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个疑问:鲲鹏产业源头创新中心上云服务值不值得选择?

  ICT的IT化之路

  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正出现去电信化,或者叫电信的互联网化趋势。电信运营商如何顺应这一形势,在ICT发展中,补强以往薄弱的IT环节,关系到它下一步在整个产业链中主动权的得失。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电信运营商抓住机遇的关键,是走出OTT阴影,走向IT播种收获的朝阳地带。

  从大势上看,去电信化这个说法,可能不如电信的互联网化更准确。移动互联网既不是去电信,也不是去互联网,而是CT与IT融合为ICT。

  以往电信运营商处于产业链核心时,互联网曾被视为电信增值业务。初期ICT产业的CT属性强,而IT属性弱。电信基础业务,特别是互联网接入,一度主导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业务,被不恰当地被当作CT基础业务——而不是IT基础业务——的所谓“增值业务”(APP)。

  这种认识彻底误导了电信运营商,在误了电信运营商大事的同时,也成就了互联网企业的好事。

  真相好比,IT是瓜地,CT是豆地,ICT把两块地合成一块地。IT种瓜的种子(IT基础业务)得瓜(互联网增值业务);CT种豆的种子(CT基础业务)得豆(电信增值业务,如电信套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然而“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这个说法,却把真相扭曲为:IT这个瓜地和CT这个豆地融合成ICT一块地后,IT的种子(基础业务与核心竞争力)自动消失,瓜自动成了种豆得豆后,从豆的顶上结出的果。

  电信运营商吃亏在于,“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这个判断,耽误了他们在ICT这块地上,播IT的种子。不播种哪来收获?等互联网企业播下IT的种子(比喻培育起IT基础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后,电信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的豆秧上不长瓜,瓜都让人抱跑了(比喻CT管道流量哗哗的,但收入被互联网人“截留”)。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电信人发明了一个说法,叫OTT(Over The Top)。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种瓜的越过种豆的头顶去摘瓜。他们之所以理由气壮,是因为隐含这样的逻辑:瓜一定不是种瓜所得,而是种豆所得,因为种豆(CT基础业务)应该得瓜(IT增值业务);种豆的人得不到瓜,一定是IT人越过豆的头顶去摘瓜。

  为什么没有人给电信运营商指出问题所在?看电信人算错了账,互联网人捂嘴偷着乐还来不及呢。“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的判断,绝对有利于互联网人,因为它导致电信全行业看错种子,看漏“互联网是IT增值业务”这一真正价值来源,从而错过IT播种。一头钻进管道牛角钻,只播豆的种,不播瓜的种,自然就得不到瓜。

  这里电信人还犯了一个技术上的错误,就是把豆和瓜搞混了。ICT的种子,可以统称为数据(业务)。但CT人理解的数据,与IT人理解的数据,完全不是一回事。CT人理解的数据,是流量数据(CT数据);而IT人理解的数据,是增值数据(IT数据)。二者的区别,好比贸易与加工的区别。CT数据的价值来源,是将数据在道路(管道)中搬来运去;IT数据的价值来源,是将数据在工厂(如I、P、S)中反复加工。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IT增值业务”错得非常离谱,相当于在说所有加工的增值,都来自贸易。OTT理论的系统错误在于,把所有加工创造的价值,都归属给贸易了。谁会把工厂创造出的制造加工价值,说成是汽车越了公路的顶创造出来,而把主要部分归给司机或收费站呢?

  电信理论在这里没起好作用,它毁了电信运营商。因为这不是在鼓励电信运营商创造价值,而是鼓励他们再分配价值。不是靠自己播种收获,诚实劳动,而是瓜分别人种瓜应得的瓜。纵观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势,CT流量主导价值的时代已经过去,IT加工主导价值的时代正在到来。

  真正能帮电信运营商忙的,只能是诚实劳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既然问题出在没有向IT播种,那么,缺什么补什么,就是最好的自救之道。如果把IT比喻成钙的话,CT缺钙缺得太厉害了,只要稍微补一点,就会事半功倍。这就是我们谈ICT的IT之路的背景。向电信运营商支招,可能惹互联网企业不高兴,但我们认为,ICT应建立在CT和IT两个行业平等融合之上,IT人靠CT人算错账获利,胜之不武。公平竞争,有利于共同把行业做大、做强、做优。

  CT要向IT化方向转,无异于转行。既不可能全转,失去自己,还是要以智能管道流量经营为主,干好自己的老本行;又不可能完全不转,无视缺失IT投入造成的高增长数据增值机会的坐失,因此其IT化应把握重点。较好的做法是适当控制高风险的IT增值业务(APP业务),不要四面出击,而把重心放在少数关键IT基础业务上。在战略上实现保值增值的IT基础业务与高风险、高收益的IT增值业务的平衡。

  主要的IT投入方向,可以分基础技术支撑服务、基础业务支撑服务和应用支撑服务三大IT领域,完全展开需要专门研究课题,以下只各举一个例子说明。

  播种下一代OS是IT第一要津

  OS属于基础技术支撑层的IT要津。可以说得OS者得ICT天下。IT的OS,相当于CT的“骨干网”。这里播种如果开了花,电信人就再不用担心OTT了。

  但控制OS,必须遵循IT内在规律。电信运营商往往形式化地看待操作系统、门户这些以往取得成功的要津,总想通过简单重复来复制成功。但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OS,未必是以往这些东西。

  计算机上得操作系统者得天下,但手机上未必。谷歌由于没有同ARM形成WINTEL联盟那样的关系,结果一款应用要适配四五千种不同手机硬件。这是手机与电脑不同之处。联想与英特尔在手机上合作,但他们是弱弱联合,不会形成垄断优势。以此观之,投IT如果投在手机操作系统上,未必能重复微软当年的成功。

  不仅如此,操作系统已显现出失去下一步制高点的迹象。操作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原理在于它可以控制应用。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将转向Html5基础上的网页应用(Web Apps)模式。得网页应用者得天下,因此下一代的IT投入重心,可能移向WebOS,如网页浏览器(包括WebOS)、中间件(典型如Widget)、客户端及多媒体即时通讯系统(IMS,典型如微信)等。

  基于WEB2.0的移动应用,以腾讯微信、脸谱SNS为代表。作为一种去中心化构建网际网络应用的新方式,可以旁路硬件和设备商。电信运营商控制这里的突出好处,是摆脱目前对设备商的依赖,转向设备无关的应用。

  观察这条主脉上的动态,可以发现它在突飞猛进地扩张地盘。从表面看起来,安卓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但进一步观察,腾讯微信现在已有4亿用户,在中国市场一点也不比安卓弱。微信一旦发展游戏应用等,会比安卓更能赚钱。

  进一步分析这一支的发展前景可以发现,第一,2.0的移动应用在体系架构上,更加代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方向,因此它的后劲会更足。第二,它的模式与应用商店模式不同,具有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特征,更适应聚散不定的业务,化解风险能力强。第三,这种结构的重心前移到应用端,有利于适应不同的市场,例如,中国移动应用更偏重娱乐、工具,日本更偏重移动音乐,按美国原来那种自我中心的架构,难以把握。

  电信运营商要进军IT,如果野心足够大,比如要争CT+IT的主导权,向下一代OS投入就是绕不过去的。综上分析,在各种OS机会中,能控制网页应用的OS当是首选。如果想走捷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并购UCWEB等,控制网页浏览器,以图霸业。细致一些的做法,是结合电信运营商的IMS资源,重点向整合SNS等WEB2.0、3.0的方向转变。

  移动支付是支撑基础业务的IT要津

  如果电信运营商没有争天下那么大的野心,退而求其次,进军IT的重心,适合放在基础业务支撑层。与互联网征信、安全等企业、金融支付企业和广告企业等合作,分食天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以下仅以移动支付为例,说明这一点。

  移动支付大的定位是ICT的基础业务支撑层业务。基础业务是相对于基础技术(如操作系统等技术平台)说的,其中的基础是相对于一般电子商务的商务服务(可以说是为B提供支撑服务的B)说的。基础业务支撑业务是一种坐收型的业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不认为电信运营商去当行商是一种好的选择。移动支付的业务特点在于业务重心,不在一线营业厅,而在数据后台,则有利于发挥电信运营商的资源优势。

  为什么把移动支付当作IT业务呢?其实,移动支付不一定是IT业务,它也可以是金融业务。但只有定位在IT,才最有利于电信运营商。目前,投入移动支付的有三股力量,分别是银联、银行、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与银联合作,足以同互联网企业相竞争。银联所长在金融,相对来说电信运营商所长在ICT(主要是数据业务)。如果把移动支付定位于金融业务,收入仅限于清算结算,对电信运营商没有多大意思。但如果把移动支付定位于信息业务,它就成了IT的一项关键基础业务(也就是那种可以被误当作OTT的业务)。利用它,可以把自己定位在元数据的初加工,通过API,与各行各业的大数据深加工结合起来,为用户和自己创造价值。这比微信收费之类小打小闹的过家家,对电信人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挣的将是各行各业主营业务的钱,将几十倍于清算结算佣金。其本质是通过对支付信息进行加工增值,转化为化解用户交易费用的利润。

  目前形势非常有意思,电信运营商与银联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的结合,从布局的那些点来看,误打误撞踏入了一个价值9万亿的财富大宝库(这笔钱足够买下十个中国移动了)。这就是德勤为世界各国银行规划的下一代财路,称为“支付服务+商务服务”模式。银联是赚不到这笔钱的(因为它没有信息业基因),电信运营商抓住机会,可以得到这个有史以来天上掉下的最大的馅饼。但前提是这些CT人,要把这个机会从IT角度来加以利用。具体来说,要把移动支付当作一次数据加工增值业的创业来把握。

