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朴超市的前置仓的公司有哪些成本费用有具体数据吗,需要数据来源!


2023年,前置仓行业正迎来“多事之春”。
4月,美团买菜正式在苏州开城,两年多以来首度扩张新城市;美团买菜计划在苏州开出40余家前置仓站点,未来还将进驻南京、无锡等华东城市。
5月,叮咚买菜第二次实现单季度Non-GAAP净盈利(2023年一季度Non-GAAP净利润为610万元),但随后其宣布撤出四川、重庆两地,暂别川渝市场。
冰火两重天。
虽然叮咚买菜在2023Q1再度实现Non-GAAP盈利,但由于防疫管控全面放开,居民“买菜到家”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影响。2023年一季度,叮咚买菜的GMV同比下降6.8%,营收同比下降8.2%。
2022年的叮咚买菜动荡不断,虽有上海春季防疫管控时的订单暴增,但内部裁员、持续撤城,以及每日优鲜暴雷后的“波纹效应”,都对叮咚买菜产生负面影响。
即使叮咚买菜在2022年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扭亏为盈,但这更多是“降本增效”的结果,或者更直接的,就是大幅缩减市场规模和投入成本的结果。
笔者曾走访过叮咚买菜在“大本营”上海的多家前置仓,很多站点内挂起了新的横幅:痴迷用户,惶者生存。
叮咚买菜感到“惶恐”,但前置仓的后来者正在不断“开荒”。
过去一年暂停开城计划的美团买菜,将在今年继续深耕长三角地区;一向低调的朴朴超市,据传今年将在成都、武汉两地继续新开站点,并且有望在杭州开城。
作为行业领跑者的叮咚买菜,正备受业绩压力和市场投资者的质疑;后来居上的美团买菜、朴朴超市继续以“稳健”为先,在前置仓赛道上低调奔跑。
行业“冰火两重天”之下,2023年或将是前置仓竞争的“关键之年”。
领跑者盈利难题无解
对于叮咚买菜的业务第二曲线,其创始人梁昌霖曾表示:我们的未来可能会是一家食品公司。
近期,叮咚买菜正朝着“食品公司”的目标全面发力,比如深耕预制菜。
今年2月,叮咚买菜宣布今年预制菜的销售目标为50亿元,而叮咚不仅要加强预制菜的C端销售,去年成立的“朝气鲜食”品牌计划打通叮咚预制菜的B端渠道,今年销售目标为1亿元。
野心勃勃为哪般?或许,预制菜的“高毛利”特性是叮咚买菜最为看重的。
以叮咚买菜的“拳击虾”为例,其毛利率为33.8%,高于叮咚的整体毛利率水平。梁昌霖也表示,随着预制菜板块规模的扩大、经验的增长以及供应链的完善,其盈利能力会越来越强。
预制菜的上游研发与生产、中下游的品牌和销售渠道都是叮咚买菜自主掌握,整条链路的毛利率相比传统流通链路更高。预制菜也是叮咚买菜重要的盈利突破口。
但力推预制菜背后,也反映出叮咚买菜盈利不顺的无解难题。
叮咚买菜主攻的生鲜品类,在传统电商时代被认为是最难攻克的品类“堡垒”,因为在传统快递物流链路中,保鲜设施不完备、运输时效跟不上等问题极易造成生鲜腐烂、损耗,消费者在传统电商平台购买生鲜的性价比极低。
另外,传统流通链路下,经销、批发等中间环节的流通成本不断增高,最终导致生鲜最源头的生产商在流通链路中利润最低,消费者要承担的流通加价成本最高。
到新零售时代,平台方首先从供应链源头入手,广泛合作源头农户及生产基地,自建物流体系乃至现代化农业基地,以解决生鲜损耗、流通成本高的问题。
叮咚买菜正是深耕供应链的新电商平台,其不仅在全国合作超350个直供基地和500家直供供应商,还在全国布局约60家分选中心,在上海一地便拥有7座占地上万平米的中心仓。
平台自建供应链的财务逻辑,是通过前期高投入以换取销售额及市场规模增长后的边际成本降低,最终跨过盈亏平衡点以实现盈利。
但每一间仓库、每一条流通链路的打通,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比如叮咚买菜在上海金山自建的第一座占地800亩的种植农场,官方报道其投资规模高达20亿元。
如今,在山东寿光、四川内江、甘肃永昌等地,叮咚买菜广泛自建种植与养殖基地。
