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棉洋镇拆老屋建I新屋有没有补助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古姓迁徙史
古姓迁徙史
唐以前的迁徙:
古公亶父之孙古曼在岐山启姓后,其子孙随着周朝的迁都而迁徙。+ s8 b4 I( q5 r! Y, i1 P0 }
先是大夫古察随周文王姬昌迁于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沣河西),继后士师古谕又随周武王姬发迁于镐京(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一直到周宣王时,古氏家族都在朝中做官。
周宣王中兴,至幽王之世,杂居于周都周边的蛮夷犬戎等游牧民族,又开始不断袭扰周境,并引发战争。大夫古胡集以国家安定为己任,奋勇率军抵抗,“尽忠而卒”。周室东迁,西周灭亡,古胡集子孙以忠义持身,不慕功名,甘当平民百姓。这时,族人有一支逐渐向东迁徙发展,最后定居于齐国(今山东省)淄博一带。齐国古氏家族有一位叫古瀛的,是古公亶父的第21世孙,跻身仕途,任齐国大夫。他的儿子古冶子是名载《东周列国志》的齐邦三杰之一。
古冶子家族在山东大概住了近500年。到了汉昭帝时,博士古淳官任长沙太守,便定居于湖南省长沙,因姓名冠地名为古家巷(今属芙蓉区,西起吉庆街,东止姥税阁),成为古姓南迁先驱者。其第五代孙古初,是历代传颂的孝子,名载《后汉书》。) A* v' F/ U4 y+ k& n7 [, N
汉安帝年间(107—125年),长沙古氏第44世古忠,聪明好学,精于山水,卜宅河内。河内位于黄河北岸,在今河南省沁阳县、武陟县一带,也就是说南方古氏又回迁到北方。这一支古氏逐渐往河北、山西方向迁徙发展,与战国时期就已定居于该地的古乘家族一起,形成北方古氏大军。
古氏东迁南徙北移的世系谱
鼻祖:古公亶父,商朝武乙六年自豳(今陕西省旬邑县、彬县一带)迁居于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地区岐山县)。娶太姜,生三子:泰伯、仲雍、季历。) a9 `) e0 N. ^; ^' u
二世:仲雍,字孰哉,古公亶父次子,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出生于豳,后随父迁居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宫中。为让位于弟弟季历,于武乙年间趁父亲病危之际,与兄泰伯借口外出采药,而潜奔江南荆蛮之地,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一带建立吴国,兄弟俩相继为王。仲雍在岐山之时,已有家室,生有二子:长曰昂、次曰呈。仲雍到江南之后,娶万妃,生下第三子曰简(即季简)。
三世:古呈,字子明,仲雍次子,为纪念祖父古公亶父,以祖父谥号为姓,称古氏。跟随西伯侯姬昌左右,官上士,以功加大夫。居岐山,生一子:察。&&V'
{&&e/ X; u3 Z* f0 g, j+ W+ D-
四世:古察,字颂卿,仕周文王,官大夫。居丰京,生一子:谕。4 n8 H/ m. ?) r( u& w. \3 _
五世:古谕,字诲庵,仕周武王、周成王,官士师,以功迁司空。居镐京,生一子:锐。( A4 X4 j&&u% m-
六世:古锐,字毅斋,仕周康王,官大夫,以功迁黄门侍耶。居镐京,生一子:济。; w6 l3 s/ `! Y5 A! G' A;
七世:古济,字好施,仕周昭王,官司马,以平夷有功,加司徒。居镐京,生子:庸。8 H' x7 x6 B/ T1 q
八世:古庸,字龙门,仕周昭王、穆王,官大夫,以功进太宰。生子曰居。
九世:古居,字世安,仕周穆王,官大理寺左丞相,以功加正卿。生子曰朝。小钊文学网( u) V) I7 H% U6 S4 c
十世:古朝,字殿卿,仕周共王、周懿王,官大夫,以功加司空。生子曰清。
十一世:古清,字亮庵,仕周懿王、周孝王,官工科主事,迁郎中。生子曰宜敬。
十二世:宜敬,字克恭,仕周夷王、周厉王,官戍右,以从征有功,迁左师将军。生子曰梧。4 q9 }4 E; ~9 a2 {$ @3 n4 N
十三世:古梧,字凤栖,仕周厉王,官上军大夫。生子曰俊。
十四世:古俊,字秀夫,仕周宣王,官前将军。随方叔平定南部的蛮人叛乱有功,加司马。生子曰胡集。
十五世:胡集,字约斋,仕周宣王、周幽王,官大夫。时犬戎入寇,尽忠而卒。生子曰闳。' e. V: I" H&&r(
V8 N2 h# ]& `
十六世:古闳,字子宽,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生子曰郁。
十七世:古郁,字乐斋,忠义持身,不慕功名。生子曰良臣。
十八世:良臣,字巨卿,积德行仁,乐善不倦。生子曰璋。
十九世:古璋,字兆先,好善乐施。生子曰爽。小钊文学网5 s! }# m9 P8 S# h3 y. k
二十世:古爽,字立之,孝友兼全,义方教子。生子曰瀛。2 E! b7 B9 B; A. u, Z:
二十一世:古瀛,字辰州,仕齐,官大夫。居山东淄博,生子曰冶子。
二十二世:冶子,字尚容,幼多膂力,精于水战,仕齐景公,官戍右,以功加大将军。居山东淄博,生子曰逸政。
二十三世:逸政,字平国,仕齐,官大夫。居山东淄博,生子曰延年。( t% \& i6 S- a% V
二十四世:延年,字寿山,仕齐,官阿邑大夫。居山东,生子曰含章。3 g1 R# t0 E- h! R/ _' k: ]
二十五世:含章,字可贞,仕齐,袭父职,官阿邑大夫。居山东,生子曰岩。小钊文学网4 @; u/ t) \3 i, |: Z+ X3 r
二十六世:古岩,字择先,仕齐,官临淄太守。居山东淄博,生子曰辛。- @0 T, Y# f3 k( K, p
二十七世:古辛,字酉斋,仕齐,官大夫,以功加右卿。生子曰骑。' M1 O$ J2 N0 N# M
二十八世:古骑,字骥斋,仕齐,官营邱令。生子曰僖。
二十九世:古僖,字鸿泰,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生二子:长曰庸、次曰康。
三十世:古康,字世宁,僖公次子,积善行仁,耕读为业。生子曰宽。1 r$ b+ u# J; ~4 W9 s! \' A% P
三十一世:古宽,字厚庵,孝悌克全,义方教子。生子曰筵。
三十二世:古筵,字席珍,周末名儒。生子曰宾。+ A: l7 e9 `( F* D!
