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题这样回答有分吗?

[] (2019年海南卷)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下图)。据此完成4—5题。

A.海南省 B.广东省C.浙江省D.山东省

5.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A.寒潮B.台风C.泥石流D.冰雹

[简答题] (2019年海南卷)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8分)

(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4分)

(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8分)

[] (2017年北京卷)下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26—28题。

①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  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

③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  ④促使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A.地形复杂多样,风能资源丰富

B.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  

C.国道以西公路建设难度小,路网密度大

D.南部水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水

28.图中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该做法可以

①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  ②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  

③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  ④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 (2018年江苏卷)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图13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双选)

13.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A.加速洪水下泄B.增加河床淤积C.减少上游来水量D.缩短航运里程

14.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A.麋鹿保护区所在地B.六合垸所在地C.张智垸所在地D.永合垸所在地

[] (2017年北京卷)图4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 (2019年北京卷)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000公里,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一名司机驾车从广西运输蔬菜水果至新疆的经历。本次运输于1月27日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月30日晚到达新疆。据此,回答第9—10题。

9.本次运输过程中,该车辆

A.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B.先后经过内流区和外流区

C.穿越秦岭和柴达木盆地D.正午影子的长度保持不变

10.南菜北运对输出地的主要影响有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加大保鲜技术投入  ③降低商业网点等级  ④改变城市内部路网结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 (2018年北京卷)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读图1,回答第15—17题。

15.与成都相比,拉萨

A.日出早,白昼长B.正午太阳高度角小C.海拔高,日照强D.大气逆辐射强

A.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B.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

C.自然景观为高寒荒漠D.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17.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①缓解青藏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西藏物资供应  ③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 ④促进地域文化交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 (2019年北京卷)读图3,回答第6—7题。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B.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

C.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

D.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7.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 (2019年海南卷)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A.地下水B.大气降水C.冰川融水D.冰雪融水

2.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B.生活用水量大   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D.生产用水量大

3.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A.森林B.草原C.荒漠D.湿地

[] (2017年北京卷)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21—23题。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23.芒种至小暑期间,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

  1、目前,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之外的各大洲。

  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的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位。

  3、印度人口居世界第位,目前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个。

  4、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不一样,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请各举出一个国家名称:资本主义国家如;社会主义国家如。

  5、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试举出其中的一个,如。

  6、国界范围以内的,总称领土;领土是一个国家

  的空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7、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国家,请举出一个发达国家的名称,如。

  8、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洲和洲。

  9、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其总部设在。

  10、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其中中国是的常任理事国,该机构是维持世界的主要机构。

  1、有关世界上面积居第二位的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也居世界第二位②地广人稀③属于发达国家④发展中国家⑤资本主义国家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2、人口在1亿以上的非洲国家是

  A、孟加拉国B、尼日利亚C、南非D、巴基斯坦

  3、下列各组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A、韩国、南非B、日本、巴西

  C、英国、德国D、沙特阿拉伯、新加坡

  4、南半球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巴西B、澳大利亚C、加拿大D、南非

  5、发达国家最多的大洲是

  A、欧洲B、亚洲C、北美洲D、大洋洲

  6、下列发达国家,分布在南半球的是

  A、美国、加拿大B、日本、意大利

  C、澳大利亚、新西兰D、德国、法国

  7、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的重要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D、世界卫生组织

  8、“南北对话”是指

  A、南方与北方的对话

  B、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对话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端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有关政治、经济等方面问题的商谈

  9、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

  A、人口多少B、开发历史早晚

  C、经济发展水平D、军事力量强弱

  10、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缩写是

  1、读“六个国家轮廓图”,回答问题

  (1)按照序号写出六国的名称

  (2)其中面积居世界第四位的是,面积为平方千米。

  (3)六国中领土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是,领土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

  (4)六国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和。

  2、读“三幅不同的国界图”,回答

  (1)国界是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它是国家

  (2)从图中可以看出:A图中两国之间的界线是,B图中是依据划分国界的,C图划分国界的依据是。

  3、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回答问题

  (1)图中A表示国家的人口比例,B表示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2)这两幅图说明了

  4、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其原因有哪些?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Xkb1.co

  材料一:1980年—1988年,伊拉克和伊朗为争夺边界、领土及海洋霸权,进行了长达8年的拉锯战,简称两伊战争。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是交战双方都重视打击对方的经济目标,实行“经济消耗战”,而消耗战的必然结果是“两败俱伤”。两伊战争期间,共造成两国53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两国的综合国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材料二: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签订了边界条约。近年来,又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越南签订了陆地边界条约,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加深了与邻国间的了解,增进了与邻国间的友谊。

  (1)从材料一中可知,1980年—1998年间,伊拉克和伊朗在处理边界领土争端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其结果如何?

