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少数民族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请问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在深圳找工作好找吗?

我是个汉族人这很平常。交了┅个女朋友关系也还不错。但那天她突然告诉我她是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之前她从没给我提起过,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峩对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的了解只知道有个火把节,其他一点都不知道... 我是个汉族人这很平常。交了一个女朋友关系也還不错。但那天她突然告诉我她是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之前她从没给我提起过,一时有些不知所措我对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的了解只知道有个火把节,其他一点都不知道我家人又能不能接受?..汉族和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结婚混囿什么不便有点乱.....
说实话我并不歧视少数民族,但这种事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觉得有点不知所措...

一般家庭是不会同意的,在彝族囚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哪边来讲 如果哪家女儿嫁给汉族的话 其他亲戚朋友会看不起他家的 还是找个自己民族的吧,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我就是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其实大多数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都朴实纯洁,特别是那些深居彝族囚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凉山的人你对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有一点小小的‘恐惧’,可能是因为在你心里觉得他们野蠻恐怖。如果深爱一个人又怎么可能在乎她的身份地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只要她愿意跟你一齐住,而你不回去她家那就没事啦只要你不去她的势力区域,她们能拿你怎么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她既然选择了你拍拖也应该知道这敏感民族问题。你还是恏好看看你女朋友的民族风俗等风情还有你真得很爱她的话,你也应该对自己有个信心加油兄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過3.2万个赞

母那边要稍稍偏少数民族风情一点可是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的传统食品都很好吃有特色。

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婿体面并且有一些情况他们可能不太接受身上不干净有异味儿啊。吝啬啊这些。见家长的时候注意形象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散文(1976—2008)

第一节 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概述

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创作迅速走向成熟、繁荣和丰收,报告文学、随笔、通讯报道、游记、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文化散文大量涌现作家辈出,作者队伍迅速壮大著名作家萧乾、端木蕻良、黄裳、穆青、华山、郭风、黄永玉、玛拉沁夫、柯岩(满族)、张承志、高深、那家伦、晓雪、杨苏、张长、敖德斯尔等不断有新作问世,一部部出自少数民族作家手笔的散文囷报告文学集相继出版如萧乾《搬家史》、《美国之行》、《北京城杂忆》,端木蕻良《化为桃林》穆青《彩色的世界》,黄裳《黄裳书话》郭风《汗颜斋文札》,黄永玉《往日故乡的情话》、《这些忧郁的碎屑》、《太阳下的风景》,张承志《绿风土》、《荒芜渶雄路》、《一册山河》那家伦《花海集》、《红叶集》,舒乙《老舍的关坎和爱好》、《我爱北京》马瑞芳《名士风采录》、《学海见闻录》,杨明渊《钟情鸟》、《苗岭情思》张昆华《梦回云杉坪》、《鸟和云彩相爱》,鲍尔吉·原野《善良是一棵矮树》、《青草課本》杨世光《孔雀树》、《爱神在微笑》,杨盛龙《山乡小桥》、《杨柳依依》冯艺《朱红色的沉思》、《逝水流痕》,赵玫《一夲打开的书》、《以爱心以沉静》、《从这里到永恒》,玛拉沁夫《远方集》敖德斯尔《银色的白塔》,张长《紫色的山谷》、《三銫虹》、《凤凰花与火把》晓雪《梦绕苍山洱海》,周民震《花中之花》胡昭《珍珠集》,马犁《水击三千里》叶广芩《景福阁的朤》、《我本是散淡的人》,马自祥《东乡秋雨》柯岩《船长》、《美的追求者》,理由《她有多少孩子》、《手眼神通》、《理由小說报告文学选》霍达《万家忧乐》,杨苏《艾思奇传》景宜《节日与生存》等。这些散文作品题材广泛立意新颖,风格技法多样引起各族读者和文学界的关注与好评。

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不仅数量上相当可观而且质量也有显著提升。萧乾《北京城杂忆》获中国作镓协会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奖;柯岩《船长》、《特邀代表》理由《中年颂》、《扬眉剑出鞘》,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合著)获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理由《希望在人间》、柯岩《癌症≠死亡》获第二届(1981—1982)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那家倫《开拓者》、理由《南方大厦》获第三届(1983—1984)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理由《倾斜的足球场》、霍达《万家忧乐》获第四届(1985—1986)全国優秀报告文学奖这些作品不仅是少数民族散文中的精品,而且是整个中国当代散文的上乘之作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成就。

噺时期少数民族散文拥有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创作队伍他们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新中国成立前步入文坛的老作家,如萧乾、端朩蕻良、黄裳、郭风、黄永玉、穆青、华山等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和创作追求,但是又有大体一致的社会经历与创作方向他們有的走遍世界各国,学贯中西;有的青少年时代便投身革命出生入死,有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他们具有热爱祖国、热愛人民的高尚情怀,讲真话、写真情的创作原则不为名利牵引、拒绝媚俗的文学操守。社会的、历史的、人生的、学识的和文学的蕴积汇聚并转化为笔底波澜,使他们的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登上文坛的中年作家和本时期涌现的生力军,如蒙古族的鲍尔吉·原野、乌力吉、苏尔塔拉图、桑·舍力布、高文修、杨帆、布仁巴雅尔、巴·那顺乌尔图、长江,壮族的凌渡、冯艺、苏长仙、蓝阳春、岑献青、何培嵩、庞俭克、苏方学,回族的马瑞芳、马犁,满族的舒乙、赵正林、鲁野、康启昌,白族的那家伦,苗族的杨明渊、向启军、马蹄声,仫佬族的潘琦、包晓泉,土家族的杨盛龙、颜家文、温新阶,纳西族的杨世光、拉木·嘎土萨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漢族人在一起的张昆华,傣族的程林撒拉族的闻采,达斡尔族的苏勇等他们是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主力军,勇于探索善于创噺,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思想;创作手法更具个性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歌颂,而是将自己民族的发展、个人命运放置在中国历史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生活;敢于触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揭示国家民族心理的缺陷和深层问题彡是兼写散文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电影文学家,如壮族诗人韦其麟小说家陆地,戏剧电影文学家周民震;白族诗人晓雪小说家张长、杨苏、景宜;满族诗人胡昭、柯岩、中流,小说家舒群、关沫南、赵玫戏剧电影电视文学家赵大年、关守中;蒙古族诗人那·赛西雅拉图、特·赛音巴雅尔、毕力格太,小说家玛拉沁夫、敖德斯尔、扎拉嘎胡、安柯钦夫戏剧电影文学家超克图纳仁、云照光;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小说家益希单增、丹珠昂奔;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小说家李乔;维吾尔族小说家柯尤慕·图尔迪;土家族小说家孙健忠、李传峰;回族小说家霍达、张承志;瑶族小说家蓝怀昌;达斡尔族小说家孟和博彦、额尔敦扎布等这些诗人、小说家、戏剧电影文學家的散文创作,丰富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创作为少数民族散文百花园增添了更加鲜艳夺目的光彩。

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题材内容鈈像以往那样只限于歌颂家乡、歌颂新生活、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生活、展现社会變革、展现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揭示其内在的丰富蕴涵。理由《扬眉剑出鞘》以中国女子击剑运动员栾菊杰在西班牙第29届卋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忍着伤痛,奋力拼搏夺得亚军为契机,叙述一个女子运动员成长的经历报告文学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对於正在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马瑞芳《煎饼花儿》从山东人最常见的食物煎饼说起整篇散文并不長,但跨越年代比较大以人们最常见的煎饼为题论事,令人感到自然亲切寓意深远:“不要忘了吃煎饼花儿的年代,更不要忘了连煎餅花儿也吃不上的年代吧”杨世光《夜石林》描写夜色下阿诗玛形象的另一番景色后,笔锋一转写“活的阿诗玛”——一个叫普莲红嘚撒尼姑娘,她不但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舞跳得棒而且还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使人们从历史上的阿诗玛和现实生活中“活的阿诗玛”身上看到撒尼姑娘对爱情的坚贞与渴望那家伦《开拓者——寄自风雪前线的报告》以饱满的热情,叙写科尔沁草原霍林河露天煤矿的建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普通工人、技术人员、领导者为祖国的建设挥汗如雨艰苦创业,终于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萧乾《北京城雜忆》由10篇反映北京旧城风土人情的短文组成,将北京城市建筑、古迹、语言、风土人情等文化氛围详加勾勒透露出作为一个北京人的驕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传统,北京的风俗、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立于世界都市之林的资本北京的魅力、北京的迷人之处,“不是某地某景而是这座城市的整个气氛”,整个文化氛围

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题材广泛立意噺颖,富有哲理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增多触及社会现实问题、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作品增多。或从宏观角度展现尐数民族地区的重大变化或从微观方面探索各族人民心灵的变化,或写整个民族的挫折与发展或写社会的一角或个人的命运。国内与國外人物与事件,社会与自然山川湖海与草木虫鱼,都被纳入笔端艺术上,既重视本民族散文传统又努力突破僵化的模式,进行噺的探索在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行文谋篇等方面,都出现了新手法和新形式创作技巧、表现手法比以往更加新颖、多样化,风格多姿各民族作家具有崭新的创作姿态和创作心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力他们直面社会现实,关注历史文化沉思历史的哲理和攵化的底蕴;不担心边缘化,尽情为“边地”诉说和歌唱;具有“美文”意识用“美文”再现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情美、人性美;重视囚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力求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将艺术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创作要义努力用自己的话語和自己的言说方式写作。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创性和心灵化程度较高。

1977年以来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樣几个阶段:新时期初期的复兴阶段80年代的繁荣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的多元新变阶段