三十三世:古宾,字荣卿,秦世高士,处己清廉。生子曰崇。
三十四世:古崇,字奉先,清廉自处,不慕功名。生子曰丰。
三十五世:古丰,字盛斋,善教子孙,以子显贵,诰授通议大夫。生子曰翂。
三十六世:古酚,字翊叟,因父为人所诬,乃挝登闻鼓为父代罪,汉武帝怜其孝道而赦其父之罪,并举为孝廉,官至大理寺少卿。生子曰淳。
三十七世:古淳,字萃夫,仕汉武帝、昭帝,官博士,迁秘书郎,任长沙太守,致仕居之。生子曰森。
三十八世:古森,字懋斋,仕汉宣帝,官校书郎,同校书于石渠阁,以功加国子监祭酒。居湖南长沙,生子曰熹。小钊文学网5 U' L% E$ }+ C% t" l/ U1 N# A:
三十九世:古熹,字致和,仕汉元帝、成帝,官太子詹事,以功迁司农卿,继任福州刺史。居湖南长沙,生予曰垠。&&M: o. b* A- `-
_! U3 n1 z- e
四十世:古垠,字厚庵,仁孝乐施,不慕功名,以予显贵,赠朝议大夫。居湖南长沙,生予曰初。% o! `' j) y9 b
四十一世:古初,字元亨,赋性至孝,遭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古初身伏柩上,以身捍火,火为之灭。太守郅郓异之,奏于汉光武帝,用为长沙府通判。居湖南长沙,生子曰贤。& L* u1 X9 }4 `$ P; i. `* \
四十二世:古贤,字世良,博史通经,仕汉明帝、汉章帝,官中书侍郎,迁太仆寺少卿。居湖南长沙,生子曰学。
四十三世:古学,字习之,仕汉和帝,官博士,迁秘书郎,加枢密副使。居湖南长沙,生子曰忠。
四十四世:古忠,字巨卿,聪明好道,精于山水,卜宅河内,乐于琴书。生子曰晏。0 Y! N0 h. I0 Y2 y5 R$ }0 r/ c*
四十五世:古晏,字早卿,仁孝乐施,清高不仕。生子曰瑞。
四十六世:古瑞,字兆庵,积德行仁,乐善不倦。生子曰莲。" n( _&&}&
G3 b- Z; b&&m4
四十七世:古莲,字品斋,汉末名儒,廉洁自处,以曾孙显贵,赠荣禄大夫。生二子:昆、仑。小钊文学网* L- t. U' t1 b( R
四十八世:古昆,字玉山,莲公长子。博学能文,善教子孙,以孙显贵,赠光禄大夫。生子日常。
四十九世:古常,忠孝持身,广行阴骘,以子贵显,诰授光禄大夫。生二子:承纲、承纪。
五十世:承纪,字季卿,常公次子。文武全才,仕西晋,官中即将,公元280年以平吴有功,迁散骑常侍,加骠骑将军,封关内侯。居河南新安,生子曰相臣。
五十一世:相臣,字元勋,仕晋,官参军,以功迁左军,袭关内侯,任福州刺史。居河南新安,生予曰书。
五十二世:古书,字深之,仕东晋,官御史中丞,以功迁枢密副使,任河南刺史。居代郡,生二子:辅、弼。, {+ M9 c, J"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世居河东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金殿镇)的二十五府君古云应,由进士官任洪州通判(洪州即今江西省南昌市),勤政爱民,60岁时,谢爵归隐。当时他的儿子古浩,又称七府君,以才学任职虔州府虔化县(今江西省宁都县)县令,古云应便随子卜居虔化县北关。因古云应是唐代第一位南迁古氏族人,是南方古氏的共同祖先,故被尊称为南迁一世祖。/ v3 Y&&i: x! ?"