  (2)阅读材料二可知,我国在处理边界领土争端时采取的措施是,其结果又如何?

  (3)从两则材料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经济联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并不是平等的,这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四:很多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售石油、矿石、木材、天然橡胶等原料,这些产品往往价格比较低。发达国家利用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的低价原料,制造汽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价格比较高的产品,并把它们销售到世界各地。这样,发达国家赚到的钱多,发展中国家赚到的钱少。

  依据上述材料,将A环和B环补充完整:

  a、富国更富b、出售石油、矿石、木材、天然橡胶等原料c、出售汽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d、赚到的钱少e、产品的价格高

  1、奇思妙想:未来20年中国社会会发生哪些变化?

  2、脑筋急转弯:面积居世界第六位的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吗?请说出你的依据。

  3、挑战自我:请阅读世界政治地图,除教材中提到的跨两大洲的`国家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跨大洲国家?分别跨哪些国家?

  4、是真是假:印度是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390美元。但据世界银行的有关调查显示,印度软件出口的规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数名列世界前茅,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计算机软件大国。从1991年开始,印度的软件产业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2000年生产总值达83亿美元,预计到2007年将达到500亿美元。

  你认为上述情况可信吗?其依据是什么?

  5、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上网查询等,搜集有关国际热点问题、国际合作组织等方面的材料,在班内进行一次交流或辩论。

  6、调查访谈:请你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资料填入下表,并回答问题。

  项目20年前10年前现在

  (1)与以前相比,当地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2)请设想一下,再过10年,当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7、举一反三: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你能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两个名词的含义吗?

  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而产生的,规范世界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全球性组织。1995年1月1日取代原关贸总协定而成立。其宗旨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和服务生产;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中国经过艰苦努力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1、200南极洲2、俄罗斯三3、二104、美国(德、英、法等等)中国(朝鲜、越南等等)5、地区格陵兰地区(克什米尔地区)6、领陆、领水、领空行使主权7、发展中英国(日本等等)8、非洲拉丁美洲9、联合国美国纽约10、安全理事会和平与安全

  1、(1)①俄罗斯②加拿大③中国④美国⑤巴西⑥澳大利亚(2)美国

  937万(3)俄罗斯澳大利亚(4)中国巴西

  2、(1)主权范围(2)A湖泊B经纬线C山脉

  3、(1)发展中发达(2)发达国家以较少的人口占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农业产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

  4、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其产品种类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②经济联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并不是平等的,这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等等意思相近即可

  1、(1)战争方式其结果是两败俱伤,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综合国力大大削弱(2)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加深了与邻国之间的了解,增进了与邻国之间的交流(3)在处理边界领土问题时,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方法,协商解决;反对用武力和强权政治单方面改变国界,侵略别国领土。

  2、不落后因为面积居世界第六位的是澳大利亚,它是一个发达国家

  3、①印度尼西亚(亚洲和大洋洲)②哈萨克斯坦(亚洲和欧洲)③格鲁吉亚(亚洲和欧洲)④阿塞拜疆(亚洲和欧洲)⑤美国(北美洲和大洋洲)⑥巴拿马(北美洲和南美洲)

  4、可信。印度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在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方面,抓住了机遇,制定了长远的发展战略,使其得以发展,超过了很多的发达国家。

  7、因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而发达国家多位于北半球。所以,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初一地理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复习试题】相关文章:

}




































































































1.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描述主要的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描述地势起伏状况既地势倾斜状况(3)多种地形条件下,需要描述各种地形分布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地形(海拔高度、地势):坡向(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大小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影响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日照长短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改变局部下垫面、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4.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流量(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5.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源地;长度;流向;注入地;流域面积大小;落差大小(水能);河道曲直情况;支流多少;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8.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9.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第二版块 应用案例模板

1.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

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2)选择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2.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风平浪静(背风港湾,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

(2)陆域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交通便利(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3.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4.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3)水文:避开河口,布局在海水盐度大的地区

5.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岛屿多(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生长繁殖条件好);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6.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1)气象条件:晴天多、大气能见度高;(2)纬度:纬度低,自转的线速度大,发射时节省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3)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1)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2)交通便利;(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7.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1)地形:①.平坦:对选择限制少;②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③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①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②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①.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②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1)人口和城市分布(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8.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3)临近火车站;(4)客流的分布

