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了那报庙为什么不能回头是什么意思


  人们一般避讳谈死,但现实生活中,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不可回避。青岛人十分看重人死后的葬礼,对人死后的善后事非常讲究。下面小编详细介绍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是怎样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初丧
  建国前,青岛农村死了人在治丧开始时为初丧。民间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气。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一般要先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丧”,亦谓之“送终”。一旦措手不及,病人没换衣服就死在里间的床上(炕上),俗谓之“老人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因此而遗憾终生。
  临终之前的沐浴更衣,事实上是给死者进行一次化妆整容。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女来料理。死者为女姓,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除擦洗脸面、手脚和修剪指甲外,还要梳头、穿衣、插带等。也可请人来料理。人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去世”、“逝世”;年轻人死亡称“少亡”;即墨县对小孩死亡称“抛撒”等。死人穿的衣服谓之“寿衣”,或称“送老衣裳”。缝“寿衣”用的针线,末端不能系疙瘩,以免死者在阴间同活着的人“结疙瘩”。“寿衣”的质料,不能用毛皮和绸缎,怕来生“变”为兽类和断子绝孙,多用棉和绢,取“绵绵”和“眷眷”之意,衣裤的件数,忌双喜单。服装样式多采用同时代的礼服,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衣为主。
  灵床,亦称“尸床”,通常设置在死亡者居住的堂屋中央。病人临终,穿好寿衣,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腿,由病床抬上灵床,等候咽气。病人咽气后,用一块类似床单的布盖住尸身,此布有蓝、黑、黄和白等不同颜色,上面绣着经文和八仙等,称作“衾”。覆衾之前要先给死者口内衔一小制钱或者银锭,仿古人含玉之意。死者头枕一个倒三角式的枕头,谓之“鸡鸣枕”。即墨在死者脸上还要遮上一张黄表纸。灵床下放一盏豆油灯,谓之“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
  死者尸体安排就绪,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幡上缀一串纸钱,钱数与死者年龄相等,有的还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招魂”之后便是指路,所谓“指路”就是为鬼魂指明“升天”的道路。此俗在建国前的青岛市区比较简化,建国后随着丧葬改革推行火化,农村“初丧”之俗也大为简化,只给死者沐浴穿“寿衣”。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报庙 送盘缠
  建国前,青岛地区特别是农村,人死之后从当天起到当地“土地庙”报庙三天,每天三次。即墨报庙称“送浆水”、“送盘缠”。要在早、中、晚饭之前连送三次,一般叫“报朝庙”、“报午庙”、“报晚庙”。
  建国后,普遍实行丧葬改革,此俗已绝。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入殓成服
  建国前,青岛地区均将死者装进棺材进行土葬。死者入棺,谓之“大殓”。“入殓”在死后的当天、第二天和第三天不等,通常是三日入殓成服。入殓前,死者的儿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为死者净面。一般用棉球在脸盆中象征性地蘸一下,然后再在死者脸上虚晃几下,表示擦拭,同时对死者喊道:“给你净面啦!”净面之后,亲属要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此时如果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特别是得不到老舅的首肯是不能入殓的。尸体装进棺材后,接着要钉棺盖。镇钉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能使子孙兴旺发达。钉钉子时,亲属一齐喊叫死者“躲钉”,然后向棺盖上撒五色粮,大殓告成。此后,每天三次烧纸哭祭,谓之“捻香”,直到出殡为止。富裕人家还要请僧道念经,超度亡灵。
  穿戴孝衣孝帽谓之“成服”,亦称“戴孝”。子女要披散头发,穿白衣孝服,孝服用的是极粗的生麻布。建国初期,除穿白布撒边裤,腰扎麻绳和鞋缀白布以外,其他已不再讲究。有些地方以穿白鞋为戴孝的标志,儿女的鞋应全白,孙子的鞋只前边用白布。50年代青岛市所辖各县先后实行火化,死者入殓前的习俗依旧,只是不用棺材,而是用汽车将遗体运往火化场。为死者戴孝时,城市和乡村渐以黑袖章取代孝服。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吊孝
  即吊唁,是生者对死者悼念的一种形式,也是普遍流行的重要丧俗之一。开吊之前要向死者的亲友发出治丧通知,谓之“报丧”,有的以讣闻、讣告等书面形式,派人送去报丧。官员或文人雅士去世,则在当地报纸刊登讣告使闻者前往吊唁。此时,丧家门前的魂幡、长纸钱等也是报丧的标志,有的还在门前贴上一张丧榜。
  吊孝一般从大殓之后开始,灵前放一供桌,摆上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棺材下面放一只升,内装粮食,上插一杆秤,再放上一盏灯。亲族邻里往往结伴前来吊孝。一般是平辈鞠躬,晚辈跪拜,尔后痛哭一场,死者的亲属在一旁陪哭,最后跪拜亲友,谓之“谢孝”。
