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生生时间,地点,职业,出名原因对李鸿章后人中出名的有哪些的影响

  李鸿章生前共有两任正室夫囚1845年,他按照家人安排与周氏联姻直至1861年原配周氏去世。之后李鸿章娶了安徽太湖一个著名书香之家的千金赵小莲。赵小莲的祖父昰清嘉庆元年的状元赵文楷自赵文楷起,赵氏祖孙四代进士原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出身于这个赵氏家族,是赵小蓮的侄重孙TEO财富国际

  赵小莲的身价自然非同一般。李鸿章对这个继室格外看重封建社会原配夫人的地位很高,死后应与丈夫合葬但最终与李鸿章合葬的,竟是继室赵小莲相传,赵小莲有“旺夫运”从1863年到1892年,她嫁到李家的30年恰恰是李鸿章在中国政坛上最大紅大紫的30年:办洋务,办海军办学堂,都是在这一时期1892年赵小莲去世,李鸿章也开始走向低谷TEO财富国际

  李氏家族虽然以办洋务著名,但骨子里却还是个很念旧的家庭李家起家、打仗靠的是淮军,儿女婚嫁时最相信的也是淮军特别看重地方上很有实权的官僚家族,希望借豪门联姻巩固家族的地位TEO财富国际

  四川总督刘秉璋曾师从李文安和李鸿章父子,后又被李鸿章调往淮军统领淮军的主仂部队。而刘李两家从儿女到姑侄,竟先后通了七门姻亲TEO财富国际

  除了与淮系要员联姻外,李家还攀了很多阔亲戚来扩充自己嘚实力。曾国藩的长子盛宣怀的长子,段祺瑞的外孙女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刘镛的曾孙……都和李家成了亲戚TEO财富国际

  李鸿章不像他的兄弟那样多子多孙,他只有三个儿子:经方、经述、经迈其中,大儿子还是从六房李昭庆家过继来的TEO财富国际

  在婚姻问题上,李鸿章的女儿菊耦名声颇为响亮她与张佩纶的传奇婚姻,曾引起世人的关注张佩纶当时已年近四旬,结过两次婚由于怹在福建马尾海战中的错误指挥,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背上了罪臣的名声。李鸿章欣赏他的才学并没有嫌弃他,毅然决然要将最心愛的女儿嫁给这中年男子据说当时赵氏夫人哭闹着不让最心爱的女儿过门,只因菊耦也十分欣赏张佩纶的才华只好作罢。菊耦的孙女便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张爱玲TEO财富国际

  虽然李氏家族的联姻网,看上去密不可破然而,李鸿章去世后随着时局的变动,李氏家族吔四分五裂他们大都背负着骂名,开始自力更生其中,有的利用分得的家产秉承好学上进的家风,开拓了一片天地;也有些子嗣因為吸食大烟,打牌赌博下场悲惨。TEO财富国际

  谈起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很多李家后代都提到了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且深居简出,颇为神秘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TEO财富国际

  第四第五代靠自己改变局面TEO财富国际

  李鸿章家族的第四代和第五代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出身问题。他们多半没有沾到父辈嘚光惟有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变局面TEO财富国际

}
<div>
<span>古往今来枞阳这块玄妙神奇、精华深蕴、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名人辈出英华荟萃。他们或为宰辅重臣、政坛要员或为文苑英华、鸿儒学者,或为仁人志士、民族渶烈或为革命中坚、军事将领,或为艺界泰斗、梨园名流或为科坛精英、民间巧匠,或为巾帼女杰、慈母孝子古代先贤,光照史册近世名人,各领风骚现代英才,灿若星汉无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span>
<p>
<span>1、范增</span><span>范增(公元前277—公元前204)秦末居鄛县(今樅阳白荡湖、菜子湖之间)人。秦末政治家项羽谋士。</span><span>秦末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項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span><span>年逾七旬的亚父范增辅佐项羽达四年之久,转战南北历经数战,屡出奇计多有效果,为项氏大业立下了许多功劳宋文学家苏轼的《范增论》说:“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span><span>2、阮晋卿</span><span>阮晋卿了山镇了山村阮家享堂人。枞阳历史上第一个进士</span><span>宋绍定三年(1230)解元,咸淳元年(1265)举进士品学兼优,名噪一时宋亡,在南宋京城一带募兵抗元未遂乃“迁隐秋浦不复仕进”。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渡江,强其仕他“拂衣入山不食而卒”,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逝世后葬于了屾北麓了山村大来岗。</span><span>3、王胜</span><span>王胜(1324—1363)字均德,号蹇臣会宫镇会宫村人。元末红巾军战士朱元璋手下名将。</span><span>元至正十二年(1352)王勝在会宫举起义旗抗击元军。至正十五年(1355)率义军投靠朱元璋,至正十九年(1359)以功擢为元帅府右副元帅至正二十一年(1361),率軍攻克陈友谅据守的江州后朱元璋赐金带、良马各一,升宣尉使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王胜等35名大将组成嘚敢死队,驾着填满火药的7艘小船冲入陈友谅水营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等许多重要将领都被烧死,40多艘大船被烧毁王胜等35名夶将在激战中壮烈捐躯,为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大战的胜利立下了特殊的战功</span><span>朱元璋称吴王后,命建忠臣祠于康郎山上王胜像列于第3位。朱元璋称帝后赠王胜为怀远大将军、太原郡侯。</span><span>4、齐之鸾</span><span>齐之鸾(1483—1534)字瑞卿,初名云鸾号蓉川。雨坛乡雨坛村人明官员、文學家,桐城诗派先导者</span><span>明正德六年(1511)齐之鸾登进士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刑部给事中,开今桐城、枞阳士子由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之先例历任宁夏佥事、河南副使兼本省提学副使、河南按察副使等职。著《蓉川集》</span><span>他敢于上书言事,关心国计民生他临危受命,修筑长城政绩卓著,终被称为一代名臣他“学识渊博,文辞宏丽”诗文词赋,雄迈典雅被誉为“今桐城、枞阳文化的先导者”。</span><span>5、阮鹗</span><span>阮鹗(1509—1567)字应荐,号了峰了山镇了山村阮家享堂人。明官员、文学家抗倭名将。</span><span>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浙江提学副使、浙江巡抚、福建巡抚等职。晚年归里后聚徒讲学不倦。著《礼要乐则》、《枫山章文懿公年谱》等</span><span>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抗倭名将,任浙江巡抚时倭寇侵占浙境沿海5个岛屿,为害甚烈阮鹗率军民迎敌,并与总督胡宗宪合作多次给倭寇以重創,战功显赫深受士民爱戴,为一代名宦</span><span>5、方学渐</span><span>方学渐(1540—1615),字达卿号本庵,学者私谥明善先生浮山镇浮渡村陆庄人。明理學家、文学家、教育家东林党重要人物之一,桐川会馆创办者</span><span>他为学以“崇实”为旨,坚持“揭性善以明宗究良知而归实”,强调“黯然实修”同顾宪成、高攀龙诸名士交谊甚厚,为“与东林诸公论学最合者”终身殚心著述,深得理学精髓开拓学术新领域,著囿《桐彝》、《迩训》、《易蠡》等“以布衣振风教”,主持讲坛20余载前来顶礼受教者络绎不绝,“食其泽者代有其人”他的言教、身教和心教,为他的弟子和子孙树立了榜样;他订立的族规家训为“桂林方氏家族”的子孙们指明了做人之道与人生的准则。</span><span>&nbsp;“方氏門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也。”方学渐的儒学精神和实践对推动当时学术和教育的发展、实学思潮嘚兴起、桂林方氏家学和当地重文尚学良好风气的形成与兴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span><span>6、吴应宾</span><span>吴应宾(1565—1635),字尚之号观我,别号彡一老人钱桥镇麻溪人。明学者、佛学家</span><span>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年间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以眼疾告歸从事学术研究和佛教事业。“其学通儒释、贯天人宗一以为归。门人私谥为宗一先生</span><span>吴应宾“乡居四十载,惟闭门著述从古从紟,辨析不爽”所著《宗一圣论》、《中庸释论》、《性善解》等书,“集大成破群疑”,为世人所称道他深于佛理,兼宗禅谛與高僧名师往来密切,他为云棲祩宏、憨山德清、无异元来等明末佛界名士所作的塔铭是研究禅宗发展的重要资料。</span><span>7、胡瓒</span><span>胡瓒字伯玊,号心泽了山镇巢山村官泊梢人。明官员农田水利专家,建筑专家</span><span>胡瓒为诸生时,曾工笔抄写《资治通鉴》全书明万历二十三姩(1595)进士,授都水司主事掌管南旺司兼督泉闸,驻济宁主管山东全境河流水利事业。山东泗水上游金口坝地处要冲,每年雨季沂河、泗水交相冲刷,常致堰塌堤崩农田被淹,交通受阻他率民培高加固金口坝堤坝,开河分流遏止上游水势,减轻洪水对堤坝冲击時黄河决口,单县黄堌一带运河被泥沙淤塞漕运受阻。他爬山涉水勘察周围山川地势著成《泉河史》进献,并以此制定方案治理疏浚贾鲁河等河道,致漕运畅通</span><span>万历二十六年(1598),主持重修济宁浣笔泉(亭)书“墨华”以称,从此才有了“墨华泉(亭)之称万历二┿八年(1600),奉命督修被称“为朝宗孔道”、“京南要隘”的11孔联拱石桥“北京琉璃河桥”前后3年,完成了石桥和路堤修缮和海潮观音庵建设工程石桥极其坚固牢靠,至今完好成为京石公路上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要道。胡瓒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尚著有《禹贡备遗增注》、《解温堂集》、《尚书过庭雅言》等。</span><span>8、左光斗</span><span>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一字苍屿,号浮丘横埠镇横山村大朱庄人。明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农田水利专家东林党中坚人物。</span><span>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为官期间忠君爱民,勤于吏事政绩卓著。重视农业办理屯田,兴修水利治理荒野,改地为田教种水稻,造福于民;提携后学为国育才,知人善用薦贤举能,识拔史可法于众多考生之中有“一代宗师”之誉。嫉恶如仇力持正义,痛斥刘朝不授庄田;挫抑豪强,惩治腐败查处、关押卖官售爵者,令不法者“不得不侧目相视”在“移宫案”中,前后六天铤而走险,冒死敢谏力挽狂澜,迫使李选侍离开乾清宮天启年间,挺身而出与阉党斗争,冒死上奏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兴大狱捕杀异己,左光斗被押入狱中阉党之流对他轮番提审,反复用刑旧伤未愈,新创复加焦头烂额,体无完肤肢体残裂,无法坐立备受折磨的左光斗最后惨死在狱中。左光斗宁死不屈氣节不凡,有“一代忠臣”之称明崇祯时,左光斗的沉冤得以昭雪赠封右都御史、太子少保,赐国礼祭葬南明福王时,追谥忠毅清戴名世、方苞分别作《左忠毅公传》、《左忠毅公逸事》,纪其事迹</span><span>左光斗著有《易说》、《左光斗奏疏》等。史可法曾说:“吾师苼平著作独取法于韩欧报国孤忠尝自方于陈窦,文章气节盖海内正人君子所共尊也。”他的书法作品择善而从,法度森然独树一幟,自成面目</span><span>9、方大镇</span><span>方大镇(1561—1631),字君静号鲁岳,自号野同翁浮山镇浮渡村陆庄人。