唐朝末年以后的迁徙:2 B: Q7 X* f: F6 \
& & 1、江西古姓小钊文学网1 J. a) W0 ^, H. J0 D
至907年,唐朝灭亡,五代伊始,时有三府君古蕃,任窦州都监,传下六世祖古全交等6兄弟,亦分居各地:长子十一府君古全交迁居古云、次子十二府君古全规居宁都县、三子十三府君古全则居福建省汀州、四子十五府君古全望居广州府增城县、五子十六府君古全让居广东惠州府长宁县、六子十七府君古全赏居圳边。
宁都县是近祖古云应、古浩的拓基地,要创业也要守祖业。古全规任会稽太守,娶何氏,生子古延昌。古延昌后来任职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知府,因公务来到虔化县后,见当地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便与父亲广置田园产业,乐而居之。宁都古氏后来成为当地望族,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古全规父子创基地宁都县北关,便有古屋巷之称,后来又有古楼岗、固厚等与“古”相关的地名。就“固厚”来言,《宁都县地名志》引用固厚乡明坑村《横塘古氏六修族谱》中“古柏庵于南宋淳熙年间(年)从古楼岗迁此建村”,以“古姓根基深厚”之意谐音。至清代置宁都州时,古姓占州人之半,有“古半州”之誉。& L" j) g& \8 x
世居宁都县的古全规的后代,在宋代之际,有古仲明、古仲先、古仲光兄弟迁往广东省程乡县(今梅县)。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年),有古近天迁居瑞金县云石山乡,古近爵、古近栋等迁居广昌县赤水镇(当时称白水镇),古近伯迁居广东省大埔县,古朝佐兄弟迁居石城县雷雨坪;嘉靖十年(1531年)古鉴完迁居于石城县柏中里闪畲。清代,有古日锋移居赣州市、古应满移居袁州(今宜春地区)、古贤迁于雍正元年(1723年)移居贵溪县塘湾乡、古道五等移居永丰县。
明代洪武初年在瑞金县云石山乡(旧时称承乡)开基的古近天裔孙繁衍至清代时,有古亦丰、古亦宾迁往湖南省泸溪县,古道记、古亦朴、古世荣等于康熙年间迁居兴国县,古可濡、古可洪等迁居赣县,古道位、古道佳兄弟于雍正六年(1728年)迁居进贤县下埠集乡,古道大、古道邱迁居泰和县,古言贡、古可琨、古世仁等迁居于都县,古可华迁居万安县,古亦华迁往四川省,古亦梅迁往浙江省,古可位定居湖北省汉口市,古可传定居云南省镇雄市,古亦周定居福建省长汀县金竹坑。% W8 X* _1 x3 p+ z/ }$
2、福建广东古姓移居江西
宋代,福建省汀州府古全则的后裔自汀州迁来江西省信丰县九子岭后,又散居于安远县车头村古屋、寻乌县中和(今晨光镇)及定南县柱石乡白沙村。安远县有个古田坊,以前是古姓聚居地,因人口发达昌盛,曾有“古半圾”之称。定南县白沙村,是清代道光皇帝御前蓝翎侍卫古礼治的故乡,其故居前有一对石狮,是古礼治卸任后,经皇帝准许,仿照京城的石狮模样打造雕刻的。在白沙村的宗祠门口两侧,清代取得功名者树立的旗杆石林立。2 z0 I0 B4 o1 ]+ C; G* \0
明清之际,广东、福建等地因人多田少,谋生困难,再加上地方贼寇经常骚扰,导致居民流离失所。两地民众听说江西地广人稀,便大批迁入江西。此时迁入江西的古氏计有:
明初,广东省梅县大坪村的古受福率先迁居寻乌县大同村。至嘉靖年间(年),梅县的古咸宁迁居会昌县筠门岭、古涟迁居瑞金县超田村,蕉岭县的古华山迁居泰和县。万历年间(年),蕉岭县的古我明迁居瑞金县叶坪乡岗背赤脚山下、古我秀迁居于都县仙下乡、古应凤迁居兴国县宝石乡。崇祯年间(年),梅县的古铎迁居瑞金县超田村岽下、古永灵父子迁居兴国县太平乡塘坑子。. D- u1 \+ a! O7 a8 }1
清代顺治年间(年),广东省兴宁县龙虎圩的古士显兄弟迁居兴国县衣锦乡,永安县(今紫金县)塔坳的古声亮迁居遂川县左安镇扬芬乡樟木坑村,河源县的古瑞球、古伦裕、古生民等迁居南康县金鸡岭一带。
康熙年间(1662— 1723年),梅县的古麒先迁居兴国县合富坪,古朝立以“棚客”人籍万载县十一都二图九甲,古祖兴迁居南康县赤土镇神背村,古应谋迁居崇义县;兴宁县水口上堡、下堡的古亮英、古懋庆、古选皋、古伯桂、古万卿、古名卿、古亮卿、古展卿、古文卿等迁居龙泉县(今遂川县),古伯森迁居南康县沙溪堡;蕉岭县的古惟兆迁居于都县安仁里龙潭面;五华县的古旭兰、古联益、古朝益迁居遂川县,古永盛迁居上犹县油石乡上元村。( \4 V3 m/ \7 I% {& N2 C
雍正年间(年),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的古允章迁居瑞金县拔英乡檐坑尾。
乾隆年间(年),广东省蕉岭县的古正清、古应昭迁居兴国县,梅县的古永兆迁居兴国县太平乡、古有振迁居吉水县水南镇双坑村、古及俊迁居崇仁县城南,五华县的古仝章、古会章迁居兴国县隆坪乡;福建省宁化县的古道寿、古道廉迁居永丰县北坑乡。
