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宗教教育恢复对社会贡献的贡献非常之大,为什么

净土法门是广大微妙法门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净土法门是广大微妙法门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转载]和谐社会要靠恢复宗教教育(净空老法师《净土大
现在人哪一个不受科学的影响?科学影响里头最大的就是怀疑。所以这一般信徒怀疑,我们的祈祷是真灵吗?真有效吗?你说这里有灾难,我们做个大法会,几万人在祈祷,灾难就没有了。别人说你迷信,胡说八道,根本就没有灾难,你们骗人。我们拿什么证据来给人看?拿不出证据。
说照几张照片,我们看到里头有佛光、有佛像,这什么?这是假的,现在做假的东西太容易了,别再拿这个骗人了。没有办法。当场在是看到瑞相的几个人照相,他们说少数,大多数人不相信,你们是一伙,串通作假的来骗人。佛门里头,诵经,法会念经超度,都是属于祈祷,现在年轻人谁相信?还有些老人相信,你还能维持,这些老人都过世了,佛教就没有了,没人相信你了。
所以我跟教皇建议,我们要起来提倡,希望每个宗教都回归到教育。都要讲经教学,要依教修行,要做出好样子来给人看,人家相信;光讲不行,这个没用,不相信你。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所讲到的,他全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他决定不会说,所以能服人。佛陀不讲假话,句句话是真的,他没有做到他不会说,做到之后他才说,这是真的。
现在的老师教学生比不上过去,过去教学老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他所教你的那些东西他都做到了。他不做到的时候,学生问他,他怎么回答?从前老师不容易。现在老师传授知识,没有智慧,伦理道德统统都没有。所以教育出了问题,宗教出了问题,总的问题全在教育。现在要想拯救,只有恢复宗教教育,社会才能够和谐,才能够再回归到像以前那样的太平盛世。不在教育上下功夫,决定做不到。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五七一集) 檔名:02-037-0571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净土法门:树立宗教团结典范,促进世界安定和平--果林果梅的空间、学佛网个人空间
※ 与我交友
※ 法宝流通
我的友情链接
20:53:00 阅读:&&
  尊敬的各位宗教领袖、代表,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图文巴十七个宗教的领袖代表在这里齐聚一堂,共同为促进社会和谐而努力!今天世界确实有危机,到处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没有安全感。各国人士都关切如何化解冲突,恢复世界安定和平。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方法,乃是「宗教团结、宗教回归教育、宗教互相学习」。  宗教团结促进世界和平  二OO五年,我第一次见到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长老时,他问我,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我回答他,从宗教团结做起,宗教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进一步就能够影响族群、影响政党、影响国家,使这三者都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世界就和平了。他同意我的看法。我对宗教团结的信心来自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实现九大宗教团结,以及之后的印尼、马来西亚、澳洲的宗教团结。宗教团结对社会安定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我们图文巴市将近二十个宗教携手合作,要把图文巴打造成全世界第一个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市。这是全澳洲,乃至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个成功特别令人鼓舞振奋!图文巴宗教代表团从二O一三年起,连续三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宗教团结的成果,得到各国大使代表的肯定。今年十一月,我们希望办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团结大会,也邀请教科文组织的各国大使代表前来参加。希望我们同心协力将宗教团结这桩大事办好。  宗教回归教育,完成和平使命  每个宗教都是神圣的爱的教育,是和平的教育。每个宗教的教主创教的时候都从事教学,他们都是伟大的社会教育家。我们应该向教主学习,致力於回归宗教教育。今天宗教为什么衰?因为大家把宗教教育忽略了,专门从事於祈祷。现在人相信科学,不相信祈祷,所以误认宗教是迷信。希望各宗教除了祈祷之外,要恢复讲经教学,宣扬宗教教义里面的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神圣教育,并且加以落实,补足现代人最欠缺的这四种普世教育,端正世道人心。如此宗教就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贡献,化解人民的误解。  宗教互相学习以稳固宗教的团结  自古以来,世界上发生过多次宗教战争,乃至今天,宗教冲突仍然是世界主要难题之一。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在於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了解。解决之道就是时常往来,互相学习教义。