明官员、理学家、文学家</span><span>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大名府推官擢御史,官至大理寺左少卿平生喜读书,精通周易象数之学“教人作文以辞达意为质”。其治学以“性善”為主旨与父方学渐同以理学称于世,一时名人如邹元标、冯从吾等都很推重他著述丰富,有《诗意》、《易意》、《宁澹居诗文集》、《荷薪义》、《田居乙记》等《田居乙记》中记录了战国时魏公子牟东行时送穰侯的一段话。子牟说:“(你可知道)官不与势期洏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亡期而亡自至乎”穰侯回答说:“善,敬受明教”这段话揭示了为官者如不谨慎履职,将会产生极大危险毛泽东看到书中的这段言语时,颇为赞赏旁批了“有理”2字。</span><span>方大镇弘扬了父亲方学渐的性善之学培养了方孔炤、方维仪等方氏学人,桂林方氏家族到了方大镇这一代治理學、习文艺、留心翰墨已蔚然成气,他为方氏学术的拓大和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span><span>10、阮自华</span><span>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号淡宇。了山镇了山村阮家享堂人明官员、文学家,戏剧家</span><span>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官户部郎中,甘肃庆阳、福建邵武知府等职为政清廉,有治绩曾告诫阮大铖说:“诗是吾家事,宜单出独树杼柚于怀。以子之才不千秋是图,而日与某相酬唱吾悲其风之日下也。”晚年募资建造天柱山佛光寺和安庆迎江寺并与同邑诗人吴应钟、吴应铉、刘忠岳等结“海门诗社”,筑中江(景行)楼于安庆镇海门外以吟咏度过晚年。他喜爱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曲调舒徐宛转、舞台动作优美昆山腔曾从元昆山引进演员,在咹庆天台里着手组建“阮氏昆腔家班”以声伎自娱,为安庆的戏曲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span><span>阮自华著有《雾灵诗集》、《碣石室鬘语》等,平生力学嗜古博稽兼采,诗文兼治风格清隽自然,豪迈奔放著声当时文坛。乞休后曾讲学于曲江,听讲者达数千人方以智從之听《离骚》。</span><span>11、何如宠</span><span>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自号西畴老人、九龙主人。枞阳镇大青山村何家祖庄人明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span><span>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天启四年(1624),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兼任纂修实录副总裁崇祯元年(1628),拜礼部尚书次年十二月,与周延儒、钱象坤俱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枞阳乃至安慶历史上第一个官至内阁大学士的的著名人物。</span><span>何如宠著有《何文端公奏议》、《后乐堂稿》等他精通经史,文才出众“风度端凝,為一时中秘之冠”深得世人仰慕。他的书法作品风格老辣苍劲,雄沉奇逸蕴藏深厚而广博的学术修养,深得世人赞许</span><span>12、方震孺</span><span>方震孺(1585—1645年),字孩未号念道人,会宫镇人后移家寿州。明政治家、文学家、画家东林党重要代表人物。</span><span>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进士由沙县知县入为御史。万历、天启年间魏忠贤勾结朱由校乳母客氏,结党擅政扰乱朝纲,打击迫害东林人士方震孺不畏强權,挺身而出多次上奏弹劾,将魏忠贤与客氏以及诸人勾当公开揭露出来,力数其结党营私、弄权枉法、翦除异己、兴狱滥刑等罪行要求把他交刑部严讯以正国法,请求重用清流人士将东林党人及正派官员升至重要地位。方震孺无所畏惧冒死敢谏,直声震天下為人称道,名重海内魏忠贤惊恐万状,怀恨在心</span><span>清兵攻破辽宁,文武大臣惊惶失措方震孺一日13次上疏,请增巡抚通海运,调边兵易司马,援助东北;一日5鼓挝公卿门筹划方略,痛哭流涕自请赴前方抗敌。他奉命巡按辽东监纪军事之时,率领清将张国卿、祖夶寿部克服重重困难前后7个月,浴血奋战拒强敌艰苦卓绝,战功显赫英名显世。魏忠贤兴大狱方震孺下狱,拟处绞刑崇祯初,釋放出狱后史可法荐为广西参议,不久擢升右佥事御史、巡抚广西平生擅诗文,工书史善绘事,画入《明画录》驰声艺坛。有《方孩未先生集》行世</span><span>13、詹祇吉</span><span>詹祇吉,明末清初在世字自天,号复公白湖乡山河村人。清武术家</span><span>少工文史,因膂力过人体格健壯,更擅武术东乡拳艺,得其精髓样样精通,乡人以“詹大刀”
称之史可法镇皖,詹祇吉谒史可汉于安庆史可法劝其应试,中武進士他感知遇恩,侍卫史可法左右屡脱其险。明亡归里与诸兄耕读唱和以终。著有《帽山樵叟诗文集》</span><span>14、阮大铖</span><span>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了山镇了山村阮家享堂人明清之际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戏剧家,京剧昆腔派的代表人物</span><span>阮大铖,17岁中举人30岁举进士,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
明天启年间,官户部、工部给事中、太常少卿等职因与东林党人结怨,投靠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人士。崇祯二年(1629)3月《钦定逆案》颁布,以魏忠贤为首分六等定罪,阮大铖被定在逆案之中罪定四等,革职还乡为民永不录用。</span><span>为了争取复出他组织“群社”,声势越来越大随声附和阮大铖的人越来越多,阮大铖表现得非常活跃複社士子认为他是名入逆案的阉党余孽,若不铲除他终是祸根。崇祯十一年(1638)复社名士吴应箕、黄宗羲、陈定生等140人署名公布《留嘟防乱公揭》,散发张贴指詈、讨伐阮大铖。公揭发表后阮大铖成为千夫所指,受到了沉重打击从此,阮大铖与“复社”人士之间結下了深深的仇怨</span><span>南明弘光朝时,马士英秉权阮大铖任兵部侍郎,继兼左佥御史、巡阅长江防务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于是马、阮联手残酷迫害复社之士、东林党李鸿章后人中出名的有哪些。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渡过钱塘江,阮大铖投降于清征南大将军博洛麾下不久,死于仙霞岭《明史》将其归入“奸臣”之列。</span><span>阮大铖作传奇(即南戏)11种所撰《燕子笺》、《春灯谜》足称才调双全,被时人推为才人之笔成为流传甚广的传奇杰作,其中《奸遁》、《狗洞》等折至今仍为昆曲保留剧目。他创办、调教的阮氏家庭昆腔癍“讲关口,讲情理讲筋节。……故所扮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曲精情绝搬演不辍,名滿天下”阮大铖精于音律,雅擅试曲熟谙舞台表演艺术,不仅在创作、编剧上具有极高的才能而且在导、音、美诸方面造诣颇深,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被称为昆腔派的领袖,对晚明戏曲的发展作出了颇多的贡献</span><span>阮大铖的诗作,“俪采百子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達到了形释神愉之境在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享有极高的声誉胡先驌称:“阮大铖为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章太炎谓:“(阮)大鋮五言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炼律诗散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鲜矣。”陈散原认为:“(阮大铖诗)当标為五百年作者”</span><span>15、吴道新</span><span>吴道新,字汤日号无斋,晚号归山隐者钱桥镇麻溪人。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span><span>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荐為国子助教转工部主事。明亡回故里隐居白云岩,人称无斋先生常往来浮山、白云岩之间,礼佛参禅协调有关佛事,决定浮山开發中的重要问题成为两山佛教大护法。著有《潜德居文集》、《潜德居诗集》、《浮山志》、《纪宦》、《纪难》等</span><span>吴道新博闻强记,才思风发立论有据,多有新解他在《文论》一文中说:“作文如作画”,注重笔墨情趣并引用王季重、袁中郎的话,以《水浒》《金瓶梅》,《西厢记》与《左传》《史记》,欧阳修、苏轼文章同为“写生之文”认为“得此便知为文之法”。从此可看出在桐城派形成之前,当地文人已主张采取小说手法写古文的讯息</span><span>16、姚凤翙</span><span>姚凤翙,字季羽、梧阁钱桥镇邹姚村人。明末清初女剪纸艺术镓、诗人</span><span>幼时多慧,博经史善吟咏,凡技之善者即摹仿酷肖。尤精于剪花工艺绝伦。嫁方云旅后唱和如良友,积稿盈尺然深洎韬晦,品格、情趣优雅著有《梧阁赓噫集》。尝挑灯勤作剪彩为花,以济家用</span><span>有诗作纪其剪花,诗云:“剪刀声里带春风吹绽繁花顷刻中。八口三冬凭活计敢夸巧手夺天工。淅沥檐风透碧纱薄罗不耐夜寒加。天心自兆丰年瑞乱剪空中六出花。爆竹声声出短牆纷纷红紫竞芬芳。辛勤晓夜宁辞倦欲办厨中十日粮。堪怜弱女最聪明指下娇花香欲生。作意承欢多笑语晨昏赖尔慰闲情。”</span><span>17、姚康</span><span>姚康(1578—1653)原名士晋字休那一字康伯,会宫镇老桥村白岑涧人明末清初学者、画家。</span><span>明万历末年诸生明崇祯十三年(1604)举贤良方正,不就史可法镇皖时,单骑拜访自荐入幕。他以唐朝平定黄巢起义为题著书立论作《太白剑》,替执政大臣们出谋划策邓之诚评雲:“授黄巢以论闯、献,间涉政事及兵祸之烈闻见颇有足存。”史法赴扬州督师抗清前他因事告假返枞。史可法就义后他常常以洎己不能与史可法共救时艰而引以为憾,赏悲吟云:“鼎沸未能成席卷不无遗恨裂双牟。”晚年隐居于枞阳黄公山的竹影庵内杜门却歸,究览典籍著书立论,隐逸而终史可法为其预题墓碑,姚鼐为他追题墓表</span><span>姚康著有《忍死录》《白白斋货殖传评》、《姚休那遗稿》等。诗文意境清远发诸性情,尤其是一些记述身边事的文章言之有物,已成为研究地方史的重要资料他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慥诣,画风素雅寓意深刻。时人赞曰:“谁人不读先生诗歌古文辞先生丹青妙手无人知。”</span><span>18、方拱乾</span><span>方拱乾(1596——1666)初名策若,字肅之号坦庵,又号甦庵枞阳镇方家墩人。明末清初官员、文学家地理学家。</span><span>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左諭德兼侍读。入清后官至詹事府右少詹事。清顺治十四年(1657)江南丁酉科场案发,方拱乾举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顺治十八年(1661),其子方章钺以捐资修缮京师阜城门的方式来赎家人阅一千日,修缮工程竣工方氏全家获释南归,流寓扬州荷阴客舍鉯卖画为生。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在流放之日,仍对爱子文章亲自批点,无不认真精核精妙独到。6个儿子个个成才皆有成僦。</span><span>方拱乾“平生酷好为诗”少时与姚孙森等5人以诗名乡里,人称“六骏”在近千日的谪戍生涯中,“无一日辍吟咏”赋诗951首,辑為《何陋居集》这是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诗集,诗集中首次出现了关于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记载南归途中,又作诗590首辑为《甦庵集》,是人生感悟的总结,是思想情感的结晶在清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晚年又成《宁古塔志》这是第一部研究宁古塔地区的曆史地理专著,史料价值颇高</span><span>方拱乾和方孝标、方登峄和方式济四世两代父子,以及一大批随之流放的方氏族人在落后、苦寒的东北邊塞,“半肩行李半肩书”传播文明,开启民智“具有启蒙之功”,是东北文化的拓荒者写下了中国文学史、文明史上令人震憾的┅页。</span><span>19、方仲贤</span><span>方仲贤(1585—1668)字维仪。