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二战时期日本女兵,竟有一日本兵给了中国10万弹药,怎么回事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日本友人
  近年来,一些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亲历者的回忆录逐渐问世。这些回忆录披露了一些我军收编日本兵的片断,年轻读者才得以知道一些内情。事实上,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有数万日本人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现笔者通过对原始档案资料、个人回忆录的梳理,撰写成此文。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294251.htm     日本士兵成立反战同盟   加入抗战行列      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首次与日军交锋,尽管消灭了1000多名日军官兵,但未能活捉一名俘虏。后来加强了我军优待俘虏政策的宣传,八路军、新四军在战场上俘虏的日军越来越多,冀中军区在1938年后的3年时间里,俘获日军60多名,其中有少将特务大本青,还有尉官、教官、医官、指导官8名,军士和士兵50多人;在1941年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俘获日军战俘281人;1942年在田家会战斗中,八路军一二○师将日军六十九师团一个大队的700多人基本上消灭了,俘获日军100多人。据资料统计,八年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共俘虏日军官兵7118人,其中八路军俘虏5096人,新四军俘虏2022人。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总政治部就明确指示:对于俘虏的敌军士兵,不但不应加以杀害和侮辱,而且要加以优待,以争取其改变立场,然后有计划地派回去进行瓦解敌军的工作。   日,毛泽东接见英国记者贝兰特谈话时指出:“我们仍然对被俘的日本士兵和某些被迫作战的下级干部给以宽大待遇,不加侮辱,不施责骂,向他们说明两国人民利益的一致,释放他们回去。有些不愿回去的,可在八路军中服务。将来抗日战场上如果出现‘国际纵队’,他们即可加入这个军队,手执武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还指出了八路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事实上,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不得人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共产党也本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领导日本人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战活动,遏制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时在日本关东军服役的伊田助男响应日共的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援我国东北人民的抗战。   1933年春,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在总司令李延禄(共产党员)的指挥下,在牡丹江地区频繁出击,重创日伪军。敌人恼恨交加,于3月末派出日伪军300多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疯狂地向游击军的根据地马家大屯扑来。李总司令率部奋勇抗击。   在游击军的猛烈打击下,敌人伤亡惨重。日军司令部令伊田助男向前线运送弹药。伊田没有把汽车开往日军阵地,而是绕道开到游击军的后方,为游击军雪中送炭。因地形不熟,无法找到游击队,他深知如被日军发现,在劫难逃,遂把装满弹药的汽车开进茂密的树林里,加以伪装并写下一封信,随后举枪自戕。信中写道:   亲爱的中国游击队同志们:   我看到你们分撒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我很想和你们见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敌人。但我被法西斯野兽们包围着,走投无路,我决心自杀了。我把运来的10万发子弹赠送给贵军,它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射击。我虽身死,但革命精神长存。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关东军间岛日本辎重队    共产党员 伊田助男   日   日军败退后,游击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伊田的遗体和他的信,找到了汽车,把他的忠骸安葬在翠谷中,把马家大屯小学改名为“伊田小学”,以永远纪念这位坚贞的国际主义战士。   1940年4月,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为争取重建日本共产党并建立反对战争与军部的统一战线,计划由苏联经中国返回日本,但未成功。在这种情况下,野坂参三留在了延安,协助中国人民抗战。出于安全和保密考虑,野坂参三脱下西装,换上厚实的八路军棉制服,并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林哲。他以八路军政治部顾问的身份参与八路军政治部的工作。