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要怎么才能皈依儒教皈依

  一如其它名词一样,有“世间法”与“出世法”双重含义。我们先来看世间法”的含义。指对某种政治主张和主义、宗教或某人的信奉敬仰,把他们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或榜样信仰带有理智的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哲学家定义的信仰:“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

我们再来看出世法”的含义。即“信奉、信、信、信……”此四者皆“”非“迷信”。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即“仰信、仰慕、仰望、……”。出世法”的含义,简略而言:真理”,佛陀或者解说为是佛”,正觉”。(读者可以参考《真理》一文。)

我们先来说信心是佛”。信心是佛”之法理最为甚深。此“不是人们的“虚妄浮心(攀缘心、第六识),乃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楞严经》云:“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妙法莲华经》云:“斯法华经,为深智说, 浅识闻之,迷惑不解……(读者可以参考《佛心宗等文。)

我们再来说“仰慕正觉”,正觉亦即仰望佛陀”,因为佛陀即是成就正觉之人达摩祖师《悟性论》云: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仰望仰观、仰视是我们在很多佛学经典与插图中常见的情景。《楞严经》云:“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佛经中常以仰望佛陀比喻仰慕正觉”,前者“说事”,后者“说理”。


几乎所有的佛像都很高大、庄严、宏伟,须仰视才见。《佛说见正经(亦名生死变识经)云:“佛意高远具知生死。无不分别。”无锡灵山大佛,无锡市灵山景区组成部分。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1997年11月15日落成开光。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灵山大佛通高88米。88米高的大佛我们就觉得很高了须仰视才见《八识规矩颂·七识》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读者须知:佛有三身,于“色究竟天”示现成佛的诸佛,以及“华藏世界”卢舍那佛的真身,更是有着无比的庄严与相好。《妙法莲华经》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读者可以参考《一体三身自性佛等文。)

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因此人们的信仰也是多种多样的。“宗教信仰”: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中国一向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各宗教派别在中国都有或多或少的发展,除了以上三种宗教,还有中国特有的“儒教”、“道教”。除了“宗教信仰”还有“哲学信仰”“政治信仰”等。

无论是个人、团体、政党,都要有“正确的信仰”。正确的信仰是指路的明灯,是大海中的灯塔,是夜空中的北斗……总是为人们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有正确的信仰”就有“正确的信仰”,或者说是“有偏差的信仰”。“及时行乐”的“正确信仰”自古就有。《故道白云》阿耆多枳舍钦婆罗所教的是享乐主义。他相信人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所成,一旦死后,便一无所有。他因此认为应该在有生之日,尽量经历世间的享受。

 个人要有“信仰”(这里的信仰特指佛教),皈依“佛法僧”自性三宝的人是有“信仰”的人,“信仰”的人“死后”可以“往生佛国”或者“往生净土”,“没有信仰”的人容易成为“孤魂野鬼”或“邪魔外道”。“信仰”:信者:信心是佛,信佛是心;仰者:仰望圣者,仰仗佛陀。《楞严经》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个人,其区别在哪里?简要而言:没有信仰”的人是“行尸走肉幻生幻灭信仰”的人是“虽死犹生”(不生没有信仰”的人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信仰”的人是“大公无私”(唯慧是业)没有信仰”的人是“穷奢极欲”(欺上瞒下),信仰”的人是“克己自律”(敬上怜下)没有信仰”的人是“巧取豪夺”(虚情假意),信仰”的人是“乐善好施”(真心实意)没有信仰”的人“身在人道,心在地狱信仰”的人“身在人道,心在佛国”……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团体,其区别又在哪里?没有“信仰”的团体“一盘散沙”(勾心斗角);有“信仰”的团体“坚如磐石”(精诚团结)没有“信仰”的组织“离心离德”(尔虞我诈、诡计多端),有“信仰”的组织同心同德”(肝胆相照)。没有“信仰”的政党“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祸国殃民”,有“信仰”的政党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利国利民”。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世界上还有一种“虚伪的信仰”叫“挂羊头卖狗肉的信仰”。“挂羊头卖狗肉释义:挂着羊头,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比喻表里不一。【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几灭。” 悬羊头,卖狗肉,欺诳自心及世人者当下无间地狱。为了看透这种虚伪的信仰”,人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听其言而观其行”。

