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怎么还在飞老旧的飞豹 歼16啊,歼11到现在还没到货

中国的三代机 歼十 枭龙 飞豹 歼11真的没人买吗【使命召唤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32,452贴子:
中国的三代机 歼十 枭龙 飞豹 歼11真的没人买吗
怎么这么多年就只有巴基斯坦买呢, 是不卖还是没人买?
车型齐全,品牌齐全,现车供应!
楼猪这种事老百姓能了解多少?我们谁能下的了这种定论?没事别瞎想了,多读读书才是真的。
买的起的普遍有系统不兼容和阵营问题,没阵营和兼容问题的普遍没钱.愿意买中国货的不需要高端战机.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虽然同样具有大航程和载弹量,而且其航电系统也十分先进。但作为战斗轰炸机,其空战能力相对有限。而且由于气动布局和发动机推力等限制,在挂载大量对地/海攻击武器的情况下空战自卫能力不足,必须安排护航兵力。而歼-11B和歼-11BS继承了“侧卫”系列优异的机动性,加上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机载武器,具备强大的空战能力。极为适合完成无护航远程、大纵深精确打击能力。在这方面歼-11系列远强于“飞豹”和单座轻型的歼-10。目前已知的国产战机中还没有任何可以取代歼-11B系列的。
第四、对于提高中国空军战术水平的推动
在引进苏-27之前,对于现代空战的认识,我们还是停留在纸面上。教科书上反复介绍外军如何超视距空战、如何在预警机控制下空战,但飞行员却从来没有实际接触过。有很多报道说在改装新机之初,往往不习惯于使用新设备而坚持老做法,先目视后雷达、先找地标再看GPS,实际反映了空军战术水平的落后。
还有就是人员素质,俄罗斯方面在培训我国飞行员时说我们的飞行员不够强壮,据各种描述分析,我们的飞行员在承受长时间高G的能力有缺陷。这也不奇怪,苏-27和F-15是能量空战的代表,特点是剩余能量足,可以做长时间的高G飞行,这和我们以往的飞机剧烈机动后不是掉速度就是掉高度的机型有很大不同。
现在看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了,战术方面,中远距离空战的战术和以往的近距空战一样丰富,而且具有创造性,而且对中距空战认识的提高,使的歼-7、歼-8型如何打超视距空战也有了对应的办法。
飞行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完全可以发挥歼-11的性能,俄罗斯人爱做“眼镜蛇”,我们也能做,我们最爱表演的是“四角机动”,用歼-11在垂直面上画正方形,画的越方水平越高,画个切角正方形基本合格,画个鸡蛋形准是新手。
十几年前,可以说我们的空军绝对落后,不仅在中距空战是完全被动,即便是在我们喜欢的近距空战,歼-6、歼-7面对F-15、F-16,也是占不到半点便宜。歼六对抗F-16,巴基斯坦的评价是“他们不是同时代的飞机”,歼-7对抗F-16,评价是“只有最新的歼-7PG在近距空战中可以和F-16有一打”。
在我们花费200亿美圆、努力了十年之后,对抗大量现役的美制战斗机已经不是问题。尽管我们开始面对“猛禽”的威胁,但我们是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追赶。
假如当初除了引进这条路,我们没有办法在十年后达到现在的水平,就等于说我们花费200亿美圆换来了十年时间。 [编辑本段]存在问题
歼-11的前身就是苏-27。苏-27融翼身融合、静不稳设计、电传、前后缘机动襟翼、边条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于一身,被无数人广为看好。人们习惯上把它与F-15相提并论,的确,F-15没有前后缘机动襟翼,没有电传、静不稳、边条、翼身融合等,也比苏-27更轻小一些,从这些方面看,苏-27确实优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27就符合人民解放军的需求。
苏-27于1991年底设计定型,正好是苏联解体的时候,这个时候F-15已经装备美军17年了(苏-27在未设计定型之前,就于八十年代大量装备苏军),在某些方面超越F-15并不值得奇怪。然而,苏-27仍然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在没有解决之前,仍然会困扰人民解放军。
