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那是汉,汉人旗下一把刀打一肖

第一卷亡命天涯 第3章天黑请睁眼

  我们惊讶,问这颗黑不溜秋的圆珠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孙静她姨奶咧开嘴,露出了仅有的几颗牙齿,说:“我要讲是妖怪的内丹,你们信不信?”她这般说,我们倒是来了兴致,围上来瞧。只见这是一颗根本没有多少光泽的珠子,我用手按了一下,软软的,有弹性,有点像橡皮,又或者是蛋白胶堆积而成的假珠子。

  杂毛小道瞄了一会儿,试探着说道:“婆婆,你这个珠子,应该是里面蕴含着一种对气息的接收探测功能,一遇到,就能够激发出光芒来吧?”

  孙静她姨奶有些惊讶地看了杂毛小道一眼,说,不错,你的眼光倒也是犀利,这“阿尼玛卿珠”,是一头大妖的内丹,辗转流落到了我爹爹的手上。当年他就是靠着这东西,成就了大名声。他死了之后,我才知道,这颗珠子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身边到底有多少古怪的东西。我跟你们一起进山,说不定那个山神,就被这珠子给找寻到了呢!

  我看着面前这个全身干净整洁的老婆婆,一点都无法将她和前天那个在人家饭馆门口捞泔水的可怜老人联系到一起,也无法把她跟后来在派出所、在旅馆时所见到的乡下老妇的形象联系。此刻有着自信的她,脸上洋溢着和蔼可亲的微笑,让人心中不由得温暖。

  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那么这个就难办了,要是进了山,去找寻山神的踪迹时,万一有什么变故,只怕我们到时候,肯定是头疼得厉害,照顾不周全。

  见我们犹豫,孙静她姨奶拉着自家侄孙女,说:“你们不要担心我,这珠子只有我会用,给你们也用不了。而且我今天配了药来的,应该不会再犯糊涂,即使真有什么事情,静儿也会照顾好我的。”

  我拉着杂毛小道走到一边,小声商量了一会儿。

  既然小妖这边把人跟丢了,那么我们确实也没有太多好办法找出那个掠走果果魂魄的家伙,要不然,就冒一次险,同意这个曾经蛊苗的后人吧?其实我很想问一句孙静她姨奶,她们这凉山苗蛊一脉的,习的是哪门子蛊术?我可是清水江流、敦寨苗蛊的嫡系传人啊!

  只可惜我没有勇气说出口。秘密说得太多了,就不是秘密了。有些东西,还是保留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让大家谨守住自己的界限,才行。

  我们吃完了饭,差不多已经是十二点半。回房准备了一下,到了下午一点钟,我、杂毛小道、凯敏、孙静和她姨奶一同出门,从寨子边缘沿着小径,朝着更深的山里找去。

  说到寻找山神,杂毛小道其实还是有法子的。什么法子呢?观fs!

  所谓fs,便是这山川走势。大河流淌,每一种恢宏走向的形成,都有着自然界的道理,而每一种阴脉地煞的形成,也都有其中的缘故。我们在被捕之前,曾经游历酆都鬼城,便是凭借着山势气运以及小了妖朵朵那种敏感的同类呼应,了解那些巨鬼的藏身的大概位置。

  杂毛小道掏出了红铜罗盘。

  当然,这些都得出了寨子,才会使出来。这小小的彝族村寨十分和睦,我们往外面走的时候,不停有人跟凯敏打招呼,不过人们观察的重点,并不是我们,而是留在了那个红脸蛋儿女孩孙静身上。纷纷问凯敏,什么时候喝喜酒?凯敏有些害羞,说快咧,快咧,到时候一定会叫上你的。每次说到这儿的时候,那个问的人就开心地大声说道:“好!到时候,不醉不归!”

