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最南端的航天发射场在哪里

我们对航天发射场最深的印象,莫过于点燃火箭那一刻产生的壮观景象。但是,对航天发射场的秘密,我们却鲜少了解。下面,我们就一一解锁世界上的航天发射场,窥探航天发射场的秘密。

这是中国第一座航天发射基地,位于甘肃、内蒙古交界的丹巴吉林沙漠西部,海拔1000米左右,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影响,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点。这种气侯特点便于发射窗口的选择,全年均可执行发射任务。此外,基地毗邻大型机场、发电厂、气象站、测控站、铁路、公路,设施配套齐全,能承担运载火箭发射和航天器在轨运行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任务。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用于发射中低轨道和高倾角轨道的科学试验卫星和返回式卫星。从1970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酒泉基地用长征二号、二号丙、二号丁、四号乙、四号丙等运载火箭发射中低轨道卫星共77次。从1999年11月到2016年10月,这里采取“三垂一远”(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模式,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完成了发射11艘神舟飞船和2座天宫空间实验室的任务。

1983年年底,由于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需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四川西南的邛海之畔耸立起来。地理坐标为东经120度、北纬28.2度,适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在中心的发射区,引人注目的是两个相距0.8千米的发射工位,先建的二号工位塔高77米,用于发射长征三号、三号甲运载火箭;后建的三号工位塔高96.9米,主要用于发射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乙和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这里从1984年1月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到2016年12月成功发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已有100次发射记录。除主要发射各种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外,还成功发射23颗北斗导航卫星和4个嫦娥月球探测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配备激光电影经纬仪、单脉冲雷达、连续波干涉仪、超短波遥测设备、连续波雷达、引导设备以及各种通信设备,并与各地面跟踪测量站和部署在三大洋的远望号测量船一起,完成火箭、卫星、空间探测器的跟踪测量任务。

1987年,在中国山西黄土高原上的岢岚,建立起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该发射基地所处的地理纬度位置适宜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太原发射基地的发射区由发射塔系统、指挥控制室、电源设备间、供电系统、加注供气系统、指挥通信系统组成。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多达11层回转工作平台的固定式发射塔架,发射塔高76.9米。卫星和火箭在发射塔上的操作由指挥控制室完成,该中心能满足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卫星发射的要求。1987年9月7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用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至2016年12月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景一号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这里共有长征四号甲、四号乙、四号丙和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58次发射记录。

2007年,中国选在海南文昌建设新一代绿色、环保、全面、开放的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由于地处北纬19度19分,距离赤道较近,可以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延长卫星使用寿命。例如,文昌与西昌相比,同等火箭的运载能力可提高10%~15%,卫星寿命可延长2年以上。同时,在发射场以东1000千米的海上,可避免火箭残骸坠落的风险。再加上使用大直径、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海运便捷,可行性强,解决了陆上铁路运输的难题。这也为未来空间站、登月飞船等大吨位、大尺寸航天器搭载发射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6年6月25日,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获得成功。2016年11月3日,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从文昌发射场首飞获得圆满成功。2017年下半年将在文昌发射场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2018年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将抒写太空长征的新篇章。

美国建有肯尼迪航天中心、范登堡空军基地、沃洛普斯飞行中心3座航天发射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位于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半岛,这里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接近赤道,可借助地球自转,提高飞行速度;二是在东南方向8000千米的直线上布满岛屿,可建理想的跟踪监测站;三是面临大海,火箭坠落不致造成安全问题。这里气候宜人,四季都可进行发射工作。

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的地理位置为北纬28度38分、西经80度38分。在技术区建有世界上最大的装配大楼,长218米、宽157米、高160米,相当于50多层楼的高度,大楼东门正对着著名的39号发射场,有A和B两个八角形的发射台。美国的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艘登月飞船、第一座空间站、第一架航天飞机、第一个火星探测器都是从这里起航,进入太空探索的。

俄罗斯建有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卡普斯丁亚尔发射场和斯沃博波德内航天发射场,其中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的草原上,建有9个发射工位和11座装配航天器、运载火箭、助推装置的厂房,苏联时期的第一颗卫星、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笫一艘飞船、第一座空间站等航天器都是从这里进入太空的,特别是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至今为止从这里升空已有200多次。