6 A7 Q2 ^6 \% v4 r5 d9 t/ s
& & 3、移居安徽的古姓
明代自江西移居安徽的古姓,主要有无为县古荣四和繁昌县古崇岳两大支系,并繁衍于皖东南各地。
无为县古氏是元末明初自江西省饶州府(地域相当于今上饶地区,治所在今波阳县)迁去的,迁去时是古义堂、古荣四、古十二兄弟三人。为的是“轻徭役,免株累”。兄弟三人遵照父母遗命,由古荣四继承古姓,古义堂则改为孙姓,古十二改为张姓。因此,无为县至今仍津津乐道“孙古张一家人”。
古荣四生四子,取名古镜、古铭、古鉴、古铎,一祖四宗,后裔主要聚居于无为县刘渡镇、芜湖、铜陵、泾县、祁门、太平、青阳、枞阳、庐江等县市,以及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八卦洲、小黄洲、江心洲、公子洲等地。
繁昌县古姓是古崇岳于明代从江西省吉安府安福县迁去,初居繁昌县黄浒,继迁旧县(今新港镇)长江边,以捕鱼为生。至明清之际,人口极一时之盛,有俗语称“旧县鼓(古)敲不得”,谅为人口之多及团结精神的写照。繁昌古姓,后播迁于芜湖县、当涂县、马鞍山市、宣州市一带。
+ R( d/ ^6 h7 ^7 b( B
& & 4、广东古姓
8 F6 B6 s4 X0 U; ~
广东古氏家族,裔孙分布最广。南方诸省自不必说,就港澳台、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澳洲、南非等地古氏,多属广东分支,人口占全球古姓的50%以上,广东因而便有古姓大本营之称。
五季末,六世祖古全望自江西“避地于增城”,开古氏居粤之先河。古全望的儿子古延绶,任职信安县令,告老致仕后,游览梅州,见梅州风光绮丽,民风淳朴,便开基于梅州。清代光绪《嘉应州志·方言》载:“父老相传,皆云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古姓是最早定居粤东梅州的中原衣冠仕族。古延绶的儿子是首倡岭南文化、广州第一位高中进士的古成之,孙子是勋都骑尉、殿中丞古宗悦。古宗悦娶三妻生四子:凤仪、凤仁、凤信、凤俊,他们组成广东古姓的四大支系。小钊文学网4 N* i1 {: r8 \4 N/ ^5 m2 J/ q"
& & 1)古凤仪支系# L4 t! b+ a4 S! ^8 z' N' L7 V
居梅州守祖业。古凤仪娶杨氏生三子:古革、古堇、古巩,三人于宋哲宗绍圣四年
(1097年)同科进士及第,哲宗皇帝赞之为“一门三贵,旷世盛闻”。
古凤仪长子古革,出任琼州府教授,德才兼备,使素有“夷蛮”之称的海南居民钦佩不已,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便纷纷送子女前往听课受学,陋俗随之一变。朝廷得到这一喜讯,便提升古革任潮州府知府。古革的后裔中,古敏在宋代即隐居于石窟都(今蕉岭县),成了蕉岭县古氏之始祖,历元、明、清,裔孙播迁江西、湖南、
台湾各地。蕉岭县古氏,在清代有古元俊移居恩平县南蛇坪沙田村,后代散居于广西贵港市覃塘镇、横县峦城镇、荔浦县修
仁镇、鹿寨县寨沙镇和龙江镇等地;
小钊文学网: ?# A- C" }/ C4 z* t. j! L
古恩申、古恩焕兄弟则迁居广西钦州市大直镇。古革裔孙现居住于梅县、梅江区者不少,计有24个乡镇68个管区15000余人。早在明初,梅县松
口镇的古铭(字应祥),移居兴宁县南乡五都水口下堡车田村创业,递传至古学文、古亮文于明末迁居于惠州府稔山镇(今属惠东县)坝仔村;
古奕进、古肇祥、古肇尧、古肇槐、古肇文、
古存栋、古存礼、古存智、古福生、古毓秀、古学俊、古毓芹、古毓蒿等于清代相继迁往广西贺县创业;/ f1 J& a1 o' N! n& r* R
古伯彰则移居肇庆市;/ X* O6 ^5 y/ {$ W
古希皋、古希魁、古希源、古希周、古希贤等于乾隆五十七年迁居广西荔浦县;- O7 Z+ G# T0 ], D$ f+ H:
古富清于道光年间迁居广西荔浦县大塘乡,古秉耀创业于广西昭平县黄姚街;其他迁于江西、海外者亦复不少。明代天顺六年,梅县的古聪与弟细奴、老奴移居于翁源县乐安都宜合渡。清初,梅县的古淑儒(字魁远)往丰顺县经商,后定居于砂田镇南溪村栅子口;
古从云携子古云生、仑生、进生移居于三水县丰宁庄;6 w1 W( I- Y: U9 L& _
古朝盛因充军于广西钦州府,闻钦州地土膏腴,可以安业,便与夫人刘氏摒当胄务,效法莺迁,初至钦州永乐那予,继复迁于板城古屋;% o/ S/ r+ r/ k" c
古荣忠自梅县松口迁居广西宾阳县绿崖乡(今新桥镇)马村;&&{5 _* D1 I'
D5 f" O- q- x$ F
古存霖父子自梅县松口移居阳山县;
古光先父子自梅县畲坑莲塘移居连州市西江镇; ! r. O: l&&@) i8
古定英、古从龙父子6人自梅县松口移居连州市寨岗镇;
古桂生、古存荣父子自梅县畲坑移居连南县深水洞; 8 j& h5 S+ ?+ `* E.
