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儒佛,都是教人行善的,可那些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理世事,只修行,有行过善吗?

很多人歪曲重阳祖师的话、 重阳祖师讲的三教合一是指—— 太一道、真大道、金丹南宗三教派,开启了全真道教的三教合一; 而不是道教、儒教和佛教合一。 吕祖爷言: 参禅做鬼终不识, 声闻缘觉冰消散; 外道修罗缩项惊, 只修性、不修命, 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 万劫阴灵难入圣。 可知我们吕祖爷更不提倡“三教同源”。 说“道儒佛三教合一”的可以闭嘴了。

}

核心提示:近几年来,学习儒家经典《弟子规》的潮流在佛教界内兴起,支持者认为,《弟子规》是做人和学佛的根基,要大力提倡弘扬,有的还提出“《弟子规》是《华严经》”“《弟子规》学好,能够救世界,能够救佛法,能够救家庭”等观点。

反对者认为,《弟子规》是一本弘扬世间善法的童蒙识字课本,佛教徒并不否认其劝善功用,但说《弟子规》是学佛的基础,无异于表示从释迦牟尼佛说法起直至清末,佛教都缺少基础,只有在清朝秀才李毓秀编了《弟子规》后,佛教才有了基础。而佛教卷帙浩繁、博大精深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反而是不及一本儿童识字课本的。而对支持者提出的应“先做人,后学佛”观点,反对者质疑其将做人与学佛直接对立了起来。

对如上不同观点,教界已有多种不同声音进行论辩。清华大学教授蒋劲松认为,藏地上师索达吉堪布虽然赞叹过《弟子规》,但仅仅是从世间善法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的,并未将其提升到可以替代或者等同佛法的高度。今日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刊登全文如下:

索达吉堪布赞叹弟子规的话,被某些人夸大了,他们引来为自己过分吹捧《弟子规》辩护,为自己混淆儒佛之别的错误辩护。但是,他们可能没有仔细读索达吉堪布的文章,其实,堪布对《弟子规》的界定还是蛮准确的。堪布认为是《弟子规》乃至儒家只是一种世间法,对众生为人处世有益,但是,不能夸大。

他对《弟子规》的定位是:“不管佛教理论还是世间格言,只要用得上,对自己心行起到断恶修善的作用,就是善法。”“任何学问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值得赞叹,也应当接受”,仅此而已。相反,堪布处处强调佛教与儒家的差别,不断驳斥孔子可与佛陀相提并论的说法。

顺便说一句:赞叹他人的弘法功德是好事,但是,请留意不要为了赞叹一个菩萨,就贬低抹杀无视千千万万个努力修行弘法的菩萨们,这样说是有过失的。南无阿弥陀佛!

以下是索达吉堪布相关教导的部分摘抄:

虽然它在教导人生哲理、规范世俗行为上是一部好论典,但与佛教胜义、世俗的真理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这方面务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否则,特别喜好孔孟思想的个别人觉得:“《弟子规》是一切学问之最,只要懂得孔子的思想就可以,学佛没有什么。”把孔子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是一大错误!

我看过不少儒家先贤的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对今生的做人讲得很好,可却没有涉及业因果、前后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触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万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说孔子与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可以跟他辩论:不说特别深奥的道理,单单是前后世或六道轮回的存在,儒教传统思想中有没有提到?大家不妨观察一下。我详详细细地翻过很多书,觉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我经常想:《弟子规》的内容,应该用佛教观点来解释,这样刚好有一些补充。否则,单单只考虑眼前几十年,却从来不提前后世、业因果,不去关注更为长远的生命,就太有限了。

或许有人问:“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后世有《二十四孝》等许多故事。可这孝顺之举,佛教有吗?”

佛教不但有,而且远远超胜,更不可思议。如虚云老和尚,他为报答亡母深恩,吃尽了千辛万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早脱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他两次冻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萨化身救他脱险,三年后才到五台山。后来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见母亲一面。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得知母亲已转生净土。

以这种伟大的行持报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难见到。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应以礼承事;死后,要以礼埋葬,并于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报恩仅限于此。然佛教可谓更上一层,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才成就了真实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个人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应深入佛经,像《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可以称为“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因此,人想学道,孝顺非常重要。

而孝顺方式,佛教的与世间的有很大不同。佛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意思是说,以金银财宝、饮食衣物供奉,不能圆满报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导他们行持正法,才是真正报答了双亲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让父母不高兴,也做了让他们伤心的事,现在懂佛教的道理后,就应该行持善法,并把善根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的报恩之举,是最圆满的!

