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米高是2.0米吗?

  家里安装插座时,需要确定好具体的高度。那家里开关插座高度一般是多少?PChouse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1、电源开关的高度一般为1.2-1.4米之间,高度的标准可以参考成人的肩膀高度,同一空间的高度需要相同,高度差不能超过5毫米。

  2、无特殊要求的插座高度一般为0.3米。同样,多个插座之间的高度差不能超过5毫米。

  3、视听设备、、接线板等的插座高度也一般为0.3米,具体还要根据和的高度而定。

  4、挂机空调、排风扇插座的高度为1.9-2.0米之间。

  5、冰箱插座的高度为0.3-1.5米高,现实生活中,可以根据冰箱的高度来确定冰箱插座的高度。

  6、洗衣机的插座高度为1.2-1.5米,由于洗衣机可能会带出来水滴,如果插座太低的话,可能会引发安全隐患。

  7、电热水器插座的高度一般为1.4-1.5米,一般在电热水器的右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插座不要安装在电热水器的上方。

}

看到标题,可能诸位就有点慌了,其实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把手上的器材用到极致,榨干性能才是正确之道,不过Mavic 2 Pro确实潜力无限,称它为小钢炮第二代一点也不过分,既然有静态对比,那么肯定也有动态测试,上次Phantom 4 Pro V2.0测试的时候感觉少了点样片,这次特意抽时间断断续续地拍了点实质东西,评测嘛当然越极致越好,理论+实拍测试+遇到的惊喜、疑惑才是我理想中的完美表述,另外我觉得虽然文字形式显得累赘,但视频形式却没有了更多细节,毕竟现在是短视频的营销时代。

为了更好地测试,其中一些项目会加入Mavic Pro和Phatom 4 PRO的对比,比如说直出照片、D-LOG视频、运行噪声等,当然测试归测试,条件和水平有限,有些结果仅供大家参考使用。还要因为属于长文测试,难免过程会有些错误和遗漏,欢迎各界菜鸟老鸟指出。

流量、卡顿警告,大量图文来袭,大部分图片、照片都因为经过本地和网络压缩,看不到原图了,目录在一旁,可以查看自己想看的内容,总结是最没有营养的,精华都在其中。

1.不同光圈下的中心和边缘对比

2.不同光圈下的眩光和色散

3.不同光圈下的景深对比

4.不同光圈的星芒表现

5.JPG和RAW照片格式三者对比

6.夜间单张RAW照片不同ISO表现

7.直出和D-LOG视频三者对比

9.延时摄影、指点飞行和环绕飞行

10.图传、遥控和卫星信号对比

13.初启动和飞行时的噪声表现

14.不同模式的桨叶露出情况

15.续航时间散点图探究


不同光圈下的中心和边缘对比

Mavic 2 Pro的镜头经过哈苏特别调教,那么不同光圈下的成像素质如何呢?作为使用者来说,看效果最为直接,这里就不看MTF曲线和解析度卡了,也没有这样的条件。测试阶段,我特意找了建筑群体作为主体样张,RAW格式正常曝光拍摄,模式,从f/2.8到f/11挑一些光圈值各拍3张。

与往常不相同的是,中心成像素质在这只哈苏L1D-20c镜头下,f/2.8到f/5.6光圈值都是差距甚微,这种差距要比Phantom 4 Pro稍微小一点,f/6.3之后开始变差,到达f/11以后解析度大幅度下降,那么最大光圈值可以认定为最佳光圈值吗?那得看你对以下测试结果有多在乎,毕竟我们不是专业测试机构,理论结合实际才是关键。

边缘成像素质方面,最大光圈值f/2.8并不能维持中心区域的水平,而f/7.1之后的成像更是不能和f/2.8相比,最佳成像素质在f3.2到f/6.3光圈值之间,而暗角部分的水平和Pantom 4 PRO无异几乎是看不出来的,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以上f/2.8和f/4.0的样张对比,这里就不多叙述了。

在没有测试之前,就听闻许多飞友说Mavic 2 Pro的畸变控制稍差,我自己试过以后确实如此,不过大疆在出片之前已经为照片格式内置镜头配置文件,纠正以后效果好多了,当然某些部分可能还需要PS精调,那是后话了。

不同光圈下的眩光和色散

面对近距离强光拍摄时候,眩光在Mavic 2 Pro上相对表现奔放一些,光晕很明显的,还伴随有一些鬼影现象,而且色散紫边似乎比Phantom 4 PRO稍差一些,当然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毕竟这种消费级航拍机,大多数场景都广角端,这种特写情况还是很少的,况且紫边也可通过缩小光圈以及一键后期解决,不管怎么样,我们看看f/2.8、f/3.5、f/4.0、f/6.3、f/8.0这五种光圈值。

