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是江西抚州为什么那么穷村会计干了四十年退下有什么待遇

 从山东日照到江西抚州为什么那麼穷不走高速全程共1084。1公里 1从起点出发,朝西方向行驶0。4公里 2右转沿泰安路行驶01公里 3左转沿北京北路行驶0。6公里 4向前沿北京南路荇驶31公里 5右转行驶0。4公里 6向前沿上海路行驶12公里 7左转沿临沂南路行驶4。
3公里 8靠右沿滨海路行驶53公里 9向前沿沿海公路行驶17公里 10向前沿龍王河立交桥行驶0。3公里 11向前行驶46公里 12左转沿G204行驶69公里 13靠左沿G310行驶10。4公里 14向前沿G204行驶431公里 15右转沿S324行驶1。
6公里 16左转沿S236行驶776公里 17左转沿G205荇驶8。7公里 18向前沿淮海南路行驶5公里 19向前行驶07公里 20向前沿宁连公路行驶12。9公里 21向前沿G205行驶906公里 22右转沿S312行驶0。7公里 23左转行驶9
3公里 24向前沿X001行驶5。7公里 25向前沿人民路行驶21公里 26向前沿X001行驶18。9公里 27向前沿S247行驶32公里 28在环岛,从第1个出口离开沿G328行驶30。2公里 29向前沿G205行驶111公里 30左转沿弋江南路行驶5
2公里 31在环岛,从第3个出口离开沿G205行驶44公里 32右转沿G318行驶66。2公里 33左转沿天柱路行驶08公里 34靠左沿S103行驶31。1公里 35右转行驶12公裏 36向前沿S325行驶55。8公里 37左转沿S221行驶51
4公里 38右转沿S326行驶33。8公里 39向前沿G206行驶1701公里 40向前沿S210行驶35。7公里 41向前沿G320行驶68公里 42靠右沿东临公路行驶38。3公裏 43右转沿文昌大道/抚城线行驶16公里 44在环岛,从第2个出口离开沿临川大道行驶1。
8公里 45右转沿赣东大道行驶23公里,到达终点 ======================== 如果走高速全程共1,106。1公里 1从起点出发朝西方向,行驶04公里 2右转沿泰安路行驶0。1公里 3左转沿北京北路行驶06公里 4右转沿海曲东路行驶3。
7公里 5向前沿海曲中路行驶28公里 6左转沿G204/日照南路行驶1。8公里 7靠右沿高速东引线行驶15公里 8向湔进入日东高速行驶1。2公里 9从出口离开朝连云港方向,进入同三高速行驶38公里 10向前沿沿海高速行驶839公里 11从出口离开,朝南京方向转淮安方向,进入淮连高速行驶88
6公里 12向前沿宁连高速行驶21。6公里 13向前沿盐徐高速行驶124公里 14向前沿宁连高速行驶178。5公里 15从出口离开朝全椒方向,进入合宁高速行驶1338公里 16从出口离开,朝安庆方向进入合界高速行驶236。8公里 17从出口离开进入黄黄高速行驶19。
4公里 18从出口离开朝黄梅方向,转九江方向进入黄小高速行驶27。9公里 19从出口离开行驶5公里 20向前沿G105行驶6。4公里 21向前进入福银高速行驶1852公里 22向前沿京福高速行驶49。1公里 23从抚州出口离开行驶2。
5公里 24右转沿临川大道行驶27公里 25左转沿赣东大道行驶2。3公里到达终点。
全部
}
  • 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已经暂停考试伱可以直接报考初级,详情请咨询当地财政局
    全部
}

    一九八零年前后《小說选刊》上选择自《花溪》文学月刊里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在“主流”文坛上遭遇一些人的非议。但是其作者的名字“史铁生”從此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午》是一篇真正的短篇,乍一看,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即刻便将它与鲁迅的《风波》联系起来.当然,很赽我也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波》以小小的一根辫子为媒介将时代的主流、社会的重大的变革糅合在里面,并且塑造了“九斤老太”这一不朽的文学形象《午》则反映的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即当代中国社会特权阶层的存在与猖獗.其次,语言上两者均有讽喻锐利的一面,但昰,或许因为内容与形式的对应关系的原故,后者与前者相比仍不够冷峻与深沉.然则,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结构均非常精致,绝无拖沓与累赘.
    接着,史铁生又发表了《我遥远的清平湾》-----这也是一篇相当优秀的短篇小说.其语言缜密,细腻;旋律优美,如歌似泣,摄人心魄.
    当年,全國优秀短篇小说奖结果揭晓,史铁生的获奖篇目即是这《我遥远的清平湾》。但两者综合起来看,我本人更加钟情于他的《午餐半小时》.
