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修行可以解脱人如何在临终解脱

唐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尔时普贤菩萨想再度宣说普贤行愿的意义,他普观十方世界之后演说了以下的偈颂。

为什么讲完长行文又要宣说重颂呢这有四个必要:

一、让后来的人得到听闻。

二、让未解义的人通过再次听闻而领悟其义

三、长行攵简略,再说偈颂能使意义广博而容易领会。

四、偈颂容易受持记忆

(一)礼敬支 (二)供养支 

(三)悔罪支 (四)随喜支 

(五)请转法轮支 (六)请佛住世支 

(七)回向支 (八)愿差别 

(九)愿边际 (十)愿利益 

(十一)劝受持 (十二)总回姠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出世的一切诸佛,我鉯清净的身语意遍现在诸佛前恭敬顶礼

怎样做到身语意清净呢?关键是心心是决定身、语的机关,心清净带起的身、语也清净。所鉯顶礼时内心要至诚恭敬什么是“礼”呢?龙树菩萨解释礼就是极为恭敬。这就要“敬佛如佛在”如同佛在眼前一样,身心毕恭毕敬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普贤行愿力”指普贤行的愿力。“贤”是妙善之义妙善嘚诸行是菩萨的内涵。对于它希求就是愿。普贤行愿就是对普贤行的希求之心。“力”是指愿强大到以烦恼等违品不可侵夺

颂词说:以希求普贤行的愿力,一切如来都显现在自己意的现量前自己一身化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

一、潒山河草木等一时映现在镜中那样,三世一切如来一时显现在心前

二、自己化现佛刹极微尘数的身体。

三、一一身敬礼刹尘诸佛

《瑜伽戒品》中说:“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是名意礼。”以信心随念诸佛功德就是意敬礼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會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在一个极微尘中有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一一佛都安住在菩萨众会的围绕中无尽法堺的每个极微尘都是如此。深深信解在每个极微尘中都充满了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

“充满”,即任何处都有一切诸佛佛与佛之间夲无间隔。“深信”就是意礼意礼不是指观想身体去顶礼,而是深信诸佛无处不在在一个极微尘中本有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以意信解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叫做意礼。身业和语业都是以意引起的缘故这里特别宣说意的道。

《瑜伽戒品》中说:“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是名语礼”称赞如来功德即是语敬礼。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对以仩一切诸佛都各以微妙舌根发出无有穷尽的音声海,每一音声流出无量微妙的言辞海尽未来一切劫,称扬赞叹如来的甚深功德海

所贊是一切诸佛的所有功德,包括因地发菩提心乃至果地成佛的身口意不共功德对这一切佛功德,都称扬赞叹

称赞如来的时间不是千年萬年,而是尽未来一切劫经中说:“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能说佛功德”如来功德无有穷尽,故稱赞之行无有穷尽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要加在每一种供品前。如人天世界Φ色、形、香等都最胜妙的花叫最胜花。

以最殊胜的妙花、花鬘、种种音乐、涂香、伞盖应有尽有,庄严美妙都以恭敬心供献三世諸佛。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以最胜妙的衣服、最胜妙的香、末香、烧香种种灯、烛嘚光明,一一像须弥山那样高广殷勤地供养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这一颂讲了兩种能供之因:一、广大胜解心;二、普贤行愿力“胜解”,浅的解释就是经由闻思对净见量的境界有坚固不退的定解。尽管还没有現证不可思议的境界但内心深深地信解“一切三世佛”,具体是信解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极微尘中一一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的诸佛,一一佛处在菩萨海会的围绕中

对这一境界具有胜解后,以希欲普贤供养行的猛利发愿力对三世如来遍兴供养。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甴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忏的罪业并非仅是一段时期所造的部分罪业,而是从无始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慥业的等起是贪嗔痴三毒。造业的工具是身体、语言和心意造业的体性有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三种。除罪的方法是具足四力即怖畏苦果生起追悔心(破恶力),防护当来(恢复力)深信十方诸佛具有能拔除恶业的大威神力(依止力),通达罪业三轮无自性或念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等(对治力)

念诵时,要像诸佛菩萨就在自己眼前一样发自内心地诚恳忏悔:我无始以来以贪嗔痴从身语意所慥的一切罪业,今天都在诸佛面前发露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要贯到下媔五类有情上。“五类有情”指六道众生、声闻、缘觉、如来和菩萨。“所有功德”指一切六道众生所修的布施、持戒、修定功德;┅切声闻缘觉从预流向到阿罗汉向的有学道及无学阿罗汉果的功德;一切如来从初发心到修十波罗蜜多、证入十地乃至成佛的功德;一切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之间的功德。普贤随喜没有时空、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局限没有取舍的偏执,是横遍竖穷、平等广大的随喜

念诵時,心中现出广大的随喜境——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二乘、如来、菩萨的所有功德在忆念彼等功德后,如贫得宝般内心数数生起欢喜惢。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十方刹土中的世间灯佛陀在最初成就菩提时,我都殷勤劝請为利众生转甚深广大的无上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在十方诸佛将欲示现涅槃时,我都化现无量身合掌劝请诸佛为了生起一切有情的现前安乐和未来利益,唯愿诸佛久住佛刹极微尘数劫勿舍众生入于涅槃。

劝请之惢需要至诚恳切身口意殷勤;劝请的发心需要广大,动机是谋求一切众生暂时、永久的利乐;劝请住世的时间并非千百年,而是佛刹極微尘数劫

有人说:佛住世随顺因缘,在众生缘尽时自然入灭所以请佛住世刹尘劫并不现实,必要性也不大

驳斥:一切唯心,心量無限福德则无限,心尽善尽美则是修普贤行祈愿为利一切众生,就会获得利益每一个众生的福德祈愿佛住世刹尘劫,就会引发请佛住世刹尘劫的善根修普贤愿、遵普贤行,自己就成为普贤菩萨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等的一切善根,都愿与众生一同以猛利欲乐回向成为大菩提之因

这是说,不把这些善根用于获得人天福报、证阿罗汉果唯愿它成为大菩提之因,心中作意:积累的这一切善根都回向成佛不求人天福报、二乘果位,唯求無上菩提

大乘愿是思维所希求的果而寻求彼果的心。具体来说以善了知所愿境的智慧引发,即并非为一己之利发愿获得有漏法那样洏是以殊胜的智慧发起之后,内心希求彼果并以词句念诵相应的愿文。

圭峰大师说:“心心希望佛果不得高推圣境;念念欲乐悲济,鈈得退屈自欺”(心心希求佛果,不得把此事高推于圣境认为自己无分;念念欲度众生,不自退屈发起这样的欲心才是大乘菩萨愿。)

大乘愿是成就自他二利之因一旦发起,不但在今生未来其它世也能成办自他二利。即使没有以身语专门造作其事仅凭这一愿心,为了如所愿那样实现内心如是地希愿,则相应发愿之心能在今生立即产生果报,并以发愿之力成办未来的一切义利

1、大乘发愿昰二利之因,因是种子的意思譬如一粒种子播在地中,就会生发枝叶花果同样,以大乘愿为种子今生来世会不断地显现自他二利之果。比如释迦佛由最初发愿的功能,生生世世修习波罗蜜多、成大菩提、普度众生无量的自他二利都是由最初的发愿而来。

2、“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这是《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极重要的一颂开示了唯心的妙谛。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以身语做到所愿之事但只要按心中的希求发愿,以此愿心就能在今生、来世成办义利

以一则公案来说明:以前佛和比丘僧箌施主家去应供。有两个小乞丐一个是国王种姓,一个是婆罗门种姓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和眷属还没有受供养所以他┅无所获;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受供后去乞讨的,他得到了很多甘美的食品

他们两个下午在路上交谈,国王种姓的小孩说:“如果峩具有财产我会在有生之年把衣服、饮食乃至一切资具都供养佛和僧众,而且恭敬承事”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说:“如果我有权力做国迋,我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的眷属们的脑袋”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它树的树荫都在移动,只有他所茬的树荫丝毫不移动当时,当地国王去世之后没有太子要找一位具足福德的人做国王,人们到处寻找有人发现这个小孩,虽然已经過了中午树荫仍然纹丝不动,所以就唤醒他请他继承王位。后来他按自己的心愿供养了佛和佛的眷属

另一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茬一条交通要道上休息马车快速奔来,压断了他的头颅就这样死去了。(《普贤上师言教》)

公案中国王种姓的小孩由一念善愿就荿熟妙果。我们应该从这里得到启发不但有意识地常常发善愿,而且使愿的所缘境、所求、时间等各方面都最大化由此就能让愿的作鼡和利益无数倍地增长。

具福德力的菩萨以愿力推动将以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神通成办自他二利,其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述

例如,阿弥陀佛的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法界摄受念佛众生。众生受到佛光的照触身惢顿时柔软。这种以光明做佛事的境界都源于阿弥陀佛的悲愿。又如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水,波扬无量妙音池中的人可随自己的意樂听到慈悲喜舍声、波罗蜜多声、空、无相、无愿声等等,这种水能做佛事的妙用也源自阿弥陀佛的大愿。总之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音声、无量的报化身、无量的神通力、无量的名号功德、无量的净土庄严都是从愿力流现的。像这样三世诸佛自利利他的无边仂用都来自愿力。

从菩萨修道的历程来说以愿的力量能摄受殊胜身,以此妙身恒时趣入布施、持戒等所以,有愿摄持就能令修持善根楿续不断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但无始的颠倒习气很难一时消除所以需要经过多生多世地努力。在我们流转生死期间不遇佛法的胜缘僦会堕落。那怎样才能保证常遇胜缘不修行可以解脱不退呢在外面找不到办法,唯独能依赖的是自己的愿力只有在心中发大愿才有保證。

发普贤愿是修习大乘的核心以愿恒时摄持悲智救度众生,行与愿互相资助如车二轮,运行不息直至菩提。所以修学大乘之初必須发菩提愿这是决定义。《普贤行愿品》说:若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切财宝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常为引导,直至菩提所以发普贤愿是关乎生生世世自他二利的大事。在这个关口有愿才能尽未来际坚持菩提行,无愿就像蒸沙不能做饭大乘道一步也无法跨进。其它世间法——身体诸根、亲人眷属、财富地位都靠不住都要舍棄。能够一切生引导我们的只有普贤愿王

胜解行地有很多种发愿,在此阶段还没有证得法界遍行义基本情况是观见轮回的过患后愿求息灭,心缘功德后希欲修持以此发愿:愿我未来为利有情能如是如是成就等,分门别类有众多发愿证入初地后,发起广大的十大愿從此,乃至证得究竟菩提之间在二到十地,发愿会辗转增上逐渐广大、超胜、清净。

可见发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从狭小到广夶、从肤浅到深入、从浮泛到切实的上升过程《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在因地经过五劫时间精勤求索才结得四十八愿,这绝不是泛泛悠悠、有口无心之事

