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犯错了能不能打后打一顿合适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成人小孩都不例外。

孩子吃饭时候故意把饭菜扔得满地都是

在卫生间玩水弄得脏兮兮

对邻居比自己小的孩子各种恶作剧,乱扔东西砸到别人

打扫卫生的时候捣乱、不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等等

这些例子在生活中简直是数不胜数,每个妈妈都能随口说出一堆。

但是犯了错误之后怎么办,才是家庭教育中的容易被忽略的一点。

不可否认,每个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打骂孩子也是急于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很多父母自己也是在打骂之下长大的,理所当然地认为教育孩子就得靠打。

但孩子犯错,打一顿就不再犯了吗?

打骂,只是让孩子向恐惧屈服

这两天有一个妈妈打孩子的视频:

妈妈拿着笤帚对着孩子就是一顿抽,身上、胳膊上、腿上,每一处都挨了好几下,用笤帚打不解气,妈妈还一只手揪住孩子,用另一只手使劲扇……

孩子被吓得四处躲藏,可躲到哪里,妈妈的笤帚就追到哪里,无处可退的孩子就倒在沙发上,蜷起身体,让妈妈打。

妈妈打累了,对着孩子骂了几句,才扔下笤帚走开了。

了解后得知,妈妈打孩子,是因为孩子偷了家里的钱去上网。

孩子犯了错,很多家长会觉得,只有好好教训一顿,才能让他长记性。但其实,孩子最关注的是父母的情绪,犯什么错不重要,怎么让父母不生气、怎么能免于被责罚才重要。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孩子犯错时候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错误,更有技巧地不被察觉。

把打骂当成教育,能会让内心恐惧的孩子,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最初的小错误。

被打骂的孩子,往往犯错越多

孩子犯错后,父母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对待错误的态度。

日前,交警在服务区截下一名在高速上开车的10岁男孩。

询问后得知,男孩因为成绩下滑,被父亲打了一顿,孩子一气之下就开着家里的车上高速,准备回爷爷奶奶家。

交警拦下他时,他已经在高速上狂奔了250公里,路上走错过方向,还引发过追尾事故。

这个新闻让人不禁一身冷汗,很多父母误以为,打骂教育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就不会再犯了。

却不知道,如果父母只盯着孩子犯的错,而看不到孩子的恐惧和无助,则会导致孩子在害怕和愤怒的冲动之下,做出更出格的事情。

批评(惩罚)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美国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小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洒得到处都是。

妈妈闻声赶过来,看到满眼惊恐的小格伦,没有批评责骂,而是说:“这真是个不错的麻烦,我们还没有在牛奶海洋中玩过呢!”说完带着小格伦玩了一会,还教他如何收拾残局。

这不仅教会了小格伦如何面对错误和失败,更成了他成为科学家最好的开端。

错误其实不可怕,只要父母懂得如何处理,犯错反而更能让孩子受益。

面对犯错的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做

孩子犯错,不能用打骂来管教,是世界性共识。

法国通过了一项“不打屁股”的法案,这条法案会在结婚时和婚姻誓言一起宣读,就是为了让所有父母都知道,管教孩子不能通过言语羞辱、肢体暴力的手段。

打骂教育只是让孩子因为恐惧而不犯错,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了。

那么,不打不骂,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立场一致,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规则”和“打破规则的后果”要一致。

父母可以在私下里,对孩子已经出现过的不良行为和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有个预估,并制定应对措施。

当事情发生,父母一致的反应,会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孩子反复突破界限不成功,就会趋于遵守规则。

父母的立场一致,既是尊重孩子,也是尊重父母的权威。

陶虹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说起女儿时,讲了这样的小故事:

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打翻牛奶,她看到后声嘶力竭地吼道:“你怎么回事啊?”

