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轮子都打气了怎么前轮颠簸会咯噔咯噔响1.9后面2.4

胎压最低不低于半载推荐值,最高不超过满载推荐值,在此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日常载重、路况条件、以及对舒适性、油耗等的要求做适合自己的调整。打多少您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1、胎压应该打多少以车厂推荐值为准。车厂气压推荐值通常可以在以下地方找到:车辆用户手册,驾驶室车门(B柱附近)旁边的标签,车辆驾驶座旁的抽屉,油箱盖小门。

2、车厂胎压推荐值指的是冷却胎压。定义如下: 停车后至少三小时后或轮胎行驶不超过2公里。如果只能在热胎时测量胎压,请将所测得的胎压数值减去大约0.3巴(=4psi)就是轮胎冷却充气压力。

若您有任何关于轮胎使用的问题,

欢迎在帖子发布时加上#HELP米#呼叫米工,米工会在第一时间给您答复。

PS:与米工互动,会收获惊喜:)

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已尽最大努力和最大勤勉以确保上述所登载和包含之所有信息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及时性。即便如此,由于技术信息存在的时效性、消费者个人理解上可能的差异、现场操作使用的熟练程度不同等因素,均可能导致上述所登载和包含之信息存在部分未更新或不完全适用之处。敬请谅解。 

}

· 懂车,爱车,来问我吧

您好,您的咨询的问题我已经看到,请稍等片刻,马上为您解答。
你好,吉利汽车仪表盘显示前轮闪烁,怎么回事?这个建议你可以把照片拍上来,好,具体分析一下故障。建议把照片上传上来,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刚装车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概念!只是之前从一些网站上得知旅行车最好是26’的轮子,但是为何?懵然不知!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和车店老板娘的游说中,装了一对久裕的碟刹轴皮(连前后快卸杆)、Black Eye的32孔轮框、黑色不锈钢辐条的26’山地轮组。骑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对自行车方面的零配件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26’是世界很多地区(包括很多贫穷落后的国家)都在使用的标准,而700C是欧洲的旅行车的标准,更好理解地说,就是现在通常说的公路车的轮组尺寸。这对于我来说是装对了尺寸,与我的目标(骑车游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相吻合。而问题也随着知识的增长呈现于面前,

于是我问了很多前辈,得出的结论是换Shimano LX的V刹36孔前后轴皮,36孔意味着可以多装4根辐条,意味着有更好的承重能力。从国外的资料看到,有些老外甚至把双人车的轮子(更多更粗辐条的轮组)拿来装旅行车上。(现在看来又错了,选线拉碟刹才正确)
Tips:如果你装车的预算有限,请务必把钱省下来买好一点的前、中、后三轴,否则你有再好的变速系统车子一样跑不远!

制动系统我选用了V刹制动,原因是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更换刹车皮容易,而且价格相对于碟刹来说便宜。我装的是Avid的制动系统:

老廿八也能跑长途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灵活、准确的变速让你在旅途中能轻松应付各种地形,这个也肯定没人会有异议。记得刚骑上新装的车子的时候,感觉到它是那么的灵动,那么的安静、流畅!因为我读书时骑了6-7年的普通单速自行车,是那种不是刹车有问题,就是脚踏掉剩一条铁棍难以蹬踏的,或者是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破车。在这强烈的对比之下,我觉得变速系统是旅行车必备的配置。
变速系统里的零件是我的旅行车上唯一没有更换过的零件,它们分别是:
作为旅行车上用的变速系统,Shimano的Deore LX足以应付,它有极佳的稳定性,故障率极低。在途经不断起伏的丘陵、山地时,一天要变档上百次,如果变速器的质量差,没多少天变速自行车就变成单速车了。