林哲亲自找在延安的日本俘虏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然后与中共中央领导人商谈日军战俘的教育管理问题。他提出:“那些离开日本军队、放下武器、脱掉军装的日本工人和农民,只不过是帝国主义战争的牺牲品,只有唤醒他们的阶级觉悟,使他们认识到侵略战争的本质,他们迟早会成为反战的和平战士,这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他提议在延安建立一所教育日俘的学校。这一提议得到毛泽东的赞同,于是创办了隶属于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的“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日,日本工农学校在延安八路军大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林哲亲自担任该校校长。日本工农学校的经费和学员的一切生活费用全部由八路军供给。他们的生活标准高于八路军官兵,文化体育生活也丰富多彩。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民军队以自己的善良和热情,成功改造了日军战俘被所谓“圣战”和“武士道精神”所蒙蔽的灵魂。在各个解放区,已经觉悟了的战俘先后成立了各种反战组织。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真相逐渐被揭露,大批具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日本士兵,纷纷加入到反战组织中来。日,野坂参三(林哲)在敌工部的支持下,发表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成立宣言》,7月,延安支部正式宣告成立。它宣告了在延安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的成立,也是抗日根据地日本人反战同盟领导机构的建立,并很快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反战同盟的支部。   日至29日,为了建立解放区各种反战组织的统一指挥中心,来自原日军19个师旅团的代表和华北8个反战组织的代表,在延安召开了华北日本士兵代表大会和华北日本人反战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抗日根据地内日本人反战运动的统一领导机构――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这两个大会的召开,在日本人反战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反战同盟”成立3年多的时间,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主要有5个方面:   (一)协助八路军、新四军做好战俘工作。那些思想顽固,对中国共产党抵触情绪大的日军战俘,经过他们的艰苦工作,绝大多数思想上得到了转变。松山一郎在战场上准备自杀时,被八路军俘虏,他躺在地上耍赖,让八路军杀死他。战士背他,他咬战士的耳朵,穷凶极恶。几名战士抬他回驻地后,“反战同盟”的盟员田中、东忠多次教育开导他。当他得知田中被俘前是日军少尉军官,八路军不仅没有杀田中,还让田中参加“八路”时,非常震惊,开始相信八路军的宽俘政策,最后觉醒,并加入“反战同盟”,成长为一名反战勇士。   (二)参与八路军、新四军组织发动的政治攻势。战场喊话是我军瓦解敌军的重要手段。他们熟悉日军的情况,精通日语、习俗相同,对日军的战场喊话发挥了八路军难以发挥的作用。   (三)编写日文宣传品。他们编写了100多种宣传品,印刷了80多万份。出版日文杂志《觉醒》、《士兵之友》、《曙》等宣传刊物,对于帮助日军官兵了解战争性质、战局真相和八路军的宽俘政策,帮助日军从战争中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反战同盟”主要是承担瓦解日军思想工作,一般不让他们参加战斗,但也有一些盟员主动请战。1944年4月,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配备了军犬,给八路军侦察员带来极大困难。当过驯犬员的宫本主动请缨。他潜入日军军营进行侦察,搞清了日军的奥妙在于带不带白胡椒,让狗闻味而分清敌我,从而为八路军反扫荡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军机枪手秋山良照觉醒后加入“反战同盟”,多次请缨上战场。在日寇“四二九”铁壁合围时,秋山良照端着机枪奋勇冲击,从重围中杀了出来,使日寇闻风丧胆。刘伯承师长在太行《新华日报》上写文章赞扬秋山良照:“多次在枪林弹雨之中,亲自拿机枪去协助我们作战。”
  (五)敦促日军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军独立混成第五师团被八路军胶东部队包围后拒不投降,日本“反战同盟”胶东支部副支部长小林清亲自深入敌营做工作,促使该部日军向八路军缴械。      觉醒了的日军官兵   参加了解放军      日,八路军前线总司令部组织千余名八路军,在山西省武乡县王峪村召开新年联欢会。联欢会接近尾声的时候,有3位日军士兵走上舞台,并排站在观众面前。主持人介绍说:“这3位青年是我们的日本同志,这位是衫本义夫、这位是小林武夫、那位是冈田义雄。”   主持人介绍完情况后,衫本义夫向前一步,庄重地声明:“从今天起,我们正式参加八路军!”接着,他代表3位日本青年表了决心:“现在,日本军部和政府,还有不明真相的大多数日本国民咒骂我们背叛祖国,是卖国贼,轻蔑和憎恨我们。但是,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是我们的光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走的这条路是真正的正义之路,这是一条符合日本人民和民族利益之路。”   