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教堂神像的神像面善,而中国寺庙里的部分神像

为什么西方教堂的神像面善,而中国寺庙里的部分神像面目狰狞?

去过教堂的人,都能看到教堂壁画上的神,更接近生活。

而东方寺庙里的神像却多数显得阴森恐怖。

我认为,起初,西方的教文传播的“地神文化”,讲述着神和人之间的互动,每个神言行都接近常人的生活,传播的文化也比较接近现实。

更重要的是,经文通俗易懂,西方的很多世界名曲,也大多来自教堂。壁画里的故事内容和明亮的色彩,令人感到心情舒畅,所以才有利于传播,才有了几十亿的教众。

我猜想,当年的先祖们一定是考虑到凡夫俗子们太调皮了,所以把神像打扮得狰狞恐怖,希望能唬住香客,迫使人们守规矩!

其实,东方寺庙里讲述的“天神文化”,更多的表现于玄学,很难令人信服。因此,才把神像塑造成阴森恐怖来吓唬众生,仿佛在警告世人“不相信我们,你会遭报应的”!

更可怕的是,东方神文化,鼓励教众把神像请回家中日夜供奉,这便增加了更多“东方之神”的神秘色彩。

东西方“神文化”的区分

东西宗教各有各的优势,西方神文化接近大众,为大众传播更多的生活信息。而东方神文化,是为帝王将相和探索者提供信息。

西方的《圣经》出自于一位木匠之手。而东方的《易经》出自中国古代的帝王之手。

《圣经》希望众生能听得懂、看得懂。而《易经》不希望更多人能搞清楚其中的玄机,如果人人都读得懂,中国的帝王将相岂不片地都是,因此,才有了“缘分”之说。

中国《易经》的起源,已近万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天、地、经、文、史、哲、物理、化”,充分的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

《易经》不是每个人都能“参悟”到其精髓的,也不希望平凡人去刻求甚解,以免误入阴阳之门,伤其自身。因此,才不易推广,到是给科学家们探索的乐园。

还有一个更明显区别,西方的出家人,修炼的是信仰加涵养加学识。而东方的出家人,修炼的是信仰加涵养加学识加功夫,其中最重要的是“参”和“悟”。因此,东方的出家人比西方的出家人“ 累”!

中国的卦象出自于石器时代,那时的文字还处于象形时期,发明卦象的人,没有更多的文字来说明卦象的意思,数算的结果也无法表现,只能草棍的长短的形式,记录着他们的发现成果,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卦图。

到底是“相由心生”,还是“心由相生”。是“有无生相”,还是“善恶有生相”,其源意识是什么?这才是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的核心,还需科学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


大神,中国神话中对较高地位的神的尊称,可谓“神中之神”,例如:盘古大神,女娲大神,伏羲大神。另外日本神话中也有“大神”一词,如天照大神(天照大御神)。

称元始天王,又名浮黎元始天尊。有人认为,盘古是道教中元始天尊的化身。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天地初生时模糊一团,盘古就在这模糊一片的天地中诞生。经过18000年,盘古用一把利斧破开天地。清而轻的东西上升形成天;重而浊的东西下沉形成地。盘古怕天地重新合拢,于是顶天立地支撑其间。天每日升高1丈,盘谷也每日长高1 丈。再经历18000年,盘古死去,身上的器官变化成天地间的万物:身体变为高山,肌肉变成良田,血液成为江河,筋骨变成大路,牙齿变为玉石,皮毛变成草木...”有人认为,盘古的传说,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用于填补鸿蒙时代空白的。盘古的故事,较早见于三国时候徐整作的《三五历记》。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另一種解釋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聖王,以第一與第四種說法較為常見。

女娲又称为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人类始祖,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唐人李冗《独异志》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仓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仓山,祝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悉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目....”这就是后人用扇子的启源。
据《春秋世谱》载:“华胥氏生男子伏羲,女子为女娲。”以上所说的“兄妹二人”即指女娲和伏载。据传说:不久,女娲怀孕生产,由于“近亲结婚”,所生下来竟是一个巨大肉疱。伏羲负气之下,用石头把肉疱砸烂。但奇怪的是这些肉渣却一个个变成了人。正是由于二人的结合,才使地球上的人类得以生殖、繁衍)。
又传说她以黄土造人(据《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人不暇供,乃引绳子纟亘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绗人也。”由于女娲“抟土为人”,是在中华大地的黄土高原进行的,所以她乃是抟黄土为人,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称是“黄种人”的缘故),炼五色石补天,折鳖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顿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瑶水涸,冀州平,狡龙死,颛民生。)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瑟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白螭和腾蛇保护著去了天宫。
在中国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为大神,并建有庙宇供奉。
生殖崇拜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伏羲女娲名字本身,就是日月的意思。远古人以日为父,以月为母,因“伏”与“父”,“娲”与“母”古音相近,故称‘父羲母娲’。就女娲“造人”之说,只不过是女娲进行的一场“用黄泥捏人”的原始雕塑游戏。它说明上古人当时还没有认识到男女只有交配才能进行生育,对人类的生育蒙上一层神化天生心理。因此,后代人建庙供奉女娲娘娘,都是祈求生男育女传宗接代愿望。此外,女娲还有“始作笙簧”,制订近亲不宜相婚配,为古代婚礼乐奠定基础。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每年春三月三,男子吹笙簧向女子求爱的习俗。
至于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立极”,等法力之说,传说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头触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女娲娘娘就炼了五色石补天,斩断鳌足作天柱。这无非是神话,以此歌颂中国上古这尊女神的神功神力是了。但不管怎么说,女娲娘娘仍被后人尊为“古之圣神,化万物者也。”“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至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重万物。”

伏羲或庖牺(史记中称伏牺)又称太昊。传说乃人类始祖,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通婚而生。传说他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太昊伏羲定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八卦演生易经。为中国占卜之始。通过某指定媒介(如艾草龟纹)以求神意。近代之求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

燧人(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三皇之一。
《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另外,三国时南蛮王孟获之妻亦叫祝融,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

共工氏,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
颛顼世系属黄帝,因此共工氏与颛顼由于农业方面的不同观点引发的帝位之争,也便可算作炎黄之战的继续。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在农业方面的做法。颛顼认为,他是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实施会惹怒上天为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共工氏力气上比颛顼要强,但他却不如颛顼有智谋。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鼓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相信颛顼,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虽然共工氏没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驾起飞龙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声巨响后,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参见二月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中的“颛顼帝”。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萝以供衣服。”

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得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于烈山(今湖北省厲山镇),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与黄帝为兄弟。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中国民间尊称神农氏为“五谷祖”,因他在古代时,采选五谷种籽,始制耒耜,教先民种植五谷,民以食为天,故崇拜他为“五谷祖”。每年四月廿六日,是“五谷祖”诞辰,农民备以丰盛的五谷三牲果品,虔诚祭拜。
据史书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起于烈山,又称烈山氏。在位时尝百药以疗疾病,立市廛以通货财,初都陈,又徙鲁,立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神农氏可称是我国上古先民中的先知先觉者,在古荒山川大泽,“始教耕”,还以“诸鞭鞭百药,尽知其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治百疾。”大胆探索尝试五谷百药,为民生殖治疾,立市廛以通百货。由于他“有功烈于民”,后人才尊称他为“开天炎帝”,“五谷先帝”,“药王大帝”,“粟母王”“田祖”等尊号。立庙天下,塑其尊像,万代祭祀。
据史记载:古时在祭礼神农氏时,答作“蜡祭”,也称“八蜡之祭”,或称“大蜡”。因古时民享万物,认为乃神为之,故田事告成,天子于每年十月必大祭万物,所祭皆与农事有关。据礼记谓八蜡:“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按:先啬指神农,司啬指后稷,农指古之田地,邮为田间芦舍,表为田间道路,为田疆界,猫虎指田鼠野兽,坊即堤防,水庸指沟渠,昆虫指蝗螟等虫害,其祭之目的,祝其不为灾害也。
在民间传说中,说神农氏教先民耕种五谷,使古代“民享万物”后,先民开始懒惰起来,不耕不耜,随种随收随食,山川大地,一派荒野,到处惰人作歹。神农氏发恼火了,就将百草籽撒埋下一丈深的地层里,他说:谁锄土种谷生谷,谁不锄土地即生草,叫惰者饿死。就神农氏这么一说,天下农民才“勤耕力作”起来。
有关炎帝的传说:姜氏族为西戎族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淩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黄帝之子。
少昊陵,山东省曲阜市城东