彼此熟悉了,明白彼此的教义没有矛盾,问题就化解了。希望各宗教能从教典当中节录精华三百六十小段,便利大家学习。现在已经有了《圣经三六O》和《古兰经三六O》。将来我们希望所有宗教的《三六O》合印成一本,名为《宗教圣经》。学习之后,才知道宗教的教义大同小异,彼此之间自然和谐。  实现宗教六和敬团体  六和敬是一个团体是否和合的检验标准。根据我们图文巴的情况,六和敬是这样理解的:  一、见和同解:大家具有相同的看法,都认定宗教团结能促进社会安定与世界和平。  二、戒和同修:大家都遵守仁慈博爱的教诲,将爱落实在生活当中,包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多做利益大众的善事。  三、身和同住:希望大家都利用韦布鲁克(Westbrook)的多元宗教活动中心。这里面设置教室和各宗教的办公室。大家办公在一起、教学在一起,彼此生活融洽。  四、口和无诤:大家只说诚实语、柔和语、和合语、有意义语,不说破坏团结的话。  五、意和同悦:大家一条心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和谐的榜样,彼此心意交融,常生欢喜心。  六、利和同均:大家共同享用宗教活动中心的设备,共同经营一片土地,所得的利益按信徒人数平均分配。  结语:树立宗教团结典范,促进世界安定和平  做到以上六项,就是一个真正和合的团体,能够得到众神的庇佑,成为世界的楷模。今天我们图文巴正是具备这样优秀的条件,希望大家共同来促成。  非常感谢大家共同来参加这项意义非常重大的活动,这是真正救人类、救世界的大事业!祝福大家身心安康,六时吉祥,福慧圆满,光寿无量!祝福图文巴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和谐榜样,顺利圆满!祝福世界冲突化解,灾难消除,安定和平,永续大同!谢谢大家!  摘自:树立宗教团结典范 促进世界安定和平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珍爱生命,拒绝杀生,请选购学佛网居士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号导航:&>&&>& > 阅读内容
净土法门:其他宗教照样可以学习佛教
11:37:33&&&&&&
净空法师:其他宗教照样可以学习佛教&要办事情,先正其名。“正名”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一定先要晓得,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他超越了一切宗教。佛陀当年如果要想成为一位宗教的教主也完全可以,但是佛没有那样。因为宗教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宗教无法逾越的,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教育。佛教真正的定义应该是――“佛陀对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成佛是成就圆满的智慧。佛法是教育大家:如何获得根本智,灭除诸苦;如何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陀是老师,学生们称为弟子,佛与弟子们是师生关系。而宗教中,则是父子、主奴、主仆的关系。佛陀是从事多元文化的义务教育工作者。所以,佛门法师们的真实的身份,也是如佛一样,是从事多元文化的义务教育工作者。正因为佛法是教育,他不是宗教,所以他可以融和其他宗教,不会冲突其他的宗教。假如一个人信仰他的宗教,而想来听闻佛法,一样也可以保持他原来的信仰,因为佛法是学习,就如信仰的教主是你的父母,但爱你的父母,并不妨碍你到学校接受教育一样。他在佛经中曾经演示给我们:我们可以看到,《华严经》中的胜月婆罗门,《地藏经》中的婆罗门女,他们都是婆罗门教徒,都是外道的宗教领袖。但是,他们在多元文化中,一样可以学习佛法,在佛法中成就,而且并不用改变他们原本宗教领袖的身份。& 
本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本着免费开放的准则给各位佛教爱好者提供服务。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Powered by 盘龙佛教网佛教在当代社会  2001年初秋,济群法师与社会学家王力雄就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交流,谈话围绕宗教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展开。来自不同角度的一席谈,或许会使您深受启迪。本文根据谈话记录而成。一、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问:目前世界其他各大宗教都有唯一的经典,如《旧约》之于犹太教,《圣经》之于基督教,《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教。佛教有没有这样一部具有最高和最终权威性的经典?  答: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后由弟子们通过数次结集,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佛经。其中虽然没有最高或曰唯一的经典,但在佛教流传的不同时期,都有各自作为依据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早期的部派佛教重视《阿含经》,依《阿含经》建立修学体系;初期的大乘佛教重视《般若经》,依《般若经》建立修学体系;中期的大乘佛教重视《解深密经》、《楞伽经》,依《解深密经》、《楞伽经》建立修学体系;晚期的密乘重视《大日经》,依《大日经》建立修学体系。佛教传入中国,先后成立了八大宗派,各宗派也都有本宗的根本经典,如华严宗将《华严经》奉为权威,三论宗将《般若经》奉为权威,天台宗将《法华经》奉为权威,净土宗将“净土三经”奉为权威。  问:那么是否可以从超越门派的高度,也可以说是基于各门派的共性,概括说明一下佛教到底是什么?  答:如何定义佛教?