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佛教国家各国信奉的佛教都是南传佛教吗

佛教为什么能在东南亚盛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教为什么能在东南亚盛行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康南山:建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 助力“一带一路”|南传佛教 东盟 纽带交流 一带一路
我的图书馆
康南山:建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 助力“一带一路”|南传佛教 东盟 纽带交流 一带一路
核心提示:日,中国南传佛教史上最高规格的国际盛会——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暨帕松列和帕祜巴升座庆典法会在西双版纳景洪市隆重召开。多国僧王、海内外上百位高僧,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海内外各界善信千余人共同见证了南传佛教的伟大盛事。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南山向大会递交了题为《建立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论文。康南山认为,东盟国家基本都以南传佛教为国教,这些国家大部分民众包括国家元首、政府官员在内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因此,中国云南的南传佛教是联络中国与东盟诸国的天然纽带。他认为,中国佛教界与东盟国家佛教界的交往不能搞形式,要强调交往内容和方式,要注重效果,要相互尊重,要遵守互利共融原则,可以和东盟佛教界成立长期的交流组织机构。以下为全文:
建立中国与东盟佛教的黄金纽带有重要意义(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建立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的重要意义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成立于日。加入结盟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10个国家。东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与东盟国家间的交往。东盟国家在结盟国家之间已经执行各种联盟政策或相互间交往的优惠政策,包括佛教界之间的交往都得到官方的支持。我国如果以南传佛教为文化纽带,加强与东盟国家南传佛教界的交往和联合,一定会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产生良好的效果。我国南传佛教界还可以通过东盟这一交往平台,将影响延伸到西方国家、世界各国家和地区。 (一)东盟是世界南传佛教中心 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在国际宗教舞台上非常活跃,在世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佛教对本国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教育、政府及社会管理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东盟国家在世界佛教界的核心作用。 八大佛教圣地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的边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佛教圣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在南亚、东南亚国家仍然保存的很好。例如,斯里兰卡的佛牙寺、阿努拉特普拉的圣菩提树,缅甸仰光大金塔和蒲甘王朝保留下来的古老群塔,泰国的大王城(Ayuthaya)古寺、大王宫的玉佛寺等。这些存留至今的佛教圣地,是全世界佛教徒的朝圣地,凝聚和联结着他们集体的信仰和宗教感情。 在西方国家常住的著名高僧大部分来自东盟国家,他们逐渐对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产生影响,把传统佛教文化和信教群众带往西方国家,从而促进了东盟国家与西方国家人民间的友好交往。同时西方学界目前的佛教研究,通常以东盟传统信仰南传佛教的国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部分西方学者在对佛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并且对东盟国家和佛教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研究不仅对东盟的南传佛教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加深了世界对南传佛教的了解。 2.大部分东盟国家把佛教视为国教。 东盟国家基本都以南传佛教为国教,这些国家大部分民众包括国家元首、政府官员在内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信仰并尊崇佛教,佛教在这些国家有很高的地位。例如泰国历代国王登基前至少都要进行一次短期出家。这些国家把佛教事物管理和弘扬佛教放到国家层面上来,如任命僧王、副僧王或者僧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在佛教僧团中设置各种重要的职务和荣誉称号。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到国家管理层面都离不开佛教,并且在各方面都有具体的表现,遵从佛教教义教规,巩固国家和民族中南传佛教文化认同,甚至表现为“佛教化”了的国家和民族。 3.东盟国家兴办佛教教育事业。 