吼声让女儿愣在原地满眼恐惧,不敢动也不敢说话。

看到女儿的反应,她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过去抱住手足无措的孩子,有了安全感,女儿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爱之深,责之切,为人父母,很难避免吼孩子,但坏情绪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最大障碍。

孩子犯错时,不乱发脾气是父母的基本修养。

孩子犯错令你生气时,父母应该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可以先用5-10分钟的时间,尝试数数、深呼吸、暂时离开等方法,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处理这件事。

计时隔离,让孩子离开犯错现场

在美国的家庭或幼儿园中,有一个人人知晓的词,叫"time-out"(暂停,计时隔离)。如果孩子犯了错,警告提醒后仍然屡教不改,家长或老师会把孩子抱到一旁,让他们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几分钟以后才能得以继续。

有几个美国孩子一起玩沙子。其中一个小女孩开始恶作剧,把另一个孩子的铲子埋到沙子里。小女孩的妈妈在一旁命令把铲子还回去,小女孩不听,妈妈开始数123,小女孩还不听。于是妈妈走过去,一把把小女孩抱出来放在一旁的椅子上,说:“Your time is out(你的时间到了)”。小女孩很听话的坐在那,似乎很习惯这样的事情。一直等到她妈妈说“你可以回去了”,她才从椅子上跳下来,之后在玩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友好,再也没出过幺蛾子。

所以说,time-out就是利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一个典型。当孩子看着别的孩子还可以继续玩,而他得到区别对待的时候,他的心里会受到的震动,因为这与他平时所受的待遇反差极大,让他能反思自己的行为。

不急于弥补,让他明白错误危害

假如一个孩子老是粗心,不停丢东西,或不停打破东西。父母们教育孩子要细心的同时,就会显得比孩子忧心百倍,想方设法会赶紧将丢掉的打破的东西给找回来买回来。

其实,有时候不要急于补上,因为这样他永远也不明白粗心的危害。

书包丢了让他空手去上一天学,让他去面对老师的责问同学的眼光。

老是打破水杯,那就让他自己去处理怎么喝水,让他明白没有水杯是不方便的事情。

让他明白什么是“自作自受”,自己做错的事情,需要自己去解决。从小就学会承担责任,约束自己。慢慢他,一个粗心的小孩不仅变得细心,而且,他还会富有责任感和约束力。

《正面管教》中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惩罚,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用和善坚定的方式,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经年累月之后,你的温柔而坚定,会成为孩子行为的准则;你的尊重,也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勇敢向父母求助的底气。

不要忘了,你曾经也是个孩子,也是一路不断犯错,跌跌撞撞地成长起来的。

优尼贝特国际教育采用美国加州原版英语教材,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全学科英语课程,真实还原美国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场景。并通过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的英语实际运用,让孩子在全英文浸入式的环境中全面提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家长管教方式有直接关系,孩子有恃无恐,多半是因为长辈的溺爱,如果孩子长期被家长的溺爱包围,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以后可能会成为任性、骄纵的“坏孩子”,所以家长必须要改变育娃方式。很多孩子都会做出打长辈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可以因为孩子小就纵容,孩子如果经常得到维护,他们可能会把打人当作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所以孩子做出这种行为,家长必须要训斥。

韩女士的儿子4岁大,大多数时间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对孙子十分溺爱,几乎是有求必应,韩女士很担忧孩子,总告诉孩子奶奶要对孩子严厉一点,但是奶奶却舍不得。这天孩子非要喝冰饮,因为前几天拉了肚子,奶奶就耐心告诉孩子暂时不能喝,结果孩子打了奶奶一巴掌,韩女士恰好看到了,当时就打了孩子一下,让孩子认错,结果奶奶却一把抱过孙子,跟韩女士说:“别碰我孙子!”韩女士很无奈,随后和老公商量把孩子带回家教育,不能让孩子奶奶继续溺爱孩子。

隔代养育最容易出现溺爱的问题,奶奶或者姥姥会格外宠溺自家孩子,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都可以毫无底线的原谅,理由就是“他还是个孩子”。但小问题不尽早纠正,孩子就会形成顽劣的性格,长大以后容易犯大错。所以真心疼爱孩子的家长,一定要理性一点,严宽相济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孩子犯错必须要得到惩罚。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得到惩罚,这样孩子才会记住什么事不可以做,如果家长立刻原谅孩子,孩子一定不会长记性,以后还会继续犯错,甚至变本加厉。家长可以和孩子商定惩罚制度,让孩子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家在外都要让孩子守规矩。