颛顼(拼音zhuānxū),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义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堯,名放勛,又稱陶唐氏,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勛;帝嚳死後傳位於摯,就是帝摯;帝摯不善,而讓位於放勛,也就是堯。堯在位時,他的仁德使百姓愛戴,萬國敬服。堯的都城在山西南部。《尚書·堯典》記載:堯命羲氏、和氏觀察天象,授時於百姓;委派禹的父親鯀治水,可惜不成功;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暴虐凶惡,沒有傳位給丹朱;後來因為舜的德行而傳位與他。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作家柏杨的观点认为:舜得王位并非由尧禅让,而是篡权,“除四凶,举十六相”培养自己的羽翼,架空尧的权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辙,所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实际情况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为中国的上古时代江南地区仍属蛮荒之地,舜已是高龄的老人,到蛮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逻辑。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司马迁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夸父:神话人物,《山海经》中所载的巨人男子,立志追赶太阳,终未及,渴死。《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后有成语“夸父追日”。
夸父的传说同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Icarus)相似,后者飞地离太阳太近,被太阳融化了腊做的翅膀,掉进爱琴海淹死了。

仓颉:仓颉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发明者。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禹:禹,姓姒,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又名文命。相传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是鲧的儿子。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治水无功,舜命禹接续父亲的事业。禹劳身焦思13年,三过家门不入,后以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曾经铸造九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仍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他的儿子启将伯益杀害,自称王,建立中国的君主世袭制度,禅让制被废除。

蚩尤:蚩尤,中国传说中上古东方(另一说南方)九黎族的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另一说七十二人),骁勇善战,势力强大。后在部落战争时,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率领的部落联盟击败,一说被杀。因蚩尤做五兵一词,传统上蚩尤被当作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
根据现在苗族民俗来看,上古时代蚩尤所领导的九黎族极有可能是苗族的祖先。苗民传说其民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在一场战役中被华夏民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等地区。

刑天: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后人诗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后羿:羿或后羿是传说中夏代部落东夷族有穷氏首领,擅长射箭,推翻夏代统治,不久因不善治理,被伯明氏寒浞所杀。后羿也是传说中尧时的一位壮士。这两人常常被混淆。不竟他们都是传说人物﹐至今未能确定他们两人的关系。
传说尧时,十日并出,百草枯,毒蛇猛兽为害,后羿射去九日,为民除害。一说射日者名平羿,夏时的后羿为有穷氏国君,因善于射箭,自比平羿,而名后羿.[开劈演义]

嫦娥:嫦娥或姮娥在中國神話中是後羿之妻,偷吃後羿從西王母處盜得的不死藥,奔月。一說奔月後居住於廣寒宮,另有玉兔和吳剛陪伴。一說嫦娥是玉皇大帝的情人.
在道教中,嫦娥作為月神是道教神靈之一,又稱「太陰星君」,道教以月為陰之精,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三清谓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天”在中国原本按方位分为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浩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淮南子》),然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其宇宙观影响,亦产生出高低上下层次之别。道家与道教认为宇宙万物乃由“气”所生,气清轻者上昇为天,浊重者下降为地(《列子·玄端》),因此诸天层次愈高者地位愈尊。
由于此道教诸天非一时一人所创造,是以诸说相异,有三天、九天、三十二天、三十六天、八十一天等说法,而当中最高层皆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种天界。上述诸天各有管理者,玉清之主多数道经皆认为是元始天尊,其它二清之主则诸经所言有异,今日道教则以太上道君为上清之主,太上老君为太清之主。

元始天尊:元始天尊为道教经典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首见于东晋葛洪的《枕中书》记载,“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入其口。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于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居天最高: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神灵所居之处是“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内,有紫云之阁,碧霞为城。众神仙按时上玉清境朝元始天尊。
《隋书经籍志》称元始天尊以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即授以秘道,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
奉祀: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间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道教天神,為三清之第二位。又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在道教官觀「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左位,大多手捧如意。太上玉晨大道君最早出於上清派,還另有「太清大道君」,靈寶派則有「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其第二中位編排為「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第四中位之二,編排「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至《上清眾經諸真聖秘》仍分別列「玉晨太上大道君」和「太清大道君」。《雲笈七籤》則分別撰《太上道君紀》、《太上玉晨大道君紀》。《大洞經》則雲:「上清高聖大道君者,一號玉晨君。」(《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一)又「靈寶天尊即太上大道君也。」(《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注解》)後來上清派,靈寶派的這三種稱呼均融合為三清的第二位尊神了。《大洞真經》雲:「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者,蓋玉晨之精氣,慶雲之紫煙,玉暉曜煥,金映流真,結化含秀,包凝立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矣!」(《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腹,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游履十方,宣怖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廣宣經籙,傳乎萬世。」(《雲笈七籤》卷三)「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復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元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炁,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弟子焉,猶是老君票而師之矣:居上清禹余天中,降金科寶第三洞仙經付經師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洞淵集》卷一)「玉晨大道君為靈寶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師也,受靈寶上品度人之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卷一)「靈寶乃道君之號,道君名經寶,以諸經皆由道君演說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卷二)。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官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太上老君,为道家的始祖,本名李耳,又称老子,或老称。后世历代皇帝,再追赐的封号极多,包括有太上率元皇帝,太上混元皇帝,大道玄元皇帝,三清道祖,道德天尊。大圣祖太上玄天皇帝……十分之多。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孔子也曾向老子请教学问。但老子不学忆子的以做官出仁为目标,而专心潜心修炼为主,据称老子因修练的关系,寿有二百余岁,他著《有太平经》和《道德经》,而以《道德经》而闻于世,为道家研究人士必修的道经。相传老子生下业就已一头白发,故世称老子。他头顶上有月光,高有一丈二尺,有四十八颗牙齿,面是金色的,更若有神仙之术,包括丹石之术,及躯役鬼神之法,历代道家的祖师,更有谓神仙世界,皆太上老君一手所造。现时中国各地的道教胜地,道观等,莫不供奉太上老君的造像。在道家而言,太上老君的地位,可能只有统世界,天界人界地界的”玉皇大帝”可以比拟,其他一切众神,皆尊敬太上老君。(这里说的是道家的说法,而上面的是在中国民间的说法)
太上老君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任周藏室之史,后辞官,应函谷关令尹喜之邀,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太上老君是道教初创时祟奉的至上神、大教主。神化老子,见诸于文字的,明帝、章帝之际(58年一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浊清之未分。”桓帝延烹八年(165年)陈相边韶作《老子铭》:“世之好道者,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始终。观天作蹈,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仙)化,蝉蜕度世,自羲农(黄)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这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尽汉一代其政事皆兼循神道,夫仲舒之托于孔子,犹宫祟张道陵之托于老聃。”(《章氏丛书·太炎文录二·驳建立孔教义》)当时佛教传人,明帝时(58年一75年)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后汉书·楚王英传》)桓帝时,(147年一167年)“宫中立黄老、浮屠之洞。”(《后汉书·襄楷传》)“事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正是在此历史环境下,东汉顺帝时(126年一144年)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其传道布教的《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云:“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沉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此为道书中最早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魏晋时神化老子基本完成。其主要表征:先是老子出生的神化。葛洪《神仙传》:“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糟鞠,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于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老子这些出生神话,多为道教经典所承袭。次为对老子形象的描绘:葛洪《神仙传》:“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时俗见其久寿,故号之谓老子。”但当时流传的《仙经》称:“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煜煜。”再为“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葛洪《神仙传》也具体化了,从上三皇至战国吴时,化为16个“圣者之师”。以上关于老子的种种神话,多为道教经典《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诺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犹龙传》等所吸收。北魏道士寇谦之于神瑞二年十月(415年)以太上老君之名,“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涌新科之诫》20卷”“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魏书·释老志》)来改革道教,同时以太上老君神通干预朝政。魏世祖太武帝拓拔煮,公元440年改年号为泰平真君,是托自老君玄孙李谱文给道士寇谦之“付汝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魏书·释老志》)又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574年)诏废佛、道二教时,由于太上老君遣使显灵,仅一月又下诏“今可立信道观……并宜弘阐,一以贯之。”(《周书武帝》、《混元圣纪》卷八)它为后世以太上老君之名干预朝政开了先河。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买地卷,出现了具界“太上者君符敕天一地二”、“敬奉太上老君道行正直”等诏书、律令。(参见《考古》1965年4期,《文物》l965年6期)南北朝时,太上老君已统率“天上天下”、“地上地下”了。同时《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这是针对葛洪对老子是“神灵异类”还是“得道之尤精者”争论的总结。老子成为神宗、仙主合二为一的太上老君了。唐代李家王朝是有意识地扶植道教来维系其政权的。唐太宗的“朕之本系出于柱史”(《混元圣纪》卷八),奠定了尊李老君为唐李王朝祖先特殊关系,也是太上老君在道教史上进入鼎盛时期。唐高宗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帝纪》);唐玄宗三次上玄元皇帝尊号:“大圣祖高上大道金园玄元天皇大帝”(《旧唐书·玄宗帝纪》),还有两次钦定的太上老君诞辰节,玄宗定名为“玄元节”《混元圣纪》卷八);武宗改为降圣节(《旧唐书·武宗帝纪》)。同样道士们也以太上老君神通参与朝政,辅佐李氏王朝。从李渊父子起兵的隋大业七年(611年)至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有楼观道士歧晖(《混元圣纪》卷八)、白衣老父(《旧唐书·高祖纪》)、道士王远知(《犹龙传》卷五,《混元圣纪》卷八)均奉老君旨,为唐李王朝制造“君权神授”的天命舆论。当则天武后篡夺李氏王朝时,太上老君又显神灵,“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混元圣纪》卷一,卷八)此类神话特多,在,道教史上是空前的。作为道教神学理论上神化老君也相应地有所发展。“大道之气,造化自然,强为之容,即老君也。”(《道德真经广圣义》)“太者无大,可谓之太也;上者无极,可谓之上也;老者道尊德贵亘古今也;君者主也,一灵为万物之主宰也。”(《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从唐初的《太上老君开天经》至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等道书,将太上老君描绘为永恒的创世主、造物主、救世主,成为至高无上无处不有的至上神灵。宋代掀起了编纂老君传记的热潮,出现了《混元圣纪》、《犹龙传》等,收录了不少资料。如:“老君降生九日,身有九变.皆天冠天衣自然被体,仍有七十二相,八十一好”(《混元圣纪》卷二)“老君挺生空洞,变化自然,智慧无穷,圣德周备,形既莫测,号亦无边,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号,或显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之根源,浩浩荡荡之不可名也。约而言之,凡有十号,即降生之后,空中十方诸圣赞十号者是也,一号无名君,二号无上元老,三号太上老君,四号高上老子,五号天皇大帝,六号玄中大法师,七号有古先生,八号金阙帝君,九号太上高皇,十号虚无大真人。推此言之,由法身以归真身,由真神以合妙本,皆出处同感之迹也。”(《犹龙传》卷一)宋代皇室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历代帝王对太上老君的最后一次加封。明代有“太清仙境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德皇帝”之称。(《诸师圣诞冲举酌献仪》)总之,太上老君自晋以来由于上清、灵宝派相继出现塑造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新的神灵之后,逐步从道教最高神,退居于三清之第三位。但在世俗民间,仍以太上老君为道教教主,如佛寺中塑造三教并祀像,是“释氏居中,老君居左,孔子居右。”(《混元圣纪》卷九)元明编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道教源流”,仍以李耳(即老子)为首,由此可见,道教教主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是太上老君。

