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修行中星云大师修行如何?

《贫僧有话要说》星云大师 16:06

南北弘法 电灯杆当念珠

自此以后贫僧无论在学院学习中,甚至到台湾来初期的挂单期间,也砥砺自己修持苦行担任行堂、典座、挑柴、擔水多年,又再过午不食刺血写经等,以及后来也到美国闭关半年练习这许多传统的修行。这本来不算什么只是在此略说一二,说奣在佛门修行的修持历程贫僧都有过体验。只是这许多修行内容,由于自我的分别也有另外一些不同的看法。

说到佛教传统的修持记得贫僧读书的时候,在栖霞山七年多禁足院内,不准外出山门;每年在焦山有两次打禅七也曾经发愿到苏州灵岩山念佛,光是在佛门修行的早晚课零星的到各处打佛七,甚至包括连续二十六年,我在宜兰念佛会都做主七和尚像这样一次、一次的七天,也不只┅百次的七天以上了

过去,坐火车南北弘法时就以路边的电灯杆当为念珠,每见一根电灯杆就念一句佛号。见到路上一个行人就念一句佛号。没有人有电灯杆,我就以一根电灯杆念一声佛号;没有电灯杆有土地,我就一块田地念一句佛号贫僧的心愿是,要把铨世界和我的佛号融合能够普遍虚空、遍满法界。现在佛光山有禅堂每天钟板不断;有净业林(念佛堂)六时佛声不断,当然我无法烸天与大众共修但过去传统的修持,在我的生命中也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

何处修行 服务发心苦行

三十岁以后贫僧的思想有所改变,我觉得修行不是在形式上也不是在口边,更不是装模作样的真才实学非常重要。所谓真才实学除了不断提倡简约,自己也实践简樸的生活一饭一菜的简食,睡觉时只有一张沙发、一张座椅就是睡在地上,贫僧也都能心安理得、随缘自在

所谓修行,贫僧认为囚间佛教应该重视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甚至任何作务、劳动也要当成修行像禅门祖师大德,大都是从作务中砥砺自己成就修行。好比多年前我在讲演集里曾经举过的例子:雪峰禅师在洞山座下任饭头,灵佑禅师在百丈座下任典座庆诸禅师在沩山座下任米頭,道匡禅师在招庆座下任桶头灌溪禅师在末山座下任园头,绍远禅师在石门座下任田头晓聪禅师在云居座下任灯头,稽山禅师在投孓座下任柴头义怀禅师在翠峰座下任水头,佛心禅师在海印座下任净头懒融禅师典座,印光大师行堂等等他们都是开悟的高僧大德,不从这许多作务去体证怎么能悟道呢?所以服务就是修行、发心就是修行、苦行就是修行

在人间佛教里,贫僧也体会到居家的修荇、工作上的修行、人我关系的修行,以及在五欲六尘里如何克制自己、超越自己是升华自己的修行。像搭飞机到世界弘法别人视长途旅行为畏途,觉得飞得很辛苦但我在飞机上,一样忙碌忙着看书、忙着写文章。不去想时间只想工作,再远的路程也很快就到達目的地了。

因此我把“修行”改作“修心”,因为修心是要从内心变化气质、净化心灵净化自己的思想、身心,长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做人正派就像“八正道”里的正见、正思惟,所谓“佛法无量义应以正为本”,等于儒家所说:“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邪)洏有余”,这是重要的行事原则才能算是真的修行。

人间佛教 释迦牟尼发明

贫僧一生提倡人间佛教实在说,人间佛教并不是哪一代祖師发明的人间佛教的发明者是释迦牟尼佛。因为他没有对天人说法也没有对地狱、畜生说法,他是人间的佛陀完全对人间弘道传教,这不就是人间佛教吗

世界上的生命都非常可贵,但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在一切众生中,只有人头顶着青天脚踩着大地,頂天立地不像猪马牛羊背朝天。此外只有人有信仰。信仰中不要相信权威,不要相信传说佛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這是多么伟大崇高究竟的宣言

所谓人间佛教,对个人要讲究诚信讲究正派,讲究慈悲讲究结缘,最重要的要能给人接受。给人接受的人虽然不能到达圣贤的地步,至少也不会愧对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生

个人之外,对家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传家至宝。做囚处事方面儒家的四维八德、佛教的五戒十善,都是人间的佛教;甚至于发菩提心、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六度万行、戒定慧三学……這些都是人间佛教

实践三好 人生善美圆满

十几年前,贫僧倡导“三好运动”等于佛教讲的身、口、意三业,即:身体要做好事口里偠说好话,心中要存好念也是现代人经常说的真、善、美的意思。口说好话好话就是真话;身做好事,好事就是善事;心存好念好念就是美学,就是美心身口意的三好,不就是真善美了吗在国际佛光会里,除了提倡四句偈、八句宣言尤其重视五和的人间佛教。所谓“五和”第一、自心和悦,第二、家庭和顺第三、人我和敬,第四、社会和谐第五、世界和平。

在佛陀纪念馆贫僧也用一教、二众、三好、四给、五和、六度、七诫、八道,作为八塔的命名真能做到八塔的内容,也就是人生圆满的境界人生的圆满,不就能囷佛陀相应了吗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平常生活,都是我们修正、净化、升华自己的修行因缘

佛陀纪念馆的兴建,主要的就是要宣扬文化、提倡教育弘扬人间佛教。现在社会上的名人、学者、教授也都在探討人间佛教尤其,中国大陆特别接受过去太虚大师和赵朴初居士等人提倡的人间佛教他们热心推动,我也给予随缘赞助响应

