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块打一肖

夏村镇隶属于山东省 威海市乳山市,位于 乳山市境中部偏南,是乳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邻乳山口镇,北毗育黎镇和午极镇,东接城北镇和大孤山镇,西隔乳山河与乳山寨镇相望,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全镇辖51个行政村, 总人口37169人(2017)。镇机关驻腾甲庄村。该镇域内北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

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5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55亿元,农业总产值 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638万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7445元,增长9%。

2019年7月,夏村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明代洪武年间, 夏姓居此立村,以姓命名夏村。1941年2月牟海县建立后,设夏村乡, 辖10个村。1942年9月,牟海县全境解放,行政区划调整,建夏村镇,辖15个村。1944年9月,撤夏村镇建牟海县十四区,辖36村。1945年1月,牟海县更名 乳山县,同时十四区更名为夏村区,辖36村。1949年10月重建夏村镇。1956年2月16日,撤腾甲庄区、石村区、夏村镇,建夏村区。12月,夏村区改称夏村镇。1958年9月2日,取消乡镇建制, 成立政社合一的夏村人民公社。1982年1月,撤销夏村人民公社恢复夏村镇至今。

辖战家夼、阜西庄(阜西庄、雀头、三水河)、西周格庄、东周格庄、张八庄、东秦家庄、赫家庄、小疃、房屋、羊角盘、台依、郑家、簸箕姜家、于家庄、东泗水头、西泗水头、肖家、冷家、北庄上、桑行埠、庄上、炉上、崔家(崔家、兰家庄)、官庄、清口涧、西圈、井子(井子、姜家庄)、石头圈、大王口、六甲庄、胡家沟、三甲庄、邵家、十甲庄、胡八庄、西北庄(西北庄、黑山夼)、马家庄、林水、任沟、宋家庄、东家、邢家庄、黄村(黄村、黄村东庄)、二甲、晁家庄、朱家庄46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镇政府驻东耿家。

北部为丘陵,东部、南部、西部为平原。为乳山市重点粮食、蔬菜、桑茧产区。烟即高速、青(岛)威(海)公路、烟台至乳山口公路在此交会,桃(村)威(海)公路由北部经过,并设乳山站,南距乳山口港12.5千米。小疃村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胶东“一一四”暴动发起地之一。

1942年置夏村镇,1944年撤镇建区,1949年复镇,1958年改公社,1981年12月撤社改镇。1995年,辖区东西长11千米,南北宽14千米,面积94.9平方千米,人口64087人,辖夏西、夏北、夏南、夏东、战家夼、阜西庄、西周格庄、东周格庄、黄依台、洼九埠、仇家洼、石村、北江村、南江村、黄埠崖、曹城、张八庄、东秦家庄、官地、桥东庄、草埠、赫家庄、东耿家、腾甲庄、东里村、西里村、岚子、泽口、打磨、高格庄、小疃、房屋、羊角盘、台依、郑家、簸箕姜家、于家庄、肖家、冷家、东泗水头、西泗水头、西圈、北庄上、庄上、桑行埠、炉上、崔家、官庄、清口涧、井子51个行政村。2001年3月,城北镇撤销并入夏村镇,同时分出24个行政村设立城区街道办事处。原城北镇位于乳山市区北部。东、北部与大孤山、下初镇接壤,西、南部与夏村镇毗邻;东西8千米,南北9千米。1951年设石头圈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1994年撤乡建镇,以地处市城区之北更名为城北镇。1995年,面积42.4平方千米,人口18954人,辖石头圈、大王口、六甲庄、胡家沟、三甲庄、邵家、十甲庄、胡八庄、西北庄、马家庄、林水、任沟、宋家庄、东家、邢家庄、黄村、二甲、晃家庄、朱家庄1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石头圈,距市区7千米。

夏村(4村) 明洪武年间,夏、宫、安姓居此立村(明末先后迁走),以夏姓命名夏村。永乐年间,王姓由莱阳县岘子湾迁入。明末,宋姓由北江村迁入。清末,黄、于、张、林、王等姓相继迁入。1942年,划东、西、南、北、中5个里。1944年8月,改建为东、 西、南、北、中5个行政村。1963年10月,中村与东村合并,建夏东、夏南、夏西、夏北4个行政村。至1995年(下同),夏东828户,夏南881户,夏西470户,夏北928户。

战家夼元代前,战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战家夼,元末迁走。明洪武年间,仇姓由陕西华阴县迁入,袭原名。清康熙四十二年,于、孙、刘姓分别由司马庄、牟平县葫芦地、文登县鸭儿湾迁入。乾隆年间,倪、邓、王姓分别由塔庄、邓家、驾马沟迁入。现600户。

小疃 明永乐二十二年,孙姓由小云南 (据考,小云南指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一带,下同。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 迁此立村,初名崮岱。清雍正元年, 遭兵祸北迁2里建村,邓、胡姓由邓家、胡家沟迁入,因村小,故更名小疃。乾隆年间,黄、于、倪姓分别由牟平县养马岛、司马庄、塔庄迁入。现500户。

