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在的时候夏中国国力力有多大?

夏朝存在遭到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夏朝
夏朝存在遭到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夏朝
  “夏”朝真的存在吗?其实我们第一反应:这还能有假吗?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古代王朝,曾被定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夏朝从开始,共传了14代,经历了17个王,总共存在471年(一说432年);1949年后,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即将夏的范围定为前21世纪—前16世纪。然而对于这几百年间发生的事,我们知之甚少。  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周礼》《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由这些片段史料,人们只能知道夏朝历史上发生过、禹受舜禅、夏夺位、太康失国、中兴,以及夏暴政等不多的几件大事。即使如此,古人对夏朝的存在依旧。直至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中国学界开始重新检讨史事,其中即包括了对夏朝真实性的怀疑。  对于夏朝:第一,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认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认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没有关系。顾颉刚推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而古人又视鼎为夏人所制,于是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少康、太康等夏朝人事都是先秦和两汉的人们编造的,此即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第三,顾颉刚并不否认夏朝的存在,但主张依靠,而非文献去考察夏朝史事。  相信夏朝存在者,首先是从文献逻辑上验证。在约3000年前的《尚书·周书》中,即有关于夏朝的记载,那么如先秦史学者朱凤瀚所说,“西周早期文献已言及夏,时克商未久,商遗民众多,如果周人生生地造出一个虚构的夏来,用以宣传周到商,犹如夏,是秉承天命,那么如何能使早已有历史典册的商遗民相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史记》中的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验证,那么关于夏世系的记述,也一定不会没有依据。如王国维即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其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夏朝的存在有了实物依据。1953年二里头文化遗址最早在河南登封玉村被发现,此后偃师二里头、郑州罗达庙、洛阳东干沟等属于同一文化的遗址被陆续发现,其中以二里头遗址范围最大,堆积最厚,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学者们很快注意到,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的豫西、晋南地区,同文献中夏人所居的地方大致吻合。其次,通过碳十四测定,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约在前2395年—前1625年,和夏朝纪年相当。因此,二里头文化遂被定为夏文化。  按照中国学者的研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一号宫殿、二号宫殿,规模较大;同时有陪葬较丰富的“奴隶主墓坑”。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判断,“此次我们看见此遗址颇广大……那在当时是在为一大都会”。中国学者也大都相信,此处是古代一处都邑,只是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有所争议。  关于夏朝有无问题,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争议,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至今没有发现夏朝文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数十个文字状的符号,且被认为同殷墟甲骨文存在一定关联,但是这些简单的字符,无法证明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  著名学者徐中舒甚至反对将这些符号视为文字,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结绳、刻木记事。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夏朝划定了起讫时间,也无法服众。自其阶段性成果公布以来,质疑声从未断绝。如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断代工程被指“方法不科学:最吸引人是高科技口号,而碳十四采纳的英国牛津的程序,不代表国际标准”“试验数据不真实:‘人为拟合’的数据至少32%不可靠,批评者现场用电脑进行了演算”等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任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的林甘泉也说,大多数学者对夏文化遗址的认同,“并不等于夏朝的历史已经得到考古学实物的证明”,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对的目标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这样说就比较慎重,不要让一般公众误解为夏朝的历史已经被证实了。”  总而言之,“夏”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很高,不过目前依旧无法断言。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显示自己历史的长久,而急于宣布一些并不可靠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4小时热文
穿一双草鞋上殿办公,龙袍打补丁;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
  &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这是明朝初年的一首诗,说
  说到中华始祖,我们一下就能想到&人文初祖&黄帝,以及&教民稼樯&的炎帝。说到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君主有非常多,著名的有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
  古代的女人命运都是悲惨的,她们都被当作了传宗接代的工具,即使入宫为妃,即使成
  穆邪利,小名黄花,后改名舍利,本是北齐后主高纬第一任皇后斛律皇后的随从侍女。
公元1041年2月的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西夏开国皇帝元昊突然率领十万骑兵进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即使
弘治七年(1494年)农历九月初一日(9月29日),朱纨生于狱中,从小生活贫苦。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百家争鸣,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富有活力的时代,那些年礼崩乐坏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经过多年的征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但他得到的不止是空
