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智慧咒念诵智慧:佛经念多少才能消业改运

查看: 16905|回复: 19
读佛经的50个问题 13~25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13读哪一部佛经最好?
学佛的人,到底该读哪一部经最适合呢? 佛说的每一部经都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机、因缘所讲,就像是幼稚园时读的课本,对幼童很有帮助;升上小学后,小学的每一种课本和课程也都适于小学程度学习,不必分别哪一堂课比较好。 因为各科领域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佛经也是这样。
能相应就是好经
佛教徒读佛经,应该是每一部经都很好,当你看或读了哪一部经,让你觉得很有帮助、心很安定,它就是最好的。 不要迷信念哪一部经功德较大? 哪部经功德较小? 每一部经都有无量功德,不要比较哪一部经最好,哪一部比较不好。
中国人常诵的经,例如《地藏经》是为超度过世的人;《药师经》是为消灾延寿;《阿弥陀经》是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另外,像《法华经》、《金刚经》,以及更大的八十卷《华严经》,也有人念;还有最短的只有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经典。
事实上,每一部经典都很好,如果卷帙太多,可以从里面抽出一品或一卷来每天诵念,做为定课。 但不要为了某个目的,临时改读别的经,因为每一部经都能够让我们达成所有的目的。
读佛经能够开我们的智慧,能够祛除烦恼,能够利益自己,利益他人。 所以没有哪一部经最好或最适合,但看自己喜欢哪一部就读哪一部。
Q14:佛经很难读懂吗?
圣严法师:
现在学佛的年轻人大多在抱怨佛教典籍难懂难读,那是由于他们看的佛书太少,同时也没有看到大部的佛经。比如大般若经、大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至于阿含经,看的人就更少了。其实,如果真想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着看法华、华严、涅槃、般若,那么,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佛教经典比基督教的新旧约要浅显易读。
佛经的特长是每以故事体裁的文学笔触,写出佛教的思想与境界——善用形象的描写及比喻来表达抽
象的形上理境,所以,胡适以为佛经的翻译作品,要比中国的古文——骈体文率真得多,他说:“因佛教的经典重在传真,重在正确,而不重在辞藻文采;重在读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译经大师以‘不加文饰,令易晓,不失本义’相勉。”又说:“鸠摩罗什译出的经,最重要的是大品般若,而最流行又最有文学影响的却要算金刚、法华、维摩诘三部。”
胡适尤其推崇维摩诘经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译出之后,在文学界与美术界的影响最大。”又
说:“法华经虽不是小说,却是一部富于文学趣味的书。其中几个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学中最美的寓言,在中国文学上也曾发生不小影响。”又说:“佛所行赞经,乃是佛教伟大诗人马鸣的杰作,用韵文述佛一生的故事”,“华严经末篇入法界品占全书四分之一以上,写善财童子求法事,过了一城又一城,见了一大师又一大师,遂敷演成一部长篇小说。”(以上均见“白话文学史”第九及第十章)我们知道,胡适并不信佛,他对佛法的见解,我们无法苟同,但他是近代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开山鼻祖之一,他却以为佛教的经典富有语体文学的崇高价值,那么试问:佛经是否真的难以读懂呢?除非你老早存有成见,否则你当不致于点头说“是”。
然而,如果读到大小乘诸家的论典,那就真的要使你大伤脑筋了,特别是大小有宗的论著,那些陌生名词,那些精密结构,那些深邃思想,若非有相当高的佛学素养,看了便是仿佛是看的“天书”,纵然是学佛数十年的老佛教徒,如果不曾有过哲学思考及科学方法
的训练,也只能望书兴叹而已;正像以一个“武侠小说迷”的读者,突然去读康德与黑格尔的著作,保证你也同样地不得其门而入。那么试问:这样情形的佛典,应该要它呢还是不要呢?除非你仅是一个下层文化中的成员,否则你当不致说一个“不”字。
今日佛教文章难懂的问题,我想那是出于少数人的作风而来,比如有些食古不化的“佛学家”,硬是生吞活咽,患着思想的胃肠机能障碍,他们看书不经过大脑,便将书中的文字,断章取义,东抄西摘,凑成他们自以为是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连他们本人也没有弄
明白,到了读者眼下,当然要“不知所云”了。
至于思想性的佛学论著,那是供给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求他们写得像西游记和水浒传一样,虽然近代的日本佛教界,已在试用西方的哲学名词表达佛教思想,但也不能全部西洋化,否则便不成其为佛教而失去了佛教的面貌。
总之,若从传播的方式上说,佛教是绝对赞成文艺化或通俗化的;若从研究其思想的理论上说,佛教是不能不深邃化和精密化的。所以,我们固然要提倡通俗,却不该咒诅难懂。
(刚晓法师&&[ 来源:凤凰佛教 |)
& & 经典怎么能够看不懂呢?比如,“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延城,在乐音树下……”你说这话有哪一点儿不明白?难道非改成“有那么一个时候,释迦牟尼走来走去,来到了广延城……”?再比如《金刚经》,我们是不是非得把它改成“有一段时间,佛与两千五百弟子住在王舍城祗树给孤独园,有一次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他们穿上袈裟、拿起钵,到舍卫城讨饭,在城中挨家挨户要,回来吃过饭后,把袈裟、钵都收起来,再洗洗脚……”?难道如此粗俗的话比鸠摩罗什翻译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到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好?假如真是想翻译佛经,真是想给佛教事业做点儿事,那么我建议你去学巴利文、学藏文、学梵文。因为直到现在,有些经典在巴利文、在藏文中有而汉语中没有,你把它们翻译过来比把《维摩经》《弥陀经》《金刚经》用大白话再写一遍好多了。经典的语言文字,其实毫无障碍可言!
& & 这不是语言文字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一般人的思维都是点式思维,而经中则是线式。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都是一个一个的堡垒,而堡垒之间互不联系。我的一个问题被破了,还有另一个问题,你攻开我一个堡垒,我还有另一个堡垒,而经中讲的不是这样。别说佛经了,即使世间的大哲学家、大科学家,他们的思维都是线式思维,他们的思维是成体系的、是系统的,一环套一环,中间不能出现任何漏洞,若中间有丁点儿的漏洞,你的整个思想体系都完了。爱因斯坦公布出来相对论后,有好几位大科学家都自杀了,为什么?他们是深爱牛顿理论体系的,他们接受不了牛顿力学竟然不圆满这个现实。你说看不懂佛经,那么你别在语言文字上打主意,你应该想法子训练你的思维方式,这是根本。论典的文词倒比较繁琐,可没听说哪位要翻译论典的。佛教是有文有义的,有文有义才叫佛法。当你把经典改为白话文时,这里还得说你改得很好的,不好的不算。即使你改得很好,一点儿义也没走样,那也没文了,因为文代表一种思维模式,改文就表示改变了思维模式。
净空法师:能看懂佛经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真诚心、恭敬心、不着相
能看懂佛经,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个,真诚心。你有没有真诚心、真诚的信心,一点不怀疑。
  第二个,恭敬心。不恭敬,你得不到,要从真诚、恭敬当中你才能学到。
  第三个就是不要着相,你才能真正懂得它的意思。你要着了相,就错了。
  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我们初学,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听教、去读经。听教就是听讲演,讲佛法的。
  第一个,不执着言说相。听教不要执着言语。
  不执着名字相。跟你讲佛菩萨、实相,这都是名词术语,不要去执着,为什么?假的。
  第三个,不执着心缘相。自己不能想这是什么意思,你想,全想错了,你没有一样想对的;你不想就完全对了。所以不能执着言说。看经,不要执着文字相,不要执着名字相,不要执着心缘相,就是真诚心去读,自然明了。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明白,不通过思想,思想是妄心。通过思想变成虚妄的,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你是错了。
& & 现在看到的佛经大多都是翻译过来的,有个别还是梵语,但他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佛经中哪个字该怎样读,普通话读音,方言读音,梵语读音本不相同,追究这些没有意义,只有专一,用心去读,摄住自己的心,然后在平时做事时也用这种心去做事,我们就是真真正正在修行了。
 &&佛经一般为古文,用古汉语写成,具有古汉语的一般特点。比如有大量古汉语的语法、辞汇;不少佛经保留有大批古今字、异体字、俗字、错字乃至自造字等繁难字;原文没有标点,很难卒读,如此等等。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有关于古汉语及古文字的基本素养。
  学好古文,掌握一定的古汉语词汇量十分重要。而古汉语词汇量的广泛积累,主要依赖于经文阅读范围的扩展。任何在学习上的成就都要通过实干才能实现。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必须广泛阅读,熟读多记,经文中的偈颂句更要背熟。佛经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掌握字、词、句。如“字”可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几方面来逐一掌握,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部分。掌握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与本字、今字、正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常用实词和佛经典故的意义,尤其是古今意义有差别的实词、同形词以及偏义复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掌握活用的实词意义;掌握常用方言虚词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意义;掌握主谓倒装、宾语后置或隐语等特殊句式等等。我体会学习佛经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无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初学者常常把阅读佛经视为畏途,明明那些字都能认识,可是串到一起以后,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好像看天书一样。因年代久远,文词奥晦,初学者往往望而生畏。