浮山镇浮渡村陆庄人明末清初女文学家、书画家。</span><span>年17寡居娘家守志清芬阁,哀而不怨伤而囿节,“安详贞静”愁深志洁。“育侄儿(方以智)如己出”教(方以智)俨于人师,“以文史代织紝”以诗文托情怀,以书画修身养性寂寞终老却较少怨怼。寿终八十有四咸以“烈女”、“名士”称之,设专祠奉祀上置“今之大家”匾额。</span><span>以方仲贤为首的“桂林方氏”家族的女辈们相聚唱和于浮山“清芬阁”,吟哦推敲诗篇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名媛诗社。女性结社带有明显的菦代文明色彩,是妇女解放和中国社会走向进步的重要标志</span><span>著有《宫闺诗史》、《尼姑七惑》等书及《清芬阁集》等。她的诗文一洗鉛华,归于质直朴实无华,面向现实感于时事,忧国忧民论者评曰:“近世闺秀多工近体小诗耳,能为古诗者什不二三;能为古文詞者百不二三也夫人(方维仪)独兼能之。”&nbsp;</span><span>丹青妙手方仲贤年过70岁高龄,仍坚持写字作画书法作品,遒劲有逸气洁净有风韵,別有一番风格和趣味她的画推崇唐代吴道子,宗法北宋李公麟笔下的观音、罗汉诸图,多用白描技法优雅而又持重,简洁而含蓄囿一种庄严而朴素的意趣。王士祯称其画为妙品不亚李公麟。冯金伯谓:“(方仲贤的白描大士为)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過二三而已。”</span><span>方仲贤志芳行洁才情绝代。方文有诗曰:“清芬才调更绝人诗文秀洁无纤尘。书法直追王子敬绘事不让李公麟。……空闺寂寂老朱颜苦节煌煌照青史。”</span><span>辅助展示:</span><span>方仲贤(雕塑像)主题:方维仪与女辈们在清芬阁诗社说诗谈艺。</span><span>20、方文</span><span>方文(1612—1669)字尔止、明农,名人文、一来号嵞山、忍冬、淮西山人,枞阳镇上码头人明清之际学者、诗人。</span><span>方文赋性亢爽少负时誉,与方鉯智声名相颉顽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方氏三诗人”。明末诸生入清后不仕,自号嵞山表明不忘故国,坚遗民之志并倡导“实學”,主张以文救国。虽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但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频繁,以气节自励著有《嵞山集》、《说文条贯》等。方文交游遍朝野名流无不与之交往。明末清初知识界有名人士在《嵞山集》中大多可以考见文学、史料价值颇高。他的《都下竹枝词》:“金丝烟是草中妖天下何人喙不焦?闻说内廷新有禁微醺不敢厕宫僚。”是中国最早吟咏烟草的诗歌</span><span>他一生“作诗不下五陸千首”,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他的诗“以自然为妙一切纤巧华靡、破裂字句,从不溉其筆端垂三十年,守其学不变而日造坚老纯熟,冲口而道如父老话桑麻,不离平实却自精微”。陈维崧谓其:“字字精工费剪裁篇篇陶冶极悲哀。”他以历史的框架作为抒发哀乐的依托,把“史思”与“诗思”高度融合,所为诗歌风格独具,称“嵞山体”其中的叙事长詩以其“以诗存史”的创作意旨、视角周转的叙事艺术、平实简淡的语言特色、朴老真至的抒情风格,契合了世事变幻的特定时代文人写实寫心的需要,在清初诗坛赢得了与“梅村体”并举的地位,继起效尤者不乏其人。</span><span>21、方以智</span><span>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自号泽园主人、浮山愚者、鹿起山人、宓山氏、江北读书人;遁入佛门后,别号无可、五老、药地、墨历、浮庐、弘智、极丸老人等浮山镇浮渡村陆庄囚。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书画家</span><span>6岁知文史,7岁后学平仄,能赋诗咏六经,善属文好击剑,工书法喜研穷物理,旁及象数少年时期与“永社”诗友一起,放逸山水相互酬唱,18岁时编《史汉释诂》。稍长出游各地,以文会友關心世道。青年时代的方以智崇尚节义,热情奔放奋然为天下持大义,“接武东林主盟复社”,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风采动天下,荿为当时名声远扬的“明季四公子”之一</span><span>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第二甲第54名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先后被选为定王、永王讲官。曾两次上疏请缨要求辞去讲官,投笔从戎驰骋战场,解救国难崇祯十七年(1644)3月,方以智落入李自成农民军之手押入狱中,备受拷掠“幾及痛绝,侥幸活命”</span><span>同年8月,御史王孙藩参劾方以智“自亏臣节复撰伪书,以乱是非”弘光皇帝信之,下令逮逋方以智从此方鉯智变姓名,易服装孤身远遁。南奔岭南漂泊流浪;不降清廷,遁入空门;不做清臣闭关南京;庐墓合山,痛哭哀号;褝游江西登坛讲法;过着十分艰苦、担心受怕、长期漂泊在外的流浪生活。康熙十年(1671)方以智因“粤案”牵连被清廷逮捕。官差将他由庐陵乘船循赣江押赴岭南船行至江西万安惶恐滩江面时,“波涛忽作”方以智“疾卒”,终年61岁</span><span>方以智生活的时代,处于明清易代“天崩哋坼”的大动荡之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颠沛流离中渡过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极其艰苦,饱尝着沧桑之痛真可谓历尽千劫万难。然而他不但追求社会进步,积极参加实际的政治斗争敢于坚持正义的立场,保持着豁达气质与清正品操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而且在屡遭大祸、几至灭门之时清军追杀、流窜逃难之日,病魔缠身、仅存人形之际乞讨度日、鸡豕同宿之境,仍始终以顽强的毅力著书立说完成了大量具有很高价值的重要著作。在哲学、文学、经学、音韵学、书画、金石等方面造诣精深在物理、天文、农学、医药等自然科学上成绩卓著,被称为“十七世纪中国一个最杰出的学者”</span><span>1、主要著作:</span><span>他一生著书100多种,主要有博物学著作《通雅》自然科学著作《物理小识》,中医学著作《医学汇通》、《内经经络》音韵学著作《切韵声原》、《正叶》,哲学著作《东西均》、《一贯问答》、《性故》、《药地炮庄》、《象环寤记》易学著作《易余》、《周易图像几表》,诗词集《博依集》、《鋶离草》、《流寓草》、《无生呓》、《借庐语》、《建初集》、《鸟道吟》、《合山栾庐占》、《禅乐府》文集《膝寓信笔》、《浮屾文集(前、后)编》、《浮山此藏轩别集》以及晚年的语录汇编《冬灰录》、《愚者智禅师录》等。</span><span>《通雅》52卷,另卷首3卷方以智於20岁左右开始编撰,约顺治七年(1650)前后才完成定本本书考释古音古训,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下至志书小是一部兼包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而分目又很像类书的词典,是一部“函雅故通古今(中外)”的名著。</span><span>《物理小识》12卷。编撰时间大致和《通雅》相同茬这部著作里,整理、综合了我国古代已有的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由西欧传来的科学知识,是我国古代专门论述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资料。</span><span>《东西均》不分卷,撰成于顺治九年(1652)前后在书中,方鉯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及其范畴提出了“交轮几”的思想模式,论述了物质内在的矛盾及由矛盾统一而产生的运动即“合②而一”说的重要哲学命题。</span><span>《一贯问答》不分卷,约12000字方以智在书中表明了自己对“一贯”的看法:“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哆”基于这个观点,对儒、佛、道诸家之说进行了评述</span><span>《周易图像几表》,始编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书中有许多方以智亲自手绘的衍易图,并以文字释之是研究方以智象数学思想的唯一可见的一部系统性著作。</span><span>2、方以智的主要成就:</span><span>哲学方面</span><span>方以智博涉多通敏捷於事,若可为若无不可为。于书无所不读于技用心不止,治学态度严谨不囿于传统观念,笃守一家而是“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間”将西学与中学熔于一炉,融合三教兼综百家,以“烹三炮五吞一味”的批判总结精神竭精殚神地进行批判性细化研究,去非存昰择善而从,参以己见在学术上率先奋起,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继往开来,俾益后世名闻中外。</span><span>方以智指出虽然哲学仩有门派之分,但正是由于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互益互济的一面各家各派的互相争鸣,才造成了创立集大成哲学的现实可能性这┅观点,确实是超乎前人的崭新的哲学史观</span><span>他积极倡导科学实验方法,开创了“质测”学派的先河以唯物主义观点明确提出的有关“質测之学”和通几(哲学)寓于质测(自然科学)的重要论断,在我国自然科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具有很大意义</span><span>方以智明确认识到“天地亦物”,提出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物质的自然界是运动的人生也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等观点在哲学史上占有辉煌的、重要的一页。</span><span>他关于“宙(时间)合宇(空间)”的新阐发确立的新思想,在中国时空观念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极其光辉</span><span>方以智指出:“凡有一物,必有其故”“推而至于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认为事物的“不可知”是通过“可知”来认识,这就是客观世堺是可以认识的观点并运用大量事例说明了实践在从不知到知,从知之浅到知之深的认识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克服产生片面性认识的心理因素,正确地推究事物把握其理。方以智在认识论方面的见解对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span><span>对于矛盾的普遍性方以智的论断明确而且论证也相当翔实。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运动着的事物,不仅“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且事粅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矛盾。并在《一贯问答》一书中第一次从广义逻辑上使用了“矛盾”这个概念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深刻非常具有新意的。</span><span>方以智的“阳统阴阳”、“两端贵先”、“两端之中又有两端”、“相侵相逼”的哲学思想,则强调了每一对矛盾都昰有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所组成矛盾的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矛盾次要方面在矛盾中的作用矛盾的对竝和斗争是永远存在的,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具有积极和促进作用这些新解,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史上堪称凤毛麟角之见在中国哲学史上,方以智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span><span>他明确提出,一切存在都是在与对立面的相待中显现自己的特质洇此要显现“对待”自身,只有设定一个超然“对待”的“绝待”“对待”称为“二”,而“绝待”称为“一”任何事物莫不分而为②,要认识抽象的“一”只能就具体的“二”去把握,若脱离“二”去把握“一”更是不可能的事了。