在我的旅行车的传动系统中,由于真正磨损而更换的零件是链条,我的KMC链条在跑完了5000公里后正式宣布退休,换上了Shimano的HG-73。开始时,链条问题我也不懂,朋友帮我换上HG-73,说是好链条。后来发现其实HG-73是9级飞轮使用的链条,我的飞轮是8级的,并不匹配,导致出现轻微的跳链现象,所以我换回了低一档次的HG-50。我的经验就是要相匹配,不是高级就好!我车子上的中轴从刚开始的VP方轴,换成更耐用的Shimano UN52。通常车店为你装车,最容易偷工减料的地方就是中轴,因为它不是露在外面,好与坏看不出来。或者说你的预算不高,而且你对车件不熟的时候,店员就会把预算打到其它他们想推销给你的零件上,然后随便帮你挑个最便宜、不耐用的中轴给你装上,务必注意!而且要留意中轴的长度,太短或太长的话都会影响牙盘与车架中轴位置的距离,直接使到前拨链器与链条间有不可调和的摩擦,发出“铮铮”的声响,缩短链条的正常使用寿命,在这些情况下必须更换合适长度的中轴。为此,请找专业的装车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Tips:还请大家留意一下曲柄的长度,一定要选择合适自己的长度,太长的曲柄使你在蹬踏时更加费劲,而且不能在最佳位置发力蹬踏,即在曲柄与地面平衡时,前脚的膝盖不能与脚踏轴在同一垂线上。
我的旅行车的传动系统配置如下:

前面提到过人与车亲密接触的3点之一车把(与手掌相触),现在要说的部位就是与我们臀部相贴的鞍座了!又大、又宽、又软的鞍座是否称得上一个绝好的长途旅行用鞍座呢?答案是“No”。那为什么人都会觉得大、宽、软的鞍座会很舒适呢?我想这是缘于对沙发的眷恋。试想一下,你会在沙发上挪来挪去吗?沙发给你的舒适缘于你处在静止的休息状态。太大的鞍座与你的臀部接触面积自然增大,在通风、散热方面的性能肯定有所降低,搞不好容易出“尿布疹”呢!太宽的鞍座使你的大腿内侧增加没必要的磨擦!太软的鞍座使你的臀部陷入鞍座内,导致散热困难和增加磨擦!我在开始装车时也没什么头绪,就随便装了个WTB。开始骑的头一个星期,胯骨搁得很疼(这是新手必经的一个过程,不管你用什么样的鞍座!),后来慢慢就习惯了,这只是每天骑1个小时20公里左右的路程。随后又利用周六日去一些近距离的市郊拉练,一天100公里以内的骑行,又觉得胯骨磨得很难受!为此,我想换个好点的适合长时间骑行用的鞍座,问了好多家专业车店,都没有适合要求的,只能从网上了解国外的长途旅行者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鞍座,发现大部分长途车友都是用英国的Brooks。Brooks是英国百年鞍座制造厂牌,是以生产真皮鞍座著称,它的鞍座基本上成为国外旅行车上的标配。我买的款式样子看上去很土,真皮下有避震弹簧,跟老式自行车上的鞍座一样,只不过它是由一整块厚牛皮制成,周边打上结实、粗犷的黄铜铆钉。我进行了500公里的广州-阳朔的长途骑行测试,感觉到十分舒适和透气。它的前端(裆部稍前的位置)十分狭窄,大腿内侧不会磨擦到鞍座的两侧,而且整皮打磨得非常光滑、没有缝线等结合位置,这就使到裆部与鞍座的磨擦减到最少。唯一的问题就是避免打湿真皮,否则皮面会变软,此时受力就会变形(雨中继续骑行的话)。可以使用防水的鞍座套加以保护。

脚踏脚踏是人车接触的第三个点,这也是我换得最多的一个零件,缘何?请听我娓娓道来。刚装车的时候我是装了Wellgo的M20轴承脚踏,骑了一段时间后,换了Shimano的PD-M324两用自锁脚踏。因为听说用自锁可以纠正不良的蹬踏骑行动作,还可以减少膝关节的损伤,所以就换来试试,并非因M20有何不妥。装了自锁脚踏,势必增加了“负担”,这来源于精神和经济两方面。经济不用多说,肯定要买双自行车鞋,加装锁片(这可是跟鞋分开买的呦!)才能使用自锁脚踏,当然Shimano的这款两用脚踏也可以穿普通鞋来骑。至于精神方面的负担就从第一次摔倒后产生的,那次是第一次停车的时候,作为新手的我自然反应就准备放一只脚到地上维持平衡,但此时就出问题了,脚依然被鞋子牢牢地锁在脚踏上,而车子此时因为没有了动力失去平衡正向一侧倾倒,电光火石之间又作了2次尝试,但最后还是上演了一幕很搞笑的场面就是连人带车慢慢地摔倒在地上。其实我是知道如何从自锁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但脑海中还未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所以还是本能地直接抬脚下车,就出现了上面的一幕。“躀下、躀下,就惯嘎啦!”这是我们笑谈用自锁的方法。(躀,广州音字,意思是摔倒。下,一下的意思。嘎啦,语气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了”。整句的意思就是摔多几次就习惯了,就会用了!)后来觉得自锁的潜在危险性比较大,又换回水平的大脚踏Vp 505,这款脚踏很便宜,但是走钢珠、非轴承结构。在环海南岛的骑行测试中,由于雨天及长时间骑行(连续骑了20天),脚踏发出很刺耳的“吱吱”声。后来加了润滑油,还是未能完全解决。为此,我回到广州后又换上我的第四副脚踏:Wellgo Mg-1镁合金密封轴承大脚踏,踏板的每个表面还有9枚可调深浅的防滑螺丝,防滑性能很好,只是不小心刮到脚肚子,或打到胫骨上的话,那就……换上后,“吱吱”声完全消失,还我一辆“健康”的自行车。

