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全力打造一所师生幸福的武鸣壮乡西部名校”翻译成壮文摘要怎么写写?

热门排行榜
壮乡是个幸福
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更新日期:日
- 壮乡是个幸福海 - 哪位大大能帮我翻译壮文“全力打造一所师生幸福的武鸣壮乡西部名校”
速求《壮乡美》《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妹妹的山丹花儿开》《幸福生活亚克西》中出现的乐器壮乡美-----独弦琴 我和草原有个约会----马头琴 幸福生活亚克西-----手鼓速求《壮乡美》《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妹妹的山丹花儿开》《幸福生活亚克西》中出现的乐器壮乡美-----独弦琴 我和草原有个约会----马头琴 幸福生活亚克西-----手鼓怎么才可以当侦察兵假如进了部队
要怎么样才可以加入侦察兵
对身体或其他方面要什么要求么?
我眼睛还不错 2006的高中毕业生在我已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是小为了祖国的安宁,异乡兄弟尚且献身在我的家乡,我作为一个生活在边境的壮乡青怎么才可以当侦察兵假如进了部队
要怎么样才可以加入侦察兵
对身体或其他方面要什么要求么?
我眼睛还不错 2006的高中毕业生在我已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是小为了祖国的安宁,异乡兄弟尚且献身在我的家乡,我作为一个生活在边境的壮乡青各地卫视春晚的时间节目内容求各地卫视春晚的时间节目内容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财源滚滚钞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壮乡美》《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妹妹的山丹花儿开》《幸福生活各地卫视春晚的时间节目内容求各地卫视春晚的时间节目内容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财源滚滚钞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壮乡美》《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妹妹的山丹花儿开》《幸福生活&百草飘香 幸福壮乡&庆端午 在哪个台播出啊,找遍了谷歌百度,都不见。跪求那晚晚会视频。你可以试试 vt╬pr」гaㄗāwy┓mr」гl侉&百草飘香 幸福壮乡&庆端午 在哪个台播出啊,找遍了谷歌百度,都不见。跪求那晚晚会视频。你可以试试 vt╬pr」гaㄗāwy┓mr」гl侉
广西陆川叶青原创广场舞壮乡是个幸福海
竹乡之韵广场舞 壮乡是个幸福海
秋之舞韵自拍自制自己跳广场舞 壮乡是个幸福海
顺昌县妇联[竹乡之韵]文艺宣传队表演编导郑艳云
习舞制作——霞姿
壮乡是个幸福海(正面)
壮乡是个幸福海(背面)
快乐群庆歌舞节目 32013年10月
293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28293031123456789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一、语言濒危的全球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日趋走向国际化,跨越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频繁。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发生变化,于是语言求同(或语言趋同)已逐渐成为世界语言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趋势,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发展。在这种语言趋同的大趋势下,不同的语言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空间,有的语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日益贬值,进而出现母语危机,并可能走向消亡。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濒危语言现象已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趋势并在不断发展,同时濒危语言问题也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而被提升上了议事日程。年国际语言学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国际语言大会()上,濒危语言问题被定为这次年会的主题;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该年为抢救濒危语言年,并在年月日至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关于濒危语言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成立了国际濒危语言咨询交换中心()和亚太地区语言研究部,以协调濒危语言工作;同年,美国和英国也相继成立了濒危语言基金()。  从世界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的数量是在不断减少的。据语言学家们估计,公元前,全世界约有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还有七、八万种,到了世纪,就只剩下多种了,现有的多种语言,在世纪将有%-%陆续失去它的交际功能而让位于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大卫克里斯托,,)。据美国萨墨语言学研究所戴维克里斯特尔于年月在英国《展望》月刊上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会讲的语言共有种,使用者不到人的语言有种,使用者不到人的语言有种,使用者不到人的语言有种,使用者不到万人的语言有种。这些统计数字也许有其不太确切的地方,但它说明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全世界现有的语言数量在不断减少,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语言在面临着消亡的威胁。就如戴维克里斯特尔在其著作《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中指出的:世界上较小社团的语言可能消亡的速度确实值得注意。亚马逊河探险发现了许多新语言,但也发现语言迅速地消亡,因为那里的印第安人被处于统治地位的西方文化所吞没。在一代人之内,一种语言的痕迹有可能完全消失。政治决议迫使部落迁移或分裂,富裕的经济前景将吸引村子里的年轻人离家而去,新的疾病造成死亡。委内瑞拉库卢埃尼河下游仅一个村使用的特鲁迈语经年一场流行性感冒,把讲这种语言的人减至不足人。世纪,据知巴西有多种印第安语,而今天,只有不足种了。另据怀斯的统计,目前在秘鲁已灭绝的印第安语达种,濒危或正走向灭绝边缘的语言有十几种。  其实,语言濒危的严重性还不止上述这些,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母语危机的还有很多。如埃雅克语,[]早在远古时代居住在横贯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和塔纳河流域的土著民族就开始使用了,它是纳瓦霍语、阿帕切语等土著民族语言的母语。世纪中叶,埃雅克族在阿拉斯加海湾沿岸的科尔多瓦四周建立了具有数百万人口的社会,他们拥有独自的语言、独自的神话和独自的诗歌,还有独自的道德观。现在埃雅克语行将结束其历史,一位名叫马利史密斯琼斯的埃雅克族女性成为了以埃雅克语为母语的最后一人,如今埃雅克这种语言只存在于琼斯的头脑里了。她时常独自念叨祖先的语言,我很希望听听是什么声音。而象琼斯这样没有交谈对手而感到孤独的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多。根据世界语言要览《民族学》的统计,仅剩一人作为母语使用的语言有种,只有极少数高龄者使用的濒临消亡的语言达种。同样, 自欧洲人移民澳大利亚以来的多年间里,澳大利亚已有种土著语言寿终正寝,现在又有多种语言濒临消亡。  也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大约多种语言,在世纪,其中有一半的语言行将消亡,年后,其中%的语言将不复存在。可以这样说,人类有史以来,许多语言诞生后又渐渐消亡了,然而,像今天这样语言消亡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我国语言濒危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现有个少数民族,多种民族语言。在历史上,我国有无数语言由于外部和内部的种种原因消亡了。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可以用文字异型,言语异声来概说当时的我国社会语言状况,上万个诸侯国,语言的种类很多。这些语言后来或者是融合了、或者是被替代了,乃至一些在历史舞台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如鲜卑语、契丹语、西夏语等后来都无影无踪了。[]而我国现有的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包括台湾高山族使用的种以上的南岛语系语言)中,有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千人,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即使使用人口超过千人的语言,也并不表明它们有很强的生命力。有的语言虽然使用人口不多,但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目前还不属于濒危语言,如居住在云南中缅边境的独龙族使用的独龙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很快消失;有的语言则不同,从各方面分析它已处于消亡的边缘。例如满族虽然有数百万人口,但满语仅仅有少数老人使用;畲族虽然数十万人口,但会使用畲语的不足千人,而且大多是双语人,其中的大部分人的第二语言比本民族语流利,可能再过若干年后,畲语也将陆续消亡。类似的语言还有仡佬语、塔塔尔语、赫哲语、阿侬语等,也都属于处在消亡边缘的语言。  最近,中国新发现语文研究课题组在贵州进行调查,发现年代还有人使用的羿语已经完全消失。列入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计划的木佬语,也仅仅有几位多岁的老人还勉强会讲。可以预料,再过若干年,现在会使用木佬语的几个老年人一去世,这个语言也将消亡。另外,像语言使用人口很少的普标语(约人使用)、木雅语(约人使用)、格曼登语(约人使用)、怒苏语(约人使用)、基诺语(约多人使用)、达让登语(约人使用)、业隆话(约人使用)也都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除此而外,属于侗台语族仡央语支共种语言,包括仡佬、木佬、拉哈、拉基、羿、布央、普标、恩(环侬)都属于濒危语言。[]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表现的濒危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而从上表的数据可知,在我国语言使用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语言虽然人口不多,但其语言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如前述的独龙语;有的语言虽然使用人口很多,超过数百万人口,但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如满族使用的满语,仅有极少数的老人使用;有的民族虽有数十万人口,如象畲族,但会使用畲语的人还不足一千,而且大部分人的第二语言比母语流利。类似的情况还不少(见前述)。  由于语言濒危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现象,日益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的语言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积极的保护措施和抢救对策,以延缓濒危语言的消亡速度。如美国年制定了支持土著居民保护自己语言的法律;澳大利亚政府对于保留土著民族语言的计划给予资金援助,年曾一度消失的乌尔娜语由于纳入了大学教育计划等,如今已有人能自如地驾驭该语言;埃及的一部分科普特派基督教徒,从几十年前开始就在家中尽量使用仅在宗教仪式时才使用的科普特语,从而避免了科普特语的消亡。[]又如年,日本有多位语言学家联名给政府写报告,要求建立抢救濒危语言的基金,并获得了政府和一些财团的支持,建立了环太平洋地区的抢救濒危语言的基金;[]英国的威尔士语处在英语的包围之中,在急剧衰落的危急形式下,经过努力而使其恢复了元气。[]在我国,濒危语言问题也引起了我国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年月日,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民族语文》杂志社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我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在我国,这还是首次把濒危语言问题作为专题内容来进行讨论的会议。