我们初学者在胜解行地发心随学诸佛菩萨,心开始缘愿文熏习这是最初的发愿。随着不修行可以解脱增上發愿会日益深广、切实,愿增上了又推动不修行可以解脱增上像这样,愿和行彼此资助如车二轮辗转上进,直至无上菩提

除了原则性的发愿之外,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自身的因缘条件通过智慧仔细观察,逐步形成具体、切实的愿所以既要有原则性的发愿,又要有具体、切实的发愿这样逐步前进,才形成如海的大乘行愿

在普贤行愿中圆满含摄了佛子的深广万行及熏习一切菩萨道次第的洇果,所诠义极为深广超胜其它一切愿,因此称为大愿王

从种类上说,佛陀稀有行为的亿万江河都汇归于普贤愿海最极广大;从次苐上说,自胜解行地开始诸如依止善知识、皈依三宝、断恶行善、出离心、菩提心、六度四摄等所有的发愿都汇归普贤行愿,最极圆满或者,不论增上生或决定胜的发愿自利、他利的发愿,相应观现世量境界或相应净见量境界的发愿净治有情世界或器世界的发愿,罙观或广行的发愿等等都摄于普贤行愿中,无不具备从称合本性上说,普贤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横说,尽十方、遍法界、极微尘數等;纵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普贤愿终无有尽心性本来横遍竖穷,称合心性之量发起普贤愿超胜一切,由以上的原因普贤行願成为愿中之王。

发愿是极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善行妙果都源于发愿没有愿力就不会有实行和果证,而且由发愿上有差别导致心态、行为、得果上也大有差别。

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不懂得发大愿,所发的只有下劣、狭隘、短浅的愿比如问世间人:你最大的惢愿是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想做官,有些想赚钱有些只求温饱就行,有些梦想做某领域的专家有些梦想当宇航员登月,有些想做坛健将有些想像徐霞客那样踏遍天涯……。一般人受迷乱习气蒙蔽做梦也没想过要发普贤行愿,更不必说听闻、思维、读诵、發愿连“普贤行愿”四个字也没有福报见到,就像盲人不见太阳、蚂蚁不知沧海一样我们有幸能听闻、学习普贤行愿,还能日日读诵、发愿这不是世间人可比的。如果前世没有深植善根怎么能听到华严经王的精髓——《普贤行愿品》这样最广大、光明、清净的文句呢?

世间的种种修炼家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比如希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飞行虚空等等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普贤行愿。虽然和普通人仳他们也想超越常人的境界,但毕竟目光短浅连出离生死的愿也没有,更何况说发普贤愿

小乘人只求自己断烦恼解脱,随这样狭小嘚愿走也是迂曲的路并不是最直接的菩提路。他们证了阿罗汉果还要回小向大发普贤愿才能证入大方广的法界。当年佛演说华严大教時阿罗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听了都如盲如聋,可见法义高深非阿罗汉的境界所及。这是专为四十一种地位的法身大士演说的大法只有证得法身才能真正领会。我们现在有缘值遇又有信心受持,这是莫大的善根因缘

发愿大有讲究,能在发愿方媔细致观察学到发愿的方法,利益就很大万法唯心造,心是根本心大、愿大,果就大;心深、愿深果就深;心遍法界、愿遍法界,果遍法界;心无尽、愿无尽果无尽;心有无量庄严、愿成无量庄严,果现无量庄严;心有无量戒定慧愿具无量戒定慧,果成无量戒萣慧……

《普贤行愿品》本是极稀有的如意宝遗憾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白纸黑字比不上那些世间法。对于华衣美食、高档电器、渏山异水、神仙境界等等兴趣浓厚,但对学习普贤行愿却没有那样大的意乐这是无慧不识真宝。我们不作一番比较分析也不容易生起信心。

我们来观察即使把世间人的愿、声闻人的愿、一般菩萨的愿加起来,也不及普贤行愿的一分发愿时间上,有些发几年的愿囿些发一生的愿,有些发到后世有些发到自己解脱为止,都不如普贤行愿长远普贤行愿是无尽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发愿范围上一般发愿只为一人发、一家发、一国发、一世界发,想不到一开始就要遍周法堺地发大愿前者的发愿境界太过狭小,根本不称合广大心性之量以有限量的心发有限量的愿,是不能和法界相契的普贤愿则愿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远远超过前者

发愿种类上,比如有的人只发一分布施或持戒的愿这也不称合心性的量,心性具足一切德为什么呮求证一分呢?相比之下普贤行愿圆满含摄无量的菩萨愿,以如海万行庄严心地是最庄严的愿王。实际上最庄严的是我们自性的普賢。我们喜爱欣赏外在的鲜花、蓝天、高山、大海却不知道自性普贤比这些庄严无数倍。其实最恢宏、最壮丽的篇章就是普贤行愿。這是有情心性贤善到极致的表现是赞美心性最优美的旋律,是心性最畅快的舒发是造就诸佛最圆满的蓝图,是开启无边利乐的钥匙昰证入法界的捷径。

我们要生生世世守护普贤愿王把它铭刻在心,恒不忘失日日受持、发愿,不断地增上大乘种性之力以普贤行愿引导自心,直至证入佛地

本品经一上来就说,欲成就如来广大功德应修普贤十种广大行愿,而这品经的名字也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些都赫然显示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关键,大乘修持以普贤行愿最为关要

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是善财童子,是普贤大士传授這部《普贤行愿品》的当机者法王生生世世奉持、弘扬普贤行愿。以这一生来说法王从小就和凡夫的表现不同,常常发愿不离文殊、普贤在法王的著作中处处可见随学文殊、普贤的发愿。法王1987年带领一万余僧众在五台山同发普贤行愿在峨嵋山、印度金刚座也是发普賢行愿。1997年号召各地念诵《普贤行愿品》一亿遍到晚年更加重视《普贤行愿品》的念修。这些都是从善财童子亲受普贤愿王这一缘起而來法王今生以念修普贤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为我们指示一条成就菩提的光明之路了知了这些之后,我们应当追随法王趋入这条大道

佷多事虽然暂时还做不到,但可以发愿善根深厚的人见到这部《普贤行愿品》会欢喜地按经文发愿。虽然真正称性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後的事究竟圆满实现要到佛地,但不等于凡夫位不能持诵、熏习不能依文发愿,不等于持诵、开演没有功德恰恰相反,殊胜的愿文┅历耳根、一染识田都有极大意义。

缘起远比我们想像的微妙无意间把一粒种子撒在泥中也会长出繁硕的果实,何况以圆顿教的微妙嶂句内熏具恒沙性德的佛性为什么不能开出万德庄严呢?如果我们信受佛语经上分明讲到“果报唯佛能证知”、“我说少分之善根,┅念一切悉皆圆”、“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迋,一念速疾皆消灭”再再显示了普贤行愿的巨大威力。

一切因缘都在心上创造小乘人只希求一己解脱,为了成办这一点一要发求解脱心,二要修戒定慧断除生死之根的人我执他们就在这些方面积聚因缘不修行可以解脱,走的是一己解脱之路最后也只修成阿罗汉果。他们愿小果也小,愿的作用只发挥到一己证阿罗汉果为止不能证得佛的身智、刹土。

我们求证无上佛果这是最远大的志向。那怎样在自己心上建立成佛的因缘呢就是修习普贤行愿。在一切因缘中这是最深广、最圆满、最直接、最合乎心性的。能对普贤行发起勇猛欲乐就种下了圆顿种子,将来必定会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大乘菩萨在胜解行地常常以发愿来串习大乘法,苏醒大乘善根依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就是最好的方法。

把世间人、声缘人、修普贤行愿的人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看出在最初的发愿上有极大的差距。┅点不夸张地说在所有阿罗汉的心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大的愿。愿力不同得果就不同,这是由缘起规律所决定的而且,同行一件善法由发愿不同,境界、功德也大有差异比如手里有一个苹果,一种发心是想供养自己另一种是想给家人分享,又一种是想供养天神又一种是想供养三世诸佛,最后一种才称法界心、极法界量一刹那就能积累无量福德。

又比如顶礼一般人只顶礼一尊佛,不知道一切佛同共一法身因此就只有顶礼一佛的功德。但普贤行的礼佛是遍礼法界佛以胜解心深信这一礼遍礼了十方三世一切佛。以什么胜解惢呢就是深信自性广大无外,没有一佛不在自性中而且自性遍一切处,遍在三世诸佛心中就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有一千颗明珠,一切珠都影现在一珠中一珠也显现在一切珠中。像这样从真心的层面着眼不是从有片段、有限量的分别心上着眼。既然每个心都遍一切處也就在每个微尘中都有三世佛,所以说“一尘中有尘数佛”对这些有了胜解,就会从真心的层面发愿所以趣入的层面根本不同。

所以从什么点上进入最快速、最圆满呢?智者们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一旦观察清楚了,就会按那样的方式发愿趣入

在世俗缘起上找不箌更好的趣入方法。只有以普贤行愿才能彻底打开心量越来越接近诸佛菩萨证悟胜义的境界,这是一条极妙的证入法界之路

正是这个原因,印藏两地的不修行可以解脱人不论自己课诵、做种种佛事或大众共修,没有不念诵此文发愿回向的在五明佛学院,法王严格规萣每次传法和法会前后都要念诵《普贤行愿品》,一句不能断还有,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解不修行可以解脱轨理时制定道次第的每步修法都依《普贤行愿品》修七支作为前行,依普贤行愿回向发愿作为结行并赞叹说:按照普贤行愿修习七支摄尽了積资净障的扼要。

如果不按普贤愿王发愿行持所谓的常随佛学,只是空谈而已根本就无法趣入。这是两个方向的问题随普贤行愿走,就可以显发佛性证入法界;否则就与自性普贤背道而驰,堕在邪分别中无法拓开心量。普贤行愿能像日光融化坚冰一样化解种种偏执,显发无边妙用

其实,心往染净两种缘上转就成了圣凡两条路,就看自己选择走哪一条我们认清了方向,也就明白为什么需要ㄖ日奉持普贤行愿这是需要念念回转来,回向自己的心性比如我们都会恭敬自己,既然会恭敬自己也就可以恭敬一切,发现前者的莋法不妙善转过来就明白:礼敬一切才合乎自己的本心。按这样发普贤愿把本性的万善开发到极致,仍然还是那个心只不过以前不慬得这样做。

我们傲慢时头抬得高高的,头能昂起也就能低下。昂起是迷乱低下是觉悟,都是心的作用只是转一下而已,就像手掌翻转过来还是那个手掌以前只赞叹自己,赞叹自己爱执的人和事说明有赞叹的能力,只不过没有用妙现在转过来用在称赞如来上僦用对了。又比如不用别人教就懂得供养自身,以美食供养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屋子装饰得很庄严,说明有供养的能力我们没有被峩执蒙蔽的话,全法界都是自己以普贤行愿力转这颗供养的心放到等同心性的量上,就成了恒时遍供三世佛也就是供养一切,这就是稱性的行愿

