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地震的大小程度啊?

以下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

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

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2. 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

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一类?答:

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 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P1 答: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 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 答:

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 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P4答:

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为十二度,用罗马数字表示。

7. 什么是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什么是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P5 答:

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它是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加速度的取值:7度--0.10g(0.15g);8度--0.20g(0.30g);9度--0.40g

8. 不同震中距的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设计规范如何考虑这种影响?

答:宏观地震烈度相同的两个地区,由于它们与震中的距离远近不同,则震害程度明显不同。处于大震级,远震中距下的高柔结构,其震害远大于同样烈度的中小震级、近震中距的建筑物,且反映谱特性不同。

为了区别同样烈度下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89《规范》将地震影响分为近震和远震两种情况。01《规范》进一步引入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9. 抗震设防的目标(基本准则)是什么? P8

答:抗震设防的目标(基本准则)是小震不坏、中震能修、大震不倒。

10.“ 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具体内容是什么? P9 答:

第一水准:小震不坏;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

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中震可修;当遭受到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一定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XX准:大震不倒;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至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1.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设计方式什么?两个阶段设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P10

答:抗震设计的方法是二阶段设计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烈度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多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通过对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来满足第XX准的抗震设防目标。至于第二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的。

12. 我国抗震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哪几类? P10 答:分为四类:

①特殊设防类(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后果,需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②重点设防类(乙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修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③标准设防类(丙类):除①、②、④类以外的需按标准设防的建筑,此类建筑数量最大。

④适度设防类(丁某某):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设防要求的建筑。

13. 什么是基本烈度、多遇烈度和罕遇烈度? 答:

基本烈度: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标明的地震烈度。1990年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标明的基本烈度为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多遇烈度:指发生频率最大的地震,即烈度概率密度分布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众值烈度)。超越概率为63.2%。

罕遇烈度:《抗震规范》取50年超越概率2%~3%的超越概率作为大震烈度(罕遇烈度)的概率水准。

14. 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抗震规范把建筑物分成哪几类?

答:按建筑物重要程度不同,抗震分类分为甲、乙、丙、丁某某。P10

15.各类建筑物的设防标准是什么? P10-11 答:

甲类建筑:(1)地震作用计算:应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2)抗震构造措施:6-8度时应比设防烈度提高1度采取构造措施;9度时,应符合比9度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1)地震作用: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2)构造措施:6-8度时,比设防烈度提高1度采取构造措施; 9度时,应符合比9度设防更高的要求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及抗震构造措施均按设防烈度进行

丁某某建筑:(1)地震作用:按设防烈度要求进行;(2)构造措施:比设防烈度适当降低(6度时不应降低)

16. 建筑抗震设计分为那几个层次,其内容和要求是什么?三个层次有何关系 P11

抗震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具体内容和要求见P11

三个层次间的关系:三个层次的内容不可分割,忽略任一部分都可能造成抗震设计的失败。

17. 基本烈度达到多少度的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防?

答:6度和6度以上地区的建筑物必须抗震设防。

18. 选择建筑场地的原则?

答:宜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19 地震的破坏作用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

①地表的破坏现象:地震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震陷)、河岸陡坡滑坡。②建筑物的破坏:结构丧失整体性、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破坏、地基失效。③次生灾害:地震除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外,还可能引起火灾、水灾、污染等严重的次生灾害。

20. 什么是超越概率?一定地区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地震烈度超过给定地震烈度的概率。

21. 按我国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建筑应( )

  A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B 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C 不致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D 不致倒塌

提示:当遭受低于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答:A。

1. 场地土的类型及其划分?场地的类型根据什么因素分为哪几类?(P.16) 答:

场地土可分为坚硬土或岩石、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四类,剪切波越大土越坚硬。按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把场地分为Ⅰ、Ⅱ、Ⅲ、Ⅳ类。

2.覆盖层厚度是如何定义的? P16

即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

3.那几类建筑可以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P19 答:

②地记住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一般厂房、单层空旷房屋、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及与其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③规范中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4.什么是卓越周期?影响因素是什么?

