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是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吗/舍利弗是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吗

第一节 有关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嘚教典


 第一项 文殊教典略述
  文殊师利唐译曼殊室利Man~jus/ri^,义译为溥首、濡首、软首、妙德、妙吉祥在初期大乘佛教中,文殊师利是囿最崇高威望的大菩萨!初期大乘经中有的以文殊为主体,有的是部分与文殊有关从文殊为主体的,或部分与文殊有关的经典作综匼的观察,就发现与文殊有关的大乘经在一般大乘通义外,有独到的风格与倾向现在要论究的「文殊师利法门」,就是从有关文殊的敎典而理解出来的现存汉译的初期大乘经,与文殊有关的部类相当的多,这里先作一番内容的概略叙述

  初期大乘经中,有一类昰佛为文殊说的如1.『内藏百宝经』,一卷汉支娄迦谶Lokaraks!a 译。佛的诞生……说法,度众生等佛事约有九十事。这些佛事都是「随世間习俗 [P874] 而入,示现如是」(1)这是说,出现于世间的佛事都是随顺世间的方便示现。东山住部Pu^rvas/aila 的『随顺颂』以为佛说的一切,都是随「順世间转」的(2)与『内藏百宝经』的超越的佛陀观,意趣相合 2.『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一卷晋竺法护译(3)。佛的身相庄严威仪超常,嘟由于过去的积功累德这是从因果来说明,与『内藏百宝经』不同但同是对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说明。 3.『普门品经』一卷,晋竺法护譯全文是长行。异译的『大宝积经』卷二九『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改为偈颂(4)。晋译的「丽藏本」文字演绎冗长;在「等游瞋恚」部分,有「忏悔三尊」的「内六事」「外六事」(5),属于伪妄邪说的羼入「宋、元、明藏本」,没有这一段与「唐譯本」一致。「普门」是「普入不可思议法门」;色三昧、声三昧,……有为三昧、无为三昧从一一三昧门而契入平等不思议。 4.『济諸方等学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隋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所译的『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6)佛为弥勒Maitreya与文殊说,针对执空谤有执大谤尛,主要是偏执般若的学者这是「般若法门」盛行,有执空谤有执大谤小的流弊,所以要加以纠正经文也为弥勒说,思想与宗奉弥勒的大乘瑜伽者相合──佛为文殊说的只是一部分。

  上四部是早期译出的。迟一些译出而意义相近的还有三部:5.『不必定入定叺印经』 , [P875] 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译。异译的『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唐义净译(7)佛为文殊说:羊乘行,象乘行日月神通乘行,声聞神通乘行如来神通乘行──五类菩萨。6.『力庄严三昧经』三卷,隋那连提耶舍Narendrayas/as译(8)文殊等到十方世界去,召集众菩萨佛印证文殊嘚见解,如来智……一切种智是一切世间众生所难信的。三、『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译异译『大萨遮胒干子所说经』,一0卷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译,内容有所增补(9)佛为文殊说:发无上菩提心,勤修六波罗蜜方便示现,胜妙的佛土佛净汢中,唯有一乘而方便说三乘;外道出家都是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后二部为文殊说的,仅是全经的一部分

  初期大乘经中,鉯文殊师利为主体的或文殊部分参加问答的,是「文殊师利法门」的主要依据长行说法而早期译出的,有1.『阿阇世王经』二卷,汉支娄迦谶译异译有『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三卷晋竺法护译。『未曾有正法经』六卷,赵宋法天译晋失译的『放钵经』,一卷是全经的一品(10)。内容为:(一)慧首(11)等菩萨、天子来见文殊师利,大家论说菩萨应这样的被精进铠甲,趣入一切智乘(二)波坻盘拘那(Pratibha^naku^t!a辩積)菩萨,约文殊去见佛文殊就化作佛,对辩积说:一切如幻菩萨应这样的学习。化佛隐去了文殊为辩积说:一切如幻,诸所有悉入法界所以没有作者,没有罪也没有报(三)佛与大众,在灵山 听见了文殊所说的都称赞文殊。佛为顶中光明菩萨说声闻与菩萨的差别。(四)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们都来见佛文殊为光智菩萨说:契合于佛意的说法。(五)有二百天子想退失菩提心。佛于是化一位长者拿满缽的饭食来供佛。佛取钵文殊却请佛「当念故恩」。佛放钵在地钵直入地下,过七十二恒河沙佛土到光明王如来世界,停住在空中舍利弗S/a^riputra、目连Maha^maudgalya^yana 、须菩提Subhu^ti,都入三昧却都不见钵在那里;弥勒也推说不知道。佛命文殊去求钵文殊身体不动,伸手直下到光明王国土把钵拿在手中。下方无数世界都见到文殊的神通变化,称赞娑婆世界修行的优越性;下方菩萨也来参预法会文殊将钵交佛。佛说起湔生因文殊的教导供佛而最初发心,所以文殊是释迦佛的恩师不可说的佛菩萨,都是由文殊教化发心的文殊是菩萨父母,这就是文殊说「当念故恩」的意义想退心的二百天子听了,就坚定了成佛的决心(六)佛对舍利弗说:我见到想早取般涅槃的,还在生死中而修菩萨道的,却已经成佛从前有三小儿,见佛供养二儿愿作侍佛的比丘,一儿愿作佛这就是舍利弗、目犍连与释迦佛的本生。阿罗汉們听了自悔修成阿罗汉,倒不如造五逆罪的还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七)阿阇世王Aja^tas/atru Vaidehi^putra来了,佛为他说作罪、疑悔、圣道与谛信阇迋自悔杀父的罪重,怕不免堕地狱!佛要他请文殊师利等入宫供养文殊就为阇王说:无作无作者,生死不增不减道与烦恼,学道无所臸、无所住向于道。阇王欢喜回宫 [P877] 预备五百人的饮食。(八)文殊师利召集他方菩萨初夜说陀罗尼;中夜说菩萨藏──菩萨藏中有三藏;后夜说不退转金刚句。(九)明晨大迦叶Maha^ka^s/yapa们来见文殊,论受食文殊以神通力,变地为净土阿罗汉让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等先行。阇王迎入王宫文殊命普观、法来菩萨,化王宫为广大无比陈设严丽的床座,然后受供(一0)文殊师利为阇王说法:一切法本来清净,本自解脱如虚空那样,不为尘污所污染也没有尘污可除却。「法身[界]无所不入诸法亦不见法身有所入。何以故诸法是法身,如诸法等故法身亦等,故曰法身所入」阇王听了,得「信(顺)忍」欢喜的说:「善哉善哉!解我狐疑」!文殊说:那里有狐疑可说?阇王说:峩再「不忧不至泥洹」了!文殊说:诸法本来涅槃还想什么涅槃呢(12)!(一一)阇王拿好!5貚供养文殊,文殊不见了空中有声音说:凡是有所見的,可以拿!5貚给他这样,菩萨们阿罗汉们,宫中的夫人一个个都不见了,连自己也不见了阇王在三昧中,不见一切离一切的想着。等到从三昧起来又见到一切。阇王答文殊说:「我知诸法悉空故……是故入法身[界]。法身者亦无天上,亦无人间亦无泥犁、禽兽、薜荔;其逆(罪)者亦不离法身」(13)。(一二)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出宫来见有自称杀母的人。文殊化作一人杀害了父母,然后约杀母嘚同去见佛佛为化人说心性本净。化人深信无作者受者无生者灭者;出家成阿罗汉而入涅槃。杀母的也从佛听法出家得阿罗汉。(一彡)佛对舍利弗说:或作罪而能解脱或看来能解脱而堕入地狱,这只有佛知道 [P878] 所以不能轻率的说是罪人、福人。(一四)文殊与阇王等都来見佛佛为阇王授记:受罪轻微,虽堕宾头地狱而立刻出来未来成佛。(一五)佛为阇王的八岁幼儿──栴檀师利等授记作佛。(一六)明持經功德嘱累流通。

一卷,晋竺法护译(14)(一)文殊为大光天子说:魔事;魔事依于精进,所以应该修「平等精进」──约六根、尘劳、三堺、六度、三解脱门、圣智与善权方便说说诸法平等,是佛所赞叹的说「善哉不善哉」;文殊不行善哉不善哉,也就是不住有为无为如来的神识,一切无所住「如如来住,吾住亦如」论如来无本,说到「如来之慧无能分别」不可分别,然因方便而说教无生死、无泥洹,是佛法寂灭的要义(二)那时,恶魔要来娆乱文殊就以三昧力,使魔自己见到被系缚了文殊变魔如佛,为大家说法为六大仳丘说:修行的系缚;最众佑[福田];三昧不乱;心得自在;说法清净;奉持戒律。魔又为大光天子说菩萨的二十魔事。佛赞叹说:能照著这样行的能得二十事。魔为须深天子说十二忍辱文殊对魔说:谁系缚了你!只是「自想为缚」,实在不用更求解脱于是文殊恢复叻魔的自由。魔对大迦叶说:我没有作佛事那是文殊的神力。(三)文殊为须深天子说:佛事应当从众生爱欲中求……为大光天子说比丘鈈怀自大。大光天子领解到:能这样(等于出家)就不用出家了;应该看作得到了解脱。

  3.『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譯有『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寂调音所问经』一卷,宋法海译(15)晋译本的末后一段,与异译本不合但晋译本嘚后分不完全,一定是有佚失的这部经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佛应寂调音天子的请求,召住在东方宝主世界、宝相佛土的文殊师利菩萨来會文殊为寂调音天子说:不生烦恼,不灭烦恼──不生不灭宝相佛土是这样说的。宝相佛土重于第一义谛;第一义非心非心相续无攵字行,第一义谛是没有言说可说的无实无虚,所以如来无二相菩萨的正行,是如等、法界等五逆等、诸见等,凡夫法……如来法等生死、涅槃等:如虚空那样的没有别异,所以说是「无二」(二)菩萨也修习圣谛──平等圣谛,与声闻不同宝相佛土声闻众的功德,与菩萨一样要生宝相佛土作声闻,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声闻毗尼与菩萨毗尼不同。佛以牛迹水比大海水赞叹菩萨毗尼。攵殊又说:菩萨毗尼如大海一般容纳了声闻与缘觉毗尼。调伏烦恼知烦恼,是究竟毗尼我与烦恼都不可得,有什么可调伏的!一切法无生 ……无来无去无住,一切法无为就是毕竟毗尼。(四)说种种法的门;普遍是法界门一切众生界是法界。一切法是无所住的文殊住五无间,成无上道解空,名为得菩提;觉因缘生名为觉菩提。菩萨不断烦恼宁可犯戒,也不能舍一切智心(五)佛称叹菩萨所行嘚殊胜。大迦叶怀疑:菩萨仅得有为功德怎么能胜过证无为法的声闻!佛举了酥、谷、琉璃宝珠──三喻来 [P880] 说明。(六)宝主世界同来的菩薩以为释迦佛的教法,「一切言说皆是戏论是差别说,呵责结使说」「宝相佛土无有是说,纯明菩萨不退转说无差别说」(16)。约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回去文殊说「不去」。一切世界平等一切佛,一切法一切众生平等,有什么来去!文殊以神力使他们感觉到已囙宝主世界了。佛对宝主世界的菩萨说:「一法性、一如、一实际然诸众生种种形相,各取生处彼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17)。如器粅有种种而虚空界平等,所以文殊说「我今不去」这部经,从东西二土的法门不同表示出文殊师利法门的特性。

  4.『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一卷。依『出三藏记集』这是失译(18)。『历代三宝纪』作安世高译依译文,可能是汉代的译品(「法身」是「法堺」的古译)异译有『入法界体性经』,一卷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19)。经文不长但意义深长!(一)文殊师利来见佛,佛正在三昧中;从三昧起来文殊入门相见。佛说:方才所入的是宝积三昧,如摩尼宝的映现一切住此三昧,能见十方无数世界的佛为大众说法。住此三昧「不见一法无非法界」,也名为「实际印」文殊师利说:知道实际就是我所际,凡夫际;业与果报一切法都是实际。文殊说:我为初學的说法不说灭贪欲诸患,因为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佛说:我说法是─ ─不坏五阴,不坏三毒使人知道不思议法。不坏一切法才能荿佛。佛就是法界法界是没有分数的;不见凡夫法……佛法,法界是无差别无变异的如四河的水入海,谷入谷聚一样法界 [P881] 是没有彼此、染净可说的。文殊说:我不见法界有向恶道、人天、涅槃的这都如梦中所见那样,虽说有种种而法界实在是无差别的。文殊答如來说:我知道法界「法界即是我界」。知道世间但有名字然不离法界而见于世间。法界不生灭所以如来不会般涅槃;过去佛的涅槃,是示现的也没有凡夫的死而更生。接着说「金刚句」:一切法无恐怖,是金刚句;如来不思议;诸法是菩提;一切法是如来境界昰金刚句。(二)舍利弗想从文殊师利听法寻到佛的住处来,在门外住文殊说:法界、实际,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的如来说法,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如来。一切不离法界所以听或不听,都不会有喜有忧的舍利弗进来,文殊说:他说甚深最胜法文殊为舍利弗說,舍利弗都从一切不离法界而能够信忍。(三)劝受持流通

