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需要含氮,含磷的有机物中氮的化合价吗?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核心素养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核心素养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1.会概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会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4.会理解和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重、难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过程:

1. 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由“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本课。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丽的生态系统。引发学生兴趣、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内容。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由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池塘,一条河流,一座城镇都可以看成生态系统。提问:究竟什么是生态系统?继而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强调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解决简单的问题,激发小组间竞争学习的氛围。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多媒体展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教师提问:此生态系统由什么组成?继而强调非生物部分就是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而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细菌和真菌易被学生忽略,需强调说明。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展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教师提问:此生态系统由什么组成?与农田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将学生分成生产者组、消费者组、分解者组、非生物组和评委组。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为角色扮演搜集整理素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各个成分的作用及相互作用充分了解

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请同学们画出草、羊和狼的关系图,然后总结出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画法。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总结出食物链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说出食物链起于什么,止于什么,箭头指向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概括和总结能力。让学生对食物链充分理解和掌握。

用幻灯片播放书中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图中共有几条食物链。继而总结出什么是食物网。

组织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能量的最终来源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并进行回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来流动的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一个养有金鱼和水草的鱼缸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的重点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节播放视频,教学效果好。用生活中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捕食关系,引导学生正确书写食物链。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食物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这样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这次上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提高孩子们的生物素养。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会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画家赖少其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另外,教材中(第2页)还选入了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如绿萝、仙人鞭等。第3页的一幅图片是箭兰,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其编写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小学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线条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计算机网络,音乐播放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你觉得这些植物给你哪些美感?

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1.观察教室中的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作业。

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

黑板,计算机网络,PPT,多媒体设备

分析教材上学生作业,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它是怎样表现出叶子的前后关系的?

教师演示如何表现叶子的不同角度及前后穿插。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观察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这课是一节写生课,学生以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写生课,所以他们不大会用线条来表现复杂的物象。在教学中,我让他们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细致、认真地观察、感悟植物的形态特征,找出规律。我还通过优秀学生作品以及教材中的优秀作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表现方法,学习用多种不同的线条表现物象的结构和特征。但是,学生在具体作业中还是表现出了植物写生出来千篇一律、缺乏变化的问题,许多叶子大小一样、形状一样,没有立体感。有的同学只能做到范画怎么画,他跟着怎么画,不会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进行写生或临摹。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便尤为重要了,在绘画中,只有在静中慢慢感悟,不能急于求成,他们注意力才会集中,观察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实验中学 撰稿人: 杨妙红

1. 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画面。春水澄碧,游

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在这其中有哪些生物? 2. 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是哪些学科的基础? 3. 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4. 今日的地球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5. 你能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吗?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难点

组织好学生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教师:当你第一次步入我们的校园,感受我们学校的优美风景,体验我们学校规范的管理,你们迎来了学生旅程的第二站,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生物学学习的第一节——致同学们。

首先,请完成预习提示内容:

1.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是哪些学科的基础? 2. 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袁隆平)3.今日的地球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你能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吗?

三、巧设疑问、引导学习

同学们阅读教材《致同学们》的第一、二、三段,欣赏这三段话,(也可以教师和同学们共同阅读、欣赏)认识一下这里面的生物。(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几段里有好多生物,那么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继而提出问题: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些方面?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生物学在医学方面的应用知识:如下列病例的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感冒、非典、白血病、癌症、爱滋病等,任选一两个课题讨论,然后发布你们组的见解。

学生讨论,更加积极的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代表发言时要说出我们的课题是什么,症状是什么,预防的措施是什么等; 教师可补充:感冒若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各种疾病,我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

对于非典教师可以补充:SARS病毒在野生动物身上是不会治病的,但通过某种途径到了人的身上,就会引发非典;启发学生,这场灾难实际上是大自然对我们的一次教训,那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要保护野生动物,爱护我们的大自然。)

对于白血病及时给学生补充:白血病是一种绝症,但可以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同胞间的概率为25%。普通人群的几率是一万至五万分之一;再介绍这样一组数字:美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库容量是460万,欧洲的库容量是370万,台湾慈济会的库容量是30万。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库容量仅为60万例。看到这个数字,我们汗颜。进一步给学生讲解,捐献骨髓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在某种角度上讲,它就是献血。捐献的过程几乎没有痛苦,捐献造血干细胞也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只是我们对它知道得太少,有太多的畏惧心理,才使我们谈漠了那份应有的关爱。最后倡仪:伸出你的手臂,只需要区区5毫升血样,就会给等待骨髓移植的人们增添一份选择的生希望。在此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这次讨论课题略有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和增强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及小组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教师继续引导:刚才我们讨论的是生物学在医学方面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再讨论一下生物学在农业方面的有关知识,我出的课题是:

2、袁隆平──杂交水稻;

3、大气中二氧化碳正在增多;

4、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了空洞,请任选一至两个课题进行讨论。生:学生分组讨论,积极要求发布自己小组见解。让学生谈自己的见解,教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有的认为绿色食品是在山上或在大棚里生长的植物。教师启发,你见过绿色食品的标志吗?教师及时补充绿色食品标志的含义。

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及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A级标志为绿底白字,AA级标志为白底绿色。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A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

探讨二氧化碳问题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正在增多,这是由于人们大量砍伐树木,汽车、工厂排放尾气和废气造成的。启发学生二氧化碳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引导学生: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启发,这会使南极和北极的冰溶化,海洋水面升高,陆地就会减少,危及人类的生存。提醒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探讨臭氧层问题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臭氧层与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臭氧层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对高强度紫外线的吸收率高达99%),从而能阻挡阳光中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伤害。但由于某些物质主要是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的氮氧化物,以及人类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氟利昂等化合物等会造成臭氧层变薄和臭氧层空洞。(引导学生认识这会对人类与其他生物造成危害,主要是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几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因使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加速了,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生物学发挥作用。通过以上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师:在新世纪的曙光里,生物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它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以下生物学的前沿课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实例,如:试管婴儿、克隆羊“多莉”、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教师要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指导新的学习方法——上网查寻资料!也可以把老师打印出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上网的魅力!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意识到了生物学的重要性,那就让老师和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好我们手中这本书中的基础知识吧!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主要运用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本节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请写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等方面来考核。

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画面。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在这其中有哪些生物?(禾苗、麦子、鱼、燕子、青蛙、流萤)

2.生物学的重要作用 当堂检测:

1.绿色食品指的是()

B.经济价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2.通过预防接种已消灭的疾病是()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实验中学 撰稿人:杨妙红

1.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是。

2.生物的生活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存。

3.绿色植物通过 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

4.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

5.生物升华的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且将其排出体外。6.生物能够对外界环境中的刺激做出一定的。7.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这就是。8.生物的特征有哪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能量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2、制作多媒体课件、3、搜集视频等通过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多媒体画面——地球全貌;或者带上地球仪。教师描述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指出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请同学们将预习提示内容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三、讨论学习,共识新知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观察的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

这个问题我们先通过观察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可以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或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也可以让学生拿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不能让学生进行“老虎吃天式”的讨论,讨论围绕的问题要具体,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式交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努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表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观察、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以及生物的特征,在此还需要注意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呼吸、以及生物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等特征都是属于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学生边总结,教师可以以板书或幻灯片等形式展示这些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因为我们知道人获取信息通过视觉这种形式效果是最好的。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课堂检测

1.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是。2.生物的特征有哪些?

3.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3.生物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了病毒,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基 本特征而非生物不具有 练习题:

1.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2.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3.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A.生长现象 B.应激性 C.繁殖

应激性 向日葵朝向太阳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实验中学 杨妙红 审验人:王战雄

1.学习生物学的方法还有调查法,你知道什么是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哪些?

2.调查的一般过程:首先要明确调查的 和,然后制定合理的。3.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

4.调查的过程要 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_ 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组长培训:

第一个班上的小组长由我培训,以后由上一个班的小组长分别培训下一个班的小组长。培训内容:告诉他们要调查的范围,对照目录表,介绍有哪些植物,各叫什么,各有哪些特征,可能出现哪些动物,应注意哪些事项。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校园有许多种生物,它们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十分优美,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我们这节课开始学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各组将你们学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每五年要进行森林调查?说到调查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同桌讨论,根据自己的已有的经验理解什么是调查,回答问题。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分析什么是调查,教师可以介绍:同学做过的家庭作业调查问卷,这就是问卷调查法;通过采访的方法进行的调查是采访法;还有一种是实地调查法;我们这节课将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校园的生物。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校园物的方案,(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什么是调查,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调查时应该按照表格上的内容:调查人,调查地点,调查时间,天气状况,生物名称、数量,生活环境及形态特征等进行。这样学生在调查时就不至于盲目,没有方向,当然也不限制学生的新发现与创新,允许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或者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再设计表格。

调查注意事项: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2.注意安全

3.遇到不会的问题向老师请教,爱护生物资源,调查过程中适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选择调查地点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当然也可以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对生物资源的爱护