家长必须要让孩子守规矩,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言行举止都要有规矩,不能不尊重长辈,不能不讲礼仪,要尊重其他人,言语上不可以骂人,行为上不可以打人,这都是最基础的。

家长要在育儿理念上达成共识。

如果父母要把孩子交给其他家人来照顾,那么一定要在育儿理念上达成共识,要注意教育孩子的分寸,不能太粗暴,也不能溺爱。该批评孩子的时候就要严厉批评,不能一位家长批评,另一位家长维护,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保护伞,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育娃方式很重要,家长要掌握技巧,不要溺爱孩子,孩子犯错时更不可以包庇,要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接受惩罚,这样孩子的行为才可以得到约束。

您家孩子犯错时您会如何处罚呢?您的家人是否有溺爱孩子的行为呢?

}

帮助孩子将“错误”变成“财富”

孩子犯错后 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亲子教育家指出,没有人的人生能够一直平坦,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犯错的经历。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孩子来说,他们每一次的犯错都是宝贵的成长财富,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将错误变成他们的人生财富呢?

成长路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孩子犯错时,家长怎么办?不同的家长回答不尽相同。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犯错的问题上,家长的态度对孩子行为习惯的纠正乃至心理影响,至关重要。

1.案例:孩子犯错,爸妈窘迫

“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探讨这个问题时,南宁市的一些家长“曝光”了自家孩子的囧事,以及事发时自己的应对措施。

“我家的小屁孩又闯祸了……”成成爸下班回到家,就看到5岁的成成耷拉着脑袋。成成奶奶“重播”了刚刚发生的一幕: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一个小朋友骑了成成的单车,成成不乐意冲过去抢,把那个小朋友推倒在地,小朋友磕破了膝盖,流了不少血。

“小屁孩被我训了一顿,跟我一起去登门道歉,赔了医药费。回来还让他面壁思过半小时!”

上幼儿园大班的童童顽皮好动,一次玩耍时他和一个小男孩起了冲突,随手就捡起一根水管打破了那个男孩的头。

“我带着童童陪受伤的哥哥去医院。缝针的时候哥哥痛得直哭,童童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不懂得要陪着哥哥,还跟我说到游泳时间了,该去游泳了。”童童妈说,回家后童童被罚跪反省,但他还问:“电视上解放军可以杀死敌人,为什么我不可以打人?”

6岁的笑笑是个“强悍”的女孩,有一次在小区里,她故意冲撞别的小朋友,被妈妈狠狠批评时她还振振有词:“她挡住了我的路,所以我要把她推开。”

笑笑妈说:“幸好对方的妈妈很理性,也很懂怎么教孩子。她反问笑笑:“照你这么说,如果我开着小车,你刚好走在前面挡住了我的路,我是不是也可以向你撞过去呢?”笑笑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她主动向被自己冲撞的女孩说了一句“妞妞,对不起”。”

2.观点:防微杜渐,知错认错

在学习《细讲弟子规》的公益读书会上,家长们交流了教育犯错孩子的心得体会,学雍·多闻学堂的国学讲师肖行之为大家播放了两部国产经典动画片《我错了》和《骑牛难下》。

两部动画片都很短。《我错了》描述的是“捣蛋鬼”贝贝在老爷爷刚刚刷白的墙壁上涂鸦,画了老爷爷和一只猴子。随后又在看球赛的小女孩的背影上画了一只乌龟。没想到那只乌龟变活了,咬住了他的手指头,怎么甩都甩不掉。贝贝疼得哇哇大哭。这时,墙上的老爷爷也变活了,他凑在贝贝耳根边不知说了什么,贝贝的脸红了。他走过去跟小女孩道歉,说“我错了”,话音刚落,乌龟就松开了他的手指头,他就把刚才涂鸦的墙壁擦干净了。

《骑牛难下》的主角依然是贝贝。小朋友们正在河边钓鱼,贝贝躲在树后丢了一块石头,把鱼都吓跑了。小朋友们去追赶捣蛋的贝贝,贝贝一溜烟跑了。忽然,他看到树荫下一头水牛正在乘凉,就骑上牛背,赶着牛跑。牛越跑越快,跑进了河里,然后甩下贝贝,不会游泳的贝贝在河里拼命挣扎,最后抓住鱼篓才脱了险。