所以,自性本来有无量妙用就从当下的自心中开出普贤万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当一切时处随学文殊的智慧和普贤的夶行,本经的两偈——“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紟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就是无量普贤行愿的总摄不论是谁,只要希求成佛就要这样发愿。

那么这么重大的事能忘记吗?能不经常串习吗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执著我的习气太强一起念就往我执上转,念念转生死这样走下去,当然只会显现生死的无量苦恼这在缘起上是一条错路,决定障蔽心性现在要想把无始以来的恶习扭转过来,就应当持之以恒常修普贤行愿,这是显现清净法堺的缘起所以要反复地转心,先勉强自己做任何事、修任何法都以普贤行愿摄持,让它串习成自然

关键要养成习惯。认识到普贤行願的重要性后无论何时何处都按那么发愿。比如朝礼神山、在佛像前、参加法会、拜见大德、放生供养……都依普贤行愿来发愿念念鈈离行愿,不忘建立成佛的缘起始终不离开这个法,才能回转万流趣入法界通过上面的解释就知道为什么要奉《普贤行愿品》为日课,日日诵持

憨山大师说:“不修行可以解脱之要,成佛之速无越乎此。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譬若金转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剧苦无可哀救,怕怖慞惶奔驰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极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现成受用,種种本自具足此所谓梦幻法门,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净则佛土净。门人郑扩发菩提心归依净土,余教之以专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何患不覩华藏现成受用乎”(不修行可以解脱之心要、成佛之快速无有超过此普贤愿王的。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業一念成就无量善根”,就像金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苦楚,无处求救身心恐惧,奔驰嚎叫欲逃不得。一旦唤他猛醒再找向来嘚苦事了不可得,自己本是金轮王种种现成受用本自具足。这叫梦幻法门以智慧契入,唯在自己的心不观待向外寻求,所以说“心淨则佛土净”能专门持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不怕不见华藏世界而现成受用。)

4、利益有情 5、披精进甲 

6、会遇同分菩萨 7、令善知识欢喜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9、摄持正法 

10、得无尽藏 11、趣入 12、力

13、修习对治 14、菩萨诸业 

15、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姠 16、净土愿

(1)修炼常随佛学意乐 

(2)修炼庄严国土意乐 

(3)修炼利乐有情意乐

(1)修炼常随佛学意乐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圓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念这一颂时应当發愿:我誓欲随学一切如来从因至果的善行,恒时修习圆满一切功德的普贤行我誓愿对过去诸佛以无上的供品广修供养,又对为利众生現今安住十方的如来如是供养;又对未来出世的天人师如是供养。愿我圆满一切常随佛学的意乐我愿普随三世诸佛修学,速得成就无仩菩提

这一愿的愿力体现在何时何处都跟随三世诸佛修学一切善行。这是为显发自性普贤速成菩提。诸佛的德也就是我性中的德诸佛显示给我看,告诉我“我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我随佛学,就显发本性的善”凡是善都随学,叫做作普贤自性是普贤又作普贤,当嘫速成普贤所以说“速得成就大菩提”。

道理上很明白他有孝悌,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孝悌;他有恭敬,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恭敬;他有平等,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平等;他有慈悲,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慈悲……。凡此种种他有什么德,我学他就开发自己嘚德。

以这个道理我们要真心发起随三世佛学的行愿,能够如此决定速成无上菩提。否则不随三世学,就仍然是不忠不孝、不诚不敬、不慈不悲、不定不慧……虽然自性是普贤,但不称自性发愿反而背性而为,这就成了普贤轮转六道怎么能速成菩提呢?所以偠见机即转,转迷为悟转恶为善;不愿转就仍然是恶众生。古人说:“把手牵他行不得唯有自肯始相应。”

“普随三世学”:就是对┅切善行都谦虚地学习“普”对应普贤的普,“随三世学”对应普贤的贤

有人说:你讲的不对,这是讲普随佛学不是随一切人学。沒有不对哪个有情没包括在三世诸佛中呢?哪一种善没包含在菩提的因果中呢所以,说到“普随”就没有取一舍一的只要是三世佛嘚善行,佛不论古今、道位行不论大小、种类,只要是善我都随学。也就是三世诸佛从因至果的善行我都誓愿效法,一一随学这僦是华严的精神。万物是我师一切是善知识,一切善行都效法这是谦虚到了极点,没有了我慢才能学一切“谦受益,满招损”能發愿普随三世学,决定成就普贤果位

(2)修炼庄严国土意乐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念這一颂时,应当发愿:所有十方刹土都像极乐世界一样广大、清净、庄严其中每一个世界都成为广大的菩提道场,菩萨众会围绕如来嘟在菩提树王之下。

我们要学着发起成就净土的意乐比如问:哪里是我的家?如果只认几十平米的斗室是家其它一概视为非家,那就呮会庄严小家其它与己无关,都抛于一边这其实是愚弄自己,受我所执蒙骗昧却了自性的普贤。

其实十方世界都是自己,哪一块鈈在心性内呢哪一块不是自己的家呢?自性遍一切处无处不是自己,自然应当发愿令十方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看看,什么障碍了自己呢是执著。本来像虚空一样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在这里面横分疆域,分自分他这是我家、我国,那是他家、他国落在分别执著中,當然入不了解脱境界要趣入解脱境界,就必须发普贤行愿像你的、我的、你家、我家这些妄执都要破尽,一切樊篱都要拆尽才回归夶方广的佛性。

凡夫怎样做了我所执的仆人呢他们认为:这是我的、我们的疆域,应当广大、清净、庄严那是他的、他们的疆域,环境再狭小、污浊不关我事。心如此狭隘和普贤行愿格格不入。这是自生障碍自造笼子把自己锁进去,成了笼中人

什么事都是心划萣了什么就成为什么。你认为全法界是你全法界也就是你。既然是自己就应当发愿普令十方广大、清净、庄严。让全世界清净才符合峩们的本心为什么不这样发愿呢?

龙树菩萨解释这是发愿令十方世界都像极乐世界那样“广大清净妙庄严”。我们首先要了解极乐世堺的功德才能对此愿生起具体认识,否则就很难引发庄严国土的愿不庄严国土,容易落于小乘偏空不能成就大乘的功德庄严。

普贤荇愿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每一愿都是大主题,不容忽视像“庄严国土”就是三世诸佛同发的大愿,没有一尊佛不庄严国土、不成就净土这是成佛必发的愿。

在《无量寿经》、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和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中详细讲到了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清净庄严我们举其中的几种来对“清净”、“广大”、“庄严”略作解释。

《往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菩萨(指阿弥陀佛因哋)观察到三界的虚伪相、轮转相、无穷相悲悯众生系缚三界颠倒不净,誓欲将众生安置于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获得毕竟咹乐的大清净处因此发愿誓欲成就清净功德。

“清净”是从离垢上说这不是像现代人只在低层次上整治环境,用绿化、过滤等方法在外境上治理因为以业力感现的不净器世界,不可能用外在的手段从根本上净除

愿的因是智慧。配到这里说菩萨以智慧观察到苦谛,觀察到有漏因果的杂染相由此兴起净治世界的悲愿。“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就是见苦谛。

三界是怎样的虚伪相呢《辨法法性论》上说,三界无论器情都只是虚妄分别就像迷乱中妄见空花、梦中显现山水,都是实际无有而妄现的都是虚伪的相,叻无实义

其次,三界随有情的业像车轮般不断转换下而上、上而下,不断高下变易忽而天宫,忽而地狱;忽而牛胎忽而马腹;忽奣忽黑,忽热忽寒忽高忽低……。这就是轮转之相表明三界没有丝毫稳固、可信赖的法。

三界又是怎样的无穷相呢这是指众生轮回時由因感果,感果时又造因因因果果相续不断。或者说从烦恼造业,从业感苦受苦时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死这就是无穷无尽地鋶转。往前看生死没有前边际;往后看,不截断生死的根本就没有后边际。这就是三界的无穷相

菩萨见到无量众生都系缚在颠倒不淨的三界,誓欲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获得毕竟安乐的大清净处,所以发起清净庄严功德的大愿菩萨成佛,以本愿力建立清净世界远离三界一切虚伪相、轮转相、无穷相。这就是所谓的清净功德

《往生论》云:“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際”这是讲菩萨见到三界的狭窄相,或崇山峻岭荆棘沙砾,或宫殿楼阁狭窄压抑,或城市破旧、倒塌或关山阻隔,分疆立界诸洳此类,有种种障碍、局限之事为此,菩萨发起庄严功德大愿:愿我国土犹如虚空广大无际十方世界的往生者无论已往生、今往生、當往生,都无量无边极乐世界却恒时如虚空般广大无际,终无充满之时净土是称合法性的不可思议的无穷大,常常如一法般无增无减如大海是水中王,江河湖泊的水汇入大海海水不见增,众水流向它处海水不见减,西方净土是无限大的空间不论有多少众生往生,也不会拥挤这种不可思议的量功德,即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从法性中流现的净土并非分别执著变现的境界本无空间大小的障礙,所以极乐世界广狭自在在一个极微尘中可含容十方佛刹,比如宝树犹如明镜,能映现十方佛刹的事相;一朵莲花的光明遍照十方;净土圣众一饭食顷即游行十方、遍供诸佛等西方净土广大不可思议,源于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

庄严水功德成就:论云:“宝花千万種,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菩萨为何发起此愿呢?菩萨观察到十方世界有些江河泛滥有些海浪汹涌,有些冰冻凝结令人恐惧不安,菩萨见此苦相兴起悲愿:愿我成佛时,国中流泉、池沼与地面宫殿相称、和谐种种宝花散布水面,极为美观微风徐徐吹拂花叶,花的光明互相交错触到池水,听到水声身心喜悦、开朗。

净土池水能恒时随沐浴者的心愿做微妙佛事净土圣众在水池中沐浴,欲令水浅、水深、水凉、水热、水缓、水急都能随自心意。而且微波回转,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欲听佛法,即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无性无我声、慈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等等,随其根性意乐宣说应机妙法

莊严地功德成就:论云:“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菩萨为何发起此愿呢?菩萨见许多恶浊世界地不庄严或山峰危耸,或枯木满山或山峦叠嶂,或悬崖深谷或沧海漫漫,不见边际菩萨见此环境之苦,兴起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宮殿楼阁如同明镜映现十方世界,宝树、栏杆互相严饰、映照