3.还可以带学生走出去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注意有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记录时要注意一个原则:实事求是。要教育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没看到的坚决不写。尤其对于我们调查的时间、地点、生物的种类、数量、特征以及生物生活环境等要详细记载,以利于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调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生物的特征、环境、种群数量等。

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整理要规范。

(四)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各组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注意强调学生描述要抓住生物主要的特征来描述,要尊重学生的描述,只要没有很大出入,不用纠正。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同学们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归类,对生物归类有什么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总结本节的重点内容和调查的注意事项)课堂检测

1.调查的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是根据其 来划分的。

2.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 和,然后制定合理的。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调查的过程要 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1.调查的一般方法 2.分类的方法

1.请你帮忙这些是小明在校园调查时记录的生物名称:狗尾草、火炬红、红蜘蛛、松树、榆树、蚯蚓、小鸟、马齿笕、一串红、丁香、柳树、山桃、苍耳、蜡蜒、蚂蚁、蚊子、鼠妇、万寿菊,请你帮他分成两类(动物与植物),并说明理由。

2.课后各组整理照片,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实验中学 撰稿人: 杨妙红

审验人:王战雄 预习提示

1.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和。

3.你会收集、分析资料吗?通过分析资料你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教学重点 ①生物圈的范围。

②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③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教学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首先观察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展示课件,无条件的学校展示挂图——地球)教师讲述:在无数颗星球中,地球作为一颗”蓝色水球“悬挂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学生观看课件或挂图并且讨论)然后让同学们介绍他们看到了美丽的草原、川流不息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森林、蔚蓝的天空、歌唱的小鸟、以及许多说不出名的美丽的动物和植物……

教师继而提出问题: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物圈。[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请完成并展示预习提示内容。

(三)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1.生物圈的范围

(1)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证一证: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出问题: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提出问题: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2)地球上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应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你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请同学们讨论后用角色扮演各个生物圈层: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主要讨论本层的特征以及生物的生活情况,并做汇报表演。教师可提供文字材料也可以进入各组进行口头指导学生讨论和发言:(注意本“圈”的特征以及发言的语气)

大气圈:我们大气圈位于生物圈的最顶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等。别看我们没有岩石圈那么美丽的外表,可是生活在我们这儿的生物还真不少呢!有美丽的大雁,有矫健的雄鹰,有许多漂亮的昆虫……还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我们水圈可以说是生物圈中的“佼佼者”了,不信,你们就打开地图看一看,在地球的表面,约有70%的面积都是我们水圈,所以,从宇宙中观看地球,就像观看一个“蓝色的水球”。我们水圈主要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我们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当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有凶猛的鲨鱼、有五颜六色的热带鱼类、有微小的浮游生物、有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等等。但是,水圈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这么多的生物,在水圈的表面,也就是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生活着繁多的生物,正是由于海洋的出现,才使我们的地球上有了如此繁多的生物,所以我们把海洋称为“生命的摇篮”。

岩石圈:我们岩石圈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我们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我们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在我们这个圈层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绚丽多彩的花朵,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还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最重要的就是,人类在我们这个圈层生活和繁衍。可见,我们岩石圈才是人类的“立足点”。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一般前后四个学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以及岩石圈的表面。教师提出问题:我们人类主要是在岩石圈生活的,但人类的活动仅仅局限在岩石圈中吗?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人类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到达大气圈以外,人类还可以乘坐潜水艇到达海洋的底部。

教师总结:岩石圈不仅是多种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3)由此介绍: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得出结论:不是。

(4)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的人口已经将近10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

生:(讨论)得出结论:没有特殊的装备不行,因为其他星球上没有氧气存在,而且温度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也没有充足的食物,所以,人类不可能生活在这样的星球上。

师:这就是说地球有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哪些条件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讨论:学生分小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2)汇报结果: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要客观地评价。]

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4)质疑:

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搜集途径:图书馆查阅报刊、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集等。资料形式: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对资料处理: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小结: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6)知识迁移: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遵循巩固性原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和。3.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基本条件有、、和 等。板书设计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练习题 ①你会填吗?