  彝族人嗜酒如命,无酒不成宴,由此可见一斑。

  出了村寨,又绕过了一大片果林子,我们沿着小路,来到了寨子后面的山。这日正好是阴天,天气寒冷,行走在这人畜走出来的山道上,我总担心孙静她姨奶身体扛不住。然而每次回头,都看到这老太太脚步轻盈,如同踩在弹簧上,这才放下心来,与杂毛小道研究方向。

  一出寨子,就往西走,因为小妖昨天追踪那个家伙,走的是西面。

  虽然那个家伙到了后来,开始跟小妖绕弯,不过它一开始下意识逃离的方向,还是暴露了它的行踪。我们面对的,应该是一个相对年轻、没有经验的家伙。老奸巨猾的,是不会直接打上门来的,要么放弃,要么容后再说。

  有人说真正成熟的思想,要懂得放弃,学会妥协。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当然,迷惑了心智的另说。

  其实这所谓的山神,便是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的阴脉地煞中。天长日久,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便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而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便有了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礼记·祭法》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修为越高的山神,越能够超脱物外,体会自然之道,成就人们真正敬仰的神位。而修为浅薄的,则率性而为,不识物,不明理,称不得神,仅仅只是一鬼怪精灵而已。这类东西,湘西十分多。

  翻过两道山脊,我们站在半山腰上,看对面的山势,孙静她姨奶和杂毛小道同时惊呼:“此处有恙!”

  我抬头望去,对面山峦,山峰处高耸,低谷处深伏,密林深茂,风吹不摇,有泉水溪流环绕而过,如一条银亮的玉带,端的是fs宝地,旺财兴族之所在。

  凯敏见我们皆瞧过去,摇着头,说,这里可是我们寨的坟山,以前老寨神婆选的地界。

  我以前说过,偏僻边远之地,教化不够,所以神婆便担任起了很多职能来,不过随着时代进步,神婆一职,也就慢慢消失了。看得出来,凯敏他们以前这儿的神婆,是个有真材实料的角色,所选的坟址,足够庇护他们这个小小的寨子,风调雨顺,生活安康。

  我们花了二十分钟,走到了对面坟山的低洼处,在溪流往上的几个小山坡,交错隔有好多墓碑,安葬着这个村寨无数的先人。因为是同寨同族的缘故,这里的坟冢经常得到照料,并不荒凉,即使是被冬天的荒草围着,坟冢也是干净整洁,一片肃穆。

  越过这片坟冢,杂毛小道手上的红铜罗盘开始疯狂地转动起来,但是孙静她姨奶鸟爪一般右手上面的黑色珠子,却没有多少动静。两人对视一眼,杂毛小道告诉我们,那个东西昨天来过这里,留下了痕迹。接着他低声跟我说道:“小妖就是在这里跟丢的……”

  凯敏并不急着跟我们一起走,而是来到了一座坟前,跪地、磕头、然后三拜。这座坟里躺着的,是他奶奶。同样的动作,他还拜了四处,然后回头告诉我们,路过先人安眠之地不拜,以后就得不到先人的庇护了。

  接下来,开始由孙静她姨奶给我们领路。这个老太太完全就像一只灵巧的狸猫,在前面行走,快得让我们都难以跟上。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要知道,这个老人在前两天,跟往日的农家老太太,并无任何区别。难道这一清醒,就变成了不世高手了?

  我们有些疑惑。不过她手中的那颗黑珠子,倒是发出了淡淡的光芒来,像颗黑珍珠。

  我们一路跟随,越过了坟地,爬过了两道山梁,上坡,又下坡,最后停留在了一道遍布着青竹的小沟子旁。之所以不走,是因为孙静她姨奶手上的那颗珠子,已经如同白炽灯一样,散发出绚丽夺目的光芒。很难想象,这样一颗珠子,会发出这样的光芒,仿佛能将孙静她姨奶大半只手都给笼罩住。在她的脚下,是一块肥沃的黑土地,上面有枯黄的杂草和淡淡的晨露。

  凯敏和孙静都被眼前的景象给吓到了。在普通人的思维中,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哪里会相信这样一颗黑不溜秋的小珠子,能够像灯泡一样,散发出这样的光芒来?