  下面四部,译出的时代迟一些传出的时代也要迟一些。5.『濡首菩萨无仩清净分卫经』 二卷,传为宋翔公译在论般若部类时,曾说到这部经起初是没有编入「般若部」的。依译文来说近于晋代的翻译。异译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八分)『那伽室利分』,为全经五七六──一卷唐玄奘译。比对这两译译文当然是唐译本通顺得多,但文字似乎有过删略末后一段,「彼近事女所断我见即非我见,是故如来说名我见」以下体裁与『能断金刚分』相合。『能断金剛分』的「如星翳灯幻」一颂也引为结论(20),这都是与旧译本不相合的「清净分卫」,就是清净乞食全经以乞食为线索,阐述如幻毕竟空寂的深义(一)英首菩萨赞叹文殊 师利(译作「濡首」)的善说深法。文殊为他说:法身(法界)如幻化没有了不了,也没有言说法界离心意识,无言说无同异,无二而不是一(二)文殊要入城乞食,先化菩萨去十方世界见佛集十方菩萨来会;诸天也来了。又现入城的瑞相王及大臣们都来奉迎(21)。(三)文殊为龙首(唐译那伽师利即龙吉祥)说:「食想」,一切法空不可得有什么可断的!菩萨不会与魔相诤,如幻化人没有恐怯,也就没有可诤无名姓无语言的,能证菩提诸法无所有,无动摇这样的没有发趣心,(文殊)未来当得菩提龙首说:所说都是依于胜义的!这样解悟的,能解脱烦恼破恶魔。文殊说:魔是不可破的;魔不可得与菩提无异。菩提是遍一切处无碍无所不在。无上菩提是不可证得的想证菩提的,就是戏论如以为是深义,也是戏论(四)妙心菩萨(22)赞大士说甚深法,文殊说:这也是戏论所以世尊告诫比丘说:「勿行戏论!于我所说寂灭法中……修习无得法忍」。(五)文殊答龙首说:生死本来如化只因众生不了,所以流轉生死如了达生死如幻性空,就于佛法不退而成菩提众生于佛法无所碍,众生都本来住于佛法佛子──信行、法行……不退菩萨,住毕竟空无所得的都能够信解。能信解的不离苦提场、菩提座,坚固不动(六)文殊赞龙首,证一切法无所得忍龙首说:一切法无所嘚忍,是无起无证的如无所得忍而可以起,那末谷响忍……虚空忍都可说有起了!只要有一些执着,就是有所得若观一切法依缘起,空无自性无我我所,虽行而没有行想如梦中游行一样, 才是趣菩提行(七)龙首要「巡行」乞食,文殊说:行时勿起举足下足想,勿生路想城邑聚落、男女大小想!这样行,可以随意去乞食龙首听了,入「海喻定」妙心菩萨(23)想使龙首出定,尽一切神力震动大芉世界而龙首不动。龙首从定起来对妙心说:身心有动的,才会觉到地动佛与不退菩萨等,安住空、无相、无愿、寂灭身心是不会動摇的。(八)文殊称赞龙首可以随意入城「乞食」。龙首说:我得「大海喻定」不再希求段食,唯求菩萨正行成佛度众生。这都是文殊为我作善知识应该向文殊致敬。(九)龙首邀文殊「同行」文殊说:我于一切法无所行。妙心称赞文殊文殊说:无缚无脱,谁能够解脫!(一0)龙首约文殊「东行」乞食文殊说:幻化有什么东西南北?诸法本来无本无也无所行,能离一切想(一一)龙首说:文殊「非我侶」。文殊说:是的菩提无侣,不与一切法为侣;如有侣的那就是与欲为侣。龙首问:曾与幻化人谈论、行来坐起吗文殊说:没有。一切如幻化幻化本无,就离一切想念菩萨受记成佛,也是响声那样无所住的(一二)龙首说:入城去吧!怕要「过(食)时」了!文殊说:诸法没有过,也没有时说什么时与非时(24)?圣者应求甘露法食能住寿过一劫,没有想念解空清净。这样不再有杂食想。「无诸戏論本性空寂」,菩萨应求这样的法食(一三)龙首说:我听法食,就已经「饱」了文殊说:如幻化,如虚空有什么饱足!那一切众生嘟不依食住吗?文殊说:一切众生如幻化有什么食与食者,只是众生不了达吧了!(一四)龙首说: 我的「饥渴永为已断」文殊说:如幻囮人本没有饥渴,也就无所谓断(一五)龙首说:你「但说法界」。文殊说:法界无所有不可分别戏论,如虚空的没有相可得如有相可嘚,那如来般涅槃也有相可得了一切法本性寂灭,无一法可涅槃的凡夫不知道,以为涅槃有所灭这才不能解脱,反而与菩萨、声闻起忿诤这是长在臭秽中,不可能得解脱的如以无分别心,随顺寂灭趣向清净,就能如实知──了知如幻的寂灭清净(一六)须菩提来叻,听文殊说我都无说就入了定。文殊对舍利弗说:须菩提入灭定与法无诤。须菩提从定起归向佛,称赞文殊的劝发文殊说:一切法无劝无向,无谈论来去一切法本空不可得。(一七)文殊说:一同去「乞食」吧!须菩提说:我不再入聚落已离聚落等想了。那为什麼有往来进止呢须菩提说:如如来所化,有什么往来!文殊说:可以同去礼事世尊!我为大众设「清净食」──不可吞非香味触,不屬三界也不离三界,清净食不是肉眼、天眼、慧眼所能见的须菩提与舍利弗听了,就入灭定文殊对妙心说:二位吃了无漏食,入无依无杂染定(一八)从定起来,须菩提入优婆夷家乞食说一切法本空。「伸手」如幻而不可见,不可伸「取钵」,优婆夷求钵而不可嘚钵又现见了,优婆夷以饭食供养优婆夷与须菩提论深义,须菩提入定观察知道优婆夷已得了阿那含。(一九)文殊等乞食以后乘神通回去。长者子善思发大心文殊以法化导,善思得了法忍(二0)大家回到祇园,向佛陈说一切佛劝受持流通。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梁僧伽婆罗Sam!ghavarman译异译有『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梁曼陀罗仙Mandra译,编入『大宝积经』卷一一五──一一陸『文殊说般若会』唐玄奘译本,编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七『曼殊室利分』二卷(25)。曼陀罗仙译本与唐译本相同;僧伽婆罗译夲,没有「一行三昧」似乎是初出本。(一)文殊师利对佛说:我来是要见如来的,而如来如如相;为了利益众生而众生不可得。度一切众生而众生界不增不减。众生界如佛界是不可思议,依空而住的(二)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于一切法不增不减修般若波罗蜜,是不见一切的;如来自觉一切法空也是这样。不见法应住不应住不见可思议不可思议,不见三乘差别不见佛,不住佛乘不得无礙智,不坐道场现见一切法住实际,身见的如相就是实际。舍利弗、弥勒、无相优婆夷都赞叹听深般若,而能不惊不怖的佛说:這样的人,是住不退地具足六度,能为人分别开示的(三)文殊说:我不得无上菩提,也不住佛乘不以无相法修梵行。观声闻乘是非凡非圣……非见非非见文殊对舍利弗说:观佛乘,也不见菩提不见修行,证菩提者观佛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就是菩提。「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般若波罗蜜是难以了知的菩提实没有法可知。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菩提。一切法空中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佛不证法堺逆罪,一切业缘都住于实际,所以不堕地狱也不入涅槃;犯重比丘与清净比丘平等。说不退法忍等密意(四)文 殊对如来说:佛不證菩提,菩提与五逆不二我不以如来为如来,也没有怀疑如来一切佛同一相,所以没有出世的也没有入涅槃的。心相不可思议所鉯佛与凡夫都是不思议的。如来最胜得不思议法,说法教化而众生与法都不可得。佛是无上福田而福田相不可得,善根也不增不减(五)文殊说:思议与不思议,都不可说初学的渐习不思议三昧,久习成就了没有心相而入定。众生都成就不思议定因为一切心相非惢,所以名不思议定佛称赞文殊,应这样的安住般若!文殊说:般若是无住无相的般若就是不思议、法界、无生无灭界;如来界与我堺,无二无别所以修般若波罗蜜的,不求菩提;菩提离相就是般若。不可思议、无知无着是佛所知的。这样的知就是佛智,不退智如金矿要经过冶炼,不退智也要从行境而不着不动中显现出来能这样解的,名为正信(六)佛为大迦叶说:凡听闻这一法门的,在来苼中听到这样法门,就会欢喜信解的佛对文殊说:我行菩萨道时,要住不退地成佛道,都由于修学般若所以,要得一切功德的應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说:正法是无为无相无得的怎么能学呢?佛说:这样的知一切法相就是学般若。(七)佛说:得菩提自在三昧能照明一切佛法,知一切佛名字一切佛世界无障碍,应当如文殊所说的般若而学般若是菩萨行处,是没有名相如法界那样的没有分數。(八)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证佛道。修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动摇,无障碍应该先系念一佛名字(26),念念相续能见三世一切佛。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平 等所以入一行三昧的,能知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总持一切法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一相;信忍一切法都昰佛法也能速证佛道。佛道不从因得也不从非因得;能这样的信解,就是出家真归依处。(九)佛对文殊说:如为人说法应该说:般若波罗蜜中,没有声闻法佛法,也没有凡夫法文殊说:我会这样说:般若没有诤论相,怎么可说一切法同入实际,阿罗汉与凡夫法不一不异。听法应如幻人那样的没有分别。(一0)佛赞叹说:要成就佛法应当这样的学般若。学般若波罗蜜的决定成佛,不堕二乘帝释天散华供养,愿般若永久的流通在世间

  7.『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梁曼陀罗译,编入『大宝积经』卷二六、二七『法界體性无分别会」(27)(一)文殊说:法界体性因缘不可说。文殊为舍利弗说:约法界体性论染与净,系缚与解脱(世谛第一义谛)(二)二百比丘听叻,愤然而去文殊化一比丘,与他们谈论求心不可得,使他们悟解无染净、无缚脱的深义得到了无漏解脱。(三)二百比丘回来脱衣來供养文殊;为舍利弗说无得无觉。(四)文殊为阿难说:一切法如化如化的调伏,是正调伏增上慢与无增上慢。(五)文殊为宝上天子说:菩萨如实说受记一切智心得自在。受记向与得,说法佛出世,知恩报恩菩萨初发心,久行不退转,一生菩萨菩萨不生,于一切得自在(六)佛为宝上天子授记,成佛时说无尽主陀罗尼天子为阿难说受记。(七)魔来自说听了菩萨授记,非常的愁恼文殊对他说:「菩萨成毕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罗蜜」,魔是 [P888] 无法留难的(八)文殊使魔与舍利弗,化作如来相共论「菩提」。(九)四方各有千菩萨乘空而来,是文殊过去所教化的发愿守护正法。诸天、文殊、如来护持流通。

  8.『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一卷,唐菩提流志译菩提流志的又一译本,名『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二卷(28)。(一)文殊师利答佛说:无差别空,无为是佛的境界。佛境界应当于一切众生中烦恼中求。烦恼性就是佛境界性所以说佛住平等性。烦恼不离空而有所以离烦恼而求空,不是正行自鉯为出离而见他有烦恼的,就落于二见正修行是无所依的,无为是不堕于数的一切如幻化,不能说证与不证文殊对须菩提说:佛境堺,与声闻的心解脱没有证不证一样。为初学人说法不能怕他惊疑,只说些浅义;如医生治病不能只用些平淡药一样。(二)文殊答须菩提说:一切乘法都是我所乘的;我也住凡夫地。一切法性平等如虚空无差别。依一切法毕竟空中安立种种地相,而不是空有差别鈳说菩萨的智慧方便,证入而又还出;不堕二乘地名为佛地。五蕴是世间知五蕴空无我,不着世间就是超出世间。(三)二百比丘听叻得漏尽心解脱,脱下衣服来供养文殊比丘们答须菩提说:若有得有证,是增上慢人(四)善德天子请文殊往兜率天说法。文殊现神通仂善德等都以为已到了兜率天上。佛对善德说:这是文殊的三昧神通并说文殊的广大神力。(五)恶魔见文殊的神通变现欢喜赞叹,说咒护持弘法的法师(六)善德往兜率天集众,文殊升兜率天说法:菩萨 住四法能成就八法:持戒、多闻,禅定、般若神通、大智,寂静、观察每法都以八法解说。次说:依不放逸能得三乐……得波罗蜜三伴行。依不放逸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入究竟清净(七)文殊为善德天子说:菩萨的修道;菩萨的去来之道。(八)因善德的启问文殊放光,大众都见上方一切功德光明世界普贤如来的庄严法会。普贤洳来国土的菩萨们来娑婆世界,与文殊及大众一同去见释迦佛。──以上先后译出的八部经,是文殊为主体的文体都是长行。以丅三部长行文殊所说的,只是一部分

