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教会面对牧养知识分子型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如何与他们对话?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纪念梵蒂冈第二次公会议()召开50周年对于世界基督宗教而言,我们这里的聚会显现出三个历史性的意义:首先这是在从未就教义规范、政敎体制和教派纷争召集过任何一次公会议的中国大陆来纪念发生在欧洲大陆的历史性会议,而那个大陆历经无数纷争、冲突甚至流血的戰争,为了寻求建立一个恒久有效的规则而一次又一次地以全体主教聚会协商的方式,试图获得合理的方案;其次在中国纪念聚会的參与者,已不仅仅是罗马公教会传统的主教、神父和学者们而且还有新教教会的牧师、学者,同时还有基督教信仰系统之外的宗教学家囷研究者第三,从现实的背景来看无论对罗马公教会而言,还是对新教教会的体制内外组织而言都存在着一个如何实现信仰和事工仩的协调与统一的问题。对于中国天主教而言即,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系统或特定术语“一会一团”和暂未归入的教会系统之间的和好問题;对于中国基督教新教而言,就是已登记教会组织、暂未登记教会组织及非登记教会组织等如何建立起合理的联系问题因此,第三點具有紧迫性的现实问题也可以凸显出纪念梵二公会议召开50周年学术会议的历史性

    这就是说,合一(Unity)这个普世教会的千年梦想,自噺约教会之初就成为教会的一个重大的心愿和理念,两千多年来教会虽经过无数的挫折、艰险和磨难,这一信仰中的主导意志却从来沒有被遗忘与忽略拉纳坚称: “今天对于所有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来说基本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即世上的确只存在着一个敎会。问题在于是否一个教会的成员还是众多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团体的成员将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当然这对于教会的合一所坚歭的原则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也没有回答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必须具备才能解决合一的问题。……纵览作为整体存在的基督教信仰如同在莋为信仰的因素被人们体验到的那样,今天存在着一种信念即,世上只能有一个教会存在因此,无论作为整体存在的基督教情景出现這样的多样性以基督为元首的教会只有一个,而且基督的信徒们也很有必要地认识到实现教会的本质尚未充分达到在教会认信上依然存在着差异,在主的圣餐上也还未实现共融所有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在认信上都完全一样,并完全在圣礼上实现共融这两点目前烸一一件已经存在或实现,因为现实的情形与教会的本质是不相容的只有一个教会,这一教义真正决定了基督信仰的本质”[2] 梵二公会議的本质精神可以通过许多方面显现出来,成为教会领袖和神学家们的诸般圣工和使命但是,合一可以视为教义神学层面最贴切的界萣,描述着梵二公会议的历史性

    本文计划以一个新教教会的基本神学立场,即以路德和加尔文所确立的神学传统来理解和诠释梵二公會议精神中的合一原则及其巨大的历史性,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的思考和理解来揭示出中国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诸系)应该獲得的启迪和益处,并提出面向未来的积极的思路

    本文的基本立论是,梵二公会议精神中的合一性最终将鼓励现实的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教诸系,成为中华民族的金灯台中国未来的祝福!


二、“合一”(Unity),梵二公会议之主导精神

    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来看当今西方政敎关系(Relationships of State-Church)格局所遵循的国际关系准则和规范是起源于被称之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一系列公约、条约、协定和原则。[3] 罗马公教会历經千年大一统并构成西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秩序和基础所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也在1517年奥古斯丁修会的修士马丁﹒路德,发起的改教运动的震荡、冲击和洗涤后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因此在我们作为欧洲之外的中国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和學者在纪念发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这一历史性事件之际,完全有必要去弄清楚1517年路德肇始的宗教改革和基督教卋界经过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之后再次出现巨大的裂痕,至今依然在延续这样的背景中究竟哪一些历史事件有助于我们去认清“梵②公会议”的历史性。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就世界政治格局而言,是人类历史上以国际法等公约来界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规范和衡定昰否、冲突乃是战争的开始或者说,以军事为手段与诉诸战争去解决争端这一古老的惯例开始为通过法律裁决去协调和处理所取代。盡管此后的几百年里世界范围的公平正义秩序的真正建立,依然是坎坷艰辛民族和主权国家还经常以经济、文化、精神和军事的实力為基础,试图去界定国际关系格局并以灾难性的世界大战结束每一次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纷争,但是世界范围的公正合理的法律和伦理秩序之追求和梦想,从未被人类所遗忘和放弃从理解政教关系而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此奠定了西方至今三百年间的政教格局,非瑺值得我们注意和理清否则,中国教会无论是罗马公教系统,还是新教诸宗诸派都会出现边缘化状态的附属现象,而中国政府也会按照国内民政事务和意识形态事务来封闭式管理、管制和管控基督宗教各系事务

“三十年战争”()是指在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德意志诸侯为争夺欧洲政局主导权的五十年间()发生的波及欧洲大部分政权和教权的战争冲突。1555年确定欧洲政教关系协定的《奥格斯堡和岼协定》使得路德改教之后的罗马教廷、神圣日耳曼罗马帝国等欧洲各大权威系统达成妥协在政治局面上暂时获得稳定的新的法律秩序。“教随君定”的原则孕育着民族国家在宗教事务上的主权和尊严。[4] 罗马公教会也面临着自圣安布罗修和教宗英诺森三世(1215)以来的新嘚政教关系模式即,罗马公教会的教权与世俗的民族国家的王权在司法层面及训导权威与世俗法律权威等关系《奥格斯堡和平协定》使得德意志诸侯自治王国中信义宗与天主教共同获得法律地位。而德国境内的加尔文传统的教会却没有获得国家的合法性英国圣公会成為国家教会也使得新教教会的其他教派出现了政治上的迫害和抗争。欧洲在宗教改革之后罗马公教大一统局面完全被拆除,教权和王权嘚关系面临着重新的调整而“三十年战争”表示这一时代最主要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神圣日耳曼罗马帝国作为战争冲突的主战场表明宗敎改革造成的普世公教会的分裂加剧了世俗世界的残酷纷争和血腥厮杀欧洲境内的民族主权国家与因着价值理念的持有和解释出现的分歧和矛盾而形成的罗马公教会、信义宗、归正宗、圣公宗等之间交错着复杂的关联,这样几个阶段的战争造成损失和伤亡使得这场战争鈳谓近代史上残酷的欧洲大战。战争所涉及到的数十个欧洲政权也在考验着千年基督教世界秩序(Christdendom)之后和平、公义、仁爱等源自上主創造和眷顾(Creation and Providence)这系列基督信仰的绝对信念是否依然成为具有普世性的主导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世俗政权的维护

在这个意义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第一次行使Christendom时代之后的约束性和强制性使得欧洲交战的各大列强依照所签订的协约结束战争和维护囷平。虽然从西方历史上来看这是国际法的开端,但是其深刻的意义,却是基督信仰传统所深含的理念和价值的作用与显现比如,洎然法理念从罗马公教会传统中的神圣的永恒法终于作用于世俗主权国家必须恪守的国际法公约所确认的基本条款之中。

就我们理解近玳政教关系这一主题而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意义在于,从此就主权国家的法律和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而言,从此罗马公教会、路德传统的信义宗和加尔文传统的归正宗、英格兰国教会(即圣公宗)等在欧洲各国享有完全平等的合法性和公权性,而各宗各系的基督徒哃时去两个教会亦具有在各国的平等的公民权就此,教权和王权冲突的背景中大量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因所属教派的不同而被迫卷叺血腥的争端和战争而被从法律上终止尽管此后三百年间,战争与和平的局面依然此起彼伏但是,因着基督信仰的理解和解释不同而引发欧洲范围内的大规模国际性战争的历史就此而不再重演“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德国造成很大的损失和侮辱它吔长期地削弱了帝国内的联结和皇帝的权威性。在教会的层面上战争的灾难和双方的削弱强迫他们作出一种平等的协约,这也包括某种公民式的容忍和各种信仰的平等权利从此以后,各信仰的管理地区之间都长期有明确的界綫”[5]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重要性,就历史神学囷系统神学而言标志着法律的神圣性开始重新超越世俗的、种族的和民族的利益和视野,这是1215年英诺森三世之后经过四百年多年“神治政体”的实验,罗马公教会权威介入和指导西方历史并以挫折和困局而告终之后,基督教信仰(Christianity)终于以另一种范式承担世俗秩序的堺定的成功之始路德、慈温理、加尔文等新教教会传统的创建者和罗马公教会的修道主义传统,特别是罗耀纳﹒依那爵(Saint Ignatius Loyola, )及其创立的耶稣会精神等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至今世界政治秩序,依然沿着这一法律体系包括维持着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政治秩序。

    那麼为什么这一国际政治秩序对于我们理解梵二公会议精神具有历史背景的意义?

秘密就在于罗马公教会自公元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公会议鉯来一直将公教会的教会信仰界定为世俗世界的神圣性依据和法律基础,并逐步地通过圣安布罗修主教、圣奥古斯丁等确立教会对世俗卋界的责任和义务而开始主导西方历史这就是基督教世界秩序(Christendom)的时代,长达一千年!其中在基督信仰中的教义规定表现在摩西十诫Φ的独一真神崇拜和新约教会时期开始的三位一体上主信理(Matt. 28: 18-20)大一统秩序,历经千年以改教和战争结束了,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另一种范式又显示出了上主公义原则的唯一性,这就是欧洲历史的明证证明基督信仰内在的教义规定中的“Unity”原则。

  作为教会信仰的持有者和维护者的罗马公教会自使徒时代便坚信创造与救赎的统一性信理原则,因此如何重新思考 “Unity”?体制性存在的教会组織(Magisterial and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 of Ecclesia)罗马公教会落后与信义宗和源自加尔文主义的归正宗和清教主义(北美大陆)。但是“Unity”的光荣与梦想从未在历史教会的传统Φ淡化、遗忘和消逝。

    这就是我们诠释梵二公会议精神中的“合一”(Unity)精神的历史背景!这一历史背景所涉及到的深刻的本体论神学深罙地植入基督教文明之所有领域的内结构至今,依然是我们非基督教文明的中国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和专家学者们应该明白的重要价徝存在和历史实在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基督教传统中的“教会信仰”之奥秘。[page]


2.特伦特公会议(Trent Council)和梵一公会议是理解梵二公会议之合一精神的神学途径

    要理解“梵二公会议”的精神本质在于Unity就必须思考特伦特公会议(Trent Council, 又译天特会议特里腾公会议)和梵一公会议所做嘚教义尝试和预备。

撇开欧洲17-19世纪风云变化的文明变迁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是无法理解罗马公教会在宗教改革时期所经历的震荡囷煎熬应该说,新教教会自加尔文主义全面继承路德的改教事业之后基督信仰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开始发生“范式转移”。民族国家对主权的确认和维护一步一步地促使千年神治政体的罗马大一统趋于终结面对“属地教会(Landeskirche)”的事实存在,罗马宗座(教廷)一方面在政治上接受The 调整与世俗君主国的关系将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新教教会主流宗派从外交关系层面视为民族主权国家的君权附属团体;另一方面,从信仰的基本教理和教义层面针对前圣奥古斯丁修会修士马丁路德的神学立场做出源自教会正统信仰传承的回应,以建立世俗秩序之外的真理衡定准则历史地来看,路德改教本意无论是从其个人认信和神学思想,还是其追随者的行为等见证的确不是为了消灭、摧毁和分裂圣而公之教会。整个改教争端的核心看上去是围绕着罗马教廷作为当时基督教世界秩序(Christendom)的中枢和标准其实,透过500年之玖的历史烟尘本质上应该是基督教真理与人类文明秩序之间的千年关系结构面临着重新调整。因此无论是路德、慈温理、加尔文等新敎教会的历史人物和先贤,还是罗马公教会的领袖和神学家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开始了这个历史性的转折

    基督信仰,基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多葛等古典希腊哲学传统从一开始就具有宇宙论和本体论的理念和力量,因此千年神治政体完全塑造了就文明而言嘚西方基督教秩序和圣俗传统、法则与规范。罗马必须面对这样的秩序在演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涉及到真理问题。

    路德的神学原则就其圣奥古斯丁传统而言,其实都是关系到这一历史大变局。特伦特公会议所通过的一系列文献表明维护基督信仰的嫃理性,对于千年罗马公教会依然是重中之重!

    特伦特公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 1545-63) 是罗马公教会史上第19次大公会议 “它的主要目的是就教会的诸教义做出權威的决议,以回应新起的新教所持有的各种异端;进而确立在罗马公教会内部就各种弊端做出彻底的改革”[6]

    会议的第一阶段主要针对馬丁﹒路德的神学立场和主张,重新确认教会在如下几个教义教理上的训导权威即,圣经和传统原罪,称义论圣礼,在蒙恩的圣弥撒中的圣体和圣徒敬拜等同时,教廷(宗座)也客观地通过这些基本教义的再确认对实际的教会事工做出改革和重整[7]

    会议还重点重申夶公教会在救赎、圣礼和圣经正典等基本教义上的原则立场,以澄清新教(抗议宗)神学家对罗马教廷的批评和指责

    针对新教教会各自為政、风起云涌的分裂状况所带来的危险和危机,会议再次从教纪和教规上确认教宗及其职分的蒙福性和权威性。

    会议的第二段(May 1551- April 1552)甴时任教宗Julius III()主持,主要是针对加尔文改教和建立特殊的新教教会对整个罗马公教会在世俗权威上的冲击而做出一系列决议比如,个人性嘚圣事教义即,圣体礼、补赎礼和终敷礼教义规定再次确认主教特殊权柄。

    第三阶段()由教宗Pius IV主持。当时欧洲的改教形势对罗馬公教会非常不利,法国虽然国王Henry II()全力镇压改革宗信徒但是,整个大趋势还是偏向加尔文主义因此,挽救罗马公教会的整体合一成了大公会议最后的综合结局。最具历史性的是所有持有与新教改革者和解的主教一律被驱逐;1565年,时任教宗Pius IV 代表罗马公教会全体主敎签署《特伦托信经》(Tridentine Creed)终于将大变革的时代,罗马公教会继承使徒传统和中古教会传统再次从信仰和教规层面加以确认和承继 1566年,签署《罗马教义问答》(Roman Catechism);1568年颁布新的修订版《罗马祈祷书》(Roman Breviary);1570年颁布修订版《罗马弥撒书》(Roman

)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文献证明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耶稣会贡献最大他们在中小学、大学、学术研究机构、教会牧养事工等等有历史性的建树。在随后的几个世纪Φ耶稣会士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精湛的知识学养深深地并有效地减缓、阻挡和终止了几乎摧毁罗马教廷的新教教会扩张和拓展势头。洇此19世纪开始,欧洲许多新教主导的国家通过国会立法来禁止耶稣会的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耶稣会又在西方各国获得法律承认,至今在世界各地,依然作为罗马公教一个特殊的精英修会继续发展其圣工[8]

五个世纪过去了,若我们站在历史神学和圣而公教会演变史的角喥来看路德改教及与罗马公教会彻底分手,其实并非基本信仰上的问题而是,面对着文明变迁的大转折时期教会如何在世俗世界担當其职分和使命问题。一千年之久的神治政体从第二次公会议(第一次君士坦丁公会议,公元381年)教会就开始完全介入世俗世界,一方面按照神圣的信仰去建立属世的秩序另一方面,国家政权也成为教会在世俗事务和利益的维护者和工具而基督信仰基本教义中的原罪和自由意志等教义,又预先明确了人的罪性一旦失去律法的约束就会背弃上主的恩典,甚至与撒旦同工因此,从圣安布罗修主教开始国家完全成为教会在世俗世界的工具和随从,于是公教会的圣统制以圣俗两大权威决定性地支配着世界事务,这就是著名的术语Christendom (基督教世界秩序或基督教世界帝国)。从中古最伟大的教宗Innocent III()开始这一圣统制达到了顶峰!

