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学动手的技术,不想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技术,有吗?

“动手又动脑,才会有创造”——在劳动与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综合实践——劳动与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学科。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在教学中,《劳动与技术》一直属于偏远学科,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被“主”课挤掉,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劳技学科能在学生愉快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做到:通过兴趣导入激发学生动手欲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想象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动起手来完成《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把时空权交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只要教师善于创造合适的条件,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操作性学习& 兴趣& 合作& 探究& 想象&
动手操作能力&&&
一、小学生动手能力现状的调查
现在的学生在家娇生惯养,事事都由家长代替,缺少必要的劳动素养,生活自理能力差,屡见不鲜。劳技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查3—6年级的小学生只有23%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在“家政”类调查,大部分学生没有动手缝过衣服,没有钉过纽扣,不会手缝的基本针法,更不能根据生活、学习需要及自己的爱好设计和缝制一些小物件;不会安全使用炉灶,合理使用炊具;不会制作简单的饭菜;不会正确洗衣物。在“技术初步”学习中学生动手操作在存在动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安全意识不够等等问题。
二、《纲要》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领域。《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学生达到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劳动与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现状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综合实践——劳动与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学科。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但是在学校,《劳动与技术》学科一直属于偏远学科,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导致劳动技术教育摆不到应有的重要位置。最多只能从理论上承认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实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如安排教师的随意性(劳技教师年龄偏大,且80%以上都是其他学科调整下来的老教师充当)、劳技课被作为“副课”而随意挤占等。因此,很多“兼职”劳技教师不可能也不想花心思去考虑如何提高劳技课的教学实效,造成了劳技课教学质量的低下。以“纸工”为例,上课时,教师说说制作过程,学生根据老师讲解完成作业,这样,一节课就结束了,完全是填鸭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劳技学科能在学生愉快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要转变观点,由教师讲变学生主动学,探索一条劳技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学模式。
四、在劳动与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兴趣导入激发学生动手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每一节《劳动与技术》课导入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在上《塑丝毽子》课之前,我发现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喜欢在课间踢毽子,我每次到教室上课时,都能见到他们踢毽子的身影。如果用学生踢毽子的视频作为导入环节,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们制作毽子的兴趣。于是,我拿起摄像机拍摄他们踢毽子的视频,由学生踢毽子的视频导入本课的学习,让教学接近学生生活,拉近劳技课与学生的距离。我在教学《巧手捏泥碗》这节课时思考,设计什么样的导入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现代的孩子拥有品种繁多的玩具,不会对粘巴巴的泥产生兴趣,而物资匮乏时代的孩子几乎没什么玩具,总爱和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挖几块泥巴,摔摔打打玩游戏,捏出各种造型的游戏“道具”,真是快乐无限呀!于是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具有向师性,听老师述说泥曾让老师童年充满快乐,出于好奇心,他们也想要体验老师的快乐,激发了求知欲。师生之间产生共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动手能力有强有弱;劳技材料有的比较复杂。例如,四年级下册纸工《摩天大楼》,材料多制作有一定难度。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四十分钟很难独立完成一个制作便需要采取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为一些能力不强的学生提供了帮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大家共同研究,集中了集体智慧,共同交流、相互切磋品尝学习的收获,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在学习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比较、互相鼓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动手操作为出发点在“探究问题中学”,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开展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探究性学习研究,学生要完成由被动变主动学习的转变,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
在《塑丝毽子》的学习中,设计的预习表中有两个思考题“除了用垫圈做毽子底外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替代垫圈?”和“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制作塑丝毽子?”课堂上,我对两个问题没有给予任何肯定答案,而是鼓励他们探究学习,在亲身实践中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和方法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想法,邵然用螺母代替垫圈,螺母的孔比垫圈的孔大多了,可以重复打结好多次,塑丝多了,毽子自然漂亮、好踢。简瑞晨不用书上的捆扎方法而是把塑料绳穿过垫圈后不打结,在毽子后面用火烧化塑料绳再压平,这种方法简单,制作快捷。蔡宇凡改变捆扎的位置,毽子更加美观。学生不再受书本束缚,单纯接受书本上的学习内容,而是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通过学生的思考,从多个层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难点在学生打破常规动脑探究学习中被攻破。
整个教学都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制作塑丝毽子的方法,自己动手大胆地尝试制作,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仅能做到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创新出更简捷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创意得制作,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