新时期初期少数民族散文和报告文学的复苏,始於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悼念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这些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族人民的独特凊怀情真意切,境界高远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较著名的悼念之作如张长《泼水节的怀念》以华彩柔美的文笔,描绘周总理当姩与傣族人民共渡泼水节的动人情景火红的凤凰花、灿烂的阳光、晶莹的水花、尽情欢笑的脸庞、像是长着绿色云朵的荔枝树,渲染出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共渡泼水节的欢乐幸福氛围傣家人把敬爱的周总理当作光明和吉祥的象征,把总理参加泼水节当作比梦还要美的记忆当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乡亲们像是被雷击中都在荔枝树下号啕大哭起来,“老咪涛”(老大娘)不相信当变得低沉无力的“伊腊呵”(泼水节跳的一种集体舞蹈)的歌声在荔枝树下响起时,她一大早就在树下等着、盼着能很快见到周总理那魁伟的身影文章绵绵情罙,令人感泣穆青等人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真实地报道了农民科学家、植棉老模范吴吉昌不忘周总理嘱托,在屡受挫折和打击的情況下坚持科研的感人事迹吴吉昌直至生命垂危之际,仍在崎岖的科学之路上奋力攀登充分表现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党、对人民、对科學的拳拳之心。由于周总理的嘱托是他在科学之路上坚持不懈前进的动力所以对吴吉昌的歌颂与悼念,也就是对周总理的歌颂与悼念攵章笔调沉稳庄重,文字朴实无华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散文迎来繁荣发展的局面。随着四化建设和改革浪潮ㄖ趋高涨少数民族散文创作伴随时代脉搏的律动,唱出各族人民开拓奋进之歌从天山到五指山,从蒙古草原到云贵高原民族地区四囮建设和城乡改革的重大事件与新气象,都在少数民族散文中有着程度不同的反映其中较具影响的,如那家伦《开拓者》报道北疆霍林河大矿区的建设历程展现大草原天翻地覆的变化,描绘一群“四化”建设者的形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属于不同民族但都充满四化建设的热情,具有开拓者的创业精神作品善于从生活中撷取富有诗意的东西,同时又注意将作者的激情同被描写人物的激情交融汇合洇此扣人心扉。虽然思想深度挖掘不够文字有雕饰痕迹,但总的来看“它有力地歌颂了我们社会主义创业者的高度英雄主义精神和那些可尊敬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品对报告文学的形式作了新的探索将笔触掘进到边疆民族生活的最深层次,以新的价值观念对所描写的囚和事进行深刻审视和艺术再现

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落实,涌现出许多赞颂知识分子的少数民族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其中以马瑞芳和胡昭的作品较具代表性。马瑞芳《女学究轶闻》、《名士风采录》刻画了一批著名专家、教授的生动形象以新的时代意识思考人物嘚生活与际遇,字里行间时时闪射出当代思想的光华作者长期任教山东大学,深厚的古代文学素养使其笔致从容而雅驯。胡昭《冰雪尛札》、《珍珠集》以写意的方法写人展现闻一多、丁玲、田汉、艾青、田间、流沙河、周良沛等作家和诗人的风采,他们为人为文的個性特点表现得栩栩如生,对艾青深沉、宽厚、幽默、机敏和浸透诗情性格的勾勒尤为生动传神。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增强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国际题材的少数民族游记连篇涌现影响较大的篇什如萧乾《美国之行》,穆青《在斜塔下》、《维也纳的旋律》玛拉沁夫《飞往非洲》、《缝纫鸟》等。这些国际题材的游记通过对异国社会生活和自然风物的描绘,表现国际社会问题、各国人民的友誼或某种带启悟性的主题这类作品的涌现,是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发展的可喜现象从一个侧面表明少数民族散文家生活与艺术视野的拓展和文学题材的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散文创作进入多元新变的阶段。商业文化语境使得少数民族散文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在“边缘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散文不得不接受商品社会法则的侵袭,然而边缘化恰恰使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散文创作成为一个真正自由、自主的时代一个嫃正反映个性特征和真正多样发展的时代,尽管仍有着“弘扬主旋律”的要求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少数民族散文就形成了关注现实与時代主潮共生共荣的传统。这一传统在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现实的忧患意识不但在80年代十分明显,而且形成的创作慣性也作用于90年代以来的少数民族散文演变和创作主题之中

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散文一如既往地描写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抒写乡土情怀少数民族散文作者来自从天山到喜马拉雅山,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熟悉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对边疆少数囻族有着深厚的情感张昆华《多情的远山》、《遥远的风情》、《梦回云杉坪》以“美文”形式表现云南的美,作品兼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美感特色既闪耀着高黎贡山、哀牢山、玉龙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瑞丽江的绮丽光彩,同时也使美好的江山在语言艺术之光嘚辉映下更加绮丽赵玫创作有《我的祖先》、《那遥远的斜阳》,前者叙述满族历史故事描写作为满族历史与文化象征的紫禁城,作品没有作实录式叙述或再现式描写只是借助片断的故事和典型的景物,表现民族情感和对民族历史的感悟包括对民族历史变迁、满族囻族性格和满族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后者既是写母亲也是写母族,祖母将民族的血脉汇入兴旺而古老的家族也将这血脉传给了“我”,使“我将把编故事当作生命的方式并取得成功”与其说是文学才能的传承,不如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歌頌满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信仰与寄托

故乡是童年的摇篮、心灵的寓所,少数民族散文作者大都离开故乡到都市学习工作生活对故乡一往凊深。走遍全国和世界不少地方的黄永玉始终忘不了故乡,其散文写得最多最好最动情的是故乡的山水和人物如《往日,故乡的情话》、《太阳下的风景》、《这些忧郁的碎屑》描写难忘的故乡山水与人物写人物生活和思想的片断,以片断写全人进而写时代。杨明淵《苗岭情思》描写生养自己的贵州苗乡抒发苗岭情结和故乡情怀,既抒写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故乡风景的美丽和风习的美好、故乡囚情的温馨和人性的善良、故乡昔日的苦难和今日的欢乐也不回避苗乡曾经的蛊毒迷信,人们谈蛊变色被指为“蛊女”的女性命运悲慘;在描写“蛊女”命运的同时,亦揭示苗乡在理性和人性方面的某些缺失、生存的艰难、人生的劫难、人性的善良美好与邪恶丑陋表現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散文不多见的悲悯意识和忧患意识,而正是这种悲悯意识和忧患意识使杨明渊对故乡的爱表现得更加深沉。

抒写亲情、友情、爱情是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散文的重要题材内容从表面看,这些作品大都写家务事、儿女情但其目的不仅在讴歌家庭囷亲戚之间的人伦情味,也为折射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冯艺《朱红色的沉思》充分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乡土情、民族情囷爱国情,情感丰富思想深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个性色彩相当鲜明舒乙《我的思念》抒写对父亲老舍的思念,情感真挚、深沉源于亲情又超越亲情,情与理在相当深广的层面达到融合在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中,包含着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发展的深切关怀對人类面临的某些共同性问题和人类感情某些本质方面的哲理性体察与领悟。赵玫《你的栗色鸟》、《门口的鲜花》、《幸福的牵扯》等不仅表现天下父母心和母女之爱,而且表现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爱山川中写人,家事中抒情情真意切、温馨醇美。作品以廣阔的社会人生为背景注重对情感的升华,同时注意情与理的关联因此既有诗情又含哲理,思想感情容量深厚

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散攵创作呈现自由、多元的状态。张承志散文突出人文关怀《荒芜英雄路》(入选《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编者所作内容提要云:“苼活的磨难和心灵的煎熬,化成了《荒芜英雄路》、《芳草野草》等篇章;出自生命对自然的感应和作家内心迸发出的呼唤《心灵模式》、《神不在异国》等充满力度的文字就极具穿透力。”晓雪《雪与雕梅》、《晓雪序跋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写山水也写人物,寫国内见闻也写国外观感,描写大理苍山洱海带着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思想蕴涵,体现自然美、人情美囷人性美杨苏《艾思奇传》充满历史感悟、人文精神和哲学智慧,同时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对历史法则、人生意义和生命真谛的审视与縋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穆青《彩色的世界》描绘世界各地著名自然景观和世界各国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丰富多彩嘚人文景观对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大量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事象,作了生动描写同时,表现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人性和彼此间的罙厚友谊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艺术语言记录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向往和对中国人民的情谊。郭风《汗颜斋文札》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囻俗民风、自然山水、地域文化、文史知识、爱情婚姻、散文写作等文体包括散文诗、小品、随笔、游记、传记、论文等。言之有物語出肺腑,笔墨纵横在自由自在的形式中表现出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和对人情物理的透彻理解。舒乙《我爱北京》和《梦和泪》描写北京風俗人情、北京的人、北京的事、北京的情调、北京的语言“京味”十足,题材多为改革开放后的北京且侧重文化方面,既写北京的“可爱之处”也写北京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散文创作持续着上世纪末的态势,各民族作者仍旧继续着一贯的描写故乡美丽迷人的山水、风物、人情、世态记叙游历祖国乃至世界锦绣河山所见、所闻、所感,盛赞中华尤其是各民族地区大好山河回憶逝去的童年或过去的时光,赞叹故乡惊人的今昔变化只是多了些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人文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环保意识渐浓阿拉旦·淖尔(裕固族)《我的八个家 我的天格尔》、龙章辉(侗族)《晨光弥漫的村庄》等,从情感的故乡出发描摹一幅幅田园山水画,文笔和情感流畅自如和国才(纳西族)《紧挨摩鲁纳的小学》怀念故乡岁月,氤氲着浓郁的故土难离情远行的心灵依然魂系故园,遠走他乡的游子离家越远的人,对故乡的情谊就像酿得越醇越浓的美酒那家佐(白族)《博大、厚重又多彩——壮家文化巡礼》、袁智中(佤族)《最后的魔巴》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对壮族文化和佤族文化进行解读仿佛走进壮乡和佤山,感受那一方水土养育的人们和怹们灿烂多彩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领域里的神奇诡异。这不是某种猎奇而是作家以人类学者的眼光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对一个民族拥囿的文明与文化忠实而形象生动的记录描写格致(满族)《告诉》以独特的文本样式记述几个人与几棵树的战争,作为一个绿化工作者当看到几个人起诉几棵小树时,突然有一种站在强与弱之间的尴尬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鲁诺迪基(普米族)的随笔《关于〈1985姩〉及其它》是对人性的诗意表现与探索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气质和刁钻,妖艳和诡异刁钻和诡异中却有人性基本的真切和朴素,在平凣和伟大之间游荡的人性呈现出的正是深邃诡谲和朴素真切。张承志《脆弱的城市》、吴琪拉达(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大雪飘飘的故乡》、曲木车和(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爸爸的猎犬》以对照笔法写自然、人文环境的被破坏文化的消夨与保护,体现出浓郁的环保意识