实际效果来看,光圈全开f/2.8紫边还是比较严重的,几乎是染满了一大片树叶,而缩小至f/4就好很多了,并且随之带来的星芒效果也是不错的,至于光晕的产生,那就得看个人怎么去运用,运用好了一样可以当作是一门艺术之作。

航拍机要产生浅景深比较困难,更别说焦外成像质量,除非像Inspire 2搭配个禅思X5镜头还好一些,当然这是没法和全幅相机相比的,Mavic 2 Pro最近对焦距离1m,f/2.8等效35mm全幅是一个较小的光圈值,再搭载一个1英寸CMOS,不过烂船都有三分钉嘛,至少比现在手机算法那种模糊好多了。

基本上只能全开f/2.8光圈才看得到效果,焦外表现基本和Phantom 4 PRO差不多,至于用来拍什么题材还真难想,一机多用基本不靠谱。

在以往我的航拍夜景中,由于是固定光圈,没有小光圈的小孔径衍射,很难在城市灯光中形成漂亮的星芒效果,其实在用Phatom 4 Pro的时候我也尝试了,发现星芒线要达到f/7.1效果才明显一些,而Mavic 2 Pro的镜头又如何呢,以下都是RAW格式直出,验证不同光圈的结果。

很明显,由哈苏调教的这个镜头,在光圈值达到f/4.0的时候星芒显就比较明显了,这样同时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进光量,当然直出效果而言当然没有全幅镜头好,只要后期一下就很好了,综合以上解析度、色散、光晕以及星芒测试,可以看到Mavic 2 Pro的最佳光圈是f/4.0,这个调教非常舒服。

JPG和RAW照片格式三者对比

我身边的朋友也有想购置的新手,他们可能不追求什么摄影技巧,也没有特别多时间去研究,但就是有钱去折腾,虽然这群人的基数不大但确实有这样的需求,因此JPG直出照片的观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甲方现场要求你看片一样,相机屏幕烂得不行,怎么拿得出手呢?不管你后期怎么样,我就想现在看!这种心理再常态不过了,毕竟那是金主。

顺光机位下,光线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所以色彩才是观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Mavic Pro整体来说似乎像失真一般,细节不够多,这是三者之中最为早期的机器,不知道同为1/2.3英寸CMOS的Mavic 2 ZOOM表现会如何呢?接下来是Phatom 4 PRO,细节随着CMOS、像素密度的提升而提高,但是色彩整体较为平淡,当然优势在于拥有24mm更广的视角。

最后是主角Mavic 2 Pro,除了前者的提高直出,镜头素质和内部算法也相应提高,所以色彩看上去比较讨好眼球,谁不喜欢天更蓝,树更绿呢?不过色温是偏暖的,反映到桥上就有点过了,真实场景应该是位于Mavic 2 Pro和Phatom 4 PRO的调教之间。

今年推出的iPhone XS,其中的“Smart HDR”功能,算法比普遍手机的HDR要好多了,逆光直出也能保留更多高光和阴影,这里说的是拍照过程、算法处理的时间几乎相同,但是照片出来就真实很多。同样地,对于Mavic 2 Pro也是如此,对比上图就能发现,Mavic Pro和Phatom 4 PRO保留更多的是高光细节,而Mavic 2 Pro算法应该也是提升了,高光和阴影都有相应地保留,而且这是在单拍模式下的结果,相信如果是HDR功能直出会更好。

对于夜景来说,白平衡很多时候会受城市中的杂乱灯光影响,撇去这个先不说,1/2.3和1英寸CMOS的最大直出观感也在此,几乎是相同的参数正常曝光下,噪点水平、细节都有着较大的差别,特别是车的光轨和来自于广告牌、射灯的高光细节。

从上图来看,Mavic Pro的干扰来自于高光的溢出,而Phatom 4 PRO的高光是保留了大部分,但是却没有把阴影拉高,最后Mavic 2 Pro就像逆光那张相似,高光阴影都有着不错的保留,当然和Phantom 4 PRO的差距很大可能是来源于内部算法。

另外大家如果只用Auto档拍摄JPG格式时,针对大光比和夜景这两种情况,可以使用HDR和纯净夜景两种模式拍摄,内置算法会帮你自动降噪、丰富高光和阴影细节,当然如果你已经开始深入拍摄了,尝试用A档或者M档拍摄JPG也不错。