阜西庄 明嘉靖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福山之西立村,初名福山西庄。清顺治年间,迁居邵家。乾隆年间,崔、安、蒲姓由曹城、安家等地迁入,袭旧称,渐演变为今名。 后东姓由东家迁居村东北建三水河村, 尹姓由尹家迁居村北建雀头村。1952年诸村合一行政村。现208户。

房屋 明永乐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此立村西庄,后遭兵祸被灭。崇祯年间,杨姓由牟平县五台南?迁入,来时原村址房屋尚存,故名。清嘉庆年间,王、徐、高、赵、孙、于等姓先后由肖家、石村、人石、柳家、战家夼迁入。现370户。

周格庄(2村) 明万历元年,周姓由浙江省迁此以姓立村(后迁走)。万历三十七年,徐姓由台依迁入。万历四十四年,于、宋姓由文登县大水泊、南泓迁入。后王、张姓先后由西纪村、宅口迁入。清雍正年间,邵、刘姓由房屋、炉上迁入。乾隆年间,冷姓由黄埠崖迁入。1960年因修台依水库东迁分为东、西2村。现西周格庄255户,东周格庄305户。

羊角盘 明万历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地形似羊角,故名。清乾隆六十年,于、林、田姓由于家庄、东林家、田家庄迁入。后丁、袁姓由港头、赫家庄迁入。现170户。

台依 明永乐年间,徐姓由江苏昆山县大槐树村迁此立村,因地势较高,故名。清末,杨姓由房屋迁入。现305户。

黄依台 明万历年间,徐姓由台依析居黄泥高台处立村,取名黄泥台,后演作今名。清嘉庆年间,刘、陆、孙、倪、高等姓相继迁入。现305户。

洼九埠 明万历年间,孙姓由孙家(后并入冷家)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不平,故名。清道光年间, 徐、周、林姓先后由石村、牟平县阎格庄、莱州林家北流迁入。现125户。

仇家洼 明万历年间,仇、冷姓由仇家兴、乳山寨迁此立村,因村址低洼,取名洼里村。后仇姓人众,更此名。现549户。

石村 明万历年间,徐姓由台依迁石?之前立村,故名石?子。清初,高、朱姓由官庄等地迁入。道光年间,宋、程姓由南泓、平度县迁入。1942年更今名。现535户。

簸箕姜家 明正统八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村民以编制簸箕为业,故得此名,后简称姜家。清初,李、吴、倪姓由大崮头、封赠山、塔庄迁入。1980年复原名。现210户。

郑家 明洪武年间,郑姓从由古迁此立村。现118户。

于家庄 清康熙年间,于综由司马庄迁此立村。现480户。

肖家 清顺治七年,肖国环由江苏省迁此立村。清末,王、李、张姓先后由章丘县、黄埠崖、莱西县迁入。现500户。

冷家 明嘉靖年间,孙姓由小疃迁此立村孙家。万历年间,冷姓由江苏省迁此立村冷家。后孙家并入冷家。现224户。

东泗水头 明嘉靖二十八年,刘君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泗水头村东定居立村,故名。清康熙年间,宋、王姓由育黎、驾马沟迁入。现203户。

西泗水头 明成化十二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立村,因位居4条小河交汇处,故名泗水头。后因建东泗水头而更今名。清初,高姓由海阳县徽村迁入。现400户。

西圈 元末,乔姓居此立村,因村西被?水(今名乳山河)所围,取名圈里(后迁走)。明万历年间,张姓由莱阳县迁此定居,袭旧名。清初, 徐、李、邢、刘、董、韩、魏姓相继迁入。1952年更今名。现287户。

桑行埠 明洪武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周围多桑树,故名。明末清初,仇、鞠、邢、于姓由战家夼、海阳所、文登县望岛、司马庄迁入。清末,宋、吕、武、孙、徐姓先后由赤家口、莱阳县、流水头、海阳县杨台、西圈迁入。现502户。

庄上 明弘治年间,仇姓由云南(据考,所谓云南指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北部一带,下同。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 迁居立村,取名庄上。清康熙年间, 任姓由平度县任家洼迁入,更名南庄上。雍正年间,张姓由莱西县张家埠迁入。1961年更名南庄。1980年恢复原名。现163户。

北庄上 明崇祯年间,任姓由平度县从军海阳守御千户所落籍。清初,迁庄上村北定居立村北庄。1980年更此名。现130户。

北江村 元初,江姓由江苏句容县迁此立村江村(明永乐年间迁海阳江家)。明洪武二年,宋端由史家疃迁此定居,袭旧名。清顺治年间更今名。现659户。

南江村 明嘉靖年间,宋姓由南泓迁此定居立村。现400户。

黄埠崖 金初,黄姓由乳山寨迁此地河岸高处定居立村,故名。明末,左姓由海阳所迁此。清初,黄、左姓迁走,于、周姓由司马庄、周格庄迁居,袭旧名。清末,李、唐姓由莱阳县、唐家迁入。现600户。