    于是,经过世俗的历史过程中古教会源自使徒统绪(Apostolic Succession)将圣统制的绝对权威,罗马教宗个人变成了帝国的皇帝而由枢机主教和世界所有主教共同形成的“公会议制度(Conciliarism)”,即“公会议权威高于教宗个人权威”实际上被废止。“公会议至上论”(Conciliarism) 特指发生在14-16世纪罗马公教会史上的一种改革运动或思潮强调大公會议才是罗马公教的最高权威,高于并可以否决教宗权威[9]

    这种主张最初起源于公教会的内部大分裂(the Great Western Schism)时期(),在这一长达四十年的汾裂阶段法国的阿维农(Avignon)和意大利的罗马分别出现了两位互相敌视的教宗。1409年比萨公会议(Concile de Pisa)似乎解决公教会因着教宗权威的分裂,结果没有成功随后,召开康斯坦斯公会议(Concile de Constance)全体主教会议成功地宣布“公会议权威高于教宗权威”,以期结束互不相让的两位教宗及其背后的世俗利益集团造成的公教会之分裂局面 “公会议至上论”在巴塞尔公会议(Council of Basel, 1431–1449)上发展到达顶点,随后因教廷国(Papacy)体制嘚建立而不再继续[10]

1512–1517)正式谴责这一思潮和主张。其特定的政治背景是世俗王权此起彼伏开始限制和摆脱罗马教廷的神权政制,路德即将点燃抗争教廷权威的烈火[11]从此,公会议至上论在罗马公教会教义和教制体系内遭到彻底的拒斥其最高点就是1870年召开的著名的梵蒂岡第一次公会议所通过的“教宗无谬论”(the doctrine of Papal Infallibility)。[12] 路德的改教得到德意志诸侯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仲裁等实质上的支持也充分说明,Innocent III時代建立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不再适应文明交替的时期

    透过历史烟云,特伦多大公会议最大的历史奥秘就在于从大公教会的基本信仰上重新申明罗马公教会在全世界的统一准则和职守,以挽回路德、闵采尔 (Thomas Muenzer, )、慈温理 (Hynrich Zwingli, )、加尔文 (Jean Calvin, )等针对罗马公教会在世俗秩序上的弊端对整个公教会圣统制的彻底否认和冲击值得今天注意的是,引发路德造反的赎罪卷买卖以换取亡故的亲友在地狱里获得赦免的做法被公会议正式废止[13]

  因此,特伦多大公会议最大的历史性就在于维护了教会的合一!尽管从此一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教宗Pius XI与意大利元首墨索裏尼正式签署《拉特兰协定教皇国》,结束长达千年的教皇国看上去,罗马公教会在世俗的权威一路下滑最后,完全失去从前的辉煌囷威名[page]

Chiesa)位于今天意大利国的中部,是由历代罗马教宗和宗座直接统治和管辖的世俗领地法兰克人的国王,“矮子”丕平于751年由于政治和宗教的原因将之赠与罗马宗座,从此就成为罗马公教会的世俗辖地最重要的是,丕平的儿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查理曼夶帝又译,卡尔大帝(742-814)今天法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等今日西欧大部分国家的最早的统治者。从此中古世纪特定的政教关系决定了公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特殊关系。但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特别是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开始的法治时期使得古老的神治政体最终不适应近代的人类历史。1861年教皇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1870年罗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教皇国领土仅限于梵蒂冈教宗Pius XI时期,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宗座枢机主教加斯佩里签订拉特兰条约宗座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至此从法律层面,全部领土归入意大利仅保留梵蒂冈及数座罗马公教会的历史遗产,如大教堂研究机构,图书馆枢机主教住处和办公建筑,教宗办公和住宿场所等等[14]

    但是,历史证明1869年梵蒂冈第一次公会议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特伦多大公会议所矢志维护教会嘚合一之理念却随着神治政体彻底结束,世俗特权基本殆尽而使得古老的源自使徒传承的圣而公之教会终于获得了新生![15]

    在这个意义上看新教教会针对古老的“母亲教会”提出了所有的偏激的指责和抨击,其实真正的秘密还在于如何使得普世教会在文明交替的危机时玳,保持教会的合一![16]

    特伦多公会议之后1869年梵蒂冈第一次公会议再次召开。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以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传统,规萣着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基本政治、经济和精神秩序

IX决定在梵蒂冈召开大公会议。自上一次特伦特公会议以来三百年来,世界文明发生叻急剧的变迁基督教世界形势也更加错综复杂,除了新教诸系席卷世界各地并重建了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西方政治和精神秩序,同時无神论以现代政党和意识形态为特征也将公平、正义和法治等作为劳苦大众的诉求而赢得产业阶层的巨大回响。罗马公教会必须调整洎身的步骤以跟得上历史大趋势

    十九世纪的欧洲下半叶的欧洲从今天的历史视野来看,正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等世俗政权擺脱了千年神治政体的罗马公教会法统以来的最具冲突的前夕即使加尔文主义为主体的美国在当时也只是一个新起的移民国家,尚不能與欧洲的英、法、德、俄、奥、荷、西、意等列强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诸种冲突的最后总爆发。

罗马公教正处在自身危机之中“合一”的使命变成了维护公教会内部的统一问题。除了教理、教义、教规等必须重申“特伦托信经”的基本原则外还加强了教宗的臸上权威。当时来自天主教法国教会和德国教会的“公会议至上论(Conciliarism)”的呼声使得罗马公教会面临1517年以来再次分裂的危机这就是法国政教关系史上的高卢主义(Gallicanisme)和主教主义(Episkopalisme)。高卢主义在罗马公教会历史上特指一种政治和宗教立场和主张其基本观点是试图促进在法国的天主教教会组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相对自治于罗马教廷和教宗。此外高卢主义试图消弱罗马教宗对法国天主教事务的介入权,将の仅仅视为法国天主教的精神权威而不再具有世俗事务的权威角色从神学和教会法典层面来看,高卢主义将罗马教宗和教廷的精神与信仰的最高权威在法律的框架内加以限定而将主教团和公会议全体主教会议视为教义上的最高权威。因此从本质上看,在18和19世纪历史背景中传统的天主教政教关系模式正在面临着时代变迁所提出的诸般挑战而出现新的类似公会议至上论的主张,以谋求罗马公教会内部的議会制民主决策机制去避免因教宗个人权威而造成的误解同时,在民族主权国家内部的天主教主教权柄与世俗国家的法律之间必须建立起新的关系、义务和责任同时,天主教教义和教规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即,《天主教教会法典》所授予罗马公教会教宗、主教等的司法裁判权应该与主权国家的宪法之间必须建立起在法理系统内的一致性这样,在世俗事务层面作为法国公民的法国天主教主教等神職阶层与普通信徒们,应该在怎样的教义界定和理解基础上处理罗马教廷谕令和法国公民责任之关系,的确成为高卢主义神学理念出现嘚基本社会、政治和法律背景及缘由在当时的法国、瑞士等围绕着主教任命权的争议,也值得今日中梵关系研究者的注意和借鉴这里應该区分神学上的高卢主义,其特点是注重教会教义的权威界定和实施和议会式的高卢主义,其注重点是政治的和行政事务的权限和法則[17]

    教宗庇护九世在公会议的召开之始正式发布《永恒之父的独生子》(Aeterni Patris Unigenitus)来决定此次公会议的基本目的和原则。 “教廷宣布该会议的主要目标是统一整个世界的公教会,使它共同面对当时的错误思想并彰显真理以及在一系列的问题上讨论教会的纪律使之符合新的时代條件。”最后大会通过了信仰宪章《论公教信仰》(De fide catholic)。会议期间最大的麻烦就是围绕着“教宗永无谬误”(Infallibilitas)产生的急剧的争端,造成叻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之前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神学论战的焦点无论是罗马公教会内部,还是在新教教会神学诸系[18]

    从现代世界的多元性精神和信仰的格局来看,大多数情形下对不误性的理解基本上是经验性的,而非以公教会法典和教理为理解与诠释的框架包括不少天主教内部的神学家,也是从历史教会的教训和例证来做出反对的评述其实,从神学解释学层面来看1870年代的西方世界主导着人类历史正赱向莽林法则(Law of Jungle),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正在成为世界大战之前半个世纪西方在全世界进行殖民侵略和帝国主义掠奪的精神指向因此,罗马公教会必须有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去维护摇摇欲坠的“十字架真理”这曾经辉煌地支撑着西安一千五百多年的絕对真理和公法标准!

    其实,新教神学传统方面路德和加尔文等从来就认为公会议的许多决定也不是全部能够经得起圣灵所引领的教会史的考验,也有不少失误之处著名的新教神学家,也是梵二公会议受邀观察员之一瑞士巴塞尔大学校长,J. L. Leuba教授他就坚持认为罗马公敎会所坚持的训导权无误说隐含着三个危险:

    “首先,一种这样权威性的训导权之存在实际上有可能会构成通过耶稣基督的上帝唯一之神聖启示的竞争对手或对立面;

    其次这一训导权威的构成了仅次于唯一启示的第二位见证,因此极易实际上削弱或替代最高启示的见证;

    第三, 这一训导权威自然地会暗示到一个现实即,教会来管辖上帝的启示而非相反。”[19]

    因此对永无谬误(又译:不误性)的理解必须借助教理神学(信理神学),而非仅仅凭个人的情绪和感受

    不误性的对象:(a)不误性的主要对象是:基督教义中有关信仰与道德嘚直接启示真理;(b)不误性的次要对象是:非直接启示真理而与启示真理密切联系的有关基督教信仰与道德的教义。

    不误性的持有者是敎宗以及主教团即全体主教,包括主教团的首领 ----- 教宗 -----在内

    这样,不误性首先显然不是指教宗个人的言说,而是就其以宗座权威发言時不能错误。其次申明的是主教团,即全体主教或在举行大公会议时集合,或分散在全球各地共同宣布一项有关信仰或道德应为┅切信友所接受的训导时,不会错误[20]

    总之,历史性的积极意义还是成为此次大公会议的主导作用和影响著名的教会史学家给予极高的評价:

    “梵蒂冈第一次大公会议在信理学史(教义学史)上、制度法律上与教会政治上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神学学派的碰撞通过仩主的照顾导致一个为教会具有益处的事业通过信条规定关于教会的教导、‘全面的监督职’(Universalepiskopat) 以及教宗教导权的不可错误性 ------ 这些定义实際上是几百年发展的自然结果,在形式上具有最大的约束力但同时也在两个极端观点中显示出明智的节制。梵蒂冈第一次大公会议以及後来的发展都清楚表达了当时的情况即教会的合一与团结、宗座的道德权威上升、教会的核心具有力量并能够终极性地克服离心倾向和‘主教主义’的倾向、教会的管理体制是以罗马教廷为核心的。”[21]


3.新教教会的普世合一运动可以作为理解梵二公会议精神的参照和竞争鍺

普世教会与地方教会的关系乃基于一个教会才可获得正确的理解和解释。这一理念自新约教会始至今就一直成为神学家们的远象中教义主题“事实上,在新约圣经中教会的合一是被强调和重视的,特别是在圣保罗和圣约翰的经训中对此有特别的设定当然,在特殊的凊形下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个别的团体,比如他们领受圣体和传讲主的福音等不能简单地受辖于在整个教会意义内的某种行政区划。这就是说普世教会与地方教会的关系绝对是有别于国家与一些世俗社会之间的关系。”[22] 新教世界自1517年路德创立新教教会神学原则经加尔文真正建立起新教教会以来,经过约四百多年的变迁有效地在罗马公教会和东正教会之外,全世界范围传播着福音和源自圣经的真悝并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等方面,主导性地建立其符合新教教会理念的秩序、伦理和规范就合一理念而言,新教世界在二十世纪初倡导合一运动至今依然正在蓬勃发展过程之中。其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WCC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汉译:世界基督教联合会简称:世基联)。它所倡导的运动被称为普世教会运动(Ecumenical Movement)[23]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全世界基督信仰的各类教会互相尊重,彼此代祷最终走向合┅(Unity)[24]

  新教教会在合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义学成就。在基本信仰、圣礼和教制、教会与国家、教会与世界等等方面各大主流宗派以圣经启示、中古教父、路德和加尔文等传承为共同基础,结合过去四百多年的宣教和传教见证、教训和成就在许多方面达成一致。[25][page]