在岩层中传播的地震波,具有多种频率成分,其中,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称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固有周期。当建筑物的固有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接近时,建筑物的振动会加大,震害也会加重。

5.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和岩土阻抗比。

6. 在抗震设防地区,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内容,除提供常规的土层名称、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等以外,尚提供分层土的剪切波速、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类别。根据上述内容,以下对场地的识别,何者是正确的? I.分层土的剪切波速(单位为m/s)越小、说明土层越密实坚硬; Ⅱ.覆盖层越薄,震害效应越大; Ⅲ.场地类别为I类,说明土层密实坚硬; Ⅳ,场地类别为Ⅳ类,场地震害效应大

提示:土层剪切波速(m/s)越小,场地土越软弱:覆盖层越薄,场地土越坚硬,因而震害效应越小;当场地类别为工类时,土层密实坚硬,当场地为Ⅳ类时,震害效应大。 答案:C

7. 下列哪一种地段属于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A 稳定岩石地基的地段 B 半挖半填的地基土地段

C 中密的砾砂、粗砂地基地段 D 平坦开阔的中硬土地基地段

  提示:题中给出的A、C、D项均属对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B项属于不利地段。 答案:B

8. 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设计值如何确定?为什么它比静承载力高?(P.19) 答:

faE=XXXXXa +fa 调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XXXXXa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大于1;fa经深宽度修正后地基土静载承载力特征值。因为大多数土的动强度都比静强度要高,又考虑到地震时一种偶然作用,可靠度的要求可较静力作用时降低,所以地基土抗震承载力比地基土静载承载力高。

9. 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条件?(P.19)

10. 什么是砂土液化(地基液化)?(P20)其机理是什么?

答: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的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除,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就形成如液体一样,这种现象称砂土的液化或地基液化。

地基液化产生的机理:(P.20)

11. 沙土液化受哪些因素影响?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P24)

影响因素:①地质年代,地质年代越久抵抗液化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差。②土中黏粒含量,黏粒增加,抵抗液化能力增强。③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砂土和粉土覆盖层厚度超过限值不液化,地下水位低于限值也不液化。④土的密实程度,相对密度小于50%的砂土普遍液化,大于70%的则没有发生液化。⑤土层深度,土层液化深度很少超过15米。⑥地震烈度和震级,烈度越高,越容易液化。

12. 场地土对地震波的各个分量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答:

土层会使一些与它自振周期相同的谐波分量放大并通过,而将另一些与它自振周期相差较大的谐波缩小或滤掉。由于场地土对地震波的放大和滤波作用,软弱场地土的振动以长周期运动为主,而柔性建筑的自震周期也较长。当地震波中占优势的谐波分量的周期与建筑物自振周期相接近时,建筑物将由于共振效应而受到很大的地震作用,产生较大的震害。

13什么地基会造成建筑物上部破坏?

造成上部建筑物破坏的主要是松软土地基和不均匀地基。

14.松软土地基能采用加宽基础,加强上部结构等措施来处理吗?

不能。只能采用地基处理措施(如置换、加密、强夯等)消除土的动力不稳定性或则采用桩基等深基础避开可能失效的地基的影响。

15.有利地段和不利地段有哪些?

有利地段: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地段。

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故河道、断层破碎带等。

16. 如何布置结构地基?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地基有软弱砧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章 结构的地震反应与抗震计算

1. 什么是结构的地震反应?(P27)

2. 什么是共振? P33 什么是地震作用?P27

3. 建筑结构所受地震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哪些主要因素?

