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诧异为什么会分裂出地铁2033红军纳粹和纳粹这两个派

南斯拉夫的“汗扎”党卫军:因民族和宗教冲突而最终倒向纳粹 : 经理人分享
南斯拉夫的“汗扎”党卫军:因民族和宗教冲突而最终倒向纳粹
“汗扎”党卫军
经公众号“筑垒地域"(微信ID:zhulei1941)授权转载。1944年,在匈牙利军与苏军苦苦对战德军士兵时,他们诧异地发现德军身边出现了一群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党卫军士兵。这些士兵的“画风”显然不大对头,他们带着青绿色的土耳其帽,虽然装备不错,但是目光呆滞毫无战斗的意愿。这便是二战史上著名的来自南斯拉夫的波黑“汗扎”党卫军。
南斯拉夫王国国旗
二战前的南斯拉夫王国内部,陷入诸多党派之间无休止的争斗,让整个国家的运行举步维艰。日,南斯拉夫发生了针对黑山和克罗地亚派系政治高层的枪击事件。为了防止国家分裂,1929年1月,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宣布进行独裁统治并颁布新的宪法,然而这位国王在1934年10月也遭遇了刺杀,其子彼得二世继位。到此时,南斯拉夫至少在表面上维持住了平静,不过伴随着二战的爆发,南斯拉夫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战争之中,1941年主张与纳粹德国签订协议,避免南斯拉夫被卷入战争的保罗亲王被空军总司令杜尚·西莫维奇推翻,年轻的彼得二世因此开始亲政。这位年轻的君主立刻选择撕毁保罗亲王与德国签订的协议,而转向与苏联签订友好协议。之后纳粹德国的怒火很快就倾泻到了南斯拉夫的身上。1941年4月,德国与意大利联军入侵南斯拉夫。不愿意接受塞尔维亚为主的国王政府统治的克罗地亚人选择了消极避战,而南斯拉夫的军队也肯定不是纳粹德国的对手,因此在不过十天之后,南斯拉夫军队便选择投降,南斯拉夫沦陷。
二战初期的德国机械化部队
南斯拉夫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可谓极其复杂,克罗地亚和波黑地区原本主要是信仰天主教的地区,伴随着克罗地亚和黑山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不信任这些天主教臣民的奥斯曼人让大量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移民至此,而波黑在奥斯曼人的同化下变成了穆斯林聚居地区。因此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这三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历史久远。伴随着南斯拉夫的沦陷,纳粹政府显然对于管理南斯拉夫复杂的民族矛盾没有多大的耐心,这造成了矛盾最为尖锐的波黑地区陷入了民族冲突和仇杀之中。南斯拉夫被纳粹德国分解为了“克罗地亚独立国”和“塞尔维亚救国政府”。在克罗地亚,纳粹扶持起了一个极端克罗地亚民族主义政党“乌斯塔沙”,这一政党在克罗地亚承担了纳粹政府排犹的重任,而他们同时也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清除生活在克罗地亚,令他们生厌的塞尔维亚人。
乌斯塔沙军队屠杀塞尔维亚平民
乌斯塔沙的暴行很快也引起了塞尔维亚人的反抗,这些塞尔维亚人组成了切特尼克(义勇)军。不过这些切特尼克与铁托所率领的南共义勇军不同,他们并没有积极的去反抗纳粹德国的统治。相反,他们的目标只是去屠杀那些容易得手的克罗地亚和穆斯林村庄。正因为如此,铁托的南共游击队与切特尼克的关系是一种敌对的关系,这种敌对关系甚至让铁托常常不惜与当地的德军合作,毕竟南共虽然是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但是大量克罗地亚人的加入,使得南共一方面在民族主义方面免不了俗。另一方面,切特尼克与南斯拉夫王室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让铁托对于这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极为警觉。不过切特尼克实际上背后也有一个支持者——意大利,因此当盟军势力来到南斯拉夫,切特尼克却令人目瞪口呆的转向到了轴心国一边。
波黑的穆斯林在这场民族浩劫中的角色极为悲惨,波黑对于自治的诉求,以及对于克罗地亚政府排犹政策的反感,使得他们实际上站在了乌斯塔沙的对立面。但是这一立场,并没能阻止切特尼克对穆斯林的屠杀,因此虽然穆斯林很多知识分子和宗教人士对南共并不信任,但还是有很多的穆斯林选择加入了南共。这又实际上加剧了穆斯林与切特尼克之间的矛盾,不过也有一些穆斯林选择与切特尼克结盟,他们通过屠杀克罗地亚村庄来排除乌斯塔沙势力,因此几方之间混乱的互相仇杀就变得难以避免。