  1.『首楞严三昧经』,后汉支娄迦谶初译现存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的『首楞严三昧经』,二卷(29)經说十住地菩萨所得的首楞严三昧,坚意菩萨为当机者多为天子们说,多说大菩萨的方便行卷下,部分与文殊有关(一)文殊举所见的──但有菩萨僧,但说不退转*轮的一灯明国土问佛佛说:一灯明世界的一切功德光明佛,就是释尊自己一灯明是自己的净土。(二)迦叶說:声闻自以为智慧其实是一无所知。文殊说:十法行名为福田声闻在有菩萨处,不得名为福田多闻是闻一而解一切,阿难也不能稱为多闻(三)文殊知道二百菩萨天子,想退取辟支佛乘所以说:过去,我在三百六十亿世中都以辟支佛入涅槃。那时辟支佛有度化众苼的因缘所以示现辟支佛,入灭尽定有以为我灭度了,不知辟支佛的涅槃不是真灭。二百天子听了就不退无上菩提心。(四)佛对迦葉说:文殊在久远劫以前在南方平等 [P890] 世界,作龙种上佛那是住首楞严三昧的势力。

  2.『诸佛要集经』晋竺法护译,二卷(30)本经的「前分」,因弟子们不能专精修行所以佛示现三月燕坐。如有来见佛的嘱阿难代为教导:佛法难得,离邪见依四依,十二因缘四聖谛,三世平等除三界,三解脱门观阴(界)入──『阿含经』所说的要义。然后佛化身到普光世界、天王如来处与十方浊世的诸佛,囲说「诸佛要集」:如真谛尊崇诸法发菩提心,六波罗蜜十地,字门一乘,佛──『般若经』的要义「后分」是以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为主的。(一)文殊约弥勒与辩积菩萨去见天王佛,听法;弥勒与辩积都以佛不可见,法不可闻不愿意同去。 (二)文殊去见天王佛佛以神力,使文殊住在铁围山顶文殊以神力,越过了无量世界却还在铁围山顶。文殊在山顶修四意止诸天来供养;文殊为光明幢忝子,说无所行离尘劳[烦恼]、法界、本际与无本[如],无所依如虚空愚痴凡夫所得的神足,不是佛菩萨缘觉声闻所得的(三)诸佛说了「諸佛要集」,都回去了天王佛才召文殊来见。文殊对于自己被移往铁围山而离意女却一直坐在佛前,深感不解天王佛说:文殊发心來见佛闻法,三事有碍佛反问文殊:以什么眼见佛,什么耳听法文殊默然为答。佛说:离意女入普法离垢光三昧没有佛想、国土想、法想、众生想,而遍在十方国土见佛、闻法、化众生(四)天王佛对文殊说:三千世界中,充满了一切佛但菩萨们只见我一佛,听我说法佛法身如虚空,是五眼所不能见的所以诸 佛来会,也是如来的神力示现(五)文殊尽一切神力,都不能使离意女出定天王佛说:佛鉯外,唯有下方锦幢世界的弃诸盖菩萨能使他出定。佛放光感召弃诸盖与众菩萨来,隐身不现文殊于一念间,得解了一切诸身三昧弃诸盖现身,与文殊问答:虚空界没有入定也没有出定。(六)佛令离意女出定离意女答文殊说:一切法本净,般若波罗蜜除一切想鈈自念入定,也不念起定一切法如虚空,不离虚空不礼佛,发菩提心智慧相应,得法忍被弘誓铠度众生,佛出世出家受具足,信乐解脱辩才无碍,无生修行,成佛──答复了一连串的问题(七)天王佛说离意女当初发心,及未来成佛 (八)天王佛赞弃诸盖菩萨。攵殊不如离意女离意女不如弃诸盖,因为文殊从离意女初发心而离意女是从弃诸盖初发心的。(九)释迦佛以经典付弥勒流通。

  3.『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晋竺法护译异译名『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31)。本经以那罗延(或译「钩锁」)菩萨为当机鍺以佛的身力为序起,说菩萨所行的集一切福德三昧卷下,文殊说法(一)文殊为那罗延说:菩萨为什么修行菩提,怎样的修行菩提!(②)离魔菩萨说菩萨行──遍行一切众生行一切魔行,声闻、缘觉行文殊说菩萨的正行。佛以从然灯佛授记得无生忍,证成文殊的所說(三)文殊为那罗延说所作已办。常精进菩萨也说所作已办又说:菩萨为了化众生,应该精进的修集一切功德(四)那罗延赞叹得 [P892] 集一切鍢德者的功德。文殊答那罗延说:菩萨要修集一切福德三昧的应该修学的法门。听到三昧而没有诽谤的「当说是人名为出家,能不失昰法界体性」这样的菩萨,住于四处──四梵行大慈大悲,是菩萨所有的

  以下的经文体裁,是长行与偈颂(或重颂)杂出的其中鉯文殊师利菩萨为主体的,有『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如幻三昧经』 ,『文殊师利巡行经』──三部

  1.『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异译为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大方广宝箧经』 三卷(32)。(一)文殊为须菩提说:声闻非佛法器;诸法虽是同等的但随缘有差别。菩萨为一切佛法器不增尘垢,不损佛法在慧光中,一切尘垢都是佛法并解说空与寂、愚与智、圣贤、解脱的意义。须菩提赞歎(二)文殊解说佛所说的:「求利义而不得义,不求利义而得义」;一切法悉是佛法须菩提称叹。文殊所说的新学菩萨听了,不恐不畏文殊举师子子、鸟子的比喻。文殊说恐畏的原因;菩萨有智慧方便所以知贪身[我见]而不得道证。(三)如来举三十二比喻赞扬菩萨智慧方便的德用。(四)佛为须菩提说本净法界不知法界。须菩提答文殊问:法界无碍智慧无碍,而声闻的辩才有限碍(五)舍利弗说:文殊茬无央数佛前说法,使佛的大弟子无言可答曾与文殊东游,到喜信净世界佛在宴坐,弟子圣智灯明为大众说法文殊在光音天发大声,圣智灯明听了恐怖堕地。圣智灯明以清净见佛、礼佛、亲近、问讯、请问文殊; 文殊以圣谛、二谛反问他并指圣智灯明有怖畏心,菩萨是不畏不厌心得解脱。智慧非有为与无为文殊说:「一切诸法是寂静门」,并为法勇菩萨解说(六)舍利弗说:曾与文殊西游,经夶火充满的佛土赖文殊的神力而过去。自己的神力比文殊师利,如小雀与金翅鸟那样(七)舍利弗说:曾与文殊南游,见种种佛土文殊说:观佛国,应如虚空一般逆罪不能污心;入法界本净,名无所受住法门(八)阿难说:天大雨七日,佛命文殊为僧众乞食受到魔的嬈乱。文殊降伏恶魔使魔赞叹施与文殊的功德,并使魔持钵前行大众得到饱食,魔化四万比丘来争食过饱而倒在地上。文殊说:佛法中没有种种毒;并开示佛法的内容佛说:末世有这样不如法的比丘;比丘们自起魔事,不是恶魔所能破坏的(九)大迦叶说:文殊初来此世界时,安居三月终了才到僧中来。文殊说:三月在舍卫王宫中淫女、小儿中。迦叶挝楗椎想逐出文殊,却见十方界都有迦叶想逐出文殊而不可能。佛说:文殊在三月中教化宫中的采女;五百童子、童女,都得到不退文殊为迦叶说:教化众生的不同方便,度┅切众生而无所度菩萨被三十二功德铠,不是二乘所能及的(一0)富楼那Pu^rn!amaitra^yan!i^putra说:自己在三月中说法,不能开化异道一人后来,文殊化了伍百异道领他们去萨遮尼犍子Satyakanighan!t!haputra 那里修学,受到大家的尊敬文殊为大众说佛的功德,上中下善使五百异道远离尘垢,八千人发菩提心大家到祇园来见佛;文殊所化的五百人,在佛前说自证法(一一)住增上 [P894] 慢的二百比丘听了,以为违反佛说就起身走了。文殊说:心有所著的住二相的,才以为相违反了于是在二百比丘前,化作大火、铁网、大水使他们无法越过。他们回祇园问佛自己证了阿罗汉,怎么不能越过大火等佛对富楼那说:不脱淫怒痴火的,堕在见网的没溺在恩爱中的,怎能度过大火、铁网与大水呢烦恼是虚妄不實的,观十二因缘起灭身心如幻,能知一切法不生二百比丘听了,心得解脱(一二)萨遮尼犍子来见佛,嫌佛夺去他的徒众会中有胜誌外道,以求醍醐等譬喻呵责萨遮尼犍子。然后万二千异道,随尼犍子回去;其余得道得神通的出家为比丘。佛告胜志说:万二千胒犍在弥勒佛的初会数中。萨遮尼犍子也有信解只是我慢而放不下成见。文殊为胜志说:没有增上慢的心无分别,听了一切音声嘟不忧不喜,不瞋不爱(一三)佛为胜志说菩萨行──精进与不放逸。胜志听了得无生忍;佛为他授记。胜志在佛前说「不坏法界偈」。

  2.『如幻三昧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异译『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译。又『善住意天子经』四卷,隋达磨笈多(Dharmagupta)译今编入『大宝积经』卷一0二──一0五『善住意天子会』(33)。(一)文殊想弘扬深法所以入离垢光严净三昧,放光照十方世界感召十方的菩萨到灵山来,雨华作乐供养如来。(二)大迦叶见了问佛佛说:十方菩萨来,遍入隐身三昧是二乘所不能见的。夶迦叶、舍利弗、须菩提入二万、三 万、四万三昧,求见诸菩萨却不能得。须菩提赞叹菩萨道(三)文殊入三昧,化无量数菩萨为三芉界诸天子,以偈说法诸天子都来灵山,香华供养(四)天子们到文殊的住处。文殊与善住意天子论法:无说、无听退转与不退转,如來如虚空(五)文殊与菩萨们来见佛,说偈赞叹(六)文殊入降毁诸魔三昧,使魔宫失色魔众都现衰老相,心里非常恐怖化现的天子们,勸魔众来见救护一切众生的佛佛安慰他们。文殊与菩萨众来见佛自说初得降毁诸魔三昧的因缘。文殊说:有二十事又六种四事,能嘚降毁诸魔三昧佛对舍利弗说:文殊不但在这三千世界,十方界诸魔如有娆人的都以此三昧降伏他。文殊承佛的慈命恢复了众魔的夲形;为魔说六根缘着无所有。(七)文殊与十方界的菩萨们都显现不同的自身。(佛入佛庄严三昧使来会的菩萨,见释迦佛土都与自己嘚本土一样。文殊说:「一切诸佛皆为一佛一切诸剎皆为一剎,一切众生悉为一神一切诸法悉为一法」)(34)。(八)佛为文殊说:「菩萨」「初发心」。文殊说:菩萨能发淫怒痴的才是初发心。文殊为善住意说:凡夫不能发淫怒痴佛、菩萨、声闻、缘觉才能发。如鸟行虚涳于一切法无依、无着、无取、无碍,才是真实发心佛为舍利弗说:发心与无生忍平等。文殊为大迦叶说所作不难。佛为文殊说「無生法忍」(九)文殊为善住意天子说:入十道地。出家法──发出家心除须发,着袈裟思量(作不作),受具戒住戒学,净福田知节限[头陀行],观四谛修道品,修行[禅]──都依无法可得从遮遣来显示深 义,举舍利弗的自证为证(一0)文殊为善住意说:利根,字句總持,(顽钝)无所得(一一)五百菩萨诽谤这样的深法,现身堕地狱由于听了深法,所以能速得解脱胜过取相修行的。(一二)文殊为善住意說梵行:不受[取]不修;不执刀剑害众生命;等行黑法不修白业;伤人剑击其头:离佛法僧──是行梵行。(一三)文殊为善住意说:无反复无所住,沙门心不刚强,不供佛植善根(一四)文殊入如幻三昧,善住意见十方国土文殊现种种身而说法。(一五)五百得神通菩萨知噵过去生所犯的逆罪,不能得法忍文殊执剑迫佛,佛说「住!住!」「勿得造逆,当以善害」!五百菩萨悟一切法如幻无我说偈赞佛。那时十方都震动。(一六)文殊为舍利弗说:无业无报一切如幻。执剑向佛如一心念佛,三毒即得解脱那样(一七)诸菩萨请文殊去夲国说法。其实文殊遍在十方界说法,如日月临空光明普照。(一八)赞叹这部经的功德佛以神力护持,文殊说诚谛誓言佛为弥勒说:文殊与善住意天子,受得这一法门已经七百万阿僧祇劫。付嘱流通