  在我们的历史书中,大人物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气吞山河,建功立业,似乎历史
  小编今天要介绍的是最大的蟹。  分布在日本东京湾和千叶县以南的太平洋沿岸的日
  前面介绍了世界最大的斑马,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世界最小的斑马山斑马。山斑马是斑
  今天小编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世界最大的斑马,斑马是非洲的特产动物,它的外形和 一
  乒乓球被称为中国的国球,在中国也很流行,但是小编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世界上最老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最大的蛇,说到蛇大家不免都有些害怕和好奇,据传,世
  小编今天来介绍一下世界最大的蝗虫群这一世界纪录。  清代学者徐光启说,&凶饥
  拥抱树木 德国埃森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埃森Grugapark公园的树林裡
  全球第一台钻石自动贩卖机  印度吉坛加利集团 (Gitanjali Grou
  C罗收获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据吉纪斯世界纪录的报道:11月9日晚,足球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世界上最大的小折刀,小折刀一般就是用来削水果用,不过要是
  每年9月18日,国人都在痛心1931年那场震惊世界的&九一八&国耻,那一幕两
  1944年的松山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攻坚战。拥有无数重炮、超级巨炮的美军在太平洋
  邱少云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在一次潜伏任务中,所在潜伏区被敌军的燃烧弹射到,火势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在其成长与革命生涯中,曾长期驻留于西方,耳濡目染于
  韦克菲尔德战役是英格兰玫瑰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日
  中国女战俘常常被日本人当作盾牌推上了战场,但她们不会就些投降叛变。在过去接受
  在中国十四年抗战中,每个中国人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抗战的很多细节大家都记
  1941年,日本做了一件直接让希特勒崩溃的事情,就是偷袭珍珠港,成为了太平洋
  全面抗日战争一共持续了8时间,中国几百万军队,日军进入中国的总兵力不到200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人们的印象中,大刀在肉搏战中已经成为抗战中中国军队的象征,而
  在东北大地,有两位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一位是杨靖宇,一位是赵尚志,巧合的是,
  由于马克沁重机枪在一战中造成的重大伤亡,一战德国战败后,受到凡尔赛条约所限制
  女人,是男人聊不尽的话题,也是男人们生活中生死不离的影子,走在大街上长得漂亮
虽然现在佩戴的都是机械手表,但是以前西方传来的怀表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世界上功
  关于刘备,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备一开始就是对外宣称他的祖上是中山靖王,以此
斧头作为一种砍伐工具,在农村家庭是必备的,而起源更是追溯到三皇五帝,而在澳大利亚
暴风雨来临之际,我们常常会看到闪电,这其实并不足为奇,但如果是世界上最长的闪电,
僵尸这个物种对于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影视剧中太多了,那么现实世界中真的没有僵尸
上大学是所有人的梦想,就像高考最牛钉子户梁实,高考21次没上大学,而日本出现一位
  民国时期,财政秩序混乱。除预算内赋额征收外,县、乡、保随意摊派,滥征附加,苛
  为什么你家的猫会对着你&喵&,你知道原因吗?  BBC的专家如此解释,原来每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我们小时候共同的回忆,那时央视版的《西游记》电
  丰碑,又名《军需处长》,由李本深创作。《军需处长》这篇课文就是围绕&quot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岁寒,冬季,如今已是深冬,很多地方有了雪花飘落,很多地方在期待雪花飘落,我们
  趣历史小编为大家整合了古诗词中最惊艳的九次初见, 一眼千年!&&n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大家都知道&黄花闺女&这个词,那么黄花闺女到底从何而来?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从尧舜禹说起,谈谈经不起推敲的历史(一)
舜据说是黄帝后裔,祖宗福荫传到这,已经五世没出过人才,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舜是出了名的孝子,因为孝顺被推荐到尧手下当官(相当于汉朝的举孝廉)。经过尧二十多年的或明或暗的考察,尧把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他。在舜帝的带领下部落人尽其用,百姓安居乐业,虽然依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束缚,但相比于尧那会,这时候日子好过多了,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生产力发展带来了私有制。史书说舜禅让给禹,但关于舜的故事,在先秦时是有过一些疑惑争议的。
舜的故事以孝为主题,灰常感人了,十分符合儒家取义成仁的教义了,一贯被儒家包装后奉为世之楷模,传世之经典。尤其汉朝以孝立国,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对其质疑声就慢慢消失,直至无人再提起。
儒家宣传舜的故事是这样:据史书记载,舜有一个完全是摆设、不辨是非的瞎子老爹,一个恶毒又强势的后妈,还有一个弑兄倾向的弟弟叫象。他们三人老想弄死他(估计是这后妈怎么看这非亲生的儿子都像浪费自己儿子的粮食,一想到将来要分家产索性弄死你丫的,瞎子老爹完全是摆设啥事都不管)。有一次叫舜去修谷仓,等他爬上去后他们在下面放了把火,还好舜带了两个斗笠,象鸟一样飞下来了(怎么能这么牛逼,这个骨骼精奇力大无穷都不足以形容了,只能说元神出窍 万灵庇佑)。又有一次,他们叫舜去挖井,等挖到一定深度了他们一起铲土想把舜活埋,结果舜预先留了一手,在井壁挖了条地道跑出来了(这是多大的工程啊)。这些事情过后,舜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装着就跟没事一样,继续孝敬父母,爱护兄弟。他的孝行传遍了四方,后来被尧召去做了官。
首先说五个问题。第一,这三人组为什么要谋害舜?以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瞎子老爸年幼弟弟,还有败家老娘们,等于养家的重任全在舜身上,杀了舜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谁来养家糊口?吃了他的肉也不能长生啊,尤其是第二次,在故事里舜已经当官了好歹是个公务员,杀他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
第二,杀人有很多种方式,真想杀拿把尖骨头偷偷一捅就成了,要么抓条蛇挤挤毒液,原始社会多的就是生物多样性啊,甚至随便找个草捣碎了夹在饭里总有一种会有毒的,他们为什么会采用这么高调的做法?谷堆放火?千里之外都能看到了!据我看这两种谋杀方法都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杀人方法真是淳朴到我无言以对。
第三,舜的脱险方法太过神奇甚至神话也不为过,来俩斗笠就飞了,来俩荷叶就能渡河了吧!传闻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想必也不过如此吧。
第四,谋杀亲子这么人神共愤必须列为高级机密的事,是谁泄露的跟亲眼所见似得?