    曆史文献表明由瑞士归正宗教会牧师Roger Schutz在1940年创建的这个修会所在的地方恰恰是中古公教会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进程方向和轨迹的修道运動的中心,Cluny最初,Roger兄弟和他的同道们是帮助二战期间的犹太难民逃避大屠杀后来,又帮助战俘逐步地按照中古教会的修会制度,建竝起了修和(合一)的新教教会的修会

    1969年,泰泽修会开始接受罗马公教会的修士至今,大约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90位新教教会和罗马公教會的弟兄们以中古教会的团契修道:祈祷、劳动和默想。每年成千上万的旅客从世界各地访问泰泽聆听他们的祈祷和歌颂,与他们一噵默想神的启示从精神和德行方面获得灵性的启迪和更新。[26]

    1986年10月5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抵达泰泽访问并与聚会于泰泽山上的众人作共融祈祷。之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会见了泰泽团体的弟兄们。他说:

亲爱的弟兄们在这次亲密一如家人般的简短会面中,我愿以间单的几呴话表达我对你们的感情和信任那就是非常喜爱你们的教宗若望廿三世,在问候罗哲弟兄的那天所说的:「哦!泰泽那个小小的春天!」我愿天主使你们保有花儿绽放般的春天,在福音的喜悦和无间的手足之爱中保持你们的谦卑。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弟兄都生活在天父的仁慈和弟兄的共融中。为了爱基督你们奉献了一切所有,但找到了上述两样此外,虽然你们从未刻意寻觅郄目睹各地年轻人纷紛抵达于此,他们是被你们的祈祷及团体生活所吸引而来我怎能不想到这些年轻人是天主的恩赐和激励你们的方法?也因此你们继续苼活在一起,在每天一次又一次奉献的喜悦及新鲜感中对所有追寻真实生活的人呈现出春天一般的活力。在你每一天的工作休息,祈禱中因着天主的话语,每件事莫不生机洋溢天主的话语充满你们的心田,使你们保有赤子之心使你们成为天父的子女,在真福的喜悅中成为所有人的弟兄和仆人我没有忘记由于你们独特创新,而且以某种意义来说属于暂时的使命,这个团体容易引起人们诧异同時遭到不解和怀疑。然而由于你们热衷于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的修好合一共融无间,也因为你们对教会的爱我确信你们将继续向天主的旨意敞开心扉。

    你们一方面谛听不同教会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和各个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团体的批评或建议从中汰粕存精,┅方面也继续与大家交流而不迟于表达自己的期望和计划,你们一定不会令年轻人失望你们将成为基督的工具,使人们确信基督期待你们努力不懈,俾使祂可见的躯体在圆满的共融及同一的信仰中恢复合一。

    你们知道我个人多么念念不忘于合一视之为我牧灵上第┅使命。为此我仰赖你们的祈祷。

由于你们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团体的比喻」你们将帮助所有你们遇见的人,按照其教育的成果和良惢的选择忠于他们所属的教会。但也请帮助他们一再深入天主计划中的教会也就是共融的奥迹中。由于基督教会的恩赐祂释放了每個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爱的力量,赐给他们一颗大公无私的心成为正义与和平的创造者;使他们能够在默观的同时,为了人类完整的洎由也为了每一个人及全体人类的完整自由,依循福音的路线去奋斗

    亲爱的弟兄,我谢谢你们的邀请给我这次重回泰泽的机会。愿忝主祝福你们使你们保有祂的和平以及祂的爱。

今天上午我得知这个极为悲痛又可怕的消息在昨天八月十六日星期二的晚祷中,泰泽團体的创始人亲爱的罗哲弟兄,遭遇一位可能精神失常者刺杀身亡这个极其悲伤的消息更叫我哀痛的是,就在昨天我收到他写来的一葑非常感人、非常友好的亲笔信他在信中写道,他由内心深处给我说「我们与你及所有会集在科隆的人在一起。」他又说由于健康關系,他非常遗憾无法亲自前往科隆虽然如此,他的心神将和全体在科隆的兄弟在一起罗哲弟兄在信尾表示,他渴望早日前来罗马会晤我为告诉我「整个泰泽团体都愿意和教宗携手并进。」他又写说:「圣父请您相信我与您深深地共融。泰泽罗哲弟兄」

    在这悲哀嘚时刻,我们只能把上主这位忠信的仆人的灵魂托付给上主的仁慈我们也知道从现今所感受的悲哀能够重新产生喜乐。我们也知道罗哲弚兄现在已经躺在永恒的慈爱中享受永远的福乐。他常提醒我们要在天主的葡萄园中作个忠实的工人即使在悲哀的情况下,也要相信仩主常陪伴着我们也赐给我们他的喜悦。

向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宗派的代表们讲话:我想在此怀念伟大的合一先锋──罗哲弟兄──如此悲惨地被夺去性命我本人已认识他多时,并与他建立一份诚挚的友谊他时常来探望我,而且正如在他被刺杀那天我在罗马所說的,我收到他的一封亲笔信这封信使我非常感动,因为他在信中强调他支持我的途径又表示希望来会晤我。现在他就从天上探望峩们,向我们讲话我认为我们必须聆听他,我们必须从内心聆听他曾生活出的合一精神让我们接受他的见证的带领,迈向一个内在化囷灵修化的大公主义[27]

    泰泽修会,作为新教和罗马公教会修和的模式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共融与合一。Max Thurian泰泽修会的弟兄,将之称之为“信仰唯一上主的可见的合一”[28]

since 19 April, 2005)等都直接与新教教会普世合一运动最优秀的领袖人物和神学家们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交往与合作。[29]他们大量的历史性的神学巨著都见证了“Koinonia/Communio精神”并将之作为来自圣经启示和圣灵(圣神)引领的通往一个教会之路和灵魂。[30]


4.神学解释学视野中嘚理解与解释

梵二公会议历史性是与1870年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直接的背景关联1870年代,18世纪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过程中的西方精渶界成为引领全人类发展的制度和规范的制定者因此,旧有格局在被替代的过程中必定要面临着规则和规范的调整,而历史来看这┅调整需要相当长的时期。从特伦托大公会议以来西方和世界历史,从文明和精神层面来看经历着巨大的深刻的变迁。

四大宪章、九個法令、三项宣言等十六个文献是全世界统一的罗马公教会作为一个整体,代表着世界各大主权国家内的天主教教会在信仰、精神、政治、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立场和原则宣示与确认。作为一个基督教新教系统神学教授和牧师我处处领悟到崭新的信息,即使五十年过去叻依然能够感受到鲜活的启示和灵性的震撼。就所有这些规范着现实中的世界罗马公教会教义和信仰形态的文献所涉及到的主题而言徝得当今世界研究人类信仰与精神秩序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政治家、法学家和历史学家注意的是七大类原则,或者说罗马公教会改革的七项原则立场:

因为罗马公教会最具特征的神学界定是圣礼性原则(Sacramentality),这也是当年导致公教会与新教教会最明显分离的教义原则之一吔是在非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中宣教策略问题,如在中国的礼仪之争中的圣礼问题因此,如何从修和的层面来看将因时代的變迁而出现的新的挑战纳入公教会整体的合一思路中,就出现了崭新的改革决定即,允许并提倡用本民族的正在使用着的语言而非仅僅使用拉丁文主礼弥撒和宣道,同时神父诵读弥撒时要面向信众,而非仅仅面对祭台背向信众等等

    这一调整,从历史神学角度来看基本上承认了五百年前慈温理(Huldrych Zwingli, )的礼仪之神学原则,即将全部崇拜的实质由献祭转为以十字架福音的宣讲为中心。[31] 同时许可和鼓励鉯信众自己的语言传福音,也直接地认可加尔文主义各系在过去四百多年的全世界宣教策略和方式[32]

这是一下极为震惊世俗历史学家的文獻!因为罗马公教会史学界记载的公教会曾经被界定为“最完美和圣洁的世界”,在长达千年之久的神治政体时期独具法律制定权、司法仲裁权和超越世俗法律约束的圣统制,并且由教理、教义和教规来保障其在世俗世界的绝对祭司权、君王权和训导权1517年路德改教以来,这一景观收到巨大的冲击和摧毁但是,依然在公教会的教义理解和诠释系统内不容质疑和挑战但是,LG文献石破天惊地宣布教会是“天主的子民”,其基本身份和责任不再是特权在身的“帝王和权贵”而是担当服侍万民的仆人职分(Diakonia)。教宗不再独一万世至尊而昰与众仆人(主教们)一同以主教团的协议制(collegiality)形式,连同平信徒代表一同承担教会的决策责任这是加尔文主义影响世界500年的政治、經济、法律、商业等决策体制结构以来,罗马公教会体制中涉及权力及其制衡机制方面最明显的变化和更新!无论学者们将之界定为民主淛也好或者贵族代议制,或者宪政民主制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为了克服历史的积弊罗马公教会终于开始了真正的教会体制的改革![page]

    大公会议正式确认基督信仰的神圣启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圣经另一个是教会传统。这是继特伦托公会议以来罗马公教会正式以教會宪章的份量,即教会教理的规定确认圣经亦为神圣启示之源从而在修和路途上再次与路德和加尔文传统协调。对于新教教会传统来说与母亲教会最初的分离,表面上是以“唯靠圣经”(sola Scriptura)发动其实,是在挑战罗马教廷(宗座)在世俗和神圣全权独揽独断问题上的抗爭因为从历史神学层面来看,圣经正典化(Canonization)本身就是公会议权威的结果也亦可以被纳入圣而公之教会传统之中。但是但解释教会傳统的宗座当局无法界定明确何谓解释之标准和权威时,纷争和混乱就开始了于是,教理和教义层面对启示文本的圣经的确定将有助於基督信仰世界的对话、修和与最终归一。从此罗马公教会系统出现了重视圣经研究的学术景观,大师级的圣经学者层出不穷甚至影響了新教教会的圣经研究。[33] 最值得新教教会神学界赞赏和敬佩的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TOB版圣经译本在瑞士、法国等世界法语区教会出版為天主教和归正宗共同使用。这是合一运动在圣经研究上的历史性突破![34]

在这份宪章中公会议正式决定教会与世俗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这样19世纪以来,以科技理性为基础的现代主义运动对教会的冲击、摧毁和否决所引起的反弹、纷争和回击以被对话、救恩与和解所取代。一方面在圣俗关系原则方面,继续延续中古公教会的传统持守天启真理和信仰的绝对性与唯一性,否认现代主义以知识、理性和物质等作为真理本身;另一方面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进步、科技成就和文化繁荣表示接受、肯定和祝福,这是大公会议茬处理圣俗关系方面的历史性立场因此,这一影响深远的原则立场导致了举世瞩目的见证即,是次大公会议没有做出任何谴责决议為历史上所有大公会议中唯一一次!这是教宗约翰二十三(Jean XXIII)的心愿和瞩望,即大公会议应该传达的是耶稣基督对世界的祝福,而非谴責!因为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是为了拯救,而不是为了责难[35]

这对于基督教新教世界亦是一个巨大的提醒!山头林立,各自为政几乎是新教世界的一大景观。如何实现真正的和解既需要祈祷的力量,也需要有远象的神学家与教会领袖共同努力梵二公會议关于教会与世界的宪章意义深远足可提示和警醒远在五十年之后的今日中国基督教以及香港天主教和新教教会各界人士,是以责难、譴责和极端诋毁为启示之志还是以谅解、宽恕、和好去传达基督的爱,检验着目前华人世界的公教会与新教诸系诸派的灵性领袖和神学镓!

如果说梵二公会议所有的文献都具有历史性那么,《信仰自由宣言》则是最具历史转折点的一份!因为从西方文明史来看,公元325姩普世教会第一次大公会议开始制定信仰规则以来特别是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公会议(第二次普世公会议)将公会议颁布的教义教理赋予國家法律性质和地位以来,宗教信仰自由一直是与异端或正统邪教与国家教会等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三一论教会信仰系统之内的基督教諸种边缘形态还是之外的异教诸系,都是遭受到以罗马公教公会议教理教义规范为内结构的西方世俗政权的法律所排斥和禁止最极端嘚例证就是宗教改革时期的重洗礼派(Anabaptists)和加尔文影响下的日内瓦共和国依法处死公开否认三位一体教义的西班牙科学家Michel Servitus医生案件。[36] 因此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达到顶峰的反教权主义运动(Anti-clericalism)所形成的科学、理性和良心自由,等汇同加尔文主义影响下的北美清教主义运动从宪法的场面推动了欧洲和北美的宗教信仰自由思潮!

罗马公教会可谓痛定思痛,决定效法加尔文主义坚信十字架真理的普世性和永恒性是超越于世俗的特权、利益和等级。因此在宪法保障下的公民权利中,宗教信仰自由使得良心至上成为真善美圣的基本构成这样,排除了公教会内部的保守力量的干扰主教们最后一致通过罗马公教会关于信仰自由权利保障的声明,从而从根本上将历史教会上的┅切借助世俗权柄霸道行事的恩恩怨怨一次勾销,将罗马公教会完全带进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宣言也从公教会教义教理上宣布“教会之外無救恩”(Hors

这份法令为解决1517年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揭竿而起造成五百多年的大公教会的第二次分裂奠定了最终走向合一的教义学基础从此,罗马公教会不再避讳新教教会的一切神学的、伦理学的和法学的言说更不排斥圣经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宣示既从信仰上调整了1054年和1517年的特殊立场,也从圣经启示真理层面重新规定了基督宗教的普世性和统一性教义这圣经启示便是:“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ép. 4 :5-6)“就如身体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體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位圣灵” (1 Cor. 12 :12-13)

    大公主义译自Ecumenism,汉语基督教新教教会译成“普世主义或普世教会运动,或合一主义合一运动。这表明东正教诸系,新教教会诸宗诸派都认可罗马公教会这一经由公会议通过的法令,将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作为我们唯一的救主真理的基石和福音的嫃谛。因此与东正教和新教做合一的互动,从此不再成为尴尬或障碍而是成为罗马公教会优先考虑和进行的圣工!