由于拜科努尔发射场在哈萨克斯坦境内,1999年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20年的租用合同,2004年又签订协议,将租期延长到2050年。因此,拜科努尔发射场仍然是俄罗斯使用频繁特别是进行载人航天活动的重要发射场。

法国建有哈马圭尔发射场、库鲁航天发射场,其中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海岸圭亚那航天中心的库鲁发射场靠近赤道,对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非常有利,面向大西洋,从北到东可延伸形成一个-10.5度到+93.5度的扇形发射区,在这里进行赤道轨道、极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发射均十分安全。库鲁发射场又处在非地震区,气象条件也较好,睛天较多,风力不大,是开展航天发射活动的理想场所。

现由欧洲空间局使用的库鲁发射场包括3个阿丽亚娜运载火箭发射工位,配有能同时处理5颗卫星的测试厂房。第一个发射工位主要用于发射阿丽亚娜一号、二号、三号运载火箭;第二个发射工位采用垂直组装、测试和垂直整体运输模式,主要用于发射阿丽亚娜4号运载火箭,由于采用活动发射平台,发射能力达到每年10次;第三个发射工位主要用于发射阿丽亚娜5号运载火箭,每年可发射10次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日本拥有两座航天发射中心:种子岛航天中心在种子岛南端东南海岸的海滨地区,包括竹崎、大崎、吉信三个发射场。大崎发射场从1987年起发射H-1运载火箭;吉信发射场从1994年起用于发射H-2运载火箭。鹿儿岛航天中心位于日本最南端大隅半岛东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31度15分、东经131度4分。1970年2月11日,日本第一颗卫星从这里起飞,标志着日本进入宇宙空间活动。

印度拥有两个发射场:一个是位于印度南端的维克兰拉姆沙拉拜航天中心;另一个是位于印度东海岸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中心拥有两个发射工位,建有76.5米高的发射平台;发射场地理位置在北纬13度43分,具有较好的发射方位角。它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影响,一年中多数时候适合航天发射活动。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航天发射场,现在不仅正在进行航天方面的活动,同时也有部分航天发射场成为开放的旅游胜地,尤其是在航天器发射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游览。

}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荣耀归来,稳稳降落在酒泉东风着陆场;19日,"南海鲸灵--馆藏鲸类标本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展,近30件鲸类展品让人们一睹海洋巨兽的奥秘。星辰大海间,更增添了人们对于未知的向往。

  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的可可。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去热带植物园探究自然的神奇、去文昌航天科普中心领略大国重器……近来,许多游客选择用科普研学游的方式享受更深内涵、更高层次、更广维度的旅行体验。

  科普热再升温,海南两景区上榜"科普一百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旅游中来,达到扩大视野、放松身心、提高自身素质、开阔眼界的目的。

  在此背景下,科普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卖点"、游客消费的新"热点",多个旅游目的地也在不断向科普旅游发力。

  小游客在兴隆热带植物园动手做巧克力。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此前,迈点研究院独家发布2020年科普型景区品牌100强榜单,来自海南的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和兴隆热带植物园入选其中。

  在科普旅游中,海南也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到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研学旅游资源汇集海陆空各类要素,覆盖海洋文化、热带景观、现代科技、历史古迹、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多种类型。

  海南科普热点多,南海博物、火山地质、热带动植物……

  9月19日,"南海鲸灵--馆藏鲸类标本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北区开展,近30件展品将让人们近距离观察到不同种类的鲸,其中两件近13米长的鳀鲸标本也与观众见面,激发人们对鲸和海洋的好奇。

  "很多小朋友通过电视知道这种神奇的海洋巨兽,但其实大家对鲸的了解还是不多。"南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不但可以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鲸的外形和体态特征,更可以让参观者了解到更多知识,比如世界上最大的鲸是什么鲸、鲸能够活到多少岁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展厅中找到。

  "南海鲸灵--馆藏鲸类标本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展

  为深挖海南旅游资源、进一步拉动旅游消费,相关单位和企业也积极推进科普旅游发展,丰富了海南省旅游市场产品供给。

  进入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的火山科普馆,盾火山、玛珥低平火山等模型惟妙惟肖,引得孩子们纷纷好奇触摸观察。在手工制作环节,小营员带上眼罩进行火山模型DIY。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大熊猫