东盟国家非常重视佛教教育,大力兴办各种佛教教育机构,从佛教大学到寺院的学习班、周末班等各级佛教教育机构,形成完善的体系。泰国有两个大的佛教教育系统,一个是玛哈朱拉隆功佛教大学(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University),另一个是玛哈芒库佛教大学(Mahamakut Buddhist University),玛哈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主校区有两万多位学生(其中少部分学生是非出家人),有300余名在职在编教师和工作人员,每年政府拨款办学经费12亿泰铢(相当于2.4亿人民币),全国有27个校区,在国外都设有分校。缅甸有仰光国际佛教大学和国立佛教大学,这两所大学在国内外影响也很大。兴办佛教教育保障了南传佛教在这些国家和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4.东盟国家借助佛教加强对外影响力。 东盟国家都在努力把本国佛教推向世界,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本国佛教界推行这项重要的工程。 首先是在国外兴办佛学院,玛哈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在其它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分校,如:韩国、日本、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英国等都建有自己的分校。 其次是在国外建立本国的佛教寺院,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日本、韩国都分别在尼泊尔、印度的八大佛教圣地建立了自己的佛寺。其中在印度修建寺院最多是泰国,仅菩提伽耶泰国佛寺就有12所佛寺,其次是缅甸。东盟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修建了不少南传佛教寺院,在美国建立有500余所(其中少部分是南亚国家斯里兰卡佛教寺院)。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都有东盟南传佛教寺院。东盟国家的南传佛教在西方国家大学学术研究机构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机构涌现出一大批研究佛教的著名专家学者。 由于东盟国家在国外传播本国佛教,建立本国寺院,一方面向西方国家传播本国佛教和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修建寺院不仅为来自本国人民提供宗教活动场所,并且提供沟通、交流、联络等服务,保障本国人民的利益,从而增进本国人民与西方国家的友谊,提高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中国南传佛教与东盟南传佛教血肉相连。 中国南传佛教直接分别从泰国和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密切交往。同民族跨境而居,广泛分布在东盟国家,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了共同的南传佛教文化圈,构成了血肉相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傣、泰、老、掸传统民族文化生命线。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傣、泰、老、掸是我国的古老民族,约一千多年以前迁徙到东南亚、南亚各地。傣、泰、老、掸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有些地方跨境而居特别明显,他们古老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同文化圈,语言、生活方式、饮食、服饰、丧葬、婚俗、传统宗教仪式、耕种方式、劳作方法、居住方式等都相同或者相类似。在佛教传入以后,很快就在这个文化圈里广泛深入传播,一直到今天。南传佛教能够在这个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以这个文化圈为土壤和文化背景的,这个土壤和文化背景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随着各个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该作用还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值得珍惜的是傣、泰、老、掸祖先在中国,这点得到国际认同非常重要,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国际上名声越来越响亮,我们在今后交往过程中一定要珍惜这一点。 (二) 南传佛教文化生命线。 南传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就在古印度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南传佛教的生命力在四、五世纪以后的南亚、东南亚国家成为许多民族的主流文化。佛教把这些民族带到另一个文明的社会,社会各方面得到了发展。这些民族在社会发展史上形成对南传佛教的依靠,民族文化生命线与南传佛教紧紧连结一起。南传佛教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强有力地佛教文化生命线。 这个佛教文化生命线由相同或者相似的南传佛教元素构成,南传佛教三藏经,藏外的如阿含经等,佛陀传等相同,很多佛本生故事经基本相同,很多巴利语经颂相同,大家可以一起念诵。南亚、东南亚国家使用的文字如尼泊尔、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和中国南传佛教经典文字都是由巴利文字演化发展形成,字母表一样,构词法和拼写规律基本相同,有很多字母写法也很相似。佛教节日如卫赛节(佛陀出生、成道、涅槃日)、浴佛节、出入夏安居(有时中国南传佛教时间与南亚、东南亚有一个月的差距)、供养袈裟节(Katinna)的时间和仪式基本相同。