我认为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真理的指南,是完善的道德,是解脱的途径。  说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因为佛法能使我们摆脱无明和蒙昧的状态,如实认识世界,解决内心困惑,使人生趋向光明。说佛法是真理的指南,是因为通过经教的学习,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佛法认为,无明使人类沉溺于生死流转,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改变对生命的错误认识,而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就是通达真理的基础。所以佛法非常重视正见的作用,修行中的见道位,便是体证诸法实相的过程。说佛法是完善的道德,是因为学佛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趋向解脱,而实现这个目标要以善行作为基础。佛教所说的善行不同于神教的以神为本,也不像唯物主义者那样,仅仅基于社会安定的需要。佛教的道德是建立在真理基础上,是依因缘因果的规律建立德行。说佛法是解脱的途径,是因为佛法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人生有种种困惑、烦恼和痛苦,所以才需要修学佛法,才需要通过对佛法的实践获得究竟解脱。  试图解决人生痛苦,是文明发展的原动力。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当今的科技时代,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寻求幸福。但这些努力只能使外在世界得到改变,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而其他宗教则是通过对神的祈祷获得救度,通过对神的信仰获得幸福。和一般宗教不同,佛教认为人类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对人生的困惑,在于我们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在于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烦恼。因而,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在解决方式上,佛教的着重点是自力,虽然也有他力的成分,但他力也是建立在自力的基础上。  问:其他宗教一般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佛教是否有这样的神?  答:通常,人们都认为佛教是有神论,但也有人提出佛教是无神论。事实上,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因为佛教既不承认一般宗教的主宰神,但也不同于唯物论者的主张。佛教是从缘起看世界,所以否定主宰神的存在。所谓缘起,就是条件决定存在。世间万事万物不是由神创造,而是众缘和合而成。但佛法的无神论又不同于唯物论的无神论,佛法认为人之外还有不同生命形式存在,如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他们和人类的关系是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唯物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但佛法却认为,一期生命形式结束后,生命还会以不同形式延续。生命像流水一样,我们每一期生命就像流水中的浪花。浪花虽然时起时灭,但流水却生生不息。  问:既然佛法讲因果关系,那么为何有因,为何有果?为什么这种因引起这种果,那种因导致那种果,如果不是有主宰者在起作用,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呢?  答:一般宗教都认为神在主宰人类命运,主宰赏善罚恶。而佛教却讲无我,否定神的主宰力量。既然无我,那么因果又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呢?佛教认为,因果是一种自然发展规律,就像地里播下的种子。种子是因,再假以阳光、水土的外缘,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过程完全是自然规律,不是由谁主宰的。  问:佛教源远流长,又没有类似《圣经》那种最高典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就免不了逐步扩大在理解和诠释上的分歧,使佛教理论走向思辨化、学术化和复杂化。同时根据见解的不同分化出众多门派,每个门派又进一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久而久之,佛教理论变得深奥无比,使人望而却步,难以进入。我想知道的是,在各宗各派之间有没有共同的基本思想?  答: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派别,就目前来说,主要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体系。三系佛教虽然存在一些不同,但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教理,如缘起、无我、四谛、三法印等,都是一致的,不论哪个教派的思想都不能离开这个核心。而从对生命现状的认识到人生痛苦的解决,也是佛教各宗派的共同目的。  当然,各宗派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佛教流传是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它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涉及到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因此,必须选择当时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佛法。