Tips:因为有毛病的车才会有异响,只要一听见异响,请你马上下车找出声音的来源,把造成声响的问题解决掉,否则你的车子就会延医失治了,切记!


在繁华的街道上骑车,喇叭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安全装备,特别是在一些没有交通安全意识的小城市里穿行,这是提醒行人和车辆有你的存在一件法宝。试过了小铃铛和橡胶喇叭,发现警醒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特意买了个号称全球最响的自行车喇叭,美国Delta的气喇叭。它是通过释放储气罐内的高压空气(罐内的高压空气可通过打气筒注入),从而产生可高达115分贝的喇叭声,无需电池及化学反应,当罐内空气耗尽时可重新注入,既环保又可达到喇叭最强声效。我想这喇叭声响在野外也能吓退一些小型动物的滋扰。

有资深车友说,扭过头来看一样能看到背后的情况,还可以活动一下紧张的颈部肌肉。此话不假!但对于长途骑行来说,还是会有安全隐患。通常什么时候会看背后的情况?第一,准备超车时,你要看看身后有没汽车擦肩而过;第二,骑行中想看看身后的队员的情况。这时如果我们把头扭转90度看背后的情况,身体、车子原来的平衡就会改变,车子就会随头部转动的方向轻微转向,这样就很容易跑到机动车道或奔沟渠里,所以我还是买了倒后镜。第一副倒后镜是美国Topeak的副把暗藏式倒后镜,很好的设计既是一对副把,又是一对小巧的倒后镜,可惜就是视野范围太窄,要一段时间后才能习惯,并且角度不好调节。后来又换成日本的Takatsu硬杆倒后镜,也是窄长的镜片,幸亏是球面镜,视野有所拓宽。这里为何强调是硬杆的呢?因为我女友当时使用的台湾产软杆的倒后镜,纤维圆形镜,在较为平整的路上都会乱抖一通,很难观察到后面的情况,所以支撑杆一定非硬杆莫属,而且纤维片容易刮花。最后找到德国的B&M的倒后镜,很完美的一副倒后镜,视野很好、镜片很清晰!

你长途远行如果没有安全车灯的话,我劝你就别跟人家说你去旅游,直接告诉他你要去仙游得了!因为在黑夜中骑行不单只是你能不能看到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路上跑的庞然大物——汽车能不能看到你才是关键。前灯是让你看到路况和对头车知道你的存在,而尾灯就是提醒你身后的车辆你正在路上骑行。有人说,我不会骑夜车就不用装安全车灯啦!错,大错特错。
l       1、山区的路多为穿山而行,过隧道是常事。那种黑比黑夜还恐怖,可以伸手不见五指。隧道内通常很狭窄,没有设计自行车道,可以骑车的只有在那高于路面、狭窄的维修人员工作通道上,而这条道通常是年久失修,比较多坑洼。再者,有速度快的大车经过时所产生一股很强的吸力。在这众多危险的情况下,没有安全灯照明,简直就是穿越“生死隧道”!
2、有时在陌生路段无法预计时间和距离,例如到了盘山公路的山腰中间,天快黑了,你也不可能在路边搭帐篷睡一晚,肯定要离开这个一边悬崖、一边峭壁的危险之地,那就被迫要走夜路。我个人使用的前灯就是以头灯代替,因为在旅途中所带的东西最好能一物多用,头灯可以在露营时腾出双手做其他工作,而且在骑行时能更准确地看清路况(头朝哪看,灯就照到哪去)。如果那些固定在车把上前灯就只能固定照在车子正前方3-5米的距离。我使用法国Petzl的Duo双光源头灯,有可以照射100米远的卤素强光灯泡,这是骑行中使用光源模式;还有3个LED的省电、长效的光源模式,这是在露营时使用的。我的尾灯是直接装在后货架上的德国B&M 4D电池尾灯,4D就是能从正面(即车子的背面),两侧及顶上4个方位看到非常醒目而具警示能力的红光,而且发光面积达到12*6cm,远大于现时市面上销售的小LED安全尾灯。
l       3、长途旅行车用的车灯最好使用通用的电池作为电源,如可充的5号或7号电池,不要使用特殊的锂电电池。