叫做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基本条件有、、、和 等。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①阳光 ②水 ③空气 ④营养物质 ⑤适宜的温度 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③课下探究

课下搜集宇航员杨力伟飞向太空时必须从生物圈中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一课为例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沿着遗传学发展史的顺序,安排了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通过分析摩尔根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认识果蝇的伴性遗传。本节课既解决了“基因在哪里”这一重要问题,又揭示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实质。本节课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遗传规律的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孟德尔实验与摩尔根实验中得以应用和深化。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通过第1章“孟德尔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两大定律的实质,基本掌握了一些遗传学术语,学会分析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过程及其对结果的解释和验证,学会遗传图解的书写,初步具备了运用假说——演绎的方法探究遗传学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是基于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将会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通过推导果蝇眼色遗传方式,说出伴性遗传概念,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感悟生命现象的一般与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认识生命本质的能力,感受生命的复杂、神奇与协调;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通过重走摩尔根的探索历程,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质疑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学会运用遗传图解法、基因型的推导法分析果蝇杂交实验,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和习惯。

正确看待伴性遗传疾病,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唤起学生敢于发现和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感。

本着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重建内容结构,力图实现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过程性知识。在教学中利用摩尔根的研究历程为背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景,引导他们重走科学探索之路。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发展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上是有效的做法。

针对新课标强调过程式教学,采用布鲁纳的“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按照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几个环节,分别解决“萨顿的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等主要问题。其中涉及到与旧知识的联系较多,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用任务驱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对比、主动探究等方法展开学习,辅以讲解和课件展示,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过度和理解所学知识。

投影展示三位科学家的照片,孟德尔、萨顿、摩尔根,教师讲述,这三位科学家都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投影展示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

通过上面的导入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提出假说。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推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1.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2.可能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探究发现:果蝇眼色遗传实验

摩尔根质疑萨顿的假说,也质疑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课件展示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

红眼(♂♀)(1237只)

问1:根据实验现象,你可以作作得出哪些判断?

问2: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问3:你从果蝇杂交实验Ⅰ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②F1为杂合子,亲代为纯合子

③F2符合3:1,遵循孟德尔规律

①为什么F2中白眼果蝇没有雌性?

③控制白眼的基因与性染色体有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创设生生、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

课件展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明确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不同,指出X

Y染色体的同源区、非同源区。

引导学生试着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像科学家一样。规定用B、b表示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

判断假说是否成立,首先要能解释原有实验的结果。强调“假说——演绎”

依据两种假说演绎的结果都和摩尔根的实验结果相符,难道这两种假说都成立?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说。学生可能会提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可能会提出以下三种假说:

假说1:基因位于区段Ⅰ(XB,Y)

假说2:基因位于区段Ⅱ(XB,YB)

假说3:基因位于区段Ⅲ(X,YB)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说分别画遗传图解解释摩尔根的实验。据此排除假说3。

学生分组分别依据假说1和假说2画遗传图解演绎实验结果。

假设1:眼色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假设2:眼色基因只在X和Y染色体上

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具备摩尔根当时的知识基础,重演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怎样一对亲本杂交来否定其中的一种假说?

适时点拨:摩尔根为验证他的假说,又设计了三个新实验,其中之一是:将上述实验所得白眼雌蝇和野生红眼雄蝇进行杂交。

让学生再依据两种假说演绎白眼雌蝇和野生红眼雄蝇进行杂交的结果。

课件出示摩尔根所做该实验的结果:雌蝇全部红眼,雄蝇全部白眼。

学生分组分别依据假说1和假说2画遗传图解演绎

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突破难点。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领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感受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摩尔根用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杂交,验证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是成立的。

课件呈现摩尔根的完整实验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教师提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归纳出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意义:

1、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

2、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的染色体上,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提供了实验证据;

3、解释了伴性遗传现象。

摩尔根成功的原因:一是质疑的精神;二是正确的材料;三是科学的方法。

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使学生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若现在有纯合的直毛和分叉毛的雌、雄果蝇亲本,直毛对分叉毛为显性,请你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是位于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1、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同时来自母方

D.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2、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列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

A.灰色基因是伴X染色体隐性基因

B.黄色基因是伴X染色体显性基因

C.灰色基因是伴X染色体显性基因

D.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3、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用这只果蝇与野生型红眼果蝇进行杂交(实验Ⅰ),结果F1全部为红眼。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这种现象不能用孟德尔的理论完全解释清楚,于是他继续做了下表所示的实验(Ⅱ、Ⅲ)。与实验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红眼♂:白眼♀:白眼♂=1:1:1:1

野生型红眼♂×白眼♀(来自实验Ⅱ)