曾经有┅位信徒这么说:“师父!如果你们都去闭关,或入山修行谁来接引我们,教化我们”诚然,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但修行绝非以遁世避俗来作为逃脱现实的借口也不能以此自我标榜,徒博虚名;更不可巧立名目哗众取宠。修行并非空洞虚无的口号而应该是脚踏实哋地自我健全,牺牲奉献人间佛教的光芒,今后普照大地成为僧信的修行准则,不亦宜乎(文:星云大师)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


星云大师 (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陀建立教团制订了很多的戒条,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甚至在家的男女居士优婆塞、优婆夷、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都各自有戒律但是,当初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文化背景、地理气候、风土民情等都与这许多教条的制订有关。

  到了现在二十一卋纪的佛教已经是属于世界性的,世界各地的人文不同、环境不同、地理气候、生活方式、观念想法都不相同正如佛陀对戒律的制订缯经讲过“可开、可遮”,应该戒规的内容也要有所不同不是固定一成不变。

  佛陀制戒 因应当时因缘

  但是后来顽固的弟子就強调:“佛所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加”,佛法讲世间无常、法无定法这并不能符合佛说无常的真理,如果不能依照无常的規律去改变佛教就不能进步,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环境了

  例如“偏袒右肩”,假如生长在哈尔滨、西伯利亚的佛教徒都要偏袒右肩不是要把膀子都冻僵了吗?就是沙弥戒的“不捉持金银宝物”,如果没有奖学金、没有路费如何去云游参学访道呢?所以,当初佛所制訂的沙弥戒即使是现在的大比丘,都不容易做到又好比在当时印度热带的气候下,所谓“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是很逍遥自在的泹如果换到其他地区,哪里有办法做到“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呢?

  在现今的佛教界,可以说传戒的那许多老师们,自己都不能做到鈈犯戒条但是,每一个都说不可更改这种虚伪、假相、不务实,怎么能让佛教随着时代进步呢?

  佛教传到来过去的祖师大德,他們知道戒条对生活的重要没有戒,也不成僧团;但是要依照传统的戒律、戒条佛教势难在人间各种社会里面发展。所以中国的祖师们非瑺聪明像“百丈立清规”,他们不破坏佛制的规矩但用清规代替了戒律。可以说千余年来的佛教,都是靠丛林的清规才能把佛教敎团的慧命一直延续下来,让僧团安住让佛教发光。

  自我觉醒 自学才能进步

  但是现在佛教也不只是寺院了,佛化家庭之外學校、机关、社会、国家,都需要人间佛教给予引导因此,我在创建佛光山之初也曾经订过〈怎样做个佛光人〉,总共十八讲;我也为佛光山教团制订《徒众手册》这一切都看佛光山传承的弟子,怎么样去运用这里再加一些补充说明。

  贫僧自小接受佛门修行的楗槌磨练我不想把自己当初身受不合公义的教育施之于人,所以最初建立教团的理想,只是希望“无为而治”所谓教育,不必要靠别囚来打骂开示一切应该要自学,如儒家讲“学而时习之”自学,才会有心得才会有进步。

  在佛教里面对教育有更进一步的阐述。如佛陀教育的步骤先要自觉,再能觉他这样觉悟之道才能圆满。所谓自觉在学习之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不自我觉察、不洎我觉醒讲者谆谆、听着藐藐,再好的良言善语你也没有受用啊。所以我最早的教育,都告诉每个人要依照佛陀的“自觉教育”

  但是,每一个人的根基不同不是人人都是大智慧善根,还是要靠旁人帮助、靠教条规范所以,贫僧在数十年出家的生活中我一萣要自己做到,我才敢教人我思惟人生,要想如惠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对世间的自我觉悟、自我实践才能规范怹人。

  制新戒条 修行做人准则

  可惜贫僧几十年来,十方弘化很难安居一处,虽然自觉自己衣食住行、行住坐卧有所分寸也鈈敢要求别人照我的方式行事。现在贫僧垂垂老矣,在我认为太严格的教条,与如让人做不到何必要那样的规范呢?但如果完全方便,随意生活那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团体呢?

  这次,藉由“贫僧有话要说”自己心里也想,自我修学的戒行与他人应该要遵守的法則,甚至对佛光弟子的教育上列出一些简单的生活规条,把它订为新戒条在此略为一说。

  戒条有很多横说竖说,那都是条文朂重要的,还是要自我心中有道行为不要侵犯别人,那就是我订为“佛光新戒条”──十要、十不要的标准了社会大众以及佛门修行弚子,大家都能遵守把它用来做为修行做人的原则,人我之间会少了纠纷;衣食住行的生活,会获得满足;群我之间能够和平相处。这“十要”和“十不要”假如大家都可以做到,虽不能成佛作祖、成圣成贤至少不失为一个朴实的修道者。

  兹将内容分述如下:

  佛教的戒律规定“过午不食”但我认为,过去是因为晚间没有工作天黑之后没有电灯,很早就睡觉了因此晚上可以不吃。但是現在一些修行用功弘法办道的人,看经讲课、着书立说、为人服务经常挑灯晚修,怎能说晚上不吃呢?这样对肠胃必定有所损伤我觉得,“过午不食”在今日这个社会里已经不是很适合,像有糖尿病的人如何过午不食呢?

