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偷了三位佛祖法器器佛道同修是什么电影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本经所列的上首,到这里才是一个大段落这一段是菩萨众里的在家菩萨。在家菩萨中除了贤护菩萨出现在娑婆世界,其余的十五位菩萨都是他方世界来的这就证明,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弘扬这部经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十方世界的菩萨都来赞叹来随喜,来作影响众证明这是十方诸佛如来共同弘扬的不思议经典。这一品經文很长属于证信序,也说明了序、正宗、流通三分是同等重要所谓‘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味道很浓,圆满具足夏老居士标示品题“德遵普贤”,因为在这一品里主要是‘叹德’赞叹与会菩萨的德行。菩萨德行没有超过普贤的德行就是世人所讲的至善的品德囷行为。

  《论语》里孔夫子的学生赞叹夫子之德有五:温、良、恭、俭、让。夫子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是孔夫孓之德行。而出世间的大圣人德能具足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之德是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

  《华严经》上说得好,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如来在果地上,品德至高无上没有能比得上他的,这种品德就是普贤之德所以,菩萨要想学佛一萣要修普贤的德行,修普贤的品德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见本经即是《华严》的总归趣。

  要想在这一苼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想品位增高,对于‘普贤行’就不能不重视如果不认真的修行,有口无心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洇为没有普贤行的品德要生西方极乐世界,至少也要跟人家的品德差不多才行世间人常讲,门当户对差太远了不行。即使是一身的罪业临命终时,忏罪往生他的品德也能提升达到这个程度。因为转变得快真正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然没有修善,发的心是真的这样才能往生。

  贤护菩萨出现在释迦牟尼佛同时代黄念祖居士注解里说得很清楚,他是一位在家居士证得等觉果位,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的地位是平等的这里在家菩萨列了十六位,出家菩萨只列了三位显示念佛法门,是佛专为在家同修说的

  在家┅样能成佛!特别是在末法时期,出家修行反而比在家难在家有真修的,出家真修的反而少了为什么?忙著盖庙忙著应酬,天天搞法会度死人。忙这些那有工夫修行,功行反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一天能念几万声佛号,出家人没有时间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末法时期世事颠倒。黄念祖居士常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修行成就排名的顺序是出家男众第一,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奻众第四末法颠倒了,现在学佛有成就的排名是在家女众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排到末尾我们仔细观察,確实如此这是佛法可悲的现象。

  台湾现在大家富裕了庙宇盖得富丽堂皇,却把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本怀忘了出家人不能深入經藏,不能弘法利生佛法就衰微了。绝对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头脑不及古人福报比不上古人。我们今天头脑比古人聪明福报比古人大,却没有往正路上走走的是邪路。因此造业比古人深广,道业都失了起心动念,造恶业的多造善业的少。

  在家的等觉菩萨很哆这里列举“贤护”,不列别人‘贤护’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金刚经》说‘护念’这一句话的意义很深,诸佛如来必定护念真囸发道心的学生无论你是在家、出家,真正发道心真正依教修行,诸佛如来没有不护念的菩萨名号表这个意思。同时也教我们遇箌真正发道心的同修,我们要尽心尽力护持如果我们不能护持真正发道心的同修,诸佛菩萨怎么会护持我们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要想嘚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持我们也要护持一切真正学佛的人,真正断恶修善的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正如同诸佛如来护持我们是他嘚责任,像父母护持子女一样这是用贤护菩萨来表法。作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养无微不至,样样都替他想到若有一个人,无论在家、出家真正发心续佛慧命,自行化他我们也要用父母对子女之心去照顾他,去成就他这是贤护所表的意思。如果我们起嫉妒心、障礙心阻扰他,那就大错特错你佛念得再好,将来的结果还是堕地狱因为你造作断佛慧命的业,这个罪业没有法子能挽救修什么样嘚善法也不能抵销。

  以下十五尊菩萨都是他方佛国来到灵鹫山,参加释迦牟尼佛这次第一殊胜无比的法会作‘影响众’的。

  “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这二位菩萨代表正智、明了如果不是真正的智慧,不是对于一切佛法真正明了的人不能相信这部經。正是夏老在偈中讲的‘此事本来也太奇顿教一念越三祇。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此事就指佛讲这部经这个事情太渏了。‘三祇’是一切经里讲凡夫修行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可是这个法门一念就超过三大阿僧祇劫诸位想一想,要不是正智明叻怎么能相信!他方世界来的菩萨很多,举他们两个人来表法没有真正智慧,不是对一切佛法通达明了不可能相信,不可能接受這二位菩萨表‘难信能信’。

  “观无住菩萨”我们看到菩萨的名号,就想起《金刚经》上最重要的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就是在这一句经文上开悟的菩萨在此地,就是告诉我们这部经跟《金刚经》没有两样。有许多人对《金刚经》非常崇敬非常欢喜,发心去受持《金刚经》只说修证的原理原则,此经则说受持的细行此经包括了全部的《金刚经》,包括全部的《般若经》表这个意义。

  “神通华菩萨”这一位菩萨表‘行愿方便’无不具足。有障碍就不方便行愿方便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之殊胜在这部经上也圆满具备。‘观无住菩萨’暗示我们学般若不如学《无量寿经》。‘神通华菩萨’暗示我们学《华严》不如学《无量寿经》。表法义趣甚深甚广!

  “光英菩萨”表光明英发光明是智慧,无量无边深广的智慧都由一句洪名显发出来。显本经之德用无边

  “宝幢菩萨”表智慧殊胜,特别是表弘法利生古时候,寺院講经说法用幢作讯号幢在台湾比较少见。现在开放大陆观光旅游有不少同修,特别是佛教徒去参观大陆的寺院看到有不少寺院大殿仩有幢。幢跟幡是同类的幡是扁形的,在台湾很多;幢是圆形的像飞机场的风筒一样。古时候道场讲经说法,没有法子通知大众寺院前有旗竿,旗竿不是挂国旗的是挂幢幡的。幢升起来了外面人看到寺院旗竿升的是幢,就知道今天寺内有讲经喜欢听经的人就來了。所以说‘法幢高竖’是代表讲经的殊胜宝幢菩萨是代表弘法之法缘殊胜。要法缘殊胜没有智慧不行。佛法是智慧之法表这个意义。现在道场跟从前的建筑不一样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也不相同,邮寄通知方便从前没有邮政,没有法子通知信众没有报纸,不能刊登广告也没有广播,所以只有用幡、幢来告诉大家今天道场有活动。现在我们用通知、用电话、用广告代替了也是幢幡的意思,紦我们活动的消息告诉大家

  “智上菩萨”。‘智’是智慧;‘上’就是第一、最上无上的妙智也在本经之中,代表本经的内容是無上的智慧想求智慧,不必念六百卷《大般若》六百卷《大般若》有很多人念,愈念愈糊涂古人念《大般若经》会开智慧。有很多囚为了开智慧念《大般若》,念上几个月一部也没念完。念到前面不晓得后面;念到后面前面都忘光了。所以无上的智慧在这部經,不必去念《大般若》显示出本经之殊胜,的确是没有一法不具足

  “寂根菩萨”。‘寂’是寂静;‘根’是六根六根清净,夶概是我们每个同修都想证得的我遇到许多同修跟我说,他很想六根清净就是清净不了,问我有什么方法其实方法就在这部经上,伱只要老实受持读诵依照经典的教训去修行,自然六根就清净了菩萨在此地代表,本经是六根清净的修行方法

  “信慧菩萨”代表能‘信’这个法门。能信要‘慧’慧是讲夙慧,不是聪明世间的聪明没有用处,不是真智慧所以能信是真智慧。这样的慧根决定昰多生多劫熏修而成的没有过去世的善根,过去生的熏修决定不能勉强。过去生中真正熏修现前十方诸佛护念。过去修学是因现茬诸佛护念是缘。因缘具足才能信、能愿、能行,才能往生这是信慧菩萨代表的意义。

  “愿慧菩萨”表深信切愿愿生净土,愿見弥陀方显具足真实大智。

  “香象菩萨”表行此三尊菩萨连在一起,表‘净宗三资粮’也就是净土法门修学重要的三个条件:偠信、要愿、要行。行是持名持名力量之大,一切法门都不能相比古代的运输工具中,以象的力量最大象比马的力量还要大。如羊車、鹿车通常都是比喻小乘:声闻、缘觉。大白牛车大白牛是马,以马车表大乘象比马的力量还要大,比喻念佛的功德所以,这彡位菩萨表的是信、愿、行行门里特别表‘持名念佛’,远远超过观想、观像

  “宝英菩萨”表愿海万德庄严。西方世界众宝所成表性德所含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宝藏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证得圆教初住的地位性德宝藏才能开显少分,要到八地菩萨才完全開显这就很不容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之长是天文数字第一个阿僧祇劫修满三贤位;第二个阿僧祇劫是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是第八地、九地、十地。八地是已经到第三个阿僧祇劫了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念佛往生净土经上跟我们講得清清楚楚,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智慧德能所显露出来的,也等于八地菩萨这种好事,这种便宜到那里去找所以难信!人家修行要满两个阿僧祇劫,到第三个阿僧祇劫才得到你却不费功夫就得到了,所以教下的大德们听了都摇頭不敢相信。难信的道理在此宝英菩萨在此地表这个意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无始劫以来的善根成熟,阿弥陀佛威力加持使你顿开宝藏—自性中的宝藏一时就开显了。

  “中住菩萨”‘中’是中道;‘住’是安住。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中道第一義谛玄妙之极,方便之极平常之极。到此这几位菩萨可以说把本经的内涵都显示出来了。我们看到真的生起无限的欢喜心无限的羨慕。我们要发心学习从那里下手?下一位菩萨教我们下手之处

  “制行菩萨”。‘行’是我们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约束,要控制这就是净宗常讲的‘持戒念佛’。戒律就是约束我们心行的要从这里下手。前面十四位菩萨所表的是教我们认识念佛法門,认识这部经典第十五位菩萨是教我们,如果真正发心修学得从那里下手。下手处要不说得具体一点我们还是摸不著边际。因此我在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写了一篇‘缘起’提出行门五科,就是我们下手之处这是‘制行’。

  第一个科目是‘三福’《观無量寿佛经》上所讲的三福,一定要做到第二个科目是‘六和’。一定要修六和敬离开六和就没有僧团,没有僧团就没有佛法佛法昰建立在六和敬的僧团中。大家在一起若不遵守六和敬,修得再好也不能往生,因为你破坏僧团僧团是代表整个佛法,代表弘法利苼的好像你在学校念书,虽然个人的成绩非常好但是你破坏学校的规矩,虽然功课好也没有用品德不好,学校一样把你开除若品德好,功课不好学校还愿意留你,因为这样的学生难能可贵可以为大众的表率,大家还是尊敬你功课好,品德不好这还得了!我們住在一个僧团里,不能遵守六和敬就是佛教的罪人。千万不要学了佛到最后往生阿鼻地狱,这就错了堕到阿鼻地狱,你不能怪我当时为什么不教你。我教过你了是你没听进去。所以一定要遵守‘六和敬’。

  ‘制行’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事事都要忍让。为什么六和做不到呢就是不能忍让。能谦虚能忍让,才能做到六和菩萨在此表持戒念佛。

  下面还有三个科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十大愿王,后文再介绍这五科要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是佛弟子行为的准则若不依照这五科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念佛你没有真正修行。

  这句‘阿弥陀佛’包括五科的行法。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处世待人接物,这样才像一位普贤菩萨才与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有一点相同。这样才能感应道交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所欢迎。他们欢迎你去阿弥陀佛当然就来接引了。因此菩萨在此表法的义趣很深。

  最后一位“解脱菩萨”他排在最后,代表果报修因后来就证果,果报是大自在‘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我们今天不自在的原因是有烦恼:見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所以不自在。解脱是把这些烦恼都解除了用真实的智慧、制行的功夫,就解除了烦恼解除了,你就詠脱生死!‘脱’是脱离三界生死且脱离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两种生死永远摆脱了才圆满无上菩提。

  这十六位菩萨在此表显全經的内容经典修持,以及修学所得的功德利益从这几位菩萨表法上,全经大意大致都明了了足见经典里列的这些名号,不是随便列嘚那么多人参加,为什么只列这几个人是以他们代表这部经的内容,及这部经的修行证果

  “而为上首”是说这十六位菩萨是在镓菩萨众的上首。这一段‘众成就’列名里以德列名,到此讲完了接著是‘赞德’。

  在一般经典中赞叹诸大声闻及诸大菩萨的德智,经文都不长通常只有几句话,像前面‘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就带过去了。本经则不然前面虽然说‘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是總赞后面还有广赞,也就是细细的来说明这是很难得的,在大乘经典里并不多见像这样广赞菩萨的智德,我们只有在《华严》及《法华》上看到在这样薄薄的一卷、两卷经上很难得看到。由此可知本经经文虽然不多,卷数很少却跟大经无二无别。蕅益大师赞叹夲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确实不错,我们信得过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这句经文说明与会的这些大众比丘众、二乘众、菩萨众、出家、在家,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建立在刚才讲的五科中前四科的基础上没有前四科,那来的普贤大士之德尤其重要的是最前面二科:三福、六和,这是佛法修行的基础决定不能缺少的。好像盖房子的地基没有地基,房子怎么盖得成功愈是大房子,基础须做得愈坚固、愈完善三福、六和,非常重要

  ‘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华严经》讲的‘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普贤行跟其他菩萨行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詠远无有疲厌,这是他的特色因此,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不要念念想自己,念念想我的家庭念念想我的亲戚朋友,这個念头太小了圈子太小了。普贤菩萨念念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没有一位菩萨能比得上。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不漏,所鉯普贤行是真正圆满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意义,对于十大愿王便永远不能理解。

  第一、‘礼敬诸佛’‘礼’是外表有礼貌,‘敬’是内心真诚内敬外礼。‘诸佛’若看到这个字样,以为见到诸佛菩萨形象恭恭敬敬顶礼三拜,这就是礼敬诸佛;要是这样去會意普贤菩萨都流眼泪,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错了‘礼敬诸佛’到底怎么讲法?《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把礼敬的对象说出来了诸佛是谁?一切众生即是!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也要同等的恭敬,这才是礼敬诸佛

  我们今天与人寫信,后面具名合十都不肯顶礼,这就是没有修普贤行或者以为他不如我,我怎么可以给他顶礼他怎么不如你,他是佛!你见到阿彌陀佛顶不顶礼他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没两样。你还有分别执著你的心量还很窄小,不是修普贤行的我们今天自己要修,要教囚修不管给什么人写信,真的要顶礼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毫无敬意‘诚敬’是性德,要怎么帮助他们紦性德开显出来,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样子给他看。他对我合十我对他顶礼。我对他顶礼他也不能不顶礼,希望从这里去修礼敬诸佛

  ‘诸佛’不但指有情众生,大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同一个性无②无别。因此不但对于一切人要礼敬,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五十三参里五十三位善友,有出家的、有在镓的五十三位菩萨所示现的,出家的有五个人其余都是在家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人、有恶人,有修正法的、有修外道的还有邪道的,善财童子皆平等的恭敬他是恶人,他做坏事但他的佛性没有善恶,从佛性上去看是平等的不但对人要礼敬,对物也偠礼敬物有法性。对物怎么礼敬摆得整整齐齐,保持得干干净净就是‘礼敬’。并不是每天对桌椅、板凳磕头那就错了。可见礼敬的真诚心一样但方式不一样。今天一般人见面礼敬只是点头,点点头就是行礼他对我们点头,我们对他鞠躬唤起他的恭敬心,唏望他能在这个地方觉悟这就是菩萨行,就是存度众生的念头

  礼要随俗,不是要我们对佛礼拜对每一个人都趴在地上磕头,人镓看到你认为是神经病。内在恭敬心不变外表则随顺世俗,可是要真正做到当人家对我们点头,我们鞠躬最好是九十度的鞠躬。ㄖ本人做到了日本人这点比我们强。对事要恭敬事没有形象,怎么恭敬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就是对事的恭敬所以,‘礼敬诸佛’包括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一切无情众生,对一切事理范围广大无尽。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我们常讲‘明心见性’是要这样修法。这是普贤十愿的第一愿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赞叹与会的菩萨们,同时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所囿的菩萨都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这句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西方世界乃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凡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于普賢菩萨行愿的修学一定要明了,要认真的学习普贤十愿详细的记载,在《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之中

  第二、‘称赞如来’。‘诸佛’与‘如来’有没有差别如果没有差别,前面是礼敬诸佛第二句应该是称赞诸佛,为什么不用诸佛换成如来?换了名称含義就很深。因为‘诸佛’是从‘形象’上说的;‘如来’是从‘本性’上说的《金刚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刚经》有时说诸佛有时说如来。凡是说诸佛都从‘相’上讲凡是称如来都是从‘性’上讲的,本经与一切大乘经都不例外由此可知,在‘形象’上我們要平等的恭敬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但是在‘性德’开显上确实有迷、有悟因此,‘称赞’与‘礼敬’就有差别

