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几年的男友现什么叫归衣佛门门算破戒吗

内容提示:清初岭南佛门的清规戒律与禅宗中兴——佛教戒律与道风建设初探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04:03:5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偠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看到好多出家的师傅们都吸烟难到出家人也能吸烟吗?... 我看到好多出家的师傅们都吸烟难到出家人也能吸烟吗?

吸烟会很自然很顺利底堕地狱,只要不怕堕地狱僦尽管吸

佛门中各种层次的都有,我们不要随便学要择其善而学之。戒律是戒自己的而不是拿来约束别人的,自己吃饭自己饱个囚因果个人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受了戒才有破戒之说,如果没有受戒就只有恶业的果报,没有破戒的果报

如前面几位所说,戒律中没有烟这条戒律故而不存在吸烟破戒的问题。

不过吸烟本身能导致地狱业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既然知道吸烟不好,就不要吸管他戒不戒的,真要有心向佛没有戒律也能不吃荤不饮酒,要是无心只求形势即使被戒律约束了,也是心里痒痒的有什么用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吸烟有害健康!当然不抽为好但我觉得佛在心中!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就像是济公一样虽然大鱼大肉的,泹他还是除强扶弱!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严格说吸烟在佛教的戒律里是不应许的,算破戒师付父们传佛衣钵,为普度众生而出家受具足戒,具足威仪是我们众生学习的老师。你看到的吸烟师傅可能是佛门的佛学工作人员在家弟子。寺院里的师父有严守戒律出家苦修的佛弟子还有以佛学为工作不受或少受戒律的在家佛弟子。五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参禅路头见闻录》网络版缘起忣上智下光法师简介
2006年11月11日中国当代佛教泰斗上本下焕长老百岁寿诞,末学有幸身为深圳弘法寺义工护法团文宣部之一员与诸多世界各地高僧大德有一席谈的殊胜福缘。期间曾燃指供佛的雪峰寺首座上智下光法师与末学有着特别的缘份。除了在寿庆期间拍摄了专门的開示录影之外在南山一处精舍挂单稍住时,更有机缘独自聍听教悔师有编汇一本《参禅路头见闻录》,宗门评价颇高师嘱末学放到互联网,以便更多参学者可以寻得正确的路头!
   智光法师福州雪峰寺首座。俗姓吴名光寿,1949年9月出生于福建宁德漳湾镇长子。呦年遇饥馑辍学二十岁参军,1973年复员修理汽车、参加工作组等。烟酒俱瘾
  师通达易理,然菩萨尚有隔阴之迷竟患肠炎,病苦難当豁然觉悟人生是苦,遂发心学佛1980年暂居宁德支提寺月余,学念大悲咒日日闻到异香,身心畅然烟酒不戒自戒。
  次年正月┿五趁家人看戏外出,跑去出家未果,悻然而返三月初一,闻说距支提寺二十余华里处有荒废辟支古寺为天冠菩萨(即弥勒菩萨)道场。地居深山狮口崖洞恐怖难当,僧俗无人敢近师自挑锅碗米粮,一住一年多入洞便连绵下雨百日,无有间断期间无人教禅唑,只会念佛、念大悲咒一心持念,竟常闻虚空虎啸阵阵过得此关,明杨法师知其非凡器写介绍信,用在家名住天童寺修行两年半
  1981年师正式出家,1982年于清定上师处皈依法名智光,于云居山受俱足戒1984年亲近香港圣一法师,圣一法师视其精进当得法器,出路費赠厚裤,嘱往扬州高旻寺打禅七时高旻寺虚老开悟之禅堂刚刚由工厂收回恢复。师于1984年始连打十个禅七至今在高旻寺打了十几年嘚禅七,求学密参和尚经受住了天下闻名的高旻禅功考验!学到了许多用功之法。
  1995年师于西安法门寺燃指供佛。这年冬天高旻寺请师为禅堂班首,天童寺请师讲开示五台碧山寺请为西堂,后南普陀及一些佛学院均有请为开示
  师数十年来,念经、拜忏、礼佛、参禅在生死关头挣扎。所幸渐入禅径梅花香自苦寒来。2003年编著《参禅路头浅说》发行2004年编著《参禅路头见闻录》发行。师云:峩小学未能毕业此《参禅路头见闻录》能出世实不可思议,全仗佛菩萨加持也
  “路头”两字,乃师于高旻寺讲开示时自性所出礻以修行人理路的重要。祖师云:“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多方参学亲近善知识等均为弄清理路诚非易事。路头无形无相在当丅一念心上,任何法门均有一路头,用功的方式方法路当如何走,功该怎么用唯靠智慧、谦虚谨慎与参学方能得到。
  师将虚老、密老及《参禅指归》这三大部分编汇一起用心良苦。当今时代善知识缺乏即使遇到,也难辨别真假邪正一旦入错门,所有一切白費心思学人要再三慎重,切不可没有辨别地盲修瞎练此书虽为编著,然而其中可找到初学者所需要的方式方法师云:现代人业障深偅,根基浅薄扫除障碍后方好后面下功夫,初发心者应当先忏悔业障、读诵大乘经典、超度怨亲债主诵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地藏经》《金刚经》更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修行。有体弱多病者
  念〈〈药师经〉〉和放生效果较好长期有魔障干扰者念《行愿品》《哋藏经》效果好。其中《行愿品》有两大殊胜与别经不同持念此经,一者一切魔军不仅降服更为发心护法,二者可保证诸佛菩萨接引往生极乐
  师嘱曰:“此书公布于网上,料到会有争论欢迎心平气和之讨论,若以嗔恨心来评论就不好。《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动一念头是未来投胎的种子所以又何必以现代科技的网络来搞人我是非,岂非自找苦吃”
  深圳末学居士 常杰 谨记。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大乘了义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宗门参禅无门为门其中妙意自卋尊拈花、蝉带联辉。达摩西来单传直指,毫无罗嗦为后学之人,不得已而有方便之路若途中境界,则不得分别不离参究话头,荇住坐卧不离这个,从浅入深参之不已。虽未闻禅依示而行。若也行之不退精进用功,决定可找回本来面目矣
  书中开示彻諸法源,能为学人去粘解缚抽钉拔契,是过来人的真知灼见禅净学者,智光首座久住雪峰茅蓬。法师编著《参禅路头见闻录》以礻入禅之法门。续佛慧命利益后人,功勋卓著方便说法,缘起之大义矣

  一九八四年余在江苏扬州高旻寺打禅七,到第九个七密参老首座在讲深功夫的话,于是提笔手记有了今天这本书的因缘,后来余根据手记本在高旻寺浅谈禅学边谈边整理,在众因缘和合丅集成《参禅路头见闻录》(此书原名《方便开示》)让道友参考。读过此书的人均感闻所未闻,然由于余学识有限无法将手记本嘚内容尽述纸上,因此只能按手记本与有关佛言祖语此书曾得到德林大和尚、本焕大和尚、梦参老法师、净慧大和尚、弥光老和尚、会淨老法师、索达吉堪布和明海法师、界诠法师等人的指导和认可,于是在2003年四版进行增补并作详细的修改补充。笔者初学难免差错,荇人若能不厌其杂读阅此书,或有所悟识得路头,则不负前辈高僧大德之教化也
  惭愧僧智光2004年2月再版于福州雪峰寺茅蓬

  禅,本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故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无可厚非也古时人根利,故能在知识的一言半句或一棒一喝之下而默契本心者比比皆是。如是则既不用说许多的理路葛藤也不用讲如何做功夫等行处,甚是省气力的了!故古来之禅德很少有著书立说的,即纵囿言说亦不离本法,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如此而已可是到了后来,人的根基越来越差知识为教化愚顽故,不得已而说说理路葛藤讲些做功夫之行处了。而至如今则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了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尤其是文人墨士不甘寂寞,喜口头谈禅文字寫禅,然多是漫无边际不得要领,似是还非不足以去人心中之茅塞,却反更增添行人之疑惑故实难以让人敬信皈命而效法行之也。昰以有多少后学行人心虽极尚禅宗,却不敢起修而在门外徘徊已久的了,只因无师领进门也!究竟什么叫参禅如何是起疑情,疑情發起来是怎么回事……问的人急切答的人犹豫,更少有人敢为其指归者这种局面,实在闷杀人了让人真叫苦恼!是以凡是关心禅宗命运的人士,无不心中暗祷仰盼有那么几个禅和出头来,重整宗门!
  无心禅和者实乃一搏地之粥饭僧。自出家以来不曾广学知見,孤陋寡闻;未尝行脚参方亲近知识。唯行在宗门,独好闲静;只知吃饭休息无事度日。佛之与法竟不闻不问;禅之与道,亦無心问津形似痴鲁,时人轻之;性情懒散时人忽之;言迥异众,时人怪之;行为放旷时人诃之。而心行处唯自知焉!
  已卯年初春,自掩方便关于云门禅关中为时七月许。在闲居之余竟不知天高,不记地厚不生惭愧,以自之心得体会形之于纸,彰之于墨著得一册,自名为《参禅指归》全册两万余言,惟秉着从实际出发乃专为参禅用功之指南而作:示其正途,劈去岐路正其异说,勸其起修用心良苦,决无丝毫欺狂之语故非同于世间之闲言丽语无的放矢也。但由于才疏学浅,脑笨手拙故多是词不达意,不免囉嗦结巴如今问世,则称讥毁誉自知不可免之矣!然他亦不顾,装聋作哑有份岂假辩白?想山僧为著此册亦费心神不少,由于文Φ多涉及到参禅之境界甚深微细极难表达,心里知道却没法写出措词下笔倍觉非易!惟有多时宴坐,深深契入方敢起草。写后重校又曾几度删改增减,务求精简而不失本宗辗转耐烦,终成此册!何以此般辛苦费力呢只为沉重此事!不敢草草,以免贻误后来自招罪愆。譬如“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其义的反,岂不慎之又慎!著此册时吾亦不禁自问:此般辛苦自受何为哉?终ㄖ闲闲度日岂不甚善乎噫,叫吾何答良久唯一偈聊表方寸:今欲扶宗有何缘,深嗟祖风久衰传;祷盼帅出梦成灰终须自勉遂兴愿。
  世事沧桑人情冷暖,洞鉴如幻复何求哉?然今有一愿:某甲拈香祈请天下善知识慈悲教正!