首先,机体寿命、故障率、维修难易等,这是苏式战机的通病,以米格-29为例,其寿命约为美国F-16的1/3左右,换句话说,3架米格-29的寿命才相当于一架F-16。网上曾经流传过中国空军早期引进的苏-27图片,显得有些旧的感觉,这可能是苏-27迅速哀老的外在表现,在进口十多年后,我怀疑首批进口的苏-27还有无升级的必要,其机体寿命可能已经到达尽头了。苏式战机寿命短、易出故障,出了故障更难修理,需要更多人力、设备来维护,这是其固有缺陷。
其次,价格高昂,性价比不高。苏-27的售价不高,但这种不高的售价是基于其低寿命的机体、低性能的机载设备、较低可靠性、较低维护性的状况之上的。而且,由于受到欧美的武器制裁,外传老毛子售给我的国价钱,要高于售给印度等国家的较多。
第三,苏-27的机载设备落后,在这方面与西方战机的差距,甚至大于其机体寿命的差距。早期交付我国的苏-27战机,仍然在使用卡塞格伦天线,座舱内满是仪表,飞机的可操性、人机界面,比西方同时期战机要差较多。在机载武器方面,俄国的主动式中距弹项目一度中断,在外国投资方的资助下,才终于定型交付,即使这样,其R77仍被我国设计师认为电子设备较差,是其软肋。
第四,苏-27升级缓慢,兼容性不够好。以发动机为例,美国F-15的发动机,经过历次升级,其性能早已大大超过早期的水平,而AL31则长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AL31的实际寿命也明显低于俄国人的“理论”数据。在兼容性上,美国F-15、F-16、F-18等具有较多的功能,兼顾各种任务,兼容各种武器,而苏-27在很长时期内,只能用于制空,后来终于补进了攻海、地功能(苏-30MKK)。
再说说授权生产苏-27的意义。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生产苏-27,将中国的水平提高了一代。并且,外界还估计,中国会全面仿制苏-27的一切,如雷达、航电、导弹、发动机,等等。在原先的外界想象中,中国也就歼-7、歼-8的水平,与苏-27代表的水平相差甚远。因此,授权生产苏-27并使它国产化,“至少使中国的水平提高了一代半”――无数的人这样说道。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国产歼-10的诞生,我国总体水平的提高,对苏-27/歼-11的认识,需要重新评估了。
首先,我国的水平,并非如外界所估计的那样弱。实际上,同任何国家一样(九十年代的俄国除外),中国的水平不断在提升,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目光来衡量中国是不对的。中国也在进步,水平也在提高。另外,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异乎普通国家,这一点,只要查一查中国的国际科技论文增长率和占世界的比例变化就一清二楚了。再有,由于受台独的挑衅、美国干涉的威胁,我国发展国防压力也大于普通国家。 以发动机为例,我国并未引进AL-31的生产线,未取得AL-31的生产权,但WS10A仍然成功了,而且其水平高于目前任何一款俄国AL系列发动机(在研的除外)。
以歼-10为例,我国完全自主在研发了其气动外形和结构,并完成了电传系统、综合航电等一系列研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从公开的材料看,与授权生产苏-27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些年,我国在各个型号上的成就,如新飞豹、L15、FC-1、歼-8F,及其相关航电、武器系统,与授权生产苏-27关系也不大。从公开的材料看,这一系列型号的成就,更多的是与歼-10项目有联系,他们更多的是歼-10成就的推广和应用,而与授权生产苏-27无太大的联系。换言之,这些年来,我国的一系列成就,多是由自主研发而来,而非来自那个处处对我国设防,动不动就高喊“中国移民吞掉西伯利亚”的饿乡。
当然,我国可能在某些方面参照了苏-27的某些技术。但这种参照,并不需要授权生产苏-27才可以获得,比如发动机,我国就没有授权生产,WS-10A仍然搞出来了。
回过来看歼-11,其最被国人关注的型号歼-11B,引人注目的不是俄国原味,恰恰相反,而是我国自己的东西才是亮点,这些东西是:我国的武器、我国的航电。事实是我国的武器、我国的航电压过毛子的,而不是毛子的好过我国的。
在“歼-10在比武、演习中大比分击败苏-27/歼-11”的消息陆续传来的今天,歼-11面临几个挑战:
1、能不能克服机体寿命短、故障率高、维修差的毛病?
2、性价比能不能较大提高?
3、能不能超越前作甚多?(作为比歼-10大得多的战机,总不能再被歼-10追着打吧?双发的11B,也是制空的,如果打不过歼-10,又很贵,寿命又短,那空军恐怕要骂娘了)
4、继续改进要投入多长时间?
歼-11,我们虽然能够制造,但并不意味着“精通”,至少我们没有拿到设计图纸。
要想改进,得花多长时间去“摸透”?601与花较多时间去摸透,投入与产出之比,划算吗?