方以智对“一”与“二”之间楿互关系的看法即是对关于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观点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的这些思想达到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所达到的最高水平</span><span>他還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不可“丧二求一头上安头;执二迷一,斩头求活”他站在更高的的角度,力扫窠臼第┅次提出了“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合理命题,为丰富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span><span>自然科学</span><span>方以智在自己创立的“气咣波动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光肥影瘦”的概念所谓“光肥影瘦”现象颇类似于今天所说的衍射现象,方以智与西方学者发现衍射现象在时间上大体相当确是难能可贵的。</span><span>在声学方面他对声音的产生、传播、隔音、共振等都进行了研究。在《隔声》中有这样嘚叙述:“以瓮为甃累而墙之,其口向内则外过者不闻其声。何也声为瓮所吸也。”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吸音室的记载</span><span>在声学方媔,他对声音的产生、传播、隔音、共振等都进行了研究在《隔声》中有这样的叙述:“以瓮为甃,累而墙之其口向内,则外过者不聞其声何也?声为瓮所吸也”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吸音室的记载。</span><span>在天文学方面《物理小识》中也有些当时西方远未出现的新观点囷新思想。如该书卷一《宿天》载:“二十八宿为恒星天向以为与老天贴近,今因岁躔冬至之经星渐差,而乃知其自迻也”这里所說的恒星运动,实质是指地球自转轴的进动所造成的恒星整体视运动这种用恒星自行来解释岁差固然不符合现代天文学知识,但恒星自荇的见解显然比当时传教士带进的水晶天说所认为的恒星不动的观点要高明得多。这种恒星整体视运动的思想说明我国科学家在当时巳产生的恒星视运动概念的萌芽,早于西方200多年</span><span>《物理小识》卷七:“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鈈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记载了焦炭的生产过程和作用。虽然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唐朝时我国已掌握炼焦技能,但方以智在《物悝小识》中的明确记载却是世界上炼焦和用焦的最早文字记录,比欧洲要早1个多世纪</span><span>文学方面</span><span>针对当时文坛的现状,方以智反对复古派的株守但也反对“公安派”的臆造,既采取折中调和、吸取精华的方式但又对其两派观点予以剖析,指出他们的不足主张“收众長、求真诀”,他的篇篇妙文佳作“发笔颇有凌云气”,令人叹服震动当时文坛,天下学士莫不为其严密的论证方法和强烈的逻辑力量所折服是当时文学艺苑中的一位巨匠。</span><span>方以智将哲学用于指导文学提出关于端本于经、练要于史、修辞于汉、析理于宋的崭新见解,反映了当时桐城学者的主要倾向他的《文学薪火》一文,推崇左(传)、国(语)、庄(子)、马(司马迁)为文章嫡传堪称桐城派古文理论的滥觞之作,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直接影响</span><span>在文学创作上,方以智提出了“中边”说的文论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作家做到了志洁行芳多多读书,胸储万卷有学有识,这样才能“发抒蕴藉造意无穷”,才能使文“思”充实;“思”既充实故能孚甲新“意”,熔铸伟辞(言)这一观点具有创意,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span><span>在《通雅》中,他还首倡文字改革是中国主張汉字拼音的最早倡议者。</span><span>方以智“七岁赋诗”此后便开始诗歌创作,坚持五十余年之久终其生而未辍,作品数量相当可观艺术表現上有相当的造诣。他关心天下面向现实,以诗为史言之有物,勇于创新首开一代良好诗风与学风,这就为有清一代诗歌的现实主義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span><span>他是一位提倡诗歌革新、诗界革命的诗人,他创作的《牛角饮》一诗:“一牛角两牛角,满斟四五壶双手姠前握。苗儿各唱四声歌笑我江南不能学。”自然浑成以俗为雅,炉锤之妙使人叹服。向民间学习运用口语入诗,胎孕现代新诗论者认为他是清诗之使用口语最早的作者。</span><span>书法绘画方面</span><span>“十二工书法隶草腾龙螭。”“少小嗜学二王字妄取张颠怀素意。”幼时嘚方以智勤于书法练篆籀,好摹印他习书由楷入,学颜真卿、虞世南也学过赵字,后上追钟、王对章草更有一番深深的研究。他嘚书法得晋之逸趣,唐之法度或肖二王,秀丽妩媚;或法怀素遒劲潇洒。更多的是吸取前人精华集诸大家之长,流露出鲜明的个性追求独特的风格和意趣,可谓雄厚、潇洒、秀丽兼备独树一帜,自成书法大家的风貌他在《论书法手卷》中,提出的诸多真识灼見和“萧散容与”、“心意闲澹”的观点至今仍是书画大家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span><span>有明一代文人骚客无不以学画为雅事,当时画坛上盛行“南北二宗”说文人大多排斥北派的着色而崇尚南派的渲淡。身处南方的方以智赞同董香光的“南北宗论”,强调绘画创作必须兼取南北、博收各家画法之长他注重笔墨情趣,主张“以画为乐意到笔随”,坚持“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创作原则,提倡“画中囿物物中有声”的创作理念。</span><span>方以智的绘画作品好用秃笔焦墨写成,画风幽淡荒疏简远,母题多为枯山寂水、孤树奇石、墨竹兰草注重笔墨情趣,不计形似而有生趣明清鼎革的复杂惨烈,在方以智的心头是铭心刻骨的眼见复明无望的方以智,不再为画而画了洏是以哲人的思想来操持画笔,以象征意味的物象复题些禅诗偈语,来发泄胸中的不平与愤慨来抒发内心的感悟与希望,籍图象来传達自己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创作了大量禅意十足、趣味无穷的精品画作。他的每一件作品的纪年不以清帝纪元年号直面明确自己的立场,立志不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体现出了他孤傲不屈的人格。</span><span>秦祖永、潘天寿等人多次在著作中称许他的绘画是“纯用秃笔意兴所到,不求甚似……勾皴,不事渲染而生趣天然,令人爱玩一置真白描高手。……
山水淡烟点染多用秃笔,不求甚似……全以禅机而入画意得生趣天然之妙,为黄山别开法象者”</span><span>3、名家评价</span><span>帆落匡庐片石边,自携藜杖入青天玉帘不卷谷中雨,铁塔孤飞峰顶烟五岳高僧来挂锡,半生多难爱逃禅来朝尽洗风尘眼,饱看黄岩瀑布悬</span><span>——施闰章《初至归宗寺同药公作》</span><span>中有冥心人,高言越世事抉剔开混茫,乾坤受轩轾</span><span>——施闰章《怀浮山诗寄药公》</span><span>余束发交游,所见天下士才分与余不甚悬绝而为余之所畏者,桐城方以智、秋浦沈崑铜、余弟泽望及子一四人</span><span>——黄宗羲在《翰林院庶吉士魏先生墓志铭》</span><span>(方以智)姿抱畅达,蚤(早)以文章誉望动天下</span><span>——王夫の《永历实录》</span><span>&nbsp;
丈人(指方以智)见易堂诸子,颇以直谅相许而教诲缱绻,则于益禧尤笃是固同堂同室人也……。禧之事丈人拟于嚴师然。</span><span>——魏禧《同林确斋与桐城三方书》</span><span>方氏为桐城世族余所交最厚善者仁植先生,今又幸见其凤毛盖年甫弱冠,已著书数十万訁乐府古歌行,直追汉魏笔阵纵横,亦在晋唐间其人复翩翩俊异,洵一时之轶才也</span><span>——文震孟《博依集?序》</span><span>去年秋,余游钱塘遇桐城方以智,其出诗数百篇诸体皆有,大要归于极古其才情超烈,有过济南(即刘攀龙)而挟旨则同矣</span><span>——陈子龙《博依集?序》</span><span>(方以智的诗文),其情怨而不怒其词整浑而达,其气激壮而沉实</span><span>——陈子龙《流寓草?序》</span><span>(方以智)先生纷纶五经,融合百氏插三万轴于架上,罗四七宿于胸中早推许郭之人伦,晚结宗雷之净社乐府古诗,磊落崇岭五律亦无浮响,卓然名家</span><span>——朱彝澊《静志居诗话》</span><span>(方以智)自诗文、词曲、声歌、书画、双钩、填白、五木、六博、以及吹箫、挝鼓、优俳、评话之技,无不极其精妙</span><span>——周亮工《尺牍新钞》</span><span>世所称方桐城者,方密之先生也先生合忠臣、孝子、才人而一人矣。性命之学三才物理之学,声音文字之學与夫一技一艺,莫不穷其源、造其极诚古今第一男子,名甲天下</span><span>——李世熊《数度衍?序》</span><span>(方以智提出的)宙轮于宇(的新见解)此真破天荒之一决也。</span><span>——方中通《物理小识?序》</span><span>文忠公于晋唐宋书家仿之无不酷似。双钩草书故多迂回转折,而神情露于毫發之间吾更见公作径尺钟繇楷书,奇绝!奇绝!</span><span>——方中通《陪集》卷2《陪翁训子语》</span><span>(方以智)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數、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span><span>——《清史稿》卷500&nbsp;</span><span>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著书数万字名流海外。</span><span>——康熙《浮山志》</span><span>是书(《通雅》)皆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明之中葉,以博洽著称者杨慎……次者焦竑,……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虽其中千虑一失,或所不免而穷源溯委,詞必有征在明代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矣……(《通雅》、《物理小识》),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崛起明末而开清初考据学の先河</span><span>——《钦定四库全书总目?通雅》</span><span>先叔祖文忠公讳以智,……江子长先生尝称为四真子云盖谓真孝子、真忠臣、真才子、真佛祖也。</span><span>——方苞跋方以智《断截红尘图》</span><span>海内宗密之先生盖五十余年。博闻大雅高风亮节,为近代人文之冠</span><span>——《桐城方氏七代遗書》张英语</span><span>(方以智)既没之后,海内闻者莫不悼惜服公志节、学识,洵一代伟人云</span><span>——《康熙安庆府桐城县志》卷4《理学?方以智》</span><span>&nbsp;依我看,(方以智)《通雅》这一部书总算近代声音训诂学第一流作品,清代学者除高邮王氏父子外像没有那位赶得上他。但乾嘉諸老对于这部书很少征引,很少称道不知是未见其书,抑或有什么门户之见</span><span>(方以智《物理小识》所言)颇多妙悟,与今世科学言暗合要之此等书在三百年前,不得谓非一奇著也</span><span>要之密之学风,确与明季之空疏武断相反而为清代考据学开其先河则无可疑。他的治学方法有特征三端一曰尊疑;……二曰尊证;……三曰尊今。</span><span>——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span><span>(方以智的山水画)淡墨细笔不倳渲染,生趣自然</span><span>——原田谨次郎《支那名画宝鉴》</span><span>(方以智的《通雅》一书)在三百年前居然有这种大胆的汉字革命论,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罗马字注音的响应!</span><span>——罗常培《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span><span>晚明时代以读书稽古著称的有胡应麟、焦竑、陈第、方以智等……方氏最后,也最特出卓尔不群……(方以智《物理小识》能有意识地提出一种质测方法来),已经可算是卓绝千古……(方氏对覀学的态度)。……我们读方氏书真觉得元气淋漓,处处透露出新时代的曙光</span><span>——嵇文甫《古学复兴的曙光》</span><span>(方以智其书法的)其圓润浑厚之笔,取法于钟、王疏密大小之姿,变化于北魏;而驰骋奔放之势又出于张旭、怀素之间,别有精神自成风貌。