会场上掌声雷鸣,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热情地与3位日本青年握了手。尔后,转过身来对全体指战员说:“我代表全体指战员欢迎这3位日本青年参加八路军。今天,这3位日本青年参军,证明了我们八路军俘虏政策的正确,虽然今天只有3个人,以后一定会变成几十个人、几百个人。”   日,八路军总司令部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发布命令:“中国军队系与日本军阀、财阀及地主作战,而日本士兵并非我军之真正敌人。日本士兵大部分与我等相同,系日本统治阶级压榨下劳苦人民之子弟。彼等多在日本军阀欺骗与强迫下而与我军接触,因此:一、日本士兵被俘或自动来者,绝对不准伤害或侮辱。其所携带物品,除军事上必要者外,一律不得没收或毁坏。并须以弟兄待遇彼等。我军如有指战员违反此命令者处罚之。二、对负伤或患病之日本士兵,须特别注意给以治疗。三、愿回国或归队之士兵,尽可能予以方便使其安全到达目的地。四、愿在中国或中国军队工作之日本士兵,应予以适当工作,愿学习者应使其进适当学校。五、愿与家族或友人通讯之日本士兵,应尽可能地予以方便。六、对战死或病死之士兵,应在适当地点埋葬,建立墓标,记其姓名、年龄、原籍、所属部队、等级、死亡状况、埋葬年月日及碑文等。”   在八路军俘虏政策的感召以及衫本义夫等“日本八路”的配合下,日军战俘参加八路军的人数越来越多。1940年9月,产业工人出身的日军士兵坂谷义次郎,不堪容忍日军官兵对中国人的枪杀、抢掠和强奸,率先向新四军投诚,勇敢作战,后来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在他之后,南通汇龙镇有14名日军士兵向新四军投诚;日军炮兵丰川秀雄等人,携带步枪和手枪向新四军投诚;日军山本师团八二二部队兵长渡边和其妻子一同向新四军投诚;日军军曹田井三和上等兵中孝次郎等3人,携带步枪3支、子弹300发、指挥刀1把,向新四军投诚;日军宪兵伊山志雄的父亲、哥哥被强迫征兵后战死,嫂子和妹妹又被强迫送到中国战场当军妓,受尽凌辱,伊山志雄满腔悲愤地向新四军投诚;日军童山部队中的6名朝鲜籍士兵向新四军投诚。   驻南京日军第一○六七部队菊地支队的福岛康雄等7名士兵在南京看到日军的暴行,十分震动。1944年初夏的一天,他们偷偷地约到一家酒馆饮酒。他们感觉“圣战”无望,加之想家,借酒解愁,唱歌思乡时竟泪流满面。上司得知这件事后,立即把他们关进“防疫隔离班”净化思想,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在隔离班,他们见到了一位被新四军释放回来的士兵渡边义雄。同为“牢友”,无话不说。渡边义雄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优待日军战俘,战俘的伙食费标准比新四军官兵还多一倍;年节、纪念日还进行会餐;衣、被、鞋、袜按需优先发给;对战死的日军尸体都掩埋立碑。福岛康雄等人受到极大的震动,商议之后,决心叛逃,还决定要串联更多有反战情绪的人。两个月内,他们串联了18名士兵,秘密举行了5次会议,经过反复斟酌,最后制定了周密详细的出逃计划。日上午,他们派出两名机警的略通中国话的士兵,外出购买了中国地图、手电筒、药品等日常用品。晚上10点,另外两人悄悄来到兵器仓库,偷出3支手枪、300发子弹,一个夜光石。接着,福岛康雄来到内务班,神不知鬼不觉地偷出两把点三八式手枪和47万元金票。夜里11点多的时候,他们全副武装,扛着三八大盖,大摇大摆排成整齐的小队,假称是日军金陵部队有军事机密需要出城,哨兵深信不疑。他们骗过哨兵后,直奔南京东南方向新四军的游击区而去。后来,这18名日籍战士成为新四军进行政治宣传瓦解敌军的骨干力量。   巢湖县日军一个小队20多人,在小队长川井一太郎的率领下起义,参加了新四军,与新四军并肩抗日。日军向八路军投诚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万多日本人留在解放区为中国人民服务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共中央即决定各解放区部队全面出击,迅速扩大解放区。冀东军区李运昌部队和山东军区万毅部队奉命进军东北。9月5日,冀东军区第十六分区曾克林率部首先进入沈阳,开始收编日伪军及杂牌武装,扩充部队,搜集武器。短短几天便收编了万余人,获得了大批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弹药。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二野战医院连级会计师、日本籍军官中村义光回忆说,日,他正在中国伪满洲国的吉林省朝阳川警备队驻地服役,司令官突然命令驻屯地的70名军官集合起来,说正午有重要广播要全体收听。到了正午,广播里传出了“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大家极为震惊,由于日本当局当时对民众和士兵封锁战争的真正消息,“日本一定胜利”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他们对战败这个事实不能接受,就和一些有同样想法的同伴向朝鲜方面突围。但是,苏联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了东北,声势浩大,使他们去朝鲜的想法破灭。他们不得已脱下军装穿上便服,藏好枪支弹药,混在逃难的人群之中东奔西跑,没吃没喝,十分艰难。这时苏联红军渐渐撤回到苏联国内,八路军渐渐逼近。中村义光和高柳班长等几个军官经过商量,最后决定由高柳班长和盛准尉去吉林省敦化与东北民主联军警备二旅第五团团长、政委联系,民主联军方面表示欢迎他们参加联军。就这样,高柳、中村义光等80多人参加了革命军队。其中10多名有特种技能的士兵留在二旅后勤医院工作,其他士兵编到战斗部队或地方部队,中村义光被分配到二旅野战医院医务室。