这次会议着重围绕濒危语言在我国现阶段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与世界范围内濒危语言问题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以及如何立足我国弱势语言的实际进行语言资料的保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这次会议对推动我国重视和加强濒危语言问题的研究,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国内,濒危语言通常理解为使用人口比较少、社会使用功能逐渐萎缩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许多民族语言因使用功能弱,加之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书面语,规范程度低,所以一般都处于濒危的状态(只不过濒危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许多领域逐渐被汉语取代,使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逐渐被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取代,以致有些既没有民族文字又缺乏通用环境的少数民族语言已经面临即将消亡的地步。因此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或趋向濒危状态。于是,国内的一些著名语言学专家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情况,提出了界定是否属于语言濒危的对策性建议:就目前我国的语言实际来看,弱势语言和强势语言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否将处在马上消亡,或者能否将那些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就会消亡的语言看作是濒危语言,因为它们确实处在马上消亡的境地。[]  针对目前我国语言濒危的情况,一些有识之士为抢救这些濒危语言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比如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语言学家对一批新发现的或者早已发现但未进行过系统调查的语言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描写研究。出版了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四川民族出版社)和《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丛书》(上海远东出版社)等一些较全面反映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结构面貌和类型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的不足,深化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如香港城市大学王士元教授主持的中国南方的濒危语言项目则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濒危语言,用计算机处理语料,展现了科技手段拯救濒危语言的前景。台湾有关科研机构和南岛语言学专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实施了《台湾南岛语言调查研究》、《台湾土著语言的比较研究》、《高山族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等调查研究计划,并且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期刊《民族语文》杂志自年创刊以来,不定期地刊发了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语料,深受国内外语言学界的一致好评。然而,濒危语言资料的抢救和保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语言学专家和有关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有关部门、机构的积极配合,还要有政府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没有多方面的配合,语言保护和抢救计划都将难以实施。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的影响无疑将是巨大而深远的,这种影响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也会影响到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西部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涉及包括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内的个省区。这里居住着个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以上,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使用着种以上的语言、种文字。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重要特征。而语言除了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外,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将给民族语言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尤其是对濒危语言的影响。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民族语言的发展和保持问题,如何处理好民族语言文化的宏扬和保护问题,以及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充分发挥民族语言文化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换句话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才能保护好人类的生态环境,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好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资源,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文化资料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人类生态独有的特性就是要将人类族群里的结构和组合,和其所在的地域环境连接起来,形成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扩展,人口、资源、环境和语言文化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使生态学成为与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最近的科学。人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即是人类文化。文化即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用。面对人口、环境、资源和语言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遭到生态破坏的环境,这样才能使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想。  最多样的生态系,便是最强健的生态系。因而,从语言生态共生关系的角度看,多语并存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幸运。人类之所以在地球上得以欣欣向荣的发展,便是因为人类有能力发展出多样的文化,去应用各种不同的环境。可以说,这是人类人文生态环境得以保持平衡的基本条件。  如果说促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成功发展的前提,那么,保护语言生态的多样性就至关重要。因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主要靠语言。多语并存(或者说语言的多样化),就意味着人类多元的文化和人文生态系统得到传承和保持。相反,一种人类语言的消亡,就意着人类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信息来源。这正如何阿拉斯加土著民族语言中心的米凯尔克劳斯所长所说的:多语并存有诸多好处,例如在现代医学知识里,不少是从使用动植物的传统治疗法中提取出来的,如果土著民族的语言不存在的话,那么有关当地的动植物的重要信息也就无从得到了。[]而要探讨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首先得认识造成语言生态濒危的原因。  就世界范围来看,造成语言濒危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一些非自然的因素。一方面,语言接触是造成语濒危现象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发生密切接触后,必然使得弱势语言的使用领域进一步缩小。但同时语言濒危现象的形成也与语言状况和民族经济、社会形态、文化结构以及通讯手段、交通工具的发展有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语言濒危现象也可以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变化的结果。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在人们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大众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些弱势语言由于不能适应社会交际及信息传递的需求而逐渐散失其交际作用,最终被强势语言所代替,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除此而外,象疾病、战争、强迫同化及其现代社会生活进程中语言趋同趋势的不断发展,都会使一些文化处于弱势的小民族语言的交际空间和功能逐渐萎缩,而最终濒临消亡(或者说是死亡)的境地。  如果说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是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语言使用人口以及通讯技术等因素所导致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的途径来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使语言作为文化载体这一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发挥。  .充分认识语言(母语)价值,创造使用环境,延缓其消亡的速度。人类的语言结构是人类智能成就的证言,反映了一个族群(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点。语言所具有的文化载体功能,赋予我们的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从文化载体这一功能角度考虑,对那些面临着濒危的语言设法加以保护。我们知道,保护濒危语言的意义,最根本在于它代表着一种文化,每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都有自己的贡献和特点,谁都代替不了谁。世界上多种语言并存是一种人文生态环境,没有多种语言并存,强势语言也难以形成和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正如张公瑾教授所说的:多掌握一种语言就是多一种交际功能,多一种文化体验,多一种观察事物的视角,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没有战争、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其语言和文化就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威尔士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因此以濒危语言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决不能凭主观去测定它将什么时候会消亡,更不能主观地去测算将什么时候会消亡,而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去研究和分析造成濒危语言的濒危条件和各种自然、非自然的种种人为因素。