《故道白云·59、异说之纲指出这些学说的错误之后,佛陀说道:个称职的渔夫,会将渔网放下水里来捕取海中的鱼蝦。当他见到这些鱼蝦竭力想跳出网外的时候,他会对它们说:无论你们跳得多高,你们始终都仍在网内渔夫说得对。千万的理论学说都落在这六十二派论说之网内。比丘们,不要堕入这个梵网之中。这样做会浪费你们很多的时间,更可能使你们失去修行正道的机会。不可落于空谈猜度的网内。

比丘们,这所有的学说和信念,都是由于被对事物的领会和感受所误导而生起的。如果不实修专念,根本就没可能见到思想感受的真性当你能彻视思想感受的根本真性时,你才可以看到万法缘生和无常的性体这时,你们便不会再被困于贪欲忧惧之网,以及六十二妄论的梵网之内了开示之后,阿难陀尊者往外散步,并专注集中地忆记刚才佛陀所说的每字每句。他想:这是很重要的经。我将叫它《梵网经》。这个网,囊括了这世间的所有妄论教条。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要有能够找到“正确信仰”的慧眼,释迦牟尼佛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圆满觉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来面目(读者可以参考择法眼》等文。

信仰个人团体和“没有信仰”的个人团体,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实例我们在《大学心解》系列文章中说了很多。(读者可以参考大学心解》系列文章。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信心是佛”之法理甚深难解。《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法宝坛经》六祖惠能大师亦云:“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读者可以参考心造世界》等文。)

 信心是佛”之法理甚深难懂,我们必须先去了解“自己的心”,然后才能彻底明了“是心是佛”之真谛。那么什么是人们的“”呢?“了解自己的心”也就是去了解“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宝坛经》云:“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读者可以参考《五蕴略解》等系列文章。)

《楞严经》:“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在深入了解“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实相之后,“是心是佛”的法理才能明了。

大方等如来藏经》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斯瑞。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咸言善哉,愿乐欲闻。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覩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

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萎变花  其花未开敷

天眼者观见  如来身无染

除去萎花已  见无碍导师

为断烦恼故  最胜出世间

佛观众生类  悉有如来藏

无量烦恼覆  犹如秽花缠

我为诸众生  除灭烦恼故

普为说正法  令速成佛道

我已佛眼见  一切众生身

佛藏安隐住  说法令开现


我们都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你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吗?是心是佛(术语)《观无量寿经》开示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来普令众生缘念于佛,使之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读者须知:每个人的真心都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天台疏曰:‘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三昧心终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因也。’善导疏曰:‘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现,即是心佛也。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者也。’住于此心而念佛,谓之即心念佛。如净土门以外之念佛皆是也。

除灭烦恼,才能彻见心佛。《法宝坛经》云: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法宝坛经》又云:“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读者可以参考《心净莲现》等文。)

《黄檗传心法要》师谓休曰: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造,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可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克文语录》云:大众,信得及么?若自信得及,即知自性本来作佛纵有未信,亦当成佛。但为迷来日久,一乍闻说,诚难取信。以至古今天下善知识,一切禅道,一切语言,亦是善知识自佛性中流出建立。而流出者是“”,佛性是“”。近代佛法可伤,多弃“”逐“”,背“”投“。但认古人一切语句为禅为道,有甚干涉!直是达摩西来,亦无禅可传。惟只要大众自悟自成佛,自建立一切禅道。况神通变化,众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前文我们说:仰慕正觉亦即仰望佛陀”。在众多的佛学经典中,都常用“仰望佛陀”来暗喻“仰慕正觉”。人们必须从仰慕正觉”(仰望佛陀)开始,才能走上觉悟之路。此法理在《楞严经》中亦有所表达。仰慕正觉”即须通达“佛法僧”(自性三宝)之法理。读者可以参考《佛法僧·自性三宝》等文。)

《楞严经》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仰望”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现代人也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近义:盼望、瞻仰、仰视。《楞严经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凡夫是“不知不觉”,诸佛是“全知全觉”,凡夫仰望诸佛,是希望能够如同佛陀一样成就“正觉”。凡夫在“低位”,诸佛在“高位”,因此凡夫看佛陀必须“仰观”(仰望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从“仰慕正觉”到“成就正觉”有一段很长的觉悟之路要走,此路即是“信解行证”之路。(读者可以参考《信解行证》《心路历程等文。)