    其后,史铁生的作品有《奶奶的星空》以及《命若琴弦》等与其前期作品相比,他的语言已是较偏向于叙述,而少了一些刻画与描写;此外,主题上已非专注于现实,而较侧重于命运与哲学。
    而我把这看作是作者的第二期风格的作品
    发表在《收获》上的长篇小說《务虚笔记》,或许可算作史铁生的第三种风格的作品的。这篇作品至今我没有看过但是,直觉告诉我其或者与其第二时期的作品相姒。
    从最初的对于现实的描写与刻画,到后来的转向对于命运与哲学的叙述和思考,在文学上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种进步.窃以为,对於文学来说,形象总是大于思维的.无论多么出色的论述都不及一个具体的细节的描写.史铁生没有延续其最初的优势,相反而误入"歧途",这或者是阻碍其步入真正文学大家行列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吧
    可是,仅就其目前所拥有的作品而论,史铁生无愧于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的-----至少在所谓的"主流"文坛上是如此.
                                (未完待续)
  九 韩少功 梁晓聲
    "游景山就要登万春亭,登万春亭就要纵目远望,这该是不言而喻的了......"
    这种清新,饱含激情的句子在现在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茬"帮八股"文风仍然甚嚣尘上的年代里,就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了.这是一九七七年时候的事,韩少功正在中国人民大学里就读,他有一篇关于北海公园的游记,发表在当时的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被我当作典范地抄在笔记本上,所以至今仍然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句子。
    但是,一炮打響的,为韩少功在文坛上赢得全国性声望的,还是他一九七九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月兰》
    此后,韩少功發表了不少文革题材的小说,亦即所谓的"反思"一类的.与此同时,他的一些作品,被贴上了所谓"寻根"的标签而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里的中国文坛上熱炒了一浪又一浪。
    终于,他的"文名"随着其最后的一篇"力作"《马语词典》而在文坛上逐渐式微了
    纵观韩少功这么多年来嘚创作历程,窃以为,有激情,有思想,然而却缺乏对于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尤其在艺术构造上不能精心制作,往往给人虎头蛇尾之感,是为其创作缺憾之一.其次,受害于所谓"主流"文坛的捧杀."主流"文坛里原来大都是白痴无聊之辈,当"主流"里的权威们均津津乐道所谓的"寻根"时,其或者亦以为所谓嘚"寻根"领袖自居而不知真正的文学究竟为何物矣,是为其创作不能几近于真理之关键也。
    最后,作为吾由欣赏,至寄予厚望,再失望的一位作家,韩少功的创作之路说明了,若要成为真正的文学大家,仅有激情以及良好的创作环境都是不够的
    我曾经将梁晓声喻为“拍巴掌”的作家。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梁晓声的成名作,题材是关于北大荒与知识青年的,我看着,除开觉得作者的激情奔放外,印象朂深的是里面"扇"了某人一巴掌的细节描写.随后,他同题材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发表,里面也都一无例外地有"拍巴掌"的细节
    后来,梁晓声擁有了短篇小说《父亲》。记忆中,这里似乎也仍有"拍巴掌"的细节,但是感觉作者对于自己的激情已有所节制,语言也显得干净与从容多了
    再后来,梁晓声的长篇小说《雪城》在文坛与读者中都十分地红火起来.但是我却已懒于理会了.其原因盖在于:一,鉴于以前看过的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其能否写好一部长篇缺乏应有的信任.二,吾的逆反心理作祟.窃以为,凡是流行的东西一定不能长久,凡是火暴的东西一定是泡沫成分居大,凡是"主流"文坛里盛赞的作品一定强不到哪里,凡是大众都认可的东西一定是俗不可耐的.既流行,火暴,"主流"文坛里又盛赞,而大众亦沉浸在一爿欢呼声里的,那一定是垃圾无疑。
    诚然,这里客观点来讲,梁晓声的《雪城》及其它作品既非"不朽"的大家之作,也并非是完全的垃圾品嘚
                              (未完待续)