第五,舜后来封了弟弟象为诸侯,如果他弟弟品行真这么差得话,他这么做不是害人不浅吗?有违他的用人准则。而且是好像也没听说象谋杀哥哥外还有什么别的劣迹。
综上所述,及结合舜后来的表现,我有理由相信,这是舜自编自导,全家总动员,牺牲小我成就大你的一场政治秀。
事情的真相可能是这样的:舜虽是黄帝的子孙,可从他往上数五代都是平民,空有热血,但没钱没势没背景。当时虽然还是原始社会,可做官规矩历来差不多,要么官二代,要么有人提携,剩下一种就名声特别大,朝廷会主动来召。聪明人懂规矩,有智慧的人则善用规矩,舜是个聪明又有智慧的人,他懂规矩,而且善用规矩。
接下来的事正统记载是这样的:尧把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舜,考察了二十多年(尧真是位好领导啊!!有木有 !!有这样魄力的领导不多了哇),舜上位之后,大力提拔有才能的人,驱逐好逸恶劳的恶人,取得了不斐的政绩。
尧觉得这人比自己儿子靠谱,就把大位禅让给他,为了部落自己去穷山恶水的南方打猎了(八九十岁的老头还跑那么远去打猎,还打猎二十多年 。。。)。舜后来把事都弄妥以后,又想把大位禅让给尧的儿子,即史书上的不肖子丹朱,结果大臣百姓都不答应,他跑到哪里人民群众就跟到哪里,没办法他只好回来继续当大酋长。
这事早先就有人提出质疑,很明显这是舜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最后架空了尧,逼得尧不得不禅位于他。至于尧去南方打猎一说,当时南方又不是现在的鱼米之乡,穷山恶水惯出刁民,生态环境好的尽出毒蛇猛兽,尧在那边呆了二十八年直到死,明显是舜把他流放到那。《竹书记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尧子丹朱封于丹水,因伐三苗而颇具威名,从这来看尧子不一定不肖。这可能是当时部落联盟里各位大佬对于大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斗争当中,显然丹朱没有得到大佬们的青睐,这里未尝没有各个大佬担心推举一个力征三苗、勇武过人的首领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毕竟这是部落联盟,并不是真正统一的部落,索性推荐个人畜无害的,将来有什么事情大家还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至于后面禅让这一出,本酋长再三推让,哪知人民群众太热情,推让不过啊,嘿嘿。
舜为啥要杀鲧?工作不力就杀了,这理由真勉强。。。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呢,工作不力就杀了,这理由历史上绝对罕见,而且不合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仁义之道。仔细分析下,这里边猫腻很大,鲧死得冤啊。鲧是有资格继承尧大位的候选人之一,凭他的威望,对舜的威胁很大,如果治水成功(据屈原的《天问》里说,已经快成功了),呼声会更高,妨碍舜的登基大业。事实上,杀了鲧的当年,舜就接受了(或者说威逼着)尧的禅让,在这个节骨眼上匆忙把他处死,动机很值得怀疑。舜还把他列入“四凶”,明显就是要把他搞黑搞臭,死后连名节也保不住真,怪不得死后怨气很大。
话说回来,鲧真的工作不力吗?如果说他根本不会治水,只会堵和截,鲧号称水利专家难道还不明白什么是造湖什么是治河吗?鲧多年治水的威名不是白来的。历代包括现在治水基本上都是用堵和拦这种办法,黄河不是堵成地上河了嘛,三峡工程截断了长江改变了地质和气候,还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工程呢。所以说鲧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话有一定道理。
在尧舜禹的部落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周围都是各种奇奇怪怪的毒蛇猛兽,这点从后山海经中叙述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与死的边缘,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党”的领导,带领着他们翻身农奴把歌唱,过上天天能打到猎、遍地是野果的幸福生活。至于谁来当首领,既没有选择最强壮的力士,也不是最有智慧的老人,采取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出首领,老首领通过受命于天的仪式与新首领交接,这就是禅让制。
周朝的《尚书》是关于禅让制最早的文字记载,它记载了尧舜禹依次禅让的故事。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废除了禅让制,到周朝父死子替的世袭制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说有人公然宣称自己受命于天,要求走禅让制,那就是绝对的犯上作乱、大逆不道,这个只可能在一个朝代的要被众人掀翻的时候出现。
关于禅让制,最有可信的解释是上古确实有过禅让制,被我们已经看不到的古籍或是壁画记载下来,现在问题来了,禅让真是自愿的吗?尧禅舜,舜禅禹。尧禅让给舜的过程,上回已经分析过,尧被逼迫的成分较大。舜和禹呢?
舜为了首领之位杀了禹的父亲鲧,却对禹委以重任,杀其父而用其子,说明鲧并非治水无能,而是牺牲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毕竟禹治水本领还是跟鲧学的,舜对禹是有愧疚的。禹治水成功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这时候舜就算非要传位给儿子,操作难度也会很大,原因有三:其一他是受尧禅位才得到首领位置的,自己废除禅让制,相当于自己揭自己的短,人越成功就越爱惜自己的名声,这打自己脸的事情当然是不能干的。其二即使不要脸的强行传位,不打死大禹是不可能了,可经过十三年的治水,禹的声望如日中天,百姓们感激他的功德,尊称他为“大禹”。大禹已经羽翼丰满,手下兵强马壮,水都治了治不了你丫的?舜已经明白此时大禹动不得,他完全有理由担心不让大禹即位,大禹可能把他的后代拿去祭河神。其三,正如当时说尧的儿子不肖,舜的儿子在历史记载中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即使勉强坐上大位,也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能力不足也会让龙椅变成电椅,过早得到死神的青睐,舜是聪明人,做大哥这些年他深深的明白这一点。所以说禅让一方面是人心所向不得不做,另一方面多少也是有着愧对鲧和禹的意思。
禅让制到禹这,就已经接近淘汰边缘,这时候生活条件好了,生产力相比于尧那会可以说是空前发展,人心膨胀了,私有制就茁壮成长了。大禹把父亲被冤杀的仇恨藏在心底,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一向是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承包了治水工程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了这一壮举,在部落里硬生生闯出了名堂,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一步步走上封禅台的大禹,不能忘记自己为之奋斗流过的血和汗,心里已经下定决心破除禅让制,不会让自己的子孙再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高喊着要把禅让制进行到底,却故意选个各方面都当不了首领的人非要禅让于他;同时,总结了前辈们的经验,从一开始就培植儿子启的势力,树立他的威望。禹死后,他儿子启公然杀死了他指定的继承人,从此结束了虚伪的禅让制度。
但是经过虚伪的儒家的包装和打压众人的疑惑后,禅让制成为了体现华夏优良传统与高尚品德的制度。居然还编造了一套虚伪到不行的仪式:禅让者请求让位,受禅者必须推辞三次,极不情愿的才接受,表情一定要有为天下而死而后已的觉悟。在高高的受禅台,在民众的窃笑中,举行最虚伪的面子工程:在天下人面前接受禅让。  