有鉴于此,祖师们将经典中的最有针对性的一部分内容特别介绍出来,以适应不同众生的需要。二、佛教在弘扬中存在的问题  问:佛教理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其浩瀚高深,让绝大多数人无法产生勇气和信心,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对其进行钻研。不像基督教的《圣经》,2000多年就那一本,祖祖辈辈往下传,从小读起,活到老读到老,一辈子读上几十遍,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比较深入的认识。而佛教的普通信众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普遍对佛教本身不甚了了,信佛只是祈求佛菩萨保佑,并急切地要求能够马上兑现。因此佛教形成一种二元状态:僧侣的宗教博大精深,难以思议;老百姓的宗教却近乎迷信,让人不以为然。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断层,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一现象是否与佛教缺乏自己的《圣经》有关?一旦缺乏“唯一性”作为依据,虽然对宗教哲学的发展可能是有利的,普通信众的思辨却在不确定中变得迷茫,在接受方面也构成障碍。众多教派都有自己的体系,每个体系都是毕终生而难究其竟,如何指望普通老百姓能搞清楚那么多体系呢?这大概就是僧侣宗教和大众宗教脱节的原因吧。  答:根据我近期西藏之行得来的印象,感觉你所说的这一现象在藏传佛教中比较突出,至于原因,我想应该是多方面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藏地只是在寺院中才有相应的文化教育,而百姓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僧侣和百姓之间在文化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其次,藏传佛教非常注重理论学习,尤其是格鲁派,僧侣通常会以数十年的时间奠定理论基础,这样的学习不但严格,且有着完整而系统的次第。很多高僧都曾经过这样的正规训练,不仅对佛学(内明)有着深入研究,对相关的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也有极高造诣。但对普通民众来说,没机会也没时间接受这样的训练,所以,对佛教义理的了解非常有限,只是受当地宗教氛围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而以佛教作为信仰,有些接近迷信。所以说,主要是文化环境决定了这一点,和佛教有众多教派并没有必然联系。  相比之下,这一问题在汉传佛教地区就不是很明显。虽然普通民众对佛教的认识多数停留在迷信层面,但只要真正想学佛的人,都能对佛法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尤其在今天,佛教典籍已相当普及,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都有条件接触到佛教经论,而近代许多高僧大德对佛教典籍所做的通俗阐述及演讲录音,也为广大信众修学佛法带来了极大方便。所以,汉地在各个时期都出现过一些非常出色的居士,他们在佛学理论及修行体证方面都有相当水准,甚至高于一般的出家众。  问:尽管汉地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城市居士可能在理论上有相当水准,但是汉地广大不发达地区的信众和非居士层次的普通信众,盲目和迷信的现象应该还是相当普遍的。  答:我前面说到的,具有相当佛学水准的居士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广大民众虽然有机会接触佛教,但大多是些表面了解,对佛教的认识还会有很多误解,所以,也存在迷信现象。近年来,随着弘法活动的深入开展,这一现象已经有所改观,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台湾地区的弘法活动已开展数十年,在家居士的佛学水准远远高于大陆。这也说明,大陆地区对佛法的弘扬还不够普及。  问:我之所以不断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我始终在考虑,佛教是否也能产生一部类似《圣经》那样的最高经典,能以通俗的语言、先知的气势囊括佛教的世界观和基本哲学,可以直接与信众沟通,使信众摆脱因为佛教的复杂而必须依赖僧侣的局面,靠自己研读也能掌握佛教精髓,并在佛教理论的大海中找到直达中心的道路?  答:佛教的经典虽然浩如烟海,但在各个时期,祖师大德们为了满足广大信众的修学需要,在对佛经进行深入研究之后,编写了很多能够全面反映佛陀教法的纲要。如印度早期的《俱舍论》,西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成佛之道》。对于信众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入门典籍。通过这些书的学习,就能在短时间掌握佛法修学的脉络和佛教基本思想。  佛教最权威的是佛陀,如果说佛教中有权威典籍的话,那么,佛经便是最高权威,没有比佛经更权威的。佛教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关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发展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由如是因感如是果。人类种下什么样的因,未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所以佛教不像其他宗教,对人类未来做出先知式的预测,而是要我们活在当下,重视当下人生的改善,如果每个人都能止恶行善,社会自然会安乐祥和,未来自然会有光明前景。  