化,装啥文化大尾巴狼?武术就是武术,即使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的性质特点也是武,而不是舞,更不是文。相扑是日本文化,相扑运动员必须肥必须壮必须能对抗,只能肥不能对抗的叫胖纸。武术也是如此,武的含义是具有对抗性的,只能表演不能对抗的武术不叫武术,只能叫舞术或操术。鉴于已经有舞蹈和健美操,不宜重复,既然是花拳绣腿,称之为“花活”较合适。  武术到底能不能打,其实非常简单,武林各路大侠完全可以到北京什刹海踢徐晓东那里去踢馆,有名有姓有地址有单位,以武会友,打趴为止,何难之有?需要这么唧唧歪歪在网上逗嘴皮子吗?神马规则啊,体重啊,年龄啊,文化啊,托词越多,只能证明武林人士的怂样!武术的怂样!
最高打赏:
最新打赏:
  他妈的,陈真哪里去了?霍元甲黄飞鸿哪里去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徐晓冬退役十年,但之前应该没拿过冠军。也就是,目前顶多二流的格斗手,让整个武林认怂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蒙猪这篇应该发到大网站投稿,写得水平极高!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蒙猪,你的观点基本赞成,就一点“年龄”还是要区分的~  从科学的角度的讲,人的生理机能达到顶峰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衰弱……  所以,徐晓冬只能挑战传统武术和他年纪相近的掌门人,年龄太大的掌门人可以派  和他年纪相近的弟子应战~  我认为这样比较公平!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顶个“武”字的桂冠,收费就是健身房十倍以上,还可把徒弟当孙子、仆人使唤。中国甘愿被骗的愚民可真多!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真怂,没吊用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一帮怂逼,找官府护着。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可以上头条吗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什么叫能打?怎样算不能打?  既然老蒙提到了陈真、霍元甲、黄飞鸿,那好,败在这三位手里的就不算练家子?就是花拳绣腿?  那让这三位过过手呗?  所以,最近的武术行不行终归是口水。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关于年龄,我是这样看:天山童姥年龄不小吧,照样横行江湖。陈小旺大师70多了,中国第一大力士龙武不也推不倒吗?既然中华武术树立起这么多盖世神功的形象,就有必要实践检验一下。你年龄大打不过年轻人,说明内功之说是假的。这与公平没关系,同一年龄,同一级别,练得早的练的晚的,血压高的与血压低的,有老婆的与处男光棍,也有条件差异,也不公平,肿么办?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看热闹不嫌事大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武林中人比武不比拳头比文化,装啥文化大尾巴狼?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外星人啊?不仅武术界,教育界,影视界,政界,商界,甚至佛界等等都这屌性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狗毛毛2017:   19:58:11
评论  @偶兜兜有奶糖 现在有推荐一说吗  我白天上不了,你找找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人民日报发文,定性那场比试是徐晓冬、雷雷两人合谋的闹剧,徐晓冬已触犯法律!文章还嘴硬称太极拳在古代是杀人技,用于战争!  ====  看来民不可与官斗,是至理明言!徐晓冬的拳馆大概要被关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武术 连蒙猪这伪军都不如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蒙山知府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回灾大师,  没错。如果未到政府体育部门备案批准,定性为体育类别,则会按行政处罚非常可能定性为斗殴。如果轻伤以上,涉嫌伤害罪。如果大点,破坏公共秩序罪和聚众闹事罪都成立。  散了吧!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官不守法,法网恢恢,追溯到死。  民不守法,很快就倒霉。前几天讨论的中国一女子在美闯红灯被警察一枪崩死了,就是鲜红的例子。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无论怎么不服,前提是不能触犯法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武术,拳击有屁用?它仅仅是用来体育赛事的。我武功不如你,问题是你敢打吗?我立马倒下放懒咋地?看看最后到底谁会跪下求饶?有能耐打死!没胆量别乍乎。一把小刀就可杀人。  崇拜英雄,是社会文明的大倒退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你的两个帖子,我各摘了一段在网站评论上发了,没讲你写的,也没讲我写,但是看客一定以为是我写的,呵呵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据说李连杰出来力挺太极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好像有人应战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蒙山猪保安操术了的!