这样的“再三推辞”实在是为后世做了厚黑学的表率,以至于出现了不少啼笑皆非的闹剧:西汉禅王莽;东汉禅魏;魏禅晋;后周禅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更是达到了禅让制的顶峰。好在有史学家看得明白,他们把通过禅让这种方式坐上龙椅的叫“篡”,把通过战争得到政权的叫“灭”。“篡”的格调明显要比“灭”低。
当然最早的禅让肯定是真心实意毫不虚伪的,比如在尧之前各个部落首领,这种情况一定是发生在帝王无后或者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否则就是这样:乾隆禅位给嘉庆,老子禅给儿子,肉还是烂在锅里。
禅让制是儒家虚伪的遮羞布,是权力更替的合法流程,它的存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的不灭来自人性的虚伪。
值得一提的是大禹的势力越来越大,舜的权力逐渐被架空,二十年后,垂垂老矣的舜想起了在南方打猎的尧,然后也上南方打猎去了,最后死在那。史书有云;“尧幽囚,舜野死”,可谓天道昭彰,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启的故事要从禹准备禅让给皋陶说起,皋陶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在上古时期却是功勋卓著不亚于禹,德高望重与尧、舜、禹一起被尊称为“上古四圣”,大概因为其淡泊名利所以名声并不显赫,否则能与尧、舜、禹齐肩的岂能是等闲之辈?皋陶出生在尧统治时期,曾做过舜的掌刑官,协助禹治理洪水,史书言其“功不在禹下”。皋陶明“五刑”,制定了第一部法律《狱典》,他关于“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发展,被奉为中国司法之鼻祖;皋陶开创了著名的皋陶文化,对华夏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皋陶制作农耕器具,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皋陶替禹征服江淮诸部,使其对大禹政权敬畏,确保了部落的和平,他为部落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德行威望仅次于大禹。所以当时禹准备禅让给皋陶的提议,在部落联盟里得到了一致认同。但这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禹这时已经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何况皋陶呢?果然没过几年皋陶就去世了。
禹为了表示对皋陶的怀念和对禅让制的尊敬,禹决定禅让给皋陶的儿子:益。益因协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予皂游黑旗,相当于现在荣誉勋章,还把自己部族的女子嫁给他,所以益算是舜这一脉的人。益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三:其一,协助治水。其二,促进农耕。益教人们在被洪水淹没的低洼地段种植水稻,促进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其三,益发明了造井之术,为后世解决了饮水的问题。其四,益是《山海经》的最早编写者,在协助治水的过程中,益将所见所闻都记载在《山海经》里,对于后人了解上古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益有着出色的政治远见和管理才能,经常向禹建议抚顺四夷要恩威并施,德武并举,不能一昧武力征伐。从尧时代就难以解决的三苗问题,在益的建议下终于实现三苗的归顺。由于益的不斐功绩,在管理方面的远见卓识,同时还出身名门望族,有着大批的支持者,所以在联盟会议上,禹虽然优先提名禅位于自己儿子,但提议很快就淹没在支持禅位于益的呼声中。最终,禹自知民心不可违,众怒不可犯,极不情愿的将大位传给了益。
现在来对比一下禹的儿子启和皋陶的儿子益。启是大禹治水的途中在台桑与涂山氏生的儿子,算是庶出。关于启的功绩,记载的并不多,关于启征伐有扈氏的倒是记载不少:强大的有扈氏不服启的统治,双方在甘泽打了两架,第一次准备不充分,启败了,启回去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有扈氏,现在算是没人敢不服了。史书有云:“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真不知道是贤在哪里了,难道启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关于启有这样一个故事:禹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虽有禹和涂山氏的支持,但启的威望并不足以服众,为了树立声望,启严格“苛求”自己,以博得众人对他的信任。苛求到什么程度呢,简直到了非人的程度:每顿饭菜只吃一碗普通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床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外,他不许演奏音乐来娱乐。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了臭名昭著的隋炀帝杨广,在还没被立为太子之前,也是这样克制自己的欲望,衣食住行朴素到不及常人。尊老爱幼,举贤任能。在收买人心方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个对自己都如此苛刻的人怎么会对其他人宽宏大量?
关于启篡夺益大位的过程,有个明显的可疑之处:启在给禹守孝三年刚结束就迫不及待的发动政变,杀死了益。这就有个问题,益上位三年来到难道毫无政绩导致各部族离心离德,或者昏庸无能导致民心思变?史书不仅没有这样的记载,反而有启质问益的话“我爸打的天下, 你凭什么当老大”。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多年的统治,部落的实权已经牢牢握在禹这一脉的手里,他只是给了益一个有名无实的继承人之名,却把实权都交到了自己儿子启手中,所以启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纠集大批力量篡位成功。从这方面看,禹才是开创家天下的奠基人,他是一个明君,但还称不上圣人。
正如隋炀帝登基后奢侈糜烂的生活一样,在启统治夏朝的后期,他的生活跟历代的昏君如出一辙。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启为自己的后世子孙立下了榜样,子孙们也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儿子太康的生活比他还糜烂,最终被后羿夺取政权,史称“太康失国”。
禹为传位给自己儿子启而设计了一番阳谋,摆明面上算计天下,偏偏让别人还说不出什么。相比于尧、舜老死郊野的下场,禹的结局很圆满,真如古人说的: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
这回来说说启的身后事。启在位的时候,五个儿子为了王位一直明争暗斗,到了后期启最小的儿子武观率领西河的军队公然反叛,史称“武观之乱”,武观也因公然反叛自己的父亲而位列“奸子”之一。武观的叛军与彭伯师在西河展开轰轰烈烈的撕逼大战,直撕的夏朝元气大伤,为了日后的衰落埋下伏笔。历史文献中有其记载,《武观》曰:“启子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一个贪图享乐到这种地步的王爷会有志在天下的野心?甚至还有一大帮西河将士愿意为了这样昏庸的王爷去打仗?对比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跟武观之乱有着一样的开头,如果武观逆转了战局,“奸子”是不是也会成为明主?