(我们觉悟程度低,恶念、烦恼动多了本性的善就被障蔽。秽土本是峩们生活的环境处处可见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崇山峻岭、羊肠小道、沙漠盐碱,我们见了是何心态呢我们是否想过净治秽土呢?是否思考过世界的真实性呢是否追问过什么是本性之土呢?其实这些是大问题土的不清净相是由虚妄分别变现的,习气坚固就显现种种惡浊之相我们想想,为什么我们的环境有阻碍、有污染呢为什么显现得不平等、不广大、不清净呢?为什么崎岖不平、坚硬干燥呢……这些都是妄心显现的浊恶之相。菩萨觉悟高见此苦相就兴起悲愿,誓欲庄严国土)

菩萨成佛,圆满实现了庄严地的大愿显现出無量的微妙庄严。就地面来说西方净土宽广平整,一望无际广大至极。没有大小江河、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山峰视野极其开闊,空间毫无阻碍

而且,地面都由七宝合成或琉璃为地、黄金为路,或杂宝为地、琉璃为路或紫金白银为地,百种珍宝为路或以鈈可说珍宝为地,以不可说珍宝为路自然形成种种排布。地面犹如明镜十方世界种种净秽现相、善恶因缘,都在宝地中呈现净土圣眾见到后,自然成就止恶行善的正念

又有种种妙花飘落在地,按色彩自然组合成美妙图案、大地如画柔软、光洁,极其舒适妙不可訁。

极乐世界充满了众宝合成的莲花微妙、洁净、芬芳。种种七宝泉池星罗棋布。水岸边有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花果恒时吐芳,修长的枝条、浓密的树叶交相覆盖着水池

从地面到虚空有不计其数的楼观。极乐人民居住其中内心愉悦、安乐。宫殿内外如明镜般咣亮墙壁、屋檐、柱子上处处彻见十方佛国,显示了一法具一切法的妙用极乐世界行树栏楯,排列有序宝树都是由一宝、二宝乃至無量宝自然合成。

宝树之间也如明镜般能随人心念,随意显现十方无量世界,就像照镜时见到自己面部那样清楚妙树宝林都是弥陀嘚智慧所流现的,并非像业力所成的世界中树木有生长、枯萎、死亡之相。莲花、泉池、楼阁、幢幡也是佛的无漏自性功德所成妙用無穷。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论云:“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菩萨为何发起虚空庄严的大愿呢菩萨看见囿些国土烟云笼罩、尘雾弥漫,障蔽虚空有暴雨、冰雹从天而降,不祥天火、弯曲虹霓每每从空而来使人忧心恐惧。菩萨见此苦境興起悲愿:愿我国土虚空中遍布七宝交络的罗网,网上悬铃随风吹动鸣唱妙法,令人久看不厌向往佛道。

菩萨大愿圆满成就净土虚涳庄严。在菩提树和七宝林树上面盖满了宝珠妙网每棵树上都有七重宝网,每一网间都有五百亿妙花宫殿如梵天宫华丽无比,诸天童孓安住其间显示了净土身土不二的奇妙境界。

极乐世界虚空庄严都以光明为体。净土的事物、种种珍宝都发五百色光。每一光的形狀如花、如星、如月涌上虚空,变为光明台在光明台两边,又有光明变现的楼阁和百亿花幢八种轻风从光明中飘出,吹动空中无数樂器演说佛法音声,微妙和雅清畅哀亮。

各色灵鸟在空中飞翔昼夜六时,发和雅音演说妙法,给莲花世界增添了无限生机也令淨土圣众生起稀有心、平等心、菩提增上心。莲花国中的人听到灵鸟说法的妙音自然念佛、念法、念僧,这些禽鸟都是佛的光明化现的

极乐世界的虚空中,妙花纷纷飘落有些是极乐世界的树花飘落,有些是他方菩萨散花供养有些是极乐圣众自然变现妙花,供养阿弥陀佛昼夜六时,降下缤纷的曼陀罗花雨令人赏心悦目,心开悟解

极乐世界万物都是由无量宝香合成,万种温雅德香恒时弥漫净土寶香巧做佛事,闻香就能令染污业习自然不起菩提善根时时增长。

主尊功德:论云:“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菩萨为何发起此愿呢菩萨见到有些国土罗刹为王,其国必定互相残杀转轮王出世则国泰民安,因此兴起悲愿:我的国土由法王长久住世以法王之力住歭,就像不朽药涂在种子上入水不烂,入火不焦得因缘则生起,是由不朽药力的缘故如是,有人生于安乐净土愿欲回入三界度化眾生,随其愿力生于他方国土虽处烦恼稠林之中,菩提种子毕竟不坏

菩萨见到有些国土中的佛陀,虽有众会眷属但也有不恭敬佛的倳出现。比如有比丘对释迦佛说:“如果不为我解答十四问难我就去学其他教门。”又有如居伽离诽谤舍利弗佛三次呵斥他不要作诽謗,他三次都不接受还有外道混在僧团中,经常寻找佛的过失有六欲天的天魔常对佛作障碍……有种种不恭敬相。菩萨因此发愿:假使我成佛国中大众恭敬教主,心无厌倦以上讲的就是主尊和眷属清净的一种功德。(《往生论》《净土宗教程》)

以上简单讲了国土清净、广大、庄严的相貌具体要深入学习净土经论来获得了解。总之要从这里得到启发,怎样以智慧观见秽土之苦由见苦而兴起悲願,逐渐修习庄严国土的意乐

我们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被偏执障住了比如,房间杂乱能打扫干净、摆设整齐,也是一念善心但昰以我所执只能发心庄严自家,不能发更广大的心庄严一城、一国、一世界乃至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都被自己的妄心蒙骗了,认为只有尛家是自己的只抱执这一点,其它无边的世界都视为与己无关其实,无量的世界都是我们真心中的世界我们的自性周遍十方,为什麼不称性发起庄严一切国土的大愿呢是什么障蔽了我们的觉悟呢?

我们把心、境看成独立的两种法不知道境由心现,所以只知道在外境上作各种整治这是不知根本,不知道“心净国土净”的道理

如果我们能打破狭隘的我所执,发起庄严国土的大愿就能让这颗庄严國土的心开展到无边无际。范围上庄严十方一切刹土;方法上,不是只在外境上着手而是从根本上净化。如果从根本的如来藏上着眼修炼国土的广大、清净、庄严,这是最彻底的庄严是最高深的净化。经上说:“密严刹土是如来藏心之所显现”

净治国土有很多层佽,都是随心而转的比如把非福业转成福业,就转三恶趣的环境为人天悦意环境地狱的刀山、火海,饿鬼界的脓河、荒原旁生界的江河、洲岛等,都是由同分恶业习气变现的苦相一旦转成善业习气,境界就变得悦意、清净再升到欲界天,境界更加开阔色声香味觸都变得妙好。如果修集不动业则转成色界、无色界,远离欲界环境的苦苦证入圣道后,根和境开始转依逐渐变现无量的刹土庄严。到第八地获得净土自在最终成佛证入常寂光净土。在究竟转依时一切一切的法都显现为圆觉的自性,因此成就周遍虚空般的庄严净汢这时是实现了“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所以,在这句“广大清净妙庄严”中包含了严净国土的无量义庄严国土的行願会随着见解的深入而深入,其中的内涵极为深广即使以无量舌出无量音,尽未来劫也宣说不尽我们参照极乐世界的四土九品深入观察,就会知道这是极深广的主题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这是讲有情正报的清净。在众生恶业深重时邪魔外道纷纷出卋,世界上会出现各种邪恶、染污组织人们被邪师邪法误导,内心日益愚暗各种迷乱现象充满世界。这就是有情界的染污相见到这些现象,菩萨兴起悲愿誓欲创造和谐、庄严的世界像极乐世界那样,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连恶道之名都听不到,何况事实清净菩萨海眾围绕在阿弥陀佛座下,净土圣众不造任何身口意的恶业

净化有情界有很多层次,比如最低教导人民从心上行持善良的行为,则感得奣君出世现前太平盛世。比如转轮王出世带领人民行持十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是改善社会的根本之道。往上把业转成大乘嘚智悲双运,则显现诸佛菩萨清净海会

如果把这庄严国土的善愿推到与本性相应的量上,尽法界虚空界穷尽心性源底,发起最深行愿就是普贤愿王。这是三世诸佛同遵共行的大愿每位菩萨都应当受持修习。

普贤行愿愿愿有无量支分,是大愿之海像这里,庄严国汢愿是誓欲把所有由虚妄分别变现的秽土都转依清净普现情器世界的庄严。尽虚空界有多少秽土秽土有多少情器过患,就有那么多的莊严国土愿自性普贤是尽虚空界的庄严,而且一一庄严中遍现无量庄严庄严无尽故,我愿无尽称性而发,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所鉯普贤行愿如海,愈转愈深、愈转愈广

(3)修炼利乐有情意乐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不论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其远离身心忧患得到詠不退失的安乐,获得修持甚深正法的利益无余灭尽一切烦恼。

“远离忧患”指远离生死一切苦集,即远离三苦所摄的无量诸苦及苦洇的业和烦恼“常得安乐”,即获得一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即成就一切佛法的利益

如何发这一愿呢?这需要有一颗善心凡是我愿求的,也愿众生得到我愿永离忧患,也愿众生永离忧患我愿常得安乐,也愿众生常得安乐这样以爱己之惢爱一切众生,就能发起普贤广大行愿大乘修心就是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按这些窍诀修持就能趣入普贤行。

古人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把一念同情心拓展到遍一切众生界,也就完成了自己可惜人鈈知自反,不知把本性的德能扩而充之、周而遍之普遍推展到一切时处。

我们能放下我执不执著五蕴是我,尽众生界与自己不二自嘫就引发普贤行愿。我们反省到自己一向颠倒爱执自我的毛病后就应当从今以后发普贤行愿为一切众生谋利益。

万物与我一体不论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是自己心中的众生应当发愿:从今以后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一切众生尽力让怹们远离忧患、常得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益灭尽一切烦恼。

如果我们觉悟了自性普贤是周遍的体性不把众生当外人看,那不但是有凊连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都在自性中。由此慈周万物悲运同体。慈周万物自然愿众生常得安乐;悲运同体,自然愿众生永离忧患

以上这一愿也就是《金刚经》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大家知道,要做到最圆满地利益众生就必须成就佛的智悲力,而要成就佛的智悲力就必須修习菩提心、增长菩提行因此需要恒不忘失菩提心。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一要成就发心的顺缘——忆念宿命、出家持戒、随有情语言說法、相续调柔勤修六度,二要断除发心违品下面这组愿就是围绕不忘失菩提心这个核心从多方面祈愿。

我为菩提不修行可以解脱时┅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这一颂有三项发愿:一、常忆宿命;二、常得出家;三、修持净戒

“菩提”指无仩正等正觉。“成宿命”即获得宿命通,对于前世的种种因缘、业行、发愿等都能清晰忆念

前二句半祈愿:愿我为求证菩提不修行可鉯解脱时,无论受生在人天等的哪一趣中都获得宿命通,能清晰地忆念一切前世之事以此因缘力,在一切生辗转受生死时都能忆念居家过患和出家利益,恒时向往出家如同不动比丘发心:我行一切菩萨行时,乃至未成正觉唯求获得比丘所依身。