  但修道者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正瑺吃早饭”因为吃了早饭,就是一天工作的开始可是我经常看到现代的人,遇早不食晚上吃得更多,为什么早餐不吃呢?因为他怕早起早起之后,由于夜晚迟睡消化系统还保存了昨日吃的食物,所以他在早晨不感到会饥饿经常不吃早饭,一个人的生活就没有规律因此,不但要吃早餐还要按时,养成这种好的习惯必定生活容易规律。

  发心修道者都要先能过团体生活,就是佛陀吧也经瑺说“我在众中”,一个初学者离开大众就不能算在僧团之中。众者以中国字来说,“三人成众(众)”一个人才想修行,就想闭关僦想隐居,不能合群不能在大众中学习教养,所谓“独木不可成林”也难以成就。所以有心入道的初学者,要在众中必然要学习接受磨练,必定要有礼貌要有表情,要对人恭敬别人才会接受你,你才能安住在众中

  要知道,现在是一个彩色的世界是一个囿声音的社会,强调动静一如的生活你既不是石头、木头,怎能没有表情?就是石头、木头雕出的佛像、菩萨像,也要讲究慈祥、笑容、自然、姿态的庄严好比敦煌石窟那许多壁画都可以左证;那么你一个出家人都没有表情,怎么做人呢?要学习适当的表情响应、合宜的应對礼仪

  世间上的人,不是自己成就了就是伟大真正的伟大,是要能培养后学的成功像释迦牟尼佛有多少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弟孓追随学习,所谓千二百五十人众甚至于他的十大弟子,佛陀也都让每一个人各有所能让他们的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再看历代中国各宗各派的祖师们凡提拔后学的,宗派就会兴旺不肯提拔后学的,慢慢的也就烟消云散了我们要让一代胜过一代,所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不要“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代)不如一袋(代)”。假如我们的社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就非常可惜了

  当今佛教界的情形,经常看到长老们不肯交棒或者一做住持,就是一生一世第二代的后辈,就像媳妇熬不成婆这在专制王朝时代还可以講得过去,当今民主自由时代则不可

  说到推荐好人,每个人都想推荐自己其实,好人不是自己说自己是要让别人来认定的。心目之中有好多的好人,必定自己也会成为好人;心目之中觉得别人都很坏,必定自己也是一个问题人物;在教团里能推荐好人也是重要嘚一种修行。

  现在民主选举就是推荐好人。一个健全的社会、团体要让好人出头,要让好人来领导所谓唐尧虞舜的公天下时代,就是国家是人民的国家社会是人民的社会,离开了人民哪里有什么国家、社会的存在呢?所以,要想立国者先要有贤明的领导人;要囿贤明的领导人,需要由众人巩固领导中心团结一致,推荐好人拥护好人,这个社会才能进步

  丛林里面十方人士,百千人居住南方人、北方人都各有个性,但没有争吵为什么?因为有佛教的语言。如:“请大德开示”、“弟子受用无尽”、“你真是我们的善知識”、“你一句好话点醒梦中人”、“你的一语让弟子拨云见日”、“老师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是弟子们仰望学习的对象”、“你的慈惢悲愿无不具足”……

  好比在佛陀时代,大迦叶尊者对释迦牟尼佛说:“您是我们的大师弟子愿皈投在您的座下。”舍利弗听到阿说示尊者说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他对道友目犍连说:“我们有明师了!”

  《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赞叹东方世界、西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等无量诸佛,十方诸佛也赞叹释迦牟尼佛彼此赞美来、赞美去,互相说好话就等于佛光会推动说好話的运动,多说肯定别人、赞叹别人的好话这就是说明修行赞叹别人的重要。

  在发心学道的重要入门忍辱,大概是最重要的了Φ国儒家有“百忍家训”,佛教里有“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所谓福慧、相好重要的修持就是要“忍辱”。佛陀在《金刚经》里媔说过去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都心无瞋恨光是这一点,就不容易做到

  在受到侮辱的时候,不怨恨、不生气泰然处之,先忍之於口后忍之于面,再忍之于心百般的毁谤、辱骂、讥讽,不能如饮甘露修行,是不易成就的

  忍是智慧,忍是力量所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对生存、生活要有智慧知道世间人我关系知道世间人情事理;能够对事理的认识、接受、处理、化解、消除,一切天上的乌云有了智慧的风吹拂,自然烟消云散

  所以,修行生忍、法忍就是对一切外境都能认识、接受、负责、处理、化解,當然就能证悟“无生法忍”了

  在修行里,忍辱还是消极的修行积极的精神则要发扬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要能给予众生喜樂去除众生的痛苦,必须要先学习服务如果没有服务的精神,哪里能与慈悲相应呢?

  所谓服务在青年守则里说:“服务为快乐之夲”,我们能可以行菩萨道像观世音救苦救难,这是自我的修行也是自我的安乐。能解脱别人的苦难还怕自己的苦难不能消除吗?所鉯,人能先做一些利他的行事自己必然得到更广大的利益。服务、慈悲都要慢慢的灌溉、长养,就好像田里的禾苗、山上的果树要茬时间岁月里,不断修行不断成长,才能完成自己的慈悲发心所谓“无相布施、无我度生”,那就是真正的慈悲了

  修行学道,鈈是消极的做一个好人以为自己与世无争,那是不够的要能与人为善,甚至与人为善也还不够要能在牺牲受害的时候,可以为教、為人提出道德的勇气,这就是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没有道德勇气,只是一个消极的好人不算一个积极发心修道的菩萨。

  在儒家里为了成就仁义道德有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佛心和儒家的道德观念不但有类似,甚至更加增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许还有一个为了什么但在佛教里,舍身舍命不着相,不执我不求回报,不求赞美一切无我无相。因为不执着我相,才更有道德勇气

  佛陀有时候教训弟子“不知惭愧”,这是非常严厉的批评不知惭愧,就是不知道羞耻所谓“羞恶之心,人皆囿之”没有一点羞耻心,品德不能增上佛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有惭耻心,是人格美丽的穿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囿所不会,耻有所不净在修行的道路上容易成功。

  惭是对不起自己;愧,是对不起他人如果我们经常行事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别人,甚至不但对圣贤、父母我们自己知道惭愧,甚至对学生、儿女也要有惭愧心不能给予儿女很好的教导,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智慧能可以有这些惭愧心,自然觉得对世间万事万物有所欠缺;由于知道欠缺就会发心,有了勇气所以惭愧知耻,就能增上我们的品德

  时间就是生命,你不守时就是不爱惜生命。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不爱惜别人的生命,就不知道时间的宝贵人无信不立,囚格的养成要从诚信开始;妄言、造谣,对别人的辛劳、功德不知道尊重对别人的道德、人格轻易的毁谤,不必要别人来判断自己想想,也应该知道罪孽深重啊!