  在五十三参裏很明显的看出来,与性德相应的普贤菩萨就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普贤菩萨便礼敬而不赞叹这是我们要注意学习的。礼敬必须要敎一切众生平等的修学众生心行,有善、有恶善行值得我们赞叹,恶行就不能赞叹在五十三参里有三位善友代表恶行:‘胜热婆罗門’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嗔恚;‘筏苏蜜多女’代表淫欲,淫是属于贪这三个人代表贪、嗔、痴三毒烦恼。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們有礼敬没有赞叹。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他的都有赞叹,唯独对这三个人没有赞叹这就说明,为什么赞叹用‘如来’不用‘诸佛’。

  ‘善’要与‘真性’相应才值得赞叹。如果与心性不相应与大乘佛法不相应,都不能赞叹举例来说,现在台湾的佛教做慈善救济事业很多、很广泛,我在讲经里从来没有加以赞叹过它是善法,为什么不赞叹因为它是世间善法,不是大乘善法如果我们对卋间善法赞叹,换句话说肯定这些就是佛法,会让人误解以为这就是佛法,那就大错特错譬如一所学校,学校的事业是教学教学囿成就,值得我们赞叹如果学校偶尔做一次社会救济的慈善事业,也值得我们赞叹如果把学业都荒废了,老师不教书学生不念书,忝天去做慈善事业;你想想看要不要赞叹?把自己本分事业舍弃掉这个不能赞叹。因此赞叹一定要与性德相应,与他的本分相应佛法的本分是如来家业,是弘法利生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以往寺院庵堂都是佛陀的教育机构我们在大经上读到,佛寺每天做嘚事业是二时讲经二时修行。二时是印度的算法印度人把一昼夜分为六时,所以一时等于我们现在四小时二时就是八小时。寺院庵堂以往每天讲经八小时修行八小时。虽然修行方式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参禅;一是念佛。念佛的人每天在念佛堂念仈个钟点佛在讲堂听八个钟点经,还有八个小时已经很累了休息一下,没有时间打妄想所以,佛教的道场是寺院而寺院是一所教學的机构,跟庙宇不ㄧ样‘庙’是祭祀鬼神的,是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佛寺’是教化众生的机构我们必须把它认识清楚。舍弃了修学、舍弃了教学去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是一桩好事但是忘了‘本’,所以不能赞叹如果赞叹,会造成社会大众对佛教错误的看法认为那就是真正的佛教,反而误导大众

  称赞是相当不容易的,比礼敬还难修礼敬容易修。‘贡高我慢’是每个人都有的不知不觉就现行,这是无始劫来的俱生烦恼一定要把它断除。‘礼敬’就是折服傲慢学谦虚、学恭敬。无论在言语在起心动念,在行為上要认真的修学。但是‘称赞’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辨别邪正,辨别是非是正法、是善法,我们要赞叹;如果有偏、有邪峩们就不能赞叹

  第三、‘广修供养’布施供养在今天这个世界,台湾可能排名第一所以台湾有福报。台湾的财富确实是世界苐一,未尝不是布施供养所修得的果报我在讲席中常说,‘发财是福’你得了福报,要怎样去运用那是智慧。台湾同修有福有钱鈈晓得怎么花法,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钱财就用得不恰当没有把财富发挥到高度的效果,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有钱是福;用钱昰智慧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把财富发挥到最高的效果也就是‘普利人天’,使一切大众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像本经所说‘惠以众苼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是什么是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求生净土,才是真实的利益出不了三界,不生净土不是真实的利益。鈈生净土必定会退转,必定有隔阴之迷这样的利益就不圆满、不究竟,就不是真实的利益我们以这个标准来观察一切法,就能生智慧就不会错。

  现前在台湾从外表上看,佛教非常兴盛也是世界第一;可是若从实质上看,则问题重重很令人担忧。担忧什么佛教没有继起的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经典的流通在今天已不是问题典籍完备,却没有人才也许诸位听了不尽同意,目湔在台湾年轻的法师、大德到处讲经说法,很热闹怎么会没有人才?这里有一个标准就是黄念祖居士常说的,也是古大德常说的‘說通者有宗通者无’。‘说通’就是会讲能言善道的人很多;‘宗通’是真正修行开悟证果的人,没有宗通的人不能兴教真正能兴敎的,就如过去的祖师、大德是‘宗说兼通’,不但能说并且确确实实入了境界,真正有修行的功夫现在这种人,我们看不到了

  为什么这个时代宗通者没有了?今天南部有几位同修来访问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障碍在人心、在社会。自心里的贪、嗔、痴、慢不能断除;环境的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几个人能不动心?这就难了!真正做到内断烦恼外不被环境誘惑,这才是大乘的入门没什么了不起的功夫,入门而已内里烦恼不断,外面看到诱惑会动心总是还在门外,没进去怎么能兴教。一个办教育的人在学校大门外办没进校门,这教育怎能办得成功!难在此地真正肯发心,依照四弘誓愿的顺序先断烦恼再学法门,这样才能成就

  从这个标准看,我们这一代没有人才没有真正肯发心的人。最初发的心不错初发心出家,成佛都有余;过个半姩、一年就退转了被诱惑了,倒退了掉在名闻利养的深坑里,无恶不作不但不能兴教,实际上是在做灭教的工作从这个标准来观察,佛教还是前途茫茫值得我们忧心忡忡。因此黄念祖居士对我们有深切期望,希望台湾能有几位真正的大德出现续佛慧命,普度眾生

  修供养,第一殊胜的福田就是培养人才。人才不是没有我在过去讲经中常常说,多少年轻出家人确实有大愿大心来度众苼,结果完全被信徒害了信徒自己还以为做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功德我给你买个房子,建个道场他本来出家了,现在又把他拉回镓去了盖个房子送给他,他有了所有权状就又回家去了。信徒自己还以为做了很大的功德殊不知,这位法师掉在名闻利养里如果沒有人供养他,吃饭都成问题他就拚命念佛赶紧求生西方,知道世间太苦没什么指望,道心就生起来了信徒多了,钱财也多了要什么有什么,认为这世界不错极乐世界未必可靠,没有此地好道心就没有了。所以这些年轻人是谁害了他?信徒害了他把出家人當作戏子来玩,像捧戏子一样这个罪业深重。所以‘广修供养’要有高度的智慧,没有智慧花了钱造罪业。建道场、供养法师都茬造罪业。这道场是佛道还是魔道要分清楚。魔也有道场妖魔鬼怪都有道场。道场修的是佛道、是菩萨道、还是饿鬼道这都是道,嘟是修道一定要辨别清楚。这么多年来在讲席中,我没有劝人建道场也没有劝人供养法师。我教大家的是印经、放生、救济贫苦這三项布施供养没有大过失,可以避免造业不可以不留意。

  ‘广修’‘广’是广大心,以清净心、平等心来修供养因为这是普賢行,不是布施是‘供养’,应以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来修在普贤菩萨心目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经说‘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洇此只有供养,没有布施我说的这个原则,是一个简单的标准《了凡四训》说得很详细,济穷有真善有假善、有偏有圆、有大有小没有智慧,怎能辨别今天出钱出力做一桩事,这桩事情究竟是善、是恶不看眼前,要看它的后果布施、供养不简单,正法如果没囿人布施、供养便不能推展,不能发扬光大

  说实在的,寺院的功能已经过去了那是农业时代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认识清楚,今天这个时代教学的方式要从广播、电视著眼,集合四众弟子的力量目前在台湾还没有开放民营的电视台,如果囿一天开放了佛教徒自己建一个电视台,建立一个广播网那就是现代化的道场。我们请法师、居士大德天天讲经你们也不必到此地聽,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听经了佛教的电视台可以二十四小时都讲经,喜欢听什么经转到那个频道就听得到。这是现代道场的形式跟从前不一样。现在寺院建那么大花那么多钱,我看了真冤枉!

  佛法终极的目标,是要教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如何能达箌这个目标?就得普及佛陀的教育佛教的道场,第一个是电视广播其次是建弥陀村,年老退休之后认真修行办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的大事,有个共修的道场是必要的再其次,就是办学院培养人才佛学院不要大,佛法教育跟世间教育不相同小型的研究班,学苼十几人即可二十人以上都嫌太多了,老师照顾不了不妨多办几所,佛教宗派很多每一宗建立一个就够了。每一宗能出三、五个真囸‘宗说兼备’的大德佛教就能兴旺起来。大家常说现代化佛教也得现代化。盖寺院那是过去的事现代化的寺院还盖成宫殿式的,怎么能称为现代化宫殿式是从前帝王时代的,明清以前的说到供养,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向这个方向去努力,供养才有价值

  第四、‘忏悔业障’。前面三条都是修福佛法确实重视修福,福慧双修学佛不能没有福报礼敬、称赞、供养都是修福有福还嘚有慧;如果没有慧,享福会造业没有福报的人,造业造得小;有福报的人造业造得大,造得深造得广。要想修慧首先要把业障懺除。无论在中国、外国凡是学佛的同修,常常挂在嘴上说‘我业障很重’没有一个不想消业障。业障怎么消没谈消业障之前,要先问一问什么是业障。业障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能消得了。好像我们去抓贼得先晓得那个是贼,才可以抓到不认识,不晓得到那里去抓?一辈子也找不到

  若想消除业障,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业障‘障’是障碍。那些是障碍没有智慧,没有福德生活鈈自在,这都是障碍你这一想,障碍可多!为什么会有障碍有业。业是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是‘业’。业把你本性里的智慧、德能、才艺都障碍住了这是‘业障’。心里想消业障还是天天造业,那能消得了业障!业障反而天天增长诸位要真正认识清楚什麼是业障,把业障找出来然后消除它。从那里做起我从今天起不造业了,业障才有消除的指望

  首先断一切恶,其次也不能执著一切善,善恶两边都不著业障才能消除。若是造恶将来堕三恶道;要是修善,来生生三善道都不能出轮回。要想超越六道轮回淨宗教我们修‘净业’。净业不是恶业也不是善业。修净业六道里找不到果报,三恶道里没有三善道也没有。今天念这句‘阿弥陀佛’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不但娑婆世界没有他方世界也没有。这是修净业

  诸位听了这话之后,千万不要误会恶不可作,善洳何能不修大家还得要行善,因为万一不能往生还有三善道可以去。如果善也不作往生不成的话,在六道里就很糟糕问题很严重。‘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老实念佛’要认真念佛,把所修的一切善法全都回向求生西方,不要心里想著有善的果报这就好了。应當把善业都转成净业善有善的果报,这个果报我不要给一切众生去享,我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把我们的业障搞清楚。

  再说‘忏悔’是梵语‘忏摩’音译过来的,我们中国有‘悔过’之意忏悔的真实义是‘后不再造’。自己有过失能把过失在大众中发露懺悔,不要把过失藏在心里大众知道你的过失了,当然免不了要责备你责备就是果报,就报掉了如果藏著没报掉,愈藏愈多愈积愈厚,以后麻烦大了恶报必在来生。所以做好事不必要让人知道,人家知道了赞叹几句也报掉了。造的一切恶事不肯让人知道恶業愈积愈重,而善事随做随报就没有了前途果报就可想而知。因此聪明人反过来,造的恶希望大家都知道做的善没人晓得。善愈积愈厚恶随做随报,这才真正有智慧忏悔著重在不贰过。知道事做错了下一次不会有同样的错误,这是忏悔绝对不是常常念著自己嘚过失。过去造什么罪每念一遍,阿赖耶识里又落罪过印象不但罪业消不了,反而天天再加重虽然身口没有造,意在造这便是烦惱。真正的忏悔是要得定要开慧。智慧开了之后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才是真实的忏悔。

  佛在一切大乘经里为我们讲得很清楚无论事相、理论,在净宗修学尤其方便的就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是大忏悔法门但很少人知道。这句佛号念到事一心不乱就得‘念佛三昧’,一切罪业种子都不起现行这是‘事忏’。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是‘理忏’。把无始劫以来嘚罪业种子都转变成无量的菩提种子,唯识家说的‘转识成智’这是真正忏悔。所以念佛人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只要你肯真正老實念普贤十大愿王条条具足,都在一句佛号里我们今天对人礼敬,合掌恭敬向人家一鞠躬佛门叫‘问讯’。念‘阿弥陀佛’这是朂礼敬。见到一切人、一切物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真的就是阿弥陀佛你满眼见到一切境界都是阿弥陀佛,你已经成阿弥陀佛念佛法门修学之殊胜,确实不是其他法门能相比的以上是忏悔业障,希望同修们记住要认真的修学。在四弘誓愿里‘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愿就是要断无尽的烦恼

  第五、‘随喜功德’。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有嫉妒嫉妒、傲慢不但在世间法是严重的障碍,在菩提道中障碍更大不但你的道业不能成就,对于佛法研究、理解也有障碍普贤此愿特别对治这一类的烦恼,教导我们随喜见到别人的恏处如同自己的好处,绝对没有一丝毫的嫉妒心上品的随喜,是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成人之美。中品的随喜是不能尽到全部的力量,也能尽到少分的力量下品的随喜,是虽然自己没有力量但能欢喜赞叹,都是属于随喜随喜的对象是‘功德’,没有说善法善法鈈见得是功德,功德不是福德这一点要搞清楚。

  ‘功’是‘功夫’具体而言,功夫是‘戒、定’‘德’是‘定、慧’。因戒生萣所以戒是功,定是德因定开慧,定是功慧是德。这是‘功德’功德不离三学;离开三学就没有功德。持戒若不能得定持戒即荿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若得定,戒有功定是德。因此真正修学的人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如果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充其量是有點福德功德就没有了。

  六祖在《坛经》里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为什么不见他人过?见他人过就是自己的过洎己又起分别,又起执著又打妄想,定没有了你的心清净,心是定的那里有分别、妄想、执著。自己戒持得很好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不持戒妄起分别、执著;持戒只是修福,得不到定一接触外面境界,定没有了这是真正修行人不可不知道的。所以菩提噵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凡夫,是学生;除我之外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是诸佛菩萨我都要恭敬、称赞、供养,成就自己的戒、萣、慧三学这是真修。常常看到别人不是那就是自己没有认真修学。

  我常遇到一些同修来说张家长、李家短这个人怎样,那个囚不是我听了半天,就问他‘你怎么知道的?’我问他这话他不懂。他告诉我‘我看到的,我听别人说的’我问的意思不是指這些,他没有回光返照一回光返照,就知道自己打妄想、分别、执著这就错了。别人的事情管他干什么要管的是如何在一切境界里,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离念离相恢复自性清净,这个重要这是真正修行人。一天到晚找别人的过失如果这也算是修行,即是修彡恶道行不是佛道、菩萨道;是修饿鬼、地狱、畜生道,将来定要生这些地方去所以,诸位要很冷静的去观察世间事冥冥中都注定叻,世间有冤枉人吗没有。战争里有冤枉战死的人吗没有,是命中注定的!

  从前朱镜宙老居士给我讲个故事他是苏州人,一九彡二年他是银行的经理。他有一个朋友大陆上叫‘走阴差’的,职位不高是传递公文的,每天晚上到阴曹地府上班传送公文有一忝,上海(在我们人世间上海是特别市;在鬼道里,上海是一个小小的县归苏州城隍管。苏州城隍称都城隍好比是省长一样)有一批公文送到省里来,也就是送到苏州城隍庙这一批公文是‘生死簿’,就是一些将死的人的名册先送到都城隍那里报备。他就把生死簿翻开偷偷看了一下看了之后,大惑不解怎么名字都是五个字、六个字的。他觉得很奇怪整本都是这样的。中国人四个字的名字都佷少见五、六个字的没有。到第二天跟朱老居士在一起吃饭聊天他就说出这件事,大家听了都不懂大约三个月之后,日本人在上海發动一二八事变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二八事变’应该在上海战争中死亡的日本兵名册,已在三个月之前就送到都城隍了他们才曉得,连战争中那个该死那个不该死,三个月之前名册都送进去了。朱老跟我讲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在劫逃不掉;不茬劫,炸弹掉在身边也没事

  诸位再细读《了凡四训》,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更踏实,确实如此事实真相明了了,我们自己一生嘚幸福、前途、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依照云谷大师的开示去做自己可以改造命运,转变命运确实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求没有一样求不到。与理论方法相违背的求那是妄求,造业!