当然,作为出家人,出去回来都跟父母禀报,恐怕不一定适合。尤其是父母若不信佛教,你这样做,可能永远没机会行持善法了。对这种情况,佛教经论中开许说:可以自己决定。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所言:既不向父亲询问,也不与母亲商量,自己决定一切,远离世间而前往寂静地,什么也不挂在心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以此来印证自己修行。到了那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什么也不必在乎,在这样的境界中,就不用天天到父母那里去了。如果你都出了家,就应该放下一切,没必要总惦记着家,否则修行容易出障碍。暂时看来这好像是不孝,实际上是大孝,这方面也有许多教证。

只有看了、对比了,才会发现:佛法是全世界唯一的如意宝,它所揭示的真理,任何宗教都无法同日而语。现在我们也正在学儒教思想,从中也看得出来,这里面有时虽有利他,但范围很小,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都要由大乘佛法来补充才完善。这并不是自赞毁他,事实就摆在眼前,谁都可以看得到。

有些人觉得儒教跟佛教完全一样,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对此我们只能说:你还需要再三地、更细致地去了解。

在儒教思想中,人死之后,只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地处理完尸体即可,至于他的灵魂来世感受痛苦还是快乐,因为智慧所限,就不再判断了。如同佛教的声闻乘,他们的观点虽然好,但与中观应成派相比,对万法无法通达无碍,故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同样,儒家虽在“孝”方面有它的特点,但却不能像佛教那样,人死后还要为亡人超度或行持善法,以利益他的生生世世。所以在究不究竟方面,大家一定要观察。

而且,儒教的极个别传统,也有一些不好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南方一带,每逢清明就宰乳猪、杀鸡鸭,以此祭祀亡人,这种做法非常可怕!佛经中记载:一次佛陀与阿难在河边行走时,看见五百个饿鬼非常欢喜,一边走路一边唱歌。阿难问佛陀,佛陀说:“这些饿鬼的子孙,正在替它们修福,它们快要解脱苦海了,所以唱歌跳舞表示高兴。”后来又遇到好几百个饿鬼很伤心地走过。

阿难又问佛陀,佛陀告诉阿难:“那些饿鬼的子孙正在为它们杀生祭祀,而不肯作福,所以饿鬼身后有火逼迫,故它们在啼哭。”《地藏经》也告诉我们:办丧事不可杀生造业,否则,只会增加亡者的负担和痛苦。所以,后人在祭拜亡人时,对某些传统要以智慧作取舍。

过去我总以为,儒教的“四海之内”,指四海之内的一切众生,包括陆地、水里的动物。这样一来,儒教的思想境界就比较高了,因为是兄弟的话,就不能互相啖食,所以人不能吃动物。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解释。他们认为,只有天底下的“人类”,才是兄弟,“人类”之间才该互相友好,不要发生争斗——当然,如果这样去做,也能消除一些争论和战争。

儒教不以吃鱼、杀生为恶,有时候我很看不惯。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求鲤,就是供养父母鲤鱼;现在小孩子的图画书里,在表示孝顺父母时,也是在盘里放一条鱼……儒教提倡“以时杀焉”,认为遵循时令则可以杀生,这一点跟佛教有很大的差别。

有些佛教徒的极端,他们声称:“大乘佛教不用学,它跟儒教一模一样。我对《三字经》、《弟子规》更有信心,对佛教没信心也可以。”这一番言论,正说明了他连儒教都不懂。而有些国学老师更可悲,上课时谆谆告诫孩子:“你们一定要杀鸡宰羊,以孝父母。”其实,造罪业来孝顺父母,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不孝。他们把“终生慕父母”认为“则大孝也”,我们也承认;但若说“杀生供父母,则大孝也”,我们则不许也。

儒教在世间法方面有很好的传统,这一点我们非常认可,但除此之外,他们对来世的研究一片空白,在有些话、有些事上造下很多罪业,这从有些文章中也看得出来。所以,这次讲《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不管遇到什么人,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以供大家作为参考。

从《毗奈耶经》的戒条来看,佛教中无论是吃饭、走路、做事,不但有相同于儒教的地方,更有超胜之处,对真正有功德的人、自己得过法的人、年长或戒腊高的人,必须要恭敬尊重,这方面的教言数不胜数。当然,如果你修行好,能把所有众生都看作父母,则不需勤作,恭敬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

我再三强调过,其他宗教对人类的爱也算广大,但与佛教相比,则不免狭隘。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它并未涉及人类以外的其他三界众生;第二、即使对于人类,也只是要求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可这一点如何成立?具体该怎么样修?并没有特别强调,只不过有一些教证而已。

佛教智慧涵盖了世间一切优良学说,不管是行为、心态,甚至极其深奥、无法言说的境界,都从不同角度阐述得非常圆满、究竟。

有些老师讲《弟子规》时,因自己爱喝酒,讲到这里,就说:“你们小时候不能喝,但长大后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我不赞同。《礼记》等文献中记载:古时候,酒是当作药来用,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即使偶尔喝点酒,也是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就像密宗会供一样,只是沾一沾唇,表示一下而已。但到了后来,饮酒就开始没有节制了,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现在就更可怕了,饮酒低龄化趋势严重,未成年人饮酒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份报告中说:据陕西省针对大中学生的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中有饮酒史的平均高达82%;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广州市中小学生中有):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