在道教的理论,将天地人三界分得很清楚,至于天有十三层,一层有三万里。天外的地方就叫做”无极”,而天内之天就叫做”太极”。太极的天分为五天,即东南西北中。
东天:为三官大帝所掌.主赐福,延寿,解灾,赦罪,消厄。
南天:为文衡圣帝所掌,主众神的委任、升降、考察各神祗的功罪。
西天:为番迦掌世人的信仰归依。
北天:为紫微大帝所掌,予隆福消灾,兼赐予财富。
而玉皇大帝就是统率东南西北四方的帝君,而居于中天。上掌三十六天,三千大世界,下握有七十二地,四大部分,所有生灵。
在道教而言,玉皇大帝是世界之内最高无上的神灵,一切所有神灵,皆须听令于玉帝。

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天帝之称,亦称玉帝,是诸天之主,所以亦称万天帝主。乃光严妙乐国,宝月光王后之子。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中记载:至昊天界,有国名光严妙乐国,其国王名净德时王,妻宝月光王后,惟以仁慈侧隐加之国人,躬行五岭未尝少懈,直使民安物阜灾害不兴。但以年老无子为不足。二真一入其境即知其诚心向道。勇猛黄老(即中黄子,初开天地时五老之一)曰:因缘在是矣。元始曰:若以清虚至真之气投圣德仁厚之身,托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为三才之圣,上真以为如何?黄老点头,即将碧玉瑶光如意吹口真气此乃天外灵宝,遂变一婴孩身。这时净德时王在寝室中忽见祥光照耀宫殿,作百宝色。有许多仪仗,护一九龙辇,浮空而来,中坐二翼人皆施法象,上首高真抱一小儿面园耳大,眉清目秀,遍体毫光罩定。国王与王后心甚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二真曰:下愚无嗣愿乞此孩为子,伏惟哀润听许。黄老曰:此子根器不凡,必证无极高上之品,汝善育之,国王上前拜领,二真从宝椅中托出递给,国王双手来接,重如山岳,挣出一身大汗,恍然而觉,是一梦,急召王后言之,所见相同。至此后,国王精神倍长,三年后王后生下一圣明王子。自幼即舍国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又经十万劫,方证玉帝,总执天道之神。
玉皇大帝有几种说法。道教神仙体系中天庭的最高领袖,相当于地上的皇帝,但地位低于三清。后来与四大天王平起平坐,儒教称昊天上帝。
在古代小说《四游记》中记述了玉皇大帝有三魂,其中一魂投胎做普通的凡人,如何经过几世的修炼达到正果,成为北方真武大帝的故事。
据明刻本《搜神记》载:按圣纪所载云: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药,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王乃无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若崩灭,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众,於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偏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
忽一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驾五色龙舆,拥大景旌施荫,明彩霞盖。太上道君安坐龙舆,抱一婴儿,遍身毛孔放百亿光照,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道,浮空而来。
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曰: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许。尔时道君答皇后曰:愿特赐汝。皇后礼谢。道君后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中归觉而怀孕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宝光穆,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不赞赏。
太子长成,才智敏慧而性慈善,于其国中所有库藏一切财宝,尽皆散施穷极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怙饥馑残废一切众生。仁爱和逊歌谣,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从归仁太子。父王大加庆赏。
尔后,王忽告驾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国於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过是劫,已历八百劫身,常舍其国为群生;故割爱举道。于此,后经八百劫,行药治病,亟救众生,令其安乐。此劫已尽,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化,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过。
此已后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舍已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征金仙,号日清净自然觉王如来。
宋真宗实录曰:大中祥符七年九月上对侍臣曰:自元符之降,联欲与天下臣庶同上玉皇圣号。至天僖元年正月辛丑朔,帝诣太初殿恭上玉皇大天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昊天至尊玉皇大天帝。
神为人造,被凡间皇封了的玉皇大帝,千百年来就成为下界庶民所敬畏的至高无上天上玉皇帝君。
下面这些是在网上乱翻时找到的关于供奉玉帝的方法:
一、因为玉皇大帝身份非同小可,凡间小事,根本很少理会。所以求财,求子,求名,求利者,玉帝未必有暇去赐予,玉帝与人间相隔太远,求福者倒不如求一些与人距离较近的神祗,反而易于与这些神祗沟通,而获赐福。
二、供奉玉帝,应改有一群臣文武百官的天神天将拱护。不可单以玉帝像供奉,否则成为”孤君”,则不能显出五带的尊崇
三、群臣文武百官可以有八仙,黄大仙,天后,二郎神。四人金刚。福禄寿三星,孙行者,华光仙师,鲁班仙师等。而其中更不可少者为玉帝二大侍卫,即太乙救苦天尊,及雷声普化天尊。

西王母: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道教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据《山海经》里记载,为一豹尾虎齿善啸的怪物。后代小说和戏曲里,为一美妇人,蟠桃宴时群仙为其庆寿,故又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西王母是中国最古老的女性神祗,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西母”之称,有论者认为这指的就是西王母。在上古巫书《山海经》中,西王母以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司天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显示出浓厚的图腾色彩,同时也具有某种刑杀之神的气质。《穆天子传》中也提到了西王母,但是更多的是以远方异族部落领袖的身份出现的,其中西王母与穆王相会饮于瑶池的情节被后世继承,成为《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书的中心情节。从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西王母的形象应当是从上古巫术仪式中的女祭司形象发展而来。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祭司等职位是有部落中的女性长者担任的,她成为部族的最高权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负责主持祭祀,而上古时期的祭祀中,杀死祭物(包括活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杀死祭物的工作则是有女祭司来完成的——这也是西王母之所以被视为死神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汉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为民间的一种风尚。哀帝建平四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关东百姓离乡逃难,逃难的过程中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二十六,直达京都,并于京师聚会,歌舞祭祀西王母(参见《汉书-哀帝纪》)。民间的苦难为民众的造神运动提供了契机,西王母作为一名被改造的神祗正式登上了祭坛,这种民间的祭祀狂热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为汉代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这种由民间发起的宗教狂热最终影响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因此,道教徒利用上古巫术资料并加以改编,创造出我们所熟悉的西王母和与之相对的东王公,而后在道教通俗化的过程中,东王公被演绎为玉皇大帝,而西王母则改造为王母娘娘。
近日,我国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王母娘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实地考察发现,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存在过一个牧业国度——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西王母古国当时的“国都”在今青海天峻县一带。王母娘娘原是部落女首领曾和周穆王、汉武帝相会,“蟠桃会”的神话传说流传最广。