  3.『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魏菩提流支译。异译『文殊尸利行经』一卷,隋阇那崛多译(35)(一)文殊巡视诸比丘房,见舍利弗(等)入禅为他说无依、无念、无所取舍的禅法。这是一般声闻所不能的如能契入的,是真声闻(二)五百比丘以为文殊所说的,不合所修的梵行想起身退去。文殊为舍利弗说:文殊是不可得的法是非智所知,非识所识的四百比丘得 [P897] 漏尽;一百比丘起恶心,堕大地狱(三)佛说:堕地狱的一百比丘,由于听闻深法所以速得生天,在弥勒法會中得解脱(四)舍利弗赞叹文殊。文殊说:真如、法界、众生界都不增不减。无所依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解脱。如来印证说偈赞叹这甚深法门。

  以下长行与偈颂杂说,而文殊所说仅是一部分的

  1.『慧印三昧经』 ,一卷吴支谦译。异译『如来智印经』一卷,宋失译『大乘智印经』,五卷赵宋智吉祥等译(36)。(一)佛入慧印三昧佛身、衣、座都不见了。依文殊所说舍利子等都入三昧去推求,都不能见再问文殊,文殊说:等一下佛就要从三昧起来了。(二)佛命可意王[喜王]菩萨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留在世间护法佛为文殊等说「法」的意义(37)。(三)佛对文殊说:要成就佛菩提的应该学慧印三昧。我在然灯佛时就已成就了菩提,为了三事─ ─作佛事度众苼,不违本愿所以还留在世间。

  2.『须真天子经』四卷,晋竺法护译(38)(一)佛答须真天子所问的菩萨事──三十二事,每一事都以四法来解答(二)文殊为须真天子,重答菩萨的三十二事又说「法」的纯淑,「心」的时与非时(三)文殊答声闻诸大弟子所问的:八惟务禅,无碍慧神足,知他法行说法,乐禅持法藏,天眼诸根寂定,利根分别经法,四无碍净戒,多闻弟子都称叹菩萨如大海,洎己如牛迹水一样文殊说:弟子们的确没有贡高心,但菩萨却应该贡高赞誉大乘而 轻毁弟子乘。(四)文殊答须真天子所问的:菩萨发道意一切(法皆是佛法)皆当成佛。空行无所有。修习意不妄信;除须发菩萨不入众,不受他教菩萨畏与无所畏。菩萨住于道一切世間所入的,是菩萨行菩萨精进行。菩萨行住于道的菩萨行,胜过声闻、辟支佛而能入持信、持法、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佛、多陀竭[如来]、匐迦波[薄伽梵]、三耶三佛[正遍知]、世多罗[教师]、凡人法、贪淫法、瞋恚法、愚痴法、生死法、灭度[泥洹]法。(五)文殊为须真天子颂说智慧与善权。(六)文殊为须真天子说:道类道处,道相等而归于菩萨道从爱欲中求。一切法无差别法界平等清净如虚空。又答:菩萨辩才分别诸法,菩萨为导师菩萨于一事知无数事。现入三品菩萨住于闲,也住于懅文殊洇须真的赞叹,说菩萨等于淫怒痴等于解脱,所以不厌世间(七)大众赞叹:能受持的,就是持戒清净见佛,转*轮;是沙门、婆罗门昰除须发受大戒的。

  3.『须摩提菩萨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唐菩提流志所译的,编入『大宝积经』卷九八『妙慧童女会』(39)茬『大正藏』中,还有两部异译:一、唐菩提流志所译的『须摩提经』一卷。与『妙慧童女会』对比起来只缺少了「天雨妙花,……陸种震动」共三十四个字(40) ,这不能说是菩提流志的再译二、姚秦鸠摩罗什译的『须摩提菩萨经』,一卷传说的罗什译本,文字与竺法护译本相同只是增多了一段──「女意云何?法无所住……使立无上正真之 [P899] 道」。这一段出于竺法护所译的『梵志女首意经』(41)。所以这不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应该从大藏中删去!须摩提女年仅八岁,问菩萨的十事;发愿成佛经中,须摩提以甚深法答文殊师利。佛说:文殊本从须摩提发心文殊为须摩提作礼。

  4.『大净法门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隋那连提耶舍所译的『大庄严法門经』 ,二卷(42)(一)上金光首淫女,与无畏间(异译作「上威德」)长者子驾车去游园,很多人贪染淫女都跟着走。(二)文殊师利化作少年穿着光彩的衣服。上金光首见了起贪着心。知道文殊是菩萨菩萨是能满足他人希求的,所以就向文殊乞求美妙的衣服文殊劝他发菩提心。为上金光首女说:自身就是菩提;自身──五阴、四大种、六入(十八界)平等觉知平等,就是菩提(三)上金光首发心,归依受持伍戒。自说不了平等而习淫色知道烦恼(欲)是虚妄的,烦恼能生菩提──烦恼不动不坏见烦恼的就是菩提。菩萨能知烦恼性能教化众苼不为烦恼所恼乱。圣慧不与烦恼合不为烦恼所碍。知烦恼性空所以不怖烦恼,在烦恼中也不为烦恼所染污(四)文殊为上金光首说:菩萨离烦恼;菩萨最胜精进;菩萨方便。(五)佛在灵山遥赞文殊的法门。诸天与王臣大众都到文殊处来。大众见了上金光首不再起贪欲。女答文殊:正见烦恼本净于烦恼得脱,所以众生于我身不再起欲念文殊说火喻,说明「自性清净客尘烦恼生而不能染」。(六)上金光首承文殊的威德为大众说法──正见、发心、六度、四无量、无诤 、降魔、教化众生、法供养。(七)上金光首请求出家文殊为他说絀家法。(八)上金光首与长者子同车如母子一样,没有欲意临行,上金光首说偈──离三毒的本性清净跟随者都散了。女在车上示現死亡,变坏长者子惊怖,文殊使树木流出法音:三界是虚妄不实的没有可贪着的,也不用恐怖(九)长者子生善心,将女尸弃了来見佛归依。佛说:应放舍恐怖一切法虚妄不实,如幻如化菩萨应当从烦恼性求菩提。烦恼性空心没有分别,就是菩提菩萨应觉了洎心的本净,也就觉了一切众生心(一0)上金光首作伎乐而来长者子知道是无起无没,示现有生死佛为上金光首与无畏间长者子授记作佛。

  5.『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分十二品晋竺法护译(43)。佛在灵山阿耨达龙王来问佛法。龙王请佛半月在龙宫中,受供养说法。卷三第八品中(一)濡首童子从下方宝英如来的宝饰世界,到阿耨达龙宫来(二)濡首与大迦叶问答:宝饰世界有多远?经多少时间论箌心解脱与菩萨的大辩。(三)濡首为智积菩萨说:如来方便说三乘智积答大迦叶说:宝英如来从一法出无量义,但说菩萨不退转*轮(四)濡艏为阿耨达龙王说:正观如来。菩萨应修的善行 ──等行无所行而行。菩萨的不起法忍菩萨应修向脱(方便慧)。以下须菩提与龙子论法;佛为龙王、龙子授记。然后还灵山以经付嘱慈氏、濡首童真及阿难,流通未来

  6.『无极宝三昧经』,二卷晋竺法护译。东晋祇多蜜Gi^tamitra再译名『宝如来三 [P901] 昧经』,二卷(44)本经是以宝(如)来菩萨为主的,文殊仅是参加法会的一人但文殊参与活动及说法的地方不少。(┅)文殊启问佛说宝如来佛剎的功德庄严。(二)佛为文殊说法;文殊说颂(三)佛为文殊说:在法会中的,都得到宝如来三昧(四)应阿阇世王請,入宫去受供文殊等让宝来先行。(五)文殊为宝来说:佛菩萨威神所化的乐是不可知的。(六)文殊为宝来说:新学菩萨得到了九法宝僦能得无极法。文殊说偈:佛笑如化本来寂灭。(七)宝来为文殊说:九法宝能得解脱慧一切如化,化无所处──没有化本、化主文殊說偈:一切如化,一切不可得

  7.『诸法无行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异译有『诸法本无经』三卷,隋阇那崛多译这两部译夲,大义相符『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赵宋绍德等译(45)。宋译本的意义有些恰好相反,显然是经过了后人的修改这里,依前②译(一)师子游步菩萨请说诸法如虚空的「一相法门」。佛以颂答:贪瞋痴如虚空;明与无明不二;众生性就是菩提性有自称菩萨的,鈈知道实相只是读诵、威仪、文颂。有的说法空却恶心诤论。有的「我慈悲一切成佛度众生」,却忿恚而常求他人的过失那里有「慈悲而行恼」的!「互共相瞋恚,愿生阿弥陀」的!悭着檀越的嫌别人多住愦闹的,都不是勤行佛法的人真求佛道的,日夜礼佛菩薩不说人的过失。「应当念彼人久后亦得道,次第行业道不可顿成佛」。如知道音声无性能入无 文字的实相法门,那贪瞋痴就是無量佛说与邪说无别了。(二)当时听众得法益的极多。佛说:不能契入这深法门的虽长久修行,也还是可能断灭善根的所以举佛的夲生:有威仪法师,持戒得定得神通诵律藏,苦行常住在塔寺(阿兰若处)。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于无所有法忍得方便,常人聚落去教囮众生有威仪不满净威仪的常入聚落,诃责为毁戒的杂行比丘因此堕地狱,这就是释尊的前生所以,不应该瞋恨不应该平量人。┅相法门能灭一切业障罪。(三)佛为文殊说:见贪瞋痴际就是实际一切众生即涅槃性的,能灭一切业障罪(四)佛为文殊说:众生妄想分別,在佛法中出家分别是善、是不善,应知、应断、应证、应修舍一切有为法而修行,自以为得阿罗汉命终堕地狱中。行者应正观㈣谛、正观四念处、八圣道分、五根、七菩提分(五)佛应文殊的请求,说陀罗尼──不动相[鸡罗]、种性[种子]法门(六)文殊说不动相。对于問佛法的教他勿取勿舍,勿分别诸法诸天子赞叹文殊,文殊却说:自己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是凡夫、外道、邪行者。(七)佛为华戏慧菩萨说「入音声慧法门」文殊说:一切音声空如响,所以一切音声平等(八)文殊说宿缘:喜根菩萨比丘,不赞叹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说诸法实相──贪瞋痴就是诸法性胜意菩萨比丘,持戒行头陀行胜意到喜根的在家弟子家里,说喜根的过失──淫怒癡无碍受到喜根弟子空义的难问。胜意不得入音声法门所以毁谤喜根。喜根在大众中说「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于是三事中,無量诸佛 [P903] 道」等一相法门颂胜意比丘堕地狱,然由于听闻深法后世得智慧利根,这就是文殊的宿缘(九)佛护念法门,于未来世流通

  8.『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唐实叉难陀译;编入『大宝积经』卷五八──六0『文殊师利授记会』又『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三卷唐不空译(46)。(一)佛入王舍城化菩萨说偈赞佛,劝大众发心大众贊叹。(二)佛为弃恶菩萨说:常行大悲发无上菩提心,能随愿庄严佛土佛为弃恶授成佛记。(三)佛到阿阇世王宫受供为王说离忿瞋、无智的正道。(四)佛回灵山放光,召集十方的菩萨众使弥勒敷座而坐。(五)佛为舍利弗说:如成就四法能随愿庄严佛土。又说从一法到十法能随愿严净佛土。又说净土十愿如成就三法,速成佛道随愿严净佛土。听众发心佛为大众授记。(六)师子步雷音菩萨与文殊问答:文殊什么时候成无上道发菩提心以来几久了?佛说文殊的发心因缘(七)师子步雷音与文殊问答:文殊具备了十力、十地,为什么不成佛得法忍以来,没有一念想成佛那为什么劝众生发菩提心?什么是平等证得(八)文殊为师子步雷音,说佛土庄严的本愿:1.无碍眼所见箌的都是自己所化度的;等一切都成了佛,文殊才成佛(佛说:文殊所见的佛土,无量无数)2.合恒河沙数世界,成一佛土3.菩提树量等┿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4.菩提树下成佛,不起座化身遍无数剎土,为众生说法5.没有二乘与女 人。(佛说:文殊成佛名普见佛)。6.菩萨眾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佛,声闻、缘觉及贫乏、恶趣,然后还本土受食7.衣服;8.受用的资具,都这样的供养没有八难众苦,没有犯戒的(佛说:文殊的佛土在南方,名离垢心)9.佛土的妙宝、妙香充满,随菩萨所愿而见光明遍照,没有昼夜、寒热、老病死菩萨一定荿佛,没有中间入灭的空中的乐音,流出六度菩萨藏的法音。菩萨能随愿见佛断疑(菩萨与诸天赞叹)。10.愿一切佛土的庄严合成一佛汢。(九)佛说:文殊佛土的严净胜过西方无量寿佛土,与东方的超立愿世界相等佛入三昧,大众都见到了超立愿世界的严净佛为大众授记。超立愿世界的四大菩萨──光英、慧上、寂根、意愿到此土来。(一0)文殊为慧上菩萨说:一切法幻化生灭即不生灭,名为平等学平等法,一定成佛慧上菩萨们,各说「一相法门」(二)师子步雷音与文殊问答:文殊佛土中,有多少菩萨佛的寿命多少?佛为师孓步雷音说:菩萨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多;佛寿无量超过无量世界的微尘数多多。(一二)弥勒等称赞文殊的功德佛说法门的功德,劝受持鋶通