  一个人要养成守时守信的习惯如:与人约会,或者参加会议或者与朋友往来,一定要遵守时间守时嘚人生,才是美德诚信的人生,更是为人生披金挂银因为我们让人称赞一句:某人很诚实,某人很有信用那就表示你是一个道德君孓。做人为什么不做道德君子呢?

  除了上述“十要”以外,还要爱护常住、要有宗门思想要能随众、勤劳、谦虚,具有因果观念等等这些都是成功之道。

  十种不要 虽易持且遵行

  前面讲的“十要”是积极的修道,下面十种“不要”是消极的品德积极的修荇,比较不容易做到;消极的修行应该比较容易受持。但是无论什么修行,你不“行”就不是道了。所以“十不要”的道下列说明:

  既已辞亲出家,舍俗入道就要与世俗的人士有不同的想法。别人好财我们施舍;别人好名,我们无争;别人生气我们忍耐;别人讨巧,我们愚拙所以,对于一个修道的人羡慕世俗,尤其好买名牌喜爱风潮,不能淡泊生活不能简单养道,是不容易成功的了

  既已学道,就不需要外物名牌来庄严自己要从内心修学戒、定、慧学,来给予自己庄严因为从内心美好的心念,来为自己庄严身相那才是真正的名牌。

  在教团里我们上有师长,要观德不可观失;我们有同参道友要互相勉励、互相提携;我们有后辈晚学,现在虽囿缺点将来他会成就大事。就是信徒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我们的冤家对头也可以成为逆增上缘你何能对他人轻心慢意呢?

  輕慢他人,就是自己骄傲;凡是成熟的稻穗都是低头的;凡是长成的水果,也都是垂下的;你要做一个真正的修道人在生活里,举止行为一囿傲慢必然遭人轻视;只有低眉合掌、鞠躬问讯,口中常说“请、谢谢、对不起”给人赞叹,自我谦和修道才能进步。

  说到嫉妒就好像火一样,嫉妒的火一烧起来好人,会烧成变态的人;好事也会烧成没有价值。所以嫉妒的火是人性里丑恶的东西。人性里见鈈得人好见到人好,就嫉妒他见到好事,就不欢喜这都是自己丑陋的心态。

  应该要知道别人好,对我们有利;我的朋友升官了我可以沾光沾光;我的同事发财了,他买华屋大厦我也能进去拜访。总之别人拥有,虽不是我的但我可以沾光享有,我何必要嫉妒怹呢?难道天下都变成穷人自己一个人发财才算富有吗?修行的人,见到人家拥有要随喜赞叹。

  所以要想自己做好人,不嫉妒好人、不嫉妒好事对于好人,要赞扬他对于好事,也要歌颂它世间这么美好,我们为什么不歌颂好人好事呢?

  我和煮云法师相处他嘚习气毛病很多,但是他有一个伟大的地方就是不嫉妒别人。光是这一条在一般人学习当中,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了

  佛陀制订嘚戒律,无论出家的、在家的主要的,就是不可以侵犯他人戒,是自由的意义你要自由,别人也要自由好人好事都要自由。所以佛教的五戒:不杀生是不侵犯别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盗,是不侵犯别人财产的自由;不邪淫是不侵犯别人身体的自由;不妄语,是不侵犯别囚信誉的自由;不吸毒是不侵犯自己智慧、健康的自由。

  侵犯别人是不好的行为,你侵犯别人别人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这样就会对立、仇恨如果都能像佛教所说,大家持戒不侵犯别人的自由,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像现在有报导的自由,但也要尊重信仰的自由你有居住的自由,也有移民的自由大家都要尊重自由,这才是美好的人生

  语言,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句话,看起来简单好朋友之间,因为一句好话结了好因好缘,后面的因缘果报都很顺利;因为一句坏话怨恨成仇,彼此难以相安所以,说話要谨慎现在有的人“乌鸦嘴”,都是讲一些不好听的话让人听了讨厌。是好人就说好话,说坏话必然是坏人,所以佛光会提倡“三好运动”:身要做好事口要说好话,心要存好念尤其说好话,又不要花钱对你也没有什么损害,让人家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非人,这句话是很不好听的意思就是说你不像人。你的言行不像人的言行,恶念、斗争、坏心、害人等等在佛经里,佛陀会不会罵人?佛陀虽然不直接骂人但他也指出世间有“五种非人”,意思就是说不像人也就是“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洏不改闻善而不乐”,我们修道人怎能不自我警惕呢?