供应链成本是前置仓平台在后端的一笔高昂支出,在前端销售环节,为确保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生鲜损耗最小、服务最优,叮咚买菜通过遍布城市内的微型站点,以及独立自营的骑手队伍,大幅提升生鲜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
生鲜质量与服务品质大幅提升的背后,叮咚买菜的履约成本居高不下。2023年一季度,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为11.9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3.9%,相当于叮咚买菜每获得100元的收入,接近四分之一都花在履约上。
不仅是占到支出最大部分的履约成本、供应链,还有拉新、发优惠券的营销成本,以及每座大仓、前置仓的房租、水电和人员工资等基础运营成本。
被誉为O2O电商新零售模式的前置仓,其实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重资产投入,还有天花板很低的毛利增长空间,最后才是GMV和营收持续增长的“滚雪球式”盈利。
“撅着屁股捡钢镚”,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曾如此形容前置仓模式。
从2023年一季度财报中可见,叮咚买菜的GMV和营收都在同比下滑,但营销费用下降更多,同比减少超50%,总运营成本同比降幅达14.4%,这带动叮咚买菜2023Q1的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28.7%提升至30.7%。
显然,叮咚买菜今年一季度的盈利同样是“省”出来的。
接下来,面对依然高昂的供应链成本、履约成本等,叮咚买菜还要继续“省”下去,通过不断缩减规模、聚焦核心市场的方式来实现盈利,亦或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预制菜。
不过,预制菜还难以担当盈利重任。2023年第一季度,以预制菜为主的自有品牌商品仅占叮咚买菜整体GMV的19%。
“省”出盈利的方法无可厚非,但互联网经济是规模为王,撤城、闭店带来的直接影响不仅是运营成本下降,更是GMV和营收的缩减,当规模的雪球越滚越小时,盈利空间势必会不断收窄。
或许,曾一个月开出近10座城市的叮咚买菜,最终只能做“区域型平台”的生意吗?
后来者求稳为胜
大厂之下的美团买菜,出身闽南的朴朴超市,二者的战略节奏上有相似的稳健与低调。
2019年成立的美团买菜,目前仅在8座城市开展业务;成立时间更早的朴朴超市,七年来也仅仅开通福州、厦门、深圳、广州、佛山、成都、武汉7座城市。
“稳健”战略背后,美团买菜与朴朴超市的目标各不相同。
2018年上市后,美团以“Food+Platform”为核心战略,在充分深耕生活服务电商后向O2O实物电商进军,相比于传统货架类电商,美团主打生鲜为核心的新零售模式,这既满足用户刚需,又与“吃”为核心的超级平台高度相关。
2019年1月,美团买菜正式在上海落子。
美团买菜出现之前,美团已经在实物电商领域耕耘许久,而生鲜前置仓作为新零售模式,是继小象生鲜、菜大全后,美团攻坚生鲜C端销售的重要尝试。
和小象生鲜等实体门店不同,美团买菜能快速复用美团在外卖业务中积累的核心能力,比如配送派单、路线规划的技术,海量用户及实体商家沉淀的搜索、交易等行为数据,都能为美团买菜提供运营基础。
除复用核心业务轮子之外,经历过多轮互联网大战的美团,战略节奏的调整也十分迅速。
美团买菜的稳健发展与内部决策机制高度相关,内部人士透露,美团往往会反复验证新业务各个环节的可行性,而“投资回报率”便是重要指标。
因此,2020年末,美团买菜的OKR从追求订单量转为注重收窄亏损;到2022年第四季度,美团买菜业务增速超过30%,整体实现盈亏平衡,其又重启开城计划。
2022年Q4财报电话会上,美团高管也表示,买菜业务在过去一年增长非常快,相信能够带来好的回报。