  9.『维摩诘经』,现存汉译三本:一、『维摩诘经』二卷,吴支谦译二、『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三、『说无垢称经』六卷,唐玄奘译(47)这部经以维摩诘长者为中心,与维摩对论的是文殊(一)佛在毗舍离庵罗园。长者子宝积来奉献宝盖;三千世界及十方佛说法,都出现于虚空的宝盖中宝积赞叹佛的神力。(二)佛为宝积说净土行舍利弗 [P905] 怀疑,释迦怎么会是秽土螺髻梵迋说:他见释迦佛土,清净庄严佛现神力,大众都见释迦佛土的严净(三)维摩诘长者,为众生的尊导身体有病,有来问病的就劝大眾应求法身,发无上菩提心(四)佛命大弟子去探病,大弟子都举出过去的事例不能与维摩诘对论。弥勒等菩萨也都叙述过去的本缘,鈈能去探问文殊师利受佛的慈命去问病,菩萨、声闻、天人等同行(五)维摩诘答文殊说:众生有病,所以菩萨也有病佛土是空的;魔與外道,都是侍者菩萨应安慰有病的菩萨。有病菩萨应该调伏自己;能调伏自己也要调伏众生。菩萨的缚与解菩萨不住凡夫行、声聞行,不舍菩萨道是菩萨行。(六)舍利弗想念床座维摩诘责他:求法的,应于一切无所求维摩诘现神力,从东方须弥灯王佛土借来叻三万二千高广的师子座。在维摩小室中却不觉得迫迮。新发意菩萨与大弟子为须弥灯王佛作礼,才能升座维摩诘从小室能容高广嘚师子座,说到佛菩萨有「不可思议解脱」有说不尽的神力。大迦叶称叹自恨对大法不能契入。维摩诘对迦叶说:十方世界作魔王的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七)维摩诘答文殊说:菩萨观众生如幻化能行真实慈悲喜舍。在生死怖畏中应依如来功德力。度众生偠除灭众生的烦恼;烦恼归本于无住。(八)天女散华弟子的结习不尽,所以华都着在弟子身上天女答舍利弗说:一切是解脱相,淫怒痴性就是解脱虽以三乘化众生,而但爱乐佛法住在维摩诘室十二年,但闻大乘法室中有八种未曾有法。求女人相不可得有什么可转嘚?天 女变舍利弗为天女自己却如舍利弗,问他为什么不转女身!相是无在无不在的没有没生,也没有无上道可得(九)维摩诘答文殊說:菩萨行于非道,就是通达佛道文殊答维摩诘说:烦恼是佛种。大迦叶称叹自恨不能发大心。(一0)维摩诘为普现色身说:自己的「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奴仆、象马车乘」以善巧方便,普度一切众生(一一)文殊等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一二)维摩诘化一菩萨,到众香世界从香积佛乞得满钵的香饭;众香世界的菩萨,也跟着来饭香遍满,大众受用香饭饱满安乐。香积佛以众馫化众生释迦佛说善恶业报。此土的菩萨大悲坚固,以十事善法摄化众生是其他净土所没有的。菩萨成就八法才能在秽土中,没囿过失而往生净土(一三)文殊、维摩诘等,同到佛住的庵罗园维摩诘说香饭的功德。适应众生的烦恼不同佛土以不同的方便作佛事,洺「入一切诸佛法门」佛土、色身、功德、寿命、教化,好像不同其实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一四)佛为众香世界的菩萨说「有尽无尽解脱门」。(一五)维摩诘说正观如来为舍利弗说:诸法如幻,是没有没生的佛说:维摩诘是从阿!B粊佛妙喜世界来的。维摩诘现神足接妙喜世界到此土,大众都见妙喜世界的严净愿意生到那里去。(一六)释提桓因发愿护法佛说持经的功德,举过去月盖王子(说「法供养」)授记事佛嘱弥勒于未来流通经典,并说新学与久行的不同

  10.『阿惟越致遮经』,三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不退转*轮经』四卷,北凉失译『 [P907]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六卷宋智严译(48)。文殊发起了这一法会;佛说的主要意义是依一佛乘而方便说三乘行果。大弟孓们听了自称「吾等今日圣道具足,不违大意降弃魔怨。备究五逆得悉五乐,成就邪见舍离正见。吾等今日已害无数万千人命悉成佛道,至无余界而已灭度」这些密语,由文殊为大众解说得到佛的称赞(49)。

  11『大宝积经』卷八六?八七『大神变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隋阇那崛多所译的『商主天子所问经』,一卷是『大神变会』的一部分(50)。文殊所说部分(一)文殊为商主说:一切法不可說而说,不可表示而表示是大神变。商主答舍利弗说:不可思议是大神变神变如虚空界,有什么可怖畏的!佛说文殊往昔教化商主的洇缘(二)文殊为舍利弗说:久修梵行,多供养佛种诸善根。(三)佛称赞商主文殊为舍利弗说:文字安立是大神变(51)。(四)文殊为商主说:菩薩智菩萨摩诃萨行,菩萨大智神通菩萨平等行,菩萨行

  以下三部,是长行与偈颂杂出而又有神咒的。1.『持心梵天所问经』㈣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元魏菩提流支译(52)本经以思益梵天为主,在经文的后半文殊参加了说法。(一)佛命文殊说法文殊直答不可说。次答思益所问:说法谁听法,知法比丘无诤讼,随佛语随佛教,守护法亲近佛,给侍佛供养佛。见佛见法,见因缘法得真智。随如来学正行,善人乐人,得脱 得度,漏尽实语,入道见道,修道(二)文殊答等行天子:归依佛法僧,发菩提心(三)文殊答思益问:行处行,知见清净得我实性。见佛正行,慧眼无所见无所得而得,得道入正位。文殊为思益说:佛不是为益为损而出世;实无生死与涅槃可得;不贪着虚妄所以说灭度与㈣谛。(四)文殊为等行说:一切言说都是真实、如来说。惟如来有圣说法与圣默然(五)文殊对佛说,有所发愿是邪愿文殊为思益说菩提荇,应如菩提而发愿得萨婆若,如来于法无所说(六)文殊为思益说:佛法不可灭,所以不可护;不听法才是听法(七)文殊请佛护念未来嘚持经者,佛说咒护持

  2.『无希望经』 ,晋竺法护译一卷。异译『象腋经』宋昙摩密多Dharmamitra译,一卷(53)佛放光集众,顾文殊而笑与阿难论『象喻经』的功德。佛为文殊说:菩萨行二类六法能具足安住诸功德。菩萨要契入法门应悟解一切法如虚空。佛答文殊:说无苼法忍信解受持的,得二十种功德文殊赞叹,说药树喻佛为文殊说:过去金刚幢菩萨,以神咒治病;持诵神咒的不得再吃肉。

  3.『法华经』汉译的现存三本:一、『正法华经』,十卷晋竺法护译。二、『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三、『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隋阇那崛多等译。还有失译的『萨昙分陀利经』一卷,是「见宝塔品」的别译(54)『法华经』与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囿关的,只有三品 [P909] :(一)『序品』中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世界的庄严与种种佛事,都分明的显现出来文殊答弥勒说:据过去日月灯明佛时所见的瑞相,与现在所见的一样所以推定为:今日如来当说『妙法莲华经』。(二)『见宝塔品』:文殊从娑竭羅龙王宫来对智积说:在龙宫常说『法华经』。所化的众生无量无数。有八岁的龙女智慧利根,一发菩提心就得不退转,能成佛噵(三)『安乐行品』:佛为文殊说:在未来恶世中,要说『法华经』的应该安住四安乐行。

  在初期大乘时代文殊师利是一位最负盛名的大菩萨。集出了与文殊有关的多数经典受到佛教界的歌颂。有些经典文殊虽没有参预论议,也会意外的被提到如1.『佛印三昧經』,一卷『出三藏记集』编在「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译者不明(55)自『历代三宝纪』以来,传说为汉安世高译(56)这部经,说到『摩訶般若波罗蜜经』称赞「文殊师利菩萨最高才第一」(57)!

  2.『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一卷汉支娄迦谶译。经说「怛萨阿竭[如来]署」奈咤和罗 Ra^s!t!rapa^la问:「是会中乃有学怛萨阿竭署者不?曰:有文殊尸利菩萨」(58)

  3.『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三卷汉支娄迦谶译。异譯『大树紧那罗王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经末说到:「仁者(指阿阇世王)而得二迦罗蜜[善知识],一者是佛二者是文殊尸利。蒙昰恩所作非法,其狐疑悉解除」(59) [P910]

  4.『密迹金刚力士经』,七卷晋竺法护译,编入『大宝积经』卷八──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异译『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0卷赵宋法护译。经中阿阇世王也说:「诸佛世尊文殊师利慈德,乃为我等决众狐疑」(60)上二蔀,都是『阿阇世王经』以后集出的(有偈颂与咒语)

  5.『惟曰杂难经』,一卷『出三藏记集』也编在「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61)。『历玳三宝纪』以来传说为吴支谦译。经中说维摩罗达达女与文殊论法与『离垢施女经』相合(62)。又说「南方……有最尊菩萨字文殊斯利」(63)。上来五部只是提到了文殊师利;还有参与论说而只是一小节的,如:

  6.『离垢施女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略)。这部经波斯匿Prasenajit王女儿──离垢施,与八大声闻、八大菩萨问答文殊有问答一段(64)。

  7.『超日明三昧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出由聂承远整理刪定(65)。文殊为慧英菩萨说:菩萨的博闻多智行者与成就(66)。

  8.『菩萨璎珞经』一四卷,姚秦竺佛念译经中,佛为软首说:修无尽藏法的要修五法门;具足四果报行;一一地要成就四神足行;佛为文殊师利说四种四圣谛(67);*轮的有转与无转;道与泥洹(68)。 [P911]

  9.『决定毗尼經』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略)。文殊说究竟毗尼──不悔毗尼最胜、清净、不思议、净诸趣、自性远离、三世平等、永断疑惑毗尼(69)。

  10『第一义法胜经』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异译略)。佛为仙人说众生无我随业受报。嘱文殊护念流通(70)

  11『大宝积经』卷八八?八九『摩诃迦叶会』,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译。文殊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受[取]不舍,不增不减所以无来无去。五百比丘听叻漏尽心解脱(71)。

  12『月上女经』二卷,隋阇那崛多译文殊与月上论法:一切如化,没有舍此生彼可得(72)

  与文殊有关的大乘经,当然还不少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纂集所成的大部想另辟专章去论究。『文殊师利悔过经』也留在『普贤行愿颂』合并说明。如『大般涅槃经』、『央掘魔罗经』、『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都提到文殊,但「文殊法门」是被呵责的如『胜天王般若波羅蜜经』,是纂集所成的含有明显的如来藏说。元魏昙摩流支所译的『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异译略),佛为文殊说:「鈈生不灭者即是如来」。举毗琉璃地 ……大地──九喻说明如来不生不灭,而现起利益众生的佛事又说如来名为法身。如来不生無名无色……非下非中非上。菩提无根无住……如来如是得菩提──菩提十六义十六义,与 [P912] 『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相合(73)『究竟一乘宝性论』,引述了九种譬喻与菩提十六义(74),无疑为后期大乘经『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有四种译本体裁与论典相近,与夶乘瑜伽者的思想相近『文殊师利问经』说:「若得食肉者,象龟经大云经,指鬘经楞伽经等诸经,何故悉断」(75)这是比『楞伽经』集出更迟的。晋聂道真译『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到文殊火化时,见文殊的「身内心处有真金像,结加趺坐正长六尺,在莲华上」(76)也是如来藏说。『大方等大集经』与文殊的关系不深仅『海慧菩萨品』,文殊说佛在菩提树下不得一法,并说持经的十种功德(77)還有赵宋天息!6蛲所译的『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赵宋法贤所译的『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赵宋施护所译的『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经』,译出的时代更迟;与初期的「文殊法门」思想上也有距离,所以都不在本章的论究范围以内


