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信仰什么宗教最好

    儒家是不是宗教?孔教该不该建立?中国人是否该选择儒教?此均是近世中国热议的话题。然而,这其间的讨论颇有些混乱,至于“孔教”运动是否为一闹剧,真该从“正名”做起。

    “宗教”一词译得不甚好,并未抓住核心,其应作“神教”。“儒教”之名早已有之,并不待西学舶来而成。儒教之教,乃是“文教”、“礼教”与“圣教”,其信仰者是“圣人之徒”,而西人之教,乃是神教无疑。欧洲中世纪有所谓“两剑论”,即神权与政权平起平坐,互不进犯。此论企图在政治中捍卫上帝与凯撒的二元结构。而中国政治则倾向于圣人与君主的二元结构,圣人一般是逝者,包括先王与前贤,孔子较为特殊,他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

    其实,西方学者反思神教、批判迷信者甚众。神教传统实在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轻言之是“积重难返”,重言之则是“回光返照”。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说:“神学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内容的伟大主题。”(《熊猫的拇指》)马克思也有一著名论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神教不正是某种权威的“不死之道”与“不死之药”吗?神教的福祚绵长并不稀奇,但如此明显的是,神教的存在不是为了使人们更清醒。保罗·萨特不无轻蔑地说:“当你指责我反对上帝时,你是搞错了,我怎么能去反对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呢?我是没有上帝的,我为此感到骄傲。”(《他人就是地狱》)    

    然而,教西人不信神教无异于使其自弃传统文化,此事不会有人乐意。中国近世有两大蠢见,一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必须信耶教,二是没有信仰乃中国国民之痼疾。修建铁路是否必信耶稣,此孩童之问,本不证自明,然放之晚清则可激起大辩论,时移世易也。而把信仰等同于信神教乃至信基督,这表明西人之傲慢与国人之自卑皆到了极点。普罗泰戈拉曾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果其他人的信仰对你而言完全不同,那么你怎么知道自己的信仰是对的,或者别人的信仰是错的?

    中国是一个“十里不同天”的泱泱大国。其实,多元神就近于无神。最高神是至尊的,诸神则是有等级关系的,但中国文化中的神佛系统并列无争,和谐共融,令人奇怪。中国文化里到底有几位至高神并无关痛痒,正如“人外有人”,神外也有神。而且诸神的身份又各有不同,仙、佛、鬼、怪,无一不是神。诸神又都大不过天,而天命飘忽,终不可靠,唯有人间之圣人可以期待……实际上,中国化的佛是被当作圣人来用的,点醒愚凡是他们的责任,若依葫芦画瓢,将东方宗教硬建成西方神教的样子,岂非东施效颦!

    信仰乃是中性词,本无善恶好歹,它坚定时异常强大,可使人类迸发出难以估量的力量(实际上大金字塔等古文明的奇观多是神教的结晶,而先秦的文教并不鼓励奇观,如长城这样的奇观反倒是皇权的杰作);而它衰落时又异常脆弱,且极易失控,带领人类犯下一桩桩罪恶。无论如何,道德所需之支撑实为信仰,而信仰往往被狭隘为神教。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人能确信神教可以永久地适于时势。信仰的生命力并不基于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但神教信仰的延续确实取决于其承受科学冲击的能力。唯有文教,不需要接受科学的“审判”,它反倒是一种执著的理性。

    故中国的进步实不需要与西方雷同的神教,或者说,中国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不需要任何神学的支撑。中国亦不需要无中生有的“国教”,只需要中流砥柱般的信仰。反之,儒家不是神教,不代表儒家没有提供信仰。很难想象,没有信仰的孔子会说“天厌之”,没有信仰的儒家会诞生如此多耿介不随、蹈仁殉道的“敢死队”。

    若追问儒家信仰之大概,“祖先崇拜”、“圣人崇拜”等词实不足以涵盖,姑且谓之“历史信仰”。神教传统与表音文字不利于文明建立起历史信仰,故中国以西实在没有香火不断、死而复生的文明。

    历史信仰由周人奠基,由孔、孟建构完成。从历史信仰中,可以窥见殷人的祖神、周人的天与德、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孟子的道统以及朴素的阴间观念(如《左传》中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此种信仰绝非果报,其中真谛,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说得在理,他在《创造者》中这样写道——