车子上有很多可安装反光片的地方,例如后货架尾部、座柱之上、后挡泥板正后方、脚踏的两个立侧、轮子的辐条之间、头管的正前方等的地方。其实这都是为了夜间骑行安全而设计出来的,并非可有可无的配件!例如最易被人遗忘的就是辐条之间的反光片,其实整车在出厂前都已经安装好了,现在买车的车友都觉得难看、不够酷而把它们丢掉,实则可笑又可悲!因为自行车在横过马路的时候,上面所说的众多反光片中,只有辐条之间的反光片起反射作用,提醒汽车驾驶员你在路中央。没有的话只能在听到尖锐的急刹车的声音或者“嘭”的一声闷响后,他就知道亲吻了你和你的自行车啦!我的前后轮上面都有两片Cateye的反光片,Wellgo的脚踏上也配有反光片。

我个人认为前轮的挡泥板不单只担当保持清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在雨天抵挡前轮带起来的水飞溅到眼睛里、泥泞的路段抵挡泥沙飞溅到眼镜上遮挡视线的安全作用。我是单独使用的前挡泥板,而且是买简易固定在三脚架的下管位置的Zefal橡胶挡泥板,因为这样的挡泥板不会在泥泞的路段让泥巴卡到轮子与挡泥板之间,导致车轮被卡死,造成摔车!

我第一个车架是Apollo的山地车架,只能装一个水壶架,后来我换了Schwinn的车架就有两个壶架的位置。开始的时候装的是铝的水壶架,发现在骑行中取放水壶有困难,而且把水壶的外壳刮得很厉害,我害怕没用多少次就把水壶给刮漏了。于是换成了现在用的Trek的工程橡胶的水壶架,它的硬度和弹性恰到好处,既可固定住水壶,又令取放方便。它选用的橡胶里面掺杂不少的“筋”,是它强韧的原因。因为我用的其中一个是美国Nalgene的OTG直身单车水壶,所以我要把水壶架上面那个突出的卡位锯掉。那次费了很大的劲都没能直接用刀子切下来,最后只能用烧得通红的刀片把其镕切下来。长途旅行中需要饮用足够的水,为此帮我的旅行车加装了第三个水壶架,考虑过很多的位置(上管、底管、座柱、鞍座后方、车把),最终只有把立有足够的空间,加装了日本Minoura BH95外加水壶支架及Trek的工程橡胶水壶架。这个位置的确不错,不会使车把左右重量不平衡,而且在取放水壶时也很方便。

    市面上码表大致上分为两种,有线的跟无线的。我在考虑性能稳定及电池寿命这两点后,决定买有线的。现在的码表功能十分多,但我觉得在旅行中使用最主要有骑行里程、骑行时间、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总里程、总时间这几个功能就足够了。我用的是Sigma BC-906。每天晚上把当天的骑行里程、骑行时间、平均速度、最大速度记录下来后就将其归零。

