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真即佛 这一名相概念最早岀自哪里?

      张九龄,韶关曲江人,唐玄宗时期丞相,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担任丞相的岭南人。清初大文人王夫之称赞他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张九龄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文场元帅 风度卓异      张九龄有着令人羡慕的遗传基因,他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臣张华十四世孙,祖辈世代为官,文化底蕴深厚,这种积淀让他少年聪慧,从小就有不凡的表现。      相传7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正遇到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张九龄进寺前曾折了一枝桃花,见太守来,便藏在了衣袖里。太守见九龄活泼可爱,便逗他说:“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一点也没害怕,说:“好啊!”太守早看到他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张九龄不假思索,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一惊,没想到眼前这个小孩能这么快对上来,想难为难为他,又出一对说:“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抬头看到面前有三尊大佛像,应到:“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不住地点头:“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或许多少有些演绎的成分,真实的历史记载是,张九龄7岁就能写文章,13岁时拿着自己写的东西去拜谒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以后感叹说:“此儿必能致远!”此儿将来一定大有前途。      长安二年(702),张九龄到都城长安参加了会试考试,结果在21名进士中名列第一。榜单一公布,引起一片哗然,那些落第的考生纷纷上告,说考官不公平,一个来自蛮荒之地的考生,有什么资格当状元呢?此事惊动了皇帝,下诏重新考试,结果虽然增加了一些进士名额,但独占鳌头的依然是张九龄。这一下,众人哑口无言,无人敢再说什么。      史书里描述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他性格温文尔雅,特别注重仪表,无论是在家闲坐,还是出门上班,都穿戴得整整齐齐,走起路来步伐矫健,眉宇之间神采飞扬。为了保持整洁端庄,他还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发明。当时大臣们上朝,都要带着笏板,这是臣下上殿面君必备的工具,以随时记录君王的旨意,或提前写上想向皇帝汇报的话。以前文武大臣们出门上马,都是把笏板往腰里一别,就跟乡野村夫插烟袋一样。张九龄觉得如此装束很煞风景,便命人做了一个精致的护囊,每次上朝,都把笏板装进护囊里,然后让仆人捧在手里,在后边跟随,他只管仰首挺胸地走,而不必为把笏板放哪儿发愁了。由此,护囊便一下子风行起来,成为一种时尚。      在唐朝,唐玄宗是个颇有些小资情调的皇帝,每天看到张九龄上朝时“风威秀整”,气质卓异于其他人,便高兴地对左右说:“朕每次见到张丞相,都感到精气神为之一振。”即使后来张九龄被罢相,他还时时不忘张九龄的风度,每有大臣推荐宰相人选,都要先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风度比得上张九龄吗?俨然,在他的眼中,张九龄已经成为选拔宰相的一面镜子。      张九龄的才华自然是没的说,他的诗歌尤为出众。当时的文坛领袖张说在读了他的诗文后,不禁击节叹赏,称赞他为“后出词人之冠”。意思说,张九龄是他之后最出色的诗人了。唐玄宗则对身边的大臣说:“张九龄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      清人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开篇便选了张九龄的《感遇》诗二首。他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短短8句,流传千古。      勤政务实 忠言直谏      在官场上,张九龄可不只是一个花瓶般的诗人,从当官那天起,他就是一位目光远大、注重实干的政治家。      开元四年(716),张九龄还只是唐玄宗跟前一个小小的拾遗(谏官,负责讽谏或举荐人才)。因为性子太直,得罪了当时的丞相姚崇,这年秋天,他主动辞官回乡,奉养母亲。途经南雄(今广东韶关南雄)和大余(今江西大余)交界处的大庚岭时,发现这里的山路年久失修,车不能行,上下岭靠肩挑背驮,不仅成为南北交通的瓶颈梗阻,而且常有人畜伤亡之祸发生,于是萌发了重修大庾岭古道的念头。      一到家,张九龄就给唐玄宗写了一份奏折,请求修路。唐玄宗答应了,让他担任开路主管,工程很快拉开序幕。张九龄身先士卒,亲自到现场勘察,披荆斩棘,攀登危岩,不辞劳苦,指挥施工。有一次,张九龄来到一处打石场,看到工人们还在用钎杵斧凿的方法,非常费力,就向石匠介绍北方父老采用的“火攻堰取”之法,让他们在石板上架起柴火燃烧,火熄灭后再用铁锤打石,巨石就容易爆裂破碎。采石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工效。      历时一年多,大庾岭古道终于贯通,这条路路宽近17米,全长十几公里,由此成为连接南北交通最快捷便当的通衢大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馆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出现了“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的繁华景象。      修完路,张九龄重返京师,备受器重。他并不迎合皇帝,而是把直言劝谏当成了自己的标志。八月初五,玄宗过生日。群臣纷纷在金殿上道贺,献上自己的一份礼物。张九龄的礼物是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他高声说:“臣敬献陛下一方宝镜。”可当他将布包打开时,有人一下子笑出了声,那不过是五册书,哪里是什么宝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佛如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