在太平洋的对岸,下一代战机已经战斗值勤,F-22还将飞到关岛。无论我国愿意与否,世界已经进入第五代战机的时代。我国必须紧跟世界的潮流,这一点,国家和军队恐怕比我们都急。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的升级的方式是升级航电、武器等,所以,歼-11的气动外形就没有必要大改了。建议歼-11B定型后,601全力向第五代冲击吧 [编辑本段]性能数据
机长:21.935米歼-11三视图机高:5.935米
翼展:14.948米 空重:157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37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000千克,算是比较重的战机了.
载弹:6000千克
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时歼-11B三视图最大航程:4390千米
作战半径:1500千米
实用升限:18000米
起飞距离:650米
着陆距离:620米
发动机推力:2*12500公斤歼轰-7(歼轰-7) - 搜狗百科
歼轰-7(即歼击轰炸机),又名飞豹,对外名称FBC-1(JH-7),:比目鱼(Flounder),它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由中国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该战机其主要设计用以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在战斗机世代上划分属苏系四代战斗机,美系划分标准为三代战斗机,该战机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1992年不断参加包括台海演习在内的沿海演习,于1994年1月定型投产,主要装备于,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其改良型歼轰-7A则在2004年公布。飞豹歼击轰炸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中耀眼的新星。2017年,该型机已正式停产。
飞豹歼击轰炸机
中国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
最大平飞速度
1808千米/小时
形势背景飞豹歼击轰炸机1974年初,在西沙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的战绩,但也暴露出缺乏海军航空兵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海航装备的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航程较远,又过于老旧不堪重任。因此适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成为迫切急需的机型。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同时空军的轰-5、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的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且载弹量仅有2000千克。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有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新型飞机。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在计划中,海空军的新歼轰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技术性能基本一致。虽然主要作战任务以为主,不过考虑对地、海面战场的支援,空军对对地攻击能力也比较重视,50年代先后从前苏联引进的TU-16(中国仿制型号轰-6)、(中国仿制型号轰-5)轰炸机,成为中国空军第一代对地支援作战能力,但随着的发展,特别是的出现,让这些飞机的作战效能迅速下降,不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弱点,地面防空导弹系统和主要依靠雷达来发现目标,对于前者来说受地球曲率影响,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较近,而受当时的影响,截击机的雷达也难以探测地面杂波背景下的目标,不过在低空高速突防也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飞行员由于视野变差,难以及时发现地形障碍,容易撞山,不过随着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出现可以及时发现地形障碍的雷达,其与飞控系统相交联,可以自动完成低空突防飞行,大大提高了飞机低空攻击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具有代表性的飞机就是美国的和前苏联的,其中F-111利用其较为完善的航空电子系统在低空突防成功避开了越南的拦截,显示了较强的的作战能力。军事背景飞豹歼击轰炸机从70年代起,中国空军已经意识到轰-5、轰-6存在的穿越对方防空系统能力差的缺点,由于中苏分裂,中国无法从前苏联得到相关的型号及技术,尽管航空工业竭尽所能对这两种飞机进行了改进,如改进轰-5的和,提高了其低空飞行能力,为轰-6加装第二代领航轰炸系统,但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因此要想突破80年代预想战场的防空体系,必须有一种可以低空突防的作战飞机,与此同时,中国海航也面临着同样问题,国外海军水面舰艇已经普遍装备,其防空能力也日益提高,以轰-5、轰-6为装备主体的海航的作战能力也面临着挑战,所以海航也需要一种和空军差不多的飞机来满足80年代作战环境的要求。