  对于这个天上掉的大馅饼来说,真正的竞争者不是来自银联,甚至不是银行(目前只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少数银行接近了解此道),而是互联网企业。但在这里,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处在同一起跑线,谁也不欠谁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生活只有依靠诚实劳动来创造。

  以上只是举例。事实上基础业务支撑层的IT投入机会远不止移动支付一条路,其他如安全、广告、征信、LBS、大数据等,可举一反三。总之,创造价值的天地宽得很。OTT理论非常可笑,它除了让电信运营商失去在这些领域的播种收获机会外,一点忙也帮不上。

  A2A可能成为应用支撑层的IT要津

  A2A是什么?你肯定没听说过,因为这是我刚造出来的词,是指应用对应用,或叫应用感应。发明这个词不是我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想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趋势还没有出现,但我认为未来趋势正在指向这个方向,无以名之,姑且称为A2A。

  当前,移动互联网正从技术普及期,转入应用繁荣期。平台的总趋势是从技术主导,转向应用主导。人们从基础技术支撑层创新、基础业务支撑层创新,慢慢会转向应用支撑层创新。应用支撑层,就是直接支撑各种APP的平台。如苹果商店、MM等。

  如果说,控制网页应用,在基础技术支撑层对应的是HTML5的话,在具体的应用支撑层对应的将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当前控制原生应用到未来控制网页应用的线程上,由近及远观察几条应用控制主脉的走势,从中发现未来的线索。

  第一条主脉,是基于现有基础技术支撑层(具体指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应用支撑平台,谷歌和苹果为主导的应用商店是其代表。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发布报告称,今年全球应用商店营收预计将增长62%,达到250亿美元。一种看法认为,由设备生产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和基础设施制造商构建的移动生态系统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10万亿美元。

  观察这条主脉上的动态,去年以来一个突出变化,是谷歌安卓与苹果iOS势力的此消彼长。苹果向封闭排他方向的调整,使自己陷入退潮。2012年安卓已占全球总销量的72%以上,iOS退到14%;在中国市场上,安卓所占份额更高达86%。我国在手机操作系统上处于弱势,米聊等主要是以“壳”(应用平台)的方式搭载在现有手机操作系统之上的平台,贴近用户、快速迭代创新是这些国内平台的突出优势。

  分析这一支发展的问题和前景可以看到,第一,谷歌、苹果应用商城出现集中化态势,但并未完全主导应用。苹果渠道排他化(如排斥谷歌地图),虽有利于自身收入短期业绩,但影响应用生态进一步成长。第二,以操作系统为轴心的平台正向应用服务平台方向延伸。谷歌叫好不叫座,光靠操作系统本身,没有自己的应用支撑平台,难以转化收入。而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应用平台如米聊,反而乘虚而入,代表着下一步进化的方向。总的来说,把应用锁定在原生应用这一支,最大弱点是其基础技术支撑平台过度依赖硬件,将来会在HTML5设备无关服务潮流的冲击下退潮。

  第二条主脉,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应用。以阿里巴巴的数据化移动电子商务为代表。2012年,在iOS App Store和Android各大应用商店加起来实现了70亿美元左右的销售额。但同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比较起来,是小巫见大巫。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去年已达1.25万亿元人民币,到2018年,每天都可以像现在的双十一那样交易191亿元。随着移动支付、信用支付的采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可以针对我国现在高达9亿元的流通交易费用进行节省,并从中转化出利润。与上一个时代不同,未来电商应用将呈现更多复杂网络的特征,如小前端,小网络,自组织,生态化,智慧化。现有淘宝商城(更不用说京东商城)将越来越不适应,对大的创新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创新供给严重不足。这给了后来者巨大的机会。

  以上大致可以看清的方向,是应用支撑层将从控制原生应用向控制网页应用转向。但撬动网页应用的IT支撑杠杆在哪里,现在仍然纷乱不清。以电信运营商的行动迟缓来说,等看清了再干,机会早失去了。因此如果要向这里投入,就要提前预判。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大胆假设,我预判未来应用支撑层的IT要津,很可能在A2A方向上。A2A是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物种。

  A2A的核心特征,是应用的P2P。也就是应用与应用,象技术上的节点对节点那样,自组织、自协调地相互感应起来了。以往,我们都是用一个本身不是应用的平台,把应用串起来;现在应用自己就可以去SNS,等于应用自己找朋友,而去中介化了。相当于P2P不走中央服务器了,这正是HTML5时代WEB应用的核心特征。现在的机会是看谁先把A2A的支撑机制建立起来,哪怕它是一个有中央控制的A2A作为过渡。电信运营商此刻与IT人完全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电信运营商在这里占了先机,互联网人就只好悲催地发明个“-OTT”说CT越了IT的顶了。

  互联网上的每一代成功,都没有先例可循。电信运营商要补IT的课也不能照抄IT之前的成功,需要一切向前看,真正收获属于自己发现、自己播种的果实。

  运营商的“管道化危机”

  “都说IT企业把大部分网络利润都赚去了,说CT要转型ICT,不然没出路,问一句,IT公司如何能威胁到传统CT运营商的利润?”

  这是几个通信行业的人聊天时的话题,CT的人坐在一块,聊的话题是IT。

  “应用上, Apple开创的模式基本上就把运营商晾在一边;类Skype、类微信的应用更是将传统的语音、短信服务给‘管道化’了;设备上,硬件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就是运营商面对的现实。

  移动通信业的将来正被应用层改写,这包括行业巨头譬如苹果和Google,杀手级“微信”类应用,也有创业公司Plivo和Twilio,而不是基础设施层的运营商。

  究其原因,在投入巨额资金建设3G网络和发展智能终端的同时,运营商们的利润正在被由此产生的移动互联网新业态所蚕食。

  事实上,回看近几年通信业的发展,运营商们已经遭遇了两次颠覆。

  第一次是来自于苹果带来的App Store(应用商店)模式。它成功地绕开了功能机时代运营商对移动互联网的全盘掌控,有了自己的“入口”和收费渠道,只需要运营商提供网络即可。

  而第二重颠覆则来自腾讯“微信”等应用。如果说App Store侵蚀的仅仅是运营商的“增值业务”部分,那么微信则是直接影响运营商传统的话音、短信。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认为,现在OTT(Over The Top,指绕开运营商发展业务)企业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已经非常明显,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认为,现在OTT(Over The Top,指绕开运营商发展业务)企业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已经非常明显,“他们的业务使得我们原来的短信,甚至话音业务,包括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了很大挑战。”

  艾媒咨询CEO张毅这样形容,运营商相当于高速公路,建好物理网络后对上面运营的服务进行收费。随着手机上网速度的加快,微信、Q Q、微博等涉及语音、文字信息的服务也快速发展,这些服务占用了高速公路的车道资源,却没给收费站带来应有的收益,同时还冲击到了运营商的语音、短信、彩信等业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运营商们心中最大的煎熬。一方面,它们希望借此继续转型,在传统话音业务增长见顶的情况下,从数据业务获得更多的收入。

  另一方面,在和新兴移动互联网企业同台竞争时,“基因”的差异又使得运营商们稍显力不从心。

  2012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财报显示,以传统语音、短信等为代表的2G业务有所下降,而流量处于显著增长状态。中国联通全年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92.0%,中国电信手机上网总流量增长约两倍,中国移动的数据流量比上年增长187.6%。

  移动互联网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电信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显著增长,流量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已经成为拉动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OTT业务的发展对电信网络带宽和容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电信运营商而言本应是利好消息。

  但流量大了,却没带来相应的收益,OTT业务的出现使得数据流量所带来的价值却不断地向OTT服务商转移,电信运营商“被管道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管道化”尽显颓势

  就此,数十年来建立的电信生态体系正悄然发生改变。

  目前,全球电信运营商普遍面临利润率不断下降的问题,“管道化”问题便是其重要原因。

  早在传统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就已经显现。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投入巨资建设了网络,最终催生出百度、腾讯等诸多互联网巨头,而中国电信最终只收取少量的网络使用费。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运营商面临的“管道化”危机则更为严峻。以谷歌、苹果等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内容提供商逐渐参与到价值链中,他们在通过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和运营获取增值价值的同时,也打破了电信行业原有的生态,电信运营商逐渐沦为应用和内容提供商的业务管道。

  同时,OTT业务的用户黏性主要建立在Skype、Twitter等虚拟账号上,电信运营商在OTT业务中仅仅是担当网络承载角色的通信管道,使得电信用户黏性也大大降低。

  这样的变化,导致的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CT产业的利润逐渐向IT领域转移。

  就如业内人士非常熟悉一个比喻,对运营商来说,传统的围墙花园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客人”进入,这些客人带来的并非是传统的语音增值业务,而是一种和电信无关的业务或者服务,他们所需的仅仅电信运营商提供给的无线连接,也就是说运营商逐渐沦为宽带运营商的“通道”作用,而这些增值业务的大部分利润被这些“客人”拿走。

  从2012年财报来看,中国电信经营收入为2830.73亿元,比去年增长15.5%,净利润为149.25亿元,同比下降9.5%。而营收约为中国电信15%的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438.937亿元),净利润却几乎与中国电信持平,2012其净利润为127.3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8%。对比两家企业的净利润率,中国电信为5.3%,腾讯则为29%,差距悬殊。

  除了中国电信外,统计数据显示,三家运营商和腾讯公司从2008年到2012年的净利润率,五年来,腾讯都始终高于三家运营商。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已经成为价值增长最低的环节,这也是资本市场不看好运营商的原因。”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表示,2011年的信息通信产业链各个环节中,设备制造业和电信运营业利润率分别为6%、9%,属于价值增长最低的环节。相比之下,芯片业,CP/SP业利润率分别为17%、15%。

  反映到资本市场的数据,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数据显示,2012年,腾讯公司市值4614.80亿港币,高于中国联通2926.78亿港币和中国电信3488.19亿港币(同期中国移动港股市值18140.56亿港币)。而在国外,谷歌也已经超过了AT&T这样的庞然大物。

  数字已经证明,虽然腾讯、谷歌等互联网公司的所有业务都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服务之上,但是电信运营商能从数据业务中赚得的利润极为有限。

  2013年,中国4G的商用进程明显加快了步伐。

  2月初,中国移动宣布在杭州、温州、宁波基于TD-LTE网络推出4G业务全面试商用,广州、深圳等十余城市也陆续启动了规模测试。

  更大规模的计划是,2013年,中国移动将完成对中国主要城市及地区、近5亿人口的4G TD-LTE网络覆盖。

  而一向对4G网络建设持模糊态度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在近日纷纷表示,4G网络建设已在它们的规划当中,与中国移动坚定地采用TD-LTE制式不同的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仍在TD-LTE和FD-LTE之间徘徊。

  除了互相之间的竞争,他们在4G时代又将集体面临一个更加纠结的难题,那就是OTT业务。4G带宽更宽、速度更快,OTT业务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如果运营商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是不是反而得不偿失?

