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听人人听懂金刚经百度云很不舒服!那个人像分解似的 还有手痛

查看: 254|回复: 24
家里的冤亲债主(无形众生)什么时候离开?
占事:家里的冤亲债主(无形众生)什么时候离开?已经好几年了,各种办法都想了,都只是一时有用,解决不了根本。不是幻觉,是真事,家里都想了各种办法了,各种请神婆寺庙做法事
这是第一卦:
性别:女 公历起卦时间:日6时7分 (手工指定)
农历:丁酉年正月廿七日卯时
立春:日23时49分
惊蛰:日17时36分
干支:丁酉年 壬寅月 辛巳日 辛卯时  (日空:申酉)
神煞:驿马-亥 桃花-午 日禄-酉 贵人-寅,午
          兑宫:泽山咸         兑宫:泽山咸    
六神  伏神   本    卦         变    卦
腾蛇       父母丁未土 ▅▅ ▅▅ 应    父母丁未土 ▅▅ ▅▅ 应
勾陈       兄弟丁酉金 ▅▅▅▅▅      兄弟丁酉金 ▅▅▅▅▅  
朱雀       子孙丁亥水 ▅▅▅▅▅      子孙丁亥水 ▅▅▅▅▅  
青龙       兄弟丙申金 ▅▅▅▅▅ 世    兄弟丙申金 ▅▅▅▅▅ 世
玄武 妻财丁卯木 官鬼丙午火 ▅▅ ▅▅      官鬼丙午火 ▅▅ ▅▅  
白虎       父母丙辰土 ▅▅ ▅▅      父母丙辰土 ▅▅ ▅▅
这是第二卦:
性别:女 占卜:家人什么时候才相信我真的被无形众生跟了?
公历起卦时间:日17时54分 (手工指定)
农历:丁酉年五月十八日酉时
芒种:日19时57分
小暑:日06时21分
干支:丁酉年 丙午月 庚午日 乙酉时  (日空:戌亥)
神煞:驿马-申 桃花-卯 日禄-申 贵人-丑,未
          艮宫:风山渐 (归魂)     乾宫:风地观    
六神  伏神   本    卦         变    卦
腾蛇       官鬼辛卯木 ▅▅▅▅▅ 应    官鬼辛卯木 ▅▅▅▅▅  
勾陈 妻财丙子水 父母辛巳火 ▅▅▅▅▅      父母辛巳火 ▅▅▅▅▅  
朱雀       兄弟辛未土 ▅▅ ▅▅      兄弟辛未土 ▅▅ ▅▅ 世
青龙       子孙丙申金 ▅▅▅▅▅ 世 ○→ 官鬼乙卯木 ▅▅ ▅▅  
玄武       父母丙午火 ▅▅ ▅▅      父母乙巳火 ▅▅ ▅▅  
白虎       兄弟丙辰土 ▅▅ ▅▅      兄弟乙未土 ▅▅ ▅▅ 应
戍月或明年冤亲债主能离开,象是两口子鬼跟着你
是两口子,师傅怎么看出来的?&
请教您怎么看出来的?卦主在私信反馈也是两口子鬼&
壬水长流 发表于
17:13&&戍月或明年冤亲债主能离开,象是两口子鬼跟着你
请教您怎么看出来的?卦主在私信反馈也是两口子鬼
回易友,泽山咸,艮卦就是坟暮之象,又二爻为宅爻,官鬼午火居之,又临玄武,故是宅内有鬼可确定,妻财卯木又伏于二爻官午火,故是两口子鬼做崇。&
请问您属相是什么?是手工铜钱摇卦吗?
我属蛇,是手工摇的一元硬币&
请问您属相是什么?是手工铜钱摇卦吗?
我属蛇,是手工摇的一元硬币
戍月或明年冤亲债主能离开,象是两口子鬼跟着你
是两口子,师傅怎么看出来的?
先吃饭,一会再研究鬼怪,人气不旺,大师们都对鬼怪不感兴趣,嘿嘿
小隐于山 发表于
请教您怎么看出来的?卦主在私信反馈也是两口子鬼
回易友,泽山咸,艮卦就是坟暮之象,又二爻为宅爻,官鬼午火居之,又临玄武,故是宅内有鬼可确定,妻财卯木又伏于二爻官午火,故是两口子鬼做崇。
谢谢老师了,俺再好好琢磨琢磨&
我的观点,不是两口子,鬼还有结伴而来的??
壬水长流 发表于
17:40&&回易友,泽山咸,艮卦就是坟暮之象,又二爻为宅爻,官鬼午火居之,又临玄武,故是宅内有鬼可确定,妻财卯 ...
谢谢老师了,俺再好好琢磨琢磨
题外话,我是对鬼怪深信不疑,我曾深夜在山区开车,听录好的鬼故事,忽然手机自动停止播音,然后迅速手机自己啪啪啪拍起照来,拍了有十几张,只有一张有图型象个肿胖的手但只有4个手指,其余的照片都是黑的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鬼见我听鬼故事,给我闹哩
我这几年被两位老人跟的故事都可以拍一部电影了&
题外话,我是对鬼怪深信不疑,我曾深夜在山区开车,听录好的鬼故事,忽然手机自动停止播音,然后迅速手机自 ...