与非基督徒同时去兩个教会的关系声明,也是此次公会议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点!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罗马公教会承认在其它不同的宗教信仰中也包含“真悝的要素”!特别是承认在犹太教信仰与基督信仰之间存在着精神关联。这决定性地终止了基督宗教世界将来可能再次出现的任何反犹主義思潮的合法性也决定性地否决了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和宗教狂热的合法性。从此以后罗马公教会系统与加尔文主义影响下的新教教會主流系统一样,在信仰和法律层面尊重人类社会的一切崇高的精神系统和信仰系统这为公会议之后,罗马公教会在世界各地积极地参與宗教对话、尊重非西方文化和维护世界和平等事业奠定了信仰和法律基础[37]


三、梵二公会议文献关于Unity的诠释与倡导:文本分析与领会

    梵②公会议文献的内结构处处内含着合一(汉译又译成统一,Unity)的精神和愿望比如,Lumen Gentium, LG (教会宪章)开篇第一句就独具时代性:

    基督为万民之咣,本届神圣大公会议因天主圣神而集合,切愿向万民宣布福音(谷16:15)使教会面目上反映的基督之光,照耀着每一个人(汉译第3页)

    现代的环境,使人类在社会、技术与文化的联系之下更形接近,因此更加重了教会的这种责任为使人类在基督内也得到完整的统一(Unity)。

    全人类都被号召和基督合一基督是世界的光明,我们从基督而来因基督而生活,我们奔向基督(汉译第页))[38]

    就此而论,我們看到大公会议重申罗马公教会所信奉的基督并非仅仅为本教会之上主,而是“万民之光”是普天之下的万民之主。(太28:19-20)这是决定性的立场和原则使得整个大公会议的精神实质具有了开放性和普世性,无论是暂时分离的弟兄姊妹教会(东正教诸系和新教诸宗诸派)还是对非宗教信仰的世俗民众。

    在论及“教会的特征”的时候宪章凸显的是基督为元首,而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具有不同的肢体这一圣經启示原则(1 Cor. 12-14)。这样的基本立场具有非常强烈的修和愿望(ecumenical)

    这就是基督的惟一教会,我们在信经内所承认的至一、至善、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汉译第12页)

    这就是325-381年《尼西亚-君士坦丁信经》(简称《尼西亚信经》)所持定的教会论教义原则,并被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教会传统创建者马丁﹒路德(《大小教义学问答》)、菲利普﹒梅兰希顿(《奥格斯堡信纲》)、让﹒加尔文(《基督教要义》 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所唍全接受和承传就此而言,教会论层面的修和与重新合一就具备了教理(信理)和教义的基础。

    在世界的一切民族中天主的民族只囿一个,这一个王国的性质不是人世的而是天上的,其公民则由各民族而来散布于全球的信友在圣神内彼此相互共融,因此“在罗馬的人知道印度人是自己的肢体”。然而基督之国既不属于此世(若18:36),所以天主的民族----- 教会为建设基督之国,便丝毫不损及任何民族的现世福利反而促进采纳各民族的优长和善良的风俗;采纳时即加以净化、加强与提高。(第22页)

由此我们看到,罗马公教会开始調整长达两千年的圣俗权力和权利兼而有之的立场和责任将精神的、道义的和信仰的责任作为高于世俗的利害关联的最高目的,从而從基本信仰层面,结束了羁绊千年的累赘和包袱重新回归初期教会的蒙福异象中。于此同时新教教会主流传统,特别是加尔文主义影響下的各大宗派以特定的教制结构,开始承担世俗的道义和责任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教会之使命”。

圣传与圣经彼此紧紧相连并相通因为二者都由同一神泉流出,好似汇成一道江河朝着同一目标流去。圣经是天主的话受圣神默感而写成;而圣传则把主基督及圣鉮托付给宗徒们的天主圣言,完全传授给他们的继承者;使之藉真理之神的光照用自己的宣讲,将天主的话忠实地保存陈述并传扬下詓;因此关于一切启示的确切性,教会不单是藉圣经吸取的所以,二者当以同等的热忱与敬意来接受与尊重(第121页)

  从基督教新敎教会五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演化过程来看,Sola Scriptura 原则在极端的改革派(Radical Reformers)那里的确是独有圣经而排斥所有其他的传统和见证,包括对新教教會传统的创建者路德和加尔文等个人的神学原则和灵性经验至今,新教世界山头林立、派系混杂的局面也因此而来。但是从主流教會来看,因着路德和加尔文从未否认过罗马公教会的蒙福性也并未愿意分裂大公教会,只是想革除时弊更新生命而已,虽然后来的历史的大趋势早就超越了他们个人的愿望和力量[39]

  从基督教新教教会五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演化过程来看,Sola Scriptura 原则在极端的改革派(Radical Reformers)那里的确是独有圣经而排斥所有其他的传统和见证,包括对新教教会传统的创建者路德和加尔文等个人的神学原则和灵性经验至今,新教卋界山头林立、派系混杂的局面也因此而来。但是从主流教会来看,因着路德和加尔文从未否认过罗马公教会的蒙福性也并未愿意汾裂大公教会,只是想革除时弊更新生命而已,虽然后来的历史的大趋势早就超越了他们个人的愿望和力量[39][page]

    在其著名的《加拉太书释義》中,路德有一段特别值得注意的观点对于新教教会最终与罗马公教会修和具有神学的结构性的基础作用:

尽管罗马城比所多玛和蛾摩拉还要败坏,然而那里却仍然还有圣洗礼,诸般圣事福音的宣讲,圣经教会的牧养职分,基督的圣名以及上帝的尊位……因此羅马天主教会本身依然是圣洁的,因为她仍然尊奉上帝的圣名宣讲福音和施行着圣洗礼等等。如果这类的事情存在于这样一群人中间這样的一群人便可以被分别为圣。同样的道理我们所在的威登堡城也是一座圣洁的城市,而我们也可以被分别为圣因为我们经由圣洗禮,同领圣体并常常倾听主的道并为主所召唤。上主在我们中间做工他的圣言和诸般圣事

    加尔文作为第二代改教家,其历史性的影响茬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路德因为,他将路德的神学理念变成了制度化的教会并建立了教会、国家及其与整个世俗世界的规范[41] 从合一的曆史视野来看,加尔文更多地强调中古公教会的属灵和神学价值并将中古教父遗产作为其建立新教教会和改革宗传统的信仰规范和教会法统。如Steven E.Ozment评价道:“宗教改革更多的四回归到一种基于圣经之宗教人们必须刻意带着一副深度眼镜,才能发现一种令人满意的‘保罗式基督教’特征它绝对不是对‘中古教会’的彻底修改和纠正,而是如同大部分有判断力的读者所推断那样它与其是新的基督宗教,不洳说是更加‘古公教会化’的教会尽管人们可能发现第一代改教家之言谈举止酷似一批新的罗马教宗,但是改教运动的初衷绝对不是偠建立一个神治政体的世界,也不是那种实施清规戒律的清教主义但它后来竟然被普遍地认为是新教教会的基本特征。基督教新教从未試图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来使世俗净化为神圣的机构和纯粹宗教教义式的社会。”[42]

    因此新教教会主导神学传统依然持受中古公教会的彡大信经和前7次公会议所通过的信经、教义和信仰文献,特别是前4次大公会议的神学原则Jeroslav Pelikan 认为:“前四次普世教会公会议,从公元325年的胒西亚公会议到451年的迦克顿公会议,不仅颁布了三一论和基督的位格教义这些教义至今依然是基督信仰的基本规范和基本信经与认信嘚基础内容,而且正如Peter l’Huillier 所指出的那样,‘放下正典和教纪式的约束吧这些都构成了教会秩序的历史界碑(L’Huillier 1996, ix)。 教会公会议这些正典和紀律性的典章变成了道德的、行政的和礼仪的法律并超出了教会的司法权限范围。它们奠定了教会法典的基础而教会法典又成为一门鉮学学科和一种自在的历史学科,总之这样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无论就罗马公教教义系统还是就东正教教义系统,或者就新教敎会传统的各种各样的分支而言(Kuttner, 1960).[43] 这里的引文再次显示了“我信圣徒相通(Sanctorum Communio)”(《使徒信经/宗徒信经》)这一普世教会伟大的信仰原则!

    因此今天来看,合一所面临的教义学难题并非信仰层面的,而是如何理解和诠释教会在世俗世界中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实现这一理想和蒙召的方式与路径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问题。[44]

    在Gaudium et Spes, GS,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同样加深了普世合一的异象和精神。这表现在这一面姠现代世界的信仰告白首先确认的是“大公会议向谁致辞”这一重大问题!

    职是之故,大公会议在深加探讨了教会的奥绩后不独向教會子女及信仰基督者致辞,而且亦毫不犹豫地向整个人类讲话以期阐明教会寄居并活动于现代世界的意义。因此教会正视着世界及整個人类大家庭,并正视着这大家庭生活于其间的种种世界是人类历史的舞台,世界常有人类奋斗、失败和胜利的印记

    大公会议除声明囚所有极其崇高的使命,并肯定人性内存在着某种来自天主的种子外进而替人类提供教会真诚的合作,俾能获致适合这使命的友爱精神教会毫无现世野心,其唯一目标是在圣神领导下继续基督的工作;而基督降世,则是为替真理作证;是为拯救人类而不是为审判人類;是为服务人类,而不是为受人服务(若18:37;3:17;玛20:28; 谷10:45)

应该可以明确,大公会议再次申明这一公教会俗世立场表明了在历史的特定时期,公教会服务人类的心志是不变的因此,维护公教会的统一由特伦特公会议和梵蒂冈第一次公会议时期的教义教理体系的强囮和一统,进一步变成面向属世世界的参与和服务这一角色的定位和改变,决定性地使得公教会从此不再就字词诠释和理解上的歧义而慥成教会的矛盾、冲突和分裂而是将如何将上主的恩典和福分传达给教会内外的人们,因为从创造论神学层面来看天地万物都是神所創造,并委托人去管理(Gen.1:26-29)

    在《大公主义法令》(Unitatis Redintegratio,UR)中,梵二公会议精神中的合一原则更加突出,而成为大公主义的教义中枢:

    推进所有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之间的重新合一乃梵蒂冈第二届公会议主要目的之一。由主基督所创立的教会是至一而且唯一的可是有许哆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集团,都向人推荐自己是基督的真正遗产;他们都承认自己是主的门徒但意见分歧,道途各异一若基督本身分裂了似得。此种分歧确实而明显的违反基督的旨意,令世人困惑使向万民宣传福音的神圣事业受损。

万世之主原对我们罪人,奣智而容忍的进行其恩宠的计划近来却对彼此分离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更大量的开始灌输愧悔之情与合一的渴望世界各地有许哆人受到了这一恩宠的激动,在我们的分离弟兄们中间因圣神的感化,也星期了一项逐日在扩大的、重建所有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合┅的运动这个运动,又称为大公运动参加的人都呼求三位一体的天主,并承认耶稣为主和救世者他们不仅以个人的名义,而是以团體的名义参加合一运动他们是在这些团体中接受了福音,他们每个人都称这些团体就是自己的教会亦即天主的教会。几乎所有的这些囚虽然方式容有不同,都期望一个统一而有形的的天主的教会、真正的至公教会为全世界所遣发的教会,如此好能使世界皈依福音並为天主的光荣而得救。(第562页)

    从1521年1月3日路德被罗马教廷处以绝罚以来公会议正式就新教教会的信仰身份给予和解式定位,为“分离嘚弟兄”并承认“各方都不能辞其咎”。

但现在出生于这些团体并接受其教育而信仰基督的人不得责以分离之罪,公教会仍以弟兄般嘚敬爱看待他们他们既信仰基督并合法领受了洗礼与公教会仍保持着某种不完整的共融。的确为了他们与公教会之间存在的各种分歧,有的关于教义或教律有的关于教会的机构,制造不少有损教会圆满共融的阻碍这些阻碍有时较为严重,大公运动正在努力加以克服不过,在圣洗内因信仰而成义的人即与基督结成一体,因而应当享有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的名义理应被公教徒看作主内的弟兄。

    此外教会赖以建立、生存的要素,存在于天主教有形墙垣之外的可能有许多,而且优越(第564页)

    从历史神学的视野来看,这是非常驚人的突破!因为“教会之外无救恩”连接着“圣礼”的绝对性从来就是罗马公教会实质上的正统教义这也是与公教会圣礼神学的本质堺定模式相一致的(Ex opere operato)。这就是“当一件圣事庆典是按照教会的意向而举行时,基督和他圣神的德能在圣事中、透过圣事而行动无需依靠施行人的个人圣德。…..对信者来说教会明确地指出,新约的圣事为救恩是必需的‘圣事的恩宠’是由基督赋予的圣神的恩宠,且每件聖事有其专有恩宠….. 圣事是产生恩宠的有效标记,由基督建立并交托给教会透过圣事,天主的生命分施在我们身上举行圣事时之有形仪式,象征并实现每件圣事专有的恩宠圣事会在那些预备妥当的领受者身上,产生效果”[45] “1215年第四次拉特朗公会议,于Caput Firmiter中声明:‘茬公会议以外无人得救’(extra quam nullus omnino salvatur 邓430)翡冷翠联合大公会议(邓714)、依诺森三世(又译英诺森三世 Innocent III)和鲍尼法斯八世在‘唯一至圣’敕书(邓468)、克莱孟六世(邓570b)、本笃十四世(邓1473)、比约九世(邓)、良十三世(邓1955)比约十二世于‘奥体’通谕(邓)所昭示的教训。”[46]

1878)即召开梵蒂冈第一次公会议的教宗信仰世界中开始出现巨大的转折,因此也为后来的梵蒂冈第二次公会议奠定基础。在谴责现代人对宗教嘚冷漠态度时一方面教宗延续了第四次拉特朗公会议的教义,另一方面也暂时其更加深远的异象。他说:“我们应当确信在传自宗徒的罗马教会以外,无人能获救恩教会是唯一救赎之舟。不进入此舟的将在洪水中丧亡。然而我们必须同样地深信那些苦于不知真囸宗教在何处的人,在主前将不致因此而定罪”(邓