  运营商仍有管道化之虞

  从2G到3G的升级,是移动通信历史一次重大的变革。3G时代,通过手机上网成为推动世界移动互联网进步的重要推手。

  相比之下,3G到4G的升级则更像是一次网络提速,其意义就像是固网由ADSL升级到光纤。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尽管他们将网速提高了7-10倍,但却难以从消费者那里获得更多的收入。

  以中国移动香港公司推出的FDD-LTE为例,其提供了188、298、398港元三个档次的月费套餐,如果用户签约在网12个月,其折扣后可以以188元的包月费用,无限制使用本地数据流量和WiFi,同时有3800分钟的免费本地通话时间。

  再来看其3G服务,中国移动香港同样提供了88、148、218港元三个档次套餐,其中,用户如果想使用本地不限数据流量和WiFi的套餐,月费为218港元。该套餐提供的本地免费通话时间为2000分钟。

  也就是说,从3G到4G,网速提高了很多倍,但运营商没有办法收到更多的钱,4G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大幅度提升ARPU值。

  当电信运营商在3G时代为沦为管道而焦虑时,他们在LTE时代被管道化的可能仍将继续存在。

  电信行业资深分析师付亮指出,运营商在3G、 4G时代的处境差异不如想象中的悬殊,而且4G时代如果单纯定位于管道,仍旧难以取得合理回报维持公司运营。

  因为从全世界的电信运营商情况来看,作为基础服务提供者的电信运营商处在薄利的地位,往往沦落至低速增长的尴尬境地,更多的收益则来自互联网公司与内容提供商。

  具体到商业模式上,如果电信运营商依然无法找到有效模式发挥通信管道的价值,那么4G的到来将延续运营商在3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尴尬,甚至随着互联网OTT业务的壮大并一步步蚕食运营商业务,这一颓势将愈演愈烈。

  4G大潮是通信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推动的必然结果。尽管发展路径各异,但以流量经营为手段,为企业打造新引擎是全球运营商的共同目标。

  对此,付亮表示,电信运营商在3G时代的管道化风险预计将在4G时代延续,为此电信运营商需要认识到基于管道的应用的价值,有选择性地进入互联网服务领域,力求规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管道化风险,比如可与其他内容服务提供商开展合作,可挖掘行业信息化的潜在市场空间,或可打造以己为中心的开放平台等。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也明确提出,未来中国移动将着力于“流量经营”,希望以此应对来自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并确保自身的持续增长。

  移动互联网获益匪浅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4G时代,会有更好的网络资源,会有更多的杀手级应用产生,也更将能够让“杀手级”应用如鱼得水。

  由于4G的速度快、体验好,一些有带宽瓶颈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现在能够得到充分解放了。因此,移动互联网产业也许会因为4G的大规模推进有大幅跃进的可能。最直接的就是高品质影音的移动应用。

  LTE全面建设对互联网视频网站影响最大,4G将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流畅观看高清视频。

  可以预见,流量资费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运营商将从流量费用中受益。但视频网站基于运营商管道的收益比之要多得多,国内最大视频网站优酷土豆宣称其移动视频业务将在2013年开始盈利,这正基于其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信心,创始人古永锵表示,“现在移动终端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未来五到十年这方面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此外,4G普及之后,手机游戏公司同样获益。因为在智能手机上下载APP的速度大幅提升——这有利于加强手机游戏的用户体验。

  业内人士指出,4G的一个特征是容量大,速度快,未来4G的“杀手级”应用很可能会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移动即时通信和移动社交也因此可以大量引入高画质照片和影音共享的功能。

  另一个可以预见,又有不确定性的领域就是基于网络和云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基于云服务的应用也可能会在4G时代爆发。

  现有的原生APP主要作为移动服务入口的格局是否会改变?HTML5技术封装的APP、手机网站、在线信息助手服务(Siri类、在线翻译、在线导航和实景地图、街景、现实增强的其他服务),乃至于现在不太受欢迎的Chromebook等基于网络的终端设备,是不是会因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性能提升而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由于网络速度的提升,将计算和储存大量置于云服务,终端设备可能会进一步小型化和降低成本。省出来的体积和成本对大规模使用新的输入输出技术会有很好的帮助。体感、肌电、眼球控制乃至脑波控制为代表的自然输入,以及柔性屏、眼镜投影等输出技术,都正在成熟中。在4G网络成熟并大规模普及以后,集新技术于一体、更多基于网络基础的新型终端形式会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移动生活。

  但未来流量的资费形式能不能吸引消费者使用新业务是运营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基于运营商管道的新业务能给运营商带来多大的受益,需要运营商要足够的智慧。

  电信运营商可能的突破路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和普及,电信运营商的危机明朗化:整个产业链延长,产业价值转移,运营商逐渐被边缘化,失去核心主导地位。移动互联网是三网融合的产业,主导者目前看是互联网企业,日后是三网融合运营商。当下,运营商的主要冲击来自互联网,在CT与IT融合后的ICT时代,IT是主导;从长远看,电信业将转型为公用事业,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当下运营商的种种自救措施从终极看,虽无用,但有益,无论是对自身的转型,抑或是对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其他企业都有益。产业发展离不开运营商,一起探讨,助运营商突破,对产业发展有利,也顺应潮流。

  认知决定情感、态度和行动,最终效果在行动,足见认知之重。运营商首先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改变自身存在的与移动互联潮流格格不入的一些习惯做法,然后按新思维进行创新发展。当初,运营商对互联网的理解有偏差,导致战略失误、资源规划不合理,在移动互联时代被边缘化。要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是CT与IT融合的ICT时代,其中,IT是主导。在美国,苹果、谷歌是主导者,AT&T不是;在中国,腾讯、百度市值早已超过中联通和中电信,超过中移动也指日可待。移动互联网是新兴融合产业,并不再是依附于电信之上的增值业务,而是拥有自身独特核心基础能力的产业。现在的问题是运营商越过互联网真正的基础服务,直接迈向增值服务,导致增值业务控制不住,或者说增值业务真正的利润增长点抓不住。运营商基本看漏了互联网人理解的“互联网基础服务”的全部三道核心主阵地:基础技术支撑服务业、基础业务支撑服务业、ASP平台。

  但运营商通过捕捉到增长新空间,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有一席之地。电信业必须更新观念,由贵族化、资金密集型、高门槛的垄断行业,走向开放、竞争性的行业;从一贯的产业链主导控制方转变为平民化的产业链参与者。

  各地运营商各自为政,虽同属一个公司,却有着不同的运营方式。在云计算时代,这让运营商们自食苦果,层级多、反应慢、行动缓、难协同,政策难以被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运营商要从封闭的以本地网为基础的传统电话公司向开放、全网集约运营与本地化服务相结合的全业务公司转变。从传统电信服务向大通信、大行业、大融合的大视野拓展。其组织架构要调整,应从以地方为主的三层架构向独立、垂直一体化的扁平化架构演进。要避免与互联网公司同质化竞争,依托大网的特点、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灵活性。

  运营商的电信网层面分化,设备、接口与协议复杂,其网络架构应实现扁平化与分布化。运营商有数千个垂直集成的封闭的业务平台,难以快速提供全网统一的业务融入互联网。需要打造一个或数个集成的、低门槛的融合业务平台,实现业务平台的融合化和集成化。运营商要充分利用手机号码资源,使其IP化为ID,打通各平台系统,实现一号登录、全网通行。

  运营商的很多业务都外包给支撑公司做,很难掌握核心技术,用户体验不佳。如飞信就涉及众多利益方,各方难以协调,缺乏利益动力去做好飞信。运营商应减少核心技术外包和产品外包,减少参与方,重视用户体验。

  电信级的设备和标准质量极高,但成本高企。电信企业不比互联网公司,是重资产公司,比如骨干网铺下很多光纤,沉淀了巨大成本。运营商的终端补贴成本很高,运营商是服务商,不是硬件制造商,运营商必须做好端,但端是服务不是设备。且不说运营商没有端的核心技术,即便掌握,端利润时代也早已过去了。不能把增值的期望寄托在无核心竞争力的地方。运营商应降低成本,保证合理必要的质量即可。

  管道是运营商的传统优势,也是其发展云计算中IaaS最强的部分。中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曾提出运营商应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三大动作,包括建设WiFi、LTE网络及开放式平台等。他表示,移动互联网是电信行业与IT行业发展的交汇点,运营商要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此,要大力扩大WLAN的覆盖,建立大量的WiFi覆盖热点。“智能管道”被确立为中移动发展移动互联网的4大方针之一。