  其实,绝大部分佛经所表达的思想并不那么深奥,也不是人们想的那么难。佛经之难,不是难在它的内容不好懂,而是难在其他方面。人们看不懂佛书,是佛教宣传不够,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的看法,其实佛教是智信,是积极的人世救人的学说。
  佛经的规模实在太大,数量实在太多。除了传统的以“佛说”的面貌出现的经典外。由后代僧人、居士编纂的各种注疏与论著数目更加惊人。
  究竟从哪里去着手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些关于佛教典籍的基本知识,关于各种佛教理论及其渊源流变的知识。了解佛经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又怎样发展的;了解它的基本组成结构;了解它的版本源流;佛经中不懂的字、词、术语、人名等先借助佛经工具书解决。佛教有一整套固有的名相、法数,也就是概念体系。不了解这套概念体系,就无法看懂佛经。
  所以,有志读佛经的人,应该先下点功夫搞明白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任何典籍其所反映的理论都与产生这些理论的一定时代背景相联系。所以,读佛经,必须了解产生该经籍的时代背景,应该学习一点佛教史,包括印度佛教史与中国佛教史,大体了解一些佛教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派别及其思想倾向、不同派别间的理论争论。有了这样一些基础知识,然后再来阅读佛教典籍,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它的思想与从总体上把握它。
  我们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首先都必须真正搞明白它的本来含义。有不少佛经是用因明格式写成的。如果对因明格式或形式逻辑一无所知,阅读佛经也会遇到困难。佛经是从外语翻译为中文的。要精读、熟诵、深思。“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多记,从中积累大量词语,掌握佛经的专用词语,熟习古人组词成句行文的主要特点,尤其以常用方言实词学习,从而使获得知识系统化。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 &许多人想亲近佛经,却望之却步,觉得佛经太深奥了—所谓「无上什深微妙法」—难以读懂;加上经藏浩瀚,也不知从何入手。 自在老师以十二年深入经藏百余部的修持心得,与 初学者 分享读佛经的方法。
壹、认识「佛经」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何谓「佛经」? 我们分为几个步骤来说——
一、三藏与大藏经
& & 一般概称的「佛经」,包含了「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是为「三藏佛经」。 (历史上精通佛经、翻译佛经的法师,称为「三藏法师」,如玄奘、鸠摩罗什……等)。 一般见到的成套大部头的《大藏经》,是集结了所有经、律、论三藏,以及同一部佛经各不同译本、版本的佛经大总集,内页编排分成几个栏位,字体很小,是属于工具书类,作为研究、查阅、校正之用。
& & 经、律、论三藏,「经藏」是由佛陀说法集结而成;「律藏」是讲述各种戒律的经典,如《四分律》等;「论藏」则是佛陀之后的大德菩萨,依据经典,或阐述法理所作的哲学理论性质的著作,属于佛教哲学研究的层面,如《大智度论》、《唯识论》、《中论》等。 《大智度论》即为龙树依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作的哲理阐述。 (「般若波罗蜜」意译为「大智慧度彼岸」之意,故称为「大智度」。)
我们一般接触的「佛经」,是属于「经藏」这个类别的。
二、 大乘经与小乘经
  佛教教义分为「大乘」(「乘」音读为「胜」)与「小乘」,即「菩萨乘」(大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小乘)。 所以,经典也大别为「大乘经」与「小乘经」。 小乘经典以《阿含经集》为代表;大乘经即是我们常见的《金刚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
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
  佛陀在经典中说,菩萨修行有「四依止」,于经典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见于《无尽意菩萨经》卷三「无尽意菩萨」说法)。 什么是「了义经」,什么是「不了义经」?
  「了义」就是指佛法的根本义理,阐述般若空法、实相无相、如来藏性、本体心法的经典,是为「了义经」,为万归宗的根本大法。 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量义经》等。
  「不了义经」则指阐述各事相的经典,各各事相包罗万象,如关于净土的叙述、地狱的叙述、菩萨修行的因缘事迹与位阶、各种修持法门、如何造立佛像、众生各种疑难苦恼解脱……等等。
  「了义经」阐述的是「理」;「不了义经」叙述的是「事」。 一部经典,有的只说「理」,如《金刚经》;有的只说「事」,如《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有的「理」「事」兼述,如《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之简称)等。
  说「理」的经典,一般会觉得深奥难懂;讲「事」的经典,除了一些文字用语与专有名词,一般人较不熟悉之外,内容上大致都容易掌握。
贰、 如何读佛经
关于经典的类别形态,大致介绍如上。 有了概念之后,接下来,进入我们的主题——如何读佛经?
一、如何读佛经
简单的步骤︰
〈佛经原文流览→分段读→参看注解→回到原文再读→每段如前读过→原文全部再读〉
  属于「事相」的经典,一般都不太难,只要对其中的文字用语,以及专有名词,依注解或查阅佛学辞典,了解了,意思就容易把握了。 多读几遍,熟悉用语与名词,就不难了。
  读佛经,可以大略先看过原文,再参看注解,注解看完,一定要回到经典原文,并且把分成好几段的经典原文,连成一体来多读几遍,才能前后连贯,把握住经典的意思。 不能只看注解,忽略原文。 (佛经原文有着某种不可思议的文字念力,对修持有很大的助力,不可忽视!)注解只是辅助了解,原文才是我们要吸收的心灵智慧资粮!
  一般讲论或注解佛经,大多把佛经一段一段截取,然后逐字逐句讲解,说法人再引申发挥,常使人在听(或读)了一大篇理论之后,仍摸不着经典的头绪,反而迷失在注解讲说的长篇大论之中,经典也因此而支离破碎。
  宋朝时候,曾有文殊菩萨所化身的衣蒲童子,对有心注解佛经的太尉吕惠卿,说过这样的话:「 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意可解,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数纸。今时枝蔓,注近百卷,而圣意逾远,真所谓破碎大道也。 」有心深入经藏,潜游智海的道友,要留意这点。
二、深法经典如何读?
1. 玄之又玄的义理
阐述「无上甚深微妙法」的佛经,与道家的《老子》、儒家的《易经》,古来就被视为「玄之又玄」的经典,被称作「三玄」。 之所以被视为玄奥,是因为这些思想哲理,不是寻常理路、思维逻辑所能了解。 所以,如果用一般的逻辑来演绎,就会觉得莫测高深,难以掌握;而如果以修持心,从实地修持的心念来契入、印证,就会觉得贴切、明白与真实。 如同旅游手册,依着手册去到当地,或已到过类似之地,那手册上所说的,就能心领神会;如果没去过,那如何描述,也只能凭空想像,而无法 ??理解。
  那么,讲述深法的佛经要如何读呢?
2. 清楚自己的方向
首先,你必须先清楚自己要读佛经的动机与方向。 你是将所读的经典,视为一个「客体对象」、「学问」、「哲学理论」来「研究」「理解」呢? 还是将经典视为「主体修行的指引」、「心灵资粮」与「甘露法食」呢 ?
& & 若作为「客体学问」来「研究」,你用的是「大脑意识层」,去「认知」、「思维」、「理解」、「逻辑推演」与「论辩」,你需要参看许多不同的注解,相互比较,然后「归纳」出一个「认为」合理的说法,为自己接受。 这是哲学性质的「佛学」研究。 是「向外」的「知识」追求。
& & 如果你的旨趣在这上面,你可以获得这方面的「成就感」,假以时日,学问累积,也能有所成就。 而事实上,你心里仍然不够踏实,仍然觉得有所疑惑。 仍然要感叹「无上什深微妙法」的「玄之又玄」,仍然渴望「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果你的方向是「向内」的「主体修持指引」,那么,读佛经的方法与态度,就截然不同了。
3. 「领会」「法药」不求多
& & 佛陀说法,都是「应病予药」随缘应器的说法。 菩萨则视经典为「甘露法食法药」。 所以,读佛经,在态度上,并不需要求「全部都看得懂」,即使只是「一四句偈」,能够吸收、领会、契入,成为自性修持的指引,依据《金刚经》所说,就有「无量无边功德」了。 所以,「领会」多少,并不重要,假以时日,经典读多了,或修持增进了,能「领会」「契入」甚至「印证」的就会增进了。
  用这样的心态来读佛经,便不会视佛法深义为畏途,而能够轻松欢喜的来亲近佛典了。
4. 以「心」来「契入」佛法深义
& & 佛经不是用「脑袋」去读、求「懂」的。 唐朝南泉禅师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同理,佛经亦不属「懂」或「不懂」;「懂」是「意识界」之「认知法」,「不懂」是尚未能「信解行证」。
佛经是要用「心」来「契入」的,不是用「思维」「论议」的,所以,佛经上总是说「不可思议之法」,即是「不能用思维议论的方式来领会的道法」,而《心经》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色声香味触法」,也要在这个层面,才能领受观照它的深义。
5. 以相应的修持「体证」佛经
除了以「心」「契入」佛经,还要有相应的修持,才能「体证」佛经深义——所谓「闻、思、修」、「信、解、行、证」。 随着修持的增进,对于佛经,能够领会与证悟得更多更深。 如同「武功秘笈」,越练才越了解「秘笈」在说什么。
三、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有心亲近佛经,初学者应循序渐进,先从浅显易懂、篇幅较短的经典入手。 常见的佛经,注解的本子多,也比较好参考。 几部篇幅短的经典读过之后,再慢慢深入较长的经典。 不可好高骛远,贪求深经大经,或是为了自炫傲人,贪多读多大部深经,不管是做学问或修行,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四、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
  有些人因为认识的善信朋友拉去,而勉强去听深奥难懂的经论;或是盲目随着讲经说法的「善知识」,听讲自己程度还不到的深经大经,坐在那里一头雾水。 在选择听经之前,应该先把经典翻一翻,了解自己程度,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 一时读不懂,也不必自卑,或自觉「业障重」,「有心」就是有「善根」,难能可贵,把握善根,循序渐进,即能日有长进!
