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与宗教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冲突吗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具有国际性、民族性、群众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传播网络化的到来,“宗教热”在我国呈现升温的态势,并波及到了大学校园,各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中青年教师信仰宗教的问题。相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具有国际性、民族性、群众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传播网络化的到来,“宗教热”在我国呈现升温的态势,并波及到了大学校园,各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中青年教师信仰宗教的问题。相比其他地区院校,首都高校由于其位置环境的特殊性一直处在多元文化影响的潮头,对外交往的频繁,人员构成的庞杂,致使首都高校中的宗教成份更加复杂,高校宗教信仰问题已由隐性存在转变为显性现实,宗教信仰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师群体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众多因素之一。

为全面把握首都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信教状况及宗教观,“新形势下首都高校中青年教师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及应对策略”课题组于2014年7月-9月间在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10所首都高校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辅以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分三类进行设计与统计,调研对象分别为党员中青年教师(154人)、非党员中青年教师(140人)和高校统战部、组织部工作人员(31人)三类人群,受访中青年教师均为教学一线教师,共计发放问卷近4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深度访谈约30人次。

一、首都高校中青年教师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一)高校中无宗教信仰的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

调查表明,首都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总体信教比例为4.28%,主要信奉佛教和基督教,且多为女性教师。受访者中党员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数占92.86%,非党员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也占到80.71%,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分别为31.17%和29.28%。学历层次高也就意味着他们接受了较长时间、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并将唯物主义理念置于思想深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唯心主义思想划定严格的界限。高级职称比例高也就意味着中青年教师在业务提升和训练方面经历较多、积累较多,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使得首都高校中青年教师能够更为理性、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对待宗教、对待人生。

(二)中青年教师信教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关联度

调查发现,信教中青年教师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关联度,主要集中在法学、文学和工学三个专业领域中,其中文学专业中青年教师的信教比例最高,为3.48%。究其原因,这些专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较大,特别是文学类专业的外国语言文学。中青年教师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必然不断接触西方文化而有更多的可能去接触西方宗教文化,能够出国交流的教师直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机会就更多。调查中有80%的中青年教师基督徒都有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三)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教原因相对集中

调查表明,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教原因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民族风俗,承袭传统” 和“生活遇到挫折,寻求心理寄托和精神安慰”这两个选项上,即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占较大比例,比例分别占到76.62%、61.43%。

调研中课题组与两位中青年教师基督徒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信教的原因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上述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中青年教师基督徒甲:女,某985高校博士毕业到某重点大学工作,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参加工作后结婚生子,生活顺风顺水,从未想过自己也可能信教的问题,对宗教知识了解的也并不多。然而平静的生活在儿子一岁左右的时候被打破,因为孩子被检查出身患一种很少见的免疫系统疾病,原因不明,治疗希望非常渺茫,整个家庭陷入四处求医问药的境地。几年过去了,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差,她的精神也被摧残到无望的境地,除了必要工作外一概不出门,不再与同学、朋友们联系。她的母亲看着她的样子很难过,一直建议她去信基督教。无论她的母亲怎么劝说她都坚持拒绝。一次她的母亲急了开始威胁她,若不跟她去教堂就不再帮她带孩子。在这条杀手锏胁迫下她只好妥协去了教堂。渐渐地喜欢并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她觉得宗教对她的帮助很大,现在她已经走出自己的思想泥潭,正视孩子的病患问题,开始与朋友、同学恢复联系,整个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青年教师基督徒乙:女,东北某重点大学硕士毕业到京某重点大学工作,学习的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该老师为人谦和,品学兼优,思想坚定,经过组织严格培养与考察,读大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的一段时间,只身一人在北京工作,空余时间较多,与学校的外教关系非常好,经常参加外教在家里组织的宗教活动,在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和鼓励,但从未考虑过自己去信教。婚后多年没有孩子,后来当医院查出无法生育后她一度非常难过。这时外教给了她更多的心理支持,自己也慢慢开始对宗教经典感兴趣,开始信教。当教会建议她担任一个教会的职务时,她进行了强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向党组织提出退党申请。组织上最后批准了她的申请,但由于教师身份而不建议她担任教会的职务。多年后她领养了一个女儿,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综合以上两个案例可知,她们信教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积郁并没有在得到现实渠道帮助和支持,进而到宗教那里找到安慰和寄托。