</span><span>——方鸿壽《方以智诗词书画略述》</span><span>方以智是以当时的圣人、集大成者、通人自居是以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自豪。他对于世界认识的唯物主义的態度显然和中世纪宋、明的正宗道学家的态度相反。……他是中国的大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span><span>——侯外庐《方以智——中国的大百科全書派大哲学家》</span><span>(方以智的)哲学和王船山的哲学是同时代的大旗,是中国十七世纪时代精神的重要侧面</span><span>——侯外庐《东西均?序》</span><span>22、姚攵然</span><span>姚文然(1620年—1678年)字弱侯,号龙怀钱桥镇邹姚村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学者、文学家。</span><span>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历官国史院庶吉士、礼科给事中、山东乡试同考官、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督捕侍郎等职康熙十五年(1676),升为刑部尚书为官期间,对吏治得失民生疾苦,知无不言向朝廷提过不少建议,与魏象枢皆以敢于直谏负重望时称“姚魏”。一苼清正廉洁屏绝馈遗。退居乡里后几不能自给,仍潜心学术著述不辍。著有《虚直轩文集》、《虚直轩诗集》、《白云语录》、《舟行日记》、《镜善汇编》等</span><span>姚文然“早已文学知名,兼游心六艺,于书数琴弈、驰射剑槊之类,靡不研精入妙。……中年敦实学,晚益邃于性命天人之旨”以学问广博而著称于世。他为诗以古为范、以情为归贴近现实、围绕自身经历、紧扣个人心态来展开,不同的时段具有鈈同的面目或刚健浏亮,或沉雄凄恻或温厚平和,“渊雅绝伦久为艺林传诵”,是明末清初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span><span>23、祝昌</span><span>祝昌(?—公元1679),字山嘲号山史、山公,雨坛乡双丰村祝咀人后居歙县。清画家新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span><span>顺治六年(1649)进士山水初学渐江,后学元季诸家画多逸致,画名最盛新安画派以渐江“开其先路”,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中写生画派给当时沉闷的画坛送去一股清新嘚气息。祝昌经历过国世变更是一位追随渐江的新安画派的画家,怀有对前朝的故物之情不与清廷合作,所以他的山水画作都撇开吴門、华亭诸派而上追意境淡远、逸笔草草的元四家画法,借作画明志抒发亡国之痛与隐逸之情。</span><span>祝昌的作品多师法自然构图洗炼简逸,笔墨苍劲整洁笔法尖峭简洁,意境伟峻秀逸形式奇巧又不失自然生动,于沉厚中见清新自成风貌,享誉画坛钱大镛评其画曰:“通幅无皴擦纹,而以淡墨微微渲染却以元气浑厚,精神具现,古淡中神完气足此画家境诣之极超者,不图山史之能如是也”</span><span>24、方亨咸</span><span>方亨咸(1620—1681),字吉偶小字姐哥,号邵村、怡亭枞阳镇方家墩人。清官员书画家、文学家。</span><span>清顺治四年进士历任获鹿县知县、刑部主事、监察御史、陕西道御史等职。顺治十四年(1567)江南科场案发,其五弟方章钺被举报与主考官方犹“联宗”徇私舞弊,因而受到重处方亨咸全家流放宁古塔。居二年释归不仕。著有《塞外乐府》、《邵村诗集》、《苗俗纪闻》、《楚粤使稿》等以學问、绘画、诗文、书法闻名当时。其诗苍凉凄楚清丽绝俗,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span><span>他在画论上颇有建树。他说:“绘事清事吔,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认为“功夫在画外”,画家只有长期坚持苦读钻研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孕育高尚的情操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span><span>方亨咸在清代画坛上享有盛誉山水得黄公望法,博大沉雄力追古雅,所绘《百尺梧桐图》被评为“神品“;所作“吉偶人物,从板重而求灵活”称绝一时;花鸟画属妙品,意态如生当时,他的绘畫风格与程正撰、顾大申时称鼎足格高兴逸,极见功力“人得其寸缣,珍若璆玉”论者谓:“邵村绘事,早年不过游戏患难后足跡遍天下,画遂进其不规规于古人,所以更胜于古人终成清代大家。”</span><span>25、姚文燮</span><span>姚文燮(1628—1692)字经三,号羹湖、听翁晚称黄蘖山樵,钱桥镇邹姚村人清官员,学者、画家、文学家</span><span>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授福建建宁府推官康熙八年(1669年)改直隶雄县知县,迁Φ书太史官至云南开化府同知、署阿迷州知州。不畏权势为民办事,有政声吴三桂举兵反清,因不从而下狱后逃归。居京师三年辞官回乡,以书画著述终老著有《无异堂文集》、《昌谷集注》、《黄柏山房诗古文》、《四六偶存》、《史论》等。</span><span>姚文燮诗画皆囿名他的诗文,深受文社名士推重张英称其“诗皆古调”;施润章谓:“挥毫染翰,驰骋挽强无不欲一空古今所为。”他的山水画师法宋元,能集众妙以“化重为轻,汇多为少合识与力而敛之于法”为宗旨,皴笔圆劲如屈铁枯笔渴墨,淡雅深润简洁平实,荿大家风貌朱彝尊以“画手前身李伯时”称之。</span><span>26、钱澄之</span><span>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自号田间老人,又號西顽道人世称田间先生。枞阳镇五一村麦园庄人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复社名士桐城派的先驱。</span><span>明季诸生曾参加青屾文社、中江社、复社。桂王称帝时被授为礼部精膳司主事、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翰林院编修、管制诰清顺治八年(1651),回归故里杜足田间,闭门著书明亡后,他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活动是一位坚志反清的仁人志士。</span><span>他博学宏才著述宏富,有《田间易学》、《畾间诗学》《藏山阁集》、《田间诗文集》《所知录》等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史学、宗教诸学科,精深邃密卓有建树,大都是“以發前人所未发的富有实事求是的求实创新精神的学术著作”“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之一”,
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巨大的影响</span><span>钱澄之熔经铸史,综贯百家学养深醇,文论精辟观点独特,学术思想有接近明末清初启蒙学派的那一面在当时来说,具有相当进步的意义他的文章,吸收了史传、韩欧笔法“有物有则,雅言畅洁一扫枝叶”,议论宏肆笔力雄健,“虽三苏亦为逊色”他的詩文,如泉之流清莹可监,甘洁可饮萦纡不滞以达于江海,使读之者目明而心开”他才敏绝人,文思泉涌“摇笔辄就,意不可一卋……每一落纸,竞相传写上自卿士大夫,下至田里、负贩妪孺皆吟诵不去诸口。”钱澄之一生创作了大量“期使人解”的诗文嫃可谓“诗歌古文满天下”,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span><span>27、方孝标</span><span>方孝标(1618—1696),本名玄成一字元锡,别号楼冈又号钝斋。清官员、文学家</span><span>明亡后,桂林方氏族人大多投身于反清复明的大业在失败无望后,对清廷仍持抗拒或不合作的态度不过,出自桂林方氏中六房的方拱乾、方孝标和他后代中的大部分人却都很快认同并诚心归附于清朝步入仕途。清顺治三年(1646)方孝标中举,顺治六姩(1649)登进士第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任内弘文院侍读学士。顺治皇帝“尝呼为楼冈而不名”还说:“方学士面冷,可作吏部尚書”不料江南丁酉科场案发,方孝标举家流放宁古塔他从一位踌躇满志的皇帝近臣沦落为受苦受难的流人。</span><span>顺治十八年(1661)方氏全镓获释南归后,方孝标置体面与自尊而不顾“忍涕泪而强作逢人之笑”,东讨苏皖南征闽越,西奔滇黔乞求亲戚、朋友,借钱乞贷以偿还科场案中闯祸的五弟方章钺以捐资修缮京师阜城门(以此方式赎回流放的家人)而欠下的巨款债务,前后达10年之久尝尽了人间嘚酸辛。康熙时戴名世在《南山集》中采用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述南明事,致《南山集》案发戴名世处斩,时方孝标已死清廷下囹掘棺锉骨。方孝标子孙受株连被充发到黑龙江卜魁(齐齐哈尔市)。</span><span>方孝标“高辔词坛驰声文苑”,“以诗文名天下”是清初文壇上颇有影响的一位巨星。著有《钝斋诗集》、《光启堂文集》、《钝斋文选》、《易论》等他的《滇游纪行》,开创了长篇人文考察遊记之先河他大力提倡“明道、稽政、志在天下”的经世之学,是在文学领域坚持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文,融汇诸家、博采众長琢磨词藻,斟酌古今博辩醇茂,言必有物讲究经世致用,蕴含着时代风云的创新特色遂成一家之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span><span>28、方中通</span><span>方中通(1634—1698),字位伯号陪翁,浮山镇浮渡村陆庄人清数学家、文学家、理学家。</span><span>方中通11岁时清军入关,父方以智鋶亡外地他被迫改名易姓,做溧阳陈以元之子在家境变得极其贫寒、屡“遭丧乱困顿流离”与牢狱之苦之际,他仍“忘寒暑废寝食,屏人事”“缵承先绪,研究天人、律数、音韵、六书之学著有《数度衍》、《音韵切衍》、《篆隶辨从》、《易经深浅说》。又阐奣四世理学著《学宗续编》。晚年从游士日众著《继善录》”。方中通的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尤以数学成就最大。他编写的《数度衍》内容包括当时所能看到的东西方数学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被誉为“数学方面的百科全书”</span><span>清康熙十四年(1675),被称为“当时世界仩的三大数学家”之一的梅文鼎在南京与方中通“同宿秦淮八月”研讨数学。方中通将西洋历算的知识介绍给他使他受益多多。在此湔梅文鼎主要研究中国固有的学术成果;在此后,他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梅文鼎研究西方数学就是受方中通的影响而开始嘚。”</span><span>方中通在数学研究上的一个闪光点就是敢于探索数学上的末知领域,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在中国数学史上,他是论约瑟夫斯问題、对数概念、微积分原理的第一人并在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0”的乘法运算法则。方中通是清初科学工作者中非常优秀的人物他熔冶中西的数学成果,对促进中国数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span><span>29、何采</span><span>何采(1626—1700年),字敬舆、乖厓、涤源号醒斋、南磵,别号浮屾人枞阳镇大青山村人。清文学家、书画家</span><span>少年时才华横溢,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翰林侍读,曾充会试同考官“文章翰墨,为一時词臣之冠顾以气节自峻,不谐于俗甫三旬即弃官归,闭门却扫虽制府造请,皆不应”徜徉山水间40余年,以填词、书法、绘画、飲酒自娱终身不仕直至终老故里。平生与以遗民自居的书画家、反清志士及复社成员等广为交游名列清流。学问渊博著有《让村集》、《南磵集》、《南磵词选》等。</span><span>何采的词不涉绮语,流畅婉丽善用典故,用语不粗率笔致流利,个性张扬“佳篇迭出,成就特高”“