  智能管道,一是用智能的方法做管道,是技术;二是在管道内部,向数据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交叉地带,相当于互联网的基础业务,基础业务里既是电信的也是互联网的,这部分打好基础可大有所为,这点下文详论。运营商应做好流量经营、管道增值服务,这点记者以前的文章有论及,不再赘述。运营商应将LTE的商用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主动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向前推进,早作安排。充分抓住并利用好“宽带中国”战略的发展机遇期,加强管道基础设施建设。

  大数据时代,智能管道的含义变了,相当于把管道作为一种新业务、新管道,而不再是以往的管道,原来没有IP化的,下一步首先都要IP化,IP化后,就不再是一个管道,而是数据了。以前在IDC时代,数据是按电信基础业务的方式建立的,但情况正在改变,正在出现基于数据的IDC,这个数据已不再是通信业意义上的数据。其中在技术层面像存储、基于内存的计算会活跃起来,这属于底层的IT技术。

  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几乎所有人都是三大运营商的用户,每个电信用户都有一个通讯录维系着社会关系,并可融合现有的业务,在通讯录上,运营商有许多文章可做。如中移动在做的“彩云通讯录”。移动互联网步入高速发展期,智能终端容易受到侵袭,手机中的联系人资料,包括号码信息等都非常重要,运营商可通过服务来维系这些号码信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重要资源。做好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基于用户基础再做相应的拓展,在原有的框架上增加其他附加值,包括与其他业务的融合。通讯录做好了对于运营商整个其他业务也能起到推动作用。中移动总裁李跃曾提出,产品在植入定制机后将取代手机本身的通讯录,基于此,再多入口、多触点地推广其他业务,这对于产业链也将产生重大影响。运营商拥有长期的通讯录产品研发及运营积累,较互联网公司要早,中移动做通讯录产品可追溯到2005年开始做的号簿管家。在商业模式上或可产品本身探索收费功能或增值服务,类似QQ通讯录的高级会员功能;结合大网资源做收费功能探索,比如结合通话、短信能力。即本身的收费功能和与其他业务结合的收费模式相结合,跟彩铃、一卡多号等类似业务去做融合,由产品形成入口,再与其他业务分成,带来收入。现阶段重要的还是做好产品,把控好入口,做好入口。这其实也是充分利用运营商的云能力发展个人云服务,实际上就是云存储和云备份。可以对个人信息号码进行备份,也可以对手机设置进行备份。

  在云计算上,运营商有很大的机会。云计算产业主要有3个方向:IaaS、PaaS、SaaS。其中,运营商在IaaS上较强,而在平台和软件上较弱,这方面可以加强,带来突破。云计算对运营商数据中心建设、提供计算服务、作智能管道支撑、为终端及应用开发者提供服务等各方面都起到了升级换代的作用。运营商的产业战略布局可以管道为核心,充分利用独有的网络管道资源;以开放平台为基础,打造良性生态环境;以应用为突破,带动增值业务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运营商长期积累的数据中心优势明显。运营商IDC众多,对带宽绝对控制,有国有资产的公信力,无论发展公有云、私有云还是专属云,均具备优势。运营商星散各地的IDC资源是大多数起家不过十数年的互联网公司无法企及的,应充分利用。随着科技产业发展的加速,政府正在利用互联网的新革命时代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论是物联网、三网融合还是云计算,都将催生大量的新兴应用,而为应用提供保障的IDC自然也必会迎来新的发展。数据中心是运营商的突出优势,电信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变得高度依赖于差异化和数据化。尽早布局基于IT的云,才能使IT数据服务成为运营商增值服务的加速器,进一步发展到最终面向应用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精细化过程。

  在平台上,运营商较弱。从各国运营商的云计算开发中,可以看到平台已经不光是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才会关注的问题,在云计算的发展中,平台才是王道,得平台者,得云计算半壁。运营商应与开发者合作共赢,从以自己为主逐渐转向专注提供开放的、低门槛的开发平台和环境,汇聚广大开发者共同开发。

  软件实力是未来支撑管道企业特别需要的能力。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利润重心从硬件向软件、软件向服务转移。现在运营商虽然从事服务业,但软件较弱,运营商现在的软件都是找人来开发给自己用,但软件是一门独立的能力,没有内功扛不住风险,也不能保证用户体验。软件能力缺失会导致后续竞争上的极大劣势。运营商要跟上更前沿的趋势,最后瞄向企业商务服务业务,而不是简单地作为IT服务。当务之急是在能够产生利润和客户效果之处投入软件力量。运营商推出的套餐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这是没有软件支持的结果,是服务小生产。运营商的服务要深化,简单靠套餐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应将云计算引入服务,云计算的重要特点是自己不提供服务,而是调动别人提供服务,运营商应调动外部力量为自己的用户服务,然后与其分成,而非与自己的营业厅分成(自有核心业务减少合作,平台业务加强合作)。

  数据也是运营商可以突破的方向,非指流量数据,而是增值数据,特别是基于IT的数据增值业务,基于IT的核心能力。大数据既不属于传统的电信问题,也不属于互联网问题,是新产生的问题。在大数据量下的技术创新介于流量技术和数据业务之间,将来或许比运营商的骨干网还要有价值。

  大数据时代,运营商可以提供用于云服务的数据融合技术、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和大规模分布式技术。围绕新核心系统BDS这个中心,形成运营商的网络大脑,进而建立网络数据子系统、用户数据子系统和业务数据子系统。且其IDC有天然优势,不用求人。这一部分,从互联网角度看,也属于运营商最优质的资产,可以成为移动互联网数据核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重心所在。

  运营商的数据能力以往都用在内部运维、OSS系统运行保障上,还没有在互联网上大展身手。将来努力方向是完善面向客户的支撑系统,全面提升面向客户的支撑能力。不应局限于传统IDC思路,只把重点放在服务器托管、出租设备等方式上,还需要深入到业务内部,思路向数据方向转变,提高服务的能力。

  移动互联前沿的竞争在于除了提供IT服务外,还要与应用结合起来,提供应用(而非IT运维)的云计算服务。运营商确实在跟进这块,但问题是用电信基础业务和这些应用直接对接,中间缺少核心竞争力,现在大数据切入到电信和应用中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数据本身也在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未来的趋势是提高应用能力。要学习IBM,既可以提供IT的运维服务,做数据计算加工获取收入,还有一部分瞄着向企业应用云服务方向发展。应用部分可谓无穷无尽,是真正的财源。运营商若能在此有所突破,将会轻松许多。运营商应形成众多分散应用与集中的基础服务相结合的格局,一旦在基础服务上卡住了位,也便有了竞争优势。现在运营商管道业务总体上是在数据业务这方面,如果加一把力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切分和拉长产业链,就存在着巨大隐患。例如数据采集之后,要把数据业务展开成几个具体的产业;再如数据增值前,可以增加咨询加工服务,再往下是平台业务,很多分散的应用,这恐怕不是运营商一家能够做得到的,可通过合作做大产业。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格格不入,运营商并没有一个免费的基础业务可供吸流增值。学习互联网企业并非是盲目跟风,推出同质化业务恶性竞争,而是应学习其相对先进的商业模式。运营商需要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推出具备核心优势的免费应用作为基础业务,以此吸引大量流量,基于此开展增值业务,以实现转化变现。但在短期内,运营商产生一种免费的能吸引大量用户的入口应用很难,但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所突破。

  传统电信业单纯前向收费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冲击下日渐式微,可以转向企业级客户,充分利用现成资源和传统优势,对管道和数据中心进行分级管理、分类经营,为集团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云和管的服务,凭此进行后端收费。中移动成立了政企专业公司,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中电信的天翼空间也进行了转型,将目标客户锁定在企业级客户,为其提供定制企业App、测试、上线推广、维护等服务,找准了市场空白和增长点。

  NFC 引发未来支付主导权之战

  去年年底,央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确定采用13.56MHz NFC为标准并支持将安全模块存储在SIM 卡中的NFC-SWP 方案,近场支付标准之争尘埃落定,多年来被戏称“光打雷不下雨”的中国NFC支付商用进程在艰难前行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标准的制定如同发令枪响,业界厂商纷纷发力,抢占制高点,布局未来。半年过去了,各方的进展如何?未来又将向何处去?

  未来与现状之间的反差

  与其他移动支付形态(运营商计费、刷卡支付、应用支付)相比,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场通讯)支付优势明显,给予用户无限的遐想空间,引起了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成为移动支付的一大亮点。

  然而,受制于建设成本、利益分配、消费者习惯等因素制约,NFC支付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去年10月,Google Wallet负责人Osama Bedier公开承认,尽管各大银行、无线运营商和信用卡公司都非常支持NFC支付方式,但要想在美国市场上广泛使用具备NFC技术支持的智能手机和支付终端“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不久,这位负责人即宣布离职,从而令Google Wallet陷入尴尬境地。《福布斯》更悲观地认为这种支付手段“面临因残缺不全而销声匿迹的风险。”

  标准出炉 各方竞逐

  和国外相比,国内NFC支付起步并不算晚,但过程却异常缓慢,这其中固然有国内金融环境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对于技术标准的争夺。

  标准之争,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实质是对未来平台主导权的争夺。经过漫长谈判,以中国移动为首的通信阵营和中国银联达成共识,确定采用银联主导的标准,标准之争终于尘埃落定。确定标准的进程虽然艰辛,但旁观者已不难从中看出NFC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也可以预料:未来的推广之路绝不会是一片坦途。

  目前,我国NFC支付的参与主体包括银行、移动运营商、银联、移动终端厂商、商户等,各方都在积极发展相关业务。

  银行方面,以招商银行的推动力度最大。作为国内网上银行和信用卡业务的领先者,招商银行依托已有的技术和信用卡客户量优势,逐渐从信用卡服务供应商,转变为移动支付服务供应商,不断与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去年9月份,招商银行与HTC和中国联通合作推出国内首款NFC手机钱包,之后又与中国移动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进行合作。