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的大好形式下,对语言使用环境的保护与对语言的保存一样重要,对濒危语言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我国少数民族聚区和民族自治区域的民族语言使用环境。因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小范围内作为经济交流主体语言的民族语言将会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因此,在实施开发大西部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充分考虑好孰轻孰重,对濒危语言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关系重大。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持关系深远。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我国民族语言的文化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保持,必须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民族自治区域的濒危语言文化生态保护区。  .濒危语言语料要书面化和档案化。主要包括:()通过语言的田野调查,以抢救活着的语言材料,作为书面材料永久保存;()加强濒危语言材料的以及对这些语言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和历史分析,考察其结构变异和功能萎缩的原因。这样不但可以为语言的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线索,而且可以为人类保留一个语言文化品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积累珍贵的财富。同时,社会语言学通过加紧对濒危语言社会文化功能的发展变化特点的分析,不但可以为语言研究提供个案材料,为制定有关的语言政策特别是语言教育政策和语言保护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还可以为国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民族语言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对语言的调查、记录是濒危语言文化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面,那么加强各民族语言、方言变异材料的搜集与研究同样是濒危语言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个民族所呈现出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民族间的接触极为频繁,使得语言变异成为一种极有价值的语言资料和文化资料的重要来源。其重要性就正象王士元教授所说的那样:近来,我们所有的人都越来越关注我们的环境,关心、保护我们这个星球上所出现的生物学物种的工作,当然我们同样也应该不遗余力地有选择地保护有价值的语言学变异,就象保护数千年来人类文明进化的成果一样。在这种差异中,能找到很多有关中国过去历史的答案,以及有关人类语言能力的类型范围等问题的答案。每一种语言确实都是向我们周围世界敞开的窗口,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它今天的不同景象,而且还有很多在世纪以前的情形的反映。为了要知道选择那些来加以保护,迫切需要把理论的发展和资料的搜集同步进行,以便我们能够从各种素材中识别出关键的资料。[]  .实施正确的语言规划和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以延缓语言消亡的速度。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的社会主义国家,语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保存我国濒危语言资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突出,对弱势语言或即将消亡的语言资料,应抓紧时间调查研究,加以记录、保存和刊布,这将有利于语言文化的保存和学术的发展。对此,我国有一些语言学专家也曾提出了如下的对策性意见和建议[]:()成立全国性保护濒危语言机构,如成立濒危语言委员会或者濒危语言研究小组等,以争取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和人力,开展濒危语言资料的保存和抢救工作;()根据轻重缓急的需要,陆续调查研究和刊布濒危语言资料。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抓紧时间调查弱势语言,为每种少数民族语言出版一部较深入的描写性的语言学专著;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为每种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特别是语言人口越来越来少的少数民族语言编辑一部词典:调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整理和补充年代调查的语言和方言资料,建立计算机词汇语音数据库,陆续出版这些珍贵的语言资料;录制中国少数民族语文音档,用多媒体技术,录音和录象等现代化手段大量保存少数民族语言中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声像资料;()为每种濒危语言制定一套拼音字母,教会本民族对此感兴趣的知识分子,作为记录和保存该民族语言资料的有效工具;()建立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基金(包括官方和民间的语言生态复兴组织等),开展此项工作的舆论宣传,争取国际国内团体的赞助,以推动此项事业的发展。  .开展切合实际的双语教育。这是保护濒危语言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又是处于弱势文化群体的少数民族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保持其使用活力的有效手段。双语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复合型的双语双文化人才,在双语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吸收、融汇并传播不同的优秀文化,解决目前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从而使人成为全国发展的人,使一个民族成为全面进步的民族。在这种双语教学中,母语是基础,新学习的语言是第二语言。对世界绝大多数民族而言,母语是一种传统文化成果。学习一种使用面广的语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民族学习现代化程度低于她的民族语言,可以形成一个平等地使用各种语言的文化氛围,使各种语言都有经常被使用的交际空间和交际机会,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濒危语言使用交际环境的作用。曾有人利用生态学的原则和观点对人类的文化和古文明的兴衰作过透视,认为文化即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学适用,而文明则是某一种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其观点很有道理,因为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从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之中汲取到营养,而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首先是固定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之中的,汲取这个民族的文明成果,首先还得通过该民族的语言来实现。因此要挖掘人类文明这个庞大的宝库,也就要学习第二语言。譬如生态环境的差异会形成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群(族群)适应社会生态环境的方式,以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的生存问题。由此出现了世界上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语言文化。如居住在荒野草甸的民族便以饲养牲畜为业,便出现了以畜牧为基础的民族语言文化;散居在山地和盆地平原的民族,使用烧荒开垦田地的方式,种植五谷杂粮,出现了以农耕为基础语言文化;分布在湖泊沿海一带的民族,以捕鱼和获取海产品为主,自然形成了以渔业为基础的民族语言文化。而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了解到生活在不同区域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各民族语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增进民族感情,而且还能达到民族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双重功效,这是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  .我国的民族语言政策可以总括为宪法所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所制定的民族语言规划和民族语言政策都是以丰富和发展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和速度的加快,民族语言和汉语(包括汉语方言)之间的接触将会达到空前的规模和深度。在同样的条件下,处于不同境况的民族语言生存和发展的前景会变得不一样。在新的形势下,对民族语言特别是濒危语言的生态保护工作就应有轻重缓急。因此在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对濒危的语言,应该考虑制定一个特殊的旨在保护语言生态的政策和立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抢救和保护好我国丰富的民族语言文化资源。  .培育族群(民族)积极的参与意识,使族群(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使命感。这就要我们协助他们转变观念,认清语言消失之后果,让他们对自己的语言有自信、有自尊、有荣誉感,使他们能够自动、自发、自觉地参与或担负起拯救濒危语言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味地将希望本族群(民族)以外的基金会、濒危语言保存协会以及学校等团体来担负拯救的责任。通力协作,才能使抢救濒危语言的行动从学术性转化为现实性,从个体性、团体性转为群众性和社会性,使族群(民族)语言继续得以存活的希望变为现实。
广西黄锦艳 阅读(419)
论民族语言文字平等与民族团结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和谐环境,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构建语言和谐环境,必须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建立语言文字平等观和民族文化平等观,这不仅符合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符合少数民族的长久利益。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与具体措施,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相应领域得到充分运用,特别是在民族干部培养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双语教育、民族地区影视及文艺表演、农村实用科技宣传等领域,要充分发挥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作用。  一、我国民族政策中的语言文字平等  实行民主语言文字平等是我国的一贯政策。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语言和谐社会就成了现阶段的民族语文工作指导思想。  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大局。语言和谐从属于社会和谐。语言和谐就意味着各个民族能和谐相处,平等相待,也就是意味着民族之间有平等的基础。相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受到歧视,则表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不和谐,各民族之间交往就不正常,民族地区就无法实现民族团结。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就因语言文字引发冲突而导致战乱或者国家分裂。  由于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关系重大,党和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历来不允许民族之间出现语言歧视现象。