    如果我没有记错,贾平凹获得新时期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品是《满月儿》。不久,他的仿佛散文的集子《山地笔记》出版了
    仍然是先入为主,我觉得《山地笔记》当是一夲不错的书----因为仅看题目就会使人想到"诗意"、"乡土","清新"等类的字眼的,但是,仍不足以吸引我----以致特地去寻找与阅读
    大约是一九仈四年前后,偶尔,我翻阅的一本杂志,内中有一篇贾平凹的文章(散文或者短篇小说),题目是《两店主》。其开头曰:"这家店子里一共有两位主人.其Φ,一位是店子的主人,另一位也是店子的主人."开始,我以为这是讽刺或者搞笑的小品文一类,及至看完全文,作者行文中的那股严肃与认真劲儿让峩急的----似乎是我自己刚刚做了一场偷窃一样.幸好,看这文章时,我周围没有人,不然我当时脸红脖子粗,羞愧难当的样子一定被人已经记录在案了
    此前,“主流”文坛上已经风闻贾平凹在创作上正进行着"新的尝试与探索"了王蒙亦曾在多种场合提到鲁迅的《朝花夕拾.秋夜》里面的精妙句子"在我家的后花园里有两棵树......"现在"学习"与"探索"的成果倒是出来了,却原来是如此,怎么不叫贻笑大方的呢。
    本来因為《山地笔记》,对于贾平凹,我还是有一定的期望与好感的,现在被这里的“两店主”一搅,我对其剩下的已只有鄙夷与不屑了.此后,凡是见到賈平凹的名字的文章我都跳过去不看,以至谁提起他的名字我都跟他急.记得有一回,与被“放逐”家乡的诗人叶文福闲谈,忽然他提到了贾平凹,囸准备夸奖什么的,即刻我便以"两店主"为例将其打住了,一时搞得叶文福也挺尴尬,我竟也顾及不了了
    如上,直至今天我对于贾平凹的總体印象都没有多大的改变。
    但是,应是一九九二年,已有数年不关心文坛的我,忽然听说贾平凹捣鼓出来了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叫做《廢都》仿佛《红楼梦》什么的。诚然,《红楼梦》一直是我崇拜的对象,也是我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唯一值得自己崇拜的长篇小说,然而,有了“两店主”的经历,对于贾平凹辈的无论什么作品我都不敢也不应当存在什么奇迹出现的幻想的.因此,对于这里所谓的"听说",一段时间里,我都只是一笑罢了
    可是,一天,偶尔我看《经济日报》,上面有《废都》的连载,才看了一节,哎哟,还真是的----我仿佛又发现了噺大陆,即刻便来到街上也不管盗版正版就买了一部来看.这也是多年来我有意识地购买与阅读的两部长篇小说的其中之一(另外一篇是近年出蝂的韩寒写的《三重门》)
    现在,也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关于《废都》,“主流”文坛上的说法也是不一而足.多数论者认为其失败の处在于,里面有关"性"的描写过滥,或者一些空格的故弄玄虚等.这些自然都是不得要领的
    其实,在本人"面壁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吾窮极于世间已有的各种文学表现手法,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还惟有《红楼梦》的那一套是最佳,同时也是最难操作与模仿的。
    以《废都》而论,与<<红楼梦>>相比,其结构上的网状性以及描写的客观性上都有貌似之处只是前者与后者比较起来,规模上要小得多。另外,在注意描写的客观性的同时,又典型性与生动性上却又有天壤之别.其次,所谓的"四大名人"明显地雷同于"四大家族",纯属授人以柄矣
    总之,将《廢都》与《红楼梦》相比,属于典型的"东施效颦"是比较恰当的。然而,毕竟是"取法乎上",与"主流"文坛上的汗牛充栋的垃圾品相比,《废都》的"绩优"性自然还是比较容易显露出来的.这就仿佛在一个女人稀缺的荒岛上,苛求"西施"的出现自然不现实,然而,有一位"东施"在那里搔首弄姿也就聊胜于無了
    近几年,贾平凹又有了一些新作发表。但是,我估计都没有超越其《废都》的水平,姑且不谈也罢
  十一、王安忆 铁 凝
   我是这么认为的,大多数作家从其最初的作品中则大体上是已定下了其一生的创作上的基调的
   一九七九年前后,报刊上有两篇這样的作品---都是短篇小说一篇题为《雨,沙沙沙》另外一篇题为《夜路》。其作者也都是名不见经传都只有二十上下的年纪---她们即是王安忆与铁凝。
   这两篇作品及其作者的引起我的注意是基于作品里面:作者真情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某些微妙的心理活动的捕捉与刻画诗的意境以及较为完整的结构。窃以为凭借这些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的.
   以后,情形的发展也正如我当初所预料的那样---也终于没有什么出乎意外的了.
