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为什么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目标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述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源于必修3 P88“旁栏思考题”: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填“有”或“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 项目 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 - 自养 异养 异养 实例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藻等; 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 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病毒等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等 作用 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传播种子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础,必要成分 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非必要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必要成分 (2)相互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1)源于必修3 P90“概念图内容” 判断以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①菟丝子 ②硝化细菌 ③玉米 ④噬菌体 ⑤秃鹫 ⑥蜣螂 ⑦蓝藻 ⑧结核杆菌 ⑨蘑菇 生产者 ②③⑦;消费者①④⑧;分解者⑤⑥⑨。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2)食物网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1)源于必修3 P91: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的原因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2)源于必修3 P92“拓展题”: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与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强。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1)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 (2)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未必都是植物;消费者营异养生活,但未必都是动物( √ )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 ) (4)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 ( √ ) (5)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中的每种生物都限定在同一营养级上( × ) (6)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 ) (7)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 )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E为生产者,B、D、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中构成群落的是B、C、D、E、F(填字母)。 (3)在生态系统中F的作用是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出两点即可)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三者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分别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消费者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必要成分。 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判断 三类“不一定” 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藻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两类“一定” ①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2)根据模型图判断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或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构建食物链(网)的方法 (1)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构建 图1 ①分析依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 ②食物链:乙→丙→甲(图1)。 (2)根据所含能量(生物量)构建 ①分析依据:根据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以内,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 ②结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系统遵循的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