穆斯林切特尼克杀害游击队队员
为了能够终止波黑混乱的局面,波黑穆斯林上层迫不得已选择与纳粹政府合作。虽然波黑自治会破坏纳粹政府在克罗地亚的政治布局,但是德国所面临的兵力匮乏,让纳粹政府选择支持波黑自治。相应的,纳粹政府开始在波黑征召穆斯林组成“汗扎”党卫军师。德国与穆斯林之间良好的关系由来已久,因此德国宣传部,硬是编造了一个波黑穆斯林起源于古伊朗“历史”。不过这个历史故事,显然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征召这些波黑穆斯林而编造的借口,自然只是为了能够更方便征召穆斯林士兵,很多宗教人士也加入了军队和宣传。最终,纳粹政府成功的在波黑招募到了两万一千名穆斯林士兵。
“汗扎”党卫军士兵
这些党卫军士兵显然并不称职。这些穆斯林很多参军的理由,只是为了能够报复屠杀了自己家乡的塞尔维亚人,或者是能够改变波黑混乱的现状,加之穆斯林本身与南共游击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党卫军甚至常常出现将自己的装备交给游击队的现象。最严重的事故在1943年出现,9月17日晚上,这支党卫军一些低级军官因不满德军军官的暴政,以及对于德国许诺波黑自治的怀疑,爆发了起义。虽然这场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但是已经暴露出了这支军队并没有多少意愿为纳粹德国卖命。
穆罕默德·侯赛因视察“汗扎”党卫军
在之后于游击队的作战中,“汗扎”党卫军仍然我行我素的以劫掠克罗地亚或者塞尔维亚人的村庄为主业。后来伴随着德国东线战事吃紧,纳粹政府不得不将这支奇葩的党卫军也送到了惨烈的东线战场,而调离本土,对于这支本来就战意不高的军队来说,士气的损害几乎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最后这支悲剧的穆斯林党卫军,在几次惨败之后,被发配到二线负责挖战壕。伴随着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崩溃,这支“汗扎”党卫军师由于减员严重,最终被取消了编制,参与的部队逃往了西线向美国投降。战后这支部队被美国移交给了南斯拉夫政府,并和二战中的所有叛徒一样,那些罪大恶极的人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好 文 推 荐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今天的人们不会忘记共产党当年那些充满革命斗志和豪情。而在湖南东南部的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中,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那个激情的燎原岁月。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关系,一直如车行刀刃之上,时有彻底倾覆之险。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在抗战时期印度给了中国很多帮助,然而中印两国的亲密合作为什么会演变成印度持续的军事行动?“为什么尼赫鲁要搞我们?”这个问题,不但普通中国人难以理解,毛泽东也十分费解。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长按关注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外蒙古是如何从中国分裂出去的?
导读:13世纪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铁骑横扫亚非大陆。当是时,可汗马鞭一挥,在蒙古高原画了偌大一个圈,把包括现在的蒙古国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在内的外蒙古,都圈进中国版图范围……从那时候开始,外蒙古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神圣不可侵犯。
直到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在一份叫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文件上签字……
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中国明确说“不”
从地理位置上看,外蒙古毗邻西伯利亚地区。16世纪初,沙俄开发西伯利亚之后,对近在咫尺的外蒙古