古立沛、古文煊自梅县松口镇岗背村移居惠东县平海镇(街); 4 _- i( ?5 t# Q, i4 ]- L
古永芳自湖南酃县迁入连南县高滩营东门口;7 ~( w" e: I' j8 g9 P5 L5 j- l
古嘉祯自梅县迁居广西宾阳县大桥镇;
古煌成自梅县鸡雄山下迁居番禺县将军岭;
古天赐移居广西武宣县东乡;
古大庆、古云庆等3兄弟移居广西荔浦县马岭镇;
古绍殿移居广西防城港市那梭镇;8 I+ `! ^8 g1 y& f. f$ L1 n
古卓魁移居广西上思县七门乡佛子圩;等等。清代著名侨领古大伯、古石泉、古今辉,近代著名学者古直、古济勋,孙中山行营秘书古应芬,中将古日光,毛泽东的秘书古柏等,都是古革的后代。
古凤仪次子古堇,出任广西象州府知府,自梅县迁居河源县。逝世后,宋御史刘光祖为其作挽诗云:“相送翩翩出帝都,宦途驰马竟喧呼;即今便有千年粟,仍要先生一日无。”他的后代主要居住在河源市、东源县、新丰县、连平县、龙门县等地。明代的古镛,于天顺年间(年)任海南岛儋州知州,累官至兵部佐侍郎,家门逐渐兴盛。0 x7 ^, F: G: ^8 F) w, G8 f8 z
古凤仪三子古巩,出任广西宾州知府,及告老致仕后,隐居长乐县(今五华县)黄砂丘山。古巩官归隐居丘山时,有诗曰:“龚黄治术著蛮方,谢却烦嚣回梓桑;不恋功名忘富贵,能甘糟粕酌壶觞。桃源避乱欣寻隐,竹径追游笑辟荒;胡马惊人难触目,闻鸡起舞莫愁怅。犁云锄雨邀农老,载月披星慰客忙;勇退如公诚自得,丘山终古挹芬芳。”古巩的后代聚居五华县者有几万人。
明代有古良移居永安县(今紫金县)乌石;万历年间,古仕贤移居惠来县坑尾楼(今属普宁市船埔镇); - p# N7 o5 X& L, `
古黄保自龙川县移居和平县南丰都古镇;
古敬自五华县华阳镇迁居河源县南湖乡。清初,古兆桂自五华县琴口乡窖岭村迁往河源县铁炉坑经商创业;小钊文学网' [: [! \0 g-
古耀携侄古荣金自西宁县(今郁南县)迁居信宜市茶山镇,递传至古成典、古成贤又移居广西容县六王乡谭螺村;
古登录、古登锌兄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自五华县华城镇赤紫树下迁往河源县治溪乡积洞村开基;
% a) K) X1 e- t( D. j1 x! [) A. ?;
古毓贤于康熙年间迁居汕头市达濠岛;
小钊文学网&&U# E'
W& ]+ H8 k" P
古琪胜移居于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山村;
古上茂自五华县安流镇迁居惠东县多祝镇鸦鹊笏村; ! a+ D4 U&&x" g+
J5 E: A' l
古宗显自河源县分迁于惠东县陈塘村之后,古良才又徙居惠东县大岭镇博陂村陂子岭,古良富徙居惠东县白花镇石陂大队;
# B; q9 Q! W. ~0 S# U'
古德修于雍正乙卯年(1735年)自五华县梅林镇贮河水迁居广西玉林市南江镇;
古杰才自五华县棉洋约尖山下麻坑社迁往广西玉林市开拓基业;
古康昌、古文英父子于乾隆年间从五华县大塘村迁居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坡顶街;) [0 `# {" y, e2 `
古应祺自五华县华城镇赤紫树下迁居广西宾阳县芦圩镇武岭村;1 J8 u0 A$ ~4 n& f! |# j
古明祯、古明礼兄弟自五华县华阳镇小拔村迁居广西贺县莲塘镇美仪村;+ U&&u2 z! e. e5
d! r- y4 W
古清鹏携子古秀章自紫金县上义圩姐公山迁居连南县九坡乡龙岗蝴蝶坪;
古章由自普宁市船埔镇坑尾楼移居广西贺县沙田乡桂山村;等等。明代乡贤古琏、古彦辉,清代太平天国将领古隆贤,近代抗日将领古田才少将、古鼎华中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古大存、黄埔名将古宜权等。
2)古凤仁支系
北宋末年,古凤仁随子古毅自梅县迁往珠江三角洲番禺县沙湾司傍江宁仁里(今石暮镇傍江村)居住,成为番禺古姓开基祖。他的后代有古明耀(讳正一)分迁于南海市和顺镇,散居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香港等地;
古霖标分迁于广西贵港市。其中有一支为避祸改姓曾,有一支随海瑞之姓改为海姓。明代海瑞的好友古文炳,嘉靖进士,累官至刑部主事。
3)古凤信支系
北宋末年自梅县迁往南雄宝昌县沙水乡珠玑巷居住。据广西昭平《古氏族谱》记载: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壬申九月,宋贵妃胡氏患疯癫,沉命南雄江底。甲戌年(1274年)正月,村人畏祸株连,逃居异处。时有古凤信的后代与舅劳氏兄弟,奔命于肇庆府鹤山县七星岗,并以古、劳两姓建村,称古劳村,即今鹤山市古劳镇古劳围。而《鹤山县地名志》在记载古劳处“李氏、古氏”条时,引述为“咸淳二年(1266年)古、李二姓从南雄迁此建村”,比《古氏族谱》所载早6年。古凤信的后代,有一支分迁于新会市及广西北流县六靖镇,另有古明我、古汕我、古国壹、古含真等于明末天启年间往广西昭平县黄姚镇经商,后定居于此,裔嗣再择居广西平乐县二塘镇、梧州市郊红旗乡等地;康熙乙卯年(1675年),古碧小从鹤山启程,往广西昭平县附城驿前坊拓基。6 E! o2 P8 k&&q3
& & 4)古凤俊支系
宋代古凤俊之子古擎自梅县迁居广州府增城县南乡山下桐油围龙井村,继迁雅瑶村,最后落基于鳄浑浦。至明代成化年间(年),其裔孙古恭(号宽堂)奉例自增城移居高凉茂东平隆村(今高州市谢鸡村)。传下子孙有古用璇迁居化州市林尘区古丰乡,古用呛迁居于廉江市福旺圩,古秉刚、古秉正迁居茂名市镇盛镇,古振耀迁居于雷州市乌石巷,古广丰、古炳坤等迁居于徐闻县,古永兴、古永祯、古永祥3兄弟迁居于电白县羊角区,古佐雄与古文林、古文扬、古文传3兄弟迁居于电白县那霍区,古秀广迁居广西防城港市扶隆乡。另外东莞市及香港、澳门等地,均有古凤俊支系聚居。
( ^( f2 [$ g7 r5 ^0 K
广东古姓四大支系中,居梅县的古凤仪这一支系,讲客家话,人口最多,居处最广。除梅州地区外,远及惠州市、惠阳市、惠东县、惠来县、海丰县、陆丰县、普宁市、揭阳市、潮阳市、汕头市、韶关市、曲江县、始兴县、翁源县、连州市、连南县、连山县、连平县、深圳市、香港等地的古氏,大部分都是古凤仪后裔。1 E& G2 G8 P( e+ k3 q" ]7