启死后,王位传给了启的大儿子太康,太康可是个真正的昏君,这也不能怪他,从小生活的毫无压力,不像他爷爷禹,亲眼看着老爸被处死,还给仇人卖命治水十三年;跟他爹启也没法比,庶出的小子,从小跟着老爸玩阳谋玩到大,见证了老爸报父仇的艰难历程。生活在温室也就算了,启又给他树立了骄奢淫逸的榜样,想不昏庸都难。
史书上说太康“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也就是天天游手好闲,都分不清庄稼和野草。太康虽不懂农业但却十分喜欢打猎,经常一打猎就是好几个月不回来。国不可一日无君,有一回渡过洛水去打猎,有穷国的后羿看准了机会长驱直入占领了王宫,将太康强行流放到洛水边上的一个小城。后羿进入夏都以后,据记载夏国的群臣与百姓并没有奋起反抗入侵者,反而“因夏民代夏政”,接受了后羿的统治,没有谁在意昏君太康去哪玩了,加上后羿“篡国有方”,先是立仲康为王,自己摄政,看看大家是什么反应,仲康死后又立其子相为王,眼看着老百姓没什么反对意见,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坐上了龙椅。太康则蜗居在今河南太康县痛哭流涕十多年,戴着着纸做的王冠郁郁而终,史称后羿代夏。
在这里说一下射日的英雄大羿跟这里所说的后羿不是一个人。十日并出发生在唐尧统治时期,那时候有个射师叫做大羿,也就是射日和嫦娥奔月里所述的英雄。这里的后羿是夏朝人,有穷氏,民间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把俩人弄错了。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世袭制到了太康这“孙子”手里就成了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呢?难道是后羿过关斩将太勇猛根本就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分析其原因有三:首先,自己太昏庸。太康无德,失道寡助,民众离心离德。其二,敌人太强大。后羿力贯长虹,勇挫三军,更有“武罗、伯因、熊髡、尨圉”四大猛将,还有其他部族的人才如寒浞、逢蒙等辅佐。其三,更重要的是各部族对启高压政策的反抗。回顾夏朝到目前只传二世不过几十年,然而世袭制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大变革不可能是众望所归,实际上任何划时代的东西出现都需要一段相对较长时间的接受期,短期内很难稳定民心,上古先民从小听着尧舜禹禅让制的故事长大,忽然变成了世袭制,民众的内心是很反感的。启活着的时候以铁血手段征伐有扈氏,武力打压所有“反动派”,大家敢怒不敢言,可死前却没有交代给太康如何巩固自己家的权利。太康也是个死心眼,能力不足也就罢了,真以为坐上大位天下就得服他。结果后羿被截断了他在洛水的归路才明白过来,敢情不是谁戴上帝冠所有人就得听谁的。
自古以来儒家都把太康失国的责任归结于“失德”二字,这点貌似所有朝代的末代君王都适用,其实不然。太康失国是夏王朝世袭制度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决定的,与太康德行无关,只怪其能力不足,这关系到千千万万人命运的世袭制,在短期几十年内怎么可能深入人心呢,从后世各个朝代都独尊儒术就可以看出,维护一个制度的稳定是多么艰难。世袭制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在国人血液里中下了奴性,千年以来儒家思想这种封建色彩十分浓重的学说在把人培养成“顺民”方面可以说是深深影响甚至毒害着国人。
后羿执政后自恃射术无双,天天饮酒作乐,不思进取。看到龙椅上酩酊大醉的后羿东倒西歪,早就有异心的寒浞一阵奸笑:终于该我上场啦。
后羿掌权后沉迷酒色,不问政事,寒浞觉得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寒浞是伯明氏后代,其祖先在黄帝那会管着车马,相当于后世的车驾司。这家伙从小就身强力壮,横行乡里,除了好事什么事都干,显示出过人的“坏蛋”天分,“人之初,性本恶”这点在他这体现的淋漓尽致。在部族里专干抢小孩糖、踹寡妇门、刨绝户坟等等缺德冒烟的事,邻里基本都被祸害遍了,每天找上门来的人把门槛都踏烂了,父母心想“这样下去不行啊,得踩坏多少门槛啊”,谁知刚说了他几句,他居然把父母绑起来,出门继续祸害街坊四邻。整个部落上至族长下至三岁小孩都对他忍无可忍,索性开除了他族籍,让他永远不许回到本族,这年他只是个十三岁的不良少年。
故事发展到这不由让人想起另一个不良少年——周处,年轻时被称为三害,后来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成为了有益于人民的英雄。可寒浞不会悔悟,恐怕他这一生到死都不知道什么是后悔,这会仍旧自顾自的在为非作歹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寒浞被俩士兵叉着赶离族群,好心的士兵问他要不要回家跟父母道别,寒浞竟恨恨的说不必了,头也不回的上路了。在路上听说后羿占了夏都,寒浞就准备去投奔后羿。所谓奇人必有奇遇,寒浞走到半路碰到了位隐士老英雄,靠着从小坑蒙拐骗练得一嘴流利的瞎话,唬的老英雄老怀大慰的收他为徒,教了他一身武艺。一年多后,寒浞觉得师父再没什么可教的,又不想老头再去教别人,索性毒死了师傅全家,并为其举行了露天火葬烧光了所有拿不走的家当,卷了金银细软跑路了,可怜老英雄全家遭此飞来横祸,暴尸荒野。
