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主体建构在未建构话语之前必须认知言语行为是面向何人,何事,何时,何地

【摘要】:道歉作为修复破损关系、消除仇恨的社交手段,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交际中起到重要作用。政治道歉言语行为实践已经成为修复国家形象、促进正义与和解以及缓和社会关系及国际关系的重要措施甚至法律手段。随着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政治道歉研究的日益丰盈,关于政治道歉语的语言形式研究,语言使用与政治意图、行为操纵之间关系的研究亟需加强。在语言学领域,有关政治道歉的现存研究主要集中于言语行为理论与Leech(1983)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和礼貌理论。对于造成各国政治道歉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剖析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备的理论框架,加以深入探索。本研究根据Kecskes(2013)社会-认知语用框架,建构了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社会-认知互动模型,基于收集自政府官方网站的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真实语料,将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置于社会-认知框架中,对政治道歉的定义、适切条件及道歉策略进行全面分析,从政治前语境与和现实情境语境共建,自我中心与合作机制运作以及注意与意图互动三个阶段探析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产生差异的深层次社会文化认知动因。为了对语料进行全面详尽分析,本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采取卡方独立性检验与拟合优度检验,探究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言外之力指示手段种类、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策略使用异同以及造成上述差异的社会文化认知动因。本研究发现,中国政治道歉言语行为言外之力指示手段主要分为四类:“道歉/歉意”,“检讨/自责”,“愧疚/悔恨”及其他类。美国政治道歉主要采取“apologize/apology”,“regret”,“sorry”以及其他四类言外之力指示手段。中美两国使用频率最高的道歉策略均是“使用言外之力指示手段”策略和“承担责任表达”策略。针对道歉策略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美两种不同的政治道歉倾向即美国政治家更多地使用“解释辩解”策略及“承诺克制”策略,而中国政治家更多地采取“提供弥补”策略,修复不利后果,弥补过错,勇于承担责任。对于中美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对比研究表明,前政治语境社会文化模型包括美国公共道歉的法律效应、中国社会道歉“礼”文化内涵以及中国当代政治中政府责任制,三者作为前政治语境凸显要素,产生了美国政治道歉的“解释辩解”策略凸显原型,及中国政治道歉“提供弥补”策略的凸显原型,进而产生低语境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与高语境中国集体主义文化推动下的自我中心性政治道歉话语表达。同时,以合作为基础的前政治意图在相关现实政治情境语境关联性的支配下,影响政治道歉言语行为在公开跨文化即时语境中的解读。综上所述,针对政治道歉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研究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该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认知语用框架的现实应用,同时拓展了政治道歉语的研究视野,对于增强政治互信、改善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7


}

【摘要】:随着视觉传播技术的发展,图像逐渐成为与文字同等重要的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当代社会文化的视觉转向更凸显图像在符号体系内的本体性地位和社会建构作用。图像不仅是呈现世界的一种视觉形式,更是意义生产和交流的场所,而且在国际安全中建构了"自我/他者"的身份对立,即"自我"的安全受到"他者"的威胁。在安全化研究领域,哥本哈根学派的分析视角集中在言语行为层面,忽视了视觉在表象指涉和建构国际安全方面的作用。而通过探讨图像、意义与安全建构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图像不仅作为独立变量影响国际安全,更作为社会和政治意义竞争场所不断塑造安全话语体系,建构主体间性安全。与文字相比,图像感官性更强,传播方式更有效,意义解读更直接、更开放,能成功地建构存在性威胁,有效推动安全化进程。因此,将图像纳入安全化分析框架,不仅能解释一些由视觉引发的国际安全现象,还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国际安全的学理研究。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巴里·布赞;琳娜·汉森;廖丹子;;[J];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01期
吴志成,朱丽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3期
琳娜·汉森;李佳;余潇枫;;[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3期
刘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郭延军,张仲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朱进;王光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高中;;[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齐骥;;[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张海滨;;[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颜朝辉;;[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颜朝辉;;[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潘亚玲;;[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吴瑛;;[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马建英;;[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黄也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王畅;文少彪;;[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李学保;;[A];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鲁子问;;[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迈克尔·彼德斯,王成兵,吴玉军;[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孙宁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李永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黄昭宇;杨雪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李伯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忠岐;;[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强;[N];解放军报;2012年
本报记者 杨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本报记者 兰晓萌 编译;[N];华夏时报;2013年
南方周末记者 方可成 南方周末实习生 俞晴 张博岚;[N];南方周末;2012年
记者 李学玲;[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6年
新华社记者 包尔文 刘莉莉 冉维 卢涛 张伟;[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荆淑英 马志新;[N];中国石油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体建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