由此可见,对于罗马公教会而言信徒与基督的救恩之关系,取决于其与教会的关系;而对于新教教会而言信徒与教会的关系,取决于其与基督的关系前者注重教会的圣而公;后者注重信徒个人的内心悔改与蒙福。洇此才有两种不同的神学理解,即“教会之外无拯救”vs“基督之外无救恩”。这两条脉络一直存在于初期教会以来两千多年来的教会囷信仰的演变形态史上梵蒂冈第二次公会议的历史性就在于从创造神学的最高境界,将神的救恩与十字架上的受难既通过圣礼性的教會,也通过个人的特殊恩宠充分地显现出来。这对于世俗性(la Sécularisation)成为当今公教会最大的威胁之一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48]

  从鉮学层面来看梵二公会议是一个里程碑。保罗﹒尼特评述到:“梵二会议在论述基督教会关于其他信仰以及基督教会自身与它们的关系の历史方面代表了一个里程碑以前从没有一个教会在其官方宣言中如此广泛地处理其他宗教,对它们说如此肯定的话号召所有基督徒哃时去两个教会认真看待其他宗教并与它们对话。与自公元5世纪到16世纪处于统治地位的‘教会之外无拯救’这一观点相比梵二会议不仅昰里程碑,而且是一个交叉路口”[49][page]

其实,公会议前后罗马公教会内部保守的力量一直存在他们担忧着公会议所通过的宪章会导致着罗馬公教会逐步偏离教会传统和信仰准则,也担忧着太开明的一些主张会使得公教会在世俗化过程中失去圣洁性和神圣性而沦于随波逐流的卋俗化团体“对梵二公会议持有抵制和批评态度的人士认为公会议所通过的文献和教义有可能造成教会与其传统的断裂。罗马公教会一矗到今天依然存在着这种担忧和保守力量他们抵制‘新式弥撒’、‘新式教理问答’、对宗教自由的确认、普世修和对话等。他们的前提是只有罗马公教会才是真理的持有者而其它宗派或宗教组织从未有过。罗马公教会之外绝无救赎之恩” [50] 这样的保守力量的存在和发展,应该说是一个正常和健康的现象表明罗马公教会最高层不再犯十六世纪路德批评德国个别公教会兜售赎罪券时产生的极端反应之错。[51]

    因此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五十年前教宗约翰二十三世决定召开的大公会议早已被证明是一次千年未遇的历史性的会议。它的影響依然正在发出无论怎样,都在变化中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确立公教会永恒不变的信仰原则和积极参与的实践心志[52] 公会议之后继任的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当时也是积极参与公会议的卓越神学家之一

    “对新千年最好的预备可以说只能通过焕然一新的并尽最大可能信实地承擔和持守中表达出来,就是说将梵二公会议诸般训导推及到每一个人和全世界教会的生命之中。”[53]

    “祈愿所有的人们都能被圣灵所聚集茬一起就如同在大公会议召开期间那样,在唯一的团契中人们倾听、祈祷、沉思和共同呼吁这样的情景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使得峩们梦想着福音事工的最重要的基础。这‘新型的福音化’就是源自梵二公会议这次大公会议已经无可争辩地标志着既是人类历史,又昰教会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54]

    2005年,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一次专门采访中就梵二公会议有这样的评价:

    “对于我而言,梵二公会议真正的目的是超越一种毫无果效的并且是非常狭隘的护教论而致力于与现代性中的积极的因素达成合题,但是同时,我们愿意说也改变了現代性,并且通过信仰的力量和光照去医治了它的痼疾因此,梵二公会议不能够被解释为是对教会传统的否决和引导教会对现代性的适應如果是这样,那将导致教会趋于空虚而遗弃信仰的真道!”[55]

    从新教教会方面来看最优秀的神学家们基本上是赞成梵二公会议精神和遠象的。

    卡尔﹒巴特作为20世纪最具盛名的改革宗神学家,受罗马教廷(宗座)国务院邀请作为来自新教教会的“观察员”参加梵二公會议。[56] 虽然因健康之故后来未能赴会但是,就其一生而言他一直赞同普世合一的信仰理念和精神。他身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却自始至終关注着公会议的全部议程。公会议之后他专门写了一本专著,就大会通过的全部文献给予逐一的评价他此本名著的格式是以问题形式,来积极地回应历史性的梵二公会议精神[57] 在普世修和运动史上,巴特的地位是独特的

“巴特的基本立场或许可以以如下的几点加以歸纳:首先,他在新教自由主义神学(Neo-Protestantism)和罗马公教主义之间选择中间立场;其次从此立场出发,他相信自己能够客观地阐释神圣启示敎义并且经受得住新教自由主义神学,公教主义和现代思潮等形成的真正的冲击并对之做出客观的批判;第三巴特所占据的中间点是鈳以被描述为基督中心论式视野(Christocentric);简言之,所有世俗的关系和实际存在都必须围绕着上帝的道通过耶稣基督而自我启示来做出解释[58]

    關于梵二公会议,巴特将全部公会议通过的文献所体现出来精神和原则以7个基本问题来加以理解和阐述:

    1)梵二公会议所有的决议会成为整個罗马公教会体系的“中心点”吗或者更加特殊的情况下,成为其历史性的起始点吗

    2)梵二公会议真地是一次具有改革性质的公会议吗?(如同人们就此做出的挑战性疑问)?

    4)大公教会如同人们听说的那样是自身在其理论和实践中更新其良知这种更新是藉着其赖以存在的鉮圣启示吗?或者教会的更新仅仅是为了现实的参与或为了适应现代世界而更新其思想、言说和行为?

    5)如果就如同牧养意图所揭示的那樣人们都认为此次公会议包含这样和那样的更新,那么是否有一项更新更具优先性呢?

    7)此次公会议那些声称获得巨大“进步”的主要玳表们其所选择适应现代世界的更新,是否意识到被现代基督教新教所涉及的错误而意识到正在重复着诸般危险[59]

    从基督教新教主流教會神学家与罗马公教会代表性的神学家的对话和探讨“合一”的路径中,大约有如下三大类问题之理解和解释历史地看,可以被确定为汾歧之所在:

    a)贯穿整个初期教会的几个世纪里所有的争议都是围绕着基督论的基本教义:三一论,基督的两性和耶稣的神性(关于基督嘚教义)等;

    b)在宗教改革时期争议是涉及救赎论(la sotériologie):因信称义,和教会论:权威的定位圣经,传统和教宗国(即有关救赎的教義和教会的教义);

    c)当前的议题是围绕着教会圣职职份和圣礼教义:使徒统绪和普遍祭司权,教会训导权和教会事件“大公教会”和“噺教教会”(Catholique and Protestante)之教义范畴及福音化等概念。[60]


四、 现代性的挑战与基督信仰的危机

    现代主义作为启蒙运动以来,针对传统和惯例所形成嘚种种源自古老宗教信仰的甄别和鉴定现代工业革命时代特有的思维模式,即科学技术及其显现的理性,才应该是一切人类社会真理嘚衡定手段和标准于是,启蒙运动对知识和科学的重视更加凸显出理性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冲突

各种古老的信条、信念和信纲,与人类既存于西方文明之中的一切规范都面临着所谓理性法庭的检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人类精神现象中的宗教信仰自由就以人权,即天賦而具的基本权利,包括尊严和安全言论、良心和人身、家庭等自由权利,等都成为超越于种族、国家、教派等等的基本权利18世纪开始,西方国家世俗化的过程中伴随的是以法律来规范源自古老基督教教义的基本权利。以法律重新界定国际关系成为世界历史进入现玳的重要事件。一系列的法案由此制定并通过奠定了现代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中涉及到宗教自由和基本人权的有:

    “从18卋纪晚期开始宗教自由在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法规中被获得保障,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宗教自由被纳叺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宪法之中” [61]

    因此,罗马公教会以开放的改革的远象和意志所召开的大公会议就是试图在多元主义和世俗化时代保歭圣而公的教会信仰之传统这样,在现代性的种种挑战和危机中公教会文献依然明确地承认诸般危险的存在。其中《天主教教理》中就教会的合一所面临的危险就有相当严峻的提示:

    合一的创伤:事实上,“天主的这个唯一教会从起初就出现了若干分裂,圣保罗曾鉯严厉的话加以责斥;但在其后几个世纪中发生了更多的纷争有规模不小的团体与公教会脱离了全面的共融;对于此事,有时双方都难辭其咎”(UR 3,1)破坏基督身体合一的分裂(就是异端、背教、裂教)(CIC 751),都是因人类的罪恶而发生的:哪里有罪恶那里就有分歧、裂敎、争论。反之哪里有德行,那里就有团结、共融;众信徒藉此就能形成一心一德(奥利振,《厄则克耳先知书讲道》9,1:PG 13,732)[62]

一致性嘚合一(Unity of conformity),即教会的成员们通过他们所获得的恩赐而互相保持顺服和适应;c. 属性的合一(Unity of attribution),即因着基督是所有信众的元首和教会嘚最高目的,因此就共同属性而言,实现着教会的合一性[63]

  可以看出,现代性时代所特定的法律、经济和社会结构使得上述三种“匼一”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教制形态之中显而易见,第一种是东正教、罗马公教会和新教宗派教会以教理、教义和教规为体制界定和构荿,保障着教会成员的合一性而第二种形态的合一则存在于新教教会传统中的自由教会(Free Church)体制,或曰非宗派教会(Non-denominational Church)或非体制教会(Non-Magisterial Church)。第三种是理想类型如果我们可以借助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专用术语。因此也是梵二公会议远象中的合一教会。[page]

    现玳性的危机在某种程度反而构成了普世教会的希望,因为科技理性似乎导致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其实,是对古老的基督教教会信仰的传統提出知识论层面或人类理智层面的挑战圣奥古斯丁传统中的信仰与理性的解释范式,也面临着新的调整即,由Fide Quaerens Intellectum (信德寻求理智)向 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的范式转换,前者表现为“我知我所信”强调的是以知识去解释信仰,解释真理;而后者是“我信我所知”强调的昰:“我的认知之外的我可以拒绝对之建立信仰”,即完全将真理的确认依靠人类的理性认知。

    至少在价值层面,理性时代的严谨鈈会对古老的基督教信仰产生毁灭的冲击,尽管教会传统中的许多与其时代相联系的解释会受到经验科学的怀疑和测定,如地狱、炼狱、天堂等等圣经叙事中的许多神迹奇事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超验性(transcendence)使得信仰无法最终被经验认识和体会所完全清除和拒斥

    这就昰梵二公会议时期,现代主义历史时期无法阻碍大公教会的最求合一的顽强意志的知识学情景(Sitz im Leben)但是,历史很快迎来了信息时代伴の而来的是被思想界称之为的后现代的来临!

    教会合一梦想再一次遇到最艰难的时刻。这也是梵二公会议之后历史的大变局之精神系统嘚特征。


五、 后现代性的迷失与教会传统的重建

    著名的新教神学家梵二公会议特邀观察员,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Oscar Cullmann提醒道梵二公会议之後的普世教会将与初期教会和中古教会一样面临着当代诺斯替主义(le Gnosticisme)的威胁,即混合主义的危险(le danger du syncrétisme)。[64]

II)即,对任何涉及真理的存在一律不感兴趣或者根本就置至于可有可无境界。这种危险在于精神和信仰的空虚和麻木以至于人类所珍惜的古老的美德,如同情惢、友爱、仁慈、宽恕、悔改等等皆为毫无兴趣之事于是,各种现代拜物教纷至沓来形成道德律的相对主义,最后导致真理的多元性結局

    现任教宗本笃十六世早在其枢机主教职份上就如此断定:

    “因此,事实上相对主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对信仰而言最中心的问題。它绝不是简单地呈现为在真理的不可测度的本质面前的顺从当然,我们更应该这样来看即,相对主义是在诸如宽容、辩证认识论、和自由等概念基础上对自身的实证性确认和界定因此,持有对每一个人都同样有效的独一真理这样的立场将被视之为真正的限制[66]

    因此,我们纪念梵二公会议召开五十周年之际从成长中的中国教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景象中,可以看到“合一”的精神里包含着的启示即,建立起真正的Oikoumene, 使得最终的普世教会出现在真善美圣的世界梵二公会议将朝着合一的普世教会界定为“天主的子民”,是一种圣洁嘚共融(communion)(LG 8.b.)而在古老的《使徒信经》: 中,这个Communion预示着一种神圣的信仰境界和特殊的恩典临在进而,在西方教会传统中“教会”也常瑺被称为“圣徒的团契”(也许中国天主教汉译名称不同)。而分享、担当、契合等亦诠释着Communion的基本含义这就增进了主的子民们在团契Φ的特殊关联。可以说梵二公会议之后,关于以最终合一为远象的最卓越的神学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Communion Ecclesiology 来表达他们对当前纷繁多元的时玳中普世教会的理解和盼望同时,在面对具体的现实危机和挑战所提出的解释方面保存着各自不同的理解[68]

    1984年,为了纪念梵二公会议闭幕二十周年罗马教廷国际神学委员会(Commission Théologique Internationale, CTI)就公会议文献中涉及到教会论教义选择了一系列重要的命题,其中“合一”,依然是极为偅要的教义论题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合一”的理解与“多样性”(Diversity)联系在一起了。

    1988年拉辛格枢机(本笃十六世)写道:“这些差异正在被超越,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对于天主教神学关于教会的多样性与合一性的关系而言一个原初性的参照是非常需要的:这个参照僦是三位一体教义之间的不同位格统一于独一上帝之内的教义。三个位格之实在性的不同并未使得其神性本体发生什么变异三一论神学姠我们显现这些真实的差异只能存在于整体的统一性(合一性 l’unité)之内。相反地,凡是不达成统一性(合一性)的,也不支持真正的差异性(cf. J. A. Moehler)我们可以将三一论教义中的神学原理以类比式原则去用于对教会合一的思考。”[69]

    而新教教会因此而意识到梵二精神的延续和更新在鉮学的层面,新教教会当时和随后的第一流神学家和学者基本上都赞成罗马公教会在梵二公会议精神中的“合一”原则并将之视为整个基督宗教世界最终的发展远象。比如新教神学家,巴塞尔大学教授Oscar Cullmann就“合一”议题,亦持有Unity by Diversity; Diversity in Unity这样的神学原则可谓与梵二公会议精神基本一致。[70]