金碃岭 明末,孙、纪姓居此立村,当时有人采到一天然金块,重一斤七两,故取村名斤七两。清乾隆年间,于、宋二姓由司马庄、南江村迁入。以谐音取名金?岭。现330户。

东耿家 明万历十三年,耿姓由山西省凤陵渡迁风台顶,翌年又迁此定居立村。因同乳山口镇西耿家同年建村,故称东耿家。清初,夏、秦姓由夏村、东秦家庄迁入。清康熙三十五年,宋姓由南江村迁入。雍正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入。宣统三年,鲁姓由腾甲庄迁居村北皮子城,取地名为村名,1952年并入东耿家。现1023户。

腾甲庄 清康熙元年,于七(农民起义军首领)部下滕、贾二将隐居此地,取名滕贾庄。康熙三十年,于式款由司马庄迁此定居,滕、贾二姓迁走,后取谐音更名腾甲庄。现562户。

曹城 清康熙中期, 崔姓由崔家迁此定居立村。此处有土围子,围内野草丛生,人称草城,后演作曹城。清末民初,王、孙姓由夏村、岚子后迁入。现382户。

官地 明成化年间,周姓由河南省迁此定居,相传当年有一官吏路过此地,并题写村名官地。清时,先后有倪、崔、王、董、唐姓从塔庄、崔家、夏村、下洼、八门邹家迁入。现550户。

草埠 明万历年间,丛姓由文登县迁此定居立村,因当时此地野草丛生,故名。清末,相继有张、孙、徐、崔等姓迁入。现260户。

桥东庄 清康熙年间,宋、修姓分别由南江村、海阳县东村迁小桥之东立村,故名。现217户。

张八庄清道光年间,宋姓由南江村迁此立村小东庄。后姜、张、许姓迁入。因一张姓人家横霸乡里,人称“张霸庄”,后更此名。现58户。

赫家庄 明末,赫姓由城阴迁此定居立村(后迁走)。清乾隆年间,王、刘、梁、汪、孙姓先后由西纪村、莱阳县北刘、海阳县叶口、鲁家夼等地迁入,袭旧称。现122户。

东秦家 庄明末,秦姓居此立村,清初迁东耿家。乾隆年间,宋允元由北江村迁此立村,袭旧称。清末,高、阎、林、于姓先后由高格庄、东里村、林家庄、东念头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520户。

西里村 清顺治年间,姜姓由峒岭迁夏村之南里许定居立村,故名里村。乾隆年间,陈、崔姓由陈家、崔家迁入并更今名。清末,王、丛姓由夏村、炉上迁入。现335户。

东里村 清康熙年间, 焉、刘姓由焉家、文登县鸭湾崖迁居里村之东建村。现327户。

宅口 清康熙四十九年,张琪进由莱西县双山迁居立村,因村前有旧宅,故名。现235户。

岚子 清乾隆年间,史姓由大史家迁此立村,因居地周围多山峦而得名。嘉庆年间,焉姓由东里村迁入。现173户。

打磨 明万历年间,丁姓由河东迁此定居,以打石磨为业,故名。崇祯年间,毕、宋、赵姓由文登县、夏村、高格庄迁入,后四姓迁走。清康熙年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乾隆年间又有于姓由赤家口迁入,袭旧名。现286户。

高格庄 明初,高姓在此建村,后被剿。万历年间,赵姓由牟平县清泉寨迁此立村,袭旧称。现486户。

炉上 明崇祯年间,刘姓从文登鸭湾崖迁居立村,因当时村民以炉烤糕点为业,故名。清初,丛姓由海阳县大丛家迁入。现387户。

崔家 明洪武年间,吕姓从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崔姓由山西省桃花寨迁莱西县店埠,又于嘉靖年间迁此定居。崔姓人盛,取名崔家。后有李、杜姓迁入。另,明初,盖姓由云南迁居崔家村西南,因居住地是兰姓地主种地庄子,故称兰家庄,后盖姓迁走,刘、吕、段、崔等姓迁入,1952年并入崔家。现500户。

官庄 明嘉靖元年,刘姓从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宅口。嘉靖末年,于伟从北司马庄迁入。万历年间,高金由海阳县徽村迁入。后宋、徐、邢、张等姓迁入。因此地是司马庄财主种地庄子,故更名司马官庄,后称官庄。现960户。

清口涧 元初,黄、王姓由乳山寨迁清口山涧定居立村,故名。后毛、徐姓迁入。明末清初时四姓先后迁走。清康熙年间,宋、赵姓由岛子、海阳县索格庄迁此定居,袭旧称。清末民初,崔、刘、单姓由崔家、官庄、圈港迁入。现400户。

井子 明嘉靖年间,刘姓由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因地势周高中洼,故名。清顺治年间,马姓由海阳所、冷姓由乳山寨迁入。康熙年间,姜姓由海阳县谷家疃迁村南建姜家庄,1952年并入井子。现1050户。