红眼♀:白眼♂=1:1

A.实验Ⅱ可视为实验Ⅰ的测交实验,其结果表明F1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

B.实验Ⅲ是实验Ⅰ的反交实验,正反交结果不同可确定其不属于细胞核基因所控制的遗传

C.实验Ⅲ的结果表明野生型红眼果蝇的精子只有一半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D.对实验Ⅰ、Ⅱ、Ⅲ最合理的解释是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1.生物家族包括原生生物、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

2.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也叫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常见的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条河、一个校园、一座城市。注 :一棵桃树、一群鱼等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应激性:如朵朵葵花向太阳、一滴糖水会招来蚂蚁、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吃话梅分泌唾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长: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

繁殖:如蜻蜓点水、母鸡下蛋、孔雀开屏、植物开花结果

新陈代谢(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如:植物光合作用、落叶、运动后出汗、呼

5、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各种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

同种生物间的关系:互助(如“企鹅喂食、蚂蚁共同搬运食物)、斗争(如梅花鹿求偶争斗)

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互惠互利(如:海葵和蟹、白蚁和鞭毛虫、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捕食(如:兔子吃草、狮子捕食斑马)、寄生(如:蛔虫和人)、竞争(如:水稻和杂草、大小两种草履虫的竞争)

6、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拟态(如:竹节虫、枯叶蝶)、保护色(如:蜥蜴和北极熊的体色)、警戒色(如:毒箭蛙、胡蜂、夹竹桃)

7、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鸟类有适于飞翔的翅膀、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很厚、仙人掌 的叶子特化成刺

8、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9、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10、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1.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界、门、纲、目、科、属、种(单位由大到小,共同特征由少到多)

4.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物种起源

5.哈  维(较早运用实验方法的科学家)――血液循环

7.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命现象

8.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9.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最重要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

10.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①发现并提出问题 ②

1、除病毒以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也称原生生物。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眼虫

多细胞生物:由许多细胞组成的生物。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遮光器、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之分)、机械部分:镜筒、镜臂、镜柱、镜座

② 对光:目镜、物镜、反光镜要在同一直线上。用左眼观察

③ 放置玻片标本

④ 观察:先用粗准焦螺旋,后用细准焦螺旋(降镜筒---升镜筒---细调)

⑤ 收放: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将镜头降至最低处,将反光镜放在直立的位置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②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像。

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4、实验:观察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滴(生理盐水,作用是保持细胞形态)→

盖(盖片时要防止装片上出现气泡)

染(用碘液,作用是便于观察)→

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盖(盖片时要防止装片上出现气泡)

→染(用碘液,作用是便于观察)→

5、植物细胞特有的三个结构: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有线粒体)

▲6、细胞结构与其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储存遗传物质

细胞质:细胞生命活动的场所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合成有机物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分解有机物

液泡:储存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

7、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变大?(课本53页)

细胞若无限生长时,较大细胞的表面积相对较小,细胞膜将不能保证从外界环境获取足够的生活物质,较小细胞的表面积则相对较大,更易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

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一分为二,细胞膜内陷,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胞

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一分为二,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新的细胞壁,从而形成两个新细胞

②在细胞分裂前,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细胞分裂时,遗传

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③细胞分裂的意义:繁殖、生长、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

第四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2、组织: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3、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

①上皮组织:保护和分泌。如小肠上皮,口腔上皮、消化道内表面、呼吸道内表面、皮肤表皮

②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如血液、皮下脂肪、肌腱、骨组织

③肌肉组织:收缩、舒张。如心肌、平滑肌、骨骼肌

④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如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组织

①分生组织: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②保护组织: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组织。如:洋葱表皮、番茄表皮、甘蔗表皮

③营养组织:储存营养物质。如番茄果肉、叶肉、苹果果肉

④输导组织: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5、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如:大脑、胃、肠、心脏

根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主要完成支持和运输的功能、叶主要完成制造有机物的功能。

6、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①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②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

③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④呼吸系统: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⑤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⑥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

⑧运动系统:运动、支持、保护

8、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9、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0、大多数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细胞经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经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实验结论:水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实验结论: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实验结论: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释放气体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合成淀粉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步骤:暗处理(目的: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脱色(叶片由绿色变成黄白色,酒精变成绿色)

染色(加碘液,目的是为了检验淀粉)

3、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4、叶的结构(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分成上表皮和下表皮,扁平的表皮细胞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气孔由成对的保卫细胞组成,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叶肉:分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的叶肉细胞呈圆柱形,排列紧密,含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叶脉:是叶片的“骨架”,起支持作用。分成网状叶脉和平行叶脉。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

5、叶绿素能够吸收和转化光能,叶绿素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没有形成叶绿素时,叶绿体呈白色或黄色。