?* g' @( o& w: t
宋代有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到了元代,朝廷设立湖广行中书省,管辖地域为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明代设湖广、广东、广西三个布政司,这时的湖广,泛指湖南、湖北二省。在这里要介绍的,就是两湖古姓。: w&&d; v7
F& s7 W, o$ K1 e
& & “湖广”一词,多出现在移民史中,如“调江西填湖广”、“移湖广填四川”等。所以,湖广又被称为移民“中转站”。
湖北省嘉鱼县《古氏族谱》载:始祖古监,以王府伴读,官教楚嘉,时值(元末)红巾军起义,未能归里,遂隐于官,落业嘉鱼县广贤里。后又分支于洪湖市乌林镇、蒲圻县、沔阳县等地。
与此同时,惠州府属古应亮(字南冈)为避战乱迁往湖南,定居于醴陵县河溪境古家岭。
小钊文学网3 m5 w& c0 K* J$ ?1 g! T- W
元朝灭亡,明朝继立,朱元璋执政天下。时战火刚熄,湖广一带人烟稀少,大片田地荒芜,与人多田少的江西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朝廷下令“调江西填湖广”,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湖南平江县《古氏族谱序》载:(洪武年间)吾祖学贤公由江西迁平江,始居操溪,继迁下同源。生四子:简作徙咸宁,简为徙浏阳,简宫徙巴陵,吾祖石峰公徙城内十字街等处。
自江西移往湖广的还有:) g, A&&I2 G" \7
v+ {5 D" h7 d
洪武二年(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武宁县二十五都古家村的古国炳,移居湖南省辰州府沅陵县;
+ Z% C( ~1 a, Q( {1
r&&r* j9 |
古正纯移居湖南省靖州府会同县双石桥;
古正绪移居湖南省芷江县;
古天福移居湖南省临武县正冲坝;
小钊文学网$ ^' k+ a0 d6 y:
古天禄移居湖北省宜昌县。
崇祯末年,烽烟四起,生灵涂炭,湖广一带,再次呈现一片荒凉。“地当孔道,凡有孑遗之痛。迨圣朝康熙,累治休养生位之泽。”此时,江西、广东一带居民,又开始了第二次“填湖广”。
* M2 v5 K% E* k3 E- A7 {
先是江西省南昌县铁柱观鹅公大丘的古十九,迁往巴陵县(今岳阳县)油港河南岸古家垅。后来又有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鹿坑村的古素相,迁居湖南省醴陵县杨坑。2 a- X( t4 L4 _8 a' ?6
清朝康熙年间,广东省和平县的古生道、古元昌、古元吉、古元旺等迁居湖南省浏阳县;大埔县三河坝阴那坑的古育奇迁居湖南省平江县东乡献钟黄家嘴。嗣后,广东五华县的古贤仪、古自良迁往湖南省浏阳县,古雷胜迁往湖南省醴陵县白兔潭媚溪垅;梅县的古纲体迁往湖南省浏阳县,古口口迁往湖北省长阳县津洋口;江西省遂川县的古国重迁居湖北省攸县峦山乡,古奕伦迁居湖南省郴州府兴宁县(今资兴市)南乡一都大水垅,古亦伸迁居湖南省兰山县。
' p, X6 P0 y$ Q/ p
湖南酃县《古氏族谱》载:(康熙年间)选皋公以兴邑(今广东省兴宁市)地狭人稠,生齿日繁,于是携抄本谱牒及妻子,由广东经湖南衡州府酃县康乐乡永兴里三都岭上村大陂头,度其势可安身,遂栖于此。! i( O, A7 r) d# b& ?$ g
云贵川古姓 3 }) |& x( W/ U2 V& [9 P3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改朝换代时的移民运动不止两湖,还有两广、江西等地,填殖地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及今重庆市。早在宋朝,就有移江西民于云贵川的记述。
贵州省遵义县《古氏族谱》载:祖籍江西省临川县的新安郎人氏,在宋朝中期,因云贵川遭疫灾,当时医药不发达,死亡人数高达70%以上,耕地到处荒芜,无法耕种。宋徽宗时,明文指定把40%的江西人口迁填云贵川三省。有古山旺者,从江西迁到四川省江津县理石坝。明末张献忠反四川时,有一支逃迁于贵州省播州府(今遵义县)街口,并流传下“族史诗”一首:籍句江西世代传,宋朝中期迁四川;两个三点江津县,理石坝内建家园。六十花甲轮流转,国贼献忠反四川;人民生活受熬煎,徙逃数日到北黔;来到播州走一圈,六兄定居街口前。
贵州省桐梓县、习水县、正安县等地古姓,迁徙情形与遵义县差不多。原居河北省的古志道,生子古鹏飞,宋朝进士,官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知县,落业于泰和县鹅掌大丘古家庄。元末,古真一迁居四川省江津县。明末崇祯年间人籍桐梓县。“家史诗”云:始祖河北到江西,志道向道分两支;
先祖功德高又厚,官拜尚书并武举。元末红巾纷纷起,兄弟十三各处居;
真一率众来入蜀,高占坝上落业基。明朝政治较清明,子孙发达又昌盛;后裔绵延十三代,又有嗣孙古有领;崇祯十五壬午年,张献忠部入四川;领祖携家带王氏,奔赴黔地到桐城。9 d8 C; x) C) s/ D$
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令以三丁抽一丁、五丁抽二丁方式“移湖广填四川”。时有居住在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马桑冲都司巷的古云轻、古受轻兄弟,人贵州省安顺府,定居于安平县(今平坝县)白云区王下村。
与此同时,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古暹,于洪武二年奉旨人川,居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万安乡永安里杨家场古家坝。古暹支系以诗书起家,递传数代,皆为朝廷官宦。如古尚文,任昆山县主簿;
古之贤,嘉靖乙丑榜第三甲二百名进士,累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崇祀名臣坊,录入《古今图书集成》;
古之道,贡生,任汉中府通判;: O% |* b2 S* v% k5 I# z2 Y# L3 i.