北方北极紫微大帝:道教神话中,玉皇大帝,后土皇帝祗,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总称“四御”。玉皇大帝居四御之首席,总执天道尊神。紫微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四御”中,紫微、勾陈分别是中天梵气斗姆元君的长子及次子(斗姆的另七子为北斗七星)。殿内曾有前人楹联描述紫微大帝总理星宫,调度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又称七政)的运行,权衡安排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对紫微大帝的“无边道法”作了颂扬。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 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其他四御希望有人能够帮忙补上][应CountD的要求补上玉泉山九宫山,外加封神中的其他几个山上的神仙][以下是封神记载元始天尊的几大弟子修炼的地方,具体一点的资料暂时没有以后会逐渐补全的]
二仙山麻姑洞黄龙真人。
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
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後成文殊菩萨)
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後成观世音菩萨)
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
夹龙山飞云洞惧留孙。(後入释成佛)
崆峒山元阳洞灵宝大法师。
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後成普贤菩萨)
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
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地府各神

别名:阎魔王、阎罗王、俗称阎王爷
中国上古虽然有鬼魂的概念,但大都基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并无明确的地狱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所谓阎王。阎王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进入中国民间,并且由于道教对佛教概念的大范围吸收而成为在佛道两种体系中都统领阴司事务的神灵,不过在两教中地位各有不同。在佛教,阎王是创始神梵天的后代,也是第一个死去的人类,所以成为以后死人世界的首领。由于其兼有人类祖先的地位(相当于圣经的亚当)因而受到较高的崇敬。而在中国民众信仰中的阎王则基本上是道教改造过的形态,按照世俗生活的格局将地狱分为十殿,并各有专人负责。
一殿秦广王 二殿楚江王 三殿宋帝王 四殿五官王 五殿阎罗王
六殿卞城王 七殿泰山王 八殿都市王 九殿平等王 十殿转轮王

是众鬼之王,但却维护在世上之人,降伏一切妖怪阴灵,使不犯宅内中人。如家中怀疑有阴灵作祟,供奉菩萨。关帝等当然可以,供奉钟馗亦一样可收到同样效果。
钟馗为甚么被奉为治鬼之王呢?相传唐玄宗(即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皇帝),有一次生了一场病,很久也未好,而且经常梦见两只小鬼在他身旁嬉戏追逐。但有一次,睡梦之中又见这两个小鬼时,却见一只大鬼,样貌就是钟馗一样,追逐二小鬼,追到之后就将二小鬼吞下肚中。唐玄宗问那大鬼的名字,他就说是钟馗,因为考试落第,郁郁而终,始终无法报答国家。今次皇上有事,特来效命救驾。唐玄宗一觉醒采,身体便立即痊愈。之后他立即下敕,全国臣民皆供奉钟馗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事实上,经过多人口述,钟馗治鬼确是真的。遇有邪魔外道,供奉钟馗也是一种方法。
供奉钟馗的要点:(这个我见过好多人供奉)
一、钟馗像可以只当作画像摆设,而无须一定要上香供奉。
二、供奉钟馗,只希望他能够降魔伏妖。使阴邪退避,家宅安宁。但若果家宅根本没有阴灵邪怪的问题。则供奉钟馗并不会像供奉财神般可以带采财利。
三、家中若有十分幼少的孩童,未必适宜供奉钟馗。因为钟馗本身是鬼王,样貌亦十分吓人。夜间灯光不足时,太年少的孩童看见会受惊怕。
四、凡是神灵,皆不可供奉于污秽之地。
五、钟馗因为是鬼王,属于地界,不宜与天界的佛、菩萨、天神等,供奉在同一地方,但却不可将钟馗置于地主之位。所以供奉钟馗,技术上有一些困难,笔者建议不如神楼上伊奉其菩萨。有兴趣供奉钟馗的朋友,可以挂一幅钟馗的画像,一样可以发挥驱邪治鬼之效。
六、钟馗的画像不要向睡房门,尤其是小孩的睡房门下位神与散仙和伪仙

龙王是古代中国及日本等地的神祇。被认为具有掌管降雨的能力,因此在水旱灾多的地区常被崇拜。其顾名思义就是众龙之王传说中有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西游记中孙大圣的金箍棒就是来自东海龙宫的.

孙悟空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乃一仙石吸收天地之气孕育而生(有传说齐天大圣是如来佛的一滴血,沾在石头之上,此石吸收日月精华所化,成了花果山水濂洞群猴中的猴王.也有传说那颗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所剩下的一颗五彩石。);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赴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西游记》中并未交待其来历,由“须菩提”的名字可以判断此人物应属于佛教范畴,但在《西游记》中却被描写为一个既精通道教也精通佛教的神仙形象:法力高深,弟子众多,教化广泛。山野之民,均受其教化。他不仅渡人向道,也教一些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方法给广大的民众。深得一方民众的尊敬。)为师,学会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了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寻得定海神珍铁如意金箍棒;因阳寿已尽而大闹地府,修改了生死簿,返回人间。第一次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第二次天界招安,封为齐天大圣;偷吃蟠桃、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所救,拜其为师,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大功告成,封为斗战胜佛。
关于孙悟空的各种称呼:
孙行者——文言文的西游记中,多称孙悟空为「行者」。
孙悟空——菩提祖师所取的名字。
美猴王——孙悟空刚出生时,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后成为众猴之王,因此自称美猴王。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第一次天庭招安后,因自感受骗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齐天大圣,后天庭被迫承认该封号。
弼马温——第一次到天界时所封官职。
斗战胜佛——西天取经后如来所封。
齐天大圣,虽然只在西游记之中有记载,而其他佛经却无这一位行者。但几百年来,不少中国人都有供奉“齐天大圣”。而且据说大圣显灵也很多次。道教亦早巳将齐天大圣纳人为众神之一。齐天大圣,大家都知道,他的法力甚高,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之力。降魔伏妖,群邪皆慑伏。所以信众供奉齐天大圣,亦是希望在人生路上,大圣能显神通。摒除一切障碍,镇慑一切小人、魔鬼,使自己顺顺利利,遇难有救,化灾成祥。昔时山乡,每逢正月桃花红,李花白的游神日子,山民就敲锣打鼓,将闷在法济庙里的大圣爷抬上花果山。巡游观赏山花,保佑果树“枝枝开花,粒粒结果”,说不尽对大圣爷的崇拜。
供奉齐天大圣的要点如下:
一、在齐天大圣像前,切勿讲”马骝”二字,否则齐天大圣便会不顾而去,再不保佑宅内中人。只可称他为”大圣”,或”大圣爷”或齐天大圣。
二、供奉齐天大圣,则不宜家中有唐三藏的神像。因为齐天大圣会处处受制,发挥不到他的圣力。
三、如果一同供奉观世音菩萨与齐天大圣的话,齐天大圣可置于观世音菩萨座旁,以作护法之任务。这时一定不可用肉食供奉,大可鲜花素果。
四、根据一些供奉齐天大圣的人说,齐天大圣经常显灵,而且很喜欢玩耍,尤其是在一些店铺,阁楼,仓库,经常在夜间听到有人翻筋斗,打拳,上下跳跃。老鼠定没有如此大声和大力,一定是大圣在显灵,这时最好不要干扰大圣雅兴,由其玩耍。家人自然得到保佑扶持,平安大吉。
五、齐天大圣与红孩儿及牛魔王不合。供奉大圣的话,家中不宜有上述二神祗的画像或雕像!供奉大圣,最好用水果。尤其是香蕉,肉食未必可用
六、十二生肖属虎的人,不宜供奉齐天大圣。因为在十二地支中,申属猴。寅属虎。但寅与申是相冲的,故此属虎的人不宜供奉!
七、可以将齐天大圣像,面向门外或窗外,对业务公司或与开拓市场的人员有特殊的帮助。大圣像,不可面向里,否则,会引起内乱、纷争之事发生!切忌、切忌!!

据<<封神演义》中说:李靖年青时拜度厄真人为师。掌握五行遁法,后扶佐殷王,作了陈塘关的总兵,当时他已有两个儿子,金吒和木吒,三子生下时是一个肉球,他他剑劈开从中跳出一个很漂亮的小男孩,这就是哪吒,哪吒自小勇武,因打死龙王三太子,又用震天弓,穿云箭射死碧云童子为众所逼割肉剔骨,剖腹自尽与父绝交。其师太乙真人(在道家称为太乙救苦天尊,为玉皇大帝二大侍卫之一,另一位玉帝侍卫,是雷声普化天尊)、使他莲花化生,于是寻父报仇,互相厮杀但李靖不是儿子哪吒的对手,被逼的上天无道,入地无门之际,燃灯道人祭起一座玲珑宝塔,将哪吒收在塔内,四面熊熊烈火烧烤哪吒。最后将玲珑宝塔传给李靖使其父子和好,共同协助武王伐纣。纣灭之后,李靖父子一起被封为神。

据传哪吒是玉帝驾前的”大罗仙”转世。原大罗仙是身长六丈,头戴金环,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脚踏磐石,大喝一声能使彤云下塌大雨滂沱。玉皇大帝叹息人间魔怪太多!所以派大罗仙下凡收服。即转生为李靖之三子--哪吒,成为一位手持火尖枪。金砖,乾坤圈。混天绫,脚踏风火轮,三头六臂的神童形象。道教中说他是神兵神将的统帅,称”中坛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命池永镇天门。

首先讲一讲文财神。在中国历代相传,文财神有两位,一为财帛星君,另一位为福禄寿三星的”禄神”:在加上密宗的流传后,更有黄财神、红财神、蓝财神等。财帛星君的肖像如下:财帛星君这一尊神像,锦衣玉带,手中拿着上面写上”招财进宝”的金元宝,相貌厚重,乃富贵无限之相,他乃天上太白金星,专门主宰人间财碌,而且他样貌祥和,有求必应,最乐于助人间信男信女。求”正财”包括正常生意的人仕,可以供奉这一位文财神.