后来,内战爆发,部队改编,中村义光所属的部队被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当时在四十七军中有300名日本人,而在整个第四野战军中,有4000多名日本籍官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记载: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有《日本侨民移送协定》,后来发现,共产党方面移送过去的日本侨民有不少被国民党军队留用,当时急需医护人员,于是东北民主联军也开始大规模留用日本人。第四野战军卫生部门表彰的立功者中有四分之一是日本人。   东北光复后,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大部分被遣送回国,但还有一部分有技能的日本人愿意留在东北解放区贡献力量。据当时东北9省14个市的调查统计,确实知道的日本人数有12016人,加上遗漏的估计有3人。其中,卫生部、军工部、军需部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较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技术队伍。具体分布在各部门的日本人数是:军区卫生部7200人,军区军工部2000人,军区军需部900人,军区其他系统1500人。据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有关资料记载,到1949年,东北军工部留用的186名技术人员,日本人就有103人。
  留在东北的日本进步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后参加辽沈战役,屡立战功者大有人在。仅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就有88名日本人,有的是机关枪手,有的是特等射手,有的是抬担架的队员。立过大功、小功的达38名,其中还有一名日籍的中国共产党员。   要论第四野战军的日籍官兵中功勋卓著者,无疑是原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的林弥一郎部。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利用接收和搜集到的敌伪航空器材筹建航空学校。1945年10月,常乾坤、王弼率领一批干部远赴东北,展开筹建航空学校的艰苦工作。几经努力,他们搜集到被日军遗弃的几十架战斗机和十多台飞机发动机,经过筛选,拼凑了9架外壳比较完整的“99”式高级教练机和“准”式战斗机。   只有飞机,没有飞行员也是飞不上天的。正在大家发愁之际,传来了好消息,有一支日本空军部队愿意为我们服务,其中有许多资深的飞行员和教官。常乾坤和王弼喜出望外。   原来在辽宁奉集堡机场驻扎着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共有300多人。日本宣布投降后,这些人不知自己的命运将如何,十分焦躁不安。9月下旬,他们曾企图携械逃匿,尽量靠近海边,以寻机回国。他们的行动被我东北民主联军发现,要求他们放下武器,立即投降。这批日军在别无出路的情况下,只得在大队长林弥一郎的率领下缴械投降。   东北局研究后,决定把这批空军技术人员留下来,为创建我人民空军服务,并派伍修权出面向他们讲明我们的意图和政策。   伍修权把他们请到新成立的东北军区司令部,热情接待。伍修权向他们问寒问暖后,开诚布公地说:“我们一直想建立一支空军,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原因是不具备条件,打仗顾不上。现在我们想创造条件,在东北地区办一所航校,培训我们自己的空军技术人才,为创建我们的空军做准备。你们是空军技术人员,懂得飞行和维护、修理飞机技术,你们有专业技术的特长和经验,一是希望你们帮助我们创办航校,二是希望你们把技术传授给我们。”   伍修权的话引起他们的思索,有人点头、有人在交头接耳,更多的人则流露出茫然和疑虑的神色。伍修权接着说:“你们投降前在中国境内参加了战争,但不是你们的意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掌握着实权,他们发动了这场战争,把你们推向战场。在他们的命令下,你们被迫参加了战争。战争期间,使你们及你们的家庭都蒙受了灾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从这一点来说,你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受害者。过去我们是敌人,现在战争结束了,如果明白上述道理,很快可以成为朋友,待将来回国的条件成熟后,我们欢送你们回国。你们看这样好不好?”(伍连连《父亲伍修权创建航校和海校》)   曾任日中和平友好协会会长的林弥一郎也在其回忆录《我和中国》中说:“中国人民解放军认为我们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从而把日本战俘当作朋友对待,优待我们,向我们宣传革命道理,争取我们帮助训练解放军的飞行人员。”   在交谈过程中,林弥一郎看到伍修权身上佩戴着一支十分精致、小巧的勃朗宁手枪,很是喜爱,他便试探地问:“将军阁下,能不能把这支手枪送给我作纪念?”   日方人员惊呆了,中国人怎么可能把手枪给刚刚投降的日本人呢?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伍修权身上。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请求,伍修权立即意识到日方人员并不一定是真的喜欢他的手枪,而是对我们共产党是否真正信任他们并不放心。于是,他很痛快地把手枪送给林弥一郎,并说:“这是我长征以来一直携带的心爱的手枪,现在送给你作个纪念吧。”   这一举动完全出乎把枪视为生命的日本军人的意料,在一阵小小的骚动中,他们既惊讶又欣喜,可以看出他们的感动。林弥一郎等人由此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诚意。