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军医南昌大学前任校长长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少将(汉中籍)_教育文化_汉中人物_汉中人
教育文化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少将(汉中籍)时间: 10:24:11&&作者:汉中人&&来源:汉中人&&查看:171&&评论:0&
赵铱民,陕西省市人,生于1956年10月。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1991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历任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第四军医大学代理校长。
从事口腔修复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三十年,三度赴美国、日本留学,重点学习和研究颌面缺损修复技术,是我国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在颌面部缺损修复及修复体固位方面技术精湛、造诣深厚。先后完成了&新型闭路式磁性固位体&&种植磁附着体&&颌骨缺损修复的生物力学基础&& 颜面缺损的仿真修复&等研究项目。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磁附着固位技术,研制成功了&Z系列闭合磁路磁性固位体&;创造了7种新的颌面缺损修复方法,其中2项已被国际颌面缺损修复学会推荐为标准技术规范,特别是建立了&应用种植体-环形支架-磁性附着体修复全上颌骨缺失&的新技术,为解决这一颌面缺损修复界的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赴国外讲学,在国际颌面缺损修复学界有较大影响。
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现代中国颌面赝复学并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在学科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军医学研究所&重中之重&建设单位,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近年来,主持国科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军队重点课题12项;领衔获得我国口腔医学界目前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SCI收录36篇,单篇最高9.646;独著专著2部,主编1部,参编10部;2009年当选世界军事齿科学会主席并于2012年连任,兼任国际颌面修复学会继任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口腔医学会会长、解放军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府特贴享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院&优秀院长&、总后院士后备人选、总后优秀教师、总后科技银星、陕西省教学名师,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军队院校育才金奖,军队&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贡献奖,2013年获中央军委表彰荣立个人一等功。任中央保健局特聘专家,长期承担中央首长的保健、治疗工作。
标签:&&&&34.8K
汉中人网站&最民间、最汉中,专注宣传奋斗汉中人!版权声明&&&&&&&&
& & 1. 文章来源注明&汉中人&的,版权归作者和汉中人网站所有。任何营利性书报刊及电子出版物转载,均须经汉中人网站授权。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出版物、网站转载,但须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 2. 来源未注明&汉中人&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汉中人网站立场。
& & 3. 除汉中人网站享有版权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于各种渠道且尽可能注明来源,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立即联系汉中人网站,我们尽快处理。 &联系:193 @qq.com
上一篇:下一篇: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者:&&&&&&本类更新
&-&&-&&-&&-&&-&Powered by你现在的位置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毕业证样本历任校长学籍档案编号
17:05:14&&来源: &&浏览: 52 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学校简介&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座落于重庆市。这所有着70多年光荣历史和鲜明军事特色的军医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军队“2110工程”整体重点建设院校。半个世纪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国家和军队教育方针,终坚持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努力培养合格的军事医学人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占地205.63公顷(3084.43亩),建筑面积155.13万平方米,是1954年由原六、七医大合并而成的。六医大的前身是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和南昌医学院(前国立中正医学院);七医大的前身是太岳军区卫生学校(后发展成为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合校后定名为第七军医大学,1969年迁往上海市,1975年迁回重庆市,军委命名为第三军医大学。学校下设基础部、军事预防医学院、药学院(医学检验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影像系)、护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高原军事医学系、研究生管理大队;拥有三所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大坪医院);仪器设备总值18.32亿元,图书馆藏书62万册,中英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点59个、硕士点71个。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近800人,博士生导师188名、硕士生导师36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特殊人才217名。先后获得了以六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为标志的1500多项科技成果。学校拥有烧伤外科、防原医学、野战外科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烧伤、野战外科、呼吸内科、肝胆外科、传染病、复合伤和免疫学7个全军医学专科研究所,烧伤基础研究、复合伤研究、战(创)伤研究、分子免疫学(开放)、呼吸病研究、交通医学、高功率微波和高原军事医学8个全军重点实验室,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眼科、肿瘤诊治、心血管内科、肾脏病、胸外科、战创伤、健康教育和“三优”10个全军医学专科技术中心,现代战(创)伤救治和军事预防医学2个全军教育训练基地。学校大力发展军事医学,构建了直接面向高技术战争的,包括烧伤外科学、防原医学、野战外科学、野战内科学、军事预防医学、高原军事医学以及新概念武器防治学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战创伤为重点的军事医学特色和独特的办学风格。学校向全国发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国内外发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并主办全国性的《创伤杂志》、《免疫学杂志》以及内部发行的《医院感染》、《国外医学》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历史沿革&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是在1954年由原第六军医大学和第七军医大学合并而成,当时定名为第七军医大学,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第六军医大学的前身是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前东北军区卫校,由松江军区医校与合江地区卫校于1949年1月合并而成)和南昌医学院(前身系1936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医学院),1949年10月合校成立华中医学院,之后相继改名为中南军区医学院(1950年11月)、第四军医学院(1951年11月),1952年8月命名为第六军医大学。