13世纪初,一代天骄率铁骑横扫亚非大陆。当是时,可汗马鞭一挥,在高原画了偌大一个圈,把包括现在的蒙古国以及唐努乌梁区在内的外蒙古,都圈进中国版图范围……从那时候开始,外蒙古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神圣不可侵犯。直到日,中国外交部长王世杰在一份叫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文件上签字……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中国明确说“不”从地理位置上看,外蒙古毗邻西伯利亚地区。16世纪初,沙俄开发西伯利亚之后,对近在咫尺的外蒙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句话叫什么来着?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被沙俄人虎视眈眈的外蒙古,岌岌乎可危也。1911年,中国爆发了,满清王朝行将土崩瓦解。沙俄人本着趁火打劫的睦邻友好原则,当即策动外蒙古的活佛和王公们搞独立,脱离中国统治。于是乎,就在这一年的11月30日,俄蒙包围了满清政府驻的办事衙门,解除了清军的武装,并将办事大臣三多及其随从人员“礼送出境”。12月28日,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在库伦登基,自称“日光皇帝”,年号“共戴”。但不管是当时的清朝政府还是后继的中华民国政府,都不承认这位“日光皇帝”。只有沙俄与他签订协议,承认他的地位。当然,中国方面虽然不承认外蒙古独立,可也没办法阻止,事情就搁在那里……过了几年,事情出现了转机。日,外蒙古当局突然给北京北洋政府发电报,请求取消“独立”,回到中国的怀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啊,外蒙古本来全靠沙俄支持,才勉强维系其“独立”身份的。1919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把沙俄政府赶下台。这样一来,外蒙古就断绝了“外援”,出现了财政危机,社会一片混乱,民众纷纷起来反对“独立”。审时度势之下,外蒙古当局只好把目光再一次投向北京……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统是徐世昌。对于送上门来的好事,当然只能“笑纳”。这一年的11月22日,徐世昌下令,取消外蒙古的“独立”,恢复旧制。北洋政府还在库伦设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由徐树铮部在外蒙古驻防,并派兵收复唐努乌梁海。不过,日,在苏联的支持下,蒙古人民党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改城名为乌兰巴托,以1911年作独立纪元,允许苏联驻军。但中国及英、美等当时主要国家政府皆未承认。苏联借道《雅尔塔条约》,给国民政府挖下大坑但是,俄罗斯(包括后来的苏联)从来就没有停止对外蒙古的窥觑。时间很快来到了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关键时刻。从欧洲战局上看,美英联军和苏联红军已经攻入纳粹德国境内,取得了战略优势,彻底打败纳粹德国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麻烦的是亚洲。虽然英美两国在太平洋和东南亚集结了大量海空军,但要进攻日本本土,兵力明显不足。罗斯福想到了斯大林领导的红军。正如罗斯福在后来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提要”中所述:“为了击败德国,我们应该有苏联的支持。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为了同日本作战,我们更是绝不可没有苏联”。罗斯福决心把苏联拉进远东战争,并且要得到斯大林的“书面保证”。于是,罗斯福给斯大林写信,邀请他参加由苏联、英国、苏联最高领导人共同组成的高峰会议,他在信中说,“鉴于事情进展得如此迅速和顺利,我认为应该尽快由您、首相和我举行一次会晤”。斯大林同意了。会议地址定在位于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小镇。日—11日,雅尔塔会议如期召开。针对罗斯福提出的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斯大林提出了条件,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斯大林所说的“现状”就是指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除此之外,斯大林还提出了要与中国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租借旅顺口、大连港国际化等条件。在经过一番考虑和,罗斯福和丘吉尔都同意了。毕竟,这种事情对于美英两国的利益毫无损伤。