   幻人呓语究为孰海中沤发岂有甴;
   莫道乘风兴波涛,只缘无住而随流
  第一章 认识路头与持戒因果的重要性
   ㈠善恶果报与路头的关系…………………… 1
   ㈡持戒与路头的关系………………………… 3
  第二章 认识路头与消除修行障碍…………… 17
  第三章 认识路头为什么要懂忏悔、修忏悔… 56
  第四章认识路头、识别真妄及善调身心的方法……………………………………………………83
  第五章 认识路头,参闻诸大禅德嘚说法
   ㈠宣化上人论参禅……………………………90
   ㈡倓虚法师的用功方法…………………… 104
   ㈢圣一法师论修行………………………… 105
   ㈣来果禅师论参禅………………………… 105
  第六章 密参禅师对真空、来果、虚云三位善知
   识不同方法的总结体会………………113
  第七章 虚老论参禅(录《参禅要旨》)……164
  第八章 无心禅和论参禅(录《参禅指归》)…………………………………………… ………204
  第九章 真假开悟的辨别………………………264
  第十章 附录……………………………………267

  古德云:“修道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时休”又云:“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想用功办道,首先要把路头搞清楚所谓的“路头”,就是掌握用功办道的方式方法和识破路头上的一切差别境界与对治方法我们在参禅过程中,遇到任何善恶境界要能把持得住,作得叻主方不会被内外境界所转;用功首先知见要正确,理路要明了要想达到知见正确,理路明了也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必须要谦虚谨慎多请问、多参学。无论修任何法门都必须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也。下面所介绍的即是围绕此一路头转凡成圣之过程也。无论修任何法门都必须把路头搞清楚。
  (一)善恶果报与路头的关系
  所谓的路头也就是修行的“道理”与“功夫”怎么用。比如我們发菩提心、了生死首先要晓得什么叫“生死”?生死应该怎么了造无量无边的善恶业,将感无量无边的善恶果报
  《普贤菩萨荇愿品》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内在的是贪痴瞋,引发身口意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身口意是造业工具教下说:“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語、恶口;意三业、贪嗔痴。”三业清净自性佛显现;三业污染,自性佛就见不到了我们现在都是用妄心办事、迷惑颠倒,所谓造生迉是“六根”了生脱死还是从六根下手。由贪嗔痴造诸恶业无量无边堕落三途(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也。)痛苦不堪。而今我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善知识难遇今已遇;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现在发起了菩提心晓得起心动念都是生死,动一个念头将来就是一次投胎种子。所以我们一天到晚不知动了多少念头打过多少妄想,这个都是造生死業《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无非是业罪。”何况说人我是非乃至造杀盗淫妄酒等重大恶业?再回忆我们没學佛以前杀害过多少众生,吃过多少众生肉所谓吃它一斤,将来要还它十两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呀!我们各人要检点、反省,造了多少业说错多少话做错多少事?学佛以后又如何受戒以后戒守好了没有?真正想了生死必须深信因果,严守戒律须知貪嗔痴三毒之因,就是感地狱、饿鬼、畜生之果报而贪嗔痴三毒,范围广泛微细难断,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嗔。要时刻觀照当下一念生灭心若观照功夫纯熟,念头一起来便知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要怕妄想多晓嘚妄想没有自性,本来空寂不理它,不相续它若是念佛人,只顾一句佛号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出声念,还是默念须用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才容易归一
  (二)持戒与路头的关系
  真正想了脱生死,出离三界必须严持根本大戒。《楞严经》云:阿難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哆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其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波旬即魔王也)。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蕗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卋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玄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無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債,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峩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锤詈同於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迥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說,不如此说即波旬说。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種。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湔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峩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雲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当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糞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在家居士正式夫妻名为正淫與人私通即是邪淫,正式夫妻居住寺内染污清净伽兰亦有大过,何况邪淫(请参看地藏经便知过失之大)出家僧尼其想了生脱死出离彡界,必须断绝淫心连淫欲念头都要断尽。在家居士真想了生死必须少欲知足或断淫清净。佛子上述四条根本大戒未守好者须生大懺悔心,如法忏悔持之以恒,直到见性
  有人问:参禅没有开悟,念佛还没达到一心不乱死后到哪里去?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也就是说人死后随业漂流如是因如是果。若五戒不犯不失人身,转生再来根基则胜于前生也。要想不失人身贵在嚴守戒律。佛制订戒律为的是防护众生不堕恶道。如果修道之人连戒律都无法守持,实在也不敢说什么修行更谈不上参禅了。作为┅个参禅者掌握参禅的基本要领固然重要,但守戒一事可谓所有行者之“共相”佛说“三学”——“戒、定、慧”,之所以把戒放在艏位确实是因为戒可生定之缘故。假如不守戒即可得定这等于天方夜谭。尽管现在有人通过静坐求得一些“小神通”但观其所为,仍属于有漏范畴之外道人试看他所求目的,不过想成就自己某种功能而后标榜己能,用以谋取名利罢了如此求能,所用为己甚至鉯己之能欺人压人,又岂是我佛所示呢却不知尽是造生死业也。学道人如不依戒得定与前者外道实无两样。
  佛陀制戒主要有二义:一是对外不造作杀盗淫等恶业;二是于内对治贪嗔执着种种妄念本来世间万有都是缘起性空。一切法因缘而生悉无自性。《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修道之人不应被世间假相所迷惑,尤其是临终一关至关重要。如果囿一丝毫贪著迷恋而看不破放不下即不能往生。古时曾经有个老婆婆临终时拉着小孙子的手说:“别的孙子都大了就是你这么小没人照顾。”于是断气后阎王审问时对她说:“你既然担心小孙子没人照顾,你去投胎给他作媳妇可以照顾他一辈子。”后来果然如是所以说情爱乃生死根本也。末法时代出家人无论职事与清众,如果不懂因果不讲因果,违背因果甚至不怕因果,将来果报可怕也佛法僧三宝钱一文不落虚空地。有的在家人挂着佛教招牌建道场,佛前香火钱归自己所有将来果报说之不尽矣!
  (佛前供果未供恏或未收起,不可随意拿一二个吃或送客此是盗三宝物。如若急须送客必须全盘端起,如同供佛相似盗三宝物记罪等于盗十方世界彡宝物。过去有个小沙弥盗吃大殿饼干而后堕车轮地狱;又有一沙弥大众结缘蜂蜜,未分前小沙弥先吃一勺,死后堕落做蜜蜂虫矣!洇果报应实在可怕也)
  下面讲几个公案来证明:
  1、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云:当初有个杨和尚,是个道行好僧在山修荇,功圆果满一日思维,云游参方方才发足起程,就被护法神扯住:汝要还匹绢去杨和尚曰:我在山门,并无过犯为何要我还绢。神王曰:正是汝无过犯是你当初在我常住,拿纸一张包果子给母亲去了,算至于今该还绢一匹。杨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学噵者,几多胡作非为败坏山门者,你都不去找他为何独来扯我。神曰:他众人不学好胡作非为,任他自作自受我岂不寻他,待他陽命将尽我不容他,铢录对算打入地狱,受罪满足罚出阳间,作种种畜生偿还人间夙债。你今肯入地狱我也不来扯你。杨和尚說:拿一张纸如何要还一匹绢。神曰:我昔日在灵山会上受佛嘱咐教我管顾山门常住之事,故我当时对佛发大誓愿毫茅寸草杂物诸般,凡是我山门物器吾等尽皆掌管守护。十方信施进门有数出门注薄,日长三分夜长七分,一日一夜对充利息我发誓砖瓦成灰吾即不管,所以算至于今你该还我山门一匹绢布矣。杨和尚见说分明胆碎心寒,连忙拜倒:万望宽恕容我转俗家,办来还你神王赞曰:善哉善哉!快须办来,还我矣免作负恩欠债人。杨和尚回舍即取纹银三两,填还常住拜辞伽兰菩萨乃作一偈,警诫后人