第七军医大学前身为1946年创办的称太岳军区卫生学校(前身为太岳军区卫生部教导大队),先后命名为中原医学院和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1949年7月),1950年初定址重庆后,先后改名为西南军区卫生部医科大学(1950年5月)、西南军区医学院(1951年5月)、第二军医学院(1951年10月),1952年10月,中央军委命名为第七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院系专业& & 截至2014年,学校下设基础部、公共卫生与军事预防医学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心理系、高原军事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医学影像系、护理系9个院系部和研究生管理大队、干部轮训大队、卫勤训练大队3个大队,1个学员旅、以及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所综合性教学医院。共开设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野战外科学(五年制、八年制)、预防医学(五年制、八年制)、高原医学、核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检验、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等12个本科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师资力量& & &截止2014年,学校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5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3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千人计划”获得者16名,博士生导师277名、硕士生导师376名,教育部和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8个。专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王正国、程天民;专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孔祥复;教育部高校创新团队(4个):严重创伤细胞保护机制和干预研究(黄跃生),蛋白质抗原的识别、应答及其调节(吴玉章),代谢性血管病发病机制及其干预靶点的研究(祝之明),严重创伤致肠稳态失衡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杨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教学建设& & 截止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军队院校优质课程3门,国家级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团队1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3个。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病理检验、预防医学、法医学、高原军事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军事作业环境损伤与医学防护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军事作业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2门):核、化学武器损伤防治学(程天民)、内科学及野战内科学(钱桂生);军队院校优质课程(3门):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王正国)、内科学及野战内科学(钱桂生)、核、化学武器损伤防治学(程天民);国家级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团队(1个):免疫识别、应答及调控研究创新团队(吴玉章);重庆市级教学团队(3个):内科学教学团队(钱桂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应大君)、外科学教学团队(麻晓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教学成果& &“十五”期间,全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电教教材奖48项,其中获国家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7项,课题立项数与成果获奖数均比“九五”翻了两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程天民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医学基础类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黎海蒂)、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的创建与教学实践(程天民)先后主编并入选“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6部,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入选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5篇,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1篇,在全国医学研究生培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学生成绩& &在校学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每年公开发表论文上百篇;参加国家和军队各类竞赛活动获奖144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3项、一等奖38项,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接连捧得优胜杯,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连续三年居重庆高校首位;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90%以上,参加国家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均高于全国重点院校平均水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学科建设& & 截止2014年,学校拥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授权一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点70个,硕士点7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形成了军事医学特色鲜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预防医学实力雄厚,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相互支撑的学位授权学科体系。第三军医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84年获批开展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硕士学位培养工作。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MD.)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MM.)教育试点单位。国家重点学科(13个):免疫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传染病)、外科学(烧伤)、外科学(野战外)、外科学(普外)、外科学(泌尿外)、外科学(胸心外)、外科学(骨外)、外科学(神外)、外科学(整形)、军事预防医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消化系病)、眼科学、卫生毒理学;博硕士学位授予博士后流动站(7个):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特种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9个):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军事装备学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11个):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军事装备学、口腔医学、药学、军事后勤学、公共管理学;专业学位博士(13个):临床医学[26] 、儿科学、内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麻醉学;专业学位硕士(19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对外交流& 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先后派出教师2900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考察访问,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主(承)办国际大型学术会议10多次。