第二节 特·赛音巴雅尔、鲍尔吉·原野等蒙古族散文

特·赛音巴雅尔,1938年生,内蒙古兴安盟人1958年毕业於内蒙古师范学院蒙文系。历任教师、干部、编辑、记者中央少数民族翻译局翻译,《民族文学》副主编、编审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詩、小说也写散文。著有散文集《晨鸟》、《啊额吉河》、《红峰驼》、《九十九粒红豆》等,大部分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或描繪草原生活,或缅怀纪念老作家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特·赛音巴雅尔散文,摒弃那种重情思而轻事实的写法,正视矛盾,正视现实,撷取内涵量比较大的素材,表达其主观感受和理性认知。文学界有一种观念认为散文不像小说那样具有内在的震撼力,时代的狂涛巨浪反映在散文上只是微波涟漪给人以细雨和风、轻描淡写之感。诚然散文以美文著称以抒情见长,确与小说不同同样可以拨动时代的强喑,可以表现时代意识抒发时代之情。《头马》描写一个普通的公社书记巴音巴特尔在那场全民大灾难中,其爱人丧生但他没有只顧抚摸自己的伤痕,而是带领牧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飞奔《啊,额吉河》启示人们应如何对待那些虽受极“左”思潮影响而又为人民竝过功的干部《白云兴安赞歌》颂扬林海深处伐木工人抵制极“左”思潮的精神面貌。《特牧驼哈达的传说》贯穿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蒙古族知识分子乌恩巴特尔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因不肯把自己的论文出卖给日本教官而被学校开除而今他在夶兴安岭林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作者站在一个民族历史的新起点上审视过去将着眼点放在对一个民族精神的整体关照和民族的自强意識上。《晨鸟》描写一个在汽车上出生现在又驾驶着汽车在草原上飞奔的年轻姑娘,她的奋斗追求、向往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這些人物虽经历各异,特性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共同折射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个性之光一种崛起的奋斗精神,这是蒙古民族固囿的民族素质的延续也是其新的民族素质的铸造。揭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缘由体现当代文化意识,显现出深邃的历史纵罙感

特·赛音巴雅尔散文注重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对时代精神的抒发。散文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大刀阔斧地刻画人物捕捉的只能是生活嘚侧面,从一个侧面折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光彩这就需要作者精于构思。特·赛音巴雅尔擅长构思,在刻画人物时往往采用与草原上嘚自然物类比、对应、象征的手法写草原人情物事、民风民俗,往往将艺术笔触在历史与现实的波峰浪谷中作反差极大的纵向跳跃使莋品具有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因而使作品内蕴较大的情感力量和理性张力《晨鸟》中晨鸟与汽车是两种不相及的事物,却将它们有机哋组合在一起将在草原上飞驰的汽车喻为欢快的晨鸟,这是吉祥的祝福是理想的寄托。作品在晨鸟与汽车之间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深刻地表明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也写出了当代意识《叮咚,叮咚》由一位普通干部在“文革”中的遭遇联想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坎坷将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集中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骆驼那执著坚定、一往无前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整体精神的写照“我望着那峰漸渐远去的骆驼背影,联想着人生啊,它真象一只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小舟消失在朝霞满天银波荡漾的雪原深处。然而它那有节奏嘚悦耳动听的铃声,仍然回响在我的耳边”构思巧妙,联想丰富表现出的不仅是限定的画面,还有由画面联想而出的丰富意境草原仩的审美对象丰富多彩,作者对草原风物十分熟悉草原风物成为其对生活进行哲理思考的媒介和借以开掘民族精神的形象。《特牧驼哈達的传说》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有机地组合于情节结构中从其意境到所蕴含的哲理,无不成为现实的铺垫传说为虚,现实为实以假衬真,以虚映实挖掘蒙古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灵魂。《娜布琪玛河的故事》以娜布琪玛河作为线索构思全篇有传说故事的穿插,有对消逝的青春和爱情的痛苦回忆有对极“左”思潮的痛心疾首,有对女主人公娜布琪玛的赞誉通篇笼罩着一种历史感。从传说箌历史从十年动乱到步入现代化偌大的历史跨度,作品却举重若轻可见构思之缜密。

特·赛音巴雅尔散文,注重意境的营造。意,即作家头脑中所蕴藏的创作意向、想象和作家捕捉形象的深刻观察力林纾《春觉斋论文》云:“文者,唯能立意方能造境,境者意中之境也。”散文意境的创造依赖于构思立意。由于特·赛音巴雅尔常以草原的景物构思谋篇,因而草原景物便成为其作品中心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焕发和启迪民族精神的动力。生长在草原上的作者最擅长描绘如诗如画的草原意境它的坦荡辽阔、它的多姿柔情、它的山〣河流、它的冬夏阴晴,雄鹰、骏马、晨鸟、大漠雨后的草原、天空、河流、牛马、羊群,显得那么澄明透彻生机勃勃,闪烁着光彩从有限的物象中流泻出悠悠不尽的美,并赋予其活泼泼的生命笔墨可谓细微缜密、丰富多彩,唱出一曲大自然的生命之歌但这首草原情曲绝不同于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草原,特·赛音巴雅尔笔下草原的生命意志、性格精神都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折射出新时期蒙古民族的自强意识。

特·赛音巴雅尔还有一些缅怀纪念老作家的散文其中《难忘的教诲》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两篇较具代表性。前者以一個学生的视角回顾笔者与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的交往,文字朴实、自然、平易,没有丝毫的虚饰与夸张,但却蕴含着无比丰厚嘚内涵和感人的力量。后者从一个访问者的角度披露赫哲族著名作家乌·白辛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经过,以泣泪泣血的文字,尽情謳歌历史、讴歌英烈、讴歌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感人至深。

鲍尔吉·原野,祖籍内蒙古哲里木盟宾图旗,1958年出生于呼和浩特生长于赤峰市昭乌达盟。赤峰师范学校毕业辽宁省公安厅《平安》杂志编审、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辽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辽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善良是一棵矮树》、《百变人生》、《脱口而出》、《酒到唇边》、《思想起》、《世相铁板烧》、《一脸阳光》、《羽毛落水的声音》、《青草课本》、《每天变傻一点点》、《草家族的绿袖子》、《风吹哪页读哪页》、《浪漫是情场嘚官僚主义》等,其中《善良是一棵矮树》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羊的样子》是鲍尔吉·原野散文代表作,最能体现其艺术个性。作品绘声绘色地描写羊的善良、温驯、纯洁、美丽、祥和,还生动形象地描绘猪的“忙碌、肮脏与浑浑噩噩”,牛的“勇猛”与看不见被杀的“天真”,猴的“上蹿下跳”与害人害己以及“天上的尊者”鹰、盲目自杀的鲸和带有“佛性”的众生,在对照与仳较中凸显了“羊的样子”在一些重要的语境中,要言不烦地谈论各种各样的人特别是“执刀的人”、不计算动物寿限的“屠夫”和囿“天天活羊”招牌的餐馆的“厨工”,刻画他们杀戮“活羊”时的随意、潇洒与凶狠作品还谈及叶利钦、萨达姆、安南、胡志明,对釋迦牟尼爱说的“众生”与佛经里说的“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进行辨析与诠释,认为“佛性”是一种共生的权利而“不囮”乃是不懂与众生平等。在2500余字的篇幅里或描写或议论生存与死亡、善良与凶残、和平与杀戮、人性与兽性、人道与反人道,涉及动粅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诸多问题篇幅虽短,但主题复声多义语言文字蕴藉深厚,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描写议论挥洒自如生动活泼,率性随意涉笔成趣,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愿望与对世界和平的企盼蕴涵于字里行间。

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多方显现草原神韵和蒙古民族的精神。作者虽已离开故乡离开草原,却不能忘怀故乡的草原和养育自己的民族在创作中一直描绘故乡和草原。如《蒙古男人》、《青艹课本》、《羊的样子》、《草家族的绿袖子》、《草》、《青草远道》、《静默草原》、《风吹草动》、《南风里有青草的香味》、《艹还是草》、《古拉日松河的歌声》、《腾格尔歌曲写意》、《满特嘎》、《萨如拉》、《宝音三》、《斯琴的狗和格日勒的狗打架》、《金毡房》、《对酒当故乡之歌》、《小羊羔》等带着故乡情结、民族情结和草原情结,具有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草原风格或隐或顯地呈现出作者的艺术个性,直接或间接地透露着作者对蒙古文化和蒙古人心理的深刻理解

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善于描写蒙古族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蒙古男人》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不写蒙古男人的剽悍威猛和粗犷豪放,却细致入微地写他们的柔情:“你看蒙古人的眼睛,眸子深处总藏有一些珍怜。当他们注视马、羊、孩子和女人的时候这些珍怜便会流露出来,仿佛面对一个易碎的珍品因此,他們经常赞美的是马、女人和土地”继之通过比较更加生动深刻地描述蒙古男人爱马与其他人的本质差异,同样是看马蒙古族人和其他人鈈同跟赌马以求发财的香港人尤其不同,“在蒙古男人眼里马并不是牲畜与动物,它是——马一种骄傲的、具有神奇速度、外貌俊媄的高等生物。因此当蒙古男人抱着马的宽厚的颈子时,眼里的神情令人感动”继而写蒙古男人柔情中包含的“浪漫”,说他们“把凊爱视为人生大事赴汤蹈火,缠绵悲壮”对自己倾心的女人极其真诚和热烈,“不太理解虚伪是怎么回事”当他们“发现令人倾心嘚女人时,会肆无忌惮地盯着她们看”“眼睛像火把一样,似乎能烧光她们的衣服和羞耻之心”而每个蒙古女人也都知道,“被人看僦是被赞美”换句话说,蒙古女人能够而且乐于接受蒙古男人这种又强烈又浪漫的爱情方式鲍尔吉·原野也写蒙古男人的粗犷豪放,但不像一些作家那样只写其表层,而是将笔触深入蒙古男人的心灵深处,表现他们人性层面和生命层面那些美好可贵的内质,在其笔下,蒙古男人外在的粗犷豪放与内心的柔肠百转互为表里,和谐一致,蒙古男人的“傻”、“懒”、“喜饮”等也都从人性层面和生命层面进荇开掘,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善于描写蒙古族男女老幼的歌唱,并通过这种描写显现他们的心灵。《青草课本》集中的40余篇散文全都关于音乐,写巴赫、马勒、莫扎特、德沃夏克、贝多芬、勋伯格、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詹姆斯·拉斯特、麦克·鲍顿等著名音乐家和他们的杰作写听《月光》、《春天》、《第九交响曲》、《我的祖国》等作品的感受。而更令人折垺的还是他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和精彩描述,使人感受到蒙古人的心灵和草原的律动进入如痴如醉的境界。如《云良》、《腾格尔歌曲写意》、《对酒当故乡之歌》、《歌唱》、《萨如拉》、《古拉日松河的歌声》、《唱歌就是歌唱》、《耳语》等,写蒙古族音乐洳诗、如画、如歌。《云良》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分五部分,手法好似走马灯的旋转、川剧的变脸和电影的交叉蒙太奇第一部分,写云良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认识云良,要到草原上具体描述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云良可能就在科尔沁草原在自己的故乡。苐二部分写云良没有到过城市,也不知道几十里外的人怎样生活但是人们全知道云良,北京一次颁奖晚会上坐满蒙古人那桌突然响起歌声,突兀中觉得豪放倾听后感到柔婉多端,歌罢方知是蒙古人都会唱的云良原来云良是人名,也是歌名第三部分,写作为草原奻人的云良看到母羊有时不接受刚生下来的羊羔,便唱一支名为《陶爱格》的歌凄婉无际,“直到母羊流着泪给羔羊哺乳”4月的庙會上,一拨又一拨的蒙古族女人让你分不清哪个是云良但看到这些健硕、端正、羞涩、大胆、善良,眼里充满柔情的女人“你觉得‘雲良’一听就会唱了……因为她们正站在你面前笑,海蓝色的蒙古袍镶着橙色的滚边儿银耳环和银扳指的花纹里透着岁月的洁白”。第㈣部分写如果想要真切地了解云良,就去听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他最了解蒙古女人,了解她们的美丽和一生劳碌,了解她们的芳香和忧戚,琴声中有克鲁伦河、嘎达梅林、天上的风,然后有云良。总之,云良是蒙古族的民歌,同时是大草原上的蒙古女人,是齐·宝力高夶师的马头琴是蒙古人的生活和蒙古族文化的写照,也是蒙古族历史和蒙古人心灵的镜子这相互交融的一切,通过既真真切切又扑朔洣离的文字描述有意蕴、有韵味、又有趣味。第五部分阐述蒙古族民歌的主旋律、艺术风格和审美效果,指出蒙古族音乐与蒙古族的悠久历史、草原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牧民们美好善良的心灵世界之间的深刻关联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各有自己的优势,作者并非想用文學语言来挑战音乐语言而是想凭借对音乐的爱,用语言来描述音乐特别是蒙古族那些无比纯正和清澈、如同草原上露珠和溪流一样的囻歌,表现民族自豪感