完成了近万公里的东南亚4国及滇藏线骑行后,我再次返回广州(母亲要入院做手术)。此次我在广州停留了4个月时间,不到一个月母亲就康复出院了,余下的3个月我除了陪伴母亲之外,就着手装配我心中真正的Dream Bike!已有了一次的组装长途旅行车的经验,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而且经过真正的长时间旅行实践,知道什么配备最有用(拒绝华而不实的东西)。无他,所有的配件都要结实、性能良好。这次我装配的长途旅行车属于极品,毕竟人往高处走,不可能越装越差。
先说说我为什么要装这台车。因为我骑到大理时,更换了链条(还是以前那辆山地车架的旅行车,简称:旧车),发现链条会在2、3级飞轮上来回跳,经检查发现飞轮的齿磨薄了且变了形,于是只好换了新的8级飞轮。但新的情况又出现了,钢的牙盘居然也给我蹬得变形了。这样下来,传动系统的零件给我换了一半(牙盘、链条、飞轮)。接下来的滇藏线,简直就是烂路博物馆(土路、沙路、搓板路、弹石路、浮土路、碎石路),但我却能骑着它(旧车)有惊无险地度过,全赖配置了顶级的旅行配件(Tubus货架、Schwalbe旅行外胎等)。经此一役,我还是担心它(旧车)会积劳成疾,所以决心让它退休,毕竟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这次装的是一辆真正的旅行车(国外早就有这类专为长途旅行而设计的自行车,但国内就…),配件的选择按世界公认的顶级旅行车品牌荷兰的Koga配置,我敢说比它更强悍!首先,我从美国订回来了Surly的Long Haul Trucker旅行车架套装(含前叉),它是4130铬钼钢的架子,纤细管材使之更显结实、干练。以下是它的特点:
车架上可安装3个水壶架(1个在座管、1个在底管上方、1个在底管下方偏左),上面两个可放水壶,下面那个可放600ml的燃料瓶(毕竟取放不方便,另外可能被溅到泥水等污物,所以不宜放置水壶)。
前叉中间设有安装前货架的螺丝孔(这个很重要,不用另外加装其他附件,道理是越少中间环节,出现问题的机会也就越少)。由于前叉的设计是由上至下逐渐收窄,出于安全考虑,下半段是实心钢柱,令人看来特别放心!
变速线管都是走下线。由于钢架沿用老式变速杆(位于车架头管附近两侧)设计,所以要自行加装变速线管止管座才能安装山地车的变速指拨。
后叉宽度为135mm,可安装山地车的牙盘及后变速器,毕竟山地飞轮能更好地应付各种地形变化。
可安装2片(公路车)或3片式牙盘(山地车)。
前叉及后叉位置都设有挡泥板的固定螺丝孔。
最特别之处在左侧的链柱上有备用辐条固定位(可装2条带辐条头的备用辐条)。
选择一个合适自己尺寸的车架很重要,否则再好的配置也蹬得你腰酸腿痛。由于我骑车都是作为一种旅行方式和交通工具而已,所以并不精通自行车的构造。只是知道山地车的尺寸按英制区分(如14”、16”、18”等),公路车的尺寸按公制标注(如42cm、46cm、50cm等)。简单来说当人跨着自行车站立时顶管不会搁着老二,否则车架就太大不适合你。你想一下,如果紧急刹车,离开鞍座后,双脚还不能完全触地,会多尴尬和痛苦…如果从骑行姿势来区分,山地车架使身体往前趴,而旅行车架则是坐得比较直,就是说顶管相对于山地车架的要短。如果从顶管的角度来区分,山地车是倾斜的,旅行车和公路车都是水平的。我是通过如下测量方法选择合适我的旅行车架尺寸:最好穿紧身骑行裤测量,贴墙而站,双脚分立,脚掌内侧相距20cm左右;以一把钢尺水平贴于胯下,再施力往上顶(仿如坐在鞍座上的受力情况);最后由另一个人量度钢尺到地面的高度;套入公式:车架尺寸(CM)=胯下高度(CM)×0.67。
选好了车架尺寸后,一大堆的配件就等着你买回来,确实是个头痛的问题。接近50种配件,少了任何一件都不能装配起我的长途旅行车
碗组(Headset):我此次不惜血本,购入波兰制的Chris King碗组,一款被称为能伴车架一生的碗组。这是我消费的一向观念,贵买便宜用!

车圈(Rims):以前用Sun Rim的CR18、36孔V刹车圈,效果不错,算是一款不错的长途车圈。这次由于换了新车,所以也把车圈提升了一个等级,购入法国制的Mavic XM719、36孔V刹车圈。为何要买36孔的V刹车圈?辐条数量越多,承重越大,车圈变形的机会越少。国外长途旅行者甚至装40/48孔的车圈。但国内很少有36孔的车圈卖,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追求轻量化,而且密密麻麻的辐条看起来没那么有型,最易买到的是32孔的。更令我担心的是国内很多Mavic的赝品,表面处理已达乱真程度,但质量就差很远。所以我只能在国外订回来。至于为什么买V刹圈,是从V刹维修简单这方面考虑的。

车圈垫(Rim Tapes):减低被车圈内毛糙的辐条孔表面和突出的辐条扎漏内胎的机会。不过请留意选择合适宽度的车圈垫,超宽的车圈垫,由于宽出的边会增加与内胎的磨擦,还不如不垫!我买的是FSA的ATB、26寸高压车圈垫

前/后轴(Front/Rear Hubs):之前用Shimano的LX轴,油封效果很好,经过1万公里的负重骑行,轴承钢珠并未见磨损。所以此次仍选购Shimano的轴,但升级为XT的M760,骑行起来很流畅。有朋友问为何不装培林轴?我的回答是钢珠轴承维护简单,就算钢珠磨损了也可以自行更换,培林轴就只能报废了!