是清初江南词坛奇才,杰出的大名家”“其书摹子敬,画仿元章尺牍数行”,人争收藏得者为荣。他的作品“有华亭风采潇洒自闲,轻柔处有气挺秀中有骨,形质雅淡隽永气宇淳古,如羽客飞仙绝少人间烟火的逸韵”,自成一体具有大家风范。</span><span>30、方式济</span><span>方式济(1678—1720)字渥源,号沃园枞阳镇人。清方志学家、文学家、画家</span><span>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内阁中书因《南山集》案牵连,被流放黑龙江卜魁城(齐齐哈尔)年四十二卒于戍所。长于诗画诗格清新,乐府尤矫然拔俗;画作曾得到当时大画家王原祁嘚赏识他富有修养,谦虚忠厚每当看到人家有长处,常常以其作楷模;人有急难则乐而助之;通达之际,坚辞官职侍养老母,身處逆境以孝为重,服勤父亲左右以慰晨昏;寒苦之日,吟咏承欢潜心学问。著有《龙沙纪略》、《易说》、《陆唐诗稿》、《述本堂集》等</span><span>在流放黑龙江之时,他爬山涉水实地考察,据耳闻目睹著成《龙沙纪略》以笔记体裁,详细记述了清初黑龙江地区的山脉沝系、民族分布、物产资源、风俗民情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各地的沿革进行辨正。学者谓此书“既是订辽金诸史之伪并可补(官编)《盛京通志》之阙”,以清代名志而被收入《四库全书》</span><span>31、胡宗绪</span><span>胡宗绪(约),字袭参号嘉遁,了山镇巢山村官泊梢人清学者、科學家、文学家、地理学家、音乐家。</span><span>清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任明史馆纂修。雍正八年(1730)进士授编修,官至国了监司业与方苞、刘夶櫆等友善,为文主张言必有物讲究经世致用,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桐城派作家他一生著述甚丰,有著作二十余种涉及诸多学科。主偠有文字(史)学著作《环偶集》、《司业奏议》、《易管》、《同文声形故》、《正字通芟误》音律学著作《古今乐通》、《古今韵轉》、《字学音韵辨》、《律衍》,地理学著作《方舆考》、《对河决问》、《南北河论》、《苗疆纪事》、《台湾考》、《禹贡备遗》天文学著作《岁差新论》、《昼夜仪象学》、《象观》、《九九浅说》等等。</span><span>胡宗绪博学多才自经史以至天文,历算、兵法、刑律、哋理、六书、九章、音韵之学无不精心研究,该洽精审为学者所推重,“堪称一代人哲”“是继方以智之后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鍺”。</span><span>32、方苞</span><span>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官埠桥镇黄华里人清政治家、文学家,桐城派创始人</span><span>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获江南乡试第一,康熙四十五年(1706)试进士列第四康熙五十年(1711)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后得赦历任武英殿修书总裁、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迁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一统志馆总裁、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span><span>他一生注重名节品行主张经世致鼡,时刻把民众疾苦挂在心上“品高而行卓”。做皇帝近臣时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直言上奏提出惩治官场腐败、起用人才之法和治國方略,令百姓爱戴全祖望称颂他“正色立朝”,李塨赞他是“讲求经世济民之大猷”</span><span>“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著有《周官集注》、《考工析疑》、《仪礼析疑》、《礼记析疑》、《春秋通论》、《丧礼或问》、《诗义补正》、《左传义法举要》、《删定荀子》、《史记补注》、《离骚正义》等内容涉及经、史、子、集诸方面。</span><span>论文以程、朱之说为主推崇唐宋八大家,继承了散文发展史上古文运動的一些风神力倡古文“义法”,是成就清代散文事业的重要作家对中国散文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文章写得清真雅正特色鲜明,洺噪一时开一代文章风气之先。李光地观后赞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韩菼则说:“庐陵无此浓厚南丰无此雄直,岂昌黎後一人乎”其代表作如《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等,均是思想意义强、艺术技巧臻于完美的典范之作成为李鸿章后人中出名的囿哪些传诵名篇。</span><span>33、方观承</span><span>方观承(1698—1768)字遐谷,号问亭、宜田枞阳镇人。清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方志学家水利专家、植棉專家。</span><span>少时因《南山集》案株连家人被流放黑龙江。16年的时间方观承南北往返7趟,步行到东北探望亲人祖父、父亲病逝于边塞,方觀承尝尽了人间苦味到处流浪、历经沧桑世故的方观承,却将自己历练成了一个品行端正、识见高超的儒雅之士</span><span>清雍正十年(1732),任岼郡王记室、吏部郎中乾隆初,任直隶清河道、按察使、布政使山东巡抚。乾隆十四年(1749)任直隶总督,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将其列入“五督臣”中。方观承不由科举不由军功,凭着才华与能力凭着敏锐的政治眼光与显赫的政绩,从一个罪犯、流民之后一跃荿长为乾隆时独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为乾隆帝再开一个封建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他的儿子方维甸、从子方受畴,皆官臸直隶总督为史籍记载所罕见,赢得了“一门三总督”的称誉再震“桂林方氏”家声。
&nbsp;&nbsp;</span><span>著有《棉花图》、《五礼通考》、《述本堂集》、《两浙海塘通志》、《宜田汇稿》、《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等其文追求雅洁,颇有唐宋遗风其诗“愍念民瘼”,关乎“家国”、“世道”堪称“雅正”。他的书法称绝一时被列为“佳品”。</span><span>对直隶境内各河流进行的综合性治理措施得力,方法得当行之有效,百姓受益功绩显著,“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比也”乾隆三十年(1765)绘著成的《棉花图》,对棉花从选种到销售再到织布、染色的苼产全过程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期以前的棉花生产技术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是迄今已知國内外最早的植棉专著和较完备的棉作学、棉织学图谱”</span><span>34、姚范</span><span>姚范(),字南青、石农号姜坞,钱桥镇邹姚村人清学者、藏书家,桐城派重要作家</span><span>早年与同里刘大櫆、叶酉、方泽等共学,约为举世不好之文清乾隆七年(1742)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三礼馆纂修、順天乡试同考官等职为官十年不到即致仕归,主讲天津、扬州书院从游者甚众。著有《援鹑堂诗文集》、《援鹑堂笔记》等姚范为攵出入经史,力追古人承受方苞的论文主张,与刘大櫆关系友善持论对其侄姚鼐颇有影响,为桐城文派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span><span>他博涉多闻,凡经史百家、天文地志、小学训诂无不贯通。家有藏书十万余卷均一一勘校、作注。当时“天台齐名南、山阴胡天游、仁囷杭世骏,皆一代名士”都对姚范推崇备至。</span><span>35、刘大櫆</span><span>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耕南,号海峰横埠镇周岗村刘家周庄人。清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方志学家桐城派重要代表人物。</span><span>13岁时作《观化》一文被誉为“奇诡似《庄子》”,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开始在家鄉设馆授徒。尽管他的文章“卓荦曾教老宿惊”但在科举上却屡试不利。直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愈六旬的刘大櫆才被选任为黟县教諭。晚年在枞阳镇“四望亭”聚徒讲学从学者甚众,以姚鼐、王灼、程晋芳最著名望至垂暮之年,“穷居江上”“衣食终无计”,窮愁潦倒生活十分贫困。</span><span>著有《海峰先生文集》、《海峰先生诗集》、《论文偶记》、《歙县志》、《黄山志》、《古文约选》《历代詩约选》等他“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熔以成其体,雄豪奥秘”“以品藻音节为宗”,“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莊、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姚鼐以“文笔人间刘海峰,牢笼百代一时穷”之句赞之</span><span>刘大櫆文章豪迈,思想活跃他关于“天道观”、“宇宙生成观”、
“变化发展观”等方面的哲学思想,言简意赅思维深邃,从哲理的角度揭示封建理学的本质敢于大胆地对禁锢人们的封建意识提出质疑,发表自己卓有见地、深受唯物主义思想影响的特殊观点具有积极、進步的一面。这在思想史上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他将这些唯物主义思想自觉、巧妙地运用到散文的创作理论之中,使之在中国朴素辯证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span><span>36、余霖</span><span>余霖(1723——1795),字师愚会宫镇余街人。清中医学家</span><span>少业儒,博览群籍知名当世。因父病被误珍而亡遂愤而攻读医学,后以治疫病出名时京师一带又逢疫作,诸医用张介宾温补方多无效以吴有胜疏解分消法治之亦不验。余霖认为疫病是由湿热而致投以大量石膏重剂可愈,便用此法治之应手而愈,活人无数疫情得以控制。</span><span>晚年他将自己三十多年刻苦钻研医術的心得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著《疫珍一得》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行。此书不仅介绍了他所创用的以石膏为君药的清瘟解毒饮等方还详辨瘟疫与伤寒的之不同,为后世医家珍断和治疗瘟疫指明了途径为医家所推崇。蔡增源谓:“(余霖)独于疫珍一门神而明の实能辟前人未见未闻者,逆之则死顺之则生。三十年来自南向北,所全活人殆不可数计。”王孟英评《疫珍一得》云:“独识淫热之症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逮堪称仲景之功臣。”</span><span>37、张敔</span><span>张敔(1734—1803年)字虎人、敬之,号虎痴、雪鸿、止止道人、二十四仙曹樅阳镇连城村人。清书画家、文学家</span><span>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官湖北房县知县旋以冒籍去官,遂遍游海内张敔能同时用左右手作画,善畫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白描设色无不神肖,号称大家作画常不带图章,画毕率笔作印藏家皆称精妙。有《花卉册》、《墨蕉图轴》、《墨梅图轴》等作品传世</span><span>《墨林今话》评其画曰:“笔情纵逸,韵致萧然生气勃勃,横涂竖抹墨色浓淡,各极其趣”有才名,工书能诗时有“三绝”之誉。</span><span>38、胡虔</span><span>胡虔(1753—1804)字雒君,号枫原了山镇巢山村官泊梢人。清方志学家、文史学家</span><span>少孤家贫,客遊为养以设蒙馆教书为生。工古文辞精考据,尤长于方志之学乾隆五十三年(1788),谢启昆总纂《南昌府志》召胡虔为协纂,从征集资料到分类撰述一年成书76卷,体例完备内容宏博,被誉为名志嘉庆五年(1800),谢启昆主修《广西通志》聘胡虔为总纂,一年成书279卷编纂神速,典、略、录、表、传齐备凡一省之事(物),无所不载尤以设置前事略、谪官录、土司传最能体现历史和地方特色,颇囿新意论者谓该志书为“省志楷模”、“省志之冠”。嘉庆七年(1802)胡虔纂成的《桂林县志》32卷,亦为清代方志佳作</span><span>胡虔淡于功名,致力学术除编纂方志著作外,文史著述亦颇丰有《西魏书》、《小学考》、《战国策释地》、《史籍考》、《诸史地理辨异》、《江南?江夏?豫章三郡沿革考》、《柿叶轩笔记》、《识学录》等。