  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疯狂动物城"成为品牌产品。海野国际自然教育中心专门设计热带特色动植物研学活动和课程,设立国宝熊猫、亚洲象、非洲长颈鹿、鸟语林四个科普站点,设计"海野动植物大讲堂""海野动物大营救""我为熊猫种竹子""文明旅游小使者"等多款产品,备受市场欢迎。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手段,不同于课堂上枯燥的讲解,不同于培训中乏味的陈述,而是以其丰富的知识内涵,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趣味性的知识获取途径。

  航天主题维度广,营造更强娱乐性、互动性、体验性

  北京时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地球,在太空生活了90余天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出差"回家。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为"天宫"空间站送去补给和装备。

  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之际,在中秋国庆"双节"之际,为期一个月的"收到请回答"航天科普巡展暨"未来的海南生活"体验舱于9月19日在成都大悦城开幕,带领西南地区亲子游客去探索未知新奇的世界,寻找从海南迈向星辰大海的更多可能。

  文昌航天科普馆内展出的火箭模型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持续掀起了全民航天热,也拉动了一批以文昌航天发射场为目的地的亲子科普旅游热潮。"收到请回答"航天科普巡展暨"未来的海南生活"体验舱是省旅文厅首次将旅游推广与中国航天主题科普巡展结合,希望充分利用海南特色资源优势,寓教于乐地向青年一代传递科普知识,展现中国力量,弘扬中国航天精神,为海南亲子研学旅游发展提供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开放胸怀。

  体验舱内,在未来太空旅行打卡区,孩子将有自己名字的小旗子插在地外行星模型上,小小的仪式感激发他们对未来太空之旅的向往;火箭发射互动区的工作人员为小朋友讲解海南航天科普知识,进行拼插火箭模型互动小游戏……

  为持续加强引流,9月20日,在微博及小红书拥有600万粉丝的博主"爱博Eleven"现身展馆拍摄视频,以"航天旅游"为切入点,更多亲子家庭"种草"海南。国庆节前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空间物理学家刘勇,中国天文摄影师、星空摄影师、科学科普博主安久也将莅临活动现场进行公益课讲座,拓展孩子们的无限想象力,增强探索未知的积极性。

  业内人士表示,科普旅游除了需要有目的地宣传和介绍科学知识,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之外,更要在科普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并且尽可能设计互动和参与环节,增强游客体验性,还可开发多种形态的科普旅游产品,如自然资源类的科普旅游可组织野营、探险、科考活动等,使游客在游玩中有所收获,从而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海南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简介

  01 | 海口热带农业科技博览园

  地址海口市龙华区城西苍峄路4号

  海口热带农业科技博览园(简称"海口热科园"),占地面积300亩,收集保存了热带植物1000余种,热带海洋生物600多种,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发管理,是一座集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农业科普、植物观赏、休闲体验、研学培训、科技交流于一体的自然展览馆。园区以展现热带农业高新技术,普及热带植物知识为主题,以热带农业科技、热带珍奇植物、热带海洋生物、科普教育示范和热带特色产品为核心产品体系,构建"一心、两馆、三园、四场、五棚、六区、七楼"的景观格局,已成为中国热科院核心的科研试验基地、成果转化平台和宣传展示窗口,也是海口市重要的农业科普基地、精品农科景点和创新城市名片。

  02 |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地址: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是中国集珍稀野生动植物科普博览、保护繁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主题,全景式展现岛屿热带雨林野生态系统、浓缩海南岛动植物精华的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天然博物馆,同时是海南省重点旅游项目,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秀英区东山镇,距海口市区仅有27公里,风景如画,交通便利。景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奇禽异兽达100多种,3000多头(只);珍稀植物有280科,700多品种,森林覆盖率高达99%。

  03 | 海南农垦博物馆

  地址:海口市滨海大道103号财富广场1-2层

  海南农垦博物馆(天然橡胶博物馆)2011年2月建成并免费对公众开放,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展厅面积4800平方米,设有丰碑颂、科普窗等八大展厅及一个互动教育区。博物馆真实地记录了以军工、华侨、知青、民工、科技人员为主要代表的创业群体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历史,展现了海垦人创造北纬十八度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建成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奇迹,为支持国防工业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开发建设海南做出了重要贡献。