答:地震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外部因素和结构内部因素:

(1). 外 因:地震本身的动力特性,包括地震引起地面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因素既跟震源(震级、震源深度)有关又和传播途径、场地条件有关。

(2). 内 因:结构本身的力学特性,包括结构的自振周期和阻尼。

4. 什么是地震反应谱?(P35)影响因素有哪些?什么是设计反应谱?(P38)

影响地震反应谱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体系阻尼比;二是地震动。阻尼比越小,体系地震加速度反应越大,地震反应谱值越大。

设计反应谱:(定义见P38)

5. 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计算公式?(P.31)

6.有阻尼和无阻尼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有何区别?什么是共振?(P33)

有阻尼体系自振的振幅不断衰减。

地震系数K(P38):地震系数k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地震烈度每增加一度,地震系数大致增加一倍。

地震影响系数XXXXX: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以重力加速度g为单位),是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作用与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XXXXXmax由设防烈度和地震的类型确定。

8. 什么是特征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P39

答:特征周期是对应于反应谱峰值区拐点的周期,它取决于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

动力系数XXXXX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

10. 什么是振型分解法?

以结构的各阶振型为广义坐标分别求出对应的结构地震反应,然后将对应于各阶振型的结构反应相组合,以确结.定构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又称振型叠加法;

11.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类? 答:

(1)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对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3)7-9度地区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①甲类高层建筑;②规定的乙、丙类高层建筑;③竖向有较大刚度突变的高层建筑;④带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和多塔结构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⑤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

12.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P54

答:底部剪力法适用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四十米,并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时)的结构。

13. 底部剪力法的假定条件有那两点?(P54)

14. 什么是重力荷载代表值? (P86)

计算地震作用的重力性质的荷载,为结构构件的永久荷载(包括自重)标准值和各种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15. 底部剪力法的的计算公式和步骤?

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四十米,并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时)的结构。

上式中:XXXXX1为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根据设防烈度和地震类别查表;

Geq称等效重力荷载:单质点体系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对多质点体系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0.85倍;

Gi各楼层(质点)重力荷载(重量,KN)代表值。

(2)质点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与其HiGi成正比:/

式中:Gi为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Hi为质点i的计算高度;XXXXXn为顶部附加作用系数,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XXXXXn可根据特征周期和基本周期查表求得;

(3)结构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

1.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2.我国地震工作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地震监测;(2)地震预报;(3)震害防御;(4)地震应急;(5)地震救灾与重建。

3.我国地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1)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

(2)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指挥;

(3)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作用。

4.为什么说城市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

答:城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中地。城市地震灾害往往人员伤亡重,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广。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人们的生活、生产相互依赖性增强,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例如供水、供电、供气系统遭到破坏,就难以保证灾后人们的基本生活。

城市地震灾害具有连续性。易引起次生灾害和信息储备系统毁坏从而造成社会动荡。

城市地震也易于造成地震心理灾害,形成盲目避震、谣言传播,引起社会混乱。

5.防震减灾的涵义是什么?

答:防震减灾是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是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的高度概括。

6.我国农村防震减灾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答:(1)逐步改变农村建筑材料的构成;(2)逐步改变农村的建筑习惯,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技术,代替传统的对抗震不利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和施工方法;(3)加强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使防震减灾成为农民的实际行动和自觉需要。

7.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答: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8.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1)在遭遇破坏性地震时,能切实保障城市要害系统安全,保障震后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2)城市生命线工程应基本不受影响;(3)重要工矿企业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部门不致严重破坏或能够迅速恢复其功能;(4)对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重要设施不致产生严重后果;(5)对量大、面广的居民建筑,重要公共建筑和指挥部门的建筑物不致造成严重破坏或倒塌。

9.如何理解防震减灾十年目标中“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答:目标中提出的抗御能力是指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1)各级政府组织、指挥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2)社会各界群众承受地震事件的能力;(3)地震监测预报能力;(4)各类建筑物、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

10.抗震防灾对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包括生命线系统防灾措施、生产(科研、教学)系统防灾措施、防止地震直接灾害措施、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措施、防止地震人为灾害措施、避震疏散、震前应急准备、震时自救互救和震后抢险救灾等方面的内容。

1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区划、建筑工程震害预测及防灾对策四部分以及震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等。前三者是基础性工作,是编制规划和对策的依据,抗震防灾规划的重点是防灾对策。

12.关于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如何规定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13.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是怎样设防的?