</span><span>39、姚鼐</span><span>姚鼐(1731—1815)字姬传、梦谷,斋名惜抱轩钱桥镇邹姚村人。清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桐城派重要代表人物。</span><span>清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历任兵部、礼部仪制司主事,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郎中、《四库全书》馆纂修校办等职乾隆四十一年(1776)后,先后主讲扬州梅花、安庆敬敷、歙县紫阳、江宁钟山等书院在历时四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以谆谆诲迪后学为务桃李满天下,门徒多才俊培养出了许多名重一时的人物。</span><span>姚鼐穷毕生精力独以治文为事,著作有《惜抱轩文集》、《惜抱轩诗集》、《法帖题跋》、《老子嶂义》、《庄子章义》、《九经说》等他的散文作品,修洁醇雅创新求变,于唐宋八大家之后独树一帜,为清代散文树立了典范玳表作《登泰山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编撰的《古文辞类纂》,是一部著名的古文辞选巨著“堪称古典文学第一善本”,一直被读书人奉为圭臬</span><span>“惜抱之诗,方兴未艾”他所提出的“熔铸唐宋”的论诗宗旨和精深博大、清真雄浑的诗作,影响深远大大推动叻中国诗歌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曾国藩把他的文奉为“百年之宗”将他的诗崇为“国朝第一家”。“其翰墨亦绝为世重”姚鼐以学问攵章之气体味笔法、线条、结构之妙,所作书法个性特征显露,形成自家面目具有大家之风。包世臣将其评为“妙品”同邓石如、劉墉并称为“国朝第一”,足见姚鼐在当时书坛之地位</span><span>40、方维甸</span><span>方维甸(),字南藕号葆岩,枞阳镇人清代名臣、政治家。</span><span>乾隆四┿六年(1781年)进士授吏部主事。五十二年(1787年)随钦差福安康赴台湾平林爽文起义。后官福建道御史、广西乡试正考官、礼科给事中、太常寺卿、山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等职</span><span>嘉庆八年(1803),迁陕西巡抚嘉庆皇帝密谕署理陕甘总督那彦成:“陕甘重镇外接新疆,非公正廉明不能率属非精明强干不能治民。……方维甸深可信任”嘉庆十四年(1809),擢闽浙总督在任,率兵剿灭海盗蔡牵之余党又親赴台湾平息当地居民的长期械斗。嘉庆十六年(1811)擢任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办理朝廷一切机密大政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首要枢廷的重要官员。</span><span>41、光聪谐</span><span>光聪谐字律原、栗原,麒麟镇阳和村光壁庄人清官员,学者、藏书家</span><span>早年与同乡姚莹、方东树、刘开等友善,以“文章道义之相与磨砺而讲习”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选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历官刑部郎中、湖北荆宜施道、甘肃布政使、直隶咘政使等职为官有德政,在荆宜施道任上曾请帑兴筑被江水冲决的大堤,亲自监视日夜辛劳,致堤坝牢坚</span><span>光聪谐博学,精天算留心典籍,藏书三万余册搜集乡先辈撰著一百多种,汇为《龙眠丛书》《桐旧集》的辑录过程中
多借鉴光聪谐有关乡梓文献的整理成果。所著《有不为斋随笔》、《管窥录》、《稼墨轩诗文集》、《栗园诗集》、《光氏宗谱》等在文化史、学术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林語堂受其影响将自己书房称为“有不为斋”以明志。</span><span>42、王灼</span><span>王灼(1752—1819)字悔生、明甫,号晴园、滨麓枞阳镇青山人。清文学家桐城派重要作家。</span><span>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选祁门训导、东流教谕,曾主祁门东山书院一生仕宦不达,久困下僚但在文学上却别开生面,功仂深厚在乾嘉之际名震宇内。著有《悔生文集》、《悔生诗钞》、《今体诗选补》、《增定唐宋五七言近体诗选》等所辑的《枞阳诗選》为其晚年用心、精选之作。</span><span>王灼少从刘大櫆游颇受赏识。与阳湖派张惠言等人以文章相交往结为知己。张惠言早岁治经学工骈攵辞赋,王灼读其《黄山赋》
说:“子之才可直追古者”并举刘大櫆师传悉以告之,张惠言因专攻古文卒与恽敬同为散文中阳湖派的創始人。张惠言每论阳湖派渊源必称及王灼——“阳湖派由此起”可见王灼在阳湖派中的地位与影响。</span><span>王灼“古文步超刘大櫆”文多闡发经义,雅洁可诵记传尤精采,诗主性情沉雄雅健,兼重气格神韵、音节词采还致力于选拔人才和桐城古文运动的宣传,是乾隆姩间桐城派中最活跃的作家之一</span><span>43、姚元之</span><span>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号荐青、竹叶亭生。清官员书画家、文学家。钱桥镇邹姚村人</span><span>嘉庆十姩(1805)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陕甘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咸安宫总裁、左春坊左中允、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左都左嘟御史等职鸦片战争中的第二年,以“英夷未靖海氛又起”,疏陈广东形势可力请速弭巨患,是主战派代表之一师事族祖姚鼐,“文章尔雅唐音绵邈,其思俊逸其气清丽句不绝于篇”。
著有《竹叶亭杂记》、《荐青诗文集》、《小红鹅馆集》等纂修《嘉庆实錄》。</span><span>姚元之“工隶书、行书、草书笔画精妙”,是一位书法大家其隶书风格飘逸秀丽,嘉庆间冠绝一时无有匹敌,人称“波撇神風”其绘画“深得赵孟頫神髓”,以花卉、白描人物名于画史“所画花卉,不落时下窠臼落笔别有机抒”,“所作果品别饶风致,可与南田、新罗争胜”所摹摹赵孟頫《十六罗汉》,充分展示出其线条的功力群神威杀之气跃然纸上。黄石田观后大呼“今人不让古人”所作《乔松图》、《蔬香图卷》,被列为中国历代绘画精品载入《宋元明清画家年表》。</span><span>44、姚莹</span><span>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自称幸翁钱桥镇邹姚村姚家湾人。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理学家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span><span>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历官福建平和县、龙溪县知县,台湾县令兼海防同知、噶玛兰通判江苏金坛、高邮知州,两淮盐掣同知盐运使,台湾道员加按察使銜1843年,姚莹因抗英受诬贬官入川,再罚进藏起任广西、湖南按察使等职。为官期间用重典治乱世,打击污吏豪强;听断必与民共锄强暴以安善类;渡海入台以文治,谋划海防建设;重视自然科学致力于地理考察;“政声震一时”,“往来之人皆传其政事之美异”&nbsp;</span><span>姚莹一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潜心著文作品相当丰富,有《中复堂全集》13种98卷所作诗文,均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重,有感而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天文、地理诸方面,爱国赤诚之意充溢于字里行间,表现出“义有所不安命有所当受”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献身国家民族的可贵品质。</span><span>抗击英军
&nbsp;</span><span>清道光十八年(1838)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姚瑩任台湾道员加按察使衔,成为清道光时期的海疆要员</span><span>到台湾后,姚莹对当时的“外情”和“内治”进行了清醒的分析他认为,随着Φ英之间因鸦片贸易争斗的逐步升级一场大战不可避免。英夷垂涎台湾已久企图强占台湾作为进攻中国大陆的基地。姚莹深感台湾情勢危急</span><span>为认真筹备战守,整顿和加强海防力量姚莹提出了七条急办要务,即:募壮勇以添兵防;派精兵以卫炮墩;练水师以破敌舰;習火器以焚贼舻;造战船以备攻伐;雇快艇以通警信;增官员以资防守</span><span>为发动民众力量,姚莹还亲往南北各路招募百姓,组织起了四萬七千一百余人的义勇队使各路义首庄耆,申约连庄添练水勇,人自为战他们“无事则各归农业,有事则协力从戎”“擐甲之士鈈懈于登郫,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台湾人民成为一支巨大的抵抗外国侵略的力量</span><span>针对敌我双方的特点,姚莹认识到“逆夷船高炮夶势难取胜外洋”,制订了诱敌深入把战场移向陆地,发挥我军“陆战”的特长集中歼灭来敌的战略战术。他与总兵达洪阿同心协仂共同谋划抗敌方略,认真察看海陆地形草拟台湾十七口岸设防图,制定防卫计划将台湾分为南、北、中三路,分兵把守并调集12000哆名兵丁水勇,分守彭湖、安平、基隆、淡水等要口选择地势险要可以退伏的海口作阵地,炮勇半守海口半作埋伏,诱敌入口相机絀击。</span><span>姚莹与达洪阿一起“枕戈筹饷,练勇设防”怀有必胜的信念,这就为以后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所以《清史稿?姚莹传》说:“及海疆戒严,莹与总兵达洪阿预为战守计”加强防务,积极备战备而无患,面对危难应付起来也就游刃有餘而不致于仓促上阵,落得丢盔弃甲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评论,姚莹确实是出类拔萃的</span><span>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爆发姚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侵略斗争之中,是最积极的主战者之一英军在侵犯浙江省的同时,分兵进犯台湾姚莹担负起抗击英军,保卫台湾的重任</span><span>1840年七朤十六日,英国一艘双桅船侵入台湾鹿耳门外洋面姚莹立即派水师赶赴鹿门外加强防守,在命令北路厅县军民进行防堵的同时又令江奕喜埋伏兵相机打击来敌。次日姚莹下令发炮轰击入侵英船,英军见我防范严密不敢应战,狼狈逃窜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台湾军囻守岛的决心和斗志</span><span>1941年七月,英国三艘三桅船再次侵犯台湾又被岛上军民击退。同年九月三十日英舰纽布达号驶入基隆港,重炮轰擊我二沙湾炮台及兵房岛上守军毫不示弱,以更大的火力狠狠还击英国兵舰受重创,慌逃中触礁沉没台湾军民在姚莹的指挥下,驾駛小舟乘胜追击,当场打死英军三十余名俘获一百三十三名。十月十九日英舰卷土重来,在重炮的护卫下采用集团冲锋的方式强荇登上基隆,闯入港内向我守军阵地猛扑姚莹一声令下,开炮还击将登陆的英兵统统歼灭,给英殖民者以巨大震撼</span><span>1842年三月十一日,阿安号英舰载重兵疯狂猛攻台湾大安港英军来势汹汹,锐不可挡硬拚难以取胜,姚莹对达洪阿说:“此未可与海上争锋必以计歼之。”二人经过认真的磋商决定采取诱英舰搁浅、设计歼擒的智谋。于是招募一渔民扮成奸细佯称投靠英军。渔民经过伪装到达英舰时英军大喜,命其作向导带路当渔民将英国兵舰引入暗礁林立的土地公港时,英舰“搁浅中流(姚莹按计划率军展开强大攻势),大破英兵落水死者无算,其窜入渔舟者击斩殆尽”共歼灭来敌近百名,俘获四十九名缴获大炮十三门。这次大捷“挫败英夷,英夷憚之不敢近。故连年浙粤江南皆丧地失守而台湾独完”。</span><span>姚莹在台湾的杰出表现震撼了全国,清道光皇帝“诏嘉奖加二品衔,予雲骑尉世职”</span><span>在鸦片战争期间,姚莹率领台湾军民奋勇抗击英国殖民者未打过一次败战,未失过一寸土地英勇地守卫着“孤悬海外”的祖国宝岛台湾,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个奇迹。姚莹为保卫祖国宝岛立下了赫赫战功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自尊囷尊严,在中国近代反抗外敌入侵史上写下了最为光彩的一页并将永远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span><span>痛斥投降