  04 | 无字教育白沙门科普基地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海甸岛白沙门公园

  海南无字教育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海南项目--科普大篷车社会化运营的指定使用单位,持续专注于践行全面有效的海南社会科普,创建"资源共享、教育共建、实践共促"的科普共赢体系。"无字"即以最少的文字,提供"有趣、直观、参与"以及"一切生活场景皆科普"的社会科普教育方式。无字教育打造了白沙门公园科普基地为城市科普试验基地,创设了科技工作者之家为核心的社区教育试验基地体系。科普基地包含公园内科普大篷车移动科普课堂,小农场主劳动项目,自然科学科普项目,科技工作者之家项目,主题科普展项目,科普研学和科普嘉年华项目等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园大众科普内容,深受广大市民和学生们的喜爱,多次荣获各项科普名誉称号。无字教育在每一步科普路上开拓进取,不断实现"科学精神,科学传承"的社会科普目标,充分体现了有温度有深度的社会科普效能。

  05 | 海口火山口公园

  地址: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

  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山高海拔222.8米,是琼北最高峰。园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其拥有的海口火山群是世界罕见的第四纪火山群,距今约1万年,火山锥多达40座,岩溶隧道30多条,火山类型多样,熔岩景观丰富,熔岩隧道神奇,实为罕见的火山奇观,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城市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也是海南省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具有突出而重要价值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是香港生态旅游专业培训中心在境内的首家培训基地,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优秀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开发的核心区是风炉岭火山口,共设有3大科普研学区,分别为"火山地质遗迹保护区"、"火山热带生态景观区""火山民俗人文体验区"。

  06 | 三亚水稻国家公园

  地址:三亚市海棠湾神农路水稻国家公园

  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科普基地位于三亚市海棠湾南部,一期景区用地2800亩,累计投资10亿余元,2018年初对外营业,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海南首个农旅融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基地依据"区域生态化、景区科普化、农田景观化、景观产品化、产品体验化"的发展理念,主要建成共享农庄线上线下平台、研学游学体验区、热带花卉观赏体验区、热带蔬果采摘体验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稻田盛宴餐饮区、大地声光秀等项目,打造了南繁水稻科研育种基地、袁隆平杂交水稻科研基地、中国恐龙科普教育基地、海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海南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展示中国南繁水稻科技成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构建农旅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成为"大型国际化农旅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区"。

  开园以来,获得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古生物科普工作十大进展奖、中国旅游投资艾蒂亚奖"中国最佳新型旅游项目奖",并在2019年4月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大会上,获袁隆平院士亲自授为论坛"永久会址"。累计接待超过100万人,先后接待了多位中央领导、外国政要,以及多批次国内外政府、社会、媒体的考察与采访;成为了省市的农旅融合产业重要展示接待基地。

  07 | 三亚市图书馆

  地址:三亚市吉阳区凤凰路101号

  三亚市图书馆作为全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2017年以来,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长期开展科普图书荐读、阅读专题导读,通过总馆、分馆、流动图书站等线下场所和线上多媒体平台,以"百姓讲坛"公益讲座、科普专题展览、少儿科技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活动近百场次,惠及人数20000余人。品牌活动"领航鲸"海洋知识科普项目,依托各类科技平台资源,以"科普+研学"模式带领青少年走进南繁基地、中棉所、深海遥感所等科研院所,社会效益明显,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普活动影响力。

  08 |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地址:三亚市凤凰路218号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科普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有机融合,建设了由航空科技展览馆、航空模拟驾驶体验馆、乘务模拟体验馆三部分组成的航空科普教育区,以及由航海科普知识展教馆、航海驾驶模拟体验馆、轮机模拟体验馆、模拟高级消防船、水上训练中心组成的航海科普教育区。利用校内航空、航海和旅游三大专业群的丰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了"云端之旅"等多个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与科学性的科普教育综合体验课程。

  09 | 大白鲸三亚海洋探索世界

  地址:三亚市崖州区创意产业园新道街7号

  大白鲸三亚海洋探索世界位于三亚市崖洲湾科技城内,项目占地面积26,422.39㎡,总建筑面积58822.35㎡。项目于2017年4月12日被三亚市文化领导小组列为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由三亚中改院教育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总投资约5.4亿元,项目经过几年的施工建设与精心筹备,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项目是一家集酒店、会议、会展、培训、科普科研、海洋体育项目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内首家海洋主题体验式特色综合体。