  有时,读不懂也未必是自己程度不够,而是所读的与自己「不相契」。 佛门八万四千法,都是佛陀「应机契缘」「应病予药」「随根器 」所说。 所以,不应该盲目的跟随道场大众修与自己不相契的经典或道法,「跟流行」更是与道背驰的心态作法。 应该「诚实」面对自己的「心」,选择与自己相契、适合自己程度的经典道法,才能欢喜、有信心的走上修持之路。
五、自己才是经典的主人
  &&读佛经、恭敬佛经,以佛经作为心灵的资粮与医药,最终还要记得一件事——自己才是经典的主人,我们是藉由「外在」的「文字经典」,而来开启「自我内在」的「无字真经」。 所谓「指月之指,非为究竟」,明白「言语道断」,而后知「真常」之「道」究在何处了!
阿弥陀佛!
佛经是佛陀所说的教法,告诉世间人如何找寻真正的快乐,获得真正的生命解脱。 所以读佛经和禅修同样重要,一个是文字般若(般若就是至高的智慧),一个是禅定般若,都是修持佛法的重要功课,缺一不可。想要认真阅读佛经,需按一定方式进行: ─概念式的速读;第二、全面性的研读;第三、仪式性的诵读;第四、实际观修。 这四个方法也是一种循序渐进、渐渐深入修行的过程。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15:读经有什么功能?
读经是亲近佛陀教法的方式之一,读经有什么好处呢? 圣严法师认为读经有六大功能:可明心、解义、修定、弘法、护法,以及超度与祈福。 读经不仅可以成长自我,还能发挥教化、弘法的功能,是自利又利人的修持法门。
读经的功能约略可分为六种。
一.读经是为明心
时时读经就像是时时用明镜来照心一样,烦恼无明就会减少。
二.读经是为解义 每读一次经,就会对经典的玄文奥义多一分认识。 依据中国的传统,师父在授经时,通常不解释意思,而只是要求你不断地去念。 我做小和尚的时候,曾经请教过师父:「经里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师父却说:「多读呀!多读几次就会懂的。别人告诉你的有限,自己熟读了,自然懂得更多。」当初我颇觉怀疑,现在却不由得不相信了。 如今我把相同的答桉告诉弟子,他们也同我当年一样,无法接受。 甚且还会高声抗议:「为什么不先解释一下呢?还不懂就读,有什么用。」
三.读经是为修定
我教导学生,读经时要都摄六根,口里专意念诵,耳朵仔细倾听念出来的声音,不必去理会经文的意思。 独自自修的时候,因为别无选择,只好自念自听。 但是人多的时候,最好是听别人念出来的声音;不论是听群体合念的声音,或是某一个特定对象比较稳定顺畅的声音都好。 听自己的声音很不容易得定。 可惜凡夫往往执着于自己的声音。 因此读经还是跟多数人一起读比较好。
四.读经是为弘法
我刚才开头的时候提到,六祖惠能大师因为听到人家读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于言下豁然开悟。 所以,读经的人自己不开悟没有关系,能够让别人开悟也很好。 因此,你在诵经时,说不定真的有人听了你念经,引发善根。 曾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原本是不信佛的,有一次在旅途中,枯坐船舱百般无聊,心里异常烦躁;后来,因为一为女士不断在旁诵经,他听了觉得受到安抚,一颗躁郁的心便逐渐安定下来。 他自忖:「听到别人念经都这么好,自己来读岂不更佳?」后来就因为这个因缘,他也开始读经,终于变成了正信的三宝弟子。
五.读经是为了护法在大乘经典里面,多方提及,佛灭度之后,凡是有人受持读诵佛经,就等于佛 ??住于世,此人居处即得十方诸佛及护法龙天护持。 护持佛法仅是将佛经摆着是不够的,应当进一步受持读诵。
六.读经是为超度及祈福
不论大、小乘的佛教徒都相信临命终时,亲友为亡者以做佛事来超度的功德。 我们通常以诵经来超度亡者。 我们的禅中心有一位西方人,一向只知参禅打坐,结果,他的一位挚友于去年过世了,他就来问我:「师父呀!我的朋友过世了,怎么办呢?可以用打坐来帮助他吗?」我告诉他:「你还是诵经吧!」因为这个关头,打坐不如诵经来得直接有利。
为亡者诵经的作用是什么? 简单地说,是运用佛力,将已逝的人召回,让他来听经闻法,进而得以解脱。 如若亡者已往生他界或转生,也无妨。 因为在我们诵经时,自己便在修行,即有功德;并且常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无形众生在旁听闻,获得法益。 因为这些众生得到法益,使得亡者有了功德;毕竟「经」是为他诵的。 所以《梵网经》提到,如果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灭亡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解说大乘经律。 能够使得死者及无形的众生同沾法益,发菩提心,将 来共成佛道。
诵经可以超度新死亡灵,同样也可以追荐亡故已久的死者,只是力量小得多。 因为死者可能早已转世了,不能来听经,但是替他诵经做佛事,帮他结其他众生的善缘,仍是不无助益。 附带的,这里有两个关念请大家留意:第一,我们自己平常就要常常听经闻法,自求多福。 不要等到死后才由别人来代劳。 第二,经上说「三七日或七七日」,指的是从临终之日算起至二十一天或四十九天内,要尽快替死者做布施、设供、诵经、念佛号等的佛事,而不是叫你等到那时才做。
总之,诵经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资益亡人,可说是冥阳两利的事。 一切众生,不论天、人、鬼神,乃至有灵的畜牲,凡是未出离三界的,都需要读经修行。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16:什么是佛经的根本要义?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之控制,而有五阴炽盛的身心痛苦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即前述“三法印”的“诸行无常”,也就是指世间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之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所以说“无常”。但是“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即“三法印”的“诸法无我”。因为世间万法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例如,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不生病,追求永远幸福安乐的人生,可是哪里能如我所愿呢!因为“我”做不了主,凡事由不得“我”,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这是因为宇宙万有都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地存在,所以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著,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纠缠。
(五)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了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六)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就是说明人生实相是苦的道理。“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众生由于无明、贪爱、嗔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灭”,寂灭的意思,也是“涅槃”的异名;灭谛是指灭尽贪、嗔、痴等烦恼,而显现出清净的真如体性。“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为果。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七)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思维”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等等。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最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八正道”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的八个方法,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说明吾人三世流转的生命,是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循环相续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情众生由于一念“无明”,因而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成形,借着六入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望,进而有了执“取”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于是就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已,构成有情生死的这十二个条件互为因缘,因此称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显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关系,当中“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现在世的果;再由现在世的“爱”、“取”、“有”再次种下未来世“生”、“老死”的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只要了解“十二因缘”,只要我们开启般若的慧眼,就会知道生命的去来了。
佛教入门 
圣严法师 著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这样的思想,佛教的悟道,便是开发了自有地球的人类历史以来,从未发现过的真理,这个真理,便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明乎其中的道理之后,便可循著此一道理的轨迹,走向超脱的境界。......
佛陀的教法,便是指点我们:循著一定的方法,从迷幻的有限之中走出来。具体的说,便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法.....
佛法,便是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是佛陀教我们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以及解释这个修行方法的原理,切勿误解修行仅是出家人的事,也勿以为唯有吃素念佛或坐禅拜佛才是修行,这点可从上面的介绍之中得到理解。也正由于如上的介绍,使我们见到了佛法的一个梗概。这个梗概,便是“四圣谛法”,在此四谛法中,又以五蕴法分析了宇宙人生的本体,五蕴法中包罗了构成主观的六根和客观的六尘,这个五蕴的世间,便是苦谛的内容。又用十二因缘,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说明三世因果的循环,也说明了如何使此因果循环的现象消失。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名为因缘;先后之间所起的现象之关连,名为因果。因缘思想和因果思想,是一体的两种表征,乃是佛陀思想的独特处,也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的中心。佛陀即以此因缘与因果,宣说了集谛和灭谛。为了灭苦的方法,便说了八正道,八正道乃是最平易近人的修行方法,也是最能适合人们接受的中庸之道。
当然,初初接触到佛法的人,可能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此在佛陀悟道之初,即已有过如此的顾虑,结果还是被许多愿意接受的人理解了,所以也发扬光大了。从五蕴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唯识法相”的哲学;从因缘生法的立场上,发展成了“般若性空”的实相论;从身口意三业清净的立足点,完成了戒律的体系;从正念及正定的基本上,发达了禅观的思想。统括佛教思想史上的小乘佛教,而至大乘佛教,其中心思想的源头,皆不出如上所举的四圣谛和八正道,所以把它称为佛陀的根本教义;因为它是大乘、小乘,一切佛法的根本,故又被现代学者们称为根本佛教。
(以上均來自網絡)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17:如何掌握经典结构?