再说说RAW格式方面,我们拍摄这种格式是为了保留最大的宽容度,这次就拿夜景来作为例子,城市的灯光比较复杂,这个时候对高光的还原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三台机拍的照片经过减高光、曝光量处理后,可以发现三者的差别之处如下。

Mavic Pro的夜间对焦不行人人皆知,这张我是用手动对焦拍的,广告牌的高光细节很少,加上CMOS和像素密度的劣势,噪点水平和锐度也不能和后两者相比。回头再看看Phatom 4 PRO和Mavic 2 PRO,焦距差4mm,截取成像的话当然是后者更好,按照兰拓的测试数据,宽容度方面Mavic 2 PRO会更好,但实际处理下来差距不大。

夜间单张RAW照片不同ISO表现

由于CMOS面积无法和全幅相机相比,对于新司机来说,高感水平会较大程度决定出片质量,和Phantom 4 PRO的测试一样,单张RAW照片未降噪和降噪输出,这次只看100%截取,因为有Phantom 4 PRO作为参考对象,Mavic 2的原生ISO范围是100到1600,增益扩展至12800,但为了追求较好的噪点控制,不要超过1600是很关键的。

未降噪之前,其实ISO 400发朋友圈都是可用的,降噪之后ISO 800也能凑合使用,这一点无疑是和Phantom 4 PRO一样(感兴趣的可用倒回去看V2.0的ISO测试,当然场景虽然差不多但是并不属于同一天拍摄),拍照片嘛我Mavic PRO一般也就使用ISO 200以下,因为有长曝光的存在,就更不用说Mavic 2 PRO了,这部分专门为一些新司机解答,即便我知道它和Phantom

直出和D-LOG视频三者对比

虽然Mavic 2 PRO和Phantom 4 PRO拍照能力上几乎是旗鼓相当,但是拍摄视频的能力却有着两个分支方向,即便它们都是搭载1英寸CMOS,通过超采样到4K分辨率,而Mavic 2 PRO有两种模式一种是FOV 75°视角完整采样,另一种是HQ55°视角中心采样,抛弃边缘以便提升画质,当然连边缘部分的畸变顺便也去除了,而且得到了一个类似手机长焦镜头的效果,但是它们的视频定位能力是不一样的,也许是产品差异化战略,也许是体积过小还不能做到,这就不得而知了,只能等到精灵5再说。

首先我们看看直出视频方面(加入Mavic PRO),看看它们的色彩观感如何,Mavic PRO延续了拍照那种不怎么讨喜的感觉,蓝天有点发青色,看起来画面很脏,Mavic 2 PRO色彩很讨喜,接近现实情况但是加了一层偏黄的滤镜,对于日落日出题材再好不过了。

至于Phatom 4 PRO则是整体表现平淡,这些表现和它们在拍照时一致,果然是哈苏大法好呀。最后大家可以看一下样张,解析度方面却是Phatom 4 PRO优胜,其次是Mavic 2 PRO HQ模式,最后才是FOV模式,测试的时候光圈和ISO都是一致的,正常曝光,风格化没调过。视频调色方面我涉及不深,希望PRO版本能像ZOOM版本那样增设一个D-Cinelike色彩模式,这样一来方便普通调色。

那么Mavic 2 PRO的视频能力表现强在哪里呢?那就是新加入10bit色深D-LOG灰度模式,虽然色彩采样还是4:2:0,相对于常见的8Bit标准能够容纳更多的色彩,虽然在高光和阴影宽容度方面差别不大(Mavic 2 PRO和Phantom 4 PRO的D-LOG素材)

但对于色彩过渡丰富的场景,最终在调色的时候容易遇到色彩断层,以上截图就是简单还原D-LOG模式后的100%视频截图,Mavic PRO和Phantom 4 PRO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断层,而Mavic 2 PRO依然过渡自然,查看原图会看得很清楚。

当然,Phatom 4 PRO也不是吃素的,在高ISO画质中,高感却要比Mavic 2 PRO好一些,以上场景是三者在ISO1600,I/30,F/2.2和F/2.8参数下拍摄的,都是直出非D-LOG模式,噪点水平怎么样可以自行查看原图比较,总得来说,Mavic 2 PRO和Phatom 4 PRO在视频能力方面各有秋千,合理运用得当器材才是关键。

这段时间用Mavic 2 PRO简单拍了些样片和视频,照片大部分都是单张RAW格式后期,最后四张是用Mavic PRO拍的,其中三张是多张拼接,我觉得拍照能力方面,Mavic PRO可以通过堆栈和拼接来弥补一下CMOS的不足,毕竟大部分人还处于爱好方面,视频没有多少素材,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测试上面,看看就好了。