  从大殓到出殡这段时间里,子女等亲属要日夜守侍在灵柩旁,一是随时迎接陪伴前来吊孝的人,二是以示尽了孝道。建国后,青岛地区随着丧葬制度的改革,此俗已改,吊唁者不再是面对棺材,而是面对遗像鞠躬,对死者亲属进行安慰。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出殡
  建国前,出殡不仅是死者的哀荣,更重要的是生者的显耀,所以不论贫富,都尽力而为,不惜钱财。出殡前,首先要请“阴阳”先生“开殃榜”,定下出殡日期,复告亲友临丧,然后要备好各种纸制“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童男童女”、“马匹车轿”等,请来吹鼓手、抬杠者及执事人等。
  出殡的乐队一大早就来到丧家,吹奏粗细乐曲,谓之“闹丧”。有的请两班吹鼓手,在门左右分别吹奏,谓之“对棚”。吊唁的人来到门口,乐队要鸣打击乐报告,然后奏细乐送进灵棚。
  启灵是出殡的一项重要活动,由司仪主持,“今日良辰吉日,斩丧大吉,孝子举哀”。于是死者的亲属们放声大哭,背棺者10余人即进入“灵堂”。把棺材背出灵堂以后放在彩架上,再扣上白色的蟒罩,抬棺者一般是8人或者16人。司仪高喊起驾的号令,灵柩便离地而起,同时由长子(或专人)把瓦盆摔碎,以便死者“带到阴间使用”。出殡的队伍,最前面的是开路神、狮豺、执事,接着按照铭旌、挽联、纸活、乐队、送殡者、丧主、灵柩的顺序排列,在哭声和哀乐声中缓缓行进。孝子要头戴孝冠、身穿孝服、披麻衫,一手扛魂幡、一手拄丧捧,由两个扶丧客搀扶,走在灵前;女儿则头扎孝带,身穿孝服,最后披戴一麻袋片,跟在灵柩之后。途中,出殡的'队伍要暂停,进行路祭。路祭的仪式是在灵柩前摆好桌椅、供品,亲友一一拜祭。建国后,随着青岛地区丧葬改革,至60年代传统的出殡习俗已绝。火化后将骨灰装入骨灰盒,有的寄存在县城的火化场,而有的取骨灰盒在提前择好的墓地土葬。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埋葬
  建国前,青岛各地多行土葬,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墓地,俗称“林地”。墓地是请“阴阳先生”选中的“风水宝地”。
  墓穴通常是南北走向,长9尺左右,宽以3尺3为准,俗称“天下棺、三尺三”。灵柩到达墓地之后,撤去棺罩,准备下葬。莱西等地要把嵌红枣的小馒头作为陪葬品下葬,馒头的数量与死者的年龄相同。下葬后要举行抓土仪式,即死者的子女每人抓三把土撒在棺材盖上,然后铲土掩埋,筑起坟堆。坟头一般都堆成圆锥形或者圆形,底盘直径约2米,高约1米,也有形体较小的。墓地周围不种庄稼,称作“茔盘”。四角埋有石柱,墓前有石碑、石桌、石香炉。新坟堆好之后,留一小墓门,上方插着孝杖和魂幡。下葬仪式一结束,主持礼仪者便领着长子谢客,先谢吹鼓手,再谢客人,最后谢帮忙的。送葬回家时,长子手扶罩杆在前面啼哭,其他人尾随其后。到门口时主持礼仪者把牌位端给长子,长子把它放在灵堂上,举行辞灵仪式,子女行三拜九叩礼,葬礼便宣告结束。
  胶州等地将棺材下葬后仪仗返回,称回灵。此时丧主向亲友邻居分遗饭(用面蒸的大饼切成小块和小馒头状食品);出殡当日晚,丧主要宴请所有帮忙人员,以示酬劳。
  建国后,青岛地区各县先后实行火化。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圆坟 烧七烧周年
  这三种旧俗在青岛城乡各地均广为流行。土葬后的第三天,或者第二天,死者亲属为新坟添土谓之“圆坟”。此俗多在农村流行。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就要举行焚香烧纸祭祀,此俗谓之“烧七”。
  一般从一七烧到七七,在这七个七中,以五七最重要,通常并不一定每个七都烧,但五七是一定要烧的,俗称说:“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建国后,青岛地区城乡均实行火化,烧七之俗依旧,只是到火化场取出骨灰盒择地“烧七”而已。
  人死一年,谓之周年,这天也称为“忌日”,忌日祭祀亡灵谓之“烧周年”。胶州等地一年之内家人不得穿红着绿,过年只能贴蓝纸对联。民间特别重视烧三周年,墓祭仪式与五七基本相同,此后子女不再守孝,可以脱去孝服,恢复正常生活。至九周年对死者再进行一次祭祀。此后,不再进行特殊祭祀。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童丧 客死
  婴儿一生下来就夭亡,通常不埋葬,用谷草或炕席卷住尸体扔到野外或乱葬岗。有些地方给死婴脸上抹上黑灰,作为将来托生为人的印记。据说灰抹在脸上,将来长在腚上。稍大一点的幼儿夭亡,一般也是用谷草或炕席裹住尸体,找个地方埋掉,不留坟头。儿童夭折可留坟头,但不能进入祖坟,一般埋葬在地边或乱葬岗上。童丧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5~9岁的幼童,在上半月夭折的,要葬在村宅的西南方向,下半月夭折的,要葬在村宅的东南方向,葬时可用一木匣盛殓,尸体上要放置一根桑枝和一块生铁,镇住幼童的灵魂,不让他回到家中。二是10~15岁的儿童死后,也只能用木匣子盛殓,一般在地头埋葬,坟堆作椭圆形。三是15~20岁的青少年死后,凡是没结婚的,也算作童丧,一般都用棺材盛殓,葬在地头,或者在祖坟后的指定地点堆一个小坟头,俗称“小丧”。童丧不举行任何仪式,葬后也不专门祭祀。
  人死在外乡,谓之“客死”。当亲属得到客死的消息后,要马上供奉起牌位,穿孝服,痛哭祭祀,亲友要前去吊孝,仪式同原籍死亡一样,此俗在建国前青岛地区农村普遍存在。凡“客死”者,富裕人家要设法把死者的灵柩运回故乡安葬,谓之“拉生灵”。贫穷人家则把死者的枯骨带回故乡埋葬,谓之“背骨殖”。城市居民,不经特许,不准把客死者的灵柩运进城里,也不准进家门,只能在城外设置帐篷,举行治丧的各种仪式,然后埋进祖坟。那些既无力“拉生灵”,也不能“背骨殖”的人家,只好把客死者的牌位埋葬,做个假坟。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是怎样的】相关文章:
1.青岛订婚风俗是怎样的
2.立陶宛饮食习俗是怎样的
3.岳西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4.贝宁的饮食习俗是怎样的
5.广东早茶的习俗是怎样的
6.瑶族的饮食习俗是怎样的
7.彝族的待客习俗是怎样的