佛经是珍贵的文字般若,除了蕴含生命的眞义、哲理,
还是优美的文学创作,有生动的譬喻故事,
在读经以前,我们一起来认识佛经的基本架构,
对佛经有基本的认识后,读起经来如「亲临佛陀时代的各大胜会」,
与众大菩萨一起听佛陀说法。
当我们拿到佛教经本时,除了经题,可能对经本架构与内容一无所知。脑海可能还会出现很多对经典的疑问,例如佛经全部是佛亲口所说吗?经典是否像作文一样有起承转合的要求?是否也分成论说文、叙述文等等?一本经只能出现一种体裁吗?为何经典常常由「如是我闻」起头呢?
其实,只要把握经典的基本架构,了解一部佛经有哪些基本元素,对经典有基本的认识,读起经来较能掌握一部经的主旨与精华,读出佛法的滋味,而不是囫囵吞枣。
首先,佛经除了是佛陀所说,还有佛弟子、诸天、仙人、化人说,而经过佛的认可,都可视为法宝、经典,佛经的宣说是为了解开生命的疑惑,以及教化大众的方法,让人生起对佛法的信心,继而去受持、弘传。
佛经的三大元素
一般的书籍由书名、作者与内文组成,而佛经是由经题、译者和经文。佛经的特别之处,是没有作者,因为佛经是由佛弟子结集而成,佛陀是主要的说法者,而佛经又是从印度传来中国,所以只有译者。
以《佛说阿弥陀经》为例,经文一开头便会出现「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即是经题,也就是这本经的名字,也可大概看出此经的旨趣,内容讲述关于阿弥陀佛的功德与本愿,还有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而译者就是通晓经典、律典、论典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佛经的内文结构
经文是读经的重点,也有其基本架构,晋朝道安法师把经文内容分为三大架构,称为「三分科经」,即是序分、正宗分与流通分。
序分:也可以称为「序论」,就是说明这部经典的起源,介绍佛陀当时说法的因缘、在场的听众以及请问佛法的人。序分又可分为通序与别序。通序,是通于一切佛经;别序,则别限于本经的教起因缘,又分为证信序,与发起序两类。
正宗分:也可以叫作「本论」,是经中最重要的义理,阐述这部经典的宗旨及主要内容。
流通分:也称为「馀论」或「结论」,是说明宣传和受持此经的功德以及必要性,叮咛并鼓励接触到此经的大众应将之流传下去,并且要不断地弘扬此经。
佛经的十二部
圣严法师在《学术论考》指出,由译成汉文的圣典中,可看到其体裁及题材之丰富,常见的则是所谓十二部,也就是以十二种文学型态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佛教的义理及其信仰实践的内容。
十二部为:
1.散文体裁的长行,又名契经;
2.散文之后再以韵文诗歌体裁表达一遍的重颂;
3.散文的篇章之中,偶尔会挟有一首单独的韵文,称为孤起颂;
4.每部佛经的开头,多有一段叙述该经的请法及说法因缘,称为因缘;
5.追叙佛陀弟子们的往昔生中,种种因缘经过的,称为本事;
6.追叙佛陀自身在往昔生中修行菩萨道阶段的种种事蹟,称为本生;
7.记录佛陀显现种种神通不可思议事项者,称为未曾有;
8. 用故事寓言的题材,说明甚深的佛法义理者,称为譬喻;
9.直接用辩论说理的型式者,称为论义;
10.不须弟子请法而佛陀主动说法者,称为无问自说;
11.佛陀说出方正广大,众生皆能成佛的经文者,称为方广大乘,亦名方等大乘;
12.记载佛陀为弟子及菩萨们预告何时成佛,佛名为何,佛国何名的题材者,称为授记。
佛经的始末
许多人好奇,为何许多经文一开头便是「如是我闻」,经末则以「信受奉行」来结尾呢?
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时,因为弟子们知道佛陀即将捨报,推阿难尊者向佛陀请教四个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即是请佛陀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根据《大智度论》记载,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尊者,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而阿难尊者亲闻。
至于经末常出现的「信受奉行」,主要是对佛陀的承诺。在听完佛陀说法后,「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不仅相信佛陀的教法,而且法喜充满,也会将教法实践,也有勉励大众精进的意思。
佛经的主角
佛经如同文学作品,是非常生动的作品,从作品中出现的主角来看,说法的佛陀当然是第一主角,其他常出现的听法者,有比丘、声闻、缘觉、菩萨、天人、人、非人等等,大家海会云集到胜会听佛说法。而佛陀说法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众人有了疑问,想请佛陀开示,所以经典中另一个重要的主角就是提问者,常见的有阿难、舍利佛、须菩提、文殊菩萨等等。在经典中,佛陀也提到相关的佛、菩萨等等,例如《心经》、〈菩门品〉的另一位重要主角就是观音菩萨;《地藏经》的另一主角就是地藏菩萨;《法华经》则出现了多宝如来,药王菩萨、常不经菩萨等。
佛经的地点
佛经经文一开始除了「如是我闻」之外,接下来便会出现讲经的地点,如今这些对我们而言很陌生的地点,是当时印度佛陀弘扬佛法的场所,例如灵鹫山 (又名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 、给孤独园 (在舍卫国内,又称衹桓精舍、衹园精舍) 、王舍城 (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首都) 、舍卫城 (憍萨罗国的首都) 、广严城(毘舍离国的菴罗树园);佛陀也曾往天界说法,例如忉利天宫、自在天宫,都是佛经常出现的地点。(参考资料:《比较宗教学》、《绝妙说法》、《学术论考》)
文:邱惠敏 摘自人生杂志327期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佛经的基本结构,一般分为经题、翻译者、正文、文体等几个部分。 其中,经题、翻译者、正文是佛经的组成部分,文体是佛经的体裁。 & && &彿教经典虽然按内容来说有经、律、论之分,按派别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别,但这些典籍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般分为经题、翻译者、正文、文体等几个部分。 其中,经题、翻译者、正文是佛经的组成部分,文体是佛经的体裁,它们是组成佛经的基本元素。
  经题是佛经的题目,一般由“人”(人名)、“ 法”(教法)、“喻”(譬如)三个元素组成。这三个元素经过排列组合,共有七种命名方式:
  以人名为佛经名的《维摩诘经》;以教法为名的《大般涅槃经》;以譬喻为名的《梵网经》;以人名和教法为名的《佛说人王般若经》;以教法和譬喻为名的《妙法莲华经》;以人名和譬喻为名的《如来师子吼经》;同时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通过经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内容,也可以初步判断它是属于经、律、论的哪一部。
经: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如《阿含经》。
律: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律》、《o o o戒本》,如《四分律》。
论: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论》、《o o o疏》、《o o o释》,如《大智度论》。
  另外,从经题我们还能大概判断佛经的派别,可以看出它是显教还是密教。
  显教佛经:大多能从经题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o o o律》、《o o o论》。
  密教佛经:无法从经题文字上看出内涵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教王经》、《o o o陀罗尼》、《o o o仪轨》。
  虽然我们通过经题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分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经题了解佛经的内涵。相传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讲解《妙法莲华经》时,光解释五个字的经题,就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经题是经文的纲领,如果要解说经文,必须先要了解经题的含义,所以高僧大德解说佛经时,都是先从经题说起,这也是解经的第一步。
  佛经的教义主要通过佛经的正文表现,而佛经的体裁就是通过佛经的文体表现。一般来说,佛经的文体通常分为长行、偈颂和密咒三种形式。
  长行,是指直说佛教教义的长行散文。由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极有文学底蕴,为了便于传教,他广泛利用了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格言等多种文学形式宣说教义,因此,他的传教说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大都是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说教。
  偈颂,是指与长行相对的韵文,主要分为应颂和讽颂。应颂是以韵文形式赞颂前面的长行诗文,重复前文的教义;而讽颂则是直接以偈颂体裁显示教义,并不重复长行诗文的内容。一般来说,佛经中有二者混用的情况,并没有过于明确地区分。汉译佛经的韵文主要是五言、七言。  密咒,又名真言,是佛教诸圣的密语。因为密咒是凡人无法了解的大智慧,汉语中也没有能表达其含义的词语,所以佛经中一般只有密咒的音译,并不翻译密咒的含义。在佛门密咒中,一般人最熟悉的应该是“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大致意思就是“皈依观世音菩萨!希望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显现清净无染、随意变现的自性功德,到达我想去的任何境界!”
摘自 & &&&& && &&&& &佛经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18:为何读经前要念〈开经偈〉?