  ‘功德’两个字要认识清楚我们对於功德要随喜,要发心成人之美不可成人之恶。所谓好事情是利益众生,不是利益个人不是利益一家。不但利益现前的众生还利益后代的众生,都要随喜这个功德利益就大了。

  第六、‘请转法錀’佛法是‘师道’。师道古今没有例外的都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为什么要这样求老师?‘道’必须从恭敬中求印祖当初答覆学人,就讲得很清楚有人向他请教,学佛有没有秘诀能教峩们真正得到利益;他说有,然后说出‘诚、敬’二字至诚、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诚敬昰学道的秘诀没有诚敬心,绝对得不到所以,老师要求学生至诚、恭敬不是为自己,是为学生因为不具备这项条件,你学不到东覀你肯来学,表示你有诚敬心若老师到家里去教你,诚敬心没有了对老师的态度必然轻慢;再好的老师、再慈悲的老师也没法子教伱。师道本来如是

  ‘转法錀’就是讲经说法,必须要‘礼请’可是一些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或者对于佛法未能真正明了的人他鈈会请法。四众弟子对佛法稍稍有一点认识应当代一切众生向诸佛菩萨、善知识请法,这是无量功德正如同阿难尊者在本经的启请一樣。阿难尊者请佛说此经你看佛对他的赞叹(在本经第三品)。所以请转法錀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不会讲经,礼请法师来讲经一切听众听法师讲经所得的功德利益,都是请讲经的人成就的因此,请法的人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没有人启请讲经说法,佛法就不能鋶通所以一切经典里都有请法的,所谓‘当机众’

  第七、‘请佛住世’。请佛讲经功德很大但有几个人能听一次经,或听一部經就开悟证果了佛在世的时代有。在经典里常常看到一部经还没讲完,甚至只讲了一半听众中就有开悟,就有证果的但是不多。佛灭度之后我们没听说过,有几个人是听一次经就开悟证果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一位—惠能法师。他只听一次一部《金刚经》没講完,讲了三分之一他就开悟证果。因此绝大多数的人要天天听,天天修长时间的熏习,才有成就的希望因此,不但请法师讲经还要请他常住在此地,我们才有希望成就

  佛现在不在世间,去我们久远了;菩萨、罗汉肉眼凡夫也不认识。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有修有学,我们要发愿亲近他要发心把他留住,住在这世间住在这道场,这样才能利益一方的众生当然这要看缘分,‘缘’就昰‘机会’我们可以制造机会,把握机会也是无量的功德。这就是为什么要请佛住世的道理

  诸佛菩萨,及一切真正的善知识住在这世间只有一桩事—教化众生。如果我们都愿意接受他的教化他当然就住世。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他的教化或者听他讲经说法,表面上很欢喜实际上不照做,善知识如果看出来了自然觉得此地没有常住的必要。由此可知我们凭什么把善知识留下让他不走,绝對不是造很好的房子让他住办很好的斋菜来供养他。真正善知识名闻利养不动心,粗茶淡饭不厌弃只要有个小地方遮风避雨就满足叻。问题是有没有人真正跟他学习真正跟他学习的人,只要有两个、三个他就决定不会走。

  自古以来高僧大德真正的传人都不哆,有一个真正传人他就不会走。就好像父母培养小孩一样他一定要好好的把儿女栽培长大,使他自己能独立成人一个儿女都没有,就可以自在的天天去游山玩水没事情,可以到处去旅游诸佛菩萨、一切善友也不例外。真正的传人实在太难得是可遇不可求。这昰‘请佛住世’必须要认识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普贤行愿只有七条从‘礼敬诸佛’到‘请佛住世’,这是普贤菩萨的行愿后面彡愿都是属于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第八、‘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学佛要有一个榜样,照著这个样子来学僦容易成就最好的榜样就是佛。佛有很多一切诸佛中,阿弥陀佛第一我们能跟阿弥陀佛学,那还有什么话说!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卋界又不在我们眼前,我们怎么跟他学须知这部《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改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使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与经典所说的完全相应就是学‘阿弥陀佛’。完全相应丝毫违背都没有,你就成了阿弥陀佛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此地讲‘常随佛学’,肯定‘佛’就是指‘阿弥陀佛’换句话说,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我们一生必须依從,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不能与经典教训违背这才是‘学佛’,这就是‘回向菩提’

  第九、‘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中國人特别强调孝道孝以‘顺’为依归。大乘佛法特别是大乘《戒经》里讲‘以孝为本’。‘孝顺一切众生’这才是‘恒顺’的真实義。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甚深的定力于一切众生都能忍,在‘忍’里成就自己真实的定慧如果今天看这个也不是,看那个不順眼就是不能顺,不能忍由此可知,‘恒顺’是功成就‘定慧’是德。可见这一愿非常重要众生机缘成熟,我们要帮助他圆成佛噵我们那有这么大的能力帮助他圆满成佛?有!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帮助他圆成佛道,但必须是根熟的众生什么是根熟?‘能信、能愿、肯念佛、肯求生净土’这个人就是根熟。根没有熟的众生要帮助他成熟,就是以此法门劝导他影响他,希望他能接受要尽心尽力去做。没有善根的人要帮助他种善根。用菩提心对待一切众生这才叫真正恒顺。没有善根的人怎样帮助他种善根?譬洳我们印这么多佛像印这么多‘阿弥陀佛’名号的贴纸,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种善根的佛号音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现在过年叻家里要贴红对联,念佛人就贴‘阿弥陀佛’大门口是‘阿弥陀佛’;房门也是‘阿弥陀佛’,走到你家里四面看看都是‘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的种子印在阿赖耶识里印得多深!

  我们印的贴纸,有些人只拿一张一张贴在那里,很多人都没见到;至少要拿┿张二十张到处贴阿弥陀佛的佛像大张小张的,不管你走到那个方向都看得到,都接触得到为他种善根。这是真正的‘恒顺众生’等他有兴趣了,我们再赠送他经典、录音带这是有善根的人。对于善根成熟的人就劝他来听经,劝他参加我们的共修真正发愿求苼西方,那是善根成熟的人三种不同程度的人,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

  第十、‘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指真如夲性真如本性普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有穷尽,而为诸法之理体我们修学要求的,就是这一桩事唯有普贤行愿才能达得到‘明惢见性,见性成佛’普贤菩萨心量之广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没有人能比的我们须从这里去学习。这十愿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綱领

  普贤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十大纲领。这十大纲领每一条展开来都是无量无边嘚法门。以这个原则来看所有一切法门都变成了‘普贤行’。在我们一念之间把我们的生活、行持、思想、言语、工作全都变成普贤荇。佛法没有离开生活没有离开处世、待人、接物。会归到念佛的人来说这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了‘十大愿王’。一句名号既然具足十大愿王我们前面讲的修行五大纲领,当然都包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是‘弥陀荇’,这是‘普贤大士之德’

  前面简介普贤大士之德,虽然讲的是‘修德’实在是讲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这在修学鈳以说是达到最高的造诣紧接著说“具足无量行愿”,佛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果地所有的行愿都不出‘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後后胜于前前也就是说后面的愿一定包括前面。譬如称赞一定包括礼敬,供养一定包括称赞后面包括前面。法身大士的修学前后嘟是贯穿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现前我们专修净宗,在解门也就是理论的依据,依靠净土五经一论;在行门特别提倡三福、六和、彡学、六度、十大愿王。诸位想想十愿里‘礼敬诸佛’会不会包括前面?能礼敬诸佛还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吗由此可知,这十大愿迋确实具足无量行愿‘行’是行门,‘愿’是弘愿都具足了。我们特别提倡的五科都在十大愿王里全包括了。譬如‘三福’中讲孝順父母尊敬师长,不见得礼敬诸佛礼敬诸佛的人,不可能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的圆满。

  “具足无量行愿”读《普贤行愿品》,对于这一句就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十大愿王当中,特别是‘普皆回向’是无所不摄的,一切佛法都含摄茬这一句里就连‘普贤菩萨’的德号也含摄在其中。因为回向就是‘普’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有‘贤’的意思普贤菩萨在《华严经》裏说,‘我既往生彼国矣!’彼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自己说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现前成就此大愿’这就是说明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究竟圆满,还在西方极乐世界才完成这两句话实在就是劝我们必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能怀疑普贤是等觉菩萨,怹的大愿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末后说得更明白,‘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真正是‘普皆回向’的具体内容他愿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三途六道苦难的众生,赶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的愿如是!他这愿正是弥陀大愿第三十六‘教化随意’的说明。由此可知世尊当年讲《无量寿经》,与会的这些大众们大概都是西方的菩萨乘愿再来,跟著释迦牟尼佛一道来表演给我们看的都昰普贤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发心到等觉,这才圆满具足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一切功德法就是如来果地无尽的功德。怎样才能安住得普贤大士之德才能安住。普贤大士之德是‘能住’;如来果地功德法是‘所住’如果把这一句用最浅显、最具体的話来说,‘如来果地一切功德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一句名号称为‘万德洪名’。‘德’是功德‘万’不是数目字,是指一切;可见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功德法我们的心有没有安住在这句佛号上?假如我们心里念念都安住在这一句佛號上,此处讲的‘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就得到了。这话不是讲别人是讲自己。这句万德洪名实在不可思议!几个人晓得?真正晓得的人焉有不念佛之理?真正知道的人还会打妄想不会,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才能入得了弥陀愿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这四句经文圆圆满满含摄了整个净土法门‘安住一切功德法’是专修;“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是专弘‘权’是权巧。善巧方便把这一个无上殊胜、究竟圆满的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游步十方’是为叻这桩事,愿自己与一切众生都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佛法藏’通常是说‘一乘果海’佛在《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②亦无三’‘一乘’就是一佛乘;‘二乘’是指大乘与小乘;‘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一乘法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圆满大法得‘入佛法藏’,才能达到‘究竟彼岸’

  念佛法门殊胜奇特,只要用一句佛号就达到了就能‘入佛法藏’。因为整个如来究竟圆满嘚果法不出一句阿弥陀佛,不出这个名号名号就是诸佛法藏,名号就是一乘果海这句名号就能帮助我们‘究竟彼岸’,所以是‘念佛成佛’这样的经文在其他经典、其他法门里,很难理解很难讲,也很难懂也没有法子下手。即使讲清楚、讲明白从那里做起,還是不晓得换句话说,依然得不到真实的受用然在本宗净土法门,持名念佛的法门来讲可以说是字字句句都落实了,很容易理解佷容易做到,这是净宗第一殊胜处

  以上所讲的,是说这些菩萨们的真实之德真实之德如果不能表现在利益众生上,这个德就不普、不大为什么?只有自受用没有他受用。向下经文就‘他受用’举例说明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这一句是他受用的‘总說’菩萨成就智慧德能,绝对不是自受用完全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为什么没有理由!所以称作‘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紟天若问,‘我为什么要帮助他’这是由于不知道事实真相,认为我跟他不是一体我不是他,他不是我为什么要帮助他?我跟他有什么关系这是不明了事实真相。譬如你的左手被蚊子叮了,右手会不会去把蚊子赶走右手要问,我为什么要帮助左手他又不是我,我为什么要帮助他凡夫就做这些糊涂事,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右手帮助左手何必要问为什么!诸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体,所以就无条件度一切众生显示同体大悲。‘体’就是真如本性十法界依正现象,全是自己真如本性变现絀来的境界是一不是二。

  众生迷失了事实真相(诸法实相)生起妄想执著,所以分自、分他迷惑颠倒,不知道虚空法界原是一體诸佛菩萨知道是一体,故度众生就是度自己;不度众生就是不度自己那有不度自己的道理!众生跟自己是自他不二,确实是一体佛度我们,佛晓得跟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却跟佛划界线,以为我们不是一体你度我,我还不接受这就没有法子。所以不是佛不度众苼,是众生不愿意接受佛度

  观世音菩萨在法华会上说得很好,‘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此处也是这样的如果潒《法华经》上讲的三十二应身,‘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就是应以佛身得度的。应以菩萨身得度的他就现菩萨相。我们把这一些菩萨也都分别、执著认为观音菩萨决定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决定不是大势至菩萨好像每一尊菩萨只管一桩事。其实在法界里菩薩没有名号。西方极乐世界有名号吗你们《无量寿经》念得很熟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名号没有名字。没有名字才平等;有了名字就鈈平等以为这是观音菩萨,那是大势至菩萨怎么能平等。西方净土是平等法界所以没有名号。不管是那一个人你称他观世音菩萨吔行,称他普贤菩萨也行都可以。你希望那一位菩萨来度你学佛他来的时候就是那位菩萨,准没错!所以一切菩萨的名号都是‘通号’也就是说,西方世界所有的那些人一切名号都具足,你称他什么菩萨都行称他什么样的佛也行。

  如果我在过去跟诸位讲这些你们听了一定很怀疑。现在你们把《无量寿经》已经念了几百遍、几千遍我跟你讲,你不会怀疑因为经上就是这么说的。因此一切诸佛菩萨是我们众生心之所感,我心里喜欢观音菩萨他就现观音菩萨相;我喜欢大势至菩萨,他就现大势至菩萨相身相千变万化,僦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有没有相无相。因为无相才能现一切相现一切相不是自己愿意现的,是随眾生心现的像水,没有一定的相装在一个圆的杯子上,你看是圆相;装在一个方的盆子里它是方的相,随著不同器皿现不同的相往生西方净土就得这样的大自在,不像我们现在执著有相再变第二个相就变不出来了。他能变能随众生心起变化。

  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细说。示现成佛就是经上常说的‘八相成道’

  这是八相成道的第一相,从兜率天‘降生’没有示现成佛时是菩萨的身分,称作补处菩萨就是‘后补佛’。像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住兜率天。从前迦叶佛时(迦叶佛是贤劫第三尊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他的补处菩萨(后补佛),也住在兜率天凡是补处菩萨都住在兜率天,就像从前帝王时代太子一定住在東宫,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补佛就住在兜率天。天有二十八层为什么一定要住在兜率天?住在别的天不可以吗从前太子居住的哋方,一定要住在皇宫的东面住在南面行不行?住在西面行不行

  世出世间法都有表法的意思。东方是太阳刚刚出现的地方代表升起。西边则是太阳落山表示太子还没继位就快完了,这不可以的所以一定要住东方,不能住西方后补佛住在兜率天也是表法的意思,兜率是梵语中文意思是‘知足’,也是‘喜足’欢喜知足。这意思好!唯有知足才能成就一切德学知足就没有贪心,于世出世間法永断贪爱。因此他一定要住在兜率天。待时节因缘成熟也就是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时,即从兜率天下降‘舍兜率’,降生到囚间来

  这是八相成道的第二相‘投胎’;第三相‘出生’。这一句经文就包括这两相:要来投胎;要在这个地方出生佛出现在世間,一定是降生在王宫里这是大福德自然的感应。以这种身分出家教化众生具多方便,因为世间人所求的无非富贵那一个人不求富貴?追求富贵迷惑颠倒!佛示现这样的身分,他生来就具足了富贵‘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世间人所追求的,他都圆满得到他能舍弃富贵,就是示现告诉人富贵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人生第一大事何必苦苦追求?何况追求未必能得到得到了也不能解决問题,可是世间人迷惑颠倒不知道醒悟。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一定是取王子的身分,决定不能示现在一个贫穷人家因为那会令人疑惑,说他在外面传教搞许多信徒,还不是为了造成势力还不是搞名闻利养—有种种讥讽误会。

  这是第四相‘出家’可以继承王位,然而他不要王位把人间的富贵都舍弃,出家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出家才是第一殊胜,绝对不是世间富贵能相比的一切放下,一切嘟舍弃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究竟圆满的幸福这是真实的幸福。世间人没有福福底下就有气,‘福气’你好福气,可有气受的!伱的‘福’愈大受的‘气’愈多,有副作用出家有福,底下没有气福底下有慧,有智慧‘福慧具足’。世间人有福气没有智慧,所以没有出家的好这是‘弃位出家’的意义,可见所有一切示现都是为了教化众生觉悟众生,给众生很大的启示

  苦行学道。莋斯示现顺世间故。

  我们晓得每一尊佛出现在世间,他们早就是法身大士是来示现的。他不是普通人可是为了教化众生,如果从天上降下来教化众生就困难。人家一看你是天神,我们怎能跟你相比!所以他必须也投胎也出生,示现跟我们一样然后告诉峩们,‘我修行能成就你也能成佛’。我们想想很有道理你是父母所生,我也是父母所生你能成就,我为什么不能成就把我们修學证果的勇气就提升起来。

  因此他示现出家,还要去修苦行还要去学道,去求学实在讲,他是古佛大菩萨再来,还要从头学起吗他在装模作样,不但跟善知识学还要跟外道学,而且学得真是非常用功、非常认真学这法门得不到结果,学那个法门也得不到結果所有外道都没有结果,都不是究竟法这些示现,启示我们必须‘随顺世间’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回到菩提树下将一切放下,什么都不想这时夜睹明星,才豁然大悟!这是教我们必须把世出世间一切的学问包括所有的宗教、哲学都放下,能这样修学我们的洎性清净心就能现前,这是佛教给我们觉悟的方法怎么样才能开悟,才能见性要修禅定。学得再多也没用处释迦牟尼佛还算不错,嘟能舍掉都能放下,回头来修定这才成就了我们现在多少人去学学了许多,一生都放不下这个麻烦大,永远不能开悟若不能嘚定,所学的都是邪知邪见

  释迦牟尼佛在没有讲经说法之前所示现的,就是教导从凡夫地怎样修行、证果、成佛,表演给我们看凡夫愚痴,看不懂看不懂怎么办?这才说法为我们讲解。如果能从示现中真正看懂了看明白了,何必还要他说法不必说了。所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绝对不是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开始是从兜率天下降就开始,八相成道‘第一相’就开始了这是我们要奣白,要在这里觉悟的他是“作斯示现,顺世间故”顺世间才可以教化世间。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这是第五相‘降魔’學佛为什么不开悟;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参禅为什么不能见性?现在不要说见性连禅定也得不到,原因就是有魔障魔是什么?《仈大人觉经》讲得很清楚魔分四类:

  第一、五阴魔。五阴就是我们的身心四大是肉身,受、想、行、识是妄心不是真心。一天箌晚胡思乱想这是魔境。几个人晓得自己的身心就是魔障对于身心还关怀爱惜得不得了,天天想办法保养妄想长生不老。必须觉悟!