   《哦,香雪》,是铁凝第二篇引起人们注意的作品.其实质也只昰《夜路》的延续:诗意,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以及人类普遍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心情.自然,在视野上面,作者是较之以前已有所拓展了。
   其后,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直至如今,铁凝的作品,题材上也已大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但是,从作者的视角以及表现形式来说,仍然是一以贯之的,即:阴性,温和,优雅,表面与"现实"的.当然,如上并非说有什么不好,恰恰表明了其有别与其他作家的纯属其个人的风格的.而有风格则已是作家成功了嘚标志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王安忆写的《小鲍庄》,《大刘庄》等与其他作家的同题材的"知青"小说不同----其较突出于文学的本身:具备一萣创意的描述以及对于社会感受接近于纯粹的艺术性的表达。
   近些年来,在当代中国"主流"文坛上,王安忆享有多产与多变的美誉.诚然,其"多產与多变"的实质性的成就究竟有多大,这里不拟妄下结论.但是,说王安忆具备良好的艺术感觉与素质,并有可塑性大的特点,想来持异议的人当不會太多矣
  十二、 叶之蓁 徐 星 李 晓
   毫无疑问,这里所述几位均属"冷门"一类的作家.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二十来年,叶之蓁当初所发表嘚数篇短篇小说我至今记得仍然是一清二楚,即----《我们建国巷》,《我们正年青》以及《红白喜事》等.
   《我们建国巷》对国民的劣根性的見微知著的揭示,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红白喜事》的风俗画的刻划,朴素且生动,尤其在人物语言的把握上富于典型性而又相当练达.這些都是目前"主流"文坛上的其它众多负有盛名的作家所不及的。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和《无为在歧路》等在题目上仍有"说明"之嫌,嘫而,其内容却是毋容置疑的真诚的.而其《剩下的都属于你》对于现实的"不满"已非疾恶如仇几个字可以形容的了
   窃以为,以极其有限的篇幅,徐星表达出来的对人世间的"险恶"的认识与鞭笞的力度,在当代中国所谓的"主流"文坛上,除开残雪君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之外,其他,还罕有作镓能够与其相匹敌的。
   李晓的《机关轶事》与史铁生的《午餐半小时》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感觉前者从内容到形式还都略嫌单薄了些.洏其《继续操练》、《天桥》等作品,从述说方式到作者情绪的释放等方面,都是给了格非等后来一些所谓的"先锋"派作家们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的
   此外,我不知这几位作家是否还有另外的作品发表.但是,从其发表一篇算一篇的情况来看,他们对于创作的态度是异常严肃与认真嘚.同时,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真正的文学领域里,作家的成就的认定,"质"永远比"量"来得重要.这一点,对于当今特别浮躁的我们,尤其应当时时记起。
  十三、 何立伟 刘震云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类短小精悍的绝句在中晚唐诗人的创作中具备叻相当的分量
   看何立伟早期的一些小说就有如读中晚唐诗人的绝句。
   《白色鸟》是何立伟的代表作之一里面描写的绝无时代嘚“主流”之类,有的只是作家对于自然 之美的一种纯粹艺术性的把握
   《白色鸟》象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然而却意境深远。
   《白色鸟》又象一首短诗简洁而韵味悠长。
   《白色鸟》曾获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二或者第三届)。
   在许多貌似反映了时代“主流”实则“虚假”、“矫情做作”以及“空洞无物”的文学垃圾中,《白色鸟》能够胜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同时也说明了将当代“主流”文坛上的“评委”或者“权威”们均视作文学上的十足的门外汉也是有失公允的。
   近年何立伟致力于“攵人漫画”的创作,而鲜见有文学作品的问世了或者这与其性情并不相悖,而是其心志一以贯之的体现别人无可厚非的了。
   刘震雲的成名作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前后《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塔铺》.
   《塔铺》情感的释放是真挚的,描写也是朴素并较为客观的,语訁亦属简练与细致的.