文财神除了财帛星君之外,另外有一位神祗,亦专门司掌人间财禄的,就是福禄寿三星之中的禄星。其中福星手抱婴儿,象征子女昌盛,一团和气,福泽绵绵;寿星则手奉寿桃,面上皱纹可以看出他寿与天齐,象征健康长寿无痛无灾;禄星则腰围玉带,手抱玉如意,一面富贵雍容,为人间信男信女加官进爵,添财进禄,有求皆逐意。在三星之中,求禄即财运的,其实只有禄星,其他两位只主寿与福。

福星:据《唐书》记载:唐德宗时的道州刺史是定州北平人,名叫扬成,字元宗(三教源流授神大全)卷四以为是汉武帝时的扬成。他上任后,见每年向朝廷进献数百矮民,以供宫廷玩乐,百姓深受其害。于是扬成上书”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皇帝觉碍很有道理,遂下令废除了这一贡品。郡之人感其恩德,为他立祠,为本州福神,各地仿效,扬成则成了天下的福神。

禄星:据传禄神是唐太宗时,山西太原府河阳县人士狄仁杰。他丰姿俊雅,学富五车,品行也很好。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大开科举。狄仁杰上京应试。途经临清一个客店住下,夜里展书夜读,忽然门闩响动,进来一位妇人,身材楚楚,容貌妖骄。狄仁杰惊而起身问曰:”小娘子深夜至此,有何见教”,那妇.人微笑道:贱妾年轻失偶,今幸郎君光临,特来陪伴”,狄仁杰心想,虽夜深无人,怛皇天不可欺,遂对妇曰:”我有几句诗,写与你看,再做道理,于是提笔写到:”美色至乐人间春,我淫人妇妇淫人,若将美色思亡妇,遍体蛆瓒灭色心”。妇人看罢息止邪念,忙拜仁杰说;”郎君,真是一个诚实的人。”再说京城有个道士名李淳风,占卜吉凶十分灵验,太宗不信,一天笑着对李淳风道:”你既知未来之事,可知今科状元是谁?”李淳风道:”陛下暂等片刻匣知分晓。于是焚香望空祝毕,卧于殿侧睡着了,一会儿醒来,对太宗道:”今科状元已见天榜姓名,乃火犬二人杰,还有彩旗一对,上书美色人间至乐春,我淫人妇妇淫人,若将美色思亡妇,遍体蛆瓒灭色心。太宗听后,将所说姓名及诗写在纸上藏于盒中,加封放入金柜,等到揭榜之日,取出一对,果然不差。因狄仁杰是唐朝开科第一位状元,后官居一品,所以被奉为禄神。

寿星:则是南极老人星主寿。因彭祖寿活七百六十七岁。所以后人传南极老人星即彭祖。据〈中仙传》记载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项之玄孙为尧时臣,精于导引行气,故得永寿,尧时封于彭,因而姓彭,历虞、夏、至商末,年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故又称老彭,纣王时为大夫。稍传其术而有验,欲杀彭以绝之,彭祖知后乃去之,不知所踪。由于彭祖寿长,民间奉之为寿星老。

赵公明属武财神,他又名赵玄,是一位威风凛凛的猛将。赵公明这位武财神,民间相传他非但能够降妖伏魔,而且又可招财利市,所以北方很多商户均喜欢把它供奉在店铺中。南方的酒店大多供奉武职关公。可以“强”招财进门。威风凛凛的武财神应面向屋外,或是面向大门,这样一方面既可招财进屋,同时又可镇守门户,不让外邪入侵

门神是有两对的,为甚么不是一对而是两对?原采门神分别有两组,每组二位,皆不同。第一组的门神,是“神茶”及“郁圣”根据古籍所说,神茶及郁圣,是镇守“鬼门关”的。这是所有鬼都在此出出入入。两位神祗,一遇到有恶形恶相的鬼出现,就知道这些恶鬼会为祸于人,就用绳索,将这些恶鬼绑着,然后用其喂老虎。所以两位神祗是为世人谋福祉的。后采民间便将他们画的像,置于入门之外,遇有恶鬼,见到二位神祗,自然会退避三舍,不敢进入舍内,侵犯宅内之人了。这对门神,民间已流传多年,至今仍然有些农村,在屋外贴上门神形像,或者只写上“神茶”、“郁圣”几个字,亦已经可以作门神,抵御邪魔之用。另一对门神为唐朝的开国大将秦环(即秦叔宝)与尉迟敬德。相传唐太宗因玄武门事变,在玄武门杀死他的兄弟才夺得皇位,所以有一次梦见死了的兄长及弟弟满面可怖,向他索命,一惊之下,生了大病,此后晚晚梦见兄长弟弟入门而来。有臣之建议请这两位大将秦琼及尉迟敬德把守门口,使鬼魂不敢人寝宫之内,一试之下,果然灵验。但两大将身居要职,没有可能晚晚都在守门口,所以就画了他的肖像,贴在殿门上,发觉一样有效。此后民间便效法,将两位将军的肖像贴在大门上,以阻挡一切妖邪人宅。现代人士,已很少再在门上贴上门神,某些地方,特别是农村还有张贴门神。
据《搜神记》载:门神乃是唐朝名将秦叔宝、胡敬德二将军也。按传唐太宗夜不安寝,因宫门外有鬼抛砖弄瓦,鬼魅号叫,害得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唐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胡敬德戎装立门以伺。
唐太宗听其奏,夜果安宁无惊。太宗嘉赏之,但看二老将沏夜无眠,于心不忍,遂谓二人守夜无眠。即命画工图二人之形像,戎装手执玉斧,腰带鞭链弓箭,怒发一如沙场嘶杀之威,悬挂于宫掖之左右门。果然邪祟以息。
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西游记有小词曰:“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之句而传世也。
今白花尖大庙,其门神画得活灵活现,那红面者是秦叔宝(即秦琼),黑面者即是唐初大将,尉迟恭(胡敬德)。但无见此记载者,往往会将门神说是神荼郁垒混为一谈。神荼郁垒者,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树枝伸向东北,树下是囚禁万鬼出入的“鬼门”。把守鬼门者就是神荼郁垒二神,阅领众鬼之出人。若有鬼魅再害人者,“执以饲虎”。黄帝命画工画其像,立桃板于门户上,以御凶鬼之入室。往后民间沿袭此法,将神荼、郁圣画于门板上,以抵恶鬼入门。今录此以飨游客知其门神出实。   
中国古代的镇宅之神,是一对张贴在大门外的威武有力的画像——门神。古人认为,有这样一对威武有力的门神看门,什么妖魔鬼怪就不敢进家啦,所以,以前家家户户都张贴有门神。
  门神分别贴在大门的左边和右边,左边的叫“门丞”,右边的叫“护尉”。唐代以前的门神像是“神荼”和“郁圣”,战国策里有记载:画神荼、郁圣首,正岁以置门户。这就说明,在当时,每当过大年的时候,就画了神荼和郁圣的人头画像,张贴在大门外来避邪驱鬼。
  “山海经”、和“封神榜”都记载有神荼和郁圣这两个人。传说在东海边有一座度朔山,山上的东北边有鬼门,是鬼出入的通道,神荼和郁圣这两个人就镇守在那里,一看见凶神恶鬼,就把他们抓来为老虎。因为有这些传说,所以在民间便把他们的相貌画出来,张贴在大门上避邪驱鬼。
  后来到了唐朝,唐太宗在宫中被冤魂纠缠,夜夜不得安宁,后来全靠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人夜夜镇守宫门,使得那冤魂不敢靠近,这样,唐太宗才得以安宁。可是,如果让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人长期这样晚上站岗,终究不是办法。唐太宗就请画师把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人威武的相貌画下来,张贴在大门上,一试,也起作用!后来民间纷纷效仿,而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的大门是分开左右两边开的,所以把门神分开来两边各张贴一张,无论什么妖魔鬼怪进门,都被门神左右夹击,无法进入,这是十分自然的事。可是现代的公寓式住宅,大多数的门都是一边开的,那门神的张贴就成了大问题啦,如果把门神一起张贴在门上,一开门,妖魔鬼怪就会从另一边无门神的方向进入,所以,在现代的大城市里,张贴门神的风俗逐渐少见,而且很多只是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而已,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了。