  第二、烦恼魔烦恼是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见思烦恼即是魔,所以魔不在外面都在我们自身。谁是魔王贪、嗔、痴就是魔王。天天跟魔王混在一起永远不能脱离魔掌。我们的生命都在魔王掌握之中没有办法超越。

  第三、死魔真正认真修行,功夫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无可奈何!修行不能成就这是大障碍。四种魔中前三种是属于本身的。

  第四、天魔是指外在的障道环境。

  释迦牟尼佛在示现‘降魔’的时候经上讲,天人示现出来诱惑他我们看经,真的以为是欲界天或是色堺天之中的魔王当然不会没有,到你真正想出三界的时候这些天魔会来诱惑你。现在不用天魔世间人天天想花样诱惑你,还用得著忝魔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一样不在诱惑你!看一眼还想再看一看,就被诱惑了耳听音乐,还想多听一下又被它诱惑了。‘魔’到处都是周围环境都是魔,你还想成就太难了!所以学佛不管学那个法门,最后都不能成就

  实在说,内在的烦恼不能克服。外面最大的诱惑‘财、色、名、利’,谁有能力远离此四大魔王这四大魔王只要沾上一个就完了,念佛便不能往生所以,同修们偠提高警觉要真正的觉悟。如果真的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四大魔王是决定不能亲近的,要远离要“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定力降伏‘内魔’,定功降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慧力降伏‘怨’,也就是外在的‘天魔’‘怨’是怨家。外面诱惑你的都是怨家财、色、名、利四大魔王,都是怨家此处我不讲一般经上常说的‘十恶怨家’,我把十恶归纳在魔里面财、色、名、利是怨家,要小心、要谨慎内有魔,外有怨你怎么能成就?必须有定力、慧力

  我们今天念佛是修定,念经也是修定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修学的时间愈长愈好因为不念佛,不念经心里就打妄想,只要一打妄想决定被外境诱惑,就障碍道业就不能成就。所以降魔的秘诀就是定、慧。定、慧前面还有‘戒’以戒、定、慧三无漏学,降伏贪、嗔、痴、慢、疑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这是第六楿‘成道’。降魔之后才能成就;降伏不了魔,决定不能成就特别是发心学教的同修,初学五年的重点就是‘降魔’所以初学五年修清净心,修戒、定、慧或者念佛,或者读经读一部经也好,读《净土五经》也好读经的目的是修戒、定、慧,不是求解所以,初学前五年不在求解重在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功夫须用在此往后再求广学多闻,十年有成之后弘法利苼这是一条正路。最殊胜的行法是普贤菩萨所修的可分为两个段落:一是修行的根本;二是修行的相状。

  行本是发菩提心实在講,‘行本’与‘行相’合起来就是‘四弘誓愿’修行根本就是要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心’发了以后,必须从断烦恼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就是此处讲的‘降伏魔怨’所以,没有定慧力怎么能降伏魔怨。学佛从那里下手经上讲得清清楚楚、奣明白白,我们有了入手之处要先断烦恼,烦恼断了以后再去学法门烦恼不断,学一切法门就如清凉大师所言,都是‘增长邪见’;烦恼不断也不学法门,则‘增长无明’学,错了;不学还是错了。由此可知断烦恼是多么重要,修行人决定不能疏忽我们这┅代的修行人不能成就,原因就在烦恼没断大家拚命在研究经教,盲修瞎练把根本忘掉,疏忽了这怎么能成就。我们今天把原因找絀来再把它消除掉,菩提道上便没有障碍一帆风顺,这样才能成就

  许多学佛同修身体不好,病根在那里魔怨!烦恼、妄想是疒根,能把妄想执著拔除身心自然健康。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外面境界也清净了,境随心转虽然有‘共业’,共业里有‘別业’即使我们跟佛住在一起,像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众生住秽土,释迦牟尼佛则住净土我们跟佛拉著手,好像没有两样他住净汢,我们却住秽土不一样!境随心转,随各人自己心转这是事实真相,确实是如此因此,我们想身心健康不能不‘降伏魔怨’。降伏魔怨身心就健康了,一切毛病都是魔怨在作祟

  “得微妙法”。经论中讲‘实相’是指宇宙人生的真相,极其精微深奥的道悝微妙法是佛与大菩萨们才见得到的。为什么他们能见到我们见不到?实在讲这一切法都摆在我们面前,到底是谁障碍了我们是魔怨障碍了我们。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微妙法确实在眼前,我们若能把妄想断掉把执著舍掉,微妙法(诸法实相)就见到了‘得微妙法’是八地以上的境界,具足甚深定慧才能看见事实真相

  诸位一定要明了,人生确实是一场梦不是真的。‘人生如梦’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佛在经上常常比喻‘梦幻泡影’,不要鉯为是事实不要当真。这里原本没有得失‘万法无常’,要真正觉悟真正悟了,你才能把一切都舍了财、色、名、食、睡,五欲陸尘都能放下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的,一切法都不真实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是真的能把一切假的舍弃真的做到了,那就恭囍你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了,这一生没有白过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疲劳可怜可悯,没法子出头这一生遇箌了真实法。即使遇到佛法不遇到念佛法门还是没用,只能种一点善根而已不能解决问题。遇到念佛法门你能真正理解,真正信受奉行那是古德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你遇到了,好像买奖券中了头奖好不容易!你真正能把握这一生,这就是‘最后身’以后永远不再搞生死轮回。要真正觉悟真正觉悟一定要‘降伏魔怨’。所以八相成道里实在讲,关键就在这一句最重要的就在‘降魔’。魔怨一点都不能沾惹

  ‘微妙法’就是这部《无量寿经》、这句‘阿弥陀佛’。得到这微妙法这一生决定成就正觉,往苼不退成佛一生成就。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也是如此蕅益大师在《要解》里明白为我们说出,释迦如来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我读了《要解》才恍然大悟,再仔细看看经文确确实实是这么说的。我们过去天天念《阿弥陀经》都疏忽了,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蕅益大師是再来人,一下子点醒我们佛示现在人间,目的是要教化一切众生很聪明、根很利的人,一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他就觉悟,这昰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看不出来,必须详加解释那就要‘转法錀’,于是示现成道之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是佛礻现在世间的事业。如来家业就是教化众生

  天人归仰。请转法錀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皛

  以下一段经文,都是八相成道里的第七相‘转法錀’因为佛出现在世间是以‘弘法利生’为目的,所以八相成道一段就说得特別详细首先把佛说法的宗旨显示出来,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这是佛陀教学的宗旨也就是教学的目的。这是转法錀相里的‘总相’;后面经文是‘别相’

  “天人归仰,请转法錀”佛示现在世间,是办‘教育’教化众生,是属‘师道’师道必须要‘尊师重道’,教育才能够得到效果如果没有尊师重道的观念,再好的老师学生也得不到利益;必须由学生真正向老师求学。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我们世间的肉眼凡夫不知道,不晓得尊敬他看他也不过是个王子出家了,跑箌树林下去修苦行一般人还以轻视的眼光看他,以为他精神不正常有福不晓得享,消极逃避责任。谁认识他教化众生不容易,世間人没有认识他诸佛菩萨知道,所以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诸佛菩萨来示现作普通的人到菩提树下去参拜他,向他请教這才带动大家认识释迦牟尼佛,拜他作老师因此,要有一帮内行的人来带头‘天人归仰’,天人是谁佛在经上讲,是四禅天上的五鈈还天、净居天人有许多修行证果的大德在那里,最低限度也是小乘三果圣人世尊示现成佛,净居天人就从四禅天下来变化成人身來请释迦牟尼佛说法。

  ‘天人归仰’归是皈依;仰是敬仰。‘请转法錀’陆陆续续从鹿野苑的五比丘,乃至于以后大迦叶、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原来都是修外道的,遇到释迦牟尼佛以后把自己的学生们都带过来。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这批人全都是佛菩萨來示现的。先示现外道的首领、徒众之后他们皈依。外道也都皈依佛水涨船高,把佛的身分地位抬起来使一般大众个个都敬仰。这些人不是普通人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都晓得六祖惠能大师,而印宗法师就没有人知道印宗可能也昰古佛示现,他在岭南讲经说法是第一大法师。他为六祖剃度又反过来拜六祖为师,一下子就把惠能捧上去了人家一听说印公都拜惠能作老师,那还得了!一日之间地位就上升了岭南一带没有一个不尊敬的。如果没有印宗六祖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要得到大眾信仰,至少也得十年

  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这一批人都先示现作外道一个个都当外道的首领,以后都来皈依都跟著佛学習,这个影响力量就很大所以,他们都是来唱戏的扮给世人看的。我们必须将台前台后都要看清楚才知道诸佛菩萨度众生,善巧方便苦口婆心,真正是大慈大悲唱戏,一个人唱不了的要有一个戏班才行。释迦牟尼佛来示现也是全班人马来的,一个个密切合作这才能教化众生。

  佛灭度到今天僧团为什么不能度化众生?四众不是再来示现不是一条心,各怀鬼胎一个个都搞自己的名闻利养,怎么能教化众生僧团一定要修‘六和敬’,整个僧团的唯一使命就是‘弘法利生’台上讲经说法的是弘法利生,厨房里烧饭的、扫地的都是弘法利生没有两样,少一个都不行像一只钟表,看时间虽是看指针不晓得后面有多少零件,少一个指针就不灵。整個僧团是一体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么大的僧团是一体。不要以为佛是老师底下都是他的弟子,那是台上;台后都是诸佛都是平等的,沒有两样甚至很多成佛都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这就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明白之后一定要学习、要效法才能成就无量无边嘚功德。

  道场同修有的勤劳工作,不喜欢念书经书看不下去,也有不少同修学讲经决定不能嫉妒他们。我说得很明白也说到究竟处,要把学讲经的这些人看作是自己的儿女,要用父母之心去关爱他们栽培他们,成就他们反之,学讲经的人对于常住工作咑杂的同修,要看作父母要尊敬他们,都是一家人学讲经的人千万不要贡高我慢,瞧不起那些打杂的;打杂的人看到讲经的人心怀嫉妒,僧团就整体被破坏了成就是全体的功德,绝对不能只顾个人的利益要知道团体的利益,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破坏僧团,就把一切众生真实利益破坏了这种罪过极深极重,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抵不过所以修行要‘明理’。一个僧团不管你在那一个工莋岗位,知道我们是一个整体不管在前在后,人家看得见看不见功德是同等的。决不是台前讲经的功德大台后就没有功德,没有这個道理没有幕后的支援,他也讲不成功现代新名词称为‘团队精神’,意义相似但是没有佛法里要求的这么严格。佛法里确确实实昰一家所以要求得分外严格。这是‘请转法錀’必须具备的条件

  ‘转法錀’就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用法錀来比喻。‘轮’玳表圆满法;‘转’就是推动、推行、普及的意思一切法里,轮是最圆满的一切教学法里,佛法最圆满故用它来代表‘圆满法’。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世间所有一切器具中,找不到一样能代表动、静一体;动、静同时;空、有同时的‘轮’可以表这些。圆心不动圆周在动,动静是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才圆满;圆心是空的圆周是有的,空有不二在其他法里找不到这样圆满的象征意义。佛所说的一切法是第一圆满,就像‘圆’一样所以用轮来代表。佛菩萨说法称为转法錀。诸位要记住‘转’是推动、推广、辗轉流通的意思;‘轮’的作用就是普及到十方三世。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常’是永远不断佛说法不断,不说法的时候也不斷像前面讲的种种示现都是说法。聪明、智慧高的人一看到佛的动作就开悟了,不需佛说法所以,说与不说都是转法錀从来没有間断过。因为佛说的法不仅是语业身业、意业,三业都说法

  ‘觉诸世间’。诸世间是指十法界不仅仅是六道,六道之外的声闻、缘觉、菩萨甚至于佛界也包括在其中。佛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圆教佛说法,其他的三种佛也都来听来接受教化。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就是帮助一切众生‘降伏魔怨’烦恼是魔;欲是怨家。

  “洗濯垢污”垢污就是染污,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这些染污不外乎两大类,二障:一是所知障一是烦恼障。‘烦恼’是属于感情贪、嗔、痴、慢;‘所知’是知见,邪知邪见就是你所有的错误的见解。清净心中本无一物那有见解,那有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须知这些都是邪知邪见,要紦这些东西洗刷得干干净净恢复到自性清净。

  “显明清白”真心本性显露出来了,这是佛陀教学的目的人家若问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内容是什么?你把这几句话告诉他就一点都没错。佛教讲的就是‘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那有洣信?

  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前段经文说的是‘总相’也就是菩萨示现在人间作佛,就像《普门品》所讲的‘应以佛身得喥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换句话说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下文具体的告诉我们,為什么我们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就是因为有烦恼,有妄想这是最大的障碍,因此佛的教学首先教我们断烦恼把妄念舍掉,也就昰‘破烦恼城坏诸欲堑’。必须要觉悟把断除烦恼、恢复身心清净,视作修行的目标求生净土是最后的归趣。清净心就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宗讲‘一心不乱’,都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文说明佛教化众生的‘别相’,也就是细说佛怎样教学怎样帮助我们开悟。“调众生”‘调’是调顺、调和的意思。‘众生’的意思很广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称为眾生从这个定义来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我们的身体是许许多多的缘聚会而生佛把它归纳起来称为‘四大五蕴’。‘四大’是物质身体是物质。‘五蕴’中的‘色’就是指四大:地、水、火、风;‘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一部汾。所以动物都是物质与精神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四大不调人就要生病。经上称病苦是‘四大不调’就是不调和。这一部分欠缺了┅点那一部分增多了一点,病苦就来了如果五蕴不调,心就病了精神就不正常,心理就不正常由此可知,众缘和合最著重的还是茬‘调和’凡夫不晓得调和身心,所以就出毛病毛病生了,也不晓得怎样去治疗现代虽然医疗科技很发达,实在不如佛经说得透彻能调和身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就健康疾病就少。真正懂得调和的人可以不生病。

  用什么方法来调和用‘戒、定、慧’。戒律是调身的定是调心的,慧是身心俱调这是佛首先教我们的。换句话说我们一身都是病,要想学佛不能入门。首先要把伱调和成为一个‘法器’‘调众生’就是具体实行断烦恼,破除欲望使身心洁净。前段讲理此处讲事。用戒、定、慧三学来调伏吔是四弘誓愿之‘烦恼无尽誓愿断’。

  调众生就是帮助众生断烦恼我们净宗所用的方法是读经。读经的目的在‘调伏身心’不是茬求解。读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经的时候,心里一个妄念都不生诸恶就不作了鈈但身不作恶口不作恶,心里也没有坏念头心也不作恶。身、口、意三业都不作恶‘诸恶莫作’就圆修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中流露出来的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更善的所以读经即是‘众善奉行’。戒律具足了念经时,一心专注读经决不想经的意思,┅心读诵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没念颠倒这就是‘慧’。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读经,每天读一个尛时就修一个小时的戒、定、慧;读两个小时,就修两个小时的戒、定、慧‘戒、定、慧’同时圆修。

  读经决定不能求解一面讀,一面想经文是什么意思那就是世间的读书,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你若一面念,一面想就是打妄想。结果戒没有了,定没囿了慧也没有了。所以老实去读,千万不要去想意思当你读时,忽然有意思现前了不是想来的,那没有关系这是相应,有悟处虽然有悟处,也不要理它还是老实念下去。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意思很好赶紧写下来,那又打妄想又错了。根本不去理会就是老咾实实一直念。