  第一个喊出“废掉”信用卡,将其变成数据信息融入手机中;抢先与相关行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国内第一款NFC手机钱包……招商银行的这一系列举动,结合其在网络银行业务推广中一贯的积极形象,显现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招商银行的敏感与气魄。对此,时任招商银行行长的马蔚华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银行不能放弃支付这个市场,如果银行从支付退出去,那银行的其他业务都将失去根本。

  浦东发展银行也是NFC支付推广的先行者之一。和招商银行不同,早在与中国移动合作之初,浦发就率先采取芯片贴片卡的方式先行布局近场支付领域。近一年来,浦发与中移动合作的重要战略之一就是大力推进联名卡的发卡力度,在全国12个城市发行近30万张。浦发认为,在移动支付环境并不成熟的背景下,作为过渡方案,联名卡在未来几年内还有较大潜力。

  广发银行也提出了NFC-SIM卡解决方案,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完全掌握主流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商业银行之一,稳居移动支付领域第一阵营。2013年上半年,广发银行将正式推出同中国银联、中国移动合作的手机支付卡。

  此外,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NFC支付业务。

  对于各大银行布局NFC支付的举措,业内普遍认为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提高交易量,吸引用户。一位招行总行的相关人士表示,招行推动移动支付的整体规划是要通过互联网业务来带动整个零售业务的发展,用意是通过最早推出移动支付,来赢得更多用户的喜爱。

  通信运营商方面,作为在标准之争中通信阵营的主导者,中国移动早先采用2.4GHz的RF-SIM标准,最终经过协商与中国银联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共同推出基于NFC的手机近场支付的通信标准和银行支付标准(符合国际标准)。标准统一后,中国移动开始大规模推广NFC手机支付业务。据透露,中国移动今年销售的智能手机中将有超过1000万部具有NFC支付功能,而内置NFC移动支付将会成为其推广TD-SCDMA终端的一个重要卖点。

  其他两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在去年底联合推出名为“联通招行手机钱包”的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中国电信也将推出电子钱包,并启用终端定制。

  与银行一样,在现阶段NFC支付推广中,通信运营商也将目标定为争取用户,为此将与各行业开展广泛合作。上海移动计划未来重点关注金融、市政公交、商户和政企校园四大领域。据上海移动数据业务部相关人士介绍,就本地而言,未来计划和12580商盟打通,进而推进O2O(线上到线下)支付应用,“我们推出NFC支付业务,主要是为了增加用户黏性。”

  在终端建设方面,中国银联主要负责支付POS机的建设与改造,到去年年底其“闪付POS”已突破100万台。银联还在50个城市建立100个闪付商圈,以提高闪付POS的使用活跃度。以三星、HTC为代表的手机生产厂商则已经推出了数款NFC支付手机。遗憾的是,苹果最新一代iphone仍不支持NFC支付,这对于NFC支付推广不是一个好消息,但针对iphone的NFC背夹等辅助装置的推出也许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NFC支付的特点,决定了各行业抢占市场不能采用封闭性的“跑马圈地”模式,必须要抱着比以往更加开放的态度,通过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来实现各自战略。因此,“合作”注定将成为国内NFC支付推广进程中的创新之道。

  安全、利益制约链条延展

  尽管相关行业在NFC支付布局中争先恐后,大手笔层出不穷,但也应该看到,NFC支付的推广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国外“今年将是移动支付元年”的口号年年喊年年未能言中的尴尬就是明证。目前NFC支付推广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安全保障、用户习惯、成本分担、利润分配等。

  首先,安全问题是NFC支付推广的严重瓶颈。用户使用手机钱包进行支付时,需向商家提供手机号及个人账户密码,移动运营商确认无误后,购物款项便从个人小额账户中扣除。由于账户密码的确认信息是通过无线传输的,对于安全的担忧不可避免。另外,一旦手机丢失,与手机号码绑定的银行账户便存在风险。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一部手机走天下”的豪迈背后是否也潜藏着“手机一丢就破产”的隐忧?不过,相关厂商已经针对安全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思路国际(IVIO)副总经理孙意笑表示,NFC支付功能普及后,将加入面部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功能,从技术层面尽量降低这种风险的发生。

  其次,人们对消费方式的固有认识和习惯,一开始就给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带来了一种天然的局限性。在国内,大部分的交易依然是现金,即使是已经推广了十几年的银行卡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支付手段。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发展“手机钱包”业务确实难上加难。支付体验涉及产业链的几乎所有环节,也许只有通过各方长期协作,共同建立一个合理、方便、快捷、安全的消费环境,才能使用户接受移动支付,逐步形成使用习惯。

  最后,NFC支付推广中最关键的问题恐怕就是利益协调。一位宁波银行的内部人士表示,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手段,NFC支付涉及的产业链环节众多,各方如何配合以形成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目前业界还没有清晰的路径。NFC支付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建设成本也是一个问题。例如目前国内市场上具备NFC支付功能的手机型号本就不多,且大多属于高端手机,换机也就成为NFC支付用户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此外,目前NFC支付场景较少,如要加快推进速度,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如何分担其中的成本,更需要认真研究。实现各方共赢的局面,也许是决定NFC支付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

  正如广发银行内部人士所言:虽然目前在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上有了统一的制度标杆,但是移动支付业务作为一项涉及较长产业链、协同配合的庞大工程,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培养和变更、网络通讯、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等众多关键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落地推广的道路并非一路坦途。

  移动支付时代的整合

  尽管步履艰难,但NFC支付在国内的推广一直在缓慢而坚定地进行着。标准确立后,相关厂商对NFC支付推广的投入力度之大、合作范围之广、合作层面之深实属罕见。从各方宏大的布局规划中,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移动支付时代,中国企业是不甘沦为配角的。

  如前所述,NFC支付在国内的顺利推广,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合作共赢”,尽管各行业都希望在移动支付领域获得优势甚至主导地位,但以往“大包大揽”、“上下游通吃”的经营模式,在移动支付时代注定是行不通的。广发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移动支付完全市场化之后,其交易便利性将极大地促进个人消费的提升,对拉动我国居民消费内需增长也具有非常深远的推动意义。积极拓展移动支付这片蓝海,将加速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步伐,撬动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增长,带来新的中收收入增长点。但目前在移动支付领域,国内各家银行都处于探索阶段,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市场培育,这不仅仅是产业链各方系统层面的对接和技术支持,还包括市场受理环境、客户接受度、操作人员培训、手机设备普及等各方配套条件的成熟,所以真正普及尚需时日。宁波银行的内部人士也表示,虽然面临众多问题,但NFC支付是未来移动支付的趋势,市场前景良好。而NFC支付的推进,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逐渐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在这方面,宁波银行也在积极开展调研工作,用他的话讲:“银行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诚然,国外先进经验可以作为有益的参考,但考虑到中国的产业环境的特殊性,摸索出一个适合中国市场环境的商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NFC支付推进过程中,业内人士的智慧和胆略将经受充分的考验。

  在云计算上,运营商有很大的机会。云计算产业主要有3个方向:IaaS、PaaS、SaaS。其中,运营商在IaaS上较强,而在平台和软件上较弱,这方面可以加强,带来突破。云计算对运营商数据中心建设、提供计算服务、作智能管道支撑、为终端及应用开发者提供服务等各方面都起到了升级换代的作用。运营商的产业战略布局可以管道为核心,充分利用独有的网络管道资源;以开放平台为基础,打造良性生态环境;以应用为突破,带动增值业务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运营商长期积累的数据中心优势明显。运营商IDC众多,对带宽绝对控制,有国有资产的公信力,无论发展公有云、私有云还是专属云,均具备优势。运营商星散各地的IDC资源是大多数起家不过十数年的互联网公司无法企及的,应充分利用。随着科技产业发展的加速,政府正在利用互联网的新革命时代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论是物联网、三网融合还是云计算,都将催生大量的新兴应用,而为应用提供保障的IDC自然也必会迎来新的发展。数据中心是运营商的突出优势,电信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变得高度依赖于差异化和数据化。尽早布局基于IT的云,才能使IT数据服务成为运营商增值服务的加速器,进一步发展到最终面向应用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精细化过程。

  在平台上,运营商较弱。从各国运营商的云计算开发中,可以看到平台已经不光是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才会关注的问题,在云计算的发展中,平台才是王道,得平台者,得云计算半壁。运营商应与开发者合作共赢,从以自己为主逐渐转向专注提供开放的、低门槛的开发平台和环境,汇聚广大开发者共同开发。

  软件实力是未来支撑管道企业特别需要的能力。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利润重心从硬件向软件、软件向服务转移。现在运营商虽然从事服务业,但软件较弱,运营商现在的软件都是找人来开发给自己用,但软件是一门独立的能力,没有内功扛不住风险,也不能保证用户体验。软件能力缺失会导致后续竞争上的极大劣势。运营商要跟上更前沿的趋势,最后瞄向企业商务服务业务,而不是简单地作为IT服务。当务之急是在能够产生利润和客户效果之处投入软件力量。运营商推出的套餐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这是没有软件支持的结果,是服务小生产。运营商的服务要深化,简单靠套餐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应将云计算引入服务,云计算的重要特点是自己不提供服务,而是调动别人提供服务,运营商应调动外部力量为自己的用户服务,然后与其分成,而非与自己的营业厅分成(自有核心业务减少合作,平台业务加强合作)。

  数据也是运营商可以突破的方向,非指流量数据,而是增值数据,特别是基于IT的数据增值业务,基于IT的核心能力。大数据既不属于传统的电信问题,也不属于互联网问题,是新产生的问题。在大数据量下的技术创新介于流量技术和数据业务之间,将来或许比运营商的骨干网还要有价值。