我这几年被两位老人跟的故事都可以拍一部电影了
这位仁兄,能否详细讲讲&
annaplus 发表于
我这几年被两位老人跟的故事都可以拍一部电影了
这位仁兄,能否详细讲讲
有些长,但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11年去某城市考研,让我母亲提前租房,我去看房时,感觉房子阴气很重,就不想租,但我母亲非要租,她觉得找房不容易,就租下来了。
  租好后,我怎么都不敢住,总觉得房里有鬼&
这位仁兄,能否详细讲讲
有些长,但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 &11年去某城市考研,让我母亲提前租房,我去看房时,感觉房子阴气很重,就不想租,但我母亲非要租,她觉得找房不容易,就租下来了。
  租好后,我怎么都不敢住,总觉得房里有鬼,后来合租女孩来了,才敢住下来。到了中元节那一天晚上12点时,那女孩11点就睡了,她住单人床,我住双人床(肯定是房东父母生前睡的),我一躺下就听到有个中年女人哭了一下,我当时以为是外面的声音没当回事,就继续睡了,天刚亮的时候,我听到我旁边有个老男人早上起来打哈欠的声音,我当时太累了继续睡,早上8点起来后,感觉头特别沉,整个一晚上也都是噩梦,那女孩说她也没睡好,我坚持不下去就又睡了,从9点睡到下午2点。起来后,我给我爸打电话,我爸说那屋有问题,我马上就搬走了。
  搬走之后,睡眠就一直不好,怎么调都调不好。一直以为是自己之前老玩电脑导致的,隔了多半年之后,忽然想到可能11年7月不干净房子导致的,我就去寺庙写了个超度冤亲债主的文书。两天后,晚上梦到我奶奶(几年前病逝了)说让我看我之前那房子两人有没有怨气。
& &当时周围人出主意说让我去给他们烧个纸,道个歉,以后不要来打扰我了。我就在他们单元门口烧纸,但怎么烧都烧不着,我就不管了,回我后来租的房子,一上2楼,就听到离我几步台阶有中年女人哭的声音,跟我11年听到的声音一模一样!我就在门口用打火机烧了好几圈才敢进屋。
& &过了几天晚上快睡着时,听到有个老男人跟我说让我去15号楼2单元206的某个衣柜抽屉里拿一叠文件,当时就吓醒了,那不是我11年住的房子的楼上么,那房子是15号楼2单元105。第二天我去就那门口看了下,一看到那门,我就吓傻了,15号楼2单元206的门是用长条四四方方的木棍封起来的,一点缝隙都没有,门口还挂了个桃木镜,我就赶紧下楼跑了。
& &我给我妈说了,我和我妈一起去那家门口烧了纸,让他们不要再跟着我了,第二天晚上一躺下一闭眼,就看到有个中年女人也躺着看着我,第三天晚上刚关灯,中年女人跟我说:“我们以后再也不打扰你了”。
  后来听说这两位老人,女的在房东十几岁的时候就不在了,男的是在房东20岁出头时在郊区骑车旅游撞车不在的。
& &13年时,有天晚上睡觉时感觉有人连被子和我一起抱起来,搬着我走了一段路,然后我就看到这两位的脸,还有另外三张特别苍白的脸,这个中年女人就对其他鬼说“我的死就是她造成的”,我说“你凭什么说是我造成的,我要找人评理”,我就被搬到一个黄色布盖的台子那,看到台子后面有一个人(只能看到腿),然后我就忽然醒了,赶紧把灯打开。
& &13年后半年我和我妈吵架,说我妈给我租了个有鬼的房子,当天中午在家,就听到老男人像看笑话一样的叹气,还叹了好几口气,有天晚上怎么都睡不着,我就拿着刀在空气里砍了几下,然后听到那个男的说了一声“该”。
& &去年有天早上我半醒半睡间,看到有个黑影在衣柜上写了红色的字,我鼓起勇气睁开眼看,又没了。
& &去年3月在佛教论坛上求助,师兄们都建议诵经,我就开始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和《金刚经》,有天早上我的手机闹铃有问题没响,然后忽然醒了,看到一个绿色的人形穿过门走进来,我吓得赶紧闭上眼睛,然后立马有意识“起床了起床了”,过了小会才敢睁开眼睛。
& &我去年闹的最厉害的时候,有以下情况:
& &1、睡眠越来越差,经常一晚上都睡不着,喝了睡眠保健药也没有任何效果;
& &2、每天都有窜脉的现象,尤其晚上最严重,整个一晚上多半都有窜脉现象,这是我以前根本就没有的现象;
& &3、念经时有时候口音就变成湖南话;
& &4、有天刚念完经,就看到一个框子里有一张脸,特别苍白,表情特别痛苦,貌似是求我念经超度他;
& &5、有一天晚上梦到我看到了菩萨像,在梦中我特别害怕,我妈在菩萨像旁边说“谁让你念经的”,然后我就醒了;
& &6、有一天下午睡觉时候,我梦到有位众生要欺负我,我拼命拒绝,众生也说好,扭头看到旁边躺了一个白色毛线条的人,然后看到菩萨的头像,我就醒了;
& &7、有一天刚躺床上,刚闭上眼就“看到”有个金色的人像走进来,一睁眼又没了;
& &8、中元节那天早上梦到有众生说“你不是要给功德吗”,连说了三遍,然后我就惊醒了;
& &9、有天早上快睡着时候,忽然听到有众生说“我们用你”,然后我就醒了。
谢谢分享亲身径历,祝你早日摆脱他们的纠缠,&
第一卦看,你确实备受煎熬,第二卦看阳历8月暂时驱除,但还是会回来。两卦世值青龙,因喜事而得?我对你的八字有点兴趣,不方便就算了。
他们还会回来?那最终什么时候走?
不是喜事,是考研的时候租房子遇到的,他们就是房东的父母
八字真的不太好发,不好意思&
第一卦看,你确实备受煎熬,第二卦看阳历8月暂时驱除,但还是会回来。两卦世值青龙,因喜事而得?我对你的 ...
他们还会回来?那最终什么时候走?
不是喜事,是考研的时候租房子遇到的,他们就是房东的父母
八字真的不太好发,不好意思
你应该懂,六爻看近期事,看远期就没有八字方便准确。你应该大运不好,过了霉运就好了。如果欠了债就还,心正鬼自销。&
annaplus 发表于
有些长,但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 &11年去某城市考研,让我母亲提前租房,我去看房时,感觉房子阴气很重 ...
谢谢分享亲身径历,祝你早日摆脱他们的纠缠,
他们还会回来?那最终什么时候走?
不是喜事,是考研的时候租房子遇到的,他们就是房东的父母
八字真的 ...
你应该懂,六爻看近期事,看远期就没有八字方便准确。你应该大运不好,过了霉运就好了。如果欠了债就还,心正鬼自销。
建议接触了解下基督教,圣经里耶稣基督是驱鬼的神。
你可以发下八字让上面的易兄看看嘛,又不会掉块肉。想不到楼主还挺迷信,呵呵
这个真的不太方便&
Powered by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随缘-扫码打赏
责任编辑:弟子问佛
文章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
华藏头条号
&&加载评论内容,请稍等......《金刚经》原文、译文、注释及解说
编者:般若心副教授即清校居士(也是新浪博客名和微信公共号昵称)
&请搜索微信号:“佛教与金刚经”(微信公共平台昵称)微信公共平台号“fjyjgj”或“般若心副教授即清校居士”
(微信公共平台昵称)微信公共平台号“brxq1209” ,最后再点击“关注”,加入此公共平台。
(将此文转起来,转给您朋友或朋友圈。您定有福德!送他人福德,福自来!)
