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地理必修二主题一人口分布的ppt吗(要第一页有人正在跑步的腿的图案的ppt)?

世界的夜景 世界的夜景 世界的夜景 中国的夜景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2.通过图文资料,分析并掌握我国的人口 分布特点。 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是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空间形式。 主要指人口数量的地域差异。 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事实 上,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 不尽相同。 ⑴、两地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⑵、两地人口分布的格局有何差异? 都是5人/ KM2 左图人口西多东少,右图人口分布均匀。 二、世界人口分布 阅读课本P17活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读表1—3—1,找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半球 及纬度范围? (2)读表1—3—2,找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地 带? (3)读表1—3—3,找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 地形区? (4)读三个表,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1、世界人口的纬度分布规律 (1)由下表可以得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半球及纬度 范围?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2、世界人口的海陆分布规律 (2)从表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地带?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3、世界人口的地形分布规律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区?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用一句话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带 世界人口密度图 思考: 找出图中的人口分布密集区,分析其人口密集的原因。 东亚 南亚 西欧 美国东北部 东亚 南亚: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久,农业生产发达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发达,商贸繁荣 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区和金融贸易区 世界人口密度图 思考: 找出图中的人口分布稀疏区并分析原因 高山、高寒地带:北美洲、亚洲、南极洲 沙漠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 湿热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 自然条件恶劣 阅读课本P18~19知识窗,找出“胡焕庸线” 并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三、我国人口分布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 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 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面积占47﹪ 人口占94﹪ 面积占53﹪ 人口占6﹪ 爱辉(黑河) 腾冲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我国 人口 分布 特点: 1、东西差异: 东多西少 2、自然差异: 平原多,山区少 3、经济差异: 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 4、民族差异: 汉族多,少数民族少 胡焕庸线 中国经济发展程度 各民族分布图 活动 活动 问题: 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1、自然环境优越 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 河网密布、土壤肥沃。 2、经济实力雄厚 开发历史悠久, 农业发达, 交通便利, 近代工业和科技集中之地 3、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最先获益的地区 1、人口地理分界线 2、分布特点——极不平衡 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 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1、地势低平,多平原; 2、沿海,季风气候区,暖湿 3、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 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1、多高山、高原,地势高; 2、内陆,气候干旱或高寒。 3、经济落后,交通条件差; P22 活动:请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河网稠密,水源充足。 社会条件:开发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水陆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教育、医疗条件优越,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所以人口增长较快。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

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张善余著汇报人:蔡弘学号:S指导教师:孙中锋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汇报提纲一、《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概述二、关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回顾田雪原1995、1996、1997的三篇文章及1996年对其采访《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口学发展——回顾、评述与展望(陆杰华,2010)》中关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述评几篇重要文章的推荐:蒋正华、田雪原、穆光宗、蔡昉、乔晓春、陆杰华四、《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中的论述人口与自然资源人口与食物和营养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人口容量和人口压力向理想适度人口前进.一、《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概述从《人口地理学概论》的第三版前言可以看出,此书已经出版十余年,此次再版的重点在数据更新和部分内容的补充。第三版共分为十章,第一章《绪论》从人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发展脉络入手,对全书有提纲挈领的意义;第二章《人口的发展》从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发展史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将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关系作了详细阐述,这也是我将要分享的内容;第三章类似文化人类学,从人种、民族和宗教三个维度来考量人口;第四、五、六三章是人口学研究的传统内容,分别为人口变动(出生、死亡、再生产)、人口结构(性别、年龄)、人口素质(身体、文化),其中在以往研究中关于人口素质,尤其是身体素质的研究比较单薄,书中也仅简单侧重于区域比较,并未作深入阐述;第七章讨论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着重分析了我国的三产经济活动人口;第八章是全书的核心,从衡量指标、分布规律、分布趋势与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考察了人口的地域分布;第九、十章可视为一体,第九章介绍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第十章介绍了人口迁移与流动,在我国研究人口迁移往往就是指城乡间人口的机械变动(第四章是人口的自然变动),书中还探讨了人口的国际迁移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经济等),其中第九章中城乡人口的变动、分布与结构特征也是我将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因此,全书讨论的重点还是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结构和分布,只是换了一个视角论述。.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1、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提出:连续的和持续的发展。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5、1994年,《中国21世纪宣言》: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互相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6、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内容: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回顾“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人口学研究的一个专题,在我国主要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高潮在1996、1997两个年份,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是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中坚力量,以《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等为代表的期刊杂志是研究的主要阵地,涌现了蒋正华、田雪原、穆光宗、蔡昉等一批优秀学者。进入2000年之后,宏观视野下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反而暗淡下来,地方上(主要是以省、自治区为单位)的研究开始出现,如《湖北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施中传,2001)、《青海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初探》(严维青,2003),都对本省的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态资源保护等关系做了全面深入探讨。同时,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专题研讨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没有中断,如1995年“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1997年“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座谈会”、2004年“人口视窗与社会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2010年“都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等等。可以说,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走到台前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选取《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经济》、《西北人口》、《南方人口》、《人口学刊》七个人口学研究的主要杂志,以“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对改

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 张善余著 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人口知识点框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