因此中国在的研制中强调海空军通用,即同一种机体加装不同的设备和武器来满足空、海军的作战需要。不过当时空、海军虽然在战机的主要技战指标上基本一致,但在座舱布局却有分歧,空军从低空高速突防性能出发,希望新机采用F-111、苏-24那样的并列双座,其主要优点就是由于两个飞行员并列双座,视野大,并且两者可以共享数据,可以互相协作,这对于高负荷的低空飞行是非常宝贵的,但海军采用的是导弹轰炸机的概念,即增加一个武器控制员对空舰进行操纵,希望采用串列双座,由于低空突防飞行所需要的技术难度太高,需要较高性能的地形跟随雷达等,而相对平坦的海面低空飞行就简单的多,仅需要雷达与飞控系统交闻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国产雷达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在海面背景条件下的探测能力尚可满足部队的需要,但滤除地面杂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有关部门最终决定先研制海航型,然后再研制空军型。
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 西安研究所(603所)共同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歼击轰炸机,早期也称为轰—7。1973年初,航空研究院指示603所开展超音速战术轰炸机的预研工作。4月在北京召开的航空发展规划筹备会指出:根据我国当时的轰炸机和的情况,决定搞一个或轰5和共同的后继机,以便加强攻击力量。1973年底,三机部(73)三科发函字第147号文,要求603所进一步轰5后继机方案准备工作。歼轰—7就是由轰5后继机发展而来的。飞豹歼击轰炸机1974年,603所成立了轰—7方案论证小组,并先后赴空、海军有关部队进行调查研究。1975年11月和1976年3月,空、海军分别以(75)司航字124号和(76)司科字第06号文上报了关于轰5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作战使用的武器及其设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1976年11月,国防工办召集空军、海军、三机部、六院在北京听取了603所对轰—7飞机战术技术要求的论证和方案汇报,并明确指出用一个机种,通过设备调整,同时满足空、海军的要求。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以常装(1977)10号文下达了《同意研制轰五后继机》的指示,指出:轰—7是歼击轰炸机,不仅具有使用炸弹、导弹进行轰炸、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自卫和空中作战能力,可以承担战役纵深攻击任务。它主要用来突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和敌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船。飞机能从二线基地起飞遂行任务,并具有良好的低空性能和夜间复杂气象条件的作战能力。并要求其主要性能:带转场航程2800千米以上,作战半径800千米以上。机内半油、带3吨低阻炸弹或导弹,低空(500米)最大M数0.9,高空无外挂攻击武器时,最大使用M数1.5,海平面最大表速1200千米/小时;时应能使用二级机场,超载起飞时允许使用加力;正常载弹量至少3吨,超载载弹量至少5吨。日,三机部以(77)三计1008号文《关于轰五后继机的机型名称及代号的批复》,正式定名为轰—7,代号H—7。并根据三机部指示,603所为总设计师单位,负责飞机设计等工作,西安飞机制造厂(172厂)负责试制,发动机由西安发动机厂(430厂)负责,其它成品、材料由定点单位负责,试飞工作由630所(试飞研究所)和172厂联合组织。飞豹歼击轰炸机在轰—7的酝酿过程中,因空、海军作战对象和使用武器不同,对轰—7的座舱布局有不同的要求,空军要求并列双座,海军要求串列双座。1977年11月召开了轰—7飞机方案评审会,在“一机两型”的基础上分别有并列双座的空军型和串列双座的海军型,同年11月9日航空工业部以(77)三院1153号文上报“关于轰七飞机座舱布局问题的请示”。1980年8月总参谋部、国防工办以(1980)办科字第397号文批准了在“一机两型”、“串座先行”的设计原则,空军型在论证后中止研制,海军型于1979年作为重点项目正式开始研制,1979年7月木质样机通过审查,此后,为了更好地突出低空机动性能,对原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同时,轰—7(串)飞机的研制进入了全面打样设计阶段。 年,因国民经济调整,缩减了新飞机的研制经费,轰—7的研制进度放缓,日,国防工办以(82)办科字129号《关于加快轰七飞机研制的请示》上报中央有关领导,建议加快轰—7的研制,以便满足军队急需。1982年4月经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批准,轰—7飞机被列为常规武器装备重点项目,全面开展研制工作,恢复加快进度。1983年初,先后完成了轰—7飞机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试验164项,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飞豹歼击轰炸机为了加快轰—7的研制进程,缩短飞机定型周期,1984年,国防科委下发了(1984)科六字第339号文,确定将轰—5鱼雷机改装为YJ—8型空对舰导弹武器系统的试验机,称为“鹰”式试验机。该试验机由603所改型研制,海军4724厂制造。日,“鹰”式试验机在成功进行了YJ—8型导弹武器系统试验。1985年面临下马,1986年再度恢复,1987年试制批共试制了6架原型机,其中1架用于,日原型机首飞,共有5架原型机投入试飞(083),1992年预生产型装备试用,1998年正式设计定型,并装备海军航空兵第6师,至2000年海军航空兵共装备约20-24架,主要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攻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艇、远程截击、护航等。