问:在西藏有这样的现象,僧人所受的教育是充分的,但对民众来说,往往连每天所念的“六字真言”是什么含义都不知道。假如民众不能自己了解佛教义理,只能借助于中间桥梁——也就是僧侣,其中就免不了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宗教传承存在一个巨大断层,今日的僧人大多是在无神论环境中长大,经过文革那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年代,后来又被改革开放后的贪欲与逐利环境所包围。在他们中间,真正能以真诚之心坚守信仰的比例究竟有多高?而僧侣扮演着民众精神导师这样重大的角色,假如他们不称职,百姓既无法做出判断,更不能对其进行监督,就会出现一种很糟糕的状态。我期望存在佛教的《圣经》,也是希望可以给民众对僧侣进行监督和判断提供一个依据,也就可以对僧侣阶层构成一种必要的制约。  答: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宗教场所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宗教师则是人类的心灵导师。因此,宗教具有净化社会人心的作用。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如果宗教本身的纯洁性出现问题,这既是佛教界自身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近年来,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为佛教的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从制度重建和佛教教育两方面着手。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佛教界办了数十所初、中、高级的佛教院校,旨在培养佛教人才,提高僧伽素质。与此同时,教界也充分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少道场及大德都致力于戒律的弘扬和推广,希望藉此建设如法如律的僧团。当然这些工作需要长期努力,需要教内外更多人的参与,也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此外,也需要政府的重视,并在政策上给予协助。  随着佛教现代化工作的进展,通俗弘法的普及,民众将会有更多机会接触正信佛教,而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使得他们更有能力接受并理解佛法。普通民众的信仰将会从以往蒙昧、感性的寻求寄托转向理性认识。如果信众能够具备正见,就会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是盲目依赖于某个僧人,即使僧团有些不良现象,对他们的信仰也不会构成太大影响。  问:佛教经典中过于繁琐复杂的概念术语,似乎也是普通信众掌握佛教的障碍。比如五蕴、六根、八风、十二处、十八界……让人听得发晕。佛教是不是需要对自身理论的阐述方式做一些改进?  答:佛教的确有很多术语,但并不是所有信众必须掌握这些名相。如果把佛法比喻成汪洋,那么,学佛就像口渴的人需要喝水,每个人都是根据自身需要和承受能力喝水,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水一饮而尽。同样的道理,对一般民众来说,只须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因果、五戒十善等就足以受用。只有常年从事佛学研究的僧侣和学者才需要掌握那些专门术语。  至于我们对所学的东西能否记住,也取决于各自的重视程度。很少有人会记不住自己每个月的工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重视。我们一旦觉得佛法对人生有足够的重要性,自然就会用心学习,所谓的障碍也就迎刃而解了。  问:回顾历史,成功动员群众的范例几乎无一不是对纲领进行最大的简化,如“替天行道”、“均田分地”、“杀富济贫”那种口号。普及宗教和群众运动当然不是一回事,但应该认识到中国百姓喜欢通俗、接受简化的特点,这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弘法的策略来运用?  答:在中国的宗派佛教中,既有理论相当严密繁琐的宗派,如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也有理论单纯而重视实证的禅宗和净土宗。中国人有好简的特点,所以,禅宗和净土宗在中国流传得特别广泛。净土宗把整个修行归纳为信、愿、行三种资粮,并具体落实到一句佛号上。禅宗则将艰深的修行落实在日常的搬柴运水或一句话头之中。这些法门给信众在修行上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说,佛教中的禅宗和净土宗是有简化的特点,而其他宗派则是哲学式的佛教。佛法在弘扬过程中曾出现很多误区现象,哲学化就是其中之一,使佛法逐渐脱离社会和人生。其他如来世化、鬼神化等现象,则使佛法由平实而转向神秘化,这些都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但要明确的是,不是一味简化就能解决问题,禅宗和净土宗的修行虽然形式简单,可如果缺乏明师指点,没有深厚的信心或教理基础,修起来也是不着边际的。  问:从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是不断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然而宗教是依赖和崇拜权威的,建立在信仰和敬畏的基础上,“信”是第一位的,而且往往是无条件的“信”,这是不是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趋势有矛盾?  答:一般宗教都讲究权威,佛教中也有权威人物,那就是佛陀。但佛陀又是民主的,他曾告诫弟子们:你们对我所说的教法可以斟酌,可以怀疑,你们要领会了再接受。