古德懋,举人,任安吉州知州;
古德恒,贡生,任平越府知府;
古其品,明末画家,名昭《明史》。“高梁称右族者,古姓首屈一指”(梁平《古氏族谱》)。后代播迁于雅安县、万县、垫江县、涪陵市、南川县、忠县、达县等地。
麻城县孝感乡正南街的古熙昌则卜居四川省上南道邛州西路孝六甲古家沟(今邛崃市石坡镇古沟村);孝感乡金竹沟的古忠相,于同治年间迁居三台县乐安镇华池沟古家湾。同期从麻城县迁来四川的还有:古维元定居丰都县城南岸茅山秧界,古芳忠、古芳胜、古芳阳兄弟定居荣县,古永建定居威远县。
居住在湖南省郴州府宜章县的古昌典、古昌盛兄弟,择居四川省隆昌县。
到了清代,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四省古氏大批移居川渝,是组成当今四川、重庆古氏的生力军。, _. c1 @" k+
从江西省迁去的有:吉安府庐陵县(今吉安县)东河的古羡文,于顺治十年(1653年)迁往湖北省荆州府西城,复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移居重庆府璧山县天池;赣州府瑞金县拔英乡苦竹甲檐坑尾的古允章,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携子古有贵、古有赞、古有贡迁居荣县成佳镇桥冲老屋场;赣州府定南县白沙村的古有光,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徙居绵竹县;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樟木坑的古常礼、古常祯兄弟徙居重庆府荣昌县乐观山华家桥;赣州府雩都县(今于都县)黄金乡安富里的古茂辉,约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做挑担生意,暂居于三台县刘营镇,落业三台县苏河乡黄泥井古家湾。
自广东省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去有:古建耀于顺治五年(1648年)迁居井研县千佛寺;&&~1 p(
J&&u) |; T/ V
古淳于顺治年间迁居双流县;
古公瑞于康熙辛丑年(1721年)迁居隆昌县后,又移居江津县龙门漕(今仁沱镇洞口村);
古旭桂于康熙年间迁居德阳县三板桥打渔湾; 6 ^" \2 \7 N" s
古能达于雍正七年(1729年)迁居泸州府泸县天兴乡;
' \( ^: H& b/ S' O8 a
古贤任、古祖邻、古来瀚、古来刚叔侄迁居富顺县古佛场一带; $ I2 z# M+ v+ @1 B3 k
古元文、古象文、古大文、古孙文兄弟迁居隆昌县界市场大竹林古家坳;
古世科迁居犍为县磨子厂(今金粟镇); . f/ f7 ^) X8 k6 P1 l' l
古荣先于乾隆年间迁居新都县木兰寺;
古嘉玉迁居中江县,后代移居新都县泰兴街; 0 n6 ]; s. P+ u. d5 D- ^
古汝盛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迁居丹陵县,后播迁于甘洛县田坝镇。
自广东省平远县迁去的,有东石乡的古杰元,于乾隆年间定居简阳县龙泉驿义七甲虤虤沟。
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县)大坪镇的古春先兄弟,于乾隆癸亥年(1743年)人川居住于三台县西平镇朱君乡。
广东省和平县潭头堡的古有元、古有亮、古有光兄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迁居重庆府綦江县赶水镇。
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的古国英,于雍正年间迁居金堂县城南门外。小钊文学网& n* f3 ]2 e. n
湖南省岳阳县的古由才、古由亨,于乾隆年间迁居重庆府奉节县。
云南省镇雄市的古氏,是清代自江西省瑞金县迁去的。而宜良县的古氏,据《宜良县志》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古典,字石镜,(重庆)丰都县人,学问渊博,工诗,善草书,随兄姚安知府古心宦滇,值乱隐于宜良县之北屯茅庵,名其山曰鹤鸣。古典人籍云南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因他的兄长古心是于明末崇祯壬午年(1642年)任云南龙知州,继后任姚安知府。6 C1 C/ I* z, P"
o- X# X: ?, g" `' F# V
明代山西洪洞大移民
发生在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的移民运动。' D( L5 ~. t( G% m)
至于移民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是民间传说的胡大海复仇;二是《明史》中所载:“(山西)丁多田少,乞分丁于宽闲之处。”
胡大海是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军中的一员将领,在参加起义之前,因家境贫寒,曾一度乞讨为生。有一次乞讨至河南时,当地百姓嫌他长得粗壮丑陋,都不愿施舍于他,致使胡大海饥肠辘辘,饿得半死不活,发誓要报此仇。后来胡大海参加的起义军取得了胜利,建立明朝,拥朱元璋为帝,他自己也得到重用。这时,胡大海想到的是要去河南报仇雪恨。朱元璋念他是开国元勋,功绩卓著,特许他在河南杀一箭之地。事不凑巧,胡大海一箭射在了大雁的尾巴上,中箭的大雁却带着箭仍一飞千里。胡大海率部一路杀将过去,直杀得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几无人烟。朱元璋得到消息,悔之晚矣,然事已成实,只得调人口密集的山西居民,以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t9 E" d9 `- W3 b/ j+ p
胡大海确有其人,《明史》有传,且是有情有义之人。胡大海,濠州虹(今安徽省泗县)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随朱元璋起义,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担任过江南行省参知政事,曾言“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杀人、不掠父女、不焚庐舍”。官至佥枢院事,在镇守金华时被叛将苗帅所害,后被追封为越国公。