“欲得佛智先敬佛经”“佛法在恭敬中求。”
 开经为了表示尊重,将佛经奉为上师,因此须跟佛经问好,如同学生上课前见到老师要先问“老师好”一样,而开经偈便为读经前必念,偈就是称赞颂扬的意思。念《开经偈》,称赞颂扬佛经的精深微妙万般无上,以恭敬心、忠诚心合掌默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不但能收摄心念,也颇能感受到与佛同在的情境。
「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教的义理。
「百千万劫难遭遇」,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世舍了人身,来生是否还能再来做人那就难保了。一切要看我们现在所造的是什么业,万一造了恶业,很容易就进入畜生、饿鬼、地狱道,根本没有机会闻修佛法,得道解脱。
「我今见闻得受持」,既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追求与研究佛法,依照佛的教法来奉行与修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学佛者受持佛法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彻底了解如来的真实教理,信、解、行、证,趣入佛道。
这首偈语可以说是充分地表达了轮回迷途的众生有幸见闻佛法时的欢喜。数百年来虽有许多人曾经试图修改其中的文字,但都不比原作,可见这首诗偈之精妙。颂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修行人颂经之前必不可少的发愿文。千百年后的今天,大凡佛教寺院,每天在未诵经文以前,都要先念则天皇帝题的这四句“开经偈”。
  这首偈的由来,据说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由于武则天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对于华严经非常地爱好。总觉得晋译的六十华严欠缺得太多了,不完整,感觉到非常地遗憾,所以就派了特使到印度去求这部经,看看有没有完整的本子,在这时候于阗国的三藏法师得到有这个本子,她就连法师一起请到中国来,这个法师是实叉难陀,请他来之后,主持翻译华严经。实叉难陀法师在西域是非常有声望,知名度相当高的一位法师,我们中国这些大德,乃至于帝王,对他都非常景仰,皇帝亲自聘请实叉难陀法师到中国来。实叉难陀法师来的时候,带来了华严经,也不完整;但是比晋译的经多出了九千颂,所以一共有四万五千颂,大经的义趣已经能够看得出来了。译场规模也非常大,武则天自己也常常去参与。
  翻成之后,武则天初阅《华严经》时,因体会佛法的高妙稀有,非常欢喜,故有感而发,给这个大经题了一首开经偈,这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开经偈。
来源:菩萨在线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19:佛经为何有许多难懂的梵文?
直译版本的经文,有许多佛经文句是从梵文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过来的,自佛法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在翻译佛经方面,耗费了非常多的心血。因为要正确表述佛陀的意思,要看翻译者的佛学造诣,以及翻译水平和文字功力。为了恰当地翻译佛经,古时的译经者,在翻译佛经时,形成“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则。
:一、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与诸佛菩萨所说的‘咒语’,虽然已经将梵字译成中国文字,但却保留原来的梵音,不按中国文字发音。
二、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万”字相,字体虽然仍然是梵文,却译成中国的语音“万”。
三、音字俱翻:如大藏经中的大小乘经典,全部译成中国的语言文字。
四、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经,全部保存梵文与梵音。
五不翻是:
一、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自在等六义;又如阿罗汉,比丘等,一个名词含有多种意义,故不翻含义。
二、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一切陀罗尼神咒,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出的秘密语,一词含摄无量义,中文根本就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的奥义,故不翻。
三、尊重不翻:如般若,虽然可以译名智慧,但这种能够透视诸法实相,亲证人生真理的智慧,并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三乘圣众的智慧,亦望尘莫及;为了显示般若的尊贵,避免人产生误会,所以直接用原音,不译其义。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的译经大德,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显示佛道的殊胜,令读者特别注意!所以后来译经的人,亦随顺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
五、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是印度当地的一种药果,形似槟榔,食之可驱风寒;其他地区没有,所以不翻。其实,庵摩罗,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可译名:清净无垢果。
是故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里面就会有许多难懂的梵文,而知道这些翻译的原则后,在阅读佛经的时候,就要多留意。如果能去买一本佛学词典,有不明白的词可以翻翻词典,那就殊胜妙乐了。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20:开始读经前需要做什么?
如何做好读经的准备呢?
为何要读经呢?读经不只是为了增长佛学知识,或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从经典中观照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反佛陀所说的教法,来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才是我们读经的目的。所以唐朝善导大师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说:「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
圣严法师在《禅门》一书中指出,读经有四种方式:一是眼读,即默看而不出声音或是在心裡默念;二是朗诵;三是唱诵;四是持诵。圣严法师在《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也提到,读经是照着经本出声念,诵经是不看经本出声念,两者可以选择敲不敲木鱼。朗诵与唱诵都是发出声音读,最大的差别是按照经本「念」或「唱」出来,后者常见于早晚课或法会上。一般都习惯在读经前先念〈淨口业真言〉与〈开经偈〉,经文读完后,则念〈补阙真言〉与〈迴向偈〉。而读经与持经有何不同呢?「读经」是指读完一本经书后,再另阅其他经书。「持经」则不同,那是经年累月,持之以恆地反覆读诵同一部经书,当成自己的修行法门、定课。
读经要採取怎样的姿势,因时间的长短而各有不同。短时间诵经通常是用站的或用跪的,例如早晚的课诵,就是站与跪交替;长时间读经则多半採坐姿,也有用趺坐或椅坐。南传、藏传与日本佛教的读经,多用盘坐或跪坐。
在准备读经之前,先要洗手、漱口、仪容庄严。然后设经桌、供佛像,并奉上香花灯烛和饮食等供品,如此做是为能够生出恭敬心,因经典被视为法宝,是十分珍贵。除了家中佛堂,通常选一处安静的处所,让自己能静下心来读经即可。
什么时间适合读经呢?每次要读多久呢?读经的时间没有限制,时间多寡也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晚上不适合读经,怕招惹怨亲债主,但佛陀说人身难得,当有人读经时,他们很自然也想听闻,希望获得救拔,因此读经具有冥阳两利的功能,只要心存正念,时时都可以读经。至于该读多少时间,通常是依经文的长短而定,长则如《地藏经》、《法华经》,可以用﹁品﹂依序读诵;短则如〈普门品〉、《阿弥陀经》、《金刚经》,可以一次读完整部。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21:为什么要诵经?
1. 古印度的传统
佛陀降生于西元前560年,入灭于480年(采第三届世佛友谊会的决定,日本与圣严法师亦采之),佛教初兴时期,印度盛行的教法以口口相传,并无文字记载,即使到佛陀入灭后,弟子们集结遗教,也是先以口耳相传,然后才开始有文字的纪载而才产生佛经。
2. 保护佛经原典
纸张尚未发明问世之前,古印度以贝多罗叶记载佛教经典及宫廷文献资料,迄今斯里兰卡及南传佛教地区仍有人继续使用。
以下这张图就是在说明贝叶经制作的过程:
贝叶经制作.jpg (67.5 KB, 下载次数: 0)
01:46 上传
写在贝叶上面的经文绝对不可能像现在的纸张这样容易保存,而且贝叶很脆,若太常去翻阅必定会破损的,能接触佛经原典的只有极少数人,一般人想要了解经文,都是透过记忆诵经,以此来保护佛经的原典可以继续渊远流长。到后来,诵经便成了学习佛法和宣传佛法的基本工作。
  诵经是修定。目的是在学道,应该怎样学?一部经,从一部经下手。如果没有得定,没开悟,绝对不看第二部经。自古以来祖祖相传,历代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用这个方法。凡是失败的人都是自作聪明,不肯遵守老祖宗的旧规矩。
& & 诵经是戒学,依规矩去念,规矩就是持戒;以真诚心、恭敬心诵,一个妄念没有,跟念佛一样,不能夹杂妄想,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字没念错,一句没念颠倒,就是修慧。念经最忌讳的是夹杂,念了,想这一句什么意思,就完了,戒、定、慧三学全部破坏掉了,最怕的是打妄想,有念经文,意思自己出来了,不要理会,不管它,继续念下去。千万不要怕忘掉,赶快记下来。为什么?这一次有一点悟处,念第二、第三遍,遍遍有悟处,不用记它。念经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随自己欢喜就好,一定要念到心平气和、全身舒畅,就得受用。默念、出声都可以,诵时不能草率,一定要诚心诚意、恭恭敬敬、一心专注。(摘自网路)
净慧长老:诵经十二个步骤
诵经十二步骤都要懂,就能诵到开悟。
1.专诵一经:有的人选诵好几本经,有的人选诵一本经,我建议你专诵一本,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不勉强,为什么要专诵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诵那么多经的意义是什么呢!事实上还是要大彻大悟啊!所以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一经比较容易契入,诵多经很难契入,除非这一经已经通达了。
诸位,礼敬一佛就是礼敬诸佛,专诵一本经就是三藏十二部经都让你诵完了,所以不要落入那种不正确的知见里,心要专才能定。简单比喻给你听,现在一个靶心,你是射箭的选手,你只能够专心射那个靶心,直到你百发百中,你才有资格讲:我可不可以射远一点。再射,我可不可以再远一点。要到这样的程度,你才有资格讲,不要十公尺都射不到,就说我可不可以射五十公尺,不能讲这句话。连一本经你都不了解,那你要诵了三、四本经,不要这样,甚至有的人清早诵一种,下午诵一种,晚上再诵另一种;或初一诵一种,十五又诵另一种,然后诵到很忙很累,所以各位要专诵一本经。