当然,对比叮咚买菜,美团买菜也可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美团内部,美团优选、快驴和生鲜业务高度挂钩,前者遍布全国超2600座县市,后者主攻生鲜食材B端销售,它们与买菜业务共同构成美团的生鲜“三驾马车”,并在履约时效、服务对象、市场布局等方面有明显区分,旨在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美团买菜是美团庞大业务分母的一个分子,重在满足一二线城市的品质消费需求,其稳健发展的底气在于美团内部多项业务齐头并进,共同深耕生鲜乃至实物零售的大市场。
但对叮咚买菜而言,前置仓就是全部的业务分母,这是生死攸关的生命线业务。
同样没有大厂背景的朴朴超市,几乎是把“稳健”刻在企业基因中,其深谙生鲜行业“规模不经济”的铁律,扩张极为缓慢,充分深耕单一市场。
以福州市场为例,2019年,朴朴在福州的用户渗透率就超过70%。2020年,朴朴在福州地区的日单量高达16-20万单,永辉到家仅有5-6万单。
因此,短暂进驻福州市场的盒马,最终选择退出;2021年进入厦门的叮咚买菜,一年后黯然退场。
基于对区域市场的商品、服务持续深耕,逐步在用户心智上形成品牌“护城河”,朴朴超市对单一城市的“强渗透”策略还将继续。
对比更为激进的叮咚买菜,美团买菜、朴朴超市的稳健打法或许才是取胜法宝,甚至有望超越行业的领跑者。
前置仓格局分化之年
在每日优鲜暴雷后,叮咚买菜、美团买菜、朴朴超市成为“硕果仅存”的头部平台:叮咚买菜在华东领先,朴朴超市重在深耕华南地区,美团买菜则以华北市场为核心,继续深入华东地区。
2023年,前置仓玩家市场渗透的节奏还将大幅提升。据媒体报道,朴朴超市目前在成都、武汉两地的销售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已达到近三成左右。
不同于外卖、网约车等服务,前置仓业务更聚焦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年轻人多、消费能力强、整体消费需求旺盛,快节奏的生活也让消费者更青睐即时零售模式。
供应链端也是如此,叮咚买菜副总裁申强曾表示,叮咚想要深入二三线城市,但在布局前置仓时却发现很难复制一线城市模式,因为生鲜配送体系往往容易受供应链半径的牵制,一旦供应能力受限,二三线城市的商品丰富度便远不及一线,更会被当地企业的供应链优势所挑战。
一线城市有丰富的消费需求和便捷的基础设施,随之而来的正是激烈的市场竞争。
叮咚买菜盘踞的上海大本营还有阿里“新零售一号工程”盒马、本地老牌生鲜企业“清美鲜食”,华南市场除深耕更久的朴朴超市外,还有主打鲜猪肉品类的钱大妈。
头部城市竞争残酷,市场份额和单量的多少也瞬息万变。2022年底广州疫情管控期间,据“南方+”APP统计的调查问卷显示,当地“最常用社区电商平台”的第一和第二名,分别是美团买菜和朴朴超市。
据地歌网对北京一家叮咚买菜站点的调研显示,平日该站点的订单为400-500单,周末能达到700-800单。但这与梁昌霖所说“日均1000单、客单价65元”的单仓盈利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如今,一线城市能提供新零售服务的平台越来越多,而家庭采购生鲜的频次相对固定,一般一天乃至两三天只卖一次菜,这意味着“撅着屁股捡钢镚”的生意会愈加困难。
甚至于,危机已经传导到企业内部。广东一位叮咚买菜供应商表示,“去年11月我们已经断供,因为原定账期是60天,但8月的账款到现在都没有结算”,一想到每日优鲜的情况,该供应商果断选择停供。”
领跑者危机四伏,后来者正在寻觅突破口。
前置仓模式以售卖生鲜为核心,但生鲜毛利率低、损耗高,更多企业便开始探索“全品类电商/超市”的模式。
比如朴朴超市,目前SKU超过5000种,在生鲜之外还售卖各类日用品、小家电等,包括电磁锅、名牌洋酒和白酒等。
美团则是从本地零售的全局出发,以更低成本的方式扩张零售网络,其中有品牌定位升级为“明日达超市”的美团优选,通过社会化协作模式深耕下沉市场;还有去年开始大扩张的闪电仓,以加盟制形式、即时达的履约效率来满足本地零售需求。
不同的企业在寻找不同的出路,但叮咚买菜仍坚定主打生鲜品类。据《晚点LatePost》,叮咚买菜的生鲜蔬果品类在平台SKU总量的占比超过70%。
对于业务多元化,梁昌霖曾表示,“第一曲线一定要做好”,如果因为第一曲线没有做好就忙着去做第二曲线,这是没有意义的。
但今天,当叮咚买菜的“第一曲线”正遭遇业绩压力,外部竞争不断加剧,叮咚还能“稳坐钓鱼台”吗?