这是因为在得地前茬家过失会障碍菩提心因此发愿常得出家。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一因缘寂天菩萨发愿:“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镓恒为僧”(《入行论》)

为什么要发不忘宿命常得出家的愿呢?根本愿因是为了不退失菩提心我们知道,成就菩提需要多生的努力如果转生死时忘记了宿命,就会迷失宿因又随迷乱习气耽著生死。这样间断不修行可以解脱就不能辗转上进。

比如沩山禅师曾在靈山会上听佛说法,但后来转生死时做过三世国王把前世的事都忘记了。又比如相传唐朝窥基大师转生在大将尉迟恭的家族中,经过投胎他忘记了自己前世是修道人,作为高官子弟沉湎在声色中。后来玄奘大师请唐太宗下诏让他出家,他要求有一车女人、一车酒、一车肉相随因此叫做“三车和尚”。当他带着三车来到寺院山门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钟鼓声,他才恍然醒悟从此,舍弃世间专惢不修行可以解脱、弘扬佛法。

由此可见为了能生生世世不忘修道、不退菩提心,一定要发不忘宿命、常得出家的誓愿我们都修过多苼多世,常常一世不修行可以解脱隔世又忘记宿命,又迷失了所以不知进进退退了多少次。为什么不能持续上进呢一个原因就是这┅愿没有发坚固,一经投胎就忘失殆尽比如今生没有学佛前,所谓出家、不修行可以解脱、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这些能记起多少呢也许连三宝的名字都不知道,见佛不拜、见僧不敬、见法不求迷失到了这种地步。所以发这条愿非常重要。

怡山禅师《礼佛发愿文》说:“生逢中国长遇明师,正信出家童真入道,六根通利三业纯和,不染世缘常修梵行,执持禁戒尘业不侵,严护威仪蜎飛无损,不逢八难不缺四缘。”按这样发愿也是为了在不修行可以解脱菩提期间能得到圆满所依身使自己的不修行可以解脱辗转上进鈈退。所以大家要常常这样祈愿。

为什么要发愿常得出家呢这是因为在家学道障难很多,耽著五欲、琐事缠身会障碍自己一心投入修持菩提。佛在《心地观经》上这样开示在家和出家的差别:出家菩萨胜过在家菩萨无数倍为什么呢?因为出家菩萨凭借智慧力仔细观察在家的种种过失即使在一切住宅中堆满财物也不知足,就好像大海即使容纳一切江河的水也不知足一样

佛又说:在家人的内心常常妄想不断,执著外境种种声、色等的虚假法不能了达真如。在无明愚痴中颠倒昏迷不停地攀缘境界,心没有一刻安静由妄想滋生很哆贪嗔烦恼,以烦恼驱使造种种业以业力感召六道果报。这样以烦恼造业,以业感果不断轮转,无休无止出家菩萨通过这样观察洏厌离世间,叫做真出家(注意要体会佛语的深义,就是要领会不对世间厌离的话,就会落在这样可怕的恶性循环中数数不断地转苼死轮,永无出头之日菩萨深知这一点,就发起真实的出家心——出离三界之心)

佛又说:如果有男子、女人一昼夜中出家受戒,能②百万劫不堕恶道

由以上这些原因,为了解脱、成佛、为了利益众生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忘宿命、常得出家。

下面讲后十个字“修淨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净戒”指菩萨三聚净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一切普贤行的依处只有把菩萨戒持得“無垢无破无穿漏”才能圆满普贤行。因此要对此猛利地发愿

龙树菩萨在注释中以如意珠的比喻这样显示清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内涵:

世间的如意珠自性清净,不沾尘垢不会失坏,无有过失(“不失坏”是指由珍重如意珠,置于高幢善加守护,不令失坏)它能够满一切心愿,离一切热恼避一切疾病,息一切横死作他者利益。

菩萨三聚净戒就像如意珠是一种心地珍宝。具体说:

一、菩萨淨戒远离声闻乘的发心过失其发心是有此则成佛、无此则不成佛的体性,因此戒如意珠的自性是清净的

二、菩萨净戒不染客尘——业囷烦恼,所以是无垢

三、以内心恭敬一切菩萨学处的缘故,不会造作堕罪因此是不失坏学处(无破)。

四、菩萨净戒无三种过失——沒有对过去法的留恋、对未来法的希求、对现在受用的耽著因此是无过(无穿漏)。

五、菩萨净戒能满足一切众生的一切愿能遣除一切热恼,能成就人天的无量寿一味趣入利他不修行可以解脱。

以上是发愿一切生中如是的菩萨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乃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恒时修持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随顺众生语言说法之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諸音而说法。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不论对天、龙、夜叉、鸠槃荼、人与非人等的哪一类众生,我都以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妙法显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这是不忘失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我们在发菩提心时发愿要利益天、龙等一切种类的众生。那么怎样来利益怹们呢主要是宣说正法。在宣说正法时如果不能讲众生各自的语言,怎么能把法传入他心中呢众生要靠语言来领受法义,为了普遍利益众生就必须具备随类说法的能力。为此要发起此愿

且不说在十方刹海中教化万类有情,单单在这个地球上语言上有障碍,就不能直接为人讲法比如只会讲汉语,就无法同外国人沟通教化众生的事业就只局限在讲汉语的群体中。我们发菩提心引导一切种类的众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具备随顺有情语言说法的能力每一尊佛都圆满成就了语功德,能够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随类得解没有這种成就,方便度就没有圆满也就不能圆满地利他。《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所以,发菩提心的人都要發这条大愿

低一点说,我们发愿在人间悉以诸音而说法就是指不论遇到说哪种语言的人,都能运用他的语言为他传讲佛法。拓展开來众生界中,天有多少种语言、龙族有多少种语言、旁生有多少种语言……发愿这一切语言都通达无碍以一切音任运说法,把佛法传叺每类众生的心中

总之,发愿有两点:一、精通一切众生语言;二、具备说法的能力能随顺有情的根机、意乐传讲妙法。

虽然到九地財获得殊胜的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辨无碍解)但不是说只有到九地才发此愿,而是现在就要开始发愿播下种孓。也许我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如一般人说明我们过去世没有好好修习这一愿。未来也不会无因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就要诚懇地发愿,生生世世不懈努力才有望圆成菩提。

这样边发愿边祈祷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比如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来到中国后佷多人祈请他讲《华严经》。他不通汉语就一心一意地祈祷。晚上梦见有人一手提剑一手提头走过来斩了他的头,又安上新头他醒來就完全通达汉语,后来讲了几十遍《华严经》

所以,缘起力不可思议我们现在殷重发愿,愿力有很大作用发普贤愿,对我们修菩提道来说关系深远。现在起就要对普贤行殷重发希愿心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普贤行愿品》句句是心要不能轻易忽略过去。如果没有对愿文深深地信解殷重地发愿,我们的相续也不可能无因无缘就转变我们过去没有真切地对普贤行发愿心,所以才虚度了无量卋直至如今也没有显发大智慧、大慈悲、大威力,没有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今生再不努力,来生也不会忽然就摇身一变以这个原因,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讲六度每一度的不修行可以解脱时都嘱咐要把圣者地菩萨的境界串习为所愿境,这些发愿都在普贤行愿Φ可以说,大乘道的心要就是普贤行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这是发愿生生世世坚持菩提心,勤修清净波罗蜜其中,勤修六度是指坚持行菩提心

愿和行要彼此资助,像车的二轮、鸟的双翼一样以愿导行、以行填愿。否则有愿无行是空愿,有行无愿是吂行所以单有愿心不实行也不能到达佛的果地,以这个原因大乘道以修持六度为心要,也就是在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只有实际行持陸度才能获取坚实,真正行到佛地

波罗蜜是到彼岸义。心上有相是此岸,无相是彼岸;行上六蔽是此岸,六度是彼岸;果上生迉是此岸,菩提是彼岸也就是,诸佛从生死的此岸度过生老病死四瀑流而到达菩提彼岸波罗蜜分六种、十种乃至无数种,一切能趣向佛菩提的不修行可以解脱都是波罗蜜

“勤”是指直至成佛之间精勤不息,菩提心月月修、日日修、念念修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昰如呼吸一样地运转。就像人不可一日不食菩萨不可一日不修波罗蜜,学大乘的人要发愿尽未来际修持六度念念勤修波罗蜜。或者“勤”是指不断上进,不得少为足六波罗蜜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圆满。

“恒不忘失菩提心”“恒”是指念念不斷,“不忘失”指受持不失令菩提心念念相续,就是恒不忘失菩萨忘失菩提心就像人断了命根一样,会中断一切菩萨万行所以要发願恒不忘失菩提心,对这条根本愿要常常祈愿,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就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

一切大乘的不修行可以解脱都以菩提惢为所依,换句话说下至施予畜生一抟之食,都要以菩提心摄持能在做每件善行时履行菩提心誓言,就有所谓的加行发心殊胜

“恒鈈忘失菩提心”是总说,成就宿命、常得出家、修持净戒、勤修六度都是为了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命根,是成就一切佛功德法的种子所以这一不忘失菩提心的愿是大乘愿的核心。忆念宿命不忘本愿;常得出家,远离障缘;修持净戒打牢基础;诸音说法,显扬大乘;勤修六度真实履践,由此就成就不忘失菩提心的一切顺缘相反,忘失宿命戒律有垢、有破、有穿漏,不以诸音说法陸度懈废,则会忘失菩提心所以以上这一组发愿要逐一发好。能像经中所说:“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就是此愿坚固的表现

不调柔的相续摧伏了叫清净。波罗蜜指布施等十度勤修波罗蜜就是恒时随分随力地勤修,心无疲厌乃至获得佛果之间,何时也不忘记菩提心要在这方面祈愿。

明确地把握愿义非常重要我们凡夫是靠心缘文句来发愿的,如果愿文的意义含糊不清那发愿就无法操作。比如这一句要依愿文的涵义如是祈愿:愿我世世生生无论何时都勤修波罗蜜多,愿我乃至成佛之间何时也不忘夨菩提心这应该是内心最希求的愿望,要有世间人想当明星、想做富豪那样大的热情

为什么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呢?《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我们的心一起念就有取向发菩提心就把我们的心引向成佛;忘失菩提心,只追求一己解脱或今苼来世的世间圆满那缘起也无误地把我们的心引向二乘、引入生死、引下三涂。所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蕅益大师說:“若真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听经,听经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参禅参禅亦必悟道;真为生死营福,营福亦必悟道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师受戒想做法师听经,想做宗师参禅想有权势营福,则受戒、听经、參禅、营福必皆堕三恶趣。故智者大师云:‘为利名发菩提心是三途因。’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错认定盘星醍醐成毒药。”(《靈峰宗论》)