(四)高校中青年教师对宗教的认识比较客观、理性

在对宗教本质认识的调查中,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和“唯心主义”的比例排在前列,分别为71.43%和11.43%。这说明首都高校中青年教师对宗教本质的认识比较客观,基本可以将其同愚昧迷信区别开。在调查高校中青年教师对待宗教宣传品的态度时,我们看到选择“很感兴趣,认真阅读”的非党员中青年教师为11.43%,党员中青年教师为5.19%。这说明首都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在对待宗教渗透方面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不会轻易偏听、偏信。

调查表明,中青年教师对待周围的信教者的态度非常理性和宽容,能够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非党员中青年教师选择“尊重其个人信仰”的比例为73.57%,党员中青年教师选择“尊重其个人信仰”的比例为79.22%,鄙视信教者的比例为0。这充分说明中青年教师思想觉悟较高,能够较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宗教信仰,不歧视、不鄙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宗教现状与未来的看法的调查显示,受访者选择比例较高的两个选项是“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它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63.57%和77.27%)和“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宗教,减少其中的消极因素,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 (60.71%和68.83%)。这说明中青年教师既看到了宗教的积极作用也看到了它的消极影响,对宗教未来发展的认识比较客观。二、当前首都高校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高校中青年教师对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理解模糊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认为课堂不可以传教,但课下可以。认为校园内可以进行宗教活动的党员教师占3.25%,非党员教师中占5%。26.43%的非党员教师和19.48%的党员教师表示对此说不清楚。仅有50%的党员中青年教师和37.86%的非党员中青年教师认为“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或宣扬宗教”。有三成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对我国现行的宗教政策“不够了解”和“很不了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有教师自身学习领会不够的原因,也与学校的组织统战部门对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不足有关。从对高校组织、统战部门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常进行”宗教政策宣传的仅占16%,“偶尔进行”宗教政策宣传的占74.20%。

(二)中共党员中青年教师中存在信教现象

调查显示,中共党员中青年教师中存在信教的情况。近37.66%的受访党员教师认为周围有党员信教的情况存在。党员中青年教师选择对宗教“很感兴趣”的比例为5.84%, 18.83%的党员表示“有点兴趣”。对待宗教的兴趣程度能够反映出人们对待宗教的一个基本态度,这两项选择之和达到了24.67%,这些中青年教师容易被宗教吸引,“时机成熟”容易走向信教之路。另外,42.86%的党员中青年教师选择对宗教的兴趣“一般”,其态度模糊不明确。

(三)高校中青年教师对宗教的社会影响存在认识偏差

对于宗教的社会影响,非党员中青年教师认为“有益无害”的占8.57%,“益大于害”的占17.86%,党员中青年教师认为“有益无害”的占10.38%,认为“益大于害”的占20.13%,均有近半数的受访者选择“不清楚”宗教的社会影响。这一结果表明,高校中青年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宗教对社会影响的有益方面,忽视其有害的一面。出现这种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中青年教师对宗教历史了解不多,只看到了宗教现今的面貌,没有把他放到人类历史长河中去比较“益”和“害”的问题。事实上,宗教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他的益处。只是从宗教文化发展和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我们提倡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断发挥宗教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

调查显示,48.57%的受访非党员中青年教师认为“信教属个人私事,对学生影响不大”,3.57%的受访者认为教师信教“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7.14%的受访者认为“没任何影响”,仅有25%的受访者认为“会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起负面影响”。这种情况说明,非党员中青年教师对个人信教对大学生的危害认识相对不足。对于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来说,信教是个人私事,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正当信教无可非议。然而高校,特别是首都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教育是他的应有之义。高校中青年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知识传播者,假若信仰某种宗教,那么必然产生个人信仰上的有神论与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的矛盾,这种矛盾必定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一个虔诚的教徒,按照多数宗教教义的要求都有传播教义的义务。神的旨意和国家禁止校园传教的政策有时也会产生矛盾。

综合以上调研可知,没有宗教信仰的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首都高校的中青年教师由于教育程度较高,职称水平较高,对宗教的本质有着较客观和理性的认识;青年教师信教与所学专业关联度较高,家庭影响和生活挫折影响成为青年教师信教的最主要原因;就本次调查而言,不论信教原因如何和信教时间的长短,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教后的行为变化总体上是在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总体而言,青年教师对宗教本质的认识比较客观,对待宗教的态度比较理性和宽容。