延时摄影、指点飞行和环绕飞行

延时摄影是Mavic 2其中一个大更新之一,无论是DJI GO还是第三方软件,大范围移动延时在以前只能通过轨迹飞行实现,先总结一下优点,添加航点规划航线方便,一键出片自带增稳,用户学习成本低,也可以像大神一般学个样,不过嘛当你深入想提高作品质量的时候,你会发现原素材会存在一些瑕疵或不足。

我总结为三点,素材还是需要进一步增稳(毕竟处理能力、时间摆在眼前)、素材面对光线复杂环境的时候会闪动(最好的前期解决方案是手动光圈优先,俗称人肉测光)以及想要飞出更复杂的镜头(这时候就要等等Mavic 2航点规划更新是怎么的或者借用第三方软件litchi for dji)

通常最简单的运镜就是最经典的延时拍摄手法,定向延时给予了航向的自由选择,一种模式就能实现往前飞、倒飞和横飞常见的运镜,操作方法也很简单,选择航向锁定以后,然后把机头调整到你想要聚焦的景物,就可以开始自动拍摄了。

看了下原片,因为当时是没有一点阳光,使用A档模式拍摄也不会有什么测光方面的误差,本身增稳还是不错。有两点要注意的,一是避免在限飞区以最大高度拍摄,因为飞行器定位不可能像钉子一样牢固,有时候触发限飞法网会影响飞行器降低一点高度,导致最终影响拍摄,二是要看风的走向,有时候迎着大风就意味可能增稳也救不回来。

环绕延时在以前要实现是很麻烦的,首先是环绕模式不太人性化,需要手动飞到环绕物上方然后设定半径,最后自动拍摄RAW格式最短只有5秒,这些都在Mavic 2身上得到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框选环绕物、自动计算环绕半径一气呵成,拍摄间隔、时长都有选择,对新手、老手都有一定的好友度。

环绕延时比较正面的例子

因为大范围移动延时透视关系要求误差范围小,航拍器目前没法做到像地拍那样的精准度,所以拍摄在确定对象景物的时候,距离远一些高度根据拍摄物而定,背景不要太复杂多层次的,角度能俯拍一点就更好了,这样后期处理起来才有效。这里不针对环绕延时,而是对所有大范围延时而言,只是环绕这种情况相对容易“跳舞”一些,否者你花了一块电池拍摄一段延时,出来却是废片,心里都不是个滋味。

轨迹延时是四种延时中最为有深度的,一个连贯镜头语言可以在你脑海中设计好,然后在APP中打上一个个航点,设定机头方向以及镜头俯仰,然后也是机器全程完成拍摄,不过镜头朝向、航向这些限定了一定角度,没法说精准调节每个航电的设定,也不可以在地面预先设定好航点,建议是最好延时摄影中可以添加任务库,方便下次使用。可能是因为这样对新手友好一些吧,上手难度比较低出片快,我倒是比较期待航点规划2.0的更新。

效果还不错吧,在空中设定航点有点耗费电量,毕竟本来延时一段基本就是一颗电池了啊,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航点衔接成的航线要均匀一些移动,看起来会更加流畅,还有就是光圈优先并不是万能的,测光可能某一个时刻就误差大了,毕竟快门速度并不是无极式调节而是一级级的,虽然能够用LRTimelapse去闪,但前期工作做好一点后期就简单,熟练以后可以试试M档。

再来一段轨迹延时,进阶式地推进镜头,这段我都是临场发挥的,最好起飞前先思考一下那些连贯的镜头语言、路线,观察一下环境,如果配合得好出片可以很酷炫。

自由延时为什么不是最有深度的呢?因为那是地狱恶魔级别的,除了自动拍摄,所有飞行器的操纵都得手动,给你参考的只有拍摄间隔和时长而已。那么多杆量怎么和拍照间隔合拍,怎么形成一段有逻辑性流畅的镜头?如果你没有高超的技术也没有制片经验,可以试试巡航拍摄模式。

续航拍摄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固定速度,这里官方默认锁定默认最高上升/下降5.0 km/h,油门最高0.5m/s(其实和三脚架一样),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持这些杆量,匀速移动。

当然这样其实还不够的,因为需要用到俯仰轴和航向的时候,默认遥控手感肯定不合适,可以在APP分别调节它们的速度,然而这还不够,因为这样的延时路线、镜头必定是复杂的,需要经过多次练习配合才有可能出片。