佛教活动内容和仪轨基本相同,僧侣和僧团戒律也基本相同,僧侣级别也在很大程度相同。这种情况下,中国南传佛教与东盟国家南传佛教就可以凝聚成牢固的南传佛教生命共同体。 以上两大方面把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或东盟国家的佛教生命线连接在一起,在当今世界格局里已经形成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关注这个命运共同体,加以保护和发挥作用。 一、加强中国南传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中国南传佛教与东盟国家南传佛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今后要加以保护并开展交流工作,但是必须有我们自身坚固的佛教基础,而中国南传佛教与东盟国家相比各方面都较弱,将来在交往过程中就难有优势和话语权,我国南传佛教与东盟国家产生差距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南传佛教传入中国近千年以后,在1950年末至1970年末近二十年的时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寺院、佛塔、佛像等佛教道场受到严重破坏,僧人被迫还俗,有些甚至受到迫害,佛教经典被烧毁,佛教活动被禁止。到1980年代初宗教恢复,南传佛教已经失去了自身恢复的根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占有的庙产如田地、菜地、林地几乎都没有归还给寺院,中国南传佛教单凭自身的条件勉强恢复以往的活动,但又不得不借助周边国家如缅甸、老挝的南传佛教界的力量来帮助恢复佛教活动。教徒到这些国家借用或购买失去的佛教经典,这些国家的僧人也到中国南传佛教寺院来护法,因此在1980年代初中国南传佛教弘法利生活动基本能够满足当地信众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南传佛教僧才又出现不能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志向的僧人纷纷到泰国、缅甸以及南亚的斯里兰卡学习。中国南传佛教在恢复过程中,一方面得益于国际南传佛教界的帮助,但另一方面也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 历史遗留问题,使南传佛教长期以来不能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遗留的诸多原因,阻碍了中国南传佛教的发展。加上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南传佛教在相对小范围内很难在主流社会中找到发展优势。寺院管理和自养、佛教传统活动习俗、僧团服务社会的能力等都渐渐不能跟不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3.南传佛教在南亚、东南亚影响很大,而在中国信奉人数少。 在中国三语系佛教齐全,而南传佛教信奉仅在云南省西南边陲的部分区域,人数比汉传和藏传佛教少得多,从中国佛教分布现状来看,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力量也相对较弱。从对外交往来看,南传佛教是我国佛教的一部分,本应借助并发挥这一宗教优势,然而却由于难以在与东南亚、南亚南传佛教国家的交往中取得平衡。我国应当尽量巩固这一宗教文化优势,发挥其在交往中的作用。 中国南传佛教旧时候与东南亚或周边国家佛教界的交往是开放、自由的,民族、宗教交往没有明显的国界限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到现在,中国南传佛教与周边国家进行友好交往时,第一个层面是与周边国家边民信徒的交往;第二个层面是以中国地方的、基层的身份来与这些具有代表国家身份地位的信徒交往。如西双版纳的一位僧人去泰国参加佛教活动时,泰国副僧王可能出席法会,具有高规格的活动。泰国佛教界可能会视这位西双版纳法师为中国佛教界的代表,但他代表的可能只是他个人或者西双版纳佛教界,而不是中国佛教界。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南传佛教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能力,把中国南传佛教界对外交往提高到国家层面来,更好地与东盟国家佛教界进行友好交流,有效促进我国信众与东盟国家信众间的友谊。 二、如何与东盟国家佛教界交往。 我们与东盟国家佛教界的交往不能搞形式,要强调交往内容和方式,要注重效果,要相互尊重,要遵守互利共融原则,我国佛教界可以和东盟佛教界成立长期的交流组织机构,但交往内容主要为一下几个方面: 1.加强佛教文化研究合作,共同提高认识。 南传佛教在南亚、东南亚传播,再传入中国云南的历史还有很多史实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些历史沿革和佛教文化在这个地区的演变传承的研究吸引着佛教界和学术界,并有助于提高对佛教史和佛教文化的认识。 佛教经典在南亚、东南亚传播形成地方特色,如果能够进行比较研究将会对各地各国佛教界、学术界产生积极影响。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当地传统宗教和文化交融、如何生存和发展等也是值得学习、体验和研究的。例如,各国佛教界的佛陀传在细节上的说法还有所不同,大家可以交流,求同存异。 南传佛教三藏经里的巴利语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直到今日仍存有异同,目前各国佛教界完全用巴利语交流还有较大困难。这就需要更多的合作研究交流,争取未来能完全交流。 以上这几个方面值得东盟国家间加强合作研究和交流学习。 2.佛教教育合作交往。 &到目前,只有我国南传佛教僧人到东盟国家或南亚国家留学,而还没有这些国家的僧人到我国佛学院来学习,只有到中国综合大学来学习,如云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东盟国家的学僧来中国留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未来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成立招生时,即可接受东盟国家僧侣来中国留学,学习中国文化,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佛教界相互派遣僧侣留学和合作办学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的互动和合作,加强中国与东盟人民的友好往来。 3.佛教节庆、民族风俗活动的交往。 各国各地区佛教节日丰富多彩,吸引着各方佛教徒,我们应该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中国佛教界与东盟国家佛教界互相参加各国各地佛教活动和民族风俗活动,这些相互往来将促进信徒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和感情。 4.佛教文化艺术交流。 佛教文化艺术也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佛教教育的传播和发展,通过文化艺术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佛教精神和涵义,所以佛教文化艺术在各国佛教徒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文化艺术内容丰富,寓意深长,材料珍贵,工艺精美,可以巩固信仰、加强精神慰藉。佛典经诵和唱法在各个地方也有所差异,很多内容很值得音乐界研究。尼泊尔比丘尼琼英·卓玛,对梵语、巴利语经唱特别梵音大悲咒的唱法影响深远。不同国家、民族的佛教文化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通过文化艺术的交往和交流,一是可以促进经济和艺术的发展,二是相互了解并促进民间友好往来。 5.弘法经验交流。 佛教要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调整自身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在社会发展变化和国际社会特别是宗教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要传承与发展需要外界的力量的支持,需要经验交流。中国佛教界特别是南传佛教界与东盟佛教界经常举办各种交流活动、研讨会、论坛,在佛教弘法经验以及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提高佛教学术水平,共同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和边疆稳定。 6.信徒互访交流。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发展,开放程度不断加强,鼓励我国信众走出去,与东盟其他佛教国家的信众学习交流,我们也抱着开放的态度,欢迎东盟国家信徒来中国访问交流。东盟国家佛教界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信仰佛教的状况也非常感兴趣,都想增进交流,进一步了解佛教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提高自己的认识。我国南传佛教信徒也应当抱着这种心态,到东盟各国去了解它们的佛教信仰情况,学习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促进我国南传佛教的正信正行。 7.利用现有国际佛教组织进行交流。 目前在东盟国家有影响的国际佛教组织有:世界佛教联谊会、联合国卫赛节组委会、国际佛教大学协会、国际南传佛教大学协会等。 世界佛教联谊会总部设在曼谷,现任主席为泰国籍瓦那密提居士,很多东盟佛教国家担任该组织的副主席和执事,活动分别有执事会议、联谊大会和庆祝活动三种形式。会议主办方和地点可以在任何佛教国家举办,目前已经主办过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泰国,缅甸、斯里兰卡。 卫赛节在南传佛教里非常重要,认为这一天是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的时间,这天是礼敬佛陀的日子(巴利语叫Vesaka Bucha)。由于佛教对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1999年联合国通过54/115号决议,确认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佛教两千五百多年来为人类精神作出的并将继续作出的贡献,决定给予卫塞节国际承认。决定在与有关联合国办事处及希望提供意见的常驻代表团协商,作出适当安排,在联合国总部和其他联合国办事处举行纪念卫塞节的国际活动,同意命名为联合国卫赛节。日-30日是第11届联合国卫赛节。联合国卫赛节主要由泰国玛哈朱拉隆佛教大学举办,会场一个在联合国亚太总部,另一个会址在玛哈朱拉隆佛教大学主校区或者在佛教圣地佛通府。越南曾经二次主办联合国卫赛节,其余都由泰国主办。 国际佛教大学协会成立于2008年9月,由玛哈朱拉隆佛教大学主办成立,总部设在玛哈朱拉隆佛教大学主校区。泰国佛教界也想通过这个平台推动泰国佛教界自身发展,同时提高泰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以上这些组织和活动,我国佛教界特别是南传佛教界都应予以重视,并用来加强与东盟佛教界的沟通交流。 三、 建立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促进“一带一路”的预计效果。 通过上述交往合作的途径,如果能够得以实行,那么我们希望能够取得如下效果,或者说以这些预期目标为动力,努力推动交往合作。 1.促进中国南传佛教和其它宗教信仰文化建设。 现在中国南传佛教地区表现出一定的信仰危机,部分信徒有一些不如理不如法的表现,如赌博、吸毒等。部分地方僧团也在这种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有世俗化危机,无法发挥信仰功能,不能带动广大信徒正信正行。