调查亦发现,首都高校青年教师在宗教观方面也存在如下问题:一些青年教师对国家宗教政策的认识较模糊,对宗教社会影响的认识存在偏差,中共党员青年教师中存在信教的现象,非党员青年教师对教师信教的危害性认识不够等等。当前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宗教传播与西方价值观、政治观及意识形态输送在同时进行,有时还会以比较隐蔽而极端的方式进行,如极端教会组织、地下教会点、以宗教研究的名义建立基金会拉拢高校青年教师去信教。因此,青年教师对待宗教的恶意渗透与不良影响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同时,高校组织统战部门应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宗教信仰政策上的解读与宣传;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从多个方面关心和关怀党员群众,悉心了解,做好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工作,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中的扶持与帮助,共同抵制宗教价值观的恶意渗透,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中青年教师宗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直接实施主体。中青年教师又是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是学生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思想源,对学生的思想言行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其信仰状况、政治素质、行为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教育目标的达成。中青年教师的宗教信仰问题从个体层面而言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只要不违犯相关法律与政策似乎都无可厚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发挥调整心态,和谐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但是如若放在高等教育的整体环境中,中青年教师信教带来的不利影响就立刻凸显出来,再加上这种影响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持久性,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诸如颠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淡化高校科学精神的培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威胁校园的和谐稳定等。因此,做好中青年教师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新的形势下确保高校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稳定校园秩序、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对高校宗教信仰现象缺乏普遍关注和深入细致的思考,目前高校的领导、教师在对宗教的理解上还存在很大的偏差。宗教在部分人的眼中,仍被视为异质于社会的存在。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宗教起源的无知,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当代宗教信仰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与西方政治势力的干扰、民族问题的介入等因素结合起来,国家公安部门、安全部门对高校宗教问题的重视客观上又强化了这种异质性,最终造成部分教师对宗教信仰问题不同程度的好奇。事实上,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心理根源,宗教本身并不神秘,目前高校中的宗教信仰现象,存在着多层次、多原因、不稳定等特点,对待这类问题,既不需要过分恐慌,绝对抑制,也不能大而化之,简单放任,既要区分宗教接触、宗教朦胧、宗教信仰,辨明参加宗教组织的中青年教师与宗教信仰关系的复杂层次,又要区分社会性因素、心理性因素、宗教性因素等,探寻教师在参加宗教活动抑或归信上的不同原因加以区别对待。

(二)健全领导机制  

做好高校中青年教师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高校党委、院系、统战、宣传、外事、学生、保卫等部门的协同联动。为此,有必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密切配合,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基层院系各负其责,全校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遵循意识形态及思想发展规律,明确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区及责任人,建立信息报送机制,实现工作预警功能,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内紧外松、举重若轻,区别对待,制定有理、有利、有节的工作方针。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对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把握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如在党员和非党员教师中均有约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不能在课堂传播宗教信仰,但课下可以;自认为对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不够了解或很不了解的教师也超过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方面说明高校中青年教师对此方面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对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

首先,可以利用新入职教工培训、党员学习、知识讲座、专题网站建设等渠道帮助中青年教师了解宗教。宗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比较的方式是打破思维神秘、摆脱思维控制的最好方式。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中青年教师在选择宗教信仰前更全面地了解各种宗教的历史和文化,就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宗教的本来面目,帮助他们深刻反思宗教作为现实社会存在与宗教义理之间的差距,树立起更为理性的宗教观。

其次,鼓励中青年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宗教的起源、深刻理解宗教本质、全面把握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的认识根源、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宗教观念源自人们的现实生活,只不过采取了幻想、颠倒的反映形式,其本质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667页)。尽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宗教赖以生存的条件将逐渐消除,宗教也最终将走向消亡,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至少在今天,宗教的根源不但没有完全消失,甚至在社会转型时期其存在的认识心理根源表现得更加突出。宗教信仰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宗教群体中寻求心理慰籍与满足,而这种心理需求其实往往并不是专属于宗教的,这种群体性、安全感甚至对陌生环境的现实融入需求是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了解了这一点将有助于高校中青年教师客观分析自我的处境和责任担当,更清醒地选择自己的信仰。

再次,引导中青年教师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宪法第36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作为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在信仰宗教的前提下为所欲为。正常的宗教信仰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但打着各种宗教旗号的“邪教”则是世界各国法律所坚决打击的。即使是法律容许的宗教信仰,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即:“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大学校园是教育重地,高校教师不是简单的公民个体,更是教育的实施者。《教育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带到校园中。

做好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特别要抓好几类重点人群。

做好对党员中青年教师的教育。《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他们是无神论者,是唯物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者。早在199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关于妥善解决共产党员信仰宗教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共产党员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违背党的性质,削弱党组织的战斗力,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不利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高校中青年党员教师是高知识、高素质的党员代表,理应带头遵守党章中关于党员政治信仰的相关规定,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坚强柱石。做好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党员中青年教师这一领头羊,大力开展无神论教育,加强对党员中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旗帜鲜明地树立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意识,严格遵守党章各项规定,用科学精神武装党员中青年教师的头脑,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宗教信仰。对于个别党员积极参与宗教团体生活和传教,甚至利用党员身份保护、推动非法宗教活动的,党组织应及时将其使从党员队伍中清退。