2023年,伴随消费需求的缓慢复苏,主要的前置仓企业势必还会有新动作,行业格局或将再度生变,叮咚买菜还能领跑多久?这个问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如何提升客单价、如何稳定品质、如何控制货损,依然是前置仓模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从目前朴朴的表现来看,通过更大单仓面积、更多SKU 、更多日百商品占比,提高每单的盈利能力。在区域市场做深、做透,还是拥有挑战巨头的可能。文/林燃 亿欧专栏作者福州是第一个官方标榜自己是“新零售之都”的城市。在这里,永辉、新华都、海物会、冠超市等商超鳞次栉比。在超市行业最繁荣的地方,前置仓到家模式,以更快接近消费者的速度,悄然诞生。永辉在福建已经称霸多年,凭借800多亿元的市值,成为国内超市第一股。然而在到家业务上,永辉稍逊一筹。短短三年时间,朴朴成为福州到家新零售赛道的黑马,在今年3月底获5500万美元B1轮融资。超市业态发达的“新零售之都”,线上依然有生命力年轻人多、敢于消费、城市节奏快、营商环境好,再加上“一小时达”势不可挡的趋势,这些因素共同培育了福州到家的土壤。早在2017年福州地方两会上,福州市率先把“新零售之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提出这个概念的底气,正是源于这里是永辉的诞生地。根据201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排名福建省2位(第一名泉州),GDP总量为7856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约766万。不过福州人均工资并不算太高。在智联招聘发布《2019春季人才流动报告》,抽取44座城市的平均薪资水平,福州排名第28位,平均工资为7432元。在“爱拼才会赢”的感召下,这里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依然不小。2016年QQ大数据以16-35岁人群作为年轻用户样本,测算出在二线城市中,福州的年轻指数全国排名第15名,年轻人口净增率为1.67%。此外,福州商超行业也一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电商的冲击。永辉(永辉红绿标店、超级物种、永辉生活)、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世纪联华、新华都、兴福兴、家乐福、乐购、大润发、麦德龙、见福便利店、万嘉超市等商超品牌丰富,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台江区八一七路君临茶亭购物中心,超级物种、盒马鲜生、京东五星电器,相隔不到100米毗邻而建。下面图片可谓很好地展现了福州新零售巨头们兵戎相见的状态。另一方面,便利性成为年轻人的普遍需求,“一小时达”“半小时达”配送进一步抢夺电商、实体连锁的份额,成为商超新的增长点。根据京东到家本月四周年的数据,平台销售额达去年同期2.5倍。其中沃尔玛同比增长160%,永辉同比增长120%,永旺同比增长110%......京东到家CEO蒯佳祺指出,超市生鲜延展到其他品类,一小时化的电商正在迅速崛起。而朴朴方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到家业务在一二线市场,未来10年能占到生鲜、快消市场份额的30%,未来15年能占到50%左右。而在三线及以下市场,未来15年有望占到30%。实际体验朴朴超市和永辉到家朴朴超市成立于2016年9月,采用纯线上运营+前置仓配送模式,以生鲜为主打,同时兼顾全品类运营,约24分钟配送一单,SKU数在3600个左右。目前,主要深耕福州、厦门市场。而永辉到家是永辉2018年5月开展的项目,按照官方的说法,用户可通过永辉生活APP、小程序下单,由永辉生活卫星仓履单,为周边3公里用户提供品质好货,最快30分钟配送到家。独立的第三方人士向亿欧透露,今年四月中旬,永辉到家的单量约3.4万-4万单/天,朴朴的订单量约6-8万单/天,朴朴差不多是永辉两倍的体量。不过,另一位福州接近朴朴的高管透露的数据是,朴朴3月日均订单9万单,4月日均订单11万单。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朴朴的骑手;在地铁、公交站看到朴朴广告的概率也非常高。这与创始人陈兴文有过多年的传媒策划经验有关。4月16日早晨09:32--10:02,笔者在福州街头鸿运星城小区附近。半小时内,没有一辆外卖配送车进入。不过到了10点07分,该小区终于进入了一辆朴朴的配送车。在这个时间段,笔者随机调研了6位年龄约20-40岁人士的线上生鲜消费习惯,而大家的反馈也与两者的市场占有率吻合。用户1结婚男性:听说过朴朴,但是线上使用永辉生活。因为永辉的品牌影响力更大,购买频率大约3天一次。