飞豹歼击轰炸机自1992年预批量生产型服役以来,便不断参加包括台海演习在内的沿海演习。而从1994 年1月定型投产至今,改良型的研究业已展开。西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于1995年着手进行改良型的设计工作。飞豹歼击轰炸机的改良型可能称为歼轰-7A,最大的改变是换装俄制发动机,以AL-31SM发动机取代轰7现用的斯贝MK-202发动机。AL-31SM是的心脏,它是苏-27的AL-31F推力增强型发动机,单台的最大后燃推力近13吨,两台AL-31SM的推力可使歼轰-7A的空战接近1.1,使其载弹量倍增至10吨左右。此外,歼轰-7A将具备能力,并拥有更完善的导引武器能力。缩短了与苏34等世界先进(歼击轰炸机)的差距。
基本数据机长21米翼展12,8米机高6,22米机翼面积9,95平方米空重14,5吨27415公斤最大载弹量50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1,7M巡航速度0,8M升限15500米最大航程2850公里作战半径900公里
控制系统飞控系统1套KF-1型三余度三轴增稳数模混合1台8415型数字式(ADC)1套HZX-1B型航向姿态指示系统1套安全高度预警系统(SAW)火控系统1部JL-10A型“神鹰”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1套HK-13-03G型(含火控计算机)1套舰空导弹火控系统2套多功能单色液晶显示器1套多功能彩色下视显示器1,套型,头盔,1台数字式任务计算机1套综合数据总线系统
通讯系统1部170型HF1部651型VHF/UHF,,电台1套483D数据传输/塔康系统1套JT型机内通话器
导航系统1套HG-563GB型惯性/式导航系统1套210型1部WL-7型1部265A型雷达高度计(后换装271型)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1套HGY-10B型IFF/ATC1套微波着陆系统(MLS)1套仪表电子对抗系统1部605B型敌我识别器1套RKL-800A型综合电子对抗系统(AAP)1台KJ-8602/RW-1045型雷达告警接收机1套综合电子自卫1台960-2型噪音式(后换装KG-8605型)1台KG-8601型应答式电子干扰机1台KZ-8608型电子2套941-4G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
飞豹歼击轰炸机歼轰-7A的固定武器可能与一样,为一门重110千克的6-23型6管23毫米改良型。歼轰-7A轰7A至少拥有10个外载挂架,除了能使用AM-39、C-601/611、C-801/802、新型C-803、还会配备俄罗斯授权仿制的Kh-65SE,以及一并引进生产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更先进的Kh-41超音速反舰导弹。蚊式导弹发展源自Kh-31A,发射重量4.5吨, 弹头重320千克,使用惯性及主动/被动,在高/低空的射速分别是3.0 和2.1马赫, 最大射程分别为250和150千米。现代2型驱逐舰上的3M90系列改良型,亦可在轰7A上使用。其它适用的短、中程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现役和研制中的国产与外国制传统炸弹、,与之配合的装备至少包括:由607所研制,正进行最后试验的蓝天全天候低空导航荚舱,以及613所研制的前视红外/激光瞄准组合荚舱等。中国可能也在研制联合直接攻击之类的先进多功能空射武器,这些武器现正在由014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中。
飞豹歼击轰炸机采用常规布局。采用中等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MK202并排于后机身内,可提供1万公斤的推力,机身,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飞豹歼击轰炸机长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机高度6.575米,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8 475千克,最大外挂重量6500千克,最大M数1.70,最大使用表速1210千米/小时,转场航程千米。飞豹歼击轰炸机的作战半径1650千米,是中国现役型飞机的两倍。采用了具体负责的全复合材料平尾,简化了平尾的工艺难度和成本,减重及强度和寿命性提高一倍;该所还负责了歼轰-7A的钛合金超塑成型双腹鳍,使得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分布得到了合理调整。这也代表着我国钛合金设计制造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优化,改善平尾的特性;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颤振临界速度,减低,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改用整体圆弧风档。垂尾前缘改用。经过共计35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改进之后,A型空重减少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增加10%,航程增加。提高了可靠性和维护性。局部涂敷。为配合上述改进,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出国内最大的全机低速颤振模型;自主开发了应力分析求解、有限元整体求解等。