操!操!操!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突发奇想打起来的,徐下战书然后雷就应战了?雷输了武林界没人再敢应战?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蒙山知否?因为以蒙为山,所有八卦是特点,知否,知否。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还有很多的在强调武术的文化属性,连假和尚一龙都指责徐晓东不懂武术文化。某官员更是大言不惭的讲,武术是传统文化,承载的是强身健体功能。在此之前,老蒙虽然对文化没有多少好感,这回是真的想吐了  …………以前某些方面被神化了,这些说法是接点地气,不然没法下台,啥也不说了,期待一场真功夫的PK!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一位耄耋老者在公园练太极,一招一式仙气十足,有个年轻人问他:大爷,最近你知道一个太极宗师和人约架,被人二十秒打的满脸荤素吗?您练这玩意儿有啥用?老者淡淡一笑:小伙子,我今儿让你见识一下正宗太极,我站在这里不动,你用最大的力气打我试试?于是年轻人运足了气力,一拳打了老头腹部,结果,结果......赔了八万六,还告他故意伤害。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被KO太极大师:如果我真用内力 可能就出人命了   雷雷直言自己在比赛中是因担心对方受伤,而未使用内力。他称,这个内力高深莫测,无论怎样,这拳头打过去都是会让人受“内伤”的……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11年前的日本,也有相似徐晓东与雷雷PK的剧情发生。2006年11月,日本合气道气功大师柳龙拳为证明自己的实战能力,挑战综合格斗家岩仓豪,结果在1分钟内即被击败,门牙都被打掉了,从此告别武术界,退出江湖。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中国功夫作为国粹,是“拳头爱国主义”的基本支撑。在“爱国即正确、爱国即有理”等理念下,没人敢说中国功夫不行,否则,就很容易被当成是汉奸。在中国功夫之外,许多国人不想去了解西方拳击、泰拳、格斗等现代搏击技能。更有意淫者坚持认为,功夫需要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到时就差不多能和跳水、乒乓球一样,中国人可以稳稳夺金了。   近些年以来,功夫题材的电影,更加弱智化。但凡是动作片,就必须要打几个外国人。不过,功夫作为民粹,无论如何娱乐化,如何夜郎自大,都会成为电影票房的保障。还有如《少林足球》者,更是想把功夫运用到足球之中——弱智之极,让人不敢直视,要知道,它不仅是在否定现代足球职业化的所有经验与技巧,更是在否定所有与足球有关的规律性的东西。   同时,由武术衍生出来的养生、玄学,更是容易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中造就一些假的大师。有了功夫,似乎就是哲学家、思辨家,李一也好,刚刚被打得惨不忍睹的雷雷也罢,都是在这样的市场中成长起来的欺世盗名者。他们在武术和功夫的旗号下,经营着无本万利的生意。引得无数明星和企业家都来膜拜,引得无数青少年和年轻人来拜师学艺。   整个社会中,似乎都在崇拜中国功夫,没有人反思中国功夫的问题和出路。因此,先要感谢雷公太极创始人雷雷,感谢他不知天高地厚地去挑战真正的格斗高手;更要感谢徐晓冬,是他20秒的痛击让国人看到了中国功夫尤其是太极与格斗之间的巨大差距。   中国功夫,需要的就是警醒。对实战性、对打性非常强的格斗,中国功夫几乎没有可以战胜对手的任何基础。一是,中国武术现在只学套路,不进行真正的搏击对打,哗众取宠,形式大于内容,缺少实战性;二是,中国武术没有真正的职业联赛,没有锦标赛,没有按体重划分的量级,这也注定了没有系统化,难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三是,中国武术没有规范,没有规律性的总结,没有反思,也不会有进步。   民粹的魔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国民的盲目崇拜上。一说中国功夫,就自以为是世界第一,这种夜郎自大的思维正是武术落后于时代、脱离于现实的根源所在。关于武林,国人寄托了太多的情感。但相信随着徐晓冬一路打下去,中国武术或者叫中国功夫就会痛起来,痛定思痛之后,中国功夫才会回归实际并有所发展。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既然是武,止于戈,人戈统一,同一,形意相同,手脚相合,可以从猫,狗,猪这些动物比较,已经他的体重比来计算。所以,精气神不同一,只是武之名,不是武的本身。谁输了,也只能是他自己输了,而不是哪一门功夫没有他的合理性,或可比性。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传统武术基本功是定式训练为基础,所以老一代武术大家,很多都是精瘦精瘦的。定式训练练的不是肌肉,而是肌肉上的膜,我们吃牛肉的时候,可以看到那个膜。力气就是通过膜来传导他的整体性和爆发力的。而动态训练大多数是锻炼他的肌肉的,肌肉训练,谈的是杠杆原理,当然也有膜的效应产生,不是主要方向。这种静态定力不刚是无负荷下的定式静态训练,还有承重下的定式训练。以及加上时间系数比。这样不用动手,互相就可以知道双方的爆发力是多大。这不是套路的问题,是层次的问题。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吃这个苦,都是动态训练。所以套路就比不上专门练习击打力的散打选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武术界第一高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