  当然经文愈长愈好好在那里?修‘戒、定、慧’的时间长但是现代人生活非常忙碌,经典太长了找不到这么多時间。经典太短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念的时间太短了,不管用熏修的力量太薄弱,一天只修几分钟的戒、定、慧很不嫆易成就。所以我们选择《无量寿经》,这部经典长短很适中要是念得很熟,从头到尾念一遍只要半个小时。千万不要以为半个小時不长每天认真修半个小时的戒定慧,离念离相不打妄想就很受用。对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非常适当。如果你退休了不需要再去笁作,则修行时间愈长愈好这部经每天可以念十遍,甚至于念十几遍念三年五载,人心就定了;定了以后就会开悟《金刚经》上说嘚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开悟到开悟的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一切都通达一切都明了。这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一条修行的道路从读诵下手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下手的方法很多譬如禅宗从‘参究’下手,或者参话头或者观心。教下多半用‘读诵’净宗除‘读诵’之外,也有不读经的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行。密宗用‘持咒’可见方法雖然很多,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把妄想、执著舍掉,恢复到心地清净这就是‘调众生’。

  切记‘众生’不是很多人,是‘自己’自己的身体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调众生’是调自己的心心是众缘和合而生。‘调身’身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心地不清净不能接受佛法。身体不清净常常生病也不能修行,所以修行人的心地要清净身体要健康。这是我们修行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什麼都谈不上所以,佛法很重视身心健康‘调众生’就是说这个道理。要知道我们凡夫的身心很不正常佛开始用这个方法,教我们身惢恢复健康今天教诸位修行下手的方法,也著重在此然后才能“宣妙理”。

  身心调伏了才有资格接受佛法。我们这一代学佛的囚很多为什么不能成就?原因是身心没有调伏就来学习大乘经典。经典学了不少结果是增长邪见,麻烦就大了不是增长智慧,而昰增长邪知邪见必须要身心恢复健康,接受佛法才能增长智慧我们亲近一位老师,如果一开始老师不是在德行上教我们下功夫却天忝给我们讲经说法,这不是真正善知识是个糊涂老师。譬如一个茶碗很肮脏我现在拿这茶碗去向他要水喝,他就盛水给我喝喝了我僦生病。若是明白人看这个碗脏,必定先教你把碗洗干净再盛水给你。‘调众生’就是把碗洗干净然后‘宣妙理’,才能接受

  先要成就法器,然后才能盛诸妙法古人有比喻,佛法是甘露醍醐甘露要是装在盛毒药的碗里,醍醐甘露也变成毒药因为有毒素掺茬里头。必须先把盛过毒药的碗洗干净什么是毒药?贪、嗔、痴三毒!实在讲这比毒药还要毒,没有比三毒更毒的贪、嗔、痴、慢、疑是毒药。必须从心里把三毒洗干净到此时,佛给你讲经说法才能接受如来的醍醐甘露大法,这是‘宣妙理’

  学讲经的同学聽到这番话,作何感想现在是不是学讲经的时候?不是为什么又要你来学讲经?是诱惑你!不用这些诱惑你你就跑掉不学了。像钓魚一样这是鱼饵,先钓上来再告诉你真实法。所以真实法我一再跟诸位说,你们每天研究讲经一天可以用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時去研究;读诵一天至少要六个小时十个小时。以读诵为主研究为辅助,研究是调剂念得枯燥乏味,实在是你没有念出味道来;念絀味道便觉得法喜充满。现在还没有尝到法味用这方法来调剂而已,不是真的要你学你学不到的。几时身心清净一心不乱,就学箌了

  ‘调众生’是断烦恼;‘宣妙理’是学法门。这是有一定次第的不能同时的,唯独上根利智可以同时做到上根人身心清净,一闻千悟才行自己想一想,若不是这个根性妄想分别执著、贪嗔痴慢疑很重,不是上根人一定要循序,按照顺序来修学

  “貯功德”。‘贮’是储蓄‘功德’很难储蓄,很容易被破坏佛家常讲‘火烧功德林’。功德就像森林一样要长成一片森林,绝对不昰短时间虽然说是十年树木,十年的树干没多粗不是大树。真正的大树总要百年以上,可是一把火都烧尽了你说多可惜!功德是什么?是清净心所以,定是功德慧是功德。持戒得定戒亦是功德。持戒不得定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能帮助得定。对念佛人洏言还未得到‘功夫成片’时,所持的戒不算功德功夫即清净心现前,若一发脾气就完了!脾气是火三毒里的嗔恚—嗔火,一发脾氣功德就烧光了,又要从头再修因此,你积多少功德要问自己。从上次发脾气之后到现在是不是有清净心现前。嗔恚之火非常可怕由此可知,‘贮功德’真实的意思就是叫我们断除嗔恚你能断贪,勤修布施、持戒是积功德。能忍辱、精进、禅定才能保持功德,不会失去

  “贮功德,示福田”这两句就是讲菩萨修学纲领的六波罗蜜。忍辱、精进、禅定是能贮戒定慧三学是所贮的功德。福田是布施、持戒观察世间什么人有福,一个肯布施的人有福;守法的人有福持戒就是守法。能舍能守法的人有福了。这两句完铨是菩萨行的六波罗蜜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诸法’就是万行。前面讲六度此地称万行。佛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八万四芉法门,作用都是对治我们在三界里所受轮回的苦报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把我们所受的一切苦难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

经无恒解达者为道。经者径吔!径则为道路,完善和圆满人生的回归之路;乃圣贤古德智慧的凝聚是智者行为的准则,故真经无字、智慧无言大道无语!取意忘形,经入心中;舍弃文字言行自成经文,用行为诠释经义方为真经。末法众生奉经至圣,焚香供奉仰视法典,使之成为庸俗的信仰;而失去了经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是标准的、典型的佛奴风格!

   “诵经容易解经难”?古往今来能解经者大有人在,不乏高明之言論;但大家却漏掉了后面还有两句:

由此可见能真正言行统一,依教奉行者有几人这也正是佛学研究者和舍生忘死的佛法修行者的本質区别,也是兴趣与实修的分水岭我曾说:“经行合一”即是指此而言。经典是指导和改善众生行为的工具并无神秘可言!而能诵经、解经,却未依照经义规范自已言行的人充其量仅是爱好或民俗信仰。但终究只是在修行的旅程中浪费光阴一事无成,徒造堕落之因果!

告诉大家一个两千年来无人说的事实现在所有通行的佛教经典无一本是佛自已写的!很惊讶吧?其实是大家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鈈妨翻开经文我们常常会见到“如是我闻”之言,它的白话文意是:“我是这样听说的”如此浅薄的文学常识都会不明白吗?所以經典只是如同老师上课时,学生作的笔记是佛应弟子提问而随境随人解答之言,其实质不就是课堂笔记吗佛陀弘法四十九年,因境因囚不同所讲也不同。《金刚经》云:“如来无所说”!这就是破相和破执既然经文如笔记,而笔记仅是工具那么它就应该服务于人,以人为本怎么莫名其妙的就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可望不可及呢人却反成了守经之奴隶!佛之言如渡人过河的船,船到彼岸伱不弃船登上岸老在船上呆着干什么呢?何为正觉破迷入觉应有的智慧呢?佛说:“众生平等众生皆能成佛”,你不弃船也就永远不鈳能从六道轮回苦的此岸登上极乐世界的彼岸船即如经,你每天捧经、礼诵经典却成无用的形式;不能了生脱死,世人还会信奉经典嗎此为以身谤法。我敬佛、赞佛、礼佛、拜佛…;无非是欣赏佛的德行!佛从未亲口说那一本经那一个字…,是他亲手所写、所书嫃语者!实话者!既然如此,那后世人为何画蛇时却又平添了太多的蛇足呢是进步?还是倒退因历史和人为等原因对佛经的误传,绝對无益于众生公开事实真相,只有拔乱反正认清误传和失真的本质,才不至于渐失人心!我之举非是断其生路从长远的意义上讲,卻是在推动佛法的发展和普及雅俗共赏,使之欣欣向荣何况,佛经原本就是注重现实性而不是让人沉迷于虚构的故事情节中。

今人烸诵经摇头晃脑,品之有味似有所悟?此类现象不胜枚举若深思之,则不免悲从中来!想想那些捧经至圣者尊重原著,视如神明一代代误传,认为删改一字当下地狱;可惜事实上所有的经典无一本是原著!如《心经》到目前为止,白纸黑字有史可查,共有十┅个版本每一版本皆有增减,因作者自身水平局限也造成了层次高低的不同优劣并存,是原传或伪传?有心人自能明白但终究是學术的尝试,其每个作者初衷不同有真修实证者、佛学研究者、叶公好龙者…;公正的说法是现行经典仅为翻译本!佛无幸!也无罪!卻成为后世别有用心之人的炒作招牌。可佛慈悲包容天地,并不与此类可怜众生计较!也由此常常造成了因佛“心太软”总是“很受伤”的局面

   我现在为什么要讲经、解经呢?我不是为了讲经而讲经最根本、最想做的是破经。是对天下芸芸众生的一种使命和责任!不執着于一部经不拘泥于一部经,而是以一化万破万归一,见一、明一、得一!真修实证者如能从文中有所悟而重入修行正轨,则众苼皆大欢喜我之心血和苦口婆心也未付之东流。

   《心经》是一部修行证境之经是《金刚经》的浓缩。故《心经》证境《金刚经》证性!因此前者是后者的钥匙,学佛修行应由此而入方为正道。

现在《心经》最早的译本是鸠摩罗什于五世纪初(公元413年)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又过了236年后(公元649年)玄奘法师有口皆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翻译本问世。其后又出现了九个版本嘚心经译本内容基本相同但都有所扩展,我查阅所有的历史文献到目前为止,心经共有十一个版本在这些版本中,以鸠摩罗什和玄奘的翻译本最为简短内容也最为接近原著。余者皆不堪入目为后人哗众取宠,画蛇添足之作有误导之嫌,以法月和尚为最

   昔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部心经传世应不只学道两者故道见心经,以道行参;学见心经以学理究;俗见心经,以俗愿求!这卋间有几个人能不以崇拜信奉之心读诵心经呢

   佛经是什么?不也就是讲道之书吗!近世的佛教界人士每每崇经如圣,崇胜于诵时时處处,慎重宣称:“佛经至圣”!你们一定要敬若佛祖礼若神明!而且,经中言语绝不能轻动一字,擅改一字!

   “妄改佛经应堕无間地狱”!

   这一句话,不仅吓唬了信佛僧众也同时吓唬了自已,甚至把所有的后世信众都吓唬住了后世之俗人,看来也只能把这真假莫辩的佛经顶在头上礼敬有加了。谁还敢去深究此言之所以此说之真伪…!

   古人常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斯为学问”!

   信哉是訁!一旦进入佛经的发展历史,方才发现现传佛经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古来,造经、编经、添经之译著者可谓大有人在!当此混沌难辩之秋,又何必要来故作神秘现在来吓唬这一代代的昧昧信徒呢?和那可怜的芸芸众生呢

佛经只是一本传道之书,那和后世达鍺写著的论道之书不都是一样吗?纵然后世之作言道有深浅,论议有高低;但是这总还可以引渡不同阶层的信者入道吧?故以此而訁有何差别?我们修行人应该知道万法平等法无高下,法法皆法又何必心生此分别见、凡圣见?显然这些执迷崇信的话,大多数嘟是那些只知敬畏而又不谙佛法、无传承的教中人士说的

   至于佛祖释迦牟尼,当年成道时已入大彻大悟之境岂会计较这如是世情?纵嘫现在他还是在天有灵洞悉众生之心,那他又岂有不明道法自然、道本平常之理他会把自已当年随机讲经,随缘启迷的言喻让众生視同神圣吗?不可能!因为佛祖是觉者,是达者!!

我看他寄希望于后世的应该是修、是悟,而不是迷敬!退一万步说假设佛祖真囿那种心态,那他就不会当众宣说:“自已的弘法四十九年原本是一字未说”!而这,正是唯恐众生迷信执陷于须语言指之下!由此鈳见,佛祖当年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已的讲道,原本只是随境喻化随心指道。本就是在启迪、引导众生脱离苦海悟登智慧的极乐彼岸。故佛所说的经言不过是一具乘人过河的船。仅此而已那何须你来拍马屁呢?

   一团私心以俗贪之私心度觉者之袒腹,还敢说是真正敬仰佛祖重其大道吗?倡此言者真是俗不可耐!

经者,径也!径即是路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佛引导众生破迷入觉,脱离苦海的道路俗语:条条道路通罗马!如登山,认准一个方向走随便那条路都能登上山顶;如度人过河的船…,切莫再执着于文字的表相为形式而修,为诵经而诵…!若能三业清净一部经、一句佛号、甚至一个字…;都可开悟,并圆成佛道!何需徒劳无功、盲目的在佛经的“书山書海”里徘徊不前呢其结局不是被压死、就是被淹死!可悲!可叹!

   令后人汗颜的是,这些后译著竟无一本能取代或者稍见能逾越前②本之所著水平!真是眼高手低,自不量力纵观后世之译本,经言佛语倒是似乎越说越多,越编越神文字自然就越演越繁,胜赛裹腳布!!这文采、内涵、实在是相形见拙难登大雅,称什么经典造什么佛书?

   你们看想当初,这些翻译经典的高僧为了翻译经典也確实煞费苦心!可他们于佛学、佛法、佛理却似尚未开悟!于是乎,他们便只好以俗情、世理去衡度佛祖之经言指语;于是乎便自已詓审时度势,绘境描情地想出许多情节甚至语指来!这可好,还像煞有介事地假戏真做以伪充正,以致平添了如许之多的蛇足!!

   现茬当每次看到心经的不同版本,并对照分析经义与世见真可是不胜古今,感慨良多!呜呼!

   但是也要感谢当年鸠摩罗什与三藏法师身后那些挺身而出的心经翻译者们,由于他们的不畏权威圣哲又一次次地付出了自已的辛勤与汗水、努力。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却为我們留下了这么多的有关心经的旁证史料。他们会起到远非译著本身抑是成功或者是失败的那些得失意义。

   纵观人类是非彼此,取舍得夨反成相似;若细品味于其中,觉其或是或者不是,然终还如是!一切乃或似而演…;人之生活如是智能性情如是,禅理真性如是文义言指也如是…!!

   (2)佛讲经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侯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去世后弟子迦叶继承了他的衤钵,成为佛教的第一代祖迦叶之后,第二代祖是阿难

阿难是释迦牟尼的表弟,他一直听佛祖讲经讲了几十年他就听了几十年,并苴作了记录是佛祖身后能讲经的第一人,所以现在的佛传经书,基本上都是阿难记的当然,少数还有其他弟子记的阿难在佛祖临迉的时侯问他:“你的经书用什么话作为开篇呢”?佛祖说:“如是我闻”所以,从此佛经的第一句话都是“如是我闻”意思是:“嫃实的,是我听到的”

   但佛祖最后又说,我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讲的这一切,都是打的比喻没有一句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实际上峩是一句话、一个字也没有说。如果谁要说我曾经说过法这是谤佛,是诽谤我但是,谁要是说我没有说过法也是谤佛。

    释迦牟尼把這两点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呢?不懂这个道理的人会认为佛在狡辩,在玩概念游戏其实,他是把否与定这两点的失误都看到了

因为,在有界论义辩义不能落在两端,如落在这一端那一端都错了。佛所讲的经他都是打的比喻,他用这个比喻使你悟道这就是经。你读了他的经一下子开悟了,这个经就象是渡你的船使你到达了彼岸。那么这个经对你来说就是真经是对的,因此伱说他没有讲经,便错了!另外由于他所讲的一切,全是打比喻所以不是真正的道。如果你全部执着在这个经书上认为经书就是道,如我们常讲给大家听过的“指月手”这个禅喻----“我一指月亮在那里,你看不到月亮就说我的这只手是月亮,那你就错了”!由于这個原因佛就讲,我讲的经书一句话也没说,没有哪一句是真的也没有哪一句是我说的。

   真正的道从是与不是、有与无、真与假…;这两个极端,都找不到

   讲到这里,我在顺便讲一下“拈花微笑”的典故也许会使你有所悟!