(46村):~201东秦家庄村 ~202赫家庄村 ~203张八庄村 ~204台依村 ~205东周格庄村 ~206西周格庄村 ~207阜西庄村 ~208房屋村 ~209小疃村 ~210战家夼村 ~211羊角盘村 ~212簸箕姜家村 ~213郑家村 ~214于家庄村 ~215东泗水头村 ~216西泗水头村 ~217肖家村 ~218冷家 村 ~219桑杭埠村行会 ~220西圈村 ~221庄上村 ~222北庄上村 ~223炉上村 ~224崔家村 ~225官庄村 ~226井子村 ~227清口涧村 ~228石头圈村 ~229林水村 ~230马家庄村 ~231西北庄村 ~232大王口村 ~233胡八庄村 ~234邢家村 ~235邵家村 ~236胡家沟村 ~237三甲庄村 ~238六甲庄村 ~239十甲庄村 ~240任沟村 ~241宋家庄村 ~242东家村 ~243黄村 ~244二甲村 ~245晁家庄村 ~246朱家庄村

该镇域内北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

东西最大距离1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4公里,总面积949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10.8公顷。

主要河流有夏村河、崔家河,境内流长16.5公里,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地瓜、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苹果、梨等。全镇植被面积7970公顷,覆盖率84%。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品质优,已开采。金属矿产有黄金、铁、铜、银等,非金属矿主要为花岗岩、大理石。

全镇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 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13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0.38%。

全镇姓氏有100余个,其中,于、王、刘、宋、姜、李姓约占全镇总人口的40%。 夏村镇 (15张)

1932年2月上旬, 时任山东第七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的共产党员于云亭由济南赴文登,途经夏村,发展小学教师宋竹庭加入共产党。宋竹庭入党后积极从事党的发展工作。8月,在夏村小学成立了乳山境内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牟海特别支部(后称牟海县委) ,王心一任书记,宋竹庭、鲁自嘉任委员。至1940年初,境内共建党支部8个。1942年9月,中共夏村镇委成立,刘显品任书记。至1949年底,党支部发展到14个,共有党员72人。1976年底,全镇共有基层党支部59个,党员总数达到788人。 2000年底,全镇基层党支部92个,党员人数发展到2340人。镇党委连续10年被威海市委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乳山市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

1942年9月,夏村镇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刘显品任镇长。1958年9月2日, 取消乡镇建制,成立政社合一的夏村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1967年3月,成立夏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行使原人民委员会职权。1981年1月,夏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夏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2年1月撤销夏村人民公社,恢复夏村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主要有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夏村镇(十四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 职工团体有夏村抗日救国会,1945年9月改称职工救国会。农民团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夏村农民协会, 1942年秋,成立夏村镇农民抗日救国会,1964年成立贫下中农协会。 妇女团体在抗战时期有妇女抗日救国会,建国后先后更名为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联合会。青年团体在抗战时期称夏村青年抗日救国会,1949年9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夏村区委员会,1957年5月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夏村镇委员会。 1960年成立夏村工商业联合会。1984年4月29日成立夏村个体劳动者协会。1986年成立夏村镇科学技术协会。1987年成立夏村镇计划生育协会。1992年成立夏村镇残疾人联合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丁国勇

建国初期,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1978年为520万元,2000年为14.33亿元。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825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达1.2亿元。 该镇工业发达,1944年兴建的益泰酒厂为境内第一家工业企业。之后,乳山酿造厂、肉联厂、建材厂、啤酒厂、果汁厂、钢铁厂、造锁厂等国营、集体、镇办企业相继兴建, 促进了全镇农业、工业、交通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至2000年底, 全镇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20家,个体工商户4200个,从业人员1.8万人,年实现税收1000万元,占全镇税收总数的1/3。

2009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425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18万元,占年初预算的9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增长8%;到位内资2.8亿元。 2011年全镇共完成区域财政收入6530万元,完成预算任务,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地方收入完成3493万元,占预算的100%,同口径增长15.4%;累计实际利用外资0.8亿美元、到位内资5.8亿元,其中过千万元项目18个、过亿元项目3个,为镇域发展注入了活力;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1亿美元,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先后荣获威海市开放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五年来,三次产业比例由10:60:30调整为9:51:40,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功引进了华能风电、山东安之源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传统产

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引进了海润机械、龙峰硅胶等工业项目55个,天明纸业、恒裕食品、南庄内燃机等企业年年技改不停步,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5亿元,曙光啤酒获得“山东名牌产品”荣誉称号。做好园区闲置土地盘活文章,成功盘活园区闲置土地220亩,引进建设了中嘉食品、磊晟新材料、长青建材等项目。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坚持龙头企业带基地、联农户、建协会、创品牌的模式,引进了30亿元的葡萄酒庄博览园、6000万元的蓝莓盛威果蔬等一批涉农龙头企业项目,带动发展苹果1500亩、蓝莓4000亩、葡萄2000亩、大姜2000亩,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蓝莓栽植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28家,特别是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在威海市建立了第一家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全镇45个村设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形成了镇村一体、健全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农业特色产业基地6000亩,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五年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投资40万元对镇敬老院进行了改造;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3.2万人,参合率达到95.3%;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任务,参保率达到95%。狠抓教育基础设施配套,投资280万元新建了镇中心幼儿园,投资80万元对镇属中小学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升级,投资45万元实施了中小学生“食暖工程”,镇域中小学校舍全部实现五项达标。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投资110万元对夏村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了扩建,新建933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完成村级卫生室建设23个,改善了农村医疗水平。建设了镇级综合文化站,全镇拥有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的村分别达到78%和42.2%。在农业设施配套上,积极跑上争资,先后争取了总投资800万元的台依水库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桑行埠周边3000亩土地整理项目、4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8000亩土地整理项目,有效提高了农业配套水平。此外,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迈出新步伐,全市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矫正工作、威海兵役登记工作等试点或现场会在我镇召开。