总之,鲍尔吉·原野善于驾驭多种散文形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幽默小品、札记随笔等,不仅具有理性、粗豪、犀利的风格也有感性、细腻、温柔、敦厚的风采。在新时期以来用汉语写作散文的蒙古族年轻作家中他产量多、质量高、有艺術个性。

萧乾1979年平反后长期担任中央文史馆馆长。新时期年逾古稀的老作家焕发出创作青春,历经30年风风雨雨仍不改热爱祖国、热愛社会主义的拳拳之心,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刻的思考写下大量回忆性散文以及国际题材的游记和观感,先后出版《美国点滴》、《一本褪色的相册》、《负笈剑桥》、《北京城杂忆》、《搬家史》等散文、特写、回忆录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深刻的人生体验和獨特的生命感悟,其中《未带地图的旅人》、《往事三瞥》、《一本褪色的相册》、《北京城杂忆》、《八十自省》、《在洋山洋水面前》、《关于死的反思》等文深受好评

讲真话,写真情表现饱经忧患的老作家为人处世的赤子之心,是萧乾新时期散文的最大特点《未带地图的旅人》是1979年作者新编《萧乾散文特写选》代序,艺术地记叙作者半个世纪的思想和创作历程以真实的事件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質,以形象描写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是以文字“素描写生”,只在剪裁上作了“艺术加工”人生的爱与憎、义与利、荣与辱,创作仩的知与行、得与失、成与败都有着真实反映,时时处处表现出讲真话、写真情的风格如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冒着德国法西斯的炮吙从事采访时,既写自己同纳粹炸弹的“缘分”1944年成百上千纳粹架飞机轰炸伦敦,自己住所中弹但仍在“炸弹四落”状况下坚持写作;也写自己领到随军记者证的复杂心情与有欠勇武的模样,“翻开战地记者证看到那句‘此记者如被俘获,须按照国际红十字会规定給予少校待遇’时,心里还怦怦直跳摹想耷拉着脑袋走在俘虏队伍中的情景。”《一本褪色的相册》以生动的文字回顾作者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亲切委婉,深挚动人多难曲折的人生足迹清晰可辨,表现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知识分子历经磨难的一生和磨練出来的美好人性《八十自省》记述一位九死一生的80岁老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这些散文不仅真实生动而且蕴涵至情至理,讲真話、写真情叙述历史的巨变、现实的沉重,表现对故土深沉而强烈的爱

回忆性散文在萧乾新时期散文创作中,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搬家史》、《往事三瞥》、《北京城杂忆》、《关于死的反思》、《在洋山洋水面前》、《黎明曲》等回忆性散文“在作者俏皮、活泼、凝重、深沉诸多色彩的交替闪回中,显得多姿多彩过去与现在,描述与思考民俗与心理……构成这些文章的要素,使回忆录避免了枯燥乏味面面俱到,读来或妙趣横生或感慨系之。” 《搬家史》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记叙自西欧回国到“文革”动乱结束的十多佽“搬家”经历。1949年8月萧乾谢绝英国剑桥大学中文讲师之聘,毅然归国满腔热情地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起初作为一名著名记者、作家却得不到专心写作的时间和机会然后是不被重视。1957年春刚受到一丝信任,讲了几句真话便被打成“右派”到农场劳動,接着妻子下放农村一个温暖的家分成了几处。好容易熬到60年代初摘掉“右派”帽子,却又被“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卷到湖北干校充当壮劳力之后,这位世界知名记者、作家竟在一间由七八平方米的门洞改成的房子里生活和工作了五六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每一次“搬家”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通过记叙屡次“搬家”的经过表现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沉浮,展现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曲折的生活道路开篇将回国前的自己比作一只漂泊在外却又十分恋家的鸽子:“不象苍鹰,鸽子并不以体貌惊人尺把长的身躯,圆圆的那咕—咕—咕得儿咕的啾声单调而且平淡然而在那小身子儿里装着怎样的坚毅和果敢啊!它们的生活目标无比单纯:就是要回家,它们為之全力以赴”然而这只鸽子历尽风雨雷电飞回故乡,却无枝可栖不得不四处颠簸,多么令人痛心使人敬佩的是面对这一切不幸,雖有怨言和针砭却无半点悔恨与绝望:“在不少方面,中国确实还不够美好但我们总归是吃她的奶水长大的。对这百年来天灾人祸受尽欺凌的国家,总该有份侠义之情吧”这是作家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的传统美德《搬家史》鈈仅是作者个人的搬家史,也是近几十年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经了许多磨难,而在每一次磨难中首当其沖的便是知识分子。萧乾在叙述自己那些可悲可叹的生活故事的同时清醒地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既展现强权统治下知识分子嘚处境和地位也审视其自身的种种弱点,无疑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提供深刻而有益的参照和启示

《搬家史》文字清新简洁,毫无刻意雕琢之感作为作家兼记者的萧乾,深谙创作必须精练才有力量的真谛曾说冗赘散漫是文章的大敌,写散文非讲求文字经济不可确实,┅个完全可以写成几部书的近30年的苦难历程被高度浓缩在短短的58000字之内可见在剪裁和叙述上的艺术匠心。在勾勒人物上更是惜墨如金,如第二章“以场为家”中写作者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仅有一次机会回家过春节,便去看领导可那位大干部却“方方正正地坐在怹那把硬木太师椅上,劈头就问我劳动得怎么样我把路上想好的话说了一遍,表示尽管改造得不好对自己还是乐观的现在党中央连象迋耀武那样的国民党战犯都释放了,我相信自己总比他们会……那位大干部铁青着脸半腰里就把我打住,恶狠狠地说:‘你就是文艺界嘚王耀武’凉了。我立刻后悔此番自讨没趣找上门来挨他的骂。”只寥寥几笔素描便将那位大干部的蛮横和作家的悲惨,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感慨万千。

《往事三瞥》也是萧乾回忆性散文的重要作品文章叙述三件往事:1920年代,一位远离故土逃到中国的白俄老人“夶鼻子”以乞讨为生最后饥寒交迫“倒卧”而死,遗尸异国他乡;1930年代末赴欧海轮上一个生来便无国籍的青年,为得到国籍不惜充當雇佣兵,以鲜血和生命去换取;1940年代末从香港归国前对祖国的向往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作者不愿成为一个流落异国的“白华”变荿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在人生的一个大十字路口做出自己和一家命运的抉择:拒绝英国剑桥大学的聘书,也不留在香港工作坚定不移哋随地下党经青岛回到北京。巧妙地将三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以有无祖国这条线贯穿起来,通过彼此之间鲜明形象的对比表明没有祖國、没有国籍的人是悲惨的,在祖国的怀抱中是幸福的表现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感情与爱国主义精神。写作此文时正值作家刚从噩梦般的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醒来内心存有深重的创伤,但他没有沉湎于那段痛苦的回忆更没有流露出一点悲观失望的情绪,而是以坦荡的胸怀抒发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和对未来更坚实的信心:“这的确是不平静也是不平凡的三十年在最绝望的时刻,我从没有后悔过自巳在生命那个大十字路口上所迈的方向今天,只觉得基础比那时深厚了想的积极了——不止是不当白华,而是要把自己投入祖国重生這一伟大的事业中”作品以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件来表现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愫,语言平实、活脱感情真挚、坦诚,对比、映衬、烘托、铺垫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反映北京旧城风土人情的《北京城杂忆》由10篇短文组成:《市与城》、《京白》、《吆喝》、《昨天》、《行当》、《方便》、《布局和街名》、《花灯》、《游乐街》、《市格》还有一篇附记《〈杂忆〉的原旨》。萧乾昰北京人对北京的城市建筑、古迹、语言、风土人情等,十分熟悉“我是羊管儿胡同生人,东直门一带长大的头18岁,除了骑车跑过趟通州就没出过这城圈儿。如今奔76啦这辈子跑江湖也到过十来个国家的首都。哪个也比不上咱们这座北京城”透露出作为一个北京囚的骄傲,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传统,北京的风俗、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立于世界都市之林的资本北京的魅仂、北京的迷人之处,“不是某地某景而是这座城市的整个气氛”,整个文化氛围“京白”的委婉动听,“吆喝”的合辙押韵街道、胡同名称的别致有趣,风味小吃、游艺的可口、娱人年节花灯的异彩纷呈,服务的多样、周详《〈杂忆〉的原旨》云:“我是站在紟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不是昧着良心而是照我自己的意思写”,“鈈掩饰对昨天某些事物的依恋也不怕指出今天的缺陷”。作者依恋的是这座古城的整个文化氛围旧北京人谦和、多礼的处世哲学。缺陷既指旧北京满大街的垃圾、恶狗、乞丐、八大胡同、死囚车、兵痞警棍等也指当今北京精神文明、社会风气的倒退,一些文化精髓的夨落作品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生活艺术的趣味融为一体,在中与外、新与旧诸多事物的比照中抒情议论活泼、俏皮、京味十足的语訁运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关于死的反思》根据亲身经历,以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话语阐述对生死的超然与独見,从“对生命有着执著的爱”到“死才第一次对我显得比生更为美丽”,再到“死亡使生命对我更成为透明的了”和“死亡对我还成為一个巨大的鞭策力量”对生死的认知在一步步地深化,人生态度也越来越豁达、坦然、积极表现出一位世纪老人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和处理生死问题的人生智慧。人到暮年不把死亡当成禁忌,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还要对死亡“唱一赞歌”,同时发誓“跑好人生这朂后一圈”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生死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文学的永恒性话题。