在大队长林弥一郎的带领下,这支日本关东军的王牌空军部队完全按照我们的意图参加了航校的建设,计有飞行员20名,机械师24名,机械员72名,通讯、气象等其他各类地面保障人员200人。以这些日籍官兵为骨干组成的东北老航校成为中国空军的摇篮。后来,这支日本航空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林弥一郎改名为林保毅,仍任队长。   航校是在抗日战争的废墟上开始起步建设的。当时的东北战事紧急,生活异常艰苦。飞机破烂不堪,跑道弹坑累累,营房、机库残垣断壁,机场设施残缺不全。物资供应异常困难,敌人经常骚扰破坏。一切从零开始,没有飞机和器材,林弥一郎等人和中国同志一起四处搜集;没有汽油,就靠实验自制酒精代替燃料;没有火车、汽车,就用牛马大车拉着破旧飞机转场;没有大米、白面,就用高粱、玉米面和咸菜果腹充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终于在战争的烽火和动荡的环境中,把航校办起来了。1946年7月,航校第一批学员独自单飞,学员驾驶的一架高级教练机成功飞向蓝天。林弥一郎等人从1946年3月东北航空学校成立到1949年7月,共培养、训练出各类航空技术人员560名,其中飞行员160人。有23位技术过硬的飞行员参加过开国大典的阅兵。当年的空军司令员王海、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以及曾经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空军英雄张积慧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杰出代表。这批日本的空军人员后来陆续回到日本,仍不遗余力地为推动中日友好贡献力量。   据资料统计,中国共产党派部队进入东北后,被吸收进来的日本侨民并非全部编入第四野战军从军,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因其他解放区建设所需被分散到中国各地。当中规模最大的一支是1950年秋天,800名日本铁路技术人员及其家属被送到甘肃天水,负责修建兰州到天水的铁路。1951年春,天兰铁路正式开始建设,日籍技术员认真把关,对技术精益求精,中国工人对他们十分敬佩。日,在新中国成立三周年时,天兰铁路提前8个月顺利通车。抵达天水的这批日籍铁路技术人员,除了修建天兰线外,还有部分人员被抽调去修建新铁路和山西铁路修建改造的工程。   在日籍铁路技术人员当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二九后方医院的炊事员吉冈宽。吉冈之前是技术高超的火车司机,被征入伍后在满洲铁路局工作,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他有一手炒菜手艺,被分配在厨房工作,解放战争结束后,他申请留在中国。吉冈宽转业到地方后重操旧业,在衡阳铁路局当火车司机。他从不喝酒,工作认真踏实、一丝不苟。1953年毛泽东主席南巡,吉冈宽被上级选中,交给他一项重大任务:为毛泽东担任长沙至岳阳段的专列司机。他因出色地完成任务还受到了表彰。   周恩来总理日在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说:“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我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日本的军国主义确实是残酷的,但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民也有很多。”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盘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
抗战时期中国的步枪号称“万国牌”,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知道当时中国步龘枪的两大特点,一是主要从国外进口或仿造国外的产品,二是进口来源很杂。这都是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环境所造成的。
1、奥匈帝国“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
“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是在“斯太尔步枪”的基础上,大量采用“M1888曼利夏步枪”(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曾大量借鉴该枪设计)的成熟技术研制而成。该型步枪总体结构简洁、质量轻、作用可靠、使用方便、能发射多种枪弹,是奥地利轻武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实该枪的设计在1890年就已完成,但是当时的奥匈帝国首先出口装备他国部队,看到普遍反映良好后才正式在1895年装备本国军队,所以叫做“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
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曾经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之一,袁世凯是它的忠实“粉丝”早在“小站练兵”时就购进了6500支,后来更是“北洋六镇”的两大主力步枪之一(另一款是日本的“30式金钩步枪”)。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于是更多的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被军火贩子输入中国,多为北洋系军阀所有。