飞豹歼击轰炸机采用航空部607所的JL-10A“神鹰”。海军计划将JL-10A用于飞豹歼击轰炸机,取代原有的单脉冲雷达。“神鹰”雷达是一种真正的脉冲多普勒平板雷达,其对地工作模式相当好,波束扫描可获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拦截、近距格斗、对地/海攻击、辅助导航等11种工作模式,具有边搜索边跟踪模式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上视和下视搜索距离分别为80和54千米,上视和下视跟踪距离分别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该雷达的重点在于以毛士艺主持的“机载多普勒锐化处理器的研制”项目。1995年,“神鹰”工程的原型雷达上通过试飞成功,获得了我国第一幅机载实时的DBS图像。在试飞中,实时的将雷达探测到的地面信号转换成图像,2秒内即可输出在屏幕。2001年3月,机载多普勒锐化比例提到了32:1,分辨率大大提高。能清晰看到三门峡大桥、山沟、岩层等。此后,该雷达性能不断提高,据称至所正在为该雷达增加合成孔径成像功能。但海军已对607所的这一真正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表现了极大兴趣,非常重视。这一雷达对迫切需要对地精确探测制导手段的空军也有较大意义。
2台WS-9(斯贝MK-202)发动机。虽然飞豹歼击轰炸机现用的9发动机高速性能好,稳定可靠,维护方便,经济性佳,翻修寿命长,故障率低,但也存在低速性差,耗油量大,加速性慢,推力不足等缺点,不能与现役或未来的战斗机匹配。其整体技术仍停留在近30年前的水平,甚至较中国自制的涡扇6等还差,而且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明显影响了轰7的性能和发展。 AL-31SM源于:“”家族中S/SK、UB、苏-30K/M/MK上共用的AL-31F双转子加力式。这种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曾遇到过多种极大的困难,在10年间动用了51 台试验发动机,解决了658个难题,工获得128项专利。该机采用了模拟式电子综合控制器(AL-31SM改用全数字式〕,能把工作状态发挥到接近极限值,当电子综合控制器故障时,会自动转换成机械-液压系统控制。另外还具有多种参数监视系统、设计举独创的防系统和涡轮冷气控制系统等。AL-31SM发动机的价格为300万美元/台,不带加力器的 AL-31F 曾以6台共用的方式装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上进行大气层试验,是一种优秀的发动机。因为涡扇9的最大直径和长度分别是1093毫米和5205毫米,与AL-31F的1300毫米和1950毫米不能相容,更不用说略有变动的AL-31SM。所以,势必重新设计后段机体。更新的发动机直径较大和长度略短。由0.62降到0.6,总增压比由20增至23.8,涡轮进口温度由1167度升至1392度,各种推力状态下耗油率亦下降,但发动机却由5.05升至8.173,对提高飞机性能的作用十分明显。由于涡扇9的气流量只有96.2千克/秒,少于AL -31F的112千克/秒,所以歼轰-7A的必须扩大。为适应单台发动机重量由1842千克降至 1530千克,以及飞机重新配重和载弹量的增加,数模混合和三重线传操纵系统必须重新设计。
飞豹歼击轰炸机歼轰-7A将装上研制的全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和四重线传操纵系统,该系统采用技术和16位,已相当于美军MIL-STD-1750A软件指令控制。 随着线传操纵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歼轰-7A将放弃旧式的2A3H-C9C锯齿状带翼型,改用新设计的中等后掠角带式上单翼。另外为提高隐身性能和强化气动外形,西飞准备为该机引入S型进气道,以减少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线信号特征,也可能局部采用,的应用将会明显增加。歼轰-7A也将会是中国首种电脑辅助设计修正外形的半隐身战斗机,在配合新研制的吸波涂料的情况下,该机被探测概率应当会有相当程度的减少。
23毫米双联机炮,7个外挂点,携带C601/611、C801/802、C803、AM-39、Kh-65SE、Kh-41等导弹其改进型歼轰7A:换装AL-31SM发动机,23毫米6联机炮,10个外挂点,载弹量增至10000公斤,作战半径增至1500公里歼轰7。在、和方面,603所正确处理了对空攻击、自卫与对地、海攻击的关系,以对地、海攻击为主;高空特性与低空特性的关系,以低空突防为主。并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关键,使飞豹歼击轰炸机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最终定型的飞豹歼击轰炸机,对比以往的空军,具有以下优点:作战半径大。作战半径可达1650千米。攻击威力强。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3型23mm双管炮,备弹200发。全机载弹量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飞豹歼击轰炸机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飞豹歼击轰炸机最重要的武器是K/803,最多可带4枚。两个翼尖挂架可挂霹雳-5近距空空导弹。飞豹歼击轰炸机也是解放军中少有的带有翼尖挂架的飞机。