事实上,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长期以来都在关注这一领域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即组成七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工作队赴各民族地区普查民族语言文字状况。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认为,解放了,少数民族已经在政治上翻了身。一旦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就能很快发展,人民很快就能掌握文化知识,进而在文化上翻身,跨入先进民族之列。国家就能很快实现民族平等,全国就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繁荣昌盛。  国家在百废待兴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如此重视民族语文工作,首先这是政治方面的需要。从世界的角度看,当时帝国主义很看不起共产主义,认为共产党除了会打仗,做不成别的什么大事。所以,把国家建设好,把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处理不好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好,可显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显示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  周恩来总理曾明确指出,要以还账的心态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等。因为过去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欺负少数民族太甚,如今人民获得政权,要把过去伤害少数民族而形成的民族裂痕弥补。所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文化和教育,必须把文字问题优先解决。  其次,民族平等也需要发展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能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能,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解放初期,社会上有文化知识的人不多。少数民族要管理国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没有文化就很难胜任。因此国家就给广西的壮、侗、苗等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如今广西的学者还会同北京以及世界上的瑶学专家为瑶族文字的创制而努力。  在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略多。世居的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仡佬族、水族、苗族、瑶族、彝族、京族等十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回族已经转用汉语作交际工具。其中,壮族、侗族、毛南族、水族、苗族、瑶族、彝族、京族等八个民族历史上曾有自己的古文字。虽然这些古文字使用范围有限,但它们保存了不少民族民间珍贵的文化资料。特别是那些代代相传的手抄歌本,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瑰宝。  值得强调的是,自解放至今的多年来,国家在民族语言文字及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全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进行了普查,编写了各种语言简志或专志,编写了大量的民族语言词典字典,撰写了与各民族语言文字相关的大量著作。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大学,在各民族自治地方开办民族院校,设立民语系或民语专业,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还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广西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已列入国家新增博士点建设行列,目前正在抓紧建设。  给少数民族创制文字,国际上任何一个经济、教育发达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如此重视少数民族语文工作。虽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种种不足和困难,但我国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我们还有民族语言文字管理部门来处理民族语文的事务。我们国家有一支民族语文的专业队伍,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到地方政府所属部门以及各地高等院校,有一批从事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的干部和教师,这在国际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友好和睦相处。长期以来各族人民一直在这块土地上开拓进取,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之间这种和谐相处的环境,得益于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各民族的团结。  二、语言和谐,互补互利  语言是思维工具,也是交际工具。少数民族语言则是特定的社会群团在特定区域里使用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但语言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点。民族语言还是维系特定社区族群的感情纽带,同时还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民族要是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灵魂。地处祖国家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载体就以语言和文字为最重要。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能世代传承。这个民族的子孙后代就能借助语言文字来了解祖先创造的文明财富,就可以从民族历史文化吸取有益的经验并获得前进的强大推动力。从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怎样强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不同语言、不同文种在不同人群当中都有自己的使用者。各民族不论大小,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如何使用,如何发展,别人都不应该加以干涉,也不应该说三道四横加指责,更不能进行语言歧视
广西黄锦艳 阅读(606)
国务院颁布拉丁壮文方案周年,壮文仍未普及壮文推广工作任重道远本站讯:今天是国务院颁布拉丁壮文方案周年纪念日,年前的今天,拉丁壮文方案的正式颁布结束了壮族没有自己统一的法定文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壮族语言与文字的发展,于五十年代制定了多套拼音壮文方案,国务院年月日通过《壮文方案》,并开始在壮族地区推广使用,曾一度受到壮族人民的欢迎,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进入年代之后,由于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壮文推广工作遭到严重打压和长期中断,直到年代广西区党委政府才决定恢复推行壮文,但由于推广工作力度不够,各级官员的思想没有放开,壮文教育没有纳入到壮族地区的普通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体系当中,至今壮文仍没有在壮族地区推广开来。壮语文的推广工作也没有成立过专门的壮语电视频道来配套推行,壮语标准音至今也没有在壮族地区得到推广,壮语文推广工作仍任重道远,在当代日新月异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年前国务院颁布《壮文方案》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至今仍在民间歌手、巫师等民间文化人群体当中流传。不过方块壮字因人因地而异,从来没有统一过字型,也没有成为壮族的法定文字。新中国成立前,因为种种原因古壮字没有得到很好的流传,壮族人民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央政府委托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的专家、学者组成语言工作队,对壮族聚居的个县个点的壮语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壮语为标准音,制定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方案》(草案)。年月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次全体会议讨论批准了《壮文方案》,并同意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从此,壮族儿女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合法文字。年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公布推行了修订方案,使《壮文方案》使用的字母全部拉丁化。壮文至今仍然是一个无用的花瓶迄今,壮文诞生周年。在其推行的年中(包括、年代的中断期),壮文推广工作一路坎坷,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虽然说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以及党的代表大会上,大会文件翻译成壮文,还为参加会议的壮族代表提供同声翻译,人民币上也印有壮文,壮族聚居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部门的印章和单位牌匾,基本都使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但这些都没有能够改变许多人普及普通话、壮文无用等功利性的思想观念,壮文在大多数人眼中仍然是一个无用的花瓶。据有关部门统计,全自治区有所小学、所民族中学进行壮汉双语文教学,广西壮文学校一直是培养壮汉双语文教学师资和壮语文工作骨干的基地,广西民族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已培养了一批壮语文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广大壮族地区农村,自治区民语委通过举办农民学壮文学科技培训班、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壮语文科技电影下乡等形式,让壮族群众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文化和生活生产技能。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所谓所小学、所中学的壮文教学,都只是在部分班级进行,而且其中大部分都处于停顿教学状态,广西民族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所谓一系列壮文专业,也都是少数中的少数,冷门中的冷门,而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事壮语文教学或推广工作的人也是寥寥无几。通过壮语文来培养农民学科技、纪录山歌的诸多壮语文学习班,对壮族地区全局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壮文在各级学校的推广工作从广西壮族地址区民语委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之后,依然没有象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一样将自治民族的语文教学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当中,因此进行壮汉双语教学的学校和班级,占壮族聚居区学校和班级的极小部分,绝大部分壮族适龄儿童,都没有触摸过壮语文教材。至今,壮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情是:上至自治区主席和各级壮族领导,下至壮族工人和农民,几乎全都是壮文文盲。因壮文没有推广,造成壮文化传承五大断裂由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年月日-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壮族代表指出,壮族万人口中,有约万掌握了汉语文字,还有万处于文字真空状态,既不懂汉语言文字,也没有壮文字来帮他学会思想,只会壮语口语。