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然“和”而“的异同点包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选自《荀子·天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荀子朴素唯物观的一组是( )
①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②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③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④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⑤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
B.荀子认为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和变化,它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自然界的各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
C.文末荀子指出国君应该重礼尊贤,这样才可以做天下之王。在政治上,荀子主张礼治和法治并用。
D.上文语言富于文采和气势,字句工整相对。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

文言虚词“而”表修饰与承接的区别

【提要】文言虚词“而”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

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

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

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

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

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修关系的“而”

,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

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

“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

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刻舟求剑者)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

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

“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

。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

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

“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

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

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

,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

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可以说它是一个紧宿复句。

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

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

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

“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

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

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

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

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

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

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

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

。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

}

  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文言文的阅读与相关知识总要占相当的分量,所以文言的学习受到高中阶段的重视。为此,不少专家学者以“过来人”的身份,介绍文言阅读与学习的经验,对高中学生多有启发。但近日一位文化名人在网上介绍自己阅读文言的经验,建议大家“不要被文言文表面的艰涩卡住”,甚至不要“拘泥于注释把哪个注释看完”,“最重要的是感受那浑然天成的气象”。读后,颇觉讶异,也很难苟同。

  我们知道,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与时代口语一致,只要能读出来,意思一般就可以明白;而前者与口语有很大的差距,有时尽管能读出来,意思却不见得能理解。因为文言主要是使用秦汉时期的词汇和语法而写成的,要理解它,就要像学习外语一样,多读多练,牢固掌握每个文言词汇的含义,并且懂得文言的特殊语法,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文意,进行正确的断句标点和翻译。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多掌握社会、自然知识,那么对文意的理解会更为透彻。

  但这位名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她认为阅读文言不必考察“文中到底讲的是哪种鸟,属于哪个科,这个到底是多宽的水、多深的水,那个颜色是什么颜色等等”,重要的是“感受那浑然天成的气象”,因为“中国文化体现出的是非常写意的东西”。她说得很抒情,甚至很玄虚。但不懂得每个字词的含义,对文言作品中的事物也只是模模糊糊,甚至弄不清野鸭与天鹅的区别,不分青红皂白,又如何“感受那浑然天成的气象”?实在令人费解。说穿了,用这种“模糊理解法”得来的感受,除了似是而非的联想,对文意的理解恐怕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完全不靠谱。

  比如她举例解释《论语》中的“铿尔,舍瑟而作”一句,来说明如何在“得意妄言中得到最高的舒展”,不但错了,而且错得很荒唐。她说:“‘舍瑟’,要把弹的瑟端端正正放在一边”,“弹琴,把琴安顿好,端端正正对老师行礼”。其实,“舍瑟而作”只不过是“停止弹瑟而起身”之意,根本就没有“端端正正放在一边”、“端端正正对老师行礼”的意思。她可能习惯了“琴瑟”连读,并不知道瑟与琴是两种乐器,也不清楚二者的区别,所以一会说“弹瑟”,一会说“弹琴”;她更不明白瑟是怎样一种乐器,所以才说什么“放在一边”。古代的琴、瑟虽同为弹拨乐器,但大小相差很大,弦的多寡也不同。瑟有二十五弦,最早的瑟更有五十弦之多,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诗句。瑟的体积相当大,曾侯乙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古代瑟多具,全长多在150厘米至190厘米,宽约40厘米,有的甚至长达两米多。仅从瑟的体积来看,它是只能平放在几案上弹奏的。但很显然,这位文化名人先是把瑟想象成了琵琶,是抱在怀中弹奏的,所以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曲终收拨当心画”来解释“铿尔”,紧接着又发生了“端端正正放在一边”的误解。试想,曾子端坐于几案旁弹瑟,与怀抱着琵琶弹奏(事实上,那时候还没有琵琶),是多么不同的场景!如果是在高考中,这位文化名人如此理解,恐怕就很难得到分数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西方哲学的异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