2.一日几遍:你一天读几遍,这个很重要,以金刚经感应录的例子,没有人一天只诵一次的,最少每天10遍的,最多的一天60遍。一天60遍要多久时间呢?如果已背诵起来的人,一遍诵十分钟,至少每天就要5小时以上啊!哪一个人心可以稳定5小时以上的,那这个人不简单。但我的意思不是叫你要读诵很多次,而是你自己要为自己做一个定课;定课是我每天一定要做的,我有多余的时间再学别的或诵别的,就像心有余力,则于学文。定课跟散课不一样的,先规划针对个人需要设计表格,按照个人想要怎样的修,来做这样的功课,然后自己做这样的演练,所以一日诵几遍,以金刚经来说,奉劝各位一天最少诵3遍约1小时。其他内容较多的,如地藏经、六祖坛经,则一遍就可以。
3.经文熟练: 如果念很久,经文还不熟练,事实上是你念起来没有味道,若你诵经诵到如行云流水,自然就会有法喜;诵经诵到突然之间不见经,不见身,也不见人,那是个什么情形,自己去体会。也就是说这经文你要相当的熟练,读起经来身心才会投入。
4.字当念对:是不是每个字都念对,是不是每个字都没有漏掉,还是多念一个字,为什么念经文最后都要再念补阙真言,为什么要再念补阙真言,诸位你有把握每次念都念对,都没有念漏掉吗?我们察觉到,几乎每次念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所以要选诵经这法门的人,你的诵经就要每个字都要念对。先看到字,一字一字的念,自然不会念错。
5.速度宜稳:我们常常会念顺,但速度不稳,我们比较熟的地方常会快速的念过,这样不对,要稳每个字都要稳,都要跟第一个字一样的稳,往往我们熟悉的文章或句子,一下子就念过去了,这是习气,不能这样习气作祟,要有定力,所以在念的当中全部要稳,但稳的时候又常常有个地方会断掉,段与段之间会断掉,会停顿一下。诵经要段与段之间速度要一样,字与字之间速度要一样,不能断,尤其念到断句很明显的时候常常会断掉。
6.气要顺畅:最困难的,气要顺畅相当不简单,所谓气要顺畅就是念这本经从头至尾,都不断掉。换气要换到自然而不断掉任何一句。所以稍有不顺,就会断句。每次念一直断气,那这本经念起来就会不顺畅,如果念起来很顺利的话,那会身心都很舒服,就像打坐要数息,数息当中要本身要去调息,息调的好,坐起来很舒服,息调不好,坐起来相当的累。因此诵经要有诀窍:注意力摆在丹田不要出力(不是小声)用丹田的力量,不要念的很僵硬,要念的柔软,会愈念愈稳定。
7.口中甘露:在打坐时舌顶上颚,为什么要舌顶上颚,好处为:(1)不会口干舌噪,(2)不会上火。同理,不会诵经的人,很用力念的人,诵一部经下来没声音了,尤其是大部经一次诵下来好几个钟头的,一念下来都失声,而且边念边喝水。如同爬山的人,真正会爬山的人很少喝水,同样的道理,会诵经的人、会打坐的人,也是如此。
8.心生恭敬:做任何事态度是最重要的,这个态度会决定你刚才诵经有没有意义。我们诵经完,一定会回向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用你清净的心,去庄严佛净土;如果你没有恭敬的心,你根本就不清净,不但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三宝,所以诵经要心生恭敬。
9.心生法喜:你有没有诵经诵到法喜充满?还是偶尔有,偶尔没有呢?举个例子:现在有一个神枪手,他应该百发百中,如果百发中,一发没中,则不能称他为神枪手。如果你能每次诵经,都法喜充满,就如同那位神枪手般。但我们有时心情好,诵起来就法喜充满;心情不好时,诵起来就不法喜。所以你诵经时,要常常法喜充满,如果你每次诵经都法喜充满,这表示你已进入状况。
10.不起妄念:诵经不起妄念,谁能不起妄念?除非是个开悟的人,所以几乎诵经都会起妄念,但你不用害怕妄念起,继续诵你的经,甚至你还会边诵时,边想到诵完要做什么事情!我们的心实在太不可思议,所以不起妄念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现在还会起妄念是很自然的现象,不要让它困扰你,不要让它产生挫折感。因为这是正常的过程!
11.自然背诵:我们常常看到不懂字的阿婆,跟着师父念经,到最后整部经都背起来。常听人说老人痴呆症,反而年轻人犯痴呆症,背都背不起来,阿婆为什么可以背起来呢?研究的结果:当一个人懂文字,随时要看都可以,但是对完全不懂文字的阿婆来说,当她在与别人读经时,她会特别的专心,反而我们懂字的不专心。所以一个懂字及一个不懂字的人一起背大悲咒,大部分反而认识字的比较慢背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12.心开悟解:我们说修行,要修戒、定、慧,诵经时戒、定、慧三个同时俱足,三个全部都有,所以会开悟。为什么?因为诵经时不会去犯戒,所以是能持戒;专心诵经,就是有定;经诵久了,其义自现,自然就有慧。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22:為何要鈔經?
& & 钞经是佛教自立修习的法门之一,有时亦称爲写经,即是用最虔敬的心来抄写佛经。钞经约起源于西元前一、二世纪,初期写经的材料,大多使用贝多罗叶,后来渐渐有素帛、金、槐皮、桦皮、竹帛、纸等;书写之用具,则有笔墨、刺棘等。古代写经遗品中,最常见者爲贝叶,如现存之梵语原典即多以贝叶书写;较晚则以纸、墨书写。
& & 佛教徒为何要钞经?写经又为何能成为修行的八万四千法门之一?史载,书写佛典约起于西元前一、二世纪,即印度初期佛教之时代。当时,原始诸部传承佛法皆依口诵,大乘教徒则侧重劝说书写;其中,印度是以梵语书写,西域地方则梵语、胡语并用,锡兰等专以巴利语书写经典。大乘经典中,即常有讚颂写经功德之文字,如法华文句卷八,谓「书写法师」乃五种法师中功德最殊胜者。在印刷术尚未发达时,写经实具有弘传流通之意义与功德。
& & 在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其中,第三者即是广修供养,而最上的供养即是法供养。法供养是指将佛法说出来,使人领悟,承受法益,离苦得乐。因此书写心经,具有自受用及他受用之意涵。
& & 写经通常以笔墨为之,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从形象艺术的角度来看,它能以丰富多彩的形象,反映生命,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
「一篇经文因为书写者的心灵淨化而生淨化的经文,也因为书写的诚敬专一,而生虔谦妙智的经文,又因为书写者的精进心,不断地练习成妙美的书法,而使经文在修心、祈福、功德之外,多了一层得以传世的妙美书法作品,可谓一举数得,」曾出版《静心写经》的李萧锟教授认为。
抄经修持的功德利益
佛法修行成就道业,须从修身做起。抄经时端身正坐,即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步。心的宁静,能涵养出道德芬芳的人格;同时从抄经中了解佛经要义,不仅可以修养性情,也能提升心灵的真善美。我们内在的心性透过专注的抄经,可以去除心中不善的想法和杂念,进而引发出正确的思惟。
抄写佛经,能深入经藏,细细体会佛陀的慈悲智慧。因此只要念头能安住于经文,即可达到身心自在,日久必可断除烦恼。
我们每天汲汲营营为生活而忙碌,常常忘了感念佛恩,透过抄经的当下,缅怀佛陀的恩德,升起报恩感谢的心念,进而学习心中有大众,其实为他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就如同我们把钱财布施给别人,受益反是自己;因为施比受更有福,能捨才能得,借助抄经,可以长养感恩心、喜捨心。
以佛法修行而言,在处理生活中大小事情时,都应心存善念,更时时不离发愿,抄经时可发愿:「手中抄经,当愿众生,与我一样,离诸妄想。」以此抄经功德回向给我们的现生父母、过去亲人和一切众生。因此,只要我们懂得以正见正念来抄经,修行功德不可思议,可以自利利人。
(台湾)佛光大学生命学硕士邱访荣以《佛教写经对身心修持的影响》为硕士论文,他曾採访过许多多年持续不断的抄经者,发现抄经者在抄写过程及抄写完后,均能产生安全及满足感,「心胸放大,能感受到佛光的温暖、喜悦的感觉」、「感觉到佛光温暖、舒畅、顿时成长,『希望』是可以自己创造出来的」,「看一看、读一读经文,可以体会到佛菩萨、志工,还有一些愿意奉献者的伟大,自己好像也应该做一下。……,安静的抄经,感受到有一股温暖、舒畅、喜悦的东西流遍全身,像泡了一个舒服的温泉」。这些都是在他论文中所述抄经者的体会。他认为,抄经简而易行,无论富贵贵贱,都能在繁忙的生活中随缘採行,以获得闹中取静、自我沉淀、身心灵修持的作用。(佛光山 & )
抄经的殊胜功德
抄经,不仅是赞法,亲近如来,能摄取福德,受天神庇佑,也能消灾灭罪,是一方便易行门。
《法华经》云:“如果有人受持、读诵、正忆念如是经典,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若但书写,则命终时,当生忉利天上,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乃至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生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百千万亿天女眷属。以此功德利益,智者应当一心自书、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能具无边胜福。”
须知抄经是一方便易行门,不仅赞法、亲近如来,且能摄取福德,受天神庇佑,亦能消灾灭罪。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提及书写供养经典具有如下之功德:
1、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
2、心能信解,得正知正见。
3、能除灭诸罪障。
4、能现证无量功德。
抄写经典殊胜行,功德详见于诸多大乘经典。
《金刚经》云:“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烦恼、乃至昼夜思维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地藏经》云:“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无著菩萨亦云:“抄经有五种功德。一者可以亲近如来、二者可以摄取福德、三者亦是赞法亦是修行、四者可以受天人等的供养、五者可以灭罪。”可见抄经功德何等殊胜。
抄经修持,除了经中所言的功德利益之外,尚有几点好处:
一、可以修身养性  二、可以深入经藏
三、可以长养慈悲  四、可以自利利人
五、集中精神  六、训练耐心
七、亲近佛法  八、增长智慧
由以上抄经的好处,我们就应珍惜这善因好缘,并用虔诚恭敬的态度,以欢喜心、感恩心、慈悲心来抄经。
抄写经典目的是在「定」中求智慧,抄经的步骤不一定要有僵化的形式,但若有更多心理或是空间配备的准备,写经的过程,比较容易达到所谓的「定中意识」,以此降服种种烦恼障,达到「淨化」心灵的修行目的。
抄经前的准备不出心理与空间配备两部分,重要在把抄经这件事当作一件诚心欢喜的事情来做,佛光山抄经堂法师的建议步骤是:
1.首先将室内打扫乾淨。
2.穿着合适乾淨的衣服。
3.洗淨双手、漱口、收摄身心(最好先静坐片刻,调整呼吸让心沉静下来)。
4.准备所需之用具,纸、笔、墨汁、砚台、水等(若自行以砚台研墨,字迹可维持较久)。
这样一个准备的过程中,已经是类似礼佛的参拜「仪式」,心理及器材上都已准备好要好好抄经了,而在这些「实质」准备之前,若能事先瞭解经文的意涵,及经文前后顺序等,或是对书法笔墨的运用能有一番练习,抄起经来,必然有所得,也较易得心应手,不致急躁散乱,或昏沉不知所以。
开始进入实质的抄经过程了,建议的步骤是:
1.先三拜(若无佛堂者,可端身正坐,合掌发愿:「手中抄经,当愿众生,与我一般,离诸妄想。」)
3.诵经。合掌诵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
4.抄经。一笔一画地开始抄经,要注意抄写的速度要不疾不徐,书写的次序要顺着经文从头到尾。
5.念诵「为抄经闻法者祈愿文」(也可写下自己的心愿,发愿)
6.三皈依文(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7.回向文(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写经前的各项准备,也是一种修行,写经前后每一个过程,目的都是要让心静下来,好好关照自己心,作深层的内心反省,进而淨化意念心性。
「为抄经闻法者祈愿文」
在抄经过程中,「祈愿」是很重要的过程。抄经的过程为何要祈愿呢?星云大师曾在《佛光祈愿文》序篇中曾开示,「祈愿」类似各种宗教都有的「祈祷」。「『祈愿』就是对信仰的希望,生活中要靠发愿,人间才有希望,人生才能增上,人格才能圆满完成。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菩萨们不都是靠愿力才能完成佛道的吗?」星云大师表示。我们在抄经的过程,藉着「祈愿」学习世尊的教诲,小者以安然的心,承受世间人情冷暖,大者以承担的气度,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利己为他,何乐不为?