学校于2000年启动“海外学者交流计划,每年一届,2003年改为每两年一届,每届邀请10-12名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回校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和科技合作与协作活动。前四届会议主要以邀请学校留学人员和与学校有合作意向的海外华人学者为主,以举办“海外学者生命科学与医学学术报告会”为载体,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技人员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2006年在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开展试点,由吴玉章教授负责会议的学术组织工作,把“第五届海外学者生命科学与医学学术报告会”和“第七届分子与细胞免疫学国际论坛”结合起来举办,主题为分子与细胞免疫学进展,于~22日顺利举行。2008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第六届海外学者交流计划”;2010年12月,学校第七届海外学者交流计划暨神经科学前沿主题论坛顺利召开;2012年04月,学校第八届海外学者交流计划暨生物医学高层论坛首场报告会顺利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科研机构& &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8个,军队专科研究所、专科(专病)中心27个,军队重点实验室11个。[4] 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生物激波实验室、亚洲最大的低压氧舱群、中国最大的轨道式生物碰撞实验室、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军唯一的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中心、全军唯一的机动卫勤力量训练基地和全军唯一的卫生列车训练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战创伤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全军重点实验室(11个):烧伤基础研究、复合伤研究、战(创)伤研究、分子免疫学(开放)、呼吸病研究、交通医学、高功率微波、高原军事医学、全军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中心等;全军医学专科研究所(7个):烧伤、野战外科、呼吸内科、肝胆外科、传染病、复合伤和免疫学;全军医学专科技术中心(10个):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眼科、肿瘤诊治、心血管内科、肾脏病、胸外科、战创伤、健康教育和“三优”;全军教育训练基地(2个):现代战(创)伤救治和军事预防医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科研成果& & 截止2014年,学校先后获得了以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标志的1700多项科技成果和国际最高军事医学奖“狄贝克军医奖”、“国际烧伤伊文斯奖”、“国际交通医学重大成就奖”、 “何梁何利奖”、“中国工程技术奖”、“全军重大专业技术贡献奖”、“求是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等一大批国内外科技大奖;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和学术论文等反映综合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居全国高校前20位,已发展成为中国的战创伤医学中心,是全军军事医学盾牌的主要力量和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十五”期间,全校承担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数共计107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72项,军队、省市级课题342项,校级课题271项。承担国家、军队、重庆市重大重点课题80项。 “十五”期间,在国家、军队科技奖励项目数量大幅减少情况下,共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重大成果9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0项,军队医疗成果一、二等奖20项,重庆市科技成果一、二等奖2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获奖项目数及等级居全军各大单位前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烧伤早期损害与救治研究、复合伤发病机制与救治原则研究、系列激波管、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等;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高新武器杀伤生物效应及其救治理论研究。学校先后制定了“战伤分类及判断准则”等26项国家军用标准,牵头研制了“两栖装甲救护车”和“专用卫生列车”,研制的“扫雷防护装具”列装部队,并被联合国指定为维和扫雷行动装备,出口到2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学术资源& &截止2014年,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72万册,中英文电子期刊2万多种。有各类数据库30余个,引进有Web of Science、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ScienceDirect、Springer、LWW、OUP、Nature、ScienceOnline、Cell Press 、EMBASE、BIOSIS Previews、Medline、CBMdisc、中国知网的期刊及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网上报告厅等为代表的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学术期刊《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为半月刊。主要刊载国内外医学领域(军事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所取得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新方法。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3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先后20余次获全国、全军、教育部和省、市优秀科技期刊一、二等奖,2003年、2005年两度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连续4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连续2届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知名校友& & 黎磊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成果多位于国际前沿,培养无数顶尖学生,被称为一代医学宗师。曾任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统称“黎氏三院士”。黎介寿,著名普外科学专家,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在静脉营养学方面有着非凡建树,曾于1994年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人同种异体移植术,在国内外普通外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现为解放军总医院及军医进修学院主任医师、特级专家、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葛宝丰,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现任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樊代明,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总体组专家,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程天民,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三医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现任校长:罗长坤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毕业证样本