(四)在想象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每一节劳技课都有亮点,总有几个同学敢于想象、大胆实践。在《漂亮的礼品包装盒》片断中,我并没有禁锢学生想象,让学生按步就搬地利用制作材料提供的小花或太阳贴片进行制作,而是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翅膀在开放的空间里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包装盒的装饰贴片,有维尼小熊、胖尼小熊、乐乐老鼠、凯迪猪、哆啦A梦可爱的卡通形象;有火辣辣的太阳,有漂亮的领带……以及学生根据想象设计出的不知名的图形。同样在《巧手捏泥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模仿制作基础上发挥想象,设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装饰碗。有的同学在碗的外壁四周做起了文章,设计出字母碗,数字碗,哭脸、笑脸碗,花草装饰碗;有的同学在碗沿上下功夫,捏出可爱的兔子碗(并设计捏出配套的小兔子勺子)、小猪碗、小狗碗、乌龟碗(加上具有龟壳特征的碗盖);有的同学喜欢卡车,捏出一辆卡车把碗装在上面……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或刻或画或贴或捏,创作出各种对称、不对称花纹的碗,令人惊奇。
通过想象,孩子的创造力得到表现,大大开阔学生思维空间,使其感受到自身创造的快乐,从而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真正做到动起手来完成《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教师把时空权交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只要教师善于创造合适的条件,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探究学习
认知课堂》& 张仁贤&&&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劳动技术教育学》刘秋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浅谈乐学理念在电子技能教学中的应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乐学理念在电子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3452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鼓手老付)
(冬日暖阳)
第三方登录:启其心,引其行,展其智,享其品――浅谈在劳技课中如何让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中小学劳技论文.doc - 教学论文 - 免费ppt课件下载站
中小学教学论文 免费分享
 文章:166131 篇 课件:50988 个 总量:55.625 G 查找
启其心,引其行,展其智,享其品――浅谈在劳技课中如何让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中小学劳技论文.doc
【】记得刚开始劳技的模式是让先思考、交流制作方法,然后制作。可凭空思考中不能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尝试了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启其心,引其行,展其智,享其品。引导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师生、生生多项互动,使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提高了的技术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
【关键词】:模式;会学技术;提高效率
第一年劳技时,我常出示漂亮的作品,马上被会吸引住,想马上动手制作试一试。接着我提问是怎么做的?交流了没一会儿,怕独立思考会耽误时间,再交流下去也没什么结果。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怎么做&、&要注意什么&告诉,怕还不明白,就是示范一下,要么就用演示一下。当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就独立制作。但做出来的作品就显得比较单一,不够丰富。这样的模式让我更快捷地达到目标,让很快学会方法。的作品错误是没了,可是特色却没了。没有通过细细品味、缺少碰壁、磨练与反思,既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自主分析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而当前形势让我们强调在动手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学会技术。然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是一时的,&会学&才是终生的,这是一个掌握方法的问题。劳技课中除了要让掌握制作方法,还得让学会动脑,学会创新。于是我尝试了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启其心,引其行,展其智,享其品。下面,我就把自己对此模式的四个步骤及其取得的效果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启其心&&激趣导入与初步尝试
&&& 劳技课的实践性很强。我们想让的思维在实践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把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就需在导入环节下功夫。创设情境,能让带着兴趣,在尝试中启发思维。情境的创设,我们可以从的需要出发,在生活中取材。
1、启其心&&激发兴趣
兴趣是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尝试是的主体活动,只有主动积极参与,产生尝试的欲望,才能达到尝试的目的,创新的要求。所以在尝试过程的每一环节中,都要注意激发的兴趣,使始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地投入尝试的全过程。激发尝试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欣赏作品、玩一玩作品、猜一猜作品、讲故事、设疑提问等,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纸绳工艺《别致的小鞋》,方法一,出示别致的小鞋(或多媒体出示),让欣赏,观察,激发的兴趣。方法二,我们在家里喜欢穿拖鞋走来走去,想不想穿一双自己亲手做的纸绳拖鞋啊?孩子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各色纸绳跃跃欲试。又如《纸杯毛驴
2、启其心&&初步尝试
有了兴趣以后,我们就应该把如何制作抛给,让大胆地说一说、试一试。尝试制作的问题的出现,促使产生疑问,会激发认识的冲突,激发的内驱力,产生制作的欲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端,也是创新的动力。尝试问题要注意难易要适度,要让在尝试制作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除了在10分钟内能完成的作品,可以让尝试完成整个作品,若较复杂的作品,我们可以在重点、难点上进行尝试。还有制作材料的问题,有时候材料用过了不能再回收,只尝试一部分可以节省的材料。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分清重点或难点部分,创造条件,让进行尝试。比如说,纸工类可让先尝试完成折、剪纸,去掉装饰部分;布艺类可先尝试针法,针法会的情况下可先尝试设计,工艺类可让找找作品零件可由哪些材料来装饰,做出初步轮廓;编织类可先尝试编制技巧,有时可供半成品,让尝试完成重点难点等等。总之,要视课堂及的具体情况制定尝试部分。要让自主尝试,更重要的是教给一定的尝试方法,才有能力去尝试。方法一,可以让自学教材以后,选择材料,进行尝试制作。方法二,观察制作材料,思考制作方法,进行尝试。方法三,先把成品提供给,让看看、摸摸、拆拆、再组装,探究原理。尝试方法有很多,要根据教材而选择适宜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如:纸绳工艺《别致的小鞋》时,让看一看,摸一摸我制作的鞋子。明了鞋底的大小,制作鞋底从哪里开始盘纸绳,以及纸绳的行走路线和颜色搭配。又如:《对称花篮》时,可让自学教材,按步骤在纸上勾出篮子的框架(篮身、提手、蓝底和底座),后用剪刀沿线剪开,制作成一个简易篮子,把篮身和提手的美化先放在一边。经过尝试后,大多能做出完整的篮子,虽然有些的篮子各个部分做得比例不协调。《制作简易相框》也用同上方法,大多做出了粗糙的零部件完整的相框。也有些部不喜欢按部就班,在内外框大小没掌握好,结果可想而知。因而在方法时提出的意见多而实用。
二、引其行&&方法
进行初步尝试后,在操作实践中常会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点拨。在尝试操作中会出现常见的错误,让&尝试错误&能使他们加深印象,进一步激发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时就要组织全班交流,尝试制作时所得到的方法和问题,引导、点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方法。
1、引其行&&方法
初步尝试后,获得了一些方法,也遇到很多难题,有很多话要说。这时,全班进行交流,说的方法、提的问题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在交流中,就可以引导对手工制作的材料、设计与制作的方法进行交流,从的发言、作品中进行引导,解决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制作的方法。
如:《制作简易相框》时,先让自学教材以后,选择材料,进行尝试制作。在尝试制作的过程中,碰到问题,我不忙着解答,而是鼓励自己探究,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好没关系。要巡视,发现问题。以下是我与全班交流时的一段对话:
师:谁来一下制作方法?