很多人都对中国的风水学及中国的神祗,没有深入的研究或认识,碎此将家中的摆设,只任个人喜好而乱摆一通,对家中风水当然有害而无利。另一些人则将神祗互相混淆,譬如将观世音菩萨与关圣帝君一同放在一起供奉。另一个例子便是将土地与地主混而为一,以为土地就是地主,地主亦即土地,其实大错。其实土地与地主是不同的地神。一般坊间所供奉的神牌,两者会有下列写法:
地主与土地是不同的。分别究竟在甚么地方呢?原来门口土地,是职责守在屋外,阻挡外间的邪灵入侵屋内,所以是守门口的神祗,神位上亦写上”门口土地财神”。供奉土地就不可以将他奉于屋内,否则根本发挥不到守门口的作用。至于地主,则是负责在宅内,保护宅内的人平安,在屋内不会有意外,跌擅仆例等事。
遇有事故,则对宅内人加以扶持。所以地主亦只中以供奉于室内,不可安置于屋外,否则亦不能发挥他的司职功能。供奉地主的方法,比较供奉土地的方法为简单。一般而言,地主的牌位上都会写上”五方五土龙神,,前后地主财神”。任何一个神楼。,地主放在神楼.最低一格,上面为祖先,再上为菩萨或某神等即可。供奉地主可烧香或其他物品摆奉。当然,地主与其他神祗一样,不可以在污秽地方供奉。而.且供奉地主,最好使地主面向门外,则镥重保障,与土地一齐合力拒外邪人宅。但即使地主不是面向门外,亦也无妨,因为始终都是司职保护宅内之人平安,不向门口,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至于供奉土地,则较为深奥,要有一套方法。详解如下:
一、土地公又称门口土地财神,他的职责除了是抵挡邪魔人宅内,亦负责引财人屋,在门外找一个位置去供奉。但凡神祗,都宜在静方不宣在动方。土地财神亦是一样。故此,在门口供奉土地时,不宜在人来人往时,随时给人踢倒,否则会使土地财神心绪不宁,宅内中人,脾气亦会较为暴躁,亦影响土地公在司职引财人屋时的功能。能够在门口墙上挖一个空位,将土地财神供奉在其上,避免给人碰撞脚踢,最为理想。
二、若果门外空间木够,不能供奉门口土地的睥位的话,可在门口顶处供奉一张”天官赐福”,可以代替土地的作用”天官赐福”神牌可用木制,如不可以的话,用红纸一张写上”天官赐福”亦一样得。
三、如果连天官赐福几个字,亦因环境关系,不能贴于屋外,则土地财神不能供奉。这个时候,如果屋内可以供奉地主财神,则务令地主财神面向大门,一方面保护宅内家人平安,一方面帮助抵抗外邪入侵,亦可引财人宅。
四、在供奉门口土地时,要留意,门口土地亦司引财入屋之职。怎样可以引财人屋呢?这必须门口土地财神所坐的位置适当,才能够发挥这一个功能。如果供奉门口土地时,供奉的位置不正确,则反而会”送水”,即将屋内财送给他人,破财必然。怎样布置可以引财入屋,而不是”送水”呢?方法是迎那一方有人来,或有车辆经过,门口土地财神则要截着这些人与车辆,(当然是在方位上,而不是实质行动上),然后将他们的财宝

福德正神,正称后士,社神。民俗称土地伯公,土地公。因他是土地之神,长年守护士地,保护一方五谷丰登,故是中国农民的“地头老爷',,每村必立一庙,供奉土地公老爷,农民每逢丰收,或喜庆,都备米果品三牲祭敬土地公和土地妈。今乡村及城市人,厂房、商店、家室奉土地公妈神位供拜者甚盛。
按史书记载:自古以土地之神为“社神”。本来是一种自然神,自皇帝至平民,都得对土立社,以祈福报功。另祈祀之神称“社”,祀神之所亦称“社”如“合社平安”。在《白虎通》书云:“人非土不立,非壳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也。”就因为土能为万物,其功德厚大,封土立社,祀五土之神,以为祀福报功。示与土合而成“社”字,就示由此而来。而古时立社名称制度各有不同,如大社、王社、国社、侯社、置社、乡社及马社等等。
社神经由自然神衍为人格神。据史书记载:共工氏之子句龙食社为始端。句龙是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于高阳氏时(公元前2514年--2437年)官居后土之职,是五官之一,即土正官。当时因他平了九州有了大功德,故祀以为“社”。自此后世人乃以“社”为“后土”。后土,取厚载之义,因“土”为万物主,故称“后”,所以天称“皇天”,而地为“后土”。句龙官居后土,又封为“上公”,死后食于社,世人以其职称“后土”为神名。他是第一系人格神,可称得是“土地公祖”,后土神之正身。据史书记载:自句龙会于社后,土正一职乃告悬缺,颛顼高阳氏即命其子“黎”兼为土官,当时黎任火正(祝融)之官。据此记载,可见土官之职有后人继任之。

「天后娘娘」又名妈祖,爱保护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所以沿海居民是非常信奉她,更将相傳、传她生於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日子定为天后诞,以作记念。
话说在五代末年时,福建蒲田县有一个姓林的巡捕,与妻育一子五女,而他們的独子体弱多病,于是夫婦俩便向观音祈求,希望能再生多一个较强壮的男丁。
观音得知他俩所求,果然显灵,赐給巡捕妻子一顆仙丹,结果其妻于次年三月二十三日便诞下第六名女儿,取名「九娘」,「九娘」生下來一个月也未曾哭过,所以又被称「默娘」。「默娘」自小便很有慧根,而且甚熟水性,曾救過不少遇溺的人,「默娘」又擁有驅邪治鬼的異能,蒲田縣的人們都稱她為「通靈聖女」。
相傳「默娘」於二十八歲時在湄州島登峰羽化成仙,每逢有人在海上遇難時,都會現身救人,後世人後建天后廟供奉她,更將她出生日子定為天后誕。
妈祖相关的传说:林默娘因生下不曾有哭声,故取名“默娘”。幼而颖异,甫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合手作欲拜状。五岁成涌观音经,十一岁能婆裟按节乐神诵经,后得玄通道士传她《玄徽秘法》。默娘兄弟四人,业商往来海岛间。忽一日妃手足若有所失,暝目移时,父母以为暴风,疾急呼之,妃醒而悔曰:何不使我保全兄弟无恙乎?父母不解其意,亦不之问。暨兄弟赢而归,哭言前三日飓风大作,巨浪接天,兄弟各异船,其长兄船飘没水中,且言当风作之时,见一女牵两红**篷桅索而行,渡波涛若平地。父母始知妃向暝目乃出元神救兄弟也。
神话记载中,说林默娘在与女伴游戏中,见古井水清如镜,一个神人手执铜符从井底冲上来,女伴吓得四下走散。林默娘急忙跪拜,神人将铜符交给林默娘,并嘱她为民辟邪除害。此后,林默娘助乡民驱邪治病,善观天象,预测风云,拯救海难。年及笄誓不配人,父母也不敢强求于她。“其醮居俨然端坐而逝,芳香闻数里。”从她降生二十八载春秋,直至“羽化升天”,传说她收伏“顺风耳”和“千里眼”为徒弟,一直在湄洲岛上扬善抑恶,拯救海难。传说她升天后,时时显灵,常有人见一红衣女神,飞行海上,救济落难之人。湄洲岛渔民为她立庙,称她为“通贤灵女”、“妈祖”。祈求出海顺风得利,助生助产,都是有求必应。故渔民设神位于船上供拜,香火不息。据《太上说天后圣母救善妙经》记载,天妃首天尊说誓言中,就有:“誓救舟船,达于彼岸,誓护客商,咸令安乐,荡除灾逆,家门清净,庇护良民,逸遭横逆”等十五条誓言。