四是镇村面貌发生巨变。五年来,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突破口,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落实责任、适当加压”的原则,大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18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连年被评为环境综合整治先进镇,威海市妇联绿化工作等多个现场会在我镇召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便民利民设施建设,建设农村健身广场29个,改扩建农村办公场所38处。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先后确定炉上、南庄、秦家庄等3个村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16483平方米,让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同时,大力推广沼气建设,采取镇村两级配套补贴的方式,先后发展沼气用户1100户。

1946年10月, 实行土地改革,粮食总产210万公斤,1949年境内粮食平均亩产116公斤,总产达到326万公斤。1962年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70年代,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先进耕作方式,农业持续稳步发展,1978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310公斤,总产达到871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 提倡科学种田,对境内2800公顷农田进行了经济田和责任田划分,实现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多种经营,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初步普及到每家每户。2000年,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镇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镇村两级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立项水利工程19个,动用劳力3.5万个,机械800余台次,修复台依水库西主干渠1.3万米, 配套水利设施13个,新打机井13眼,修复机井30余眼,开挖平塘(2亩以上)3个,改造中低产田67公顷。2000年虽然天气干旱,但兴修的水利设施发挥了极大效益,全镇粮食平均亩产980公斤,总产达1600万公斤,比上年增产3%。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1990年以来,全镇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实际情况,积极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至2000年,全镇共发展经济作物840公顷, 其中干杂果118公顷,优质水果287公顷。建冬暖蔬菜大棚270个,小拱棚840个,主要种植黄瓜、豆角、芹菜、葡萄、韭菜等10余种瓜果蔬菜。 2000年,果品产量达到1.2万吨,蔬菜总产量2000吨,总收入6000万元。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为7:3,经济产值比为5:5。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达90%。

该镇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境内林地面积1570公顷,林种主要有松树、刺槐、杨树、苹果、梨、板栗、桑等15个种类。农田林网、街道绿化及“四旁”植松树、杨树650万株,育苗80公顷,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2000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3亿元,其中种植业5662万元,林业86万元,畜牧业4711万元。

工业:建国初期,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砖瓦窑、白灰窑等零星私营手工业, 从业人员不足500人。1958年开始先后建起运输队、农具厂、面粉厂,从业人员1300人,固定资产30万元。1978至1979年,又办起砖瓦厂、建筑建材厂、陶瓷厂、纺织厂、食品加工厂、木器厂、服装厂、纸箱厂、工艺绣品厂、拖拉机维修厂、铸造厂, 从业人员3000人,实现镇办企业总产值50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80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 至1989年,镇村企业发展到150家,从业人员1.5万人,工业总产值达8000万元。 进入90年代后,该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资源型、加工型工业企业向外向经济型转移的工作力度,走调整之路、联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引内联,工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形成了以建筑机械、建材为龙头的机械、石材、铸造、化工、轻纺、 啤酒、工艺绣品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开发建设私营园区3处,使全镇工业企业达到160家, 从业人员1.8万人,产品达到300个品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3亿元, 完成工业总产值11.7亿元,创利税6484万元。名优产品主要有:曙光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威岛”牌12度啤酒,获第31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山东省优质产品、山东省名牌产品、哈尔滨名酒名饮交易会“金天鹅”奖;仪表厂生产的“山一牌”家用煤气灶具、三眼中餐大型高效食堂粒子炉,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新蕾”牌磁力自控豆芽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产品出口新加坡、 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塔机限制器厂生产的LXQ型塔机限制器创省优,填补国内空白;华冕石材厂引进意大利石材加工流水线生产的“乳山黑”“乳山红”薄型板、异型板畅销日本、美国;内燃机配件厂生产的“鹰目”牌气门导管、气门座,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出口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

1972年4月,夏村公社招收木瓦匠40人,成立了乳山境内第一个公社建筑工程队。80年代末,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崛起,镇、村建筑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至2000年底,镇村建筑公司发展到12家,从业人员4000人。各公司设计、施工、质检、预算、财会、电工、装饰等各类专业人才配备齐全,有两家企业达到二级施工资质,具备了承建高层工程的能力,并已到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参与建设施工。2000年,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创利税4500万元,所承担的建筑项目全部达到合格或优良。