在最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族发展报告中,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壮族发展水平位于倒数第五位。这都是没有文字记录思想,学科技而造成的原因。会议上专家指出:由于漠视壮语言文字发展,壮文没有推广,造成壮文化传承的五大断裂:、古与今断裂。、文与言断裂。、高与低(层次)断裂。、内与外断裂。、传与承(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断裂。专家进一步指出,忽视和漠视壮语文的推广工作,这对壮族来说后果不堪设想,而要改变这个状态,恐怕二十年后都没有可能性。经过一场对话,全场哗然,新疆、内蒙、西藏等省区会议代表及官员惊讶万分。近来发生的一系列辱壮事件,与漠视壮文造成的壮文化集体失忆有关最近,包括本站网友在内的许多壮族民众,对近年以及最近发生的南国早报侮辱壮族相貌、壮剧《歌王》严重歪曲秦瓯战争史实、壮剧《瓦氏夫人》歪曲壮族风俗和侮辱壮族民族英雄瓦氏夫人、长篇小说《布洛陀》侮辱壮族人文始祖等一系列辱壮事件做了强烈的抗议和批评,其中以批判陈修龄撰写出版的长篇小说《布洛陀》歪曲、诬蔑壮族人文始祖和宗教主神布洛陀为典型的例子。著名壮族作者梁越最近在北京举行的抗议该小说的壮族各界人士集会上指出: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应该来说,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国家层面上,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政策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极度漠视,导致了整个民族集体失忆!,他还说,一系列辱壮事件,是有广泛的无知官员不负责任的态度及漠视民族文化的基础土壤的。联系到近年来广西发生六公祠等事件,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不是由于极度不尊重母语,漠视民族历史文化产生的。壮族人民的心声:大力推广壮语文教育,开通壮语电视频道党和国家一贯主张的民族平等和语言文字平等,立法保障各民族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权利,极大地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壮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但壮文推广工作和壮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却是死气沉沉一片,这与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背道而驰的。有壮族网友在国务院颁布《壮文方案》周年纪念日的今天,在《僚人家园》论坛发表评论,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所以,壮文对壮族来说是太重要了!在历史的沧桑中,我们的文化流失得太多太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没能很好的保存下来。今天,我们拥有了自己统一的合法的文字,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优美的语言,我们的灿烂的文化,正在面临极大的考验,如果我们仍不能同心协力,把我们的力量拧成一股劲,仍在打游击,开散弹,你干你的,我干我的,那么,我们的文化也就在力量的分散中逐渐被蚕食,蚕食到我们的力量已不成为力量的时候,我们的子孙只能痛心含泪而无可奈何不知所措了!我很幸庆我现在已经基本能拼写拼读壮文了,虽然有些写出来还有错,因为我讲的土语跟标准语在语调上以及有些声母和韵母有差别,但我相信我能克服这些!《三月三》杂志的文章,我浏览过去一遍也大概知道小说的主要内容了!当我看懂能反映自己的母语的壮文时,当我用壮文写出自己所想所思时,我是多么的激动和高兴啊!当我翻看壮文版《广西民族报》社的娜姐送给我的《壮汉词汇》和《汉壮词汇》,看着自己的母语载体壮文时,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啊!壮族人民不是不需要壮文,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部门长期以来严重漠视壮语文对壮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和对促进壮族地区全面进步的意义,壮族官员普遍丧失民族意识和民族尊严的惰性,导致了壮族社会对壮语文工作的严重歧视和排斥。因为壮语文没有在壮族地区推广开来,造成了壮族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滞后和壮族文化传承的五大断裂。于是,对壮族有意或无意的歧视以及不尊重的事件,也才会一而再再连三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生。因此,通过在壮族聚居区推广壮语文,将壮汉双语文教学纳入壮族聚居区的义务教育体系当中,开通壮语文电视频道,在壮族地区的社会上通过明文规定广泛运用壮文,建设、重铸壮族的民族文化已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刻不容缓的工作了。正如著名壮族梁越指出:我们要恢复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我们要恢复我们母语的自信心。有一点必须要指明的是,广西的文化官员们不要害怕唤醒壮族的民族意识,壮民族的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民族的民族意识更是自觉于中华民族的意识。在这里,我郑重呼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壮语电视台,覆盖全壮区居民,让民族母语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才有可能重铸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恢复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只有做到这样,壮民族才能做到尊重自己母语文化,壮文化才能够得到传承发展,壮族社会才能够全面进步。
广西黄锦艳 阅读(598)
推行壮文思想障碍剖析梁庭望九派东流,无一山可以挡其东运,无一丘可以扼其穿行。事物总是按着逻辑的轨迹为自己开辟道路,非人力可以阻拦。壮文就是如此,曾有一些人笑它,骂它,砸它,然而它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一个多万人口的民族发展的需要,又有谁能扼制它?!不过,推行壮文的思想障碍,将不是一朝一夕可剔除、消释,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艰苦而细微的工作。统观数年推行进程,这些思想障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四个方面,即历史根源、理论根源、学术根源、效益因素。一、历史根源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劳斯金在其论著《对待语言和语言集团的态度》中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同时也是社会认同性和集团人同性的符号,是集团“成员资格的一致性的标志”。他同时指出,对待某种语言的态度,如它是否优美,是否发达,效果如何等,常与对待该语言的使用者混为一谈,从而导致同时贬低该语言及其使用者。当一个语言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处于优势时,便会经常贬低少数语言集团的语言文字,经过一定的历史持续,被贬的少数语言集团便常常反常地整个或部分接受多数语言集团的观点,承认自己的语言文字不如他人,甚至出现变态心理:少数语言集团对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贬低,超过持正义感的多数语言集团的专家学者。对少数语言集团语言文字的积极态度反而超过少数语言集团的一些人。更为反常的是,语言集团中文化较高的双语人并不贬低他族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而是视为等同,倒是单语人或者文化上的半桶水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持激烈的否定态度。格劳斯金指出,由于传统的势力,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少数语言集团的语言文字仍将继续受到歧视,得不到平等的地位。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格劳斯金不可能找到上述现象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多数语言集团和少数语言集团的提法我们也不完全苟同。但他指出的那些现象,对照壮族中某些同志对待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些同志总是看不起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认为它们“落后”,没前途,担当不了传播科学的任务,有的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对壮文的推行进行阻挠或干扰。国内一些诸如蒙、维、藏、朝鲜等民族同志,对此十分惊讶,迷惑不解。这种现象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有深刻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根源。秦始皇统一六国,因“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慰屠雎发率五十万为五军。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吁宋。”秦始皇乃为掠夺岭南的珍宝而来,史家多赞扬其统一之功,对此諴口不言。中央封建统治者自此进入岭南,并且果然见到一块富庶之地,珍宝无数,米粮丰盈,四时八节水果飘香,更兼南海乃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实为王朝的经济命脉所在,因而派驻重兵,选将“优于他处”(韩愈语)。对岭南少数民族压迫最甚,不许稍一抬头。壮族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充满血腥的镇压与反抗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央王朝对北边西边游牧的少数民族,可以让他们建立地方政权,甚至送个姑娘去和亲,只要那里上层不跃马入关便罢。壮族可不行,年里,只有侬智高当了一年大南国国君。这里是王朝的仓禀府库,决不让百姓稍有反抗。据《唐书。食货志(三)》载,德宗贞元初年(公元年),“太仓供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吓得皇帝及后妃惶惶不可终日,赶忙到岭南运米一百万石,他并不去草原拉牛羊肉。岭南的米吃饱了,又骂少数民族,连韩愈这样的文星在当兵部待郎时,也骂壮族祖先“比之禽兽”。为了不让壮人稍以抬头,除了政治压迫和军事镇压,还极力贬低、丑化壮族的文化,贬低、丑化壮族的语言。柳宋元在柳州做了不少好事,壮人很感念他。但他对少数民族也有诸多贬斥,他在《柳州峒氓》里说壮人祖先“异服殊音不可亲”。对这句诗,一位壮族诗人很不以为然,说:“异服殊音不可亲,生前似厌柳州人。祗今身后群尸祝,应觉人情此地真。”柳的话不好听,不过还算比较客气,含蓄。《说蛮》干脆说壮人“鸟语鹄面”。《广东通志》也说是“鸟语彝面”,视壮人的话为“鸟兽”语。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则贬低壮族的土俗字为“甚鄙野”。统治当局对壮族百姓不肯接受封建文化,耿耿于怀。《西宁县志》说:“然俍壮二种,皆不事诗书,好为觋巫,习尚粗鄙,鲜知礼义。”指挥刘元威于是建社学于爵岭,“劝各就学”,但只有“一二进庠”,愤愤不平。清代,玉林街上谁讲壮话,要罚七个铜板。旧社会,很多壮族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在县城以上学校里一讲壮话,便被人讥为土人,受到嘲笑和歧视,甚至殴辱。很多人吓得不敢于人前泄漏天机,生怕知道自己是“蛮人”之后。千百年的沉重压力,终于在壮族中造成了格劳斯金所说的那种变态心理。考查壮族多个古代诗人,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的几乎没有,只有极少数几个人译过几首壮歌,可见压力之大。虽然解放已这么些年,这种变态心理的影响仍顽强存在,阻碍壮文的推行,不足为奇!二、理论根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误,未了解到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为只需几年便可以实现世界大同。记得年,中央民族学院制定了个“跃进纲要”,要在五年内办成共产主义大学。当时全国都有这种狂热。结果,把初级阶段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都一律诬为资本主义,导致极左思潮的泛滥,损害之大,人所共知。在民族问题上,否认民族的长期存在,以为短期即可消灭民族差别。在民族语言上,以为短期即可实现转用汉语。既然共产主义很快就到来,还要民族语干什么,搞民族文字是倒退,等等。所有这些,在理论上是违反科学的,在实践上已证明不合实际。