  大白鲸以"新文化、新体验、新科普"为理念,以"快乐、学习、成长"为宗旨,希望借助优质海洋旅游资源,通过全新的空间体验科普教学模式,打造独特的体验式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同时配合崖州湾科技城三城一港的建设步伐,打造成为崖州湾深海科技城对外展示窗口和名片。2020年11月,项目再次中标成为政府财政采购中标单位,也是崖州区唯一政府定点饭店。

  10 | 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三亚市天涯区水蛟路

  三亚市林业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于2019年9月在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该基地有科研设施较为齐全的种质资源实验创新楼、林业科技楼、组培实验楼公共实验平台及林业科技创新园,也有国家级花卉种质资源库--"海南省热带兰花种质资源库"、热带林木良种基地、热带珍稀濒危树种树木园、檀香栽植示范基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基地、热带果树基地等教学科普基地,是三亚市开展林业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11 | 文昌椰子大观园

  地址:海南省文昌市文清大道502号

  椰子大观园位于我国"椰子之乡"-海南省文昌市。园区占地面积54.4公顷,2004年对外开放,先后获得了"农业部热带油料科学观测试验站"、"海南棕榈科植物有害生物防控中心"等称号。作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教科普窗口,椰子大观园向广大游客及学生充分的展示了我国在椰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防治、环境治理、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标准等领域的研究水平,组织开展以珍稀濒危植物和棕榈科植物为主的"植物保护大行动"等多项科普活动。

  12 | 海南石花水洞地质公园

  地址:儋州市八一总厂

  海南石花水洞地质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目前我国成功开发最南端的天然溶洞。景区由地下溶洞与地下河景点、地上石林景点、登山观光区、热带水果园、帐篷露营营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组成,是一个集探险科考、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环保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景观。
  景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创建"旅游+教育"模式,目前可提供6000多平方米的研学实践教育场所,配备研学多媒体课室、科普长廊、科普宣传栏等,已成功开设地质地学、蝙蝠生物学等研学课程……先后获得"海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海南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
  目前,基地正全面推进"旅游+文体"战略,将旅游与人文、教育、农林、体育深度融合,真正达到"游"与"学"的深度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实践教育课堂。

  13 | 儋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地址:儋州市那大镇广大环保大道1号

  儋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光大环境集团采用PPP模式在儋州市投资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项目占地130亩,设计总处理规模为1500吨/日,分两期建设,一期处理规模为1000吨/日,二期处理规模为500吨/日。项目主要负责儋州市、洋浦开发区、白沙县、临高县全域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儋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按照"四个经得起"的要求,建设的一座花园式的工厂。已获得海南省建设工程"绿岛杯",被儋州市授予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14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

  地址:儋州市宝岛新村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成立于1960年,土地总面积50747亩,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面积最大的科研试验基地。作为科研试验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载体,试验场以"热带农业基础科普"、"热带农业技术示范"、"海南乡村动物大世界"、"红色文化"等为主题,通过将农业观光与教育科普有机结合,搭配线上线下活动宣传,实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农业科普文化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学农、爱农、兴农"意愿。

  15 | 儋州市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地址:儋州市西庆中学

  儋州市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是教育部、财政部2012年批准的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占地面积213.7亩,共投入建设资金10366.16万元,总建筑面积24318㎡。是海南首个建成的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2021年6月,中国流动科技馆海南省区域换展儋州站落户基地,整体巡展《镜子世界》《影子世界》《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专题展》等6套展览,每套展览展出时间为半年。

  基地建有综合楼、体验楼、会展楼、师生公寓、师生食堂等主体建及室外军事训练区、素质拓展区、科学探究区、亲水区、东坡广场、篝火广场和真人CS射击场等户外场所。设有航模、海模、陶艺、茶艺、金工、民间艺术和科学探究等场馆,以及防溺水教育室、防风室、防汛室、交通安全教育室、消防教育室、地震模拟室、人民防空教育室、防雷教育室、食品药品安全室、生命救护室、社会安全室等70个演练体验项目。

  基地可开展德育实践、安全教育、生存体验、科技探究、素质拓展、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从营运起来,已累计5万多人次到今天参加实践活动。