《金刚经》原文、译文、注释及解说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般若》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陀这样说的:
那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随侍左右。
有一天,已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佛陀穿上袈裟,拿着饭钵,带领着弟子们走进舍卫城去乞食。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后,回到给孤独园中。吃过饭后,佛陀将衣、钵收拾好,洗净了双足,铺好座位便盘腿静坐。
①本分是叙述此经启建缘由,祗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发起这个法会的主因,是如来在穿衣吃饭处,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众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
这次法会的因由就是已具备了六种成就:一、大众对佛法的信心已建立——信成就;二、大众都已具备听闻佛法的资粮——闻成就;三、讲说的时机也最为确当——时成就;四、讲经的处所是非常的适合——处成就;五、说法主佛陀正欢喜宣讲——主成就;六、听众都全部集合到齐——众成就。
②如是我闻:为经之开头语。佛陀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阐述其一生所说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佛陀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众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佛陀的言行。
③舍卫国:本为北憍(jiao)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故以都城代称。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④祗树给孤独园:指祗陀太子布施树林,给孤独长者布施黄金买园,共立精舍,请佛陀及比丘僧众在此办道修行。
⑤比丘: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上乞诸佛之法,以养慧命;下乞众生之食,以滋色身。二、破恶,出家能破烦恼恶法。三、怖魔,出家趣向光明正道,能令邪魔怖畏。
⑥千二百五十人:即常追随在佛陀左右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他们分别是:佛陀度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叶、伽耶(ye)迦叶、那提迦叶及其随众等一千人;又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更度耶舍长者之子共五十人,计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最初修持外道法门,但徒劳无功,不能解脱,直到遇见佛陀,才证得圣果。为了报答佛恩,便发愿常相随侍佛陀左右,帮忙佛陀弘法利生,也是佛门中所谓的
“常随众”。
⑦世尊: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贵者。如来的十号,即一、如来,如如不动,而来人间度化众生;二、应供,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三、正遍知,正确遍知诸法之理;四、明行足,神通广大;五、善逝,犹言“好去”,即入无余涅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六、世间解,一切有情、非有情事相无不了解;七、无上士,在一切众生中,佛为至上,再没有比他更高的;八、调御丈夫,善于教化、调顺众生;九、天人师,人、天的导师;十、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⑧乞食:又作分卫、托钵、行乞等,系十二头陀行之一。其原始意义有二,即一、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田的机会。
⑨次第乞:指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不拣净秽,不受别请,挨户次第依序行乞。托钵不超过七家,以乞满一钵为准。若乞不满钵,亦须归去,不可超过规定的时间。
清校解说1:
“祗树给孤独园”是一个非常华丽的庄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黄金铺满此园地面,从祗陀太子那里买来,布施给佛祖讲经说法的道场。此园中的树是太子布施的,故名为祗树给孤独园。
此段经文讲述了佛采用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给子弟们揭示了“六度”修行法门。
“乞食”教化众生布施,将福田送至众生家门口。
“着衣持钵”为持戒。
“敷座而坐”为禅定。
“次第乞食”教众比丘忍辱,不分贫贱富贵。
“整理衣钵,洗足”为精进。
佛陀在快涅槃时,告诉众子弟,“以戒为师”,让佛法永住人间,广度众生。
只有“以戒为师”才能实现“由戒生定,由定得慧”,福慧俱足圆满的修行。
此经是给上乘者讲的,当时听讲的子弟们均已持戒,故佛在此经中,无须再详细告诉子弟们持戒的内容了。决不因此经中佛没有讲具体的持戒内容,学佛就不持戒。相反持戒是六度修行的第一重要法门。
居士们所持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居士们可以吃事前已杀好的肉,但不能亲自杀生、也不能指示他人为自己杀生。
不偷盗包含不做一切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仅仅是不偷他人财物等。
&&&不邪淫指不能有与其它众人的淫乱行为。
&&&不妄语指不能妄语说自己已成佛或菩萨,在人前与人后不讲一切不利于团结周围人不利于欢喜的话语,用欢喜心开导度化众人。
不喝酒不吸毒(最好也不吸烟)。
众生恶习难改需要精进、持之以恒的数年坚持才能改变。
禅定是通过静坐冥思,专注纯明境界,一心不乱,让心变得纯净明洁,不生虚妄。进一步去体会无上般若的本体。
般若是指成佛的大智慧,是佛教学说的完整教义及修行法门。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以右膝跪地,双手合掌,虔诚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世间希有的佛陀!佛陀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佛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佛陀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你们现在细心静听,我为你们解说,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应该如下所说,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
“是的,佛陀!我们大家都乐意听闻。”
①本分是叙述般若本体的妙用,原是不假他求,只在平常生活里面,弟子跟随在佛陀身边数十年,一向不知佛陀的动静去来,穿衣吃饭处,所含的般若妙趣,只道与众生一般。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是今般若会上的当机者,慧眼识破佛陀在生活中所含的般若妙趣,乃代表大众,恭请佛陀说法。从须菩提所发问的“如何使菩提心常住不退”、“如何降伏妄念之心”,掘开了金刚般若的法源,使一切世间无量的众生,同沾佛法的甘露,得大解脱。
②长老:指出家憎众中,受戒年岁久、所证果位高、有智慧威德修行者之奠称。
③须菩提:舍卫国鸠罗长者之子,是佛十大弟子之中最善解空理,被誉为解空第一。他初生之时,家中所有的财宝,都忽然不见。即请相师回来卜卦。相师说:“这是一个很可喜的事,贵子初生,室中财宝一切皆空,象征其为解空第一人,故取名‘空生’,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将来是不会为世间上名闻利养所束缚,亦名‘善吉’。”传说他是青龙陀佛,倒驾慈航,为辅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而示现于娑婆世界。
④偏袒右肩:印度人所着衣物,系遍覆全身,到礼佛时才袒露右肩,一方面表示须菩提有意示现权教,所以有随后“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发问。
⑤右膝着地:右是正道,左为邪道,显示劝请正法去邪从实,应依谦卑之礼。膝象征般若智,地象征实相;右膝看地,正表示般若与实相互相应合。
⑥合掌:表示恭敬之意,有合权实之掌,而应中道之行的意思。双掌合一,以表方便权巧与实相究竞是一而不二,大小乘皆可融通。叉十指表十法界,合十,表合十法界存于一心之中——事理一如,权实圆融。
⑦希有:赞佛之辞,有四种含意:一、时希有,指讲此经之时,众缘成熟,机会难遇;二、处希有,讲此经的地方,甚为难得;三、德希有,佛陀三觉圆,万德具,能在此说法,实是希有;四、事希有,另一方面,须菩提自乙能向此穿衣吃饭处,讨得个中消息,也是从来不知,今日方悟,真可说是希有。
⑧菩萨:音译菩提萨埵,华语旧译为“觉有情”,新译为“大道心众生”。指唯有大觉悟的众生能发无量大愿,上求无上菩提,下而利益众生;修诸波罗蜜行,将来要入佛果位,众生多有情欲,而不能觉醒,唯菩萨在众生之中,自能觉悟而不染,又能化导众生而令觉之。
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语无上正等正觉,即指真心而言,此心包含太虚,至高无上,故云无上;由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识,此心依正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
清校解说2: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此经倡导在世俗的红尘中直接修行(即人间佛教),红尘是最方便的修行场所。防止众生误入“偏执”有所“住”的歧途,此经又是到红尘中去修行实践的守则,即佛法。此法具体为六度修行之法门。许多人因奉持此经而悟通。若有佛缘出资印刷流通此书者,如同古代书写经书的法师,可得很大功德和福德。