抗战开始时中国军队中的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仍然很多,但多为杂牌军使用,后来日军也给伪军装备了很多。
2、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老套筒/汉阳造”
受到法国“勒贝尔1886”的刺激,德国为了保持军械的领先地位成立了一个“步枪试验委员会”(Gewehr
Kommission),简称GPK。由于当时毛瑟研制的盒式弹仓没有成功,GPK最终决定自己来设计一款新的步枪--因此诞生的“Gew.88”就被世人称为“1888式委员会步枪”。
委员会步枪把当时现有的多种先进设计揉合在了一起:枪机是斯班道兵工厂由奥地利的“M1888曼利夏步枪”改进而来;弹仓、5发漏夹(子弹必须用漏夹装填,漏夹留在弹仓内,打光前不能再装)也是改进自“M1888曼利夏步枪”;枪管膛线基本就是是仿制“勒贝尔1886”的,新无烟枪弹改进自瑞士设计的7.92mm无底缘瓶颈弹……
委员会步枪从设计到生产都与毛瑟毫无关系,在德军中也只装备了10年就被“毛瑟98”淘汰。但是,德国的一些奸商把淘汰的委员会步枪称为“最新式毛瑟步枪”卖到中国,所以在中国就有了“毛瑟88”这个不伦不类的称呼。
1896年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由于委员会步枪有一个保护枪管的套筒,就被俗称为“老套筒”。1904年汉阳兵工厂对此枪进行了改进,去除了枪管外的套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汉阳造”。
作为第一款国产步枪,“汉阳造”一直是中国抗战的主力步枪之一。
3、日本“30式/金钩步枪”
在1897年(明治30年)定型,日本称之为“三十年式小铳”,因该枪的保险上有个钩形在中国俗称为“金钩步枪”。30式步枪就是“三八大盖”的前身,优点是6.5mm子弹的射程远、穿透力大,实战射击精度高,发射时无烟无焰隐蔽性好,后坐力小易于使用;缺点是6.5mm子弹穿透力太好击中人体后不易发生翻转造成附带伤害,防尘能力差常导致卡壳。
30式步枪进入中国比较早,早在“北洋六镇”时期就是两大主力步枪之一(另一款是奥匈帝国的“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由于日本对中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战略,军阀混战时期日本军火被大量卖给了各路军阀,一战时期日本军火一度占到中国军火进口总量的80%。不过由于30式步枪的年代稍远,且不适合在多风沙的中国北方使用,所以其在中国的数量远远小于后来的三八大盖。
抗战时只有一些杂牌军还在使用30式步枪。
4、法国“勒贝尔1886”
“勒贝尔1886”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无烟火药的小口径步枪,使用8 x
50mm无烟火药步枪弹(之前的步枪大都为11mm黑火药枪弹,如德国的毛瑟71/84式步枪),8发管式弹仓供弹。它的出现引发了世界步枪的新“革命”,直接导致了“委员会步枪”等一系列近代步枪出现。
虽然8发管式弹仓看上去比后来普遍采用的5发盒式弹仓弹容大,但是供弹系统的可靠性和装填速度(不能使用桥夹装弹)都有所不如。8
x 50mm枪弹的弹道性能也落后于后来的 7.92 x
57mm枪弹。到一战时勒贝尔1886的性能已属落后,但仍然是法军的主力步枪,直到二战前才被逐步取代。
由于“法属印度支那”和云南接壤的关系,法国人最早卖给了滇军首领唐继尧约3万支,后来“云南王”龙云继任后也通过鸦片贸易购进了许多。
抗战时期只有滇军批量装备勒贝尔1886步枪。
5、日本“38式/三八大盖/六五步枪”
在1905年(明治38年)定型,日本称之为“三八式歩兵铳”,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38式步枪继承了其前身“30式步枪”的优缺点,结构简单、高准确度、高穿透力、后座力小易于控制,但是子弹穿透力太强不易翻转导致杀伤力不足。不过,由于有了枪机一体的防尘盖,在风沙条件下的可靠性有了根本的保证。
早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时候,日本就提供了8.5万支38式步枪给北洋军。后来日本又先后向奉系、晋系、桂系、粤系、马家军等各路军阀提供了大量的38式步枪,其目的不外乎“以华制华”加剧中国内部的混战,甚至中共都通过走私得到了一些。
此外,山西、东北等地的兵工厂也曾经大量仿制38式步枪,仅山西太原兵工厂当时的月产量就达到3000支,因其口径为6.5mm而统称为“六五步枪”。
抗战开始以后,中国军队又从日军手中大量缴获了38式步枪,加上之前进口的和仿制的--“38式和六五步枪”可能是除了“24式毛瑟枪系和中正式”以外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的步枪了。
6、英国“李-恩菲尔德短步枪No.1型/No.3型”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首创了“短步枪”的概念(短步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全枪长度仅为1130毫米。该枪的优点在于装填子弹速度快(手动步枪里最快的)、弹容达到10发从而提高了火力持续度,而且性能可靠、操作方便。在一战的堑壕战中,它迅猛的火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No.1改型Mk.III的简化型一直到二战期间仍大量生产、使用,是二战前期英军装备的主力步枪。
其实,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早在一战之前就来到了中国。在军阀混战时期英美支持的“代理人”是直系军阀,因而就有批量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No.1型”和“No.3型(5发弹仓)”被卖给了直系军阀。另外张宗昌、陈济棠和冯玉祥也曾得到过数万支。