该企业相关新闻
该新闻所属企业
最新企业资讯
推荐企业资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网站备案编号
耐思尼克 & 中国 版权所有 本站程序界面、源代码受相关法律保护,未经授权,严禁使用
Copyright &
NiceNIC.net,Inc. All rights reserved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简称第四军医大学、四军大或四医大,是中国重点,目前隶属。校址座落在17号,是1959年中国首批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首批22所“”重点建设院校之一,也是中国设有的53所高等院校之一。
第四军医大学是于1954年在原第四军医大学和第五军医大学的基础上合并成立的。第四军医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主要前身为著名的医学院。原中央大学医学院拥有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和医学家,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医学人才,1937年到1945年抗战期间曾迁到,1946年迁回,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1952年医学院独立为,以后先后更名为、;原第四军医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1948年11月进驻西安,曾先后更名为西北人民医药专科学校、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军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1954年,原第四军医大学和第五军医大学合并组建为第四军医大学,设在。第四军医大学及其前身特别是原中央大学医学院,汇集了众多医学名家 。成立至今,第四军医大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原第五军医大学(原为创办于1935年的中央大学医学院)
1935年,医学院在成立。
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医学院迁到四川成都华西坝。
抗战胜利后,1946年中央大学医学院迁回南京。
1949年,中央大学医学院改名医学院。
195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先后改名华东军区医学院、第三军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
原第四军医大学(原为创办于1941年的)
1941年,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成立。
1942年,更名八路军晋绥军区卫生学校。
1946年,更名西北人民医药专门学校。
1948年,升格为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
1951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学院。
1952年,升格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参见:、、、、、及
参见:、、及
现第四军医大学
1954年,原由南京迁到西安与原第四军医大学合并成立新的第四军医大学,即位于的现第四军医大学。
1999年,并入。
1999年,并入,成为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
2004年,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原部分)分离,移交地方建立。
2005年,并入。
2011年,白求恩军医学院独立,独立为。
目前进入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无军籍(毕业时获得军籍,主要是为了平衡军校毕业生和目前大量的地方毕业入伍者、地方院校国防生之间的待遇)。
基础部(目前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
航空航天医学院(为中国唯一的航空航天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军事预防医学院
的前身是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创办的国立牙医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牙医学校,学制三年,由黄子濂主持。1936年增设牙科护理班,并筹建牙症医院。年抗战时期迁到成都。1938年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牙本科,学制六年,由陈华主持。1954年,牙本科改名口腔学系,牙症医院改名口腔医学院。1957年迁至西安。1989年口腔学系改为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设有附属口腔医院、国家重点学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全军口腔医学研究所、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全军优生优育儿童口腔医学技术中心,全军口腔及颅颌面种植中心(MDIC)。
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唐都医院(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秦都口腔医院(第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西京医院原为成立于1954年的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来先后改名南京大学医学院、第三军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等)的附属医院和1939年成立的延安中央医院(后来先后改为西北人民医学院、原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的附属医院),1954年合并成立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69年随校迁至重庆,1975年迁回西安,1984年始称西京医院。西京医院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唐都医院原为成立于1958年的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来先后改名南京大学医学院、第三军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等)的附属医院和1939年成立的延安中央医院(后来先后演变为西北军区第三陆军医院等,1951年合并西北军区第六陆军医院并改名西北军区第六陆军医院,后又改名西北军区第二附属医院,并成为原西北人民医学院、原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的附属医院),1958年改组成立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84年始称唐都医院。唐都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
由于目前意识形态的原因,西京医院和唐都医院都主要追溯原延安中央医院的历史,但以西京医院和唐都医院成立早期的重要构成特别是著名医疗专家的构成而言,均以原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力量为主。
四医大口腔医院,即秦都口腔医院,前身为国立中央大学附属国立牙医专科学校牙症医院,创建于1935年,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口腔专科医院。四医大口腔医学院秦都口腔医院是集口腔医疗、教育、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口腔医院,是中国口腔医学的重要基地,所属临床学科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毕汝刚 蔡翘 蔡用舒 巢振南 陈华 丁德泮 丁鸿才 樊代明 郭鹞 郭祖超 侯悦 纪仲愚 姜泗长 鞠躬 李继硕 林几 刘彦仿 陆裕朴 牟善初 欧阳官 潘铭紫 史俊南 苏成芝 苏鸿熙 孙传兴 童第周 涂通今 汪良能 汪美先 王复周 王荣光 王逸慧 许君伍 杨为松 游国雄 于清汉 福星 张立藩 张宁仔 张学庸 郑集 周树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军医大学历任校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