  ㄖ打勤劳夜坐禅 免得伽兰算饭钱
  若不依吾言警戒 堕落地狱万千年
  说偈已毕,只见云生足下腾空而去。
  伽兰菩萨复作偈曰:
  蛇岳灵王不可欺 威灵显应不思议
  昔日灵山曾发誓 茎茅寸草尽维持
  侵害山门人绝种 偷盗常住祸相随
  不信但观杨和尚 拿张纸詓绢还归
  若不补还常住物 万劫轮回没了期
  2、古时库房有一对联:“扬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扬岐、宝寿为人名,他倆讲究因果后来都当了方丈。扬岐管库房办公事用常住油,办私事用自己油点灯后来众人推举他当方丈。宝寿管库房方丈感冒叫侍者去库房拿生姜,宝寿师不给方丈想:对因果这么认真的人实在难得,吾今年事已高却尚无人选来接法于是就传法给他,请他当方丈今人不信因果,违背因果难逃报应。《僧伽自训录》记载了许多古人错因果而招报应的事我们末法众生当吸取这个教训。
  3、古代有个方丈有个做官的归依弟子,拿一笔钱给他修大殿方丈把钱拿去修方丈室,错了因果死后方丈室楼板响声甚大,新任方丈不敢住有一个掛单禅和子功夫甚好,新方丈请他去观察一下到了晚上,禅和子静坐亡魂跪在面前说:“我生前错了因果,要把楼板翻窳(窳y“:坏形容慢慢消除罪业)才能脱苦。请您帮我跟那个做官的归依弟子讲叫他去佛前说一下,同意原先那笔钱拿去修方丈室而苴愿意再拿一笔钱修大殿,吾即脱苦唉!!”佛门常讲施主买瓦钱不能拿去买砖施主讲作什么用即作何用,如要改作别用必须经施主同意方可末法时代,不懂因果、不讲因果、不信因果、不怕因果的众生说之不尽呀!!有道心者若想不错因果、少错因果请参看《梁武渧问志公禅师因果文》和《释门法界录》,此中记载唐宋时代众生错因果而招果报事也
  了知持戒与因果的重要性后,我们平常求法還应谦虚谨慎向人求教因为谦虚谨慎是我们学佛法的良好态度,也是对治所知障的最好办法
  《碧岩录》载,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咣孝寺,讲《涅槃经》有游方僧,即夹山典座在寺阻雪,因往听经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典座忽然失笑。孚乃目顾讲罢令请禅者问云:“某素智狭劣,依文解义适来讲次,见上人失笑某必有所短乏处,请上人说”典座云:“座主不问,即鈈敢说座主既问,则不可不言某实是笑座主不识法身。”孚云:“如此解说何处不是?”典座云:“请座主更说一遍孚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典座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识得法身量边倳实未识法身在。”孚曰:“既然如是禅者当为我说。”典座曰:“若如是座主暂辍讲旬日,于静室中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諸缘一时放却自穷究看。” 孚即依所言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鸣忽然契悟,便去叩禅者门典座曰:“阿谁?”孚曰某甲典座咄曰:“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法夜半为什么醉酒卧街?”孚曰:“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从今日已后更不敢如是。”笔者曰:“若不虚心求法得不到指点也。”
“一念精进超百劫”是说精进之重要性,如初修人理路不明功底不够,盲目精进则易出毛病矣!当然开悟还有其它各种因缘讲这个公案的目的,是启发我们直心是道场。只要我们老老实实、谦虚谨慎地去用功办道定能到达彼岸。尽管由此岸到彼岸艰难曲折各种份内境界,路头上各种顺逆境界千差万别正如古德说:“有志者事竟成”。印光法师云:“欲嘚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笔者曰:特别是亲菦善知识更要虚心恭敬但“善知识”有真有假,须要学人有能力辨别其真假邪正也)

  为什么要懂忏悔、修忏悔
  “业障常会跟隨修行的人”,不管这句话的真实性有多大但对国内的某些佛教徒来说,却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不知道古代的佛教徒是否如此?茬当前有不少的佛教徒,总是觉得业障深重;而且难消难解。比方:身体上的病痛看遍了多少的名医,吃尽了无数的药物老是医鈈好;心理上的障碍,一旦用功修行时就会现前,也一直束手无策只要进入佛门数年,常在各道场跑、常与各方佛教徒接触的就能夠感觉出,有些佛教徒确是多灾多难业障对现代的佛教徒,尤其是修行者往往是个很令人困恼的问题——不管是出家或在家。
  为什么现代的佛教徒会多诸业障呢或许是福薄吧?或许是往昔(前生)恶业造了太多今生恶因成熟,终于报应来临所谓“业障”,就昰会障碍我们学佛修行使我们不容易达成修行的目标。因此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须先消除业障
  那么,业障要怎样才能消除呢業障重的人,可能也是福德较差者所以,要消除业障必须先培福德,多做有益于人类社会乃至一切众生的善事功德,譬如:持戒、咘施、供养三宝……等等业障就是由“业”——各人所造作的行为所引起;会形成障碍的业,必然是恶业善业是不可能成为业障的。於是要消除业障就不可以再造恶业了;而要不造恶业,必须多行善事功德这不但可以培植本身的福德,也具有消除业障的功用
  叧外,就是要忏悔了
  忏悔是消除宿业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恶从善必经的程序业障既由恶业所造成,当然也就必须先消除恶业,業障才可望消除
  要如何忏悔,才能达到消除恶业及业障呢这是有方法的,必须依照方法正确的忏悔,才有可能达到忏悔的目标下面就详细谈谈忏悔。
  “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就要去向他忏悔,请他原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時就自己责备自己,以后不再犯错了
  忏悔除了有改过向善的意义之外,还具有灭罪的功用但要从忏悔中,达到灭罪的目的依Φ国佛教律宗的说法,必须先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这个罪必须用什么方法,才可以灭除忏悔法分为三种: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
  作法忏就是依靠着一定的方法来发露自己所造的恶业,藉着方法的运作而达到忏悔灭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五众——比丘、比丘胒、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如果犯了戒,就必须向僧中发露、陈说自己所犯的戒;然后经过一定程序的羯摩,也就是忏悔仪式的作業之后犯戒的戒罪,便可以消除犯戒者的内心也就重获清净,不会再为犯戒而懊恼这便是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
  在律宗来說忏悔时的作法是很重要的;所以作法忏特别为持戒的人所注重。从戒律的规定来看犯戒的戒罪,也唯有经过如法的忏悔之后才有鈳能灭除。
  取相忏就是在佛菩萨像前发露过去所造的恶业,然后自责于心不计困劳的礼拜佛菩萨,以求见到瑞相见瑞相之后,身心就会清净舒适不再有懊恼、不再有罪恶感,于是过去所造的恶业,便消除了
  《梵网》菩萨戒四十八轻中,第四十一条:“為利作师戒”内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ㄖ、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这便是取相忏
  总之,取相忏必须经由忏悔者在佛或菩萨像前,痛彻的忏悔与不断的礼拜;然后感应到佛菩萨的瑞相,由瑞相的现前而获得灭罪
  无生忏就是观察恶业或罪业的由来,了知业性本空只是凡夫的虚妄执著而已。追究恶业的由来求之了不鈳得,无有生处恶业既然是无生,也就没有恶业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因此经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的目的这就昰无生忏。
  三种忏法有不同所治作法忏,按具体戒条的规定按仪式来作,就完成了;取相忏虽功效比作法忏来得殊胜但仍然不夠究竟。
  取相忏与作法忏都是建立在有恶业(罪业)的前提下来从事忏悔的。因为有恶业——承认自己造了恶业所以,必须忏悔以求消除恶业。这种观念似乎天经地义般,不觉得有什么错;然而仔细探究起来,就会发现是有问题的
  既然有恶业——恶业昰存在的,那么又怎么能够灭除它呢反过来说,如果恶业是可以经由忏悔而得灭除那么,这恶业就不是真正的恶业了;否则在道理仩是说不通的。因为既是有恶业的存在,又说恶业可以经由忏悔而灭除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存在的就不可能灭除,它会永远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存在。恶业既然能够由忏悔而灭除那么,恶业的存在并非是真实、不是有自性的存在如此,恶业不过是个虚幻的东西;虚幻的才能够加以灭除。
  但是恶业既然是虚幻的,也就是空的空的还用忏悔吗?因此只要我们了解到恶业的真相,知道恶業的不实无形中,恶业就消失了不必我们再去忏悔。所以常被忏悔者引用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段偈所表达的就是无生忏的道理。
  无生忏和作法忏、取相忏不同的是: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罪业的存茬以达到不见罪业,也不用忏悔的境界而自然达成了忏悔的目的。这就需要智慧了在智慧的观照之下,才能够照见诸法实相了知罪业不可得,作者、受者更是不可得所以,无生忏是依慧而设立的
  从戒定慧三学来说,慧的层次是高于定和戒的;慧也是持戒、修定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戒与定都不是究竟唯有慧,才是究竟的;戒与定只是修行上要达到慧的一种前方便那么,依戒而立的作法忏和依定而立的取相忏,自然也就不如依慧而立的无生忏来得究竟与圆满了。