在我国许多地区包括台湾一带,民间曾盛行崇拜七娘妈。七娘妈又叫七娘夫人,七星夫人,塑像或画像为七位端庄温柔的妇女。而白花尖大庙供奉的称七圣母,也即民俗所称的注生娘。
七圣娘娘本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的女神。古代医学不发达,孩童稚嫩抵抗力差,常受各种疾病侵袭,幼儿死亡率高。民间将命运寄托在神明身上。七星娘娘作为护子神之一,很受崇拜。孩童疾病缠身时,便去七娘庙中祈愿,有的还让孩子认七娘妈为“干娘”,有的家长还给孩童“请”来铸有娘妈名号的“长命锁”的护身符,以保平安。
台湾民间流行一种“成丁礼',。男孩子长到16岁时,在农历七月初七那天,父母带着小伙子拿着供品去七娘庙酬神,感谢七娘妈保护自己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终于长大成人了。姑娘家长到16岁时,有的也要祭谢七娘妈,宴请亲朋好友,地庆贺一番。
大概人们感到七娘妈有如人间爹娘,把孩子拉扯大了,但还要帮着女儿解决完终身大事,才算对得起儿女。所以民间又有七娘妈将尘世成年的未婚姑娘小伙分门别类,呈报天庭的说法,传说每年七月初七过后,七娘妈就把造好的未婚男女花名册,送交月下老人。月老检点后,便仔细审察各人的品貌,脾气秉性,尤其是男女配合之间的缘分,把未婚男女排列组合为最佳配偶,然后登入婚书。月老还要用粘土将每对情侣塑成泥人,然后用红线把他们的脚拴上,晾干后再放入配偶堂,以待配偶。
当世俗中出现一些不匹配的婚姻和离婚现象时?说是月老在晾泥人时,突然天降大雨,有些泥人被淋得一塌糊涂,面目皆非,等月老把他们重塑后,因次序已乱,只好乱点鸳鸯谱。这些人成家后便出现了不少麻烦。当然这种传说很可笑,只能是给婚姻不幸者以安慰而已。至于七娘妈的来历,原来七娘妈即七星娘娘,本来是织女星。织女被说成是天帝之女或天帝外孙,是专司桑木与织丝的女神。织女星被神化和人格化以后,与牛郎相爱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但织女如何一分为七,成了七星娘娘。织女星在天琴座,共有三颗星而不是七颗星。织女星衍变为七星娘,大概是由民间流传的七仙女的故事附会而成。七星女本来是织女,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只要能保佑儿女平安长大,就崇拜她为神。

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两仪忱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之为阳天,浊气降之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夫定位,上施日月参著玄象;为阴地者五行,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民称天公地母也。世界曰后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正庙在分阴。
宋真宗朝中大祥符其年七月二十三日,诏封后士皇地祈。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
皇封后土皇地祈,也即俗称天公地母,三月十八日诞辰。因万民靠天地立命,靠天地耕耘种植五谷,饲养六畜而赖以生存,故历代来崇拜天公天母,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至为虔诚。
民间百姓供奉天公地母时,都无立庙,当天栽竹立香位,挂上天灯,顶天立地而拜。今白花尖大庙供奉天公地母于大庙前,面对浩瀚海面,汕头景观,日顶苍穹烈日,夜享风霜雨露,说明天公地母之伟大也。

如果你问灶君老爷的容貌是怎么样?灶君老爷其实是男身还是女身?他或她为甚么要被供奉在厨房煮食的地方?这些问题,未必可以有人解答出来.
首先,灶君老爷是怎样容貌的,和是男是女,古籍上也不能找出答案。有谓灶君是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死后被玉帝封为灶神。有谓灶君是三皇五帝中的颛项的儿子。亦有云灶君本是天神之一,但因疏于职守,被玉帝贬到凡间,在各家的厨房司职,从此不可以懒惰,否则永不可以再返天庭。这些众说纷云的传说,亦无法确定灶君是男是女,但无碍民间对灶君的供奉。灶君老爷的正式职术为”东厨司命定福灶君”。
一般民间信众,只用木牌,刻上下列几字,在厨中供奉。所司职责保护宅内之饮食平安,所谓病从口入。食物不好容易有病.灶君老爷就是本着慈悲之心,去帮助众生,食得安乐,食得平安.
灶君老爷亦司监察各家各户的善事恶事,然后每年近年底就回天庭报告,由天庭根据众生的善恶而作出赏善罚恶。除此之外,灶君老爷亦一样会保佑家宅,拒邪人宅,与土地及地主所发挥的功德一样。
供奉灶君的要点为:(长辈中应该还有人供奉吧!)
一、平常可早晚上香,有些人夜晚才上香亦可。
二、君老爷,应供奉在厨房的南方,因为南方属火,灶君老爷坐镇之地应为火位。
三、每年农历十二月甘二、甘三日为”谢灶”之日。因为灶君老爷之后会回天述职,兼且向天庭柬告人间善恶。民间习俗”谢灶”时可用甜汤圆、片糖、酒、糕点采谢灶。来答谢灶君老爷一年采的庇佑;相传这是用一些甜品和酒孝敬灶君之后,他甜在心头,便在天庭替人间讲些好话。
四、厨房供奉灶君之习惯,近年采新潮男女已较少奉行。
五、灶君是道家之神祗,信奉佛教的只会供奉佛和菩萨,不一定要供奉灶君,亦可得到心安,保佑家宅饮食安宁,身体健康。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愿者付水流”。这二句话成为潮人熟悉的口头禅。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姓姜名尚,道号飞熊,俗称姜太公,东海许州人氏。在西周时期,姜子牙见世境荒乱,便远离市尘,上昆仑山玉虚宫拜元始天尊学道,虚度光阴七十二载。后奉师命下山辅助周室。开始在成汤朝歌纣王那里,谋得官拜下大夫之职。但因姜子牙除了玉石琵琶精而得罪了妖妃妲己,她有意用建造鹿台浩瀚工程夹难姜子牙。为了社稷生民百姓不受劳役,姜子牙赤胆披肝,冒死忠谏,指谪纣王日荒于酒色,远贤近佞,今又听信狐媚之言妄兴土木而致天下万民生死之不顾。纣王大怒,下旨炮烙姜子牙。谁知姜子牙早已有准备,立即使出自己学到的道术,乘势跳下九龙桥下,借水遁逃隐居于渭水去了。
姜子牙在渭水隐居三年,每日他蹲坐蹯溪石上垂钩,虽无所得,却陶情柳荫清流而自歌自乐。有一樵夫武吉笑他:岂有用直针不上香饵钩鱼之理?姜子牙笑曰:老夫在此,名虽垂钩,我自意不在鱼。吾在此不过守青云而得路,拨阴翳而腾霄,岂可曲中而取鱼乎!非丈夫之所为也。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钩王与侯。”说罢,又作诗吟之:
短竿长线守蹯溪,这个机关那个知?
只钩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
诗话中深含玄理和抱负。果然不久,周文王出猎来至渭水蹯溪遇到姜子牙,虔意聘他出山辅国,并封为左灵台丞相。姜子牙时来,年近八十,他辅国有方,安民有法,文王得辅,国势初定。姜子牙后又辅助周武王,起兵伐纣,统率有道术之士,经过多次有道征无道之血战,终于完成兴周八百载大业。
最后,姜子牙在岐山封神台上,奉太上元始敕命,发榜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成为《封神榜》书中最极致神化人物。据《太平御览》载:古兵法《六韬》、《三略》合称《太公兵法》,留传于世。
姜子牙封他人为神,自己却什么神也不沾,直至唐肃宗执政时,敕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朝除封号外,还在青州建祠庙祭祀。后民间庶民百姓,知道姜太公能封神驱鬼,就在城乡间认为有风煞的巷头屋角处,用石刻上“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以抵邪气。

孙滨、庞涓显赫一时的人物,俱拜在鬼谷子门下,世称鬼谷子先生。相传他曾随太上老君学习道学。而他自己亦著有不少关于行军兵法、道术、占卜、相人相宅。甚至为一个国事相其形气而知其兴亡盛衰。随他学艺的弟子苏秦张仪就随他学纵横之术,结果苏秦为”六国大封相”,而张仪更用”远父近攻”的方法,使泰国能统一天下。至于孙子的兵法,也学自鬼谷子,后世皆称”孙子兵法”,所有兵法,无出其右,其实他亦是鬼谷子先师的其中一位门生。
鬼谷子先师,有如此超人的本领,道家说他是上天一位神祗。法力高强,因当时世局混乱。所以上天派他下凡,传授兵法道法,奇辩之学,以创造奇才。鬼谷子先师,为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的始祖,亦为道家的诸位先师之一。后世流传有不少鬼谷子兵法、道法、奇门遁甲等学,博大精深,非深研,不能窥其奇奥。
鬼谷子先师,因为道术精通,流于后世亦包括易占之学。后世以易占,星相来为生者,发觉供奉鬼谷子先师的话,给人算命看相,准确程度可以大大提高,故此后代以星相为业者,皆以鬼谷子先师为本业的守护神,诚心供奉。

华陀先师,世间又称”华陀仙翁”据历史记载:他是三国时代的”魏'国人,道藏记载,他是天上一位神仙,因故被贬于凡间,而以医人救苦病危补过,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位神仙,故下来凡间之后,凡经他医治的疾病,无不手到病除,药到回春。华陀仙师,后来因不服奸雄曹操,不听其命令为曹操疗伤,被遭操押在监牢,其后死于狱中。按道家的经典所载。当时在狱中死去的,只是陀先师的幻法。华陀仙师并没有在狱中死去,而是再借一个躯本而继续存在修练。狱中死去的只是他的旧躯壳,而他的元神早就离去了旧躯体而转寄另一个躯体,华陀仙师去世时,奔已逾百岁。华陀先师,除了是中国医术之鼻祖之外,他的道术亦十分高深,现在仍然传世的”五禽戏”,其实就是一种动的道功,讲究吐纳,呼吸,目的是养生修身修心,修道的人,功夫深的,可以童颜鹤发,即使年愈古稀,一样可以神采飞扬,健步如飞,更高深者可以元神游外,逍遥自在,再不受自然有生的躯体所能拘束。华陀先师,除了是道家诸神之一外。更深受后世习医者所尊崇,为奉医中之神.