6、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

⑤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同化作用)

⑥两种变化:物质转变(无机物——→有机物)、能量转变(光能——→化学能)

⑦植物增产的措施:白天升温,晚上降温;加入二氧化碳。

7、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立体高效种植、合理密植(课本81页)

8、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

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异化作用)

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能量)

9、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失。

10、1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例1:堆放时间较长的蔬菜会因受热而腐烂,是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所以堆放蔬菜的地方一定要保持通风散热,才能防止蔬菜腐烂。

例2:栽花或种植庄稼都需要经常松土,是因为植物要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所以要经常松土。

11、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在植物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2、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13、根毛适于吸收水分的特点:细胞壁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植物根部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14、根毛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根毛吸水: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根毛失水:根毛细胞液浓度 

植物吸水和失水决定于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的大小

15、水分的运输途径:土壤中的水分

16、水分运输的动力:蒸腾作用

17、水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①水师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水可以使植物保持状态。

③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运输和利用

④水参与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18、若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的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就会失水,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

19、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使枝叶长得繁茂,含磷的无机盐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茎秆健壮。

20、无土栽培: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

21、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2、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植物体的水分蒸腾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叶柄和嫩茎也能进行一定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主要方式。

23、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24、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例1:热带雨林由于蒸腾作用将水分蒸腾到大气中,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例2: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从而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例3:为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植物的存活机会,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或移栽植物后要遮阳,移栽时要剪去大量的枝叶。

例4:高大的榕树顶端叶片能够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水分,主要是靠蒸腾作用。

例5: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片温度,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

25、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26、中耕松土可使氧气进入土壤中,从而利于根的呼吸。

27、水淹地会使土壤中缺氧,根无法呼吸,是植物萎蔫,应及时排涝。

28、在低温低氧、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环境中有利于水果和蔬菜的储存,植物种子应储存在低温、干燥处。

29、把水果蔬菜低温保存,目的是抑制其呼吸作用。

第六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1、生活史: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即从一粒种子的萌发到幼苗的根、茎、叶的发生和生长,再到成熟植株的开花、传粉和受精,最后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2、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

大豆、菜豆、蚕豆、花生

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新植物体的雏形,是种子的主要部分,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四部分组成。

▲4、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的萌发总是胚根首先突破种皮)

胚根发育成根 →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

胚轴发育成根和茎之间的连接部分 →

▲5、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成熟、完整、有活力的胚;有充足的营养物质

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6、没有生活力的种子绝对不能萌发,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也不能萌发。

7、种子萌发和形成幼苗,标志着植物体进入营养器官生长的阶段。

花、果实、种子是植物体的生殖器官,开花和结实标志着植物体进入一生的成熟阶段。

8、直根系:主根和侧根有明显区别根系

须根系:主根和侧根没有明显区别,由不定根组成。

9、根系分布的规律:向地生长,向水生长、向肥生长

根生长的原因:分生区增加细胞数目、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

按发生分类:花芽、叶芽、混合芽

按着生位置分类:顶芽、侧芽

13、茎生长的方向:向上生长,水平生长

茎生长的原因:定芽生长点细胞分裂和伸长的结果。

14、叶的生长期有限,在短期内叶片长到一定大小时,生长就会停止。有些植物的叶基部,有保持分生能力的细胞,叶片的生长期较长,如韭菜割去叶片上部,叶仍继续生长。

15、花、果实和种子是植物体的生殖器官,开花和结果标志着植物体进入一生的成熟阶段。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因为雄蕊的花药产生花粉,花粉管里有精子,雌蕊子房的胚珠产生卵细胞。

两性花:一朵花上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如郁金香、月季

单性花:一朵花上只有雄蕊或雌蕊。如黄瓜

无性花:一朵花上既没有雄蕊也没有雌蕊。如向日葵花盘边缘的舌形花

17、传粉:花药里散出的花粉以一定方式传送到雌蕊的柱头上。传粉是受精的前提。

①异花传粉:植物开花后,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常借助昆虫和风力完成。

②自花传粉:花绽开前后,成熟的花粉散落在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

当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表面的黏液作用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沿着花柱向子房方向生长,进入子房,直达胚珠。当花粉管进入胚珠内部时,释放出精子,胚珠里的卵细胞与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20、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特有的现象。

传粉和受精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前提,其中,受精卵发育成胚,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

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氮的平衡;

2、植被:覆盖地表而有规律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群植物叫做植被。

我国的植被主要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

3、银杉——→植物界的“大熊猫”

