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国统一的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

政治题:建立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如题,政治题:建立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加快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关
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十多年改
革,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
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展开,计划经济体
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
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在认真总结历史
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现代
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是全
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
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
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
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理
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
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
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
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
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
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地
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解决
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十五年来,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改革之路,积累
了丰富经验。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就能够经受各种考验,顺利
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
线指引下,始终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
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转变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提倡积极探索,敢
于试验。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勇于突破陈规,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世界各国包
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要警惕右,
主要是防止&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
一。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才能
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保持社会政治
稳定,才能有力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顺利推进。在积极发展经济和改革
开放的过程中,注意稳妥,避免大的损失和社会震动。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
经验,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深化改革和
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妥善?理积累和消费、全局和局部、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
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渐向城市拓展,实现城
乡改革结合,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相配套,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紧密联系、相互
促进,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决策。重大的改革举措,根据不同情况,有的先制
订方案,在经济体制的相关方面配套展开;有的先在局部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推
广。既注意改革的循序渐进,又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带动改革全局。

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十
几年来,采取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经营方式等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
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着
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
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一是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
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
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二是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三是出资者按
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
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四是企
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
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
的应依法破产。五是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
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所有企业都要向这
个方向努力。

(5)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逐步推进。当前,要继续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
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把企业的各项权利和责任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加强国
有企业财产的监督管理,实现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步伐。坚决制止向企业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减轻
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有步骤地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
核实企业法人财产占用量。从各方面为国有企业稳步地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创造
条件。

(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提高经
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企业按照财
产构成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
探索。规范的公司,能够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
利于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企业摆脱对行政机关的依赖,国家解除对企业承
担的无限责任;也有利于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公司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具备条
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一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独资公司,多个投资主体的
可依法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只能是少数,
必须经过严格审定。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多少份额比较合适,可按不同产业和
股权分散程度区别处理。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公司和军工企业应由国家独资经营,
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国家要控股并吸收非国有资金入股,以扩大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影响范围。实行公司制不是简单更换名称,也不是单纯为
了筹集资金,而要着重于转换机制。要通过试点,逐步推行,绝不能搞形式主义,
一哄而起。要防止把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硬行改为公司。现有公司要按规范的要求
加以整顿。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
发展一批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
集团,发挥其在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增强
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
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出售企业和股权的收入,由国家转投于急
需发展的产业。

(7)改革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
负责制,保证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实行公司制的企业,要按照有关法规
建立内部组织机构。企业中的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
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工会与职工代表大会要组织职工参
加企业的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造就企业家队
伍。形成企业内部权责分明、团结合作、相互制约的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和严格内部经营管理,严肃劳动纪律,加
强技术开发、质量管理以及营销、财务和信息工作,提高决策水平、企业素质和
经济效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
开拓创新的精神。

(8)加强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
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
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加强中央和
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不善
和严重流失的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对其分工监管的企业国有资产
要负起监督职责,根据需要可派出监事会,对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监督。
严禁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甚至无偿分给个人。要健全制度,从各方
面堵塞漏洞,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9)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积极促进国
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并依法加强管
理。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
财产所有结构。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
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
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
面。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壮大和发
展。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现有城镇集体企业,也要理顺产权关系,区别不同情况可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或合伙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规模大、效益好的,也
可以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或企业集团。

三、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10)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
系。当前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
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
市场。

(11)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现在大部分商品
价格已经放开,但少数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仍然存在,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
度还比较低,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还不健全。深化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保
持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调顺少数由政
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尽快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加速生产要素价格
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平抑市场价
格。

(12)改革现有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在重要商品的产地、
销地或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严格规范
少数商品期货市场试点。国有流通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
高经济效益,并在完善和发展批发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
构造大中小相结合、各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的商品市场网络,
推动流通现代化。

(13)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
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发展和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
股票融资。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规范股
票的发行和上市,并逐步扩大规模。货币市场要发展规范的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
贴现,中央银行开展国债买卖。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章的集资、拆借等融资活
动。

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我国劳动力充裕是经济发展的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就业的压力,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
场的出发点。广开就业门路,更多地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
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
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