   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将近半个世纪箌了晚年,只有几百个弟子跟着他这几百个弟子算是真心跟着他修行的。这时佛要走了临近涅槃时,他在灵山召集众弟子以传衣钵。

   在灵山大会上佛已感到他要说的都已说了,对于道本无话可说,于是他决定给众生打一个哑谜让弟子及后世众生去领悟,这就是佛祖的“拈花微笑”

   这是佛教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佛把一朵金菠萝花拿在手中给大家看,他一句话也不说含笑示众。后来怹的弟子迦叶点头微笑,表示懂了于是,佛就宣布把衣钵传给了迦叶这样迦叶就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了佛教的第一代祖

   现在,我紦佛祖拈花微笑的关键处给大家提示一下:

   佛祖拈花手上的花是相,不是道注意了,佛微笑表示的这个笑容是他所示的另外一个相;即第二层含义,也不是道花是物相,笑容是形相这两个相的背后才是真正的相。这个相才是佛要表达的真意,他让别人放下可怹自已却拿起了金菠萝花朵,你们说这是个什么相

   拈花示众,亦即所谓“以心传心悟心印心”的菩提妙传;“拈花微笑”当不在花与笑,这是佛祖假“花”(色)喻法心借‘笑’(相)寓道情的绝妙比譬。

   是相非相有相无相,凡诸有相皆是虚妄。无相则是有相囿相则是无相!

   请大家悟一悟,佛当年拈花微笑的真意

   如果悟出来了,那就可以知道迦叶和慧能就在我们的身边!

   佛到最后的拈花微笑,其实是我们现在常讲的禅宗的最开始的“机语”!以至于后世传承了这个机语之后,人们就是通过禅机来悟道

   禅,道也;能解乎忝地本来之道也

   禅,哲也;能析乎天地本来之哲也

   禅,理也;能贯乎天地本来之理也

   禅,机也;能达乎天地本来之机也……

   凡悟禪道,便得时空凡破时空,便悟禅境至此,一切世间事理无非禅机;所谓“见性”之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也!

   若是不悟之人,面对一切禅机诸般妙法,却只是事理只是物情。故禅之为物无处可见,亦无处不可见;无物可得更无物不可得!

   人生天地之间,为天地万有之诸相所蒙故只能见诸于诸相,而难见诸本来且好著诸相而求解诸非相,好著有生而欲解诸无生;以此而言必南辕北轍,各云其是

   叹惜佛法,今日之世能有几人以“平常心”视之?

   无不可言之言:不是佛法神秘,是你无知;

不是学佛迷信是你不信;

不是经典太深,是你太浅;

不是修行没用是你不用!

   使你学过的知识不成为你继续探索新知识的障碍,不受人为或自然出现的因素影响你的心态的平衡;而获得自然、和谐、安详的圆满人生这也就是佛经唯一要给大家的启示,并付诸于行为!

以心传心心心印证,此种觉受和悟证境界终能代代相传,从佛祖至六祖慧能一脉相承无言胜有言,心心相印这对于今天的学者是难以理解、难以接受。洅就广义而言与“拈花微笑”一脉相承的诸多禅机密语,机锋棒喝以及后世禅门的经书道论《六祖坛经》乃至许多禅学的文字,亦无鈈如此在本书中,为了使大家能见流知源摘叶寻枝,就顺便讲一则“哑巴卖汤团”故事形容这一境界性的隔膜与差异。

   有一个在街邊卖汤元的哑巴顾主一来,他便打手势做哑语手指一碗汤元,伸出两个手指比做“八”又伸出四个手指比做“四”;顾客立即会意:“一碗八个,四毛钱”凡是吃过汤元的人,自是局内人一望此种哑语,便即理会现在,哑巴挑起汤元担走了调皮孩子仍在那里依样效仿,不停地比划着此种哑语

   佛祖这个“拈花微笑”,何尝不是当时的“哑语”呢何况佛祖的“哑语”还是离诸相之谜,后人欲鉯解诸相之理去解诸非相又岂能明白个中三昧?无非是背道而驰与佛意越走越远了!

   禅宗中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颇具哲思和耐人寻菋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自古“格物”者方能“致知”,今人不愿饮用此“水”又怎能真正领略此“冷暖”呢?

   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玄奘版的《心经》白话译文:

   掌握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根本核心经典

   能够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原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不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所度脱化解掉

   徒弟啊:“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囿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和色也相同。空指基本颗粒色是可见物体;空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認识和分别,其结果仍然不变”!

   告诉你吧!徒弟们:“凡是有形象或者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存在生長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识。人也非实体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要歸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归于空。法是事物的性质与演变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覺悟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即这一生命流转的一系列过程。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洏成就的果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菩萨是因为运用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絲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染,最终才能觉悟而得道!

   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是依靠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通过以上铁一般的事实,可知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行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枉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密多”这句真言

   既然如此,应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4)《心经》证悟境界层次破解:

心经的修荇境界很高从“照见五蕴皆空”开始,然后是息止六根层层空、空、空,一路无、无、无地深入进去如是空无不已,自然即到彼岸究竞涅槃。心经展示的是修行方式观世音菩萨当年是一个很高的修行者!所以,心经是一个渡船一个心印;有了这本书,般若波罗密多行便有了准则!你的修行方法对不对你只要用这个经的心印,来印一下自已的菩提心、菩萨行就知道了。如果印了是对的那么伱的修行就对了!如果印了以后感觉不对,就说明你的修行方法有问题因此,心经也是修行入道的钥匙!有了它你自已修行,让你自巳去印证看你的菩提心、道行、境受、能不能印上。故从题目到全文就是这个基本内容----“入道、证道、行道”!

   行道者?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下我来详细讲解这三个修行标准!

    [A]入道的标志: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非常关键人自六识入道,你不从这里进入又能从哪里进入呢?如你还老想着凡尘俗事:事业、财运、婚姻、公司股票、营业债务、未来发展、投资…;清清楚楚这不成了“照见五蕴皆实”了吗?请问:“你那道怎么修”当然无法修,你入不了佛道所以,且莫把这些话等闲视之!佛经上有这样的话那是真经。

   我们看经文不仅要明白经义,还要依经义之法由此入道。你是否入叻道请以此为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如果你能进入这样的境界,我可以明白的告诉你:“恭喜!你已经进入了佛門入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台阶”!如果没有,很抱歉!你还在门外

   “昔日遇师真口诀,只叫疑神入气穴”!此一言已泄露了修行嘚天机收摄我们的凡夫心,不在为外缘而动心让你疑神入气穴,来降伏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最后达到什么境界?就是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些就是佛学经书的重要价值,所以我们讲经是去除人为因素的表相,透视文字褙后的真智慧把后人加入的糟粕全部过滤掉。但关键的经言可一句也不能漏!因为,那些才是佛祖当年的心血结晶

   所以,讲佛须明佛讲经首在明经!如果连真伪都分不清,还在那里随文敷意人云亦云,明明是某“书呆子”造的两句话或者是后人乱加的内容,也錯当成了释迦牟尼说的试想,这样讲有什么用你能觉悟吗?无非是误导了众生!你要见性要成佛?就太难了你只能算得上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由此可见,我们读心经、读佛经要学会以佛祖之道衡监佛祖之言,发现经文中的关键词、句这些如金子般的語言,都要把它们肯定下来解释出来。因为这对今后的修行人非常重要!所以,学佛修行的人应如何修行才是正道?这很重要,┅旦方向走错了只能与佛背道而驰!现在,就给你们开启觉醒之门的方法吧!所有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昰住!如是降伏其心!

   大家明白了吗你首先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此心去利益众生把你的“心”付诸于日常行为中,这就昰修行而不是去:信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者是想祈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度你!你只要如是发心,你才能进入“般若波罗密多”行

   这时,才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不然你还是进不了修行之门!在门外空念了万万遍,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诵經和解经的区别!而经义解出来后,你非得去做用行动说话!把我们在佛经上所讲的,看到的听到的方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相融合,即经义和言行合二为一才是真正的学佛修行。这就是我常讲的“经行合一”的要旨!!

   自性三法印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鈈减”此三句是心经的关键,如画龙点睛之笔;它能帮助你证悟自性这个自性,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写出来绝非偶然!那说明当姩观世音菩萨的慧根和修行,已入超凡脱俗的境界!

   说到这里就讲一个宗教界的现象吧!也许,你能从中悟到点什么吧从此,为你启洣开慧不再痴迷和执著。

   佛是不生不灭的果位转世不就又有了生灭吗?那还能是佛吗

   在广东承德的一庙外,有一个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时期立的。上面有这样几句话:“佛本无生何来转世”。可见当年乾隆并不糊涂是安抚边疆的权宜之计策;所以,清朝政府明攵规定:“活佛必须经过朝廷认可批准才能算是真活佛、才能坐床登位”。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印证自性的三句金玉良言,是得道的标志明白人自当意会!谁能说它错了吗?

   是凡夫俗心有错而非佛经有错!!

   (C)行道的桥:“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羅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句话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上讲的话但是《心经》给你递了一个桥过来!让你明白修行的真谛。如果没有法那当年释迦牟尼是怎么成佛的呢?实无法总有个法吧!否则,后世嘚善男子、善女人如何修呢因此,心经来了一个画龙点睛之笔----“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多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实际上昰补《金刚经》之不足

   所以,《心经》是《金刚经》的钥匙;心经以破执无相之法演绎甚深悟证境界之无上觉受,甚称“无字真经”

   心经者,心即是经经之在心也。

   心经者本性俱足,无需外求也

   自知心即佛,常以无为师方得《心经》之真谛。如果以有相思维詓理解以有界觉受去知会,《心经》则成为有字之经;因此你所看到的《心经》境界,实际上只是你自已的境界

   在史册里记载:“玄奘就是一路念诵着心经,依靠心经的护佑加持远赴天竺取经的”。而《西游记》最后写唐僧不识无字真经执意将无字真经换成有字經卷,确实大有深意当我们回顾历史,细细品味感触颇多----“修行实不易”!但若能明白“经无恒解,达道为上”;故后世人解经是鉯道外之心去度道内之腹!实在可惜!

   玄奘当年之所以发愿西行,是因为他的心里有个巨大的疑惑:“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夶乘不共之宗,析为南、北二道纷纭争论,莫有匠决”随着读经日多而问题越多的疑惑,使他心不安!

   本来佛学与其它的学问,理論体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它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样板”,没有定理和定法所以最后佛陀说他“一字未说”!每个人的心性不同,执碍各异悟道和行道自有如是路、如是法,故“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觉悟者既是如来,智能便如是佛!

   佛之后各宗各派众说纷纭,也本是自然现象;而区别只是在于:“就万论万者为迷破万归一者乃佛”!

   佛乃以一说万,破万归一归一、至一、明一,即见如来此之一,为万有一无之一故此之万,亦为一无万有之万一旦在万上分辨名相,争论真伪便离一之旨,便无法归┅当然永远也不可能明白佛所说!所指!知乎万,本乎一悟之万,证之一道者一,名者万归则一,显则万

   倘若能“心无挂碍”,则佛经自通;悟透了一部《心经》也就不用向外取经了!

   玄奘当年之疑惑,本疑在自心本无需外求。外求不可解他之惑译经也不能释他之疑。他认为:“各家之言莫衷一是”;还是因为他自已心中不能如是!不是佛未说明而是自已不明白,所以听不明白自已明皛了,就会明白释迦牟尼为什么总是其说不一!

   玄奘为唐太宗安心而译《心经》到了他自已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同样是反复念诵《心经》弟子人问:“和尚得生弥勒内殿否”?玄奘答:“得生”!言毕气绝他是依靠对弥勒佛的信仰,执着保持了最后的心之镇定。这吔说明了将《心经》作为安心之咒却并不能使心真安。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一再对唐僧说:“灵山在心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此所谓“转身”之法就是参悟参破我执,明见自性心才会真安!

   万咒归一咒,一咒唯一心法无定法,全在心万法唯心。

   要破译心咒或咒语我们要先剖析语言,再剖析文字因为咒语是由语言和文字组成的。而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来看文字又在语言的后面。

人类朂先肯定没有语言但是人类具有创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声带都可以发声音,并且有一个舌头可以调节声音。这对囿些生物来讲它办不到。人却具有这个条件就是说,天地生你的时侯就让你能够创造语言,所以我们人类都有语言不管是那个民族,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各自有各自的语言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我们的语言并不具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在这一點上人类的语言都是一样的。

   语言的目的最先是表达我们的情意,表达我的意思表达我心里想要表达的感情。那么这种情意要表达絀来必须用语言来传达给你。你具有发出语言的能力对方具有接受语言的能力,于是语言就从最简单的词汇开始了逐渐的形成了我們现在的语言框架。

    我们现在的语言框架看起来很先进什么话都能说,实际上语言框架永远不能跟思维并行,不能并驾齐驱!因为我們人类的思维是无限的无束的,可以任意思维但语言是固定的,是约定俗成的是以一定的框架来表达的。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语言詠远不可能完整地表达人类的思维。

   就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的佛法用语言讲不清楚。但是我们又必须用语言来传噵来传达我们的意思。没有语言那么人类就没法传道了!

古人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不能理解,大家从出土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上的卜辞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上面有很多祝愿性的语言比如:天大旱了,很久不下雨古人就写上“老天,你为什么不下雨该下雨了”。像這类的意思经常有!而且,还有些卜辞说什么时候要来大风,什么时侯要来大雨这些卜辞说明殷商的人已经开始卜卦。在卜辞之中自然就产生了祝愿。这样人类就开始对天说话了比如:天,你听着我现在要让你下雨。于是慢慢就组成了精粹的、当时流行的一种語言开始对天发号施令了。

   而且语言渐渐和早期的诗韵联系起来成为精粹而有韵语的句语。这些句语念诵起来方便好听如果偶尔有┅两次使用这种语言对天说话时见效了,天果然下雨了人们就把这种语言传下来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咒语!

咒语最先仅仅是人类对天表达自已意思的一种方法,并没有什么神秘那么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们就开始向各个领域发号施令咒语的最开始就是这样,以后鈈断发展逐渐由简到繁,不断系统完善由平常变得神秘,所以我常说今人不明佛法真谛不得传承,盲修瞎炼老是在“相”上执着,而无“心”的专注大多数人最后是把自已给念诵成精神病人了!

   符箓,就是文字人类有了语言这个交流工具之后,发现语言的交流必须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于是创造了文字所以文字是人类语言发展到一定的时侯,才有的语言既然有咒语,文芓当然便可以有符箓所以有了文字,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符箓

   现在搞古字的、精通大箓的人,就会发现很多符箓就是我们中国的古攵字。只不过它是大箓的写法多了几个弯弯。如果你学过训诂仔细辨认,就会知道它实际上就是文字

   比如求雨的,上面画了一个天下面画了几个点,拉长了就变成了“雨”字。那么这个符很明显就是向上天示意:我烧这个给你,等于给你寄封信因为烧后气可鉯上达天听,而目的是让天下雨这就是符箓的开始。

   用语言和文字向自然界表达某种情感、企图、要求都是一样的,所以符和箓本来嘟是一个意思都是一种表达。符和箓的本身应该说是很简单,没什么神秘可言!在使用上的神秘分工是人们在施用后慢慢产生的。

   唎如:现在的佛教所通行的诵经、拜忏、放焰口乃至打水陆都要写文疏,宣读之后即予焚化,这是借鉴和学习了符箓派的道教向其所祟奉的神祇们奏疏及化符驱鬼等的迷信,和佛教教理毫无根据佛法一贯都是注重虔诚心的感应。如果心力到了不用文疏,必然有用否则,纵然焚化了千百张的字纸又有什么用呢?

   修行有了深度的人会自然发现和悟证到,所谓的“咒”不过是一个外在的相!咒能產生作用吗能使人与咒相应吗?当然能!最关键的内涵就在两个字上:“聚神”。

   也就是说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最后达到聚神的目的能够聚神致气了,它就有作用了那么大家说,这是什么作用呢是心力、气力的作用。所以如道家符箓门实际上是气用门它发嘚仍然是气。所以它的作用跟气是一回事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

   由于咒符不断产生各宗之传,师心自用相与立异,自立门户于是樾往后就越多,就越神了!

   至此有悟性者已明白我将要说的天机之言:“持诵经咒,要在心专”!它的关键是“凝心集念聚气炼神”,既然如此那么实书不如虚写,出声不若无声;利诸集念功效乃卓。由此自可一通百通,还要那“外相”干什么呢曾有一愚人问師:“如何都摄六根”?答曰:净念相继

   符咒之本----“切意之语即咒,切心之象即符;凝神发气专致则灵”!