  16 | 海南热带植物园

  地址:儋州市两院宝岛新村

  上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王震同志的关怀下建立了海南热带植物园。园区位于儋州市宝岛新村,现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开发管理,是集种质资源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风景名胜。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园内共收集和保存了源自40多个国家的26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其中国家保护濒危植物50多种、热带花卉750多种、南药资源1000多种。各种珍奇植物荟萃一园,景色旖旎迷人,别具一格,蔚为壮观。

  17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科普教育基地

  地址:白沙县牙叉镇儋州村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科普教育基地隶属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位于海南岛中南部,总面积为875.2平方千米,辖区涉及白沙、琼中、乐东、五指山等4个市县,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陆域自然保护地的中心枢纽,是海南岛的生态核心,其生物物种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是海南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分局目前依托《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公众参与雨林保护,实现和谐共生。

  18 | 兴隆南药研发基地

  地址:万宁市兴隆镇223国道

  兴隆南药研发基地创建于1960年,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的太阳河畔,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建设的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教育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基地建有兴隆南药园和海南省南药科技馆,兴隆南药园是全国迁地保存南药种质资源最多的植物园之一,以"世界精品南药园"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二湖、六山、十园、十二景";海南省南药科技馆是海南省唯一一家以传播南药科学知识的省级专业科技馆。

  19 | 兴隆热带植物园

  地址:万宁市兴隆镇223国道

  兴隆热带植物园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开发管理,始建于1957年,1997年对外开放,收集保存热带、亚热带植物种质3200多种,是一座集科学研究、科普旅游、生产加工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热带植物园。

  植物园致力于热带植物科普研学品牌建设,打造了"博士大讲堂"品牌,开发了20余项科普研学课程与活动。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等科普荣誉。

  20 | 五指山市气象局

  地址:五指山市天文路气象局

  五指山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2016年3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2016年8月被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海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2月,获得中国气象局授予的2017年度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基地由室内气象科普展区和室外气象文化长廊组成,融合五指山气候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展示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康养等科普内容。2020年12月完成升级改造,建成集气象与地震两大元素为一体的综合科普场馆。

  21 | 海南屯昌梦幻香山科普教育基地

  地址:屯昌县屯城镇加利坡村

  梦幻香山旅游区距海三高速"坡心"出口仅1.3公里,距海口市74公里,既是3A级景区,又是共享农庄;既有时尚的芳养理念,又有快乐的田园梦想,从世界各地引进驯化约千种香花、香草、香树、香果,四季花果飘香,被誉为"花的世界、香的海洋"。园区有效融合热带高效农业种植、乡村休闲旅游、芳香产品研发生产、芳香文化体验、芳香康养度假、拓展研学及美丽乡村建设,是三产合一的综合产业园。2021年8月已正式通过国家4A旅游景区评审。

  22 | 海南北斗科普教育基地

  地址:陵水县英州镇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1号楼

  海南天问科普研学基地一方面为入驻的北斗企业搭建了北斗产品应用的推广平台,另一方面展开了全国青少年在航天北斗、人工智能、机器人、北斗+5G、编程等科技领域的科普、研学、赛培等工作,通过北斗结合航天科技实现太空家园体验中心的整体布局,秉承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的原则,为青少年们提供了一系列北斗科技展示、北斗创客和北斗应用实践体验的研学及课程。

  23 | 南丽湖国家湿地公园

  地址:定安县南丽湖风景区环湖路6号

  南丽湖原名南扶水库,位于定安县中部,北距美兰机场49公里,南距博鳌机场50公里,是琼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2016年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是我省第一批通过的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0.63平方公里。是以湖泊湿地、水禽、鸟类栖息地、野生动植物资源、林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湿地公园。园内共有各类植物87科343种,各类动物42科63种,昆虫8科95种,大型真菌15科42种。

  24 | 澄迈县气象局

  地址:澄迈县金江镇京岭村澄迈县气象局

  澄迈县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2016年10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2017年6月获得"澄迈县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019年1月获得中国气象局授予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基地由室内气象科普馆、室外科普展区及科普宣传栏区组成,主要展示气象预报预测、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历史沿革等科普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气象科普知识,提高广大民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促进广大民众和单位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共同促进气象事业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