关圣帝君(关羽关云长)

关圣帝君姓关名字云长,简称关帝,俗称关公,儒教称之为”文衡圣帝”,佛教称之为”盖天古沸”或”伽蓝菩萨”,道教尊之为”翊汉天尊”、关圣帝君”。关圣帝君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乃至新加坡凡是华人所处之地,受最多人供奉的 ” 神祗 ”之一。
关羽出生于东汉末年,山西运城解梁宝池里下马村人,为人义勇绝伦。后中吕蒙之计,兵败麦城于临沮遇害,死后封为”壮缪候”,宋封”显烈王”、”忠惠公”、”武安王”、”英济王”,元封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太祖恢复原封”寿亭候”,万历封”三界伏魔大帝”,香火之盛,无不震其威灵,甚至与孔子平起平座,称之为”武圣人”、”武王”。关圣帝君,是为了他的一面忠义,正气凛然,一切邪魔鬼怪,见到关圣帝君皆会退避三舍,不敢再侵犯宅内各人,所以不论生意、住宅、工厂、写字楼、甚至警署、都有人供奉关圣帝君。除了希望关圣帝君僻邪之外,关帝亦是武财神之一,因此会招来财运兴隆,所以做生意的人有不少都供奉关帝,为了使小人退转,财源广进!
供奉关圣帝君,应该注意以下要点:
一、关圣帝因为是神威凛凛,一面正气,奸邪妖怪,一见便即心寒,孤魂野鬼,更加不敢冒犯。所以应面向大门,使一切邪魔畏惧不敢入宅害人。
二、供奉关圣帝君时,宜在神台设一长明灯,灯作红色,可以添神加威,增加福泽,阴气自退。
三、供奉关帝,神像面不可以向夫妻卧床,这一点要切记。
四、关圣帝君有单人独立手持大关刀像,亦有坐着看”春秋经”一像,亦有一种是关平周仓侍奉在侧的一种。以挡煞而言,手持大关刀,直立而视或有周仓关平侍奉在侧的神像较为强力。
五、供奉关帝,一样可以只用香花素果。日日上香、代替杀牲、取鲜味供奉。
六、关圣帝君,一般做生意的人供奉之后都说生意会较好,因此从商的人可以供奉。
七、关帝像绝不可以接近污秽之物或污秽之地,而且关帝像要勤加擦净,则福自然来。
八、关圣帝君即使供奉时,其眼望到食饭的饭桌,亦无禁忌,不象观音菩萨的有所禁忌。
九、关帝较宜男子供奉,因为煞气大。女子宜供奉观音,或其他菩萨。
十、供奉关圣帝君作武财神,不太适宜再供奉另一位武财神赵公明。但可与文财神一起供奉,但文财神要面向室内,要武财神却宜面向门外,这一点却不可不知。若供奉关圣帝君后。再供奉文财神财帛星君,又再供奉福禄寿三星,即室内有两文财神,一位武财神,却一样可以。但两位武财神一起则不大适宜。
十一、选择关圣帝君像应该选看着面相吓人的。不要选择面善、微笑的!

原名张道陵,是汉朝人,张子房的八代孙。七岁即能通”道德经”,与道家极洧缘份。皇帝想召他做官,但他却不肯出任。连续三次皇帝召他出任,亦一样不肯。到中年时候,得异人所授”黄帝九鼎丹法”,因四川地方山川气势磅薄,乃移居人四川,到龙虎山修练,六十岁仍然能如少年。人民皆称之为天师,张天师之名因此而来。张天师修练到通神变化,又经常为当地人民病驱邪,所以很得四川人民的信服。到一百二十岁时,张天师与夫人一起羽化登仙。现时世上还有天师剑。重八十一斤,上有符文,日月星辰,用诛杀邪魔。
张天师,是道教众仙师之一,因为法力高强,常用符咒,驱邪治病,使人欲病延年,而且道派学理高深,无神出穷,千里传信,甚至可驱天兵天将,降魔伏妖,道家弟子,无不供奉。
一、可驱邪治鬼,遇有宅中怪事频频的话,有张天师坐镇,可保安宁。
二、家中有病人,亦可请张天师显灵驱病。
三、凡修道家道教弟子,皆宜供奉张天师以助长自己的灵力,增加自己的修行功夫。在练符录咒语时,更加准绳应验。
一、心诚则灵,心不诚则绝不灵验。
二、宜在张天师神像之前,置--丹炉,内藏六个古钱,可化煞消灾,招财进宝。
三、道教以香为与上天神祗沟通之媒介。所以供奉张天师亦以烧香为主。
四、道教讲清修。供奉张天师,亦以清心为主,平常多作善事,利益众生,救人于危难,助人于困厄,举头三尺有神明。若做恶事,必被神佛所唾弃,横事亦会随之而来。所以应”诸恶樊作,从善奉行。”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香港黄大仙区内的黄大仙庙,每逢在年三十晚时,人如潮涌,达几十万人,个个争先恐后。希望年初一来临之时,可以在大仙庙上头柱香,就得大仙保佑赐福。而黄大仙的签,亦据闻-十分之灵验。在道教伪神抵之中,在香港最多人供奉的,黄大仙是其中之一。据说黄大仙为晋朝人。八岁牧羊时候。因前生的不断修行。自然成道。供于金华洞,普济救君生,世人称为赤松子,或赤松大仙或黄大仙。
供奉黄大仙时所注意要点为:
一、黄大仙放生咒亦有言:
水势洋汪 气聚北方 生于一天 万类成昌皆因孽重报应昭彰
法网及人 若不可当 上帝怜悯 教人心良舍财救护解脱死殃
我今施放 众畜休慌 各认真性 修悟虚良 急急如令莲池大师律令敕
故此,黄大仙亦赞成少杀生,宜放生。所以用牛、猪肉食等去拜黄大仙其实是违反他的意旨。理谕上有香花素果便可以,毋须杀生取显味去供奉!
二、供奉黄大仙,就不宜再供奉其他太多神祗,似免有急难时,众神不知道应该哪一位去救应 。
三、道教众神,如黄大仙,吕祖仙师,天后元君等,与佛教中的阿弥陀佛,释迹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乐师佛,地藏王菩萨,普贤文殊菩萨等亦有不同理念,信佛这道,随其人因缘果熟占地为王的个路神仙

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其“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 具体如下: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东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衮州干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
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
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惣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真人惠车子主之。
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惣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
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
}

去过教堂的人,都能看到教堂壁画上的神,更接近生活。

而东方寺庙里的神像却多数显得阴森恐怖。

我认为,起初,西方的教文传播的“地神文化”,讲述着神和人之间的互动,每个神言行都接近常人的生活,传播的文化也比较接近现实。

更重要的是,经文通俗易懂,西方的很多世界名曲,也大多来自教堂。壁画里的故事内容和明亮的色彩,令人感到心情舒畅,所以才有利于传播,才有了几十亿的教众。

我猜想,当年的先祖们一定是考虑到凡夫俗子们太调皮了,所以把神像打扮得狰狞恐怖,希望能唬住香客,迫使人们守规矩!

其实,东方寺庙里讲述的“天神文化”,更多的表现于玄学,很难令人信服。因此,才把神像塑造成阴森恐怖来吓唬众生,仿佛在警告世人“不相信我们,你会遭报应的”!

更可怕的是,东方神文化,鼓励教众把神像请回家中日夜供奉,这便增加了更多“东方之神”的神秘色彩。

东西方“神文化”的区分

东西宗教各有各的优势,西方神文化接近大众,为大众传播更多的生活信息。而东方神文化,是为帝王将相和探索者提供信息。

西方的《圣经》出自于一位木匠之手。而东方的《易经》出自中国古代的帝王之手。

《圣经》希望众生能听得懂、看得懂。而《易经》不希望更多人能搞清楚其中的玄机,如果人人都读得懂,中国的帝王将相岂不片地都是,因此,才有了“缘分”之说。

中国《易经》的起源,已近万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天、地、经、文、史、哲、物理、化”,充分的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

《易经》不是每个人都能“参悟”到其精髓的,也不希望平凡人去刻求甚解,以免误入阴阳之门,伤其自身。因此,才不易推广,到是给科学家们探索的乐园。

还有一个更明显区别,西方的出家人,修炼的是信仰加涵养加学识。而东方的出家人,修炼的是信仰加涵养加学识加功夫,其中最重要的是“参”和“悟”。因此,东方的出家人比西方的出家人“累”!

中国的卦象出自于石器时代,那时的文字还处于象形时期,发明卦象的人,没有更多的文字来说明卦象的意思,数算的结果也无法表现,只能草棍的长短的形式,记录着他们的发现成果,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卦图。

到底是“相由心生”,还是“心由相生”。是“有无生相”,还是“善恶有生相”,其源意识是什么?这才是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的核心,还需科学探索!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堂神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