更何况如果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将会大大减轻美英盟军的压力,降低美英士兵的死亡率。何乐而不为呢?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送来了杜鲁门总统的极机密备忘录——“关于中国国民政府和苏联协定纲要的说明”,附有雅尔塔密约的全文。蒋介石感到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派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和蒋经国赴莫斯科谈判,试图通过谈判的方式扳回一城。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外蒙古独立如你所料,谈判艰难而激烈。根据记载,正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傲慢地拿出一张纸扔在宋子文面前,“你看过这个东西没有?”宋子文知道是《雅尔塔密约》,就说,“我只知道大概。”“你谈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斯大林冷冷地说。在整个谈判过程,斯大林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如果中国不同意外蒙古独立,苏联就不出兵攻打日本。无奈之下,宋子文只能退步、妥协,他提出“一中一蒙”,给外蒙古“高度的自主权”的主张,但苏联方面根本就拒绝讨论。面对残酷的既成事实和强大的国际压力,蒋介石只能指令宋子文接受苏联方面的条件。同意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共等三个条件下,允许外蒙古“独立”。于是,日,时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的王世杰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双方关于外蒙古问题的换文是这样说的,“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即以其现在之边界为边界。”当然,说是要“公民投票”,不过是蒋介石给自己找的下台阶。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常务次长雷法章到外蒙古去观察“公民投票”,出行前,蒋介石特别交代,此去真的只是“观察”:“只宜细心观察,但不得干涉或发表任何声明”,“不与外蒙当局进行任何交涉”。日,外蒙古当局举行“公民投票”。在当局的严密监视下,“98%的选民参加了投票,一致赞成独立”。雷法章对这次投票如此评价,“此项公民投票据称为外蒙古人民重向世界表示独立愿望之行动,实则在政府人员监督下,以公开之签名方式表示赞成独立与否,人民实难表示自由之意志。”日,中国的国民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的独立。2月13日,国民政府与蒙古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国失去了对外蒙古的控制权。下面是后话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蒋介石逃往台湾。偏安台湾一隅的他突然又想到了外蒙古问题,有点“悔不该当初”了。1953年,国民政府以苏联并未做到“不援助中共”等条件为由,废除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关于外蒙古的换文,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并下令把外蒙古重新纳入中华民国的版图之内。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的中央会议上,沉重地检讨说:“承认外蒙独立的决策,虽然是中央正式通过一致赞成的,但我本人愿负其全责。这是我个人的决策,是我的责任,亦是我的罪愆”。蒋介石还称,放弃外蒙古“实在是一个幼稚的幻想,绝非谋国之道……对总理、对革命、对国家和人民应该引咎自责”。这时候来后悔和自责,会不会晚了一点?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乌克兰最新局势:详解乌克兰示威中的新纳粹【译校者按: 乌克兰最新局势变化迅速, 早前的反政府运动或称 作“亲欧盟示威”(Euromaidan),已令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西方主 流媒体普遍同情或歌颂这场运动,甚至称之为“民主革命” 。此篇文 章有助于读者从另一视角来理解这场运动。 作者以翔实的资料、 独特 的分析, 从真正西方左翼的立场, 向我们揭示这场的来龙去脉及其性 质。