实际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今天所处的,仍是共产主义初期阶段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初级性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决定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层次性,亦即以共有制为主体,以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补充的多元结构。早总体上,这个阶段具有不成熟性、过渡性和幼年性等特征。对此,目前提出有必要从空间和时间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反映在民族问题上,在初级阶段,根本谈不到消除民族差别,实现语言转用问题,而是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大为发展,才有可能消除差别。而这个过程从实际情形看,显然需要很长的时间。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是它的繁荣而不是其他。它的繁荣和发展,乃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前提,而民族教育的发展,又是经济起飞的前提。社会主义时期,在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上尚且不能马上一体化,尚且有多层次、多元性,何况语言文字。历史一再证明,所有制的变革必语言转用要快得多。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列宁也说过,民族差别“就是在全世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以后,也还要保留一个很长很长的时期。”民族的差别,也就是构成民族诸要素的差别其中以语言为最稳固。因此我们国家制定了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这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符合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际的。那种急于实现大同,急于取消民族语文的倾向,是一种“左”倾幼稚病,它的产生,与受极“左”之害深重有关。众所周之,广西是苗产万斤新闻的发源地,不应当重蹈覆辙,成为短期消灭民族语言文字的新闻的发源地。三、学术根源由于以上原因,我国在语言研究上出现禁区。学术上偏于微观研究,忽视宏观研究,亦即偏重于描写语言学,把完整的语言切片研究,有些文章犹如天书。这种研究虽不无益处,然而局限性很大。相反,对使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研究就很不够。特别是语言的消亡问题,转用问题,融合问题,几乎没有什么看见地的观点。结果在“左的思想氛围下,一般人便以为语言文字也可以突变,提前实现转用或融合,这是有些壮族干部不愿推行壮文的一个学术根源。人们误以为社会一解放,语言的稳固性也“解放”了,语言壁垒可以马上消除了,这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常常听到一些负责干部(有壮族的,也有其他民族的)说,壮族人都会讲汉语了,实际懂汉语汉文(包括上中下三中程度)的才几百万人,这便是误以为语言可以短期转用的不符合实际的典型言论。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语言有“巨大的稳定性”,而不是一般的稳固性。这个科学的结论,越来越为更多的现实所证实。一个聚居的民族,语言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从家庭生活到社交,从生产到流通,从思维到思想交流,从组织社会生活到文化的传承,民族语无时不在,造成了一种浓浓的气氛。它成了人们得心应手的工具,也成了心理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习惯的一部分。一个儿童呀呀学语,便开始生活在这种氛围中。要在几十年内改变它,不要说语言,方言也不行。即使后来学了第二种语言,母语也仍然占绝对的地位,因为对聚居的民族来说,第二种语言是少数人的事,母语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事。语言作为心理的一部分,其顽强令人惊奇不已。以世界各国的唐人街为例,在那里只要懂得汉语便可以自由生活。纽约唐人街如此,旧金山唐人街也如此,巴黎十三区唐人街也如此。年以前,美国唐人街大多数人不懂英语,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纽约唐人街存款仅次于百老汇,才出现很多双语人。那么浓厚的英语气氛,也无法把汉语挤掉。为什么?因为人们把汉语汉文视为华夏之根,视为光荣的中华民族的认同符号,视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这种心理是其他语言文字所难以替代的。关于实现语言转用的条件,目前尚无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实现转用的条件主要有:()民族压迫消失,民族关系比较融洽,心理障碍消除;()经济文化发展,交往扩大,差距缩小,有经济上的需要;()特殊的环境,特殊的需要;()在发达文化的氛围里,由于经济发展,迁徙频繁,聚居程度缩小,散居程度扩大,传统地域大体消失或不复存在。、、几条中,只要有一条即可转用。特殊需要可举满族为例,满族上层入主中原,实行八旗制度,全民族分散成若干全民皆兵性质的小单位,散居全国,处于汉文化包围之中。为统治计,不得不使用汉语文。经近年,历帝,终于使满语消亡了(至今在东北传统居地只有个别村庄保存一些满语)。笔者爱人是满族,祖父清末在清廷供职,而整个家族属京西厢红旗火器营,乃是嫡系部队中的主力。整个营中的满族人拉家带口,聚居蓝靛厂一带,内讲满语,外用汉语。到她祖父一辈,尚能操满语,父亲一辈还懂一些,可她就不懂了,因为这时火器早不存在,族人各奔前程了,可见实现完全转用多不容易。第四条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据笔者对中央民族学院若干单一民族家庭的观察,结合老家一家来自湖南的汉族转用壮语情况,即便是单家独户处于另一民族绝对优势环境中,也需二到三代人才能实现转用,一般第三代就不用本族语言了。以年为一代,则需要半个世纪以上。学校有不少单一民族家庭来京已数十年,内部仍用民族语,第二代虽生于北京,也操双语。小聚居如聚居程度为一村庄,其转用尚需多代人。即使现在这样的条件,恐怕没有五代以上也无法实现,也就是说需经几十年上百年以上。至于成片聚居,如一村一乡一县,那需要的时间更长。现在看来,实现完全转用要以双语为过渡。据《国际先驱论坛》德。何麦格的文章统计,伦敦市内有中语言,的学生在家不讲英语,其中的的血中使用孟加拉、土耳其、古吉拉特、西班牙、希腊、乌尔都、旁遮普、汉、意大利、阿拉伯、法、葡萄牙等种语言。作者说:“虽然没有长久以来特别被认为是移民者的‘熔炉’,但当今一个全球村镇般的世界都已经把双语教育推成为大多数工业国的现实。”作者认为,强求操一种共同语,会导致与“民族自豪感的新政治冲突”。这说明,实现语言转用对相对聚居的民族,并非轻而易举,是一件艰苦而长期的工作。因此,美、英、德、法、加拿大、瑞典、挪威、芬兰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制订了双语教育政策。只有地处孤岛的日本例外。在拉丁美洲,虽然西班牙语占绝对优势,但在个主要流行西班牙的国家中,仍然有种以上印第安人集团各操自己语言,人口约万,约占拉丁美洲人口的。壮族如何?与上面情况相对照,不言自明。像壮族这样经济文化不发达,大面积聚居,多数人操壮语,想在几十年、一百年实现完全转用或大部分转用,是绝对不可能的。壮族聚居的多个县市的县城,与汉族杂居已数百年或上千年,多数仍操双语。而县城以下的圩镇和乡村,是壮语的天下,短期怎么能转用呢?既不能转用,如无民族文字,则文言永远矛盾,教育效果受阻,这个民族与先进民族的差距将继续拉大,这是应该引起每个壮族人尤其是处于决策地位的人深思的。四、效益因素推行壮文,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壮族地区的生产力,因此,它在文化科学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就成了整个壮族社会关注的大问题。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一推行马上发生效应,取得效益。但是,推行若干年之后如果仍与工农业生产无关,则人们必对它丧失信心,反对的也就得到口实。试想,在农村里从事农业生产、乡镇工业或第三产业的人们,在百忙当中花了钱财和精力去学一种文字,必不是闲适之举,而是寄予厚望,如无近利,很难激起热情,也难持久。目前对壮文最大的疑虑就在这里。壮文需要投资,投资需有效益,这是任何一个生产第一线的壮人必须考虑道德问题。我们当然提倡“风物长宜放眼量”,但生产第一线的人们你就不能这样去要求他。如果把壮文的效益概念加以扩大,那么,人们主要希望它在下面四个方面显示出优越性;()教育方面。年,欧洲理事会召开了年大学发展讨论会,认为教育的总趋向是向大众化、多样化、综合化发展,或者说是向“终身教育”、“不断再教育”、“永久性教育”发展,不再以培养高级官员、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研究人员为唯一宗旨。这个趋向在我国也露其端倪。壮文能否满足这个发展方向,人们十分关注。从推行几年看,已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肯定的答复。凡是教壮文的小学,学生的成绩一般都超过其他学校;至于农民壮文夜校的效果,现实早做回答;()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希望壮文在广播宣传、文学艺术上显出功效。民间文学自不必说,在现代文学艺术领域中,它能否承载,人们很关心。现在,壮文版《三月三》和《广西民族报》上的壮文文艺作品,正在显示出生命力,将来它必将在电视、电影、长篇小说、现代戏剧创作中显身手。不过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还得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不能守株待兔;()社会生活效用,主要是在党政机关、企业行政机构以及民间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人们也试目以待。自治区各级机关文件,应当使用双语文,但迄今未见实施。不过一旦学的人多了,党政机关就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也得动。以德保县敬德镇为例,去年以来已受到用壮文写的各种申请报告份。镇党委和镇政府都认真对待,一一批复。敬德村陇庄屯林庆兄用壮文写报告,要求从镇政府所在地到陇洞村建一条公路,镇政府作了批示,拨了物资,很快修通。历史上没有一辆自行车的陇洞村,一下通了汽车。民间用壮文来写山歌、写证明、写信、写对联等,已经常出现,甚至已出现了壮文广告了。看来,社会效用问题经过一段实践,不难给人们肯定的答复。指责壮文者,多于此处做文章。诚然,一种文字如果不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发生效益,它的生命力可想而知。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是人们必须掌握文字符号,再就是从文字符号中得到他所需要的科学技术,这就有一个过程。为此,需要有一套战略性的措施,同时在可能的地方做试验,使长计划和短安排有机结合起来。短期内如不在某些地方显出威力,对多数地方容易失去吸引力。好在有些地方已开始迈出步子,如德保县壮语办先后翻译引发《水稻杂交品种和栽培技术介绍》等供群众学习,已开始在生产实践中运用。他们还和乡镇一起开办科技班,把学习壮文和脱贫致富联系起来,在生产实践中已开始产生作用。其他县也有类似的例子。考虑到长期推广壮文科技知识的需要,各地还可以建立壮文科技扶贫公司,通过合同的方式,在适当的地区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科技人员根据生产效益取得一定的收入,有助于积累资金和扶贫事业的发展,同时刺激人们对壮文的学习热情。各地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用壮文科技支持和发展生产的形式,使壮文在生产中开花结果。总之,效益因素是我们在推广壮文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得好,它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因素;搞得不好,则会变成一个很打的思想障碍。以上所说的四个思想障碍,并不是全部的,其他如推广中的实际困难、文字本身的规范和完善过程、中国人对拼音文字的不习惯等,也都是影响的因素,不可忽视。这些障碍,有思想问题,也有实际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解决。但其中的主要矛盾当前已逐步转移到时间效用放面,一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其他思想问题必将迎刃而解。——梁庭望《壮文论集》
广西黄锦艳 阅读(460)