做好对少数民族中青年教师的宣传。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由于长期受家庭环境、民族习俗等的影响,对宗教信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要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少数民族教师把握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区别,明确尊重本民族风俗习惯并不意味着要毫无选择的接受本民族、本地区的宗教信仰,每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少数民族教师也可以在信仰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做好对中青年信教教师的引导。在充分尊重信教教师宗教信仰选择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到高校中青年教师不是一般意义的公民,他们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职业特征要求他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审慎处理好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关系。

做好对外籍教师的管理。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高校内的外籍教师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在为我国高等教育贡献知识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或直接或间接地输出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对此,要引导他们了解我国的有关政策、法规,特别是要按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的规定,禁止在高校宣传教义和组织宗教活动,也不得以学术交流为背景进行宗教渗透。

除了做好以上几类重点人群的管理工作,还要做好对出国留学教师的监督以及对新入职教工的摸底排查工作,及时掌握中青年教师的宗教信仰状况和思想动态,确定重点对象,查找隐患漏洞,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长效机制,对重点对象做到一人一组、一人一册、定期了解、长期关注,完善对校园安全管理的动态监控。

调查显示,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成为中青年教师信教的主要诱因。一方面,中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院系中的主要教学任务,又大多面临着来自职称晋升、子女入托升学、老人赡养、提升学历等多重压力,难免会遇到个人难以排解的困惑。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一线教师往往不需坐班,致使同事之间缺乏必有的交流沟通,无法在工作环境中寻找到排解积郁的出口。为此,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院系组织的纽带作用,关心中青年教师的生活状态,经常性地与中青年的教师开展谈心活动,发现问题,严格控制、及时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冲突,完善自我意识、调节自身情绪、塑造自身人格,构筑起坚强牢固的心理防御体系。

作为高校的管理层,要牢固树立“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的观念,尊重正常的宗教信仰,不歧视有宗教信仰的中青年教师。《宗教事务条例》明文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但同时也要清楚意识到,宗教问题一直都是很复杂的,“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5页)。。高校应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引导高校中的宗教信仰者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容,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明确要求宗教信仰者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在高校的宗教活动,谨防高校校园成为境内外宗教势力渗透的基地。

高校中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中流砥柱,研究新形势下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宗教信仰现状,加强对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这项系统工作,既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又需要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既需要坚决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秉承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防范校园宗教渗透;既需要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又要积极开展相关的心理疏导。此外,鉴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普遍应用,高校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宣传教育中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大力推进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注:本文系2014年度北京高校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课题“新形势下首都高校中青年教师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成果。)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667页)。

[2]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5页)。

[3] 2011年中央办公厅18号文件《关于做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的意见》。

[4] 赵康太:《我国高校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邹秀春,北京体育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陆洋,北京印刷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转自《科学与无神论》2016年第3期)

}

  何新:关于我的政治信仰和宗教观念的澄清

   许多人以为何新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共产主义者,相信无神论、唯物主义和信仰“科学教”(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一种近代宗教)。

   其实早在90年代我与西方记者交谈时,就曾明确说过——虽然我一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我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分析工具(如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以及经济分析方法,至今仍然是人类社会科学无可超越的高峰,我也无比崇拜毛泽东,但我并非马克思主义者、至少不是正统的马、毛主义者,更不是原教旨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者。

   早在2000年出版的《思考:我的哲学宗教观念》以及后来出版的两卷本《哲学思考》等书中,我也曾经说明——我信仰爱因斯坦所信仰的那种超自然的宇宙神灵,我持有宗教观念,我反对对于近代的“科学教”、唯物论和无神论的迷信。

   从70年代青年时期我作为批判文革的一个对立者开始,我就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异端人物,直到今天——对于原教旨的马毛主义以及作为目前代表改革主流思潮的新自由主义,作为一个异端和异类,我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1、我是有神论者,是唯心主义者,是在家隐修但是不入宗门的佛教信徒。

   2、我鄙视20世纪以来中国流行的对于所谓“科学”的迷信。

   3、我认为,科学、宗教、艺术和哲学都是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作为工具理性,具有技术性的实用价值。但是并不是所谓“真理”,更不是所谓“客观真理”。