  大数据时代,运营商可以提供用于云服务的数据融合技术、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和大规模分布式技术。围绕新核心系统BDS这个中心,形成运营商的网络大脑,进而建立网络数据子系统、用户数据子系统和业务数据子系统。且其IDC有天然优势,不用求人。这一部分,从互联网角度看,也属于运营商最优质的资产,可以成为移动互联网数据核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重心所在。

  运营商的数据能力以往都用在内部运维、OSS系统运行保障上,还没有在互联网上大展身手。将来努力方向是完善面向客户的支撑系统,全面提升面向客户的支撑能力。不应局限于传统IDC思路,只把重点放在服务器托管、出租设备等方式上,还需要深入到业务内部,思路向数据方向转变,提高服务的能力。

  移动互联前沿的竞争在于除了提供IT服务外,还要与应用结合起来,提供应用(而非IT运维)的云计算服务。运营商确实在跟进这块,但问题是用电信基础业务和这些应用直接对接,中间缺少核心竞争力,现在大数据切入到电信和应用中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数据本身也在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未来的趋势是提高应用能力。要学习IBM,既可以提供IT的运维服务,做数据计算加工获取收入,还有一部分瞄着向企业应用云服务方向发展。应用部分可谓无穷无尽,是真正的财源。运营商若能在此有所突破,将会轻松许多。运营商应形成众多分散应用与集中的基础服务相结合的格局,一旦在基础服务上卡住了位,也便有了竞争优势。现在运营商管道业务总体上是在数据业务这方面,如果加一把力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切分和拉长产业链,就存在着巨大隐患。例如数据采集之后,要把数据业务展开成几个具体的产业;再如数据增值前,可以增加咨询加工服务,再往下是平台业务,很多分散的应用,这恐怕不是运营商一家能够做得到的,可通过合作做大产业。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格格不入,运营商并没有一个免费的基础业务可供吸流增值。学习互联网企业并非是盲目跟风,推出同质化业务恶性竞争,而是应学习其相对先进的商业模式。运营商需要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推出具备核心优势的免费应用作为基础业务,以此吸引大量流量,基于此开展增值业务,以实现转化变现。但在短期内,运营商产生一种免费的能吸引大量用户的入口应用很难,但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所突破。

  传统电信业单纯前向收费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冲击下日渐式微,可以转向企业级客户,充分利用现成资源和传统优势,对管道和数据中心进行分级管理、分类经营,为集团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云和管的服务,凭此进行后端收费。中移动成立了政企专业公司,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中电信的天翼空间也进行了转型,将目标客户锁定在企业级客户,为其提供定制企业App、测试、上线推广、维护等服务,找准了市场空白和增长点。

  NFC 引发未来支付主导权之战

  去年年底,央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确定采用13.56MHz NFC为标准并支持将安全模块存储在SIM 卡中的NFC-SWP 方案,近场支付标准之争尘埃落定,多年来被戏称“光打雷不下雨”的中国NFC支付商用进程在艰难前行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标准的制定如同发令枪响,业界厂商纷纷发力,抢占制高点,布局未来。半年过去了,各方的进展如何?未来又将向何处去?

  未来与现状之间的反差

  与其他移动支付形态(运营商计费、刷卡支付、应用支付)相比,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场通讯)支付优势明显,给予用户无限的遐想空间,引起了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成为移动支付的一大亮点。

  然而,受制于建设成本、利益分配、消费者习惯等因素制约,NFC支付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去年10月,Google Wallet负责人Osama Bedier公开承认,尽管各大银行、无线运营商和信用卡公司都非常支持NFC支付方式,但要想在美国市场上广泛使用具备NFC技术支持的智能手机和支付终端“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不久,这位负责人即宣布离职,从而令Google Wallet陷入尴尬境地。《福布斯》更悲观地认为这种支付手段“面临因残缺不全而销声匿迹的风险。”

  标准出炉 各方竞逐

  和国外相比,国内NFC支付起步并不算晚,但过程却异常缓慢,这其中固然有国内金融环境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对于技术标准的争夺。

  标准之争,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实质是对未来平台主导权的争夺。经过漫长谈判,以中国移动为首的通信阵营和中国银联达成共识,确定采用银联主导的标准,标准之争终于尘埃落定。确定标准的进程虽然艰辛,但旁观者已不难从中看出NFC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也可以预料:未来的推广之路绝不会是一片坦途。

  目前,我国NFC支付的参与主体包括银行、移动运营商、银联、移动终端厂商、商户等,各方都在积极发展相关业务。

  银行方面,以招商银行的推动力度最大。作为国内网上银行和信用卡业务的领先者,招商银行依托已有的技术和信用卡客户量优势,逐渐从信用卡服务供应商,转变为移动支付服务供应商,不断与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去年9月份,招商银行与HTC和中国联通合作推出国内首款NFC手机钱包,之后又与中国移动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进行合作。

  第一个喊出“废掉”信用卡,将其变成数据信息融入手机中;抢先与相关行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国内第一款NFC手机钱包……招商银行的这一系列举动,结合其在网络银行业务推广中一贯的积极形象,显现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招商银行的敏感与气魄。对此,时任招商银行行长的马蔚华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银行不能放弃支付这个市场,如果银行从支付退出去,那银行的其他业务都将失去根本。

  浦东发展银行也是NFC支付推广的先行者之一。和招商银行不同,早在与中国移动合作之初,浦发就率先采取芯片贴片卡的方式先行布局近场支付领域。近一年来,浦发与中移动合作的重要战略之一就是大力推进联名卡的发卡力度,在全国12个城市发行近30万张。浦发认为,在移动支付环境并不成熟的背景下,作为过渡方案,联名卡在未来几年内还有较大潜力。

  广发银行也提出了NFC-SIM卡解决方案,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完全掌握主流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商业银行之一,稳居移动支付领域第一阵营。2013年上半年,广发银行将正式推出同中国银联、中国移动合作的手机支付卡。

  此外,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NFC支付业务。

  对于各大银行布局NFC支付的举措,业内普遍认为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提高交易量,吸引用户。一位招行总行的相关人士表示,招行推动移动支付的整体规划是要通过互联网业务来带动整个零售业务的发展,用意是通过最早推出移动支付,来赢得更多用户的喜爱。

  通信运营商方面,作为在标准之争中通信阵营的主导者,中国移动早先采用2.4GHz的RF-SIM标准,最终经过协商与中国银联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共同推出基于NFC的手机近场支付的通信标准和银行支付标准(符合国际标准)。标准统一后,中国移动开始大规模推广NFC手机支付业务。据透露,中国移动今年销售的智能手机中将有超过1000万部具有NFC支付功能,而内置NFC移动支付将会成为其推广TD-SCDMA终端的一个重要卖点。

  其他两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在去年底联合推出名为“联通招行手机钱包”的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中国电信也将推出电子钱包,并启用终端定制。

  与银行一样,在现阶段NFC支付推广中,通信运营商也将目标定为争取用户,为此将与各行业开展广泛合作。上海移动计划未来重点关注金融、市政公交、商户和政企校园四大领域。据上海移动数据业务部相关人士介绍,就本地而言,未来计划和12580商盟打通,进而推进O2O(线上到线下)支付应用,“我们推出NFC支付业务,主要是为了增加用户黏性。”

  在终端建设方面,中国银联主要负责支付POS机的建设与改造,到去年年底其“闪付POS”已突破100万台。银联还在50个城市建立100个闪付商圈,以提高闪付POS的使用活跃度。以三星、HTC为代表的手机生产厂商则已经推出了数款NFC支付手机。遗憾的是,苹果最新一代iphone仍不支持NFC支付,这对于NFC支付推广不是一个好消息,但针对iphone的NFC背夹等辅助装置的推出也许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NFC支付的特点,决定了各行业抢占市场不能采用封闭性的“跑马圈地”模式,必须要抱着比以往更加开放的态度,通过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来实现各自战略。因此,“合作”注定将成为国内NFC支付推广进程中的创新之道。

  安全、利益制约链条延展

  尽管相关行业在NFC支付布局中争先恐后,大手笔层出不穷,但也应该看到,NFC支付的推广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国外“今年将是移动支付元年”的口号年年喊年年未能言中的尴尬就是明证。目前NFC支付推广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安全保障、用户习惯、成本分担、利润分配等。

  首先,安全问题是NFC支付推广的严重瓶颈。用户使用手机钱包进行支付时,需向商家提供手机号及个人账户密码,移动运营商确认无误后,购物款项便从个人小额账户中扣除。由于账户密码的确认信息是通过无线传输的,对于安全的担忧不可避免。另外,一旦手机丢失,与手机号码绑定的银行账户便存在风险。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一部手机走天下”的豪迈背后是否也潜藏着“手机一丢就破产”的隐忧?不过,相关厂商已经针对安全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思路国际(IVIO)副总经理孙意笑表示,NFC支付功能普及后,将加入面部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功能,从技术层面尽量降低这种风险的发生。

  其次,人们对消费方式的固有认识和习惯,一开始就给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带来了一种天然的局限性。在国内,大部分的交易依然是现金,即使是已经推广了十几年的银行卡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支付手段。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发展“手机钱包”业务确实难上加难。支付体验涉及产业链的几乎所有环节,也许只有通过各方长期协作,共同建立一个合理、方便、快捷、安全的消费环境,才能使用户接受移动支付,逐步形成使用习惯。

  最后,NFC支付推广中最关键的问题恐怕就是利益协调。一位宁波银行的内部人士表示,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手段,NFC支付涉及的产业链环节众多,各方如何配合以形成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目前业界还没有清晰的路径。NFC支付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建设成本也是一个问题。例如目前国内市场上具备NFC支付功能的手机型号本就不多,且大多属于高端手机,换机也就成为NFC支付用户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此外,目前NFC支付场景较少,如要加快推进速度,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如何分担其中的成本,更需要认真研究。实现各方共赢的局面,也许是决定NFC支付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