  即使这玩意,发出的是古怪的黑光。

  凯敏她姨奶扭过头来,咧开一口没几颗牙齿的嘴,笑了,说:“如果这珠子没有错的话,从这里往下,应该就能够到达阴脉地煞了吧?”我听到,用脚踩了踩地面,只觉地面夯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空洞。杂毛小道望了一下天,阴沉沉的,说:“等吧,到了天黑,它才会放开心神,我们才能有手段整治它。”

  我们商量了一番,随后杂毛小道开始依托地形,在四周布阵,而其他人则在旁边耐心等待。既然已经找到地方,我和杂毛小道想了想,便劝旁人离去。毕竟有这些普通人在,我们一是施展不开,二是照顾不来。他们本来不愿,但是我们坚持,也没办法,便转头离去。到了下午,凯敏还送饭过来,我们得知孙静和她姨奶还没有离开。

  送走凯敏,过了一会儿,天终于黑了下来。

  杂毛小道嘿嘿一笑,说,好吧,来,我们把这尊山神的底裤,扒光吧!

}

读曾国藩有感(精选3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曾国藩有感 篇1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一个最大的感受。

  不过我觉得这个“升迁”应该是指他思想的升迁,格局的升迁,能力的升迁,而不是官位的升迁。因为纵然曾国藩最后官位做到很高,纵然他大悔大悟后的为官风格是和光同尘,纵然他确实很在意关系家族声誉的,官位的大小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做为国为民的大事的手段。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挫折和不容易。

  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他太坚韧了。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要用一生的时间。而且他让我感觉,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肯定也能做到。就像他当初立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终于像打通了关节,悟道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普通,甚至那么不如别人,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鄙俗,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的读书,他把交友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七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然后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谦和了,更能委屈求全了,他更和光同尘了……

  这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曾国藩永远都不会放弃,他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他有耐心,有毅力,他持续精进,坚持打磨;他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践行者;他告诉实践告诉我们:“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经历一次失败后就想放弃,我终于知道,想要一点一篇文章,本来就是需要无数次修改的,所以不要怕麻烦,麻烦往往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老师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最后一句很好理解,前两句我最近才有所领悟。反观自己这么多年走来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不自律,没有恒心,易放弃,另一方面就是“太佛系“,逼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盖了自己的无能。我害怕冲突,害怕社交,把自己藏在一个厚厚的壳,以为这样就安全,其实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像学习曾国藩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欲望,用努力个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读这本书可以了解曾国藩的很多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比如曾国藩有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就是”善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我的理解是量变才能带来质变。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太急于求成,还没有付出多少,就想要成功,一旦没有达到期望,就觉得行不通,然后就放弃了。读了曾国藩,我希望自己能真正做到“高目标,零期望”,也就是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学会看待反复的失败,不成功,多试几次,相信量变会带来质变。

  其实曾国藩的“善拙”也是不忘初心的一种吧,什么是初心,就是你最开始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打开手机的时候是想看书的,却被别的信息绊住了脚;我本来想读理财的,却被言情小说迷了眼,这应该就是忘了初心吧。而曾国藩就是始终笨拙的守着自己的初心,一点点努力,最终取得惊人的进步。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很能坚守初心的人,其实真的很不是啊,这就是自制力差的原因吧,我好像是错把没有进步当做拥有初心了。初心是牢记自己开始的目标,这就叫不忘初心。所以我要记住我开始决定写读书笔记的时候的初心是什么。

  曾国藩在人际方面曾经遭受过官场排挤,遭受过众谤群疑,但是他的幕府出来过很多能人,他有很多的朋友,受到人们的爱戴,他爱惜人才,他说“欲达达人,欲立立人”,所以他不遗余力的去成就别人,这也给了他很多正面的反作用,比如胡林翼,比如李鸿章,当然也有受过他的保举提拔却恩将仇报的人,比如沈葆桢,比如左宗棠。别人跟曾国藩说左宗棠逢人就骂你,曾国藩说:“老来经历日颓,正事还忙不过来,所以有告诉我别人骂我的事,我只听个大概,不让他说完”,他还要他的子女及下属不要理会,甚至鼓励他们和左宗棠搞好关系。后来左宗棠需要军费,曾国藩全力供给,左宗棠这才察觉自己的不对,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上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可以说非常的中肯。