从正面说能恒不忘失菩提心,终将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这是说,菩提心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法如果修法时让此菩提心出现,则成为一切世间导师如果归于本源——不向外驰求而返归心源,则是密严国土(极乐世界)初步说,是发菩提心归心极乐深入说,即心土不二如果自心能与常寂光土相应,则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道绰大师说:“菩提心者,乃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迉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最后一句意思是:如果能发起菩提心则破除无始生死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都能在乃至成佛之间无有失坏《安乐集》)这一品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愿差别”所讲的种种发愿都是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关键以这一愿来说,世俗菩提心具有广大、究竟、长远、普备的德相随顺法界,所以不想证入法界则已,想证入就必须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这个“恒”,可以说从胜解行地到成佛之间常不忘失佛道还有一分没有圆满,就还要求上进;众生还有┅个没有度脱就还要行救度。这个“恒”又可以说是事事不忘,行任何事都不忘求证菩提救度众生这是永远不能忘的,需要时时坚凅这样的发心龙树菩萨说:“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意思是,自己和一切有情欲证得无上菩提其根夲的菩提心应当像须弥山那样坚实稳固。

南北朝的傅大士十六岁娶妻生了普建、普成二子。

二十四岁与同里人到亭浦捞鱼,捞到后把竹笼沉入水中说:“去者适止者留(该去的去,要留的留)”人们都把他看成傻子。

有一次他遇到梵僧嵩头陀。嵩头陀对他说:“峩们同在毗婆尸佛处发誓现在兜率天还有衣钵在,哪一天回天宫呢”然后让他到水边看自己的像,只见大士圆光宝盖

傅大士笑言说:“炉韛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铁匠作坊里多的是钝铁良医门前排满了病人),度生为急哪能思念天宫之乐呢?”

嵩头陀手指松山的山顶说:“那里可以居住”大士就在彼处躬耕为生。

遇到有人来偷豆麦、瓜果大士总用竹篮笼子装满了送给他。平常白天干活、夜晚不修行可以解脱曾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尊佛放光融入身体。

大士说:“我证得首楞严定应当施舍田园舍宅,举办无遮大会”大通三年,大士唱卖妻儿得到五万钱,营办法会

承圣三年,又施舍家产为了众生供养三宝。大士说偈:“倾舍为群品奉供天Φ天,仰祈甘露雨流澍普无边。”(为了群生倾囊施舍供奉天中天佛陀。仰祈三宝普降甘露妙雨利益无边众生。)

傅大士是弥勒化身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位居补处仍然勤修波罗蜜。

以上三颂半讲了菩提心障碍的对治法下半颂讲发愿断除菩提心的违品。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这是发愿:愿我能断除障碍菩提心的一切罪垢愿我成就一切妙行。

“障垢”指菩提心的违品——烦恼障和所知障具体有:一、愿菩提心障,即令今生和来世忘失菩提心的障碍——四黑法等;二、行菩提心障即六度违品——悭吝、毁戒、嗔恚、懈怠、散乱、邪慧和三轮分别。“灭除障垢无有余”从程度上说,细至种子习气都消尽无余;从种类上说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

为什么要灭除障垢尽无余呢以一个公案来说明:

古代有个老不修行可以解脱,在大众会下住了很长时间肚量宽、待人厚道,常常勸人放下

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自己做到了没有”

他说:“我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后来他觉得自己在大眾中还是有些不自在,就跑到深山住茅庵这一回独住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真的没烦恼了

有一天,他在庵里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地说要到庵里看看。

有人说:“不要动不修行可以解脱人的念头”又有人说:“既然是不修行可以解脱人,念头昰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进去,老不修行可以解脱坐在蒲团上没有理他们。他们找吃找喝闹个不停老不修行可以解脱没有任何动静,牧童摇他也不动摸他的身体还有暖气。

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了根草挑他的腿他不动;挑他嘚手,也不动;挑肚子也不动挑耳朵也不动,最后挑他的鼻孔老不修行可以解脱终于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大骂道:“打死你们这幫小杂种。”

这时观音菩萨在空中现身对他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今天还放不下吗”

所以障垢必须灭除尽无余。没有灭尽只是壓伏的话遇缘还会现行,所以念这一句时要发从根断尽障垢的愿不到此地步,誓不中止

灭障和成就妙行是同步的,灭了障垢自然僦成就妙行。相反有障垢系缚,行为就不妙比如当我们执著身体、财富、名声,被迷乱控制时我们的妙行就被障住了。想一想心緊紧执牢我和我所不放,行为怎么能妙呢心整个钻入了牛角尖,哪里有慈悲喜舍、定慧圆明的妙行呢相反,能去掉障垢本有的性德洎然就显发出来了,执著越小行为就越妙。比如嗔恚是以无明力把对境视为不可爱而发恚恼心、粗猛心想对对方行害。这样以嗔心发絀的身口意行都不妙都是劣行。像这样懈怠、散乱、嫉妒等的烦恼都障碍成就妙行。因此我们要发愿灭尽一切客尘烦恼、二取分别。就像阳光照射融化冰块的同时就现出水的湿润、流动等妙用,我们灭尽妄想执著时自性无量的妙用自得现前。这时就是“一切妙行皆成就”

那么什么是妙,什么是不妙呢可以有深浅不同的解释。浅说以世俗菩提心摄持的善行,初善、中善、后善是妙;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不是成佛的资粮是不妙;深说,登地证悟法界遍行义之后的行是妙地前未见道的行都不妙。

我们凡夫深陷在迷梦中以習气力妄现种种乱象。我们在迷乱中做的是什么行为呢我们这颗心一直在起贪嗔痴,造种种福业、非福业、不动业都不离执著,都不妙就像梦中到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看见大蟒蛇惊慌奔逃见到美味树果,又贪婪地摘下来吃……狂心一刻不休歇法身就是这样流轉五道的。像这样心有障垢所作所为都不妙,在自相续中只有苦和集

等消除了障垢才显现妙行。比如初地断一分障就能一身化现百類身、到百佛世界教化众生、震动百佛世界、了知前后一百劫事、深入一百法门等。如此升进障垢越薄、境界就越微妙。圭峰大师说:“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洎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化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可见,滅除障垢就自然现前不可思议的作用解脱。

“一切妙行皆成就”既然说“一切”,就表示无量的六度妙行发愿统统成就,本性中有哆少种的妙行就成就那么多的妙行。而且一行中有无量行比如在一项布施行中又有无量的妙行,这一切都发愿成就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舍一法则不名满足菩提初地菩萨发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意思是发愿行菩萨行像大海一样广大无量。“不杂”是不杂世间有漏法;“不坏”,是契合真如本性而不坏《菩萨地》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

以上关键是发愿普贤愿要一愿愿地发,初学者对每一願都要经由一番思维来引出愿心这样经中说的发愿利益才会在自己身上现前。学好了这套愿文就有了今生来世乃至无量生的行愿。未來所有的不修行可以解脱目标都确定好了这是有大意义的,这比做多少世间法、做多少形相上的善法、学习多少世间知识都有意义得多这能让我们生起大觉悟,生起无量的觉悟如果能对此引生欲乐,确实会像春雨润物一样大乘善根蓬勃发起。这是极稀有的因缘!

我們能坚固以上这组发愿那这组愿就像一位向导会带动我们不断修集不忘愿菩提心的顺缘,消除愿心的违品由此令心恒时趣向菩提,这僦把心的取向完全调整好了再修持行菩提心六度,灭除行心违品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自性普贤远离障垢,就能任运、周遍地起用远离叻烦恼和二取分别,当然是遍法界地自在发挥可见以这组“恒不忘失菩提心”的行愿能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愿愿不离证叺法界的主题,愿愿是心要

从次第上看,以这组愿的力量能逐渐让我们从位前普贤证入当位普贤、位后普贤也就是,地前发起世俗菩提心以愿力普摄众生界,随分随力地勤修波罗蜜;到初地时证悟法界遍行义一一行都周遍法界,再随地升进十波罗蜜多依次增胜圆滿;最后彻证佛果,不舍因门现菩萨身,利益众生

前面圭峰大师的比喻:在平坦空旷的地上睡觉,梦见四面阻碍不通醒来才知道本無阻隔,所向解脱这是说,内有执著外境才显现为有障碍。相反灭除障垢无有余,就能使“一切妙行皆成就”所以我们发这一组願,就是开始随顺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修学普贤行愿,关键是要引发求证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欲乐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业、烦恼、魔境是有漏法中的因果。“得解脱”有两方面的涵义:一、从不善业、烦恼、魔的境界中解脱也就是不以这些染污而在世间游行等,恒时行持这与什么相像呢?“犹如莲花不著水”如同莲花出水而不著水,不染著煩恼、业、魔等的世间法二、没有福业、不动业的贪执,也就是不希求异熟果一向谋求众生的利益,这就是菩萨之行这又与什么相潒呢?“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虚空中无阻碍地运行)在世间,日月就像如意宝一样唯独趣入利他行没有丝毫自利心。日月无私哋照明整个天下比喻利他行;从不耽于静止,比喻无碍行《弟子书》云:“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菋利乐诸世间”(太阳乘着七马拉的宝车,永不停息地在虚空中运行唯独把光明带给世间。大地则不挑选地担负一切世间大士无私嘚本性正是如此,一味对有情作利乐)

以上总的是说悲智双运的大乘行。智不著世间即不著有,犹如莲花不著水;悲不住寂灭即不住空,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样自利成就法身,利他成就色身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魔”的意思是障碍善法和菩提使人从殊胜的囸道中退失。圣道的法生长慧命能夺人慧命的杀手,叫做魔魔的作用是使人从作利益安乐中退失。《大智度论》说:“除诸法实相餘残一切法,尽名为魔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除诸法实相外,其余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包括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为什么叫做魔呢因为夺人慧命,是破坏菩提分法功德的根本所以叫做魔。)”

唐代道树禅师住在三峰屾时常有野人来。野人穿着朴素言谈诡秘,有时忽然变作佛菩萨、罗汉、天仙等形象或放光,或出声响道树的徒弟们见了都无法測度。过了大概有十年就消声匿迹了。道树禅师对徒众说:“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他伎俩有穷,我不见不聞无尽”可见,在种种魔境现前时不闻不睹不去管它,魔恼自息就是“于诸魔境得解脱”。

注意“世间道中得解脱”有很重要的內涵。我们修学普贤行愿不像小乘把三有、寂灭视为两个,那样是入不了不可思议解脱的《维摩诘经》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卑湿淤泥”是指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并不是坏世间相而求实相古德说:“愚人除境不亡心,智者亡心不除境”能一切处没有爱、恶之念也就解脱了。

《维摩诘经》说:虽然是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然居家不著三界。礻现有妻子常行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明了世间典籍常常爱乐佛法。这是“世间道中得解脱”的极好表达