正觉的意思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正等正觉、正尽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阿弥陀佛在往昔十劫即成就正觉,最初成佛之瞬间即称为正觉一念。又极乐净土之莲花,为依弥陀如来成就正觉所成之花,故称正觉花

仰慕正觉”的人,所走的路是“上坡路”;顺从生死欲流的人,所走的路是“下坡路”,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上坡路”即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楞严经》云:“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读者可以参考《逆流向上》“凡夫”与“诸佛”等文。)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以超凡入圣(成圣)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现在的“儒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宗教”,只能称之为“儒学”。真正的宗教”有着“正规的仪式”“严格的戒律,这些都是儒教所缺乏的,儒教”虽然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则是不甚明了”(难明宗旨)。中国人从小就深受“”的熏陶,比如“国学启蒙”就包括《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虽然中国人从小就深受“”的熏陶,但是在履历表宗教信仰”一栏,人们都不会填上“”,而是”或其他。这就是因为”没有“正规的仪式、严格的戒律、明确的目标”的缘故。有很多人都精通”,却不能称为“信奉儒教”。“信奉”是“信受奉持”(信受奉行)的略称,《金刚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信受奉行”(信受奉持):深信不疑也,受持戒律也,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著)捧之于胸守之不失也。简要而言: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人们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有着“正规的仪式、严格的戒律、明确的目标”。这些都是“儒教”所缺少的,而是“佛教”所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教”只能称为“儒学”。

《故道白云》憍陈如合掌站起来。“师傅,请你开示我们一个授戒仪式,让我们日后可以依着传授比丘戒。”

佛陀答道:就依照我平时做的便可以。”

马胜站起来,说道:“师傅,你威仪具足,当然不用隆重的仪式。但我们其他人是需要的。憍陈如师兄,或许你可以提供一个形式,让佛陀再加以补充。”

憍陈如想了一会才说:“尊敬的佛陀,我想第一个程序应该是要发愿的比丘把须发剃除。跟着,他便要学把衲衣穿好。穿好衲衣后,他可像平常习惯露出右肩,然后跪在戒师前。要比丘跪下是正确的,因为戒师代表着佛陀

接下来,比丘便应合上双掌,诚心背诵三遍:自皈依佛’。他是这生引领我修行大道的人皈依法它是了悟和慈爱之道自皈依僧它是生活在和谐与觉察的团体。背诵完这些皈依语句,他们就算正式加入了佛陀的僧团,成为比丘。不过,这只是我的愚见,请师傅你纠正。”

佛陀答道:憍陈如,这已经非常好。背诵皈依文三次,而且又要在戒师前跪着,这已是足够的受戒仪式了。”

僧团对作了这个决定,感到十分高兴。

那么什么叫信仰”呢?《中庸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白话: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颜回可以说是信仰”,因为颜回把“教的中庸之道当做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能够信受奉持”(信受奉行

”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能够信受奉持”儒学教理的人实在太少,而能够背诵儒学名句的人实在太多。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言,只有极少数的人们(也就是已经破除我执的人们)才能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当做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这样的人可以叫做信仰”。儒教五常仁、义、礼、智、信,真正把它当做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人也是太少。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信仰力量是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无往不胜的力量。屈子《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宋代诗人文天祥的《扬子江》曰: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过零丁洋》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伟人毛泽东说:“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出世法则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EON注:毗琉璃是释迦族一个宫女和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的儿子,因为当时巴谢那地王想要娶一名释迦族的公主,于是释迦族用宫女伪装成公主嫁给了他,所以当毗琉璃王子16岁拜访娘家释迦族的时候,由于血统低贱,他坐过的座位被用牛奶来洗,这种巨大的歧视行为让他发誓一定要复仇;巴谢那地王发现这事之后,一时废掉了毗琉璃母女的地位,后来在佛陀的建议下又恢复了;毗琉璃20岁时,趁巴谢那地王当时出游,篡夺了王权,巴谢那地王死在逃往摩羯陀国求援的路上,而毗琉璃很快发兵攻打释迦族复仇。