飞豹歼击轰炸机首次在国产作战飞机上采用数据总线为核心的作战系统。主要由多功能雷达、火控、平显、大气数据系统、机载计算机系统总线、惯性/和控制增稳飞控系统组成。可以多种攻击方式对地、海攻击。据悉,“”雷达搜索范围为150千米,射控雷达范围为100千米。该机采用了先进的和成品,采用最新的设计规范,在国内最早使用了数据总线与数字技术进行各系统的综合。计算机系统包括六台,以HB6096(ARINC429)规范串行数据传输。总线采用广播通信方式,4个发送器,每个配置一条总线。4个发送器分别为、惯导/计算机、导弹、平显火控系统计算机服务。
飞豹歼击轰炸机采用惯性和全球定位,导航定位精度高,利于飞机在海上和陆上作战。飞机配备了和起短波电台,保证了各种条件下通讯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装置和有无源干扰装置构成的电子对抗系统、使飞机的自卫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和火控系统交联,提高了飞机的攻击精度,多功能的雷达和平显的使用,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作战手段。宽敞、明亮、舒适的座舱有利于作战效能的发挥。和多次的改进,使飞机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维修性。完整、高效的综合保障系统、能有效地保证飞机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
1982年,经中央军委批准,飞豹歼击轰炸机及基本配套的YJ-8空射武器系统全面启动,该机作为海航90年代主要反舰导弹发射平台,是中国海洋方向军事斗争的主战武器装备。飞豹歼击轰炸机采用了复合后掠上单翼和机身,这样的布局的好处在于可以为得到较大的翼下空间,以这样的大型机载武器,另外飞豹歼击轰炸机在中国首次采用了,其采用了模拟式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虽然模拟式系统,不过操纵系统的进步配合复合后掠上单翼还较好的实现了低空高速突防和机动性能的要求,据有关资料介绍飞豹歼击轰炸机具备较好的机动性能,具备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由于要求在外挂空舰导弹的情况下仍旧保持较大的作战半径,因此低油耗的必不可少,由于国内发动机技术基础薄弱,飞豹歼击轰炸机采用了英国的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91.25千牛,发动机重量为1841公斤,推重经6.5,最大军用推力耗油率为0.68,其性能远远好于当时国内的,尤其是耗油率低确保了飞豹歼击轰炸机关键的航程指标的实现,在引进的同时,中国在西安发动机厂也开始了国产化工作-国内-9,但由于技术差距及其他原因,涡扇-9的研制进展一直不顺利,所以早期生产的飞豹歼击轰炸机仍旧使用进口的斯贝发动机,直到年7月17日,国产化涡扇9终于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全国产的涡扇9被命名为“秦岭”。为飞豹歼击轰炸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动力装备的基础。
飞豹歼击轰炸机作为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飞豹歼击轰炸机的即围绕着保障反舰导弹的使用来展开。主要包括为确保战机能够准确到达战区的导航系统和为空舰导弹提供目标指示的。根据有关资料飞豹歼击轰炸机的航电系统包括232H单脉冲多功能火控雷达、ZJ-9指挥仪、210、265A雷达、HZX-5等,其中232H火控雷达最大搜索距离在150公里左右,跟踪大约90公里。由于航空电子设备的增多,传统采用了硬件互联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要求,因此飞豹歼击轰炸机在中国首次采用了数据总线将各系统相连,形成初步的综合航电系统,由于当时国内技术条件的限制,飞豹歼击轰炸机的航电系统采用的是低速、单向的-,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负责座舱显示、飞行整体状态的收集、信息处理及各子系统输出控制等功能,虽然飞豹歼击轰炸机的航电系统综合程度仍旧较低。功能也较为有限,但实现了攻击/导航的一体化,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作战能力。要想保障机载空舰导弹的有效使用,仅靠载机还不够,由于技术的发展,现代具备探测距离远、精度高等特点,也提高对低空目标的攻击能力,配合近程防御系统,可以形成对反舰导弹的多层拦截体系,因此为提高突防能力,需要降低在对方舰载中暴露的时间,所以现代一般采用低空突防的办法,最机载转达最大跟踪距离处跃升,雷达开机,迅速截获、跟踪和锁定目标,然后发射导弹,这个过程时间越短越好,因此为确保雷达迅速截获目标,外部目标指示系统必不可少,作为飞豹歼击轰炸机的主要配套系统,中国海航装备了警戒引导机和高新某号工程电子,这两者可以对较大面积的海区进行搜索,并将目标信息提供给飞豹歼击轰炸机,后者据此确定自己的航向,隐蔽接敌,然后迅速发动攻击,因此飞豹歼击轰炸机也是中国最早装备数据链的飞机之一。