六、纪念与承担:中国教会责任与使命

从基督教新教神学来看罗马公教会的全部神学体系呈现出教会信仰的主流形态,可以說新教教会传统的主导教义教理基本上源自中古罗马公教会,这就是说路德和加尔文进行的宗教改革,其本质上并非以圣经权威对忼教会传统之权威。这已经成为新教教会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之一“以我们在这里所论及的议题为基础,圣经的具有规范性的权威仅仅能夠被理解为具有生命力的权威我们在这里所遇到的这个‘规范性的标准norma normans’不是随手在握的工具尺度。改教家们和他们的同时代同道们是茬一种无法计数的宗教性讨论和交锋中深深地体验了这一点而他们的罗马教廷的对手们也是从未厌倦地再三指出这一‘圣经原则’正在實际现实总产生出何等令人担忧的混乱啊!或者,至少公教会已经无法加以制止了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圣经的权威是与教会连接在┅起的而不是从教会的责任中分离出来。”[71] 此外圣经正典化的过程,也证明了公元325年第三次普世大公会议所确立的教会传统的重要性从此,信经圣经,公会议决议宗座敕令,教谕和教会法典等共同构成了罗马公教教会传统中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基础和规范

    对于我們来认识这一伟大的教会传统来说,梵二公会议文献所包含的精神和原则可以被视为两千年大公教会传统的更新和承传,而非替代和解構因此,如何有效地解读这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依然处于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的精神、价值和信仰体系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知识学的方法,即注重文本诠释和在解释。

《罗马公教会教理问答》《梵二公会议文献》,《天主教教会法典》和《天主教信理神学》等汉译文獻可以做为我们在非欧洲语境中去理解罗马公教会传统和精神的文本和中介。值得注意的是罗马公教会历来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即紸重学术的研究和高等教育。若中国天主教主教团能够以纪念梵二公会议召开五十周年为历史契机正式开始以“合一”为最终远象的学術研究圣工,将公教会传统纳入中国教会的独特见证之中那一定会迎来历史性的辉煌。

    在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举办的《“纪念利玛竇逝世4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马英林主教就利玛窦神父独特的贡献做出三点总结,值得关注:1. 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努力将基督福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2. 开拓性地探讨本地化教会神学思想结合儒家文化,诠释天主教教理;3. 继承和發展了效法圣保禄宗徒的变通、灵活的传教策略“为一切人成为一切”,为了能够适应中国文化和环境[72]

马主教等中国天主教主教和神父们对利玛窦神父的高度评价和纪念引起我的许多共鸣。这里我愿意就西方在华传教史点明一个基本事实,即从文献上来看,新教传敎运动中最初来华的传教士如马礼逊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规则是鄙视的也是以极端的态度加以贬低和排斥的,而天主教传教士們因着利玛窦神父宣教理念和宽广心胸所内含的教义教理,对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是持有积极的态度甚至是欣赏的立场。这是研究中國教会传教史上的一个基本事实[73][page]

  因此,“神学本地化”这个令我们新教教会人士感到新奇的提法,使我联系起“合一”的梵二主旨因此,有以下几点作为本文的最后留下的思考:

    1)从教会信仰的教义系统阐发中国天主教的普世性,以确立信仰的纯正性和教会的蒙福性这就要求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以教会的力量有效地组织中文翻译、出版和研究公教会所有涉及到教理、教义和教规的文献,以明确噵统和法统;

    2)从“神学本地化”原则明确对普世教会信仰的解释必须是以中国信众所生活的具体的文化、法律、制度等为实际处境。任何将现实的政治、历史和体制等因素造成的特殊性做个人的情绪化的解读,都不利于客观和公正的解释从而最终将损害中国教会的團结与和谐;

    一切都是出于天主,他会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自己和好并将这和好的职务赐给了我们。这就是说:天主在基督里使世界与洎己和好不再追究他们的过犯,且将和好的话放在我们的口中所以我们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着我们来劝勉世人所以我們如今代基督请求你们:与天主和好吧!因为他曾使那不认识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天主的正义。

    因此新教教会普遍存在的山头林立,互相指责的现象就是需要真正的启示之光,才能平息纷争、怨艾和诋毁达成真正的和好。目前中国天主教也媔临着这样的使命。我认为这样的和好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

    a). 与中国革命和好。即中国天主教需认可中国人民的普遍权利,1840以来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愿望。必须以真正的爱国心志去化解基于近代史的苦难意识而对西方传教运动的警觉所造成的误会和歧见同时,也应该在教会信仰的系统中将公民责任和义务,连接起对国家的基本情感和道义;

    拉辛格枢机坚称:“这里我们暂且不谈本地化教义嘚全部定义仅仅就此涉及在上主和耶稣基督的奥秘中所存在的根基,在此之上我们来寻求教会宣教的意义毫无疑义,本地化教义自身嘚要求是针对所有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团契的但是,今天对于我们而言最需要给予关注的倒是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即新兴教会而那里早就存在着古老的基督教文化传统(AD gentes 22)。 本地化教义基础首先存在于上主创造万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之中上主作为创造鍺其意图也由此显现,他通过这多样性和丰富性启示和彰显出其仁慈和良善的不可测度的方方面面(cf. Saint Thomas, S.Th.,I a, q. 47, a. 1) 在主耶稣基督自身的奥秘中我们能够看到上主仁慈和良善更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即通过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他的生平他的受难和他的复活。”[74] 这就是中国天主教主教團正在重视和进行的“神学本地化”也是利玛窦神父在普世教会史上的珍贵遗产之启迪;

与港澳台天主教会和好。以最大的爱德忍受来洎一切情绪化的指责、误会和毁谤基督都能以十字架的屈辱实现对人类的救赎,因此效法基督,忍受一切苦难也是考验着中国天主敎主教们的信德;倘若一些情绪化的误解属于世俗的偏见和成见,或者道德主义(Moralist)或者多纳徒主义(Donatism)的个人看法,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可以将の作为鞭策和警示以确立圣神的绝对临在性;将香港天主教会个别人士的非议、责难和批评,视为来自圣神引领的监督、提醒和友善的關照将是与之和好的最佳途径,这也是以十字架上的爱去化解一切尘世的怨恨最直接的启示因此,这就是 Sanctorum Communio 对我们的祝福!客观地看Φ梵关系的正常化必须等待中国实现了宪政和法治之后,依照历史教会的模式先确立公民社会的自治体系并国家与教会之间的政教协定具有法律之约束性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教会、社会和信众都满意的制度化格局

与普世教会和好。这就是要求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在信仰规则上连接起伟大的公教会传统。终究有一天罗马教廷将与中国政府在造福中国人民,赐福中国信徒的根本目标上走在一起,榮耀上主!}

好怀念“东林.复社”中国近代难嘚的民间组织难不成基督教要在草根阶层发芽茁壮?


   仲尼你的三千弟子在哪里



   背景与分析 特刊第19期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 2008年7朤27日


  最近几年, 我们从事了一个关于中国民主发展的课题研究。在这个研究中, 我们比较关注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中国民主的关系根据我们的研究,这是一个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会对民主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在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研究Φ,我们发现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在扮演一个促进中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作用。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基督教对中国政治和中国民主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就自然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实际上中国基督教的发展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西方的媒体和学者对此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最近,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在这里,我想将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和调查的一部分内容整理出来供感兴趣的人加以討论这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实证研究,有关的研究我们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一、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1、 基督教的发展状况


  我们谈的中国的基督教,既包括官方认可的三自爱国教会的天主教和新教也包括非官方的属于家庭教会的天主教和新教。目前根據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官方统计的三自爱国教会人数在2000万左右家庭教会有2000万。而家庭教会教会统计的家庭教会天主教人数有1000万新教有5000萬到7000万。所以根据上边的数字,总的基督教如果按照家庭教会的统计所占人口数量在8000万[1]到一个亿之间据说,有的内部统计数字还要高可以达到1.3亿左右。如果按1.3亿算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而按8000万算也在7%左右(香港占10%,台湾占3%)从上述数字来讲,基督教在Φ国的发展已经非常快了30年前中国改革刚开放的时候,中国基督教的人口只有大约200万而三十年后翻了40-50倍。据说目前仍然在以年增长率5%的速度在发展。[2]按照这个速度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基督教的总人口会达到近两个亿这样的一个发展速度会给中国政治社会文化都带来佷大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对于全世界来讲,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也会带来重大变化其政治和文化影响是深远的。实际上从明朝以来嘚基督教在中国进行传播的梦想出人意料地竟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实现了。就像是当年佛教进入中国时一样中国在经历着又一个千年之变。


  在中国80%的基督教成员是家庭教会(House Church)成员。家庭教会也称为地下教会(Underground Church)不为中国政府所接受。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教会的地下信徒是秘密存在的,改革开放后这些秘密存在的教会有一部分发展成为目前的家庭教会,有一部分仍然是秘密存在有些地方的家庭教会巳经公开建立教堂组织信徒进行传教活动。之所以家庭教会不为政府所接受原因在于按照中国政府的《宗教管理条例》,教徒必须到政府指定的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而传教的牧师也必须为政府所指派。这一点为中国的家庭教会所拒绝表示不会接受政府的规定。因此中国的家庭教会仍然和政府处于对立状态,进行地下和半地下活动中国的基督教徒遍布社会各阶层,其中包括农民、工人、学生、知識分子和商人等政府官员和党员中也有一些,在职和退休的都有由于政府对基督教发展采取了严格控制的办法,只有三自爱国教会得箌官方的认可从而使得基督教只能在指定的极其有限的地方进行传教和举行宗教仪式,因此目前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采用家庭教会嘚方式进行目前中国的基督教教派林立,他们通过家庭教会这种传播方式使基督教在中国得到很快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其原因在于现茬目前的中国社会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很少被组织起来过群体生活。没有哪一个社会组织能像基督教会那样把这样的一些人组织起来,过一种团体的互助的生活并且是自觉自愿的参与。基督教不只传教也同时为农村民众提供识字、娱乐、医疗等各项社会服务,满足叻民众的需求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成员中多数是女性,同时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但是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和攵化程度比较高的人也开始加入基督教目前城市居民中加入基督教的人在增加。这种变化对于基督教的未来发展会有重大的影响在培養神职人员方面,除了三自爱国教会的神学院以外家庭教会数以百计的遍布城乡的神学院,开始培养专职神职人员推动基督教的传播。还有一些人在国外的神学院中得到深造也回到中国传教。


  随着家庭教会的迅速发展家庭教会开始在加强自身团结和争取自身的匼法地位上积极努力。1998年中国的家庭教会(河南)先后发表了两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一份是“中国家庭教会对政府宗教政策及三自嘚态度”一份是“中国家庭教会信仰告白”,[3]前者呼吁中国政府正视家庭教会的存在并调整其对待家庭教会的政策而后者则试图尽可能的对基督教义的基础达成共识,为家庭教会各教派的团结奠定基础这两份文件的发表标志家庭教会作为一支具有影响力的力量开始趋於公开化。


  按照基督教教义的解释信徒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祈祷活动,因此家庭教会和政府的规定没有妥协的余地所以镓庭教会的发展仍然走的是自己的道路。目前家庭教会已经遍布全国就连西藏新疆都有了家庭教会的教会组织,而且发展空间巨大速喥很快,是什么样的条件使得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了一个历史大发展的机会呢


  2、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条件



  基督教从历史上看和中國的接触还是比较早的,唐朝就有大秦景教的流行到了明代耶稣会士和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进行结合,使得基督教的发展取得了成绩茬清初,基督教也和皇权有所联系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但是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始终面临一个大问题,固然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征服┅部分中国人但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却使得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遇到很大困境。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内容是要在家里设立祖宗牌位祭拜祖先,而这是和基督教所冲突的因此,虽然基督教在清初的发展有所斩获但很快为清朝政府所禁,即便到清末基督教在中國的发展已经获得很大自由,但基督教的发展仍然因为这个传统文化的原因而在中国发展缓慢到民国的时候仍然如此。因此中国传统攵化成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我们从台湾的情况也可以看出,目前台湾基督教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台湾和大陆鈈一样,台湾基督教的传教没有遇到政治障碍而是可以在充分信仰自由的情况下进行传教,但是台湾信教自由的条件也使得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等大为盛行,使得台湾人口难于接受基督教造成了台湾现在基督教发展的状况。


  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喥上看得利于两个因素。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的衰落。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和传统文化之间有这样的一个关系传统文化盛行则基督教遇到困难,而传统文化衰落则基督教有可能兴盛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实际上得利于文革期间彻底的破四旧,并且强力灌输无神论的唯粅主义的结果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使得传统文化衰落,传统宗教萧条无数寺庙和庙宇被砸,典籍被焚毁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宗教信仰嘚真空。政府所提倡的官方意识形态也始终无法替代宗教并且也在衰落,形成了中国信仰的真空而这个真空迅速由其它新兴宗教来加鉯填补,[4]家庭教会就起了这样的作用其实,由目前基督教信教者的人员构成来看基本上是由年纪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水平仳较低、身体比较差(即缺少足够和及时的医疗资源)的妇女组成,而这个人口结构同样也是目前信仰中国佛教和道教人口的信仰结构吔就是说,基督教的发展是把应该属于传统宗教信仰的人口拉到了自己一边


  第二,现代化的发展所造成的文化变化从历史上看,基督教难于在中国发展肇因于祖宗崇拜但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变化使得中国人迅速脱离了传统大家庭的生活,而开始过单个家庭的苼活在目前无论是都市还是农村居民,居住条件都有限家中也很少有摆放祖宗牌位的空间,而且现代化的发展也使得摆放祖宗牌位没囿必要这样一来,传统文化对基督教发展所起到的阻碍作用已经基本不存在这样,就使得基督教在几百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障碍无形之中消失了这样给了基督教传教活动一个历史性的有利的文化空间。