佛陀劝阻维都达巴(毗琉璃) 和他的军队

佛陀精确预知了此事,于是来到两国交界处,在大军面前孤身一人,顶着烈日暴晒坐在释迦族境内的一颗无法遮荫的枯树下(如图中情形),当毗琉璃王问他为什么不坐在高沙喇国境内的茂盛大树下时,佛陀回答亲族之荫胜他族’毗琉璃王会意并退兵;毗琉璃王此后又出兵2次,都遇到佛陀坐在同一颗枯树下,于是又都退兵,佛陀因为这事而承受的暴晒,让他留下了延续一生的头痛;毗琉璃王第4次出兵的时候,佛陀知道释迦族的业报(在过去世中曾经做过集体向河里投毒的事情)无法避免,就不再试图挽救;两军交战时,释迦族人虽然全副武装,但是无人愿意杀生,于是落败,全族人几乎都被屠杀,但是因为坚定持戒,全部往生天界

佛陀预言毗琉璃王7日之后就要死亡,7日之后毗琉璃王的军队驻扎在一个干枯的河床上过夜,河水突发,全军覆没,从此高沙喇国的国土并入摩羯陀国。佛陀在有一次和外道讨论‘身业’更重还是‘意业’更重时,有提到一个例子说:得‘心自在’者,摧毁一座城市只在一闪念之间。所以即使佛陀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毗琉璃王仇恨再大,带着整个军队也是不敢硬闯的;当时的传统也是如果军队行军途中遇到沙门,一般是要退兵。)

亦可参见《心路历程》《凡夫与诸佛》等文。

出世法”的含义,我们解释为“信心是佛、仰慕正觉”或真理佛陀。“仰慕正觉”是为了成就正觉”,那么人们如何才能成就正觉”呢?“四圣谛”可以帮助人们成就正觉”,十二因缘”可以帮助人们成就正觉”,六波罗蜜”(六度)可以帮助人们成就正觉”……实际上无量法门都可以帮助人们成就正觉”。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夏日的夜晚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人们的心中自然会生起这样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那么“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区别在哪里?

    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每次都这样介绍自己:

  有信仰”的人,他们生活的目标是明确的,即追求终极的真理,亦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来面目。虽然暂时可能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只要有此“信仰”,必定能够如愿以偿”(成就正觉)。

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

四圣谛之“厌苦、断集、慕灭、修道”,其中“”意即“灭度”。涅槃旧译灭度,新译圆寂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之义也。即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极之果德也。就此中所谓离生死之苦而言之,贤圣命终,为圆寂,即入于涅槃灭度”则能“修道”。“灭度”是“如去”,“示生是“如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信仰归宿”是我们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圆满觉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信仰”的人则是可悲的,由于不知道“生命的归宿”(生命的意义)就生活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有信仰”的人则是可喜的,由于知道探求“生命的归宿”(生命的意义)便有机缘走上“自我觉醒的大道”。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此法界

 我们“信心是佛、仰慕正觉”最终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归宿”。此心灵的归宿”即是“华藏世界”。说到“归宿”被困于“众生知见”的人们只知道一个归宿,那就是“火葬场”。信心是佛、仰慕正觉”的人则有着“美好的归宿”,即使是信奉“不了义法”,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楞严经》云:“……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读者可以参考《心灵的净土》一文。)

    《法宝坛经》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妙法莲华经》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故此可知信仰之路,需要有大勇猛、大精进、大无畏、大牺牲的精神,才能如愿以偿

心灵的终极归宿”即是“华藏世界”,关于华藏世界”一行禅师在《培养爱心》一书中说:“华藏世界光明炽盛,佛菩萨们都是光身让你自己沉浸于佛菩萨的这种觉悟之光里吧。在那里,每一个觉悟了的生命的毛孔都流泻出光明,闪耀在四面八方。在华藏世界时,你变成了光,而且你自己也开始发光。允许你自己被光所改变吧,觉照是光。当你独自一个人练习行禅的时候,深深地享受着每一步,此时你就会散发出觉照快乐安宁

每次我看到你们这样行走时,我就会被你们所散发出的某种光所摄服,突然间回到当下。然后我也开始慢慢地走起来,深深地享受着每一步。以同样的方式,你可以听任自己沉浸在遍布华藏世界一切处的光明之中,这样做时,你也将成为一个发着光的菩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华藏世界并沉浸于其中吧,以后,我们也将为后来人开启这道门

 关于“归宿”,《妙法莲华经》说的最多。信心是佛、仰慕正觉”者,在指日可待的将来必定可以成就正觉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此三品是“授记弟子成佛的三品。例如: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