与此同时,在东盟其他传统信仰南传佛教国家,佛教信徒能够比较严格的履行佛教教规教义,尊崇佛陀教导,佛教活动如理如法,念经拜佛殊胜,的确值得我国南传佛教信徒赞叹和学习。通过广泛交往,我们希望可以向国外借鉴很多好的经验,促进我国南传佛教信众学习这些积极的行为,消除不利因素,加强正信正行,维护我国边疆稳定、社会和谐。 2.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在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外交往学习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充分发挥南传佛教的纽带作用,带动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交往促进经济发展会产生如下作用:首先,伴随这些宗教文化交往,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次,通过交往让信众开阔眼界,巩固信仰,深入学习宗教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百姓以更加饱满精神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第三,通过交往,会为我国更多的普通群众创造更多商机和就业机会。 3.促进中国人民与东盟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 宗教交往是最能够沟通感情的方式之一,宗教交往能最大程度上尊重和包容对方。这种交流,一方面体现为在佛教领袖引导下的感情沟通。佛教领袖是广大信徒的精神领袖,信徒更容易在高僧大德的引导下取得共鸣,在东南亚地区,佛教领袖甚至可以影响国家领导决策。与这些国家的佛教领袖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机制,会直接促进各国群众与我国人民群众的友好交往。二是我国佛教信徒与东盟国家广大佛教信徒的宗教感情。佛教徒之间的包容性,会减少我国公民在东盟国家的摩擦,消除误解,建立稳定的民间宗教感情。 4.与东盟国构建命运共同体。 东盟国家佛教界当今也在关注佛教在本国和世界范围的发展,有时他们也担忧在西方国家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西方宗教可能会削弱本国佛教。东盟国家佛教领袖认为中国是佛教大国,应该带领各国佛教界在世界范围内争取佛教徒的利益并为世界和平创造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与东盟国家佛教界交往中不能以强势的以汉传佛教文化影响他们的传统南传佛教文化,与东盟国家的交往目的并非“中国化”,我们要消除别国的顾虑,以南传佛教为纽带,与东盟国家凝结成命运共同体。 总而言之,与东盟佛教界交往过程中要尽量发挥我国南传佛教的纽带作用,以此为交往平台。其次,适当发挥我国汉传佛教的广泛影响力,作为有效交往途径,发挥宗教外交的长处。要在交往过程中,平等互利,佛教共同的历史使命将大家联结到一起,共同应对当今世界潮流和变革的危机和挑战,凝聚力量为民族、国家和佛教的未来而共同努力奋斗,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让东南亚佛教为南传佛教发展提供灵感
发布时间: 12:34:38来源:
  西双版纳总佛寺
  当前东南亚佛教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南传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已流传了1000多年,是这些地区诸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佛教已经浸入这些国家民族的骨髓,成为人民生活习俗的重要内容。因此,南传佛教在这些国家的地位不可替代。
  当前东南亚佛教国家,仍然坚守传统的佛教文化,政府鼓励、支持佛教事业发展。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佛教教育是国家事业,佛教思想则是国家的统治思想。而在民间,做功德、行善事、拜佛建塔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得不到佛教界的尊重,就很难有社会地位。僧人热衷传教,且这些国家佛教界人士受殖民地教育的影响,英文水平较高。因此,东南亚佛教经过100多年后,南传上座部佛教已传到世界各地。
  当然,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东南亚佛教也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东南亚佛教界眼界更为开阔,他们关注世界佛教发展的新动态。例如,伴随中国佛教的崛起,东南亚佛教界高层愿意与中国佛教界交往,这与上世纪80年代前在反共思潮影响下的恐惧心态完全不同。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解世界佛教研究动态,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台湾佛教研究的情况,但对大陆佛教研究的了解则相对薄弱。这与大陆学术成果与世界佛教界没有接轨有一定关系,也与大陆学术界将研究重点放在大乘佛教上有一定关系。
  其次,东南亚佛教诸国也在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佛教界要向社会靠拢。一方面,佛教界仍然承继优良传统。例如佛教具有对社会道德提升的教化作用,寺庙仍然是教育百姓行善的中心,传统慈善的责任。另一方面,佛教界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例如许多寺院现在推行"星期佛",即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推出一尊佛,让信众按照生日挑选自己的佛带回家。"星期"的说法,本是西方基督教产物,但是在东南亚佛教界却被广泛接受,借以推动佛教与生活更加密切的联系。一些寺院正在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东南亚国家曾先后沦为殖民地(泰国除外),西方思想文化对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起过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国家都是农业国家,所以在广大乡村地区,佛教传统并没有被彻底毁灭。独立以后,这些国家传统的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佛教传统信仰重获重视。在百姓心里,佛教寺院仍是心灵可以寄托的信仰场所,至今都没有改变。