用户2单身男性:经常点外卖,不常用两者;用户3结婚女性未生育:晚上一般外卖,不常用两者。但是嫂子家里有孩子,用朴朴多;用户4单身男性:一个月用1-2次朴朴,比永辉多;用户5结婚女性有孩子:一周用3次朴朴,因为送货快。不用永辉的原因是,理解永辉更偏线下超市。用户6结婚男性:一周用4次朴朴。原因是第一次用永辉的时候,选择了超级物种门店,不过一个腿部骨折的永辉小哥依然坚持送货,导致配送超时。一问原因,小哥回答,站点只有2名工作人员配送。笔者在朴朴和永辉生活上随机下了一单,选择了上海青与国产香蕉两个商品,比较两者的差异。配送费方面:永辉满18元免配送,不足18元,每单收取6元;朴朴满19元免配送费,不足19元,每单收取3元。产品方面:蔬菜虽然都为上海青,不过品种略有差异。永辉的青菜,略有轻微的脱水。朴朴的青菜,菜面更加干爽。而国产香蕉的对比,永辉自有品牌彩食鲜香蕉,色泽和外形更胜一筹。新客运营方面:永辉到家,新客福利包含3张满减券(38-8、49-10、69-12)。而第一次使用朴朴,笔者获得了新手礼包,1元薅到了价值29元的3瓶进口啤酒。同时获得了17张满减优惠券(从49-5、129-15不等),每天限用2张。小票信息:永辉生活的小票,纸张略显浪费。同时并没有保护好顾客的隐私,顾客的电话号码全部保留;而朴朴的小票,更有用户思维,清晰地表达了用户的购买情况。由此可见,朴朴正在大力推广阶段,配送费、起送费都更低,补贴力度也更猛,运营方面比永辉更为精细。而永辉在供应链方面依然存在优势。独立的第三方知情人士向亿欧透露,永辉生活今年将预计在厦门、福州、广州、深圳全面再建立30个左右的卫星仓,争取超越朴朴。前置仓模式惨烈竞争2019年,巨头对生鲜零售市场的虎视眈眈,注定这场“即时配”的战争也是惨烈的。京东、盒马、美团、美菜、永辉等巨头在某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盘点过往的案例,生鲜电商O2O在2015年经历了一波死亡潮,不过2015年的O2O与如今的前置仓模型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呢。从如今风口的变化不难发现,商品品类,从过去的卖水果到如今的卖菜卖日百,品类更全、商品更刚需。配送的时间更具有确定性,甚至精确到分秒,给予用户极大的信任感。通过精准的预测+推荐,降低损耗。行业内的盈利模式,希望于订单密度的增长能cover住固定成本,超过零界点。如何提升客单价、如何稳定品质、如何控制货损,依然是前置仓模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目前从朴朴的表现来看,通过更大单仓面积、更多SKU 、更多日百商品占比,提高每单的盈利能力。在区域市场做深、做透,还是拥有挑战巨头的可能。}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赵向阳朴朴超市进入武汉将近一个月时间。《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朴朴超市武汉首家门店将在2021年春节前后开出。其高层对武汉市场的规划是,未来将开出一百多家前置仓。一位接近朴朴高层的知情人士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朴朴在武汉正进行前期“基建”工作,包括招聘、选址、建立城市中心仓等。目前招聘工作刚刚开始,其武汉首批核心成员是从福州调过去的骨干力量。从诸项工作推进速度来看,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朴朴今年内在武汉不会有什么明显动作。但进军武汉市场,并非朴朴超市的心血来潮,或者是看到疫情之后的到家业务潜力才决定的,而是很早就规划好的战略。朴朴高层认为武汉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各种前置仓玩家、社区团购业态竞相赛马。不过,朴朴不会以开展价格战的方式来获得武汉市场份额。到今年年底,朴朴超市全国门店数将会超过200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继福州、厦门之后进军的第三个城市,朴朴在深圳已经有50多家门店,门店数超过朴朴大本营福州门店数。这意味着,华南已成为朴朴一个重要基地,这种类比关系有点像重庆之于永辉的重要意义。除深圳之外,朴朴还进入了广州市场。但由于是今年刚刚进入,广州朴朴门店数并不是很多。“朴朴走出福建,当时有两个选择,深圳和武汉,但最终选择了深圳。这是因为朴朴高层更希望测试这种前置仓模式在一线城市的效果”。上述知情人士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大店逻辑据了解,朴朴超市门店已升级到第四代。与之前几代门店不同的是,第四代门店面积更大,大约有1500平方米,库容量更大,拣货效率更高。而在第四代门店之前,朴朴超市主流前置仓面积在600平方米-800平方米之间。