此文发表于日,原题Ukraine: the protest movement and the fascists ,作者希夫林是英国联合反法西斯主义 (Unite Against Fascism)组织的杂志编辑。宋治德 (Vincent Sung) 译,观 察者网专栏作者岑少宇校。 】自去年11月开始,巨大的抗议活动已震撼了乌克 兰。反政府群众占领基辅独立广场,出现一幕幕戏剧 性场面:激进的示威者与警察爆发激烈战斗,政府建 筑物被示威者冲击及占领。 到12月初,抗议运动突然升级,吸引无数民众涌 入参与。 但首先吸引我目光的, 是法西斯组织的旗帜。 很多媒体报导都配上这张来自美国联合通讯社 (Associated Press) 的 图 片 , 包 括 《 卫 报 》 (The Guardian,但随后已被移除),以及BBC。 他们没有提到这图片里的三根指头标志的旗帜, 就是乌克兰法西斯政党全乌克兰“自由”联盟 (Svoboda)(译注:以下称斯沃博达党)的党徽。 这并不表示所有或大多数参与这场抗议运动的示 威者都是法西斯分子。但图片清楚表明,相当多法西 斯分子公开出现在抗议运动里,他们已被这场运动的 群众接纳。 此后,法西斯分子的实力和影响力获得骇人的发 展,由他们带头进行最激烈的行动。死忠的法西斯分 子在占领基辅市政府时扮演核心角色,在 Hrushevskoho大街设立街垒与警察进行激烈的巷战。 乌克兰究竟发生了什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 里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大多数西方媒体的主流报导,与欧盟和美国 的政客沆瀣一气,同情这场“亲欧盟示威” (Euromaidan)。这场示威肇始于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 奇(Viktor Yanukovych),在最后一刻中止与欧盟签署 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 欧盟的部长们,当中包括英国外相黑格(William Hague),表示支持那些反对亚努科维奇亲俄政府的亲 欧盟示威者,认为他们是“民主斗士” 。美国国务卿克 里也加入进来。 ――然而, 并不是所有评论员堕入这种立场。 《卫 报》专栏评论员米尔恩(Seumas Milne),对以上论点 嗤之以鼻,指出欧盟和北约在乌克兰的战略利益,以 及法西斯分子的存在。 米尔恩对亚努科维奇并非没有批判,也公开反对 亚努科维奇政府对示威者的镇压。他没有忽视乌克兰 在贫穷、不平等和政治腐败下,民众的不满和失望。 但米尔恩的文章集中火力抨击“亲欧盟示威”和 它西方的后台老板。他的总结是要警惕“外来势力介 入”乌克兰的危险,这个警惕当然是指西方势力而不 是俄罗斯。因此,他呼应着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过的 问题。 ――此外,也有些左翼认定抗议是反资本主义运 动的一部分。而在首都独立广场的大规模抗议和与警 察的战斗,骤看起来有些熟悉的感觉。 以上三种立场,我全部都不认同。为什么?理由 如下: 寡头统治集团 这场抗议运动真正反映的是乌克兰统治阶级的分 裂。乌克兰由寡头统治:少数非常有钱有势的人,控 制大部分经济和很多政客。 寡头集团是分裂的,有些人的利益依附于欧盟, 有些则会因与俄罗斯关系紧密而获益。新闻报导主要 集中在幕后操纵亚努科维奇政府的那些人。但是亲欧 盟那边也有它的寡头集团。 亲欧盟寡头的例子之一,就是曾深陷囹圄的祖国 党(Fatherland Party)前党魁季莫申科。在参加本次 抗议的政党中,该党规模最大。季莫申科成立的燃气 公司曾经一度控制了五分之一的乌克兰经济。 不论是那伙寡头集团,他们心底里对乌克兰普通 老百姓的福祉是毫无兴趣的;盘踞在边界上奔走钻营 的欧盟和俄罗斯等大国,也是如此。它们正向寡头和 主要政党大献殷勤,期望对方能成为自己利益的代理 人。 “亲欧盟示威”――它的核心诉求是让乌克兰与 欧盟签署协议和结盟――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内部一个 派别在背后所作的群众动员。 乌克兰人要求与欧盟发展更紧密关系,看看欧盟 内工人的实际经历,可能更有帮助。例如在希腊,欧 元政权为希腊工人带来的苦难。 【译注1】 当英国保守党的黑格和欧盟其他各国外长,大声 疾呼支持示威者时;当德国总理、基督民主联盟的默 克尔和乌克兰两大反对党站在一起时,我们应该敲响 警钟! 这些政客和媒体敦促乌克兰与欧盟一体化,吹捧 亲欧盟示威者, 称他们提供了通向繁荣和民主的道路。 我不认为左翼应落入这种立场。 工人的分化 “亲欧盟示威”也没有团结乌克兰的工人。这次 的示威者主要动员自乌克兰西部和中部,和选举时反 对党的票源地一样。而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民众,主 要投票给亚努科维奇的亲俄党派,对“亲欧盟示威” 没提供什么支持。 2012年乌克兰议会选举各政党得票分布。