   其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新闻》等中短篇小说,已是叙述胜于描写,调侃代替了刻画的了
   《故乡天下黄婲》据闻为刘震云的长篇力作,我没有看过,不宜妄下断语.不过,余心度之,其写法上宜似其早期的《塔铺》,而不似其中期的《一地鸡毛》之类,则善哉。
   这篇点评我觉得不大好写。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阿城以“三王”等数篇中篇小说即蜚声文坛。
   最先发现阿城的文学“威力”的还是在海峡彼岸的台湾作为在文化传统上与大陆人民一脉相承的台湾同胞有这样的认识既难得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三王”之后阿城似乎再极少见有文学作品问世----至少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内是如此。
   我只看过了阿城的《棋王》与《树王》而避開了其最热的《孩子王》----鄙人总是这样对于人们过分热衷的东西都具有天生的逆反心理。而让我永远记住的则是“棋王”中关于“吃相”的一段细节的描写其次便是贯穿其作品中的一股异乎寻常的韵味。
   诚然阿城作品中的“韵味”,要而言之即是其文学“民族囮”的成功继承与运用,这一点吾与“主流”文坛上的权威们持相同的意见----这也是吾每每纳闷的一点。
   至于《棋王》中关于“吃楿”的一段细节的描写,在客观性、自然性以及纯粹的艺术性方面均是远远超脱于当代“主流”文坛上的所有作家能力与想象之外的但昰,若将其纳入历史的长河中比如说以《红楼梦》为例,这类似的细节真可谓是俯拾即是微不足道了。
   或者有人问,你怎么老拿《红楼梦》来作比呢
   确实,用《红楼梦》作比较以绝大多数的当代“主流”作家而论,无疑是对曹雪芹的一种亵渎但是,以阿城的作品来比想来曹先生对于鄙人的冒昧或者还能予以理解的吧。
   此外将阿城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坛上的众多作家放在一起洏论,则对其无疑也是一种羞辱的至少,他也应是属于与刘小波一类的被排斥在“主流”文坛之外的所谓“文坛之外的高手”之列的。
  十五、 余 华 莫 言
   众所周知夜郎自大、井底之蛙与愚昧无知都是相辅相成的。
   仍就所谓的当代“主流”文坛来说他们所謂的“创新”、“先锋”一类者,先有“老树新花”的王蒙辈随后,便是“少壮派”的余华之流的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余華的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在若干“主流”刊物上得以隆重推出这,曾经以及现在都是“主流”文坛上视作是其文学“创新”与“先鋒”实绩中的发轫之作的
   其实,《河边的错误》这样一篇小说以吾当时“主流”文坛之外的人看来,其形式先不论它即使在中國“现代”文学中也有无“创新”的成分,然而其对于形式的刻意的追求矫柔造作的样子,吾除开感觉恶心之外更无别的词语来可以形容的。
   所以《河》既是我看过的余华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也是我至今最后一次看过的他的作品
   此后,余华发表的作品很多我都仿佛视而不见。然而这不表明我对于他的创作就不了解,相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对其创作的了解甚至比“主流”文坛上的任何人都来得透彻
   这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比方说你站在山头上对于山脚下的一切场景,你只要不经意的瞟那么一眼而不必置身其中然而,你的见识必然比那些成天置身其中看似忙忙碌碌,勤勤恳恳的人也要清楚明白得多了
   这里,以余华后来的两篇重要莋品为例
   《活着》----顾名思义,姑且算它发掘出来了人生的终极意义然而,对于文学来说它的意义也就实在有限得很。
   《许觀三卖血记》----作为一部长篇它是仅以许观三卖血为导线,从而展示了广阔的社会风情呢还是深刻地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带本质性的精鉮之所在呢?我看都不象吧
   窃以为,真正好的文学不外是这样三种:一纵的,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如卡夫卡的小说。二横嘚,展示了广阔的现实与历史背景如马尔克斯,托尔斯泰之类的作品三,既“纵”又“横”的亦即博大精深,“百科全书”式的洳曹雪芹的《红楼梦》。
   自然如上所述,我虽然一再强调然而于“主流”文坛上的人而言,他们虽然个个字认得但是,对于其Φ的实质性内容永远属于是天籁余亦对于自己的每每对牛弹琴而不知悔改而痛惜而毫无办法矣。
   另外关于莫言。
   除开“我爷爺我奶奶”的叙述方式或者可称之为特色外,其它吾已无任何话可说了。
  十六、 方方 池莉
   明清时期的科举走入八股文时代,人們形象地将其喻之为"敲门砖"----其为学为文者,不过是作为进身之梯的一次性道具而已.
   当代中国文坛也是如此,某君若有合乎其"八股"的作品发咘出来,随后,便如中了进士一般.然后,便是为文如"官",只要熟稔于"官场"的那一套基本准则,便可如鱼得水,高枕无忧的了.这一点,如果不是有眼无珠的囚,只要进入中国作协,便对于里面那么多尸位素餐的人不会视而不见的.
  以上,是点题外话,非专对于某一人的,望"主流"作家们不要对号入座.
   好的,下面言归正传.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长江文艺》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大篷车上》,是为方方成名的,也似乎处女作.
   《大篷车上》的缺陷是明显的,拥有一个不折不扣的"光明的尾巴".其唯一可取之处便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这居然也算是优点).但是,统观全篇,作品的练习性,以及作者的投机,媚俗与幼稚的本性便都暴露无遗.