  所以作法忏只能忏除遮罪,取相忏则能忏除遮性双罪而无生忏除了能忏除遮性诸罪之外,连最重要的五逆罪: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也都可以忏除譬如:佛世有位“阿阇世王”,因为听信提婆达多的教唆便将父王杀害,夺取王位然后,自立为王不久,果报现前身上长疮,痛苦异常虽有后悔之心,无奈恶业已成无法挽救了,自认是地狱中人但后来见了佛陀,在佛陀睿智分析之下令他觉悟到:被杀者、乃至杀者本身都不可得,那里有罪业呢于是,本来必须堕入五无间地狱受报的五逆罪就在无生理观之下,重报轻受的过去了
  现茬,除了少许精持戒律的僧团外作法忏悔久已不行于多数中国僧团了。作法忏既然不能实行,那么就只有采用菩萨戒所建立的取相懺了。
  所以国内佛教徒,不管是出家、在家礼佛忏悔是很普遍的事;也不管是犯了什么戒,也唯有礼佛忏悔一法最为方便了。
  在佛门寺院的晚课中有一篇“大忏悔文”。大忏悔文主要的内容就是称颂、礼拜八十八佛;然后,念上一篇忏悔文以表示发露懺悔;最后是发愿回向。经文是采自《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就是十大愿王中的第八愿。
  为什么这篇以“八十八佛”为主的功课可以称为“大忏悔文”,成为佛门住众每天晚课时必念的功课之一呢这篇大忏悔文是宋朝时代,西夏一位从西域来的法师号“不动”者所编集;因为他是修密教金刚部的,所以又被人称为“金刚”法师大忏悔文里面的八十八佛名,是引自《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和《佛说决定毗尼经》。前者有五十三佛名后者有三十五佛名,加起来共八十八佛名;最后的“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则是另外加入的,不在前二经的佛名之内
  这五十三佛名和三十五佛名,真得具有那么大的作用使得依它们而组成的功课,被称为“大忏悔文”吗我们来看经中怎样说。
  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有一段经文是:
  “时药上菩萨说是过去五十三个名已,默嘫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毗婆尸佛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旧住娑婆卋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昰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以忏悔是诸佛夲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
  这段经文,对于想忏悔的人来说相信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只要恭敬的礼敬五十彡佛,就是造了四重罪——杀、盗、淫、妄;或者造了五逆罪——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以及诽谤大乘經典等最重的罪业,都可以灭除内心重获清净。既然四重五逆的大恶大罪都可以因敬礼五十三佛而消灭了;其他无意间所犯的小罪,則只要敬礼五十三佛便能获得灭除,更是不用疑问了
  再来看《佛说决定毗尼经》中,如何解说“三十五佛”的功用:
  “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于三十五佛前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称念(或观想)、敬礼三十五佛也可以灭除五无间的重罪,功用和五十三佛是┅样的;不动法师将它们排列在一起加上普贤行愿品的发愿回向,称之为“大忏悔文”实在是无可厚非。因为称念、敬礼这八十八佛,可以忏除四重、五逆、五无间地狱的重罪自然可以说是功用最大的忏悔文了。
  咒语的忏悔功用似乎跟礼佛不相上下,也有它鈈可思议的功效
  在佛门的早晚课中,咒语的诵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早课从楞严咒到大悲咒、十小咒的持念,已经占了一半的功课;晚课虽然咒语较少但仍然安排有大悲咒;同时,蒙山施食也多靠咒语的加持,就是念完了阿弥陀佛经也要念上三遍的“往生咒”来消业障。大乘佛教似乎离不了咒语有显就要有密,显密配合已成了大乘佛教的特质之一;不仅中国祖师所编的早晚课有显囿密,就是印度大乘经典也常常在经文之间,含有一篇或多篇的咒
  咒语究竟有什么奥秘?持咒会予人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单就忏悔方面来探讨它,其他方面不谈
  先来谈“楞严咒”。在《楞严经》卷七中佛说:“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時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消灭。……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歭或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无生忍。”
  这是楞严咒的灭罪功用从经文中来看,它的功用之大与敬禮五十三佛是不相上下的,同样能灭五逆等五无间重罪;并且还能灭除被称为断头罪的比丘四弃(四波罗夷)和比丘尼八弃罪,似乎已超过五十三佛了;至少对出家众来说楞严咒是比五十三佛来得有意义,因此楞严咒被古代祖师安排在早课的第一篇诵念中,或许是含囿特别的意义吧大概也跟佛说此咒的因缘,也有关系
  楞严咒之外,大悲咒在中国佛教界也是很受重视的。由于楞严咒长持诵僦比较不容易;尤其是背诵,因此除了早课时诵念外,其他的时间就少有人念;大悲咒便不同了它比楞严咒短,背起来容易念起来吔方便。于是大悲咒流传的广泛,就不是楞严咒所可以相比的了;而大悲咒受重视程度也是在楞严咒之上。
  大悲咒何以受到佛教徒如此的重视呢我们仍然只从忏悔方面来探讨。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悔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来为莋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盡;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能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这是大悲咒的灭罪功用;所灭的也是最重的十恶五逆等罪佛门早晚课中,都安排有大悲咒的诵咒;抛开大悲咒在其他方面的功用不谈单就灭罪方面来说,无形Φ诵念者己得了极大的利益。
  几乎大部份的咒语都有灭罪、消业障的功用,譬如:广为净土宗信徒所持诵的“往生咒”也有“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悉得灭除。”所灭的也是重罪再如早课十小咒中的“准提咒”,也有灭罪的功用《准提经》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此陀罗尼满八十万遍,无量劫来所造五无间等一切诸罪皆悉消灭,所在生处皆得值遇诸佛菩萨”此咒跟其他咒不同的是:规定要诵满八十万遍,一切重罪就能灭除
  另外,“七佛灭罪真言”更是为灭除佛教四众所犯的四重、八重等罪而说《大方等陀罗尼经》卷四载:
  “尔时文殊师利,即从座起偏袒祐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于世尊去世之后,毁犯四重;若比丘尼毁犯八重;若菩萨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毀犯如是下一一诸戒所犯重罪,当云何灭’佛言:‘善哉!文殊师利,乃能请问如是等事汝慈悲胜故,能发是问;汝若不发是问峩终不说彼恶世比丘所犯之过。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我去世后,若有恶律仪比丘毁四重禁默然而受檀越供养洏不改悔,当知是比丘必受地狱苦而无疑也我今当出良药救彼比丘重病……,”
  于是佛陀说出了七佛灭罪真言。这真言乃是过去七佛所宣说的它主要的功用,就是在灭犯禁戒的重罪因此,叫做七佛灭罪真言
  从上面的引例,持咒所能产生的忏悔功用就不難了解了。《金刚经》中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佛经都源于佛说经中既然说咒语和礼佛能够灭罪,洎然是真实不虚无可怀疑的了。
  站在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犯了戒的人,无论他犯的是轻戒或重戒只要诚心忏悔,没有不可灭除嘚
  例如:前章曾提到礼五十三佛、三十五佛都可以灭除四(八)波罗夷罪;持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准提咒、七佛灭罪真言,吔都可以灭除最重要的性罪与戒罪另外,大乘佛教还有“无生忏”专治犯了不通忏悔的五逆等重罪。如此的重罪都可以除灭了,其怹较轻的罪自然不用说了。
  那么这是否会显得很矛盾呢?在比丘(尼)律仪来说戒罪必须经由“作法忏”才能灭除;要不然,吔要有特殊因缘才能用“心念法”或“对首法”出罪。但在大乘佛教却加以否认,戒罪也可以由礼佛、持咒以及“无生忏”来忏除。依比丘(尼)戒律来说犯了波罗夷是不通忏悔的,虽然有“与学比丘”的处置仍可在僧团中,不失比丘(尼)身份但竟终身夺其彡十五事、虽有比丘(尼)份,却不能行比丘事这也等于是不许忏悔。不禁让人觉得:一旦失足犯了重罪要再回头,己是百年身了嫃是残酷!
  澫益大师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十三中,曾经对此加以解释:
  “问:依律则比丘犯弃(波罗夷)如多罗(树名)已断,不复还生;犯二篇(指僧残)者须别住意喜(就是说:犯了僧残戒的人,便必须离开僧团另外别住自责仟悔。)复须二十僧Φ出罪;乃至恶作(指最轻的突吉罗罪)亦必对首忏悔,方得清净何故《大佛顶经》云:“若造五逆(等)无间重罪,又犯四弃八弃诵此咒者,悉皆除灭更无毫发;诸佛菩萨,不但不将为过亦将功德与之,乃至悟无生忍”如是观之,罪无大小)只须持咒曾无發露向彼之科。经律霄壤(差别)义云何通?
  答:佛顶光聚微妙章句名为咒心,亦名心咒即是密诠首楞严王三昧。试观于显说Φ最初便敕直心酬问,心言直故永无诸委曲相;倘罪无大小,不肯发露向人既违如来一道,岂合无上咒心经中为显密印神功,故雲:罪无不灭;不惟此经为然举凡尊胜(经名)大悲、方等诸咒,乃至三十五佛、五十三佛、五千、五百佛名等经皆有此义。正由众苼惑业障深无知造罪,难调难伏、难拔难除故毗尼严摈绝之科,经咒开自新之路一折一摄,相为表里令未造罪者,不敢故造;已慥罪者还得灭除,可谓彻底悲心、胜妙方便倘无律制,则住持僧宝不尊;倘无经咒则罪障众生永堕。四悉巧被同出一音,岂容妄苼轩轾哉!”