辐条(Spokes):之前使用台湾的黑色不锈钢辐条,但其实会生锈。这次选用瑞士的DT Swiss变径辐条。我特别指定要铜质的DT原装辐条头,而不用原装铝头。这是弃轻量而取耐用的做法,因为铜头可以反复调试使用,而铝头就不行。

1.内胎(Tubes):配合好的车圈,此次使用了德国Continental的26寸美嘴内胎。它的气嘴是铜制的,可以用螺帽固定,使之安装更安全。


防刺胎垫(Type Liners):跟车圈垫作用一样是保护内胎的,但胎垫是放置在内胎与外胎之间。有了它不等于就不会被扎漏,只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一些小树枝甚至植物的倒刺扎穿内胎。我之前装的Slime MTB防刺胎垫一直用到现在,在路上未曾被扎漏过一次!再次提醒,不要使用Zefal的胎垫,由于材质太硬,长时间使用内胎会被其边棱压穿!
外胎(Types):单车中最劳苦功高、而且最默默无闻的配件可能就是它了,跑在路况最差的滇藏公路上,被碎石划得它满身伤痕,它咬着牙忍着,直到最后内胎终于忍受不住这地狱般的煎熬,“嘭”的一声爆发出来生命中最后的怒吼!可怜的是外胎也被炸出一道大口子,和内胎一起被埋葬在滇藏的路边。这就是我同伴的外胎的惨痛经历,从新胎落地总里程不到5000公里,它是国内某知名品牌的外胎。而我的就是用德国Schwalbe长途旅行外胎Marathon 26寸*1.75,它含有Kevlar防弹纤维,特别耐用。我骑完东南亚近7000公里后,再转战滇藏线近3000公里的考验,估计再跑10000公里都能应付,确实使我对德国品质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条顶级的外胎虽然价钱上是普通的几倍,但其耐用程度及在旅途中给你的信心则是物超所值的!由于换新车的缘故,我现在换上了德国另一个品牌,Continental,它生产的长途旅行外胎也备受环球旅行者的青睐。现在用是它的Top Contact 26寸*1.9,外胎两侧都有反光圈,增加夜骑的安全性。

V刹(V Brakes):结构简单、维护容易,这就是我选V刹的原因。这次新车升级,用的是Shimano的XT M770,比起旧款的平推,结构更简单,手感更爽快。而且我喜欢它的刹车皮类型,有铝壳,更换刹车皮只需换橡胶部分,不像以前连固定螺杆都要一起丢弃,既不环保,又增加备件重量。

飞轮(Cassettes):旧车是八级飞轮,新车用上了Shimano XT M770的九级飞轮,镂空的设计重量更轻,变速也更为顺滑。我买到了11-34齿的大飞轮版本,爬坡时更省力。

牙盘(Crankset):配套的传动系统,使传动更为有效,于是我选用同样的Shimano XT 系列的M760的一体式中空牙盘/曲柄。齿比是44-32-22。我骑长途时最常用到的是中盘,爬坡时用小盘,大盘基本没什么用到。

中轴(Bottom Bracket):一体式牙盘是配送中轴的。此中轴相对于以往的方孔、花键中轴来得轻,而且阻力也小

碗组垫圈(Headset Spacers):没找到好的铝垫圈,购入ABR的碳纤垫圈。

把立(Stem):选用Element的超轻把立,四个螺帽的车把固定盖比两个的好。

车把(Handlebar):现在选用Amoeba Scud的直把。虽说燕把会把握舒服点,但如果要装附把的话,燕把就不适合了。旧车上的车把换了数次,从燕把-M形把-蝴蝶把-直把,除了弯头公路车把没换过之外都试过了。总结,越简单越好,直把加附把就可以变换握把方式,长时间骑下来,手也不易发麻,而且最能使上劲。