    孔子从未假托神意,自命受神的差遣。解决人类的问题,不是靠超自然的力量,而是靠自己与祖祖辈辈的经验。“天”只不过是孔子给予每个人道德情操相对应的自然宇宙秩序起的一个名称而已……有德行的人应遵循所有伟大先贤的榜样。“天意”不是通过神学,而是在“祖祖辈辈的集体经验”中被发现,这“祖祖辈辈的集体经验”也是历史的另一个名称。在孔子的世界里,人人都必须为自己找出一条正路。

    都说天意自古高难问,其实中国人并非怀抱空虚。且看愚公移山之典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汤问》)。祖德流芳,幼承庭训,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落叶归根,名留青史,苍天有眼……有此信仰者,信灵魂不灭,也清楚祖先作为保护神,不可能庇荫不肖子孙。故这“历史”,不是只着墨过往,也非止于眼下,而是延至可以预见之人类未来,是有着大是大非之“仁”的千古。在这千古里,我们该何去何从?

    要敬畏,有诚,有天命与生命之源;要永恒,有“道”,有“理”,有“香火”;要爱,有良知,有至善,有仁与义,有父慈子孝,有兄友弟恭,有泛爱众;要彼岸,祖先就是彼岸,所谓“黄泉路上没老少”,家谱正是出生入死的登记造册。故还可推说,要仪式,祭祀便是;要神衹,圣人与祖先牌位便是;要教义教规,诗书与祖训便是;要教堂,宗庙、祠堂便是。所以说,中国人的人生千差万别,但有两条经典道路,一是做人上人,二是做史中人。前者是一种理想,后者是一种信仰。

    中国的道德不单立足于天道,还源自个体本心与良知,所谓“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卢梭讲:“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人们就是乐于接受箴言的教诲,乐在一个“悟”字,实无须做一番严密的推理论证,只相信这是“合情合理”的即可。林语堂在《四谈螺丝钉》一文中借柳夫人之口说道:“我想文化最后的标准,是看他教人在世上活得痛快不痛快。活得痛快便是文化好,活得不痛快,便是文化不好。”

    人生有二事最不可深思,一是宇宙之起源,二是死亡之后事。若陷于此,无休无止,生命摇动。儒者治丧,事死如事生。不独活人有尊严,死人依然有尊严。中国人安土重迁,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黄土、墓碑、灵位、香烟证明了一个人的曾经存在与势必长存。所以坟茔与祠堂是最庄重之所。祖先崇拜与家族主义浓厚的中国人认为灭绝尊严的最好办法便是辱其祖宗与掘其祖坟。

    生是生,死是死,中国人分得很清,但要“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荀子·礼论》),这背后的文化绝对不简单。厚葬之俗本无可厚非,此是乱世中之心灵安顿术,它的隆重也与神教仪式相类,必付出精神与财物。只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厚葬有损于民力,也就无补于国家。晏婴曾批评儒者:“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史记·孔子世家》)晏子以及后来墨子对儒家的批判都不高明,仍是耽于表象,尚未领会到信仰一层。“傲”乃是对独立人格的抬升,是保全风骨。至于“三年之丧”乃是天下之通例,并非儒家的发明,但儒家认同它,即是认同居丧之期不应分等级差别,无论天子庶人都是一样长短。而三年以上的,则近乎一种信仰苦行,孔门弟子服丧多有逾此期者。儒家重人,人命关天,前有性命来源,后有性命去向,孝就是要“瞻前顾后”,厚葬就是致谢来源,祝福去向。其中真挚,难与人言,只需明白,神教偶像可以冒充顶替、代言诈骗,然祖先是不能被冒名顶替的,若自称是谁家祖宗,那是骂人话。如此,对信仰的解释权无法垄断,实际上也就默认了各个家庭、家族依具体情况诠释信仰细则。故保障解释的多元性,如对“道”解释反而使“道”更有活力;故警惕强加的权威性,如政权强制推行认同,这反而会扼杀基本共识。

    纯正的孝,不含功利,绝非为了换取庇佑,祖宗不是万能,命运不是一定,子子孙孙还要靠信仰走下去,“自求多福”,此之谓也!无论是神教还是文教,都有可能走向异化或堕落,为了避免此类情况,须摸清症结,人心是根本。故儒家重道,仍是基于重人。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速死”似乎并不可怕,反而有“永恒”的意味。诚然,一个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真理的殉葬品,成为那所谓“历史车轮”下的亡魂。可是英雄与其追慕者都坚信,只要活在“苍天之眼”里便能求得一个“公”道,自有“青史”,为其超度,而这种“偏执”本身便是最大的勇气。儒者越是抱有天命信仰,就越能坚韧不屈,前赴后继;而越是道统不灭,薪火相传,他们就越相信“老天有眼”。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命,实际就是要行道。