到了后羿那,寒浞充分发扬不学无术不发愁,坑蒙拐骗最拿手的精神,当然还有老英雄刚传的武艺,很快得到了后羿的信任。后羿也是勇武过人的彪形大汉,十分欣赏同样身强力壮的寒浞,不久寒浞就被后羿认为义子。
后羿还亲自为寒浞主持了婚礼,以示嘉奖其征讨方夷和东夷等诸侯国的战功。寒浞的原配夫人是北方女子,叫作姜蠡,是九黎蚩尤氏的后人,身材魁梧健壮,有一身的好功夫。寒浞在征讨东夷时,姜蠡钦慕寒浞的勇猛率部投降。两个儿子寒浇和寒戏天生神力勇猛善战,既有母亲勇武强健的血统,又有父亲奸诈狡猾的智慧,在十几岁时就开始领兵厮杀,为父亲扫平天下立下赫赫战功。
寒浞知道自己以前名声不好,从此做事就小心谨慎,变成了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同时在朝堂里结党营私笼络了大批官员。后羿执政后期爱好酒色财气的本性暴露出来,寒浞就在各方面投其所好。他从各地挑选了许多能歌善舞的美女入宫陪伴义父作乐;后羿好酒,他便让各地献数百坛最好的美酒供义父享用。后羿喜欢打猎,他便从各地挑选了数十匹良马供义父出猎时骑乘,还培训了上百名打猎的高手供义父调用。后羿心说:"寒浞这义子,比我亲儿子都好啊。"那些老臣可看得是真真的,他们不断向后羿进谏,可后羿这会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昏君哪能听的进去,为了方便自己享乐索性拜寒浞为相,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
跟历史上很著名的昏君一样,失败的君王背后往往有一个祸国殃民的妃子。后羿的妃子中有个叫纯狐的,当年才十八就被迫嫁给五十多岁的老头后羿,心里一直恨着后羿,表面上深爱着后羿,暗地里却与寒浞狼狈为奸。有一天,寒浞与纯狐私通被后羿发现,盛怒的后羿反被杀死,寒浞与纯狐一咬牙发动了宫廷政变,改国号为寒。二人杀死后羿还不解恨,将其剁成肉酱和上毒药做成肉饼,拿给后羿的族人吃。吃了毒死,不吃砍死,除了少部分族人跑到深山老林或者投靠在其它诸侯门下隐姓埋名得以幸存外,有穷氏几乎被灭了族。
夺取了政权后,寒浞不敢有丝毫松懈,他深知自己和后羿一样名不正言不顺,天下还是夏国的的天下,于是派兵追杀相,也就是被后羿废除了夏国君王。父子三人率兵与夏后氏征战多年,先后灭掉了夏国的左膀右臂——斟灌氏和斟鄩氏两大诸侯,姒开甲、姒木丁战死,从此夏王朝的有生力量被消灭,夏都帝丘也在不久后被攻破,夏王相战死,族人几乎被屠杀干净。然而天佑夏国,相已经怀孕的妻子后缗,却从狗洞钻出去跑回了娘家有仍国,侥幸捡了条命。
寒国统治时间长达四十年,寒浞四处征战使得自太康失国以来分裂了54年之久的天下得以统一。从一个被部落驱逐的少年成为号令天下的君王,寒浞和他的寒国足以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但后世儒家和史家都极度鄙夷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把他排除在帝王之外,只给他一个枭雄之名,甚至寒国的国号也被一致认可的从历史中抹去了。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寒浞心思之歹毒,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也属罕见,无怪为万世所弃。
相的妻子在娘家产下了遗腹子少康。少康在外公的部落成长,长大后担任了牧正,这个职位是管牲畜的。跟老祖宗禹一样,杀父之仇,亡国之恨,身负血海深仇的少康开始一步步谋划并实施他的复国大计。
夺取了政权后,寒浞不敢有丝毫松懈,他深知自己和后羿一样名不正言不顺,天下还是夏国的的天下,于是派兵追杀相,也就是被后羿废除了夏国君王。父子三人率兵与夏后氏征战多年,先后灭掉了夏国的左膀右臂——斟灌氏和斟鄩氏两大诸侯,姒开甲、姒木丁战死,从此夏王朝的有生力量被消灭,夏都帝丘也在不久后被攻破,夏王相战死,族人几乎被屠杀干净。然而天佑夏国,相已经怀孕的妻子后缗,却从狗洞钻出去跑回了娘家有仍国,侥幸捡了条命。
寒国统治时间长达四十年,寒浞四处征战使得自太康失国以来分裂了54年之久的天下得以统一。从一个被部落驱逐的少年成为号令天下的君王,寒浞和他的寒国足以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但后世儒家和史家都极度鄙夷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把他排除在帝王之外,只给他一个枭雄之名,甚至寒国的国号也被一致认可的从历史中抹去了。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寒浞心思之歹毒,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也属罕见,无怪为万世所弃。
相的妻子在娘家产下了遗腹子少康。少康在外公的部落成长,长大后担任了牧正,这个职位是管牲畜的。跟老祖宗禹一样,杀父之仇,亡国之恨,身负血海深仇的少康开始一步步谋划并实施他的复国大计。