9.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地质条件;(3)气候:少云雾、暴雨、强风。

(1)交通条件:与市内距离适当、有便利的交通联系;(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自然原因(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水文等);人为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

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1)水系原因:①流域广支流多;②地势地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泄洪不畅。

(2)水文原因:①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②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含沙量大,河床淤积。

(3)气候原因: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②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天)降水或河流:降水多,河流多,河流有凌汛,河水泛滥漫溢。

(寒)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冻)土层:冻土层广泛发育,不利地表水下渗;

3.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1)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2)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原因类设问试题的基本思路: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类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要正确回答该类问题,就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五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缓解交通压力

(2)加强区域之间联系,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4)有利于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要结合具体交通线而定)

1.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积极影响:(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4)具有调洪蓄水,防洪作用;(5)具有发电价值;(6)具有灌溉功能;(7)提高航运能力

消极影响:(1)破坏库区背景环境,增加水土流失;(2)淹没耕地、文物古迹,迁移人口;(3)可能引发地质灾害;(4)库区周围土地盐碱化;(5)库区水污染加剧(6)影响水生物的生长繁殖;(7)河口生物量减少;(8)三角洲萎缩、滩涂资源减少。

3.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

热带雨林:维持大气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城市化绿化带: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河流中上游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西北地区防风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设问形式: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1.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合理开采地下水。

(2)节流:减少浪费、治理污染、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产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3.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

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

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防止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措施。

防止地区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4.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解答措施类试题应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措施。在高考题中,一般是先设问原因,再设问措施;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解题时注意两点:

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方法归纳】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三版 区域经济发展考点汇总

[考纲原文]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疏,覆盖率低;④地势起伏大,沟谷坡面多。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③开矿及交通建设。

(2)整治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2.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产生原因:地形复杂,起伏大;毁林开荒,降水强度大;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植被破坏严重。

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

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发展小水电。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

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考纲原文]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与综合利用

(1)山西能源基地的建没措施:一是扩大煤炭的开采量;二是提高煤炭的外运能力,形成了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交通网络;三是加强煤炭的加工转化,提高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措施:①结合区域内煤炭、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煤、电优先发展,煤化、无机化并举,以煤化工业为主,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的升级;③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3)山西省能源基地的优势在于: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2.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开发煤炭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产业结构欠佳,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污染及短缺;地面塌陷等

3.山西能源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技术创新,推动洁净煤技术和清洁能源产业;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形成炼焦、电力、化工等多元化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

二、流域开发与区域发展[考纲原文]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矿产资源

2.流域开发措施:以梯级开发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进行恢复和治理

具体措施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水产养殖、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

3.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流域开发地理背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季节差异大(冬末初春多,夏秋相对少)水

旱灾害多;水系发达,水量丰富;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有色金属)。

开发前存在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综合治理与开发:①开发水能,发展有色冶金工业;②整治航道,发展水运;③修建水库防洪、灌溉;

④建立保护区,恢复生态,发展旅游;⑤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⑥水污染治理。

一、区域农业的发展[考纲原文]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指出东北农业制约因素: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复种指数低,喜温作物受到限制,多低温冻害。

2.东北平原生产稻米的有利因素:黑土肥沃;夏季雨热同期;冬季气温低,可抑制病虫害,夏季白昼长,日照长,品质优;灌溉水源充足;优良品种培育;消费市场广大。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4.新疆棉花单产高及棉花输出量不断减小的原因。

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逐步减小;新疆当地快速发展的纺织企业对棉花的需求量逐步增大。

5.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积极措施

①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切实保护耕地;③加大农业投入,搞好农业基础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单产水平;⑤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

二、区域工业与城市化[考纲原文]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地形:地势地平,河网密集;气候:秋春相连、长夏无冬,雨热同期;资源:农业资源充足,海洋资源丰富;动力: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南部通道);交通:铁路、高速公路、海运构成便捷水陆联运网络;人才: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强;政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地缘优势: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机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文化历史:著名侨乡。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①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人才基础都处于劣势;②由于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小。

2.城市建设重复,管理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各城市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3.分析珠三角这种"前店后厂"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再加上有利的政策优势,吸引了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成为香港的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主要通过香港贸易渠道输出。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简要说明珠三角部分乡镇修建农民公寓的地理原因。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张;修建农村公寓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5.城市化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乡村生态破坏;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提高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可能出现一系列城市化问题(略)