蓝色代表亲俄的地区党,粉色代表祖国党,棕色代 表斯沃博达党(Svoboda),橘色代表共产党,红色代表乌克兰改革民主联盟(UDAR)乌克兰被一条社会断层分为两半。 全国40%人口主 要说俄语,另外5%说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说俄语的主 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地区,而以乌克兰语为第一语言 的人则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 乌克兰2001年说乌克兰语的人口分布乌克兰2001年说俄语的人口分布在这两个区域内,重工业分布、就业率和工资水 平都有差异。两边还有不同的历史,和对历史的不同 看法。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与俄罗斯工业的结合更 为紧密。 区域内部并非同质,但这种非正式的分野,和彼 此相对平均的人数,有助于解释两边的政客为何能轮 流执政(不管是否操纵选举, 因为贪污和寡头集团的巨 大影响力本就是乌克兰的大问题)。 2004年所谓的“橙色革命” ,也像今次“亲欧盟示 威” 一样, 主要吸引了乌克兰西部和中部人口的支持, 令据称操纵选举的亚努科维奇下台, 亲西方政权上台。 但到2010年选举,观察员认为过程可以接受,亚努科 维奇又重新掌权。 我认为这场运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只依靠统治 阶级内部某一派,同时又与工人阶级中庞大的一部分 切割开来;后者视统治阶级中的亲俄派为“自己人” , 将自己的利益与他们联系在一起。 俄罗斯的利益 俄罗斯在乌克兰有长期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在这 次事件中表态支持亚努科维奇。 先澄清一下,我也不支持亲俄阵营,不只是因为 政府骇人听闻的镇压。 公允地说,虽然米尔恩没有回避亚努科维奇政府 的贪腐和暴力问题, 但比起关注亲俄派系存在的问题, 他明显更热衷于警示抗议运动与西方结盟的危险及其 实际缺陷。 米尔恩抨击欧盟和北约的阴谋活动,但对普京的 威逼利诱并没有作出同样严厉的批评。 米尔恩说,苏联解体之后,寡头集团“私有化” 国有企业,获得财富。我想这样的批评,或许是他回 望斯大林主义旧苏联时,眼中的一抹泪光。 这些寡头集团确实化公为私。但米尔恩不能哄我 们说,斯大林主义国家在私有化前以工人利益的名义 进行统治,实际上它无情地剥削工人。旧苏联年代工 人的处境就像在西方和今天乌克兰被剥削的工人。 我宁愿用回一个老口号:不要布鲁塞尔,也不要 莫斯科。 反资本主义? 我已经读到一些西方左翼人士的评论,将“亲欧 盟示威”形容为反资本主义抗议。但这不是一个反资 本主义、反紧缩政策的运动,甚至都没有围绕工人阶 级的要求。 民众对生活水平的日益下降和政府贪污成风,产 生普遍不满和愤怒,激化群众上街。警察的暴力激起 群众的义愤也是一个因素。这些都是真确的。 无论在乌克兰或其他地方,反对警察暴力、国家 镇压、限制抗议活动的法律,都是非常正确的。姑且 不论人们对欧盟或其他势力的意见如何,没有人会支 持亚努科维奇的镇压。 乌克兰三个在野反对党,它们分别是季莫申科的 祖国党,由拳击手克里琴科(Vitali Klitschko)领导 的 乌 克 兰 改 革 民 主 联 盟 (Ukrainian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Reform,简称UDAR,党名的乌克兰语是 “拳打”的意思),和由提雅尼博克(Oleh Tiahnybok) 领导的法西斯政党斯沃博达党(Svoboda)。 这三个在野 反对党并没有完全控制“亲欧盟示威” 。 但抗议运动没有独立于在其背后亲欧洲的政客和 寡头集团,提出自己的要求。 如果这场运动能提出反资本主义的口号,鞭挞暴 利寡头财阀集团,或甚至提出工人阶级的要求,例如 提高工资或其他,就能突破运动限于西部、中部的局 面,团结整个乌克兰的广大平民百姓。两边的寡头集 团或许将惊惶万分。 但没有迹象显示运动会朝这方面发展。 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运动整体上接纳了法西斯分 子,允许他们存在并发挥作用。死忠的纳粹分子参与 最激烈的战斗,人们拍手叫好。这当然不是一场进步 运动的特征。 民族主义问题 “亲欧盟示威”是非常松散的运动。除了出现各 种法西斯的旗帜,在运动初期有很多欧盟旗帜,乌克 兰国旗(蓝色、黄色各半)也无处不在。 民族主义浸染了这场运动。从同名的正式反对党 祖国党到一般示威者, “祖国” (Fatherland)的概念被 操弄着。有些欧洲左翼认为这是进步的,其实不然。 这场运动不是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或民族权 利的斗争,不是反殖民的斗争,也不是如西班牙加泰 隆尼亚地区争取自决的问题。 