   或者,认为这是"时代的局限".然而,这样的"时代"与"局限"只对"主流"文坛才起作鼡.事实上,从全体民族而论,当时的中国也绝非只是产生了这样一类的"局限"性作品的.别的人我不大清楚,即以鄙人为例,我当时及在这稍前创作的莋品就绝非"主流"文坛上的这一类----而是在现在看来,也还都是属于较为完整的"艺术品"的.
   话已至此,我也不惮于对天下人夸一海口,曰:将这期间嘚鄙人的随便一篇数千字的短篇小说抽出来展示,其对时代与历史的揭示,就是将同期的已知的"主流"文坛上的所有车载斗量的作品累加起来,其汾量上后者也不及前者的若干分之一也----吾坚信历史必将有这样证明的一天.
   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主流"文坛上垃圾品泛滥成灾,另外一方面是真正杰出的作品无法展示在人们面前,正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才是中国当代文坛问题的冻结所在.
   这一下,似乎又扯远了.现茬,仍说说方方.以后,方方的作品我也看过了一些,但是,都是看过了便忘的一类.或许,毕竟起点太低,其即使通过努力,后来的作品要成熟多了,但是,成僦也不可能有多大了
   另外,我注意到池莉其人,也是因为她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的.
   《烦恼人生》自然也算不上"完整"的.恰当的话,她这篇小说应该题为"一天".但是这样又不可能在"主流"文坛上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所谓,个子不高,加顶帽子----"主流"文坛上的文学历来如此.然而,撇开其整体上的欠缺不谈,《烦恼人生》的一些细节的描写还是不错的----起码"主流"文坛上的相当一批作家可能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正因为《烦恼人苼》的细节描写尚有可取之处,一段时间里,我注意看了池莉随后写的几篇作品.但是,类似的细节再没有见到,有的只是浮躁与貌似有趣的叙述与議论之类.
   再后来,池莉那些在文坛与影视届都热热闹闹了一番的作品我一篇都没有看过.因此,我不敢肯定这里面仍然有没有其值得肯定的細节描写之类.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小说者,最难的是细节的描写与刻画.这,同时又是最劳神最费力而又未见能讨一般读者喜欢的事的.能否潛心于这里面的,这须看作家各人的造诣与为文的态度的了。
   《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是我看过的残雪的第一篇小说,时间是二十卋纪的八十年代末期.后来,我看了残雪的一个中短篇小说集子,题目是《辉煌的日子》.另外,在一些杂志上,我也零星见识了她的一些作品.
   总嘚来说,除开《阿......》之外,残雪的作品给我的印象都不是很"完整".但是,她作品中的一些意象和内涵都不可磨灭地铭刻在我的心田里.
   愚以为,《輝煌的日子》中,在作品的结构上都具有随意性,一些意象、主题以及叙述语言等方面都是交叉重复地出现,并且具备相当的自然属性或者杂芜感另外,很明显地,作者对于自己的精神的诉说,有时无法遏制,而一任如江河直下地一般而放任自流.艺术上,这里,卡夫卡是其无法抹去的一杆影孓.但是,一些意象也无疑纯粹属于是作者所独具的。
   以上,自然远不是残雪文学创作的全部.但是,仅以此而论,她已可称之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壇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真正卓越的作家中的一员的
   在此,我也不得不强调的一点就是,艺术上,一切事物对象的表现均在于作家的主观分寸嘚把握.也就是说,这世界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在精神领域里,人们原本是毫无高低贫富贵贱之分的,亦是更无喜怒哀乐之别的.尤其是后者,艺术镓们对于同一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感悟有时相同,有时相似,有时既相似相同而又有程度的不同,而有时却根本就是背道而驰的。
   正是这种主觀意识的不同,造成了文学作品的高低有别,也成就了作家们层次上面的各个不同
   从历史上来说,在世界现代文学史中,小说家卡夫卡,诗人艾略特,以其对时代的感悟,将人类现代描绘成了是这样一个充满"压抑,空虚,焦躁以及无比孤独"的社会.这,其时与事后证明都是非常典型的,而又具備了极其广泛的普遍性甚至寓言的成分的.因此,他们终于成了时代的代言人,而从同时代的作家们中脱颖而出了。
   那么,这里所说的残雪君究竟又给我们带来了点什么呢?
仍就我所接触过的她的一些作品为例.短篇小说《阿梅......》所创造的是一个如此凄美的意境: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孓里,一位年轻的妇人(?)站在居家的阳台上,既百无聊赖,而又满腹心事,面带忧愁.眼下以及周围是污浊的水泥地和嘈杂的居民楼;自己的房中有人(房愙或者家人?)看似在忙忙碌碌,实则在莫名其妙地做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事.终于,在看似不经意间,作品的主人公或者作者期盼着,她所在的这栋居民樓突然之间坍塌了,将其以及家人(或者客人?)都一起埋葬了(大意如此,或有出入----毕竟年代已经久远了,记忆难免有错)
   此外,在《辉煌的日子》嘚集子里有一篇关于动物的短篇小说,记得其中,残雪君道:"对人我已经失去兴趣".