建国前,由于夏村地处乳山政治、经济中心,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相对较多。夏村集市规模较大,为远近闻名的商品交易中心,素有“夏村大集”之称。建国初,镇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夏村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经济日益壮大。1978年后,国家产业政策逐渐放开,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迅速增多, 产业经济得到补充和发展。1981年,有国营服务网点25处,集体100处,个体商贩600户。 进入90年代后,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私人承包。镇党委、政府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发展环境,相继出台《夏村镇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夏村镇招商引资鼓励办法》等优惠政策。先后建起海峰街、商贸城、富山路、向阳街四个农贸市场和于家庄、井子村两个集市市场,并开发建设私营园区3处,建特色农业专业村8个。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3200户,私营企业86家,个体运输户420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70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62亿元,实现总产值2.1亿元,创利税6250万元。

特色产业 夏村镇地处乳山市文化、经济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镇内一、二、三产业大都围绕发挥这一优势而兴起,其中啤酒生产和房地产开发尤为突出。镇内的乳山市曙光啤酒有限公司,是乳山市惟一一家啤酒生产企业,其“威岛”牌系列啤酒主要有:适合春夏饮用的冰、雪啤酒,秋冬饮用的冬、暖啤酒及火锅啤酒,高档次的精制、 极品啤酒,淡爽型的干啤酒,适应女士、儿童饮用的果汁啤酒以及SOD保健啤酒等6大系列36个品种, 年生产能力10万吨,畅销于浙江、山东、陕西、新疆、吉林、上海10多个省、 市、自治区。自1995年以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成为全镇的重点工业企业。另外,房地产开发也是该镇的特色产业,是镇域经济的支柱之一。 2000年有建筑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15家,年房地产开发面积33万平方米,创利税5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

1825年(清道光五年) ,王聿甫等人在夏村办“元昶钱庄”,资本1万元,经营存款和放款业务,为乳山境内最早的金融业活动。

1862年(清同治元年),夏村诸乡绅出资筑城垣,城周长3.5公里,1941年拆除。

1905年,夏村设大清邮政代办所,1910年升为内地邮政局,为乳山境内邮政之始。

是年,停科举及岁科试,废私塾、倡新学。

1915年,乳山境内第一所高级小学--海阳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于夏村建立。

是年,夏村“慎德堂”中药铺开业,经营中药饮、片、膏、丹、散、丸,零售兼批发,设有坐堂医生,时为乳山境内最大的中药铺。

1917年,陈家理发馆于夏村开业,为乳山境内理发馆之始。

1921年,天主教传入乳山境内,并在夏村镇肖家村设教堂。

1932年8月,中共牟海特别支部(后称牟海县委)在夏村小学成立,王心一任书记, 宋竹庭、鲁自嘉任委员。

1935年,寿康照相馆在夏村开业,为乳山境内照相馆之始。

1942年9月,夏村镇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45年1月26日,牟海县改称乳山县,确定夏村为县城。

是年,9月18日,牟海行署公安局医院(1942年建) 与夏村医药社合并,成立乳山县地方医院。1956年7月更名乳山县人民医院。

1949年12月23日-28日,中共乳山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在夏村召开。

1950年8月20日,县政府于夏村召开公判大会,对原国民党暂编第二十六旅旅长、中统特务 秦毓堂执行枪决。

是年10月,乳山汽车站在夏村建立。

1953年1月, 腾甲庄、井子、 东耿家村分别成立“金星”、“井岗”、“合胜”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乳山县最早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3月, 乳山境内第一家专业运输企业--夏村马车运输合作社成立,社内有胶轮马车55辆, 牲畜104头,载重量70.30吨。1971年4月,马车运输合作社改为三轮机动车运输队。

1959年8月,夏村公社购进国家调拔的东方红-54和铁牛-40型拖拉机各1台,为乳山境内拖拉机农田作业之始。

是年11月15日,台依水库动工兴建,翌年4月竣工,总库容2270万立方米。

1981年3月,投资10万元,年生产500吨的“聚宝盆”牌啤酒在境内 于家庄村生产,为乳山啤酒业之始。

1983年6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姜连仓(夏村镇西里村党支部书记)出席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86年, 夏村镇在腾甲庄建乳山花岗石厂,年产花岗石板材3万平方米,为乳山境内大理石板材生产加工之始。翌年,与香港华冕有限公司合资兴建华冕石材有限公司,为乳山境内大理石加工业第一家合资企业。

1987年5月,原于家庄啤酒厂搬迁夏村镇洼九埠村扩建为威岛啤酒厂(1998年更名曙光啤酒有限公司) ,总投资17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1989年“威岛牌”12度啤酒,荣获全国第九届城市运动会专用产品。

1988年3月25日,全国人大代表姜连仓出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90年11月28日,桃威铁路奠基仪式在夏村镇战家夼村举行。

1994年春,夏村镇金岭中学(后改名城关中学) 破土兴建。学校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90平方米,绿化面积3500平方米,硬化面积4100平方米,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1700人,教职工167人。

1995年5月,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乐法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是年8月,打磨村补贴1.5万元,鼓励村民安装国际国内程控电话,为乳山市第一个电话村。