基于这个传统,禅宗就提出了“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佛法的基本理论是缘起,缘起揭示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着存在,没有独存、唯一的主宰。从缘起的意义上,佛教又提出众生平等的理念,众生和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和佛陀也是平等的。佛陀告诫弟子们,在修学上,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佛陀要入灭时,有些人就在想:佛陀入灭后该由谁来领导僧团,由谁来代替佛陀的权威身份?可是,佛陀并没有另立一个教主,而是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以法为师。  所以,在佛法修行上,一方面重视自身努力,一方面重视经教修学,重视对法的掌握,而不是像其他宗教那样,仅仅凭借对主的仰赖就能获得救度。虽然佛教也重视善知识的重要性,但亲近善知识的意义是在于更好地掌握法,而不是建立个人关系。所以佛教中又有四依四不依的思想,要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佛教僧团更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团体,每个人都要依法生活,依戒生活,并没有所谓的特权阶层。  至于说到个性解放和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我觉得这一点和佛教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过去,人们往往把佛教当做迷信,但我觉得佛教恰恰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什么是迷信?迷信就是无知和执著。通常,人们都是生活在无知和执著的状态中,我们不仅容易对宗教产生盲目崇拜,事实上,对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容易产生盲目崇拜。有人会崇拜金钱,以为金钱万能,这种人不是财迷吗?有人会崇拜权力,以为有权就有一切,这种人不是权迷吗?有人会崇拜歌星、球星,不论他们人品如何,都当做心中偶像,这种人不是星迷吗?正是因为这种错误观念和盲目崇拜,给人生带来许多烦恼痛苦。所以说,错误观念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源。学习佛法,正是要把我们的心从迷惑中解脱出来。一个人只有放弃所有的错误知见,心才能得到解放,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三、清规戒律在现实僧团的作用  问:从外部直观观察,我一直以为僧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度和等级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否可以介绍一下佛陀当年是如何建立民主和法治的僧团?  答: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有感于人生痛苦和人类在认识上的迷惑,在慈悲心的驱动下开始说法度众。在最初的僧团中,佛陀的追随者是一批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解脱的人,无须以戒律进行约束。随着佛教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加入僧团的人越来越多,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佛陀开始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是案例法,不是成文法。也就是说,每一条戒律的制定,都是因为某个僧众出现不如法的情况,是伴随着僧团发展而逐步完善的。  戒律不仅包括个人的行为准则,也包括大众和合共住的规范。总之,僧团一切事务都是以戒律为依据。所以说,佛教僧团是法治的僧团,是民主的僧团,是平等的僧团,也是追求自由的僧团。关于这个问题,我曾作过《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管理体制》的讲座,从公有制、法治、民主、自由、平等五个方面来揭示佛教僧团的管理特征。  问:但无论在汉地还是在藏地的僧团中,我没有很清楚地看到这些特征,所以我提出应该对僧团建立制约,防止僧团腐败和成为利益集团的问题。当年佛陀建立的僧团制度今天仍然继续存在呢,还是已经成为历史?  答:这一套制度当然存在。目前,南传佛教地区就实践得比较好。而在中国,戒律始终没能很完整地实施。我想,这和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因为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下,民众对民主思想不太容易接受。因此,古德虽然重视戒律的翻译和弘扬,但又在戒律以外制定了中国化的僧制和清规,尤其是禅宗的清规,几乎取代了戒律的地位。佛教自宋元以来每况愈下,直到民国年间才呈现复兴之势。但丛林清规已像禅宗一样,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所以,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是当今教界面临的当务之急。在这一问题上,我认为还是应当继承戒律的传统。因为民主、法治的社会是世界的潮流所向,而依戒律建立的僧团管理体制更契合这一发展方向,也将会为更多的人接受。  问:如果像您说的那样,佛教是尊重民主、自由的,那么怎么解释这样的现象:凡是以佛教为主流宗教的社会,大部分都是专制国家?反而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的国家,发展出今天主导世界的自由与民主的潮流?  答:宗教对社会及国家的影响不是全部的。印度虽然是佛教起源地,但佛教并不是印度的传统宗教。