《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需要关注的一个现象是,朴朴超市前置仓面积从早期的300平方米-500平方米,到现在的800平方米左右的主流面积,反映出它的前置仓逻辑在变化,即从小店到大店,从追求30分钟的配送速率到追求客户体验的综合价值。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朴朴超市门店面积变大了,其经营的SKU数也从之前的3000种提升到了3500种。与此同时,订单量、客单价等均有所提高。以福州数据来看,朴朴每个前置仓日均订单量3500单,客单价为60多元,推算下来单仓日均销售超过21万元。朴朴在福州有49家前置仓,合计日均销售一千万元,一年下来的销售额可达36亿元。我们假设到年底朴朴超市完成200家门店的布局,并且这些门店都成熟的话,即平均每天每家门店创造21万销售额,这意味着朴朴年销售额可达150亿元。当然,上述数字只是一个粗略算法,朴朴超市在广州、深圳的门店还在培育中。不过,上述知情人士指出,朴朴超市在华南的面积不可能达到800平方米,而是以500-700平方米的面积居多,主要是广州、深圳两地租金高,物业获得成本高。在商品结构上,朴朴超市生鲜销售占比超过50%。朴朴超市在福州、厦门、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均有门店,但其不同城市的商品差异化并不是很大。从单店销售增长和整体规模来看,朴朴超市稳健发展。《第三只眼看零售》无从获悉朴朴单店增长的情况,但通过一些供应商销售增长来侧面印证。据了解,有的供应商在朴朴超市销售翻番,可比门店的销售增长也有30%。快慢之间在诸多前置仓企业中,朴朴超市给人一种慢半拍的感觉。以进军武汉为例,朴朴早就将武汉确定为一个战略要地,但当它真正进入武汉的时候,武汉已成为各类前置仓业态、社区团购品牌、社区生鲜店相互厮杀的惨烈战场。就在去年,每日优鲜与武汉本地前置仓品牌吉及鲜打了一仗。按照每日优鲜的说法,它在武汉9个月内业绩翻了8倍,去年8月份的订单突破百万单,已经“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生鲜电商玩家”。但姗姗来迟的朴朴超市对武汉市场亦没有过于具体的规划。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朴朴高层对武汉的策略是“走哪儿算哪儿”,至于武汉之后要再进入哪个城市,也没有确定。《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朴朴“慢条斯理”背后,其实是它对前置仓模式认知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朴朴超市最初通过300-500平方米的小型前置仓,在福州密集开店,网格化布局,这使得其到家配送时效从当时业界主流的一小时达提升到半小时达。一位福州商界人士也表示,朴朴超市当时的举动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真正意义上坐等送货上门了。而当到家业务成为主流购物模式的当前,朴朴超市开始由“快”转“慢”,从网点扩张和规模扩张转到深耕客户价值层面。2019年8月时,朴朴超市曾提出一个观点,即“慢,也许就是快。计划夯实后台能力、测试跨区域供应模式、调整差异化商品结构、提升顾客体验等方面均是其优化方向。例如进军深圳时,朴朴超市深圳区域的商品来源,60%为深圳当地经销商配送至其周转仓,40%为福建供应商跨省配送。其当时就曾着力摸索跨区域运营的供应链模式,主要分为两个测试方向。一种是全部采用福建本土供应商,协同其一起向外埠市场扩张发展。这样操作的优势在于建立起稳定且具备性价比的供应商关系网,但难点是朴朴超市能否建立起总仓辐射外埠市场的仓储物流系统、应急响应能力。另一种则是因地制宜,引进区域内供应商,但这意味着单一区域内供应商供应范围有限,不利于朴朴超市依据总量基础获取更大支持。如今攻入武汉,意味着朴朴超市需要重新验证深圳的跨区域发展模式,相对较慢也就不难理解。而且,朴朴超市表示其非常注重顾客体验。例如它的前置仓都配置了可以暂养海鲜的专业设备,并且在配送包装上进行改良,这使得朴朴超市将活鲜送到消费者手中时,它依然是活蹦乱跳的。这一技术曾经也被盒马作为其差异化能力向消费者宣导,但在前置仓门店中植入海鲜暂养池的,朴朴超市还是独一份。“朴朴超市对前置仓的模式和策略在不断调整,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策略。比如在早期开拓市场的时候需要在让顾客清晰树立30分钟送达的标签,而当这个标签清晰后,就进入了深耕客户需求的阶段”。上述福州商业人士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置仓的公司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