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法宝坛经》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霑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附录1《观无量寿经“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标心想佛,从顶至足,心想不舍,一一观之,无暂休息。但自心想作,即应心而现,故言是心即是三十二相。言八十随形好者,佛相既现,众好皆随也。是心作佛,依自信心缘相,如作。是心是佛,心能想佛,佛身依想而现,即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说诸佛得圆满无障碍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之心。但能作想,即从汝心想而现,似如生也。

附录2《楞严经》二化佛说咒。二。初如来化佛。二正说神咒。今初。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如来。受阿难大众之请。乃为说咒。欲显神咒尊特故。不由有为身口说。而从无为心佛说。于是有肉髻放光等事。肉髻者。如来顶上。有肉特起。其形如髻。万螺围绕。似若青云半吐红日。从此放光。表其无上也。涌百宝光。言光之精彩异常也。千叶宝莲。言莲之微密特色也。化如来。即无为心佛。心而曰无为者。以如来之身。似同凡夫有为。如来之心。心外无法。无所作为。至极清净。是为咒之本。以本清净无为故。能破一切诸有为法也

以上化光化莲。皆为化佛而化。均为化佛所依故。化佛顶上。更放十道宝光。表示咒力充满十法界。皆成妙用也。一一光中。遍示十恒河沙。金刚密迹者。表示十法界众生。各各皆蒙金刚拥护。不为魔怨之所扰乱也。金刚而名密迹者。密其形迹。不使外人知也。擎其山。持其杵。显其威力无边也。如此威力之可畏也。如此化境之可爱也。故曰。大众仰观。畏爱兼抱。畏爱兼抱。其心二。而正念失矣。传云。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心而不一。难闻章句。故求佛哀愍护祐。出其畏爱。而一其心。听佛宣说也。

 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成佛信仰为核心内容。佛教其实并不推崇科学的敌人——迷信,相反,佛教是反对迷信、注重善恶的,只是用因果业力将现实因果律扩展到三世轮回,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的心灵寄托。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以超凡入圣(成圣)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基督宗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提倡博爱(agapē)的精神,并以耶稣为救世人上十字架自我牺牲,作为博爱教导的核心内容。当代基督教强调包容、进步精神,敬仰并感恩基督(对基督宗教创始人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消除内心的不良欲望,对犯下的过错和自身的罪恶进行忏悔,净化心灵。基督宗教认为,世上的人有善有恶,将来基督从天降临,审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善人将进入天国获得永生,恶人将被抛入地狱受永罪,教会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

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简称“六大信仰”)。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

附录4黄檗山传心法要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相,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即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 

}

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北美中文版《儒家基督徒神学:儒家神学的二次重建》Confucian Christian Theology 

  基督教典外文献中文译本大目录

    331年,君士坦丁皇帝命令该撒利亚主教优西比乌(Eusebius of Caesarea, 263-339),召集一批抄写员,为君士坦丁堡教会抄写五十本圣经。用当时最上乘的“犊皮纸”抄写,用皇家马车从该撒利亚运到君士坦丁堡。优西比乌是君士坦丁最崇敬的主教。当时新约的圣经“正典”尚未确定,优西比乌提及当时有四类经卷:

1.被当时公开普遍承认的书卷:四福音,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希伯来书,彼得前书,约翰壹书,启示录。(二十二卷,后来列入正典)
2.仍在辩论中的书卷:雅各书,彼得后书,犹大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五卷,后来列入正典)

敬畏之心——儒家立论及其与基督教的差异

原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8期 作者:任剑涛

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看,儒家解释传统自原始儒家形成以来相沿至今,都怀抱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得以绵延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缺乏这个基础结构,我们就无从理解儒家之谓儒家的理由。与儒家传统相对而言,基督教传统中对神圣旨意的理解,也有敬畏的先设条件。但是,两者之间具有鲜明的差异:在圣人与上帝、道德与宗教、未来与过去、自省与拯救之间,凸显出自主的道德与非自主的神启之间的差异。于是,借助儒家经典理解的进路,我们可以获得解释两种文化差异的某种理据。

“因为孔夫子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中国学者里做中国哲学研究的很多人就认为,儒家不说是无神论至少也是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是重人事轻鬼神,不说是反对宗教至少也是怀疑宗教。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学者、老师基本都抱着这样的观点。”

——儒家上帝观的历史演变及对儒教复兴的启示

作者: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教皈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