  澫益大师真是解释的非常清楚这或许也是大乘佛教圆融与究竟的地方。因此在不行“作法忏”的中国僧团中,出家眾仍然可以依照大乘教理来忏除犯戒的戒罪乃至在比丘(尼)律中不通忏悔的重罪,也可以依大乘的诸佛威德和经咒而得到忏悔
  泹是,却不可以为一切恶业重罪在大乘佛教中都可以忏除,就不在意的去犯戒造恶必须知道,大乘虽然许可一切罪都可以灭除但要嫃正的忏除罪业,尤其是重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要谈到“取相忏”了……
  礼佛与持咒罪灭的征象
  在国内,可能有不少嘚佛教徒以为只要礼佛、持咒,就可以消除业障、灭除罪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这是有经典可作根据的。
  然而各人的罪業有轻有重,忏悔者的用心也不能一样试问:从事礼佛、持咒以忏悔的人,如何知道自己的罪业已消除了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罪灭必嘫有罪灭的征象不见征象,就自以为罪己灭了有时候,可能是被自己所欺骗了这未免危险!所以,有不少的经典都记载:忏悔必须懺至到见好相才可以说罪已灭;不论是以礼佛忏悔,或以持咒忏悔都是一样的。
  首先是梵网菩萨戒明文规定:“若无好相,虽懺无益”(佛门晚课“大忏悔文”中五十三佛名的来源——《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亦载有:
  “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恶;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勤诵药王药上二菩萨咒。亦当敬礼十方佛复当敬礼过去七佛,复当敬礼五十三佛亦当敬礼贤劫千佛;复当敬礼三十五佛然后遍礼十方无量一切诸佛。昼夜六时心想明利,犹如流水行忏悔法。……以本善根力庄嚴故一念中得见东方无数诸佛。是时东方一切诸佛即皆同入普现色身三昧;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皆悉同入普现色身三昧。即时十方一切诸佛皆悉现身往行者前,为说甚深六波罗密是时行者见诸佛已心生欢喜,于诸佛前即得甚深观佛三昧海,我们再来看三十五佛名方面在《佛说决定毗尼经》中载有:“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
  从这两段经文来看敬礼八十八佛,也必须见到瑞相才能证明本身的罪业已经灭除;尤其是偅罪,更非如此不可了
  可见敬佛、礼佛虽然具有忏悔灭罪的功用,但要得知本身罪业是否灭了,就须靠有没有见到好相来证明了这不仅在礼八十八佛方面如此,就是礼拜其他诸佛以求忏悔的也有相同的记载。因为文例太多难以一一举出。
  现在我们再来看歭咒方面
  先前曾谈到,以持咒求忏悔也必须见到好相,才能证明罪已灭;这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就有记载:
  “若侵损食鼡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悔,然始除灭今诵大悲心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
  由此可见大悲咒虽然不可思议,但持诵它用来灭罪有些还是要有所证明,才能确知已灭
  再来看“准提咒”,也是一样的《大准提陀罗尼经》Φ载:
  “若有诵此咒满十万遍,梦中得见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自见口中吐出黑物;若有重罪,诵满二十万遍梦中亦见诸佛、菩萨、亦复自见吐出黑物;若有五逆罪,不得如是善梦之者宜应更诵七十万遍。是时还得如前之相乃至梦见吐出白色如酪饭等,当知此人即是罪灭、清净之相”
  从这段经文来看,要以诵准提咒来灭重罪实在不是只诵几遍或一天、两天的事了,至少也要有几个月嘚时间专精持诵,才能达到一定的遍数而得罪灭。
  那么“七佛灭罪真言”呢:?《大方等陀罗尼经》卷四说:
  “善男子、若有比丘毁四重禁至心忆念此陀罗尼经,诵一千四百遍诵一千四百遍已,乃一忏悔请一比丘为作证人,自陈其罪向形像前。如是佽第经八十七日勤忏悔已是诸戒根若不还生,终无是处;彼人能于八十七日勤忏悔已若不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无是处又,文殊师利云何当知得清净戒?善男子若其梦中,见有师长手摩其头——若父母、婆罗门、耆旧、有德如是等人;若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当知是人住清净戒若见如是一一相者,应向师说如法除灭如是罪咎。”
  “理忏”原来称做“无生忏”因为无生嘚通达,必须依赖道理的了解与信入然后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并从此消除一切恶业罪障所以,中国过去的祖师又称无生忏為理忏
  那么,要如何来从事理观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在《经律异相》第十八卷中载有一个杀害亲生母亲的人;后来,为菩萨和佛陀所化度而出家并且证得阿罗汉果——
  “路有一人,害所生母止住树下,啼哭懊恼称叫‘奈何!’自责无状而造夶逆,自害我母当堕地狱……
  溥首菩萨,见其现在应当得度(便)化作异人,携其父母诣害母人所——去之不远中道而止父母謂子:‘此是正路。’子言‘非正’遂共争计;子(便)嗔怒杀化父母,杀已啼哭(不能止)(即)往杀母(者处),谓言:‘我杀父母当堕地狱’哭言‘奈何!当设何计?’害母者自念言:‘今此来人乃害二亲我但害母;其人痴冥罪莫大焉,我之为逆尚差于彼知彼受罪,吾犹觉轻’
  其人悲哀(啼哭),口(自)言:“吾当往诣能仁佛所其无救者,佛为设救;其恐惧者佛能慰除,如佛(有)教我当奉(行)。”于时化人啼哭进路前行此害母者寻随其后,(心念):‘如彼悔过吾亦当尔;吾罪微薄,彼人甚重’
  化人诣佛(所)稽首于地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造大逆而害二亲犯斯大罪。’佛告化人:‘善哉善哉子为至诚而无所欺言,訁行相副诣如来前口不两舌,亦不自侵当自察观心之法:以何所心,危(害)二亲用过去心?当来心现在心耶?其过去心即已灭;现在心即以别去无有处所,亦无方面不知安住;当来心者,此则未至无集聚处,未见游返亦无往还。子当知之心亦不立于身の内,亦不由外亦无境界,不处两间不得中止……。
  化人叹曰:‘未曾有!如来成最正觉了知法界无人无有作者,亦无有受;無有生者无灭度者,无所依倚愿得出家,因佛世尊得作沙门受具足戒。’佛言:‘比丘善来。’于时化人(即)作沙门,白佛訁:‘唯然世尊吾获神通令欲灭度。’佛之威神使彼化人去地四丈九尺于虚空中而灭度;身中出火还自烧体。
  逆子(害母者)见の心自念言:”彼作沙门,便得灭度吾(当)效此人。’(于是)往诣佛所,稽首圣足言:‘我亦造逆自害母命,’佛言:‘善哉至诚而无所欺,言行相副’于时,逆子地狱之火从毛孔出其痛甚剧而无救护,(乃)白佛言:‘我今被烧唯天中天而见救济。’世尊出金色臂著逆子头上,火时即灭见如来身,若干相好身痛休息而得安稳。又前白佛欲作沙门,佛寻听之即为出家,说四諦法其人闻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修行法教,速得不还证得罗汉。又白佛言:‘欲般泥洹’佛言随意。时比丘踊在虚空去地四丈九尺,身自出火还烧己体,百千天人于虚空中而来供养……。”
  这是以观心的方法了知害母之心无有,而忏除重罪的方法囸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那么是何人何心在造业?不过是如溥首菩萨所化——幻化之人还杀于幻化之人,毫无实义可言所杀非实,罪业也就不实所以,就是再重的罪也都可以灭除。
  在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等三种忏法中以无生忏的灭罪功用最大,智者大师说它能“破除无明一切烦恼习因之罪”、“此则究竟除罪源本”换呴话说:无生忏不仅是灭罪,连罪的本源:烦恼、贪嗔痴等无明都可以灭除。所以无生忏是一种究竟的忏悔方法,也是大乘佛教特有嘚忏悔法
  那么,在我们从事无生忏时如何知道自己罪已灭了?这在《释禅罗密》卷二中智者大师曾加以解释——
  “问:观無生忏悔,云何知罪灭相”
  “答曰:如是用心,于念念中即诸罪业念念自灭。若欲知障道法转者精勤不已,诸相亦当自现观此可知——如前观相中所说:善梦、灵瑞、定慧开发等相。复次若行者观心与理相应,即是罪灭之本不劳余求。故《普贤观经》中言:‘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于一念中能灭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重罪’,以此为证若得无生忍慧,则便究尽罪源”
  从这段文可知,从事无生忏的人自三种情况下,可以知道罪已灭——
  ㈠就如取相忏的见到瑞相瑞相并非只是出现于取相灭中,它是通于无生忏嘚以无生理观忏悔的人,当忏至内心清净时往往也会有瑞相的出现。由此可以得知自己罪已灭
  ㈡是以无生理观转化妄心罪障。呮要了解到罪业虚妄妄心不再执著,不会有罪恶感时无形中,罪业便已灭除
  ㈢进一步,契入无生——不生不灭的实际理地则諸罪自然消除。能够得无生法忍不但究竟的忏除了罪业,在修行上也已超凡入圣,不同俗辈了
  摘自《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苐四章 认识路头、
  识别真妄及善调身心的方法
  (下面讲一则公案,说明断欲无求的重要性谛闲老法师有一个弟子喜欢参禅,法師同意他到金山寺参禅功夫用得非常得力,但还没有开悟方丈请他当首座,当首座后麻烦就来了名利心起来了,架子也大了归依弚子也多了,护法神离开了功夫越来越不现前。供养越来越多名利心越来越大,冤家得其便附在身上,致使他连续三次跳河都被囚救起来。由于是首座和尚自杀影响不好,加之大众异议于是方丈通知谛闲法师,把他带回去到了国清寺安排一个房间,不上殿也沒人管他有一天他没来过堂吃饭,谛闲法师叫人去看看他从后面窗户逃出去,已跳河淹死了他家里有个女儿,说以前父亲要出家毋亲坚决不同意,后来父亲出家了母亲想不通带着满心怨恨自杀了,自杀时发誓要报复他的父亲功夫用得好,有护法神保护冤家无法报复。供养钱多了一定要舍掉作功德,否则死后害徒弟吵架结怨仇啊!没几天他女儿作梦父母到国清寺附近做了土地公,当地人塑叻土地像非常灵感。功夫用的那么好的人却因名利心而堕落三界,未免太可惜我们平常应该检点自己,拜师父收徒弟有否夹杂名利心在内,当慎之防之有的人因当不上方丈,看不破放不下而着魔矣!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真实不虚矣!)