河南、河北一带,历来是烽火不绝之地。在加上长期受黄河泛滥及频繁战争的影响,经济、生态等均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烟稀少。而山西省南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晋南的安定富裕,与河南、河北、江淮一带的兵荒马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河南、河北等地居民,纷纷移居晋南,致使河南、河北更加荒凉。《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的总人口是189万,河北的总人口是189.3万,而山西的总人口却多达403.4万。
朱元璋为巩固明王朝,恢复中原经济,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便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如“移湖广填四川”、“移洪洞实豫土”等。3 y1 S9 y! A. J' G0 e, \0 t5 F! f"
他先是派官府要员在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设立移民局,征招山西省居民,派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及陕西一带。还为自愿移民者发放川资凭照,既稳定人心,又为移民者在新的地方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资助。
《明史·食货志》中记载得很清楚:(洪武年间)户部遣官核实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泽、潞、辽、沁、汾五州之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仍户给钞使置牛具种子,五年后始征其税。《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亦载:永乐五年(1407年),命户部徙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路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晋南既为安定富庶之地,居民大部分都不愿远迁他乡。于是,官府发出布告,说不愿移民者,三天内到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至第三日,大槐树下聚集了十数万“旧家难舍、故土难离”的百姓。就在此时,大批官兵包围了广济寺,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实行强制性迁民。一时之间,百姓怒骂哭啼之声四起,然朝命既下,官吏逼催,百姓不得已妻离子散,痛徙他处。官兵为防止老百姓逃跑,还用长绳将他们缚手或用刀砍伤其脚趾。至今,洪洞移民后裔都说自己手上遗传有“捆”的痕迹,小脚趾甲是复形的。山西古姓家族亦有不少在移民之列。小钊文学网' l# Z: W" v) L1 E2 p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丹州(今陕西省宜川县)古丽中编《古氏渊源纪实》时写道:“古氏系出古公,祖居新安,与周之姬同宗。丹邑之古,据祖坟碑碣,父老遗言,皆云迁自洪洞南柏古家庄(查该地位于今洪洞县古逻乡南柏村)。”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古桥村《古氏族谱》载:“明朝初年移晋民以实豫土,始祖古奇、古美、古英、古语等,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来洧川县双洎河南岸酸枣村下(属今长葛市),立祖茔为一世,以姓氏命名曰‘古庄’。”而河南省濮阳市杜母寺村的《古氏族谱》中,开篇对联为:洪洞溯渊源,俎豆千秋,祖功宗德清芬播;新安征谱牒,本枝百世,子孝孙贤福荫长。9 r( @0 g5 |5 t. c.
古成迁居于河北省蔚州杨庄窠乡古家疃,古智迁居于河南省怀庆府武陟县东北路牛坟庄(今谢旗营乡前牛村),古尽经、古尽忠迁居于河南省尉氏县双洎河北岸古庄东门,古文得、古志刚迁居于山东省肥城市,古进祥、古进林、古进行迁居于山东省莘县魏庄乡草佛堂;
古十一避居山西解州府安邑县东古村(今运城市北厢镇东古村)。还有山西省盂县清城乡古氏、河南省拓城县古氏、山东省单县古庄村古氏、山东省鱼台县唐马乡古洼村古氏、山东省鄄城县古屯村古氏、山东省广饶县陈官乡古黄村古氏、河北省沧州市古氏、河北省迁安县古氏、河北省丰润县古氏及陕西省华县古氏、西安市雁塔村古氏等,皆属洪洞移民。
官府设的移民局位于洪洞县,所以当时太原府、平阳府(今临汾市)、蒲州、绛州等地的10余万民众,都在这里集中,分道分批迁徙,各处于是世代相传,众口一词,大家都称自己是从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迁来的,只知大槐树,不知还有他处。
台湾古姓6 \- [* B) d( o" u
台湾,现聚居着古姓30000余人(1978年统计时有20000余人),在台湾姓氏排名中列为第75位,人口遍布岛内各县市,尤以桃园、新竹、苗栗、台中为最。
据陈绍馨、傅瑞德(Morton.H.Fried)合著的《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社会变迁的基本指标》第一册,及潘英著的《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等资料显示,早在1956年9月台湾的古姓人口共4000人,实际人口应有16000人,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0.2%,是台湾“本省人”的第69大姓,也是“先住民”的第34大姓,更是“客家人”的第24大姓。% c&&e5 Y6 ?# j1
资料还显示,在全台21个县市中,古姓在桃园县排为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棉洋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