我尝试着来了一段简单一点的(轨迹延时都能实现的),效果还行,以后有机会再试试更复杂的运镜,但整体来说其实Litchi会更合适,因为有深度调参的加入使得一切变得更美好。

指点飞行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出现的,这种模式有三种选择,其实就和定向延时一个概念,只不过它本身是拍视频用途,可提供具体的速度调节,这样运镜的时候你可以少操纵一个摇杆,提高出片率。

就以这个运镜为例,正常情况下你需要操纵油门、航向杆以及俯仰轴,但你现在可以不顾油门,只要固定好巡航速度,把其他两个动作抓稳就好。当然,这个功能并不是在Mavic 2上首创的,如果说要改进的话,我觉得可以把上升/下降高度也列入自动操纵里面去,这样很多一镜到底的画面都能轻松实现。

兴趣点环绕跟延时模式中的一样,简化了以前那种繁琐操作,半自动就能完成拍摄任务,它会根据框选目标的大小、远近来计算半径和速度,当然我推荐更好的一种方式是手动刷锅,而且刷一半是最好的,除非需要围绕的物体比较小规模。

智能飞行真的给拍摄带来很多便利 ,现在Mavic 2感觉只缺个完整的航点规划功能,就能和litchi for dji的距离拉近,毕竟官方APP用得也更加省心嘛。

图传、遥控和卫星信号对比

Mavic Pro的OcuSync图传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时手上还有一台Spark、Phantom 3 SE,因为的三轴防抖云台做得很好,很多时候我拿它当作地拍器材,同一个地方使用(横穿一个茂密的竹林,被摄人物在中间的羊肠小道上),Spark、Phantom 3 SE的Wi-Fi图传是一路卡顿,根本看不清实拍画面,但是Mavic Pro一上场瞬间感觉到落差,从此以后颠覆我对它的认知。

这个和OcuSync图传没有关系,但可以放在一起讲,实践表明我处在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环境中, Mavic Pro的指南针提示受到了干扰,而Mavic 2 Pro却丝毫无感(在Spark和Mavic PRO的对比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指南针干扰问题可大可小,它会干扰到飞行器航向。

对于Mavic这种没有主动切换姿态模式的机器,有时候出现指南针干扰甚至会优先进入姿态模式,我的建议是无论是什么机型,起飞前可辨认附近的参考物,便于出现意外情况也能手动控制返航,当然最严重就是丢图传,视距内还好,视距外只能看地图了,我们再来看看图传、遥控和卫星信号方面。

这里就不涉及什么干扰数值,直接给两台机器飞到相同的地理坐标,固定在平面上,天线摆向一致,大概离起飞点有538米远、119米高,然后打最大航向杆量快速转动,结果就很明显了,可以看到APP界面上的实时信息,至于为什么转动,那是因为天线不可能全覆盖到机身全范围,这时候就能看出很大的差别。对于Mavic Pro而言,遥控信号最差跌到了三格,而图传信号只有四格,GPS卫星信号14颗,而Mavic 2 Pro由此至终两种信号强度都是满的,并且GPS卫星信号也达到了15颗。

实际应用中,有些场景起飞点不仅难找,而且周边干扰强,特别是转个身位取个景,来个图传卡顿特别尴尬,这时候Mavic 2 Pro的优势就出来了,毕竟是双频2.4/5.8GHz+OcuSync 2.0图传的组合,另外请看转动的流畅度,图传明显看着延迟低一点,画面更流畅一些,这点官方宣传的时候也有提出,我看到确实是这样。

最后,我在同一个地点又做了个测试,分别拍一段1080P视频,然后即时传输到手机上,看看两者的下行带宽如何?发现Mavic 2 PRO传输速度要比Mavic PRO快一些,可能传照片区别不大,但是当传输文件数据量大的时候,时间上的优势又出来了,在应用中,是否有着实质意义呢?只能说是出片效率上略微提升,我建议这个传输界面改成可以隐藏最小化,这样返航的时候也可以传输素材,既提升效率又看着画面安全。

上次Phatom 4 PRO V2.0测试避障的时候,感觉方法过于理论死板,这次结合窄距感知、APAS模式以及夜晚场景来描述,Mavic 2 Pro实现了第一台消费级无人机的全向避障,其中左右避障大多数情况都不会起作用,在飞行速度 ≤ 8m/s(官方数据)的时候才会生效,具体场景也就是三脚架模式、跟随人物的时候使用。

感知刹车范围和Phatom 4 PRO差不多,都是从5m以内开始触发制动,因为更换掉了底部超声波传感器,加上顶部有红外传感器,在一定程度上穿越这种草地、丛林会更加安全,至于尾部的双目摄像头,感知能力稍比前置弱一些,应付一般情况足够这里就不演示了。