寒浞与纯狐勾结害死了后羿,几乎灭尽了后羿的有穷氏和夏国的顶梁柱夏后氏,时隔54年再次一统天下。夏朝皇子少康侥幸在这场屠杀中活了下来。但他的存在还是给寒浞知道了,于是派了一个叫做椒的手下四处搜捕,少康在外公的有仍国是待不住了,只好跑到舜的后裔、有虞氏的部落里隐姓埋名当了个庖正,也就是厨师长。在厨房掂着大勺的少康始终没有放弃君临天下的梦想,一边炒着菜一边谋划他的复国大业。有一天,有虞氏族长虞思视察部族的伙食和厨房卫生条件,发觉厨师长器宇轩昂,一身的帝王霸气,盖都盖不住。细问之下方知是夏朝皇子,身负血海深仇,心怀复国大业,虞思很是激动,不但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他,还把纶邑这个地方封给少康。
虽然纶邑方圆也就十几里,但少康总算是有了根据地,可以开始招兵买马谋划复国了。他一边联络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和四散的族人,一边向四方诸侯宣扬祖上的仁德,希望其感念祖上恩德,帮助他复国,对于比较现实不念旧情的部族,则许以免除十年贡赋的条件,利诱之,总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复国。夏室遗臣伯靡得知少康在纶邑准备复国,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部众前来投奔,况且寒浞为人奸诈,史书称其“不德于民”各地诸侯早有怨言,纷纷响应。但此时寒浞的势力远不是少康能比,两个儿子寒浇和寒戏(或者寒豷)勇武过人,都是能征惯战之辈,所以采用光明正大的对抗方式是不行的,这点少康很清楚。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少康瞥见身边出落得亭亭玉立的侍女——女艾,计上心来。在少康的巧妙安排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女艾便出现了,少康此举也为后世兵法首创了屡试不爽的“美人计”。
少康派女艾到寒浇的身边刺探情报,女艾与寒浇共处一室,替他做些缝补衣服、照顾起居的事,对其十分了解。少康也因此对寒浇了如指掌,甚至连他身上护甲的弱点都知道。根据女艾的情报,少康对寒浇发动了突然袭击,毫无准备的寒浇被打的溃不成军,只好跑到野外躲藏起来。少康放出训练已久的猎犬搜索、追咬寒浇,并伺机杀了浇,割下他的头。关于寒浇的死,历史上描述很模糊,在屈原的《楚辞天问》中也表达了对这段故事的怀疑,具体经过是什么已经很难考证。也有记载因寒浇“多力,能陆荡舟”勇猛过人,女艾用美人计在夜里刺杀了寒浇,把他的头献给了少康。不管真相如何,少康采用非常之计,以并不光彩的手段杀了寒浇这是无疑的。
寒浇一死,寒浞相当于断了一臂,而且是最有力的手臂。少康派儿子季抒诱杀寒豷于戈,这下寒浞彻底慌了,此时他已年近80,只能躲在深宫里。眼见众叛亲离,寒浞想自杀也来不及,被光着屁股拉出来,伯靡当着天下人的面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其一片一片割肉,凌迟至死,其子寒豷也被剁成了肉酱。古人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后羿篡夏,寒浞又以残忍卑劣的手段夺取政权,至此天下终于又回到了名正言顺的夏后氏手中,后羿、寒浞也落得惨死的下场。
少康在位期间,勤政爱民,重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免去天下诸侯十年贡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夏王朝由“治”到“盛”的转变,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在做庖正时候由于管理得当,有虞氏每年都有很多余粮,少康偶然发现粮食放久了后产生的浆水十分甘美,经过反复尝试,终于掌握了酿酒技术,少康即杜康,是我国酿酒业的开山鼻祖。
少康执政期间是夏朝国力最鼎盛的时期,天下诸侯纷纷来朝,颇有些盛世大国之风。所谓盛极必衰,少康的后世子孙就差多了,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夏桀这代闹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四海之内民怨沸腾。桀是个出了名的败家子,完全没有把管理国家当作家族事业来经营,一看夏国集团已经快要破产,那就及时行乐,怎么高兴怎么来,反正是破罐子破摔,一次败光了拉倒。夏朝的东北面有个部落叫商,首领汤文治武功,这几年发展的很快,势力很大。一直眼馋旁边夏国集团的土地资产,看准了夏国集团管理混乱的时机,开始了疯狂的收购计划。
少康中兴,夏朝达到鼎盛时期,但后世子孙却不珍惜,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导致亡国。现在来说下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
夏桀本名履癸,死后谥号桀,只因这个暴君实在太残暴,因而用暴戾的谥号替代了他的本名。成语“桀骜不驯”的桀指的就是夏桀,其残暴不仁可见一斑。
据史书记载夏桀天生神力,有万夫不当之勇,是个拳打山东猛虎,脚踏四海凶蛟的猛人,这样的人要是在战场上,会成为血战沙场的战神,光靠杀敌数量就能成为一代名将。可遗憾的是,他生下来便注定要成为帝王,夏桀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暴虐、享乐和瞎折腾上。如果夏桀死后有心,恐怕也会问一句:上天生我意何如?