8.陕西杨凌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

民间丧葬习俗中,老人装殓进入棺材后有着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盖棺。民间的盖棺又称之为铆钉、煞扣、合棺、封口、绝口等,一起来看看其中的规矩禁忌吧。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棺材在封合之前有的地方会有“眼殓”的俗仪,即是在安葬前,停厝在堂,棺材盖不能合缝,用来让亲人最后一睹其遗容,和死者做最后的遗体告别。也有是为了因为亲人远在他乡,回家路途救援等待这些远方的亲人回来再看最后一眼。还有就是因为逝者死因不明,故而也不能封棺让怨气积蓄,要验尸查明死因方你能在行合棺。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盖棺是特别有讲究的,要用四颗铁制的寿钉,由木匠用斧头将钉子楔入。其中三根楔到底,铆入棺帮,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是三根为左二右一,如果是女性,则三根钉为右二左一。另一根寿钉成桃形,称主钉。按男左女右楔入棺盖前一侧,诸事完备,亲友玩呗再次瞻视饮泣告别之后,执事的人就可以行盖棺之举。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出殡前才刚行盖棺的逝者,棺盖一般多是斜着放置在棺材上,用来方便晚回的亲属瞻视其遗容。盖棺之前,棺口上要蒙上一层白布,谓之“天罩”。盖棺的时辰也多有讲究,一般由有经验的老人和阴阳师傅择定。沿海的一些地方会有俗定在涨潮的是黑客盖棺。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盖棺时,亲属以及旁观者需要远离棺材,忌讳人将影子倒映入棺材内,与死者生肖相冲相克的人不能在场,否则对丧家不利,盖棺后即要安钉。盖棺这一事是非常严肃的,很多规矩还是要讲的,一定不要轻易的去触犯,丝毫无犯赢得祖先护佑,一生富贵安康!
民间丧葬的一些禁忌
  民间丧葬六大忌讳事项
  1、忌出葬时,抬棺者说「重」字:
  在出殡时,抬棺者应保持肃静,禁讳说到「重」这个字。若不小心脱口而出,可能会生出变故,如棺柩更重而更加抬不动,或是于行进间,抬捍断裂导致棺木掉落地上。
  2、忌带孝者观看建庙、婚嫁,或接触产妇及婴儿:
  因一般人认为带孝者身上带有不祥之气,所以凡是与神事及喜庆有关的场合,如建庙、安灶,或是婚礼、喜宴,都应避免参加。否则在带孝者的凶气感染之下,将导致建庙不灵,或新婚夫妻感情不睦。而若带孝者接触到产妇或婴儿,将致使产妇难产,以及婴儿夭折等不幸的事发生
  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冲克
  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的道理,如果亡者是子年出生的,那么不论亡者的亲朋或好友,凡是午年出生的人,都不能参加送葬仪式。此外,孕妇、婴儿,也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气。
  3、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肖相冲克:
  在丧礼上,通常会贴有一张告示牌,说明有那些生肖是与死者的生肖相冲克,必须回避。有的还会在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以除不祥之气。
  4、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
  在举行入殓仪式时,亡者的亲友应当保持冷静。此时忌讳有人啼哭,否则会使亡者不忍离去,其魂魄将无法升天,而滞留丧宅。若因啼哭而不小心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将使得亡者留恋人间,不得转世超生。
  5、忌七月时出葬:
  七月被一般民间视为鬼月,此时阴间的鬼门大开,许多鬼魂被流放到阴间来。若于七月出葬,可能会招引更多的鬼魂出现,鬼煞大作,对丧家更为不利。
  6、忌守丧期间剪发、剃胡须:
  根据民间的习俗,在家有丧事期间,其亲人不能剪发及剃胡须。一般人认为这是为了表示极度哀伤悲痛,以致于无法顾及修饰边幅。而其另外的用意,则是为了避邪,以不修边幅的模样,使自己跟平常看起来不一样,让亡灵鬼魂认不出来,以免受到侵扰。
民间丧仪禁忌三十八
1、下葬时,先由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
2、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五七需由孝女来做;安葬后要做百日、周年祭祀,以后归为常规祭祀
3、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大头低对大儿子不利,小头低对小儿子不利
4、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5、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6、老人弥留之际须穿“上路衣”,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7、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准备好,“六十不治棺”
8、忌席上摆上三个菜,俗称过去死囚徒斩首前吃法;
9、泥鳅、鳝鱼等没有鳞的鱼,因其形状像龙,不能用作祭祀;黄鳝尾巴是尖的,是“绝尾巴”,用作祭祀恐怕要绝子嗣。
10、装殓时嘴里不能空着,古代有含玉习俗,后代有含饭团
11、忌给死者穿黑色衣服,会变成驴;死人忌以裘皮之类做装裹,恐怕来世托生兽类
12、死者棺内脚忌悬空,要踏在棺板上,头忌顶棺板,要隔以衣物
13、儿子为父亲一般要服丧三年;守丧期亲友互不拜年;守丧期忌走亲访友;守丧期穿白鞋。
14、送葬忌讳回头看,忌讳从原路回来
15、婴幼夭亡禁入祖坟;夭亡者忌葬于比祖坟高的地方,只能葬于低洼处
16、异地死亡得设法抬回家中,不得做“门外鬼”; “冷尸入村败到底”,身死异地者只能停尸于村外;凶死在外的,忌停尸于堂.