指拨(Gear Shifters):选用Shimano XT M770的双向释放指拨,配合XT的前后拨,令变速变得轻巧灵动。

把套(Handlebar Grips):对于我们骑长途车的人来说,一个舒适的把套是必不可少的。我想德国的Ergon,被台湾人称为“人间肉球”的把套,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的新车的首选。它独特的设计能承托手掌及掌根部位,最大限度缓解了因长时间握把而造成的手麻问题。

附把(Bar Ends):选用台湾久鼎出品的“小鲸鱼”附把,附把末端伸出一块像鲸鱼尾巴翘起的位置,正好承托掌根部位,而且整个附把都包裹着带防滑胶粒的胶皮,增加握把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刹车线管套装(Brake Cable/Outer Set):选用台湾Jagwire的Kevlar防弹纤维加强线管及涂有Teflon不粘涂层的不锈钢刹车内线,提供低磨擦力、超顺滑的刹车体验。

变速线管(Gear Outers):选用台湾Jagwire的不锈钢内网变速线管,减低变速线在线管内的阻力,令变速更为及时准确。

线管胶套(Tube Tops):这是Jagwire生产的小配件,开口式设计不用从线管头开始套进去,只需直接扣入线管与车架磨擦的位置的线管上。当停车时,车头会往两边摆(特别是我的车满负荷行李时),这时线管就会打到车架头管边上,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磨损,继而生锈……

变速线止管座(Outer Stopper):由于钢架沿用老式变速杆(位于车架头管附近两侧)设计,所以要另行加装变速线管止管座才能安装山地车的变速指拨。为此,选用了Shimano的Dura Ace的变速线止管座。要收紧后变速线只需轻轻一拨止管座右侧的小把手,十分方便!

座管箍(Seatpost Clamp):Surly车架自带了原装的座管箍,所以无需另外买。
鞍座(Saddle):旅行车之首选,英国真皮鞍座Brooks,刚开始时觉得它很硬,其实这样才能有好的承托力,慢慢地越坐越舒服,为何?原因是它被坐出了你的臀部形状,完全个人化的舒适造型,能不舒服吗?终于明白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长途旅行者对它推崇备至了!一整块的厚牛皮,结实古朴的铜铆钉,使人爱不释手!真皮作为天然物料,透气性当然比起其他材质要强

鞍座防水套(Saddle Rain Cover):真皮鞍座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被雨水淋到,因为牛皮在遇水后会变软,人坐在上面就会拉长了皮面,使鞍座表面松弛。所以我配上一个Brooks的防水鞍座套,这就万无一失啦!

脚踏(Pedals):徘徊在自锁与平面脚踏之间,终于在新车的组装时选了Shimano的半面自锁脚踏PD-M324,它一面是带自锁装置,另一面则是普通的平面脚踏,特别适合长途旅行使用,可以穿不同的鞋子骑车。这点很重要!穿锁鞋骑行可以省力和矫正错误的蹬踏姿势、保护膝关节;但环球旅行这么长的时间里,锁鞋可能会烂掉,只能穿普通的鞋子骑行,那么平面脚踏就比自锁面来得舒服

挡泥板(Mudguards):干净的车子不单只看上去舒服,而且还能减低故障率(泥沙被甩到车架上容易腐蚀生锈、泥沙甩到牙盘、链条上会加速磨损)。所以我选用了德国SKS的塑钢挡泥板(全盖式前后挡泥板),它确实是专业旅行车的标配,少了它怎么看都觉得差了点什么似的

架(Bottle Cages):我对工程塑料做成的

架情有独钟,之前的旧车就用了美国Trek的工程塑料

架,很结实(因为我用锋利的小刀锯都要锯很久才断)。新车我改用了法国Zefal的工程塑料

架,一款弹性很好且不易刮花水壶的架子。我一装就装了3个,两个放水壶,一个放燃料瓶。

水壶(Bottles):之前用美国Nalgene OTG单车水壶,感觉很好,耐开水烫(普通的胶单车水壶不能超过80度高温,否则会释放出有害物质,这时候人家给你的是开水,你就不能马上往壶里倒),壶盖开合简便,可骑行中单手操作。这次换了新车有意想看看专业的单车水壶效果如何,所以买了2个Zefal的800ml带盖铝制水壶,这样一个上午(或下午)的饮用水就足够了