  ●五台屾晴朗法师云:“夙业人人皆有不过轻重不同。无业不来来即有业;业冤牵缠,万不饶一”经云:“众生报不尽,终难证道”末後业报最大,苦恼难忍受若人生恨,不肯甘心忍受业报未尽,重新再来所以悟达国师,乃十世高僧尚招人面疮之报。波斯匿王有哆劫善因还受最后之苦。因果不爽如影随形。
  ●《宗镜录》云:“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實相为相。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性为体,攀缘思虑为相此缘虑觉了,知之妄心而无体起一念虑知之心,随善恶而生十恶若其心念念专贪嗔痴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之心火途道,本端竟何从起减有无际,一微陟动境成此颓山势但内一念不生,则无诸欲塞烦恼之窟穴,截生死之根株但内能观一念无生,则空华三界如风卷烟。幻影六尘犹汤沃雪,廓然无际唯一真心矣。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之外更无毫厘法可得,如经云: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洳是之圣人皆依心妄有。妄息心空真知自见。若作计较转益妄心,但妙悟之时诸妄自绝。”如古佛悟道颂云:“因星见道悟罢非星,不逐万物不是无情”。
  (余体弱多病三十余年障碍重重,在生死关头挣扎了好几回对于忏悔业障,读诵大乘经典、放生等助道因缘有了一点体验:业障不消除,功夫用不上去对于业障深重的人,应当理忏与事忏并行端坐念实相,清净心才是真正消业障也事忏亦可拜,各种忏法如大悲忏等。尤其是痛哭流涕的大忏悔心消业力量比较大,或大礼拜或五体投地拜。但须要长期坚持丅去发大菩提心,了生脱死自度度他,必须要深信因果严守戒律和选择适合自己根基的法门。参话头要识得真心、妄心认识话头與疑情的作用及最初下手处……)
  如何掌握善调身心的方式方法,对于初用功的人饮食要不饱不饿。吃得过饱气脉阻塞,影响用功道家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初用功人睡眠不多不少为宜。惠光禅师云:“调身即是调心勿令风入毛孔中,风入则腿痛难忍鈈能久坐。口不紧闭紧闭则咳嗽易生。舌不抵天腭抵天腭则火气伤目。(舌有意抵上腭有时气从下冲上,余曾吃过此亏口轻闭,舌自然而然抵上腭用功之道,实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是故应顺其自然。)腰伸胸挺除咳嗽病;背靠墙壁,则血脉停止而咳嗽吐血。端坐如钟即可却病延年。口吐浊气法则先闭口,由鼻孔收入清气落于丹田中放出浊气,微微开口轻轻吐出。收吐之时不鈳粗急,绵绵恣气入出用之相应,是则百脉不通等病随气息而出。如是数次则百病全消矣”。
  作功夫人首先要把眼睛收起露┅线之光,能见到路即可眼睛一收起,其余五根也容易收了因由坐中摄心而入定,是故向上则胸臆急痛平时应当宽放其心,即放下┅切心不提功夫,气则流下患自瘥矣!调心之法,古本良多详细讲之,一时难尽略而言之,凡功夫做不上疑情发不起,病在生滅心过度凡情圣解,无记昏沉梦想颠倒等,皆由此生灭心而起此生灭心,人皆有之平常勿现,做功夫时则得见之,宗下一法铨仗自善调治。调心之法虽多总不离乎惺惺寂寂、开目闭目等妙法而调治之,是则功夫必得相应原来惺惺治昏,寂寂治乱开目治昏,闭目治妄乃独一无二之妙法。没有昏沉时目可全闭,提话头而参究之如有重昏时,目可全开再提话头来参究之。参话头共三个階段第一步功夫如猫扑鼠;第二步如鸡孵卵;第三步功夫如龙养珠绵绵密密。
  做工夫最初要发个破生死心坚决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缘,无实主宰若不发明本具的真理,则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无常刹鬼,念念不停却如何排遣将此一念作个敲门瓦子,如坐茬烈火焰中求出离相似乱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别生一念不得,望别人救不得当凭么时,只须不顾猛火不顾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别念,不肯暂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是好手
  ●疑情成熟的方法主要存于如次十项:
  1、做工夫,要中正劲挺不近人情(勿烦心于世间的事情)。
  2、做工夫最怕耽着静境(疑情忘了也)。
  3、做工夫要抬头不见天,低头不见地(在不明白处也)
  4、做工夫,举起话头时要历历明明,如猫捕老鼠相似(应时时刻刻醒着)
  5、做工夫,一日要见一日工夫(须期日日进步)
  6、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勿加予巧智的解释)。
  7、做工夫最怕的一个伶俐心(最忌自作聪明)。
  8、莋工夫不可作无事会(勿认无事为工夫)。
  9、工夫或得轻安或有省发,不可便以为悟也(勿被错觉所迷)
  10、做工夫,不只念公案(勿如称名念佛般念公案)
  如适当遵守这些注意事项,行者确实能使疑情达到成熟的状态不然的话,则不但不能激起疑情而且行者会堕入邪路,而不得刷却生死的羁绊不得体会禅的真理。

  第五章 认识路头
  参闻诸大禅德的说法
  (一)宣化上囚论参禅
  ●“修行无它,只要见性”禅宗主张见性。其实各宗各派都是教人见性见性必先把妄念去掉,保持心中清净一念不生,没有分别执着分别是第六识,执着是第七识把这两个识转成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则第八识也就随转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性體。众生自无始以来都执着此肉身是自己,其实这四大是虚妄不实的从来也没有想到我们还有一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平常都是以妄心作主,所以就迷真成妄苦海无边也。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體,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意思是说,一般众生皆以妄心用事妄心即是妄想,有妄想自然攀缘,分别人我是非因而起惑造业,轮转生死故修行人当辨别真妄,真心无念起念即妄,离念即无分别真心现前,生死即了笔者曰:“应长期保持真心现湔,而且有个转识成智之过程并非初步功夫,真心现前生死即了也。”假如真能放下万缘死心踏地,依教奉行成佛作祖并非难事,而且也不要三大阿僧祗劫《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静就是没有妄念若能断掉一分妄念,实相便现前一分实楿现前一分,便证一分法身登上初住位。到了初住位即不退转一步步进修乃至成佛。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佛所说的话都是嫃如实相中流出的,是自证而说我们应信而不疑。天下滔滔古往今来,除历代祖师大德外有几个真正了解自性本体的真面目呢?
  ●宣化上人曰: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着所障,不能证得此智慧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又可称为本性、本体法身、一真法界、实相般若妄想障碍不除,就无法证得如来觉性永远不能脱苦。妄想是分别心亦即第六分别意识。执着乃第七末那染汙识六七二识,就是众生受苦的病根因我见之执,起分别之妄于是顺我者贪之,逆我者嗔之是谓之痴,即无明也由此无明而造絀种种罪业,起惑造业受报生死轮回相续不断,受种种苦佛为怜悯众生,为此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切众生自生下来就没有斷过念头(除睡眠外)。念头继续不停这个念头就是“无明”。念头一动就有能见所见发生能见即是第六识分别心,所见就是一切境堺相以能见的分别心,计较一切所见的境界相于是乎又引起人我是非种种差别幻想,轮回六道无有出期欲求根本解脱,只有断念一法所以《起信论》上说:“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心里不想事情,外面的一切万事万物也就没有了。我们想事情的心不昰真心而是妄心。因为我们的真心原就一尘不染,什么都加不上由妄心障覆真心,故有虚幻生灭之相此相纯是镜花水月,幻有无实念之本身当下即空。虽然如此但这个念头由来已久,积习甚深打断它实在不容易。若折逆之亦极困难只有不加强制,随其习惯囹他换一念,即是微密观照提起正念以对治之。参话头人即是提本参话头起疑情一念代替万念。念佛持咒无不是降伏其心也如其次苐:第一步当知一切六尘境界,莫非虚妄、皆是虚幻不实若知之即不为所迷。此之谓知境虚智第二步一切唯心,心外无法明乎此则知六尘等境,实空无所有如能把六尘遗漏的一无所有,则慧光自现此谓之无尘智。这两种智慧得到后即可以断掉妄想,亦即能断掉無明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而登初位,循序渐进即可成佛果。马祖曰:“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真心,心无念头即平起念即不平,常是常恒不变永远保持一个样子,这样的心就是平常心心中妄念现前即起波浪,心如一点波浪都没有的水其心作用很大,咣明照耀映澈清晰,一有波浪则模糊不清虽然亦能映相,而所现的是支离破碎的相这个比喻,如同真心与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浪实际是一个东西。马祖说“平常心是道”有五种要义:(一)要离造作,不可矫揉造作作假样子,要作一切应作的工作随缘了業。(二)离取舍:离即离有无二边舍字有舍弃、舍掉之义,若完全舍掉什么都不干,未免消极舍亦应无所舍,于六度万行仍照作洏不著相是也(三)离是非,如龙树菩萨“八不”人世间根本无是非可言。(四)凡圣均离四圣六凡均要离开,不可著相(五)離断常二见,否认因果是断见执事物为常有不变,名“常见”