星云大师为「百万心经入法身」的抄经活动,写有祈愿文,与所有抄经闻法者结缘,大家可在实质的抄经步骤:1.先三拜2,上座3.诵经4.抄经5.念诵「为抄经闻法者祈愿文」6.三皈依文7.回向文8.下座中的第5步骤,依序为之。
有别于古来文疏及表章的方式,星云大师仍以他动人的口语,撰写祈愿文如下: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要为所有抄经闻法的人祈愿,请您帮助我们获得禅悦法喜,请您帮助我们获得心开意解。我们对佛陀的教示,必然依教奉行;我们对佛陀的真理,从此努力实践;希望佛陀您能赐给我们--健康的身心,希望佛陀您能赐给我们--和乐的家庭,希望佛陀您能赐给我们--顺利的事业,希望佛陀您能赐给我们--幸福的人生。
慈悲伟大的佛陀!您给了我们甘露的法水,您给了我们真理的明灯,您给了我们信心的枴杖,您给了我们解脱的舟船,您给了我们指引的罗盘,您给了我们得救的真理。
慈悲伟大的佛陀!祈愿所有抄经闻法的大众,都能实践佛陀的法义,都能奉行佛陀的教诲,更希望大家都能把佛法带给亲戚朋友们同沾法喜,都能把佛法带给工作同仁们共享法乐。让我们一起来淨化人心,让我们一起来美化社会。
慈悲伟大的佛陀!今天的时代,虽然科技进步,物质丰富;但是物欲横流,人心污染,烦恼炽盛,犯罪日增。大家过得并不自在,大家过得并不安稳。
祈求伟大的佛陀--
您能加持我们明白因缘果报,您能加持我们发扬慈悲喜捨,
您能加持我们奉行五戒十善,您能加持我们实践六波罗蜜。
我们愿将抄经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让大家求证无上菩提。
更祈求佛陀您的大力庇佑,让我们的国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让我们的社会,风调雨顺,富庶安康;让我们的经济,繁荣进步,稳定成长;让我们的民众,安居乐业,吉祥如意。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大师祈愿文有着慈悲的愿心,关照者小我的个人、家庭、人生,乃至大我的国家、社会、民众,但愿我们身体力行,将抄经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求证无上菩提。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常辉法师答:如何抄经
书写经典注意事项:
一、须字迹工整,宜毛笔。美工笔、钢笔也可,宜黑色墨水。
二、排版格式如线装本20*10格,即竖式版,每版面200汉字。
三、每天书写的字数根据时间而定,不在多少,但至少须将此一块版面200字书写完整。
四、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写好每一个汉字。写经的要求:不能多写一字;不能少写一字;不能错写一字。如果有以上的错误,可能整版的经文就得作废了。
五、书写时:净手洁案,如而佛天,如临三宝。以至诚至净心书写,自获不可思议感应。明*憨山大师于五台山悟后,在八个月的时间里,书写《楞严经》等经,并于写经时,兼念佛号,兼与人交谈,可谓一心不乱,六根互用也。写经一法,真乃定慧均修,止观双运的法门。
所书经典,宜正楷,魏碑、隶书也可。切忌字迹潦草,龙飞凤舞,俗语说,“写字出了格,神仙不认得”。虽不能做到笔力遒劲,最起码是字迹工整,点画精到。
宜用熟宣,或质地特好的毛边纸作写经纸张。书写一部经后,请装裱师线装。可己收藏,可馈赠同修,善结法缘。
若发心长期书写经典,宜习小楷,学王羲之、智永、文征明、赵孟俯、董其昌、弘一大师等字帖。不仅可以学得工美的字体,也可从此等大师处得“书经三昧”之神髓。
(网摘)简易说明:
《大悲咒硬笔钞经本》持诵者能消除罪障、远离病难。
*推荐对象:适合精进持咒及心灵环保的实践者。
《金刚经硬笔钞经本》
以简链优美的文字阐释「空」,因富有哲理的超越性,深受历代知识分子的喜爱。
*推荐对象:适合内在潜能开发,及修习般若法门者。
《药师经硬笔钞经本》描述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功德,以及念佛、持咒、供养等修行法门。
*推荐对象:适合为病人消灾延寿,及关怀生命教育者。
《六祖坛经定慧品经硬笔钞经本》
呈现惠能大师证悟的境界,<定慧品>直指「无念,无相,无住」的禅门心要。
*推荐对象:适合精进禅修,及培养无我智慧者。
● 钞经圆满:
钞经圆满后,可将钞完的经本放在佛前,顶礼三拜,念回向偈或发愿后,再顶礼三拜后,放入干净的纸袋回收。 如果家中没有佛堂,则可以将经本捧在双手上,如捧课诵本,或放在桌上,双手合掌,虔敬的回向、发愿后,放入干净的纸袋回收。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苏东坡与佛教——抄经追思
  [作者:达 亮]
  世人参习、摩练字法,经常出入寺院观摩碑刻,以文字工整之经卷为习字范本,并在亲友忌日抄写几卷以示孝敬,苏轼亦不例外,常为友人或亲人抄写经卷。抄读佛经,是苏轼一生从未间断的活动,他一生抄写过的佛经很多,如刘克庄云:“至坡公则手书佛经非一种。”[1]见于苏轼传世诗文者有《金刚经》、《莲华经》、《多心经》、《摩利支经》、《楞伽经》、《八师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圆觉经》、《楞严经》等。其中,《多心经》、《金刚经》、《楞伽经》更是多次抄写。《楞伽经》可以稳心,《金刚经》可以救难。苏轼不仅为他人写经,还为自己的妻妾、父母抄经,以超度他们的亡灵。抄读佛经,是苏轼一生从未间断的活动,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还为母亲抄写了《楞严经》中的一段经文。在这里介绍苏轼为妻妾及自己的母亲程氏抄经事佛事迹。
  苏轼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性:北宋皇祐六年(1045)苏轼19岁时,由父母作主娶青神进士王方之女王弗(16岁)为妻,是原配,治平二年(1065)27岁病逝,抛下孤儿苏迈。她赢得了一曲《江城子》。后,续娶其堂妹王闰之(21岁)为继室,侍奉苏东坡25年,于元祐八年(1093)46岁去世,生二子苏迨、苏过。苏轼于熙宁六年(1073)38岁时,于杭州赎青楼女子王氏朝云(13岁),钱唐人。苏轼有一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数年后收为侍妾。元丰六年(1083),朝云生下一子苏遁,不过,未满周岁而夭折。绍圣三年(1096)朝云卒于惠州西湖,事奉苏轼23年,忠敬如一。
  在苏遁生下三天举行洗礼时,苏轼曾写诗一首,用以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2]其实,这首诗却反映了他入佛之后的平静心态。
  苏轼的继室王氏闰之好佛,在熙宁七年(1074)从苏轼,到元祐八年(1093)八月一日往生,临终遗言,让儿子苏过绘制阿弥陀佛圣像供养丛林。嗣后,他的儿子苏过曾为其亡母王氏抄写《金光明经》,以资其母之冥福。苏过问苏轼此经是真实语还是寓言,苏轼为之重述了张安道的话∶“佛乘无大小,言亦非虚实,顾我所见如何耳。万法一致也。我若有见,寓言即是实语;若无所见,实寓皆非。”[3]佛语的真实与否以至佛的有无,都在心的一念。这种非有非无的通达观念,与虔诚的迷信很不相同。再者,苏迨、苏过与其兄苏迈遵母王氏遗命,曾共画《阿弥陀佛像》。绍圣元年(1094)六月九日,将像供奉于金陵清凉寺,苏轼也礼请著名画家李龙眠为亡妻绘画佛陀及十大弟子圣像供奉于京师,并亲自作《阿弥陀佛赞》,并作《赠清凉寺和长老》,赠和长老。《阿弥陀佛赞》云:“苏轼之妻王氏,名闰之,字季章,
  年四十六。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临终之夕,遗言舍所受用,使其子迈、迨、过为画阿弥陀像。绍圣元年六月九日,像成,奉安于金陵清凉寺。”[4]《阿弥陀佛赞》详细介绍了王氏的遗命及此次施舍的经过。
  苏轼悲戚甚深,为夫人作《江城子·记梦》(《江城子》,词调名,一名《江神子》)词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5]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词的上阕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显示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上阕写现实,下阕写梦境。在《三苏全书》第一四册《苏轼文集》卷九六有苏轼所作《书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叙为追荐亡妻王弗而自写此经,时乃治平二年(1065)九月初九日,距弗之卒凡百日。[6]显示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元祐八年(1093)十一月十一日,苏轼为亡妻王氏闰之设水陆道场,追荐超度亡妻,并且撰《释伽文佛颂》,[7]及为驸马都尉张敦礼作《水陆法像赞》十六篇。苏轼在《释迦文佛颂》并引曰:“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苏轼,为亡妻同安郡王氏闰之,请奉议郎李公麟敬画释迦文佛及十大弟子。元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设水陆道场供养……”,[8]他在《水陆法像赞序》中说,“水陆道场随后世而增广,唯有四川保存有古法,而且各种画像及设施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风格。”因为苏轼本是四川眉山人,所以他作的《水陆法像赞》就被称为“眉山水陆”。苏轼在亡妻百日设斋,又在灯下抄写《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佛答贤首菩萨问章》之经荐亡魂,希望她早登极乐世界。此经被主持祭事的净因大觉禅师作为珍宝保存下来,明洪武十三年(1380)被翰林学士宋濂获得,明天启元年(1621)又易主董其昌,流传至清代光绪年间时,被李乐山浦镌刻入《秦邮续帖》中,供后人观赏。