从配套的YJ-8机载射程为50公里来看,飞豹歼击轰炸机与及电子侦察机等组成的协同攻击系统已经可以压制当时以标准-1为主体的周边海军舰艇,特别是的8.8编队,在中国大型水面舰艇数量和质量不足的情况下,飞豹歼击轰炸机是与其抗衡的重要作战力量,不过随着周边国家海军的神盾化,尤其是海自的“”通过增加金刚级神盾舰升级为“十九舰队”后其防空能力扩展到100公里左右,这对飞豹歼击轰炸机造成巨大的挑战。为此中国也对飞豹歼击轰炸机进行了改进,在后期生产的型号中采用了更先进的雷达,可以提供更远的探测距离,反舰导弹也更新射程更远的型号,同时考虑到神盾舰具备的强大防空能力单纯反舰导弹可能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中国还将部分飞豹歼击轰炸机改装为型攻击机,配备有和,形成对神盾舰的硬、软综合压制能力,大大提高海航对于现代水面的压制能力。
飞豹歼击轰炸机从外表来看歼轰-7A与飞豹歼击轰炸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仅仅取消了,用整体风档替代原来带曲撑的风挡。但是从内部来说歼轰-7A与飞豹歼击轰炸机却有着天壤之别,歼轰-7A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该飞机综合航电 系统是一套综合化、数字化、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维护性及扩展能力的多功能电子。系统具有全天候自主和非自主导航、作战管理以及系统综合显示和控制管理等功能。与相关系统相配合还具备昼夜全天候投放、防区外攻击和反辐射攻击等功能。歼轰-7A用国产JL-10A替代了原来的232H,与后者相比JL-10A探测距离和功能都有较大进步,特别是具备、多普勒锐化等对地模式,可以较好的支持歼轰-7A的远程打击任务,由于设备和功能的增多,系统采用了多条数据总线,核心是任务计算机,与飞豹歼击轰炸机的火控计算机相比,其运算速度更高、容量更大,可以支持更多的功能和武器,其功能包括:系统的任务数据管理、导航计算、 武器瞄准 计算和武器的发射控制,平显和后舱中央下显的显示 驱动等。这一点对于歼轰-7A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任务计算机能够支持更多的武器的运用,才能让歼轰-7A执行更多的作战任务,所以90年代以来军用升级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升级任务计算机,以支持更多的武器,如美国空军的F-16CJ战斗机原来只负责防空压制任务,经过CCIP升级后,配备了MMC任务计算机,可以支持光电瞄准吊舱、等武器,成为具备防空压制、精确打击的,这意味着可以让较少的战机来执行更多的作战任务,从而可以减少空军机队的规模,这在现代战机日益昂贵的今天显然是十分宝贵的。飞豹歼击轰炸机歼轰-7A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改进就是采用数字式四余度替代了原来的模拟式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与后者相比,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不但具备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还可以于火控系统相交联,形成火/飞综合控制系统,系统可以根据战术任务情况,火控系统给出瞄准高低角误差和方位误差,送给综合显示和飞火耦合器,飞火耦合器计算出优化飞行指令,通过超控耦合器综合实现自动/ 手动控制飞机,完成优化飞行动作。特别其可能在低空复杂气流条件下保持飞机的稳定,从而提高战机投放武器的精度。为支持战机多用途能力的扩展,歼轰-7A还配备有多种吊舱,为此在机腹增加2个挂点,以这些吊舱。歼轰-7A挂载的吊舱包括蓝天低空导航吊舱、光电瞄准吊舱,前者包括宽视红外探测系统、地形跟随雷达等,后者包括前视跟踪系统、、激光测仪和捷联式惯导系统,其分别相当于美国蓝盾系统的AN/AAQ-13吊舱和AN/AAQ-14吊舱这两种吊舱提供了歼轰-7A的昼夜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由于可以导航吊舱可以飞控系统交联,可以让战机进行长途奔袭,利用夜晚恶劣气候向目标发起攻击;歼轰-7A还配备有指令传输吊舱,以支持战机的防区外攻击能力,歼轰-7A配备了国产KD-88型中程,其采用电视制导加方式,利用数据传输吊舱可以支持KD-88“发射后锁定模式”,即发射后导弹将导引头获得的目标图像发送给战机,由后座的武器操纵员进行选择,并且可以选择目标的薄弱的部位进行攻击,并且还可以进行攻击效果的评估;歼轰-7A还可以挂载电子战干扰吊舱,与机载电子战系统配合,具备发射YJ-91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的能力,执行伴随掩护任务。另外由于歼轰-7A杨备了性能较好的PD雷达,加之机动性能较好,可以在的支持下,长时间在空中滞留,利用SD-10狙杀。正是因为歼轰-7A的多功能特点,是其可以执行多种任务,以降低空军主力战机的负担,让其可以集中精力执行维护空优作战任务。
飞豹首次现身东海2014年5月,中俄海军联演在东海精彩上演,8架飞豹战机进行保障,确保不受外国飞机影响。究竟飞豹战机是什么来头,为何中国会派飞豹战机“护驾”呢?飞豹战机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新星,因其稳定且出色的低速滞空能力,与飞行速度普遍较慢的飞机在空中对峙占尽优势。2014年11月飞豹战机抵达,珠海机场展览场地,展示战机能挂载的所有精确制导武器装备。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
[引用日期]
凤凰网资讯频道
[引用日期]
华夏经纬网
[引用日期]
[引用日期]
扩展阅读: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意见反馈及投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飞豹跟歼16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