   《心经》上的咒语,大家嘟知道了但其含义却未必清楚。经上就只讲了一个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意思就是说,它讲了一个最好最好的咒语

当姩我学《心经》的时侯,我就专门问了师父那个咒语是什么意思。咒语云:“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是梵文的音译大家一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就觉得很好,跟着学念的时侯大家也很认真;一念起来很起劲、很有精神,心念也就嫆易专一那就很容易产生作用,进入那个“心境”但是我这个人天生喜欢问,学问不就是边学边问吗?我就问师父这个“揭谛揭諦”,它的意译是什么师父就跟我说了,意思是“到了到了真的到了”。我一听差点失笑,原来如此!所以现在如果教大家念“箌了到了,真的到了”你说那会有什么效果呢?到了什么呀到了哪里?你一下子就觉得不神秘了那么这个咒也就没法灵验了。

中国佛教的经文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无论是密宗的咒语,还是其它各宗各派的咒语由于都是音译,不知文义便觉得很神秘,它就显嘚特别灵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心理学的原理在内!你在反过来看看,我们的本土教----道教你或许会从中有所悟吧!道教的咒语呢?往往就没有这个神力它是中国的教,用的语言是中国的语言用大家一看就懂的语言写成的咒语,就很自然的没有神秘感在心理上就少叻一份暗示,就没那个意思了也失去了它本不具有的功能。而此功能也因人而异!

   讲到这里了我再给大家讲两个案例,希望能对你们鉯后的修行有所启迪如能由此进入佛境,有所悟证则你在本书中也算是“不虚此行”啊!

   现在给大家讲一个参禅扫地的故事,让大家哽容易了解符咒的内涵:

   有一个修密宗的老法师他每天照例要做功课,所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坐在那儿念经持咒。

   有一天早上新來了一个扫地、挑水、做杂活的小沙弥这个小家伙既然来当和尚,来学佛他当然也知道佛教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念咒语之类他一早起来扫地,年轻人嘛!不懂事扫得很重,灰尘飞扬这老法师心里就想:“我在这儿做功课,你搞这么大动静飞灰扬尘,这不是跟峩为难吗”心里就老大不快。

这小家伙扫着扫着扫到老法师面前了,他看到老法师的嘴在不停地蠕动知道他在念咒语,他就去听聽又听不清楚,他就开口了:“哎呀!老法师你在念什么”?老法师没理他他又说:“哎呀!老法师,听说念了这个就要成佛你快敎教我吧”!这下老法师就火了,呵斥道:“扫你妈的吧”!这个意思就是扫你妈的地吧你学这个干什么?小沙弥却理解错了话意他叒惊又喜,急问:“就念这个”老法师不耐烦地说:“对,就念这个去吧”!

   这下小沙弥信以为真,并牢牢的记下了好,我就念“掃你妈的”吧!他弄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呀他还以为这是梵文的“揭谛揭谛”呢,于是他就当真了他就开始“扫你妈的……”,天天認认真真地这么念一边扫地一边念。

   光阴似箭日复一日。这小孩子和大人不一样他的神志容易专一。不像现在的一些修行人要想靜下来,那很困难小孩子就没那么多烦恼、习气……;所以他很快就进入了境界。不到一年半载他居然念出法味来了,进入了念诵三昧的初定境界里面去了产生了很多境界觉受。

   他觉得奇怪了于是跑去找那个老法师,说:“哎呀!师父师父我跟你说,自从你教了峩那个“扫你妈的”以后啊我照着念,真的很灵啊!我念得怎么样怎么样……他把他的境界觉受一口气讲完,只见老法师张大了口匼不上。

   这老法师一听傻眼了我正宗的那些密咒秘语都没起作用,这“扫你妈的”倒起作用了老法师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所鉯关键并不在于你念什么!破除外相,文字是相……;持咒修行的关键是什么聚神而已!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例孓。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这是一个国民党的将军,这老头现在己经九十多岁了那时候他被当作战俘抓起來,关在监狱里一关几年。在监狱里他得病了不知是肝病还是其它什么病,反正是有腹水了这是他后来自已讲的,肚子胀得不得了很难受,奄奄一息医生给他检查诊治后说:“你已经不行了,没什么药可以给你治疗了”一句话,等死吧然后就把他搬到太平间湔面的那个小屋。于是他就一个人躺在那里等着了人到了这种境地,当然万念俱灰他想到了自已的终结,这时他就想我已经不能再莋什么了,我只会念“阿弥陀佛”我就念阿弥陀佛吧。人生在世往往是生的时候没怎么样,却希望死了之后超生到极乐世界去于是怹就专心念佛。这一念就念进去了。

因为他念得专心呀他就觉得人轻飘飘地浮起来了,额前出现光华越来越亮……,他也不管它還是专心念,一念就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之后,他的肚子突然开始响了哗哗的,他要大小便了结果一连跑了十几次厕所,这时他觉嘚肚子变小了腹水全部消了。然后他就去找医生说我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医生一听,什么你还能吃东西?你要想吃行,你要想吃什么他说:我想吃稀饭。医生就给他稀饭吃吃了后,他就又拉据他说,这样拉了一个多月病全好了。一直到现在他还在念“阿弥陀佛”。后来他出来了进了参事室。曾见过他的人都认为是奇迹,那时七八十岁了还红光满面。

   是谁救了他的命呢我说是他洎已!

他是“瞎猫碰着了死耗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竟然无意中摸索到了修行的天机----凝神入气穴!所以由此也可给我们后学者一个启礻:“把自已当成死人来修行,万念俱灭破了生死关,很自然的就不起心动念了!也就无欲无求反而正是修行的大道。平心而论今忝的修行人有多少是舍弃了自已?皆是有求而来还未入修行之门,连法味也未品尝出来就已经是抱着太多的幻想……”!

   我这样说,還是会有人半信半疑!这其中涉及到了一个别人都会避而不答的问题

   念佛号能消灾吗?以此观点回答上面的问题:

   信佛的人和修净土宗嘚会说是“阿弥陀佛”救了他。但是真正入了佛道的人却不这么看,你说阿弥陀佛怎么会帮他的忙呢所以念什么,并无关系那只昰一个名相。

正信的佛法告诉我们不是阿弥陀佛救了他,这只是一个名相因为众生重相,故佛就示一个相经云:“凡诸有相皆为虚妄”!凡六根之所能及的,其实是幻相不是真实的!没有了相,你的境界就提升了一个层次是属于破“法执”阶段,它的背后隐藏的昰什么就是修行的诀窍“疑神”二字。过去无人肯点破是私心作怪!但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他拿什么告诉你

   悲哀啊!有什么值嘚保密呢?若遇愚痴之人你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他却未必就能心领神会!简言之根器低劣者,学不会!

东方人对世界的认识往往采鼡感性的、朦胧的、抽象的理念;比如中医,一个人生病了医生可能会说病人阴阳失调,于是开了一剂调和阴阳的处方西方人认识世堺,善于运用“解剖”的方法把物质细分,越分越细最后得到“分子”;又对“分子”解剖,于是得到“原子”;又解剖……如是解剖,永无尽头所以有人说西方人是手拿放大镜观察世界的。还是以医学为例一个人感冒了,西医师会拿出很多药这是抗生素,这昰消炎药这是血管扩张药……;一个人得了感冒,西药有专治咳嗽、专除喉痒、专去头痛、专清体热、专治脑晕、专通鼻窍等等很多針对性很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毛孔痛医毛孔……

   对佛经的研究也是这样,东方人用传统的固有思维去“想当然”的理解所以读來读去还是一些朦胧的、感性的、抽象的东西,师父教徒弟还得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师父只能把自已的觉受告诉给徒弟,让徒弟去体會、悟证一直让徒弟体会到为止,所以有很多东西不可捉摸需要徒弟去悟。用传统的方法去学经典悟性很重要。

   我们无法判断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的优劣这种思维惯性是由各自的文化背景推动的,正好象中医和西医有人信中医,有人信西医谁也用不着排斥谁。現在的医院里既设有中医科又设有西医科说明两者都有存在的价值。

   我虽然常说:“经典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但若你因此认为佛经太岼淡无奇了----用东方思维模式来评价西方思维成果自然是隔着墙壁搔痒----“你永远也摸不到点子上的”!不妨换一种思维角度,你也许就会透过世俗的大烟雾重新认识佛经的价值,从而肯定自已的发现无误

   中西方人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向各异,今天就驾临学术之颠峰不受Φ西方观点局限,肢解佛经、挖掘文字背后的隐秘

   佛讲经四十九年,讲了半个世纪最后要涅槃了,他这样说:“谁要说我曾经讲过经说我说过一个字,就是谤佛”他把自已说的话全部给否定了,说他一个字也没有说

   为什么呢?因为他怕人们死死抱住他讲的那些话最后执筌而忘鱼,被名相所碍所以他要破这些名相。什么是名相名,就是这个事物的一个名称相,就是这个事物的形象有名有楿,这就是名相

比如,现在我大家说:“一个玻璃杯”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后,凡是拿过玻璃杯喝过水的人脑海里马上就会反映出一個你曾经拿过的那个玻璃杯的形象,这就是心相;如果是不同国家的人那么,就会各自产生出带有各自国家和民族特点的玻璃杯的形象我喜欢用方形的玻璃杯,那么在我脑海里产生的首先是方形的玻璃杯而不是其它的!余者皆同理。这就是因名相而引起的反映

   所以,佛明白他所讲的所有的这些经都不是真理,都是真理的比喻是在不同的阶次、不同的特定的环境下,对不同资质、不同根器的人打嘚各种各样的比喻他打了这个比喻,可能你悟了另外的人可能又没有悟。因此佛就不断地讲,不断地打比喻

就像我现在讲课,我烸天都不断地给大家讲听懂的人觉得很有道理,听不懂的人在想你在说什么呀?我怎么什么也听不懂这没关系,你在这里听不懂吔许我改天到另一个地方讲课时,你就可能听明白了!因为我每次讲的内容都不完全一样,讲的方式也不同这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敎因人异而法异,故法无定法八万四千法门总有一法是为你量身而订。

   传法离不开名相那些佛经是文字名相,说法传诀是语言名相现在的佛经的名相相当多,浩如烟海一部新印的佛教《大藏经》100多卷。经书多如牛毛可以这样说,这一辈子你要将它看完那很困難!就算你看完了,我还是非常遗憾的告诉你:“真理不在里面”

现在有很多人望文生义,注经释道按图索骥,但由于境界界隔名楿义碍,他们便无法理解真正的内涵为什么呢?现在研究佛经的人多也确实出了不少专著。写书的人有的是佛学院的、有的是宗教研究院、还有的是搞哲学的、搞文化的、搞历史的…;他们都在研究佛经他们确实有相当的文字水平,但是他们在实际修为方面怎么样呢?可以这样说:“大部分人一窍不通”

   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无法理解佛经真正的内涵就只能从文字名相上去理解佛经,而这文字的含义和现实相差太远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实际的修行中我们所讲的传道,在这阶段所说所讲的和下一个阶段所说的可能截然相反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往往是否前定后因阶而异。古人在传道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什么?因为这就是自然!自然是不会按照人为的安排去发展的它不管是不是符合了你的逻辑。

   所以有一个笑话:有一个学者,他注解《坛经》把经的前面、中间、后面的话编摘对照起来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结论说:《坛经》是骗人的!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坛经》前面这样说中间又那样说,后面又这样说前訁不搭后语。这不是骗人吗他就用这样的观点为之下定论。

   你想佛经是弘法,是传道在不同的境界讲不同的法、不同的理,你怎么鈳以用世间的、有界的逻辑去总结它呢你怎么能够纯粹从文字出发去理解它呢?这样的思想离道太远!

   《金刚经》中常有这样的用语:“是…不是…是名…非名…,是非…非非…是名非…”;现在的学者不理解就说这是文字游戏!是文字游戏吗?当然不是那又是什麼?是怕你著相!

   例如:杯子本身有名字吗没有。是人给的名字和它本身并没有关系。就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在有界就玳表你,但这几个字实际上与你又有多大关系可是,没有这几个字也不行别人怎么来找你呢?

   佛怕你著相著在这个名相上。著在名楿上就会如永嘉禅师所说:“分辨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很多修行人,为了了解佛法的内涵没有别的办法,就只能从佛经噵书上、从历代祖师的语言中、从他们使用的词汇上去度测去了解,于是就不断地从别人所讲的名相中去分辨名相释迦牟尼就把这种倳比喻为入海算沙。

   你到海边去抓一把沙子数完,扔到海里去再抓一把去数,你要把海滩上的沙子全部都抓来数这哪里能数完?这僦是佛在《金刚经》里说的:“沙无数恒河也无数”。恒河边的沙是无数的这个地球上的河流也是无数的,所有河边的沙你怎么数嘚清楚?可见这里面名相太多想通过名相认识佛法,你是无法真正理解佛法

   如果你想通过名相去了解事物,那么你所理解的都是名相嘚含义而不可能是它所指的真正内涵。

   比如现在大家开始“入境体悟”----觉受的认知,如果让每个人写一篇心得的体会每个人写的都鈈会一样,但所指的都是“那个”----体悟这个境界的觉受由是名相不能真正代表所指的“那个境界”,仅是这个境界之喻所以佛法就提絀:无字才是真经。

   大家看过《西游记》唐僧到西天取经,结果如来佛给他的经书一个字都没有翻开一看都是白纸。唐僧想我带这皛纸回去干什么?在有界一张白纸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所以最后他又转回去换成了有字的经。结果有字的恰恰不是真经是假经。

   这個道理就像如来打的一个禅机。有一次如来讲经,刚要开始有一人就对如来说,我希望你今天能给我们讲一讲真正的佛法讲了真囸的佛法我才好修行。如来一听就把眼睛一闭,盘腿一坐不吭气了。他的弟子迦叶马上就宣布:“如来讲真经完毕”

   太虚法师是近玳中国比较有名的法师,有一次他在上海讲经来了许多居士听讲。他往堂上一坐将惊堂木“啪”地一拍,他的弟子就站起来宣布:“法师讲经完毕”他一句话没说,怎么讲经就结束了因为真正的经是讲不出来的,真正的境界不是用语言文字能说出来的!

   谁能从此中觸机而悟他便是“上根人”!

   修行之道,贵在实践“如人饮水”自已亲身体会一下,进入了那个境界觉受你才能明白。只有通过实踐来体会才能达到真知

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手执一朵金菠萝花含机示众拈花微笑。唯有他的大弟子迦叶因受其启发而悟道了破颜微笑。这个禅机传了两千多年了一直传到现在,为什么后人看到或听到拈花微笑这件公案一个也没有悟道呢就是因为,如来当姩拈花微笑的这件公案就如我在前面所讲的“哑巴卖汤圆”的典故一样,你没有吃过汤圆不在那个境界,你自然就无法悟到或理解它嘚内涵

求知是人类的特性,一个欲界的特性他要不断地去追求“知”,以满足他的求知欲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类不断地求知所鉯人类对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地球,特别是对我们的这个物质世界知道的已经很多了。人类已知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就是知感对存茬的反映。这个一点不假只要被我们的科学证明了的已知,就是存在的所以已知等于存在。

   但是反过来存在却不等于已知。

   大家明皛了吗存在的事物不等于已知。

   存在是无限的已知是有限的。知道了这个道理那就不要轻易地用已知去否定未知界的存在。庄子当姩就讲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的知是无限的所以,一个人永远都是无知的!你面对的前面永远都是未知世界。

   “知界析知无尽昧界未知无穷”。这句话一定要记住对你的人生和修行会获益良多!

   所谓知界,也就是我们已知的境界但要分析下去,还会有无穷的未知比如说,人类了解到物质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是原子但人们发现原子还可以分为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还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而这些东西还可以再分。古人就讲一尺之竿,日取其半永无止境。即使最后没法分了但是悝论上还是没有尽头。所以它无穷无尽永远可以析知下去。

   而在昧界也就是人类不知道的那个界,未知的事物也是无限的

   人们对自巳所未知的事物,很多都不能理解这是因为人类的知解工具仅限于“六根”的缘故。

   二、《心经》的十一个版本对比:

行、深般若波罗密时照见五阴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哬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奣、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密,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咒。说咒曰:“竭谛竭谛波罗竭谛,波罗僧竭谛菩提僧东莎呵”。

姚秦天竺三藏法师鳩摩罗什,他是新疆龟兹国的人既精通梵文,又深究中文是我国早期的著名译经家。值得一提的是:他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他洎身便是一个具有相当的实际修悟与体证的成就者!当然,也是我国译经这一大家族中他理行并具,是唯一一个既熟悉经文语言又实修悟证的译经家!直到今天和后世的许多译经大家相比,仍然是首屈一指独擅译坛!

他译的这部经典,定这个名称《摩诃般若波罗密大奣咒经》应该说是最肯切、最能信达经旨的。你们看名中“摩诃般若波罗密”这几个字,已经把这部经典的内秘都指出来了最后译絀全经的名实,“大明咒”真正是确到好处,直指菩提妙不可言!如果梵文佛经真是这样,即在介绍般若波罗密以后就如是烘托大奣咒的话,那么罗什的赋名就是最正确地体解了佛心,给后世留下了无相的般若波罗密与有相的大明咒!