在穿越一些属于感知范围的环境中,按照人的思路肯定是慢慢通过,比如说这两个树干中间,直接打最大杆量肯定触发制动指令,从Phatom 4 PRO上开始就有一个设定——窄距感知,需要同时长按C2键实现把感知范围缩小得以通过,而在Mavic 2 Pro中,只要杆量不上去,速度保持较低范围内,就能轻松通过符合人脑思考下指令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式地去按一个键。

APAS模式下,飞行器杆量操纵会变得更敏感,这是为了更好地绕过障碍物,不过其实跟智能跟随避障效果差不多,特别是对于上方有障碍物的时候,Mavic Air首创APAS(高级辅助飞行模式)在我看来,即使是在Mavic 2 Pro这一代中都不能称之为成熟,为什么呢请看看下面智能跟随2.0中的避障情况。

在静态篇中,我曾说到惊喜就是Mavic 2 Pro在低光环境下也能一定程度避障了,原因是双目摄像头、内部算力的性能提升,而在同一场景下Mavic Pro和Phantom 4 Pro都是纷纷在APP中表示避障系统失效,当然上图的环境是在我目视范围内、并且有路灯照射、反射的作用下才有如此效果。

接着换了个场景测试,几乎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楼顶,仅靠着底部的LED补光灯、航灯补一些光,结果当然是避障失效了,因为这时候飞机已经距离墙壁不到0.5米了(连对焦都对不上了),但APP中界面还显示避障系统是绿色开启状态,希望官方能够改善一下这个问题。

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避障,必须依靠底部LED补光,所以当飞行高度再低一些,光线由地面反射到墙壁上才有了避障基础的条件,但这时候感知范围大幅度下降,APP显示在1米范围内才刹车悬停,那么在机头架设LED补光灯还实际吗?其实大疆自己也强调了,感知避障系统只是一个辅助性手段,始终不能过于依赖,比如说一些架空的电线,本来白天都不是百分之一百触发制动,更别说在夜晚即使有补光灯的情况下。

智能跟随是消费级无人机的其中一个象征性功能,Mavic 2 Pro的避障系统和内部算法升级以后,个人感觉提升是有的但是有些情况依然会跟丢,但我这不算是吐槽,只是说明这么小的机器现在拥有这样的跟随能力(个人已经比较满足),它还可能和固件、算法相关,我不想只摆显出网络上一大堆评测说提升多大,而忽略了它的短板之处,否则就会失去了折腾式评测的初衷。

首先在跟随人物移动的时候,以前在大幅度转动视角的时候会跟丢,可能也因为是云台结构±75°的转动设计,现在这么近的距离跟随,大幅度转身也能锁定,不过可以看到后续的镜头并不流畅,猜测是前方的树干对这套系统造成困扰了(上方还有树叶障碍)

我是想着它能够从左边绕过,但结果是它似乎是没法通过从而改变航线,无法实现我理想中的镜头运镜,所以这时候飞手的价值就出来了,并且表明消费级机器和SDK开发是有差距的,是不是该考虑增设一套地面站管理系统了,哈哈。

在低空跟随的时候,常可能会有一些电线、树叶之类的障碍物,有时候能够识别躲避,而有时候又因为环境、光线、传感器等因素导致无法识别。

在跟随人物穿越一些遮挡障碍物的时候,机器判断有时候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迟疑,是否是概率事件还待验证。

如果是高空跟随人物,并且遇到比较复杂的环境,可能最终就会跟丢了,实质应用性不大,你不会想着真的高空去跟踪一个人吧?那可能会侵犯到隐私。

这种情况机器是向前判断障碍物,而不是往上拉升避开障碍物,我知道红外传感器对太阳光中某些光谱不敏感,所以我在静态篇也说了上方传感器应该是多用于室内。

说到智能跟随,个人更喜欢跟随车辆,这次智能跟随2.0中也是可以预判一定数量你所想跟随的目标,并在屏幕以圆圈的形式显示出来,点击一下就马上实现跟随了而不用自己框选。

Mavic 2 Pro的动力系统提升,使得飞行速度大幅度提升,跟车也容易许多,但从这个画面中可以看出来,还是和跟随人物那套判断一样,通过障碍物时会有一定的延迟时间,造成一些顿挫感,我不知道是否和初始固件有关系。

当跟随目标比较邻近的时候,用这种预判跟随模式,可能会出现目标无缘无故转移的情况。当然以上这些应该都可以通过固件更新改善,这是我对智能跟随2.0的个人见解,要做到全方位高概率避障并且“智能”跟随,取决于大疆如何去选择,这条路不一定要走,但如果要走得好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沉淀。