生:先设计简易相框,再用彩色卡纸剪出相应的形状,然后贴一贴。
师:在制作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我做的相框,内框太小,照片放不进去。
生:老师,我的刚好和他相反,内框太大,照片根本卡不住。
师:这两件作品在制作上有什么问题与不足
(激烈讨论中)
生:在设计内框时要根据照片大小来定,我觉得比照片每边小1厘米左右刚好。
师:这个建议真不错。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生:我用很薄的纸,做好之后,相框软绵绵的,所以要用厚的纸张。我再做一次。
师:嗯,材料也很重要,要有其它要注意的吗?
生:我有个简单的方法很快剪出内框和外框外边缘,先把一张卡纸对折,再画出形状,剪出来的就是两张一模一样的。最后根据照片设计内框内边缘。
师:表扬。你真会动脑筋!
生:内框从中心往边缘剪比较容易剪。
生:我不小心把开口朝下,相片一下就掉出来了。
在引导过程中,我们要营造开放的课堂,多鼓励,不抹杀,要培养的表达能力,各抒己见,大胆地把自己的制作方法和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交流引导过程中共同把制作方法出来。
2、引其行&&解决重点、难点
在初步尝试时,肯定会碰到一定的困难,这其中绝大部分会是我们设计中预设的重点和难点。此时,如能适当引导,不但可以使拨开云雾,看见庐山真面目,而且,随着一个个困难的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如:《制作简易相框》时,一个说内框太大,照片只卡住了一点点角,很容易调出来;另一说外框小了,照片的四个角都露到外框的四周。这两位提问后,引起了不少骚动,他们纷纷开始思考。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让说说这两件作品在制作上有什么问题与不足,当侃侃而谈时,我随机:&同学们,其实这两位同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制作前没有进行充分周到的设计,导致内框或外框和照片的大小不相符合,所以,设计一个可行的相框草图非常重要。&一石激起千层浪,纷纷拿起笔给自己心爱的照片设计起漂亮美观又实用的相框来。中很多这样的问题,大多在进行实践后积极动脑中解决了,且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三、展其智&&拓展创新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尝试、引导,接下来的作品改进或重做就比较有方向,同样要做好细致的辅导。
1、展其智&&拓展思维
放开手脚去干,
如《纸杯娃娃》:
师:大家做的娃娃基本形状都差不多,能不能做出不同造型的娃娃?
(思考中)
师:想想我们平常会做些什么,姿势是怎样的,看看对我们的造型有没有启发。
生:可以做个唱歌的大姐姐。
生:可以做个手拉手的娃娃。
生:可以做个扫地的小男生。
生:可以做个大侠。
师:那我们再来比赛一下,看哪个小朋友做得最逼真?
通过思考,启发造型,拓展思维。发现头部可以长发、短发、戴帽子、不同表情等,穿着、姿势等不同。在最后的创作中都体现出来了。所以在中,要想办法点拨,拓展的思维,相信能创造。
2、展其智&&教给设计创造的方法
在引导中,一定要教给一些设计创造的基本方法,以便培养的设计创造能力。
⑴减一减。
⑵加一加。在这件作品上加上一些东西,或加高、加长,效果会如何?还可以把这件作品与其它作品组合在一起,结果又怎样?如加上一些装饰,在相框、篮子和鞋子上加上花朵、星星、爱心等等;在小挂件上加入几个别致的纽扣或再绕一圈中国结绳;在软纸工上用彩色笔涂一涂,进行美化;在纸绳贴画上再贴上一些东西,使画面更完整;把几个人做的大鱼小鱼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海洋世界。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启其心,引其行,展其智,享其品――浅谈在劳技课中如何让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中小学劳技论文.doc》这篇教学文章来自[]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猜您喜欢: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级飞侠之动手动脑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