   4、关于人类的认知工具,康德以来对认知本性和思维语言工具的研究已经深刻地揭示——人类的认识和语言工具具有先天性问题,无法揭示宇宙本体、神性及人性之谜。

   5、科学漠视人性。科学的人文价值远低于宗教、哲学和艺术。

   6、我相信人性具有原罪,人性本恶,需要社会制度和工具予以纠正。因此亚当斯密所鼓吹的崇拜金钱、“唯利是图”的市场自由主义,就其本性而言就是一种邪恶的学说。

   7、实际上,18世纪以来,法国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所鼓吹的“科学教”,即对所谓科学唯物主义的迷信和崇拜,也就是所谓“启蒙运动”,是近代共济会意识形态所制造的一种新的宗教。

   8、全世界多数人类持有宗教信仰。只有中国和极少数国家,至今仍然以标榜无神论、无宗教信仰为荣,而把宗教信仰看做愚昧迷信。

   9、“五四运动”以来,浅薄理解西方近代启蒙文化的中国知识界,制造了两个新的迷信即“民主”迷信和“科学”迷信(所谓“二先生”,即德先生、塞先生)。此乃是中国百年以来不断发生人文悲剧——包括爆发摧毁一切文化的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

   中国当代的人性败坏和堕落,与1919年以来鼓吹无信仰、不相信果报的无神论,使之广泛流行近百年有关。

   10、所以我反对无神论,鄙视唯物论。我以有正心而守持正信为荣。

  ——————————

   老何对网友关于中国古代宗教提问的答复

   问:请问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是什么?是儒教吗?

   答复:我在我的《孔子传》里面曾经指出:中国从来不是无神论、无宗教信仰的国度。自有文明以来,中国就有民间信仰,尧舜夏商周以来则建立了国家宗教信仰体系,否则中国早就分崩离析。

   中国本土原生的宗教是以崇拜祖先、上帝、天神和宗社(土地、地祗)为神祗的自然主义的神道教。

   汉唐以后在这个本土神道教之上又建立了儒教,宋明以后吸收融合了外来的佛教。

   孔子的儒教是次生的从属于自然主义神道信仰的一种人文宗教。儒教以仁政和道德礼教约束统治者和知识精英,以人伦孝道宣教约束社会大众的行为。

   所以?,中国文化绝非自古以来没有宗教信仰的。

   关于意识形态、学术、科学、宗教和真理的异同

   【本文收入于何新《哲学思考》一书上册,时事出版社2009年出版】

   1、意识形态并非认知工具,而是一个解释和言说的体系,整合(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宣传体系。

   2、意识形态与学术关联密切,但决不要与学术混为一谈,特别是人文学术。  但是,关于人文学术,我们避免使用“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概念。因为“五四”以后的中国文人中存在一种科学性迷信和崇拜,"科学"一词几乎近于偶像。(所谓“德先生”与“赛先生”)

   3、科学是一个人造概念系统,与一切人造系统同样地具有虚拟性。科学提供知识,但是知识并不等于真理。但是科学系统在立场上要求自身具有客观性,在理则上要求理论具有普遍性,在目标上要求服务于公众性。

   4、意识形态在立场上具有主观性,但也具有普遍性和公众性。

   5、学术,不仅立场具有主观性,而且很少具有普遍性和公众性。让公众去评定学术是可笑的。(即钱钟书所谓“荒江野老二三之学”。)

   [注:钱钟书说:“学问大抵是荒江野老,屋中两三素心人议论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6、科学是一种认知的学术,探索未知的学术,寻求真知的学术,客观的学术。例如万有引力定律不会因为研究者的理念不同、信仰不同、立场角度不同而改变。  7、虽然学术与科学都是寻求认知的理念体系。但是,学术与科学不同,因为理论立场不同。学术可以成为私人的精神玩具(所谓象牙塔),而科学则是社会的工具。  [何谓理念?即系统化的概念、理论。]

   科学是具有普适性的认知结论,已经成为公众的信念。学术则是私人性的。学术研究常是个人行为,因此学术发现往往是亇人荣誉。

   只有某种学术结果成为完全无异议的公众意识时,学术才能被认为是科学。至今还没有形成所谓“社会科学”。人文学术仍只是学术,远达不到自然科学系统具有的客观性、理则性、无可置疑的公认性和公众性。因此,人文学术很难谈得上已经具有科学性.  8、学术是主观的理念体系和理论。学术具有较强的个人性色彩,这一点与科学非常不同。  例如何新讲论的学术,可以叫“何新学术”,但不可能叫“何新科学”。如果何新讲论历史,可以叫“何新的史学”。但如何新讲论物理学、化学,却不可能称为“何新物理学”或“何新化学”。因为物理化学的原理是普适性的,不可能因讲论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科学观点不会因人而异,但学术观点则往往因人不同,并且经常会改变。