17、办丧酒宴请亲友帮工,筵席散,禁忌言谢,不予挽留
18、参加完丧事仪式忌径直回家,须到其它场所兜个圈子;忌邀同去吊唁者到家中
19、忌死者尸体不僵,尸软后代不发
20、棺材下丧时,忌墓坑中有水,有垃圾污物
21、有丧事、火灾之家,7日内忌串门
22、挖坟井忌动土后又换往他处
23、抬死尸忌走回头路
24、祭桌上不能摆狗肉;不能让狗看见家里的死尸,否则的话,家里会再死人
25、孕妇忌看喜丧事,切勿手触棺木,否则婴儿会夭折
26、忌流泪于夭折之婴儿尸上,否则再生者亦将夭折
27、忌81岁死,九九数到了尽头,后代将会走下坡路,将算盘拆散仍窗外解之
28、不许寡妇,产妇参加丧葬;女人不能上碑
29、再婚夫妻不同葬;结发夫妻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30、忌双日下葬,否则祸事成双
31、棺木一落入墓穴就不准再移动;下葬时,忌讳送葬者的人影投入墓穴,就等于殉葬
32、丧时忌流泪在尸上,否则该人将发疯
33、守灵时忌猫跳上尸体,以免尸体受吓抱住旁人,可使之抱住扁担解之
34、葬期忌“重葬日”:正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戌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十二月己日
35、灵桌上油灯燃油俗称剌油,不要触摸,否则身体会感到痛楚
36、茄子俗称“吊死鬼”,因为吊在花梗上的,所以不能用作祭祀
37、黄豆芽形同“如意”,所以俗名“如意菜”,祭祀不可用
38、幼儿不能看葬礼、上坟,天灵盖未闭合容易被阴气侵扰而得病。
  民间丧葬禁忌一百则
  1、不能血葬,要在野外厝放几年(厝基),然后再葬
  2、下葬时,先由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3、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牺“复山”
  4、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5、五七需由孝女来做
  6、安葬后要做百日、周年,以后归为常规祭祀
  7、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
  8、择定时辰移棺下葬,谓“下字”
  9、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大头低对大儿子不利,小头低对小儿子不利
  10、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11、下葬时直系亲属不能看棺内
  12、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13、老人弥留之际须穿“上路衣”
  14、老人弥留之际抬坐椅上,谓“上大椅”
  15、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16、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
  17、去世当日设灵堂,点香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8、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9、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
  20、棺木有十圆、十二花、十四刈之分,贫家用“四块板”
  21、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准备好,“六十不治棺”
  22、第一年对联只能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23、送葬路上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恐被亡人得知,对被招呼者不利
  24、作葬事者不得呼叫姓名,只能比手势,惟恐错为亡人,当“代死鬼”
  25、祭拜祖先忌用不带皮的肉、去掉鳞的鱼,否则对祖先不恭、不孝
  26、忌席上摆上三个菜,俗称过去死囚徒斩首前吃法
  27、古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适墓不登垄
  28、邻居有丧事时,舂米不能发出用力的声音
  29、村子里有丧事时,不能在村内巷子里唱歌
  30、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临丧则必有哀色
  31、装殓时嘴里不能空着,古代有含玉习俗,后代有含饭团
  32、忌给死者穿黑色衣服,会变成驴
  33、死者棺内脚忌悬空,要踏在棺板上,头忌顶棺板,要隔以衣物
  34、有的地方忌讳正午出殡
  35、葬礼忌穿黑白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忌穿戴鲜艳的服装首饰