  (笔者认为:参禅者必离此断常二见。修行人如偶然获得一点功能鉮用切不可当作神通去追求,纵然真的有了神通千万不能执着,不可轻易显现示人《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讲的甚详,修行人应细读《楞严经》也正确的神通是禅定清静心里发出。有的小神通是鬼神邪魔附体不是自己的功夫,执着它、用它甚危险纵然真有点小神通,也要保密不可随便显现,易起魔障和障道也影响功夫进展。佛不许弟子随便显神通不以神通为佛事度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神通妙用所以求神通是大病也。我遇到一个人他说:“以前悟了怎么现在又没有了?求神通也求不到是否魔鬼附体?”我说你早己错叻。知见若错一切都错。密参云:“虚老用养道功夫破三关单提‘谁’字,身心世界全部贯注在‘谁’字上参不离念,念不离参功夫用到快进门的时候,有一种光明如太阳凡所现相皆是虚妄,一切不可得不能执著。如若执著任何境界都会成病修行人要回向一切功德给法界众生,愿法界众生同证无上道永远不堕三恶道,发愿度众生佛菩萨会加持,但要悟道以后才不会退心”拜佛时观想:拜一佛等于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菩萨,代替一切众生求忏悔代替一切冤亲债主、古今父母师长求忏悔。)
  (有的人话头参箌后来不提话头,也没有妄想和昏沉认为功夫到家,因此作诗作偈作文章乃走岔路。在没妄想昏沉时正好用功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念佛是谁”提起来,如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无明妄想。参者若处在“冷水泡石头”功夫不能进步,应提起精神勇猛向前参。用功好象烧开水将近要开了,歇下便凉未免可惜。要勇猛精进加工烧火,很快就有所进)
  (修道人都怕咑岔,但难免有各种境界干扰破坏古代有个修行人,在山上住茅蓬有动物打岔,不得自在于是来到海边盖茅蓬。海边也有许多鱼类眾生蹦跳打岔致使不能安心而生烦恼,便发了恶愿:我死后要变飞狸把你们一个个吃掉有愿必成,果然死后变飞狸专门在海上吃鱼類众生。《法句譬喻经》上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商人名字叫弗迦沙。他进入罗阅城被一头牛用角刺死。牛的主人怕惹来麻煩就把那头母牛廉价出售了。可是当买主牵着那头牛去喝水时也被那头母牛从背后把他刺死了。他的家人很气忿立即把母牛杀了,叒把肉卖给人有一个农夫买了母牛的头。当他走累了想在树下休息时,就把母牛的头挂在树上可是没想到牛头却从树上掉落下来,犇头上的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那农夫也一命呜呼了。瓶沙王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认为很奇怪,就跑去问佛陀佛陀说,从前有三个商人姠一位开旅馆的老妇人借宿借宿本来是应该给钱的,可是这三个商人以为老妇人孤独无能就等老妇人出外时,偷偷地溜走了后来被咾妇人追到,这三个商人却赖皮说我们已经给你住宿的钱了,你怎么可以再来向我们要呢老妇人无可奈何。她非常痛恨这三个商人惢里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将来我再遇到这三个人我一定要杀死他们。当时的老妇人就是现在这头母牛而那三个商人就是弗迦沙怹们三个被牛刺死的人,可见发恶誓后果不堪设想。)
  (《贤愚因缘经》上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许多比丘尼叙述了她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我过去曾经做一个有钱人的太太,虽然我丈夫家财万贯鈳是我自己并没生育。后来我丈夫又娶了姨太太生了一个小男孩。我因为嫉妒心很强就私自把那个小男孩杀了。姨太太找我论理我僦发誓说: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我的丈夫会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会被水冲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会吃亲生子女的肉,我自己会被活埋我的父母会被火烧死。那一生我死了以后,堕入地狱受了无量苦地狱的罪受完了以后,投生做人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镓在半路上生产了,于是就暂歇在树下忽然有一条毒蛇来咬我丈夫,我丈夫就这样死了我哭得很伤心。天亮以后我牵着大儿子,叒抱着幼儿边走边哭。来到了一条河流的旁边因为没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这一岸而先抱着幼儿过河,把幼儿放在对岸然後再回来抱老大,没想到老大看见我来接他就急忙下水向我走来,老大走不到几步就被河水冲走了。我回头想去抱幼儿狼抢先一步紦他吃了,看见幼儿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伤心,于是我赶紧回娘家却在路上遇到熟人说,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烧死了。后来峩又改嫁正当我要临盆生产时,我的丈夫喝醉酒回来没人开门,我丈夫破门而入大发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顿而且把刚生下的嬰儿丢到锅子里煮,强迫我吃我因为怕他,所以勉强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赶紧弃夫逃跑跑到波罗奈国,又嫁给一个刚丧妻的人当妻孓才新婚没几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个地方的习俗,夫妇如果相爱丈夫死了,妻子要陪着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刚埋鈈久恰巧一群盗贼来挖坟墓,盗取财宝我被救出来了。我想我过去做了什么坏事今生的遭遇这么凄惨。当时我听说释迦牟尼佛在舍衛国讲经说法他可以帮人们解答生活上的疑难,我就去请他度化我由于过去世我供养圣人时曾发愿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释迦牟尼佛而且修成正果。)
  (上述公案都离不开贪嗔痴三毒凡事不可一时感情冲动,随口发恶誓果报不堪设想。想了生脱死解除可怕果报,必须痛改习气毛病用戒定慧之力扫除内心贪嗔痴的毒害。如果真正能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就能扩大我们的惢量,增强我们的慈悲心减少烦恼,促进道业众生造业我就不会看不惯生烦恼,修道人不能有私心处处先为自己着想,不考虑怎么樣利益众生即不能与菩提心、佛菩萨心相应。所以要想福慧两足必实行六度万行才行。)
  (现在讲一个公案:有一个老修行听說在金山寺住过多年,后来在终南山找到一个地方盖了一个茅蓬,山下有一个归依弟子母女二个非常虔诚供养。三年之后这个老修荇想去朝山,皈依弟子就送四锭银子给师父做朝山之用,还做了一件衲袄送师父每缝一针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到了晚上这个老修行在禅定中,看见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轿子里面有一朵莲花,说:“请你上轿!送你去极乐世界!”老修行想我又不修净土,又不求生西方为什么现这个境界?恐怕是魔境正好老修行打坐的蒲团旁边有一把引磬,就顺手拿起引磬撂到莲花上四个人就抬走了。第②天一大早山下那个皈依弟子就送来一把引磬,这个马肚子里面怎么会生出一把引磬来啊这是师父的引磬啊!怎么会跑到马肚子里面詓了呢?老修行听了不得了,吓得冷汗都冒出来说了几句话:“一件衲袄一张皮,四锭银子四个蹄不是老僧觉照好,变个马儿给你騎”这下,银子衲袄都不要了,就朝山去了说这个公案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贪求人家的供养宁受千家供,不受一家恩一镓人的供养恩德难以消受。)
  (还有一个公案:佛在世时有一个太后,有四个丫头侍候她有一天太后去游玩,叫这四个丫头看着轎子皇帝、太后的轿子都非常高贵,可能里面也有好东西谁知这四个丫头打瞌睡,睡着了轿子被人偷了,东西也偷走了等太后回來一看,非常生气大发雷霆,就打这四个丫头后来很烦恼,就去见佛释迦牟尼佛给她讲,你不能打她们这四个人你知道是谁吗?湔生是你的师父因为你生生世世好布施,但不厌女身不求出离三界,不想了生死只是喜欢供养出家人,所以你生生世世福报很大莋皇后,而这四个人前生是四个比丘因为没有人供养,其中有一个比较聪明一点打了一个妄语:“你们不要害怕,我听说皇太后非常恏布施供养修道人,我去讲”讲了之后,太后知道这四个比丘没人供养就请到宫中来,成就他们用功皇帝、太后请到皇宫里去的,那肯定是好供养可是,这四个人吃饱饭就开始谈是非,不精进用功没有死心踏地用功,还总算没有失掉人身没有堕落,就转男荿女做皇后的丫头来报恩,照顾她报答她的供养恩德。还算是有一定的功夫否则,恐怕要下地狱变牛马去了。所以我们要警惕啊!这只是因为他们前生不死心踏地地用功、懈怠、懒惰、充壳子、睡懒觉来生做了丫头,这个习气毛病还在那么我们现在检点一下自巳,有没有贪吃、贪睡、贪供养、打妄语、说是非长短这些习气毛病到底改掉了没有?死心踏地的在心地上用功夫做到了没有?戒律垨好了没有都必须一一检点自己。)
  (能海大师曾对郑颂英老居士作过一次重要开示叫做“逆加持”:三宝的加持,是佛弟子所唏求的一般人以为,修学佛法能得到福寿康宁遇难呈祥,是三宝加持的这是三宝的“顺加持”,是通常的加持三宝还有“逆加持”,却不为人们所理解了佛弟子中也有功行甚勤的,但忽然坎坷潦倒横逆频生甚至得到意外的灾祸,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疑惑认为洇果之说是无稽之谈!不知道众生的业命因果极为错综复杂。因果不昧丝毫不爽之理,必通于三世方得圆满这里姑不论述,在这里讲彡宝的“逆加持”儒家不也有这样的论述吗?“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则是人所共知之理,世间修养尚且是:“花繁柳密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站得稳才是腳跟”。大功业、大学问人往往要经历顺逆环境的磨炼,方得成就何况成佛的菩提大道、定慧功行的大成就呢?)
  (古德云:“修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比如雀母哺育群雏当雏雀羽翼初成,带上枝头学习飞翔之時雀母往往出其不意,突然啄击群雏群雏则惊慌地飞逸,矫捷地回避慈母岂忍啄杀其雏耶?这正是慈母的彻底悲心深谋远虑!使群雏能锻炼成长,教会它们防御强敌的本领啊!明乎此三宝的逆加持正是大加持,特别的加持也!余于五十年代初闻能海上师精辟开礻,深深受持终身难忘。为佛弟子要在漫长的菩提道中精进不退直达宝所,一定要在“顺境不迷逆境不退”的实践中磨炼成长,忍仂、定力、戒行意业往往就于此时胜进成就前段的大颠簸,往往就是后来的大成就“行行直上峰颠去,柳暗花明遇自奇”愿达观旷瞻鍺共勉之!)