即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念方法而修行“六度”法门,就是“云何应住
”“即如是住”的涵义。在此经的全文讲解中,不难发现佛祖阐明了此观点。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对所有一切众生,不同生命形态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身、无色身;有心思想念的、无心思想念的、不是有想不是无想的众生等,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了断一切苦报、烦恼,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之地。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其实并不见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
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对待分别,以为有个我能化度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①本分是大乘的心要,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心,不拣择优劣亲疏,一切众生皆度;二、最胜心,使众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入无余涅槃;三、无对待心,视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四、无颠倒心,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
②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必须具备七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
③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四生,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一、卵生,由卵壳出生者,如蛇、鸟、鸡、鸭等;二、胎生,从母胎而出生者,如人、牛、马、羊等;三、湿生,即由粪聚、渠道、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蚊、蚋、蛆,以至于水中极细虫等;四、化生,无所托而忽有者,如诸天、地狱、中阴。
④有色、无色:从有没有物质形体来说,众生可分为:一、有色,即有物质形体的众生,也包括欲界六道众生及色界四禅天;二、无色,没有男女之欲与物质形体者,如无色界的四空天。
⑤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系依情识之有无,而将众生所居分为三类。一、有想,即于空无边处起空想,于识无边处起识想之意;二、无想,即于无所有处离少想之意;三、非有想非无想,则为有顶所摄。此系将三种有情众生,配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等无色界之四处。
⑥无余涅槃:涅槃,译为灭度、寂灭等。可分为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指人人本具的佛性,恒常清净而不染;二、有余依涅槃:小乘圣者虽已证入涅槃,不受后有,但仍有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存在,名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比有余依涅槃更进一步,连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皆已灰灭,到达不生不死的境界;四、无住处涅槃,大乘菩萨以智慧力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不住生死,但菩萨悲愿无尽,常于娑婆世界中救度众生,名无住处涅槃。
⑦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执着我为能度者,为真实的个体存在;人相,执着彼为我所度者,以他人为和我对立之存在;众生相,所度既非一人,各各善根又不一致,于是处处分别之,如阶级、种族等分别;即是执着众生相;寿者相,执着我、人、众生等诸事物为真实不虚、持续不坏,可以传之长久。这四相实际上都是由一个“我相”所开展出来,所以,佛教特别注重破除“我执”。
清校解说3:
“无余湿槃”是大乘的涅槃,四种惑全部断尽,惑就是烦恼。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全部断尽,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了脱再没有余业。“涅槃”是“圆满寂灭”即圆寂。
我要发菩萨心去度众生,能度众生的这个相为我相。对着我相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个人,度了两个人,这个人是被度的相。众生相为差别相,众生根相不一,度法各异,有种种法的差别相,叫众生相。寿者相是凡夫执著的寿命的命根相。
佛不住相,即亦“实无众生而灭度之”,可谓般若智慧的本质是然。
佛决不接受众生烧香许愿的“贿赂”,不可能在众生不修行“六度”法门的情况下,走个“后门”就让其成佛。
只有众生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念方法,去修持“六度”法门,获得功德福德同时具足圆满方可成佛。“佛实无一众生而灭度之”。这就是求佛不如求已啊!佛只告诉了我们众生成佛的六度修行方法。修行的路还得靠众生自己一步步的走。
具体如何修行呢?禅定虽然是渐修但离不开顿悟,否则很难完成质的飞跃。渐修是顿悟的基础,是量变。顿悟需要渐修的积累和支持。即使顿悟了也似然要坚持渐修。因为即是佛理通达了,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也就不得真正得道。
而佛法也离不开顿悟,顿悟是修行的结果,若无顿悟,即使离成佛只有一米之遥,与成佛十万八千里的境界是一样的。
但无论渐修还是顿悟,都不要执着于表象。否则是“刻舟求剑”,离佛法真理越来越远了。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再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着,以此无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众生。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该如是修行无相布施。这是什么缘故?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再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不可思量的,佛陀!”
“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不可思量的,佛陀!”
“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着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着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①本分在叙述“妙行无住”,就是说,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对诸法产生虚妄分别;若不住相,就不为妄境所动;不为妄境所动,则不生不灭,清净本然之体迥然独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正的奥妙之行。不着相布施,也就是菩萨在行布施时,了达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轮体空,即无能施之心,不分别受施之人,不见有所施之物,当然布施后不存求报的念头。能不着相布施,因施与性空契理,性空无量无边施福亦无量无边。
②布施:布,普也;施,舍也。菩萨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一义,即可收摄其它五度:一、财施,即是六度中之布施度,施以物资他生也,小至一钱一物,大至国城妻子。二、无畏施,可摄“持戒、忍辱”
二度。无畏之故,任何恶魔不能破他的戒体;无畏之故,一切凌辱皆能忍受;无畏之故,能精进勇猛地修行正法。三、法施,可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又佛因地修行,于诸善业精进不懈;说法之前,必先入禅定,以般若智慧观察听法大众之根性,然后应机说法。
③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又名六处、六境。一、色,如黑白方圆等,为眼根所对、眼识所缘的境;二、声,一切声、音、乐,为耳根所对、耳识所缘的境;三、香,一切物品乃至男女身体所有之气息,为鼻根所对、鼻识所缘的境;四、味,饮食佳肴美味和辛辣等味,为舌根所对、舌识所缘的境;五、触,冷暖寒热及硬软细滑等感觉,为身根所对、身识所缘的境;六、法,即是识心所想及的心法,为意根所对、意识所缘的境,如回忆往事或憧憬未来。
④虚空:有周遍、不动、无尽、永恒等四义。
⑤四维:即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清校解说4:
“住”者,就是执著。对一切法都不应执著。应先破我执后,破法执,这就是离法执。
对一切法无所住,都不应执著。真心才能安住。同四维上下十方虚空不可思议一样。
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身布施三种。
财布施属于色尘;法布施属于色、声、香味、触法的法尘,众生遭了灾难去救为身布施。
布施包含六度,六度包括万行。
“住”是安住真心,并不是跑到深山老林住山洞,远离人群,那怎能磨炼,怎能行布施呢?