    中华文明历经磨难,“亡国”、“亡天下”而能延续至今,非要感恩宗族不可。没有历史信仰,便无宗族;无宗族,自也无历史信仰,文化传承便更不知从何说起。历史,逝者如斯。大众眼中一时的常人常识,都将在若干年后变成由学者把持的“学问”。锁易自成,钥无天赐,或许我们叫不上三代以上的祖先名讳,但我们集体的历史感不能短促,我们集体的视界不能狭隘。张君劢曾放言:“中国虽屡受挫于五胡、元、清,而终能自己复兴,以以往四千年历史为凭,中国决能复兴。”(《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故我们不能说“祖国几十华诞”,因“祖国”是祖祖辈辈生息的国度,是以千年来计,决不可自绝于中华之悠久历史!

    活着的人翻着死者名录,唏嘘人无法选择所生存的时代……这不就是读史吗?活在历史尾巴上的人,总在清理伤口,数落遗憾,这深渊究竟有底没有,谁人知道。为何历史明明已经过去,却仍被反复提起?我们总以为历史是经历过的,其实我们仍在经历,甚至尚未经历。我们需要建立的正是对中华历史的信仰。在我们进入历史、化为尘埃前,“道”就是走下去。年轻时虽不能改变时代,但老去后却可以为时代作证。今日之中国,正肩负着重树人类文教信仰的责任。

    (摘自《头颅中国》,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34.80元)

}

原标题:朱奇校长演讲:西方信仰宗教,中国人信仰什么?

编者按:从今天起,新父母在线将开设【武汉“枫”景独好】专栏,聚焦这座位于武汉大都市光谷新城中的教育新星——武汉枫叶国际学校。新父母在线将从办学历史、环境、特色、理念、课程、硬件、软件等全方位展示令人向往的武汉枫叶国际学校。

武汉枫叶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

武汉枫叶教育园区 朱奇校长

——在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高三学生大会上的演讲

同学们,这是我第一次与大家近距离的面对面。刚才的几个活动,让我感触颇深,加方老师也在提醒我们高三年级还有哪些课程,这些课程有多少的难度。我想,在枫叶,在课程学习上,最大的难度,在于我们认为它不难。我有一句话可以分享给大家,这句话就是“你认为最有把握的事情,往往最让你失望”。潘兆祥等三位同学的富有特色的演讲,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摩拳擦掌,在憧憬着远方。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已经走在了走向远方的路上。学习上的事情,我并不为你们操心,因为你们都有自己的规划,都是有梦想的人,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和学习动机。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生命,为祖国而澎拜》。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小我融入大我,让生命因为祖国而澎拜”。中国有句俗话:“人生在世”,人应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和方式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关于“人生在世”的追问,是为了建构起人生的在世结构,这一结构的特质就是人与世界结合的关系和方式。在众多关系当中,最为深沉的问题是“人与祖国的关系”;是一个人的爱国情,报国志;是一个人的民族精神。

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信仰,我坚决反对“中国人缺乏信仰”之说,中国人同样有信仰,并且这种信仰远远超过西方人的虔诚,只是我们的信仰不同而已。西方信仰宗教,中国人信仰祖宗。所以家国天下情怀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基因,中国人从来都是把家、国和天下(人类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祖籍、祖宗、祖国是生命里的三大音符。习近平同志说“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是有祖国的人,生命应该为祖国而澎拜。”这样的表述既是诗意的,又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当千千万万的生命都为祖国而澎拜的时候,中国梦才能澎湃起来,每一个生命才会闪光精彩起来。

中华民族早就以自己的文化实践在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结构当中,沉淀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我们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操,报国志向,献身精神如果在中国民族精神心理构建中急切的寻找着再一次澎湃起来。爱国如家、家国情怀,浩然正气,无不是一朵朵浪花,撞击着梦想的礁石,犹如火热的熔岩冲出地壳,奔涌而燃烧。

中华民族正在融入世界,并必将引领这个世界,同时也正在被世界所追赶着,无论时代的天空风云如何变化,也无论岁月的江河怎样激流匆匆,为祖国而澎湃的生命将永远不会有任何的停歇,哪怕只是片刻,永远为民族复兴负重前行。然而,一个值得深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条件下,我们少数人执着于个人的利益和个人权利的诉求,在微生活中扩张着个人的自我表现。

价值的多元自然也给我们带来价值的困惑。有的甚至产生价值的迷茫。“生命为祖国而澎湃”的重大命题,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心要扎根中华,不忘初心,砥砺青春。把激昂的生命融入到伟大的中国梦之中。用生命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也无愧于人类的华彩篇章。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世界强。中国,从来就是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几乎从来没有过侵略他国的历史记录。中国和平则世界和平,中国幸福则乃世界之福。