由动画片的寓意延伸开来,肖行之告诉家长们:“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然后才能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取决于家长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家长,比如说,看见孩子涂鸦,非但不会制止,告诉孩子公共场合不能乱涂乱画,还会为孩子画得像、有绘画天赋而沾沾自喜。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去超市,看到孩子把超市里的小装饰品扯下,也觉得无所谓。

“如果家长连对错的标准都不知道,在很多事情上就会纵容孩子。在细小的事情上放纵孩子,从小放任而不改正,就会为孩子的将来埋下祸根,会让孩子”骑牛难下“,乃至大祸临头。”肖行之阐释,这也就是《弟子规》中所告诫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盼,都是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殊不知有所为之前,应有所不为。”肖行之还以孩子画画为例:孩子绘画惟妙惟肖是一种才能,他能选择不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则是一种素质。“更多的时候,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在规矩里有所为,增强孩子有所不为的能力,这样才能防微杜渐,让孩子少犯错。一旦孩子犯错,知道错在哪里,选择认错,也是一种能力”。

就在肖行之阐述观点时,一个跟妈妈来学堂的小男孩,在黑板上涂写了几个字。家长们都没在意。但肖行之看到后,停止了讲解,他转过身去对小男孩说“老师讲课时,不能随便乱写乱画”。小男孩于是拿起黑板擦擦去自己写的字。“你确定都擦干净了吗?”肖行之再问。小男孩回答说“黑板擦太湿了”,于是一位老师给他递上一块干布,他用干布总算把黑板擦干净了。

肖行之紧接着对小男孩说:“你刚才在不合适的时间乱写乱画,应该跟老师说三个字。”

小男孩乖乖地说了三个字“对不起”,然后退下了。

3.争议:孩子犯错,要不要打

亲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 对待孩子犯错,家长们自有“家法”,有的是“猫爸”“羊妈”,只讲道理,动口不动手;有的是“狼爸”“虎妈”,认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打得痛才会记得深。

林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一年级,“去学校刚一个星期,就跟高年级的学生学会了说脏话”。儿子第一次在家里冒出脏话时,林女士告诫他不能说脏话,儿子不服,争辩道“学校里的哥哥姐姐都能说”,林女士就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严厉地告诉儿子:“不管什么人,做得对的才能学,做得不对就不能学;不能因为别人那样做了,就有样学样,而应该想一想,他那样做对不对,做得不对,以后我们就不能那样对别人。你是小学生了,要学会判断是非。”

“我绝对不会打孩子的脸。”对林女士的教育方法,范女士并不赞同。范女士认为,即便孩子犯错,她也只会用讲道理的方式跟女儿交流,引导她往好的方向走。“如果给孩子一巴掌,打的不单是她的脸,还会伤了她的自尊,反而会把孩子打到与自己对立的一边”。

豆豆妈在教训闯祸的儿子时,也差点“以暴制暴”,最后忍住了,变成了讲理:“妈妈很生气,想打你一顿,你同意吗?”“不同意?为什么?”“怕疼?那你说他都流血了,他疼不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记住了吗?”

在“打不打孩子”的问题上,林先生左右摇摆:孩子犯错时他不止一次打过孩子,“但是打了没什么用,孩子还会再犯,父子间的关系也变僵了”。

肖行之认为,打还是不打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能只凭个人主观,盲目地教育孩子”。他和家长们分享了自己无法忘记的一顿打:小时候,他在邻居家偷偷拿了一盒百雀羚雪花膏里面的锡纸,敏锐的奶奶察觉到他的“不对劲”,把他打得屁股开花,边打边教训:“小时偷针,大了偷金。不问自取就是偷。”

“孩子在心性上受的教育一辈子难忘。痛过那一刻之后,孩子才会成长。”肖行之认为,必要打孩子时,家长的知见一定要超过孩子,并懂得掌控下手的轻重,这样的管教才会是有效的。

亲子教育家成墨初指出, “孩子不应该打”,因为现在很少有家长是因为孩子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等德行问题打孩子,而成绩退步、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等学习问题,成为了现在的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望子成龙”而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子犯错了能不能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