  36、行人忌讳碰上出殡的队伍
  37、服丧时间依亲疏而定,儿子为父亲一般要服丧三年
  38、家中有祭祀时,忌孩童大声说话,怕神听不到祭祀人的祈求
  39、老人病逝忌说死,应说“老了”或“过去了”“走了”
  40、守丧期忌走亲访友
  41、守丧期穿白鞋
  42、孝子服孝期间,男百日不理发
  43、送葬忌讳回头看,忌讳从原路回来
  44、丧葬时的花圈及纸扎祭品禁放在家门前
  45、婴幼夭亡禁入祖坟
  46、守丧期亲友互不拜年
  47、异地死亡得设法抬回家中,不得做“门外鬼”
  48、“冷尸入村败到底”,身死异地者只能停尸于村外
  49、办丧酒宴请亲友帮工,筵席散,禁忌言谢,不予挽留
  50、死人忌以裘皮之类做装裹,恐怕来世托生兽类
  51、人死后忌无人哭
  52、至亲友家报丧忌进入房中,忌直言“死”
  53、参加完丧事仪式忌径直回家,须到其他场所兜个圈子
  54、忌邀同去吊唁者到家中
  55、忌死者尸体不僵,尸软后代不发
  56、棺材下丧时,忌墓坑中有水,有垃圾污物
  57、忌砍村口、坟前之树
  58、有丧事、火灾之家,7日内忌串门
  59、凶死在外的,忌停尸于堂
  60、夭亡者忌葬于比祖坟高的地方,只能葬于低洼处
  61、挖坟井忌动土后又换往他处
  62、抬死尸忌走回头路
  63、泥鳅、鳝鱼等没有鳞的鱼,因其形状像龙,不能用作祭祀
  64、神祭(三年内为魂祭,三年后为神祭)时,汤菜里不能撒辣椒面
  65、祭桌上不能摆狗肉
  66、孕妇忌看喜丧事,切勿手触棺木,否则婴儿会夭折
  67、忌流泪于夭折之婴儿尸上,否则再生者亦将夭折
  68、人死后用方形草纸对角蒙在脸上,有了蒙脸纸防止牲畜为死人换气
  69、不能让狗看见家里的死尸,否则的话,家里会再死人
  70、忌81岁死,九九数到了尽头,后代将会走下坡路,将算盘拆散仍窗外解之
  71、好死与凶死者的葬礼不容混同
  72、不许寡妇,产妇参加丧葬
  73、再婚夫妻不同葬
  74、结发夫妻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75、忌双日下葬,否则祸事成双
  76、孝子全身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和招魂幡,引导灵柩上路
  77、棺木一落入墓穴就不准再移动
  78、下葬时要请巫师祭穴
  79、下葬时,忌讳送葬者的人影投入墓穴,就等于殉葬
  80、葬礼归来前焚稻草三堆,送丧者从火上跨过,就算没事了
  81、女人不能上碑
  82、收殓时用艾草抹澡,将孝子取来的净水洒在胸口,然后换上孝衣
  83、孝衣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九领十三腰之别,外加红布做成的“大红袍”
  84、孝衣先由孝子由外到里反穿在身上,然后统一脱下来替老人穿上
  85、外面要裹上丝棉,或以丝棉被作棺内垫盖
  86、入棺后用两端悬有铜钱的红钱对准鼻尖牵于棺中“分经”,会后盖棺
  87、盖棺后用秤砣在棺顶猛击三下,“棺材头顶三声响,方知自己是亡灵”
  88、出丧时吹鼓手开道,前有幡幛,亲人在灵柩后随从,沿途鸣鞭撒纸
  89、棺木入穴后,地星校正坟向,执壶筛酒,高声“呼龙”
  90、大年初一,必须到亲人或近邻家崇拜新灵
  91、丧时忌流泪在尸上,否则该人将发疯
  92、守灵时忌猫跳上尸体,以免尸体受吓抱住旁人,可使之抱住扁担解之
  93、进圹时,凡生肖相克者将之贴示门前,均须回避以免冲犯
  94、葬期忌“重葬日”:正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戌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十二月己日
  95、灵桌上油灯燃油俗称剌油,不要触摸,否则身体会感到痛楚
  96、入殓忌逢雷鸣,迷信死者腹肚会胀,须盖锣在身上以镇压之
  97、黄鳝尾巴是尖的,是“绝尾巴”,用作祭祀恐怕要绝子嗣。
  98、茄子俗称“吊死鬼”,因为吊在花梗上的,所以不能用作祭祀
  99、黃豆芽形同“如意”,所以俗名“如意菜”,祭祀不可用
  100、幼儿不能看葬礼、上坟,天灵盖未闭合容易被阴气侵扰而得病
丧葬程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从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制“礼”“乐”至今,尽管封建王朝历经更迭,治国之道几多兴替,但“仁”“义”“礼”“智”“信”贯穿古今,有许多内容还被人们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沉淀成为现代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风格乃至时尚。人们对丧葬操办的礼数中,我们自然可以看出这一民族文化的厚重。老人去世后都是用棺材盛殓进行土葬。棺材这规格贫富有殊:富者木材质好厚且大,贫者木材质劣且簿而小。最贫穷的人用不上棺材,有用簿或席裹尸埋葬的。