[考纲原文]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还要注意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需从资源地区分布生产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两方面展开。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西部: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1)石油供应紧张的原因: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大;高耗能产业多;能源利用率低;勘探、开采滞后;缺少石油储备。

(2)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国内供给量;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渠道多方式进口。②节流——优化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

本质上讲,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营销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劳动力——不同国家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影响生产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一般较高,成为推动企业向外转移的因素;市场——本地市场饱和或本地市场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企业就会开拓外地市场,为了避开开拓外地市场的限制,企业往往直接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市场大的地方。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转出地——正效应: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占据产业高端分工;扩大市场;减轻环境压力;负效应:就业机会减少;产业空心化。

(2)转入地——正效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有机会;

负效应:增加环境压力,加重环境污染;从事低端产业分工;

3.分析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的原因。

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上升;政策比较优势丧失;需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北部地区: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较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家优惠的政策等。

1.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分析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分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第四版 选做题答题规范

一、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经济意义——增加收入;繁荣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

2.文化意义——满足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保护传统文化。

3.社会意义——提高国民素质与生活质量;扩大开放与对外交流;促进区域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4.环境意义——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文化古迹;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二、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1.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破坏传统文化;损毁文物古迹;扰乱社会秩序。

2.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景区的规划管理;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防治景区的环境污染;限定合理的游客数量;保护发扬传统文化。

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保护和建设旅游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的法制法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突出旅游特色;完善交通,提高景区可进入性。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多样性(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分布上的多样性)

(2)非凡性(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价值非凡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

(3)可创造性(主要是人文景观)

(4)永续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有在适度的开发和保护条件下才能实现)

五、结合实例,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包括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丰富、多样、非凡、独特,具备较高的美学、科学、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评价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看资源的分布集中程度);评价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主要看本区旅游资源与区外资源的雷同程度,即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地理位置与交通(优越的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能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

3.客源市场(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相关)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与空间大小、生态的稳定性相关)

1.美学价值——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2.科学价值——典型的地貌、水文、生物、建筑、民俗、墓葬、壁画等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出行费用等。

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1)符合自身特点(2)选择最佳路径(3)景观丰富多样(4)注意劳逸结合(5)追求最佳效果

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答题技巧:(1)从题目给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由问题找对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其他措施(参考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等。(2)参考典型案例;(3)结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

成因:①气温回升快、风多风大,蒸发旺盛②雨带停留在华南沿海③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2)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

成因:副高控制,降水少;太阳高度大,晴天多,蒸发旺盛;农事忙,需水量大;

(3)秋冬旱——华南沿海、西南地区;

成因:降水少(内陆干燥、东北风);蒸发旺盛(气温较高);农事活动早。

主要的抗旱措施有: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完善水利设施,营造防护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

(4)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原因?

①季风的的早晚、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不稳定,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东部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经济发达,旱灾损失大。

世界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飓风)、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

中国分布:台湾、福建、广东、海南、浙江、广西

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有利影响:削减暑热,缓减伏旱。

防御:检测、预报、应急预案、沿海防护林、海堤工程等

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3.寒潮(深秋到初春):

中国分布:除青藏高原(海拔高)、滇南谷底(纬度地形→高山阻挡)的大部地区;

危害:剧烈降温、大风、雨雪、暴雨、沙尘暴;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秋春季冻雨、霜冻

有利影响: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

地区气温骤降。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4.沙尘暴(冬春季节):

沙尘暴产生需要哪三个基本条件?大风、地面的沙尘物质、植被覆盖率低。

沙尘暴的好处是:①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②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③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④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临近冬季风源地,风日多、风力大;处在冬季风的通道上;降水少,覆盖率低,土壤疏松干燥;北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

分布:中低纬江河中下游地区

形成条件:①.洪水:气候(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台风);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河道弯曲,流域广,支流多,"地上河",入海河道数目少)

②涝渍:强降水;地势低平;排水系统不完善

措施:工程措施:加固堤防,疏浚河道;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建立分洪、蓄洪区;裁弯取直;

生物措施:流域内的植被保护,涵养水源。

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机制;拟定居民紧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退田还湖

我国洪水类型、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对比:

主要由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

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围湖造田,毁林)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在河流下游低洼地集中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分布上东少西多,灾情分布特点是东重西轻。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形成条件:降雨集中,快速融冰、坡度大、岩层破裂、植被覆盖差(与水土流失相同)