  正如广发银行内部人士所言:虽然目前在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上有了统一的制度标杆,但是移动支付业务作为一项涉及较长产业链、协同配合的庞大工程,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培养和变更、网络通讯、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等众多关键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落地推广的道路并非一路坦途。

  移动支付时代的整合

  尽管步履艰难,但NFC支付在国内的推广一直在缓慢而坚定地进行着。标准确立后,相关厂商对NFC支付推广的投入力度之大、合作范围之广、合作层面之深实属罕见。从各方宏大的布局规划中,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移动支付时代,中国企业是不甘沦为配角的。

  如前所述,NFC支付在国内的顺利推广,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合作共赢”,尽管各行业都希望在移动支付领域获得优势甚至主导地位,但以往“大包大揽”、“上下游通吃”的经营模式,在移动支付时代注定是行不通的。广发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移动支付完全市场化之后,其交易便利性将极大地促进个人消费的提升,对拉动我国居民消费内需增长也具有非常深远的推动意义。积极拓展移动支付这片蓝海,将加速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步伐,撬动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增长,带来新的中收收入增长点。但目前在移动支付领域,国内各家银行都处于探索阶段,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市场培育,这不仅仅是产业链各方系统层面的对接和技术支持,还包括市场受理环境、客户接受度、操作人员培训、手机设备普及等各方配套条件的成熟,所以真正普及尚需时日。宁波银行的内部人士也表示,虽然面临众多问题,但NFC支付是未来移动支付的趋势,市场前景良好。而NFC支付的推进,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逐渐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在这方面,宁波银行也在积极开展调研工作,用他的话讲:“银行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诚然,国外先进经验可以作为有益的参考,但考虑到中国的产业环境的特殊性,摸索出一个适合中国市场环境的商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NFC支付推进过程中,业内人士的智慧和胆略将经受充分的考验。

}

湖南省软件产业振兴计划(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208号)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振兴我省软件产业,制定本计划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软件产业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移动互联网和两化融合为抓手,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湖南省软件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15%2020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721.3亿元,是2015年的2.1倍,产业规模居中部地区第二位。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占软件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2%55.4%0.9%13.5%。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十三五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1.4%2020年全省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393亿元,是2015年的4倍。全省拥有规模以上软件企业841家,从业人员总数达15万人。

2. 特色领域优势凸显

移动互联网产业连续七年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营业收入1618亿元投产的规模以上数据中心达42个,机架总规模11万架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湖南信创工程被列入6示范引领省市之一,基于飞腾、鲲鹏的两芯一生态产业链初步形成。根云平台中电云网中科云谷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30强,2020年全省工业APP数量突破18000个,大型企业信息化能力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领域聚集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达4万人,产值突破100亿元。

3. 企业引培成效显著

截止2020年底,全省营收超亿元软件企业150家,超10亿元企业15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2家。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芒果TV安克创新、科创信息、威胜信息等本土企业已成为行业细分领域龙头骨干企业,CSDN、深信服、华为云孵化创新中心、万兴科技等50多家国内外软件知名企业在湖南设立了全国总部或区域总部。

4. 集聚发展态势形成

全省拥有国家长沙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园等一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区及基地,省级软件(移动互联网)产业园10个、大数据产业园12个、人工智能产业园1个、区块链产业园2个。长沙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软件企业,中电软件园、芯城科技园、中国(长沙)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快速崛起。株洲、衡阳的嵌入式系统及工业控制软件发展迅速,益阳、娄底、永州等正加快布局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产业。

5.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全省拥有软件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平台120余个,较2015年翻一番。2020年全省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超35000件,授权发明专利2296件。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约7%,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达28.7%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3所高校的软件学院入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全省拥有信息技术领域两院院士13位,居全国前列。

2019年湖南省数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2位,软件业务收入处全国第15位,软件产业发展滞后于数字经济增长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一是中国软件名城、名园创建滞后。湖南的国家软件名城、名园创建工作尚未实质性启动,工作推进力度有待加强。是领军型龙头企业缺乏。全省软件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1家,引领产业发展能力不足。是高端软件供给能力不足。企业产品和业务结构相对单一,产品多集中在价值链中低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较少。四是产业生态环境有待优化。项目合作共建机制不够健全,新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共赢有待加强。五是高端人才短缺。新兴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及懂技术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缺口仍然较大。

1. “软件定义加速延伸

继软件定义硬件、定义存储、定义网络、定义系统之后,软件定义价值正在向各领域延伸,软件通过定义产品功能、管理流程、生产方式、企业新型能力及商业模式等,正在成为驱动未来工业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2. 服务化进程加速推进

随着云计算产业生态链不断完善,行业分工细化趋势更加明显,传统软件厂商加快向服务提供商转变,基于云平台的服务成为软件主流模式,工业云、政务云、医疗云等进入发展新阶段。

3. 智能化体系加速形成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智能化软件体系加速形成,边缘计算软件、移动通信软件、海量大数据计算软件、深度学习软件以及面向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医疗、自动驾驶等智能应用软件迎来发展热潮。

产业生态系统作为软件产业竞争高地已成共识,全球主流系统已形成安全测试认证等深度绑定态势,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我国正在围绕自主软件技术系统的完整性与产业性,加强自主生态体系构建。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新一轮技术变革催生新动能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商用落地推动软件产业加速变革,工业互联网与工业APP进入加速发展期,软件定义全面深入,催生一批新的产业主体、业务平台以及融合性业态的新兴消费。与此同时,产业要素禀赋深刻变化,软件在开发场景、软件架构、开发工具、开发模式、交付形式等各个方面均面临巨大变革,企业转型升级任务更加紧迫艰巨。

2.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带来新变化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体系和生态逐渐重视,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开源软件等迎来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逆流加剧,我国软件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受制于人,给企业业务发展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3.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孕育新机会

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催生了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算法经济等新形态,壮大了一批新场景,为软件产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随着各省市将进一步谋划布局,加大力度抢占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围绕新经济构成要素的争夺更为激烈。

4. “三高四新战略提出新要求

我省提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对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软件产业将在重要领域发挥融合创新作用,并由此引发多领域的系统性、群体性突破。与此同时,我省软件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软件核心驱动力作用的发挥。

是政策体系日趋完备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关于持续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做强做大数字产业的若干意见》、《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年)》等顶层规划文件,发布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APP6个行动计划,为全省软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人才要素供给充足。湖南拥有125所普通高校和军事院校,每年输送大量软件相关专业人才。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建设,并得益于长沙房价洼地优势,湖南软件人才快速集聚。三是市场空间应用广阔。截止到2020年,湖南拥有消费品、材料、装备3个万亿级以及汽车、冶金等13个千亿级工业产业,坚实的工业基础为软件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四是对外交流平台资源丰富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成功获批,世界计算机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我省软件产业发展搭建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合作平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以推动软件产业振兴为目标,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锻长补短与换道超车并进、技术突破与深入应用并行,构建平台、数据、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安全可靠软件产业生态,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化导向,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加快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强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支撑。

突出特色,产业协同。聚焦移动互联网、工业软件、数字文创、网络安全等领域优势与特质注重技术、产业、应用和安全协同发展。培育产业集群,构筑五名(名品、名企、名人、名园、名展)产业格局。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形成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新格局。

开放共享,安全可控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以数据资源价值挖掘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实施积极主动开放战略。加快关键产品和系统的推广应用,解决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及产业,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按照优存量、拓增量、固根基、培特色的总体思路,以加强高端软件供给能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为总体要求,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名园,打造的软件产业集聚格局,做大工业软件、做强信创软件,打造高端软件自主供给+核心平台高效服务+应用场景高度开放的软件生态格局,努力将软件产业打造成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十四五末,将湖南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软件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具体目标如下:

——业规模2025,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速达30%以上,力争进入全国前十行列。

——主体培育。2025年,规模以上软件企业数量达4000家,营收过亿元的软件企业超过300家,超10亿元企业50家,超100亿元企业5-8家,培育一批具备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软件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

——创新能力。2025年,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突破70000件,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突破5000件,软件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0%

——产业布局。建成一城三园1中国软件名城,3个中国软件名园),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特色产业基地。

——融合应用。2025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培育100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杆企业,工业APP数量突破40000个。

(一)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动能

1.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瞄准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对接国家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扎实推进芯火创新计划、软件铸魂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和行动计划,着力突破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核心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紧跟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自动驾驶、可信计算、VR/AR、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布局。鼓励开展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推动卡脖子技术的揭榜挂帅,引导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协同攻关的创新机制。

2. 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

推动软件企业、软件用户、科研机构及开源社区四位一体协同创新加快软件创新体系建设。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网络安全等领域,打造一批面向行业的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新型创新载体,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推广DevOps、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等先进软件开发理念,引进和建设顶尖的软件云开发平台,提供云端化、轻量化、服务化的一站式开发工具加速软件开发模块化、低代码化、无代码化和协作化演进。

3. 强化标准体系建设与知识产权运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机构的作用,鼓励企业和机构参与制定软件相关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推广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加强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和规范的引进与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参与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软件服务商交付能力、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CS(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认证,推广SDL(软件安全开发生命管理)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强软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和战略布局,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二)发展工业软件,赋能先进制造

1. 夯实工业技术软件化基础

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针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运维服务等关键业务环节,提炼专业工业知识,梳理可模型化、标准化、模块化、软件化的工业技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中小企业两上三化深化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促进工艺、流程、模型、算法等知识和经验积淀、开放和复用,实现技术扩散和商业化,加速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