要我说,这阶段真正是玩智能跟随的高人,应该是把避障系统关掉,然后全手动控制,这才是正确的使用方法。

初启动和飞行时的噪声表现

自从大疆为Mavic Pro推出降噪静音桨以后,这改进应该也会一直适配以后的机型了,因为个人感觉真的回不去了,当你听惯了这种程度上的分贝值,提高一点都是很明显的,我不是用视频形式描述,所以直接用简易分贝仪测量看结果,无人机的噪声主要是桨叶与空气摩擦产生的,而噪声的来源可以分为内八启动电机、起降短距离两种阶段,再高空一些即使有一点也不会骚扰到人,分贝足够低嘛。

Mavic Pro原地初启动电机,用分贝仪测量得到70.4 db,相当于人在大声说话的时候。

Mavic 2 Pro原地启动店家,用分贝仪测量得到62.8 db,相当于人在小声说话的时候,这个表现和Phantom 4 PRO V 2.0是差不多的,但和Mavic Pro差距比较明显。

Mavic Pro低空飞行,用分贝仪测量得到82.6 db,这时候噪声确实是有点大了,和其他没有采用降噪桨的机型一般水平。

Mavic 2 Pro低空飞行,用分贝仪测量得到80.7 db,飞起来的时候只能说是好一些,至于实质作用嘛,个人觉得低调行事才是关键,听感又是另一回事。

不同模式的桨叶露出情况

在Phantom 4 PRO V2.0的测试中我也谈到过,因为精灵系列轴距和桨叶关系,在其前进时桨叶露出的情况要比Mavic系列严重,Mavic 2这方面和Mavic一样表现,露出的情况比较适中,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Mavic 2系统附加的云台上仰角度是30°,在进行拍摄全景照片的时候,可以大概再上仰20°左右不露出桨叶,这是在姿态较为稳定的三脚架模式进行的,如果需要完全不露出的话,得需要INSPIRE 2那种电动起落架设计,如果再不怎么改变轴距的情况下,我倒挺期待在精灵5身上可以看到。

如果是以P档慢慢推杆前进至满速,大概上仰11°可以做到不露出桨叶,看到天空其实占据面积挺多了,一般拍摄视频也就足够了,当然还是没法做到Parrot Anafi那种上仰至180°,那样的运镜会更丰富,但是会影响到很多其他精髓的设计,不要忘记我们还有ZOOM版本。

最后是S档模式,大概比回中角度下仰7°的时候就不露出桨叶,我用S档也不多,最多是大风返航或者视距外才会用到,结果只能说供大家参考,当然非要和Phantom 4 PRO相比的话,这也是一种优势,毕竟最高速度上已经不相上下。

放到无人机上面,一来电池重量通常是作为稳定重心的作用,和机型大小匹配之余还要克服自重做运动,二来从需要瞬间的爆发力(从悬停到提速状态),需要电池的放电能力(能量Wh),Mavic 2 Pro续航时间标称31分钟,电池个头也大不少,实际上使用起来跟Mavic Pro差不多一样的续航时间,因为大家都是预留20%到30%电量返航降落的,其实真正的好戏在后头呢。

测试很简单,把电池几乎耗尽就好了,我一般设置25%到30%电量自动返航,正常拍摄完以后直至13%APP提示强制降落,但此时你还是能持续打杆提升高度的,直到余量到0%提示有可能损坏电芯我才降落。

回家以后我把这些数据做成XY散点图,那就很直观明了,在25分钟到26分钟之间的时候,电量降至0%,最后还能坚持好几分钟,当然我没等电机停就降落了,实际上应该数据是比较接近31分钟的。

看数据的话,Mavic 2 Pro在0%电量持续时间特别久,以前Mavic Pro在0%电量几十秒就殆尽了,可能是大疆知道大家爱拉锯测试,把最后的能量爆发保留在最后时刻,31分钟的续航延长其实更像一种对机器的保护机制。

这部分属于额外的细节补充,特别适合一些新司机,涉及较多的内容是关于设置方面,老飞手应该都会知道的,另外再补充一下Mavic 2 PRO和Phantom 4 PRO的差别之处。

一键短片是在Spark推出的时候带来的产物,发展到Mavic 2 PRO现在拥有6种之多,是挺适合新司机即时发到朋友圈分享的,我只提醒一个关注点,在环绕、螺旋、彗星模式中,侧飞占据着大部分时间段,而侧面是整个感知避障系统中最弱的一项,如果起飞前没有注意周边环境,很容易第一次上手就炸机了。