但是,1919年起英国开始拉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搞“对华武器禁运”。所以到了抗战时期,在中国战场已经少见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的身影了。
7、意大利“M1891曼利夏·卡尔卡诺步枪”
意大利出品的一款好枪,当初“意大利轻兵器委员会”测试了几十种设计,最后决定采用“卡尔卡诺”的设计并融合了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的“曼利夏式”弹仓,定型为“步兵长枪1891式”,所以全称就叫作““M1891曼利夏·卡尔卡诺步枪”。
使用6.5mm卡尔卡诺步枪弹,6发漏夹供弹,在意大利军队一直服役到二战之后。该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曾有过多种改良型,顺便说一句--后来“美国总统肯尼迪”就是被“M1891/38曼利夏·卡尔卡诺”干掉的。
当初意大利算是最不遵守“对华武器禁运”的西方国家之一了(大概除了德国?),可惜除了倒卖他国军火给外,自己正真能拿得出手也就是M1891曼利夏·卡尔卡诺步枪。当时直系买了约6万支,湘军也买了一些。
到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还是有不少M1891曼利夏·卡尔卡诺步枪的,如福建的部队就大量装备了该枪。
8、德国“毛瑟98/七九步枪”
“1888式委员会步枪”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德国军械界的泰斗“保罗·毛瑟”,促使他不断研制新型号的步枪,终于在1898年推出了惊世之作--“毛瑟98步枪”。
1898年德军决定采用毛瑟98步枪作为制式步枪,被命名“Gewehr
1898”,简称Gew.98或G98,也就是后来“98K”的元祖(不过98K本身在抗战没什么作为)。
毛瑟98步枪是世界步枪的经典之作,一直到1935年前都是德军的制式步枪(1935年后被98K取代)。对于从晚清时代就崇拜德式武器的中国来说,毛瑟98步枪自然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但是,先有德国奸商把“委员会步枪”冒充“最新式毛瑟步枪”在前,后有一战“中德断交”和“凡尔赛合约”的限制,一战结束后只能转由第三国向中国出口一战剩余的毛瑟98。所以,中国进口的正宗毛瑟98步枪数量不是很多。
事实上,真正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毛瑟98的中国仿制版“七九步枪”。其实“七九步枪”只是一个统称,因毛瑟98步枪的口径为7.92mm而得名。最初仿造毛瑟98的图纸究竟是来自德国的“正版”还是第三国的“改版”已不可考,很可能两者都有,总之在20世纪20-30年代大量的各类“七九步枪”在中国被制造出来。这些“七九步枪”出处不一、规格不一(广义上“中正式”也可算作七九步枪的一种,但“汉阳造”不能用七九尖弹不算),质量自然也参差不齐,但是数量庞大,分布也很广。
抗战时期,各类“七九步枪”被中国各地方部队广泛使用。
9、苏联“M1891莫辛-纳甘步枪/水连珠”
“M1891莫辛-纳甘步枪”是俄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款(后认定俄国人莫辛为“唯一设计者”)近代步枪,也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制式步枪之一。因为其枪声清脆,如水珠溅落,所以在中国得名“水连珠”。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生产、使用简单可靠,缺点是枪机设计较为复杂、整体感觉比较笨拙(还有弹仓号称“5发”,其实只有4发,装填后第5发要留在枪膛里)。
莫辛-纳甘步枪大量进入中国是在“十月革命”后,首先是逃到中国东北的白俄将手中的步枪大量卖给了奉军(先后有6.5万支,有的一支只要13元~),其次是苏联援助给孙中山的广东政府和冯玉祥部数万支。
抗战开始后,苏联又先后3次援助了5万多支新式的“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给中国,装备了第1、2、5和74军。
10、比利时“FN1924、FN1924/30”
“FN1924步枪”是由比利时著名军械厂商FN公司按照“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的图纸生产的,因此算是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的“同宗兄弟”。
FN1924步枪最早在中国的出现不太光彩--1924年10月“广东商团叛乱”时中国史料上第一次有了关于它的记载,后来大约有5000支被革命军缴获。
到了抗战爆发时,除了滇军大量其改进型“FN1924/30”装备外,中央军的精锐--德式师也装备了相当一部分。
11、捷克“Vz.24”
捷克的“Vz.24步枪”是“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的捷克生产型,但在外观上略有不同。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在德国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其“同宗兄弟”Vz.24步枪凭借着“青出于蓝”的优良制造工艺在中国大红大紫,被称为“捷克造”。
从1925年开始,奉军、张宗昌部、孙传芳部、滇军、西北军等一共购进了数十万支。直到1937年中央军还一次性地购进10万支,全部装备给了自己的精锐部队--德式师。
可以说--捷克的Vz.24步枪和Zb-26轻机枪就是抗战初期中国装备精良部队的标志。
12、德国“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中正式”