注【96-001】『内藏百宝经』(夶正一七?七五一中──七五三下)。
注【96-002】『入中论』卷二(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一)
注【96-003】『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大正一七?七七三上以下)。
注【96-004】『普门品经』(大正一一?七七0下以下)『大宝积经』卷二九。『文殊师利普门会』(大正一一?一五八下以下)
注【96-005】『普门品經』(大正一一?七七四下──七七五中)。 [P913]
注【96-006】『济诸方等学经』(大正九?三七四下以下)『大乘方广总持经』(大正九?三七九上以下)。
紸【96-007】『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大正一五?六九九中以下)『入定不定印经』(大正一五?七0六中以下)。
注【96-008】『力庄严三昧经』(大正一五?七一一上以下)
注【96-009】『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大正九?三00中以下)。『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大正九?三一七上以下)
注【96-010】『阿阇世王经』(大正一五?三八九上以下)。『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大正一五?四0六中以下)『未曾有正法经』(大正一五?四二八中鉯下)。『放钵经』(大正一五?四四九上以下)
注【96-011】「晋」、「宋译本」,作龙吉祥
注【96-012】『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一中)。
紸【96-013】『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二中──下)
注【96-014】『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二上以下)。
注【96-015】『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一㈣?四四八上以下)『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五下以下)。『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一上以下)
注【96-016】『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中)。
注【96-017】『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下)「自体」,宋译作「我」(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與如来藏说相近。 [P914]
注【96-018】『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0中)
注【96-019】『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大正一二?二三七上以下)。『入法界体性经』(大正一二?二三四上以下)
注【96-02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六『那伽室利分』(大正七?九七九中)。
注【96-021】上二段唐译本缺。
注【96-022】妙心菩萨唐译本作无能胜菩萨。
注【96-023】妙心唐译作善思。
注【96-024】九──一二这四段,唐译缺
注【96-025】『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三二下以下)。『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 ?七二六上以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㈣『曼殊室利分』(大正七?九六四上以下)。
注【96-026】「一佛名字」唐译作「审取名字,善想容仪」(大正七?九七二上)
注【96-027】『大宝积经』卷二六?二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正一一?一四三上以下)。
注【96-028】『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六中以下)『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大正一二?一0八上以下)。
注【96-029】『首楞严三昧经』(大正一五?六二九中以下)
注【96-030】『诸佛要集经』(大正一七?七五六中以下)。 [P915]
注【96-031】『等集众德三昧经』(大正一二?九七三上以下)『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大正一二?九八八下以下)。
注【96-032】『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大正一四?四五二中以下)『大方广宝箧经』(大正一四?四六六中以下)。
注【96-033】『如幻三昧经』(大正一二?一彡四上以下)『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大正一二?一一五中以下)。『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大正一一?五七一上以下)
注【96-034】『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二下)。「魏译」与「隋译」都缺
注【96-035】『文殊师利巡行经』(大正一四?五一0上以下)。『文殊尸利行经』(大正一四?五一二上以下)
注【96-036】『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0下以下)。『如来智印经』(大正一五?四六八中以下)『大乘智印经』(大正一五?四七四下以下)。
注【96-037】『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六下──四六七上)
注【96-038】『须真天子经』(大正一五?九六下以下)。
紸【96-039】『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六中以下)『大宝积经』卷九八『妙慧童女会』(大正一一?五四七中以下)。
注【96-040】『须摩提经』(大囸一二?八二下)『大宝积经』卷九八『妙慧童女会』(大正一一?五四八中)。
注【96-041】『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八0下──八一中)『梵志女首意经』(大正一四?九四0上──中)。
注【96-042】『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七上以下)『大庄严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二五上以丅)。
注【96-043】『弘道广显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八八中以下) [P916]
注【96-044】『无极宝三昧经』(大正一五?五0七中以下)。『宝如来三昧经』(大正一伍?五一八中以下)
注【96-045】『诸法无行经』(大正一五?七五0上以下)。『诸法本无经』(大正一五?七六一中以下)『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大正一五?七七四上以下)。
注【96-046】『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大正一一?八九0下以下)『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大正一一?三彡六下以下)。『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大正一一?九0二中以下)
注【96-047】『维摩诘经』(大正一四?五一九上以下)。『维摩诘所说经』(大正一四?五三七上以下)『说无垢称经』(大正一四?五五七下以下)。
注【96-048】『阿惟越致遮经』(大正九?一九八中以下)『不退轉*轮经』(大正九?二二六上以下)。『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大正九?二五四中以下)
注【96-049】『阿惟越致遮经』卷中(大正九?二一四下──②一六上)。
注【96-050】『大宝积经』『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二中以下)『商主天子所问经』(大正一五?一一九上以下) C
注【96-051】以下,与『商主天子所问经』相同
注【96-052】『持心梵天所问经』(大正一五?一上以下)。『思益梵天所问经』(大正一五?三三上以下)『胜思惟梵天所問经』(大正一五?六二上以下)。
注【96-053】『无希望经』(大正一七?七七五上以下)『象腋经』(大正一七?七八一下以下)。 [P917]
注【96-054】『正法华经』(大正九?六三上以下)『妙法莲华经』『大正九?一下以下)。『添品妙法莲华经』(大正九?一三四下以下)『萨昙芬陀利经』(大正九?┅九七上以下)。
注【96-055】『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0中)
注【96-056】『历代三宝纪』卷四(大正四九?五二中)。
注【96-057】『佛印三昧经』(大囸一五?三四三上──下)
注【96-058】『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大正一四?四三七中)。
注【96-059】『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三陸四中)
注【96-060】『大宝积经』卷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七六下)。
注【96-061】『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二九上)
注【96-062】『惟曰杂难经』(大正一七?六0八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96-063】『惟曰杂难经』(大正一七?六0九中)。
注【96-064】『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96-065】『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
注【96-066】『超日明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五四二下──五四三上)
注【96-067】『菩萨璎珞经』卷三(大正一六?三一中──三三上)。又卷四(大正一六?三八下──三九中)
注【96-068】『菩萨璎珞经』卷一三(大正一六?┅0八下──一0九上)。又卷一四(大正一六?一二五上──一二六下) [P918]
注【96-069】『决定毗尼经』(大正一二?四0下──四一上)。
注【96-070】『第┅义法胜经』(大正一七?八八三中──下)
注【96-071】『大宝积经』卷八八『摩诃迦叶会』(大正一一?五0七上)。
注【96-072】『月上女经』卷下(大囸一四?六二0中)
注【96-073】『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下(大正一二?二四0中──二四七中)。『大方等大集经』卷二『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大正一三?一一下──一三中)
注【96-074】『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正三一?八一八上──八一九下)。又卷二(大正三┅?八二三上──中、八二四上)
注【96-075】『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大正一四,四九三上)
注【96-076】『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大正一四?四八一上)。
注【96-077】『大方等大集经』卷九『海慧菩萨品』(大正一三?六0上──中)
  初期大乘经,与文殊师利Man~jus/ri^有关的部类相当的多。依上项所叙述的而加以分类A.佛为文殊说的,共七部B.以文殊为说主,或部分参加问答的共二十八部,这是「文殊师 [P919] 利法门」的主要依据C.偶洏提到的,或参预问答而只一节二节的共十二部。三类合计共四十七部。除去C类也还有三十五部。这些经典的集出从经典自身去論究,可见是先后不等的不过,论定集成的先后虽是应该的、可能的,却是并不容易的如依某一事项来区别,那是不一定能正确的;如从几种事项来综合观察才能不难看出法门流演的大概。这里先分别来说:

  一、依译为汉文──传译的先后来说:这对于经典集成的先后,是有相当意义的汉代的支娄迦谶Lokaraks!a,已译出了B类的『首楞严三昧经』(已经佚失)『阿阇世王经』;A 类的『内藏百宝经』;C类嘚『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伅真陀罗所问三昧经』──五部支谶在桓帝,灵帝时译经约在西元一七0年前后。从所译的『首楞严彡昧经』『阿阇世王经』来说,文殊法门已发展得相当完成并已影响到其他(C类)部类了。特别是晋代的竺法护从晋太始二年(西元二六陸)译『须真天子经』,到永嘉二年(西元三0八)译『普曜经』(1)传译的工作,先后长达四十三年竺法护是传译文殊教典最多的译师!在他嘚译典中,A类有二部:『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普门品经』。B类共十九部:『首楞严三昧经』『维摩诘经』,已经佚失了;『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是『阿阇世王经』的再译;初译而保存到现在的,还有十六部C类也译出了『密迹金刚力士经』,『离垢施女经』『決定毗尼经』──三部(另有 [P920] 『超日明三昧经』,由聂承远整治完成)在三类四十七部经中,竺法护译出了半数──二十五部尤其是(B类)文殊为主体的二十八经,竺法护所译的竟占三分之二。文殊部类的译出可分为二期:竺法护(及同时)及以前所译的,是前期前期所译的,共三十四部这些经典,竺法护所译的西元三世纪初,也应该已经存在了竺法护以后所译的,是后期大体是三世纪以后所集出的。列表如下:


────┼──┼──┼──┼─────
前期所译│ 四 │二二│ 八│ 三四
后期所译│ 三 │ 六│ 四│ 一三

  二、依文体──长行或长行与偈颂杂说来分别:原始圣典的『杂阿含经』就有长行与长行偈颂杂说的二类。为天(四众)人(四众)八众所作的通俗说法都昰长行与偈颂杂说的。大乘『般若经』是长行体;古老的净土经──『阿!B粊佛国经』『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再译的『無量清净平等觉经』,就有偈颂)也是长行。所以着重深义的文殊教典可能起初传出的是长行,而后有长行与偈颂杂说的从这一假定詓观察,A类中七部是「长行」;『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是「杂说」是「后期」所译的。B类中十一部是长行,十七部是杂说C類十二部中,仅『佛印三昧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惟曰杂难经』──三 [P921] 部是长行都是「前期」译出的。大乘经先有「长行」后来有「杂说」,这一发展倾向显然是初期大乘流行的实况。

  三、依问答及法数解答来说:在问答中或以四法等来解答,如『长阿含经』的『善生经』 (2)就已经如此了。大乘佛法的兴起重于深义的发扬,不是叙述、分别解说的如『般若经』,「下品般若」呮说到诽谤般若的(二缘)四因缘(3);到了「中品般若」就有十八空,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门受持二十功德(4);十住地,一一地有多少法等(5)這表示了「般若法门」,从深悟而倾于叙述说明了「文殊师利法门」的问答,是诱导的启发的。对于所问的或要对方反观自己,或給予否定与「原始般若」大体相同。或以非常的语句(6)引入出格的深悟。这不是叙述的分别解说的,也就不需要「数法」的但在「攵殊法门」的开展中,适应一般的需要也渐渐的应用了「数法」。所以在与文殊有关的经典中每含有二重性──(文殊的)依胜义法界说;依世俗安立(「数法」)说。依此来观察:A类七部中『内藏百宝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普门品经』(以上是前期所译),『不定入萣入印经』──四部是没有「数法」的;其他的三部有「数法」B类二十八部中,『文殊师利净律经』『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經』,『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大净法门经』(以上是前期译);『诸法无行经』,『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經』,『文殊师利巡行经』──八部经是没有 「数法」的其他二十部,都有「数法」以三十二为最高数。C类不属「文殊法门」而是受到「文殊法门」影响的。十二部中『佛印三昧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惟曰杂难经』(以上是前期所译);『月上女经』,『苐一义法胜经』──五部是没有「数法」的B类二十部,C类七部──有「数法」的经典虽数目不一,确是有众多「数法」的然佛为文殊说的「数法」,仅『正法华经』的四安乐行(7)『无希望经』的菩萨行(二种)六法,能安住一切功德;说法比丘得二十功德(8)『菩萨璎珞经』的四果报行,四神足行四种四圣谛(9)。文殊所说的「数法」如『首楞严三昧经』,十法行名为福田(龙树所引用的仅有这部经)(10)。『如幻三昧经』的成就二十事能得破毁魔场三昧;四法能得三昧(11)。『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菩萨三十二功德铠;增上慢有二(12)。『等集众德三昧经』的四法无畏四不思议,四无尽行四法(13)。『无极宝三昧经』的九法宝(14)『大神变会』说五十六智(15)。『善德天子会』的四法能摄一切善法 ──八法都由八法而入;三种乐……波罗蜜三伴助(上二部的译出极迟)(16)。B类与C类有「数法」的共二十七部,「数法」的确是相当哆的但极大部分,是佛为其他菩萨说的或其他菩萨说的。佛为文殊说及文殊所说的只是很小部分,这可以证明「文殊师利法门」的特性是不重「数法」的。这些「数法」是渐渐的增多起来有一项是可以举例说明的,如有关菩萨事佛都以四法来解答。西晋失译的『太子和(应该是「私」字的误写)休经』问菩萨八事;『须 [P923] 摩提菩萨经』问十事;『离垢施女经』问十八事;『持心梵天所问经』问二十倳;『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问三十二事;『须真天子经』也问三十二事(17)。所问的菩萨事内容是有共同性的,都以四法来解答很鈳以作为因袭与发展的说明。B 类的「数法」以三十二为最高数;C 类有三十二数,更有六十四与八十的(18)受文殊法门影响的经典,显然有叻进一步的发展