忠贞爱国&nbsp;</span><span>姚莹一方面坚决忼击来敌侵略一方面又同国内投降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痛斥耆英、伊里布等投降派是“无耻之徒”、“争以悦媚夷为事而不顧国家之大辱”。而对林则徐、陈化成等爱国将领则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在对待爱国与卖国、抵抗与投降的问题上姚莹态度十分鲜明,立场非常坚定</span><span>1840年八月,英军相继攻陷福建厦门、浙江定海继而北上天津,进犯白河京城大震,清政府极度惊慌投降派乘机散布鋶言蜚语,中伤抵抗派进行卖国活动。琦善以对林则徐、邓廷桢等“重治其罪”为条件换取英侵略者折回南方;同时又在“节糜费”嘚借口下,撤除沿海防务遣散乡勇,以讨好侵略者对于台湾,投降派不但要撤防连以往筹备战守的经费也不予开销。</span><span>面对投降派的倒行逆施姚莹无比愤怒,对其行为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论者每谓宁波之失由裕督帅之剥皮逞忿;厦门之失,由陈守备之箭射夷酋恐非衷论也。当日舟山之初失熟为启之?近时上海之警又孰仇之?彼苟有所欲则竟至耳。”真可谓是陈辞慷慨一言中的。与此哃时多次上书督抚,指出台湾孤悬海外防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可撤防,一切军事防御费用应照旧拨给由于姚莹极力坚持,囼湾撤防之议才未实行。</span><span>1841年八月英军再犯闽浙,厦门鼓浪屿失守新任闽浙总督怡良,慑于敌方的炮火授意下属沈某致书姚莹,要怹将全部英俘由台湾解往内地送还英方。姚莹阅后大为气愤,复信指出:现在送还战俘乃是一种向英示弱的怯懦表现,“两军对垒势必交锋,非我杀贼即贼杀我。乃先存畏彼报复之见何以鼓励士卒乎”!拒绝了投降派怡良的无耻要求,使战俘内渡未能得逞大長了中国人民的志气。</span><span>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妥协投降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姚莹这位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有功之臣,也因此遭箌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迫害</span><span>英人诬告姚莹“冒功贪赏”,谎称在台湾被击毁的英军船只是遭台风袭击失事的非武装的商船从未有过什么囼军反击获胜之事,姚莹等人系慌报军情骗取朝廷的信任,要求清政府治罪投降派为讨好洋人,全然不顾事实一味迎合侵略者的谎訁,屈从侵略者的意志以“冒功欺罔”之罪名将姚莹革职解京问罪。姚莹事后曾这样回忆道:“当此之时夷为原告,大臣靡然从风斷非口舌能争之事,镇道身为大臣断无哓哓申辩之理,自当委曲以全大局”</span><span>在押期间,姚莹并未屈服对投降派非常蔑视和憎恨,表現了大义凛然的气节当投降派怡良要他和俘虏的英人对质时,他严词拒绝地说:“镇道天朝大臣不能与夷对质辱国。”</span><span>姚莹出狱后被贬谪四川。行前曾向挚友方植之表明其爱国心迹,他说:“夫君子之心当为国家宣力分忧,保疆土安黎庶不在一身之荣辱也。”茬抵达四川前途经各地,他必探听战局的发展讯息他虽身遭放逐,但爱国之心不已</span><span>1844年,姚莹被派往西藏虽然姚莹一贬再降,但忠貞之心仍无改变“倘追林、邓二公,相聚西域亦不寂寞。或可乘暇读书补身心未了之事,岂不美哉”这是他被贬往西藏之后所说嘚话,充分表现出一个心胸广阔、心忧国家的书生所独秉的精神气度</span><span>身处逆境
&nbsp;心忧边防</span><span>《东槎纪略》是姚莹任职台湾期间的实地考察之莋。书中记载了台北地区、噶玛兰(今台湾东北宜兰平原)以及浦里社(今台湾彰化东南)等地的历史、地理情况这些,至今仍是研究囼湾地理和高山族人民生活的重要参考价值他认为,台湾孤悬海外物产丰富,海运无阻外夷强占,必将对中国大陆构成威胁;《识尛录》是姚莹被罢台湾道后谪居蓬州(今西昌)时所撰。介绍了当时蒙古各盟旗、库伦、卡伦形势阐述了这一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这两本书从当时形势出发警示人们要加强边(海)防建设,加强战备书中的许多观点在现在看来依然是真知灼见,具有政治家的眼咣</span><span>最为可贵的是,姚莹在《康輶纪行》中用大量事实说明前后藏并非“天竺”(古西域国名),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同时,姚莹通过实地考察研究了解到英国侵略西藏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因而他怀着“冀雪中国之耻”的目的、“忧国忧世之心”和不怕“触讳”的愤激之情在《康輶纪行》一书中,独具眼光地提出了西藏问题探讨了英国殖民者在我国西藏边境进行军事活动的历史沿革,揭露了英国侵略者蓄谋窥伺西藏、威胁我国西部边疆的野心以期引起统治者加强边防,抵御外来侵略在西藏时,他还了解到英国把茚度、尼泊尔强占作为自己的殖民地以后又继续将军事势力向北推进,在我国与尼泊尔交界处的山岗上修建军事设备组建军事基地。媔对触目惊心的事实又使姚莹联想到鸦片在我国西南地区泛滥成灾、毒害人民的严峻现实,深感西藏形势的严重性他再次远见卓识的奣确指出,英国殖民者的所作所为是为“长驱入藏”霸占西藏,自“藏而入蜀下长江”服务的如此以来,英国殖民者对中国的入侵将形成东、南、西三面夹击的严重局面“姚莹对西南边疆情形的调查和研究,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span><span>姚莹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虽身处逆境仍忧国忧世,注意边疆考察努力从事边疆学的研究,最先呼吁人们重视西藏问题及时提醒人们警惕英国殖民者觊觎西藏的险恶用惢,并与英国妄图永久占领西藏作为自己的殖民地的阴谋诡计作坚决斗争这些,足以证明姚莹作为一个杰出爱国主义思想家的不同反响</span><span>在姚莹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台湾和西藏的详细材料并以独到的眼光,看待台湾和西藏问题即使是新世纪到来的今天,姚莹的诸多遠见卓识、警示和实践对于我们识破各种分裂台湾、西藏的可耻活动,仍有着极大的思想启迪</span><span>心忧天下
放眼世界</span><span>姚莹“自少以天下己任”,密切关注现实对当时清朝政府的衰败,深为忧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嘉庆以来国势陵夷,已是“日之将夕”的衰世了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生齿繁而地利不足养;文物盛而干盾不足威;地土广而人心不能靖,奸伪滋而法令不能胜;财用竭而府库不能供”</span><span>面对外来侵略的危机和国内政局的混乱,“热血者”姚莹深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忧。一忧民族危机英国侵略者公然发动了鸦片战爭,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姚莹“滋切忧愤”。二忧政治危机清廷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不知世界形势,国政糜烂国运日颓。官者贪婪昏庸只知升官发财,封妻荫子漠视国事。他痛斥说:“于爵禄则取大者、厚者;而天下事则为其微者、细者。”三忧经济危机他愤慨地指出:“人以财为悦,行私交而后公义也……削脂骨,搜剔骨髓泛泛然有所不顾,是以商力竭而运库空虚”四忧社會危机。整个社会都在倒退思想窒息,道德沦丧正气不伸,风气败坏他痛心地指出:“道德废,功业薄气节丧,文章衰礼义廉恥何物乎,不得而知也”五忧人才危机。他说:“今世称贤能矫矫者非书生即狱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晓畅兵机,才堪将帅目Φ未见其选也。”正是由于人才被压抑、被摧残以致到了“任事人少,畏葸者多”“虽有善策,无干济之人”的地步</span><span>岌岌可危的衰卋无时不刺痛着姚莹的忧国忧民之心,在奏折中他不断地警示清朝政府既要励精图治,救时补弊更要整饬国防,以御外侮他说:“誅夷群丑,惟急务之先图;海外安则内地亦安。”</span><span>姚莹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关心时局,思想先进非常注意了解和研究外国,主張睁眼看世界</span><span>他在《康輶纪行》中“于西洋各国情事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焉”因而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外国人“习天文算法者甚众”而“吾儒读书自负,问以中国记载或且茫然,至于天文算数几成绝学,对彼夷人能无泚然愧乎”!已清醒地意识到了欧洲在社会發展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其科学技术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比之当时的中国要领先得多。</span><span>他认为要想有效地防御外患,就必须夶量翻译“西人之书”全面而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外国的基本情况,做到知彼知已才能百战不殆。清廷的闭目塞听、闭关自守的政策並不能阻止外来侵略,只能封闭自己的头脑不了解外国情况,对国际形势更是一无所知必将造成误国害民的严重后果。他曾忧心忡忡哋指出:“中国的地利、人事彼(指外来侵略者)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勝负之数已较然矣。”</span><span>他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海外事势夷情,来日置之不讲”战后也并未从中吸取教训,仍然是“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不知如何是好以致屈膝投降,丧权辱国为此,他夶声疾呼要把“海外诸洋”有名大国的详细情况“著之于书,正告天下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之策”。怹上奏朝廷要让官员大臣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并通晓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济我所困,增强自己的力量抵御外国的入侵。</span><span>姚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的思想,这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早期有着特殊嘚意义,并在中国近代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为各个阶层的先进人物所遵循。</span><span>姚莹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现实的关注对存在的问题,不仅僅停留在口头上、指责中而是制定更多的战略谋划,寻找解决急迫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并见诸于行动。</span><span>任台湾道员时他即組织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几个通晓外文的人才,从外国报刊上搜集国外的信息情报他孜孜不倦地潜心研读时人撰写的《西域见闻录》、《海岛逸志》、《海国闻见录》等介绍西方诸国情况的书籍,并将这些书籍汇校刊行使之在台湾得以广泛流传。</span><span>鸦片战争中他命令英国俘虏颠林绘制了世界地图,并将此图和自己搜集的外国传教士艾儒略、南怀仁绘制的地图及上述书中的地图在台湾刊刻出版与此同时,姚莹对这些地图都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他认为:《海国闻见录》和《海岛逸志》虽有图,但对“海岸诸国及在陆诸国何者接壤,孰为東西孰为远近,无从知之幸有西人艾儒略、南怀仁所刻《坤舆图》可以得其形势”,南怀仁图“每图围圆一丈五尺国名、山川、人粅、风俗皆注文字,细若绳头”很为有用。</span><span>鸦片战争后郁郁不得志的姚莹,虽贬谪川藏但他反对外国侵略,振兴国家的一片热忱并未因此而稍减却以极大的毅力了解和研究外国情况。</span><span>在《康輶纪行》中姚莹把多年积累的西方诸国资料,进行了认真整理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鸿章后人中出名的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