   9、然而现代物理学却有牛顿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的区别,表明物理学理论也学术化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无疑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色彩。

   古典物理(牛顿物理)学本来似乎具有无可置疑的真理性,由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成立而被动摇。而这两大体系在一系列基本原理的预设上(例如光速不变、时空的多维及三维性)都是矛盾的和分歧的,与量子物理学三足鼎立,在许多原理上互相抵牾而且无法统合,是非至今尚难定论。

   10、科学观念的相对的稳定性、普适性和公众性,是造成公众对于“科学”之迷信和崇拜的由来。迷信源于信仰和信念,实际是源于人心的宗教属性。

   11、科学源于理性。但对于多数公众来说,科学并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一种新的迷信,一切盲信科学,以致一切盲从科学。

   科学迷信与宗教迷信的区别只是偶像的不同。宗教的偶像是神,科学迷信的偶像是所谓科学的说法。

   12、反对所谓伪科学的运动,本身就是基于对科学的造神化。

   因为科学起源于学术,而学术就是尚不能知真伪、尚未成为共识的前科学。

   反伪运动使既有的科学被置于不容怀疑的神化地位,同时扼杀了许多学术——萌芽状态的前科学或潜科学的种子。

   13、必须慎言真理问题。

   ?通常人们所谓真理往往只是一种信念:我相信这是真的,所谓真理——这是那些关于真理的断言的真实意义而已。一个人宣称或断定:“真理就是a”,其实他的真实意识是:我宣称的真理是a,我认为的真理是a,我主张的真理是a.。如此而已。但是任何别人都有同等权利主张相反的观点也是真理:我认为的真理不是a而是b!  [于是有人会搬出外在的头衔:是什么专家这么主张——ok,专家的主张也要接受检验;自相矛盾的,不能覆验于事实的,就是屁。当然,我们通常愿意信赖专家,仅仅因为——当且仅当:他们的主张在这两点上经得起推敲。]

   通常那许多关于真理的言说,往往不过是某些人的私见、意见、见解而已。在论辩中高高挥舞科学和真理招牌的人,不过是要求你相信他,迷信他,跟他走而已.

   14、真理是一层层的,正如宇宙本身的构造,在最內层的深处和最外层的远处,真理都是无限而不可穷尽的。有限者并非真理。由于不可穷尽,所以有限的言说并非真理——我们所已知和能知的有限层面,都不是真理。

   15、意识形态既不是真理也不是学术更不是科学。

   意识形态是一种公共意识,一种集体认知,公众信仰、群体意识。一亇组织,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离不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从精神上维系一个组织。意识形态提供一种集体认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形成社会的精神力量。意识形态通过舆论左右社会。意识形态制造出社会的精神偶像,集体信仰。

   16、宗教就是一种极为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的需要来自人性和心灵的最深处。茫茫宇宙,不测的命运和人生,使得人类的理性科学技术显得无比渺小。宗教信仰不仅提供了使人类灵魂与他界直接沟通的通道,也提供了在现世面对一切变局而始终可以依靠的精神支柱和最终皈依的归宿。

   17、宗教的强大力量在于它的排它性。宗教体系是自给自足的,它不依赖任何科学或学术。它是超验和绝对的,宗教是人类意识中唯一自我宣示的“绝对真理”。

   18、一个社会可以没有学术没有科学,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意识形态。没有公共意识形态的社会必定崩溃。意识形态就是一个社会默认的神话。民主、自由、自由主义、共产主义都是意识形态的神话。

   19、科学的理性素质使之不具有强制性,因此科学不能领导社会。所谓科学决策只是个空洞的意识形态口号而已。学术的个人性质使得学术也不能引导社会。  只有意识形态——具有强制性、信念性以及集体认同的社会信仰,才能引导社会的集体方向。没有意识形态的引导,一个社会就迷了路。

   20、许多人分不清意识形态与科学和学术的区别。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毛时代发动批红楼学术、批海瑞罢官等学术和艺术作品,把学术分歧通过意识形态斗争转变为国家政治斗争,实际是泛意识形态化。

   但后毛时代走了另一极端,国家一度放弃制作意识形态,放弃意识形态管理,非意识形态化也使国家陷入困境。

   21、历史意识既是人文学术,也是意识形态。作为人文学术,历史学应当由有资格和具有准备知识的专业人士,在学术范围内自由研究。

   但面向公众的历史教育则是意识形态,应当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应当以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为准绳,对历史意识的公众传播严格审核。