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婆罗门教,即后来的印度教。佛教于公元前5世纪在印度出现,到公元12世纪就在印度本土衰落了。我们不能否认佛教对印度的影响,但在印度社会,对社会产生更大影响的还是传统的婆罗门教。同样的情况,佛教在中国虽然得到继承和发扬,但中国本身就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许多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尽管也接受或信仰佛教,但主要还是以儒教治国,佛教只是对教化社会、安定民心起到辅助作用。至于现代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不是来自基督教,而是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在基督教主宰欧洲的中世纪,无论在思想还是政治上,都是一个比较黑暗的时代。  问:造成欧洲中世纪黑暗状态的是当时的僧团而不是基督教本身,启蒙运动反抗的对象也是僧团统治,而不是基督教本身。我用另一个例子来提这个问题吧。传统西藏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并且完全由佛教进行世俗统治的社会,但也一样没有发展出现代社会的民主理念和民主体制。  答:我想,把基督教和基督教的僧团分开是非常合理的。同样,佛教和佛教界的现状也不应混淆在一起,两者并不完全一致。佛法代表究竟的真理和完善的道德,但佛教界是由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组成,而每个人在实践真理、实践道德的过程中总会有一定差异,何况有些人入教本身就是动机不纯或自身素质偏低。以此去看基督教,自然也应将基督教和僧团分别对待。但关键是基督教本身是否有民主思想?如果没有民主和自由的思想,那么我们又怎么能把民主、自由与基督教联系在一起呢?  西藏的政教合一体制是很特殊的现象。佛陀本身就是放弃王子身份去出家,而佛教在古今中外的弘扬过程中,也没有僧侣执政的先例。僧侣对政治的参与,基本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佛法思想去影响或度化当权者,希望他们对社会民众多有慈悲之心,希望他们给佛教界提供更宽松的环境。西藏这种现象是极个别的,要评论佛教与西藏的关系,恐怕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的民主、自由去衡量,而要根据西藏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考察佛教对西藏的贡献,这一方面体现在文化上,一方面体现在西藏社会的道德建设上。还有就是,以西藏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这一体制是不是最合适的?因为西藏本身就是个比较特殊的地区。  问:您多次提到佛教的戒律,如果我以俗世的法律比较戒律,可以看到,如果执法者自身腐败的话,无论多么冠冕堂皇的法律都如同虚设,甚至成为执法者牟利的工具。佛教戒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不会也发生这种情况?  答:我觉得戒律与法律有这样几点不同:首先,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只要是一个公民,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法律制约。有些人能意识到法律的必要性而自觉遵守,但也有些人意识不到法律的重要性,甚至无视法律的存在。佛教的戒律则是建立在信仰层面,而信仰是一种自觉行为,在这一前提下,对戒律的遵守就有了基本保障。  其次,戒律是以对神的敬畏或因果观为基础,一旦犯戒,不仅和宗教信仰相违背,且必然受到相应惩罚,招感相应果报。而法律只是维护社会大众共同利益的契约,从理论上说,犯罪会受到法律制裁,但这就关系到执法机构能否有效发挥自身作用。事实上,执法机构不可能发现所有的犯罪行为,罪犯就因此会存有侥幸心理。即使能对犯罪现象进行有效惩罚,但在法律产生作用时,破坏的事实已经造成。而信徒所遵循的戒律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无论是神的存在也好,因果规律也好,都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信徒只要对信仰足够虔诚,就绝不会存有侥幸心理。所以说,戒律所起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  问:宗教界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封闭性,但也摆脱不了社会的影响。今日社会腐败盛行,如果僧团也混进了打着信仰旗号,实际以信仰为牟利工具的人,戒律对他们同样会不起作用。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是不是有必要建立一种能在僧团外部进行监督和约束的机制?如果僧团中有不信因果的人,只是从利益角度来行事,对戒律毫不在乎,是不是有外在的力量来进行约束?  答:不论在社会上也好,在僧团中也好,执法者的腐败都是一个现实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国家的治理,儒家比较重视德治,而法家比较重视法治,事实上这两者都不可偏废。我觉得道德建设是长远的,是根本的,而健全法治则是必要的。有些素质比较好的人,可以接受道德教化,而那些素质低劣的人,必须由法律进行制约。道德教育能启发人的良知良能,法律制裁却能有效制止人的劣根性。所以在佛教僧团中,既重视道德的教化,也重视戒律的约束。僧团是一个法治团体,戒律中有完整的惩罚措施。僧人如果出现不如法的行为,僧团会根据戒律作出评判,最后给予相应惩罚。