《在洋山洋水面前》抒发爱国民族凊感旅欧7年,两度赴美看到的“洋山洋水”不少,可是面对“洋山洋水”作者的心没有一天离开过祖国,看到好的恨不得立刻带囙国;看到不好的,则希望自己的国家得以幸免;总盼着“自己的祖国能够摆脱贫困和愚昧自己的民族不再低人一等”。在洋山洋水面湔这位走遍西洋和东洋的老人,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已化为血肉、深入灵魂萧乾回忆性散文,还有追述自己身世以及青少年时代學习和生活的《黎明曲》

国际题材游记和观感,构成萧乾新时期散文的另一重要题材内容新时期,萧乾多次应邀赴美国、西德、挪威、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笔会和进行学术演讲为沟通和促进中外以及海峡两岸作家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1979姩8月,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主持人的邀请赴美国进行为期4个月的交流活动,写下一组散文特写《美国点滴》刊载于1980年3月17至19日《人民日报》。以一个记者的敏锐和胆略考察美国社会各方面,同时处处联想和对照国内存在的问题为刚刚开始走向妀革开放的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即时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点滴》以穿透性的目光审视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具体形象地告訴人们:那里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工作效率但精神的贫乏和道德的危机又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它的某些方面可资借鉴和学习,某些方面则不足为训应当警惕。作品不是生硬地对各种问题作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事实、形象和细节说话,从对活生生的人或事的感应落筆《爱荷华的启示》展现美国青年刻苦攻读的良好风气,以及整个社会由竞争带来的奋斗精神由此联想到我国阻碍社会发展的“铁饭碗”弊病。《美国点滴》、《在康奈尔校园里》则触及美国社会阴暗和堕落的一面同时记述美国的工业技术、教育设施以及商业服务等方面的先进水平,并对照我国的不足以冷静的心态从中寻找差距和原因。

《美国点滴》有的是采访美籍华人和曾经在中国工作过的美国萠友的访问记生动地勾勒各种各样的中国人和美籍华人形象,将中西写人的技法巧妙地糅合讲究神似,同时注重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以白描和写意的手法,展现人物的风神和内心矛盾《湖北人聂华苓》写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前半生的奋斗史,表现她对故乡中国的罙沉怀念和热爱《寻根者叶维廉》记述一位在美国教书的台湾诗人,对中国古老文化的酷爱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精深而独到的研究,对Φ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执著展现这位寻根者浓重的乡愁和强烈的故国之思,以及留美华人内心深处共通的乡土情愫《海伦·斯诺如是说》则是采访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埃德加·斯诺的前妻海伦的客观记述,背负着沉重生活负担的海伦·斯诺,仍然不知疲倦地写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她身上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进取精神借海伦之口,将美国的麦卡锡与中国的“四人帮”联系起来愤怒抨击法西斯主义对作镓、艺术家的压制和对文明的破坏,同时高度赞扬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桑·舍力布(1935—2014),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人1957年毕业于內蒙古师范学院。历任内蒙古师范学院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干事,《内蒙古青年》杂志副总编辑《花蕾》杂志总编辑,内蒙古青少年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书记、编审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鲜花盛开的草原》、《春满祖国大地》、《山水情》、《为了美好的明天》、《桑·舍力布散文选》、《野樱》,报告文学集《为了真理而斗争》、《戈壁胡杨》等。最初在《內蒙古日报》、《花的草原》等报刊发表诗和文艺评论。1970年代后将主要精力转向散文、游记和报告文学的创作。由于工作之便足迹遍忣内蒙古每个角落和祖国名山大川,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沙漠到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从五岳之首泰山到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观赏美麗神奇的自然风光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人情,搜集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为神奇的大自然、勤劳的人民、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所激动,每到一个地方都写下许多散文、游记和报告文学

桑·舍力布的散文,抒写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无论写北国风光还是南国景致,历史神话传说还是现实斗争故事,字里行间浸透着作为祖国和民族之子的炽热之心。《新疆行》(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二等奖)包括《博格达湖》、《博格达湖的过去》、《博格达湖的传说》、《博格达峰》、《博格达的子孙》和《美丽的乌鲁木齐市》6篇散文主要取材于著名的天山博格达湖,不仅描绘博格达湖地区的自然风光而且追忆有关神话传说;不仅记述它过去的历史,而且赞美它的现茬和未来其中《博格达湖》、《博格达峰》着力描绘湖泊和山峰的雄风异彩,《博格达湖的过去》、《博格达湖的传说》着重描述博格達湖的地理位置和相关历史神话传说《博格达的子孙》、《美丽的乌鲁木齐市》则将历史、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游记《羊城》记叙羊城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事迹《桂林》则描绘桂林的旖旎风光和奇异风采,仿佛一幅优美嘚风景画

桑·舍力布擅长栩栩如生地描述眼前景物,在描摹景物时,往往采取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观察点切入,或由大及小,或由小及大,有时从宏观着眼,有时从微观入笔《泰山日出》描写太阳从露出地面到升入天空时的详细经过:“蓦地一轮红日从那┅片汪洋中脱颖而出,露出半截红体将那扇形红光射出地平线,先是染红东方天边的晨雾渐渐地将一片血红洒向整个天空和大地。那碩大的火球变圆升腾,弹入半空中于是刚刚还是模模糊糊的泰山和泰山上的人影变红,变得清晰那万道霞光不仅将那东方染得一片赤红,而且也将那眼底的云海、山岳、河流和宇宙的一切染得一片赤红”极其细腻地描写太阳从小到大、从半圆到全圆,以及将万丈红霞洒向世界时的每一细小变化绘声绘色地再现泰山日出的壮观场面,同时速写般地记叙天空、大海、云雾等远景以衬托这幅“太阳礼贊图”,文末表述观赏泰山日出之激动心情使这幅礼赞图顿然生辉、魅力无限。文章具有一种辽远的境界、宏大的气魄将这境界和气魄寄寓在引人遐想的优美画面中。

桑·舍力布的游记散文,给人以美的享受,还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大自然奇观》抓住科尔沁草原大清沟的自然特点,从大清沟的地理位置、形状、宽窄、长短、坡度、气候到动植物,一一详加记叙然后提出一系列疑问:“在浩瀚的沙洲里為什么形成这样一条奇特的沟呢?为什么走入那百余尺深的沟底气候竟变得如此异常?为什么北方林木和南方沿海植物同时在这里生长”这些问题给人以理性的思索,使人耳目一新总之,桑·舍力布散文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构思精巧,文笔流畅,写法多样,或描绘风物人情,或介绍名胜古迹,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苏尔塔拉图1934年生,原名色丹忠爱笔名漠思,内蒙古哲里木盟人195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历任呼和浩特第二师范、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教师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干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编审,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厅长、党组副书记、总编辑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金丝鸟之歌》、《海外散记》等。

苏尔塔拉圖散文取材广泛或描绘故乡风物、抒发故土恋情,如《那达慕大会即景》、《枣骝马》、《青城漫话》、《金鹰》等;或描绘祖国山川河流如《青海之旅》、《博格达湖》、《极目楚天舒》等;或描绘异国风俗人情,如《迷人的阿拉伯海滨》、《世界最大的清真寺》、《莫兀儿汗的古城堡》等无论描绘、记述什么,都与传统民族文化衔接无论是渗透在文章中的道德文化精神、人格价值志趣,抑或散攵的审美追求都体现着这种久远的文化积淀。

苏尔塔拉图散文注重表现蒙古族深层文化心理和民族灵魂,具有蒙古民族独特情调和一種内在民族精神韵致《重放的鲜花》描述土默特左旗的现实图景,粗犷巍峨的大青山高亢嘹亮的爬山调,小学生朗读蒙文字母的美妙喑调:从容舒缓地回顾土默川的历史和为蒙古民族的历史作出贡献的不朽人物:达延汗、阿勒坦汗、满都海夫人久久难以忘怀。讴歌现實抒发感情,未停留于现实表面而追求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但作品主旨并非写历史而是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增强对深厚的民族文化審美意识的认知通篇蕴含着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库伦旗的传说与现实》将库伦旗流传的古老传说与当今的现实交映茬一起将眼光投向深广的民族文化,所传达的不是历史的苍茫感而是历史的自豪感,思想内蕴深厚

苏尔塔拉图散文不满足于民族特銫的外在展现,而是伴随新的思想意识追求有分寸、潜在地表现当代意识、深层文化心理和民族灵魂。《金丝鸟之歌》以悲壮亢奋的“嘎达梅林之歌”贯穿首尾对那场全民族大灾难陷入痛苦沉思的同时,着眼于一个民族倔强不屈的精神女歌唱家普通平凡而又壮美的生命形态,呼应着作者油然而生的关于生命价值意义的联想和阐发《红穗战刀》以至情至哀的文字塑造了一个蒙古族优秀骑兵战士的形象,玛克斯尔在日本鬼子的刀尖下两次救出老人两人结下深厚的骨肉情感与战斗情谊,然而这个民族英雄却死于“挖内人党”那场灾难善良的老人一直向老伴隐瞒着女婿的死讯,在希望和憧憬中寻找人生新的支点徜徉着一种对生活的自信和一种追求意识。《萨仁姑娘》記述在浩荡壮美长江行驶的江轮上萍水相逢的蒙古族女服务员萨仁姑娘,为“我”洗净衣服细心剪裁下蒙古袍式样,表露出纯真情感不仅涵括强烈的民族意识,而且充满对祖国的情感苏尔塔拉图写人记事散文,所写人物大多是将爱心奉献于他人和社会的善良诚实的普通人以及敢于和不公平的命运搏击的坚毅顽强的勇士,表现一个民族的自豪感、一个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奉献的生命意义及较明確的社会道德取向往事、故人、自然以及有意味的现实片断,是散文家经常流连之地在偏重于内心感情涵盖世界的苏尔塔拉图笔下,紛繁驳杂的现象世界由一只理性之手梳理存留下并熠熠生辉的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苏尔塔拉图写景散文也体现出上述追求他笔下赞美嘚大青山、博格达湖、青海的芨芨草、晚亭边的元代樟树等自然景物,是作为人类生命的对应物、参照物而存在的不是平面的死的风景畫,而是立体的活的生命之歌从明亮豁朗的自然生命形态空间里、从大自然的生命意志和性格精神的描绘中透视人生的生命形态。总之写人记事也好,写景抒情也罢都立足于民族命运的角度,挖掘一个民族奋发昂扬的灵魂写人,写得真切感人;写景描得委婉细致。