乌克兰是个独立国家,有它自己的资产阶级。不 论用公民身份、族群或语言来界定乌克兰人,在乌克 兰境内没有人因为是乌克兰人而受到压迫。 相反,乌克兰民族主义帮助统治阶级,加强分化 工人阶级,起着反动的作用。而且,在“柔性”民族 主义思想主导下,法西斯主义得到了滋长的土壤,因 为法西斯分子的意识型态来自极端的民族主义。 法西斯组织 乌克兰的法西斯组织遵循传统的双轨策略,选举 和准军事组织(或街头战斗)并行。斯沃博达党成立于 1991年,是乌克兰主要的法西斯政党,它成立时的名 字更为直白地暴露其法西斯性质――乌克兰国家社会 党(Social-National Party of Ukraine)。斯沃博达 党以纳粹广泛使用的符号“狼之钩”(Wolfsangel)为 党徽,还设有准军事组织乌克兰爱国者(Patriots of Ukraine)。斯沃博达党前身乌克兰国家社会党(Social-National Party of Ukraine)的党徽, 采用象征纳粹的 符号“狼之钩”过去十年,斯沃博达党走向欧洲法西斯 (Eurofascist) 的 道 路 , 该路线 由 法 国 的国民 阵 线 (Front Nationale) 创立,其后英国国家党 (British National Party)亦采用。斯沃博达党整顿了党组织, 正式与其准军事组织分家 (但同时维持更为隐秘的联 系),并放弃“狼之钩”党徽,换上欢欣的三指标志。 斯沃博达党在欧洲民族运动联盟 (Alliance of European National Movements,AEFM)里具有观察员 身份。这个欧洲极右党派联盟的成员包括:英国国家 党、匈牙利纳粹政党“更好的匈牙利运动”(Jobbik)、 法国的国民阵线等。 【译注2】 据悉,斯沃博达党在2010年拥有1万5千名党员。 2012年国会选举, 该党整体得票率10.4%。 它的票源大 部 分 集中 在乌克 兰 西部 ,在部 分 地区 得票率 达 到 40%(相比之下,在乌克兰东部只得1%)。 10.4% 远 高 于 希 腊 新 纳 粹 金 色 黎 明 党 (Golden Dawn)的得票率6.9%,斯沃博达党现有36名国会议员。 选举后,它正式与季莫申科的祖国党和UDAR结成三方 反对党联盟。 这些反对党领导着 “亲欧盟示威” , 三方联盟将斯 沃博达党的角色正常化。斯沃博达党获得的远不止一 个“平台” ,这个政治暴发户的地位相当优越。作为联 盟的一部分,在三党领导签署的行动呼吁上有该党的 大名。在反对派与政府的谈判里,斯沃博达党党魁提 雅尼博克 (Tiahnybok) 与另两个反对党领袖的地位相 当。媒体广泛称他为“民族主义”领导。 在这种情况下,抗议活动接纳法西斯分子,也许 就不那么令人震惊了。 法西斯准军事组织 斯沃博达党的有利地位使它也能为其他法西斯团 体提供掩护,包括乌克兰国民议会―乌克兰人民自卫 (Ukrainian National Assembly Ukrainian People's Self-Defense,以下简称UNA-UNSO),它实 质上是个纳粹准军事组织【译注3】 ; 还有死忠的法西斯组 织“右派地带” (Right Sector)( 译校者注: Sector 这里的意思有军事管制区域或地带的意思,也有译为 “右翼军”的)。 【译注4】 示威活动中可以见到红黑各半的旗帜。 可悲的是, 这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旗帜,而是二战期间“乌克兰起 义军”(Ukrainian Insurgent Army)的军旗。所谓的 “起义军”是班杰拉(Stepan Bandera)领导的乌克兰 民族主义组织(OUN-B)的军事武装, 一开始就与德国纳 粹结盟,德军在一些部队中组建乌克兰营,为“起义 军”训练士兵。乌克兰起义军军旗乌克兰局势发展的关键是,法西斯组织领导了大 多数激烈的武装抗争活动, 这为他们赢得更多的支持。 斯沃博达党和其他法西斯分子占领基辅市政府 后,以此作为基地,训练带着头盔的战士。从照片中 可以看到,当时市政府内外的情况。法西斯分子带领 这些“自卫”队设立街垒,以燃烧瓶与警察作战;无 疑,也会把准军事冲突和街头战斗中产生的“精英” 带入党内。 1月在Hrushevskoho大街与警察的冲突中, 有三个 示威者死亡,其中,Roman Senyk的死讯就是由斯沃博 达党的一个国会议员公布的。 第二个死亡的示威者 Mikhail Zhiznevsky ,是 UNA-UNSO的成员。该组织为他举行一次完全是准军事 色彩的丧礼。 他的遗体上盖着鲜明的红底黑十字党旗, 成员抬着仍未合盖的棺木在 “亲欧盟示威” 现场游行, 竟没有人对此感到诧异或惊讶。第三个死者则是亚美 尼亚的民族主义分子。乌克兰法西斯准军事组织UNA-UNSO,为死亡成员举行葬礼及游行,遗体上盖着红底黑十 字党旗 就这样,示威运动不只是接纳法西斯团体,而且 示威者视他们为最勇敢的和最能战斗的“活跃分子” , 法西斯分子得到广泛的尊重和欣赏。斯沃博达党和其 他法西斯团体, 能够利用这种突出角色招揽更多新兵, 建立他们的组织和增强影响力。 