一、学前思考  佛教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播,到现在不论社会环境还是信仰者本身的素质,都有了较大的不同。在此情况下,佛教也要与时俱进去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佛教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二、修学内容  《佛教在当代社会》(见《坐看云起》)三、修学标准  认真阅读教材三遍以上四、修学思考  1.接触佛教至今,我是否认识到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  (1)佛教宗派众多,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各宗派之间有共同的核心,也有自己的侧重点,我是否清楚?  (2)怎么理解“佛法是人生的智慧”?学佛至今,我对此有多少体会?  (3)怎么理解“佛法是真理的指南”?学佛至今,我对此有多少体会?  (4)怎么理解“佛法是完善的道德”?佛教的道德,跟其他宗教有何不同?我对此有多少认识?  (5)怎么理解“佛法是解脱的途径”?人类追求解脱、寻找幸福的方法,一般通过改变外在世界,或者祈求神灵救度,这跟佛教有何不同?佛教认为“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我对此是否认同?  (6)佛教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佛教否定主宰神的存在,为什么?如果没有神灵在主宰,又是什么力量在决定?佛教也不同于唯物论的无神论,怎么理解?  2.佛教在弘扬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  (1)在佛教的信众中,存在一定的迷信现象,这是因为佛教有众多宗派、教理太深奥造成的吗?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2)僧团的教育,对佛教的健康发展有何作用?目前,教界做出了哪些努力?  (3)佛教在弘扬过程中曾出现哪些误区?一味地简化,就能解决问题吗?  (4)佛教重视“信”,对佛陀、对善知识的信心,对我们学佛有何作用?佛教又提倡自力,提倡众生平等,要怎么理解?怎么理解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3.提到佛教,不少世人会马上联想到清规戒律,佛教为什么有戒律?它对僧团,乃至对佛教的健康发展有什么作用?  (1)佛陀为什么要制定戒律?这对于僧团的管理,有何作用?  (2)在现实中,有一些世人会因为看到或耳闻某些出家人的行为不端而对整个僧团,乃至对佛教产生误解、排斥,这种行为有什么偏颇之处?应该如何正确看待?  (3)为什么在佛教僧团中,既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也要重视戒律的约束?  4.当前,在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进入急剧发展的阶段,这带来了哪些突出的矛盾?从佛教的角度,如何看待和解决?  (1)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加上各种畸形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深陷欲望的泥潭,压力山大却又身不由己,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进行观察,我是否也感受到这种矛盾?怎样去平衡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2)按佛教的角度,从哪三个方面来解决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  (3)宗教的道德建设见效慢,能解决社会面临的急剧矛盾吗?  5.宗教是否有能力改善社会人心?  (1)有些人会质疑:你们说宗教那么好,为什么几千年过去了,人类社会还是这么多问题?宗教真的能发挥教化的作用吗?你怎么看待?  (2)人性善恶不同,能否真正被宗教教化?我能举出现实中的一些例子吗?  (3)宗教要达到改善社会的效果,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对此有何认识?  6.在这样一个时代,弘扬佛法对社会具体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1)面对邪教的盛行,佛教能发挥什么作用?如果社会不能为民众提供健康的宗教信仰,就会使一些不健康的宗教乃至邪教乘虚而入,我对此有何认识?  (2)今天的大部分人为什么活得很迷茫?佛教能发挥什么作用?  (3)佛教在慈善、环保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五、修学检验  1.在本课中,我们了解到导师对于佛教在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深刻思考,这使我们提升了认识的深度和高度,也感受到佛教在当代社会要进一步弘扬所难以回避的诸多问题,我对此有怎样的体会?  2.有的人觉得,我只需要知道怎么修行就行了,教界和僧团的事情,乃至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弘扬,这些大事不是我们需要过问和应该过问的,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圣教兴衰,佛子有责。对于学习本课的意义,我有何认识?  3.佛教对解决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矛盾所能发挥的作用,我有何认识?认识到佛教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之后,我是否生起了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意愿?
信箱:(咨询)
(认证、投稿、纠错)
【济群法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股社会贡献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