作为国君,桀完全没有把这天下当作家族事业来经营,性子残暴不仁,全然没有把天下人当人看。最为一个败家子,正是十分称职,将破产的边缘了,索性破罐子破摔,败光了拉倒。
或许是皇宫的生活太无趣了,夏桀在各个方面寻找刺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兴造倾宫、瑶台和夜宫等一系列奢靡的建筑,凡事只讲最贵,不求最好。倾宫就相当于现在的高楼大厦,堪称当时世上第一高楼,据说看着都有倾倒的感觉,所以就称为倾倒宫。至于瑶台就是一大片豪华的宫殿,夜宫俨然就是夏桀的不夜城,男女混杂其中,荒淫无度,摆满了各种美酒佳肴、珍馐美味。这样还不够,夏桀常无端的残害百姓,例如无端的征伐其他部落,把猛兽放进集市,就为了看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丝毫不把百姓当人看,这点和西方的暴君尼禄倒是很相似。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乐,把百姓逼的走投无路。夏桀残暴又刚愎自用,奸臣赵梁靠着给夏桀出一些残害百姓的馊主意而深受重用,太史令终古和关龙逄等贤臣纷纷进谏,反遭杀害,满朝都是溜须拍马的小人,前来献计的伊尹宣扬勤政爱民的圣人之道,发现简直对牛弹琴,只好无奈的离开。夏桀荒诞的认为:除非天上的太阳灭亡自己的国家才会灭亡。听了这话,百姓们愤怒的指着天上的太阳要跟太阳同归于尽。成语“时日曷丧”说的就是这个事,太阳真是躺着也中枪。
在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中,夏桀和商纣是最出名的,仔细对比俩人发现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的勇武过人一样残暴不仁,连奢侈糜烂的生活都完全一样,前者造倾宫、瑶台和夜宫,后者建鹿台、酒池和肉林,前者赶走了名相伊尹,后者也逼走了姜子牙,前者被手下诸侯商汤所灭,后者也是诸侯谋反、武王伐纣而死,更巧的是前者囚禁了汤,后者也囚禁过西伯侯姬昌,前者有妺喜祸国,后者有妲己乱政。这俩人基本上把昏君这俩字做到头了,搞得后世再说别人昏君都有点拿不出手,简直昏庸的毫无新意。您说巧不巧?
这真的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因为历史是胜者书写的。《论语》里有这样一句,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王的昏庸不见的像书上说的那样,是后世的君子厌恶他的所作所为强加给他的。各位看看,连儒家的老祖宗都不信这么巧的事情。著名学者顾颉刚论证,商纣的罪恶在《尚书》里总结了六条,战国那会又增加了二十七条,西汉文人又加了二十三条,东汉比较老实增加一条,东晋反弹了一下增加了十三条,所以说商纣不见得有那么昏庸不堪。
那么夏桀真的那么残暴吗?这点要从夏朝的阶级说起,整个夏朝社会分为三个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大家如果看过陈凯歌导演的《无极》,相信会对里面奴隶的悲惨生活记忆犹新。在当时的社会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已,跟猪狗是一样的,奴隶主可以随意的杀死他们,而不需要有什么罪恶感。再想想古罗马的斗兽场万众欢呼的场面,就可以知道奴隶社会是一个残忍的社会,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带有残暴不仁的特点。夏桀作为天下之主,在他眼里本就没有什么奴隶、平民之分,天下人都是他的奴隶,放到如今某个有权有势的人欺负老百姓,只要不是太过分,大家都觉得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何况在残酷的奴隶社会,万人之上的君王呢?夏桀确实残暴,但这种残暴要结合当时社会的文化来理解。
不论社会如何进步,人心的欲望是一样的。凡事屁股决定脑袋,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不要以平民的心态认为帝王就该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也不要从明君的角度思考夏桀为什么不体恤百姓、爱惜自家的天下。不是谁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在手握大权的时候,想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会很难。
在夏桀即位三十三年的时候,四方诸侯都不服夏朝的管制,其中有个强大的诸侯国——有施氏,是个刺头,带头的不纳贡。所谓枪打出头鸟,夏桀立即派兵征讨,有施氏这才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道理,没办法赶紧献上第一美人,妹喜。夏桀十分迷恋妺喜的美色,两人日夜腻在一块,只要妹喜开口,百依百顺。
妺喜是十足的拜金女,物质的厉害,什么贵糟践什么,怎么劳民伤财怎么来。传说妺喜有三大爱好:其一,喜欢听丝绸撕裂的声音,夏桀就每天派人撕丝绸逗妺喜笑。其二,妺喜喜欢在能划船的大酒池子里饮酒作乐,夏桀修建夜宫就是为了满足妺喜特殊的癖好。其三,妺喜喜欢穿男人的管帽。
在夏桀抱着膝上是妺喜整日饮酒作乐是时候,四方诸侯造反的势头已经愈演愈烈。本被夏桀囚禁的汤,用计逃了出来,在伊尹的帮助下,联合诸多部族,先南下扫灭仍忠于夏的部族(或者说不愿附逆的部族),然后直逼夏都,看准了机会的商汤吹响了彻底灭夏的号角。惊慌失措的夏桀匆忙应战,双方在鸣条展开“激烈对决”。战斗一开始,夏朝士兵就分成两个阵营,一方逃跑,一方倒戈,夏桀一看大势已去、无人可用,索性投降,最终被流放到南巢,死在了那。
对于妺喜这个人,历史上对其唾骂者居多,皆称夏亡于妺喜。往往男人犯了错都把责任推给女人,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顺治十分喜爱董鄂妃这是大家有目共睹,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位时期仍可称为一代明君。现在的青年男女谈恋爱亦是如此,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是臭味相投,还是琴鹤相彰都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人。梧桐树会引来凤凰,枯藤只能引来昏鸦,唐宗宋祖这样的明君在位时期会没有妺喜、妲己这样的美女,只是这样的人不会被女色所误罢了。话又说回来,虽说食色性也,但色中恶鬼也绝非英雄。
关于妺喜历史上一直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妺喜其实是商汤是间谍,不仅迷惑夏桀,还为商汤刺探情报。妺喜是夏桀攻打有施氏而强抢来的,心里本就有怨恨,自伊尹来夏都后,二人早就里应外合的密谋起来。还有一种说法,夏桀宠幸妺喜时间长了之后,渐渐对她失去了兴趣,妺喜为报复夏桀的喜新厌旧与商汤、伊尹“勾结”起来坏了夏朝的天下,这种说法相当离谱,试想一个失宠的后妃能有多大作为,只能呵呵了。
至此开创世袭制先河的夏朝灭亡,共历471年,传十四世,十七后。夏王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但至今没有发现能确切证明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因而很多人怀疑夏朝的存在。
汤灭夏,建立商朝,从此迎来了奴隶制的鼎盛时代。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综合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