   22、什么叫真理?真相(基于客观观察),真实(综合实体),真理(系统化理论),都是认知概念;由感性到理性。

   但是这些所谓“真理”,仍然都是人的作品。人类所知只是现象。人类对宇宙真正的本质(另一种翻译即“本体”或“自在者”),一无所知而且必然一无所知——这是康德哲学的伟大发现,也是近代欧洲经验主义中最可取的观点。

   我们所知道和谈论的所谓事物的“本质”,根据都是来自我们所观察的事物现象,我们所自以为的事物“本质”,由于彼此看法不同难免会有纠缠不清的争论——而且,那绝对不是宇宙自身自在的、真正的本质。

   23、科学只是人类寻求对于宇宙和人生进行认知的工具理论。

   所谓工具理论,其实是一个实用主义或实效主义的概念。工具理论是主体探索未知对象的解释和认知工具,但不意味着工具本身是必然真理。

   24、一种理论,只要言之成理(非自相矛盾),持之有故(有某些事实和理论的依据),就足以成一家之言,构成一种学术。

   如果一种学术的理论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和事实,就可以作为一个工具理论。覆盖的事实越广阔,则工具性能越强。

   25、世界上存在的唯一必然真理是存在的世界本身,除此之外别无第二真理。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并非意味着存有即应该;而是说,无论人喜欢不喜欢——这个现实的真世界,也唯有这个现实的真世界;是人所必须面对和作出认知的。所谓认知,就是寻找出那些发生者和存在者,之所以发生和存在的必然理则和根据,即因果性。

   26、现实本身永无错误,错误的只有人关于现实的观念。若想改变现实,就必须首先恰当地认知现实——知道现实何以成其为现状的必然“机制”——因果关系。

   人只有运用现实本身具有的手段才能改变现实。在这一点上,任何高妙的理念、理想、观念及意识形态都毫无价值也毫无用处。

   27、人类理性的基石就是认知因果性。

   因果性不仅是可认知的,而且是可操作的。操作即实践。休谟的因果怀疑论,由于因果的可操作实践而破产。

   知其因果,就可以操作因果和创生因果。能够创生和操纵因果,也就意味着因果的可知性。

   其实,人类的一切认知、言说、理论、学术、科学以及意识形态,都不过是试图描写、解释、表述而把握世界及其因果关系的尝试而已。

   28、关于实践。这个词似来自明人,求之语源:实者,实干;践者,足之所履曰践。故:实干、履践曰实践。

   29、毛泽东曾说:我的两本哲学书,实践论较好。

   确然。《矛盾论》其实是所谓“矛盾”的形而上分析,是一种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论中所谓“矛盾”基于表象,作为哲学范畴则具有歧义。所谓“主要矛盾”往往决定于人之主观判断,因此可能人言人殊。

   而《实践论》所讨论则为认识论,关于人如何求取真理。

   30、毛的“实践论”主张:行重于知。履践和尝试胜于理论与空谈。不务实者必无知。人必须从履践的经验中方能求取真知识,而最终则要以实效为标准而作检验——惟不断成功者,方可信任为(相对的)真理。因此并无现成的、既得的、永恒的、最后的、自在的真理。

   这种实效主义,是一种动态的哲学真理观,高明于静态的欧洲经验主义和美国实用主义

}

这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道德,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家庭日常生活秩序,孔子仅仅是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家庭日常生活秩序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孝道文化。并把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家庭伦理道德,向不明白的人、不自觉的人教化,使孝道文化在家庭生活中得以强化、得以固化,并成为中国人全民信奉的道德信仰——“天、地、君、亲、师”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使道德信仰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道德基因、习惯基因。

      所以,孔子创立的孝道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天天遇到的家庭日常生活秩序的顺势而为,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处处感受到的社会生活常识的画龙点睛之作,并没有宗教信仰那么深奥的教义、那么繁琐的礼仪、那么费时的念经、祷告、祈祷。

      道德信仰,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履行了,不需要像佛教信徒那样要出家当和尚,也不需要像道教信徒那样要上山当道士,更不需要像基督教信徒那样每周去教堂礼拜,更不需要像伊斯兰教信徒那样每天做五项功课。