结论 现实情况是,人们对经济贫困的不满、对贪污的 痛恨和对政府的愤怒,成为很多人参与这场抗议运动 的动机。但这不会使运动带有进步意义;也不会因为 抗议采用的形式,包括占领广场、政府建筑物,以及 与警察战斗,而变得有进步意义。 当这里没有左翼或工人阶级来响应紧缩政策或政 治腐败问题,人们的愤怒或不满会被引导到一个非常 不同的方向, 其他的力量得以在这个空隙中茁壮成长。【译注6】无论“亲欧盟示威”发生什么,有一件事是清楚 的:法西斯分子将以更强大、更自信、根基更深的姿 态出现。 注释 【1】西方主流媒体对协议有关“自由贸易”部分,多 只报导欧盟给予的经济援助。其实,这“自由贸易” 协议中还规定乌克兰政府要降低对农产品的补贴,同 时加强欧盟对乌克兰的农产品倾销。农业及矿业是乌 克兰提供就业的两大主要部门, “自由贸易” 协议将严 重打击乌克兰农业,并造成与涉农部门的大量工人失 业。 另外,欧盟给予乌克兰的经济援助,金额虽然多于莫 斯科,但不是实时性援助,帮不了已深陷主权债务危 机的乌克兰。所以,当乌克兰面对俄罗斯提供实时性 贷款的利诱,会急转向莫斯科那边。 莫斯科时报的一篇报导立场或许过于亲俄,但某些观 点及数据仍值得参考,请点击链接。 【2】国民阵线自玛琳?勒庞Marine Le Pen接手后, 着意改变过往极右形象,2010年退出AEFM,改走中间 路线,但骨子里是否真的改变,令人怀疑。可参考译 者以前的一篇文章《与孔诰烽〈是极右崛起,还是左 派不争气?谈法国大选〉文章之商榷》 。 【 3 】乌克兰国民议会―乌克兰人民自决 (UNA-UNSO) 这个法西斯政党,顾名思义,由两部分组成。UNA是政 治组织,UNSO是准军事组织。前者在1990年成立,后 者在1991年成立,两者其后合并。其成员主要是前苏 联年代参与过阿富汗战争的退伍军人。 将UNSO形容为乌克兰沙文主义的准军事组织,也不为 过。自乌克兰1991年独立后,他们除帮助政府镇压乌 克兰境内少数族群的分离活动外 (1992年境内克里米 亚自治共和国的战事 ),其足迹还遍及前苏联其他地 区,包括1992年协助摩尔多瓦境内的乌克兰少数族群 与政府交战,1993年协助格鲁吉亚政府与境内亲俄的 阿布哈兹人打内战,1995年协助车臣叛军与俄罗斯的 战事等等。 UNA-UNSO 与 德 国 新 纳 粹 党 (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 of Germany)关系密切。 【4】 “右派地带”(Right Sector)是2013年11月才成 立的乌克兰法西斯组织。它由数个极右小团体合并而 成, 成员主要是青年。 该组织虽然参与 “亲欧盟示威” , 成员也是街垒巷战的骨干斗士,但他们与其他法西斯 团体(尤其是斯沃博达党)的立场有巨大分歧,即反对 与欧盟签署协议及加入欧盟。他们组织尊崇的人物, 是二战时期与纳粹德军串通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班杰 拉(Stepan Bandera)。 【5】班杰拉(Stepan Bandera)(日―1959 年10月15日),西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及组织(OUN)的 领导人之一,该组织于1940年分裂成两派,班杰拉领 导激进派(OUN-B)。1941年6月底,纳粹德军入侵乌克 兰数天后,班杰拉的激进派在西部城市利沃夫宣布成 立“乌克兰国” 。 班杰拉在乌克兰近代历史上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原 因是他曾与纳粹德军合作的不光采历史。他的部队接 受纳粹德国的资金援助及军事训练,但他与纳粹德国 的关系,却时好时坏。他的部队1943年参与西部城市 沃里尼亚(Volhynia)对波兰人的大屠杀。虽然没能找 到他直接下令屠杀的证据,但他也须负上不可推卸的 责任。二战末期,纳粹德国释放班杰拉,希望利用他 及其党羽,牵制苏联红军解放乌克兰的大进攻。 2010年,靠“橙色革命”上台的亲西方前总统尤申科 (Yushchenko)追授班杰拉“乌克兰英雄”称号,引起 乌国内极大反响,并受到多国谴责,其后亚努科维奇 政府撤销此追授决定。 班德拉于1959年,在西德被苏联特工暗杀。 【6】 乌克兰一些左翼团体尝试介入这场运动, 到示威 现场派发传单,提出自己的要求,但力量十分微弱, 还被法西斯分子驱赶和殴打,无法产生任何影响。为 什么乌克兰(尤其在西部及中部)的左翼境况如斯?这 是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www.guancha.cn/Tash-Shifrin/_209912_s.shtml 原标题:抗议运动与法西斯――英国杂志编辑深度解析乌克兰局势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冲出山谷的纳粹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