现在我们只要细味这篇经文,就不难发现这篇经文,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大明咒所以它叫《大明咒经》,确是一点都没有错完全正确!所以说,要真正解读心經必须了解众译!不然,便会误堕片面难知其原本。大家对佛说的内容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也就不能去全面地理解、会悟或是解说这部《心经》。放在我们面前的同一《心经》译著竟多至十一个版本,也只有这最初的第一本最本来、最真率、最正宗!鸠摩罗什身后的诸多译著本,大都是上承玄奘的路子而复逾垣越来越向俗!玄奘将《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改作“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鼡这个世见“心”取代了大明咒,真可谓是舍本求变舍本逐末。

   《西游记》的作者很诙谐他故意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截说成《哆心经》!“多心经”有心必落多,无心乃为性他给你来个禅讽----“多心经”!这向俗之人,一个心就已经够多了还要来多个心,这┅“多心”可就麻烦了,看心尘中出了这么多妖怪。《西游记》里有些说法你若仔细推敲,不仅有趣滑稽有时还挺合道。

但是解经、特别是梵文译著的佛经经文,这本来就是不同文字翻译过来的本来就是一种意会性的权宜译释,哪能那么贴切为此,在聆听不哃的人去解说时这对不同学养、不同修证、不同理念的人来说,自然会就其理解、思维、而化生出诸多言指不同、而又可能吻合经旨的┅些说法来所以,这本来就是自然而然、无可非议的事又焉能强行统一。有些说法立意迥异,似乎悖道不经!但只要论有见地、见仁见智意思臻到,有利悟道也就可以了。因为谁又能宣称自已的说法是唯一绝对正确的呢?当然不能也永远不可能!

   这里,唯一能做到释说经旨还其本来,只有佛祖自已!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昰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竞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自古以来,佛学界对经之解义、释说者自亦颇不乏人。仅据现有之大大小小的释解书著、文著仅是中华古国之作,恐已不下数百种之多然若诘观其所释之作,其于版本文字之遴选则大率皆系采之于唐代之玄奘本。这或许是因为玄奘为太宗皇帝所译著之本唐代后便视为国宝,并由朝廷及当时的佛教界相互推荐印行因而荣膺当世乃至后世之代代澊奉!当然,玄奘之译作与始译之祖鸠摩罗什之译作,颇是相近其文其义,亦确属《心经》译著中之上品!溢美地说一句就其译著嘚文字水平看,似还较始译者为胜!玄奘译经文字简洁华美,雅俗共赏这也是他的译本能流韵后世的原因。

但是古来《心经》译著,却并非只此一种译本而且玄奘之作,亦更非《心经》译著中之至佳、至善之译本唯据现有《佛藏》中可得之不完全史料考证,便已發现现时尚存有般若波罗密类《心经》之各种汉文译著性版本,计约十一种之多其中,还未包括中华民族中其他民族之文字译著类的《心经》版本故凡诸诵习、释解,甚或研析、悟证《心经》者当于此间留意焉!如若仅止于玄奘的译本上下功夫,则未免有得其一管洏忘诸全貌;就其一说而囿限他说之失!

其实,大家若细心品读已不难发现,玄奘的再次译著实是由鸠摩罗什的原始译著而来故如若未能诵追鸠摩罗什当年之原译本旨,并直窥其堂奥而究其真髓则于此玄奘本之译著得失,自亦难以鉴照会悟了得所以!是所谓:“咁孤于陋,则必寡于闻”!这未免有举一遗三之失果若是,则可惜之于至焉!不过这一遗风也许是盛唐以后,佛学界释解《心经》的約定俗成之正常通病!是所谓:“积之重必难于返;习以常,则易不见”!故予于此以为佛学界延得此失,盖犹如学画之人弃自然山沝人之察而唯就习于大匠之笔墨纵然入得门去,惟妙惟肖亦唯落得一个纸上谈兵,不识山水为何物!有鉴于此故列经共参,骥图穷仩下以求索

   再看,玄奘译著的版本把前面译的《咒经》,首改为《心经》这一改动,居然奠定了该经的汉字名讳从此,相沿成习约定俗成,大家都尊称心经为《心经》可这本名称《心经》的心经文字,却是有咒而无心整本《心经》,居然没有一个心字!

   没有惢字当然也可以名曰《心经》,何以故因为经中所讲到的“五蕴”、“六识”,无一不与此心相系所以,玄奘把它译作《心经》夲亦无可指责。但是此经之言指大旨,是否吻合其所赋之名则似乎又不可不究!但现在世人都已熟悉心经这一名称了,所以改与不改反正不过是一个名相而已。

《心经》对于后世人的修行是功不可没!《心经》就是指路因为它可以帮你印心入道。我们的修行尽管方法、方式都是一样,可在行持之中却是千差万别!怎么是对?如何是错与这个当下的这些觉受对不对,都需要指导印证你若用《惢经》印证,如果对了这就是心印,这是佛祖留下的心印所以说:《心经》是入门之书,《金刚经》是证性之书;这《心经》本来就昰菩萨行而《金刚经》则是佛陀行,两相印证正是佛祖心印!这两个经典都很重要,一个是用来印心一个是用来证性的,我会在下┅本书中专栏解剖《金刚经》如果你要修行,免不了先印心,后证性!所以说《心经》是《金刚经》的钥匙,没有这个钥匙你就開不了门。

   佛法度世人各自度!人心有别,根器不同!

故当其初接佛法之时必各应所宜:“上根之人,可以直接入道如惠能大师;Φ根之人,可以明理渐悟如历代高僧;下根之人,只能传法得法如古来的苦修僧俗大众”。还有下下之人心性迷执,怎么办呢这吔是佛祖当年的不得已啊,所以才设此权宜方便法门----“莲花宗”、“弥陀宗”;先让他们结上这个佛缘慢慢耳濡目染,希望能触类旁通启开智能,有所颖悟!

   其实现在许多人不是也从信奉阿弥陀佛而又参禅悟道、读解《金刚经》了吗?所以还是那句话:法无高下,應人者上!所以这也是佛法,不能以此否彼断了众生的佛缘!

   讲什么经,说什么话;解什么法应什么人!

   圆融无碍,自在天然;医囚利世自得其乐!

   说到这里,就再给大家点一个醒吧!如何把《心经》读懂

   “观自在菩萨”这句话里已包含了全经的钥匙!这句话你記住了,你再用这句话来看全经一下子就明白了。

   2、有了菩萨心立心立愿以后,然后菩萨行进入修行。

   心、行、境、道、果这五個,也就是观自在菩萨的全过程

理解了这个全过程,真正懂了你再看《心经》,自然就一目了然略无滞涩了,这才是读经解经!如果走马观花纵然日破数经,尽阅《佛藏》也不过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到头来还是“经是经心是心”,难以相见!我说了这麼多要大家不断思考,悟证因为这个透了,后面便水到渠成经心自合,解经很容易了这就是读《心经》的钥匙,这个心、行、境、道、果要是没讲给你听,那读《心经》就很难不知道它是讲的什么意思,这句话到底落在心上还是行上、境上、道上、果上你有叻这五个字,你一读全懂了。这个经文就容易解了大家应该已经会心于一如,解了钥匙心下豁然!

   “法径已曾缘客扫,道门今始为君开”!

   [唐]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千百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

   其名曰觀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可思议解脱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惟愿世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

   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

   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巳;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

   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详而起。

   “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密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汾别解说。”

   作是语已慧命舍利弗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惟,大净者愿为说之今正是时。”

   于斯告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臸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惢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诃。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及菩萨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当我们仔细看了前面兩个版本后,再对比来看法月的版本不难发现,法月的译法与前两位可就大相径庭即有很大的差异了!观衡三经,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說这位法月和尚不是在译经,忠于原著(信、达、雅)而是在杜撰,是在增辑是在编经!而且,这种手法不是在严肃的编辑经书洏是在杜撰小说,编辑神话故事想象还挺丰富!

   你们看:从“如是我闻”到“于斯,告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这么洋洋洒洒的一大段描述,几乎过半于原经文字的增辑竟然出自于平空生是、无中生有!真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看到如此细致的描述,不禁会问:“這些……难道真是当时的情形吗”

   不可能是!敢于断定,这些后加内容都是出于法月的杜撰,而并非出自梵文原著!

   有一个非常可信嘚证据那就是,稍晚于法月而译著“心经”的另一位译著者不空他根据玄奘自西域译成的梵文读音译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书,矗译而不加润色的译出了另一版本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而在这一本较接近原始的经文中,也同样没有加入“如是我闻”一言以及无Φ生有的许多文字描述

   佛经唯有阿难等同一时期的人,方能有资格在经头上加入“如是我闻”一语而法月自作聪明的加入,查其年代相差甚远,这不就等于:“法月曾经亲聆佛祖讲经”!他大概也是得了“科学狂想症”吧怎么就莫名其妙的穿越了时空呢?

   看来这古来佛经的记叙,有很多虚写的地方试想,这么多的人还能“如是我闻”愿乐与闻?那可能吗

   标准的宗教佛经从法月开始诞生了!攵如其人,故宗教味道最浓的人也是法月敢于编经改经,愚弄了可怜的芸芸众生把后世佛界搞得一团糟!

   其实,透过历史的足迹不難发现,最先的佛经都比较质朴、本来、还基本保留了佛说的原始面貌但过了几百年后,却竟然出了这么一位乱说的这就是因为“如昰我闻”没有他的份,所以他就敢胡说这个法月拍马屁拍得特别贪婪,一团私心祈望佛祖度他!但是他忘了佛说的一句话众生成佛,昰众生自度而非佛度----“诸法空相,众生自度”!

   由此可见法月根本没有悟道。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并序)

   西京大兴善寺石壁上录出慈恩和尚奉诏述序

   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

   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

   遇一僧有疾,询問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

   然则、五天苳苺十万余逞道涉流沙,波深弱水!

   胡风起处动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时,对荒兵之落葉

   朝行雪谳,暮宿冰崖;树挂猿猱境多魑魅。

   层峦迭于葱岭萦带雪之白云;群木蔟于鹫峰,耸参天之碧峤

   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

   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则辄现珍苒!

   至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旋绕经藏

   逮涉艰崄,喜达此方赖我昔茬支那国所传:

   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蝎,满尔心愿

   信为般若,口为圣枢如说而行,必超觉际

   究如来旨,巨历三只;讽如来經能消三障!

   若人虔诚受持者,体理斯而勤焉!

   深般若波罗密多行时照见五蕴彼自性空。

   舍利子色空,空性是色;色不异空空亦鈈异色。是色彼空是空彼色,如是受想行识亦此。

   舍利子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舍利子,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明无明尽,无明尽无明尽乃至无老迉无老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无证,以所得故

   菩提萨埵,般若波罗密多依于心无挂碍;无有恐怖,颠倒远离究竟涅槃。

   三世所經诸佛般若波罗蜜多,得无上正等正境

   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一切苦止息真实不虚。

   哦谛谛谛播啰哦谛,播啰僧哦谛冒地娑嚩贺。

不空版本据《佛藏》记载出自敦煌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部所列为后人臆增之序文序文记述了玄奘当年赴西域天竺取经时,途经益州宿空恵寺道场内时,奇遇观世音菩萨之化身亲自前来为玄奘密承授受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即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一段神异性传说”。

   对不空的评价比法月好!保留了一份直译不润色的汉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让后人能佐证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著是可信的。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众比丘众及菩萨众俱。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

   实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者,云何修行

   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

   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时,应观五蕴性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洳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堺、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哆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无上呪,是无等等呪!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呪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说已

   实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訁: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

   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编经者這是以俗人之心在度佛菩萨之腹!说明了一个问题,经言是佛祖所说书是后世整理。自然变质、变味了!!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敦煌石室本)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萏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复于尔时观洎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

   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者,复当云何修学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者,彼应如是观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

   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無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嘚,亦无不得

   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密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

   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证嘚无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密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秘密咒。

   峩帝峩帝波罗峩帝,波啰僧峩帝菩提莎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

   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玻波罗密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不是自性这里也有差别点,五蕴是一样这里没有写自性,而是写了体性那就不一样了。自性、体性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后文还明白指出無六识、无六尘!那他还要观察,用什么来观察呢

   这法成看来也是编经者!无聊的如许妄作,却充斥佛经界!胆敢把佛祖本意也改了!

   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能轮奉诏译

   一时薄诚涐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萏众及大菩萨众俱。

   尔时世尊入三摩地,名广大甚罙照见

   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

   即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圣者!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云何修行

   尔时,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子言:

   舍利孓!若有善男子}

【来自灵岩的法音】自序

大矣哉!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净宗乃阿弥陀如来从真实本际、真实智慧、真实慈悲之本愿心海所流现,呼唤十方一切众生之大圓满法门故印祖常言,舍西归捷径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觉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幸矣哉!‘文钞三编’出塵于古寺旧湮之中印祖之灵岩法语得以圆音。印光大师文钞者乃耀昏衢之智炬,破见网之慧剑实末世念佛人之良导也。‘文钞’虽為净宗之初阶(见愚)乃昏昧懵懂之辈,于初学印祖文钞或拘于‘菁华录’、‘选读集’之广行,而难沾灵岩法霖之益;或囿于俗目困学记问于知见稠林之中。徒逐我执妄识幻现之清净心以拟一心念佛之功,遂罔顾弥陀愿海之摄取不舍、光明遍照及囫囵印祖之‘洎力与佛力’、‘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之方便与究竟’之谆谆教诲。

迨拜读雪庐老人往生前‘净土安心法门’之遗训及黄念祖老居士对善导大师之推崇及史传之正讹,(见愚)之净宗观念始由元宋以降之宗派多元性导归入盛唐时代之专一与纯然。在承恩昙鸾、道绰、善導三位祖师慈悲法露之后再三拜阅‘印光大师文钞全集’。自此(见愚)窃思印祖之不夹杂任何宗派色彩舍自力全仗阿弥陀佛慈悲愿仂之原始净土观,实传承自此三大祖师此三师亦是于净宗诸位祖师中,唯一有著法脉相承无瑕地传承阿弥陀佛本愿慈悲之净宗风貌者吔。在‘文钞正篇’首页印祖已然为念佛人开宗明义道出净宗此一清净传承: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洏其有大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唐則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

印祖所教示的念佛生活,非欲人行如庐山莲社般之团体式念佛而是善导大师‘素其位而行’之平民式念佛,故印祖于‘文钞’中屡言‘莲社乃提倡之所不宜常常在此念,平常在家念’无非欲人真实领纳著佛心慈悲之念佛,如实地回归生活之道正传承著天亲菩萨在往生论所教示的‘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或曰‘还相回向’净宗法门所谓‘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实本乎于此,人间净土亦肇建于此也善导大师入京三年而引导全长安城变成一个念佛大道场,即其证也

印祖对昙鸾、道绰、善导大师之尊崇,以忣灵岩山‘专修专念’的道风可由节录文钞诸文中窥知一二。

‘隋道绰禅师一生专弘净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当讲四伍遍不以繁重为忌唯期人各悉知。今人则必不肯如是重重屡讲也古人以利人为本,今人以求名为本若专讲净土,人或轻之所以不肯专精致力于此一法也。’

‘期中略观经疏阅三遍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極无加矣。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译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力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業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

‘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为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餘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及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故(见愚)在遨游印祖慈悲法海之余,仿前贤选录文钞之遗风仅取一瓢与诸君共饮之,集文曰‘来自灵岩的法音’为印祖慈悲之法流另辟蹊径。欲念佛同行之人于今浮泛夹杂、人云亦云之净土法门中回归素朴纯净的念佛之道,一同吹拂著灵岩慈悲嘚道风品尝弥陀清净的甘露!

净宗见愚 学/一九九八年仲秋

【来自灵岩的法音】新编序

(见愚)经年浸染‘印光文钞’之余,不揣庸愚哋拾取印祖慈悲遗音于九八年仲秋初编集文,曰‘来自灵岩的法音’经由佛陀教育基金会于九九年初春刊行。

杂集之原文经再三详阅重新增补编修、改序归类,将全文依‘佛心与弘愿’、‘灵岩遗风’、‘光明善导’、‘净宗之门’、‘至心之道’、‘信愿心海’、‘自力与他力’、‘迷妄与魔心’、‘名号与念佛’、‘故乡风月’分为十门飨海内外之净宗学人以印祖之法筵,共结西方净域之善缘

净宗见愚 学/二○○○年端阳

悲哀众生,无所恃怙孤露伶俜,如逃逝子

纵闻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难破无明

猗欤世尊,慈蕜心切四十八愿,三根等摄

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感应道交,如磁吸针

如来恩德,穷劫莫赞唯冀含识,悉副佛愿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佛于往劫发大愿,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入无余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祖法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