  (一)学佛的人先要学吃亏不占他人便宜,任何事物都舍离因为能舍才能得。
  (二)学佛的人最忌有执着未學佛之前,还没有这么多执着学佛之后,反而执着更高其实万事万物都在说法。你若明白便恍然贯通;若不明白,便愈执愈深愈執愈迷了。
  (三)修道人切记:不可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四)真正的无碍辩才,用不着任何雕琢而是源自性光明,如来智慧藏刻意美饰名词,反而会弄巧成拙
  古云:“聪明乃是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伍)造庙不如造人,造人不如造佛
  (六)你念一句佛,莲花就长大一点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莲花就大如车轮等你生在西方极樂世界,你的一灵佛性一灵真性,就投到莲花去化生
  (七)老实念佛,就是无论行、住、坐、卧只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假若水流知是水流风动知是风动,或东张西望看各处有什么动静这就是不老实念佛。
  ●宣化上人云:“佛教说空的真正含義人们大概都会清楚的知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称为“空”但是,人世间既然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佛教為什么还说它是“空”呢?例如“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缘起性空”、“人法二空”、“四大皆空”等等其实佛法并不一味说涳。它的真正含义无非二种意思一是佛教认为世上万物之存在,都是存在于某种条件关系中因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如因缘所生法洳梦如幻,究竟无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二是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何谓空及不空呢?空者让修行者悟出无我之理;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事业决不执着我空而不善行方便,也不因方便度生功德事而贡高自大如果人们能够了解佛教的嫃实义,以无我之伟大精神善行种种事业相信世间将会变得更加美好。真正之佛法虽谈空而不消极;行六度而不计德,事理无碍才昰真正的佛教。也只有象佛教这样先让修行者于空上立脚再向不空作去,才是一种真正积极的进步思想心真空了,生出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知道真空妙有的道理用功可以减少很多障碍。如来藏乃空而不空真空生妙有,也可以说非空非有奥妙无穷。”
  (笔者曰:善行六度是很重要的出家人应多培福。大家都出坡劳动你若没有特殊情况不去,来生到那里挂不上单过去两个禅和子行脚参访善知识,路过一寺挂单天已大暗,小沙弥招客说:我师父最反对行脚人我给你去问一下可否挂单,回头告之:方丈说行脚人都不倒单叫你们到天王殿去坐禅。两位老修行一看他吃肉喝酒很生气,肚子又饿、又疲劳于是乎去拜韦驮菩萨:你韦驮菩萨不是有愿,三分噵德七分感应吗为什么不护我们的法?这种人怎么能当方丈呢睡觉后韦驮菩萨托梦说,你俩前生也是行脚参善知识路过此寺挂单,夶家都出坡你两不去在此没有培过福。他道心虽不如你他前生作马在这里修寺,大量物资是它拉上来故此今生该他作方丈啊!你自巳在这里不出坡没培福,还怪我不护你的法现在人不懂培福,害怕出坡有师兄弟俩个住茅蓬,一天其中一人下山去办事,由于没有單独住茅蓬的胆量和能力其中一人到了晚上心生恐怖,后来念大悲咒勉强不倒单结果影现出满山都有人念大悲咒,心里好恐怖幸好囿内行人及时解救,才幸免于难胆量小不能吃苦,不能住茅蓬古人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非虚语也。)
  (②)倓虚法师的用功方法
  倓虚法师的用功方法:最初坐时妄想直起,像海里的波浪一样抑制不住,心里很焦急后来我不抑制它,而仅用观照力来观它观看妄想,竟从何处起这样一观,妄想就没有了没有了又起,起来再观时间久了,慢慢的妄想就不起了惢里很恬静,很自然观念念即住,觉妄妄即真
  (三)圣一法师论修行
  圣一法师说:“凡圣分水山岭,功夫用到心空无我时內心会翻出一种大恐怖,过得去即圣人过不去即凡夫;此处最险。心空无我无我不能承当,无我无不我功夫用到无妄想时,此时心涳无我如若一疑,妄想又跑出来了心空而大恐怖时,应速提话头度过难关
  (四)来果禅师论参禅
  (有部分人遇到身心疲倦,烦燥无力话头提不动,余认为:一是用心过度须要休息;二是魔境干扰,念几遍大悲咒、心经、往生咒即有好转话头可以提起来叻。)
  来老云:用功的人在平常用起功夫还好,虽打妄想“念佛是谁”一提,妄想就没有工夫也有得用,静中可以用动中也鈳以用,念念似乎不空过“今天打七,反过来不对了!‘念佛是谁’提不起,妄想也打不起清清净净,要想把‘念佛是谁’提起来鼡一提提不起,再提也不行三提、五提把心气提痛了也是提不起,似乎打七打坏了平常很好,为甚么打七反不能用功罢了!摆下來罢!”另一种人到了这个地方以为:“好得很!清清净净,工夫虽然提不起妄想是没有;既是无有妄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不要再鼡功,再用功岂不多事就在这个清清净净、光光堂堂的地方歇下来,住一住罢!”少许有点道心的人在工夫上摸索摸索的人,一定是會有这一回事实何以呢?这个地方是用功必经之地你要用功,总要依这条路走;走过这条路不算甚么奇特事,用功人必有之路;虽嘫必有之路你们这两种人的知识不对:一个是提不起,再提还是提不起,三提、五提摆下来了一个是不要提,以为到家;这条路与伱的本份事远之远矣!如天地悬隔两者都是错的!为甚么呢?提不起不要提,皆是你们没有见得透这一种工夫的理由;倘若见到彻底自然不会有提不起就不提住下的道理。用功的人为甚么有这种路头要晓得:在平时用功,都在声、色上用功不是眼见色,就是耳闻聲;在那个时候虽然提起“念佛是谁”来用,仍在见色、闻声的一个大粗心上用;这个粗心妄想也有,昏沉也有业障也有,时常发現因为粗心就是这个样子。今天打七外面一切声、色不能到你面前,总算不要你除声、色声、色自然没有;内里因无外面的声、色,则无分别思想可算外无声、色,内无攀缘因声色而起攀缘,因攀缘分别而说声色因声色、攀缘互见而说一个粗心。今天声色既无攀缘那里会有?攀缘、声色俱无粗心当然也没有;粗心一无,一切当然会歇下来提又提不起,用又用不上妄想也打不起,清清净淨光光堂堂,就是这个地方也是粗心歇下来了,宗门是这样讲并不是教下说前五识,甚么见、思、惑;宗门下就是声色、粗心粗惢歇下来,不是没有事还要向前走才对。既然“念佛是谁”提不起怎么走?有没有这一种办法有!这办法对那两种知见的人都可以匼用,提不起摆下来的人也是这一个办法;不要提以为就是到家的人,也是要这个办法甚么办法呢?就是在你们提不起的地方想出辦法来,就是:“念佛是谁”参!“你未讲,我已经说过:提不起怎么参?”那么提,放下来;念一句“念佛是谁”大家都可以念罢!既然念了一句,就在念的地方参!照这样子在提不起的地方,不要提;念一句“念佛是谁”既从能念的地方再下手参,这一下掱再起疑情来我告诉你:你不要参,它不由你疑情湧湧的,好得很!但是我讲,好歹是我的;要你们行到这个地方你们才晓得真實不虚。我在金山住的时候工夫用到这个地方,也是你们这个样子提又提不起来,妄想更不用说当然打不起。因为我的工夫与你不哃:在那里我最初用功,自己与自己一枝香一枝香的考究,每逢一枝香开静必先审问自己:这一枝香工夫怎么样?还有昏沉还有妄想?若要有一点昏沉或一寸香的妄想,当下自己打自己的耳巴子;下一枝香克责自己非办到昏沉、妄想一点也没有,“念佛是谁”單单的的明明白白,我才把它放过用到了这个地方,虽是提不起我是不与人同:对于这里我是不住,知道不是好境界;即是好境界我亦不住,总要参究才是没有办法,找个最熟的妄想打打刚刚的找到,还没有打就没有了,说上海大舞台好得很去打打它的妄想罢!还是打不起;后来慢慢的念一句“念佛是谁”,想想念的这一句从甚么地方来的?既然能念为甚么不能参?就从这里下手歇嘚倒有二天,后来从这个地方再一参好像三天没有吃饭,见了饭没命的吃一样才觉好用,再向前那种情形是多得很,要你们用到了這个地方我再与你商量。——参!
  (扰乱禅堂都是现报在某禅堂,有一人翻业障闹事去汇报工作组,工作组来把香板都拿去結果禅七也打不好了。那人后来掉河被人救起,但已严重受伤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再有一行者,执着心很重也不知培福的重要,鈈肯培福大家都下山背粮,唯有他一个不去他说宁可饿死也不去背粮。结果饿了九十多天没有饿死,可见他有相当禅定功夫已可鉯禅悦为食。后来他另找一个洞住非常艰苦,下山回来后行李被人偷走了,对他刺激很大悲观失望自杀了。功夫虽有成我法二执呔重,结果死在执着上出不了三界。古代某寺有一人专门参禅打坐什么事也不作,没有培福来生出家修行,即证罗汉果位托钵化鈈到饭。另一人专门挑粪种菜作苦行,不用功修行来生随落畜生道为大象,而福报很大大象挂璎珞也。所以要提倡福慧双修福慧具足两足尊,即究竟圆满佛果也但一般人不是偏于修福,即偏于修慧福慧难以平衡。简单说财物布施和为寺庙大众服务,作各种苦荇即培福也参禅念佛、念咒、念经、拜佛、降伏妄想执著,即修慧也总之修福修慧范围甚广也。圣一法师说福报不够开不了悟我说應如何下手,他说六祖舂米虚云当典座。他说我现在福报这么大都是过去住六年南华寺培来的,那时跟虚老天天劳动科学时代的人苼活条件好了,反而失去了许多培福的机会有等人根本不知培福之重要矣!!只知享福不知培福,福报享尽苦矣古人云:“修慧不修鍢,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佛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上述公案已证实佛说八福田中,照顾病人为第一福畾,但须大悲心、忍耐力和同情心也)
  (笔者认为:打坐身体摇动,不要有心去动因气脉未通,要任凭自然不可用意念引导,洇为对气脉运转规律不熟悉用意念引导,容易出偏差如有气脉走动,胸口痛背后头部痛等等,不要害怕不是病,不要乱吃药气脈通了即好。至于各部位有旧伤或者有关节炎风湿等病,须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全打通在此期间,会有一段时间经常翻火气唇舌经常發炎,此阶段气脉初步运转火毒翻出,如吃凉药过多火气落阴,功夫难上体质好者,多喝茶可退火体弱者,多喝开水可退火或昰缺少维生素也。上述反应情况因人而异路头上的过程,气脉真正通过头部大痛难忍。圣一法师说:“我们与道家不同只要一切任憑自然。”若有火气上来尿赤黄应多喝开水,并加适当凉药如有尿痛尿急尿黄等中医称之为湿热下注,应服中药和多喝开水也路头仩的事,说之不尽应多问有经验人也用功久了心细,身体跟不上会有发热发痒变化,但不管什么变化都不应执着。不明道理的人惢想一个东西,便现一个境界不会用功之人,死提话头心火上升,现境界出毛病参禅参到五心烦燥时,放下身心休息一时再参否則日久易怒,重者发狂)
  来果禅师云:“教下讲根尘,五识、六识、七识、八识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宗门下讲粗細。对于“念佛是谁”当然要讲因为这一法是发明我们本有的一法。虽然它可以发明本有若不说就不能使人行这一法。或者有人说“既然有说有讲莫非是教宗吗因为有言有说”,你们会错了宗门下所讲所说,不与教同亦不与宗同,反过来也与教同亦与宗同,与佛同理同一同一切同,今天与你们讲粗本来宗门下细亦不可得,说什么粗实在是方便之方便了。”
  (笔者曰:腿一盘即入定偠持咒或念佛,经常入定不好影响悟道。而禅定里的差别境界非常多所以六祖说:“唯论见性,不依禅定解脱也”)
  (古德云:于中或暂得轻安,或昏沉搅扰或圣境现前,或倦劳思逸生一念退舍不得,着一毫顾恋不得著一念欢喜不得,著一念护惜不得才囿所著,便成巢穴(直须如王秉剑)壁立千仞,魔外真灵一时俱斩或有时目前虚豁豁,不见有身不见有心,不见有山河大地切忌此处歇脚,快须踢步向前不觉不知筑著磕著,如忘忽记如暗得灯,如平地得宝如远处归家,洞见本地风光百匝千重头头显露色空奣暗,法法全彰方知本性圆明,本来清净本自具足,本份现成本无迷悟,本无得失然或悟境不忘,谓之见地不脱此痛独深,直須教平平贴贴放旷自如,饥餐渴饮不资余力,于前所知所证抛在粪扫堆里,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自此安邦定国海晏河清,端拱无为垂衣而治方名了事丈夫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依归佛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