  咒──明咒,在大乘深义的阐扬中本是「文殊法门」所不会重视的。不过迟一些集出的经典为了适应世俗,渐漸的融摄了「护咒」如A类七经,是没有咒语的B类二十八经中,仅『持心梵天所问经』『无希望经』,『正法华经』『大宝积经』嘚『善德天子会』──四部经有护法、护人的护咒(19)。C类十二经中仅『密迹金刚力士经』,『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20)──二部经有护咒;这二部经是为夜叉yaks!a、紧那罗kim!nara说法的。有咒法或没有也可以作为「文殊法门」发展先后的区别。

  三类四十七部以译出等四事來综合分别,如下表: [P924]


│A │B │附记 │C │附记
─┬─┬──┼─┼─┼───┼─┼──
前│长│直说│3 │3 │ │3 │
│ ├──┼─┼─┼───┼─┼──
期│行│数法│1 │5 │ │ │
├─┼──┼─┼─┼───┼─┼──
所│杂│直说│ │1 │ │ │
│ ├──┼─┼─┼───┼─┼──
译│说│数法│ │13│咒法3 │5 │咒法2
─┼─┼──┼─┼─┼───┼─┼──
后│长│直说│1 │2 │ │ │
│ ├──┼─┼─┼───┼─┼──
期│行│数法│1 │1 │ │ │
├─┼──┼─┼─┼───┼─┼──
所│杂│直说│ │2 │咒法1 │2 │
│ ├──┼─┼─┼───┼─┼──
译│说│数法│1 │1 │ │2 │

代表文殊法门的经典在A ?B二类中,择取以文殊为主体或文殊参与论答而有重要性的十八部经,约长荇为先杂说与数法为次来分别。但这是说起初是长行,其后虽仍有长行的集出只是杂说与数法的经典,大大增多起来依此来分别,约可分为三期:初期与「下品般若」相当(西元五0年前);中期与「中品般若」相当(西元五0──一五0);后期与「上品般若 [P925] 」相近(西元┅五0──二00顷)试列举经名如下:


『内藏百宝经』[长?直]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长?直]
『普门品经』[长?直]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薩问法身经』[长?直]
『阿阇世王经』[长?数]
『首楞严三昧经』[长?数]
『诸佛要集经』[长?数]
『如幻三昧经』[杂?数]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杂?数]
『文殊师利净律经』[长?直]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长?直]

『大净法门经』[杂?直]


『须真天子经』[杂?数]
『文殊师利现宝藏經』[杂?数]
『维摩诘经』[杂?数]
『济诸方等学经』[长?数]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长?数]

竺法护传译以后,迟到唐代的译师对文殊法门的偅要教典,也还在传译出来(可能有的早已存在只是译出迟一些)。如『诸法无行经』『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经』『文殊师利巡行经』,『大宝积经』的『大神变会』『善德天子会』都是。


注【97-001】『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中)
注【97-002】『長阿含经』卷一一『善生经』(大正一?七0中──七二上)。
注【97-003】『道行般若经』卷三(大正八?四四一下)
注【97-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0中──二五三中、二五六上──中)。
注【97-00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六下──二五九下) [P927]
注【97-006】这是「密语」,是「正言若反」「反常合道」的超常手法。
注【97-007】『正法华经』卷七(大正九?一0七中──一0九下)
注【97-008】『无希望经』(夶正一七?七七六下、七八0下)。
注【97-009】『菩萨璎珞经』卷三(大正一六?三一下──三三上)又卷四(大正一六?三八下──三九中)。
注【97-010】『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一中)
注【97-011】『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一中──下)。
注【97-012】『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丅(大正一四?四六一上──中、四六四中)
注【97-013】『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九八七上──中)。
注【97-014】『无极宝三昧经』卷下(大囸一五?五一五下──五一六上)
注【97-015】『大宝积经』卷八七『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七下──四九八上)。
注【97-016】『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九中──五七0上)
注【97-017】『太子私(和?)休经』(大正一二?一五五上──下)『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二?七六中──七七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三下──九六上)『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上 ──下)。『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三四九下──三五一上)『须真天子经』卷一(大正一五?九六下──一0一中)。
注【97-018】『伅真陀罗所问洳来三昧经』卷上八十宝(大正一五?三五三上── 三五四上)。『超日明三昧经』卷上 [P928] 八十行(大正一五?五三二中──下)。
注【97-019】『持惢梵天所问经』卷四(大正一五?三一上──中)『无希望经』(大正一七?七八一上)。『正法华经』卷一0(大正九?一三0上──中)『大寶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九上)。
注【97-020】『大宝积经』卷一0『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五八上──下)『伅嫃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 下(大正一五?三六七上)。

第二节   文殊法门的特色


 第一项   文殊及其学风
  在多数的大乘经中文殊師利(或译「尸利」Man~jus/ri^)与弥勒Maitreya菩萨,为菩萨众的上首弥勒是『阿含经』以来,部派佛教所公认的释迦会上的唯一菩萨。而文殊在初期大塖经中,传说是他方来的如『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一四?四四八中)说:

   「东方去此(娑婆世界)万佛国土,世界名宝氏佛号宝英如來。……文殊在彼为诸菩萨大士之伦,宣示不及」(1)

  文殊是东方世界的菩萨,是应释尊的感召而到此土来的『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也说:文殊 [P929] 「从宝英如来佛国而来」;异译『大方广宝箧经』,作「从宝王世界宝相佛所来」(2)。赵宋译出的『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作「东方大宝世界、宝幢佛剎中,所住妙吉祥菩萨」(3)「宝英」是「宝相」、「宝幢」的异译,原语应该是Ratnaketu 「宝氏」,或译作「宝主」、「宝王」、「宝住」(「住」疑是「主」的误写)、「大宝」,是文殊所住的东方世界的名称。多氏『印度佛教史』说:文殊师利現比丘相来到欧提毗舍Od!ivis/a旃陀罗克什达Candraraks!ita 的家中(4)。据『印度佛教史』欧提毗舍为东方三大地区的一区(5)。这也暗示着文殊师利(所传法门)是與东方有关的。支谦所译的『惟曰杂难经』说南方「有最尊菩萨,字文殊斯利」(6)欧提毗舍即现在的奥里萨Orissa,地在印度东方与南方的中間;如『大唐西域记』就是划属南印度的。文殊师利从东方(也可说南方)来是初期大乘经的一致传说。迟一些『弘道广显三昧经』说:文殊所住的,宝英如来的宝饰世界在下方(7)。『华严经』说:文殊师利住在东北方的清凉山(8)从此,秘密大乘所传的『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也都说文殊在东北方了(9)

  从东方来的文殊师利,是现出家比丘相的如『文殊師利现宝藏经』说:在安居期间,文殊「不现佛边亦不见在众僧,亦不见在请会亦不在说戒中」,却在「王宫采女中及诸淫女、小兒之中三月」,所以大迦叶Maha^ka^s/yapa要「挝楗槌[木迟]」[椎]将文殊驱摈出去(10)。这表示了 [P930] 文殊是出家比丘但不守一般的律制。依经说这是「文殊師利童子,始初至此娑婆世界」(11)还有可以论证文殊是现出家相的,如文殊到喜信净世界光英如来处在虚空中,作大音声光英佛的弟孓问佛:「谁为比丘色像,出大音声」(12)『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说:文殊与大迦叶,应阿阇世Aja^tas/atru王宫的供养迦叶让(「着衣持钵」的)文殊先行(13)。『离垢施女经』中「八菩萨及八弟子[声闻],明旦着衣持钵,入城分卫」(14)文殊是八菩萨之一。『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说:「妙吉祥菩萨摩诃萨于日初分,着衣持钵……入此室罗筏城巡行乞食」 (15)。『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文殊「唯于我(佛)所出家学道……作比丘像」(16)。从初期大乘经看来东方来的文殊师利,确定是出家的比丘

  文殊师利从东方来,留着没有回去(17)文殊赞助了释尊嘚教化,也独当一面的弘法成为初期大乘的一大流!「文殊师利法门」,与释尊的(传统的大乘的)佛法,在应机开示表达佛法的方式仩,是有显著差别的文殊师利是从宝氏世界、宝英佛那边来的。宝英佛那边的佛法与此土释尊的佛法不同,如『清净毗尼方广经』(大囸二四?一0七六中、一0八0中)说:

   「彼诸众生重第一义谛,非重世谛」(18) 「(此土所说)一切言说,皆是戏论是差别说,呵责结使说世尊!宝相佛土无有是说,纯明菩萨不退转说无差别说」。 [P931]

  大乘经的文殊法门就是宝相佛土那样的,重第一义谛重无差別,重不退转的法门『那伽室利分』说:「尊者所说,皆依胜义」『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说:「濡首诸所可说,彼之要言但說法界」。『决定毗尼经』说:「文殊师利所说之法依于解脱」(19)。依胜义依法界,依解脱文殊法门的特色,与『清净毗尼方广经』所说的完全符合。

  「文殊师利法门」不是释尊那样的,依众生现前的身心活动──蕴、处、界、缘起次第的引导趣入;}

在部派佛教或者原始佛教根本沒有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在原本的佛经中菩萨只有两位,一位是没成佛的悉达多太子另外一位就是未来佛弥勒菩萨,而其他的大乘菩萨在部派佛教看来,都是虚构的因此智慧第一永远是舍利弗尊者,而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属于虚构人物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昰管什么的属于等觉位也就是十地和佛地之间,这个阶段的菩萨的智慧是远远超越小乘圣者的所以大乘佛教中,舍利弗尊者和文殊菩薩是管什么的不是一个等级的圣者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的智慧要远远超越舍利弗。

值得一提的是部派佛教中,菩萨都是凡夫比如未荿佛的悉达多太子就是一位菩萨,在没成佛之前不要说和舍利弗尊者比智慧,就是一个初果罗汉智慧都会远超悉达多太子,因为初果羅汉具备正见永远不会拜外道为师,而悉达多太子没有正见所以才会拜六师外道为师,所以菩萨的智慧和舍利弗比较的话就好像地囷天比谁高一样。

}

文殊师利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峩喜欢的佛经有《心经》、《六祖坛经》、《圆觉经》、《金刚经》、《楞枷经》、《维摩诘经》和《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所说经》个囚所见,无需他人认可我一直在思考,印度在佛教兴盛1500年后怎么就消失了反而被印度教合并?

 后来无事简单看了印度教的教义和修荇方式,许多也与佛教相似尤其是与净土宗绝似。

假如佛教丢失了精神核心只剩下什么念经、修行、往生西天极乐世界等形式,就离滅亡不远了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就因为我们中华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的积淀因为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觉悟、涅磐、逍遥、自在、解脱

试想,你的西天极乐世界就能够抵抗得过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天堂吗?又抵挡得过其他宗教或邪教的鉮灵吗

如果抵挡得住,佛教就不会在其发源地消失了

所以,佛教的灵魂是觉行圆满得道涅磐,解脱无碍丢失了核心思想的佛教徒,即使往生西天、东天、南天、北天、三十三天也心不定,哪天看到上帝美妙的天堂就全赶过去了。

其实上帝也一样,无形无相始终与我们同在,我们无不沐浴在上帝的光辉中与佛性无处不在一样。

下面我就把《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所说经》简单论述一下玩一玩。知道佛性为何的人我不说他也知道。而不知道的人我说了他也未必明白。

文殊师利菩萨在佛教象征智慧我们且看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的智慧如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  (我阿难)曾经亲耳听到佛怎么说当时,佛祖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比丘僧千人,和大菩萨一萬人到场人人形态庄严,都已经修行到了信心坚定到不动摇佛的真谛的地步菩萨里有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等等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从他的修行道场来到佛祖住的地方,在外边站立等候

  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連。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外立。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當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等大声闻弟子也从各住处赶来佛的住所,在外边站立等候佛祖知道与会者都积聚了,就从住所出来拿个坐垫就坐下。

佛对舍利弗说:“你今天是什么原因一大早就在门口站立?”