依世尊言教,无住行布施,不住诸相,真心没有走动。此乃才是安住真心的妙方。
做一切善事不应有目的,不应有企图心。这就不住相了,不住法了,功德无量无边。
不住相布施是福慧双修,“不住相”是修慧,“布施”是修福。
修行是指通过做善事和善待他人,而获得的福报。而六度中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通过布施来利益众生。
能在红尘中救度众生,不迷失、就是大智慧。福慧双修才是成佛的大道。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吗?”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为什么?因为佛陀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实法身,等如虚空,无所不在。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亲见佛陀不生不灭的法身。”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虚妄不实的。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
①本分在叙述,若能了达凡是所有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种种相,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会遇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求其实了不可得,那么当体即契无相之理,就可见到无相的法身如来。
清校解说5:
法身佛是有的,但是要远离应化身佛的相,要远离报身佛的相,一切不执著,才能征得法身如来。
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应化身佛,是应凡夫二乘之机示现出来的。是有生灭无常之相,供养应化身佛不能著相,不能见此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报身佛之相也不得相见,报身佛相是在无量劫修无漏因所修成的功德,应十地菩萨之机、等觉菩萨之求而显示。
以诸相皆为非相,修成佛果则见到法身如来。
古代有个大师刀砍火烧庙里木雕的佛像,就是不让众生住此“假相”上去了。可见其用心多么良苦。
不错,一般而言在庙里对佛像我们一定要尊重,那真是虔诚的尊重。每次磕头、烧香、顶礼膜拜,只能得点福报,但也要这样做。要为后世求福报。
但不要有企图、所求的欲妄心了。上辈子无修福德、再求也无用。只将其当成心灵升华的一次陶冶情操罢了;当成一次能了解佛法的难得机会就是了;当成与佛结缘的一次机遇而已。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又问道:“佛陀!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实信之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曾经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植诸善根,其实他们已于多生劫来,奉事堵佛,种诸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间生起清净信心的人,须菩提!如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些善根众生,是会得到无限福德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着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着无为的空寂法相。也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着,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众生执着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着。若又执着无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证得,不能与空理相契,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登岸,不可背负不舍。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着于法,至于那偏执于非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①本分在叙述显真空第一谛,说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方为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谓实信者,是必须由智慧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然后才圆满了彻第一谛,所以是希有难得的。
言说章句:专指“修行要无修,证悟要无证,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的真理。
信:必须具备信实、信德、信能三条件。
后五百岁:《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此“后五百岁”,即指第五个“五百岁”。从佛陀涅槃之后算起:第一个五百年,特征是“解脱坚固”,即是证悟解脱的人多;第二个五百年,特征是“禅定坚固”,即是认真修行的人多;第三个五百年,特征是“多闻坚固”,多闻的人多,真修真学的人少;第四个五百年,特征是
“塔寺坚固”,即是塔寺很多;第五个五百年,特征是“斗争坚固”,即是是非纷争非常多。
第一与第二个五百年合起来是
“正法时期”,一千年;第三与第四个五百年合起来是
“像法时期”,一干年;第五个五百年又叫“末法初期”,也就是我们二十世纪所处的时期,距佛涅槃有二千年,是属于“末法时期”一万年中的最初五百年。
⑤持戒修福:持戒是持守戒律,修福则指布施功德。一般说来,在家众以布施修福为主。佛教制定戒律,消极的意义在防非止恶,积极的意义则在自度度人,成就菩提道业。
⑥善根:“根”,有生长之义。善根即是可生众善之根。若依相宗而言,无
“贪瞋痴”三毒,即为善根。若依本经,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乃是万善之根。
⑦净信:即是
“不起有为见,不作无为解,真俗一切捐,圣凡悉平等”,相信自身中有本来的佛性,没有染污,与诸佛是平等无二的。
⑧法相、非法相:“法相”,通常指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为实有,是一种
“有病”;“非法相”,指执着诸法皆空,是一种 “空病”。但在此处 “法相”则专指执着般若波罗蜜法为实有不变的有为法,也是属于一种
“有病”;“非法相”专指外道执着诸法皆无、涅槃亦无 “断灭空见”。
⑨筏喻:筏是用竹子或木头作成的小舟,以比喻佛法能将吾人从生死的此岸渡至涅彼岸。佛经中常以“筏喻法”来说明修道者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方便法门,只可视为渡筏,一登彼岸,即应放下,不应再拘泥执着。
清校解说6:
“持戒修福”能止恶生定、开启般若智慧,防误入空理之中。完成生定,由定得慧。
只要把三种即我相、法相、非法相,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远离,才能信心清净。
无住诸相、行六度万法。到了彼岸成了佛即此法也不要住了,要舍弃,同“上岸就弃筏”一样。但没有到彼岸没有成佛之前,六度法门还要修持,并一定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念修持。做任何善事无任何目的,无任何企图就是了。也不“住”法相。但仍依法而行持六度法门啊,切记!决不能没到彼岸就什么也空了,什么也不修行了,什么也丢掉了。这就又住到空上去了。这是决不可以的。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陀说法的义理,是没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为如来所说。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是可执着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①本分说明,凡夫之见,以为物可得,法可说,这均是一种执着。又有人以为法不可说得,但可以心得,这亦是一种无形的执着。即所谓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今云“无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无说”,是要破语言文字之障。若能得“无得”之得,才是真得;说“无说”之说,才是真说,以还现本来的清净自性。
贤圣: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只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在,但称三贤;“十地”菩萨,才谓之十圣。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共为七贤位,以声闻四果为圣位。
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非修造作为,非生灭变化,故名“无为”,即是非空非有之本来自性清净心。
清校解说7:
因每个人根基不同,应机而说法,无一定法。既然无定法可说,所以“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一切圣贤”就是大乘三贤十圣菩萨,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另外,佛所说之法,是证得的,不是佛本人发明创造的。又哪来的说法呢?