在影像模式中可以降低刹车灵敏度,经历加速到松杆的过程后,飞行器将还会因为惯性作用滑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可以在下面所说的刹车灵敏度调节,从而使得整个镜头更顺滑。

倘若在普通的P模式下,刹车灵敏度较高,会产生一些不流畅的颠簸影响拍摄,当然这也不是一键放生,感知避障系统还是会生效的。

DJI GO 4的iOS版本可以设置遥控器给手机充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充电耗损电量非常严重,我一台4英寸iPhone SE手机边充电边使用遥控,耗完两颗飞行电池后仅剩下50%的电量,所以我才有高亮屏那样的需求。

Android手机中却没发现有这样的选项,结果一看手机主界面才发现......

原来遥控器连接Android手机以后,自动就把充电模式开启,这台小米6虽然不是快速充电,但是无法关闭遥控器的充电模式就很苦恼了,官方应该得更新一下固件了。

Mavic 2按住屏幕然后拖动可以实现云台的转向,这个功能应该很多飞友知道的吧......

一个意外发现的细节,云台校准完成速度比Mavic Pro要快很多,并且开机速度整备时间也是如此,这一点甚至比Phantom 4 PRO要优秀。

虽然Mavic 2 Pro在P模式和S模式下都可以达到Phantom 4 PRO的50和70 km/h,但是一开始我上手的时候就发现跟手度没有老大哥好,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Mavic 2 PRO的默认EXP曲线就是那样。

再查看一下Phantom 4 PRO的EXP曲线,明显数值会高一些,这时候只要把第一项和第三项数值提高就好,物理摇杆输出量上来了,油门速度提升也更快,至于第二项我觉得Mavic 2 Pro默认偏航速度就已经适中,感觉Phantom 4 PRO过于灵敏,当然这些都是看个人习惯而定罢了,新司机熟悉基本操作以后,可以调成自己合适的手感,让操作更加舒心。

灵敏度可以看作为打杆后发出指令,飞行器接收后做出动作的响应时间,一般调下刹车就好,其他不用多动。

感度和杆量不一样,感度指的是整个物理和逻辑输出的关系,默认是100%,当设置成120%的时候飞行器将会变得更加暴力,感度是上限设置,而EXP曲线则是当前感度下的物理杆量设置,新司机建议不要去动。最后总结,EXP曲线一般用P模式的飞手可以去调,而追求姿态模式的才适当动用基础感度,灵敏度一般情况下不用管它。

Phantom 4 PRO中的AF和MF辅助对焦在Mavic 2 PRO上是没有的,感觉挺好的功能为什么没有延续呢,起码可以随时查看是否出现脱焦情况,可能是Mavic 2 PRO的对焦性能太厉害了吧。

除此之外,也许是因为云台相机的规格、市场策略等,由于Mavic 2 PRO没有机械快门,最高只能实现5张连拍,而Phantom 4 PRO却可以达到14张连拍速度,当然4K@60fps的标准Mavic 2 PRO也是没有的,这两点可能对于一些低空追车、追动物的题材不怎么友好。

断断续续测试了超过一个月,比较接地气以外,可能找不出大片的感觉了,以后得好好学习创作了,除了球形、广角、180°和竖拍全景以外,基本上把Mavic 2 PRO从头到尾摸了一遍,因为我只用过一次就放弃了,从新手的角度来说,拍出来的美感并没有一键短片好,这是我最大的体会,还是自己一张张地拍靠谱,特别是大光比和夜晚场景,它们都显得十分无力。

最后说说ZOOM版本吧,因为手上也没有,知道个大概想法,大家讨论最多肯定就是运镜了,我自己总结了下它的优势,最大是给拍照和视频都可以带来不一样的镜头感,随之而来的安全感、便利性也会提高,比如说想拍鸟群而不敢靠近,想近拍建筑干扰强,就是一个强化拍照,综合一些视频能力的机器,反观Mavic 2 PRO就是两年前一样的小钢炮特性,怎么选择很难去说,还是看回自己需求和钱包吧。

我只希望下一代能够增设姿态模式的切换键,其他诉求直接在云台和相机上造化就对了,更多细节还在长文中,总结你是看不到什么的。好的,该潜水了,下次见面有机会再这样折腾自己,应该是精灵5了,有需求我可以留下微信号,欢迎加群讨论,现在每天还是挺活跃的。

}

供应【 造型罗汉 】 小叶罗汉,2米冠,2米高,单干,造型苗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米是200厘米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