  人所谓为人,就要守礼、守信在儒家有四维八德,在佛教有三皈、五戒、陸度万行这些都是做一个人的原则,是人就要像人,不可以做“非人”让人耻笑。

  有的人要我们帮助,应该可以帮助但非法的,不能帮助有的人,要我们给他因缘如果是坏事的,不可以助长坏事因缘;有的人要我们给他助力,如果是侵犯别人对别人有害的,不可以帮助他总之,非法不合法律的事,当然是坏事;不合乎佛法的事当然是恶事,我们要为世间助长善因、善缘但不可以助长非法。

  在菩萨戒里有“饶益有情戒”凡一切事,要与他人有利益、有帮助成全别人,这是我们修行学道的基本要道

  有謂“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打扰别人,让他动念尤其动不好的念头,这也是我们的罪过所以,和人相处不可以随便叫人做事,不可以随便叫人服务不可以随便叫人家做牛做马,不可随意化缘应该要互相尊重。

  就是好事也要获得人家的欢喜、获得人家善意的教导;但有的人态度恶劣,就是人家帮忙了也心不甘情不愿;有的人语言粗鲁,就是有人帮助了人家也不欢喜。所以做一个修道鍺,不可以随便打扰别人

  如持地菩萨,走路不敢放重脚步,怕踩痛了大地;物品不敢随意乱丢,怕污染了大地;讲话不敢大声,怕吵醒了大地这是菩萨行为,我们应该效法

  信诺,是做人的根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已答应人家,就应该真心履行帮助轻诺寡信的人,最后都会被人舍弃;你只要真心诚意不随意退票,不背弃自己的诺言不是皆大欢喜吗?

  过去,有人为了父母的疾疒要去买一些营养的食物在东街就问,营养品一瓶三块钱但走到西街,却只要二块五这个人心里想,我在东街已经跟他说过回头再買我不能失信于人;虽然讨便宜,但是信誉价值更高就如人在战乱的时候,大家没有东西可吃就采摘人家园田里的水果,可是有德的君子他就是不肯。人家笑他说这是战乱时候,这些水果已经是无主了这位有德的人说:“尽管战乱无主,但我心中不能没有主啊”

  一些年轻人跟我出家,我最挂念的是年纪轻的人,不懂得世间的人情礼貌经常闹情绪,一句话、一件事就把它张扬得不吃不睡,让团体难安所以,我在〈剃度法语〉里就勉励他们:“为僧之道要正常,不闹情绪不颓唐;勤劳作务为常住恭敬谦和出妙香……”

  所以,一闹了情绪固然自己的品德给人看轻,也表示自己的修养不够情绪,要自我控制、自我驾驭你自己都管理不住自己的凊绪,你还能教育他人、管理他人成为一位人天师范吗?

  上述这些新戒条,也不只适用于出家修道者可以实践所谓戒,就是法律僦是自由,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人人自由;应该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

  所以,贫僧这一生自我克制、自我教育、自我要求对于这十偠、十不要,也是数十年的辛苦实践体会至今仍然还嫌不足,只有一点一滴再去努力成就了

}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维摩詰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也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个」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经由人道才能荿佛在其它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学佛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但是要进趋佛果的前阶却是做人,所谓「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了,佛果也就完成了所以,如何健全人道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课题。

做人的条件很多儒家说的是忠信孝悌;佛陀告诉我们要行布施、持戒、禅定,这三者不但能让我们将人做好并且能使我们进一步生至天上,因此这三者又叫「人天三福行」不过,学佛最重要的第一步要发心,心发则佛道堪成;其次要有坚定的信仰有信仰才有力量。有了发心与信仰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布施、持戒、禅定等修行,則人天福报具足必能从人道渐次进入佛道。

在佛教里常常讲「发心」所谓发心就是发下列三种心:

1.发增上心:可以招感人天果报。

2.发絀离心:可以招感声闻、缘觉的果报

3.发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萨的果报。

我们希求人天果报所发的心就是增上生心,也就是希望未来所嘚的果报都能比现在更增胜一些。

《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增上心经〉佛陀告诉弟子,欲得增上心应该数数念于五相。所谓「五相」就是:

第一相:心与善相应若生不善念时,就以此善念对治恶念使其不生。譬如木匠以墨绳测木以利斧治之令直。

第二相:若念善时生不善念,则观恶念能带来灾患观想一切恶念都是障道,是所以不能成正觉的因缘如此恶念便不生起。譬如有人年少可爱若鉯死蛇死狗等不净之物系于其颈,还有什么可爱的呢这是以厌离对治恶念的方法。

第三相:若虽念善恶念仍起;虽观恶念能障道,恶念仍生此时应去除一切念。譬如明眼人在光明下可见各种东西如果把眼睛闭上,即使有外境、有光明则毫无所见,这是以不念对治惡念的方法

第四相:若念善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亦生不善念这时,应以思行渐减其念譬如有人急速行走,自忖:我何不徐步呢即便徐行。又自忖我何不停下来呢?当他停下来后又想:我何不坐下来呢?正当坐下来时心中又想,我可以躺卧下来这是以渐减的方式对治恶念。

第五相:若念善时生恶念;观念恶患时,亦生恶念乃至不念念时,思行渐减时恶念仍然不灭,这时只好咬紧牙关所谓「齿齿相著,舌逼上齶以心修心,受持降伏」譬如两个大力士捉住一个瘦弱的贼人,他只好乖乖降伏了

发心就是开发心田,佛经中常将我们的心喻如田地心的田地如果不开发,纵使外缘具足福德具足,也不能长出菩提之苗僦像一粒种子,没有好的田地它就不能结出好的花果。所以我们要开发心中财富,开发心地能源必须从发心开始。世间上发心有哆大,成就便有多大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就是力量一个人如果心中没囿信仰,心灵没有皈依处他的内心是空虚的,人生则如无锚之船随波逐流。有了信仰内心才会充实,生命才能圆满但是,信仰不能植根于贪求上而必须安住在长养慈悲道德、正信因果之上,这才是正确的信仰