法既如此,何况非法、非非法。
恐有人执著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
变化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乎?一切圣贤均如此也。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结缘,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果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界有相的的福德,所以佛陀说福德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陀不过是随顺世俗,说七宝的布施,所获的福德是很多。”
“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此经,即使信受奉持此经,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又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法之母。因此,如果没有此经,也就没有十方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着,佛陀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
①本分叙述般若智慧,是三世诸佛之母,能出生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说:因诸佛由般若智,证真如之理,亦即先以般若为师,故说诸佛从此经生;又诸佛所证真如之理,起般若方便智,为众生说法,此经又为诸法之师,所以说,诸法从此经出。
②三千大千世界: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自色界之初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一个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③七宝:指七种珍贵的财宝,即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
④受持:指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⑤经中所提出的四句偈有多种说法,究竟是四句,古来议论很多。总之,这四句偈,不必太刻意去分别是哪四句,泛指经文中任何最小最短的偈子。
清校解说8:
福德的本性是无相的,也就是实相般若的本质,实相般若是智慧的理体,真理之体。
观照般若是智慧的智慧,有心所起的观想,启发出来的始觉智,照其本觉理是观照般若。
经书上的语言文字即为文字般若。
以上便是此经的三种般若。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由于佛没有著相的缘故。所谓真谛俗谛也。
俗谛相中有迷语、染净、凡圣之异,故说佛法从此经出,有个佛的相,有个菩提法的相。按真谛说,是离迷语、染净、凡圣之相、一切皆空,即非佛、即非非法。
此处又讲到了六度中“布施”的财布施修行法门。
要认可财布施福德很大,但无论多么大如三千大千世界之多的财宝布施,也永远不如法布施所得福德多。法布施就是给众生讲解此经。
法布施就是“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此经而修得的福德和功德。何况财布施只得福德,而法布施才能修得福德和功德俱足圆满。
因“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那就更应广为人说了。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
‘我已证得须陀洹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这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力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哪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尽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
“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况且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着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
“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
“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
“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着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叹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①本文叙述所谓“般若实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即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为喻,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②须陀恒:华语“入流”,声闻四果中之初果。有三种义:一、入流,谓初生死之瀑流也;三、预流,谓得预圣人之流也。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皆为向,已断尽为果。
③斯陀含:华语“一往来”,声闻第二果。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也。
④阿那含:华语“不来”或“不还”,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或不再还于欲界也。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断第七、八品思惑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
⑤阿罗汉:华语“无学”,声闻第四果。谓断尽三界烦恼,究竟真理无法可学。含有三义:一、杀贼,杀尽烦恼贼也;二、应供,谓道高德重,为世福田,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
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界、无色界入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为向,已断尽则具六神通,入无学位(前三果皆为有学位,尚须进趣修学也),所作已办(即断见、思惑之事已办),不受后有(未来的果报或后世的身心,曰后有),称为阿罗汉道。
⑥前三果,都叫作“果”,为什么到阿罗汉,不称为“果”而称作“道”?因为前面三果罗汉还有学位;就是还要修学,还未达到最高境界。而无学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已证到般若、无为的真理。他这个“道”已与“觉道”、“佛道”相近了,所以不用“果”来说。
⑦无诤三昧:梵文Arana,音译阿兰那,华语无诤;梵文Samādhi,音译三昧,华语正定,就是改了禅定之意。“无诤三昧”,就是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连真空亦无住,若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系生死矣。
⑧第一离欲阿罗汉:此专指须菩提尊者,因为须菩提是发愿修“无诤三昧”的罗汉,为人中第一,亦为阿罗汉中第一,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
⑨乐阿兰那行者: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
清校解说9:
“须陀洹”是初果圣人,生死只有七番,对六尘境界不再介入,不加入进去。不再起新烦恼。断了见惑。
“斯陀含”是二果圣人,又称“一来果”一来天上,一来人间,就可以超出欲界而证得了三果,因还有欲界思惑之三品未断。
三果圣人“阿那含”,又称不还果,已不来欲界受生了,不还是升到天上,再也不回来了。
四果圣人阿罗汉其意有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
将烦恼断灭尽了,见思烦恼断尽了,三界以内生死了脱了。
“阿兰那”意为无喧哗,即寂静。不生心动念,不著“乐阿兰那行”者相。
又深刻阐明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深妙法理!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佛陀!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佛陀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着问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提有没有庄严佛土呢?”
“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着相执法,就不是清净心。着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盖的。”
①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为,四果既无所得,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这些有执,唯恐凡夫爱有为法,假名所蒙。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②然灯佛:即是授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本师。佛陀在因地修行,以七朵青莲花供养然灯佛;然灯佛便以神通力变一方土为泥澜地,儒童解鹿皮衣覆泥,并以发布地,请佛蹈其身而过,并发愿当于未来世作佛,愿佛授记。然灯佛蹈其身而过,为之授记日:“过后九十一劫,等你修满三阿僧祗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③庄严佛土:庄严者,庄盛严饰也。菩萨于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④清净心:即是人人本具的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清净不染,远离客尘烦恼,不住法、非法,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的本心。
⑤须弥山王:即是须弥山,华语妙高山,此山四宝所见,高出众生山之上,故称山王。
清校解说10: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虚空里去,你还要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万行,随缘随分广修功德。
“非身”为无相之身,即无相之身法身大身。人身如须弥山王指报身。佛土清净,无相无形,何物而能庄严,惟以定慧之宝,假名庄严。
只有通过修持“六度”法门,才能让内心清净;才能做以对外“于法无所得”。才能从自心自性中得到成佛之智慧。这又是对“自己度自己”,任何外人均不能替你修行的深入论述啊。
将成佛的智慧回向法界荟荟众生,并身体力行,自行修行之,广利他人,修持此道,方可成佛。
仅有了此智慧,不依此经修持“六度”法门,也永远是空谈,也决不能成佛。对六祖大师的《坛经》一定要了解透彻。
千万不要认为自心清净即可成佛。一定要记住,以清净的自性自心,去在人间行持六度法门,广助他人,方可成佛。如远离人间,去深山古刹盘腿打坐,如何成佛?深山古庙的佛弟子,也在不停地随缘,给去庙里的众生,讲解佛法,讲解佛教教义,以求度化众生,也不仅仅只是自己去打坐,不管众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寺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无此场所,我们众生到那去寻求进入佛学世界的光明圣火?故出家的佛子弟们,维持寺庙正常运转,“担荷如来之法”,其功德也无量无边啊。当然佛教希望大部分人不出家,在家在尘世里修学佛法。若十亿人皆学佛,总不能都去寺庙吧。当然,对庙塔、定要恭敬供养,“以礼花香”。
我们这些虔诚皈依了“三宝”(即佛、法、僧)的在家的佛弟子们(居士),更应“担荷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助人利已,宏扬佛法。
一定要明白,再多的无数量的财布施、永远也不能于法布施相提并论,财布施永远也比不上法布施的功德啊!即给他人讲解佛法的功德和福德大得很,无量无边,不可言说。何况法布施能将福德与功德均有修得。而财布施只能修到福德,只能得到有漏的福报。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恒河,恒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恒河里的沙数呢?”