4、“三北”防护林工程——→“绿色长城”

5、植树节:3月12日

}

蜗牛的进化尚不够清晰,科学分类随着时间不断改变。最早的腹足类软体动物登陆的时间大约在石炭纪,最古老的陆地腹足类动物是Maturipupa,生活在石炭纪的欧洲,而蜗牛最主要的进化支柄眼目,包括大部分蜗牛和蛞蝓,出现在约1.5亿年前的白垩纪。最大的陆生蜗牛进化枝是山蜗牛超科(Cyclophoroidea),超过7000种,而蛞蝓由不同的蜗牛群体独立进化而来,因此,它们只在世界某些地区存在。

异鳃腹足类的进化树,sty开头的是柄眼目(大部分蜗牛蛞蝓)

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非的潮湿地区是两个蜗牛的多样性中心。腹足动物的一大变化是背腹面的显著生长(弯曲),另一个变化是内脏团的扭转,这是内脏的180度逆时针旋转,头、足不受影响。扭转的结果是使位于身体后端的外套膜移到了身体前端。口和肛门也在前端(消化管弯曲成U形).位置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鳃(前鳃亚纲)、排泄孔和性腺。

平行的侧脏神经索扭曲成“8”字形,在后端形成神经节的集中和融合,结缔组织也随之缩短。此外,贝壳往往会卷起,有的是沿着同一平面旋转,有的是沿不同水平面旋转(非对称螺旋状),这种壳体更小、更紧凑、更坚固。这样有助于减少其移动时产生的阻力,重新分配重量,一旦贝壳移动,可以更好地平衡重心。在腹足动物的进化中,螺旋和扭转引发了身体右侧边上外套腔的压迫,以致这一侧的身体结构,包括鳃、心耳.肾和足缩肌渐渐减少,甚至消失。

异鳃类和肺螺亚纲软体动物的进化过程则部分或完全反其道行之。也就是说,它们的内脏团顺时针旋转90度或180度,外套腔(如果还存在的话)向右或向后开口,但是它们消失的内脏并不会再还原。内脏的扭转与贝壳和外套腔的退化趋势有关,这两者的消失意味着腹足动物的鳃将处于裸露无保护的状态;对肺螺亚纲动物而言,这是一种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壳的重量会使陆地移动的困难加剧——同时也是对可用的钙质减少的一种应对。

大部分蜗牛都保留了壳,壳不仅能够保护自身免遭大部分伤害,还可以作为攻击的武器。

甩壳大法,可以击退一些体型较小的捕食者:

蛞蝓的壳逐渐被软体包被,退化

而蛞蝓则部分或全部失去了壳,以更丰富的黏液取代,作为对钙质缺乏环境的适应,失去壳的蛞蝓也可以钻入石缝中寻求保护。在一些过度物种(半蛞蝓)中,壳被包裹在软体内部。

柄眼目的蜗牛和大多数淡水蜗牛都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两只就能进行交配繁殖,也增加了生存繁殖的能力。一些蜗牛还可以自我受精,只有一个个体也可以进行生殖,加上直接发育的早成幼体,让蜗牛可以单独在一个新的区域繁殖,扩张栖息地。

在非常干燥的恶劣条件下,唯一的幸存者也可以进行自我受精,这意味着适应性最强的个体可以单独将良好基因传递下去,增加物种的延续机会和进化速度。与此同时,在发生自交的类群中,自交的发生率也与交配密度负相关,通常在得不到交配数天或数周之后才会进行自交,作为最后的选择,以避免近交衰退。

蜗牛产下大的卵,作为海洋腹足类改进版的,大而精的生殖策略。蜗牛蛋直径通常在0.5到5.0毫米之间,卵壳经常钙化而坚硬,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被捕食的概率;在钙化层外还有一层凝胶层,具有吸湿性,可能有助于减少干燥。大卵可以提供营养,让胚胎在卵内完成复杂的变态发育过程,小蜗牛出生就与大蜗牛几乎相同。

钙化的蛋壳不会被浪费,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蛋壳钙,而新孵化的幼螺会吃掉剩余的蛋壳。出生的小蜗牛在岩石和土壤下隐藏数天便可以进食,进食迅速,生长很快,在一个月内就能长到1.5厘米大。