壮族文字的艰难历程和历史使命年,壮族腹地百色出了一件令全世界考古学界和人类学界振奋的事,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史奈森研究院国立自然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察队,对田东县林逢乡檀河遗址百色市那毕乡大和村百谷遗址的发掘进行鉴定,得出了权威的结论,这里的古人类遗址已经有万年。年月日,世界顶级权威杂志美国《科学》在第卷期上发表了《中国南方百色盆地中更新世类似阿舍利的石器技术》一文,不仅公布了这一鉴定结果,而且在封面上刊登了百色遗址的大幅照片。这一鉴定结果推翻了此前世界科学界关于亚洲人类来自非洲的论断,说明亚洲人类源于本土,人类的来源显然是多元的。那么百色万年前古人类是否是壮族的远古祖先?现在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因为还没有材料证明这些古人类搬走了,也没有材料证明大规模的外部迁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万年前柳江人,可是真正的壮族先民,因为柳江人的头骨和现代壮族人头骨基本相同。万年或万年来,壮族祖先也包括壮侗语族各族祖先在华南的这块土地上,艰苦开发,辛勤耕耘,洒下了无数的汗水,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才把直到宋代仍被人称为大法场指瘴气致人于死地的岭南打扮得处处是桂林山水,峒峒成阳朔风光。壮族无论是对祖国对人类,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对这些贡献做了一些研究,反映在前几年出版的《壮族文化概论》一书中,在这里仅举其中的几件讲一讲。()发明水稻种植技术。在人类的餐桌上,主食为稻米麦类玉米三大粮食,而人类的一班是以大米为主食的。水稻谁先种植?壮族祖先,这是到目前为止根据考古材料得出的结论。年,在南宁市邕江岸边豹子头遗址发现(正负)年前加工稻谷用的原始石磨石墨棒石?等工具;年又在桂林南郊曾皮岩发现多年前的同类工具;年,在湖南道县紧靠广西边境的玉蟾宫遗址发现了多年前的碳化稻谷,成为当年的十大考古成果之一,是迄今发现的全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道县原是壮族先民苍梧部故地,楚人是战国才到这一带的,故而应为壮族先民种植遗存。()青铜冶炼铸造。壮族早在商周时代在汉族的影响下,发展了相当高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其技艺充分体现在铜?铜鼓身上。铸造铜鼓要经过找矿选矿炼矿选黏土造内外范刻花纹固模配矿(铜铅锡各为比例)溶清铜汁灌铸焊接等工序,相当复杂。壮族祖先铸造的晋宁型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是八个铜鼓型号中的最高水平。上世纪越南曾试铸一面铜鼓,结果只达到古代壮族鼓的工艺水平。广西民族大学年代花了万元请来国内有名的专家试铸一鼓,也仅是半成品。古代的工艺如何把握,至今尚未完全揭开。()棉麻纺织。专家公认。中原长江下游是丝绸的发源地,而棉麻纺织是岭南越人的功劳。棉麻纺织年铅即已萌芽,桂林曾皮岩已出土石纺锤,汉代壮族祖先已经能够纺出很薄的可以做衬衣的麻布。元代黄道婆在海南向黎人和临高人学到了棉麻防治技术,带回苏州,这种技术才传到长江黄河一带。临高人的语言,实为壮族的一个方言。()培育合浦南珠。南珠历史悠久,早在年前的商代初年壮族祖先就向中央王朝进贡南珠。沿北海市的南海北岸,排列着阳梅池等八个珠池,是历代壮人培育南珠的基地。一般珠子一经氧化就发黄,失去了相应价值,故有人老珠黄之说。而南珠最不容易发黄,故全世界珠行流传一句话: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东珠为日本珠,西珠为欧美珠,它们都比不上壮族祖先培育的南珠(合浦珠)。壮族的其他物质文化创造还很多,如林业园艺养殖陶瓷制造经营海上丝绸之路干栏建筑等。精神文化如独特的社会结构兵法教育古代科学哲学伦理道德风俗节日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从这里可以看出,壮族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民族,不是一个甘居落后的民族,也不是一个封闭保守的民族,她勤劳,勇敢,顽强,兼容,礼让,稻作文化培育了一种绵里藏针的性格,埋头苦干,不善张扬。总之,壮族在历史上无论对祖国对人类都是有贡献的,有的方面贡献是很大的。但是,这些贡献都是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取得的,创造创新靠的是经验的积累。古代人们生活节奏缓慢,一样创造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一点一点的积累经验,成熟期很长,那时的生产实践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个民族有文字,社会发展一般都要快一些。没有文字,靠人的灵气和经验的积累,也可以接近先进民族。壮族就是这样,种水稻的时间一久,就摸索出许多经验来,水稻品种和产量并不比别人差。唐代贞元()初,太仓供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皇后一听便哇的哭了起来,还是皇帝沉得住气,说哭什么?到浙江去运万担大米,再到广西去运万担大米来,不就得了吗?近现代以来,壮族社会发展的步伐放慢了,当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壮族也有一点资本主义萌芽,但很快便被压住了,壮族落后了。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制度的原因,历史上是主要的;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有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但没有一种全民族通用的有一定发展程度的文字,则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因为没有本民族通用的统一文字,造成了壮族文化的断裂,包括古今断裂文言断裂传承断裂内外断裂上下断裂,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壮族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了,社会制度是先进的,政策是正确的,条件是具备的,为什么广西老赶不上人家?年代以来,条件和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广西,经济建设不可否认取得了历史上不可比拟的成就。但其步伐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广西从来没有进到名以内,有些年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年代初广东与广西经济发展之比是:,但到了年代中期以后,一下子拉到了:;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所对大陆所有省区的现代化程度进行排名,广西倒数第五。虽然这次排名不一定很准确,但也不会差得很远吧?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看是两条,一条是思想观念滞后,另一条是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能普及自己民族统一的文字,汉语文多数人又没有过关,吸收不了现代科学知识。能应用汉语的不在乡村生产第一线,在第一线的汉文大多不懂,壮文又没有给他。手中无文,书店里摆满了科技书,传媒上有科技传播,跟他有何关系?他没有接通现代科学信息的手段,地承包在家里,他只能用传统的甚至是古老的办法种养,各级父母官又不能代替他种养,希望他发财又发不起来,还不干着急?这就是症结。观点滞后实际上也是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综合体现。文字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从泰国可以看得出来,泰族人和壮人在族源上有亲缘关系,讲的话都差不多,同属一个语族,原也是稻作民族。年(相当于我国宋代末年嘉熙二年),据说是侬智高部下有一支南下到泰国境内,其后裔在泰国的偏北今彭世洛城以西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年前后,在古高棉文草书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泰文。由于文言一致,又有政权推广,泰人很容易掌握文字,现在已经没有文盲了。自泰国的现代化之父朱拉隆功五世王(年在位)厉行改革,特别是年实行君主立宪后,普遍掌握了文字的泰国人,努力吸收西方的科学知识,到世纪年代,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的第五条小龙。年增长率达到,最低的年也达到。我在泰国考察时,在彭世洛郊区访问了一家农家,他们一面种田,一面办了个型小货车修配厂,生活富裕。在泰国北部青莱我们随意访问了一家农家,干栏很干净,下层不放牲口,用来作家庭手工业加工车间,牲口在干栏外别栏而居。老太太有九个儿子,她和幼子住在一起,价优大货车摩托车和卧车,比较富裕。看其发展势头,壮族农家要赶上不容易。越南也是文言统一,基本无文盲,看其北部的农村,发展的势头也不容忽视,从友谊关无论是到河内还是到海防,公路两边的二三层欧式小洋楼正在不断涌现。欧洲荷兰卢森堡那样的小国家,发展程度很高,它们都有自己的文字。法国一直在维护法语的绝对优势,很少讲英语。通观国内外,虽有文字但由于其他条件的制约而发展不起来者有之,但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能够发达没有见过。那么,是不是壮族不懂得文字的厉害关系呢?是不是壮族没有民族文字的要求呢?不是的,壮族寻求自己的文字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早在商代,壮族祖先就开始摸索创造文字。自那时以来,壮族寻求文字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刻画文阶段。这阶段从商代到秦统一岭南,延续多年。这些文字符号最早的是钦州市大寺镇那葛村马敬坡出土的商代石磬上,有六个符号,同一地方出土的石锛上有三个符号,在武鸣码头乡元龙坡和安等秧西周到战国的墓葬里,出土的陶瓷底部刻有?等个符号。战国时代,这些符号又有发展,仅在平乐县就发现多个。这些古老文字有象形字,也有会意字,笔画简单,运笔急就,风格统一,有部分字完全相同。因研究不够,目前尚未破译。第二阶段:古壮字阶段。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实行书同文,刻画文中断,不可能得到发展。但壮族祖先创造自己文字的愿望并没有消失,用文字记录自己语言的冲动依然强烈。一些学习了汉文的知识分子便摸索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一种能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从而进入了古壮字阶段。这种字在形态上迎合了书同文的要求,刻避免遭到不测,这是造字人的高明之处。古壮字又叫方块壮字土俗字,壮话叫做,意思是还没有成熟的字。大约在南北朝到隋,从民间到上层都已认可,要不它不可能于公元年出现在一方大首领的重要碑刻《六合坚固大宅颂》上。它出现以来,历代官方从不承认,一再贬之,但老百姓一直用到现在,给壮族留下了相当一批很多价值的文献。年代古壮字有了一次转机,古壮字文献被当作宝贝由区古籍办加以整理。今年它由风光了一回,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文字平台里给了它一个位置,这样,它的文献便可以传播到世界即将兴起的认可数字化图书馆,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第三阶段:壮文阶段。壮文的产生与年中央民族访问团有关,该团副团长费孝通先生在广西发现有几百万人讲话和汉族不一样,西北西南的几个团也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回去一汇报,中央觉得中国决不仅五族共和。五族指汉满蒙回藏,历史上就只承认这五个民族。但到底有多少民族,大家都说不清。中央于是决定派语言调查队和历史调查队赴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调查队由中央和地方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组成,以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师生为骨干,前后参加的有多人次。就是在这次大规模调查中,壮族第一次得到正式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壮语得到了第一次深入的调查,为壮文的创制准备了条件。创制壮文是经过当时壮族各界代表一致同意的,参与创制的有苏联语言学家谢尔久琴科北京大学教授袁家骅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傅??壮族著名语言学家韦庆稳等,都是国内外一流的专家,谢尔久琴科当时是文盲学校语言系的顾问。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进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年完成了《壮文方案》草案的制订工作,年月日在《广西日报》上公布,年月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政务院第次会议上通过,批准正式推行。回忆当时真是千山万峒一片欢腾,庆幸壮族终于有了自己统一的民族文字,把这视为民族千载难逢的盛事。这是经历多年才能得到的权利,多不容易呀!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历史来看,我不认为壮人不懂得民族文字的重要性,不能说壮人对文字没有要求,只不过壮族寻求文字的道路特别坎坷,特别漫长罢了。刻画文遭遇书同文的拦击,现在只剩下几个可怜的符号;古壮字一路挨骂,历代封建王朝各级官员(包括大部分壮族知识分子)从不承认;好容易有了一种政府正式承认的壮文,我们有些人又不懂得珍惜她,爱护她,发展她,更有甚者,我们自己的一些汉话都没有说利索的同胞,自觉不自觉的忽视她,阻拦她,贬损她,外人看来都笑我们。梁庭望
广西黄锦艳 阅读(463)