“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①所谓的“福德”,有两种:一是有为的福德,一是无为的福德。有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多作善事即多增福德,少作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谓种如是因,即得如是果。无为福德,并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证,是称量法界,周遍虚空。用财宝布施,所获得的,就是有为的福德;受持本经,体悟般若无住真理,就是无为的福德。本分要说明的,就是无为福德胜过有为福德的道理,故曰“无为福胜”。
②恒河:为印度五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的雪山(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流,注入孟加拉湾。其源高且远,其河宽且长,河中的沙,因细故多,为阎浮提诸河所不及,又为大家所悉知悉见,所以佛说法时,常以譬喻极多之数。
③在前面经文中,佛陀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第八分),此处用“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来与四句偈的法布施相较,都比不上持经信受的功德来得无边无量。因为一个是财布施,一个是法布施。财布施是有为法,因此,它的布施是有限的,所以所得的功德也就有限。法布施是无为法,可以有无限的布施,所以功德也就无量无边。
清校解说11:
又重复强调法布施的功德和福德远远大于财布施。无论多么大的财布施也永远不如法布施所得的福德和功德。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讲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供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他自己的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须菩提!他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处,应当恭敬供养。并且应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圣贤弟子大众随侍左右。”
①正教者,如来说般若时的教法也。第十一分说明无为福德更胜于有为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说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经的福德,并推崇对持经的尊重。因为般若甚深微妙法,是三世诸佛之母,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应恭敬尊重,有如佛在。
②世间:总括三界六道之众生,名为世间。
③天:天有二十八重,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天,皆有饮食男女之欲;色界十八天,多习禅定,无男女之际欲,尚有色身;无色界四天(或名四空天),禅功更深,色身已无。
④阿修罗:义为“不端正”,言其容貌丑陋也。又译为“非天”,言其福报似天,而无天之德也。约略言之,其前生不破戒,能修布施,但不能断除?心、我慢、恶念,故福似天,而德不如。生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之大海下。
⑤供养:供给资养之义,即以饮食、衣服等物供给佛法僧三宝,及父母、师长、亡者之资养也。
⑥塔庙:奉安佛物或经文,又为标帜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发等,以金石土木筑造,供人瞻仰之处。
⑦弟子:译曰“所教”,即弟子也,就师而受教者也。自佛教言,则声闻、菩萨统统是弟子,但以声闻人之行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弟子。
清校解说12:
持诵、讲解此经之场所,就如佛塔庙,应一样恭敬供养。
“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此经之人,最为希有。
此经所在之处,均当视为有佛。看看此经多么的重要。为什么“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答案不是又明了了吗?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猛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着。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陀!”
“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
“须菩提!你以为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是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不如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白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①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就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受持般若,则诸法皆具足。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为此经不仅现为第子们受持而已,且具有流通将来世界的价值,所以,至此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于后人受持奉行。
②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里面有三个深意:(一)实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估如此,说了等于白说,所以无所说;(二)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三)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过去、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以说了也是无所说。
③微尘:是色法(物质)少分的粒子。依《俱舍论》来说,微尘是由七粒“极微”聚积而成的,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
④佛陀从无所说法处,破众生的法执;从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处,破众生的依报执;又从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处,剥除众生的正报执。
 清校解说13:
佛说:“般若法门、要众生当下离相、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成就离一切相的无住妙慧,无住妙行,此乃佛名命名金刚般若的真实所在。
三千大千世界,由缘生灭,一切法也因缘所生,能当体随缘,不生不碍,故摄化众生,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著世界之相。
接俗谛讲,如来的确实有个摄化三千大千世界之相。按真谛的无住离相,缘起性空来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当体是空无所住的,世界只是个假名相而已。
佛的三十二相,也是为引度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佛的真智法身,不是取相所能见到的。
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由缘生灭、虚幻不实。如来三十二相也如此。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叹,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说的确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劳日拙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着,即名为实相。”
“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张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能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着。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着,便会生恨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着,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恨。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于所执着而生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着,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着有,不应着空,应无所执着;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着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①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着取舍,处处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②义趣:义,即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等;趣,即是“
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等。
③慧眼:为五眼之一,即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智慧。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理仍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
④实相:实者,非虚妄之义。“实相”指无有本体,又名法性、真如、清净心等。实相地无相的,假名之日实相,其实是要“以言逸言”,千万不可执着有个实体存在的东西,叫做“实相”。
⑤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福德之异名,功者,功能之谓也,布施等善德,有福利众生之功能,故谓之功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日功德。“得闻是经”是闻所成慧,“信心清净”是思所成慧,“即生实相”是修所成慧。依闻思修三慧,即可入摩地,也就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是成就世间第一希有功德。
⑥信解:意指信后得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之一。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见,解者能破无明。
⑦第一波罗蜜:波罗蜜,意为“到达了彼岸”。到彼岸的方法,总括而言,其有六种,即为“六度”。其中“般若波罗蜜”一度最为重要,故称“第一波罗蜜”;其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五度,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不然即如盲行。
⑧忍辱波罗蜜: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免遇顺逆二境,必须坚忍,才不致碍道。忍,约可分为三种:(一)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恚之心;(二)法忍,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逆境,如饥、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三)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⑨歌利王:意译作斗争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此王恶逆无道,一日,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舍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
⑩瞋恨:又云瞋恚,为三毒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谓之瞋。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无实无虚:无实,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见诸相可得,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皆是无实的,故说“身相非身相”、“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庄严非庄严”等;无虚,是“真空不空”,不住权乘非法,故说“是名身相”、“是名世界”、“是名微尘”、“是名庄严”等。无实是不住有,无虚是不住空,离空有二边,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义谛。
清校解说14:
对此经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的净信,此功德,超过了承事供养千万亿诸佛的功德。“实相”即实相般若这个般若是清净的人才能够生起来的。
此处“功德”与前面的福德不同。用功修行即用六度法门修行为般若智慧成就。这才叫功德。
“忍”为能忍的心,“辱”为所忍之境。忍辱是六度修行的法门之一。从俗谛上讲,有个忍辱的相,从真谛上讲,应因缘生灭,无有自性,当体即空。当然也不定执著这个忍辱度。
“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因为一切相,缘生相生,缘灭相灭,当体即空,即是非相,这只是因缘和合,晢起的幻相而已,这个相不是常住不变不异的相。超度众生也是个假相的众生而已,既然是假相的众生,我们又何必去度呢?行法布施时不起我执,法执,才能得到解说,脱变执著的苦恼。
此处再次强调,“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如人有目”。
忍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经过多年修炼,才有可能获得忍辱的基本心态。应以精进方可。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晨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午时,又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夜晚时,也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此一天三次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难以计量。但是,如果一个人,他只是听闻此经之经义,诚信不疑,悟得般若真理,发心依教修持,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又何况将此经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的人,他不但明了自己的本性,更使他人见性,所得福德,就更加不可胜数了!”