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和约”战败国德国不能制造或出口军用武器。所以,德国只能利用与瑞士等国兵工厂合作的机会继续研发,终于在1924年推出了“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该枪是”毛瑟98(G98)”的改良型,成功在保持毛瑟98性能的基础上将枪长从1.25米缩短为1.11米(之前的K98a缩短后弹道和隐蔽性下降,K98b其实和G98一样长,都不算成功)。又因为步骑通用,所以被称为“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简称“24式毛瑟枪”。
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最初打着“民用步枪”名号,通过第三国转售或委托他国生产的形式卖到中国。通过这些间接渠道,年间德国军火重新占到了中国进口军火份额的第一位(42%)。
1934年12月民国军事委员会召开“兵器制式化会议”,决定将德国“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作为中国的制式步枪。1934年,民国财政部正式向毛瑟公司订购了1万支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之后购进的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都装备了“御林军”教导总队、36师、87师、88师和税警总团),并在之后不久购买了该枪的检验样板和图纸。1935年8月巩县兵工厂试产成功,最终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中正式不是仿98K,98K也是1935年才正式投产。中国抗战后才装备过98K)。
中正式步枪是中国第一款制式步枪,随后在全国各兵工厂开始大批量生产。不同于以往的仿制步枪--中正式步枪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因此虽然还存在产地差异,但是枪的总体质量有了飞跃。
中正式的优点是比日本步枪杀伤力大、各地零部件大体可通用(这在那时的中国是很难得的),缺点是拉动枪机较费力、精度和射程都不如日本步枪。还有一点--虽然步枪缩短是世界潮流,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还是有点“超前”,抗战中拼刺仍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中正式比三八大盖短了17厘米就很要命。尽管中正式有超长刺刀(绝不是都有),但还是比上刺刀的三八大盖(日军一般都有刺刀)短了约3厘米。
整个抗战期间中正式步枪共生产了约60-70万支,是国产步枪数量的第一位,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13、美国“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春田步枪”
1898年的“美西战争”期间,圣胡安山一战1.5万名美军士兵被700名装备了“毛瑟93(7mm毛瑟步枪)”的西班牙士兵揍得落花流水,此后美国开始研制“自己的毛瑟步枪”。
1903年经毛瑟兵工厂特许,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仿制毛瑟枪机研制出了“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1906年该枪开始配用在“毛瑟式无底缘弹”的基础上改进的“斯普林菲尔德0.30-06(7.62mm)步枪弹”,随后成为美军50年间的标准步枪弹药。
不过该枪的产量一直不高,以至于1917年4月美国加入一战时竟然没有足够的步枪来装备军队,不得不临时搞了个“M1917式步枪”来凑数。一战后,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成为了美军的制式步枪。
由于在中国有人把“普林菲尔德--spring
field”直译为“春田”,所以这款枪在中国就有了个充满日本气的名字“春田步枪”,其实和日本一点关系也没有。更因为该枪的外形、长短与“中正式步枪”相似,很多中国士兵又将它称为“花旗中正式”。
由于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一战数量不足,战后美国又紧跟英国搞“对华武器禁运”,所以抗战初、中期基本没它什么事儿。直到1941年5月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这才逐渐出现在中国军队手中,不过数量也不是很多。战后倒是将这种枪大量抛售给了国军(就是所谓的”国军美式装备“),因为美军已经有了更好的“M1式加兰德步枪”(国军败退到台湾前也没能装备上M1)。
14、美国“M1917式步枪”
“M1917式步枪”始终就是一款“应急产品”,简单说就是--美国仿制英国仿制的德国枪
1917年4月美国加入一战时没有足够“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装备军队,后来发现美国有两家公司在为英国生产“恩菲尔德р-14”,所谓“р-14”是英国仿制毛瑟枪机的一种步枪。为了节约时间,美国决定把р-14的口径从英式0.303英寸改为美式0.30-06英寸就投产,这样“美国1917型.30口径步枪”就诞生了,简称为“M1917式步枪”。一战后,”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成为美军制式步枪,剩下的M1917式步枪就被成批扔进了仓库。
美国参加二战后,把库存的M1917式步枪重新取出来检查和翻修,有超过14万支给了英国等国应急,另有大约15万支被送到印度、缅甸装备了中国远征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兵糟蹋中国姑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