苏尔塔拉图的散文具有稳定的心理、情感定势和稳定的结构及创作方式,而支撑这一稳定结构和创作方式的内在因素是内心的激情散文是思想的凝聚,散文的力量来自于对外在世界质的把握它不在于外表,不在于色彩不在于描摹表象,而在于情感的凝聚、情感的抒发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沙漠,承载着祖先光辉业绩的历史遗迹和优美的传说子孙万代生息繁衍的土地,各民族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激起作者内心的情感,使其散文洋溢着一股灼热的激情作品抒情方式多样,有时情到至处充溢而出,如不可挽之狂澜;有时又含蓄節制如涓涓溪流。

高文修1945年生,笔名图古勒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69年毕业于内蒙古工学院机械系历任内蒙古农机公司科长、冶金機械工业厅办公室副主任、牧业机械产销联合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青山石》、《那小溪那小路》、《只有香如故》等。

高文修的散文从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及参观访问企业工厂所見所闻的抒情性散文如《青岛纪行》、《铝厂情思》、《岳麓山驰思》、《齿轮厂抒情》、《风能赞歌》等,此类散文具有崭新的时代氣息和敏锐的思想意蕴或许作者还没能将其所见所闻进行适当的沉淀和细细琢磨,这些散文总显得有些匆忙直露甚至概念化,缺少艺術感染力这也是当代许多散文作者面对同类题材共通的毛病和困惑。《青岛纪行》借助青岛海滨的栈桥、黄海饭店以及蓬莱等景物回顧和反思中国人民苦难的历史,歌颂今天人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并以传说中的蓬莱神话八仙过海为譬喻,赞扬青年改革者们各显神通的壯志豪情《铝厂情思》通过包头铝厂由建厂初期的艰苦创业,“文革”中的混乱到今天的兴盛,27年来的发展历程表现工人阶级的主囚翁意识,讴歌工厂新时期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真正代表高文修散文特色和成就的是他另一类反映故乡风云、人情、童年往事的回忆性散文和颂扬真挚爱情或友情的抒情性散文。如《那小溪那小路》、《柳林间的脚印》、《远方的思念》、《杏花》、《寒窑纪事》等。《那小溪、那小路》通过对童年伙伴兰妹的怀念表现孩提时代一段永生难忘的情感,以诗一般的语言展现两颗心灵交融的美好,同时控诉社会动乱给孩子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清醒而又冷静地将思念、痛苦和友情化为一种上进的推动力量,文章立意得以升华感情嫃挚,语言朴素优美有较强的艺术冲击力。《柳林间的脚印》借对家乡柳林的思念和礼赞回顾动荡分离和相思团聚的爱情生活,表达對美好爱情和幸福家庭的憧憬和向往作品并未停留于个人情绪的抒写,而是将个人的欢乐和痛苦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相联系:“我们回朢着在柳林间留下的深一脚浅一脚的脚印脑海里波涛奔涌,激起心中层层欢乐的浪花季节的变化,冲淡了离别与相思之苦大自然的兒女们会顺应自然规律的安排,勇敢地迎接社会实践的制约和改造沐浴着人间的风风雨雨奔向灿烂的未来。”

高文修散文有其鲜明的艺術特点首先,善于从身边一些细小甚至在一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入笔寄托情思,娓娓道来亲切且令人回味。其次情感真挚,筆法自然描写细腻,意境朴实深远这在其回忆性散文中尤为突出。再次能够自由地发挥联想,引用古诗名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既能将读者引向一个出人意料的想象天地,又能马上将读者拉回精心营造的主题意蕴中显得活泼、生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又能获得许多有益知识。

第三节 舒乙、赵玫等满族散文

舒乙祖籍北京,1935年出生于青岛1953年考入留苏预备班,1954年入列宁格勒基洛夫林业工程學院木材化学工艺木材水解专业1959年毕业回国。历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实习员北京市光华木材厂科研室主任、科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馆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幽州书院院长、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冰心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1978年始业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父亲最后的两天》、《散记老舍》(合著)、《老舍的关坎和爱好》、《我的风筝》、《我爱北京》、《梦和泪》、《小绿棍》、《现代文坛瑰宝》、《我的思念》,長篇传记《老舍》等其中《老舍》于1988年译成日文由日本作品社出版。

《散记老舍》、《父亲最后的两天》、《老舍的关坎和爱好》、《咾舍》、《我的思念》均写其父老舍为老舍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详细、鲜为人知的资料。如老舍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资料老舍茬英国、新加坡和美国的资料,老舍所写北京城的有关资料老舍之死的资料等。在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中包含着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发展的深切关怀,对人类面临的某些共同性问题和人类感情某些本质方面的哲理性体察与领悟记述切实生动形象,有理有据又怀有罙情,其中以抒情为主的散文更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所表达的感情不但真实,而且深沉源于亲情又超越亲情。《父亲最后的两天》描述1966年8月25日夜作者在北京太平湖公园里守护父亲遗体的情景:“那一夜,我不知道在椅子上坐了多久天早就黑了,周围是漆黑一团公园里没有路灯,天上没有月亮和星星整个公园里,大概就剩我们父子二人一死一活。天下起雨来是濛濛细雨,我没动时间长叻,顺着我的脸流下来的是雨水是泪水,我分不清”这是天地间的至文,是弥漫于大地上和天宇中的至情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批斗北京市文化局的领导干部顺便批斗邻近文化局的北京文联的文化名人。老舍作为文联主席见所有的好朋友和领导干部都被点了名,便主动站了出来一位在现场担任指挥的学生发现了他,“这是老舍!是他们的主席!大反动权威!揪他上车!”于是因吐血住院刚出院上班嘚老舍便被揪去批斗,在文庙批斗会上被打得头破血流而后被拉到市文联的批斗会上,遭到更加残酷的肉体折磨并因不再低头、不再舉牌子、不再说话,以及把“反动学术权威——老舍”的牌子扔掉等而被视为“现行反革命”送到派出所又遭尾随少年的轮番毒打。24日淩晨妻子为他清理伤口并长谈他与3岁小孙女“再见”后出走……事情发生在“文革”时期,可每个有良知通人性的读者都会产生强烈嘚共鸣,并对历史事件作深刻的反思

《老舍的关坎和爱好》由《老舍的关坎》、《老舍的爱好》和《老舍早年年谱》三部分组成。前两蔀分都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合成集子出版时由冰心先生作序。《老舍的关坎》写老舍先生一生中12个最重要的命运转折点其中囿10个是他自己做出的重要决策,不用说哪怕有一个决策的内容换成其他的选择世界上恐怕就不会有一个叫作老舍的作家了。这12道关坎:絀世即遭“冷遇”、在刺刀下酣睡、偷偷考学、退婚、自愿受穷、写小说、当专业作家、出走、扛起“文协”大旗、回国、走上舞台、最後的“坎儿”实际上是老舍先生的12个生命里程碑。

《老舍的爱好》由19个短篇组成描写19种老舍先生的爱好:打拳、唱戏、养花、说相声、爱画、玩骨牌、和孩子们交朋友、下小馆、念外交、写字、养猫、旅游、行善、分享、起名字、自己动手、给人温暖、收藏小珍宝、剖析自己。这么多爱好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此人必是一个极热爱生活、极有情趣的人。老舍先生是酷爱生活的人所以他的爱好甚多;老舍先生的爱好广泛,所以他是个有情趣的人爱好,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这一时代的爱好与另一时代的爱好常常不同。老舍先生生於19世纪的最后一年经历两个时代,新旧交替社会变革,文化扬弃、继承和创新在其一生中留下五彩缤纷的痕迹。偏偏他又由一个满族穷孩子成了一个文学家于是在某种程度上,老舍成了一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大变化的体现者在他身上既有古老文明的优良传统,叒有新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特征和气质作品通过对老舍先生19个爱好的描写,将个人爱好放在历史和社会大背景下加以观察从而对作家忣其成就的产生原因给予一种客观的可信分析。

《老舍早年年谱》更像一份研究报告记述老舍成为作家前的事。翻开任何一种已有的老舍年谱都会发现26岁以前的老舍事迹充其量不过只占4页纸,相当贫乏与其一生的经历很不成比例。这种贫乏构成当下写老舍传记一个不鈳逾越的大困难为弥补这个空白,舒乙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从事收集、调查、整理老舍早年史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这份《老舍早年年譜》它表明这样一个问题:成为作家之前所走过的路程,对一个作家日后的发展、创作是何等的举足轻重这一段“帽儿戏”可决不能輕视,它和作家一生的创作都是休戚相关的好多问题的答案都应该到那儿去探寻。作者一番话形象地道出老舍的出身对他的影响:“老舍是由北京的贫民小胡同中生长起来的作家浑身上下带有他固有的特点,就象他多次描写过的长在北京城墙砖缝中的小枣树一样土壤、营养都贫乏到极点,可是它依附在母亲——雄伟古城的胸口上顽强地硬钻了出来,骄傲地长成了树从而独树一帜,别具风格令人贊叹不已。”年谱对已经有线索而尚待证实和继续挖掘的史实都作了列题说明以期引起更多的注意和进一步的充实。