护链贴(Chainstay Protector):小小配件容易被忽略!在颠簸的路上骑行,链条就会反复敲打在车架右侧的链柱上,发出讨厌的声响(正常的车骑起来应该是安静的,凡有异响就是出现了松动或故障)。另外链柱被打花后,就容易生锈(对于我的钢架车而言),一定要认真对待,所以选用了美国Lizard Skins的护链贴保护起来。

前货架(Front Rack):旧车是选用美国Delta的避震前叉专用铝货架,很结实,经历近万公里各种路况的测试依然完好。曾见国内有仿制品卖,但质量相差甚远,只是形似而神非!言归正传,我的新车是硬叉,所以必须另外买一个前货架,心目中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世界顶级的德国Tubus铬钼钢货架,另一个就是一看让我心动的美国Surly承重量超强的前货架Nice Rack,32公斤的海量,看来无架能敌!多条可供挂驮袋的钢管(可以调整重心的高低),顶上还有一个可放置其他行李物品的平台,虽然是比Tubus的前货架重接近2倍,但最终我还是选了它,毕竟我的行李超多、超重。

Rack):不管新车旧车我都是Tubus的忠实拥趸,它真的太结实,装好好完全没有一丝动摇,就像我对它的信任一样。成熟的设计,耐用的品质,大胆的承诺(头3年全球移动式保换,就是说你骑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如果发生了质量问题,马上通知Tubus,他们将马上免费包邮帮你寄一个新的货架到你手中。另外还有10年的保修)使我再一次购买了Tubus的后货架,第一次用的是最经典的Cargo(将近20年前的设计,但一直畅销至今),但它随我的旧车一同易主了;现在新车装的是Logo一款可以降低行李重心的后货架

Light):安全骑行必备,我之前买了德国的B&M的4D尾灯,由于防水性不好,开关设计又有问题,所以就换了Cateye的小尾灯。但是在西藏骑行时给西藏小孩掰断拿走了。现在装新车时只能再买一个,它是也是Cateye的,防水性能良好,而且亮度也够。但随之发现了一个问题,它原配的配件中没有可以固定在我后货架上的,经多番搜罗,终于给我发现了Cateye原来有专门为后货架设计的一个尾灯固定座。于是它就完美成为我后货架上的尾灯啦!

打气筒(Pump):最简单的维修工具,打气筒必不可少,否则你想用嘴来吹鼓内胎啊?打气筒最好是用铝泵,比较耐用。我用的这一款是Topeak的Road Morph G,带气压表,连世界顶级的荷兰Koga环球旅行车都是配置它的。经实践,它确实胜任随车打气筒这个职位。题外话,我同伴的某国际知名品牌打气筒就发生泵内皮蓬收缩,打不出气来的问题

码表(Computer):先前用的Sigma码表连同旧车一天换了新主人,所以新购了一个Cateye的粗线码表,顾名思义,它的连接线相当粗,能够应付各种恶劣的环境。西藏冷风吹袭没事,但在印度却被高温暴晒(地面温度接近50度)得液晶屏全显(码表显示所有的数据出来,都是8),幸亏到树荫下休息了1个小时,它的“中暑”现象得到缓解,能继续工作!

车锁(Lock):也是必备的安全装备,否则单车被偷了,还谈什么单车旅行呢?我选用的是Sigma的密码粗钢丝锁,不用怕丢了钥匙像贼一样剪断钢索取车。

支撑脚架(Kickstand):这是一个令长途旅行者十分头疼问题,用哪种脚架才能撑得住逾百斤的满负荷旅行车呢?我的经验是,唯有丫杈脚架胜任。常见的单边脚架顶多能撑半年时间。然而中间支撑的人字形脚架则因路边不好停(路面排水方面考虑,通常路面都是向路边倾斜的)而经常自行摔倒,摔坏了我不少的家当。所以在网上搜寻有何更佳的解决方案,结果让我找到美国的一家小公司Click-Stand,他就手工做丫杈脚架。经过我数月的满负荷停车测试,效果很满意!但不幸的是,该公司在美国金融海啸席卷下关门大吉了,我是赶上了末班车买到的,哈哈!
配件终于准备齐全了,下一步就是寻找资深的装车师傅装配调试我的Dream Bike,经过2天的精心调试,终于大功告成!我老婆给它改了一个卡通的名字:蓝精灵(也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的名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轮颠簸会咯噔咯噔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