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我国地少人多,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国家垄断城
镇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出让制度,对商业性用地使用权的
出让,要改变协议批租方式,实行招标、拍卖。同时加强土地二级市场的管理,
建立正常的土地使用权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通过开征和调整房地产税费等措施,
防止在房地产交易中获取暴利和国家收益的流失。控制高档房屋和高消费游乐设
施的过快增长。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控制住房用地价格,促进住房商品化和
住房建设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实行技术成果
有偿转让,实现技术产品和信息商品化、产业化。

(14)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当前要
着重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
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等。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
用。中介组织要依法通过资格认定,依据市场规则,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承担
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15)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
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坚决依法惩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提高市场交易的
公开化程度,建立有权威的市场执法和监督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发挥社会
舆论对市场的监督作用。

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6)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
切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
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
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
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政
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
生产经营活动。

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的问题,
严重障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新体制的建立进程,要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继续并尽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
专业经济部门要逐步减少,综合经济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同时加强政府的
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
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近期要在财税、
金融、投资和计划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
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
标,调节货币供应总量,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财政运用预算和税收手段,着重
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
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8)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近期改革的重点,一是把现行地方财政包
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
体系。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同经济发展直接
相关的主要税种列为共享税;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通过发展经济,
提高效益,扩大财源,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合理确定中
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实行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返还和转移支付的制
度,以调节分配结构和地区结构,特别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
地的改造。二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改革和
完善税收制度。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对少数商品征收消费税,对
大部分非商品经营继续征收营业税。在降低国有企业所得税税率,取消能源交通
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的基础上,企业依法纳税,理顺国家和国有企业的
利润分配关系。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规范税率,扩大税基。开征和调
整某些税种,清理税收减免,严格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流失。三是改进和规范复
式预算制度。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并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社会
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要严格控制财政赤字。中央财政赤字不再向银行透支,而
靠发行长短期国债解决。统一管理政府的国内外债务。

(19)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
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从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管理,转变为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央
银行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监管各
类金融机构,维护金融秩序,不再对非金融机构办理业务。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
分业管理。组建货币政策委员会,及时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按照货币在全国范
围流通和需要集中统一调节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为总行的派出机构,
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设置。

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和
进出口信贷银行,改组中国农业银行,承担严格界定的政策性业务。

发展商业性银行。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并根据需要有步
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商业银行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
险管理。规范与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
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
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实现银行系统计算机网络化,扩大商业汇票和支票等结算工具的使用面,严
格结算纪律,提高结算效率,积极推行信用卡,减少现金流通量。