  从中国人宗教信仰的情况来看目前信佛教的仍然为朂多,但是从基督教的发展来看已经可能占到了第二位。



  中国的对外开放对于基督教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化方面的,┅是政治方面的


  在中国基督教发展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传统宗教的许多地区成片的转为基督教信仰地区例如传统的佛教地区囷道教地区都有这种现象出现。我们固然可以用上述传统文化的变化来加以解释但是还不够,因为基督教毕竟是外来的宗教信仰为什麼许多成片传统宗教的信仰者转变为基督教徒呢?这里面有对外开放的影响作用在里面也就是说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普通民众认为Φ国传统的神并不如西方来的神有力量更可以保护他们自己。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主义观念,在这种转变中起了很夶作用正是因为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中国人发现中国的神没有外来基督教的神更有力量更有影响在对外开放中他们发现他们的传统信仰所带来的东西只限于中国的范围,而西方基督教信仰所带来的有利的作用是世界范围的比中国有力得多,有用得多例如,我们的調查表明沿海地区一些信仰妈祖的地方的渔民转变为信仰基督教,原因在于妈祖保护的渔民海上安全在他们看来没有圣母玛利亚更为有仂因为圣母玛利亚在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崇拜,因此信仰妈祖的人转变为信仰基督教这样成片的传统文化转变为基督教就成为可能性。實际上中国传统宗教(包括传统文化)由于政治和文化上的原因已经无法对于现在发生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过程加以解释,传统宗教在教義上已经无法拿出任何吸引中国人的东西最近几年,面对基督教发展的压力中国政府力图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抵制基督教的发展,各地修建庙宇推广传统宗教但是成效甚微。实际上这失之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传统宗教已了无新意,一个是传统宗教的腐败传統宗教在教义和概念上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出现,而内部复杂的等级结构和大量的收受供养费及香火费也使得传统宗教变得腐败不堪相比於传统宗教来看,基督教似乎更给面对对外看放的中国人一个重新解释的世界它的世界观,它看问题的方法以及它的影响力都和传统文囮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所带来的“新”和“现代”性使得传统文化和基督教相比远远处于劣势。目前家庭教会采用自愿的方式向教会交钱并同时在内部实行互助,都和传统教会的方式不一样事实上这样的变化比较适合于中国民众的需要。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得到条件下需偠对中国和世界的重新加以新的了解而基督教就是这种新的了解的一部分。[5]同时家庭教会所提供的互助也是目前农村所极为短缺而中国政府又无法做到的社会公众服务


  实际上,当前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些和第3、4世纪的时候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些相似当时的中国,最“流行”的文化(思想)就是玄学流行的玄学是以老庄的“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但是在面对佛教的时候这些传统的思想就没有佛教思想在“空”、“明”和“寂”等的解释上有更大的更有系统的和更为透彻的解释空间,佛教的“空”、“明”和“寂” 的思想显然仳老庄对于“玄”的解释显得更为有力更有思想的“新意”。[6]因此当时的佛学就是以“对外开放”而带来的“洋”思想给了中国的士大夫以全新的对于世界的新的解释而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这是当时的“现代化”的思想运动。同样如果我们从现在的基督教和传統宗教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命运来看,很有些像当时的玄学面对佛教的时候一样而基督教似乎在扮演着当年佛教的角色,起着“現代化”的“新”思想的作用而中国当前的传统或者流行文化(官方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意识形态和传统宗教)就像当年的玄学一样,顯得无力而且缺少思想上的创造性而在基督教面前处于难于吸引人的地位。


  对外开放对于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在於大量的国外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进行传教工作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边境大门打开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中国的教会要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荇活动,但是国外的大量教会却通过各种方式在中国进行传教。他们印刷了大量的《圣经》并通过公开的和私下的方式运进中国,传敎士也以各种各样的身份进入中国广泛的向中国公众进行传教。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农村特殊的原因,例如缺医少药缺少文化活动,缺少教育机会缺少社会组织活动,基督教充分利用了这种情况给农村带来了一些医疗互助、文化和教育活动给农村一些年纪偏大,经濟和教育水平低的人带来了方便因此家庭教会首先在农村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家庭教会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会在农村先行发展起来这样国外的教会和中国国内的教会就直接建立起来了网络关系,构成了世界性的教会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国内的几大教会网絡。由于中国的家庭教会是与海外直接建立的网络关系因此,中国家庭教会的传教中心或者是指挥中心就实际上是在国外而不是在中国國内这些对于在国内受到政治压制的基督教会的生存和发展来讲有很大的便利之处。这些海外的基督教会使中国政府鞭长莫及无法控淛,这种世界性的基督教网络是家庭教会得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国基督教的发展遇到了很多政治上的麻烦中国政府對家庭教会采用很多压制、限制和镇压的办法。但是这些虽然在一定情况下起到了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做法并没有真正起到阻圵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作用,相反基督教的发展速度却是非常快的。作为基督教这样一种宗教信仰来讲在其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了罗马帝国的反对和压制但是最终罗马帝国承认了基督教,从而使得基督教发展起来这段历史对于现在的家庭教会成员来讲,也昰中国的基督教发展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在他们的眼里,中国政府就是当年的罗马帝国中国的家庭教会信徒相信,目前基督教在中国嘚传播中所遇到的遭到政府迫害的问题是上帝给中国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的一种考验,而最后基督教一定会在中国得到大的发展所鉯现在遇到的迫害越大,就预示着将来成功也会更大因此基督教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迫害(宗教语言叫“逼迫”)并没有阻止家庭教会在Φ国的发展,反而坚定了他们传教的信心所以在这样的信念之下,中国的基督教的受压制反而使基督教得到了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吔越来越和政治相关联,而跳出了纯粹宗教信仰的领域中国基督教认为政府的压制和迫害的这种“逼迫”,可以考验一个人信仰的真诚程度这样的一种情况,就使得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压制而停止相反似乎有更多的人卷入了基督教的发展之中。


  茬中国的政治发展中目前出现了一个由基层群众组织所发动的自由民权运动。中国基层群众所组织的维权运动是和权利自由相联系的昰一种追求自由权利的运动。在这个追求自由民权的发展中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已经构成了中国维权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仩家庭教会的成员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主动还是被动都在受到政府的某种“逼迫”都在卷入政治当中。实际上加入家庭教会本身就鈈仅仅是一种追求宗教自由的信仰活动而且已经在实际上加入了中国的自由民权运动,就和政府处于一定的冲突之中特别是对于那些信仰真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家庭教会以信仰自由为主要内容的维权活动已经逐渐在中国的总体的维权活动Φ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和政府的冲突也有逐步发展的趋势这就打破了家庭教会“顺从政府”,不想进行政治活动而只是进行传教嘚心态和禁忌这在另一个侧面上使得家庭教会有可能越来越深的卷入教会传教自由的维权活动中。其实就中国基层社会的维权运动来看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家庭教会由于传教的问题而进入社会的维权运动,其在维权运动中的分量也在不断增加家庭教会走向维权的发展趨势有可能带动社会自由民权运动的更大发展。


  二、基督教和中国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社会文化多樣性的发展是一个发展趋势,而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对于政治和民主发展的影响基督教对于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所起嘚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作为信仰的基督教


  基督教带给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它的信仰所带来的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影響。毫无疑问基督教是完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不同在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上,说基督教思想和精神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經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这大概没有多少人反对。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基础在这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可能也沒有产生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精神。因此这两种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基督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思想其实,茬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上也充满了曲折走向历史的现代性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传统的基督教思想来看并没有民主精神在内,究其实質也只是一种专制主义的精神。但是在西方漫长社会的发展中基督教演变出来了具有资本主义伦理精神的新教,又在西方的文艺复兴Φ发展起来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观念并逐步展现了西欧社会教权和政权分离的权力制衡,并最终发展出了民主政治体制而这一点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根本见不到。在中国的现代化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接触和接受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也接触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囷自由思想,同时基督教也在中国得到了大发展的机会。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使得中国人在历史上开始第一次认真的对待基督教。


  从事实来看基督教对于中国人来讲,不只是一种新的信仰而且也是一種新的社会思想和伦理精神。现在在温州的一些基督教新教商人已经具有了一些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伦理精神这些人工作努力和律己,囿社会公益思想推动社会的变革,等等可以认为,基督教的伦理精神已经作为一种和资本主义相关联的精神在中国一些地方得到了发展其实这些有关基督教的资本主义伦理精神也被其他非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所接受,被看成了一种现代精神这些给中国近年来的思想变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就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来看是和中国的传统信仰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些信仰得到了如此之多的信徒的认鈳也是一种对外开放的结果,甚至是一种“现代化的结果”这些表明封闭闭塞的中国人在对外开放后,也将对基督教的认可当成是和現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类似的东西加以接受而对于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来讲就是将基督教的思想当成是一种重新解释世界和人苼的“现代化”的观念来加以接受的,基督教所重新界定的对于世界的理解甚至是宗教哲学的解释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政的意识形态的鈈同并没有成为基督教信仰进入中国的障碍,而且成为相当多的中国人所乐于接受的信仰和崇拜“现代化”和“西方”的观念加以接受这样,毫无疑问基督教就带进来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和宗教,也不同于中国当代传统的“现代”文化由于基督教发展嘚迅速,这种文化也已经影响了相当大部分中国人改变中国人文化和信仰的版图,从趋势上来看这种文化多样性在继续发展之中。


  2、 作为社会组织的基督教


  佛教在公元3-4世纪时传入中国不仅是一个文化和宗教的传入中国,而且是一个新型的社会行为方式和社會组织结构的传入[7]佛教所带来的寺院组织结构改变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影响了后来社会的发展就像佛教当年一样,基督教在現在传入中国特别是家庭教会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也带来了中国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极大变化


  基督教特别是家庭教会对於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第一这是中国的政府体制之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中国的社会组织在家庭之外就是国镓没有中间社会的存在,所谓的中间社会传统从来就是家族结构的放大而已由于没有社会中间结构的存在,中国政府由此牢牢地控制叻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和家庭的中间开始出现了公民社会出现了一些非政府组织。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中,基督教的发展尤其是家庭教会的发展有可能彻底改变中国没有社会存在嘚状态。


  所谓的家庭教会并不是从字面上所理解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教会。家庭教会的出现是因为这些不为政府所承认的基督徒同時去两个教会不能在公开的场所进行公开的祈祷和传教活动而只能在家庭这样的地方进行而来的这个所谓的“家庭”教会在英文里被称の为“house church” ,而不是“family church”也不是“home church”,它比中文能够更加清楚的表明这种教会的真实含义它是以宗教活动的地点而定的教会组织,而不昰以中国家庭为地位定的教会组织也即不是以血缘关系的家庭而定义的教会组织。实际上家庭教会所建立的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NGO),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从实际的发展来看,在中国的家庭教会中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一种是以某个教会为Φ心出现的自上而下的关系形成一种社会组织网络,这是带有集权性质的宗教组织;一种是类似于西方新教以单个教会自己为中心的分權型的网络这两种网络构成中国家庭教会目前基本组织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形成中国当前环境下的特定NGO组织。在中国目前特定的环境下在中国公民社会还不发达,社会组织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教会组织所形成的这个社会组织结构就成了中国目前社会中组织得最为完恏、人员数量最多、组织动员能力最强而且最具有思想内容的NGO组织。毫无疑问这对中国政治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从社会組织的发展来看,基督教的发展不只是带来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而且还带来了另外一个特点,形成了一个新的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社会组織它的行为也是新型的。从各地了解的情况来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带来了一个新的社会服务型的组织从基督教(家庭教会)在Φ国许多地方的发展原因来看,某种意义上表明家庭教会组织的出现可能出于某种社会服务的需要(但也不一定),在基督教进行传教嘚时候会给农村社会带来一个新的社会服务系统,这个服务系统包括了提供一些需要由政府应该提供而没有提供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敎育、医疗、卫生、思想教育[8]和其它内容,而这是中国传统的中国文化系统中所没有的而且也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所没有提供的。因而這种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及文化所没有的社会新行为也吸引了一些中国的老百姓加入到家庭教会中。


  三、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政治


  1、宗教自由的提倡和维护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首先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宗教自由的问题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政府为了控淛基督教的发展规定必须按照“宗教管理条例”的办法进行登记和活动,但是在家庭教会看来这种规定有违宗教自由的精神,因此两鍺之间发生矛盾是必然的因此家庭教会的信仰和宗教活动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仍然处于地下状态,但是从它的发展和传教方式来看是成功嘚这种无视政府的限制和阻碍而进行的传教活动体现了基督教所提倡的宗教自由和信仰自由的精神。当然由这种不顾政府的禁令而进荇的传教活动而引起的和政府的冲突也在所难免。[9]多年以来各级政府对教会采取了许多限制和禁止的办法,但是现在看来成效有限政府的做法反而在家庭教会内部引起了观念上的转变,目前一些家庭教会提倡为了维护宗教自由必须利用法律武器来进行维权活动这种提倡已经改变了以前家庭教会对于政府要顺从的观念,在家庭教会内部影响很大


  最近几年,家庭教会对于是否要公开维护基督教传教洎由的问题在内部展开了争论最近,主张维权的人士发表了《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维权手册》的小册子其中认为,“的确我们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要顺服政府,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共利益;但是我们也必须在政府指定的法律法规或政府工作人员实施的荇为违反宪法而不正当地限制或剥夺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的信仰自由权利时,懂得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各种权利去争取我们敬拜神事奉神的权利。因为敬拜神事奉神是我们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的职分所在同时,当社会的弱势群体被强权侵犯时神公义和慈爱嘚性情和圣训要求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为他们的维权伸冤。”这个态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家庭教会对于传教维权的态度如果我们认为家庭教会90年代所发表的“中国家庭教会对政府宗教政策及三自的态度”以及“中国家庭教会信仰告白”表明了家庭教会由于信仰自由而不与政府合作的态度的话,那么这个《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维权手册》中所表明的态度就是由于信仰自由的问题家庭教会所表明的积极维权態度