1996年7月18日, 因连降暴雨,黄埠崖村北护城河坝决口,长37米,宽12米,水深4米。 60余名镇机关干部与该村全体干部群众,拼搏96小时,排除险情,避免集体经济财产损失1000万元。

1997年10月20日,井子村马天勇捐资20万元,建井子村小学,翌年5月竣工。

1998年4月,东里村投资380万元,在夏村镇宅口村(金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设东里私营工业园,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为乳山私营工业园之始。

是年10月,夏村镇被省文明委确定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打磨村获山东省“精神文明示范村”称号。

1999年3月,镇政府投资300万元,镇内各界捐资助款,使城关中学被确定为威海市“规范化学校”,为乳山市镇属学校之首。

2000年3月,曙光啤酒厂投资800万元,扩建厂房、购进发酵设备、引进先进的啤酒流水线设施,使原来年产啤酒能力由3万吨扩大到10万吨。

是年4月,夏村镇荣获威海市“对外加工贸易先进单位”称号。

是年5月,青威一级公路奠基仪式在夏村镇举行。翌年5月通车。

是年8月1日,由镇政府有偿出让2万平方米土地,韩商李河根先生投资120万美元的“韩国三夏工业园”在夏村镇仇家洼村动工兴建。

是年11月,夏村镇荣获威海市“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经济十强镇”称号。

清末民初,境内所办私塾和私立学校仅3所。1932年8月,夏村小学成立。1949年, 境内有小学4所,在校生5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0%。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全镇51个行政村都创办了农民夜校, 经十余年努力,青壮年文盲被全部扫除,多数学员达到小学以上文化水平。8 0年代,全镇校舍、教学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90年代,镇村两级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3所高标准初中和4幢教师公寓,4幢村级小学楼。2000年,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9所,在校生6000人, 教师37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3017名,其中本科生1205名,专科生798名。

1988年以来,镇科协联合有关部门,通过赶科普大集、发放明白纸、播放科普音像、办科技培训班等方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培养农业科技人员,从而带动全镇“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1993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科普先进乡镇”称号。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200人,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5项。

夏村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舞蹈、地方戏、书法、雕刻、泥塑等民间文化艺术代代相继。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繁荣。1956年建夏村广播站、电影队,文化站。80年代,各村和机关、学校都建起了图书阅览室。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12名中医,几个大村有中药铺,1950年,51个村组织群众集资入股成立医疗合作社。1958年夏村镇卫生院成立,有床位40个。1983年,夏村卫生院改建为乳山县中医院。60年代末至70年代,各村成立卫生室,配“ 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7年对农村卫生室进行整顿,取消不合格的农村卫生室8个。2000年达到甲级诊所的卫生室43个。

境内体育活动活跃,镇、村、企业都有体育场和文体活动室。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体育先进镇”称号,所辖的南庄村获威海市“体育先进村”称号。

建国前,人年均粮食50公斤,经济收入不足2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70年代,农村群众以玉米、地瓜等粗粮为主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67元,人均粮食190公斤。80年代以小麦面粉等细粮为主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90年代,粮食、鸡、鱼、肉、蛋等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由温饱型转为营养型,绝大部分群众生活已达小康水平。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蓝、白单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彩,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发展。房屋由土石结构的草房,发展到砖瓦、水泥结构的标准房。至2000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12000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80%,全镇51个村均实现“四通” :通电、通自来水、通公路、通电话。60%的农民加入社会养老保险。全镇有机动车辆18000辆, 其中个人拥有17200辆。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391元。

镇村建设 建国前,人均住房仅4平方米,并以草房为主。建国后,实行土地改革,群众住房逐步向土石、 水泥结构的标准房发展。 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14平方米,2000年达20平方米。1983年12月,夏村镇实现了“三纵三横”公路网络建设的目标。1988年,镇驻地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夏东、东耿家、黄埠崖、金青岭、东里村、打磨等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名星村” 。 1990年以来,全镇共投入建设资金6000万元,投工20万个,新建楼房150栋,拓宽改造街道7条,总长12.5公里。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乡镇”“百新工程试点镇”,被威海市政府表彰为“土地执法模范镇”。

集体福利 全镇福利事业蓬勃发展,有31个村对60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女性的老人实行劳保退休制度, 有43个村建立了甲级诊所,有3.6万名农村群众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与此同时,镇政府还投资20万元办起镇敬老院,使孤寡老人在敬老院欢度晚年。自1983年以来,镇政府共投资1000万元,兴建和改造了全镇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校舍,购置教学用品等配套设施。对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村里每年发给每人200至1000元的奖学金。该镇710户优抚对象、复员军人、老党员补贴金额年年兑现,做到了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生产上帮助。连续多年被威海市授予“民政优抚先进单位”。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和财政收入都名列乳山市乡镇第一名,是山东省 威海市五项指标前十名乡镇和山东省百强乡镇之一。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镇、山东省安全文明镇、山东省科技乡镇、山东省镇村建设明星镇、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山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镇、威海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单位、威海市加工贸易先进单位、威海市经济强镇、威海市文明镇、威海市党管武装先进党委、威海市先进党委、威海市计划生育先进镇等。