丧葬礼俗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掐殃、压魂 报庙,报信,入殓,看风水、设灵棚 ,祭奠、扣棺,殡葬、圆坟,谢孝 ,定期纪念等。在丧葬时,一般的丧葬程序是:
1、掐殃
掐殃是人们依据死者落气时的时辰和拇指、食指所示的指节位置来推知灵魂离开灵体时附注在哪儿的方法。所谓的殃就是死者的魂魄。出殃大多是第二天或第三天,也有的当天出殃或落气前殃已经出走的。掐殃的掐,指推算。殃,称死者的亡灵。据说死者留恋家人,离去时要托生成其它生灵,但家人又不可与它相见,如若相见,便会有灾祸降临。基于此,于是在出殃时,家人大多要躲避在外,好让亡灵走脱得安然无恙。有的人家还在家里摆上席宴,厨房灶前放上鏊子,在门前放一根竹竿,据说是让亡灵吃好升天之意,鏊子是想让亡灵留下一些字句。
停尸堂前:老人落气前,要把他挪到堂屋的地上(地上铺麦秸),俗称“挪下来”。让其头朝南躺下,接着穿寿衣,俗称“穿衣裳”。寿衣一般为5件或7件(专指上衣);落气后,长子握供灵鸡、烧断气纸、放噙口钱、盖蒙脸纸、捆拌脚索。将供灵鸡和刀头、供馍、阴食等供品置头前的小桌上,焚香点长明灯;子孙晚辈立即戴孝烧纸哭祭。此后,要特别注意长明灯,在出殡前是绝对不能灭掉的。
2、压魂
死者在气息奄奄的危重时间,家属已把送终的寿衣给其穿上了。然后把他(她)抬到灵帛子[谐音]等待断气。死者断气后,先掐殃,然后再有死者的过继人[多为儿子]去十字路口或土地庙去压魂。压魂也就是拿一叠黄纸象征死者的灵魂,把它压在十字路口或土地庙防止它在外游荡。压魂时先要烧纸祭奠,直到出殡时再去起魂。压魂回来,死者的子女要把死者的衣物扔房顶一两件。别人一见这种情形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3.报庙:老人落气后,长子要到村里的土地庙里焚香烧纸,意在代老人向阴间报到,俗称“报庙”。报庙时,要虔诚祈祷,求神灵保佑,让死者在阴间过上不受罪的好日子。
4.报信
气后,死者的子女要四处报信送丧。报信的事一般有死者的子孙小辈担任。死者的儿子身着重孝,头戴布袋孝帽,腰系麻条去报信。报信时,见接信人要跪下磕头,一般不说话,待问话时才做答。死者落气后,死者的儿子应该先到舅舅家去报信。到舅舅家后,见了收信人先磕头,然后蹲在舅舅家的门槛处听候舅舅训教安排,报完信后径直回家,不得中途拐弯串亲。舅舅家报完信后再到其他亲戚家去报信。到其他亲戚家报信没有去舅舅家庄重,有的可以请人捎信等。报信时一定要说清死者情况和祭奠日期。
报丧:报丧即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奔丧,俗称“送信”。不同亲朋报丧的时间不同:是至亲者,待一落气立即前往报丧;一般亲朋在安葬的前一天送信。
5·入殓
将尸体抬入棺内叫入殓。入殓前,要在棺底上洒青灰一层,放香7根,摆成“人”字形,两根香接头处放铜钱一枚,再铺一些松枝或柏枝。入殓时要注意不要把下铺的东西弄乱,尸体的脚要顶实棺后墙。入殓后,棺不能扣死,祭者烧纸放炮,进行哭祭。
6、看风水
死者落气后,有的人家还要看风水选坟地。坟地也称墓地,墓地大多选在祖坟下方的位置,依次葬埋。但亦有例外,如若让风水先生察看一番,认为老坟院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征得死者亲人[特别是舅舅]的同意后,便可另拔新茔。新茔,往往选在地脉隆起,水脉充足的“风水宝地”。其地形有鹅型、龙凤型、龟型、丹凤型等多种。选择这样的地方做阴宅,据说大有讲究,有不少人研究《风水术》《入地眼》《勘舆学》的人被请去称为风水仙。当地人普遍认为,选的茔地好,后代就能人丁兴旺,有功名利禄。因为有阴福庇佑,故亡照应,其后代就会生活平安,学业有成,有功名利禄,遂人所愿。
7、设棚祭奠
设灵棚祭奠是办丧事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死者家属大多要给亲戚朋友送信,约定祭奠殡葬的日期,避开三六九和逢七日。待到殡葬那天,央来门宗爷儿们着手操办祭拜事务:搭灵棚备三牲,奏礼乐,设午宴。灵棚大多用白色布帐围成,也有的用箔搭成,三面而围,顶上遮蔽。灵棚前左右两边各站一人称为站棚,灵棚后设有孝子位。灵棚内有奠上,奠前。奠上悬挂或张贴紫色题旌:“共和国硕(男)德O公讳OO行几之灵柩”或“共和国淑(女)德O母O氏孺人之灵柩”(注:共和国“O公”“O母”中的“O”字均为黑色字,其他均为白色字,因为共和国和姓O没死)。题旌下方摆有一张小桌,桌面设有酒盅,筷子,供行礼转盅之用。一应各家亲友在总执事的操持下,见机行事。灵棚搭好后要去老坟院去请灵。孝子等人备纸炮到祖茔请回列祖列宗长辈灵位以示祭奠。一般唢呐跟随。请灵后才允许宾客进棚烧纸祭奠。一声传唤:“请XX客烧纸!”炮手燃放起鞭炮,吹鼓手打奏起乐器,乐都必须声哀婉凄切。这时祭拜者可以进棚行礼祭拜。”一般都行祭礼,俗语叫拉礼。拉礼分为堂祭和路祭两种。堂祭就是在死者院内的灵棚前拉礼。拉礼的繁与简视不同家庭而定,简单的礼节叫小九叩,即掺三叩、献三叩、辞三叩;比较繁的礼叫施大礼,即跪拜二十四叩。客人行礼时,叫做“客烧纸”,拉礼时亦同样有别;出嫁女儿有单独行礼的,叫“番供”或“加祭”。路祭就是出殡的路上行礼。这种礼节多半是出嫁女儿番供或加祭。灵棚行礼的礼数多种多样。行礼的繁简都以孝子的身份和自己选择。礼数以叩头的数目来分,有一四叩、五拜礼、九拜礼、十三太保、十八罗汉、二十四拜。现简介如下:
一四叩:是极为简单的礼数。孝子入位后,双手叠放成空拳,弓身作揖,双手合揖举起并放下,要求两手举高不过眉,放下不过膝。然后单膝着地,接着是另一膝着地,并双手按地叩头,抬头直身,如此叩头四次,等叩到第四次时祝哀。后边站棚者上前挽起祭拜者前去串灵。然后再回灵棚。执事喊“孝子谢”站棚为其拿来孝帽、腰带、孝子戴帽系带等再作揖告退。
五拜礼和九拜礼:行此礼数的人较多。它又有“勤”“懒”之别。“勤五拜”和“懒九拜”,分别上奠两次和三次。“勤九拜”又有“三奠九叩”和“三节挺”之分。“三奠九叩”是上奠三次,奠上叩一个头,棚下叩两个头,叩头前后都要作揖施礼。作揖时,双手叠放成空拳,往上举不过目,往下手不过膝。“三节挺”棚前作揖后连叩三个头,第三次叩头时祝哀,站棚搀起后,顶孝作揖告退。“懒五拜”和“懒九拜”两种礼数都是上奠一次,叩一个头。行懒五拜礼,除上奠叩一个头外,在上奠前和下奠又各叩两个头,叩头前后都需举拳作揖,共叩五个头。不论在奠上还是在棚前,行懒九拜礼,奠上叩一个头,在上奠前后棚前,各叩四个头。叩头前叩头后也要作揖,这样在棚前先是四个头,后又四个头,加上殿上一个头,正是九个头,故此称做“懒九拜”不过最后一个头要祝哀。
二十四拜:二十四拜人称行大礼,其行礼招数灵活多变,但叩二十四个头的总数固定不变。最通常的行法,即上六回殿,作揖叩一个头后作揖,回到棚前作揖叩三个头作揖。这样做,跪拜,作揖行礼共六次,四次二十四个头,故此称作二十四拜。近有一种二十四拜礼是“满天星”,其做法为,作揖上奠,在三牲案左边位置作揖跪下叩一个头作揖上奠作揖,再叩头作揖,到奠上作揖跪下转一个盅仍磕一个头,站起作揖,退至三牲案右边时,再作揖叩一个头,站起作揖,退到棚前作揖叩一个头。如此这般上六次奠,每次四个头,四六二十四个头。还有一种更让人眼花缭乱的二十四拜,也叫“满天星”三牲案放置在奠前的一个小桌面上,行礼者作揖上奠,分别在桌的左边两角作揖,跪下叩一个头站起作慢步上奠,作转盅叩一个头,起身作揖,退至桌右边两角分别作揖叩一个头。最后退至棚前,仍是作揖叩一头。这样做每上奠一次共叩六个头,反复做四次,四六二十四个头,因为叩头遍布整个灵棚,分布于奠上奠下牲案四周,故此人们称为“满天星”。
十三太保、十八罗汉的礼数大同小异,只是叩头的次不同而已,在这不作详细叙述。
亲朋好友在行礼前,总会通过外柜进行交接登记。外柜了解到他们的身份和亲戚关系后,对此亦通过执事做相关的照应,对带来挽帐的亲友总要为其代题挽词。挽词题写在五色(黄、白、蓝、紫)纸上,在他们行礼时,悬挂于灵棚上方,以示哀挽之意。挽词的横披和落款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均以行礼者的身份和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来定题写。现举几例以示了解:
“岳祖父(母)老大人归空,其横披为:鹤(母为:鸾)驾仙逝,孙婿OO敬叩”
“岳父(母)老大人归空, 其横披为:太山齐颓(母为:太水永涸)门下子婿OO敬叩”
“老实兄(嫂)大人归空: 梦遊黄梁(嫂为:贤德可风)”
8. 扣棺
行礼完毕将要出殡时,请做扣的木工将棺材盖扣死叫扣棺。扣棺前要揭去蒙脸纸、取出噙口钱、解掉绊脚索。死者亲属再看一眼,觉得一切停当了,就用棉花蘸水给死者净面,净面所用之水,晚辈每人要喝一口。最后,由木工做好的棺扣将棺盖扣死。
9. 殡葬
殡葬是把死者从家里送往墓地入土的过程。它包括:启魂、礼拜、出殡、送葬、下葬几个过程。启魂串棺,指各家亲友在执事指令下对入殓后的死者见最后一次面的过程。串棺时娘家人必须到场,一般来说左进右出,按反时针方向将棺材绕走一圈。串棺后不多时就出殡。出殡时,架子会全员出动,搬上棺材放上龙架。孝子们披麻戴孝,死者长子要摔老盆,扛柳木幡子,手托灵牌。如若没有长子的,次子、三子总要担当此事。若死者没有儿子,俗称是绝户头,那么这时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把老盆,柳木幡放在棺材上,由架子会抬到墓地;另一种情况是让同宗过继的侄子来做这一切。如若死者父母在世,死者就被视作没成人,意思是还没有为父母尽孝,于是人们往往用麦茬或谷杆麻纰扎个草人,并在出殡时放在棺材上,不过近几年来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做了。
出殡:将棺材从家中抬到坟地叫出殡。出殡时其规格有所不同:有用花架子、吹古乐的,也有抬光棺的。相同的是,“孝子”都手拿哀杖子行于棺前,有一个执柳栽子的领路,皆嚎啕大哭。一路放鞭炮撒纸钱,每过十字路或过桥时都要烧纸。快到墓穴时,抬棺的要停下片刻,然后由执事人高喊“起棺”。大家抬起棺,接着是“紧走几步,来到卧龙岗,落棺了”,抬棺者顺者执事人的喊声,快步来到墓穴前下葬。
送殡也是殡葬过程中最令人悲切的场面。亲人们往往要嚎啕大哭。老年病亡者孙男嫡女,儿媳妇拄安眠棍披麻戴孝,哭爹喊娘,声声念祷死者一生养育之恩,疼爱之情,让了闻目睹者潸然落泪。也时常会有些人家在送殡途中往往要行路祭礼,行此礼者大多为女婿,内侄外甥居多。行礼时,先前已准备了一把死者用过的椅子,等椅子放下,孝子先不忙着行礼,龙驾也着了地,在悲悲切切的哀乐声中,行礼人缓步向前,先是亲手扶扶椅子,看把椅子放平稳了,而后又用手巾轻拂椅面,接着再把孝子手捧灵牌位放在椅子面上。等一切完毕,显得毕恭毕敬,然后开始作揖行礼与在棚下所行之礼相同。