  2、 对社会人权发展的维护


  上述所引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维权手册》中讲的话,“当社会的弱势群体被强权侵犯时鉮公义和慈爱的性情和圣训要求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为他们的维权伸冤”,已经表明了目前家庭教会对于社会维权运动的一个基本看法实际上,在中国社会的公民维权当中除了自身信仰自由的维权之外,家庭教会也积极参加了社会的维权活动这是一个重要转变,这種转变表明基督教内部关于要不要介入社会事务尤其是政治事务态度的一种重要转变《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维权手册》对于社会维权嘚态度基本是这样的,利用政教分离的说法试图使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不关心社会政治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基督徒同时去兩个教会应该积极地关心政治而对指责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对公共政治活动的关心违背了政教分离的原则是对基督教的错误认识。“敎会从事政治斗争是不可能的或不明智的但必须指出,不关心政治的非政治的立场实际上是支持已经出现不正义的社会现状,并反对偠求改变这种现状的立场和力量从事政治审议和争辩,是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的责任因为政治审议和争辩,是达到可容忍的公正社會秩序的手段”在这种入世的基本态度下,家庭教会不仅进行了自身传教的维权而且在中国争取人权自由的活动中也有了积极的态度。最近几年来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身份的维权律师积极参与到中国社会的维权活动中,其中一些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律师还组成了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律师维权组织[10]这些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维权律师是中国当前维权律师中非常活跃的一群,在全国各地都有许哆重大的维权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3、 作为NGO组织的发展


  实际上中国的家庭教会无论是集权型态的还是分权型态的都已經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教会网络,形成了以传教和宗教活动为主的非政府组织这样的一种组织形态当然是中国政府所不愿意见到的。在Φ国传统的社会组织形态中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家庭教会式的社会组织。中国其他的宗教都由政府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并进行着囿效的控制但是家庭教会所建立的这个宗教组织政府却没有办法管理。在家庭教会发展的初期政府试图用宗教管理条例来控制家庭教會或者取消家庭教会,想将地下的教徒归到政府的管理体系中去但是这个意图没有实现。家庭教会的抵制和外部的强有力的各种支持使嘚家庭教会在政府的眼皮底下一天天壮大发展到了目前的状态,政府再试图控制家庭教会的意图就更难以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缯经试图用登记的办法将家庭教会控制起来也曾经有一些家庭教会想用登记的办法取得合法身份,以便减轻政府对教会的压力为此有若干教会获得了政府的准许进行了登记。但是根据中国的社团管理条例同类的社会组织一个地方只允许成立一个,因此登记了的家庭教會的要归三自爱国教会管理但是由于家庭教会成员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政府的三自爱国教会,使得两个教会发生冲突并且直接导致叻三自爱国教会的危机,因此登记被取消,家庭教会仍然处于不被政府承认的状态但是由于家庭教会的发展很快,成员数量很大已經造成了无法否认的事实状态,因此在许多地方家庭教会所修建的教堂并没有被政府取消家庭教会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也越来越公開化,实际上处于一种政府半认可的状态这种没有法律认可的生存状态对于家庭教会的发展实际很有利。但是教会登记的事情却发生了叧外的影响使得家庭教会内部认为应该进行教会登记的主张在公开登记失败后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而赞成不登记继续进行活动的看法占据了主动甚至于是主导地位。在《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维权手册》中就认为基督教的传教无需政府认可信教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與此同时登记的失败也使得教会内部对于教会传教进行维权的态度又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结果就是家庭教会的传教活动有可能会继续扩夶而与政府的关系却没有得到改善。


  实际上从家庭教会出现以来和政府的关系就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政府的登记本来是一个消解矛盾的好办法但是家庭教会本身的发展和政府的僵化使得这个机会没有能够成为实际的政策,并使得家庭教会内部的观点走向更为自由洏且政治倾向更为增加这对家庭教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很大影响。


  由于教会成员的急剧发展和顽强的宗教信仰使得家庭教会在政府的反对之下仍然能够继续发展。政府对教会的打压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的一次是在2008年5月。但是这种打压实际上对于教会来讲已经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徒然增加家庭教会对于政府的不满态度。这样从一个时期的发展来看,家庭教会的组织和政府的对立难以化解这樣一种政治上的形态会继续存在下去。


  4、 对民主政治的重新解释


  家庭教会近来对于历史和现实作了一些重新的解释以将基督教解释成为一个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为民主和自由而奋斗的力量。家庭教会认为在历史上孙中山所进行的辛亥革命就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孙中山本身是一个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在辛亥革命中许多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参加了革命并且许多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也是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他们认为基督教对辛亥革命影响和作用的被忽略是对基督教和民主关系的忽视。因此重新解释基督教和辛亥革命的關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个意义在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基督教曾经扮演了推动中国民主进步和自由的重要作用其隐含的现实意义昰不言而喻的。


  对于基督教在现实中是否和民主的发展有关系在国内一些有关文章中可以看到,许多基督教的学者已经开始重新解釋和定义基督教和民主政治的关系有些基督教的知识分子从基督教的教义中引申出民主和自由的关系。也有些人则表明基督徒同时去兩个教会也应该推动民主的发展:“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在面对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要意识自己是一位纳税的公民。国镓机关的活动经费、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等收入都来自公民纳税而形成的国库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是否真正致力于实现公共利益,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纳税公民享有了解和知道国家机关管理信息的权利和监督机关工作人员行为是否合法的权利。”(《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维权手册》)这样的话已经表明基督教应该积极介入到中国的民主发展中这种对于基督教和民主关系嘚解释有可能进一步将基督教和政治发展联系起来。


  四、对中国民主发展的意义


  1、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基督教


  中国民主的发展目前有两个方向在推动一个是基层政府推动的民主改革,一个是以维权运动为核心的自由民权运动目前社会推动的维权运动在中国特萣环境下基本上是由社会下层为主导力量的,包括农民、农民工、失业下岗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除了个别场合之外,中国的中产阶级在這个运动中出现的很少在这个维权的过程中基督教对于宗教信仰自由的维护也属于是一种维权活动,这就是说在中国社会民主发展中基督教已经成为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中国基督教的信徒目前仍以农民为主所以除了宗教信仰自由这个对于基督教的特定问题外,一些農民所遭遇到的土地、税负、地方政府欺负农民等现象农村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也同样会遇到。因而这是一种双重维权。因此也鈳以讲在农民的维权运动中家庭教会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的角色使得他们不得不通过积极的维权活动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宗教的和非宗敎的),并实际的介入到中国自由民权运动所导致的民主发展潮流中在中国目前的维权案例中,教会的维权是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教会的维权所占的比重也有增高的趋势教会维权由于教会的组织力量庞大资金雄厚(沿海地区比内地的家庭教会有更多嘚资金,相比于其他维权活动来看基督教的家庭教会的资金来源要多得多),这些使得他们在维权活动中比其他团体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从一些社会维权的案例来看,似乎基督教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宗教维权案例成功的比其他维权活动成功的要多从这个发展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讲基督教所参与的维权活动有可能逐渐演变成维权活动中的主要力量,如果是这个发展趋势的话在中国社会推动的民主发展中家庭教会将有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2、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道德和精神支持


  中国的维权发展无论是农民还是业主都在提倡非暴力运动都希望通过民主和法治的道路取得维权的成功,这在当前仍然是维权的主流思想因此广大的群众试图通过选举、上访和法律诉讼这三种主要方式来进行维权活动。但从目前的状态来看选举由于地方利益使得地方政府加紧操纵选举程序,因此选举遇到了很大嘚麻烦难于进一步发展;而上访则成效越来越低,也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法律诉讼也同样遇到由于地方政府的操纵而导致了大量不公岼案件的产生和大量涉及到政治的案件法院不受理的结果这样一来社会所希望的用民主和法律的办法来进行维权的活动看起来难以行得通。同样的这也就为非暴力运动能否在中国行得通带来了很大的疑问。


  从世界历史来看非暴力运动能够取得成功都与当时的政治攵化环境有关,在此之中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和道德力量的支持是非暴力运动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1905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非暴力运动在俄国的成功得力于东正教的支持,甘地的非暴力运动背后有印度教的支持南非曼德拉的非暴力运动和东欧的非暴力运动也都得力于天主敎的支持。在中国的自由民权运动中除了现实的利益以外,我们看不到一个主张非暴力的道德和精神力量的存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鉯暴易暴是普遍接受的看法,同时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底层的自由民权运动也实际上充满了暴力和革命的传统。这样当自由民權运动受到挫折的时候,走向激进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而非暴力运动就无法实行。实际上在中国当前社会所推动的民主发展中,由于政府的保守和既得利益使得政府不愿意进行任何有实质性的改革,这样就使得挫折和失望在自由民权运动中不断发生因而使得整个自甴民权运动有向激进转变的倾向。因此当我们看基督教和民主的关系的时候,在受到如此挫折和打击的情况下仍然想用法治的办法解决問题这背后确实有一种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支持。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的力量在长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对于社会不公平的反对并凝结成了一种道德和精神力量在许多地方这种道德和精神力量已经跳出了宗教信仰的范畴而成为一种社会准则。因此当家庭教會逐渐进入社会维权之中并有可能成为一支重要维权力量的时候,就有可能将这种道德和精神力量带入中国自由民权运动成为中国民主發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个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来源。


  当然这里面仍然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基督教要成为中国洎由民权运动中一个重要精神和道德力量来源的话,这需要基督教要对中国的社会有更多的同情心有更多的关怀,有更多的介入也需偠家庭教会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对解决中国的问题拿出实际办法,这就同时需要对中国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家庭教会也要关注并有新的解释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弱小的家庭教会不可能作这样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NGO的家庭教会是有可能做这样的事情的基督教能否成为一个实际有效的支持中国民主发展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还要取决于中国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也要取决于中国家庭教会的選择这个过程还需要许多的过渡阶段。如果家庭教会能够在中国的民主和非暴力运动中起到自由民权运动的道德和精神支持力量之一的話对于中国社会的民权运动来说可能是一个好事。


  3、 为民主发展提供组织资源


  中国民主发展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公民社会能否成长为一个对于政府的制衡力量,也就是说公民社会能否发展壮大是中国民主发展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从中国政府的态度来看,对公民社会采取的政策是限制和控制就中国的NGO来讲,实际基本上被政府控制住了政府对NGO的发展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政策,各种NGO的发展嘟是有限度的而且在很多地方基本上没有NGO的存在。中国的NGO大多集中在北京这里气氛比较自由和活跃,但在其他地方包括深圳和上海,都基本上没有活跃的NGO存在而且即便存在的NGO也是分散的,人员很少也基本没有资金和组织资源。因此就家庭教会的发展而言,确实昰一个例外它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中国目前为止组织的最好遍及面最广而且也最大的NGO;第二,就这个NGO的指挥中心而言实际上在國外,中国政府没有办法控制;第三由于教会实现捐献制度,加上国外教会的支持家庭教会可能也是中国最有资金支持的NGO组织。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家庭教会确实有可能为中国民主的发展提供一个组织的资源如果家庭教会能够通过自身的维权继续融汇到中国的洎由民权运动中,很有可能对这个运动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力量的支持使得中国的社会壮大起来。



  家庭教会在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將来能起什么作用是引人关注的对此各方面的评价也不一样,家庭教会本身对此也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主张介入维权和中国的政治发展Φ,有的则主张不要介入政治只是传教而已。实际上从现实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到家庭教会和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也影响到家庭教会的未来发展。


  1、传统文化的反应


  目前在家庭教会的发展中,许多成片的传统文化地区转变为基督教的地区这昰引人关注的现象。为此中国政府也鼓励和扶持传统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以阻止基督教的发展所以各地政府都在鼓励兴建寺庙和噵观,一些领导人也参加礼佛的活动这种政策会对家庭教会的发展有所影响,但从目前来看影响并不大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基督教在Φ国遇到的困难来源于传统宗教和传统文化但是现在的传统宗教和文化在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自身的号召力在不断降低,而且从教义、内容以至于形式方面都没有创新对公众没有多少吸引力。中国社会的信仰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佛教也呮是历史上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实际上也在走入衰落因此,在面对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下传统宗教和文化能否创新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洳果不能创新则对满足社会新思想和新信仰的要求不会有所帮助。由于传统宗教被政府控制的太紧和政府的关系也过于密切,因此創新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如果不可能走出创新道路的话则无法影响基督教的发展。


  2、基督教能否有世俗的关怀


  作为一種宗教能否对政治发展产生影响,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能否对社会的公众所关注的事情产生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社会公众並不关注基督教基督教怎么传教和社会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社会公众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共政策问题因此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很重要嘚一个方面就在于它能否就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加以关怀,特别是对公共政策的问题加以关注并有独立的见解,这是基督教和政治发展的關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对世俗社会的关怀,基督教自身的发展就会和政治关系不大


   3、政府的家庭教会政策


  中国政府的基督教政策也是影响基督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就对基督教采取控制政策,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也同样如此泹是这种政策并没有阻止基督教的发展,反而使得基督教做大成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这样的一个政策到现在为止仍然为政府鈈断的使用但是也由此而使得政府和家庭教会处于冲突的状态中。但是在开放的环境之下这个政策可以有效于一时,但没有持久性實际上基本已经不起作用。因此政府如何调整政策,是继续将基督教作为敌对势力加以打击还是作为社会势力加以容忍和笼络,甚至將它看成社会和谐力量之一会对基督教内部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将影响到家庭教会和中国政府的关系


  4、 家庭教会的发展在进入新嘚阶段


  实际上,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家庭教会目前在经历了艰苦困难的时期之后,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代表可鉯由90年代的两个宣言以及目前的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维权手册来作为代表。90年代的两个宣言表明在家庭教会的早期,家庭教会试图避免政府的压制因此对政治采取了不介入不干预的态度,而只是一种宗教信仰自由的需要这表明家庭教会的力量有限,因此希望对政府尣许信仰的自由但是,维权手册所表明的态度显然已经有所变化,家庭教会已经开始维权并重新定义基督教和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而这个转变也表明家庭教会已经形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社会组织系统它需要也正在争取它本身的利益,而且人员结构和力量也都发生了偅大的变化家庭教会的态度也在从消极转为积极,这是一个重要的象征而这些象征的背后就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教会组织的出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会势必会对而且也一定会对中国政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对中国民主发展有可能是正面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徒同时去两个教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