  曾国藩五十二岁的时候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我特别感动,翻译过来是:这些天因为江西布政使有意和自己作对,心理非常愤懑。但是我细思古人办事,岂不也和我一样,经常会遇到掣肘和拂逆。如果怒他人之拂逆,必欲使之顺从,就会采取霸道手段,诛除异己。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不可一世的权臣,给自己带来祸患。如果在他人的反对面能够动心忍性,修炼自己的心性,委屈求全,而且还以“对立面”而忧心,这才是圣贤的用心。所以我正可以借这个不顺心的事来磨砺我的心性。看了这段话我第一感受是惊叹,竟然还有人担心没有人跟自己作对,仔细品味过后,我想让自己牢记曾国藩的这番剖析,因为确实生活中难免会有人跟自己意见不合,如果能向曾国藩这样想,至少心里好受很多啊,这样心态平和了,看实物会更客观,而且还能让自己在人际,在见识方面有收获。

  另外曾国藩无疑是传统文化的忠实拥护者,但他的思想一直是开放的,在当时人们普遍愚昧的对外观念上,曾国藩就拥有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的外交观念,他推动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奏请派少年去外国留学,这些“大事”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他思想前卫先进,却不想处理天津教案成了他人生中又一个大的挫折,天津教案给他了精神上巨大打击,不仅因为社会各界的痛骂,说他是“卖国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他意识到,他忠心守护的王朝已经不可挽救了。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悲怆,心疼这个勤奋一生的老人,愿我们的国家多一些这样的人才,更让这样的人才生活美满。

  读曾国藩有感 篇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名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打磨依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强;教育家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

  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又怎能以点代面、求全责备。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曾国藩有感 篇3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国藩关键字时出现一个推送:曾国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谈到了曾国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叹。自此,我开始阅读曾国藩的相关书籍,《曾国藩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弟,更是写给我辈读书济世之人,字里行间尽是一位沧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

  如今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告别了书信,同时告别的还有纸张独具的温情。读《曾国藩家书》感觉特别亲切,它让我们看到曾国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每一句话都感受得到作为父亲,兄长浓浓的亲情。曾国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关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诲子女,是仁慈的父亲;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济族人,是最好的亲友。

  曾国藩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公对学习的重视。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物质极度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匮乏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中国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更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才是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素质的关键。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为兄弟们设立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诗到经,从读书到修身,详细至极。在曾国藩的家书中真正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在330多封家属中,他讲求人生道理,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我们的教育似乎太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强道德修养。我们定当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为“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读曾国藩有感 篇4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著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由于其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的伟大事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纵使曾国藩取得了如此骄人成绩,并不是因为多么天赋异禀,而是在于一个勤字。《曾国藩家书》修身篇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能勤能敬,愚人有先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99%的汗水加1%的天赋。联系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们经常巴不得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有时候就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以至于不顾实际完成的效果,以次充好,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工作技能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克服惰性,努力做到曾国藩所说的手勤、脚勤、口琴、脑勤、事勤,相信勤能补拙,坚持到底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会出现。

  《家书》敬、恕有云“闻有逆耳之言,当平心考究一番”,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随着我们的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丰富,做事情也会更加有信心和决断,但是事物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必须保持谨慎、客观、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丰富自己的思路,还能是事情更加圆满的得以解决。

  《家书》挺忍有云“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世事纷扰,前路不知道有多少坎坷崎岖,委屈在所难免,但是越是委屈,越是历练胸襟、成就自我的最佳机会。委屈的时候,你所做和所为也是展示的个人修养和风度,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不一样的财富。着眼于复杂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委屈,伴随着会有各种埋怨和指责,但是静下心来,其实此时一个忍字就可消了无穷灾祸,一个足字即可省了无限营求。“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不论如何,为人处世,尽一份心,做一日事,不要过分计较成败得失,路还很长,放眼远方,踏实脚下,如是即可!

  读曾国藩有感 篇5

  儿时,粗略翻过几页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书柜。再读的缘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国藩故居,听导游讲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又拿起细读。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亏是福谁说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