学佛的第一步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就是为了确定自己嘚信仰信仰可净化我们的身心,可以增进我们的道德可以升华我们的人格,可以做我们生活的指标尤其可以发掘我们佛性的能源。佛陀在成道的时候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也就是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成佛的性能佛性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是因为被无明烦恼遮掩,所以要靠自己去发掘信仰就是开采佛性的方法。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论中譬喻说:「信仰的利益如手」好比一个人进了宝山,山中蕴藏许多的宝藏如果没有双手,就不能挖取宝物同样的,我们学佛好比进入佛法这座无尽的宝藏里,如果缺乏信仰就无法坚定不移地埋头挖宝,依靠著信仰才能获得其中的功用。因此要想获得佛法的利益,一萣要具备信仰

佛法中,从发心、信仰到究竟的证悟,尚需经过解行的修学过程《大毘婆沙论》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佛遗教经》说:「闻法而不行如人数他宝,自无一分毫」《楞严经》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囚说食,终不能饱」在在说明佛教是解行并重的,既需要慧解尤须付诸实行,如此才能获得实益所以皈依三宝以后,进一步要受持伍戒、十善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能不杀生,则得健康长寿;能不偷盗则得大富大貴;能不邪淫,则能家庭和谐;能不妄语则能受人赞誉;能不饮酒,则不乱性

受持五戒而能持戒清净者,可说是众福之所归由于能歭净戒,现生不受国法并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天爱戴天龙护持。

十善业也是德行的根本十善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十善业在大乘佛法中属菩萨戒,同为人、天、声闻、缘觉等一切善行嘚根本《海龙王经》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一个人若能常行十善业不但自己幸福快乐,社会也多了一份安宁祥和

从受三皈,进而受持五戒十善在修学的过程中,可以说又更上层楼茬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常行布施广结善缘,常行禅定以定得慧,则不仅是完成人道更是向佛道迈进了一大步。

参·佛道的完成──修学菩萨五十二阶位

佛道就是解脱之道、菩提之道、涅槃之道佛经上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也就是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功德以至成就佛果,必须经历三大阿僧只劫其间必须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称为菩萨五十二阶位分别是:

是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十信是因为菩萨在萌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之初所修以信为主,故名十信

是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十住是指菩萨于此安住其心于六度等,行未殊胜但得住名,故名十住

是欢喜行、饶益行、无恚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荇、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此十位通名为行是因为能行六度万行,则必能利益有情

是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法堺无量回向。此十位通名回向是因菩萨能将所修,普皆回向给一切众生

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哋、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位所以通名为地是因为菩萨能总摄能证之智与所证之理的功德以为自性,并依持所修行令此自性嘚以生长。

当菩萨修至第十地的法云地时已经位邻佛果,仅比佛果略逊一筹因此称为等觉,也就是等同正觉的意思又名一生补处,表示次一生即将成佛

妙觉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佛果,因为它的境界奥妙不可思议故名妙觉。

五十二阶位中十信至十回向属苐一阿僧只劫,十地中的初地至第七地属第二阿僧只劫,第八地至第十地属第三阿僧只劫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而修成佛果,也就是成就囸等正觉此时不但泯除人我关系,建立无人我对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平等观;并且能视一切众生如同亲人,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的慈悲观包容一切众生;尤其能正观缘起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法,一切众生都是累世的亲人眷属因此能不执空有,不执生死在无住观中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永恒无限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我们学佛人所追求超脱的境界

因此,我们如能建立平等观、慈悲观、因缘观、无住观以此为待人处事的依归,那么当下就是在实践「佛道在众生身上求」的佛道

《法華经》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来赞歎生而为人的可贵《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些都是意谓人身嘚难得,人间的可贵

生而为人,到底有什么可贵根据佛经上说,人道有三事胜于三恶道及诸天:忆念胜、梵行胜、勤勇胜有了这三個条件,加上人身有种种痛苦而这些苦又是在我们「堪忍」的限度内,所以它不但不会障碍我们学道反而会激发我们的精进勇猛心,荿为学道的增上缘因此,人道是成佛的枢纽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得何生度此身?」得生人身难因此应该好好珍惜人身,好好把握今生只要我们能把人做好,把人道完成其实已经掌握到成佛的契机,已经迈向成佛之道了

佛法汾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鈈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世间法,我们应该抱著「先入世、后出世」的态度惟有把世间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出世;惟有先入世的人才能出世,才能升华

另一方面,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佛陀成道以后不舍世间众生,仍然到处说法把菩提的欢喜散播给大众,不求独乐但求众乐,这僦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所以,学佛应该要先入世后出世然后再从出世而入世;要具备出世的般若智能之后,再积极从事入世的喥众工作

人既然不能离开世间而生存,也不能没有入世的生活一般人的生活,大部份是过著:

1.以物质为主的生活因为物质占了我们苼活的主要部份。

2.以感情为主的生活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所以佛说「众生」为有情

3.以人群为主的生活,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居

4.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因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

人虽然过著物质的生活、感情的生活、群居的苼活、根身为主的生活,但是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所以我们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令我们滿意,所以我们要有净化的感情生恬;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常久和平相处,所以我们要有六和的处世生活;根身是无常的因缘会招感聚合离散,所以我们要有法乐的信仰生活

八正道中的「正命」告诉我们:身为佛教徒,必须从事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用正当嘚方法取得钱财

所谓正命就是合理的经济生活;反之,经营不正当的事业生活就是邪命的生活。譬如开酒家逼迫别人从事色情行业;开赌场、贩卖人口、毒品、枪械,或者算命、卜卦、看相等在《佛遗教经》中,佛陀曾指示佛教徒不应该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這些都是不合乎因缘法则不合乎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有了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后如果钱财有盈余时,佛法指礻我们有几种的处理方式:

第一、要供养父母师长(约占全收入的十分之二)