字若万,号?谷,冷家村人。少时读书甚笃,青年时涉足教育,“教授生徒,远近多所成就”。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勤书法,工诗词,所作书文,时在胶东颇具影响,所著《登州山川风俗及郡县沿革历代人物记略》等留存至今。乾隆四十三年,任江西龙南知县。任职其间,关心百姓疾苦,变卖家私、山峦以资治理。在任多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曾获御赐“半朝銮驾”。晚年擢升知府,因积劳成疾,赴任途中病发而卒。

(1767~1824) 字范九,号龙图,桑行埠村人。少时家境殷富,父邢銮乐善好施,对其影响颇深。8岁练武习文,十几岁即武艺超群。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中武举,授地安门把总。嘉庆元年(1796年)中武进士,被嘉庆皇帝钦点为蓝翎侍卫。后任淮安府都司、河标右营游击。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上司交章荐之,累升海州参将、河标中军副将、徐州镇总兵等职。为官时重视治理河务,防止水患,深得地方百姓拥戴。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十五日病卒于位。咸丰初年,御旨重修其墓。

原名倪文典,小疃村人。出身革命家庭,自幼受革命熏陶,10岁参加八路军。入伍后,刻苦学习文化知识,1945年8月入山东军区“抗大”进修,结业后任胶东军区记者、宣传干事。1947年11月加入共产党。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8年转业后,先后任黑龙江省合江农垦局《农垦报》总编辑、中央农垦部东北农垦总局《东北农垦报》总编辑。1965年调国家第二轻工业部任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政治迫害。1979年后历任国家轻工业部宣传处副处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轻工业报》报社社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等职。1992年11月20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1911~1997) 北江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7岁入保定志存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 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从事党员发展工作。 8月,参加组建境内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牟海特支并担任组织委员。此后先后任中共胶东特委组织委员、青岛团工委代理书记、山东省党团工委组织委员、中共牟海临时工委书记、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大队政委、中共胶东区委统战部负责人、栖霞民运工作团团长、中共山东分局党校教员、山东省各救会秘书处主任、费东行署主任、鲁中行署民政处副处长、淄博行政公署专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生产司副司长、第三机械工业部技术检查司司长等职。1957年调浙江省工作, 先后任省人委副秘书长、省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兼科委副主任等职。199 7年4月22日病逝于杭州。

石村村人。1938年2月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海阳县委书记、中共南海地委代理书记、南海军分区政委、中共东海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荣成县委书记等职。1946年后,相继任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山东省政府外事处副处长、文委秘书长。1955年后相继出任中国驻巴基斯坦、瑞典、埃及、加拿大等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政务参赞。1973年后相继出任中国驻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特命全权大使。1985年12月离休后任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

1919年12月生,桥东庄村人。1938年7月加入共产党,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3月任牟海县各救会会长, 1947年任乳山县委书记,1949年任东海地委宣传部部长。1958年后历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冶金厅厅长、上海第一钢铁厂副厂长、梅山工程指挥部指挥。1981年任上海市冶金局局长。1984年任中共上海市纪委副书记,1986年任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常委。

1924年5月生, 石村村人。1945年8月参军,1949年7月加入共产党。先后于胶东军区汽车修理厂、 摩托队和烟台运输公司工作。1954年4月调济南汽车配件厂任科长。1956年7月入省干部文化学校学习。1960年7月调济南汽车制造厂任计划科长、副总工程师。1969年10月后历任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生产指挥部负责人、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此期间主持研究开发252军用系列车和162系列黄河车。1982年1月任该厂厂长兼党委副书记。1985年离休。

清口涧村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东海独立团,翌年10月加入共产党。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先后参加了胶东保卫战和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入解放军第一坦克学校学习,翌年任一七九师副政委。1968年出任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军事专家组组长。1971年回国任一七九师政委、师长。1978年进军事学院学习,翌年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1984年5月离休。

1928年10月生,房屋村人。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1月加入共产党。先后于乳山九区中队、 东海独立团、华东野战军九纵队二四O团和二三八团任排长、连长、 营长、副团长等职务。1954年入南京高级步校学习。1957年3月后历任六十军五四三团团长,国防科工委二十训练试验基地技术学校科长、处长,海军试验基地处长、副部长、部长及第二试验区司令员。1984年离休。

1930年8月生, 崔家村人。1948年10月于新华药厂先后任计划科长、办公室主任。 1949年2月加入共产党。1956年调轻工业部医药局工作,后转化学工业部历任科长、 副处长、干部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人事司司长等职。1985年7月,任中共化学工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兼机关党委书记。1993年9月离休。

台依村人。1960年10月加入共产党,1961年7月于曲阜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数学家。1974年12月起先后任该校学报编辑部编辑、主任编辑、主编。1987年始兼任数学方法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发表数学研究论文近百篇,编写《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中的美学方法》等数学专著40余部。曾任山东省高等师范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院潜科学研究员等职。其传略被收入《世界数学家名人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待到佳节进肠胃打一生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