  第三,东南亚佛教国家僧伽内部管理已成功转型。自上世纪30年代,泰国佛教界开始仿照西方"三权分立"的形式,成立僧伽议会、僧伽内阁、僧伽法庭。到上世纪50年代,缅甸等国也相继出现"中央僧侣负责机构"、"僧侣大导师机构"和"律法规范师组织"等民主分权制度。僧王只是象征性位置,集体领导成为主要运作方式。但是,对民众而言,僧人权威仍然不能动摇,高僧仍然是民众的崇拜对象,引领群伦。
  第四,注重与世界各国佛教交流和传教。过去,中国佛教界在世界佛教界一度失语,日本佛教成为大乘佛教中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许多南传佛教国家热衷与日本佛教界来往,学习佛教的僧人都到日本去留学。如今,中国佛教崛起之后,来中国留学的僧人日益增多。同时,随着交往增多,南传佛教也在中国产生影响。
  第五,南传佛教国家佛教界内部也在不断酝酿新思想。特别是代表新兴中产阶级利益诉求的教派,不断提出新主张。例如泰国的法灯寺,就是新兴中产阶级的典型寺院。南传佛教国家理论建设发生新的变化,与新兴寺院的兴起关系密切。
  第六,泰国寺院注重经济发展,与旅游联系起来更是这些国家佛教发展的特色。诸国都在打造佛教旅游经济,除修缮原有的著名景观之外,也在建设新的宗教景点。改变了过去建造寺院纯粹出于信仰布施的传统,发展寺院经济成为重要动因。由于经济因素驱动,寺院建设也提升了档次。当然,政府参与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第七,佛教在华人宗教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而民间信仰在华人中间也有一定影响。在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佛教都与地方宗教文化接轨,而大乘佛教被视为正统的中国宗教,也成为与这些国家宗教沟通的渠道或交叉点。
  佛教自古有民间外交的传统。属于东南亚地区的扶南、林邑国、狼牙修国、婆利国、盘盘国等国的佛教都与中国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少东南亚国家的僧人来中国传经译经,梁朝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扶南馆翻译佛经。当代佛教民间外交,仍然发挥着影响。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到缅甸供奉,对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与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已屹立于世界,大国的宗教也要有大国气象。以唐代为例,大唐的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佛教发展迎来高峰。这时的佛教,一方面仍然沿袭着"请进来"的传统。例如玄奘就是从印度请回佛经,致力于译经事业的大师;另一方面,大唐的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先后大规模传入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佛教徒最多的国家(总人口上亿),拥有世界最多的佛教寺院。以及悠久的佛教历史和繁荣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中国佛教界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中国佛教界应利用这些资源与已经来到的机会,积极地"走出去"。
  南传佛教黄金纽带的问题
  东亚大乘佛教中、日、韩三国黄金纽带之所以能够搭建,就是基于中国佛教为中心。日本与韩国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入的这些前提。中国南传佛教与东南亚诸国的佛教关系是有区别的。从历史看,云南的南传佛教不是东南亚南传佛教的中心,也不是发源地。在东南亚地区,泰国和缅甸是南传佛教的中心,而云南上座部佛教是从这两个国家传进来的支派。佛教是最讲传统、传承的宗教,在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尊师重祖,注重门派、注重师学。在此情况下,要让云南上座部佛教与泰国和缅甸的佛教平起平坐很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到这些国家佛教界的重视与承认,需以中国是世界佛教中心为前提。
  我们需要确立中国是世界佛教中心,是因为中国佛教有2000年的历史,有世界最多的佛教信徒,有保存完整、翻译最早的佛教经典,有自己特色的佛教仪轨和佛教文化体系,且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派并存的国家,应树立中国大乘佛教中心的地位,取得中国佛教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中国佛教界要积极在世界佛教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除了办好世界佛教论坛之外,还要积极参与世界佛教界的活动,利用中国的影响,站在世界佛教制高点上,让中国佛教真正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中国佛教经过2000年的传播,理论上承继了印度佛教学说,影响很深。但是,中国僧人在历史上也在不断地改造印度佛教学说,并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建造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佛教宗派。我们要宣传中国僧人对佛教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贡献,中国佛教界则承担着重新打造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与实践的重担。否则,中国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很难与印度佛教区别开来,中国佛教的地位及影响也很难在世界上发挥出更大作用。