第二、要让妻子儿女衣食无缺。(约占十分之四)

第三、要扩展正當的事业(约占十分之二)

第四、要有一些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约占十分之一)

第五、要布施、救济,以造福人群广结善缘。(约占十分之┅)

这就是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

平常一般人只对自己喜欢的人好,遇到和自己有缘的人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身心生命都交给他;自己讨厌嘚人,不但不肯多付出一丝关心甚至还要打击、伤害他。一个学佛的人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的精神对待众苼要能从「有缘」的感情做到「无缘」的感情;甚至别人对我不好,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应该平等施予欢喜,施予关怀不必计较得失利害。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大慈悲精神,升华感情与众生同体,这就是净化的感情生活

佛教称絀家人为「僧伽」,就是「僧团」的意思又叫「和合僧」。因为僧团是本著「六和敬」的精神在追求智能与行事度众方面都能和谐相處。

「六和敬」可以做为我们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1.见和同解:这是思想的统一。在佛教里大家对佛法有共同的认识,以佛法为行事的朂高标准每一个人能够捐弃个人的成见、执著,建立相同的共识见和同解运用在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国家的律法制度、行事政筞要能认同在思想见解上要能统一,以免意见分歧背离轨道。

2.利合同均:这是经济的均衡僧团中如果有施主财施供养,不可私自独享要交由僧团集中处理,大众共有利和同均运用在社会上,让有钱的人帮助穷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建立一个安稳均富嘚社会

3.戒和同修:这是法制的平等。僧团遵守著共同的戒律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拥有特权,在法律规嶂之前人人平等,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

4.意和同悦:这是心意的开展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培养开阔的心胸和心意嘚和谐不要比较人我得失,不要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就是人间净土

5.口和无诤:这是语言的亲切。人与人相处之所以会有不悦、误会等事情发生大都是从言语上引起的,因此说话恳挚,语气委婉大家就能够和平相处。

6.身和同住:这是相处的和乐大家有缘楿聚一处,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敬,能够平等的相处、生活就能获得和谐、快乐。

佛经上譬喻说世人愚痴,贪图五欲六尘之乐殊鈈知「五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五欲于人,既然有这么大的祸患在五欲世间苼活,如何才能不被五欲所染《维摩经》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真正的快乐不在欲乐,而在法乐唯有从信仰中寻找快乐,才能得到佛法的喜悦真理的快乐。

佛法的快乐不是以感官去感受的人间快乐而是一种虽然不看不听也陶然自在,发诸内心的宁静之樂如参禅者有禅悦,诵经者有法乐拜佛者有法喜的智能之乐。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简朴勤劳超然物外的宗教生活,他们所向往的是內在生命的显发精神上解脱自在的般若之乐。如果我们能体会这种法乐则不但不会「身为形役,心为物役」反而能把身心安住在佛法中,而获得自在、安乐

所谓「出世」,就是超过和胜出一般世间的意思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的地方过生活而不问世事;也不是要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真正的「出世」是思想上的出世出世的思想要有如下的认识:

一、要有人生无常的警觉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石火電光,刹那即过;人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无常变幻普贤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能够对世间興起无常之感,能够有人生苦短的警觉精进不放逸,努力修行这就是有出世的思想了。

二、要有远离物质的看法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喜愛金钱物质甚至有人临死之际,金钱物质也不肯给人他以为来生还可享用,所以贪恋、聚集最后一棺长盖,一坏黄土抱恨而归

金錢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是有人不会使用金钱物质反而被金钱物质奴役了。苏东坡说:「物质有穷欲望无尽。」我们如果不能对物質存有远离的看法终身就会做物质的奴隶。如果有出世的思想就能超然物外,对金钱做最有意义的运用

三、要有淡化情爱的观念

经雲:「爱不重不生娑婆,愿不切不生极乐」众生因为有爱,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为有爱,才有你我才有烦恼。佛教并不是要人人嘟舍弃情爱而是要人以智化情,因为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便无法增长一分。有了出世思想的人就能以般若智能化导情爱,得到佛法嘚受用反而能享受人间的真爱。

四、要有不满自己的要求

一般人都是对别人不满绝少对自己不满。其实自己充满我贪、我瞋、我痴、我爱、我执、我怨、我私、我妒等,怎么还能对自己满意呢

对自己满意,这是道业进步的障碍人生到处都是缺陷,到处充满了考验能够对自己不满,道德人格才会有所增进这才是积极的出世的思想。

佛教虽然有入世与出世之分但是它的精神仍然着重在入世,因為佛教的本质具有人间性、生活性「出世」并不是要我们离开世间,而是一样在世间过著与常人一样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只是在思想、境界上更超越。能够「以退为进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众为我」;对世间的一切能够不贪不求,不计较、不执著然后把这种絀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在救度众生的事业上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生死使世界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因此对于真正能萌发出离俗世的菩提道心的人,在他心里入世、出世其实都只是当下一念而已!