我们回顾一下,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00年创造了世界上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的总和,然而中国没有赶上;以电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也没有赶上;以计算机问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依然没有赶上。中国,泱泱文明大国,落后于世界民族之列。但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已经觉醒,我们正在寻找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机。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到来,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这个已经觉醒了的巨大的东方雄狮一定不甘落后了!只用了二十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经济总量超过十三万亿美金,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排名第三的日本远远抛在了后面,与美国也只相差四万亿,如果综合物价指数计算,中国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美国!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我国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再遥远。

同学们,我给大家讲这些,就是要让大家铭记,我们已经走在远方的道路上,不管我们将来身处何处都不忘初心。中国,是你的祖国,你是有祖国的人,祖国就是你最大的安全,让我们的生命为祖国而澎湃。

专业、专注、专心,为你打造好口才——武汉声德语言艺术中心专注口才培养,演绎精彩人生。武汉声德提供专业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口才培养课程,常年举办少儿播音主持、朗诵艺术水平考级、高考表演艺术辅导、全国少年儿童播音主持师资认证等培训班。了解详情搜索关注声德语言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跟着新父母,学做好父母——新父母在线为阅读量9000万+的搜狐自媒体人孤烟直创办,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亲子教育公众号!新父母在线每天都会带给你最有用的亲子教育干货!微信搜索新父母在线即可免费订阅、免费咨询!

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一个追求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高校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桂子先导即可关注,大学人都喜爱的微信公众号。

}

中国人曾经是有信仰的,从远古时期原始的动物崇拜,到对大自然的敬畏,再到儒释道三教的盛行。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缺少过信仰。

中国传统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遵从孔子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地、畏鬼神、畏大人。民间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上至公卿士绅,下至妇孺走卒,从出生后的基本教育,到指导一生的行为准则,都在奉行和落实着各自不同的信仰。儒家思想和道教佛教信仰已经深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

现在常说古人如何宅心仁厚,就是因为有信仰的关系。有信仰则心中有敬畏,思想有依托,行为自然有规矩,虽处穷困内心也不失安乐。无信仰的人思无所主,心无所安,有钱有势却难免惶惶不可终日。儒家思想奉行修身齐家,克己复礼,仁义之道。宗教信仰里,佛教有禅、律、密、净等十宗。道教有北派的全真,南派的正一,细分就更多了。这些儒家思想和宗教派别以其各自的思想理论以及修行方法,不仅抚慰人们的心灵,寄托人们的希望,也起到教化社会风气,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的作用。

十年动荡,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被斥为封建迷信和精神鸦片。寺院道观被毁坏,僧尼道士被逼迫还俗。中国人之没有信仰,始于那个时候。

没有了信仰,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不敬天地,蔑视自然,所以什么事都敢做,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改革开放后,提倡精神文明,无奈失去信仰,空谈道德,就如水中捞月,缘木求鱼,其效甚微。后又把一切推给法律,希冀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法律毕竟不能兼顾到方方面面,百密必有一疏。更有人认为法律没有规定或禁止的就是合法的,合法的就可以做,于是大钻法律的空子,以饱一己之私欲。

如今虽然恢复寺院道观,然而数十年的观念颠覆,信仰缺失,断了传承,心无所依。人们的思想固化僵化,整个社会急功近利,造成一提到儒学就认为大而无当,一谈到宗教就看做虚无荒诞,心理上就会本能地抗拒,更不愿去了解。重拾信仰,绝非易事。平日里寺院庙宇看似香火兴旺,实际上普通人是拜神许愿求财问卦,另一些人是送钱烧香给神佛行贿,都是存功利之心,把神佛当成工具,迷信而已,何谈信仰。

现在社会上都在反省当前的存在的信任危机,道德缺失。然而病实有之,药在何方?既然无法从外部改变,我们何不返求诸己,心存敬畏之心,重新走近传统文化的根,先学一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因果不爽,善恶有报,由畏生敬,由敬生信,由信生礼。再以学儒,修身齐家,行仁义之道,改变社会面貌。与其空谈抱怨,不如退而结网,认真落实,把断了的传承续上。

道是君子行仁义博爱之路,德为自身具有不需外物。信仰是纲,纲举目张。有了信仰,自然心存善念,有所敬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中自有规矩。比靠空洞的宣传来引导,用冰冷的法律去约束,实在是事半而功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