  苏轼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王朝云在惠州生下一子后,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康复,于是就皈依佛门,拜泗上比丘尼义冲为师,日日诵经拜佛。“盖常从丘尼义冲,亦粗知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乃绝。”[9]“亦学佛,临去,诵《六如偈》以绝。”[9]A不久,她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34岁。绍圣三年(1096)七月五日,死前弥留时仍诵《金刚经·六如偈》,苏为制铭中有云:“浮图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临终前她握着苏轼的手意蕴深长地说:“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这番话并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理,这其中蕴藏着她对苏轼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苏轼为其作《悼朝云并引》:“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10]“何事散花却病,维摩无疾”(《东坡乐府》卷上),散花谓潮云,维摩乃苏轼自谓。后作《殢人娇·赠朝云》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采。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11]
  父苏洵在世曾作《极乐院造六菩萨记》,来追念自己的骨肉之亲。而苏轼受父母影响,在父母的忌日,苏轼都有佛事活动。元丰四年(1081)四月八日,母程氏忌日,苏轼饭僧于安国寺,作《应梦罗汉记》。为纪念父亲苏洵而抄写佛经,是与弟苏辙同时进行的。苏轼抄写的是《圆觉经》,苏辙抄写的是《维摩经》。元丰七年(1084)的四月二十五日,父洵忌日,苏轼也曾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赠圆通禅院长老可仙。元祐六年(1091),苏轼守杭,应圆照(元照)律师之劝,为亡母程氏舍遗留簪珥于净慈寺,命工胡锡画阿弥陀佛像,作《阿弥陀佛颂》,以荐父母冥福。苏轼在《阿弥陀佛颂》序中说:“钱塘圆照律师,普劝道俗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眉山苏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遗留簪珥,命工胡锡采画佛像,以荐父母冥福。”“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12]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为母亲程氏抄写《楞严经》中之《圆通偈》(《东坡文集》卷六十九),以荐母亲冥福。苏轼在《跋所书圜通偈》中亦有详细记述“轼迁岭海七年,每遇私忌,斋僧供佛,多不能如旧。今者北归,舟行豫章、彭蠡之间,遇先妣成国太夫人程氏忌日,复以阻风滞留,斋荐尤不严,且敬写《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所说《圜通偈》一篇,伸追往之怀,行当过庐山,以施山中有道者。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八日书。”这一年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四月八日,也是程母氏的忌日。苏轼在母亲忌日以抄经荐母冥母,这是他孝道与笃信佛教的的使然。
  “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13]八月三日,按照朝云的心愿,苏轼把她安葬惠州丰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葬之惠州栖禅寺,僧作亭覆之,榜曰六如亭。”[13]A“潮云葬丰湖上栖禅寺松林中。前瞻大圣塔,日闻钟梵。墓得如此,不负其宿性。”[14]朝云安息之所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的钟声。“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踪,道路皆见”,“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法界。湖山安吉,坟墓记坚。”[15]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刻苏轼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亭联不仅折射出苏轼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
  苏轼谙熟又倾心于经典,可从上述抄经及祭奠亲友等行为领略一二。再者,他抄经一是寄托对亲人的哀思,同时,也有改善个人境遇的良好愿望。
  注释:
  [1]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零四《跋墨林方氏贴·书多心经贴》。
  [2]《苏轼诗集》卷四十七,《洗儿戏作》,第2535页。
  [3]《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八,苏轼[三],《书金光明经后》,第5553页。
  [4]《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八,苏轼[三],《阿弥陀佛赞》,第5714页。
  [5]《大学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52版,第221页。
  [6]《苏轼年谱》后记·二,第1445页。
  [7]《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八,苏轼[三],《释伽文佛颂》,第5712页。
  [8]《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八,苏轼[三],《释伽文佛颂》,第5712页。
  [9]《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九,苏轼[四],《朝云墓志铭》,第6430页。
  [9]A《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七,苏轼[二],《与李端叔二首》,第5406页。
  [10] 《苏轼诗集》卷四十,第页。
  [11]《全宋词》,第215页。
  [12]《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八,苏轼[三],《阿弥陀佛颂》,第5670页。
  [13]《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九,苏轼[四],《惠州荐朝云疏》,第6529页。
  [13]A《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七,苏轼[二],《与李端叔二首》,第5406页。
  [14]《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二十六《章(“上次下呆”之字)传》附苏轼与(“上次下呆”之字)第四简。
  [15]《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九,苏轼[四],《惠州荐朝云疏》,第6529页。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23:如何处理写完的钞经本?
2.自可圆通处理。
Q24:什么是硬笔钞经?
什么是硬笔钞经?
想钞经却不懂书法,又担心字迹不好看? 其实,钞经首重用心与恭敬心,加上现代书写工具多元,除了毛笔外,也有许多笔种的选择,为了符合现代人书写的便利,硬笔书法的概念应运而生。
随时安定身心的法门
所谓「硬笔」指的是,我们目前生活中使用的原子笔、钢珠笔、铅笔、签字笔等书写工具,这些笔的笔心都不像毛笔一样具有弹性,所以被归为「硬笔」一类。 硬笔临写的方法大致与毛笔相同,先一个字一个字地临,务求形似,特别注意笔画的长短和斜曲,以及上下笔之间的应接。 之后再一段一段临,让上下字得以气脉相连,写字就会流利、自然。
为了现代人钞经的需求,市面上已有许多硬笔钞经本应运而生,大都请名家执笔钞经,供初学者临写。
人们透过钞经本也能掌握书法气韵生动的美感、自在变化的空间感,更是随时安定身心的最佳练习法门。 常见的钞经本有《心经》、《药师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等。
虽是硬笔钞经,在准备钞经前,也要行礼如仪:一、洗净双手,端身正坐,收摄身、口、意。 二、双手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诵念〈开经偈〉:「无上什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四、静心钞经。 五、钞经完毕,双手合掌,诵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六、钞经功德圆满。
在线时间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8:19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帖子积分精华
Q25:如何修持《心經》?
一、修习方法一:专念心经
& & 专念心经,每次7遍或21遍、108遍。
& & 心经很短,但实属佛经之精华,所以建议每天至少诵21遍。每次诵心经前可以先念几遍“那摩观世音菩萨”。
二、修习方法二:心经+般若心咒
& & 每次诵心经后,加诵心经后面的揭谛咒语21遍、108遍或更多。
& & 推荐每天诵108遍、324遍或更多。揭谛咒即是般若心咒,般若心咒即是秘密般若,功德不可思议。
三、修行实例一:请服大悲水
& & 大悲水者,即是观世音菩萨和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之加持,不一定要诵大悲咒才是大悲水。
按照方法一或方法二,念诵前在佛前供一杯净水。念完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殊菩萨开智慧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