(20)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竞
争性项目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所需贷款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自负
盈亏。用项目登记备案制代替现行的行政审批制,把这方面的投融资活动推向市
场,国家用产业政策予以引导。基础性项目建设要鼓励和吸引各方投资参与。地
方政府负责地区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由国家
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通过财政投融资和金融债券等渠道筹资,采取控股、参
股和政策性优惠贷款等多种形式进行;企业法人对筹划、筹资、建设直至生产经
营、归还贷款本息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要广泛
吸收社会各界资金,根据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由政府通过财政统筹安排。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保证。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使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开展企业竞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5.社会保障制度是筹集建设资金、加强经济调节作用的重要手段。 意义:一方面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举措,另一方面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郑永年: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拉开了中国社会改革的大幕 & &编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通知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汇报,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大力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 & &新闻一出,社会各界都积极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社会改革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打破的户籍城乡二元制度,而且将会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基本平台,这对进一步了解、调控、分析全国各地区经济状况以及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中国经济转型改变、带动消费等诸多事宜,都有积极而深刻的重大意义。 & &中国的社会改革的大幕被拉开了,毕竟带给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个崭新的局面。关于这一点,郑永年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改革三步走》中有这清晰的论述。第一,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地产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在改革之前,中国社会并不存在着这样一个领域。当时,中国的社会是嵌入在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之中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社会,企业负责工作和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生老病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开始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分离出来。80年代,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直接把农民解放出来,转型成为新型的农村社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村出现了大量的乡镇企业工人。之后,随着城市改革的开始,又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今天,中国农村已经出现极其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城市,前面已经指出过,在8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途径是在国有企业之外发展出一个非国有部门来。而社会就产生于这个新发展出来的非国有部门里。到了90年代中期,“放小”战略把中小型国有企业民营化了,这使得社会空间大大增加。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公司化,也就是把企业原来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去掉,让社会来承担。这些改革都为社会空间的扩大提供了制度条件。社会力量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简单,社会的存在是社会改革的前提。第二,通过第一阶段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改革,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得到确立。经济改革当然仍有很大的空间,但主要是制度的改革或者改善问题。总体的社会制度要得到改革,就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较之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并未涉及政治精英的核心利益,而且社会上下容易取得共识,因此比较容易进行。第三,社会改革是为了“还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制度自然解体,因为它们已经不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但同时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又没有能够提供另一套社会制度体系。而这些新制度必须通过社会改革得以建立。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这些体制大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符合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当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计划经济下的社会制度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非常之少,并且在不同社会群体中,这些服务也不是公平分配的。现在一些人把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其所提供的服务描述得非常公平非常好,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这种怀旧感主要是基于一种道德判断而非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这套“嵌入式”福利制度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所以市场体制一出现,原先体制的解体成为不可避免。因此,通过社会改革重建一套新的社会体制是唯一的选择。第四,社会改革是为可持续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这里主要表现为要建立一个内需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开放政策造就了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变动的影响。很多年来,中国一直面临西方的压力,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鉴于中国的规模,中国消费什么,生产什么,都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西方开始盛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尽管不喜欢,但这远远超出了中国的控制范围。从前,总是发达国家提倡贸易自由,发展中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尽管还是一个人均GDP非常低的国家,但已经成为了贸易自由的大力提倡国。由于现行国际贸易体制是西方建立的,尽管中国选择加入和接轨,但对体制的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因此,每当面临来自西方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一个高度依赖于外贸的经济体,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成问题的。走出这一困局的唯一途径在于建立一个消费社会,依靠内部的动力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但一个消费社会是需要社会制度基础的。西方之所以能够成为消费社会,这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改革而得以建设起来的社会制度,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看病、交通、教育等方面用不了多少钱,那么要存款干什么呀!在中国,消费社会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在早期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消费水平非常低。但现在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整套社会制度。中国人不是不会消费、不想消费,而是不敢消费。在没有社会政策的条件下,看病需要钱、上学需要钱。中国人是完全无助的,完全依靠自身。只有确立了一整套社会政策之后,中国的消费社会才会有希望。以建设消费社会为目的的社会改革除了可以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目标外,还可以带来其他方面的积极效果。首先,有利于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中国目前的状态是收入差异过大,社会过度分化。这导致了少部分人的过度消费与大多数人的消费不足。如果要建立消费社会,首先就必须做到收入的相对公平。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努力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只有当大部分人成为中产阶级的时候,中国才有可能成为消费社会。实际上,因为许多基本社会制度的缺失,中国本来就不是很大的中产阶级正在面临危险。当中产阶级是“房奴”和“孩奴”时,这个中产阶级就没有制度的保障。没有制度的保障,今天的中产阶级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贫穷阶层了。其次,消费社会的建设因此能够达成基本的社会公平,消除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再次,鼓励经济通过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得以可持续发展。现在中国劳动者所得只占GDP很小一部分。资本家或者企业主主要通过压低劳动者收入(还包括便宜的土地)来获利。要建立消费社会,就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这就会给资方带来压力,造就创新的压力。如果没有任何压力,资方就没有动力来进行创新,而会继续在技术方面“搭便车”。此外,消费社会的建设也可以减少外来压力和实现中国的真正崛起。一旦中国成为消费社会,出口的压力自然就减少。同时,消费社会表明外在世界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就如当今的中国依赖西方社会一样。消费社会也会有外在的压力,但届时的主动权则在中国,正如当今的主动权在西方一样。第五,社会改革是为将来以选举民主为核心的主体政治改革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从长远看,以选举民主为主体的民主化不可避免。这当然不是说,中国要实现西方式的选举民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主,这个问题下面会再讨论。重要的是,无论中国实现什么形式的民主政治,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基础,需要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来保证政治制度的稳定并使得暴力因素最小化。而社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民主化确立社会制度,培育中产阶级。更多阅读请关注《中国改革三步走》东方出版社★★★★★★★★★★★东方好书榜★★★★★★★★★★★★传国学之精,励国民之志轻轻松松,拿起手机扫一扫东方觉悟社的微信公众号dfjws2013及时分享国学与大家的智慧 有不一样的发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