我养的萨摩蜗牛,一个月从蛋长到了1.5厘米...
另一只大的,直径大概3cm

蜗牛的抗旱性和耐饥性也很强,不会被干燥所局限:蜗牛通过外套膜形成的“肺”呼吸,套膜肺依靠括约肌开合,通过一个小的呼吸孔向外界打开,以便控制水分的流失。在干燥环境下,有口盖的蜗牛(一些)利用鳃盖来防止水分流失,但仍然允许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小孔或通道进行交换。而没有口盖的蜗牛(所有柄眼目,即有两个长长触角和两个小触角的蜗牛)发展出休眠的能力,收缩到壳里,减慢心跳,变得完全不活动。

蜗牛外套膜(肺)的位置

在恶劣的条件下,蜗牛可以分泌一种具有微孔的粘液,封闭壳口,或将自己粘附在墙壁上,以防止水分流失。这层膜同时还可以渗透氧气和二氧化碳,保持气体交换。在一些类群中也发现了自由封闭结构,如烟管螺科,具有腔襞(Clausilium),为一个弯曲的钙质结构,由其壳壁的折叠形成,舌形或调匙形,由附着在其上的肌肉控制,可将其壳口完全关闭,以防止肉食性的甲虫幼虫入侵其柔软的身体。

烟管螺的“烟管”,可以封闭壳口

无论是炎热的沙漠还是摄氏零下几十度的寒带地区,蜗牛都能安然无恙地存活。在旧金山一位科学家抽屉的盒子里,一些墨西哥沙漠蜗牛存活了6年。

刚来我家时休眠两个多月的烟管螺,喷水后复苏

大多数蜗牛摄食植物,并毫不忌口。与其他食草动物不同,蜗牛能在肠道中释放酶,如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可以直接消化植物细胞的细胞间质和纤维素,而其他食草动物,如兔子、牛和羊,却不得不利用微生物来实现消化。蜗牛还是牙齿最多的动物,它们继承了软体动物祖先的遗产,利用一条带有细小牙齿的舌头进行摄食。蜗牛仅仅通过一个舔舐动作,就能完成刮、锉、磨的功能。牙齿会持续生长,来代替被磨掉的牙齿。

齿舌可以让蜗牛摄食其他生物难以食用的硬质食物,比如地瓜、蕨类,还有我缸里的网纹草。

缸里被咬秃的网纹草(原来和左边的一样高QAQ),后来就把蜗牛全抓出来了...

蜗牛在爬行时分泌黏液,这种黏液可以起到多种作用:胶水、润滑剂,保护、钩索或是标记物。黏液能帮助它们在任何表面滑动,无论是泥土、树叶还是垂直的墙面,还可以和宽大的腹足协同起到吸盘作用,帮助蜗牛倒挂在任何表面上;

俺家吸在天花板上的艾氏光玛瑙螺

一些树蜗牛会用黏液作为钩索在树叶中移动,黏液能够帮助它们避免细菌感染。而且蜗牛身体上裹着的黏液口感很差,降低了被鸟捕食的概率…双盘吸虫吸引蜗牛被鸟吃的原因是自己伪装成了毛毛虫,而不是鸟本来就爱吃蜗牛(某些食蜗鸟除外)

蜗牛饲养盒上的粘液痕迹

除此之外,蜗牛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来生存:一些生活在树上的蜗牛可以变色,它们具有透明的外套膜,在吃食树叶和树皮过程中摄入有色物质,并将其储存在身体内,透过外壳显现出身体颜色,与周围颜色相近;当食物改变,蜗牛的彩色也跟着变换。摄入有毒物质的蜗牛还会储存毒素,散发出毒素的气味,驱退捕食者。

青山蜗牛的壳透明,而肉绿色,显现出美丽的颜色(养不活...)

实在不行,还能跑路淡水:在壳中生活的生物耐低氧性也很强,而且湿滑的皮肤也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呼吸,这让蜗牛可以耐受积水环境,甚至入侵淡水。

在陆地上,水位经常发生波动,使得淡水螺类的栖息地改变而导致灭绝,与此同时,许多种类的蜗牛已经成功地向淡水过渡。它们用肺呼吸,爬到水面换气,或者通过长的水管呼吸空气。与脊椎动物的不同,蜗牛的肺也可以在水中呼吸,松螺科、两栖螺科的肺可以充满水;在其他的淡水蜗牛中,肺经常被用来捕捉空气泡,而永久在水中生活的分类群也可以不使用空气呼吸。一些蜗牛(如瓶螺科)同时拥有鳃和肺,两个类型的呼吸结构分隔开来,成为两栖物种。

椎实螺。淡水蜗牛具有极强的环境耐受性,尤其是在含氧量较低的水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机物中氮的化合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