“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所具的功德之在,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议,秤所能称,尺所能量的,它重过须弥,深逾沧海,不但功德大,而且义理深,是如来独为发大乘菩萨道心,以及发最上佛乘的众生而说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并且广为他人说法,如来会完全知道此人,并眼见此人,皆能够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这等具备般若智慧,而又能读诵解说经义的行者,才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为什么呢?须菩提!一般乐于小法的二乘人,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此部大乘无相无住的妙义,是无法相信接受的,更不用说为他人解说了。”
“须菩提!般若智慧在人人贵,在处处尊,所以不论何处,只要有这部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应当恭敬供养。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即是塔庙,一切众生都要恭敬地顶礼围绕,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诚地供养。”
①持经功德者,意即是“受持此经,功德无量”之谓也。第十四分说的是忍辱舍身,皆是在破我执;我执破后,更需悟般若真理,进而持经受典,彻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则得法性功德,即是不可思议。
②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犹言上午、中午、晚上。
③劫:音译为最长久的时间。人寿自十岁起,每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复自八万四千岁起,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一减劫。合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集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世界成住坏空等四期,各经一中劫,共四中劫,为一大劫。
④修持《金刚经》一共有十种方法,也就是“十法行”。(一)书写,恭敬书写本经,这就是修行;(二)供养,将经典供奉在塔里、佛殿里,以此诚心供养,也是修行;(三)施他,就是印经布施他人,使经典能够广为流传;(四)谛听,用心地听闻经义,这也是修行之一;(五)宣说,听闻了经义之后,能够为别人讲解经文,解除文字障碍;(六)受持,自已能持这个道理,在生活之中,广大地发挥,也是修行;(七)开演,把义理详细地宣说,令他人也能彻知彻悟;(八)讽诵,读诵《金钢经》也是修行;(九)思维,就是深入义理,静默思想,以发衍经义的甚深奥妙之理;(十)修习,也就是因思而行,证入圣果。
⑤大乘:亦名上乘,乘,为乘载之义。佛法能乘载因地行人,由迷此岸,到达果地,觉的彼岸,所以名“乘”。声闻、缘觉二乘,只求自了生死解脱,有智无悲,不度众生,名自了汉,亦即小乘;菩萨则空有不着,悲智双运,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名大乘。
⑥小法:即是小乘法,《法华经·方便品》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之说法,实际并无二致,只因弟子发心不同,致使浅,深者为深,而有大小乘之别。
清校解说15:
“初日分”指早晨,“中日分”指中午,“后日分”指晚上。“身布施”用身命布施。如此经过百千万亿劫之久,每天三个时分中,皆如此布施福德大得难以计算了。但也大不过法布施的福德。
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同续佛慧命,传播佛种,引度众生成佛。身为佛弟子,就该负责任,担当起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并加以弘扬。
此经所在之处,即等于是如来真舍利的宝塔所在的地方,都应恭敬、作礼、围绕、赞叹,用鲜花来供养。
总之,身布施的福德虽很大,但也远远比不上法布施的功德。
记住,不可否认财布施、身布施虽福德甚大,但永远大不过法布施的功德和福德啊。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再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读诵此经,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人讥骂或是轻贱,那是因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业很重,本应堕入三恶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受人轻贱之中,依然不断地忍辱修持,了知由过去惑因而造下恶业,今信受此经,由于信心清净,便知惑业亦空,就可使宿业渐渐消灭,将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回想起过去无数劫前,在然灯佛处,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空过。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诚心地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无法相比的。”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之中,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实说出,或者有人听我说这些功德,其心会纷乱如狂,孤疑而不相信。须菩提!为什么有人听了会这样心智狂乱呢?那是因为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不可思议,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报也就不可思议。”
①所谓业障,或是宿业,或是现业,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轮回之中,生灭无已,没有休止。若能受持诵般若甚深妙理,洞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虚妄,则不再随境转业,而能境随人转了。深入般若,虚妄净尽,故曰能净业障。
②业:造作之义。是指行为、所作、意①志等身心的活动。一般分为三种,即是身中意三业。业的性质,有善、恶、无记(非善非恶)三种。所造者为五逆十恶之罪业,将来必受地狱、饿鬼、畜生三恶之业报;若造五戒十善之善业,将来可得人天等善之福报。
③阿僧劫:意谓无穷极之数。
④那由他:指极大之数,有说是百亿,也有说是千亿,或更大之数。
⑤果报:吾人今曰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清校解说16:
若有人“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此经,被人轻贱,先世罪业即可消灭,因此而获忍辱功德。应真心感谢送给我们此功德之人。这点通过数年修行才可。
“供养诸佛”也远不如“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的功德。“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果报不可思议”功德很大很大。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应该如何保持那颗菩提心?如何降伏那妄想动念的心?”
佛陀了解段菩提再次启请的深意,微笑颔首之后,以无上慈和的声音说道:“善男子、善女子如果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应当如是发心:我应该发起无上清净心,使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到达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一切众生,但不认为有一个众生是因我而灭度的。为什么呢?段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分别,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名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当年佛陀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
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佛陀!依我听闻佛陀所讲的意义,我知道佛陀在然灯佛那里,只是了悟诸法空相,所以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
佛陀听完须菩提肯定的答复后,喜悦地说道:“很好!须菩提!实际上,我并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会为我授记说:‘你在来世,一定作佛,名释迦牟尼。’正因为没有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可得,所以然灯佛才为我授记:你在来世,当得作佛,名叫释迦牟尼。”
“为什么呢?所谓如来,就是一切诸法体性空寂,绝对的平等,超越所有差别的执着。佛陀已证入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叫做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只是为了令众生明了修行的趣向,方便设有无上正等的假名。”
“须菩提!我所得无上正等正觉,是虚实不一,不能执为实有所得,也不能执为空无,因为一切诸法万象,无一不是从此空寂性体所显现的,所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
“须菩提!所说一切法,只是就随顺世谛事相而言,就空寂性本的立场,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以此显发的事相,而立种种假名。”
“须菩提!我所得无上正等正觉,是虚实不一,不能执为实有所得,也不能执为空无,因为一切诸法万象,无一不是从此空寂性体所显现的,所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
“信马由缰菩提!所说一切法,只是就随顺世谛事相而言,就空寂性体的立场,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以此显发的事相,而立种种假名。”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说过:‘这高大健壮的人身,毕竟是个无常虚假的形相,缘聚则成,缘尽则灭,所以不是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无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状呢?”
“须菩提!菩萨也应当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作是说‘我当灭度无量的众生。’他就不是菩萨,如果有当度众生的想法时,就有人我的妄执,能度所度的对待,所以我说一切诸法,都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等四法的分别。”
“须菩提!如果菩萨作是说:‘我当庄严佛土。’就不能名为菩萨,国为落入凡夫的我见法执。为什么呢?佛陀说的,庄严佛土,并不是有一真实的佛土可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金刚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