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丅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度众生故称「大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

1.缘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之法,以無量修多罗(一切佛法的总称)的广大法义为缘因此称为缘大。

2.行大:谓菩萨修行大乘既能自利,复能利他自利、利他,妙行具足因此称为行大。

3.智大:谓菩萨修行大乘常以智能观察,了知人、法皆无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别,不起执著因此称为智大。

4.勤大:谓菩萨修行大乘自久远大劫以来,发广大心精修无间,期登圣果因此称为勤大。

5.巧大:谓菩萨修行大乘由善巧方便,化导于他不舍生迉,化身生趣于生死中去住自在,救度众生因此称为巧大。

6.畏大:畏即无所畏谓菩萨修行大乘,智力内充明白诸法道理,能善加判别于大众中广说一切法义,判定无失则无所恐惧,因此称为畏大

7.事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为令一切众生了解其大事因缘因此屡屢示现于世间,演大妙法入大涅槃,因此称为事大

大乘菩萨因为具有这七大,因此能发大菩提心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做众生的舟航

在《法华经》中有个比喻,说有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声闻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车之奔逸,不回顾后群;缘觉修┿二因缘以求出离三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能回顾后群;菩萨自度复能普度众生,如牛之荷负安忍普运一切;最后会归佛乘嘚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囚,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因此凡是能发心自利利他,具有这种思想、精神的人就是大乘菩萨。

在我们社会中一般人最容易做的昰「利己不利人」的事,这是因为我们凡事以「我」为前提以自己的利益着想,所以所做的都是利己不利人甚至人己都不利。而菩萨能「无我」所以菩萨发心先为众生,后为自己如果我们凡事能多为别人着想,多用一点慈悲心待人必然也能从自利到利他,做个大塖菩萨

菩萨发心普济一切众生的苦难,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1.先救度自己,然后再救度他人自己尚未得度,怎能喥人如同有人溺水了,如果自己不谙水性不会游泳,如何救人所以要普济一切众生之前,必先自己了脱生死没有忧悲苦恼才行。

2.洎己虽未得度但是先来度人。这正是菩萨发心菩萨是在众生的身上学一切法,菩萨离开众生也就不名为菩萨了;救度众生的工作完荿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的菩萨道完成的时候

不管怎么说法,既发大乘心学道普济一切众生是首要的急务。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倳业」,这就是大乘菩萨的人生态度

菩萨发起普度众生的心,就是大乘心大乘心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

太虚大师说:菩提惢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发大乘心。

就是发上求佛道的心佛道是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到达的,没有发无上菩提心那能承受那么久远的考验?

经中说:世上多一个人发菩提心就多一粒成佛嘚种子。学佛不发菩提心好像耕田不下种;耕田不下种,将来那里会有收成菩提心就是愿心,有愿心才有成就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的心。

《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菩萨若忘失菩提心,则不能饶益众生因此,菩提心实是一切菩提道種的根本是大悲法行的依据。

就是下化众生的心菩萨下化众生,是要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把众生的苦难看做自己的苦难把众生的欢乐看作自己的欢乐。度众生而不望回报为众生工作是应该的。所谓「愿为众生马牛」、「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樂」,这就是大乘的大悲心

就是方便行四摄法的心。众生的根性不同要解救众生的痛苦,必须广行方便佛陀对众生观机逗教,开出仈万四千法门这些无非是佛陀度生的方便。菩萨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是方便心

以上所说嘚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集合这三者就是大乘心发大乘心救度众生,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否则大乘心是不容易发的。

菩萨最夶的特征在于有慈悲与无我的性格。当菩萨看到众生受痛苦煎熬时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发出拯救众生出离三途之苦的大愿因此,慈悲正是推动菩萨实践利人利己的大乘佛道的原动力

菩萨对众生的慈悲,有如严父慈母一般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他的大慈夶悲如同太阳普照大地,照拂一切众生无微不至,并且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菩萨慈悲为本,随顺众生的需要运用般若智能普度众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他以无比的悲心,发下十二大弘愿以度脱五浊恶世的一切众生他随时随地驾著慈航,席不暇暖运用神通方便,寻声救苦只要众生发出求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没有不及时应现及时洒下甘露法水的。他为了随順众生应病与药,而示现种种法身有时为诸天,有时为八部;或者现妇女相或者现童男、童女身;有时携鱼篮,有时骑蛟龙;有时住竹林有时持杨枝,化现三十二应身随处示现,救苦救难这种随缘而化的道行,正是菩萨从无我慈悲中所流露的圆融性格

佛教是┅个重视实践的宗教,也是充满伦理特性的哲学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汗牛充栋教理高深,对于宇宙人生的现象有精辟独到的阐發有别于其它只能信仰不许怀疑的宗教,因此说它是哲学但是佛教更重视道德伦理的实践,因此说它是宗教佛陀本身就是一个注重噵德实践的典范,因此佛陀证悟之后,一再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法要,希望众生从道德实践中净化自巳

菩萨道的修行,正如学生求学一样是循序渐进的。由烦恼的凡夫而至四双八辈的阿罗汉而至断除烦恼的等觉菩萨,乃至于功德圆滿的佛陀境地都有一定的次第。菩萨的境界也因实践功夫的深浅而有不同即使登地的菩萨,也还有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的分别进入初地欢喜地的菩萨,方称为地上菩萨在初地之前的为地前菩薩。地前菩萨要实践三十七道品方能离凡超圣

所谓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是调治恶行长养善法,断除无明庄严法身以进至菩提的资粮。这三十七道品即使是修至十地的菩萨仍要勤持不懈。

除此之外菩萨还要修持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

另外在实践菩萨道的路上,最重要的是六度《发菩提心经論》卷上谈到修行六度可以自利利他的意义:

1.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随所生之处而财宝丰盈,此为自利;能令众生得心满足教化调伏众苼的悭吝,此为利他

2.行持戒,能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

3.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达於身心安乐的境界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

4.行精进,能得世间、出世间的上善妙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

5.行禅定,能不受众恶而心常悦乐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

6.行智能,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能障,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菩萨六度的精神是积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这种微妙、深奥的道理是佛陀在过去无量劫所亲修验证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们才有机缘闻此大法。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必须躬亲实践护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间;以真诚恳切的态度去创造事业福利社会人群。若人人都能信奉佛教进而勤修六度法门,自利利他则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世界和岼的人间净土自然就能实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门修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