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怎么引起的?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一般认为,地球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地球表层是由厚达80~100多千米的岩石层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以每年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速度在软流层上运动。地球的造山运动、地壳变动、地震等便是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1965年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七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地地带。

  板块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由于板块之间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造成能量的积累和地壳变形,当变形超过了地壳薄弱部位的承受本事时,就会产生破裂和错动,地震就发生了。

  按地震构成的原因可分为5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并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的不一样程度:

  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与地震的蕴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以及变形的总称。根据与地震的关系不一样,可分为蕴震构造、发震构造和地震形变三大类。前两类是地震构造的重要类型,主要表现为地壳中不一样型式的活动断裂和与其相伴生的活动褶皱,以及它们在空间的各种自然组合,如裂谷带、断陷盆地、造山带、破裂网络、隆起和凹陷、活动板块边界等。地震形变又可分为地震构造形变和地震非构造形变两种,多集中分布于与发震构造一致的震中及其附近地带。地震构造是进行地震危险区划、烈度区划以及烈度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研究对象包括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物理环境,震源区附近的构造变形以及震源破裂的力学特征及发展过程等。震源构造的研究主要经过以下途径进行:

  ①考察及研究强震(包括古地震)导致的地面破裂及各种残留的地表变形现象。对于现代强震还需结合大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资料及其他各种宏观资料进行研究,确定地震破裂的力学性质、构成方式及破裂过程。

  ②根据全球或大区域地震台网以及流动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用地震波初动,地震波谱分析或合成理论地震图拟合等方法以及震中的精确定位,研究大震震源体的几何特征、力学性质、破裂过程及震源函数性质等。

  ③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岩石力学实验等方法综合研究震源区深部介质性状,震源位错的力学特性,估算温度、压力等参数,查明其深部构造物理环境。

  ④研究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同一些具体构造形式之间的关系。例如,不一样方向构造带的复合,共轭剪切断裂的交叉等。

  由于地震无法被提前预报,最多只能依靠地震预警系统的电磁波速度优势,来为其他地区的人们供给若干秒的预警,以避免必须程度上的伤亡。它并不能像预报天气一样告诉人们何时何地会发生地震,那么目前的技术水平为什么还不能提前预报地震呢,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对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还知之甚少。

  在小学课本上以往有一个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大致意思是说天性好动的他在病房里躺不住,便开始用手指沿着世界地图上各大陆的海岸线划来划去,结果一来二去就发现非洲和美洲大陆上海岸线上的凹凸似乎是一一对应的,并且从各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情景来看它们都能很好的契合在一齐。

  魏格纳这一发现让他设想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各大陆在遥远的过去其实是合在一齐的,只可是被漫长的岁月分开成了今日的样貌。大陆漂移学说下的地球各大陆就好像漂浮在鸡蛋上的蛋壳一样,这种在当时看来十分“惊悚”的理论并不被人们所理解,于是魏格纳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地质证据之路,最终于1930年死在了前往格陵兰岛考察的途中,享年50岁。

  魏格纳死后大陆漂移学说沉寂了好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该学说无法给出大陆漂移背后的机制,主流科学界无法理解。

  20世纪60年代,深海探测器发现了板块运动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证据,已故魏格纳的理论得到了有力证明,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原因得以和板块漂移运动联系在一齐。

  从地质结构上来看,最上层的地壳厚度和地球半径比起来就好似一张纸,我们的大陆其实是漂浮在地层深处的岩浆海之上的,这些流动的岩浆让大陆得以漂移运动并互相碰撞,在地球早期地质运动最活跃的那段时间,巍峨的山脉甚至能够在“一瞬间”被板块运动挤压出来。

  地震就是由于地层深处板块运动摩擦碰撞产生的,这种摩擦会使岩层发生变形,当应力最大时,岩层便会发生断裂,而释放出的能量到达地面就发生了地震,由于探测这种深度的难度太大且影响断裂的不可知因素太多,所以地震预报变得困难重重。

  而我国云南,青海地区恰巧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属于地震带中,所以地震频发,可是在科学家看来地震并不是永远无法预测的,理论上只要人类对地球内部情能够况完全了解且建立遍布全球的地下监控网络,那么就能清楚的看见地震发生时相应的地层深处活动,进而实现今后对地震的预报。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相关文章:

}

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那么地震是什么引起的?

1、地震是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造成了地震。

2、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3、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4、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关于地震是什么引起的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1、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2、人工地震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地震是地壳的一种运动形式,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震。一般认为,地壳运动是长期的、缓慢的,一旦地壳所积累的地应力超过了组成地壳岩石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断裂而引起地震。

也就是地应力从逐渐积累到突然释放时才发生地震。构造地震是—种活动频繁、影响范围大、破坏力强的地震,世界上90%以上地震和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地震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地壳内部不断运动,地球不停自转且时快时慢,岩石受到一种巨大力量推动,发生岩层弯曲,当这种力量超过岩石所承受的限度时,岩石就突然断裂错位,产生强大的震动波,传到地面引起震动,即地震。

有的地震是大气或水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下对地面的压力发生变化,触发地下岩石产生的;还有的是火山喷发时地下岩浆对地壳产生的冲击所致。

地震是地壳的一种运动形式,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 90% 以上。
2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 7% 左右。
3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天老是想着地震害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