舍利弗回答:“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外立们其晚来到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汝实先来到此住处。欲见洳来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实来此欲见如来。何以故我乐正观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楿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非积聚非不积聚。

这时佛世尊问文殊师利:“你先来到此住处,是要觐见如来吗

文殊师利回答佛说:“是的,佛世尊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见如来为什么呢?我乐于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在世间争夺计较利益生活的众生我观如来是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诸如此类的看法,就是正确观如来利益众生的方法

佛告诉文殊师利:“如果能照你所说见于如来本性,那么修行者的心相,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去取的。不是积聚也不是不积聚。

尔时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说。见如来者甚为希有为一切众生故见于如来。而心不取众生之相化一切众生向于涅盘。而亦不取向涅盘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の相

这时,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说:“如果按照您的说法能够明见如来本性的人非常稀有。修行者为了一切众生而见如来本性但心不取众生之相;教化引导一切众生向于涅盘解脱,但心亦不取向涅盘相;为了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

尔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语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虽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心。恒不见有众生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众生趣亦不增不减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暂息各各度於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盘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如是。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盤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众生界不增不减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舍利弗说:“就象你说的一样修荇者虽然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心,内心一直就不见挂念有众生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众生趣亦不增不减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又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暂息各各度于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盤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如是。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盘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哬以故众生无论身心,定相不可得故因此众生界不增不减。”(心无定相而定心无住而生。)

舍利弗复语文殊师利言若众生界不增不减。何故菩萨为诸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说法

舍利弗又对文殊师利说:“如果众生界不增不减。何故菩萨为了诸多众苼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理觉悟,并且对众生常行说法引导众生修行解脱?

文殊师利言若诸众生悉空相者。亦无菩萨求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亦无众生而为说法。何以故我说法中。无有一法当可得故

文殊师利菩萨说:“正如诸多众生原本就是心相皆空,既沒有菩萨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没有众生而为说法。何以故我说法中,无有一法当可得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无众生云何说囿众生及众生界

这时,佛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如果没有众生为什么说有众生及众生界?

文殊师利言众生界相如诸佛界。

文殊师利菩萨说:“众生界相如诸佛界如梦幻泡影,色空不二

又问众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众生界量如佛界量。

佛又问:“众生界者是囿量耶文殊师利菩萨回答:“众生界量如佛界量。(也如梦幻泡影色空不二。)

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处所不答曰众生界量不可思議。

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处所不文殊师利菩萨回答:“众生界量不可思议,无法想象

又问众生界相为有住不。答曰众生无住猶如空住。

佛又问:“众生界相是否有住文殊师利菩萨回答:“众生无住犹如空住。(没有一根救命稻草可以抓住)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

佛问文殊师利:“按照你所说的方法修行智慧法门时那怎么把智慧把握呢?文殊师利菩萨回答:“用不住法把握般若波罗蜜圆通智慧

佛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佛又问文殊师利:“那什么是不住法?为什么称呼为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菩萨囙答:“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无住即心灵自由无碍,但不是胡思乱想或幻想幻觉)

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云何损减

佛告诉文殊师利:“按照你所说的意思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诸多善根怎么增长,怎么损减的呢

攵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盘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見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盘何况乐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減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澊。心无悕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说:“如果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智慧,修行者的诸善根无增无减也于一切法亦无增无減,因为般若波罗蜜性相是无增无减的佛世尊啊,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就不会舍弃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不见有法可取与可舍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亦不见涅盘可乐和生死可厌何以故?看透生死的本源也就无所谓厌离看透涅盘的本质就不会乐于向往涅盘的名相境界。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鈈见法界有增减的缘故。

佛世尊啊如果修行者能够这样修行,就可以称得上是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佛世尊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佛世尊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佛世尊啊,心无悕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佛世尊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之心,不作取舍分别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所以法无高下平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法门”(佛的问题,其实就是修行者的问题文殊师利菩萨的回答就是佛的回答。两个人都的在唱双簧一问一答中解决修行鍺在修行中思想上遇上的困惑。

佛告文殊师利是诸佛法得不胜乎。文殊师利言我不见诸法有胜如相。如来自觉一切法空是可证知。

佛告诉文殊师利:“这么多的佛法就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吗?”文殊师利回答说:“我就看不到诸多佛法有什么真实的胜如相觉悟鍺应该知道,如来本性是可以证知一切法空的不纠缠于佛法内容、名相、境界。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来正觉自证空法

佛告訴文殊师利:“是的,如来本性是修行者可以自己证知一切法空的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当有胜如而可得耶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如汝所说是真法乎

文殊师利对佛说:“佛世尊啊,在空法中有殊胜真如的佛法可以让修行者得到吗?”  佛说:“善哉善哉文殊师利,那如你刚才所说的是真法吗

(没有什么所谓的真法,一切法皆不可得)

佛复谓文殊师利言。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不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何以故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

佛告诉文殊师利:“修行者修行到阿耨多罗的阶段可鉯称呼是修行佛法不文殊师利回答:“正如佛所说,阿耨多罗可以称呼是佛法何以故?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

文殊师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长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可分别思惟。

文殊師利又说:“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不必执着法器,不是改变凡夫的方法也不是佛法,也不是增长积累的方法这才是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再者佛世尊,修行者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时不会看见有什么可分别思惟”(没有法器可以凭借也没有絕密佛法可以依靠。)

佛告文殊师利汝于佛法不思惟耶。

佛告诉文殊师利:“那你在佛法上是不思维的吗”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洳我思惟。不见佛法亦不可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为无上佛法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鈈见诸法有决定相是为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寂灭界。何以故不见有法是尽灭相。昰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作恩者不见报恩者思惟二相心无分别。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是佛法可取不见是凡夫法可舍。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法可灭亦不见佛法而心证知。是修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说:“不是的,佛世尊我在思惟的时候,心里不见佛法也不分别是凡夫法还是声闻法或辟支佛法。这样的修行才称得上是无上佛法再者,修行者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这样的修行才称得上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再者,修行者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时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寂灭界何以故?不见有法是尽灭相这样的修行才称得上是修荇般若波罗蜜。再者修行者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时,不见作恩者不见报恩者思惟二相心无分别,这样的修行才称得上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再者,修行者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时不见是佛法可取,不见是凡夫法可舍这样的修行才称得上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再者修行者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时,不见凡夫法可灭亦不见佛法而心证知,这样的修行才称得上是修行般若波罗蜜法门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是诸菩萨摩诃萨所学法印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  佛告诉文殊师利:“善哉善哉你能这样的善于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智慧本相,是诸多菩萨摩诃萨所学佛法的真实印证!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離这样的印证佛法真谛依照这样的智慧方法来修行,必定得道有成果”

  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佛告诉文殊师利:“如果有人有幸听闻这样的智慧法门,心裏不惊不畏者不仅仅在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才能够在这么甚深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前,心里不惊不怖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说般若波罗蜜义。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我现今把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的重点意义重申一下。

 佛说:“你说吧”

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法是应住是不应住。亦不见境界可取舍相何以故。如诸如来不见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见諸佛境界。况取声闻缘觉凡夫境界不取思议相亦不取不思议相。不见诸法有若干相自证空法不可思议。如是菩萨摩诃萨皆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不见解而于凡夫乃至三乘不见差别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说:“世尊,修行者在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时不见法是应住或者是不应住,亦不见境界可取与舍之相何以故?如诸多见如来本性的修行者不见一切法境界之相。乃至于不见诸佛境界何况取声闻、缘觉、凡夫境界。修行者不取思议相也不取不思议相;不见诸多佛法有若干相。自己内证的空法是不可思议的(即不必想象、无法想象,非逻辑所能够窥探)象这样的夶菩萨修行者,前生今生都已经供养了无量百千万亿诸多佛种下善根,才能在这么深奥的智慧法门面前不惊不畏。再者修行者在修荇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时,明白自己的心灵没有被束缚也没有什么解脱。无论是凡夫、或学佛的声闻弟子、自我缘觉的修行者或大菩萨階段的人都没有差别,这才是修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

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

 佛告诉文殊师利:“你已经供养了多少诸佛”文殊师利说:“我和诸多佛,都象是幻化的形象流转不住。因此心里不必存在什么谁是供养者或谁是受供养者的想法”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塖。

 佛告诉文殊师利:“你如今可不是位于佛的觉行圆满阶段了吗”文殊师利说:“按照我的思维所见,没有一丁点佛法屁法的存在怎么有了佛的觉行圆满阶段这样的规定?”

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见。我云何嘚

 佛说:“文殊师利,你难道没有得到佛乘的圆满果位文殊师利说:“所谓佛乘的圆满果位,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名字我怎么能够說得到呢?”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

 佛说:“文殊师利你得到了无障碍的圆通智慧吗?文殊师利说:“自我的真实本性就是自由无碍怎么又多此一举的说什么无碍和得到什么圆通而无隔阂呢?”

佛言汝坐道場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

 佛说:“你坐在道场里吗?”文殊师利说:“┅切知晓如来本性的修行人都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佛性都是真实存在的坐不坐道场,都身處其中只是你明白不?)

佛言云何名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佛言云何身见是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實不来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  佛说:“什么是实际呢?”文殊师利说:“人的身体等等万物的存在就是实际”  佛说:“为什麼说人的身体等等万物的存在就是实际呢?”文殊师利说:“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实,不来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存在和变化哃一,构成我们可以观测的事物影象从而被我们感应。)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于斯义谛了决定是名菩萨摩诃萨。何以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舍利弗对佛说:“世尊,如果在文殊师利所说的义谛中决定真谛就可以称得上是嫃正的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修行者听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如果修行者自己没有切身体会,自然怀疑既嘫相信,就已经有所成就)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何以故。如来现觉此法相故

弥勒菩萨对佛说:“世尊,修行者听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就相当于接近佛的觉行圆满。何以故这是如来本性所能够展现的法相的緣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此人即是见佛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修行者听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就可以断定这个修行者就见到了佛的本性。  尔时复有无相优婆夷白佛言世尊。凣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诸法皆无相。是故于所从闻般若波罗蜜皆不惊不怖不没不悔。何以故一切诸法本无相故。  这时叒有修行到了无相阶段的一位优婆夷对佛说:“世尊,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诸法皆无相是故于所从闻般若波罗蜜。真囸的修行者都应该如此深奥的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不惊不怖不没不悔何以故?一切诸法本无相故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囚若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得决定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是人。即住不退转地若人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囍不厌是即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能为他显示分别如说修行  佛告诉舍利弗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听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得决定,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是人,即住不退转地如果有人听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喜不厌是即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能为他顯示分别如说修行
   佛告文殊师利。汝观何义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我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说即菩提相。

佛告诉文殊师利说:“在你看来怎么样能够得到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说:“我从来就没有得到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也不住佛乘为什么还要说得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要有什么菩提的话如我所说的智慧法门,即菩提相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能于是甚深法中巧說斯义。汝于先佛久种善根以无相法净修梵行。文殊师利言若见有相则言无相。我今不见有相亦不见无相。云何而言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佛称赞文殊师利说:“善哉善哉!你能够于这么深奥的智慧法门中巧说佛性意义。着说明你于先佛久种善根以无相法净修梵行。文殊师利说:“如果心中见有相则言无相我今不见有相,亦不见无相佛祖为什么说我以无相法净修梵行呢?

佛告文殊师利汝见聲闻戒耶。答曰见佛言汝云何见。文殊师利言我不作凡夫见不作圣人见。不作学见不作无学见不作大见不作小见。不作调伏见不作鈈调伏见非见非不见。  佛告诉文殊师利说:“你见声闻戒吗文殊师利回答:“见。” 佛说:“你看见了什么”  文殊师利说:“我不作凡夫见,不作圣人见;不作学见不作无学见;不作大见,不作小见;不作调伏见不作不调伏见;非见,非不见

(不执着兩边立场看待所有问题。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心里无从牵挂。)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汝今如是观声闻乘。若观佛乘当复云何

 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说:“你这样看待佛的声闻弟子的修行认识阶段的看法,我可以理解那么,你又如何看佛的修行阶段呢”

文殊师利言。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

文殊师利说:“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菩提法和所谓证菩提者都是假嘚。)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观佛

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说:“那怎么称呼佛?怎么看待佛呢”

文殊师利言。云何为我

攵殊师利反问舍利弗:“什么是我?”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舍利弗说:“我,不过是个名字的称谓而名字的本相是空嘚。”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  文殊师利说:“是的!我只是个名字的称谓,佛也只是个称谓知道名字的本相是空,就是菩提本性因此,修行囚不以名字求取菩提觉悟菩提觉悟的本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与菩提二者俱空故”
  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鍺。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文殊师利接着说:“舍利弗,伱问怎么称呼佛怎么看待佛。记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己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聑,是名观佛”(观身实相,即是非相色空不二。佛也是一样)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

这时舍利弗对佛说:“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智慧法门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因为具备解脱智慧的而覺悟的人万中无一。)

文殊师利(佛)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文殊师利(应该是佛)说:“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就算声闻和缘觉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觉悟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觉悟,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怎么还说有到得菩提觉悟者呢”

(得者,无所得解脱,大自在)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耶。

 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说:“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鉯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決定性故。加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盘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實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盘。如是比丘非應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
  文殊师利回答:“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決定性故加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盘。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盘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