2. 提升工业应用软件质量

聚焦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服务企业数字化改造、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的嵌入式软件、管理控制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发展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高端制造类、运维服务类、机器人操作系统等高端工业软件,培育BIM(建筑信息模型)、CADERP等研发设计类和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面向不同工业场景的工业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以及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工业智能软件和解决方案。

3. 加快工业互联网APP培育

推动工业APP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加快工业APP应用创新,推进工业APP在重点行业应用,面向真实应用场景需求,培育工业技术软件化应用解决方案。鼓励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合作开发培育一批基础共性工业APP、行业通用工业APP及企业专用工业APP。建设工业APP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工业APP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工业APP开源社区、应用商店建设,促进工业APP交易流转。

(三)加大主体培育,夯实发展基础

积极引进全球软件500强企业、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软件企业等在湘设立创新中心、区域总部、行业总部或第二总部。发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等领域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壮大本土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快升级,向平台型和生态型企业演进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机构与服务体系,开展跨国并购等业务。

支持信创、电子商务、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网络视频和游戏等领域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和解决方案,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面向国内外龙头IT企业,支持发展高端服务外包,加强领军企业与头部企业的配套对接。支持云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研发设计类软件等核心技术企业做优做强,逐步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企业间加强协作,提升产品竞争力。

支持龙头企业内部孵化,建立专业软件分子公司,在区块链、物联网、VR/AR等新兴前沿领域推动大平台+小企业模式,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孵化的共生共赢产业生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优势,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高校为源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孵化模式。鼓励在软件、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建设一批创客产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器,鼓励基于互联网平台开放各类资源,面向公众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四)培育新兴业态,抢占产业先机

1. 持续推动移动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加快移动芯片设计、移动操作系统、位置服务等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推进移动互联网在制造领域融合应用,加快培育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信息消费。完善移动互联网产业体系和生态,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制造业领域全面拓展,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骨干企业引培工作力度,做强大企业,聚焦省移动互联网重点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扶持力度。

2. 壮大人工智能、区块链产业

突破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跨媒体分析与推理、工业互联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等关键技术。依托龙头企业技术平台,重点开展智能工程机械、智能运载工具、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软件研发与产业化,推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交通物流、文创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分加密签名算法、高性能新型共识机制、智能合约、P2P组网结构、分布式系统与存储、分片技术、跨链技术等关键理论研究及软件技术实现,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体系,探索区块链在社会综合治理和民生领域运用。

3. 深化云大物领域创新应用

推动软件架构迭代更新,加速云计算的发展和推广,大力发展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云游戏、云电脑等基于云计算的新业态、新产品,丰富软件产品和服务维度。加速云端融合的大数据采集、协同、分布式处理和挖掘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加快培育安全可靠的大数据产品体系。支持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和试点示范,重点研发面向制造业关键环节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平台。大力发展车联网、北斗导航等基于物联网的新型应用,发展基于5G的软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形成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定制化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

(五)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

1. 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支持长沙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加快科技、企业、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大力塑造长沙软件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形成技术先进、服务完善、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产业生态,推动五名一体化发展。强化长沙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核心城市区域合作水平,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引领全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2. 打造中国软件名园

鼓励和支持株洲、常德郴州对标建设中国软件名园,支持株洲做大做强高端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支持常德大力发展平台化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软件支持郴州培育大数据等信息服务和配套产业。引导和支持省级及以上软件产业园扩容提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突出、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国内外优势软件企业,引导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向园区集聚,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加快培育软件名企、名品。

3. 培育特色产业基地

支持各地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打造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应用突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全省软件产业发展重要支撑点。按照一区一特色原则,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工业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特色产业园区。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人才培养、配套服务、品牌培育等方面加大对软件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六)完善信创生态,提升产业服务

以信创工程为牵引,国产操作系统为中心,依托两芯一生态,大力支持企业参与自主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研发。积极承接国家信创试点,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核心应用系统及解决方案。在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行业信创应用示范,鼓励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使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推动信创软件上云上平台,融入移动应用生态。支持信息技术创新适配及应用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深度适配,提升集成解决方案性能质量。

支持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企业、非盈利组织等,组建开源生态联盟,建立开源软件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围绕任务发布、研究、开发、托管、编译、发布、宣传、安装、反馈等环节,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信创产业开源平台。打造开放共赢的开发者生态和即开即用的信创云基础设施,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桌面应用等重点领域进行开源项目布局,吸引顶级开源社区入驻,引导广大开发者开发和搭建优质开源项目,打造信创交流互助圈,建设应用商店,大力推广技术成熟的开源软件。

依托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国家软硬件试配测试中心、软件测试中心、第三方认证服务机构等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国产软件的兼容适配、测试认证、试验诊断等服务。搭建软件企业与用户企业的供需对接平台,促进跨领域合作。鼓励基于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向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行业和领域拓展,支持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软件企业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大力支持发展首版次高端软件,持续扩大国产软件市场空间。

(一)工业软件培育工程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工业企业联合优质软件研究机构,建设湖南省工业技术软件化创新中心、开源社区、公共研发基础平台,推动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推动应用市场拓展。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安全控制等制造关键环节,培育一批典型应用案例。组织开展工业APP大赛和优秀工业APP遴选活动,推动优秀工业APP及应用解决方案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引进和支持国内外知名工业软件企业及研发机构来湘投资,鼓励工业企业剥离软件业务成立软件企业,支持软件企业研发高端工业软件。

2025年,全省工业软件规模达500亿元,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应用场景的工业APP数量达到40000个,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培育一批重点工业软件企业。

(二)先进制造赋能工程

提升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软硬件综合设计开发能力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行业提供个性化、可定制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软件和专业解决方案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建设多层交互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和产业集群基础能力。深化企业两上三化。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计划,培育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培育上云上平台新业态新模式。

2025年,打造10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3-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

(三)两化融合深化工程

打造以新型能力为核心的本质贯标。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优势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推广,推动企业加快形成以价值效益为导向、数据为驱动、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体系架构和方法机制,开展分级贯标和分级评定。发挥贯标企业标杆示范作用。持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和标杆遴选工作,跟踪企业贯标综合成效,推广典型做法,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咨询机构服务水平。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推动贯标咨询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加强自身服务设计和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咨询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培训、宣传和推广应用。

2025年,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000家,培育100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

(四) 移动互联网提质工程

突破新兴关键技术。聚焦移动芯片、通信网络、新型显示、柔性电子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产品、平台及服务,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开发一批战略性新产品引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省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总部,聚焦移动电商、移动新媒体、移动生活服务、动漫游戏等优势细分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提升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与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应用,推动制造领域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2025年,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新增上市互联网企业超过10家,全国互联网百强入围企业超过5家,建成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

(五) 数字文创壮大工程

强化关键环节软件研发。围绕数字文创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实现重要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支持数字文创产品内容制作、传输和使用的相关设备、软件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超高清视频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数字文创企业发展超高清视频产品及服务,提升超高清视频的数字内容制作、直播服务、融合应用、网络传输等关键环节的软件支撑能力。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互联网企业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支持数字文创企业平台化发展。

2025年,力争全省数字文创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中国V

(六)名城名园创建工程

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支持长沙实施软件产业再出发战略,依托一园五区两山,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因地制宜提升软件产业发展特色和国内领先优势,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软件名城。打造中国软件名园。鼓励重点软件园区制定软件名园实施方案,支持株洲、常德郴州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培育省级示范软件园。对标中国软件名园,进重点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国家级、省级多梯度分布、多区域落点、差异化发展的园区协同发展体系

2025年,成功创建长沙中国软件名城,创建3中国软件名园,打造10个省级示范软件园,软件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提高。

(七)软件品牌提升工程

打造品牌产品。围绕优势领域,引导软件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软件品牌。培育品牌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争取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中国互联网企业100等核心百强荣誉,提升规模效应和企业知名度,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型软件企业。促进品牌推广。组织行业协会开展软件企业50强、优秀软件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等评选工作,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品牌争创意识,营造品牌创建氛围,推动产业发展从产品、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25年,培育5家以上中国软件百强企业,每年新增10个以上中国优秀软件产品,力争在特色优势领域的龙头企业行业市场份额进入全国前三。

(一)加强统筹协调保障

深入落实《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研究制定新时期适应我省软件产业发展新特点的配套政策。加强全省软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全省上下协同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落实国家行业统计制度,定期通报全省软件产业运行监测情况,为宏观决策、政策研究等提供支撑。大力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公共服务平台等专业性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贯彻落实国家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建立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融资促进,推荐优质软件企业纳入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子基金,加大对软件产业重大项目的投入。支持开源基金会发挥作用,壮大自主开源生态。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软件产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创新适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活跃创业投资氛围。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支持建设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组织开展新型信息消费大赛、工业APP、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与应用大赛,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创业团队。鼓励行业协会、园区、龙头企业等举办专题技术培训,支持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软件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完善软件人才吸引、集聚、培训等全链条服务。

(四)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积极探索和争取先行先试的政策。发挥世界计算机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等平台作用,支持办好程序员节活动,构建链接全球软件产业高端创新资源的合作网络。加快承接北上深杭等城市软件产业转移,扩大承接软件外包服务的规模。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积极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出口和离岸软件外包。

(五)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依法落实企业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鼓励和支持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加大信息安全要素保障投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围绕信息安全保障需求,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支持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安全测评与认证、咨询、预警响应等专业化服务,增强信息安全保障支撑能力。推动工控安全管理政策及标准落实,加快建设工业信息安全监测平台,支持工业控制系统及其安全技术产品的研发,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行业标准、品牌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品牌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入推进软件正版化,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鼓励企业联合建设软件专利池、知识产权联盟,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重点行业向软件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将本省重点软件产品纳入政府两型采购目录,充分用好首购、直购等政策,依法依规采购省内软件产品,完善软件产业发展体系和生态。

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1231日。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盟鲲鹏健康产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