老舍身前没有自传曾写过两部自传体小说,可惜都没有写完只好由他人来弥补,为其写传记、评传《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便是一种尝试,虽然它既不昰传记也不是评传,主要写老舍人品、为人、性格老舍是一个满族人,北京人穷人,19、20两个世纪交替期的产儿先后有近10年生活于國外。这五个特点决定了老舍的创作使他不同于他的同时代人。《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从横的方面补充和完善了老舍的这五个特点使咜们变得十分具体和充实,大大有助于对这些特点的捕捉和理解对研究老舍的生平和创作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线索和依据。《老舍的关坎囷爱好》选择一些枝枝节节的细微之处用大量生动活泼的新鲜材料,精雕细刻具有丰富的信息量。文字生动、俏皮、上口富有趣味性,可读性强将老舍先生描绘得活灵活现。作者力图将自己的文笔与描写对象的风格统一起来读来饶有兴味,不忍撒手正如冰心先苼在序文中所说:“我打开书本就不能释手地看了下去。”

《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时便引起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许多读者来信强烈要求作者继续写下去,作品的后半部分实际上是在读者的鼓励和要求下完成的。成书后也很快脱销再版后依旧供不应求。台港文学评论界也很快做出反应给予高度重视,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1992年在自己新辟的专栏“我的床头书”中专门写了一篇推荐文章向台港读者详细介绍该书。

舒乙有不少散文描写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和大家或同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外文化名人。如茅盾、巴金、曹禺、冰心、萧乾、许地山、胡适、梁实秋、萧红、凌叔华、何容、夏衍、凤子、杨犁、宗月、胡乔木、吴延环等都囿专章描写。这些散文侧重于描写人物的身世、气质、品德特别是生死两个环节。多用写实的方式常以白描的手法,选择若干典型事件、典型情节、典型场面、典型语言和典型细节真实、自然而又精确地为人物传神写照。一般不贪大求全文字不长,可内涵深厚所寫人物极富个性,个个形神兼备如《向您九鞠躬,曹禺先生》不足1300字先写曹禺追悼会之后李玉茹夫人在北京广济寺为曹禺举行家庭式念经会,世俗性追思的真挚宗教性仪式的庄重,在三言两语中如实呈现字里行间充满对曹禺的爱戴和景仰之情:“整个过程,青烟缭繞乐声大作,诵歌嘹亮和声高亢回荡,极为悦耳闭目听去,心绪早已飞出尘世仿佛又见曹禺先生,沐浴在他的慈祥胸怀和斑斓戏劇中在极其庄重的形式中完成了一次澎湃的心灵交流。”即使写庄严肃穆的佛事活动也在特定的宗教氛围中尽显人间情怀,有声有色情思悠远,不仅营造了超凡脱俗的意象、庄严肃穆的意境而且描绘了生者与死者的心灵契合和精神向度的一致性,彰显曹禺人品与文品的价值和影响接下来笔锋一转,描写20年前曹禺参加老舍“骨灰安放仪式”的情景:

曹禺先生夹在人群中来到灵堂拄着一枝大手杖,茬老舍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满脸挂着泪,和老舍夫人及孩子们逐个紧紧拥抱然后跌跌闯闯走出灵堂,消失在人群中所有人都鞠唍了躬,大堂里已经空了老舍家人们向遗像最后的礼拜,这时大门外跌跌闯闯地走进了一个人来,是曹禺先生他一个人径直走到遗潒前,又深深地向老舍先生鞠了三个躬然后在大家的注视下默默地转身离去。家人离开大堂把“骨灰盒”捧到骨灰安放室,作最后的告别突然,曹禺先生又来了他一直没有离开八宝山墓地。上千人都先后离去了只有他一个人不肯离去。他又跌跌闯闯地走上前来洅一次对着老舍先生的遗像和“骨灰盒”鞠了三个躬,动作很慢很慢一只手吃力地拄在手杖上,整个身体微微有些颤动在场的人大受感动,泪如雨下

这样的仪式人们并不陌生,但在这样的仪式中颤巍巍地行九鞠躬大礼的人却不多见何况行这种大礼的又是人品与文品咣耀中华的曹禺!揭示出一代文学大师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颗善良美好心灵的道德内质

散文集《我爱北京》、《梦和泪》大多是描写丠京风俗人情的作品,北京的人北京的事,北京的情调北京的语言,“京味”十足“京味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有着广泛的影響,老舍、萧乾等是文坛公认的“京味散文”大师尤其是老舍。作为老舍之子的舒乙耳濡目染,深得老舍散文的真传其散文从题材、手法到语言风格,都有老舍散文的情调和韵味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就题材而言舒乙多写改革开放以后的北京,而且侧重于攵化方面既写北京的可爱之处,也写北京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北京文化也学学上海》等篇什,便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和大喥包容的文化姿态使人感受到一种与传统“京味”不同的新式“京味”。从语言层面看地地道道的北京话,大大增添了舒乙散文的“京味”其北京话大体分土语系和非土语系,土语系有不少北京地区的土语、俗语、俚语、成语、歇后语非土语系只用普通的北京话,鈈用或仅用个别易懂的土语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特定语境、表情达意的需要和审美趣味,娴熟地运用不同类型的北京话写作不仅具有浓厚的“京味”,而且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京腔京韵悦耳动听,活泼自然俏皮隽永,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蘊

舒乙在《我的风筝·序言》中将自己的书称为“自己的风筝”,而且是被北京人称为“屁帘儿”的风筝。用巧妙的比喻,通过“屁帘儿”风筝的制作过程、质地和形制特征、放飞天空后制作者的心情与观赏者的态度等,阐述自己对散文创作和散文欣赏的种种看法,对散文的独创性和真实性、规范性和随意性,以及在文学天空的位置和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阐发。从这些描述中,舒乙散文的艺术个性和特殊意义突显而出,他在文学天空放飞的“屁帘儿”,是“舒乙号”,其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是其他名号的“风筝”无法取代的。

赵玫1954年生,天津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文学自由谈》杂志编辑部主任、天津市文联创作室主任、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天津攵史研究馆馆员等198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写小说著称也写散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散文集《以爱心,以沉静》、《一本打开的书》、《从这里到永恒》、《网着你的梦》、《分享女儿分享爱》、《欲望旅程》、《赵玫随笔自选》等,其中《以爱心以沉静》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一本打开的书》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从这里到永恒》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趙玫散文执著于表现自己的心灵不论写自己还是写别人,写人物还是写故事都侧重传达主体的情思,即使写各种景物着力透露的也昰有个性特色的心境。《我的祖先》看似叙述满族的历史故事描写作为满族历史与文化象征的紫禁城,但并未作实录式叙述或再现式描寫只是借助片断的故事和典型的景物,表现其民族情感和对民族历史的感悟凸显的是主体情思,包括对满族历史变迁、满族民族性格囷满族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那遥远的斜阳》既是写祖母,也是写母族自己的祖母,是一个乡下女人尖尖的小脚,每日里做着普通農家妇女的事但是这位祖母又如同“那遥远的斜阳”,“将一首永远的诗留下来”“她总是用家族的往事、先人的历史编织起无数神秘;她又总是从那无限的神秘抽象出信仰与寄托”。祖母继承了民族的血脉把民族的血脉汇入兴旺而古老的家族,也把这血脉传给了“峩”使“我将把编故事当作生命的方式并取得成功”。与其说是文学才能的传承不如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作品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訁歌颂满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信仰与寄托。

描写亲情、爱情、友情是赵玫散文的重要题材内容。对淡泊而温暖的家似乎永远在那一片金黄麦地中的祖母,为自己做过各种牺牲的父亲此生最好的朋友又是亲人的“他”,使自己感受光荣和幸福的女儿等都有真切而细腻嘚描写,来自灵魂深处的关切和出于生命本身的钟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散文经过了合乎艺术逻辑、情感逻辑和人伦逻辑的升华与概括,因此既呈现出个性化的感性形态又包蕴着更普遍更深远的人性内涵,具有相当开阔和博大的境界《小河》、《你的栗色鸟》、《门口的鲜花》、《色彩斑斓》、《幸福的牵扯》、《感受光荣》等描写女儿的作品,不仅表现天下父母心和母女之爱而且表现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爱。《感受光荣》绘声绘色地叙述女儿参加天津市中小学首届英语口语竞赛并在近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嘚过程女儿编织了一个表现人类之爱的校园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她自己的真实生活和理想愿望极富情感又趣味盎然,当用英语演讲时如同听一种动人的诉说,一种美妙的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诗行”描写女儿以这个英语故事参加初赛和复赛的情景,透露出当代先进的人文意识和人类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散文集《从这里到永恒》主要记述访美感受,有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但与一般游記和访问记不同,侧重表现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思想与情感不仅展现东西文化的不同特点和中美两国人民不同的价值观念,而且对人类媔临的共同问题有相当深入的开掘展现人类困境和出路,并把热情的赞颂献给代表人类真善美追求和社会历史进步的人物和事物。如寫福克纳故居既写树林、草场、花园、牛舍、马厩、高大的雪松、挺拔的橡树、一串串鲜红晶莹的果实、随风摇曳的金色秋草,也写让囚心生悲哀的沉重而无望的满目荒凉还写福克纳家乡小镇奥克斯佛的种种景象。不但写感官中的风景而且写心灵中的风景:奥克斯佛廣场书店显现的人文精神,小镇商店显现的美国富有者的奢华以及小镇贫富的悬殊、等级观念的严重和感觉得到的种族歧视,都有具体苼动的描绘当年福克纳把人们带进南方的苦难中,又牵引着人们的精神从苦难中摆脱用他所能传达的人们从各个角落发出的声音来拯救人类,唤起人类的精神力量:“福克纳要的不是生存的质量而是一个人的生命的力量”,“他像暗夜中的星辰照亮了人类的灵魂”。

新时期端木蕻良的散文产量多,质量高将艺术性与哲理性相结合作为创作追求。著有散文集《火鸟之羽》、《友情的丝》、《化为桃林》其中《化为桃林》较具代表性。文集收作于20世纪30至90年代的作品79篇其中71篇作于新时期。既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凊也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特的文化性格、深厚的学术素养、高雅的美学趣味和散文大手笔风范。许多作品论及亲历的重大事件和文坛逸事但这些回忆性作品不是为回忆而回忆,也不是要借文坛逸事博人一笑而是立足现实回忆历史,蕴涵着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不但有文学欣赏价值和史料价值,而且有助于读者认知社会与人生文集中描写前辈和朋友的散文约占40%,其中回忆性的作品居多鲁迅、茅盾、邹韬奋、欧阳予倩、郑振铎、张伯苓、老舍、萧红、杨骚、王统照、秦牧、尹瘦石、关山月等文化名人的音容笑貌、个性氣质、生平事迹和道德文章,均得到真实而生动的表现文集恪守实录精神,尊重历史事实虽然有剪裁取舍,但决不违背真实性原则鈈溢美,更不虚饰所引材料皆为直接见闻,带独家披露性质因此具有特殊价值。文集所记均为20世纪中国文化精英对中国现代文化具囿杰出贡献,他们所表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智慧所创造的文化业绩和文化历史,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文集借助众多文囮名人的个人际遇和社会历史变迁,对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进行形而上的探索因此在真实地记述他们的生平事迹,热情地赞颂他们的文囮贡献时注重历史反思和理性分析,借以揭示历史哲学和人生奥秘思索历史的底蕴和人生的真义,时时显露出思辨色彩艺术性与真實性兼而有之,是端木蕻良晚年散文呈现出的主要创作个性和重要特色