答:应当按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所标示的烈度值进行抗震设防。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15.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6.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17.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18.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19.哪种地震波可以警告人们尽快做好准备?

答: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感到颠簸,随后才感到晃动,纵波的到达警告人们应尽快做出防备。

2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答: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1.什么叫破坏性地震?

答: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一般震级大于5级,会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灾害,通常称为破坏性地震。

22.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最主要的是哪两大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是: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简称欧亚地震带)。

23.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有哪两种?

答: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有:一是把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定为震中,‘称为宏观震中;二是用仪器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微观震中或仪器震中。由于受震源区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宏观震中并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

24.表示地震基本性质的三大要素。

答:表示地震基本性质的数据,称为震源参数或地震要素,包括地震的震中位置(用经纬度表示)、发震时刻(常用世界时或地方时间表示,我国用北京时间)、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常用千米表示)、地震能量和表示地震受力情况的震源机制等。前三要素是地震的三大要素。

25.地球内部结构如何?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26.地震前可发生哪些宏观现象?

答:可发生的宏观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

27.地震时为什么地面先颠簸后摇晃?

答:地震时先颠簸后摇晃是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造成的。地震波的传播通常分为两类,一类在地球内部传播称为体波,另一类沿地表面和岩层表面传播,称面波。体波又分纵波和横波。纵波传的快先到地表,在1—20公里间,速度为7—8公里/秒,而横波才4—5公里/秒,面波最慢只有3公里/秒。由于纵波行进时波形的物理特点引起地面物体上下颠簸,也就使人感到先是上下动。横波慢,后到之,它的波形特点是使物体左右摇晃。所以,人觉得上下动后,左右动,连贯起来便是地震来了先颠簸后摇晃了。

28.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答: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

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29.地震前兆异常分几大类?

答:可归为10大类,分别是: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异常。

30.为什么要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工作?

答:一是近年来发生破坏性地震使新建工程大量倒塌给我们的启示;二是新建设防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根本措施;三是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程抗震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31.我国曾经比较好地预报了哪几次地震?

答: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1976年11月7日四川盐源6.7级地震和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

32.我国编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已有几代,名称分别是什么?新的抗震规范何时颁布,何时正式实施?

答:目前有5代,分别是工业与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4,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2001年出台GB规范,汶川地震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对规范进行了修订,应为GB规范。

33.目前新建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一是对新建工程抗震设防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不按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程序办事;三是普遍忽视结构质量,片面追求外部装修。

34.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建筑物的破坏随结构类型的不同和抗震措施的多少而有差别。房屋平、立面复杂的,地震时会引起扭转或变形不协调,对房屋局部加重震害。构件之间连接不牢式抗拉强度不足,房屋整体性差,地震时强烈摇动导致整个房屋倒塌。因而,地震区的建筑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2)建筑材料质量低劣

使用质量低劣的砖、水泥,造成砌体强度不足,地震时屋檐外闪,墙体鼓出或开裂倒塌。

(3)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砌砖时砂浆标号不够,不润砖,纵横墙交接用直搓或马牙搓,砂浆不饱满,搓子不严不实,堵砌施工通道不认真。少放错放、漏放钢筋,钢筋搭接少或根本没有搭接等偷工减料、少焊、爆焊或以点焊代替焊缝等。地震时,支撑系统脱落,屋盖下摔,房屋倒塌。所以,精心施工是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抗震性能的关键。

地震时,由于地基开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滑坡、不均匀沉降等造成房屋倾斜破坏。因此,选择好建筑场地十分重要。

(5)工程建设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

35.活断层研究有哪些重要性?

答:地下活断层是地震灾害之源。唐山大地震就是在地震前没有发现地下活断层,只按烈度六度进行建筑设防,因此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抗御地震灾害,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们河北省应加强对地下活断层的研究,开展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36.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房屋的破坏?

答: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什么是地震力?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惯性力,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就是惯性力的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经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损坏,重者就会倒塌;地震越强,房屋所受到的地震力越大,破坏就越严重。

37.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震级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第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最后,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震级别破坏程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