  要将中国佛教推向世界,需要在理论上有所作为。中国宗派佛教的理论比较深奥,其思维也较为特别,对没有这方面基础的人来说,要想了解中国佛教的思想是较为困难的。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理念与实践可以使用,这些理念与实践有助于在世界上树立中国佛教的正面形象。如在中国佛教理论与实践中最为突出的菩萨思想,这是中国佛教里最有特色、也是影响中国人精神生活最有活力的表现。传统的菩萨信仰认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具体地说,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自利利他"是菩萨乘的最大特色,这与人类社会的要求是相符合的,也是各个国家与历代政府所提倡的思想。
  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有相互交叉的地方。例如,佛教的基本概念"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南北佛教共同接受的基本教义。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学说,也是所有佛教徒都要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所以,我们要研究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教义相通的部分,将这些相通的思想作为双方对话与交流的基础,再把它们作为向外宣传的主干。只有从思想上接受了,文化交流的工作才算取得成功,这在中外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早已成为规律,我们应该加以遵循。
  现在,各佛教国家都面临着积极调整、与时俱进的重大问题,中国佛教提出的走人间佛教的思路,不仅是当代佛教可供参考的模式,而且是与南传佛教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相互契入的一个极好的角度。人间佛教强调的是佛在人间,成佛不是在来世,而是在今世,所以佛教界要积极参与社会,努力走佛教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这个思想是各国佛教界都共同承认的,中国佛教界要努力宣传这一思想,以此来加强与南传佛教国家的联系,从而在思想上影响南传佛教界。
  当前,中国佛教学术界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研究非常不足,虽然近年来有所弥补,但对南传佛教核心教义的研究仍然没有多少成果。佛教的目的是了生死,也就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解决人之生死,即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根本问题。南传佛教在理论上,基本上接受的是印度佛教早期部派佛教教义,理论特点围绕着禅学内容而展开,僧人通过禅修实践来体悟佛法的真谛。又由于南传佛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所以在受南传佛教影响的地区,流行的是做功德与行善事的伦理道德,以此构成了整个社会秩序的思想基础。佛教的行善却恶是南传佛教地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
  现有的云南南传佛教研究成果,将南传佛教地区流行的赕佛善事作为慈善研究,而作为南传佛教的主流--云南南传佛教的教义理论思想与历史文化,却并没有多少人去做扎实的研究。慈善不等于宗教,因为慈善不是宗教的根本目的,也不是宗教的专利,只是宗教的功能之一,附属于宗教而已。宗教慈善只是在国家公益事业中"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南传佛教研究的重点,仍然应放在它的历史文化与思想教义以及经典仪轨方面,只有把这些研究深入了,才能真正说明南传佛教的特点,才能把握南传佛教未来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人前往南传佛教国家留学,有的已经学成回国。由于他们都在南传佛教国家学习过,对当地的佛教文化有深入了解,由他们来从事南传佛教研究,相信一定会超过学者的研究。充分利用已经毕业或正在南传佛教国家留学的僧人的作用,是当前促进南传佛教研究的最好办法。让这些学僧不仅学习南传佛教,而且承担起宣传南传佛教的责任。我们可以仿照唐代译经院的模式,将已经学成回国的留学僧集中使用,做一些大的项目研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越战的需要,曾组织过一批学者从事东南亚佛教研究,撰写了一批南传佛教的研究专著,成为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掌握者。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利用国家的力量与学者优势组织攻关,深入研究南传佛教的历史与现状。我们要积极推出自己的南传佛教僧人领袖,特别是要推出有学识、有修行的僧人,让这些僧人作为中国佛教中南传佛教的代表,去影响南传佛教国家的人士。
  南传佛教发展的思路