第一、对苍天的敬畏——是孝道文化扩大、扩展、扩张到老天爷的感恩表现。

我们中国人把苍天昵称为老天爷,为什么如此敬畏老天爷呢?因为农耕文明时代靠天吃饭,天不下雨,你再勤劳也无济于事!所以,老天爷是农民的最怕。


第二、对大地的眷恋——是孝道文化扩大、扩展、扩张到土地爷的感恩表现

,我们中国人把大地昵称为土地爷,为什么如此眷恋土地爷呢?因为农耕文明时代的农民靠土地生存,没有土地,老天爷再风调雨顺,也不打粮啊!所以,土地是农民的最爱。


第三、对祖国的效忠——是孝道文化扩大、扩展、扩张到祖国母亲的感恩表现

,在私天下的封建社会,皇帝是国家的主宰,最大的“君”当然只有皇帝了,皇帝自然就成为祖国的代表,因为“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在公天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最大的“君”当然只有祖国了,因为祖国是一个集地理概念、历史概念、民族概念、文化概念、故乡概念为一体的亘古不变的人文概念。国家仅仅是存在祖国大地上一定时期内的权力机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治概念,政府是特定国家的行政机关,是有一定任期的法律概念。国家相当于祖国的儿子,政府相当于国家的雇员,用昵称母亲来代表祖国是最恰当不过的比喻。所以,祖国是全体华夏儿女的挚爱。


第四、对父母的孝敬——是产生孝道文化的不竭源泉,也是孝道文化持续扩大、扩展、扩张的永恒动力

!人类原始爱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血亲之爱,其他爱都是这种血亲之爱的扩大、扩展、扩张。所以,父母是儿女的至爱,其他爱,都是泛爱。

      没有家庭血亲之爱,人类的至爱就无从谈起,没有家庭血亲之爱的持续扩大、扩展、扩张,人类社会就和动物世界一模一样——自相残杀、弱肉强食、强者生存。


第五、对老师的尊敬——是孝道文化扩大、扩展、扩张到老师的感恩表现。

父母仅仅给我们存世的生理生命,立世的道德生命,但是道德不能当饭吃。学校老师不仅给我们存世的智慧生命,而且给了立业的技能生命,从而使我们不仅有茁壮成长的生理生命,还有为人处世的道德生命,更有立业创业的智慧生命、技能生命。所以,老师是学生的最敬。


政治信仰,是政党为实现彼岸未来理想社会目标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最近的目标——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由此可见,政治信仰,不需要人人具备,只要8600万共产党员具备就可以了,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具备就行了,因为领导干部是中国这个巨轮从

的舵手,共产党员是这个巨轮的忠诚护航员,老百姓就是坐船的乘客,只要有道德信仰或者宗教信仰,修身齐家,从而做到在乘船过程中不内耗、不捣乱、不内乱就可以了。


宗教信仰——教义太深奥,礼仪太繁琐,念经、祷告、祈祷太费时

。所以,宗教信仰没有成为中国人的全民信仰,只是部分中国人的灵魂寄托!


政治信仰——理论太深刻,目标太遥远,实现太艰难。

所以,政治信仰没用成为中国人的全民信仰,只是8600万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由于我们对共产主义理论的解释太肤浅

——消灭商品货币,不承认市场经济,搞计划经济——统一计划、统一调拨、统一销售,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第二、由于我们对共产主义目标的诠释太离谱

——从个体经济快速走向集体经济,从集体经济迅速走向全民经济,就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由于我们对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想的太简单

——只要抓阶级斗争把地富反坏右等”五类分子“消灭,只要搞思想改造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消灭、只要搞政治运动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打倒,就能实现共产主义。

     结果如何呢?全民政治信仰整整20年,不但共产主义没有实现,就连人民群众的温饱都没有解决,1976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9年建国30年国庆,我在西安上党校,全西安市买不到一双皮鞋。好不容易买到皮鞋,又买不到擦皮鞋的鞋油。


第一、道理太简单,三岁小孩都能听懂,何况大人

。因为正是父母的慈爱,才有儿女幸福的童年。所以,儿女对父母的孝敬,是父母在孝敬自己父母的行为中,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只要有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就可以了。因为孝敬父母不是家长的谆谆教导,更不是高深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家教、家风、家训、家规的一种默默传承。


  第二、目标就在眼前,宗教信仰的神仙,远在天边、遥不可及;政治信仰的彼岸,远在天涯,可望不可即。
第三、目标实现举手之劳。

宗教信仰要实现和神仙的灵魂沟通,那是漫长的寻觅过程;政治信仰的实现,那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懈追求过程。

     道德信仰的目标实现,随时随地通过举手之劳就可以实现。例如,

[ 此帖被思想者在思考啊在 16:46重新编辑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