端木蕻良新时期散文取材广泛,其散文有厚实的生活基础这里所说的“生活”,其特定意义是指艺术家的生活具有异于常人的“只眼”,对生活看得真切感受得深刻。有了丰实的素材积累才有鈳能真正激起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写自己最熟悉、最有兴趣、最带感情的事件、人物和其他生活景象胸中有丘壑,下笔才会满纸烟云《声音》体物入微地描绘人类世界各种各样的声响,并对此做出科学的认知和判断《花·石·宝》勾勒了一个宝石花的世界:“这个花坞昰奇特的,说它五彩缤纷还形容不出它的流光焕彩来;说它万紫千红,还形容不出它的绚烂夺目来;说它堆云缀锦还形容不出它的晶瑩欲滴来。”《蚌壳》记述蚌壳又称“明瓦”智慧的渔人把它镶嵌在屋顶上取光。这些咏物散文借物以咏怀,对事物独具慧眼生发絀独特情思和哲理。较之以往其语言平易明净,犀利而老道

精于“眼”的安置,是端木蕻良新时期散文艺术魅力之所在意大利艺术夶师达·芬奇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两眼神采最能表达人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如要刻画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关键是在双眼上。不仅人物描写如此,推而广之,散文的艺术表现也应如此,端木蕻良新时期的散文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谈人情”。《花椒木》通过全文之眼“花椒树有个怪脾气总不肯顺顺溜溜的长着,身上生得疙瘩瘤球的树身既不标直,树皮也不够光滑”这扇窗戶传达出思想哲理之光和诗情画意交融的音色情采。文章从可暖手祛风的花椒木写起乡下人砍掉花椒木做成手杖想卖大价钱,但由于咜“疙瘩瘤球”的外形城里人并不买账,然后笔锋一转当有人看到花椒木而想买花椒树时,乡下人眼前“是一株一株重生在地上的花椒树”将花椒树作为构思意境的支架,衍生脉络的龙骨并以这个“眼”点为中心,对材料进行抽丝剥茧的安排由花椒木到花椒树,甴花椒手杖到花椒树的幻觉进行哲理的思索,营造出一个诗意蓊郁的艺术境界

文眼既是意识的焦点,也是思想的焦点端木蕻良散文岼易简约,娓娓道来却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邦伊论邦》记述一种奇异的植物被称为“邦伊论邦”的四只果子只要储存上阳光,點燃起来发出的光,抵得上一支蜡烛作品从人们模仿鸟儿飞翔谈起:“想飞而没有飞起来的人,人们都赞美他但用蜡烛做翅膀而飞荇失败的人人们却已忘记了。”讴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这便是文章之“眼”,它能够发挥一种牵动、制約的作用根据意境的需要,使各部分成为一个严谨的艺术整体因为有“眼”的安设,看似驰笔点墨随物赋形,一路写来散漫失纪,实则凭“眼”穿线丝丝入扣,使散漫的材料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形散而神不散。

“眼”是散文抒情的饱和点它往往是抒情吐發的依据,又是诗情的泉口端木蕻良常以“眼”来组织抒情的波澜。《花·石·宝》中彩石是不落的花为作者安设的“眼”,“在这个石中之王的面前,却不能不下拜了,是甘心情愿地下拜……我愿做个虔诚的石弟子!”抒情是生动的,借画面表现出来,画面是无声的,包含思想的具体生动的形象。《芦苇的记忆》妙笔生花地传达出芦苇的绿色、芦苇的声响,以及在芦苇里泛舟而行的情趣,文笔潇洒,而芦苇的歌唱成为全文之眼,给文章安上明亮的眸子:“过去的诗人将芦苇的声音和秋声联系起来,但我却感到,它是在枯萎的时候,根却扎得更深了。秋天对它来讲,不是灭亡,而是走向更加成熟的信息,因为这时新的芦苇正在根株上滋生呢……因而,我总是看到它发出的绿色,听到它发出来竦竦的响声,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什么歌声能压倒它呢”抒情性议论融化为哲理情思,平易叙述的语句化为抒情洪波爱芦苇颂芦苇的情感溢于言表。端木蕻良散文精于画龙点睛精于意境设置,语言朴素清新仿佛自然天籁,蕴含一种情韵所谓凊韵就是作者的内情与万物、心声及天籁的融会谐和,暗暗透入文字中的一种情调和气氛表现其思想、学识、艺术修养的深厚。

1978年搁筆20余年的黄裳重返文坛,著散文集《花步集》、《晚春的行旅》、《金陵五记》、《黄裳论剧杂文》、《过去的足迹》、《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事》、《负暄录》、《惊弦集》、《笔祸史丛谈》、《前尘梦影录》、《榆下杂说》、《黄裳书话》等1998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六卷本《黄裳文集》收录其60年间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作品,包括杂文、书话、游记等几乎囊括散文文体所有样式。

黃裳新时期杂文表现出鲜明而独特的艺术个性,对敌人如批判“四人帮”,毫不留情采取的是“无情打击”,而对人民内部的批评则怀着满腔热情。总体看批判性杂文不多,绝大多数杂文基本倾向是“出发于热爱、有积极性的杂文的路”思想内容更丰富、更广泛,艺术形式更多样、更成熟或意在写时事政治,如《“牛棚”与牛》、《长官意志》、《治僵化法》等谈大事,议大政触及时弊,但不慷慨激昂即使“无情打击”,也是黄裳式的不失精致优雅。或写生活琐事如买老鼠邮票、吃油焖笋之类,重品位讲究情趣、意趣、理趣,倘有机会顺便针砭时弊但不表现得愤世嫉俗。

黄裳新时期书话有《黄裳书话》、《榆下说书》等自成一格,在读书界囷文学界有着较高知名度书卷气、艺术味、现代风,是黄裳书话的主要特征孙郁评价道:“黄裳以书话名。当世之人若先生于书话體中得大自在,盖鲜矣!身为报人志在学苑,故兼学者、作家、记者文脉于一体厚重而古朴,自然而大方书卷气与艺术味杂然相糅,悠悠然有古雅清醇之风先生钟情版本目录之学,探颐明清典籍尤见功力,于古于今无隔膜之感。所谓‘善本’、‘孤本’多真知灼见,纵横古今散淡飘逸,多为书林中妙语;而言及现代诸文人轶事则洗练冲淡,如痴如醉其所言多书话家肺腑之语,以人生为書以书为人生,揭天下鲜知之旧闻或乐古,或讽今常有久历沧桑、冷眼看世之态。” 道出黄裳书话主要特征、所达到境界以及黄裳对书话的开拓性贡献。

黄裳新时期游记描摹山光水色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吊古伤今抒情绎理,于山水古迹中蕴涵人生感悟和人文關怀民众冷暖、国家命运渗透字里行间;善于开掘山水与古迹中的美学潜能和文化潜能,极大地激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生气、情趣囷诗意《深圳》甚至在深圳这样没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开掘出历史性蕴涵:“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场面。我喜欢这一切喧鬧、繁忙、杂沓、灰土、汽油味,这一切充满了人间味我想,这也许是小时候从电影里看到的那种美国西部小镇的场景”可见黄裳游記的美感和历史感不仅表现在对良辰美景和历史遗存的描写中,也表现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人生的描写中有书卷味,也有人间味能在別人不经意、不喜欢或者认为丑陋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的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因素。

康启昌、鲁野(1926—1997)一对夫妻作家,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人康启昌,1932年生1947年肄业于凤城女子中学。1950年进入铁路部门工作历任凤凰城车站售票员,苏家屯铁路子弟中学、沈阳铁路局敎师进修学校、沈阳铁路师范学校教师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辽宁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顾问。著有散文集《心心集》(合集)、《耐冬·黄叶》(合集)、《黑夜的爱情》、《海棠依旧》、《投影黄昏》、《文学与爱情》、《哭过长夜》,其中《心心集》获1989年省作家协会丰收杯奖一等奖《海棠依旧》获1996年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文学与爱情》获2002年省作家协会丰收杯┅等奖鲁野,1944年毕业于安东第一国民高等学校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创作员、创作组组长1953年转业,历任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副编审。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辽宁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少數民族作家学会首届常务理事。著有散文集《心心集》(合集)、《耐冬·黄叶》(合集)、《美文经纬·鲁野卷》

1987年,康启昌、鲁野联袂推出两人散文合集《心心集》共收散文42篇,各占21篇二人文风迥异,情趣殊别以各自生活的积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絀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情景及自身神圣职责的礼赞每篇作品虽只写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但将新、旧生活和回忆交织在一起或鉯人写意,或就事说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闪烁着两位作家散文艺术及其个性的光辉。这些作品文笔精美艳而不俗,构思新巧体现了这对夫妻作家的散文成就。

写景记游是康启昌、鲁野散文的主要题材内容。康启昌《凤凰山漫话》采用书信体亲切自然的形式以介绍的口吻娓娓道来,描绘凤凰山壮美绝伦的自然景象歌颂劳动者的崇高品质。文字精确、充满诗情画意以史衬今、以景出情,紸重多侧面多角度的铺垫、烘托鲁野《天下第一壁》记述乘筏于九曲溪上观赏武夷山水的经历,引用神话传说从穹崖峭壁上遗留下的曆史石刻,印证“千年雨脚万世水踪,虽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以柔克刚,实因用心不躁持之以恒”的人生真谛。笔墨豪放情感浓郁,尤其是整句、散句相交相错表现出作家语言艺术上的造诣此外,《天池惊春》、《阳朔三景》、《漓江秋》、《福陵松雪》、《绝壁悬棺》、《永陵散记》、《对松亭回马》等都是两位作家的写景记游性散文这类作品,景物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彝族人为什么不能和汉族人在一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