  在我国制定的宗教政策里,是否可以针对当前的现实情况作一些调整。比如,宗教政策规定,佛教僧人出国一般要得到上一级部门如省宗教局的批准,佛教寺院没有对外交往的权利等。我们是否能够考虑给予佛教界一定的权力,对大的、有影响的寺院,可否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对外联系网络。从政策上鼓励他们走出去,鼓励中国僧人在外修建寺院,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佛教的历史与现状来看,舍利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圣物。中国将珍藏的佛舍利送到南传佛教国家供奉,拉近了与各国佛教界的关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中国高僧的舍利送出国外?在中国历史上,外国送进来的佛舍利达数千颗,现在仍然有很多存世。在2000年的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很多高僧,他们不仅是中国佛教界的有名人物,也享有世誉。除了宣传他们的事迹,使他们在世界佛教界广为人知,还要把他们的舍利送出去,供各国佛教徒参拜。2013年3月,本焕长老的舍利被送至泰国永久供奉,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我们要继续沿着这条思路,充分发扬中国高僧舍利的权威性,将中国佛教传播到异域。
  南传佛教黄金纽带的搭建,不仅是南传佛教的责任,也是汉传佛教界的责任,故需要全国佛教界的介入。除了云南佛教界以外,广西佛教界、海南佛教界等也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最终形成多头并进的态势,从不同的方向与东南亚南传佛教界进行沟通。加强与东南亚南传佛教的沟通应成为中国佛教界的共识。应将此问题提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鼓励汉传佛教界也积极介入,从而使佛教界全面开展这项工作,这样就能使与东南亚地区南传佛教的联系与沟通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
  南传佛教在我国传播的地区是边疆地区,也是被列为改革开放的特区。有关部门可制定特殊的政策,将那里作为当前宗教改革活动的试点,发挥特区窗口的作用,从而积累经验,让宗教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发挥应有的贡献。针对目前我国云南地区南传佛教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通过打造南传佛教寺院,提升其竞争力与影响力。国内现有的南传佛教寺院明显跟不上我国佛教形势的发展,也与东南亚其他佛教国家的寺院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设施落后、场地不合理、装饰单调方面。寺院环境的好坏,对南传佛教的宣传与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寺院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规模化、精细化、美学化。但是,现有的南传佛教寺院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礼佛功能,忽视了寺院的美学、民间外交等功能。在现有的情形下,可以尝试着开展汉传佛教界与南传佛教界"一帮一"的对扶活动,利用汉传佛教建设与管理寺院的经验,尽快完善南传佛教寺院的硬件建设。
  二、引进民间资金,打破制约南传寺院发展与弘法的瓶颈。以此来弥补资金的不足。在现阶段,可以考虑引进民间资本的办法,利用市场规律,引入民间闲置资金,聘请有经验的策划与设计团队,对现有的寺院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
  三、招聘教师或者自行培养,为南传佛教发展提供必要人才。培养南传佛教人才是提升与弘扬南传佛教的千年大计。要解决当前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除了招聘现在已经回国的留学僧为教师,还可以考虑聘用志愿者。寺庙也可自己培养、挑选一批有志于从事佛教教育的僧侣,让他们成为佛教教育的主导力量。南传佛教本就有男人出家的传统,要充分利用这个传统,发挥寺院曾是历史上教育基地的作用,对出家入寺的人进行系统培训。教育的重点虽是增强信仰,但也要兼顾到社会需要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对寺庙的教材也要有所考虑,除了坚持宗教教育目的之外,应该允许学习和开设世俗知识的课程。
  四、寺院与地方政府协调,解决境外僧人居留我国边疆的身份问题。现在,世界各国最通用的是绿卡制度,让那些有贡献和可利用的人安心为所在国工作,这个办法可以考虑用于缓解现在云南南传佛教人才紧张的局面,将境外的僧人或作为专家聘任,或作为友好使者的身份办理聘请手续,考虑为他们制作特殊身份证。当然,在解决身份问题之前,需要对这些境外僧人进行详细调查,并且要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达成各自权与责的统一。
  总之,中国佛教界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继续发扬中国佛教界民间外交的优良传统,确立中国是世界佛教中心的地位,最终形成北传与南传两条黄金纽带,服务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实现中国佛教崛起之理想。(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原题:着眼东南亚地区佛教发展新趋势做好云南边疆地区南传佛教工作)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黄夏年
(作者:&&编辑:黄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南亚佛教建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