危害:滑坡泥石流→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农田、道路;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加剧洪水威胁;造成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实施预防措施,提高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开展植树造林。④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⑤参加防灾保险;⑥有针对性的措施,救援与救助;自救与互救。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诱发滑坡和泥石

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原因:开垦、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人们的防范意识、措施不到位

1.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

(3)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原因:人类向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强度过大——生态破坏。

危害:一是对这个要素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三是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尤其

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危害。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2.产生的原因——供给减少,需求增多。

3.解决措施:促进更新与循环;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

(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2.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1)制约经济发展(2)影响粮食生产安全(3)损害生态环境和损害人体健康(4)引发国际冲突

(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和艺园作物);工矿、交通建设占用;城市化占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

2.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①切实保护耕地总量,守住耕

地红线(18亿亩);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改造中低产田;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

(三)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生态环境脆弱;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乱采滥挖、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人工管理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2.治理措施: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变游牧方式为舍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四)森林资源及的保护

1.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2.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

3.森林火灾森林破坏的后果

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保境意识。

1.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水量,防洪防旱;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被誉

2.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

3.湿地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

4.保护湿地措施;(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2)建立自然保护区(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一般形成过程

成因:一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灾难,例如气候变化、重大灾害造成的生态问题;二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例如由于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造成某一类要素减少,导致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保护措施:一是预防潜在的生态问题,二是积极治理已经出现的生态问题,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3.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突出

(3)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自然原因:①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4)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5)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

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一)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形成原因: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或降解能力

危害:一是对这个要素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三是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危害。

措施:①控制、减少污染排放量,例如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等;②处理污染物,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③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使其资源化。

(二)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防治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危害—①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造成经济损失⑦水质变坏⑧湖泊变沼泽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②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③农村生产中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自然原因:①气温较高;②风和日丽;③海水流动缓慢;④较为封闭的海湾。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沿海滩涂养殖规模的扩大。→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危害:藻类异常繁殖,造成海水缺氧,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非工程措施:①严格执法,控制污水入海量;②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工程措施:建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措施: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生物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1)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气象条件: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⑤提高能源效率和节⑥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等。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2)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

(3)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危害:(1)大气(2)污染水体(3)污染土壤(4)占用耕地(5)影响环境卫生(6)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1)固体废物减量化(2)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①物质回收利用②物质转换利用3.能量转换利用③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1.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1)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那种类型(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2)第二:分析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一般说来,要着重分析认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能忽视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第三,分析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一般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去进行分析;

(4)第四,解决的措施和建议。要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分析

1.行政和法律措施:包括制定环保法律,加强行政管理,严格执法。

2.经济手段:包括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3.技术手段:加大对环保的技术投入。

4.公众的积极参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5.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原因找措施是寻求措施的重要方法和原则,不同的环境问题的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获取、解读信息和描述、阐释事物事物规律的总结

审题干(中心词、修饰词、指令词、连词)

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

究地点(时空定位,考虑特殊的角度)

细筛选(决定要点的去留----答有利还是不利,自然还是人文)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

1.良好的审题习惯(穷尽图和材料当中的一切信息)

(1)审文——明确限制条件,确定答题方向一审题干二审材料三审题分

(2)析图——提取图上的有效信息:看图例,看图的性质(坐标图、柱状图、地形图等)

审题干: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出"中心词"、"修饰词"

◆找"主语(中心词)"——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找"定语(修饰词)"——锁定限定条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找"动词(指令词)"——确定作答方式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此问题的分值是多少,根据分值确定要点个数

举例: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

对任何题型的图文材料,都应有两次提取信息(即要两次审题)

第一次:提取信息,进行信息转化(找出问题的实质——考什么)

隐性信息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显性信息陌生信息熟悉信息

第二步:结合选择题的题干、综合题的设问再次提取信息,发现材料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根据试题情境和设问要求等,确定描述的思路(列模板)。要全面--想的全。

第四步:组织语言,全面简洁、准确科学、逻辑清晰地加以描述。有条理--答得精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要求做到:

◆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顺序合理:先主要后次要;先自然后人文

◆富有逻辑:先因后果、有理有据

◆点面结合:提出论点、结合实际

◆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地理名词(课本语言)

◆简洁精炼:不啰嗦、不重复

◆书写工整:格式整齐,不涂画

◆格式整齐:编"序号"或用"分号"(分点作答)

第一:针对一点,反复啰嗦

第二:违背地理原理违背该地状况

第三:自然和人文混杂不清

第四:前后矛盾,不通顺

第五:"口头语"、"大白话"

第六:书写凌乱,字体潦草,错别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