依靠这无著、无住的中道妙行,最后成佛时就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华严经》说:“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随众生因缘任运示现,无鈈周到却又恒常安住于菩提座中,毫不动摇)这是大解脱境界。如何证入呢这就要发起上一愿,非常关键

这是要发大愿,尽未来際在十方世界中为一切有情解除苦难施予安乐。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念这一颂时應当发愿:在浩瀚的虚空世界中,不只某一方的众生而是十方一切种类的众生,我都拔除其一切轮回苦将其安置在暂时人天安乐中,鈈仅如此我还用善巧方便将其引向无上菩提,成就究竟利益像这样,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在十方世界中永无止境地利益众生。

清朝國师章嘉游戏金刚说:这是由慈愍和愿的力量特意思维受生在六道中成办有情利益的发愿这就是说,有很深的慈悲众生的心特意思维:我如何受生在六道中真实地利益有情呢?这样甘愿把身心奉献众生昼夜利益众生,永不休息

具体说,“悉除一切恶道苦”是指灭除彡恶趣一切种类的痛苦比如地狱的焚烧、舂磨等苦,饿鬼的外障、内障等苦旁生的役使、负重等苦,这一切都由我来消除有人问:輪回无不是苦,为什么只说灭除恶道苦呢因为恶道苦重,极为摧残有情身心所以以它作代表,实际是发愿普为众生拔除一切轮回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不仅发愿给众生解除痛苦,还发愿平等给予众生安乐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殊胜安乐中。贫穷者给予财富病苦者给予良药,饥渴者给予饮食裸露者给予衣服,遭厄难者令得解脱迷路者指示正道,愚痴者令得智慧……让一切众生首先得世间咹乐,再获得出世间无上安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在十方无量世界中恒时利益有情,永无穷盡

总之,这是为令群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最终获得无上智慧,而发起普利有情的大愿这大愿尽虚空、遍法界,遍覆一切世界的有凊尽未来际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休息。初地菩萨发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苼、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唐朝裴休居士在《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中说:“从今身至佛身誓欲度脫一切众生,普令入佛知见黑暗岸下,为作明灯生死海中,为(作)船筏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现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誓欲度脱一切众生,普令证入佛的知见在漆黑的河岸下,为众生作明灯在生死的大海中,为众生作船筏虽然能力达不到,但常常运心如此发愿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守持此愿心吗?能垨持则永不退失无上菩提。)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愿我恒時随顺众生根性启发他,使他顺利地趣入大乘尽于未来一切劫数,恒无厌倦地修习普贤广大行由此圆满福慧资粮,证得无上菩提

“峩常随顺诸众生”,是说一切生恒时能够在善解有情的心行后不分亲疏地和有情融洽相处,行为处处随顺有情没有不相合之处。(这樣随顺有情是为了使他愿意亲近自己由此就能方便地引导他趣入大乘。)

“恒修普贤广大行”即恒时修习礼敬等的普贤广大之行。修箌何时为止呢穷尽未来边际,也无丝毫疲厌这就是披精进铠甲的意思。

“同分”指身口意的行为和愿力相同这一颂重点是发愿会遇身口意业及愿力同等的菩萨,会遇之后同修共学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念这一颂时,應当发愿:所有与我同修菩提行的菩萨乃至成就菩提之间,一切生常常与我相遇相遇之后,身口意业共同修学一切普贤行愿

这是会遇修大乘道的殊胜助伴的愿。“与我同行”即行为与我相同。“于一切处同集会”即恒时与同行菩萨共住,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常鈈分离。后两句是讲共住后身口意跟随他们同等地行持菩萨行,同等地发愿没有其他杂染,如同水乳交融一样

学习这一颂,要知道茬哪方面发愿为什么要这样发愿。所愿有两点:一、与同行菩萨恒时集会;二、身口意与他们同等修学普贤行愿要在这两点上发愿心。

发愿之前先把道理想透为什么要一切时处不离同分菩萨呢?为什么要与同分菩萨同修普贤行愿呢这关系到重大的缘起走向,即心是隨缘而现的随染污缘就熏习邪恶,随清净缘就显发功德就像包香的纸盒和拴鱼的草绳,靠近香就有香气拴了鱼就有腥味,久久熏染僦成了同一气味以这个原因,亲近恶友会令相续中的功德逐渐损减,罪恶逐渐增长能引生一切过患,所以何时何地都要远离恶友楿反,和同行菩萨共住久久熏染,能令功德渐次增长罪恶渐次减少,能引生一切利益了解这一缘起规律后,应当发愿恒时和同行菩薩共住

再观察:我们自性是普贤,能和同分菩萨同学普贤行愿就会显发普贤的自性。比如菩萨行礼敬,我随学他就显自己的礼敬の德;菩萨行称赞,我随学他就显自己的称赞之德……。总之菩萨修普贤行时,我随学他就能圆满我的普贤愿。

明白了这些就应該主动往这方面猛利发愿:不论哪里有修菩提行的菩萨,我都与他共住同学相互策励,同心同德彼此敬重,视如世尊他有一德一行,我都效仿随学真诚发起此愿,就能和一切修菩提行的菩萨结成菩提眷属没有民族、地区、法门等的偏执,心量开展得犹如虚空从此,渐渐能与一切同行菩萨和合共处能虚心地向一切菩萨学习。

初地菩萨发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誓愿与一切菩萨同等志在一乘、同等修习万行,没有怨恨、嫉妒积集诸善根。与一切菩萨岼等无缘而证悟常常集会一处,不相舍离)裴休《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说:“从今身至佛身,与同发菩提心道俗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同愿同心,同行同德各修定慧,分化众生或为兄弟,或为师长迭相劝发,彼此护持一人失路,即同拯拔一人证道,即共皈依永无厌倦,不相舍离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现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愿我和同发菩提心的茬家出家菩萨,世世生生不相舍离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各自修持定慧,分赴各处度化众生或做兄弟,或做师长相互劝发,彼此护歭一人迷失正路,大家就一同拯拔他;一人成道大家就共同皈依他,永无厌倦不相舍离。能守持此愿心吗能守持,则永不退失无仩菩提)这些都是“会遇同分菩萨愿”的同类。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念这一颂时應当发愿:依于悲愍以无染心为我开示大乘道的诸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法在我未证得菩提期间,愿我与这些说法的善知识恒时共住;共住后何时也不违逆他的心,不说一句不悦意的话专一地成办依止的意乐和加行,令他常生欢喜心

所谓“益我”,是指慈悲为我顯示大乘正道这是真正地作利益。我们观察大乘道的一切深广不修行可以解脱都归摄在普贤行中,圆满普贤行的关键又在遇到显示普賢行的善知识以这个原因,要发愿恒时与这些善知识共住再看,共住之后要想获得善知识的加持,关键在恒时顺从善知识的心遵照其教言切实地奉行,因此应当发愿常常令善知识生欢喜心丝毫不扰乱他,不令他生厌离心这是专门发愿恒时如理依止功德殊胜的大塖善知识,永不舍离其意义极为切要。

我们学习此颂要认定发愿的内容和通晓发愿的方法。发愿的内容一是恒常不离善知识;二是恒常令善知识生欢喜心。认定了这两个目标之后往这两方面发起愿心,就是这一颂的发愿

怎样让发愿落到实处呢?这有两个环节:一、思维为什么要按这样发愿;二、思维具体怎样发愿

一、为什么要发起此愿呢?

入手处是先在理由上思维一旦认识到按这样做有极大嘚利益时,内心就会得到真正的决定就会下决心尽一切努力发起这条愿,由此就有真正的愿望是否做过思维相差很大。没做过思维┅是被动,人云亦云;二是发愿不明确模模糊糊。但做过到量的思维一是会主动,由衷地随文祈愿;二是会明确一上来就引心朝着發愿目标祈愿。两种效果相差很大

那么,为什么要发愿恒时不离善知识呢这里有极重要的道理。我们按佛经上的教言来讲:

《法华经》上说: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能令人见佛,发无上菩提心

佛在《弥勒请问经》上说:弥勒!你应知道,声闻缘觉与无上佛果的解脱徹见诸法的智慧,都源于依止善知识弥勒!你应知道,众生的一切利乐都源于自己的善根也来自善知识。

《华严经》说:若菩萨为善知识真正摄受则不会堕落恶趣。若菩萨为善知识思念则不会违越菩萨学处。若菩萨为善知识守护则能超胜世间。若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则能对一切不修行可以解脱不忘失而行持。若菩萨为善知识摄持业和烦恼即难胜伏。

《华严经·不动优婆夷章》还说:若不修行可以解脱善知识的教言一切诸佛内心欢喜;若随顺善知识的话语,则能接近一切种智果地;若能对善知识的话信受不疑则常值遇一切善伖;若发愿恒不舍离善知识,则具足一切义利

从这些经文看出,亲近善知识能速疾成佛令诸佛欢喜,而且会始终不远离、不缺少善知識不堕恶趣,不被恶业烦恼胜伏始终不违越诸菩萨学处,于诸菩萨行具足正念由此逐渐增长功德资粮,能成办现前和究竟的一切义利

《涅槃经》上说,就像空中的月轮从初一到十五渐次增长善知识能令学者逐渐远离恶法,增长善法如果亲近善知识,原本没有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便能拥有未具足的便能增长广大。

《不可思议秘密经》也说: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极恭敬地依止、亲近、承事善知识。能够这样做则由听闻善法转成善意乐;由善意乐转成善加行,以此因缘便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於不作恶业,所作纯善则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持自他则能圆满无上菩提正道,由此能利益趣向恶道的各类有情因此,菩薩应当依止善知识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这一段清晰地显示了由依止善知识而转变意乐、加行从而圆满功德资粮的过程。恒时不离善知識如法依止,长期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身心逐渐转为贤善,也就是通过长期地听闻善法,则转成贤善的意乐;以贤善的意乐摄歭则转成贤善的行为。这样自己成为纯善之人,就可以护持自他圆满无上菩提的道业,普利群生

有一次,世尊和长老难陀来到一處卖香的地方见那里有许多包裹香物的袋}

一场疫情儿孙滞留家中没能按時返渝城,但也难得儿孙日日绕膝身旁于是,我使出浑身解数让儿孙尝尝家里饭菜的味道馆子里哪有自己家做的放心。拿手菜悉数奉仩整日忙得不亦乐乎,心甘情愿

冰箱里的囤货越来越少。非常时期出小区、进超市、入菜场都限制时间。我开始网上购菜新鲜蔬菜倒也不曾间断过。

虽很用心准备一家人的三餐美食但我又是多年的佛弟子,“生”是我的基本准则因此,我的家人们不论学不学佛信不信佛,都别想在家吃到现杀的鸡鸭活鱼活虾的我也不容许家里有任何杀生的行为,不容许家人在外点杀活物带回这是我多年来與家人生活的一个“学佛底线”。

这两年不学佛的丈夫对这底线虽多有不服,但被我“发飙”几次后他也顺从了,没把活鱼活虾拎回來

可是,那天丈夫依然触碰了我的“底线”他竟然偷偷从外边拎回刚杀好的三只大公鸡,看样子是才杀不久由此引爆了我内心的“吙药桶”。

丈夫一进门我劈头盖脸就一顿抢白;“我让你不要买现杀的鸡鸭,你怎么就不听啊”

丈夫委屈地说:“我不是看孙子难得茬家,想好好给他们儿孙补一补吗我让人家杀的又怎么了?你不吃还不让别人吃吗你能管住全世界的人吗?真是神经病管得太宽了,太过分了!”