壮族语  壮语是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在万以上(包括、岱侬语)。壮语属于属汉系,与侗语、傣语、布依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壮语支中部组。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为日常语文。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拼音壮文方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壮族语言与文字的发展,于五十年代制定通过《壮文方案》并在壮族地区推广使用,曾一度受到壮族人民的欢迎。年代老拼音壮文以为基础并搀杂以及自创字母,年代后壮文全部采取个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以壮语话为标准音。  属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称僮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北部方言无送气,南部方言有送气声母。壮语除单纯声母还有腭化、唇化声母;有个韵母和个。韵母都是,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个舒和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壮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和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的修饰语一般在名词后面,只有数量修饰语(除外)在被修饰语的前面,指示词都在的最后面。句子中在谓语前面,和补语都在后面。在没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壮族人使用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壮字来记录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这种方块壮字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各地不尽一致。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年修改后全部采用拉丁字母。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使用人口在万以上,是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境内,云南省的、元阳、省的,贵州省的和湖南省的等县自治县也有分布。各地壮语有不同的名称。的中部、西部、北部、东北部和广东连山等地壮族称自己的语言为壮话,武鸣称板话,称曼话、凌云、称僚话,德靖、岘广土语区称依话、央话、省话,云南和广西龙州称岱话,等等。根据壮语语音特点和差异,可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方言,每一种方言内部又分为数个土语区,各土语区基本语词汇相同率在~之间。壮语一般有、、、、、或个基本元音。绝大多数地方复合韵母中的元音有长短的对立。一般有个声母左右,少的不足个,多的有多个。复合声母比较少,除武鸣、一带有、、之外,其他地方主要是腭化、唇化性质。壮语的韵母分类:单元音韵母;韵母;带韵尾的韵母。壮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多数地方有个调,即个舒声调和个促声调。壮语中民族固有词的单词占优势,多音较少。有丰富的近义词。有复合式、附加式两类。单音动词、单音可带上摹声绘形的后附音节,以表示不同的性状和程度,加强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壮语各土语的词汇分类及语法规律相当一致。词汇一般分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连词、、语气词和声貌词等类。以词序和虚词作为最主要的。的基本次序是主谓宾补,定语大多在名词之后,一般放在修饰成分的最末尾。状语通常在谓语之前,有时在谓语之后。壮语受汉浯的影响较大,吸收了不少汉语词汇和一些语法形式。
广西黄锦艳 阅读(588)
壮族教育的回顾和展望教育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航舵和风帆,当今更成为一个国家、一人民族自立自强加速发展的力量源泉。正因为如此,当广西壮族自治区华诞之际,回顾和展望壮族教育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壮族教育滥觞较早,民间教育发轫于远古,学校教育则始于南越国时代,距今已有多年。民间教育始于原始社会尤其氏族社会,那时的教育虽然不是后来这种完整意义的教育,但其目的仍在于规范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培养人的生产生活技能,因而本质上仍属于教育范畴。进入阶级社会,两种教育产生,民间教育有了全新的性质。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明代产生了完整的民间教育范本《传扬歌》,这部长达行的包括章的哲理诗,对壮人的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并以之作为乡间教育青少年的道德经,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其内容和传授方式是不能和当今新思想、新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民间教育相比拟的。汉代,壮族的学校教育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发展,南越国的丞相吕嘉为越人,宫廷的百官、将军中有多人为越人,其中居翁等为壮族祖先,有较高的汉文化,可见汉文教育颇见成效。唐以后,壮族地区逐步建立府州县学,至清代,有府学所,县学、儒学所,私学、义学也有所发展。到本世纪初年,兴起了新式教育,年广西创办了第一所广西大学堂,书院改为高等学堂,私学改为初等学堂,继而陆续办了士官学堂、农业学堂、优级师范、陆军测量学堂和一批中学。然而,由于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当局腐败,壮族新式教育时办时停,时聚时散,经费拮据,难以为继,发展屡屡受挫。到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广西才有所大专学校,规模不大;中学所,学生人;小学多所含教学点,在校生多万人。其中壮族学生比例甚小,大约不到。而且升学率很低,能读完初小、高小的学生很少,升入初中的就更少了。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尤其是壮族于年得到确认并于年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非昔比。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建国前,教育的目的就教育当局来说,本意在培养各个层次的统治人才,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者,百官缙绅也。就个人来说,意在求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建国以后,教育目的意在培养人,完善人,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个观念,在壮族地区是比较明确的,也是比较强烈的。就个人而言,接受教育,服务社会的意识是比较明晰的,因而在各条战线上,常常可以看到壮族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埋头苦干,不慕虚荣,不事声张,讲求实效。教育目的的更新必然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手段的更新,特别是教育内容,注重了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教材内容贯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实际,联系各个时期党的工作,同时,系统传授现当代科学技术。而最大的观念更新,是年来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有很大提高,科教兴国的思想愈来愈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所接受。像壮族这样一个人口已达到多万的大民族,等靠要决非出路,唯有普及教育才能使壮乡繁荣兴旺,别无选择。这个转变,对在壮族地区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第二是教育对象的扩大。壮族自唐宋实行羁縻土司制,延续了一千多年。其间人分等,即一等土官及官族;二等汉人;三等师爷及目家土官下属各级官吏;四等归内民家自由民,量少;五等班夫农奴,占绝大多数;六等奴隶量少。土官有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四等以下尤其五、六等土民,严禁其参加科考。个别地方甚至穷了的官族远裔也不得赴考。宁明县土官后裔黄体元聪明过人,有贫却要应童子试,结果被土官派人殴辱之,内伤而死。土民无入学之权,到民国时代也好不了多少。年以后,广大工人、农民子弟才有了上学的权利和机会,工农子弟,干部子弟,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弟,都有上学之权,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人民政府还千方百计扶助少数民族子弟上学,如广西年代以来为完成两基任务,合理配置学校,方便贫困地区壮族少年儿童入学;少数民族补助费中以上用于贫困地区教育,并从三税教育附加费中提取用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举办中小学寄宿制民族班和大学预科班;实行加分和降分照顾、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政策;运用壮语文进行双语教学实验等,使壮族地区教育出现繁荣的局面。到年,广西有大专院校所加文山一所共所。中学所,学生人,分别是年的倍和倍多。小学多所含教学点,学生万人,分别为年的倍和倍,实际年为小学一年级数字,巩固率十不及一。而年儿童入学率已达,初中毛入学率为,可见巩固率是比较高的。  第三是结构的优化。年广西的大专院校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单一,现在理工农医俱全,而且有了航天这样尖端的专业。其它如艺术、民族、电子、商业、财政、旅游、农垦等院校和专业,都是过去所没有的。年,广西还有成人高校所。师范教育建国前仅所省立师范,年广西有高等师范、高等师专、中等师范、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师范所,形成结构完整的体系。中学教育中有高中、完中、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和工读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所。小学之下有大量学前班。以办学主体而言,公办私立同上,私立大学邕江大学、私立中学、私立中专、民办小学正在崛起。成人初等学校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的约占。以教育用语而言,中小学广泛使用壮汉双语,而壮文进学校后,也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农民技术夜校个层次。除广西壮文学校,目前在个县市的所民族中学和所小学按自治区人民政府定的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方针进行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尽管目前教育的发展仍有不少沟坎,如某些旧观念的干扰,经费的短缺,师资水平的制约,但壮族地区从领导到群众都有科教兴桂的共识,普九正在加紧进行,力争在下世纪初年完成,壮族地区的教育正在迎来一个美好的前景
广西黄锦艳 阅读(387)
“”“”“”“”“”“”酸的和甜的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它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跳起来摘葡萄,但是一个果都摘不到。这样,它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些葡萄酸,吃不得!”树上的松鼠听了,心里想:狐狸说葡萄吃不得,那一定是很酸了。松鼠把狐狸的话告诉兔子。兔子听了,心里想:狐狸和松鼠都说葡萄酸,这样一定吃不得!这样,走来一只小猴子。它望望架上一串串紫色的葡萄,馋得口水都要流下了,忍不住爬到葡萄架上,摘了一串葡萄就要往嘴里塞。兔子连忙说:“吃不得,吃不得,这果酸!”猴子笑着说:“你吃过吗?”兔子摇摇头,说:“我没吃,但是兔子说葡萄酸。”猴子又问松鼠:“你尝过吗?”松鼠也摇摇头,说:“我不敢尝,狐狸说这葡萄很酸!”小猴子听了,大口地吃起葡萄来。松鼠和兔子看见他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个。啊!真甜。松鼠和兔子不明白,狐狸为什么说葡萄酸呢?
广西黄锦艳 阅读(43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邮箱格式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