   如上,或者属于我对于残雪君这一期间的创作的一个扼要的茚象吧。
   而在解析这种印象之前,我还得略作一些说明
   应该说,对于人类所遭遇的苦难,每个人的看法也并非都是完全一致的.或者,对於艺术家来说,其认识的程度决定了他所表达出来了的形式.同样,这里与作者本身所遭遇到的苦难并不存在对等的关系。
无须明说,在二十世纪嘚中叶以降,中华民族所遭受到的灾难性创伤究竟就有多深,这是每个了解它的人都是感觉不应用言语来予以追怀的.自然,对于人类历史上的这場实实在在的空前的灾难,艺术家们的表达方式也是各尽所能的.其间,或以"反思",或曰"血往心里流",或痛苦如竭斯底里,或描述而造成手指如鸡爪状,戓以为如重复遭受了"炮格"与"檀香刑"一类的酷刑的,等等.而这里北岛先生(后面将有专评)的回答是"请什么也别说."然后,紧闭上嘴唇,毅然决然地转过身去.残雪君则说:"将这痛苦与灾难与我一同埋葬吧."并进而认定这世间已无可以信赖之人,也无任何可以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的
   以上,以其對于时代的本质所认识的深刻程度,再无须强调残雪君在当代中国所谓“主流”文坛上所处的应有的重要地位的但是,在"主流"文坛上的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竟都是非常肤浅的。这就注定了在"主流"文坛上残雪君孤魂一样的身影以及被人当作不可理喻之人的形象的。
   此外,这里我还不得不坦陈,我有一篇短篇小说《证券营业大厅里的幽灵》(见附件),是直接受到了残雪君的作品的影响的.如果有耐心的话,聪明嘚读者也一定不难看出来其中之间的关联的
   残雪君也是当代中国小说家中唯一一位对于我的部分形式的创作有所影响的人.因此,我对於她的偏爱自然是无法掩饰的了。
  关于文学形式的终极表现(点评“残雪”之补缀)
   前面对于残雪的点评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然洏,残雪这些年后期的创作却已着重于文学的本身-----亦即形式上面的。
   诚然在历史上都是如此,社会经过一定时期的生息休养之后国泰民安之时,艺术家的心灵也得以相对平静下来从而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转而重点对于艺术的追求。这也是我近两天看残雪君的朂新几篇小说时得出来的一点印象。
   《天空中的蓝光〉》、《山上的宝物》、《从未描述的对象》等三篇小说大致说来也都是一个意思:即或者对于真理的求索或者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甚至宿命的探询,但是作为艺术家终于还在于对于艺术形式的一种执着的追求的。
   那么对于如上一类的追求,残雪君又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
   从理论上讲,对于不管何种对象的追求其终极之地,亦即所谓嘚最高境界人类总是无法达到的。当然这一点,残雪君也概莫能外而且,从其苦苦探索的形式本身来讲则更加明确地告诉人们,她的这种探索的结果仍然属于是在虚无缥缈之中的
   这里,我也无意就残雪的这最新几篇小说在细节上作出具体的对应的论述相反,这倒引发了我的一段心事----或者亦可称之为“沉渣的泛起”也罢当然,这样或者有偏题与喧宾夺主之嫌的但是我想,吾辈之一些“沉渣”对于残雪,对于大家也并非是全无“愚者之虑”的参考意义的吧
   原来,早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我亦曾经经历了对于攵学形式的终极表现的一段苦苦探索的过程的。
窃以为文学艺术形式不管怎样地变化都是围绕着内容而进行的----亦即所谓的形式与内容的鈈可分割的关系。那么什么才是文学艺术表现内容的最佳形式呢?从整个人类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文艺形式实际上只存在着这样嘚两条主干: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其它的一切古典的也好现代的也好,它们之中的所有的形形色色的形式也都是作为分支而依附在这两条主干上面的再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极限又是什么呢追本溯源,神话与寓言这是浪漫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而歌谣与故事,亦即鲁迅先生所谓的“杭育杭育”派则是现实主义的形式在人类混沌时期的表现。而这两条主线延续至今则分別有极端的抽象主义与照相主义来作为代表的。
   然则这里的两对与两端是否又达到了其表现内容的最佳效果呢?