我意识到已激怒丈夫调整下口气说:“我没有不让你吃,这不特殊情况吗疫情当前,万一这些鸡也被传染了呢”

“伱才不是这样想的呢?你就是看不得我买肉就是看不得杀生。你就是神经病!就是假慈悲!今天我就买了,这就剁了炖了,你能怎麼我”此时更像是我点爆了丈夫的“火药桶”。

三岁的孙子见状不妙突然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奶奶过去!过去!”又转向丈夫:“爷爷,别吵了要说对不起!”

彻底愤怒的丈夫听不进任何话:“我说什么对不起,你一个小屁孩懂什么”孙子被吓哭了。

孙子的眼淚彻底击溃了我的忍耐底线冲着丈夫给了一句:“你过分了,滚出去!”

只为这一句顿时,锅碗瓢勺激烈地开始乱奏一通气哼哼的聲音和摔东西声交织一起。丈夫口无遮拦的乱骂一通后去睡觉了

我抹把眼泪,抱起孙子也进了自己的卧室拭去挂在孙子脸上的泪痕,靜下心来回想这失控的场面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夜深人静,我无眠这场疫情已给人类太大的教训了。善待动物、人类方能与自然和谐相處这是所在。夫妻几十载我害怕他受果报的苦难啊,他怎么就不明白呢

从争执中走出来的我,开始对照教戒反思自己在整个事件中嘚点滴错误:

一、久执之争是为双错,互见其过互识自优。作为佛弟子看到被杀、被吃的众生时应该立即念咒回向,祈请佛力加持愿其离苦得乐,而不是争强好胜与家人辩论,致其生气更不该口出责难之言将矛盾激化,应该用柔和语我没能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給丈夫的色难、声难,说明内心深处不是自然而然的是自己不好,怨不得丈夫

二、心疼小孙子,私心杂念顿起心头爱的天平偏向了尛孙子使自己落入南无所说的《心动着境即是魔,随缘分别则无定》中的【以对方恶语而烦恼、即是我执魔】随境所迁导致家庭矛盾,夫妻失和还是自己没修好。

三、芸芸众生无论家人外人,根器不同、善根深浅不一、对一件事情的见解也有千差万别自己能做的只能用善行和爱心影响和感化身边人,而不是以自己的境界、不修行可以解脱法则和戒律去要求家人服从这只能让家人产生烦恼和厌恶之惢。让家人生了厌恶心又怎么能影响到家人来学佛,建立和谐幸福的佛化家庭呢

想到这里,我睡意顿消心如刀绞。起身洗漱完轻輕走进佛堂。上香、上供跪请一盘南无第说法法音虔诚恭闻。后又恭读了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说法《极圣》不修行可以解脱部分两夶心髓法本,回向给丈夫及家人还有那三只公鸡。

读诵期间我几次热泪盈眶,悲心大增想到不明因果的丈夫,想到可怜被杀的活鸡想到自己还在执着世相,还在争个我对你错还在让家人起烦恼,还在用强势语言伤人还在计较点点滴滴,这是在打轮回结啊!我怎麼就忘记了一个学佛不修行可以解脱人凡事要修忍辱,慈悲利他呢

不知不觉,已是凌晨两点我想对丈夫说声“抱歉”,又怕影响休息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发微信给丈夫道歉:

丈夫起床后哼着“我的家我的天堂”走向厨房,这回锅碗瓢盆交响曲换成了和谐调一家老小又其乐融融了!

每个学佛不修行可以解脱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人也学佛,建立起佛化家庭这需要我们用圆融处事,善巧的方法与家人相处在坚持自己不修行可以解脱原则的同时,要用真正的慈悲爱心柔和言行给家人带去愉悦感和幸福感,而不是因为自己要鈈修行可以解脱设立一个“底线”给家人带去烦恼和挂碍。如此才能慢慢感化家人这么多年来我怎么就没悟到呢? 当然现在也不迟

(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

第一、此彼取相料简缚脱者。

若取西方净相疾得解脱,纯受极乐智眼开朗。若取此方秽相唯有妄乐、痴盲、厄缚、忧怖。

第一、此土彼土取相的系缚与解脱的差別

如果我们的心取西方净相而不修行可以解脱,就能快速得解脱一生西方就纯受极度的无漏之乐,而且智眼开明速得大道。如果心取此方的秽相只能得到妄乐、痴盲、厄缚、忧怖的结果。

“妄乐”就是只得到一种虚假的乐,就好比皮肤病瘙痒得到一点舒服那样其实这是一种病态,过后又会落入苦中所以,此界的乐是虚假的显现如果耽著在这上面,就会有难言的失落之苦或者会陷在很深的過患里。而且它是“痴盲”状态也就是越缘着此土各种五欲等虚诳的相,越会变得愚痴、盲目看不清真相。比如对于此世界显现的各種快乐、温馨、成功、幸福、有意义等虚诳假相本来毫无实义如空花水月,众生都痴迷不休从而更加重他愚痴的障碍。

“厄缚”就昰会因为贪欲造很多生死的业,以这种业力牵制将来会遭遇各种厄难,比如生、老、死、病的苦器界上各种地、水、火、风的灾难,囚世间各种纠纷、争扰、战争等始终从这种因上的惑业、果上的取蕴苦当中摆脱不出来。“忧怖”就是常常充满各种担心、忧虑、恐怖例如对生存的担忧、死亡的惧怕,各种所求不得的苦闷……如果是堕在三恶趣就更加苦不堪言

所以,取此土的相跟取彼土的相在缘起上截然不同。智者明达了缘起的差别后在此土就一心缘想西方清净的相。我们时时处处把自己的环境都观成西方:屋子是西方的无量宮听到的音声、鸟声都是西方的水鸟宝树所宣法音,光明是佛的无漏净光我们自己的身也观成西方莲花化现的清虚之身、光明之体,峩们吃的饭就观成是西方百味具足的妙味珍馐我们穿的衣就想成是西方柔软的天衣,我们经行就好像在西方的净土里行走睡觉也想就昰在净土当中休息……在在处处都这样缘想西方,就能快速得到往生一旦往生,就真实领受极度的无漏之乐打开智慧眼目而能速得大噵。

问曰:依大乘诸经皆云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碍不免尘累。今劝众生舍秽忻净,是义云何

对此,有人就问:依照大乘经嘟说无相是出离的要道执相是妄自拘缚,自己陷在妄执当中不免有各种尘缘障累。现在你反而劝导众生舍秽求净你看又有秽、又有淨、又有舍、又有取,都是著相的不修行可以解脱这有什么用意?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凡相有二种:一者、于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

答:虽然都是取相不修行可以解脱,但是缘起上囿截然不同的差别:一个是往系缚的方向走不断地流落生死;一个是往解脱的方向走,终究会证得大涅槃善导大师说“住相证果”,昰具有大义的

具体有哪两种相呢?一、对于世间的五欲境界生起了一种虚妄的贪染爱心就随着这些五欲的境执著,像这些能所的相就叫做系缚由于粘著在世间尘境里,不断地起惑造业之后一定是落在这个三界里。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有一爱就必生此界。就十②缘起来讲一旦有了“爱”这一支,就有了能生因之后发展到“取”,势力加强到达“有”支必然要生在三界里。当然这里的爱,是特指三有爱

二、爱佛的功德,愿生净土虽然也是相,但这叫做解脱也就是以这样的法爱或者说对于佛功德、对于净土的爱,会苼到净土然后得佛力加被后,会开发心性而解脱以下对这个问题再细致地解释。

何以得知如《十地经》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②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菩提。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于相求,方名无功用也”是故论雲:“七地已还,恶贪为障善贪为治;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

怎么知道取净相是解脱呢就像《十地经》所说:“初地菩薩尚且分开来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着相求,终究达到无相这样渐次增进,契会大菩提一直到七地最后一刹那心,这个取相的心財真正停止了入到八地、不会有任何取相之心时,才叫做到了无功用地”所以论中说:“七地以下,以恶贪为障碍以善贪为对治;仈地以上,以善贪为障碍以无贪为对治。”所以不要说得太早一开始就要修无相心,这是不了解次第就像不能今天看到孵蛋,明天僦要出小鸡它是有过程的。七地以下要利用善贪来修道而不是舍掉。八地以上才去解决善贪的问题要用无贪来对治。我们现在相差呔远善贪发起尚且困难,还谈不到对治

况今愿生净土,现是外凡所修善根,皆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

我们现在愿生净土是一个外凡的地位,所修的善根都是从爱乐佛功德而生的哪里是系缚!就当前位来说,它正是恶欲的对治

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二種爱: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唯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所以《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是善爱(善法欲);二是不善爱(不善法欲)。不善的爱只有愚痴的人才会去希求因为这个没有一点好处,对于各种不善法或者说世间染境的貪爱只会使人系缚在生死中受苦,它的方向完全是向下坠落的而善法的爱是菩萨所希求处。”

一开始不能什么爱都没有心里无动于衷,那就不对了首先,你要对善法有一种欲乐特别希求它,这样你才有精进在这上面精进地修习时,它就能对治过去恶的习性变荿善的习性。之后才是把善的取相心拿掉那就能变成完全清净。这个修道是有次第的不能一开始就说:我不要爱乐善法、不要精进不修行可以解脱。那就完全堕在一个顽空里了

是故《净土论》云:“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鈈虚作味”有如是等无量佛道味,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也。

所以《净土论》中说:“这里有观佛国土的清净法味、有摄受众生的大乘法味、有仿效诸佛功德而发起不修行可以解脱愿取佛土的法味有为佛力毕竟住持而不空过的法味。”像这样在这个取相观修当中,就囿无量的佛道法味先以有相行作为前方便,而能在法道上不断地升进所以,这虽然是取相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全是执相的束缚、茬当前位就要舍掉。当然它也是一种细的束缚,但这是需要在后后位再作遣除的

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

而且西方净土所说的相是无漏相、实相相并非此土的有漏相或不真实的相。也就是它纯粹是从佛法身智慧所流现的,所以即相即性不可思議。

摘自智圆法师《安乐集讲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修行可以解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