送殡时,孝子在前,棺木在后,孝了手拄柳棍,相互挽扶,倒退而行。抬棺木的架子会四人一组在老会首的指挥下,相互替换,有起有停,瞻前顾后。他们随老会首所发口令,紧密配合,安妥地抬送棺木,直至墓地,不能有半点闪失。
下葬:在下葬前,孝子要快步跑至墓穴前,称“花茔”;棺材下墓穴,称“下葬”。下葬时,要放鞭炮。下葬后,用席盖在棺上,将柳栽子置棺材后端,哀杖子放在棺材上,然后封土隆起成坟,焚烧“社火”(纸所的各种祭品)。
下葬是丧葬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架子会将棺木抬到新的墓穴前,执事在得到主家的许可后,才决定棺木下葬。埋葬的向口大多向南(即棺木大头朝北,死者头朝北,脚朝南)但也有少数北向埋葬(即棺木大头朝北,死者头朝北,脚朝南。)棺木样式有大小头之分,死者入殓后也有对脚位置之别,棺木质量上有桑木、柳木、楸木、柏木,这些棺木质量上等,得到普遍使用。在随着柏树、桑树、楸树种植面积锐减,人们已改用了桐木棺和山松木棺。按棺材板量的厚度来划分,棺材又有五六七式,四五六式,三四五式,四五六式即板为六寸,山墙板为五寸,底板为四寸;五六七式,三四式,可依此类推。在墓地,棺木被搬运到墓穴后,执事征得主家意见,在墓地前后土壁要挖些方洞,在前面的方洞放一盏长明灯,在后方的方洞放进一个盛有小活鱼的陶制水盆,在棺木上摆设一把搭弓的箭,(箭头要对准地脉正方向)一切应办之事操办完毕,棺上覆盖一方芦席拆开四角,然后由娘家人再次行礼告别,孝子先扬土封棺,然后开矿的(打墓的)十来人才即刻动土,铲土掩埋棺材,直至堆成坟丘。
10. 园坟、谢孝:葬后第二天上午,儿孙们要到坟地给坟培土,晚辈要提一桶小米汤至墓前,围绕坟墓浇一圈,称为“浇迷魂汤”。这叫园坟。园坟后,到死者子女的老娘家祖坟烧纸,称谢孝。谢孝中午的饭菜全由丧者家放带齐,招待者只需动火烟。
11.守孝
父母逝世时,儿女、儿媳都要穿满孝,即孝帽、孝带、大手巾、腰束麻纰、用白布扎腿、鞋帮用白布蒙,谓披麻戴孝。在只剩父或母逝世时,满孝还要加上白布大褂和白裤。穿孝的时间要延续三年。三年中的第一百天,男性子孙不准刮脸剃头,以示尽孝。三年中第一、二年春节的对联要按头年紫、二年绿的颜色用白布来写,到第三年才能换上红对联。
12. 定期祭灵
殡葬后的祭奠活动经常不断。大致说来比较郑重的有圆坟、五期、百天、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圆坟要在埋葬后的次日进行。由死者的儿女媳妇孙侄来做。他们抬着水桶,到新起的坟堆上亲手添土,把新坟整理圆满,并用秫篎往新隆起的坟上洒水,以示后代的兴旺发达。圆坟后,死者的子女小辈要去舅舅家谢孝,这是表示对舅舅的感谢与敬仰。
五期:顾名思义是对死者已故五个星期时间的纪念活动,五七三十五天,但三十五天不得跨过两个月。比如,死者在X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死亡,那么五期纪念只能放在下个月的三十日之前来操办,不能等到第三个月。五期祭奠或繁或简只随主家的意愿决定。烦琐的设棚祭奠三牲俱全,鼓乐侍候;简单的,只约自家至亲上坟前烧纸行礼祝哀。
此后的百天,一周年、二周年、其祭奠形式或也与五期大致相同。叩头行礼,鼓乐放哀,完全随主家的意愿和经济条件来操量办理。宾客的多少,行礼数的繁简,都无定规,但头戴孝帽烧纸是万不可少的。如有亲人不给上坟烧纸,那死者先前一定是基督教信仰束)时,前几次是祝哀(哭出声,叩头不起叫祝哀)而在三周年祭奠时叩头后不祝哀,起身作揖,礼毕告退。
中原丧葬祭奠活动的礼仪风俗在“文革”中曾遭到遏制,先前此后,历经不衰。据知,在民国时私塾启蒙教育,对一些礼节是必教必学内容,至于完备的礼仪制度起于何代,由于手头资料所限,现在还需有关人员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总之,中原丧葬礼俗是中原民众生活和思维的一种反映,她体现了中原民众那种尊敬长着趋吉避祸的心理,也体现了中原人仁,义,礼,智,信的周全,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反映。
三周年祭奠,人们大多甚是郑重,我们这里称之为半红半白。提旌也由前几次的紫色纸改用成红色纸,字迹也由前几次的白色换成黑色,亲戚朋友所悬挂的挽帐也原来的白色黑色改用红色,叩头行礼的礼数也与前几次大致辞相同,不同的是叩最后一个头(即行礼将结)
13. 追祭
老人去世后,每七天和百天时都要追祭。每七天为一期,要烧期纸,一直烧到五期,其中烧五期纸比较隆重,一是儿女们要在这天烧社火、二是要有丰盛的食品招待客人。五期过后的追祭时间是去世后的第一百天,叫烧百天纸,烧百天纸也是较为隆重的。再以后,就是在清明、十来一、周年时期追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报庙为什么不能回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