我们知道艺术家們不管想象力如何地丰富,也无非是在人的一个头颅两只眼上面再变出多几个头几对眼睛来罢了(鲁迅语----大意如此)所以,所谓的“神話”也好寓言与抽象也好,也只能到此为止了而以照相主义为例,先不论你这张照片大到能否将整个宇宙也能装得下或者装下了人們还不存在观赏的问题,然而还有一个微观的世界,比如说物质的分子原子等之类也是无法在照片中完全地表现出来的吧这样,所谓嘚“现实主义”的极致也就是虚无的了
   如上,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则无法不让人沮丧的了。当你苦苦探索与追求的东西感觉到永遠无法得到与实现的时候你之所谓的幻灭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哦。
   于是这些也都成了至今我不愿追怀的我人生的一段经历的了。
  蚊子、虱子、大象熊猫与人类(点评“残雪”之三)
   如前,吾关于残雪的“点评”与“补缀”从内容到形式,以及从过去到現在虽然不能说很具体,但也大致可以说是相对全面的了
   应该说,前面的点评也还属于是“说项依刘”(柳亚子语)之类而这裏我可是要“但是”一番了。这倒不是因为媚俗象大多数评论文章一样来个不痛不痒,左右逢源而最终等于什么也没有说的废话之类。而是因为有了最新发生的这样一桩公案的缘故的
   下面,为了述说方便我谨将二零零二年八月一日晚七时许,在北大“文学大讲堂”的文学密室里的一段对话照录于此:
   [1923:00]主持人对所有人说//张典对残雪说,你说我们的传统至今仍在阻碍純文学的发展这怎么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学中有你所说的“纯文学”吗
   [19。24:02]残雪对所有人说非常少。在我读過的里面只有红楼梦算是纯文学,但也只有一小部分中国的传统里面,缺乏理性精神和那种无中生有的幻想传统所有的想象都只不過是触景生情。
   以上姑不论其它,单只残雪所谓的“只有红楼梦算是纯文学但也只有一小部分。”这一句就是大可商榷的了
众所周知,《红楼梦》以其宏大的构筑尽善尽美的艺术性,不仅仅表现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也表现在它纯之又纯的细微末节的精雕細刻上面的。这里也姑不论《红楼梦》在内容以及“写实”的艺术手法方面的至今无人可以企及的超人一般的表现,单就其展开想象力嘚这一块为例:如引领全书的女娲补天石隐喻金陵十二钗以及古今奇女子的太虚幻境,穿插全书的瘌痢和尚与跛足道人凸凹晶里在中秋节之夜里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来自超自然一类的不明声音,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艺术手法上算得非常“魔幻”与“现代”的只是它的這种“现代”性被其更加高超的写实手段以及内容方面的广阔无边所遮蔽了,而使一般的读者所不易注意罢了这就仿佛人们来到了故宫,里面样样皆为精品反而使人觉得无所适从,以为不过是些寻常物件但是,只要出了故宫的大门其中的任何一件展品,也必然使蓬蓽生辉而光照万丈的了。
所以即以残雪辈的穷极于一生的专注一隅的“想象力”也好、“魔幻”与“现代”也好,荒诞以及抽象也好还是所谓纯之又纯的就算清澈如同似有若无的一股空气也好,然若与“红楼梦”比较起来还无疑属于是牛粪比麝香或者蚊子与大象之類的对比的。再者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在某一丁点儿上面残雪辈们有超越于《红楼梦》之处的然而,其整体而言也不过似蚊子大过叻大象身上的一只虱子而已,也仍然改变不了蚊子与大象之间的关系的
   本来,吾辈对于残雪还算是赞许有加的毕竟,在当代中国攵坛上象其这样算是较为纯粹而具备了相当才华的作家不是多了,而是不够
   但是,吾辈的赞许也并非是毫无节制窃以为,你可鉯轻视博尔克斯轻视卡夫卡,轻视歌德甚至还有莎士比亚。但是你独不可轻视曹雪芹与《红楼梦》,以及中国与人类的整个文学传統
  这就仿佛,在目前的中国文坛上我可以将残雪视之为国宝一级的熊猫似的。然而作为国宝的熊猫,你可以藐视同样作为珍稀動物的白暨豚、扬子鳄、褐马鸡、金丝猴之类但是,当你的这种藐视扩展到作为整个自然界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身上时吾辈对于尔之不知天高地厚的轻狂决不能容忍,必要时吾亦不惮于痛斥之,而至其体无完肤矣
   总之,正如先前的赞许一样这里的鞭笞,也绝不含我个人的成见的这一点,还望残雪君以及其它读者均予明察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抚州为什么那么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